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资本市场监管范文

资本市场监管全文(5篇)

资本市场监管

第1篇:资本市场监管范文

资本对所有行业的发展均是一个“双刃剑”。多样化资本进到影视行业,会给产业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使得竞争对象的多样化,激励新的竞争方式纷纷出现。简而言之,资本可以促进影视行业的发展。但是,资本不仅能够处理产业发展经费不够的现状,还会给产业发展造成泡沫影响,影响产业的持续发展。诸多资金短时间内涌进影视行业有可能引起泡米,从而阻碍国内影视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经整合跨行业进到影视行业的上市企业长远发展前景遇到挑战。很多进到影视行业的上市企业经常是由于原有业绩遇到瓶颈,以期进到影视行业寻找发展空间,例如湘鄂情以及熊猫烟花等现象。但是,如果整合完成,这类企业会遇到较大的挑战:其一,大股东不清楚影视行业,在大型决策上缺少一定的战略前沿性与判断力;其二,大股东资源不能与被合并影视公司出现互补,不能形成业内公司合并所具备的协同效应;其三,对赌结束到期后,被合并影视公司的业务股东会得到退出途径,谁来负责影视业务属于较大挑战;其四,原有业务和影视业务出现多样化运营,两大业务差别明显,关联度小,在资源配置与取舍方面也会考验上市企业战略决断水平。简单基于行业估值差异追求利润的整合现象对国内影视行业长远稳定发展并没有好处。因为资本环境对影视文化公司的估值大,经常高达50-60倍市盈率,而有些业内的上市企业估值小,只有10-20倍市盈率。因为整合影视公司的其余行业上市企业大都处在亏损状态或是市值很小,所以,研究市净率指标相较于市盈率指标更加可以反映市场估值区别。因为有估值差别,有些处在低估值产业的上市企业具备较高的动机整合影视企业,经过升级变成高估值的影视文化公司刺激股价升高,得到财富增值。从整合一开始,这类上市企业开展整合的真正动机便是获得估值差额效益,而不是真正要完成朝影视行业的战略转变。

二、政策导向影视资本需求顶层策划

政府监管中心要采用措施,促使影视行业和资本市场理性衔接,避免太多泡沫出现。这要求资本市场监管中心与影视行业管理中心的配合,并积极组织顶层策划。在顶层策划中,各政府机关应科学引导各种影视资本,激励战略性影视资源,控制投机性影视投资[1]。首先,资本市场监管中心不得直接干预具体的影视行业合并业务,如此方可保障更好尊重市场行情;其次,监管中心能够用宏观政策大力推动影视资本,加强投资监控,体现政府本身的立场与态度。激励影视龙头公司业内合并。国内影视行业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影视行业集中度过低,影视公司规模不大,缺少可以促进行业升级转型的跨国影视企业。各政府机关要大力激励业内并购,加速提高市场集中度,注重已上市、具备较大规模、关键能力清楚、发展战略确切的现存影视龙头公司。政府不用主导行业并购,仅需在龙头影视公司根据本身战略计划进行整合时提供金融扶持、政策扶持与税务优惠。政府要强化影视行业标准性监管,依靠制度环境逐步淘汰规模不大、从业者素质不高、作品比较媚俗的影视公司,不断提高市场集中度。管理跨影视行业整合的数量及规模,避免短时间内打乱影视行业竞争市场。2014-2015诸多整合结束后,资本市场文化理念板块的规模不断增多,监管中心应避免这个趋势混乱发展。大量资本涌进影视行业必定会打乱产业市场,监管中心应采用科学措施,管理跨行业的影视整合数量与规模,激励业内整合,为影视行业长远发展带来保障[2]。当前,影视公司和资本市场整合步伐的缓慢表示,政府监管中心已充分了解到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并非依靠一拥而上实现的,监管中心开始有意识的管理资本涌进文化影视行业的规模及节奏。加强影视公司业绩审计监控,惩罚业绩虚构现象。因为影视行业存在赢者通吃的情况,业内诸多影视公司具有盈利水平有限与盈利不够恒定的特点。为了实现对赌业绩,有些不能满足业绩要求的影视公司可能选用多种方式虚构业绩。加之原来影视行业在项目运营阶段有很多白条现象与现金交易,导致很多成本支付不标准,难以满足上市企业审计的需求。很多影视公司为了把成本入账,出现了虚构发票的情况。因为法不责众,我国税务局对于该种历史沿袭的不标准运营并未严格监管。所以,该种不满足财务规定的方法给影视公司造价财务绩效带来了方便。影视行业长期有大小合同情况、票账不符情况导致影视公司可以灵活管理成本高低,虚构效益[3]。政府有关监管中心要对该问题引起高度重视,避免3年对赌期到期后,上市企业影视业绩明显降低造成投资上蒙受损失。简单的说,政府要在影视行业方面大力推行工作室方法,完善各个阶段的发票与审计,加速整个产业的标准运作与正常运营,不断推动国内影视行业的稳定成长。

三、结束语

总之,针对影视公司并购项目来说,当前资本市场逐渐由市值运作的冲击转为理性,上市企业开始发掘有些影视公司的业绩不能满足预期要求。预测还将有很多已对赌的影视公司因为不能实现与上市企业的对赌绩效,最终黯然脱离资本市场。充满责任感的上市企业对影视公司的收购会越来越谨慎。影视公司在资本对接方面应遵循“产业机遇为重点、关键能力为本”。从长远角度来说,运营业绩恒定、关键能力明显、具备影视情怀的公司会最后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

参考文献:

[1]李爽.我国文化产业如何实现“走出去”[D].山东财经大学,2016.

[2]张琪.影视文化传媒企业并购价值评估[D].暨南大学,2015.

第2篇:资本市场监管范文

关键词:资本市场;会计信息;信息披露

1我国资本市场概述

1.1资本市场发展历程

(1)第一阶段:1978年~1992年,中国开始对金融业进行体制改革,伴随着股份制经济的发展,中国资本市场开始萌生。(2)第二阶段:1993年~1998年,随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全国性资本市场开始形成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3)第三阶段:1999年至今,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实施为标志,中国资本市场得到进一步规范和发展,中央政府提出建设上海为国际金融中心,以及创业板的开设,股指期货的推出,中国资本市场进入流通融通和健康发展阶段。

1.2资本市场的基本特征

资本市场是政府、企业、个人筹措长期资金的市场,主要是股票市场和长期债券市场。因为在长期金融活动中,涉及资金期限长、风险大,具有长期较稳定收入,类似于资本投入,故称之为资本市场。

1.2.1虽然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但行政手段仍起重要作用

行政力量在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完善的今天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资本市场上,政府干预是必要的,其可以引导与监督资本市场的良性健康发展,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自由放任的弊端,但审批程序复杂、管理体制严格也极大地限制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自由发展,极大地阻碍了资本市场的繁荣发展。

1.2.2上市公司发展水平总体有待提高

近几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完善上市公司监管体制机制、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这些措施使得上市公司的发展逐步进入正轨,并向着理想的方向迈进。我们仍应该看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运行机制不协调不健全,质量亟待提高;部分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等违规行为,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日后不断改进的地方。

1.2.3法律体系虽已建立但仍有待完善

随着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部分法律法规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国家应不断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推动资本市场的法制化、规范化,引导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1.3资本市场的作用

1.3.1资本市场发展促进中国经济驶入快车道资本市场从资本筹集、公司治理、财富增长等方面不仅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还提升了经济增长的质量,为中国经济前行注入了新活力。1.3.2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增强了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资本市场使少数股东组成的企业成为社会公众公司,对中国企业来说,这就是一种企业制度的变革,一种观念的革命。企业上市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都是一次脱胎换骨的变革,这意味着企业的发展开始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全新的阶段。在今天的资本市场上,全球百强企业中甚至十强中都有中国企业的身影,这足以说明资本市场对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作用。1.3.3资本市场使投资者的风险意识不断提高任何投资者都希望在投资中获利,中国的投资者更是如此,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实时了解国家政策变化、理性地作出投资决策。

2我国资本市场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现状

2.1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

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能够帮助投资者得到有用的信息,为资本市场中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关于衡量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的信息,制定科学的决策。信息提供是否及时,直接影响大多数投资者作出正确的评估和判断,影响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如辽宁辉山乳业集团因涉嫌债务违约事件导致股价暴跌并最终停牌,由于在此之前辉山乳业掩盖了其举借大量外债来维持企业正常运转的情况,这使作为债权人的各大银行遭受了巨大损失,辉山乳业也陷入了诚信危机,这种行为无论是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还是整个证券市场的发展都是不利的。规范和完善的会计信息披露,有利于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地运行,并能有效引导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有助于经营状况较好的企业消除由于信息壁垒造成的负效应,对外呈现出良好的盈利状况和经营状态,投资者通过获悉企业财务状况和资产变动等业绩信息,使管理层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增加股东财富和社会经济利益。

2.2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

为了提供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我国陆续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明令禁止公司编制、披露虚假财务会计报告,但仍有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谋取私利披露虚假会计信息,如深圳原野、红光实业、东方锅炉等,他们的行为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2.3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

公司对应披露的信息不作全面披露,而是采取避重就轻的手法,隐瞒部分事实。借口“商业秘密”不便公开等原因对重大事项予以隐瞒,误导投资者,严重威胁投资者的资金安全。我国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尚不完善,投资者的信息意识还不强,在重大事项披露方面容易出现疏漏、延迟等违规行为。

3资本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3.1信息披露过量和信息披露不足

无关会计信息披露的太多,真正相关的信息披露不足,影响投资者预测和决策。如前不久发生的慧球科技“1001项议案”事件,证监会作出的《处罚告知书》指出,慧球科技所披露内容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及重大遗漏的情况,尤其是其隐瞒实控人变更的行为更是给社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无论是信息披露过量还是信息披露不足都会使处于信息劣势的投资者遭受损失,这不利于形成公允、透明、对等的资本市场交易。

3.2信息披露的随意性和滞后性

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证券监管部门制定了相关规定,但许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随意性强,披露内容的结构不尽合理,由于信息披露不及时,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如辉山乳业因涉嫌债务违约事件导致股价暴跌并最终停牌,由于在此之前辉山乳业掩盖了其举借大量外债来维持企业正常运转的情况,这使作为债权人的各大银行遭受了巨大损失,辉山乳业也陷入了诚信危机,这种行为无论是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还是整个证券市场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3.3监管法规不完善,处罚力度不够

我国现行法规中民事责任规定不明确,而这制约了会计信息失真法律制度保障机制。目前来看对上市公司违法违规直接责任人的惩罚相对较轻,只有对违规行为处罚及时、严厉,才能使潜在的违规者望而却步。注册会计师如果不依法执业就会造成会计信息的不真实、不公正、不完整,因此法律应明确规定涉嫌违规操作的注册会计师应与上市公司共同对投资者承担虚假会计信息披露连带责任,并受到一定惩罚。只有颁布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对上市公司和注册会计师的行为予以制约,才能为资本市场有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我国资本市场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解决对策

4.1借鉴发达国家资本市场良性发展的经验,加快资本市场改革步伐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加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完善已成为大势所趋。中国有句古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善于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稳步运行的成功经验,积极地“引进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这样集百家之长才能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稳步发展。

4.2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从业行为

国家应出台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使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有法可依,为资本市场有序运行提供稳步发展的保障,推动资本市场的法制化、规范化。但随着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部分法律法规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法律法规的制定应与时俱进,不断满足资本市场日益发展的需要,使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有法可依,切实保障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4.3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机制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在世界财富排行榜中的排名迅速上升,在可喜成绩的背后,我们仍应该看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上市公司必须根据法律法规并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地设置会计机构,会计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应职责明确、相互制约、互相监督;二是上市公司必须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对会计业务进行日常监督,及时、准确地披露公司财务信息。

4.4加大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

一方面,资本市场监管部门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管理办法,对违法违规行为予以明确界定;另一方面,我国应建立企业内外部知情人暗示与投诉的奖励机制,鼓励他们向企业管理当局、注册会计师或政府监管部门提供相关线索,齐抓共管,共同促进资本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体系的完善。

4.5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亟待完善

一是加快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改革,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当注册会计师与上市公司同流合污披露虚假会计信息时,应与上市公司共同对利益相关者承担连带责任,相应受到严厉的惩罚;二是借鉴国外同行业的管理经验,规范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建立相关惩戒制度;三是注册会计师应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职业素养,更好地为会计工作做好服务。

5结语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仍处于发展时期,各个方面不是很成熟,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有待补充与完善,规范资本市场会计信息披露任重而道远。要想解决会计信息披露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与配合,政府和各级监管部门应加强引导与监督,会计从业人员要注重道德的培养与道德水平的提升,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上市公司要廉洁自律规范自身的行为,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和社会公众的舆论监督作用。全社会共同努力,使会计信息披露向规范化、正规化方向发展,发挥其在资本市场上的积极作用,为利益相关者提供高质量并值得信赖的参考信息,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成熟。

参考文献

[1]马青男.中小板上市企业研发信息披露现状分析[J].现代商业,2017(01).

[2]鲁敏.我国资本市场监管制度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7(02).

[3]宋永春.上市公司内部治理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影响探析[J].财会月刊,2017(02).

[4]王寒晓.关于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高的上市公司的治理特征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7(01).

[5]刘慧萍.非上市公司债券发行人如何做好重大事项信息披露工作[J].中国商论,2017(04).

第3篇:资本市场监管范文

会计信息透明度的现状

(一)会计信息透明度实现过程。目前,我国会计信息透明度主要依靠会计信息披露来实现,会计信息要经过三个环节才能呈现在公众面前,这些环节的执行效果共同决定了会计信息透明度的的高低:第一,是会计信息的产生(即会计主体在经济业务发生时,根据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并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提供者委托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报表等会计信息进行审计,取得审计报告。第三,经审计的会计报表及审计报告由国务院证券监管机构审阅批准后对外公布。在这个过程中,会计准则及制度、会计主体以及注册会计师作用的有效运行是保证会计信息高透明度的基础,这三方面作用的实现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干扰和影响,这些影响因素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透明度的高低。

(二)会计信息透明度存在的问题。第一,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经常弄虚作假。上市公司一般通过多种手段来操作会计报表上呈现的信息,从而降低会计信息透明度,误导投资者。第二,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不充分。尽管随着法律法规对披露内容的不断完善以及监管力度的加强,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充分性有所提高,但从我国会计信息内容披露现状来看,上市公司只是以自身利益作为非充分披露会计信息的出发点,投资者的利益需求得不到重视和满足,这就增加了证券市场的监管难度,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现金流量披露不充分;二是有关关联交易信息披露不充分;三是对有关本公司的重大事项存在重大的遗漏或披露不充分。第三,会计信息披露滞后,缺乏时效性且决策有用性差。

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影响因素

(一)法律环境因素。纵观全球,普通法系国家或地区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力度总体上往往强于成文法系国家或地区,且研究表明法律体系不完备、执法力度不严谨以及会计准则质量较差的国家或地区更有可能采取预防性法律措施,由此表明以法律体系为代表的制度环境对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起到关键的作用。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国有企业纷纷改革改制成为现代公司制企业,其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造就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两权分离为具有控制权的大股东和已经拥有经营管理权的管理层制造了通过侵害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来获取额外利润的机会。而法律机制通过事前法律制定、公布,事后严格执行相关约束规定,从而有效的遏制了拥有控制权的大股东和拥有经营管理权的管理层侵害中小投资者权益的行为,促进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提高。

(二)市场监管因素。证券交易所是一线监管部门,主要通过上市公司提供的报告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可以要求上市公司不断解释以澄清疑问,但不能对问题作出质的判断,对上市公司没有调查权,监管有限结构;证监会是我国证券市场最直接、最权威的管理,有更大的调查权和处罚权,其基本的职能之一就是监督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充分性和公平性,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为广大的利益相关者服务。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主要负责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审计准则的监督监督执行、执业素质和执业水平的考核。由此可见,市场监管对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我国必须强化市场监管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监管作用,必须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并且执行到位,从而促进上市公司提高基于中小投资者保护的会计信息透明度的自觉性。

(三)股权结构因素。股权结构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影响主要通过两方面体现:一是股权的集中度即股东的控制度,二是控股股东的类型。当股权集中度达到一定比例后,控股股东以少量现金流权控制大量的投票权来提升对公司的控制力,这样“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发生两权分离。大股东金字塔结构成为大部分公司的股权特点,这种特有的股权结构会导致内部治理结构趋于失效,利益博弈失衡,从而严重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即会计信息透明度的高低。上市公司不合理的股权结构,是上市公司种种非规范现象形成的基础,也是导致投资者利益受侵害的一个主要原因。目前,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最集中表现在股权集中度过高,控股股东“一股独大”,制衡机制难以形成。由于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过度集中,公众股股权又高度分散,董事会极易受大股东操纵或由内部人控制,导致公司治理的制衡功能失效。

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要根据资本市场的变化,不断完善和改进资本市场法律体系建设。对《证券法》和《公司法》进行修改,将投资者利益保护放在重要的位置中,切实将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工作落到实处。要在相关法规中更加明确对会计信息的强制披露的制度,使我国资本市场的会计信息充分透明。这样不仅降低中小投资者获得会计信息的成本,使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更好的监督公司的运营状态。而且使包括银行、证券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在内的所有投资者增强投资信心,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第4篇:资本市场监管范文

在公司层面上,我国资本市场信息披露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常情况下的信息披露,如企业的年度财务报告等定期的会计信息披露;另一类是非定期的或者非正常的重大事项信息披露,不论哪一类信息披露都与投资者的利益息息相关。在我国,从会计上讲,很多上市公司存在着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盈余管理甚至是过度的利润操纵和财务造假行为,比如许多公司利用关联方关系输送利润或者设立空壳公司虚构利润,这些做法都极大的扭曲了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交易和事项的真实性,这就无法保证企业定期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完整和准确,使得投资者无法准确了解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这些被隐瞒和造假的会计信息会给投资者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承担巨大的经济风险。而对于一些企业非定期和非经常性的可能导致企业存在潜在重大风险的重大事项,虽然我国明确规定要及时地对外披露,但是处于个人利益,往往一些重大的突然事项信息掌握在少数知情人手中,使得他们利用这些消息进行内幕交易,信息不能及时公平地披露给公众,极大损害其他投资者的经济利益。近年来信息披露已经成为中国证监会对于资本市场监管的核心问题,在信息披露有关司法体系建立,从中国证监会披露的信息执法工作情况来看,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存在一些新变化、新特征,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与市场操纵、内幕交易等多种违法违规相互交织的情况,危害极大。一些上市公司,一些公司大股东、实际控制人挪用公司资金,董事、高管背信损害公司利益,同时公司又不对外披露担保、关联交易等重大信息,存在着明显的主观恶意性质。甚至一些上市公司连续多年财务造假,多次被立案查处,仍然铤而走险编造重大交易事实粉饰业绩,表现出了对法律法规的极大漠视。如2014年因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而接受立案调查的博元投资,虚构重大交易,将经过严重财务造假的财务报告进行披露,给不知情投资者造成了巨大损失,扰乱了市场秩序。

二、对策

对于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建议和对策主要从涉及的当事人的角度来考虑,分为投资者、公司和监管部门三个方面。

(一)加强投资者教育,培养高素养的理智的投资者

在我国证券市场中,个人投资者占了很大比重,但是在我国,就连这些个人投资者本人都不免称自己为“散户”。实际上,中国资本市场上会计信息最重要的使用者是政府而不是投资者。由于会计信息的专业性对投资者的知识素养要求较高,许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否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没有意义,也就形成不了统一战线来促使资本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和监管的严肃。针对这一问题,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官方网站都有专门的投资者教育和投资者保护专栏,给投资者提供证券期货知识学习的机会,提示投资者防范风险,并对一些重大的信息披露违法违规问题进行通报批评等案例警示。除了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也是资本市场重要组成部分。与个人投资者不同的是,机构投资者在投资方面偏向于长期投资,不追求短期效益,它们挖掘、使用会计信息的效率更高,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也更高。美国和欧洲的证券市场作为一个发达市场,机构投资者占了很大比重,我国对于机构投资者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完善有序。

(二)建立完善高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会计信息的源头就是企业层面,要规范会计信息披露,杜绝违法违规,企业层面上就要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和检查。通常一个合法经营的企业都有其内部控制制度,上市公司还会有内部的审计部门,它可以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执行以及执行的有效性进行独立评价。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被束之高阁而被管理层凌驾,所以加强公司治理和政府监管,促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真正有效实施,保障工作和控制的有效性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成为工作重点。

(三)完善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监管部门从严治理

第5篇:资本市场监管范文

P1ncus、RajgoPal和Venkatachalam(2007)首次对应计异象的国际存在性进行研究,发现仅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和美国存在应计异象。Lafond(2005)发现,应计异象是一个全球现象,数据显示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丹麦、德国、香港、意大利、日本、荷兰、挪威、新加坡、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国和美国等15个国家或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应计异象,且应计错误定价大部分集中在营运资本应计项目上。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也激起了学术界关于资本市场效率问题的研究,刘云中(2002)沿用斯隆(Sloan)1996年的方法,使用1998—2000年的数据进行检验,首次对中国资本市场进行了应计异象研究。经过数据研究,他发现中国资本市场的会计应计的持续性低于现金流量,但他按照斯隆的投资策略组合,得到的超额回报率却只有大约3.1%。对其提出的三个假设和检验结果,刘云中并没作更为深入的评述和解释。根据其结论,不能合理排除中国资本市场不存在应计异象。王庆文(2005)以1998—2002年深沪两市A股为样本,以应计项目作为会计盈余质量标准,研究其对公司下一年度会计盈余及未来两年内股票收益的影响。研究发现:(1)当年会计盈余高而经营现金流量低的公司在下个年度的会计盈余会降低,而会计盈余低而经营现金流量高的公司下年则相反;(2)投资者会高估那些会计盈余高但经营现金流量低的股票,而低估那些会计盈余低但经营现金流量高的股票,据此构造的投资策略可获得显著超常收益。在剔除ST公司和PT公司之后,其累计超额回报率9.7%。在结论中给出的解释是,一方面是公司存在盈余管理,另一方面是1998年上市公司刚刚披露现金流量表,可能市场的反应较弱。林翔、陈汉文(2005)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的应计持续性与现金流持续性的差异,他们发现会计应计的持续性显著的低于现金流量,例如现金流量的持续性系数为0.595,而会计应计的持续性系数为0.525,该文进而讨论盈余管理行为和增长对会计应计持续能力的影响,但并没有进一步研究市场是否能识别持续性的差异。姜国华、李远鹏、牛建军(2006)针对AB股的研究表明,中国AB股市场存在着显著的应计异象,并且还存在着国内外盈余报告差异异象,从而说明会计准则的差异也会影响到市场的效率。

二、针对中国资本市场应计异象的专门研究

中国资本市场应计异象的研究得益于1998年上市公司开始披露现金流量表,同时也得益于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李远鹏、牛建军(2007)结合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退市监管,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应计异象进行了研究并对结论给出了解释。研究认为,在正常状态下亏损是比较普通的,例如在美国,亏损公司占到上司公司总数的35%左右(Hayn,1995),而在中国由于ST制度以及退市制度的存在,上市公司为了避免亏损带来的风险,便会对会计盈余进行操纵,他们会利用各种资源和手段去避免亏损,而一旦亏损很难避免,则会采取洗大澡的措施,使得来年更容易扭亏。这就导致了亏损公司主要集中在应计最小的两组中,这些公司的扭亏或“洗大澡”行为会严重地干扰下一年的回报率,因为这些公司的扭亏并不是经营绩效的改善而是公司盈余管理的结果。如果仅仅基于Sloan(1996)的应计设计套利策略,买入的会计应计最少的公司中,大部分是亏损的公司,这样导致无法利用现金流量和会计应计持续性的差异套利,而这并不是由于投资者看穿了财务报表,完全认识到应计与现金流的持续性差异造成的,而仅仅是因为公司层面的治理因素决定的。在构建套利组合时将亏损公司进行剔除,则未来一年可以赚取7.4%~9%的超额回报。这个提高是非常显著的,在控制了传统的风险因子后,结论依然成立。可见,研究中国制度背景下的应计异象问题已经开始考虑中国特殊的因素,中国独特的市场监管政策和公司治理环境被充分考虑。这对应计异象乃至市场异象的研究都是有益的尝试和思路的开阔。由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特殊的制度背景,中国的应计异象研究尚处于基础阶段,相对于国外的研究,中国还基本处于存在性的研究阶段。李远鹏、牛建军、姜国华(2008)对中国应计异象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回顾了应计异象在国外的研究脉络和研究现状,同时对国外研究与应计异象有关的理论:市场有效理论和市场非有效理论对应计异象的解释,套利与应计异象等都作了一一介绍,对于开阔研究思路,理清研究脉络具有很大的意义。

三、国内资本市场应计异象研究的延续

1998年,中国上市公司开始对外披露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编制的现金流量表。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统一实行新会计准则。李志文、宋云玲以1998—2006年的上市公司A股为样本,用Fama-MacBeth计算法,扩展了李远鹏、牛建军(2007)的研究,发现中国股市确实有应计异象,也发现中国股市对A股盈余和盈余成分的定价错误与美国资本市场并不一致。在分年度的检验中,发现中国股市对盈余、应计项目及现金流的错误定价方向是一致的,而且对现金流与盈余的错误定价程度基本相同。相对于现金流的错误定价,应计项目的错误定价偏上。同时,当市场乐观时,应计项目被市场高估的程度更大;当市场悲观时,现金流被市场低估的程度也更大。同时指出,盈余、应计项目和现金流的错误定价可以出现三种组合。从2009年开始应计异象逐渐进入更多人的视野,很多高校的研究生以应计异象为主题,检测了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中国资本市场的反应,试图通过检验,发现中国资本市场的特点,同时所有数据得到的结论,均不能排除中国资本市场不存在应计异象。四、应计异象研究的发展思路及对中国的启示会计应计是权责发生制会计的关键所在,是为克服收付实现制的缺点而发展起来。国外应计异象解释的研究主要在五个方面的内容,即应计的计量观、净经营资产增长观、风险溢价和资产定价模型误设观和高估权益的成本观以及与其他异象之间的相关性的研究。

1.计量观。Sloan(1996)首次检验了应计盈余相对于现金流部分的持久性以及投资者对应急盈余的定价问题,发现应急盈余持久性比现金流量的持久性更低,并且投资者对应计部分的错误定价程度也更高。这是由于现金流部分计量的客观性高,应计的计量中存在更高的主观性,即会计上的相关性与可靠性之间的差异。Collins和Hriba(r2000)发现市场对总应计定价过高。Xie(2001)将应计部分分解为操控性应计和非操控性应计两部分,发现应计的更低的持久性主要来自于操控性应计部分,认为应计的更低的持久性是盈余管理导致的会计扭曲引起的。Penman、Zhan(2001)认为,更高水平应计意味着后续的盈余反转,并因此认为存在盈余管理。Richardson、Sloan、Soliman和Tuna(2006a)分析了包括营运资本应计在内的所有的应计,并按可靠性进行定性的评价和分类,经验分析发现,最不可靠的应计的持久性最差并且市场对其错误定价程度最大,该发现进一步支持了应计计量上的相对不可靠性导致其低持久性的观点。Richardson、Sloan、Soliman和Tuna(2006b)认为,与持久的稳健会计两者的结合的解释相反,恰恰是激进会计或暂时性会计扭曲导致了应计的反转。此外,他们还使用代数变换将应计分解为增长部分和效率部分,发现效率部分在解释应计的低持久性方面比增长部分更显著。

2.净经营资产增长观。净经营资产增长观源于最近关于投资与未来股票回报之间有负相关的发现。鉴于应计是净经营资产增长的一部分,许多学者开始探索是否这两者之间存在联系,或甚至是同一现象的不同表现。Thomas和Zhang(2002)认为,由于应计不仅为盈余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净经营资产增长的组成部分,因此,难以将净经营资产增长观从计量观中区分出来。Fairfield,Whisenant和Yohn(2003a)也认为,应计不仅是盈利能力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净经营资产增长的一部分,新投资的边际回报递减和持久的稳健会计导致了应计高的企业在未来盈利能力的下降。这表明,不仅高营运资本应计导致未来盈利能力低,同时长期净经营资产的增长也导致了未来盈利能力的下降。Fairfield、Whisenant和Yohn(2003b)进一步认为,当期应计与未来盈利能力之间的更低的相关性原因在于,应计与净经营资产增长之间的相关性比经营现金流与净经营资产增量之间的相关性更强,即盈余中的应计导致了更多的净经营资产增长。在将未来盈利能力的计量式子中的分母,改为前一期期初净经营资产(即剔除净经营资产的增长的影响)后发现,应计的持久性不再低于经营现金流的持久性。Zhang(2005)认为,应计异象的产生是因为应计中包含了关于投资/增长的信息,投资/增长导致了未来的负股票回报和应计的相对低持久性。该文发现应计与其他的增长属性(如员工增长率)之间有很强的同步变动性,并发现在同步变动性强的行业或企业中,应计异象更强,而在同步变动性弱的行业或企业中,应计异象要弱得多,作者认为这种结果支持了投资/增长假设。由此可见,应计不仅是盈余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净经营资产增长的组成部分,应计高对应于净经营资产增长高,因此,当期的高应计导致了未来的低回报的现象也可能来自于当期的净经营资产增长。

3.风险溢价和资产定价模型误设观。Fama和French(1995、1996)研究认为,高应计企业作为增长企业不太会陷入困境,因此风险补偿低,导致了未来回报低。另外,资产定价模型可能遗漏相关变量,即应计与被市场定价的变量相关,而现有资产定价模型遗漏了该变量。Zach(2003)发现,即使在控制了规模、账面市值比(Book-to-marketratio)和动量(Momentum)之后,应计的对冲策略仍能产生超额回报。Khan(2005)使用了跨期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进行检验后发现,高应计企业和低应计企业的平均回报的横截面差异来自于风险上的差异,而非来自错误定价,同时这些风险因素的差异并非来自应计的差异本身,而是来自于与应计相关的基本经济环境和财务困境特征。Ng(2004)提供证据支持了应计策略的未来回报是对更高破产风险的补偿的观点。Hirshleifer、Hou和eoh(2005)系统地检验了风险溢价解释和错误定价解释。由于与应计相关的风险的不可观察性,他们构造了一个与应计相关的风险计量CMA。在同时纳入该风险计量和应计的资产定价回归中发现,该风险计量不具有对平均回报的解释力,而应计对回报的解释力则仍然很强,结果说明错误定价而非风险溢价解释了应计异象。

4.高估权益的成本观。Jensen(2004)建设性地指出了权益市场高估可能导致的经济后果,包括权益高估驱动了并购以及权益高估通过权益发行渠道和非权益渠道,对企业的真实投资产生了影响。其中重要的观点是股价高估使经理有激励,通过管理盈余来达到市场对企业的高预期。Kothari、Loutskina和Nikolaev(2005)认为,由于企业经理从更高的权益估价中受益,因此,经理将会不断通过应计操纵提高盈余来支撑高估的权益价格,但这种支撑毕竟是不能持久的,将观察到后续的盈利能力及股票价格的下降。而低估企业则无持续低估的激励,存在不对称性,这正是其他竞争假设所无法解释的,结果确实发现了这种不对称性。解释与应计的计量观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应计的计量观主张应计计量的不可靠性导致了其反转,这种不可靠性来自于各种动机导致的盈余管理。高估权益的成本观则具体化为一个原因,即市场高估激发经理向上操纵应计,但无法持续偏高的应计最终将反转,从而导致了后续会计盈利能力的下降,并导致回报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