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范文

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精选(九篇)

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第1篇: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范文

关键词:资本市场新会计准则良性互动国际趋同决策有用观

今年2月15日,通过会计准则委员会卓有成效的工作,正式对外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初步完成了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制定任务,实现了我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从此我国会计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一、会计准则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

资本市场的发展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和用途发生了根本变化,为企业会计准则的变革提出了新的需求,即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为资本市场服务,为投资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服务.资本市场的发展是在规范基础上的发展,而规范市场的基础在于信息披露、尤其是高质量的信息披露,而高质量的信息披露是由高质量的企业会计准则来实现的.

1、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会计准则提出了新的需求

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是会计准则变革的内在动力,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用途发生根本变化的主要原因.作为世界上会计准则最健全最完善的美国,其公认会计准则的建立从一开始就是为了顺应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是在为资本市场服务的基础上成熟起来的.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上市公司已经超过了1300多家,我国的证券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证券市场的有效性逐步提高,对我国会计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成为了会计准则变革的迫切要求.

2、资本市场健康运转离不开会计准则的参与

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良好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健全完善的企业会计准则又是资本市场中会计信息得到充分披露的重要保障.会计准则作为一种机制,它直接导致了充分披露,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信息含量,它能够将相关的信息从公司内部传递给外部,这不仅有助于投资者做出更好的决策,更可以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有效运作.

二、国际趋同与创新发展相协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

新企业会计准则在坚持中国特色,适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实现了与国际财务会计准则的趋同,建立了一个国人认可和国际认同的准则趋同平台.新企业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突出了以投资者为中心的决策有用观,同时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资产减值处理原则,所有这些充分考虑了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对有效的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影响深远.

1.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有效的提高了资本市场会计信息的质量

我国新会计准则在许多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其中最大的创新就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近年来,国际会计准则及美国等一些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会计准则,先后将公允价值作为重要甚至是首选的计量属性加以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随着近几年我国市场经济合资本市场的发展,证券市场的有效性逐步提高,各种金融创新产品和创新手段的出现,为公允价值的运用创造了现实的“土壤”.

2.以投资者为中心的"决策有用观",保障了资本市场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

新会计准则在基本准则中明确的指出,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之一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有助于财务会计报表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这一目标充分体现了"决策有用观"的思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提供相关真实、可靠、公允的会计信息,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

3、具有中国特色的"减值准备"观,缩小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和操作的空间

新准则的实施,将可以有效的遏制利用减值准备作为"秘密准备"调节利润的情况,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空间将变得越来越小,利用计提手法调节利润将越来越难,将使给投资者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可靠、客观.

三、新会计准则对我国资本市场参与群体的影响分析

新会计准则适应了我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在会计目标方面,从满足政府为主实现了以满足投资者为主;在会计信息透明度方面,从强调内部使用转为公开披露;在会计选择方面,从政府宏观选择需要为主向企业微观选择转变,所有这些创新和变革,将有利于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使会计信息在投资者决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为我国资本市场高质量会计信息披露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1.新会计准则的和执行,将会给我国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的带来深远影响

首先,新会计准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新会计准则系不仅从技术的角度对原有的财务报告模式进行了修正,更重要的是从财务报告准则体系的视角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新会计准则重新定义了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内涵和确认条件,突出强调了资产负债表项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同时,在坚持历史成本的基础上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不仅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更有利于充分揭示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及正确衡量经营业绩.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以会计信息的高透明度为基础的,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提高是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为目标的.新会计准则有效的借鉴了国际公认的会计标准,明确了高质量会计信息应具备的要求,构建了完善的报告体系,解决了会计信息在信息结构与信息量上的不对称,新会计准则的这些创新为我国上市公司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做好了相应的制度安排,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2.新会计准则的和执行对我国资本市场中投资者的影响

投资者是资本市场资本的重要来源,没有投资者的资本供给,资本市场将成为无水之鱼不能运转。只有充分保障广大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使投资者在资本市场发挥主导作用,才能使资本市场得以健康快速的发展。新会计准则的推出和执行,可以确定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的主导地位,为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保护自身利益创造良好的条件.

新会计准则以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需求和供给为中心,要求在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同时,应该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新的会计准则不只着眼于历史,更着眼于未来――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不只着眼于可靠性,更着眼于相关性――为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不仅着眼于确认与计量,更着眼于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提高――有助于消除会计信息不对称而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的误导,避免投资者经济利益的损失,树立投资者投资我国资本市场的信心,最终促进资本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3.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和执行,监管层面临的挑战

在资本市场运行中,离不开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和资本市场的监管者,只有在会计准则的规范下和监管者的监控下,资本市场才能够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新会计准则的和实施,是我国政府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状况和资本市场发展程度作出的历史性变革,是加强国家经济管理的需要.

新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对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进行必要的调节和监控是我国政府履行公共责任的重要表现.因此,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有利于国家统一企业会计标准,增强个企业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比性,同时,也给我国政府和资本市场监管层提供了更加有力、更加科学的评判标准,有利于提高其对我国资本市场进行管理和调控的能力.

四、结论

新会计准则的和推行将会提高我国资本市场中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树立投资者对我国资本市场的信心,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积极稳定的发展发展.同时,会计准则毕竟只是对生产会计信息的一个规范,它只能解决我国资本市场中"该如何办"的问题,需要我们在规范制度的同时,加强准则的执行力度,提高投资者识别会计信息的能力,,最终促进我国会计准则和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

主要参考文献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第2篇: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范文

资本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从1990年上海证交所建立至今,经过30多年的发展,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体系日益健全,以主板、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为主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基本建立,资本市场规模居世界第二位。资本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规范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改革创新、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与成熟资本市场相比,与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资本市场的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一是没有发挥出国民经济晴雨表功能。21世纪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十几万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20年的百万亿元人民币,在20年时间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9倍。但从上证指数看,在2000年和202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上证指数都在2000点到3000点之间。如果将考察的时间范围放到2008年到2020年,上证指数从2008年最高6000多点跌落到2020年最高3000多点,股市状况与经济发展状况不符。二是普惠金融功能严重缺失。资本市场理应使广大投资者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增强投资者在经济发展中的获得感。从1900年到2017年,美国股票市场的年化收益率为10%,发达国家股票市场年化收益率平均为8.4%。21世纪以来,新兴市场国家股票市场的年化收益率平均为7.4%。我国股市从2007年到2020年,股价增长10倍以上的股票有200只,股价增长5倍以上的股票有1000只,由于受垃圾股的拖累,从整体上看,几乎没有收益,甚至高达70%的散户投资者严重亏损。三是引领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弱化。资本市场最核心的功能是通过资本的优化配置引领各类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考察这一功能的实现程度,从根本上要看上市公司发展质量与股价涨幅是否高度正相关。只有高度正相关,才能引导社会资本向高质量公司聚集。在具体方法上,主要是考察和评估资本市场的信息效率,即信息的透明度、传递效率和股价是否能充分迅速对市场上的信息做出反应,其反应的速度和程度是市场配置效率的体现。我国股票价格总体上与经济发展脱节,投机氛围浓厚,一些造舆论、蹭热点的公司大肆圈钱,致力于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公司反而受到冷落。

二、基础制度对资本市场功能的影响机制分析

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架构不完善,导致市场运行机制难以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是资本市场功能性弱化的主要原因。资本市场是市场经济的特殊表现形式,各市场主体需要在制度规则框架内运行,各项规则制度对市场主体的质量和行为有重大影响,对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有决定性作用。进入规则、退出规则、竞争规则是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体系的三个主要方面。

(一)市场进入的基础性制度与资本市场功能

资本市场的市场进入规则,就是通常所说的企业上市规则。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条件严格、程序复杂,是受法律规制最多的环节。行政壁垒过高,使上市公司成为稀缺资源,新股发行长期存在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的“三高”现象。市场进入的基础制度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法律手段弱化,行政干预过多

在资本市场的基础制度架构中,《证券法》是最基础、最根本的制度。除此以外,还有众多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特别是一些规范性文件,是针对某一时期的特定问题制定的,但一出台就具备了法的效力,只要没有明确的废止意见,就一直有效。依据这些规范性文件,主管部门进行窗口指导。比如,《证券法》规定企业主板上市的财务指标要求是连续3年盈利且净利润累计不低于3000万元,企业创业板上市的财务指标要求是连续2年盈利且净利润累计不低于1000万元。可在窗口指导下,实际要求的财务指标远远高于《证券法》的规定,在主板上市,上市前一个会计年度的净利润一般要达到1亿元;在创业板上市,上市前一个会计年度的净利润一般要达到8000万元。即使达到了更高的标准,还要排队等待,等待时间有时长达3年或5年。行政化的市场监管经常采用“一刀切”的办法,比如,因湘鄂情等个别餐饮企业炒作股价,而对整个餐饮企业关闭了资本市场大门,迫使海底捞等龙头企业赴海外上市。行政干预过多还体现在自由裁量权过大上,比如企业IPO在业务独立、资产完整、关联交易等审核方面,各项标准和条件没有做到具体明确,导致主管部门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

2.过分强调规模和盈利指标,对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关注不够

对主板和创业板而言,财务指标的合理性以及盈利能力的持续性,对企业能否上市具有一票否决权。这导致一些发展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的公司在企业发展的关键阶段无法上市融资。从2000年到2019年,我国在境外上市的龙头企业中,满足主板IPO财务条件的企业共83家,满足创业板IPO财务条件的企业共106家,分别占我国同期境外上市企业总量的58%和74%,如果按窗口指导的财务条件,这一比例均不到30%。由于过分关注盈利指标,我国很多“独角兽”企业无法在境内上市,导致企业在境内赚取利润却通过在香港或境外上市为外国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如腾讯控股2004年在香港上市,发行价为3.7港元/股,现在的股价已超过400港元/股,截止到2020年底,累计分红达184亿港元。如果从发行持有到2020年底,累计收益将超过500倍。

3.新股发行由政府控制,无法反应市场供求状况

新股发行,无论是首发还是增发,都由政府通过行政手段进行控制,这导致新股发行与市场行情脱节。在欧美国家成熟的资本市场上,在牛市期间,新股发行相对容易且企业发行新股的积极性高,市场有效供给扩大,可以起到给股市降温的作用。在我国,新股发行行政干预过度,导致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二)市场退出的基础性制度与资本市场功能对大多数有形产品而言,企业或产品的退出,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完成。由于资本市场的代表性产品股票的特殊性,对其价值判断取决于专业能力、投资经验等多种因素,存在信息不对称、欺诈炒作等多种情况,为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夯实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础,资本市场的退出机制必须政府“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的手”共同发挥作用。观察成熟资本市场可以看到,每年上市的企业数量和退市的企业数量相差不大,上市公司的数量总体保持平衡。以美国纽约证交所为例,每年新上市企业200家到300家,每年退市企业也在200家到300家之间,上市公司数量稳定在3000家左右。我国《证券法》规定的主板和创业板退市的条件有三类,分别是违法违规类、股票交易类、财务类,财务类指标主要是净利润为负、净资产为负、年营业收入低于1000万元这三个指标。从以往经验看,真正能发挥作用的是净利润为负这个指标。但这一指标却给了劣质公司很大的回旋余地和操作空间。首先,企业需要连续4年净利润为负才能被要求强制退市,这为劣质公司提供了操控时间;其次,面临退市风险的公司很容易通过减值准备计提、折旧计提甚至是虚构收入,人为制造“两年亏损一年盈利”的状况,从而避免退市。这导致我国资本市场形成了“严进难出”的局面,大量经营不佳的劣质公司充斥市场。在上市难的情况下,这些所谓的“壳”反而价值不菲。这是导致资本市场资源配置行为扭曲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市场竞争的基础性制度与资本市场功能

资本市场的功能性弱化和缺失,根本原因是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机制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竞争是市场的灵魂,竞争机制是价格机制和供求机制得以发挥作用的基础。但竞争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竞争的副作用不仅显而易见,有时甚至还有巨大的破坏力。因此,成熟的资本市场既鼓励充分竞争,同时也对竞争行为加以规范和约束。

我国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之间的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计算机和远程通信技术的进步使这一趋势进一步得以强化。发达国家的经验充分表明,竞争是资本市场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保持资本市场生机和活力的源泉。由于资本市场售卖产品的无形性、不可体验性和高风险性,对资本市场竞争的规范和约束就显得更加必要,各种规则也更加复杂,在发挥竞争积极作用和化解竞争消极作用的平衡上也更加困难。从保护公众利益和中小投资者利益的角度,我国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和约束竞争的制度,但从实际运行情况看,部分制度既妨碍了竞争,也没有起到保护投资者的作用。

1.机构投资者不足导致的经济人理性问题

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能够引导社会资源实现优化配置,依赖于经济人理性的假设,即市场主体都是理性的,其行为均满足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因此,个人的理性就可以汇集成集体的理性。股票使用价值和内在价值高度分离,而且其内在价值取决于所依附的企业在未来的现金流创造能力。资本市场上的散户投资者往往都是非理性的。要实现资本市场需求侧的理性,必须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而我国现行法律法规,限制养老基金、企业年金和保险资金入市,导致机构投资者始终处于弱势地位。正是由于投资人理性不足,使得政府从保护投资人利益出发,制定了一系列阻碍竞争的制度。比如,我国IPO实行核准制,就是要通过严格审核将劣质公司拒之门外。

2.缺乏做空机制弱化了资本市场价值发现功能成熟资本市场的经验表明,做空机制不仅有助于挤出价格泡沫,还有助于增强资本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如果股票价格严重偏离其内在价值,做空机制有助于将其恢复到合理水平。做空机制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可以提高市场负面信息的传递效率,将负面信息迅速传到股价上,增强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从我国资本市场具体情况看,A股市场做空方式有三种,分别是融资融券、股指期货、ETF期权。由于制度设计不科学、限制性条件过多,这三种做空机制均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2019年,沪深两市融券余额不到100亿元,占沪深两市融资余额的比例在1%左右。股指期货和ETF期权因限制多、交易品种少,也基本没有发挥作用。

3.对投资者保护力度不够

一是对不正当竞争行为打击力度不够。不正当竞争行为,在供给侧的突出反映是信息披露不全面、不准确、不及时、不可理解。欺诈发行和财务造假是两种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其在需求端的突出反映是内幕交易和价格操纵。《证券法》修订,大大地提高了对供给侧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处罚力度,对信息披露违法行为的最高罚款额从60万元提高到1000万元,对欺诈发行的最高罚款额从募集资金的5%提高到100%。但对需求侧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认定上不够清晰,处罚力度的震慑作用不够。如对于市场操纵行为,没有清晰量化的标准,在具体查处上有很大的随意性。二是涨跌停板制度保护中小投资者的作用不明显。在科创板二级市场上,涨跌幅比例更加宽松,但涨跌幅限制措施仍然存在。设立这项制度的初衷是为了保护中小投资者,但从实际运行情况看,却是事与愿违。庄家运用盘前竞价的交易规则,可以低风险、低成本地进行拉涨停操作。在连续涨停中,由于散户不能参与盘前竞价,只有在庄家将股价拉到高位时,才能跟风进场,而庄家恰在此时退场。成熟资本市场都没有涨停板或跌停板制度。三是中小投资者诉讼成本过高。我国还没有建立集团诉讼制度,对证券欺诈等违法行为震慑力度不够。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散户仍将是我国资本市场的主要投资者。欺诈行为涉及到的投资者往往数以万计,共同诉讼制度或代表人诉讼制度因协调和组织成本过高而难以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违法行为的查处和责任追究主要依赖行政监管,民事追究形同虚设,对中小投资者保护不利。

三、市场主体对资本市场功能的影响机制分析

无论是市场机制还是制度规则,最终都要作用于市场主体。因此,市场参与主体能否对市场传递的信号做出理性反应,事关市场机制和制度规则的成败,对资本市场功能性发挥具有决定性作用。资本市场的主体主要由投资者、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三方构成。长期以来,与发达国家长牛慢牛的市场行情相反,我国A股市场投机氛围浓厚,表现为短牛急牛,技术分析备受追捧,短线炒作大行其道,股票价格与上市公司内在价值渐行渐远,在融资端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屡见不鲜。一方面,中小投资者遭受重大损失,形成了独特的“721”现象,即在散户投资者中,70%亏损,20%盈亏平衡,仅有10%盈利。价值投资的理念要求投资者与公司共同成长,在短牛急牛的资本市场中,价值投资必然让位于投机炒作。另一方面,在短牛急牛的资本市场中,资源优化配置更是无从谈起,会讲故事、蹭热点的公司大肆圈钱,而扎扎实实抓创新、做实业的公司反而受到冷落。资本市场这种短牛急牛的高波动性,是各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市场参与主体的质量不高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

(一)投资者结构与资本市场功能

纵观全球成熟的资本市场,全部是以专业化、规模化的机构投资者为主。以美国三大证交所为例,散户日均成交量仅占总成交量的10%左右。我国恰恰相反,散户占据主导地位。以A股市场为例,自然人投资者1.34亿,占投资者总量的99.75%。非自然人投资者33.82万,占比不到1%。在全部投资者中,账户总资产不到50万元的占75%。自然人持有的股票虽然仅占全部股票市值的25%,但却占股市交易量的80%。从为数不多的机构投资者看,公墓基金和私募基金是机构投资者的主体,在30多万亿的公墓基金和私募基金中,进入股市的比例不到20%。2020年底,仅深市的股票市值就已达到35.2万亿。进入股市的公墓和私募基金不到深市市值的一半。散户与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和基础逻辑完全不同。机构投资者往往遵循价值投资理念,以较低价格买入优质公司股票并长期持有。而散户往往以投机的心理追逐热点,在具体投资行为上往往表现为短线炒作、追涨杀跌。资本市场所要求的投资理性,不仅需要相当程度的专业能力,还需要克服人性的弱点,因此,以自然人为主的散户投资者的大量存在,必然导致资本市场投机氛围浓厚。

(二)上市公司质量与资本市场功能

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基石,应该是一国最优秀的企业群体,也是股票内在价值的源泉。我国上市公司的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量劣质公司充斥市场

在A股市场中,狭义和广义口径的僵尸企业分别高达233户和400户。有的企业没有投资价值,通过制造热点,与机构投资者相互勾结,拉高股价,大肆圈钱。有的企业重融资轻回报,甚至不惜采用高溢价并购重组的手段实施所谓的价值管理。近年来,有的高溢价并购导致的商誉暴雷事件,就是部分企业打造热点、实施价值管理的结果。

2.上市公司整体的盈利能力处于徘徊状态2005年到2018年的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两个指标可以评价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数据来源于万得全A股指数和沪深300指数,万得全A股指数涵盖沪深两市所有A股,沪深300指数由沪深两市市值大和交易量大的300只股票组成)。依据万得全A股指数,2005年到2007年,每股收益由0.21元增长到0.42元,在2011年最高时达到0.52元。在2012年到2018年的七年间,每股收益基本稳定在0.5元上下,13年中,每股收益年均仅增长2.38%。沪深300指数与万得权指数的趋势完全一致,2005年到2018年,每股收益从0.34元增长到0.77元,13年中,每股收益年均仅增长3.3%。依据万得全A股指数,2005年到2018年,净资产收益率由8%增长到9.7%。依据沪深300指数,2005年到2018年,净资产收益率由12.2%下降到11.8%。

3.上市公司的透明度不高

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的数量上和质量上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以提高透明度为目标的规则体系仍不完善,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的行业信息披露标准和披露内容没有制度规范,以督促上市公司切实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的惩戒措施还不够有力。近年来,财务造假、内控失效等案件局部发作,个别上市公司丧失诚信,隐藏的问题在经济环境趋紧和监管力度加大的情况下开始显露。更有甚者,有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和董监高丧失底线、突破红线,与中介机构串通勾结,通过虚假记载、重大遗漏等方式欺骗投资者。

4.对上市公司及其股东的一些重大行为的激励和约束不够

一是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过低。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太少,是造成资本市场投机氛围浓厚、价值投资理念难以贯彻的重要原因。我国《证券法》仅仅规定,申请增发或配股的公司,最近3年以现金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3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30%,也就是说,最近3年每年现金分红不少于可分配利润的10%即可。由于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基本没有约束或激励措施,上市公司很少现金分红,有很大一部分上市公司常年不进行现金分红。二是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较大。大股东股权质押比例过高,2020年底,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股权质押比例达到80%的有178家,股权质押的市场余额高达1.6万亿元。一旦股市不景气,风险将由资本市场向银行传递。同时,对质押股权的强制平仓,会使本已不景气的股市雪上加霜。三是对大股东高位套现约束不力。在我国,大股东高位套现催生了一系列违法违规交易,令散户投资者损失惨重。近年来,更有一些上市公司大股东高位套现数十亿甚至数百亿元资金,并将这些套现所得的巨额资金转移到海外。四是对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和并购重组限制过多。在成熟资本市场,为保持股价稳定或为维持股价上涨势头,上市公司会大量回购本公司股票并注销,这是成熟资本市场打造持续慢牛股市的通常做法。我国《公司法》对上市公司回购注销本公司股票设置了很多障碍,导致很多股价跌破净资产的上市公司无法开展股份回购。并购重组是上市公司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按《证券法》规定,我国对上市公司收购和重大资产重组行为进行严格审批,上市公司收购的资产在规模、产生的营业收入、产生的净利润三个方面,有任何一个方面达到了上市公司上一年度的50%,都视为重大资产重组行为进行审批,审批的难度和复杂程度类似于IPO,极大地降低了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效率。

(三)社会中介机构质量与资本市场功能

投资银行是资本市场最关键、最核心的中介机构,是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中坚力量,既是企业上市和投资者投资的中介,也是重要的监管力量。为增强本国资本市场的竞争力,英美国家放开了混业经营,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已经融为一体。即便是日本和德国这样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实力最强的仍然是野村证券、德意志银行等投资银行。目前,我国已有一批位列世界500强的银行和保险公司,却没有一家位列世界500强的证券公司。制约我国证券公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证券公司没有客户保证金管理权。我国现行法律规定,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必须交由第三方托管。目前,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完全有能力实时监控和记录每一笔证券交易,防止客户保证金被挪用的第三方托管制度已失去了存在价值。

四、增强我国资本市场功能的对策建议

资本市场功能性弱化根源是市场参与主体质量不高和基础制度体系不完善。解决资本市场功能性弱化,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既要充分借鉴成熟资本市场的经验和做法,也要立足国情,体现中国特色。核心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关键是政府行为的边界要清晰、手段要规范、自由裁量权要压缩。

(一)提升市场主体的质量,夯实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石

紧紧围绕投资人、上市公司、投资银行三类关键主体,瞄准制约这三类主体发展的关键因素,结合我国国情,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1.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优化投资人结构我国保险资产规模近20万亿元,约占GDP的15%,不仅规模庞大,而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企业年金近2万亿元,不到GDP的2%。目前,我国企业年金主要来自大企业,可以通过允许企业年金所得税税前列支或抵扣个人所得税等政策,调动中小企业设立企业年金的积极性,撬动更大规模的企业年金。因此,发展壮大保险资金和企业年金并使之能够进入股票市场,相当于为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打开了源头之水。

2.提升上市公司和投资银行的质量

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基础是把好入口关并畅通出口关,根本保证是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在支持上市公司做大做强上,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监管,可以参照股票发行注册制的做法,明确不予批准的负面清单,只要没有负面清单列明的情况,就予以快速批准。二是建立上市公司分红制度。提高上市公司再融资所需要的现金分红占可分配利润的比例,低于这一比例,不允许其配股或增发。对一定年限内连续盈利但现金分红低于可分配利润一定比例的上市公司进行强制退市。建立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税收抵扣政策,允许按现金分红的一定比例抵扣所得税或增值税。三是消除上市公司开展股份回购注销的制度障碍。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只有在减少注册资本或与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其他公司合并这两种情况下,才能回购本公司股票。而公司减少注册资本需要通知所有债权人,且所有债权人都有权要求公司提前偿还债务。这种规定将使以保持或提升股价为目的的股份回购难以进行,应允许以保持或提升股价为目的的股份回购。四是防范和限制大股东高位减持套现和高比例质押融资。参照大股东增持股份需要提前进行信息披露的做法,规定持股一定比例的大股东减持前一定时间公开披露其减持信息,同时,对其减持形成的资产转让所得,提高征税税率。同时,规定大股东股权质押比例的上限,并规定要有一定比例的股权质押所得用于上市公司。五是发展壮大投资银行。参照国际惯例,将客户保证金管理权交还给券商,券商可借此吸引投资人,做大证券投资基金,解决竞争同质化问题,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二)畅通资本市场进入和退出通道,逐步深化注册制改革

建立健全股票发行注册制必须与建立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机制紧密结合、同步实施,否则,就会导致上市公司数量过多、良莠不齐、整体质量下降。不仅如此,注册制改革能否成功,还取决于资本市场的整体环境,需要其他的配套措施同步跟进。

1.准确把握注册制的本质内涵和核心要义

为了不使注册制变相地成为核准制和审批制,必须要明确注册制的本质内涵和核心要义。各国注册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尽量提高股票上市发行的市场化程度。因此,提高市场化程度、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是注册制的本质内涵。从这个本质内涵出发,回顾总结我国注册制改革走过的道路,借鉴成熟资本市场的经验,推进注册制改革,要把握以下四个核心要义:一是财务标准多元化。我国分别于2018年和2019年在科创板和创业板实施注册制改革。与以往的核准制相比,最重要的差别是上市的财务标准多元化,由过去的只关注企业规模和持续盈利能力转变为更多地关注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创业板设置了三套企业市值和财务标准,科创板设置了五套企业市值和财务标准,对于价值高的企业即使亏损也可以登陆资本市场。二是审核工作规范化。从创业板和科创板注册制改革看,交易所的审核工作日益规范,审核工作完全依据出台的各项法律法规,改变了以往通过窗口指导等方式随意提高财务指标的做法。

同时,放宽了总量控制,审核流程加快,审核周期缩短,长时间排队等候的问题明显缓解。如创业板实施注册制改革仅一年,受理发行申请727家,其中,182家成功登录创业板,迈普医学、雷电微力等一批优质企业依据第二套标准成功上市。未来,审核工作要进一步规范,彻底取消窗口指导和总量控制,对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必须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时间内予以注册。三是非量化标准清晰化。在企业上市的各类标准中,除市值和财务指标可以量化外,其他标准均难以量化。实行注册制,必须尽可能压缩审核机构的自由裁量权,因此,对于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内控制度健全、资产完整、人员财务机构独立等无法量化的标准,必须清晰明确地予以定性,这应成为进一步深化注册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四是审核工作中介化。目前,大量的审核工作由专家组成的审核委员会、证交所和证监会承担,这种做法容易使注册制变相成为核准制。为提高上市审核的市场化程度,应尽可能地将审核工作交给市场中介组织。比如,只要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和无保留意见的内控制度鉴证报告,即可以认定企业财务管理规范和内控制度健全。对资产完整、人员财务机构独立等标准的审核认定,也应该交给相应的市场中介组织。

2.同步建立市场化、常态化退出机制

注册制与退出机制,相当于水库的入口和出口,如果入口畅通而出口堵塞,就不能保持水位的大体平衡和水质的清洁,水库也就没有生机了。论文格式是论文写作时的写作标准和样式要求。科创板和创业板的注册制改革,也是按照这个思路推进的。如科创板设置了财务类、交易类、规范类共三类退市指标。如果上市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净利润为负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或企业最近一个会计年度期末净资产为负,企业将立即退市,改变了以往连续4年亏损或连续两年期末净资产为负才退市的规定,退市制度更加严厉,退市通道更加畅通。但是,由于配套制度没有相应建立起来,主板市场退市机制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否则,大量企业退市会给投资者造成重大损失,产生恐慌。可在配套制度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将净利润为负的强制退市时间逐步由4年缩短至1年;在配套制度相对完善后,将净资产为负和营业收入低于1000万元的强制退市时间直接由两2变为1年。

3.同步建立健全配套制度

实施注册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注册制改革的持续深化,需要资本市场整体环境的持续改善。改善资本市场的整体环境,需要从以下几个各方面入手:一是提升投资者理性。实施核准制的目的和出发点,是通过政府审核把关防止欺诈发行,以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因此,大力培育发展机构投资者,可以使政府放心地把审核权交给市场。二是压实中介机构责任。实施注册制必然要把更多的审核职能交给中介机构,必须要建立中介机构资质认定、行为规范、违法违规惩戒等各项制度。三是加大投资者保护力度。实施注册制,上市和退市都变得相对容易,各项投资者保护制度必须及时跟上,要抓紧建立退市回购和保险制度、集团诉讼制度,同时加大对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和处罚力度。

第3篇: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范文

??市场规模将不断壮大,资本市场将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市场规模的壮大由内生的市场走牛动力和外生的资产证券化动力两股力量驱动。展望未来,驱动中国资本市场不断壮大的这两股力量依然强劲。

第一,股市长期走牛的基础仍在。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宏观经济仍将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工业化进程还会加快,人均GDP不断提高,进而推动消费不断升级,世界产业转移促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这些因素将成为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可靠保证。而随着居民财富的增加,老百姓的投资需求与投资意愿不断增强,加上由巨额贸易顺差与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大量流动性,这些都为股市持续上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虽然市场短期估值有些偏高,但市场的长期高成长性会有效降低估值水平,中国股市长期走牛的格局不会改变。

第二,随着发行机制的进一步完善,IPO与增发融资规模不断增加。首先是更多的优质国有企业实现A股上市,特别是已发H股的大型蓝筹国企的“海归”;其次是更多的民营企业改变海外上市的偏好到A股市场融资;最后是更多的上市公司通过资产注入、整体上市等手段将更多的优质资产实现证券化。

股市持续走牛与优质资产的大量证券化是相辅相成的。随着证券化率的不断提高,将有越来越多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的大公司进入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日益显著,资本市场将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

??市场投资品种将更加丰富,以满足各种不同需求的投资者。目前市场的投资品种主要是股票、债券、基金及少量权证。展望未来,新的投资品种和理财方式将层出不穷,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将有效拓展。

股指期货如箭在弦,预期很快就可以推出。有关股指期货的制度准备、技术准备相继完成,投资者教育广泛开展,可以说,股指期货的推出是万事齐备,只欠东风了。

衍生品种大量涌现。目前市场已经有了权证、可转换债券、可分离转换债券,但规模不大。借鉴成熟市场经验,未来期权、期货、权证、可转换债券、可分离转换债券等将大量出现。

基金产品将更加丰富。随着市场品种的丰富,基金公司能够更方便地设计出丰富的基金产品,如Alpha基金,对冲基金等,以满足市场需求,类似成熟市场的基金产品多过股票数量的情形有可能出现。

专户理财业务开闸放行。在本轮大牛市中,基金为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基金公司的专业理财能力得到了市场检验。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大资金对基金公司有委托理财需求,基金公司的委托理财业务将开闸放行,蓬勃发展。

??市场机制的日益健全将更大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及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融资融券可望推出,市场将能够摆脱原来单一做多的盈利模式,呈现多元化的操作手段。目前的市场仅能做多,这样容易造成单边市,导致市场的不均衡。借鉴成熟市场的融资融券,可望有效改变这一局面。

做市商制度有助于提高市场流动性,也有可能推出。特别是对于衍生品市场,推出做市商制度能有效缓解其投机气氛,使其价格反映其价值。

市场将更多地按自身的规律和节奏运行,行政调控将让位于市场调控,市场效率大大提高。

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发挥作用,各种购并活动将变得空前活跃,借助资本平台,各行业具有优势的上市公司能迅速壮大。

??市场结构将更加合理,形成多层次金融市场。市场的繁荣为市场的大力发展带来了契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设将会有实质性进展。建设以主板市场为主,中小板、创业板、场外交易市场等为辅的资本市场体系,将能够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企业和不同投资偏好的投资人的需要,资本市场将真正发展成为企业融资的主战场。而随着公司债发行制度的颁布与完善,公司债市场规模将显著扩大。

??投资者结构将趋于合理,市场将以机构投资者为主,散户主要投资于基金等理财产品。中国资本市场传统上以散户投资者为主,投资者结构不尽合理。因为散户投资者缺乏足够的时间、资金与能力进行研究,故多追涨杀跌、跟风炒作,由此导致整个市场充满投机氛围。随着股市的繁荣,基金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基金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基金规模空前壮大,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将成为市场的主体,由此使得市场更趋理性与成熟。而散户投资者将大量转变成基金持有人,基民的数量可望超过股民的数量。

??以价值投资为导向,兼顾流动性要求的投资理念将成为市场的主流。随着机构投资者成为资本市场的主体,未来的股市将出现结构性分化,表现在如下几点:一是价值理念深入人心,市场将以价值为导向,优质成长股将受到追捧,几百元与几毛甚至几分钱的股票将共存。二是流动性溢价,由于机构投资者资金量大,进出市场不容易,所以对流动性要求较高。大盘蓝筹股因为流动性良好而获得溢价,小盘绩差股将被抛弃。

??市场开放程度大幅提高,与全球资本市场的联动将显著增强。随着中国经济越来越深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中国资本市场将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开放。

第4篇: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范文

【摘要】本文根据产业安全的特点,依据六大基本原则构建了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四个子指标体系,即产业发展力、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对外依存度和产业控制力,并进一步对这四个子指标体系内的各个指标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产业安全产业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尤其是投资和贸易自由化的不断扩大与发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产业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遵循系统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完备性与最优性相结合、客观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状态指标与发展指标相结合、独立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六大原则,在参考了国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如表1所示的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一、产业发展力与产业安全

1、劳动力素质。劳动力素质是指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生产技能、专业文化知识,而且还包括政治思想、职业道德等。其中,受教育程度是劳动力素质最基本的反映,可以用产业内就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程度来衡量,即平均受教育年龄。

2、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中不能被物质资本所解释的剩余部分,是指对人力进行的投资,包括学习、上学及在职培训等所形成的资本。只有当产业人力资本较高且被有效利用时产业才能持续发展,人力资本可以用产业员工平均利润率来对其进行衡量。

3、专业人才比重。人力资本指标反映了产业人才环境的一般水平,而专业人才比重这一指标则反映了产业核心人才水平。该指标可用产业中科学家、工程师以及其他从事科技活动等人员与产业从业人数之比来表示。

4、资本成本。资本成本是产业内企业筹资和使用资本所需要支付的机会成本,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产业的生存与发展需要资本,企业无论以何种方式获得资本,都存在资本成本问题。如果资本成本过高,将会影响产业的生存与发展。

5、融资效率。融资效率是指产业内企业获得资本或者形成资本的时间效率,即融资的时间成本。该指标可以根据企业获得银行信贷的难易程度、进入股票市场的难易程度以及在股票市场进行再融资的难易程度等方面来衡量。

6、产业国内市场竞争度。市场竞争度是反映产业竞争活力的一项指标,也是反映产业发展市场环境的指标。如果一个市场竞争度高,即不易形成垄断,有利于产业的发展,该指标可以用有一定竞争能力的企业数量来表示。

7、国内需求。国内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国内较大的需求有利于产业内的厂商追求规模效应以降低成本,加快产业的资本积累,该指标可用该产业当年的国内产品消费量来表示。

8、国际需求。国际市场需求就是考察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空间,国际市场需求越高产业的发展空间也就越大,产业的发展潜力也就越大。可以用该产业当年世界各国出口总量来衡量国际市场需求这一指标。

9、上游企业供给环境。上游企业是指供给原材料和零部件等的企业,上游企业供给环境可以用供给产业竞争力的强弱来反映。供给产业竞争力越强,产业运行效率也就越高,其发展力也就越强。

10、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指政府针对产业的发展所提出的相关政策,是政府引导产业发展的行为方向,即政府对该产业的发展在政策上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政府会根据不同产业的产业特点和重要性给予不同的政策,从而提供不同的政策环境。

11、法律法规。政策和法律法规是政府引导产业发展所使用的两种手段,政策具有临时性,而法律法规则具有强制性和长期性两种特点,因此法律法规在行为导向上更有约束力。政府会基于国家产业战略、产业特点以及产业重要性等因素的考虑,针对不同的产业制定不同的法律法规,以区别对不同产业的鼓励程度。

12、生态环境。一个产业的发展如果以严重恶化生态环境为代价,那么该产业的发展质量是非常差的,从长远来看,该产业是没有发展潜力的。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一个产业的废物排放量和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来衡量产业的发展质量,以此来反映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全面考察产业的发展力。

13、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企业投资占据重要地位,一般来说,企业研发费用越高,企业的竞争力也就越强,竞争力越强发展力也就越大,但研发费用绝对额只能说明部分问题,因为还与产业规模有关,应该是一个相对量。因此,用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从技术研发投入角度来衡量产业科技素质比较合理。

14、申请专利技术项目数。申请专利技术项目数是反映产业技术发展的指标,专利技术是开发新产品和独家拥有产品的技术标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企业技术的发展,同时还可以有效保护企业的自主技术不受侵害。因此,专利技术的申请对企业和产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15、R&D实际支出额。技术对企业和产业都是至关重要的,产业的技术投入包括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两者缺一不可。R&D实际支出额是从研发的实际投入角度来反映产业的科技素质,也进一步反映了产业的发展潜力。

16、R&D总人数。产业技术投入不仅需要资金投入,还需要人力投入,R&D总人数是从人力角度来反映产业的科技素质的。可以用产业当年的R&D总人数从人力角度来反映产业的人力状况,来反映产业的发展力。

二、产业国际竞争力与产业安全

1、产业世界市场份额。产业世界市场份额反映了国内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空间,份额越大说明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空间越大。可以用本国产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额占全世界该产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额,即国内产业产品出口占世界同类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来衡量。

2、产业国内市场份额。产业国内市场份额反映了国内产业在国内市场上的生存空间,该指标可以用一国某一产业的国内市场销售额占该国国内市场该产业产品的全部销售额的比重来衡量。

3、技术竞争力。技术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越强,企业也就更具竞争实力。因此,可以用国内某产业研发费用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与世界该产业研发费用占世界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之比来衡量技术竞争力。

4、产业市场集中度。如果只从竞争角度单独来考虑,市场竞争度越高,越有利于产业的发展,但在垄断竞争条件下,企业规模化生产有利于降低企业的长期成本,从而充分发挥企业的规模优势。合理的市场结构应该是企业的数量、规模大体和市场需求量一致,该指标可以用产业内几家大企业的销售额占该产业总销售额的比重来衡量。

5、贸易竞争力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TC)是指商品出口额与进口额之差与进、出口贸易总额之和的比,该指标主要从产品的进出口的数量来分析某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是衡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TC值越大说明产业国际竞争力越强,产业也就越安全。

6、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最终表现在产品的贸易上,显性比较优势是指一国某类产品出口占该国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类产品出口占世界出口总值的份额之比。RCA值越大说明产业竞争力越强,产业也就越安全。

7、产业效益竞争力。产业效益竞争力是从企业获利能力的角度来反映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根本目的是获取利润,可以用产业当年的获利情况来衡量产业效益竞争力。

三、产业对外依存度与产业安全

1、产业出口依存度。产业出口依存度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某一产业出口贸易总额与该国或该地区该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是反映某一产业对外经济联系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国内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产业出口依存度越大,产业受国际市场制约的影响就越大,产业也就越不安全。

2、出口国别依存度。如果某一产业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容易产生贸易摩擦,产业发展也就越不安全。该指标可以用出口市场集中度来衡量,即产业主要出口国和地区的出口额占该产业总出口额的比重。

3、产业投入进口依存度。产业投入进口依存度指标是反映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对进口的原材料、零部件等的依赖程度。它可以用国内产业当年进口的原料、零部件等投入品的数额与产业当年的总产值或总销售额之比来衡量。产业投入进口依存度越高,产业的生存安全度也就越低。

4、产业资本对外依存度。所谓资本依存度是指国际收支中长期资本流动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了实现总产出对国际资本的依赖程度。产业资本对外依存度越高,说明产业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就越大,受国际资本市场和相关政策的影响也就越大,资本风险也就越大。

5、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是反映国内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对国外技术依赖程度的指标,它可以用当年产业引进的全部技术项目的产值与当年产业总产值的比值来衡量。

四、产业控制力与产业安全

1、外资市场控制力。外资市场控制力主要是从国内市场份额角度来反映外资对国内产业的控制情况,主要表现为外资控制企业对国内市场的控制程度,该指标可以用外资控制企业的市场销售额占国内该产业的市场销售总额的比重来进行衡量。

2、外资技术控制率。外资技术控制率是从技术角度反映外资对国内产业的控制情况,外资技术控制率越高,产业发展受外资企业的影响越大。

3、外资品牌拥有率。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在现代经济中,品牌不仅意味着忠诚的客户、更高的利润,还拥有制定产业标准的基础,外资品牌拥有率越高,产业发展也就越不安全。

第5篇: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范文

关键词:经营业绩、会计信息质量、公司治理

一、引言

Bushman和Smith(2001)指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提高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本文根据BS的思路,应用中国资本市场的数据,对“会计信息质量对于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及“会计信息是否通过它的治理功能影响经营业绩”等命题进行检验。BS的研究是建立在国别研究基础之上的,而本文的研究是在微观(公司)层面进行初步实证检验。BS提供了研究的思路,但并未涉及经验证据,而本文将应用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数据对命题加以初步的检验。

二、研究设计

( 一 )研究假设BS指出,会计信息与经营业绩存在相关关系。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引导资源有效的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营业绩;低质量的会计信息则会误导资源的流动,导致资源产生错配,降低经营业绩。三者的关系如(图1)所示。Habib(2008)认为,财务报告是资本提供者了解经理层绩效信息(可验证)的主要来源,并且可以促使其进行更加有效的资源配置决策。张宗新、杨飞、袁庆海(2007)则直接检验了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对于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绩效直接存在显著的内在关联性。基于以上的文献和经验证据,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经营业绩正相关,即会计信息质量越高,公司经营业绩越好

通过BS提出的会计信息影响经营业绩的三个途径(图2),本文认为,高质量会计信息是经理层投资好项目、远离坏项目,以及阻止经理层侵占股东财富的公司控制机制,有助于股票市场信息积累和监督功能的实现,从而会计信息具有治理功能,能够提高公司经营业绩。会计信息影响经营业绩相关途径的框架,如(图2)所示。Bushman(2004)的研究表明,所有权集中度、董事和经理层权益基础激励和外部董事的声誉同盈余及时性呈现反向关系,这表明会计信息已经影响到公司治理机制。崔伟、陆正飞(2008)的研究表明,会计信息透明度对公司治理机制产生了一定影响。以上的文献都表明会计信息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对公司治理产生影响,高质量的公司治理可以提高公司的经营业绩。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可以通过公司治理机制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

( 二 )变量的选取 本文将深交所对上市公司的年度信息披露考评等级(考评等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替代变量,因为这一权威机构评级指标较为客观,容易被人接受。深交所的信息披露考评虽不仅限于会计信息披露,而是考察上市公司的整体信息披露情况,但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考评占最主要地位。对于会计信息质量,国内外学者大多选用盈余质量作为替代变量,但学术界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测度并没有一个公认的方法。因此,本文选用深交所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考评等级来测度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是可行的。深交所对上述公司信息披露考评等级分为:不合格、合格、良好和优秀4等,本文对之采用赋值的方法,分别赋值0(不合格),1(合格),2(良好),3(优秀)。在经营业绩的指标选取上,考虑到中小板与主板上市公司存在的差异,认为中小板更加关注公司的成长性和市场表现,本文从三个维度来描述公司经营业绩,即盈利能力、成长性以及市场表现,并分别用销售净利润率(%)、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以及基本每股收益(元)作为替代变量。本文选取成本来度量公司治理水平。BS认为,成本与会计信息质量的乘积项反映了高质量会计信息通过(公司)治理途径对经营业绩的影响。因此,本文假设2主要观测这一乘积项系数的显著性。关于成本变量,采用Singh and Davidson(2003),肖作平、陈德胜(2006)的做法,选取营业费用与管理费用之和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来度量成本。公式如下:

公司治理水平=成本×会计信息质量=(营业费用+管理费用)/销售收入×考评等级

(三)样本的选取本文经统计检验发现,深交所对主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评级较高,均为优秀或良好,即信息披露质量差别不大,不能充分说明信息披露质量差异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而中小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考评结果差异较大,可以有效检验质量不同的会计信息对经营业绩的影响。我国中小板2004年5月27日正式启动,启动后前两年上市公司较少,信息披露不全,并且深交所公布的信息披露考评等级截止到2008年,于是本文选取2006年至2008年三年中小板上市公司共572家(2006年102家,2007年198家,2008年272家)作为样本,并按照如下顺序进行剔除:按照研究惯例,剔除了ST、*ST、PT类上市公司;由于金融类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与其他行业的上市公司有着较大差别,本文剔除了金融类上市公司(行业分类参照中国证监会的行业分类标准);剔除数据不全的上市公司。最终共得到样本565家(2006年100家,2007年195家,2008年270家)。

( 四 )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来自于巨灵金融数据库研究报告终端以及深圳证券交易所官方网站。

三、实证结果分析

( 一 )描述性统计深交所对中小板上市公司每年进行信息披露质量考评,分为4个等级,分别为不合格(0)、合格(1)、良好(2)和优秀(3),(表1)为2006年至2008年度的考评情况(剔除ST、*ST、PT类公司)。(表1)中,下列为属于该信息质量等级的上市公司数量,上列为其所占年度公司总数百分比。统计结果显示,2006年至2008三年,在深市中小板上市的公司整体信息披露水平较好,处于信息披露良好等级的公司是主体,所占比例较高(68.50%),评级均值为1.95,不合格公司较少(0.71%)3年一共只有4家公司。

( 二 )相关性分析本文运用SPSS16.0应用样本对所提假设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见(表2)、(表3)、(表4)。由于2006年中小板上市公司没有披露每股收益EPS,于是本文选用每股净资产BPS作为表征市场表现的变量。由(表2)的Pearson相关系数可以看出:2006年中小板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与经营业绩的三个方面均不相关,即假设1不成立。会计质量通过公司治理在1%水平上显著影响销售净利润(盈利能力),而与经营业绩的其他方面相关性不显著,即假设2只得到了部分印证。原因分析:在样本统计中可以看出,2006年中小板上市公司还比较少,披露的数据也不是很全。中小板市场在2006年还处于建立初期有效性较差,信息披露制度和监管体制等均不完善,市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关注度不高,会计信息质量并没有显著影响公司经营业绩。由(表3)的Pearson相关系数可以看出:市场表现在5%的水平上和会计信息质量显著相关,盈利能力和成长性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不强。表明,会计信息质量显著影响了公司的市场表现,而并没有显著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会计信息质量和治理水平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并通过公司治理在5%的水平上显著增强了公司的市场表现,对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影响不显著。体现了高质量的会计信息通过公司治理途径对公司市场表现产生影响。说明,随着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可以部分缓解公司内外部的信息不对称,对公司治理水平有促进作用,进而改善公司的市场表现。2007年的实证数据部分证明假设1和假设2。本文认为,可能原因在于:一方面与主板市场相比,中小板是一个前瞻性市场,上市公司一般是具有发展潜力、高风险的高新科技公司,在上市初期一般盈利状况不佳,管理层和投资者更加关注他们市场表现,因此高质量会计信息可以促进公司的市场表现。而盈利能力和成长性很大程度上受到公司所处行业、经济环境等其他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新会计准则在2007年正式施行,由于会计处理和编报准则的调整等原因,可能造成公司经营业绩一定的波动。但与2006年相比,信息使用者开始重视会计信息质量,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的经营业绩,说明市场正在逐步趋于理性,市场有效性有所提高。

由(表4)的Pearson相关系数可以看出:实证结果证明了假设1,会计信息质量与经营业绩的三个方面均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即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显著提高公司的经营业绩。会计信息可以缓解公司内外部的信息不对称,增强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资本成本,从而促进公司经营业绩的提高。实证结果证明了假设2,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治理水平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体现了高质量的会计信息通过公司治理途径对经营业绩的影响。说明,随着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必将缓解公司内外部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市场和管理当局可以加强对上述公司的监管作用,完善公司治理。而高质量的公司治理又是公司取得良好经营业绩的基础,于是得到以下结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促使公司治理更加完善,公司治理的完善进一步提高了公司的经营业绩,即会计信息可以通过公司治理机制显著提高公司的经营业绩。2008年的实证结果很好地证明假设1和假设2。本文认为,可能原因在于:一方面我国中小板的信息披露方式以市场的监管为主,不同于主板市场以公司本身条件为主的信息披露方式。中小板市场经过四年的发展,信息披露和监管制度已相对健全,上市公司开始逐步重视会计信息质量并通过会计信息来完善公司治理,从而促进了公司的经营业绩;投资者和股东等信息使用者开始趋于理性化,更加关注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进而作出理性决策。表明2008年的中小板市场,较前两年更加有效,市场正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新会计准则经过2007年在上市公司施行,对财报使用者和市场的影响已趋于缓和。

四、结论与建议

( 一 )结论 本文以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上市公司2006年至2008三年在深交所上市的公司作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会计信息质量对于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市场有效性逐步提高,高质量会计信息对于公司的经营业绩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会计信息可以通过公司治理进而影响到公司的经营业绩或经营业绩的某些方面,这就为研究会计信息影响公司经营业绩以及如何影响提供了初步的经验证据。本文将BS建立在国别或者行业基础上的研究扩展到上市公司这一微观层面,并提供了相关的经验证据。首次应用中小板上市公司数据验证了会计信息可以通过公司治理途径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发现我国中小板市场有效性正逐步提高,信息使用者开始关注会计信息质量,市场正逐步趋于理性。

( 二 )建议 本文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培养理性的投资者。理性的投资者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决定因素,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等流动性风险的存在,使得市场有效性不足,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有效反映公司业绩和市场发展情况,为投资者作出理性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因此,管理当局应当加强信息披露的宣传和监管力度,提高市场有效性,增强投资者理性思维,使整个市场逐步趋于理性。二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我国中小板市场作为创业板的雏形,对于建设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具有长远意义,而且对中小企业融资及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管理当局应当在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降低公司上市门槛的同时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充分维护中小投资者利益,促进中小板市场健康发展。三是增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对于投资者、股东等利益相关者来说,会计信息不仅具有决策有用性(市场层面),还具有契约有用性(企业层面),即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为契约各方提高了有关人业绩的相关信息,以保证各类契约的顺利执行,有助于衡量管理层的业绩。考虑到中小板市场的高风险性,管理当局应当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及考评制度,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促进上市公司披露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增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总之,随着市场的不断完善,有效性的提高,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不仅可以促进公司的经营业绩,还可以通过公司治理机制来完善来提高公司经营业绩。因此,必将有利于中小板公司发展壮大,为他们退出中小板进入主板市场提供有利条件,同时为创业板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从而丰富资本市场层次结构,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兴强:《财务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蒋义宏:《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实证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曾颖、陆正飞:《信息披露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经济研究》2006年第2期。

[4]S.P.Kothari,T.Z.Lys等:《当代会计研究综述与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6篇: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范文

论文摘要:人力资本理论极力强调人力资本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进而关系到人力资源的开发以及教育经济政策的制定。它通过对教育成本投入及其未来经济收益的极大关注,影响到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生源等方面的激烈竞争,从而极大推动着我国教育市场的建设。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对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巨大挑战,正是由于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日益深入,我国教育市场正方兴未艾。人力资本理论作为当代世界占据主流地位的经济学理论,极力强调人力资本在经济活动中的关键性作用,突出了教育对经济收益的重要贡献,它不仅极大地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强烈地影响着人们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促进着我国各类教育的竞争发展,推动了我国教育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

人力资本理论出现于上世纪60年代,对世界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普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通过大量的开创性研究系统阐述了这一理论。舒尔茨等经济学家将教育活动纳入经济计算,并且通过回报率的推算,表达了教育投资具有在教育成本以外的经济回报。他们研究发现,美国经济增长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教育对人力资本的突出贡献,主要表现为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教育对美国GNP增加的贡献份额达到了33%。其它许多研究也表明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如有关研究认为,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GDP就会增加9%。这方面的研究既不断证实了人力资本理论的合理性,也为各国政府大力投资教育找到了理据,对于在全球范围内推动教育的发展,功不可没。

人力资本理论极力主张人力资本对经济活动的重要影响,指出人力资本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形成于教育、医疗保健、劳动力在国际国内的流动及信息获得等众多途径。其主要观点有:(1)劳动力质量重于劳动力数量;(2)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3)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4)教育投资收益率是可以测算的,并且高于物力投资收益率。[1]这些观点体现了对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所起作用的高度重视,肯定了教育成本投入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关系到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国家教育经济政策的制定,进而影响着我国教育市场的产生和发展。

二、我国教育市场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教育市场在我国社会已经客观存在,并且关系着我国教育的改革动向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尽管市场属于社会经济的范畴,它在价值选择上与教育存在着严重的不一致性,而在关注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方面,市场与教育则有着比较一致的价值追求。教育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有助于扩大教育的资源总量,优化教育的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运行的效率,缓解了教育供需矛盾,推动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这些积极作用促进了我国教育市场的建设。

由于我国对教育市场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分歧,市场手段的核心是通过竞争提高效率,实现优胜劣汰,这与教育目的存在明显的差异,教育从总体来说是非功利的,其价值选择更多体现为培养完整的人,这表明教育市场化发展存在着比较合理的障碍。确实,教育总的来说应属于“准公共产品”,但不同类型的教育,其产品属性不完全相同。基础教育如九年义务教育必须由国家来办,不能完全市场化,而其它类型教育的市场化运作则可以起到比较积极的作用,运用市场机制确实可以激活学校教育资源,不断提高学校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因此,承认教育是经济性的活动,以及看重教育经济功能的事实,对教育市场提供了理论的依据,通过重视发挥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共同作用,现实地推进着我国教育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三、人力资本理论对我国教育市场的积极影响

人力资本理论主张教育资本是人力资本的核心,表明了教育经费投入对未来经济收益的重要性,这势必会影响到教育投入的市场化行为。作者认为,目前我国已现实存在着的教育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人力资本理论的积极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通过强调人的劳动能力,激励着各校教育质量的竞争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劳动力的质量不仅关系到经济活动的成效,而且存在明显差别,这必然会对学校教育的质量提出要求。目前我国大面积存在追逐优质教育的择校现象,这与人力资本理论强调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会极大提高人的劳动能力有关。随着对优质教育的激烈追逐,择校现象愈演愈烈,不少学校都伴随着一定市场行情的收费行为,使得这些学校现实地存在着相应的市场价格,优质教育的市场行情被普遍看好,而薄弱学校则与此相反,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校教育质量的竞争。尤其在学生的就业问题严峻之时,学校必须根据教育市场的需求状况调整学校的资源配置,以良好的教育质量赢得社会的承认。可见,人力资本理论通过强调教育对人的劳动能力的重要作用,激励着各校教育质量的竞争,进而影响到各校的市场竞争能力及未来发展潜力。

2.通过重视教育的经费投入,推动着学校生源的校际竞争

人力资本理论坚信,教育投资是最主要的人力资本,必须重视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就我国目前而言,无论是处于买方市场的学校,还是处于卖方市场的学校,实际上都存在着生源竞争。教育作为一种兼具公共属性和私人属性的产品,从公共产品属性来讲要求公共经费的投入,从私人产品属性来讲需要个人对教育经费的负担,这两方面的投入都与学校的生源状况密切相关,所以生源问题关系到学校的经费投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供给条件和供给能力。当前许多学校纷纷在生源问题上做足了文章,以期获取更多的教育投入,这种状况必然会带来学校生源的校际竞争,从而推动着教育的市场行为。

3.通过关注教育成本及其未来收益,促进着各类教育之间的竞争

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比较教育的成本与收益,计算了教育的回报率,认为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性投资,能够带来比成本更多的经济收益,并且不同类型教育的经济收益存在差别。这一理论观点促使人们更加重视教育过程的经济因素,更多地考虑教育的经济回报。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把教育仅仅作为公益性事业看待,缺乏对教育的私人性和生产的积极关注,使得公办教育机构累积了相当数量的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存量,不仅教育的经济投入十分有限,而且教育投入的经济效率也相当低下。通过发挥教育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既可以有效整合公办教育的资源存量,还有助于积极发展民办教育及合作办学,使得各类学校在自身发展中不得不关注教育的成本及其未来收益,进而促进着各类教育之间的竞争。

四、人力资本理论对我国教育市场影响的复杂性

尽管人力资本理论对我国教育市场有着积极的影响,但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市场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并且我国教育市场还要受到其它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使得人力资本理论对我国教育市场的影响存在着相当的复杂性。

1.人力资本理论存在一定局限性,需要不断获得新的发展

尽管人力资本理论在当代西方经济学中一直处于主流地位,成为许多国家扩展教育和加速国民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但它的影响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现实中,教育推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诺言并没有实现,教育机会的相对均等并未带来收入的平等,而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促使失业率下降,也并非是“公认的事实”,教育对经济增长的突出作用受到了怀疑。这表明,人力资本理论自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它夸大了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过于简单化,当前教育对经济生活的作用越来越离不开人际关系、团队精神、自学和创新能力、风险承担能力等因素,所以人力资本理论对我国教育市场的影响就必然存在着现实的复杂性。

2.我国对教育市场的认识尚未达成基本一致

人力资本理论通过理论与实证的分析,表明了教育过程存在着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活动,需要以较少的教育投入获得较多、较好的教育产出,不断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我国公办教育规模庞大,由于缺乏必要的市场竞争,其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比较低下,迫切需要通过市场的手段,提高教育的经济效率[2]。同时我国居民对教育的需求日益旺盛,市场介入教育已是不争的事实,并影响到政府的教育政策。目前迫切需要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发挥教育产业属性的巨大潜能,在义务教育以外的各类教育引入市场机制,促进全社会积极投资于人力资本。尽管这些认识促进了教育市场的普遍认同,但目前我国对教育市场的认识还存在分歧。不少人明确反对在教育领域套用市场规律及其竞争法则,我国政府也不主张教育市场化,并且正在不断强化对教育公共事业的责任,譬如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的政策,同时大力增加了义务教育之外的职教、普高和大学等各类教育的财政经费投入。这种对教育市场的争议表明,我国教育市场不会简单地受到人力资本理论的影响,势必存在着相当的复杂性。

3.教育市场的建设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教育市场在受到人力资本理论的影响之外,还要受到国家的教育经济政策、学生就业状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重要影响。譬如,我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以及部分地区已开始实施的教育券制度等,影响到我国教育市场的进程;当前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则直接推动着我国教育市场的发展;而社会经济水平与老百姓的收入状况,也现实地影响着我国教育市场的进展。这众多因素共同促进了教育资源的扩大,教育选择性的增加,以及我国教育市场的规模和潜力的提升。既然我国教育市场的发展与众多因素密切相关,人力资本理论对我国教育市场的影响,必然离不开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理应存在着相应的复杂性。

作者单位:重庆教育学院干训教育系

参考文献:

第7篇: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范文

【关键词】产业安全 产业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尤其是投资和贸易自由化的不断扩大与发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产业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遵循系统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完备性与最优性相结合、客观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状态指标与发展指标相结合、独立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六大原则,在参考了国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如表1所示的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表1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一、产业发展力与产业安全

1、劳动力素质。劳动力素质是指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生产技能、专业文化知识,而且还包括政治思想、职业道德等。其中,受教育程度是劳动力素质最基本的反映,可以用产业内就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程度来衡量,即平均受教育年龄。

2、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中不能被物质资本所解释的剩余部分,是指对人力进行的投资,包括学习、上学及在职培训等所形成的资本。只有当产业人力资本较高且被有效利用时产业才能持续发展,人力资本可以用产业员工平均利润率来对其进行衡量。

3、专业人才比重。人力资本指标反映了产业人才环境的一般水平,而专业人才比重这一指标则反映了产业核心人才水平。该指标可用产业中科学家、工程师以及其他从事科技活动等人员与产业从业人数之比来表示。

4、资本成本。资本成本是产业内企业筹资和使用资本所需要支付的机会成本,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产业的生存与发展需要资本,企业无论以何种方式获得资本,都存在资本成本问题。如果资本成本过高,将会影响产业的生存与发展。

5、融资效率。融资效率是指产业内企业获得资本或者形成资本的时间效率,即融资的时间成本。该指标可以根据企业获得银行信贷的难易程度、进入股票市场的难易程度以及在股票市场进行再融资的难易程度等方面来衡量。

6、产业国内市场竞争度。市场竞争度是反映产业竞争活力的一项指标,也是反映产业发展市场环境的指标。如果一个市场竞争度高,即不易形成垄断,有利于产业的发展,该指标可以用有一定竞争能力的企业数量来表示。

7、国内需求。国内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国内较大的需求有利于产业内的厂商追求规模效应以降低成本,加快产业的资本积累,该指标可用该产业当年的国内产品消费量来表示。

8、国际需求。国际市场需求就是考察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空间,国际市场需求越高产业的发展空间也就越大,产业的发展潜力也就越大。可以用该产业当年世界各国出口总量来衡量国际市场需求这一指标。

9、上游企业供给环境。上游企业是指供给原材料和零部件等的企业,上游企业供给环境可以用供给产业竞争力的强弱来反映。供给产业竞争力越强,产业运行效率也就越高,其发展力也就越强。

10、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指政府针对产业的发展所提出的相关政策,是政府引导产业发展的行为方向,即政府对该产业的发展在政策上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政府会根据不同产业的产业特点和重要性给予不同的政策,从而提供不同的政策环境。

11、法律法规。政策和法律法规是政府引导产业发展所使用的两种手段,政策具有临时性,而法律法规则具有强制性和长期性两种特点,因此法律法规在行为导向上更有约束力。政府会基于国家产业战略、产业特点以及产业重要性等因素的考虑,针对不同的产业制定不同的法律法规,以区别对不同产业的鼓励程度。

12、生态环境。一个产业的发展如果以严重恶化生态环境为代价,那么该产业的发展质量是非常差的,从长远来看,该产业是没有发展潜力的。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一个产业的废物排放量和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来衡量产业的发展质量,以此来反映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全面考察产业的发展力。

13、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企业投资占据重要地位,一般来说,企业研发费用越高,企业的竞争力也就越强,竞争力越强发展力也就越大,但研发费用绝对额只能说明部分问题,因为还与产业规模有关,应该是一个相对量。因此,用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从技术研发投入角度来衡量产业科技素质比较合理。

14、申请专利技术项目数。申请专利技术项目数是反映产业技术发展的指标,专利技术是开发新产品和独家拥有产品的技术标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企业技术的发展,同时还可以有效保护企业的自主技术不受侵害。因此,专利技术的申请对企业和产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15、R&D实际支出额。技术对企业和产业都是至关重要的,产业的技术投入包括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两者缺一不可。R&D实际支出额是从研发的实际投入角度来反映产业的科技素质,也进一步反映了产业的发展潜力。

16、R&D总人数。产业技术投入不仅需要资金投入,还需要人力投入,R&D总人数是从人力角度来反映产业的科技素质的。可以用产业当年的R&D总人数从人力角度来反映产业的人力状况,来反映产业的发展力。

二、产业国际竞争力与产业安全

1、产业世界市场份额。产业世界市场份额反映了国内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空间,份额越大说明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空间越大。可以用本国产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额占全世界该产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额,即国内产业产品出口占世界同类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来衡量。

2、产业国内市场份额。产业国内市场份额反映了国内产业在国内市场上的生存空间,该指标可以用一国某一产业的国内市场销售额占该国国内市场该产业产品的全部销售额的比重来衡量。

3、技术竞争力。技术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越强,企业也就更具竞争实力。因此,可以用国内某产业研发费用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与世界该产业研发费用占世界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之比来衡量技术竞争力。

4、产业市场集中度。如果只从竞争角度单独来考虑,市场竞争度越高,越有利于产业的发展,但在垄断竞争条件下,企业规模化生产有利于降低企业的长期成本,从而充分发挥企业的规模优势。合理的市场结构应该是企业的数量、规模大体和市场需求量一致,该指标可以用产业内几家大企业的销售额占该产业总销售额的比重来衡量。

5、贸易竞争力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TC)是指商品出口额与进口额之差与进、出口贸易总额之和的比,该指标主要从产品的进出口的数量来分析某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是衡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TC值越大说明产业国际竞争力越强,产业也就越安全。

6、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最终表现在产品的贸易上,显性比较优势是指一国某类产品出口占该国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类产品出口占世界出口总值的份额之比。RCA值越大说明产业竞争力越强,产业也就越安全。

7、产业效益竞争力。产业效益竞争力是从企业获利能力的角度来反映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根本目的是获取利润,可以用产业当年的获利情况来衡量产业效益竞争力。

三、产业对外依存度与产业安全

1、产业出口依存度。产业出口依存度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某一产业出口贸易总额与该国或该地区该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是反映某一产业对外经济联系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国内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产业出口依存度越大,产业受国际市场制约的影响就越大,产业也就越不安全。

2、出口国别依存度。如果某一产业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容易产生贸易摩擦,产业发展也就越不安全。该指标可以用出口市场集中度来衡量,即产业主要出口国和地区的出口额占该产业总出口额的比重。

3、产业投入进口依存度。产业投入进口依存度指标是反映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对进口的原材料、零部件等的依赖程度。它可以用国内产业当年进口的原料、零部件等投入品的数额与产业当年的总产值或总销售额之比来衡量。产业投入进口依存度越高,产业的生存安全度也就越低。

4、产业资本对外依存度。所谓资本依存度是指国际收支中长期资本流动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了实现总产出对国际资本的依赖程度。产业资本对外依存度越高,说明产业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就越大,受国际资本市场和相关政策的影响也就越大,资本风险也就越大。

5、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是反映国内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对国外技术依赖程度的指标,它可以用当年产业引进的全部技术项目的产值与当年产业总产值的比值来衡量。

四、产业控制力与产业安全

1、外资市场控制力。外资市场控制力主要是从国内市场份额角度来反映外资对国内产业的控制情况,主要表现为外资控制企业对国内市场的控制程度,该指标可以用外资控制企业的市场销售额占国内该产业的市场销售总额的比重来进行衡量。

2、外资技术控制率。外资技术控制率是从技术角度反映外资对国内产业的控制情况,外资技术控制率越高,产业发展受外资企业的影响越大。

3、外资品牌拥有率。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在现代经济中,品牌不仅意味着忠诚的客户、更高的利润,还拥有制定产业标准的基础,外资品牌拥有率越高,产业发展也就越不安全。

4、外资股权控制力。外资股权控制力可以用外商投资企业年底外方的注册资本与外商投资企业总注册资本之比来衡量,该比率越高,说明产业发展受外资影响越大,也就越不安全。

5、产业外资国别依存度。该指标从产业外资来源国的集中情况来反映产业安全受影响的情况,可以用产业外资主要来源国的外资与该产业引进的全部外资之比来衡量,该比率越高,国内产业受重要的外资来源国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等因素的影响也就越大,产业发展也就越不安全。

参考文献

[1] 朱钟棣:入世后中国的产业安全[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 景玉琴: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学家,2006(2).

第8篇: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范文

(一)我国加入wTo将为证券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中国加入wTo后,长期被政策所保护的金融服务业将不断开放.从证券业来看,加入wTo后,虽然也会受到一定的不良影响,但更主要的是将有力地推动我国证券业的发展和完善.外资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我国的证券市场交易,将活跃我国的证券市场,带来国外成熟的证券市场操作规则和管理经验,有利于推动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同时,外国银行、证券机构的大量涌入,有利于促进我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将为证券业创造更加美好的前景.

(二)我国证券市场已初步形成并将继续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随着改革的不断向前推进,我国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建设将会在原来的基础上迈上一个新台阶.股票、债券、基金等市场品种将不断丰富,上市公司质量将会明显提高,交易登记结算将会有新的改进.将基本建设成集中统一的全国结算体系.随着证券期货业信息系统的初步建成.证券市场信息质量特有较大提高.证券中介机构体系不断健全,将形成一批功能完备、服务优良的大型证券公司.证券市场法律法规体系也将趋于完善.由于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市场体系的完善.实现规模经营,降低交易成本,市场效率将进一步提高.

(三)我国证券市场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居民金融资产稳步增加,金融意识、证券意识逐步加强,投资渠道日益多样化,居民购买有价证券的投资倾向将日趋加强.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股市的总钵规模在逐步扩大。1997年底深沪股市流通市值为5024.42亿元,1998年底为5745.48亿元,2000年11月底为14980亿元.从长远来看.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是很有潜力的.

二、21世纪初我国证券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探讨

(一)扩大股票和债券发行规模,丰富证券交易品种.市场扩容如果以企业小规模、大数量的方式进行,无疑会助长市场投机气氛,最终影响市场发展.选择大量经过改制改造具备入市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入市,发行一定规模的股票、债券,既可以满足投资者的投资量需求,又能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投资品种,对市场健康平稳发展至关重要。控制服票和债券发行,关键不在数量,更要的是质量.因此,应当一方面继续推进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规范.另一方面在企业中抓管理、抓技术练内功,提高资本盈利率.这样,如果上市公司的质量好,股票质券的风险就小。发行规模也就容易扩大.近年来国内不少企业已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通过资产合并重组、壮大规模后上市;或者通过先上市再回头收购本地工商企业,注入优质资产,迅速壮大已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与效益,然后再增资扩股,使优质资产扰质人才优质项目向上市公司转移.这样,既确保上市公司的质量.又壮大证券市场的规模.对于证券品种,应实行发行和交易多样化、国际化.除股票质券之外,还应增加期权和期指等衍生金融品种的交易.债券要增加期限品种,多开发短期债券、可转换债券等.股票不但在境内发行上市,而且要争取在海外发行上市,近几年来,我国企业海外上市已逐步从香港扩展到新加坡纽约、伦敦等股票交易所,境外上市公司已达46家.证券融资的发展日趋国际化.

(二)加快发展证券市场的机构投资队伍.机构投资者是未来证券市场的主力军.有了庞大的机构投资者;证券市场就能健康地发展.目前在我国证券市场上,机构投资者的比重仅占20%左右,不利于树立理性投资的市场理念,因此,应该加快发展机构投资队伍,吸引更多新生力量进入证券市场.

一是发展和规范投资基金.投资基金是一种体现“集合投资、专家理财”特点的现资融资制度,作为方便大众的投资融资方式和理财工具,主要通过向社会发行基金证券汇集资金.目前国际上投资基金的发展方兴未艾.据有关资料反映,资产规模已达6万多亿美元.在中国,投资基金和投资基金市场尽管姗姗来迟.但发展也初具规模。随着未来中国证券市场的不断扩容,加快发展证券投资基金,既可以解决目前6万亿居民储蓄的分流问题.又可以为我国的证券市场提供巨大的资金来源.同时.在目前国家将部分国有股.法人股报向市场的情况下,如果通过以基金配售的方法间接上市,则不会对市场造成很大的冲击.由此看来,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对促进证券市场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二是放开保险资金入市.目前保险资金进入股市已初具条件:第一,我国资本市场的规模扩大,品种增加、提供了可选择性。第二,我国证券市场己逐渐成熟.第三,专业队伍经验日益丰富.第四,由保监会和证券会实行双重监管.因此,保险资金入市势在必行.1999年10月,我国股市大门己向商业保险资金正面敞开.通过投入证券投资基金的形式间接进入股市。继同盛基金向11家保险公司配售后、巨博、长阳等基金的配售也相继进行.随着相关政策措施陆续出台,保险资金入市方面的创新步伐将加快.此项创新不仅意味着市场资金面在扩大.更标志着新型投资主体开始加盟股票市场.

(三)充分发挥投资银行在证券市场中的双重作用.投资银行主要从事证券承销、证券经纪、企业兼并、资产管理念融咨询项目融资等活动.从发展趋势看.现资银行在企业兼并、收购和重组过程中的活动越来越积极,这项业务的规模、重要性将越来越大。投资银行既是中介机构,又是投资者,具有双重身份.1999年以来,国家证券部门和中国人民银行已下发文件,为券商融资开辟渠道.包括券商增资扩股、允许券商进入资金拆借市场、允许券商参与国情回购、允许券商抵押贷款以及券商上市等措施.这一方面表明券商的金融主体地位已经确立,另一方面表明券商的外部经营环境得到改善,综合性的券商作为投资银行,应发挥自己的融资优势,壮大资本实力,帮助企业在债券、股票市场上筹措资金,并通过国际资本市场,帮助一些信誉好、发展潜力大的国有企业到海外上市,为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最终扩大金融服务的领域与成效.

(四)不断推进证券市场向市场化方向发展.近几年来、我国对证券市场的改革做了大量的工作,使证券市场逐步向国际接轨的方向发展,但要实现证券市场化、国际化还必须花大力气,继续努力,逐步完善.

一是改革股票规模的有限性和分配的行政性,建立股票发行审核制度.过去,发行股票、债券.要分配额度,经过层层审批,不但手续烦琐,而且社会上对于行政干预和暗箱操作颇多微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对此,一定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废除额度分配和规模指标.企业根据市场情况和本身需求申请发行股票,证券管理部门按照有关政策条件对申请股票发行的企业进行审核,把好上市申请和发行审核这第一道关,保证上市公司质量,推动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优化证券市场环境.1999年8月、国务院批准实施《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条例》,标志着我国股票发行进入了一个更为国际化、法治化的新阶段,集中体现了管理部门力图改进股票发行审核工作,实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意愿。这对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广大改制企业和投资者来说,则是一种实际的利益保护.

二是实施市场股票回购,激活上市股份公司.股份回购在国际成熟的资本市场上是常见的公司行为,被作为公司正常的调控手段.在美国和英国,企业回购股票的现象非常普遍.美国公司回购股份的目的有:稳定和提高公司的股价,防止因股价暴跌出现的经营危机;回收股票以奖励有成就的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等.实践证明,上市公司按照股份回购的条件、股本结构的要求,采取适当的方式回购本公司一定比例的股票是可行的.例如当本公司的股票在市场上严重背离其投资价值,而且已远低于每股净资产值,则可以实施回购,以缩减公司的总股本,提高公司每股净资产值和每股收益.使公司股票的市场价值重新显现.而在回购以后.如果公司股价较高,则可以根据需要增发新股;为公司今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也有利于激活证券市场。

三是逐步解决国家股的上市流通问题.增强证券市场的社会监督.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中的股份有国家股、法人股、公众股三种类型,其中国家股和法人股不能流通.一方面它们已失去股票原有的意义,既不符合同股同权、同股同利的原则,也不符合国际惯例;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上市企业的控制权牢牢掌握在国家手中,企业内部管理者主要由政府有关部门任命,而被社会投资者监督接管的压力不足以引起其对自己前途的担忧,从而缺乏有效的淘汰机制和竞争压力.使企业无法充分体现企业法人的市场行为.为此,应根据市场承受能力,用五年或者更长时间逐步解决国有股、法人股的上市流通问题,包括企业回购注销,消除法人股;适当转让上市公司中部分国有股权,增大社会资本的比重,既盘活国有资产,同时增强证券市场的社会监督,充分体现企业法人的市场行为.

(五)抓住我国加入WTO的契机,积极探索证券市场主体结构的调整.wTo的加入将改变我国证券市场的运行环境,对此,我们应采取措施,积极调整证券市场主体结构.一是利用与服务贸易总协定相关的规定和例外条款.制定证券市场开放的基本策略.二是从业务结构来说.我国可适当地向外资证券商和投资银行开放我国券商和投资银行不能满足的业务市场.而对于我国券商和投资银行能够提供的业务适当地加以保护,提供政策上的缓冲期.三是通过探索中外合资或合作基金的形式.引导海外券商和投资银行以适当的方式适度地介入我国A股市场,以求在渐进的结构性的融合过程中,提高我国证券业主体的竞争力,并保障我国证券市场的平稳运行和持续发展.四是创造条件,鼓励券商之间的购并重组,努力实行规模化经营,推进券商上市.五是积极探索我国券商国际化经营的有效途径,这是中国券商发展的必经之路.

第9篇: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范文

进入2013年,中国债券市场又翻开了新的一页。从全球视角来看,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势头如何?与国际主要债券市场相比呈现怎样的特点?中国债券市场又蕴藏着多大的机会和发展潜力?

中国债券市场规模过去十几年里有显著的增长,不过,与美国、日本市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截至2012年3月底中国债券市场存量在全球市场比重不足5%。2012年底,中国债券市场存量规模占当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约50%。而2011年美国、日本债券市场存量分别占全球的35%和15%,债券存量与本国gdp的比例分别达到175%和255%。

若基于债券存量和gdp的比值预测,假设中国gdp年增长率为7.5%~8%,则预计2013年债券存量约突破30万亿元,2014年突破35万亿元,2015年突破40万亿元。由此可见,中国债券市场规模要达到与国家经济总量相匹配,仍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融资强度相对偏低

企业的融资手段很多,但最主要的三类融资手段为贷款、债券和股票。通过分析韩国、日本、德国、美国和中国的情况发现,各国融资强度(贷款、债券和股票存量规模之和与gdp的比例)差异很大。据wind数据统计,2011年底美国、日本、德国、韩国和中国的融资强度分别为744%、586%、343%、239%和230%,中国与韩国相似,而与美国、日本差距巨大。

韩、日、德、美、中等五国均以债权融资(贷款和债券)为主,股权融资(股票)为辅,而债券与贷款作为债权融资两个工具,具备合理比例关系。美日德韩四国的债券存量都能够达到贷款规模的67%,而中国比例为38%,有近30个点的提升空间。2011年底,美国贷款、债券和股票规模的比例为3:2:1,是稳定的“三角垒”平衡,而中国贷款、债券和股票规模的比例为3:1:1,债券是明显的短板。因此,如果未来中国向美国的融资结构发展,债券的提升空间最大。

直接融资占比持续上升

社会融资总量是指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年度新增融资总量,既包括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又包括资本市场的债券、股票等市场的直接融资,对社会总融资的归纳相对全面。2002年到2011年,中国年度新增社会融资总量由2万亿元增长到13万亿元,十年增长近5.5倍。

其中,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例持续下降,由92%下降至58%;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例在1%—4%之间,2007年存在脉冲高峰7%;唯独企业债券占比持续稳健上升,由2%增加至11%。由此可见,中国债市发展的趋势良好。

高风险企业债券发行量偏低

目前,中国债券市场的发行主体已经较为多样和完备,政府、金融机构、工商企业都参与到债券市场上来,国有企业、城司、民营企业、上市公司和中小企业都获得了发债融资机会。不过,中国债券市场以低风险企业发债为主,高收益债券目前只有少量的中小企业私募债券、集合票据、集合债等,年发行规模不足200亿元。

从美国债券市场发展情况看,1970年代至今,美国高收益债券发展经历了从高潮到低谷再到持续稳健发展的过程,近20年来美国高收益债券市场持续扩大。2011年,美国高收益债券发行规模达3248亿美元,占当年债券发行总规模的1/5。

可以预见,中国市场对高风险企业发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行的高收益债券的接受度将会逐步增加,高收益债券在中国存在较大潜力。但是,不排除会经历类似美国高收益债券市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阵痛”。

创新深度和规模不足

目前,中国债券市场创新已包括私募发行方式、离岸债、境内外币债、资产证券化和各类利率衍生产品等。

其中,资产证券化包括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rmbs)和现金流抵押贷款证券(clo),利率衍生产品包括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等。但是,中国债市的创新深度和规模与国际成熟市场相比差距巨大。

以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为例,美国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房贷相关债券,高峰时年发行规模近万亿美元,房贷资产现金流被投资银行进行多次分层分级安排,而中国只进行了建行房贷证券化的少量尝试。以信用类衍生产品为例,国内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年交易规模不足百亿元,而美国cds(信用违约互换)、cdo(担保

债务凭证)年交易额则以万亿美元计量,信用衍生产品兼具风险管理、投机和投资功能。

个人投资者占比少

目前,中国间接融资占主导,传统银行业相对证券、基金、保险等新兴金融行业要庞大得多。

在中国债券市场上,银行作为投资者的角色异常重要,截至2011年底,中国全部债券存量的2/3、信用债存量的1/2由商业银行持有。而美联储的数据显示,2011年底,美国信用债券市场的投资者中银行占比较低,只有7.6%。而基金(退休基金和共同基金)、保险、外国和个人投资者占比较高,分别为30.3%、22.3%、20.6%、15.4%。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随着基金和保险机构的逐步壮大、外国投资者市场准入的增加、个人投资者对债券了解和兴趣的提升,中国债市投资者结构将发生持续变化,非银行投资者比重将显著提升。

国内债市分割明显

中国债券市场由国家发改委、证监会、人民银行(交易商协会)等机构实施监管,银行间、交易所两个市场并存。据wind数据统计,2011年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和公司债平均换手率分别为5.94、6.14、3.74和0.21,可见银行间市场债券产品(中票和短融)的换手率较高、流动性较好。这一方面因为中票、短融产品成熟度高、期限较短,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银行间、交易所两个市场存在较为实质的分割。中国国债换手率较低的原因是大量国债为老百姓持有的储蓄性国债,基本上,投资者一直持有等待到期。

从利差角度分析,交易所公司债的到期收益率略高于银行间市场,但趋势是两者逐步趋同。分析2012年12月4日、到期期限均为4.5年的07中石化债(交易所市场)和12石化01(银行间市场)可知,两者平均利差30个基点(bp),但呈逐步缩小趋势。

尚未出现实质性违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