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校合作的方式范文

家校合作的方式精选(九篇)

家校合作的方式

第1篇:家校合作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家校合作;中小学;教育模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社会的两大教育系统,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近些年,教育工作者对家校合作的模式不断进行改革和尝试,逐步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但伴隨机制的始终不完善,家校双方责任和义务界定的模糊,加上现代家庭一系列新特征的出现、教育环境的不断复杂化,家校合作的传统模式面临诸多的挑战。

一、中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形式多,实效低。当前,中小学家校合作的媒介和形式主要有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访、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通讯联系等。实际上,家校合作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仅限于一学期一次的家长会以及单方面的通讯联系,方式比较单一。同时,许多学校缺乏家校合作的整体计划,甚至没有将此项工作纳入学校常规工作日程,往往是有了事情、有了需要、有了问题才想起家长,才召开家长会,而且由于缺乏计划性,学校、年级、班级各个层面的家校合作也难以相互配合形成体系。即使是已经开展的活动也往往由于目的性不强、准备不足、隨意性较强等原因,收到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2.被动多,互动少。家校合作应该是家长与学校、家长与教师在共同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过程。但在实际活动中,老师对家长大都采取简单的灌输方法,老师讲家长听,单向交流过多、双向交流不够。比如说在家长会上,即便我们选择部分家长做了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但多数家长还是在被动地听。这样一来,由于缺乏有效的互动,预期的效果恐怕也难以达到。

3.关注多,参与少。家长关注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评价,关注孩子在学校的综合表现,关注与孩子学习直接相关的行为。现状是家长与学校、教师的沟通不畅,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容易人云亦云,家长委员会不能发挥应有的职能和作用,家长开放日有计划无实施,一些大型活动和重要活动,学校在家长参与层面整体设计和落实不够,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几近空白,甚至缺乏必要的知情权。

4.义务多,权利少。家长作为社会公民,有权利参与学校教育,有义务支持学校教育,与学校形成交错互补、不可或缺的教育合作关系。事实上这种合作关系是约定俗成的,往往不能以家长的需求为转移,从家校合作的层面讲,绝大部分家长实际上处于劣势地位,他们会配合学校完成相应的义务,同时,享受的权利极其有限。部分学校和教师甚至不愿意家长介入学校教育。

5.依赖多,家教少。由于工作和其他原因,家长们或多或少地被迫减少了教育子女的时间和精力,孩子的教育问题完全依赖学校和老师,常常将本应属于自己的教育职能交给了学校,托给了老师。这种“家校关系”容易导致学校的强权,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意识,家长仅是教育的委托者,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

二、中小学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当前的家校合作模式在实际运用有它积极的作用,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教育改革、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需要,所以,如何在既有方式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整合新条件新技术新方法,建立家校合作的新模式迫在眉睫。

1.健全家校合作育人机制。继续完善教师家访制度,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校长接待日等活动,指导和帮助家长了解学校工作情况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掌握科学育人方法。在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的前提下,逐步把全体家长都纳入到学校管理的体系当中,确保家长委员会的自和建议权,学校积极开展家长委员会成员进校园活动,开设家长委员会办公室,邀请他们来校巡视、交流、找亮点、提建议,认真做好情况记录,通过家委会成员把学校有关信息及时传递到每位家长。在学校决策层面,不定期召集学校的校务委员会委员开会,传达学校工作状况,家校合力,一起讨论问题,听取多方的意见,参与学校管理,为学校的健康发展共同出谋划策。

2.不断增强学校的服务意识。学校要扩大服务范围,丰富服务内涵,细化服务要求,提高服务质量,为学生、家长和全体教师提供优质服务。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支持学校工作的积极作用,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接受改进学校工作的合理建议。要尊重、信任家长,与家长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

3.拓宽全方位家校互动渠道。家校合作离不开良好的沟通。学校应在家校互动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积极构建立交桥式的沟通渠道。家长会是最好的互动交流平台。家长会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如学业水平汇报、开展专题讨论、展示学生学习成果、聘请专家作家庭教育报告、学生和家长联谊活动、邀请家长参观游览学校和一些教育基地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具体需要选择恰当方式。如采取一些新举措,在原有的班级家长会的基础上,对部分有共性问题的学生或学习普遍进步的学生等,分别召集相关学生及家长,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召开小型家长会,了解情况,分析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制定方案,相互借鉴,共同提高。还可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创建家校互动平台,实现多维互动,促进双方交流。

4.家访工作要扎实有效开展。学校要制定明确的家校联系制度,要求教师不断转变家访观念,明确每学年至少对一定比例的学生进行家访。让教师们普遍认识到家访是家庭与学校、家长与老师之间进行沟通、联系的一个最佳载体,更是班级有效开展各项活动的有利条件。在家访中发现学生和家庭的实际困难,彼此情感的交流、真诚的相待,群策群力解决其问题。

5.开展丰富的家长学校活动。为了提高家长的整体素质,使家长更好地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家教水平,可开展各类讲座,对家长进行专业辅导。为了让家长深入了解学校,了解老师,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为了让家长走进课堂,促进学校、教师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还可邀请家长开展隨堂听课活动。为增进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还可以邀请家长,利用主题丰富、形式多样班会课等在学校各班开展“亲子教育”活动,缓解家长与孩子之间出现的一些矛盾,增进两代人之间的交流,促进亲子之间的沟通,为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

第2篇:家校合作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家校融合式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3-0052-02

“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探索构建高等院校家校融合式育人发展模式是服务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只有把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无缝对接”,才能对大学生实施既是个性化又是兼容性的系统教育,同时为屏蔽社会的一些不良因素影响,由家校双方为大学生(子女)共同构建一道“防火墙”。

一、高等院校家校融合式育人发展模式的相关概念

(一)家庭教育

本文所述的“家庭教育”特指我国大学生群体的家庭教育,这一特殊群体的家庭教育在本质上有别于其他阶段的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学校教育

本文所述的“学校教育”特指我国的高等教育,包括高等院校学生的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而关于“高等教育”这一概念的界定,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持续、艰苦的探索,从不同的视角给出了多种解释。

(三)家校融合式教育

关于“家校融合式教育”这一概念,目前尚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加以概括。综合各方面的文献材料与学术论文,笔者认为“家校融合式教育”就是将家庭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有机的加以融合并充分利用,实现双向互补与功能强化,最终得到合力育人的目的,实现“1+1>2”的教育效果。而本文所提及的“家校融合式教育”是特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由高校辅导员老师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例如实地家访、电话短信、电子信件等)与大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展开广泛而真诚的沟通与交流。其内涵至少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家校融合式教育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式的教育活动,不仅需要调动学校和家庭这两个积极因素广泛参与,而且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与相互支持,家长要对学校教育给予大力的支持与理解,学校要对家庭教育做出必要的指导与帮扶。其次,家校融合式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家庭和学校共同的服务对象是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家校融合式教育的最终目的。最后,家校融合式教育是社会参与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家长的参与离不开社会大背景,是广泛的社会背景意义上的参与。因而,家校教育整合必然会进一步扩展至与社会甚至社会方方面面关系的调整与优化。

二、构建高等院校家校融合式育人发展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由此可见,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化的工程,教育需要家庭和学校双方面的共同努力。因此,加快构建高等院校家校融合式育人发展模式对于培养德、智、体等各方面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家校融合式育人发展模式的建立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力育人的作用,有助于家校教育和谐式发展

家校融合式育人发展模式的建立,对于保证家庭和学校两个教育主体能够发挥其应有的育人作用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促进着两个教育主体相互之间的融合与补充。一方面,高校通过经常性地与家长沟通协商有关大学生的教育方式、方法、内容等问题,可以有效地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家长能够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大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的教育情况及各方面的综合表现,在此基础上,对子女(大学生)采取科学、合理、有计划的家庭教育措施;另一方面,家长及时将子女(大学生)在家的活动信息反馈给学校,把家庭德育的一些有效的方式、方法传递给学校,辅导员能够较为客观地掌握学生在家里的各种表现及思想动态,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力育人的作用。

(二)家校融合式育人发展模式的建立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发挥家长中的教育资源

学生家长在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与带动下,自身的教育水平不断得以提高,自我的教育理念不断得以提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与理解更加全面,因此,能够更加主动地、积极地协助高校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配合辅导员老师帮助学生在大学期间形成完美的人格品质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三)家校融合式育人发展模式的建立有助于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家校融合式育人发展模式的建立为高校和谐发展提供了一种无形的压力与动力,同时,这一发展模式的建立也为家长有效地参与学校发展创造了一个有力的监督平台。如此,有利于高校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到自身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与症结所在,并努力调整或改进高校自身的工作思路与方法,提高高校办学质量。因此,家校融合式育人发展模式的建立将促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断提高业务水平,高校不断提升其教学与管理质量,改进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育、管理质量,使学校从更广的范围获得教育教学、管理改革与发展的动力。

(四)家校融合式育人发展模式的建立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促进大学生在高校中健康成长

家校融合式育人发展模式的建立将大大拉近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家校教育真正实现“无缝对接”。高校辅导员在对大学生实施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难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有时候学生的这种情绪会通过不同的方式转移到家长群体中,家长可能对我们的工作产生或多或少的误会,那么,家校融合式育人发展模式的建立将会减少这样事情的发生,由于各种信息沟通机制的建立,学校和家庭实现育人信息的实时互动,家长对学校所采取的教育方法和过程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能够理解学校对学生的所采取的各项教育措施,从而增强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信心和热情,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五)家校融合式育人发展模式的建立有助于家长自身教育素质的提升,促进大学生在家庭中健康成长

通过有效地推进家校融合式育人发展模式的建立,学生家长在学校教育的指导与帮助下,逐步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培养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逐步认识到在培养孩子(大学生)的过程中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和青少年身心的发展规律,与孩子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家庭关系;在考虑孩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时候,更多地会考虑到社会的需要和国家的要求,而不是片面地从自身出发去考虑子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三、结语

构建家校融合式育人发展模式充体现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自的特点,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真正做到了家校融合式和谐发展的宗旨与目的,进而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与针对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熊明安.中国高等教育史[M].重庆出版社,1983:134.

[2] 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研究[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246.

[3] 董雅.挑战与回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77.

第3篇:家校合作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家校合作;家庭教育;问题;根源

中图分类号:G780

文献标识码:B

一、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家庭方面

(1)认识不足,观念滞后。虽然不少家庭在观念上已经有了家庭和学校合作的意识,但是对其中的具体问题的认识还相当模糊。家校合作在家长眼中不过是迎合、敷衍罢了。

(2)合作意识欠缺。在当前的家校合作中,大多数是学校主导下家长参与的教育模式,家长在与教师沟通、与学校沟通中扮演被动、次要、从属的角色。这种角色定位不是合作前提下的角色定位。

(3)家庭教育的几个不良倾向。家庭成了学校生活的延伸,家长是学生放学后的“老师”――学校化倾向;家长按主观意愿把孩子个人发展与整个家庭的未来联系在一起,意在“光宗耀祖”――本位化倾向;盲目跟风,照搬别人育子心经而不考虑个体差异――模式化倾向。以上三种不良倾向相当明显,而过度随意化与严重无序化在近几年也势头渐劲,不可小觑。

2.学校方面

(1)认识上的局限性。只重视单方面地敞开门办学,忽视深入家庭提供应有的指导与服务是现在学校方在家校合作中的通病,这主要是学校方对家校合作的认识不够深入造成的。

(2)实践上的表面化与形式化。学校通常把活动的开展等同于家校合作,这只是一些流于面上的形式而已,家校合作远非如此。家庭教育更要针对个体,讲求个性,学校可以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经验上的帮助,这更是深层次接近根本的家校合作形式。

3.操作过程

(1)合作机制不健全。例如,目前好多学校的家长委员会仅处于辅助和支持学校工作的位置,至于其他制度保障,只不过是张榜上墙而已,制度形同虚设,合作机制健全就更谈不上了。

(2)家校沟通渠道有限。目前家校合作的沟通渠道仅限于校方组织的诸如家长开放日、家长会等活动;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更多地发生在学生学习或思想出现异常之时,家校合作还更多地停留在“问题解决式”的层面上,只有出现“问题”,才能触发家长和教师的合作需求。家长会一般都由学校提出,很少有家长主动提出要求召开家长会。学校“走”入家庭的手段很是单一,一般是校讯通、QQ群等的手段,通常也是告知作业或是反馈而已,谈不上家校合作或是指导、服务家庭教育。

二、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1.历史原因

第一,我国历史上的教育模式一直是以学校为主体的单一教育模式,学校在学生的教育方面承担主要教育任务,这种观念和习惯影响和制约了家庭和学校的沟通和合作。第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师道尊严的权威性尚在,造成某种程度上的家校合作中地位不平衡等。第三,长期的状元情节和唯学习为本位的思想,使得与提高孩子学习成绩无关的一切要求,家校双方都不感兴趣,于是造成家校合作内容简单、形式单一等问题。

2.社会因素

造成家校合作教育问题最重要的原因是个人生活工作压力大。作为学校方的老师和家庭方面的家长在合作时精力有限,难以有长期大量的精力投入。笔者在与部分教师和家长的访谈中得知,因为生活、工作压力,很少有时间来参与学校正规教育以外的家校合作教育。

3.其他因素

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个人经历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制约,而校方的管理体制、教师的个性差异等也是家校合作中存在诸多问题的成因。

三、问题解决的建议

解决家校合作存在问题的前提是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达成一致,还应出台相关的规定条文予以保障,而合理利用家长资源,进而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是家校合作得以有效实施的主渠道。

有了家校教育目的的一致,有了规定上的保障,有了学校、家庭、社会的支撑,这样才能形成高效的教育环境,使家校合作达到实效目的。

参考文献:

第4篇:家校合作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家校沟通机制 家校教育合力 运行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239-0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信息化的持续深化,大量西方思潮给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带来了巨大冲击,在选择性和独立性上高校学生的思想行为都有明显增强。此时,仅靠学校传统的单方面教育模式,已经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因为传统教育模式缺少了现代教育一个必不可少的参与因素―― 家庭。学校和家庭是影响大学生教育的关键环节,因此,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和沟通对于大学生的培养而言非常重要,家校沟通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重视。

1 构建家校沟通机制的必要性

1.1 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变化迫切要求家校开展沟通合作

在工作中,我们有非常深刻的体会:我们面对的大学生多是90后,他们是充分享受市场经济为物质生活带来飞速变化的一代人,也是社会竞争加剧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更是信息爆炸时代中人格逐步确立的一代人。他们普遍呈现出极强的个性、独特的价值观和追求实用性、功利化等特点。独生子女的特殊身份让他们普遍缺乏为他人着想的精神与意识,家庭的过度保护让大学生对父母和家庭产生了一定的依赖,其独立能力迟迟得不到锻炼,有的学生在入学后甚至连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有欠缺。经过对学生出现的学习状况、心理问题、人际交往等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高校教育所面临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学生的家庭。

1.2 实践证明家校沟通工作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学生管理工作

当前,开展各种形式的家校沟通合作教育成为越来越多高校的新举措。例如中央财经大学在新生入学之前就会针对各学院的具体情况,给新生及新生家长寄去大学的第一封信件。学校在信件中强调了及时建立“学校―家长联系卡”的重要性,为今后开展家校沟通工作奠定基础。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以家长论坛、家长恳谈会、家长体验日等活动,拉近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距离,从而为开展学生工作创造条件。不少学生家长反映这些活动使得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到学生动态,对学生的教育问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相对于前两者具体的活动,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则通过建立相对完善的制度保障,保证了家校沟通的顺利进行。该制度从建立家庭档案、日常联系制度、期末联系制度、家长会制度等各个方面着手,以班级为单位分别建立学生家庭档案,并时时更新,确保能联系上每个学生的家长。

2 目前家校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学校层面

长期以来,许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单一的主流学校教育功能,从入学教育到生涯规划指导,到最后的就业指导,校内的教育工作做得都很扎实,但是,却缺少对家庭教育影响的重视。首先,学校并未将家校合作教育纳入整体教育工作计划,通常是临时为之,缺乏制度保障;其次,家校合作缺乏系统性,时间上连续性差,内容上缺少呼应,使家长无法随时与学校进行有效沟通;再次,家长在活动中所获得的教育知识不成系统,而缺乏系统化的家校活动很难达到家校有效合作的目的;最后,家校合作良缺少有效的资源保障,如信息交互平台的建设、学生管理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相关经费的投入等。

2.2 学院层面

目前在高校进行家校沟通工作的主要是学生管理工作者。学生管理工作者身兼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等多重身份,业务复杂,工作繁忙。在这样的条件下,只依靠学生管理工作者是无法很好的完成家庭与学校的沟通工作的。另外,现存的沟通机制(如期末成绩报告单、突发事件电话沟通等)覆盖范围狭窄且方式单一,收效甚微,很难让所有的学生家长都能了解孩子在校包括成绩在内的各方面的情况,真正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2.3 家长层面

首先部分家长存在认知偏差,认为教育孩子应该是学校的事,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他们普遍觉得自己只要照看好孩子的生活起居就可以,尤其当孩子进入大学,似乎家庭对于孩子教育上的责任到此就已经完成了,父母剩下的责任仅仅是给学生完成学业给予经济支持。影响家长与学校进行有效沟通合作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家长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产生社会分层,从而在对待家校沟通的态度、付诸的实际行动及效果上也截然不同。对于一些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的家长来说,他们不仅缺少必备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也不了解大学的教育方式,加之孩子远赴异地求学,自己整日为生计奔波,由此忽视了对子女的跟踪管理和教育,主动放弃了与学校的沟通合作的机会,这就导致了家校间沟通、合作的效果不够理想。

2.4 学生层面

大学阶段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都逐渐形成,他们认为自己应该自主地选择生活方式和态度,对家长和学校的不信任让他们很少跟家长谈及学校的情况。较为独立的学生会认为自己无须什么事情都向父母反应;家庭管束严格的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拒绝让父母再介入自己的大学生活,因此许多学生不愿意让家里知道自己的成绩,也不愿意辅导员、班主任和家长联系。此外,受到传统的告状式的校家联系的影响,使得学生不能客观、正确地对待家校合作,甚至对对家校沟通产生抵触心理,是学生不愿意接受家校进行互动的另一点原因。

3 家校沟通机制的运行模式与具体措施

家校沟通机制是指家庭与学校在以培养学生为目的合作过程中的内在运行方式,它主要是指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创新家校沟通机制的首要目标是明确教育责任,强化家校共育意识,并通过完善沟通渠道,保证沟通方式的双向性和沟通内容的广泛性;构建沟通制度,保障人力、技术、资金等各项资源充分到位,实现各部门通力合作,从而争取形成一个紧密丰富的、长期的、持久的家校沟通合作体系。

3.1 家校沟通机制的运行模式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技术发展水平,可采用如下模式来构建新型的家校沟通机制:首先根据学校总体情况,对学校各类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将信息分为宏观信息、微观信息、紧急信息;分别针对宏观类信息、微观类的信息、紧急类信息,采取网站宣传、公共媒体宣传等常规性手段,电子邮件、信函、传真等直接性手段,或最快捷的短信、电话、电报等手段通报学生家庭;同时学生家庭根据学校的要求和学校通报的信息,将学生的各类信息反馈给学生管理工作者,便于学生管理工作者对所有学生的个人情况、家庭情况进行整理、分类,为因材施教提供准确的信息。新型家校沟通机制运行模式的特点是双向的信息互通,它改变了传统沟通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沟通工具单一、反馈机制失效的弊端。由于信息的收集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并对其轻重缓急加以区分,最后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反馈和沟通,这样就保障了信息通报的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在建立了双向的沟通运作模式后,学校可以及时主动的收集、分类、传达各类信息,家长也可以主动获取学生的在校信息和与学校沟通其子女的近期情况。

3.2 家校沟通机制的具体措施

3.2.1 构建家校沟通平台

(1)建立学生家庭信息数据库。通过《学生登记表》、《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和其他学籍档案等信息来源,制作学生家庭信息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实时更新和动态管理,为构建和谐家校关系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2)完善多媒体网络平台。不断完善现有校园网、学院网等多媒体网络平台,利用手机报、短信平台等新兴信息交互工具,让家长动态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方案、学科设置、专业规划等宏观信息,让家长从了解学校入手,进而达到理解学校、支持学校的目的。(3)增设网上家长论坛。学校可以在原有校园主页加设家长论坛,为学校与家长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提供一个快捷方便的平台。论坛既是交流平台也是教育平台,家长既可以在平台上交流教育经验及心得体会,也可以在平台上获得相应的教育知识、家庭生活知识以及学校的教育方针和策略等信息,从而使家长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在大学四年中的心路历程,了解子女在不同阶段的易发危机和预防措施,明确家长、孩子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效率。

3.2.2 创新家校合作形式

(1)远程家访。远程家访是指通过电子邮件、QQ群、微信平台、班级微博等方式与家长进行联系的沟通方式。网络联系不受时间限制,能够比较便捷地实现家校互动和沟通,有效地降低联系成本。学校可以将教育方针政策和近期动态通过留言、邮件等形式让家长以最直接和快捷的方式了解学校的动态。(2)家长访校。学院学生管理工作者人数少,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有与家长广泛建立沟通之心却无构建之力。家长访校可以以学校邀请为主,以校园开放日、家长会等形式,请家长参加开学及毕业典礼,观看学生演出、参观学生作品展览等。(3)建立“家长督导机制”。尝试建立家长督导机制,让家长切实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督导、考试监考等教学管理层面中来,深入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及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与学校达成一种默契与谅解。建立家长督导机制的建立,可以使家长更加了解高校教育模式,有效地消除他们对高校教育的疑虑,提升对高校教育的信任感,增强家长与学校合作育人的决心和信心。

3.2.3 开辟家校沟通的新基地

(1)成立家长委员会。通过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我们也可以尝试成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是家长们积极的态度参加家长委员会,并对学校的育人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家长委员会参与家校合作的相关工作的协商,通过最直接的方式对学校的教育方针政策进行了解,与学校老师进行互动沟通,进而对学校教育起到一定的监督和促进作用。(2)建立社会实践和实习就业基地。作为以培养人才为核心目标的高等学校,历来十分重视大学生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并积极支持大学生利用课余、假期参与社会实践和校外思想教育活动,让同学们把知识与能力、做人与做事很好地统一起来,为今后走出校门做好准备。此外,家长是高校开展社会实践和就业实习的重要资源,高校也应充分发挥家长优势,使其成为大学生接受社会教育、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支持者。

参考文献

[1] 赵丹,刘福余,刘泽,等.浅谈新时期高校辅导家校沟通工作[J].教育教学论坛,2012(14).

[2] 马丹.浅析我国高校家访工作的开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4):120-121.

[3] 白雪峰.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策略探索[J].理论界,2010(2):187-188.

[4] 李玢.关怀德育―― 关怀理论视域下的高校道德教育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

第5篇:家校合作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西安属地;高校;协同创新;平台模式

在当前情况下,西安属地高校协同创新平台已经产生了两种模式,即高校内部协同创新模式与高校外部协同创新模式。从内部协同创新的角度来说,需要高校充分利用校内的优势,包括学科资源和科研实力,不断建设校内创新平台和创新机制,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实现团队之间的融合,实现学科的共同发展。校内协同创新也存在两种模式,一是校内不同学科之间的协同创新,二是校内不同团队之间的协同创新。西安属地高校外部协同创新模式是指高校与其他院校、科研院所、企业或地方政府之间建立协同创新共同体,通过各种协同创新活动,实现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科学研究协同进行,并促进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按照最新统计数字,西安属地高校2015年省级教学团队共有103个团队,2015年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认定过程中西安属地高校有60个,这些校内合作模式对西安属地高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西安属地高校协同创新的校校协同创新模式

高校之间的协同创新是指高校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跨学校的科研创新平台实现构建,有利于高校吸引优秀的人才,发挥更大的技术和科学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分享。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同高校之间通过建立学分互认制度,一起实现课程开发,引入优秀的校外资源,激发校内上进和竞争活力,定期公开选拔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进入对方学校学习,每个季度能够开展研讨会、讲座、课程培训等不同形式学术交流活动,让校内学生参与到校外科研团队,实现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科研能力水平提高,同时产生更多的科研成果,促进学校声誉提升,有助于学校的品牌和口碑形成。同时,高校还可根据自身的学科发展与科学研究需要,聘请合作院校或者协同合作院校的专家为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实现教学经验分享和科研经验分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力,实现共同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在科学研究方面,高校之间可以联合建立科研基地,把握科研基地发展潮流,制定具有前瞻性、预见性的科研规划和切实可行的政策规章制度。联合开展科研项目申报,共同建设重点实验室和协同创新中心,对于学科领域内有研究价值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共同研究。高校科研资源比较分散需要整合,通过协同创新平台有助于推动高校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最重要的是能够打破高校科研工作的封闭性,使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科研人员之间及时了解彼此的研究现状、研究兴趣与研究趋势,增强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在社会服务方面,高校之间可以共同建设社会服务工作站,专门为地方政府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咨询与专家指导,以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汇聚高校之间的优势资源,实行优化配置。在西安属地高校协同创新平台建设过程中,“边家村联盟”就是典型的校际合作案例。经过广泛深入研究和协商,三校共同期望探索构建教育教学资源6共享体系,彼此发挥各自的优势,将各方的资源整合,发挥优质资源的作用,进而实现区域内不同高校的资源、信息、人才共享,优势互补,推进三校共同发展,实现三校的转型改革。在西安属地的67所高校中,校校合作的有26所,分别是:①西安交通大学与(领衔成立“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与美、日、英、法、德、意、新、韩等42个国家和地区的145所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合作;②长安大学与(勃艮第大学、西悉尼大学)合作;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中国试飞院)合作;④陕西师范大学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爱尔兰、比利时、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越南等20个国家的70余所院校和教育机构)合作;⑤西北工业大学与(“中国-芬兰大学联盟”、“中国-西班牙大学联盟”、“中国-白俄罗斯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和“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成员院校等)合作;⑥西北大学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西北大学“边家村联盟”是“中俄工科大学联盟”等)合作。

2西安属地高校协同创新的校所协同创新模式

欧美国家高校的协同创新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高校与科研院所共同建立实验室。在共建实验室里,高校与科研院所可以使用共同的仪器设备和其他实验资源,减少重复性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将科研成本不断降低,提高科研资源使用效率。此外,在共建实验室里,高校与科研院所还可以相互合作,以实现优势互补,充分利用高校在人才、学科、知识等方面的优势以及科研院所在资金、设备、条件等方面的优势,实现强强联合。二是高校与科研院所共同组建科研团队。科研队伍建设在科技创新以及国家竞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协同创新的背景下,高校科研队伍和科研院所科研队伍作为我国科研队伍的中坚力量,通过共同组建科研团队,互派访问学者或者研究人员,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将高校与科研院所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联系在一起,为他们创造一个开放性的知识交流平台,从而加强协作与创新。三是高校与科研院所共同培养创新人才。高校与科研院所需要协同创新,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产生更多创新性成果,并促成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对于高校来说,通过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研究资源和设备,弥补科研条件的不足,进而改善科研环境,有助于人才质量提升。对于科研院所来说,可以吸收高校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专业教师参与到具体的科研项目中,引入新思想与新方法,拓宽研究视域,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获得更多的收入和人力优势。美国工程研究中心通过加强高校教学机构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从而提升了协作与成果转化率,有助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中国电科27研究所签订联合研究中心合作协议。据了解,本次续签进一步明确了双方友好合作、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双赢”的合作原则,确定了将联合研究中心建设成为科研成果嫁接、转化、转移的平台,成为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人才培养等全面合作的研究机构的建设目标。该所所长李强表示,27所与该校有着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双方在科研上有着良好的互补,联合研究中心发挥了很好的桥梁作用,希望通过研究中心,进一步加强双方协同创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在西安属地的67所高校中,校所合作的有7所,分别是:①西安交通大学与(北京机床研究所)合作;②长安大学与(西安测绘研究所、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合作;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国家授时中心、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等等)合作;④西安财经学院与(现代企业管理研究中心、陕西省国防科技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西安统计研究院、陕西省统计研究中心等等)合作;⑤西安体育学院与(日本、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地区等30所大学及研究机构)合作。

3西安属地高校协同创新的校企协同创新模式

校企协同创新是目前世界主要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改革趋势,校企协同创新,将教育与企业、区域经济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例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日本的“产学官合作”模式等,这些国家的协同创新合作模式有其国家的特色,也对我国协同创新提供了参考性建议。然而,我国的情况不同于欧美地区,我国70%左右的科技人才集中在机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大学拥有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超过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国家重点实验室60%建在高校,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设在大学。我国虽然高校众多,大学生数量比较大,但是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不得不面对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转型等,校企协同创新成为历史性的必然选择。西安属地高校与企业在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原则下,积极探索校企协同创新的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努力拓展与企业之间的协作,同有实力、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共同建立实习基地,实行“订单式”培养与“A+B”培养等多样化培养模式,为高校和企业提供大量创新人才。在西安属地的67所高校中,根据调查,比较典型的校企合作的有13所,分别是:①西安交通大学与(陕西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有限公司、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洛阳轴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大连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沈机集团昆明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合作;②长安大学与(中国交通报社、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集团、陕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陕西省地矿总公司、西部机场集团等)合作;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企合作联合实验室:西电—Microsoft、西电—Intel、西电—IBM、西电—HP、西电—TI、西电—ADI、西电—CISCO等)合作;④陕西师范大学与(深圳世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明珠国际集团)合作;⑤西安航空学院西安航空学院与(中航工业集团公司等数百家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合作;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与(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陕西老闫家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

4西安属地高校协同创新的校地协同创新模式

校地协同创新是促进高校自身发展,同时有助于区域经济发展。高校之间通过协同创新,打造学科优势,产生更多的高水平技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并与地方在政策、产业、资金等方面的优势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学校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利共赢。第一,校地协同创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第二,校地协同创新,引领地方文化建设。第三,校地协同创新,联合培养人才。在西安属地的67所高校中,校地合作的有4所,分别是:①长安大学与(渭南质监局、碑林区政府、汉中市人民政府、渭南市人民政府、青海省地质矿产局、宝鸡市人民政府、中交第四公路工程局、陕西省测绘局、陕西省地矿局、榆林市人民政府、福建省地矿局、武警部队、江苏省徐州市人民政府)合作;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新疆自治区、西安市高新区、广州市开发区、扬州市政府、昆山市政府)合作;③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与(高陵县、咸阳渭城区、淳化县等县区)合作;④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教育部、交通运输部、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合作。创新已逐步成为促进社会进步和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综上所述,随着智能社会的到来,科学技术得了快速发展,能够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有助于我国国际竞争力提升,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而西安作为高校林立的城市,需要深度响应这种战略,加强西安属地高校加快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为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学,庄乾志.合作创新的风险分摊与利益分配[J].科研管理,2008,(5):31-35.

[2]吴廷嘉.《戊戌思潮纵横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88.

[3]毛寿龙,李梅.有限政府的经济分析[M].上海三联书店,2000:3.

[4](英)约翰•洛克著,赵伯英译,来鲁宁校.政府论两篇[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212.

[5]杨晓丹.论地方政府在产学研结合中的职能及其实现[D].中南大学,2004.

[6]张琳.产学研合作中政府角色定位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187.

[7]张琳.产学研合作中政府角色定位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139.

第6篇:家校合作的方式范文

一、建立家校互动模式的必要性

1.社会因素

当前,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国内教育处于制度转轨阶段,随着时代信息化大潮的扑面而来,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问题日益增多。学生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厌学现象普遍出现,师生关系越来越恶劣,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不能有效形成。

2.家庭因素

在我们国家,由于固有的历史和现实原因,造成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意识不强,家长角色错位以及流于形式的家校合作等后果,导致家庭教育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据调查表明,我国家庭教育明显滞后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当前家庭教育的观念与方式已不能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要求。

3.学校因素

影响学校教育的因素众多,学校的教学环境与学习氛围,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敬业精神以及学校的管理制度与设施条件等,都是决定学校教学质量和影响学校教育成果的重要方面。学校教育虽然担负着传授学生知识与文化的重任,但并不能替代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学生整体教育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因此,过多地依赖学校教育显然有失偏颇。

此外,教育同样受到政治、文化、制度、个体发展特点等相关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因此教育并不存在单一方面的制约,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且综合的。

二、固化家校互动模式的制度性

1.建立家校合作管理制度,促进家校互动,营造和谐家校合作氛围

在教育组织机构上成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代表全体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并支持和监督学校做好教育工作,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与时俱进并与学校办学特色相适应的家长委员会,是实现家校联合、推进家校合作管理制度建设的关键。

2.建立家校联络沟通制度,增进家校联系,构建家校一体化网络

(1)开放家校互联平台,实现学生信息共享。通过网络化技术手段,利用电子邮件或者交流系统软件等进行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家校切实合作,实时更新联系方式与手段,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动态,跟踪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成果,达到巩固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2)制作“家校联系卡”,构建家校联络纽带。以教师为主动发起方,每周固定时间,为每位学生填写本周在校表现,指出学生存在的典型问题。同时家长填写学生在家表现,并反馈给教师,通过这种反馈交流方式建立有效的家校联系通道。

(3)建立“家长开放日”制度,加强家校联系。为进一步加大家校合作的力度,经常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深入学校与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与学生共同参加有趣的在校活动,这样不仅家长能够全方位地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与办校特色,而且教师也能更直接地了解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3.建立家校互访参与制度,改变传统模式,实现主体角色互换

打破传统教师主动家访,家长被动受访的固有模式,定期组织家长代表参与访问学校的活动。通过此种方式,为家长熟悉学校教学思路和了解教师的教育情感与态度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同时,也为家校合作提供了良好的交流机会。

三、验证家校互动模式的有效性

1.家校互动模式的预期目标

首先,家长自身素养提高,对孩子教育的认识加深。其次,学生的综合素养显著提升,学习态度端正,同学关系相处融洽,班级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再次,通过组织家校合作的活动,加强了家校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得家校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与和谐。最后,家校间彼此合作的积极性提高,向着和谐校园、和谐家庭、和谐社会迈进,完成家庭、社会与学校之间的一体化发展。

2.家校互动模式验证范围及内容

第一,家校互动合作是否有效。第二,家庭方面的发展过程。第三,家校互动的成果研究。第四,班级、家庭与社会的发展过程。

四、深化家校互动模式的改革性

家校互动模式建立以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多种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改进。因此,为保持家校互动模式的长期有效性,必须根据相关因素的变动适度进行调整。家校互动模式的建立是一个长期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此过程中必须具备必要的素质条件,如依照社会、政治、文化等大环境,跟随制度政策等因素的调整而调整;具备创新意识,不断深化对家校互动模式的探讨与研究;利用家校互动模式中的验证体系,不断进行自我分析与判定,根据判定结果对模式本身进行修正等。

通过以上相关概括,本文对构建家校互动模式的过程进行了纲领性的描述。为保证此模式的有效性,本文创新性地引入了模式验证体系,完善了整个模式的模型。另外,本文还对家校互动模式的发展过程与趋势给予了充分的考虑,相信随着国内教育体制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作为教育体制重要组成部分的家校互动模式也会日趋完善与丰富。

参考文献:

第7篇:家校合作的方式范文

认真听取施快乐老师关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关于家校联系的点滴体会》的经验介绍,让我受益良多。施老师结合自己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从家校联系的意义、现实中家校联系的困难、家校联系的方式、家校联系的感想、如何进行家校联系等多方面详细介绍自己的点滴体会。

家校联系的意义很多老师都清楚,但是由于现实情况的限制,加上个别老师工作不够细致,常常导致家校联系的效果大打折扣。施老师对这几个问题进行了详谈,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指出家访是一种高效的家校联系的方式,也是我们最容易走进学生世界、全面了解学生的一种快捷方式。他提出家校联系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学生之间的突发事件,这个时候进行家访贵在及时。他以工作中的典型案例让我们感受到班主任工作的艺术、家校联系及时的高效,以及倾听的价值。

很多人进行家校联系,也深入到学生家里,但是工作效果不显著,这也是很多年轻班主任的困惑之一。针对这个问题,施老师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不是骑着一辆摩托车到学生家里坐着聊天就是家访,这样的家访效率当然不高。家访前我们应该做足方方面面的工作,包括对学生已经对家长,我们家访时可以带着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一些材料给家长,让家长真正感受自己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这同时也可以拉近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距离,为顺利开展后续工作垫底基矗

家校联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走出去,当然也可以请进来。针对本校地处农村,大部分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教育孩子的艺术不够等显示情况,我们可以以家长会的形式开展家校联系工作,让家长在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及学习情况的同时,对家长进行科学教育孩子的方法,传递正确的教育观点等等工作。这都对应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有非常正面的促进作用。

总之,通过本次培训,本人受益匪浅,也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贯彻,不断进步。

心得二

在当今时代,许多国家采取种种形式沟通社会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家庭参与对中小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影响。家长是否有效的配合,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效果,1992年美国城市人寿保险公司所进行的年度调查,大部分教师认为,缺乏家长参与对学校教育是个“严重的威胁”,家校合作势在必行,也理所当然。

总的来说家校之间坦率而真诚的交流是良好的家校合作的基础,学校和家庭之间都想把自己所想和所做的事情告诉对方,因此交流势在必行。教师可以把学校的教育计划、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日常活动告诉家长,让家长对学校教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家长也可以把自己的家庭背景、经济、生活情况告诉老师,以便老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学校鼓励家长对学校提出要求,把家长所了解的情况、关心的问题和心中的想法告诉学校,学校也不断地通过交流渠道对家庭教育的模式和过程不断地指导,双方在互动中获益,交流中发展。所以没有家长参与的学校教育是没有针对性,没有个性的教育;没有学校指导下的家庭教育更是盲目自发的教育,只有家校合作的教育才是完备健康的教育。

(一)从家长的角度来看

1、家长有权利和义务参与学校教育。

2、家长有自己的优势和能力参与学校教育。

(二)从学校的角度来看

学校教育需要得到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学校总是有教育宗旨的,最根本的便是德智体美劳。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到学校就是读书,升初中、高中考重点大学,其他的概不参与。其实,学校教育不仅要让孩子读好书,更要让孩子做好人。做好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形成合力,学生缺一节课可以补回来,但思想上有一个盲区,恐怕要纠正过来不容易。因此,学校的课程和活动都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如果做家长的不合作,限制孩子参加学校的活动,或没有重要事情也让孩子缺席的化,这就影响到学校对课程的实施,从而影响了孩子学习的机会。

家校合作关系中重要人物的角色定位

要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首先要摆正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各自的位置,因为他们在不同的事务中担当着不同的角色,凡事绝不能以谁为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明确各自的角色后才能更好地去履行相应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第8篇:家校合作的方式范文

然而,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校长对推进家校合作工作丝毫不感兴趣,没有认识到家校合作在当前的价值与意义。也有的校长号称自己的家校合作工作已经开展了很多年,但是通过访谈我们发现,这些学校的家校合作仅仅限于家校合作的浅表层次,并且效果也是流于形式。闵行区家校合作方面工作做得精细、缜密,但是也仅是在家校合作的浅表层次将工作做到了极致。也有的学校的家校合作进入到深度合作阶段,但仅仅是星星之火,未成燎原之势。可见,上海市的家校合作工作尚处于各校随意无序发展状态。眼观国内则发现,南京市早在2007年就已经在全市推行深度家校合作,山东省在2011年年底将在全省范围内完成深度家校合作工作;香港在2012年也将全部完成深层家校合作的推进工作;台湾的深度家校合作也是开展得有声有色,2012年3月,教育部发文要求各中小学深入推进家校合作。放眼国外则发现,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早在90代就已经开始了深度家校合作。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作为家校合作项目组研究成员,笔者认识到,中小学校长对于家校合作在认识上、态度上的一些误区对于推进工作是十分不利的。有必要对家校合作的内涵以及价值取向进行澄清,以便推进家校合作工作的进度。

一、明确“深度家校合作”的内涵

为推进深度家校合作项目,首要的工作是统一大家对家校合作的认识,让大家明确教委推进的家校合作是何种合作。因此,明确家校合作的内涵是前提。

1.家校合作的内涵与层次

家校合作主要包括家长为子女主动参加学校教育和学校为学生主动培训家长两个方面,其实质是家长参与学校事务。家长参与学校事务有两个方面,一是参与学校的教育事务,一是参与学校的管理事务。家长参与学校事务的目的可以分为两种,即抱着个人目的,为了自己孩子的教育进行的参与和抱着为了大多数孩子的目的,为了提高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参与。根据家长参与学校事务的深度,家校合作可以分为浅层次家校合作、初步深入性家校合作、深入性家校合作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在家校浅表层次的合作中,重在学校引导家长参与和学生学习相关的活动,让家长充当教育者,强调家长应该配合好学校教育,这实际上是家庭教育指导,是传统的家校合作比较重视的领域。这种家校合作方式由于需要教师具有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导知识体系与技能,而一般教师通常缺乏需要的技能,加上时间与精力的限制,真正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在实践领域也很少见。其次,家庭教育指导是一种封闭式的以学校为主体的家校互动方式,家长没有机会融入学校组织,是学校的局外人,这种家校合作不能引发学校管理方式的根本性改变。我们称之为表层合作。第二,在家校初步深入性合作中,家长作为学校活动自愿参与者,自愿为学校提供无偿服务。如作为班主任的辅助人员帮助教育学生,就某门学科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就自身经历给学生作非正式报告,或者学校利用家长资源开发相关课程。很多重视家校合作的学校目前都在进行这样的尝试。这个层面的合作中,家长的参与不是仅仅为了自己的小孩,而是为了更多的孩子,我们称之为“中度合作”。第三,在家校深入性合作中,家长为子女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家长与学校组织内成员一样可以享受决策权和管理权,且更多地是以学校整体的发展为出发点考虑问题,而不是只考虑自己子女在学校教育中的成长得失。在这种合作中,学校管理方式由封闭走向开放。我们称之为“深度合作”。家校合作的层次如下图所示。

2.“深度家校合作”的内涵

由上文的分析可知,深度家校合作是指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具体包括家长对学校重大事件的知情、家长参与学校重大事件的决策、家长对学校教育过程的监督、家长对学校教育结果的评价。

上海市要推进的家校合作是深度家校合作,即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目的是为了改革学校办学模式,推进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最终目的是提高家长对教育的满意度。没有认识到家校合作意义的校长应该澄清自己的模糊认识,端正态度;在浅表层次探索家校合作的学校应该及早转型到深度家校合作的方向上来。市教委将大力推进该项工作,校长们应该审时度势,及早将深度家校合作工作纳入工作日程。

二、提高认识,转变家校合作观念

家校合作是不是仅仅因为上级部门的推进才具有了被执行的理由?还是其本身就具有正当性与实践合理性?不认识到这一点,家校合作工作将陷入被表面化实施的境地,因此,澄清深度家校合作的理由是十分必要的。

1.从家长的角度看,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具有正当性与合法性

学校教育权本质上是父母教育权的让渡,家长是儿童权利的自然监护人,国家是儿童权利的最高监护人。这就意味着父母教育权的转移不可能是全部的,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并不意味着父母教育权被剥夺。此外,学校教育的结果由学生家长承受,作为儿童监护人的父母有责任和权利维护儿童受教育方面的利益(包括学校教育)。父母对未成年人不可分离的监护责任和义务决定了父母参与学校事务的正当性。

其次,家长除了为人父母,也是社会的公民,监督政府行政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公民具有参与政府决策和监督政府运作的权利与义务,所以,父母参与学校教育的权利是法律赋予的,具有合法性。

因此,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具有正当性与合法性。学校应当改变过去面对家长时高高在上的态度,不要认为家长是学校的“配角”。学校首先要本着一颗平常心,改变“因为怀疑有问题,才要监督”的偏执想法,积极接纳家长“监督办学”。

2.从政府的角度看,家长参与学校管理能提高公共服务满意度

目前,政府职能改革正在从“管理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型,提高公共服务产品的满意度,已经成为服务型政府的价值追求。提高服务的满意度的关键在于听取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因此,吸纳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创设家校合作的对话平台,使得家长可以对学校工作发表意见,有助于增强社会对学校的信任,可以提高家长对教育的满意度。

3.从学校的角度看,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是现代学校制度的要求

现代学校制度是切实保障受教育者权利的制度,其核心是学校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管理现代化的显著特点是服务意识的树立,以及管理模式的民主化、社会化、开放化。集权封闭型的管理模式忽视组织与外部非官方团体(如家长)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的相互往来,认为学校应该尽量不受外界影响,倾向于把学校与环境的联系减少到最低程度。相反,民主开放型的管理模式则比较注重学校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认为教育机构是与其外部环境相互影响的组织,需要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并随时向社区展示自己的成就。可见,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既是现代学校管理的要求,也必将推动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三、建立、健全正规家校合作组织机构

目前,许多学校都设有家长学校或者家长会等家校合作的组织形式,但是,这种家长会的召集人是高高在上的学校,一般在考试后举行,家长会俨然成为教师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表现的“告状会”和考试成绩的“新闻会”,是教师的“一言堂”。家长会内容狭窄且深度不够,交流渠道单一且缺乏连续性,组织机构不够完善,这种家校合作多流于形式。

因此,推进家校合作必须首先成立组织机构,使家校合作工作走上有序发展轨道。各区县教育局要建立、健全区域内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组织机构,成立全区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管理机构,委派专人负责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管理、组织、协调工作。同时要求各学校成立校级、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委员会。班级家长委员会的人数为2人,1人为主席,1人为副主席。年级家长委员会人数为4人,一人为主席,3人为副主席。校极家长委员会人数由学校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但人员结构必须包括: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并且家长必须是不同性别的孩子的家长。家委会成员由家长选举产生,以便于家长委员会真正为家长代言。并且规定学校的校务委员会中必须要有家长代表,家长代表的选举标准由家长们自己制定。

四、明确家校合作各执行机构的权利、责任的内容与深度

对于人类行为而言,无非是可以得到什么,必须付出什么,即权力与责任。因此,该项工作的推进必须明确相关组织机构的责、权、利。

1.教育管理部门的职责

对于区域教育行政部门而言,首先必须高度重视新型家校合作的推进工作;其次,各区县督导室必须将学校的家校合作工作纳入学校督导、学校考核的范畴内。对于区级家长委员会管理机构而言,其职责是对全区校内家长委员会工作的开展进行指导、组织、管理。并且支持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委员会的工作,及时处理学校家长委员会反映的各种情况。

2.学校家长委员会的权利、职责

(1)家长委员会对学校重大事件具有知情权

学校向家长委员会提交书面工作报告,每学期组织一次家长委员会的报告工作。同时,学校应该及时将近期的教学、课题及各项活动的开展情况向家长进行通报,使家长对学校的全面工作有及时而全面的了解。

(2)家长委员会对学校重大事件有建议权

在重大事件上,学校必须召开会议,听取家长建议,必须对家长的建议作出回应,该采纳的采纳,不该采纳的必须作出书面说明。家长委员会不满意学校的处理意见,可以向区级家长委员会汇报,由区级家长委员会决定最终处理意见。

(3)家长委员会对学校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具有监督权

家长委员会作为家长自己的组织结构,负责接收家长对学校工作提出的各种意见、建议,并负责与学校沟通。对家长委员会提出的意见、建议,学校必须作出回应。

(4)家长委员会对学校的各项工作具有评价权

家长委员会有权组织家长对学校的工作进行满意度测评。对于测评中满意度低的项目,学校必须作出回应。其中,每学年组织教师满意度测评为固定项目,必须实施,学校对那些满意度不高的教师的处理、整改意见必须提交家长委员会。

(5)家长委员会具有向上级家长委员会管理部门的报告权

家长委员会对学校的处理意见不满意,经沟通后仍不满意的,有权向区级家长委员会管理机构上报,有权争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

(6)学校及校内三级家长委员会具有沟通信息的责任

学校应该具有校级委员会、校内家长委员会保持经常性联系的工作机制,学校对发现的各类问题信息、建议、意见及时沟通、及时汇总,及时作出回应。

3.学校在家校合作中的职责

(1)学校组织家长成立各级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

(2)学校为家长委员会提供办公场所

(3)学校是家校合作的主体,学校要同家长委员会一起制定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章程、制度

包括学校向家长提交报告、通报学校教育情况的制度,学校接受家长委员会质询、建议的制度,家长对学校全面评价的制度,家长参与维护师生权益的制度,学校课程对家长开放制度,加强学校和家长沟通协作的制度。

(4)学校积极支持家长委员会各项工作的开展

第9篇:家校合作的方式范文

一、家校合作交流渠道从单向走向互动

传统的家校合作交流,渠道单一,内容单调,缺少互动,效果欠佳。家校关系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平等的、单向的,这一状况既影响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去,也阻碍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体化的进程。很多学校的家校合作还停留在“家校通讯”、“家长会”、“家长学校”这样的老三样上。由于没有进行锐意改革,如增加沟通形式、拓宽沟通渠等,导致传统的“老三样”年年炒冷饭。更严重的是,有些学校还停留在“哄家长”层面,希望家长“尽量不说话、基本少说话、最好说好话”,做“配合”学校工作的“乖家长”。很多家长在参与学校教育过程中,扮演的仍是支持者角色,督促孩子学习、帮孩子检查家庭作业、聆听家长会上教师一言堂,在单向接受的过程中缺乏主动参与;一些教师仍忽略家长资源利用的深度整合。

有专家提出六层次的家长参与活动形式,其中最基本的就是家长对学校要知情,实际上也就是家校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双向沟通。家校之间坦率而又真诚的交流是良好家校合作关系的基础。学校有必要把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情况、学校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及时反馈给家长,让家长在了解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对学校教育的理解和配合。同样,家长将孩子送进学校后,也迫切想把他们关心的问题、心中的所想所忧与学校沟通。

上海市静安区中小学重点在家校合作交流的渠道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具体的做法有如下亮点。

(一)更新内容:传统的纸质沟通交流媒体推陈出新

通过《家校通讯》这样传统的纸质媒体传递信息的做法,在家校合作联系家长方面起到的作用日渐式微,原因在于一些学校对“家校通讯”这样的纸质媒体不屑一顾,逐步淘汰、抛弃。通过纸质媒介来传递信息,尽管是一种基本以单向交流为主的沟通渠道,但通常也能达到有效告知家长学校计划、日常活动信息等作用,因此作用不容小觑。如何更好地利用纸质媒体这一传统沟通渠道,使之针对家长特点推陈出新?静安区陈鹤琴小学的《新生入学使用手册》给出了答案。

静安区陈鹤琴小学《新生入学使用手册》中的“学校介绍”,从校园风貌、教师队伍、特色教学、艺术特色、五指活动等方面对学校的整体面貌做出详尽介绍;“新生入学45问”,则是从心理、生理、行为、学习、沟通、作息等6方面为家长答疑解难;“手指运动”,提示家长一年级学前孩子基本需掌握的语、数、英学科要点,并为孩子们设计了写写笔画、认认笔顺、写写名字、认认四线三格、日字格、画画幼儿园、自己的梦想以及自己眼中的小学等内容。

这样一本入学手册,类似于国外的家校合作指导手册,在内容设计上不仅有为家长和孩子带去全方位的学校、学科、家庭教育等信息,更有“手指运动”环节,让家长对孩子需要面临的小学学习生活的具体要求,产生深刻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在家庭中实现自我理解、自我实践和操作。这样的纸质沟通媒体坚持大信息量、避免空洞理论、强调实用操作,体现出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科学性、整合性和趣味性,自然受到家长们的普遍好评。

(二)改革传统:一言堂的家长会转变为家长间相互交流的家庭教育沙龙

有人给传统的家长会提出诙谐的“职务”说法:校长是“大家长”;班主任是“第一家长”;各科任教师是“第二家长”;成绩表是不发言的“权威家长”;家长只是“通讯家长”,即父母将校方的信息传递给孩子,这种提法耐人寻味,形象地勾勒出“家长会”只是校方的一言堂、教师的训斥会、家长的审判会,缺乏针对家长的信息交流。为革除传统家长会的弊端,静安区许多中小学校的家长会纷纷变脸,尝试开设家庭教育沙龙。

家庭教育沙龙开设之前,学校都会调查各年级家长关心的热点问题,形成一套关于学习、性格培养、习惯培养等各方面的专题菜单。同时收集各类专题所需的讨论材料,包括家长交流文章、专家建议、教育类书籍摘录与推荐等,形成一份与各专题配套的材料包。沙龙活动主要由家长来学校做“主人”,教师做“嘉宾”,即由家长主持、主讲,家长间相互启发和讨论,主持人可以适时地向场边教师提问,寻求支持。

家庭教育沙龙创设了轻松的沟通氛围,让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家长之间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和互动,达到学校与家长之间相互理解和信任、家长获取有益的帮助和指导的作用。

(三)模式创新:讲座式的家长学校精细化为专业的“父母效能训练工作坊”

目前,很多学校将家长学校简化成了家长会前的讲座,有时候并不能够切合家长的实际需要和兴趣,也不能切实解决家长的实际问题、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和能力。家长多数处于“听的时候激动,想起来冲动,回到家里一动不动”的状态。静安区很多学校解放思想,根据有效指导的核心原则,将家长群体细分,推出不同主题的“父母效能训练工作坊”。

市西中学在调查了高中生家庭的家庭教育状况时,发现有部分家庭存在严重的亲子冲突,他们在普及性的家长学校中难以获得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学校将亲子冲突严重、且有意愿改善亲子关系的家长组织起来,进行父母效能训练。工作坊的时间配合家长的工作安排,一般挑选在周末。课程每周一次,每次3小时,按不同主题(孩子的行为目的、神奇的倾听、父母的情绪管理、问题所有权及我的讯息、最佳的鼓励、爱的祝福)依序进行,总共持续6次。

这样的工作坊无疑比原有的家长学校更有效。指导内容一改粗放笼统的“大锅饭”,取而代之的是适合不同家长口味的“精品菜”;家长能够充分“细嚼慢咽”,而不是“囫囵吞枣”;用“体验式”教学代替“灌输式”教学,让家长能够自我领悟并且行为跟进。

二、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决策从依赖走向伙伴

如今很多学校有“家长开放日”、“家长听课”等形式的开放活动,让家长亲身感受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这比传统的家长只是一味听学校单方面说教要进步得多。但大部分这样的开放还是不彻底的。家长在学校仍缺少话语权,被动接受的多,主动要求的少,能看的东西也很少。给家长看到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的“表演课”或者“精彩活动”场面。能说的就更少,很多时候都是配合学校说一些无关痛痒的表扬话,不触及实质的建议话。在这一方面,静安区很多学校积极更新观念,确立家长是学校教育支持者的观念和地位,以开放的态势迎接家长的全面参与。

静安区万航渡路小学是区内的一所普通小学。为进一步加大学校开放的力度,创设了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一日校长助理”活动。“一日校长助理”可以进教室听课,观摩午间900秒活动,协助课间管理;可以与教师坦诚交流、交换意见;可以与学生促膝谈心;还可以与校长共议学校发展。

上外静安外国语小学是一所“海外留学生子女定点学校”,家长队伍呈现出“学历高、起点高、要求高”的“三高”特点。这些家长对学校的各种活动和做法经常“会提意见、能提意见、敢提意见”。因此,学校尝试在制定学校《四年发展规划》的过程中,事先将《四年发展规划》发到家委会成员的邮箱中,让家长先期了解规划内容,并邀请他们来校座谈、提意见和建议。

这两所学校的家长层次虽然有差异,学校具体实行的举措也不完全一样,但学校接纳家长、开放管理的决心是一样的。“一日校长助理”举措让普通的家长也能够实现从简单的配合者、支持者向管理者、决策者的角色转变。上外静安外国语小学则是把家长真正看成学校办学的主体,让家长全面参与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当中。

三、家长资源的整合开发从浅层走向深入

近十多年来,随着家校合作理念逐步为学校认同,在家长资源的利用、开发、挖掘、整合上,不少学校形成了一些成熟的经验。不过,从现有的学校经验来看,家长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一,简单化。多数学校还只是简单利用家长资源,如学校要求社区向学生开放一些青少年活动场所、各类教育基地、利用家长的一些人力或物力资源为学校提供一些服务等等。当然,绝大多数的家庭、社区也只能要求学校开放校内资源,如电脑房、活动场、阅览室等。

其二,单惠型。对家长资源的利用,很多时候并不是互惠互利的。如果仅对家长资源一味地单纯利用而不能够给家长带来一些指导和帮助的话,家长很可能在付出巨大时间、精力之后,心存怨念,失去参与和贡献的热情。

其三,表面化。很多学校对家长资源的利用,表面化为一些主题班会要求家长到场、亲子活动要有家长参与。虽然活动场面热热闹闹,家长为活动的开展也贡献了很多力量,但这些只是停留在表面,还没有将资源利用整合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中发挥作用。

显然,我们需要一种较高层面的资源互相利用、互相支持的整合。在这方面,静安区陈鹤琴小学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静安区陈鹤琴小学的家庭艺术指导中心以“四季鲜花”为中心内容,围绕“缤纷花语、花与礼仪、花名拾趣、花色含义、各国国画、赏花之道”等分板块内容,结合季节每周给学生提供4-5首歌曲的磁带,并在乐曲中配音讲述相关的故事,朗诵相关的诗歌,让学生和家长在了解相关知识的同时欣赏了音乐,陶冶了情操。家长还可以和孩子在家中通过网络欣赏学校提供的各类艺术作品。通过孩子和家长的亲身体验(工艺课堂照片)、直接感知、自主探究,家长在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的基础上,很多孩子在家长的指导下完成了一幅幅自由创作的种子贴画、纸板画。

“家庭艺术指导中心”这一机构类似国外流行的“家校合作资源室”,起到了一个学校与家庭双方资源共通、共融、共赢的作用。这样的资源整合最终受益的是学校、家长、学生三方,特别是孩子在兴趣盎然的游戏活动中锻炼了眼、耳、手、脑,提升了审美能力。

四、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与形式从单一走向多元

学校对家长的教育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给家长什么样的教育内容和用什么样的形式去做家长教育工作,这些都是通常意义上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和形式。

作为上海中心城区的静安区各中小学家长群体的一大突出特点就是层次差异大,有的学校不仅有最基本的上海本地人,也有少部分来自祖国内地的外来务工家长;有的学校不仅有“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的白领家长,更有相当一部分有着海外背景的家庭和外籍家庭。这些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方法以及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大不相同。用统一的指导内容对全体家长进行授课式的指导,效果会非常差。

从2004年开始,静安区开始探索从单一走向多元的家庭教育指导,逐步形成大多数学校所认同所实践的一种共性的工作模式。学校在每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之前,采用各种方式来征求家长意见。有学校把讲座主题发给家长,请他们勾出希望学校指导的教育专题;有的学校对家长进行事先的问卷调查;有的学校设立家教指导信箱,让家长有话就说、有想法就提;有的学校通过家委会去征求更多家长的意见;有的学校开设网上家长学校,让家长及时在网上与教师交换想法和意见。在了解家长的想法和需求之后,学校再确立活动的主题和形式。

静安区第三中心小学就在全市率先推出了“家庭教育指导超市”,将事先调查分析的家长家庭教育指导需求形成一张可供家长选择的菜单,让家长在一次开放活动中,能够如顾客般随意选择学校提供的各种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努力形成家庭教育指导“我需求、我选择、我改变”的新局面。每次指导活动后,学校还有意识地进行效果反馈工作,使得指导工作更能精益求精。

这一工作模式在静安区中小学得到了认可和推广,很多学校在领会核心理念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家长群体的实际情况,变通地用这一工作模式。

五、教师开展家校合作的能力和技巧

从经验走向专业

教师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与家长接触最多,沟通也最多,是家校合作的重要桥梁。教师素质的高低、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到家校合作的效果。针对教师家校合作能力和技巧缺乏的现状,静安区在全市率先打破了家庭教育指导者培训在班主任培训中“加塞”的传统做法,牢牢抓住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所面临的家长需求具有鲜明的年级特点,在移植“年级组研修”这一享誉全市的德育研修模式基础上,开始了班主任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年级组研修的创新实践。

静安区爱国学校从班主任理念更新、校本培训和实务操作三方面来提升班主任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制定了年级组研修的相关制度,组织教师以年级组研修的方式,围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讨。2009年,学校为杜绝常见的“教师一言堂”家长会,要求班主任教师每次家长会前要制定《家长会操作方案》。学校从指导年级组长设计年级《家长会操作方案》入手,帮助每一位班主任教师制定班级家长会方案。

该校围绕如何开家长会这一专题,以年级为单位,切合年级学生、家长、教师的三重特点,更具有了针对性。另外,年级组研修比一般的“师徒带教”方式高明,从经验走向专业,能够通过一个团队的成长,给年轻教师更多的成长帮助。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