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古典音乐教学范文

古典音乐教学全文(5篇)

古典音乐教学

第1篇:古典音乐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欣赏教学古典音乐

一、阐述背景

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今天,小学生音乐欣赏教学已越来越为教育界所重视。既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也作为一种教学过程,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有效地触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能系统性的培育一个人对音乐的领悟能力,开发个人对音乐的兴趣及爱好———这就是音乐欣赏课的独特魅力和神奇魔力,这也是新课标给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而古典音乐作为其音乐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时间上的概念,而且是一种永恒的精神和价值。尤其是它丰富的音乐语言,它所具有的优美旋律、丰富情感和缓急有序的节奏,能与儿童内心的情感产生共鸣,能弥补语言文字教育和科学教育的不足,启迪和拓展儿童时间和空间的观念,能培养儿童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让孩子们走进古典音乐,学会欣赏古典音乐是极其重要且必要的任务。

二、解析现状

(一)传统授课的方式

目前小学教材中音乐欣赏课程中有大量经典的古典音乐作品,但作为欣赏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会有所忽略,或者授课形式比较单一,老师对音乐作品做简单介绍,然后放音乐,学生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能从音乐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不能激发学生对其产生兴趣或理解内涵。大多数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还只停留在感官和娱乐层面,更谈不上从音乐中获得启迪和思想升华,因此古典音乐的教学成为了小学音乐欣赏课中涉及较少或被忽视的部分。

(二)生活经验的远离

在大量“快餐音乐”渗透的现代音乐文化中,孩子们正在越来越推崇低浅的、内容平庸的音乐艺术,它顺应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而且经过精美的“包装”与营销,赢得了孩子们的欢心,成为了时尚、潮流的标志。而古典音乐因其丰厚的音乐性与文化内涵,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感受,需要较高的艺术修养,因此它被孩子们当做是深奥难懂、不愿靠近与“触摸”的“古董”,古典音乐正离孩子们越来越遥远,正渐渐在失去它作为经典的光芒。

(三)鉴赏能力的缺失

因为小学生的年龄与学习的阅历,孩子们的审美水平还不够高,所受艺术教育的熏陶不够,他们对音乐的辨别只能停留在较浅的层次,缺乏对音乐的内容、内涵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也缺乏对古典音乐欣赏的能力,更无法评价、判断它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因此孩子们无法达到情感的共鸣,更谈不上喜爱古典音乐,能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了。

三、策略方法

面对如此现状,怎样才能准确地把握古典音乐的“内涵”,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深入地认识音乐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情绪美、表现美,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真正让孩子们听懂音乐,喜爱古典音乐,并成为其一生受益的艺术素养?只有依靠广大一线教师们通过音乐欣赏课这条途径,呈现丰富精彩的内容和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以达到学会欣赏、鉴赏古典音乐的真正目的。

(一)创设情境、引导聆听

在小学教材收录的古典音乐作品中,都是适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并且具有较强情境性的音乐作品,如《顽皮的小闹钟》《电闪雷鸣波尔卡》《口哨与小狗》等,而老师要做的,便是根据音乐中的各个音乐要素创设与之相吻合的音乐情境,能够让孩子们愿意进入音乐,并且能够理解音乐要素与情境之间的联系,使其更容易理解音乐。在台湾教育学博士吴慧琳老师的《水族馆》一课中,充分创设了海底世界的情境,让孩子们模仿海底的鱼的动作,跟着音乐表演。通过评价语的引导:“海底还有什么生物?要比鱼还要慢一半的生物哦?”从而引导出海草等动作柔美的生物形象。孩子们在“海底总动员”教学情境中,通过动作与节奏的对比、动作与旋律的对比、动作与情绪的对比等让孩子们去关注音乐中的节奏、速度、旋律的上行、下行等各个音乐要素,孩子们在整个情境中聆听音乐,在聆听中感受音乐,喜爱音乐。

(二)参与体验、深化内核

让孩子们能静下心来聆听音乐、欣赏音乐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方式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感官上进行,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参与到音乐中来,通过将音乐作品的各个要素和表现手段设计在音乐活动中,以此让孩子们理解音乐内核、懂得欣赏古典音乐的方式、在参与中获得对音乐的热爱,以此提高学生审美能力。1.经典可新唱。在课堂研究的实践中,笔者发现唱主题旋律能让经典真正地走进孩子的记忆。“主题”是乐曲中最具有特征,并处于显著地位的旋律,也是最容易被记住的音乐要素。所以在安静聆听的基础上,哼唱主题是熟悉作品的最有效的渠道。但是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思维比较薄弱,如果只是一味的学唱乐谱,他们很快会产生厌倦,因此在学唱主题的基础上,如果能创编一些符合情境的歌词,会让孩子们更浅显、更直观的明白旋律所表现的含义,效果会倍增。如在《顽皮的小闹钟》一课中,主题旋律中加入歌词,孩子们既觉得生动有趣,又可以轻轻松松的唱出音乐的曲调,于他们自己无疑是一种成功的体验。2.律动助体验。世界著名的音乐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单纯地教音乐、学音乐而不结合身体的运动,至少是孤立的,不全面的”,针对这一点,他提出了“体态律动学”的教学法。在欣赏古典音乐作品中,让孩子们跟着音乐动起来,是非常有效的体验音乐的一种方式。但这里的“动”并不是孩子们盲目的跟着音乐随意的乱动,而是在教师的有效设计中引导孩子们跟着音乐的要素进行“律动”。如《邮递马车》一课中,首先引导孩子们关注主题A中“藏着两个打击乐器,是重音还是弱音?是在开头还是在结尾?”当孩子们听出是开头的重音时,一起模仿甩马鞭的动作。接着又引导孩子们旋律的上行和下行,孩子们很自然的模仿马车上下坡的动作。每当音乐响起时,孩子们都能很自如的跟着音乐进行律动。孩子们不仅乐于参与整个过程,还在这个过程中知道了音乐的重音、乐句、旋律的走向等音乐要素,获得了音乐真正体验。3.妙用图形谱。音乐是一门抽象的艺术,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图形谱教学在欣赏课中就独占了其直观的优势,能够让孩子们更好地感知、理解音乐。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也经常采用图形谱,因此抓住音乐的特点,引导孩子们绘制形象的音乐图谱,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音乐。如欣赏经典名曲《蓝色多瑙河》时,第一圆舞曲的旋律很有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旋律,学生会发现每一句的旋律都是上行的,每一乐句的结尾都是长音,并且后面会有两组跳音,尝试着让孩子们用手画一画旋律的规律,最后通过归纳和整理形成了这样的图形谱,清晰、直观,而且孩子们更乐于接受这样的方式去感知音乐。4.巧奏小乐器。金燕南老师的《打字机之歌》一课中,很巧妙地运用了打击乐器来增强孩子们对音乐的体验。在第一乐段中,打字机的敲打声无疑是这段音乐的特色,除此之外,还有每一乐句句尾的回车声和铃声也是标志性的音乐符号。老师抓住这个特点,先引导孩子们“打字员一共打了几行字,每一行字有几拍?”让孩子们了解乐句的构成和基准节拍,进而加入打击乐,分别用双响筒和碰铃模仿回车声和铃声,模拟打字员的工作状态,进一步感受音乐所要表现的内容。

(三)训练听觉,提高素养

在儿童音乐接受的心理过程中都伴随着音乐思维的活动,而儿童的音乐思维同他们的音乐实践有密切的关系。音乐实践越多,音乐思维越活跃。曾有两位哥伦比亚的音乐教师做过实验,每首作品连续听赏5天,五年后,学生欣赏音乐的水平不断提高,对于音乐的理解和喜爱也更深入。受此启发,教师可以设计“每周经典”的教学环节,利用课前或课尾5分钟的时间,让孩子们利用课堂中学会的音乐活动参与到这首古典音乐作品中,相信经过小学6年的熏陶,孩子们会有不一样的古典情节,也会成为陪伴其一生受益的音乐素养。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说过:“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的力量沁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方式适合,它们就拿美浸润心灵,它也就因此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此丑化”。因此在课堂中,运用正确的教学方式,唤起孩子学们喜欢古典音乐、接受古典音乐,唤醒古典音乐在音乐课堂中的魅力,是现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应有的精神食粮,更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主丹.音乐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张素格.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11).

第2篇:古典音乐教学范文

一、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存在的问题

(一)音乐类型过于风格化

尽管音乐是相通的,但是音乐类型之间仍然具有极大的差异,而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在很多特点的表现上则是完全对立的。例如音乐格调,古典音乐传承经典,更具内涵,而流行音乐贴近生活,内容浅显,因此两者在结合时必须充分把握其相同之处继而进行有效融合,而不是一味地将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合并,那样只会破坏了其各自具有的艺术魅力,不能使之焕发新的生命力,导致乐曲不伦不类。独具风格的两种音乐类型想要结合,就必然要花费时间精力去摸索全新的可能性,当不同风格的音乐类型结合时才能产生出一加一大于二的理想效果。

(二)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不足

无论是古典音乐还是流行音乐,在开展音乐教学时都无不考验着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如果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强,就很容易分辨出音乐的类型、技巧、风格、情感内涵等,这其中,能够辨出音乐的情感内涵最为重要。古有钟子期于汉江边闻琴音,发出“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的感慨,促成“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佳话,可见,音乐作为情感的载体,需要学生从中体味出附着在音符中的“精神与灵魂”,大学音乐教学进行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时,对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要求更高,然而目前我国很多大学的学生在鉴赏音乐方面还欠缺一定的悟性,没有良好的音乐基础和功底,导致在鉴赏音乐时难以把握音乐的美感,尤其不能分辨古典音乐,给两者的结合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大学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

想要结合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就意味着授课教师要同时了解、熟悉甚至精通这两种音乐类型,并且能够找到两种音乐类型的共同之处,这样才能为其找到相融合的切入点,让两种音乐类型形成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音乐形式。然而,目前部分大学在音乐教学方面设置的门槛较低,所以很多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并不强,有的老师往往只精通一种音乐类型,在进行音乐结合时会缺乏教学方法,有的老师甚至备课不精,对自己教授的内容不甚了解,使其难以把握古典音乐与流行结合的精髓,为课程的讲授带来了诸多不便,造成了阻碍。

(四)音乐设备不完善充足

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应当有所实践,教师想要在大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内容,就必须带领学生进行操作。然而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都需要以乐器来磨合碰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钢琴、小提琴,然而这些乐器价格高昂,很多大学并没有为学生配备充足完善的音乐设备,往往只准备一架电子琴,这也给两种音乐类型的结合方式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局限。甚至有的学校,教师干脆只采用讲授法为学生单纯传授理论知识,导致课程深奥、乏味,学生们逐渐失去了听课兴趣,更无法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二、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的路径

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各具魅力、韵味独特,如果想将两者结合到一起,必须所行得法,否则便是随意地将两种音乐类型乱掺一气,不仅导致两种音乐类型都丧失了原有的魅力,甚至会使其不伦不类。想要有效结合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完善学生对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认知

目前,就学生对音乐的价值取向来看,大部分学生比较认可流行音乐,无论是谁,都听过或能哼唱诸多流行歌曲,但很大程度上源于流行音乐脍炙人口、传唱率高,而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够分辨出流行音乐的情感意蕴,其实很多流行音乐并非单纯的“口水歌”,而是能够传递出极为深刻的情感思想,很多歌曲抒发的对往日情感的追溯,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无奈感慨,实际上是每一个人都曾有过的感受,对生活细心的学生能够敏锐地去把握流行歌曲的价值,体味个中的滋味。然而缺乏悟性的学生就需要老师去引导启发,使之能够不断完善对流行歌曲从感知技巧到感知情感的过程。另一方面,古典音乐由于鉴赏门槛高,导致很多学生对其“欣赏不来”,认为“太无聊”“不好听”“不接地气”,其实这都是对古典音乐的错误认知,古典音乐更容易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比如经典曲目《回家》,当悠扬的旋律响起,人们的脑海中便马上迸发出回家的渴望,对于远在家乡之外的游子,更能产生与亲人团聚的热切期盼”[2],这充分说明古典音乐并未因为格调高雅而脱离我们的生活,正相反,其与我们的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所以教师应该完善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认知,使其对古典音乐报以端正的学习态度,更好地去挖掘古典音乐的魅力,继而将两者更好结合。

(二)教师不断完善个人教学能力,丰富教学形式

正所谓“教学相长”,教师在面对新的教学挑战时,应该从几方面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加强,首先,教师应该不断完善个人的教学能力,要想进行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的教学,就必须对两者的音乐风格、音乐特点、音乐起源、音乐典型、音乐发展、音乐演奏有所了解,并且不断深化精进,只有这样,才能娴熟地驾驭两种音乐,并完成两种音乐的结合教学。如果只停留于理论层面,那么所有的教学都将是纸上谈兵。其次,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修养,精心备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有所完善丰富。在准备教学内容时,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充分了解学情,尽量避免用学生们生疏的曲目,而是选择大家比较耳熟能详的名曲,甚至在选择时可以“投其所好”,多选择一些当前学生们比较喜爱的歌星,这更利于学生去领悟和感受。另外,教师应丰富教学形式,将传统的讲授式课堂转变为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合作探究等为学生呈现活泼生动的课堂,消除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恐惧心理。不仅如此,大学音乐教师还可以通过校方的支持帮助,将课内教学延伸至课外,通过举办一些“当古典走入流行”主题活动比赛来让学生们自行创作表演,既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提高学生对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的能力。

(三)学校加大对音乐教学的投入力度

大学校园如果想有效地开展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教学工作,就必须充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如果只讲理论不去操作,那么音乐将难以发挥其所具有的功效,“音乐教学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大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不仅能够实现其思想意识的提升,更能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帮助大学生丰富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3]因此音乐教学不能纸上谈兵,所以面对当前教学设备不足、教学场地窄小等情况,学校应该拿出全力支持的态度,首先完成各项硬件设备的补充,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对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付诸实践,其次,学校应该拿出重视的态度,在教学考核上加大力度,使学生们对音乐学习更为投入。

(四)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强化

“互联网信息背景下,所有的教学行为不再囿于学校课堂,而是遍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音乐教师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来强化学生的能力,充分做到将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4]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灵活应用音乐编制APP,在没有乐器的情况下使用音乐制作软件来进行操作,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完成的作品到各大社交平台,利用平台的交流互动功能来提高自身的音乐结合与创作能力。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可以通过类似“抖音”一类的平台上传自己完成的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的作品,平台全体用户都可以点开作品聆听并评论,学生可以在评论中发现有价值的建议和批评,继而在下一次尝试时有所改进。而点赞、转发、支持评论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积极性,继而更好地投入学习。

三、结论

“音乐是一种美的享受,是一种灵魂与灵魂之间的交流碰撞”[5],无论是古典音乐还是流行音乐,都是内心真挚情感的映射,能够唤起人们情感之间的共鸣,只有用发现美的眼光和领悟美的心态,才能去体味这两种音乐类型的精妙之处,也才能将两者更好地结合。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一种去感知音乐独特魅力的过程,只要采用有效的路径,就能让音乐拥有新的生命力,焕发新的光辉。

参考文献

[1]张美.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音乐与流行的结合路径探讨[J].参花,2020(11):159-160.

[2]张玉琴.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路径探讨[J].文存阅刊,2020(2):108-109.

[3]饶丽.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路径探讨[J].现代装饰(理论),2015(10):279.

[4]辛雅靖.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路径探讨[J].北方音乐,2019,39(6):136,140.

第3篇:古典音乐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古典音乐;鉴赏能力

现阶段,我国初中音乐教学的重点就是培养初中生的音乐素养,而培养初中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欣赏古典音乐既可以帮助学生舒缓学业压力、释放负面情绪,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古典音乐不仅具有经典的优美旋律,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知识。由此可见,在培养鉴赏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优美的旋律能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一、初中生古典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问题目前初中生古典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仍面临着很多问题。第一,音乐教学资源稀缺,包括教学场所、教学设备以及专职教师等。第二,农村与城市的音乐教学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近年来,城市音乐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农村音乐教学水平还相对滞后。第三,社会环境对音乐教学普遍处于不重视的状态。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限制,除了艺术特长生,学生与家长甚至大部分教师对音乐学科都不重视,使得音乐教学难以很好地开展,古典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第四,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学习兴趣较弱,对古典音乐普遍存在偏见,认为古典音乐晦涩难懂。因此本文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进行初中生古典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二、初中生古典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丰富音乐教学资源,打造良好学习环境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适合初中生古典音乐鉴赏的学习环境。学校要尽可能配置专门的音乐鉴赏教室,采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弥补音乐器材的不足。要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更适合初中生鉴赏古典音乐的环境。提升现有的音乐教师教学水平。初中音乐教师作为初中音乐教学的核心人物,是培养初中生古典音乐鉴赏能力的践行者。初中音乐教师的个人素质、专业知识水平、教学水平以及音乐鉴赏能力都深刻影响着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效果。具体而言,教师自身对古典音乐的积累足够多、理解足够深才能更好地选取适合初中生的音乐教学内容,采用更适合青少年的古典音乐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讲解音乐的背景和内容,以及传授适合初中生古典音乐鉴赏的技巧。因此,初中音乐教师应该注重对自身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多听古典音乐、阅读相关书籍、浏览相关视频、深入了解音乐教材、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音乐专业知识技能和音乐鉴赏能力。此外,学校应注重引进优质的师资力量。通过流动授课等方式引进经验丰富的骨干音乐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同时激发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教师间的教学交流,以提升教学水平。

(二)提升农村教学水平,加快缩小区域差距

为缩小区域差距、提升农村音乐教学水平,要加强农村艺术教育资源的配置,建立学校艺术教育和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多元评价制度。农村音乐教师应在有限条件下积极寻求开展古典音乐教学的有效方法,创建适合当地古典音乐教学的网络资源库,结合当地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开展古典音乐教学。特别对于与中国古典音乐发展密切关联的本土素材,可以结合地域开展特色的中国古典音乐鉴赏教学活动。与此同时,可以依托当地的社会文化资源,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采用丰富的教学形式、特色的教学内容,提升音乐教学质量。除此之外,应积极组织开展城乡音乐交流活动。在交流活动中,鼓励学生对古典音乐演奏与聆听,表彰具有音乐特长的农村区域学生,加强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兴趣。

(三)打破传统观念限制,加强各方重视程度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是专业知识,而且还提高到文艺范畴。因此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都应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只有学校、家长及学生认识到古典音乐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在与家长的交流中,让家长意识到学习古典音乐的作用,强调重视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应通过多种渠道与家长交流,帮助家长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加强家庭音乐教学。如果家长能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让古典音乐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那么对孩子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有较大帮助。尤其是从青少年时期开始,让孩子在古典音乐的熏陶中长大,可以帮助孩子陶冶美好的情操。营造温馨积极的家庭氛围,对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大有裨益。家庭音乐教学并不需要家长具备极高的音乐素养,而是需要家长对孩子进行耐心地引导。

(四)以学生兴趣点切入,实施多元化教学

第4篇:古典音乐教学范文

一、改变音乐鉴赏的传统认知,使师生重视音乐鉴赏教育

由于音乐一直没有被纳入我国的中考和高考科目中,因此,大部分学生以及老师认为音乐鉴赏对于学生这个阶段的学习并不重要,因此在许多学校中会出现音乐鉴赏内容草草略过,或者音乐课直接被占用,没有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机会的情况。因此,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音乐鉴赏的认知十分有限,认为音乐仅仅只是简单地听听歌曲,不需要音乐鉴赏的一门课程。除此之外,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不了解音乐鉴赏,从而认为自身无法培养音乐鉴赏能力,对培养音乐鉴赏能力产生抗拒心理。因此,想要在初中阶段以核心素养作为中心思想,更好地开展初中阶段的古典音乐鉴赏课堂,学生以及教师必须改变对初中阶段音乐鉴赏的传统认知,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古典音乐鉴赏教学,为学生在艺术创作发展道路中的鉴赏能力打下坚实基础。例如,教学关于西方艺术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深层次地向学生解读西方不同流派的音乐特点,引导学生对不同流派的经典作品进行鉴赏,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鉴赏也是音乐中的重要能力。优秀的音乐鉴赏能力,可以让学生对艺术更敏感,更能体会到作品中的艺术魅力,并且能够让学生在未来创作中,有良好的创作方向和创作空间。此外,教师需要与其他教师进行联合,或者积极寻求学校的重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大部分学生与教师对于音乐鉴赏的传统认知,让学校在初中阶段重视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才能更好地响应我国的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观念,让学生在艺术方面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及认识空间。

二、创设音乐情境进行教学,激发学生音乐鉴赏的兴趣

情境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鉴赏的兴趣。情境可以在课堂内创设,也可以在课堂外创设,课堂内的情境创设多种多样,教师既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音乐情境创设,也可以通过音乐播放与教师语言相结合进行情境创设。此外,教师可以进行课堂外的情境创设,带领学生听音乐会,让学生直观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鉴赏学习的学习兴趣。例如,语言是一种艺术,教师可以巧妙的语言创建情境,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语言配合古典音乐以及自己的想象进入一种特别的情境之中,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老师所创建的语言情境中,去充分感受音乐的魅力,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所表达的理念进行思考,从而让学生对音乐有更多的心得,并且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让学生对音乐鉴赏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三、开展多样化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初中阶段的古典音乐鉴赏课堂如果仅仅局限于教室,显然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教师需要将学生带到更加艺术的环境之中,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室中的讲解以及一些音乐作品的展示。初中阶段的音乐鉴赏课堂应该切实深入到各种实践活动中,身临其境的感受是学生在教室内不能得到的。教师应该开展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以面对面的方式感受音乐作品所散发的魅力,去感悟和思考古典音乐艺术的创作与产生。这样的实践活动才能让初中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跃,从而让初中生拥有更加扎实的音乐鉴赏能力以及对古典音乐艺术的感知能力;同时,这也契合了我国的核心素养发展的思想观念。例如,在符合实际以及当地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初中音乐教师可以定期带领学生去当地的音乐馆欣赏古典音乐演奏,甚至可以带领学生去我国的古典音乐非遗文化馆,欣赏我国的非遗古典音乐,使学生能够在直观面对这些古典音乐作品时,迅速地提高自身的音乐鉴赏能力。除此之外,初中音乐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古典音乐的演奏,学生在亲自感受古典音乐旋律奇妙变化时,也对古典音乐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于音乐的鉴赏也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带领学生倾听古典音乐演奏时,可以对作品进行一定的讲解,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从而培养初中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四、将人文精神与音乐鉴赏相结合,丰富音乐鉴赏教育意义

普通中学的古典音乐鉴赏课程的大纲中提出过:“文化是一个重要课题,在中国思想教育盛行的今天,我们势必要努力地弘扬我国的优秀文化以及古人在不同时期所创作的音乐文化成果。”学生在鉴赏音乐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要了解一定的人文性和社会性,为鉴赏文学艺术打下一定的基础。学生要体会到人文性与社会性之间的相互关联,并且通过古典音乐作品的鉴赏,了解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什么样的机遇下创作的这样一首作品。同样在探究古人作品的同时,教师要联系当地实际,让音乐、文学、历史、生活、社会联系得更加紧密。有效地开展音乐活动,可以让学生加强古典音乐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古典音乐艺术贴近生活并且高于生活。在贴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搞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音乐艺术上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不同的课程来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素养,提升学生文学艺术发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音乐艺术的鉴赏过程中,需要充当一个伯乐的身份,因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力都不同,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古典音乐艺术作品,并且通过对话的形式让他们来表达自己对于艺术的观点和看法。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调节课堂气氛的方法,可以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跃。此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一些感兴趣的西方古典音乐进行鉴赏,适当加入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容——笑话。如,《渔樵问答》是一首流传了几百年的古琴名曲,反映的是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凡尘俗事的羁绊,音乐形象生动、精确。乐曲通过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出对追逐名利者的鄙弃。乐曲采用渔民和樵夫对话的方式,题材集中精炼,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曲调飘逸潇洒,描绘出渔樵在青山绿水中悠然自得的神态。乐曲中时而出现伐木或摇橹的声响,使人形象地联想起渔樵生活的情景。这个古典音乐的背景是一个很幽默的故事,也确实能够调动课堂气氛。教学是基于教材为基础开展的,所以,老师应该首先对课本进行学习、研究,细致地了解课本,总结出课本中人文素养的相关内容。此外,在欣赏不同时期古典音乐作品的时候,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去了解这些艺术作品是出自哪一时期,和哪一时期的文化背景有着什么样的关联,或者说这些艺术作品是哪一时期的缩影和体现,可以从哪些方面看出它的特点,从而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鉴赏习惯以及由点及面的思维能力。老师还可以通过对各个时期艺术作品的充分讲解,让学生的思维在不同的时期中穿梭,体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情怀,体会不同文化的气息,用这样的方式陶冶情操。

五、用古典音乐作品中的文化特色,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

鉴赏与道德相结合,在鉴赏作品的过程中,教师要教学生如何做人。在中学艺术文化作品的鉴赏课堂中,教师可以从作品的文化特色等方面出发,引导学生学习优秀的文化作品。当前,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他们的目光更多的是放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很大程度上已经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道德情怀的发展。所以,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该尽己所能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学生的古典音乐鉴赏课作为中学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创新精神以及感受美和发现古典音乐美的能力。

六、将音乐鉴赏教学生活化,与生活相接轨

第5篇:古典音乐教学范文

关键词:自我意象;中小学教育;古典音乐;学习兴趣

“社会影响能塑造行为”[1]。我们在生活中的种种行为、活动都会受到大量社会心理因素的制约。中小学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自我”认知比较模糊,更容易受到影响。因此,通过在古典音乐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自我意象的形成加以积极影响,可以激发学生欣赏古典音乐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古典音乐的动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一、关于“自我意象”

对每个人来说,“自我”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会形成何种人格?我们会对何种事物更感兴趣或更为偏爱?这些都是在我们形成自我意象的过程中逐渐明确起来的。我们的自我概念(即自我意象)可以说是一个关于自己的信念的集合,它由“自我图式”和“可能的自我”两部分组成的。自我图式是指自我概念的构成要素以及定义自我的那些特殊信念。[1]简言之,就是关于“我是谁”的答案。而自我概念不仅包括关于我们是什么样子的自我图式,还包括我们可能成为什么样子,即可能的自我。[1]人的可能的自我包括我们梦想中自己的样子,还包括我们害怕成为的样子。“可能的自我会激发出一种我们渴望的生活愿景,对我们能够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或促使我们努力避免成为自己害怕的样子。”[1]因此,人们在形成自我意象时,会更愿意去选择积极的意象,并尽力使之成为自己的自我意象。

二、“自我意象”形成的理论基础

要通过影响学生自我意象的形成来培养他们学习古典音乐的兴趣,我们不仅要知道自我意象是什么?还要知道它是如何形成的?它在形成的过程中是如何受到影响的?怎样才能使“欣赏古典音乐”成为学生积极认同的自我意象?当代著名法国心理学家、哲学家拉康·雅克通过对亨利·瓦隆的“动物与婴儿的镜像实验”的研究,提出了“镜像理论”。他指出6到18个月的婴儿通过看镜子会形成一种完整形式的图像,然后将这个完整的图像误认为是他自己。“一个尚处于婴儿阶段的孩子,局部趔趄,仰倚母怀,却兴奋地将镜子中的影像归属于己,这在我们看来是在一种典型的情境中表现了象征性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我突进成一种首要的形式。”[2]此时,婴儿所产生的这个完整形式的图像并不是一个自我意识,而是“我”的另一个影像。他认为婴孩“要在玩耍中证明镜中形象的种种动作与反映的环境的关系以及这复杂潜象与它重现的显示关系,也就是说与他的身体,与其他人,甚至与周围物件的关系。”[2]拉康认为,人是没有本我的。人一开始对自我的认识是“无”,通过对所获得的一系列外在意象的想象,建立了一个伪自我,并将其误以为是真我。之后,在各种外在性的获得中不断地加强对“伪自我”的认同,于是,人的自我意象就此建立。拉康的镜子阶段就是这样一个“想象性的自我的认同过程”。查尔斯·库利也提出了“镜像自我”,即“用以描述从他人的反馈那里获得对自身性质的发现的过程”[3]。简言之,就是描述我们如何利用“我们认为别人如何看待我们”为镜子来认识我们自己。乔治·米德精练了这个观点,他指出:与我们的自我意象有关的并不是别人实际上如何评价我们,而是我们想象中他们如何评价我们[1]。例如,“人们经常会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站在他人的立场来看待自己,对自己的外貌或行动作出判断。”[3]就目前研究而言,自我意象的形成多是人对自己喜爱的行动和外表进行观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特征进行一定的调节,最后将其吸收成自己所希望的意象。我们会通过他人的反馈或换位思考来反思自己,从而完善自己的自我意象,故我们每个人自己所形成的自我意象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同时也是自己所欣赏和希望的。人的自我意象的形成会受到客观环境、他人评价以及个人感受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在自我意象形成的过程中,我们会趋利避害,尽量选择有利自己、适合自己、自己希望的自我意象,即一种自己积极认同的自我意象,一个更好的“可能的我”。教师在古典音乐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方法创造学生积极认同的自我意象,将可激发学生学习古典音乐的兴趣,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自我意象在中小学古典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欣赏古典音乐“与一些美好的特质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欣赏古典音乐是有教养、有文化、见多识广的行为等,借此深化和巩固学生这些可能积极认同的自我意象。当欣赏古典音乐成为积极的自我意象的一部分时,学生为了形成更好的“可能的自我”,会更主动去了解、探索古典音乐的魅力所在。他们会好奇古典音乐究竟是什么?应该如何欣赏古典音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主动地将古典音乐与各种积极的自我意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认同“欣赏古典音乐,感受古典音乐美”能塑造一个更好的“可能的自我”,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古典音乐的兴趣。具体的运用方法如下:

(一)构建“聪慧”的自我意象

聪慧无疑是学生们都普遍认同的自我意象,在古典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构建欣赏古典音乐而形成的“聪慧”的自我意象,来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由于榜样在学生当中有着自然的影响力,我们可以利用榜样的影响来构建聪慧的自我意象。榜样因其身上具有某些美好特质而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以《名侦探柯南》为例,柯南是一位富有智慧的侦探,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柯南熟悉古典音乐这一特质来引导学生形成喜欢古典音乐的自我意象。在动漫中柯南便是利用他所熟悉的古典音乐进行破案。他利用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为主要线索,破解了乐谱中所暗藏的密码,最终成功破案。主人公是怎样做到如此了解这首曲子呢?自然是“只有平时常常聆听古典音乐,并对乐曲有深度的了解,才能如此娴熟地破案。”课堂中可让学生来扮演他们视为榜样的聪慧的侦探柯南,通过聆听音乐来“推理”破案,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去欣赏《月光奏鸣曲》。这实际上是给学生创造一种积极自我意象的情境,即能够发现古典音乐暗藏密码的他们也是“聪慧”的。这样,学生会在自觉或不自觉之中更专注地欣赏古典音乐的美,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榜样的力量比格言大得多。”[4]我们通过榜样的力量让学生形成“聪慧的人喜欢欣赏古典音乐”这一意象,并逐步转化成为他们的自我意象。

(二)构建“高雅”的自我意象

古典音乐是一门高雅的艺术,欣赏古典音乐能够培养高雅气质。在教学中可通过积极评价来帮助学生构建“高雅”的自我意象。积极评价对学生的自我意象形成极为重要,因为人普遍会在自己的期望和他人的评价中认同某些意象为积极意象,并逐渐把这些意象吸收为一个自己接受和认同的“自我”。“喜爱古典音乐”在内化为一种“高雅”自我意象的过程中,需要他人给予积极评价。教师可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对“可能的自我”的期待,通过积极评价强化学生对“懂得欣赏古典音乐是一种高雅的的行为”这一观点的认同。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背景介绍、大量聆听不同的古典作品等,不断让学生接受、认同这一观点。实际上,古典音乐从一开始就是一种“高雅”的存在。在古代只有贵族才能够欣赏古典音乐。如,《哥德堡变奏曲》是伯爵为了其失眠症而让巴赫创作。在教学中可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贵族来进行欣赏,感受和分析这首曲子是怎样帮助入睡的。在较早时期,有许多贵族为了显示自己的高雅,即使不懂古典音乐也去听音乐会,附庸风雅,以至于海顿创作了《“惊愕”交响曲》来讽刺他们,在贵族们听得昏昏欲睡之时让乐队用最大音量的演奏来惊醒他们。这从反面也说明了懂得如何欣赏古典音乐对高雅品位提升的重要性。音乐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有一定欣赏能力的贵族,来告诉附庸风雅的贵族们这些音乐的妙处在哪。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认同“真正懂得欣赏古典音乐是一种高雅的、能成为更好自我的行为”。

(三)构建“博识”的自我意象

欣赏古典音乐能丰富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成为“博识”的人。每一首古典音乐都承载着许多事物:或许承载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或许承载着作曲家的成长与心路历程,或许承载着不同地区、民族的文化底蕴。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了解古典音乐背后承载的事物”来构建“博识”意象,激发他们对学习古典音乐的兴趣。“博识”的人能够了解古典音乐背后承载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如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原本是为了拿破仑创作的,但后来由于拿破仑谋夺革命果实自行加冕为皇帝,贝多芬对他失望到了极点,于是将第三交响曲正式命名为《英雄交响曲》,又如肖邦的《革命练习曲》是在华沙沦陷时创作的。“博识”的人能够了解不同古典音乐背后作曲家不同的成长经历及心路历程。例如,门德尔松在进行了几次欧洲的旅行后创作的《无词歌》就像是他的“音乐日记”,抒发了他的喜怒哀乐以及对人对事对自然的各种印象。又如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作品中描述的青年人就是他自己。“博识”的人能够了解不同古典音乐承载着不同民族、地区的文化,如斯美塔那创作的《沃尔塔瓦河》,描绘了支撑捷克民族世代生息的母亲河沃尔塔瓦河及捷克人民的生活,又如格林卡的管弦乐幻想曲《卡玛琳斯卡亚》,是以两首俄罗斯民歌为素材而创作的一部民族风格浓郁的双主体变奏曲。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先对古典乐曲的背景知识进行了解,让他们作为音乐领域的“博识”之人来向其他的同学介绍将要欣赏的作品。通过背景、线索来欣赏古典音乐,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欣赏古典音乐,还能丰富学生的相关知识,成为音乐领域的“博识”之人。利用学生对提升自身素养的期盼,通过构建“博识”的自我意象,激发学生欣赏古典音乐的兴趣。

(四)构建“专业”的自我意象

聆听古典音乐是体验、鉴赏美的一个重要途径,如果要达到较高的层次也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大量聆听、感受古典音乐的美,运用自己所学的音乐知识进行鉴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还能使学生逐渐成为具有专业音乐素养之人。当一个人能够鉴赏古典音乐也意味着这个人已经成为对古典音乐具备一定认知和见解的专业人士。在教学中可以利用“音乐审美鉴赏家”这一专业的身份来帮助学生构建“专业”的自我意象。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鉴赏、品味古典音乐,并向他人阐述、分享自己感受到的音乐美,是一种非常“专业”的行为。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作为“专家”进行鉴赏。如鉴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开始部分,引导学生从时值、旋律和音量进行鉴赏。乐曲一开始“三短一长”的主题动机出现得既快速又突然,之后便是动机快速连续着,音高上行级进,音量渐强,立刻就营造了一种鲜明的音乐形象,直击人心。再如鉴赏查理·斯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开始部分,可引导学生从乐器配置、音乐色彩、音量等方面进行鉴赏。乐曲一开始由低音弦乐器、管风琴和大鼓营造的隆隆声进行铺垫,小号多次演奏出上行音型使音乐色彩不断变化,中间穿插的定音鼓也在不断推动音乐的前进,之后全乐队的演奏形成一个恢弘的高潮,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细细地品味并将自己美的感受进行分享。鉴赏家是大众普遍认同的专业能力出众、具有高水平审美能力的人,学生作为鉴赏家来欣赏古典音乐是一种高层次的欣赏行为,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来进行这样一种高水平的欣赏能令其更有成就感。利用学生对具备专业素养的自我期待,构建“专业”的积极自我意象,激发学生聆听、体验古典音乐美的积极性与专注性。

四、结语

中小学学生自我意象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学生意象的形成加以积极影响,通过各种方法构建积极自我意象,如“聪慧”、“富有魅力”、“高雅”、“博识”和“专业”等,使学生对学习、欣赏古典音乐形成积极态度,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学习古典音乐的兴趣。以此为垫脚石,逐步强化这一学习动机,让学生产生去探索更深奥、美妙的古典音乐的憧憬。

参考文献:

[1]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侯玉波译等.第11版.北京:人民电邮出版社,2016:7-40.

[2]拉康.《拉康选集》[M].褚孝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90.

[3]艾伯利斯,霍弗,克劳特曼.《音乐教育原理》[M].刘沛,任恺.第二版.北京:中央音乐出版社,2008:167-168.

[4]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