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孩子逆反心理范文

孩子逆反心理精选(九篇)

孩子逆反心理

第1篇:孩子逆反心理范文

关键词:逆反心理;榜样;教育

一、成年人的逆反心理是孩子学习的“榜样”

现在的完全平等的观念往往超越了长幼之别,甚至已经抹煞了几千年来的家庭伦理道德界限。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当我们小时候对父母是仰仗和崇拜,随着自己的成熟、父母的老迈,父母的地位急剧下降。于是,我们可能不那么尊重父母了,甚至大声斥责他们。在孩子眼中,尊老爱幼、孝亲敬长就变得模糊了,这是家庭中的成年逆反。工作中,单位下达什么通知,布置什么任务后,不满情绪陡然产生,这是工作中的成年逆反。社会上也是如此,当国家下达闯红灯、闯黄灯扣分时,逆反心理来了。“昨晚某男一夜未归,第二天早上才匆匆到家,妻问何故,男答:昨夜路口遇一黄灯,闪烁不停,一直等到天亮才恢复正常,黄灯闯过去扣6分。妻问那你为何不调头?男答:违章调头扣2分!妻又问为何不打个电话?男答:开车打电话扣3分啊!该男子冻得直哆嗦,妻问:在车内,何故冻成这样。答:下了一夜的大雪,我在外不停擦号牌,遮挡号牌据说扣12分啊。”这是网友发的笑话,表面上是玩笑却暴露了成年人的逆反心理。自己逆反,孩子怎能不反。

二、社会弱化了对孩子品德及文明礼貌的教育

我们的学生比原来聪明了,却没有了爱心与礼貌。

学生年龄越小越尊重老师,越大越对老师无理。其实归根结底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因为我们的教育只是不断地强化大脑,对于心灵却很少触及。记得小时候腼腆,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去做客,大人总爱指挥,快喊舅舅,快喊大伯叔叔等等,没敢喊或大声喊就会被批评。而这些看似小的方面现在都忽视了,或者被舅舅、大伯、叔叔“宽容”了:孩子小,没事。那些学习成绩好或脑瓜聪明的学生向来受宠,社会往往忽视了对他们品德的教育。老实人吃亏、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这些社会现象的存在很大原因就是牺牲“品德”,收获“实惠”。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就会变得越来越认死理,越来越一根筋。他们还往往理直气壮。老师忘了发给试卷的学生,突然大声冲老师说,我不要呀!如此把老师与家长当坏人的逆反心理事件太平常了。

第2篇:孩子逆反心理范文

论文摘要: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带来一系列困难,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了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构成及产生的原因,鱿可以得到调适,侠其健康地成长.

一、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存在

    根据心理学的解释,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因此,逆反心理的客观条件有两个,即主体和客体。可以说,有思维能力的人存在于社会,就会有逆反心理,人的一生都存在着逆反心理。

    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成长的不稳定时期,大脑的发育逐渐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他们的思维视角已超出童年期简单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尤其是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教育过程中,青少年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等方法。这就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墓础。因此,逆反心理在成年前呈上升状态。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接受家庭、学校教育阶段,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在认知事物和看闷题时容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和较大偏差,因而易与家长、教师、教育者的意向不同。当人们的意向不一致时,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就会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

二、逆反心理的两面性

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与形成有它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认识了逆反心理产生的两个因素,当青少年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时就可以从主体和客体两方面进行调适.

    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有消极性,也有积极性.当逆反心理得不到合理调适时就会产生消极作用,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能顺利进行,进而转化为矛盾,严重者会造成事故,甚至酿成悲剧。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思辩的特点,是孩子智蓄的火花,创造的源泉。积极的逆反心理是一面明镜,如能加以正确地利用和引导,既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能促进我们改进教育方法。因而,对于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一定要采取积极的态度,科学地分析,做到扬长进短。

    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正常心理,也是问题心理。在青少年学生的成长道路上逆反心理是必然存在的,它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形态。同时逆反心理也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是一个急需解决的心理问题认

三、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构成

    逆反心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从结构来看,逆反心理是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抵触情绪,即人们对逆反对象是反感或厌恶的;行为倾向是指对逆反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即逆反行为的准备状态.

    逆反心理存在,其主体和客体必须存在,当主体和客体不一致而产生矛盾时,逆反心理就产生出来。

  逆反心理一旦形成,必定通过一定形式表现出来,如表情、体态、语言、行为等。因而我们所能看到的都是逆反心理表现出来的逆反现象.逆反心理的产生和逆反现象的表现是主体与客体和两者的主观与客观互相影响形成的,只从主体或客体、只从主观或客观上谈逆反心理的原因是片面的,把它分开来谈也是不足的。

四、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

    青少年学生的好奇心强,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他们不迷信、不盲从,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实践意识。但家长或教师在教育孩子时,为了不让孩子走弯路,常用自己的经验阻击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受好奇心的驱使,听不进大人们忠告,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样,孩子不听劝告的逆反行为就形成了。

    孩子的逆反心理从小学进入中学是一个飞跃。他们有了较强的行为能力和自理能力,认为自己己经长大了,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他们想摆脱父母,自立自强。父母却无法相信孩子己经长大,仍然要主宰孩子的大部分行动。因而孩子会渐渐地疏远父母、教师,对师长的要求置之不理,我行我素。

    在当今,各行各业竞争激烈,家长想让孩子打好基础,教师想让学生多出成绩,家长和教师多方施压,恨铁不成钢,教育方法失当.这样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压力很大,成长历程被压变了形,失去了自由、失去了欢乐、失去了童趣。当压力超过青少年学生的适应能力时,矛盾必然产生,就会产生出逆反行为,甚至敌视父母、教师。

    当青少年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往往加以反驳,以维护自己的尊严。如:老师在教室里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某个学生;家长在朋友或在孩子的朋友面前数落孩子的缺点。这些不当的教育方法伤害孩子自尊,是引发孩子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

五、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调适

    教育者要顺应孩子生理、心理成长的规律。有爱心的同时更应有童心,对于孩子的好奇心,教育者应适当给孩子提供探索实践的机会,孩子在实践中虽然走了弯路,但其成长经验远比家长的说教强上百倍。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不要总是采用抚育婴幼儿的那种包办、监护的方式,而应留给孩子一定的独立空间,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利。

第3篇:孩子逆反心理范文

关键词 幼儿 逆反心理 引导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逆反心理是指个体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或满足自身某方面的需要,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幼儿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主要表现为幼儿认识上的逆反以及情绪和行为上的对抗。三岁左右幼儿进入了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这时孩子喜欢和成人对着干、拒绝他人。幼儿教师和家长作为孩子身边的重要他人,其对孩子逆反心理的引导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独立自制能力的形成。为此,本文对幼儿逆反心理的表现及其引导进行了探讨,为幼儿教师和家长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以期帮助幼儿顺利度过第一个逆反期。

1 幼儿逆反心理的表现

随着孩子思维的发展,他们逐渐学会了自己思考问题,按自己的方式来行事,抵制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进入第一个逆反期。这时的孩子不再对成人的话言听计从,有时会和大人犟嘴等等。所以,成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孩子越来越有主意、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难管。

1.1 拒绝成人的要求

幼儿逆反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喜欢拒绝成人的要求,甚至会故意和教师、父母唱反调、顶嘴。这时,他们有了自己的主见和观点,对成人的一些做法和看法往往不认可,不按照成人的要求去做。比如,在幼儿园里,一个小朋友因抢位子,总是掐别的小朋友,老师不让伤害其他的小朋友,但依然照做,并辩解自己没掐红;又如,在家里不让他看电视,他偏要看,不让他乱跑,他偏乱跑等等。这些行为如果强行制止,幼儿会不服,甚至为此而大发脾气,哭闹不止。

1.2 不理睬

幼儿逆反的另一个主要表现就是不理睬教师或父母。无论教师和父母说什么,他就是“我行我素”,自顾做自己的事情。比如,睡觉的时间到了,教师提示幼儿,将自己的衣服裤子叠好再上床睡觉,有些幼儿还是像没听见一样,扔下衣服、裤子,上床睡觉。再如,吃饭时间到了,妈妈说宝宝别玩了,过来吃饭,他会和没听见一样,不理睬妈妈的话。这些行为也很是让老师和家长头疼,感觉这是一种“软抵抗”。

2 幼儿逆反心理的引导

面对孩子的逆反,教师和家长要么利用权威,实施高压政策让孩子屈服,其结果是孩子不服、被动屈服或哭闹,家长情绪不佳,教师精神疲劳;要么直接顺从孩子,其结果是孩子越发任性,难以管教。可见,对逆反心理的引导应该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针对孩子逆反心理,有下面的一些技巧可以尝试。

2.1 冷处理

当孩子的一些不合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有时会以哭闹的方式来表达对成人的反抗,这时冷处理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也就是,幼儿教师和父母要忽视孩子的哭闹行为,不要理睬他。通过冷处理,孩子觉得无趣,情绪也慢慢平静,之后成人再尝试和孩子沟通。比如,有的幼儿看书的时候撕书,老师管他不听,之后老师让他从图书角出来,他情绪比较激动。这时,教师不妨让他在空地方冷静一下,之后就撕书对不对、为什么不能撕书等问题和孩子沟通。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可以避开孩子的激情状态,同时可以使孩子知道哭闹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2.2 选择法

在孩子与成人对抗冲突的时候,可以假设孩子已经同意了,之后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比如,孩子不愿意穿衣服,可以假设孩子喜欢穿,之后跟孩子说“是自己穿衣服,还是妈妈给穿衣服”,或是“穿裙子还是短裤”等等。这种选择法的好处在于成人没有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避免了和孩子的正向冲突,同时,孩子也享受了自己拿主意、做决定的快乐感受。

2.3 替代法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一味地要求孩子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势必引起孩子的逆反。这时,不妨告诉孩子正确的方法和可以做的事情。比如,老师发现有些孩子在户外活动时乱跑乱撞,告诉他别乱跑,他不听,这时不妨这样说 “你到处乱跑会碰到别人,不安全,你来帮老师捡地上的叶子吧。”这时孩子会容易接受。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孩子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知道行动的方向,就不会迷茫和灰心。这比单纯的制止要好很多。

2.4 幽默法

当孩子逆反时,成人换一种表达的方式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比如,在幼儿园,有的孩子吃饭很难,这时老师可以说,“别的孩子都是大口吃饭,他们啊就会长成‘高朋友’,你如果不吃饭的话,就会变成故事里的‘矮朋友’,天天仰着脖子看别人,多累啊,咱们快大口吃饭!”在家里,有的孩子不肯洗脸,如果强行让他洗脸,或者训斥他一番,那么事情肯定会变得很糟糕。这时,不妨给孩子来点小幽默:“咱们照镜子看看小花猫吧。”“小花猫脏了,洗洗小脏脸吧”。这样与平时不同的语言会带给孩子一种新鲜感,因此他会乐于接受成人的建议。这种方法把要做的事情用游戏的形式呈现给孩子,孩子在玩中行动,比较有效。

2.5 参与法

当孩子对成人的话不理睬时,我们要观察一下是不是孩子正在忙着做某些事情。如果孩子正在专心的搭积木或玩游戏,要孩子分心来听成人的话是很困难的。这时孩子不是有意地忽视成人,只不过是他很忙。要想让孩子知道教师和家长想和他交流,就是加入孩子的活动,和孩子进行生动、富有想象力的对话。成人的参与会使孩子感受到亲切和尊重,更容易接受建议。在使用这种方法时,配上“肩并肩、蹲下来”的体态,效果更好。

2.6 设置底线法

第4篇:孩子逆反心理范文

2、保持冷静,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很多父母面对孩子叛逆不听话的时候,常见的反应就是大怒,厉声呵斥,不给孩子辩解的机会。父母面对孩子叛逆不听话的时候,要保持冷静,给孩子一点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当你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无形间已经降低了彼此冲突的几率,更有利于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实际上,很多孩子叛逆的行为是情有可原的,并没你想想的那么糟糕。

3、减少冲突,顺应孩子,让孩子去体验,当孩子叛逆不听话的时候,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立即制止,效果往往微乎其微,还让孩子对家长感到厌烦。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不如在确定危害性比较小的时候,顺应孩子的想法,让孩子吃点苦头。孩子受到了教训,就会意识到这种做法的危险,自己就不会再去做同样的事情。

4、尊重孩子讲道理,和孩子做朋友,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自尊心和逆反心都比较强烈,父母要尊重孩子。孩子叛逆不听话怎么管教?青春期孩子叛逆怎么办?父母要改变对待孩子的态度,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容易导致孩子逆反心理的发作,要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的想法。遇到孩子叛逆不听话的时候,和孩子字讲道理,给孩子选择题,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让孩子从其他人的角度体会,让孩子自己从实际的情境中得到教育。

5、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不处处约束,既然孩子处于叛逆期,有些事家长就不应该再做硬性规定,而是有条件地让小孩享受民主权利。不能用你的标准来处处约束他,对他的行为最好“有所管有所不管”,坚持住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在这之间给予孩子足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第5篇:孩子逆反心理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逆反心理心理疏导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青春期的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是一个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对中学生自身、对家庭、对社会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社会各界应及时地、正确地识别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从而采取有效地疏导策略,帮助中学生顺利度过“疾风骤雨”时期,从而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1.1超限逆反心理

超限逆反心理是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从而产生的逆反心理。一般认为,机械地无时间间隔的反复容易导致逆反现象;同样的刺激物在强度过大,时间过长时容易引起逆反现象。如家长总是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指责孩子各种不良习惯,从而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学习成绩日益下降,不良习惯越来越多;老师没有弄清楚问题的性质和缘由。就主观臆断、严厉地批评学生,给学生“贴标签”。小题大傲,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故意违反课堂纪律和校纪校规。以上现象都是中学生故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举止。

1.2自主逆反心理

自主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为了维护自尊心所产生的逆反心理。当外界的压力使中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他们就会反其道而行之。因而,我们可以把这种放弃对于荣誉的争取行为和其背后的心理动机看作为是一种“自主逆反”现象。如中学生在课堂表现和参与集体活动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自暴自弃,不屑一顾,这些都是自主逆反心理的表现,究其原因是他们不敢面对现实和挑战,逃避责任,避免失败和挫折,从而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1.3情境逆反心理

情境逆反心理是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符合时,所产生逆反心理。即使是对于应该接受的引导信息,但是由于引导时机和场合的不适宜,对象也会予以抵制。如有些老师占用中学生的休息时间和自习时间,给他们辅导功课,有些老师经常延迟下课时间,在这些情况下,中学生就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如故意不听讲,交头接耳,心不在焉,左顾右盼,摆弄拈包等以示不满。

1.4信度逆反心理

信度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信息源信度的怀疑、否定的一种逆反心理。如教师和家长为了鼓励巾学生好好学习,经常答应给予各种奖励,但是最终常常没有兑现,此后中学生就会出现逆反心理,对于教师和家长的各种言行表示怀疑和否认,嗤之以鼻,甚至故意作对。

1.5禁止逆反心理

禁止逆反心理是指由于这种禁止不仅引起人的注意,而且诱致人的注意力集中到“禁止”上。简单而未说明充足理由的禁止可能诱发禁止逆反。中学生由于不想信种种禁止有充分理由,便会对它的正确性发生怀疑,从而产生犯禁的意向。如父母和老师强烈禁止中学生谈恋爱,而禁止理由不充分,反而使中学生早恋现象增多;学校禁止中学生装异服,但是没有充分的理由,学生反而变本加厉地“武装”自己,明目张胆与校规作对。

1.6平衡逆反心理

平衡逆反心理是指初中生的态度与认知失衡而造成逆反的一种心理。当教师与学生之间情绪比较xlf立时,即使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与中学生一致,但他们却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态度,以显示自己与教师并不一致,从而维护心理平衡,就是由平衡心理造成的逆反。例如,老师在选班级干部时,原来大多数学生也认为这些人是最合适的人选,但由于师生情绪较对立,他们就会持相反态度,以抵制教师,教师所引导的人选成为逆反心理的牺牲品。

1.7评定逆反心理

评定逆反心理是指教师或家长列学生不恰当的评价而引起的逆反心理。过分地表扬会使学生认为言过其实,别有用心;过分地批评会使学生认为吹毛求疵、故意刁难。有许多老师总是过分表扬中意的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同学产生逆反心理;同时过分批评那些不中意的学生,这样不仅被批评者不服气,而且班内的其他同学会打抱不平,产生逆反心理。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2.1家庭教育

2.1.I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每个家长都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重视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应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更不能用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要合理;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内容要致,以身作则,起到榜样作用;避免用暴力等严厉措施惩罚孩子,避免过度地溺爱和保护孩子,而要用适度的爱和宽容融化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2.1.2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

家长要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给予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经常和孩子沟通交流,对孩子所取得的成功绐予及时的鼓励;当家长与孩子在出现分歧的u1j蜈,应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和想法,给孩子表达内心的机会,用和平、民主、引导、平等的方式解决矛屑冲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十涉孩子的人际交往,用理解和沟通疏导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2.1.3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每个家庭都应努力创造这样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思想观念,真诚地与他们沟通。避免反复机械地批评职责孩子,沟通越直接越好;夫妻之间,各家庭成员之问要互相关心爱护,家庭分工明确,给予孩子合理的经济支持和营养搭配;家庭功能越完善,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就越弱。

2.2学校教育

2.2.1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学校要重视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条件。要增加对图书馆、体育馆、多媒体设备的资金投入,给中学生提供良好学习环境;要重视文体活动的开展,调动中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潜移默化地规范他们的行为,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这种健康、和谐、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减少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

2.2.2开展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是每个人身心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生理发展的成熟和心理发展的相对不成熟使中学生的逆反电不断增多。学校该开展青春期教育,如情感教育、人格训练、法制教育、性教育等,有效地预防和疏导中学的逆反心理。

2.2.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开没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和心理卫生知识;通过心理讲座等活动使中学生掌握一些调节情绪、宣泄苦恼、发泄愤怒、克服自卑、学会交往、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其人格和心理的健全发展。

2.2.4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中学教师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了解现代的主流文化和时尚潮流,真正地接纳中学生的思想观念,用关爱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同时还应具备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善于与中学生沟通,真诚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各种问题和烦恼,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用实际行动去融化他们的逆夏心理。

2.3社会教育

礼会环境无时不刻地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可以减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社会各组织团体以及个人应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机关单位应大力兴建各种文化设施,如体育馆、文化宫、青年寓、科技馆、书馆等;新闻媒体应努力宣传健康向上的文化和思想,如播放爱国主义、尊老爱幼、艰苦奋斗、诚信互助题材的电视和电影等;报道各种感人励志事迹,启发中学生思考,引起他们的共鸣;各种娱乐场所应禁止中学生进入,为中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

第6篇:孩子逆反心理范文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我国青少年逆反心理发展的年龄、性别特征以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使用翻译并修订后的“Hong”氏逆反心理量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对375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青少年逆反心理水平总分在不同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一3.951,P

近年来,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在青少年教育中被较多地关注。种种研究表明,青少年逆反心理与青少年的成长直接相关,对目前的青少年犯罪、物质滥用、学业不良等行为具有一定的动力机制特征。“逆反心理”一词的意义最早于1966年由德国心理学者Brehm提出。“逆反心理”(psychologicalreact—ance)指当个体的自由受到限制或被威胁的时候,个体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动机状态。

8O年代和9O年代的研究表明,个体在逆反心理的水平高低上表现出一定的特质性差异。Brehm认为,逆反心理也可以被定义为是一种特殊的人格特质,即人们在要求自主权和自由支配权的强度方面存在差异,高逆反心理水平的个体对自由行为的控制需求要大大高于低逆反心理水平的个体。

国内对逆反心理的相关研究较少,缺乏对我国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特点、家庭教育因素等方面的定量研究。国外学者已发展出了关于测量逆反心理的量表。本研究旨在通过定量调查,对我国青少年逆反心理发展的年龄性别特征以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有助于对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为改善学校与家庭教育方式,避免或矫治青少年不良逆反心理提供参考

1对象与工具

1.1对象在盐城市第六中学和盐城师范学院分年级随机抽取中学生290名、大学生160名作为调查对象。年龄范围14岁~22岁。共发放问卷450份,收回有效问卷375份(有效率83.3%)。其中初二年级67人、初三年级48人、高一年级55人、高二年级61人、大一年级108人、大二年级36人。总人数中,男生172人、女生203人。初一年级因年龄较小未予调查,高三年级因学习时间较为紧张未能调查,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年龄较能反映青少年段心理特征,三四年级限于条件未能调查。

1.2工具

1.2.1引进并翻译“Hong”氏逆反心理量表(HongPsychologicalReactanceScale,HPRS),对青少年逆反心理水平进行测查。HPRS由心理学者Hong及其同事于1996年修订n矗。由l1道题组成,分为“对限制性选择的情绪反映、对依从性的逆反反应、抵制来自别人的影响、对别人意见或建议的逆反心理”4个因子。为讨论方便,改变原表反向记分的方式,采用1~5等级正向记分(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分值越低表示逆反心理的水平越低,分值越高表示逆反心理的水平越高。量表经修订并试测后,内部一致性信度(It系数0.79,一周后重测信度0.8。

1.2.2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gmaMinnenavBardndosnauppforstran,EMBU)。使用国内引进并修订的中文版,分别对父亲和母亲的教育方式进行测查。量表包括l1个因子,其中属于父亲的有6个:情感温暖、理解(FFI),惩罚、严厉(FFI),过分干涉(FFⅢ),偏爱被试(FFIV),拒绝、否认(FFV),过度保护(FFⅥ);属于母亲的有5个:情感温暖、理解(MFI),过分干涉、过度保护(MFⅡ),拒绝、否认(MFⅢ),惩罚、严厉(MFIV),偏爱被试(MFV)。修订后的量表信度效度良好。

1.3研究方法

在不同年级随机选择1~2个班级作为被试,将“Hong”氏逆反心理量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统一装订,增加年龄、性别、年级等变量,由各班级老师对学生发放问卷进行施测,施测前对各班级老师指导语进行统一规定。对收回问卷进行筛查,剔除填写不完整的问卷,使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方法包括方差分析、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青少年逆反心理水平的年龄差异比较见表1

由于年龄分级较多(14岁~22岁),且每一岁年龄段包含的被试数量较少,故采用年级分组进行分析。由表1可见,初二、初三、高一、高二、大一、大二6个年级的样本总体在逆反心理总分上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一3.951,P

由表2可见,青少年逆反心理总分在男、女性别上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一3.425,P

2.3父母养育方式与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相关分析见表3

由表3可见,父母养育方式与青少年逆反心理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中:父亲因子I、母亲因子I与逆反心理总分呈显著负相关;父亲因子Ⅱ、父亲因子Ⅲ、父亲因子V、父亲因子Ⅵ、母亲因子Ⅱ、母亲因子Ⅲ、母亲因子Ⅳ与逆反心理总分呈显著正相关。

2.4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的性别差异比较见表4

由表4可见,通过对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与不同性别的t检验分析得出,样本青少年男、女性别在父母养育方式上存在差异。其中父亲因子Ⅱ、父亲因子Ⅲ、父亲因子V、父亲因子Ⅵ、母亲因子Ⅱ、母亲因子Ⅲ、母亲因子Ⅳ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在所有有差异的因子项目上,男生的得分都高于女生。

3讨论

发展心理学认为,一旦儿童进入青春期,他们就开始拥有自主判断的要求,并更批判地看待外部世界。青少年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自我决定、自我定义、自我身份确认的要求也不断增长,把自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3。根据Brehm的逆反心理理论,逆反心理的强度与对行为的威胁程度和该行为的重要性呈正相关,逆反心理水平在青少年时期似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

本研究中,14岁~22岁年龄段样本逆反心理水平并没有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初二、高一、高二、大二年级被试逆反心理水平元显著差异。初三被试逆反心理水平较低可能因为面临中考,多数被试对学习的意义、目标认识较为明确,将对自由行为的需求统一到中考目标上来,使自我心理自觉服从主要外在环境(学校、家庭)的约束,从而降低了逆反心理水平。大一被试逆反心理水平较低可能因为从中学过度约束阶段一下子进入大学较为自由阶段,被试的自由需求得到充分释放,导致逆反心理水平的降低。

在Hong、Giannakopoulos等(1994)的研究中,逆反心理在男、女性别上未发现显著差异。本研究中,青少年逆反心理总分在男、女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性被试比女性被试表现出较高的逆反心理水平,不同于国外研究结果。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由不同的文化差异造成。我国普遍存在望子成龙的思想,父母对男孩的期望高于女孩,对男孩的教育要求比女孩严格,导致男孩更容易形成逆反心理。同时,女孩一定程度上可能还受到“女性要逆来顺受”的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导致女孩逆反心理水平的降低。

第7篇:孩子逆反心理范文

关键词: 青春期 叛逆 对策

很多家长、老师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如今孩子进入初中变得不听话,难管。有的孩子甚至会和老师、家长“对着干”。这种种现象表明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就像带刺的玫瑰。初中生处于青春初期,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平衡,自我意识觉醒,独立意识增强等原因导致逆反心理的出现。青春叛逆心理是中学生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中学生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老师和家长把他们当“小孩”看待,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青春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度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发展下去对中学生的成长非常不利。因此,帮助学生顺利度过这个时期,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是每位老师的责任。

一、中学生青春叛逆心理的成因

初中学生产生青春叛逆心理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导致学生青春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

首先,传统思想影响着一些家长。中国长期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一些家长中仍然存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总认为孩子还不成熟,要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和家长“对着干”。因此,孩子很少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怕自己做错事后,受到家长责备。许多中学生认为自己做错事后,最反感的是家长的指责,而让他们反感的原因就是家长们盛气凌人。其次,家长认识上的错误,造成教育方式不当。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孩子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孩子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产生青春叛逆心理。再次,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沟通,产生思想矛盾。随着中学生身体的成长,独立意识渐强,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子女的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矛盾。或许有些家长因工作繁忙,很少与子女谈心,进行思想交流,只是定下一些严格的规定来约束限制子女的行为。因此,子女与父母缺乏交流,就容易产生青春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

与此同时,学校个别老师的教育方式不当,也是导致学生青春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

有些老师不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这容易激起学生青春叛逆心理。在中学阶段中,学过教育学,心理学这两门课程的老师不多。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是从升学率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教师的不断施压使学生的心理负担日益加重,促使学生们的叛逆心理产生。到一定的时日便会将其释放出来,部分学生会出现过于偏激的行为。很少有老师是在理解和爱的基础上,将认识传授给学生,疏通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释放心中的压抑。事实可以证明,受欢迎的老师,要比不受欢迎的老师授课的效率高得多。

另外,大众媒体一些不恰当的渲染也是导致青春叛逆心理一个因素。比如一些影视作品,极为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许多高中生十分欣赏电视、卡通片中描写的“叛逆英雄”。

调查问卷显示:中学生叛逆心理形成原因之中,“不恰当的学习教育”占有10.5%,“不恰当家庭教育”占有15.55%,“不恰当的媒体渲染”占7.5%,以上三种的综合因素最高,占66.5%。可见,中学生青春叛逆心理产生与形成同三者都有密切联系。另据调查,最让家长头疼担心的前三种叛逆行为分别是:1.早恋;2.自虑;3.出走。

二、针对青春期学生的教育策略

青春叛逆心理对中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它会导致中学生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精神萎靡、学习被动、意志衰退、信念动摇、理想泯灭等。青春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犯罪心理转化。因此,要逐步消除中学生青春叛逆心理的不利影响,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

1.平等民主的教育方式是消除青春叛逆心理的主要手段。这就要求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充分尊重他们,多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子女谈心,决不能专制独裁。孩子希望父母采用平等、民主的方式来教育自己,在他们犯错误时,希望家长要给予理解,给予帮助,引导他们认识错误的原因,指导他们吸取经验教训。

2.许多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脾气由温顺乖巧变得暴躁倔强,甚至会说一些过火的话,做一些过火的事。对此,家长应该做的是:每当孩子说出过火的话,做出过火事的时候,想办法“熄火灭火”,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决不以“火”压“火”,更不火上浇油,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

3.给孩子自由空间就要保护好他们的隐私,父母不能随意侵犯,但要从孩子平常的言行中猜测得出他们的秘密,然后采取“欲擒故纵”的措施管理孩子,让他们像风筝一样,既能自由自在地在天空飞翔,又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一定的约束,这样做才能有利于帮助孩子平安地度过青春期。

4.教师应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在这个阶段的心理弱点。因为在这阶段中学生容易情绪冲动,看问题还很不成熟,对事物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所以不要一贯坚持自己是完全正确的,对待问题不要情绪化,不要总是与他人唱反调。应该不断地丰富知识,提高社会的洞察能力,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5.学校应当加强对老师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培训,使老师们在理解和关爱的基础上,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疏通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们释放心中的压抑。

我想,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我们教育孩子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那就是齐心协力把孩子教育好,只要我们尊重和信任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正确对待学生的青春叛逆心理,用心呵护这些玫瑰,让他们绽放得更加绚丽。

第8篇:孩子逆反心理范文

【关键词】青春期 叛逆性 改变 成功

小学生到了五、六年级,就开始进入青春发育期。这时候你会发现,有些孩子的性格和以前不一样了,他们随着大脑及身体各器官的发育成熟,生活体验的加深,不安和好奇心相互交织,心理极不安定 ,形成了叛逆的性格。主要表现为:

(1)他们忤逆正常的规律,违背他人的本意,常常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事。叛逆是一种“长大了”的感觉,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在思维形式上属于“求异思维”,是标新立异,希望引起别人注意的表现。

(2)他们反抗性极强。他们常常爱激动,乱发脾气,与老师唱反调,这是因其自我意识开始树立,做事要按自己的意愿办,如果老师稍不注意,刺激到孩子的自尊,就会产生反抗心理。感情的变化非常显著。

(3)他们既“多愁善感”,又“喜怒无常”,要么废话连连,要么沉默寡言。

(4)他们喜欢自我显示。孩子虚荣心很强,他们穿华丽的服装,在同学中做出哗众取宠的举动,目的就是要显示自己。当然,还不止这些。所以作为小学高年级的老师,就一定要了解孩子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寻找恰当的教育方法进行引导,避免与孩子发生正面冲突,正确疏导处于叛逆中的孩子。

那么教师应如何与叛逆学生相处呢?以下几点或许能给老师们一些启示。

1.多和学生沟通,少用命令式、归劝式的口吻

到了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心理都逐渐成熟了,再用对待小孩子的方式来对待他们,会使他们感到自尊心的受挫,因此老师需要改变这种方式。教师应该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情绪特征,发现他们有问题时,要以朋友的身份帮忙,理解他们的感受。比如:他们容易伤感,容易激动,容易发怒,教师要给孩子发泄情绪时间,有些事情事后处理会比事发当时效果好。

2.适当授权,放飞雏鹰,给他们历练的机会

叛逆的孩子往往是因为他们不被重视,不被欣赏,而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故意要弄出点动静。所以教师要善于观察,关注具有叛逆性的孩子,适当的交给他们任务,让他们有展示的机会,适当满足他们的虚荣心。同时,通过做事,让他们获得体验,使他们真证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必不可少的一员。

3.多鼓励,少批评,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孩子

哪怕叛逆的孩子有一丁点的进步,教师也要看在眼里,并要夸大地来欣赏,坚持鼓励,避免埋怨,斥责。哪怕你再生气,也要控制好情绪。要知道,叛逆的孩子肯定受到过很多斥责,他们对斥责早已学会了反击,哪怕你再有道理,他要是不想接受你也是枉然。所以,教师就要另辟蹊径,别想用你的气势压倒学生,那会使学生口服心不服,还可能在心里埋下了一座“火山”。

4.多宽容、多信任信任叛逆的孩子

叛逆的孩子因为缺点多,而不被人信任的时候也多,遭受的批评、责备也多。其实,他们往往因为自尊心太强,不被信任而使他们更叛逆。所以教师要试着相信叛逆孩子的话,哪怕你发现他说慌,作弊,甚至欺骗了你,你也不必急于揭穿。而要在恰当的时候,点到为止,并不断的创造条件,让他再去尝试做同样的事,他会对你的信任而感到愧疚,从而慢慢改正。宽容的对待叛逆孩子犯下的错,给他们改错的机会,一次不行两次,三次甚至多次。要知道,大人一个错误有时还会犯多次,为什们我们就不能接受孩子犯错呢?关键是要正确引导他们在犯错中改错,在改错中成长。

5.用真情去感动叛逆的学生

第9篇:孩子逆反心理范文

[关键词] 灰色童谣 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春天不洗澡,处处蚊子咬。夜来巴掌声,不知死多少”、 “一年级的小偷,二年级的贼,三年级的帅哥没人陪,四年级的美女没人追,五年级的流氓一大堆,六年级的情书漫天飞”。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些被改编的歌谣便在校园中开始流传着,课间孩子们不断地传唱。这是为什么呢?研究表明,这是孩子叛逆心理的表现。叛逆心理是指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一般来说,人的一生会有两个逆反期:第一逆反期是在三四岁的时候,第二逆反期是在青春期前后(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这些存在叛逆心理的学生在家不听家长的话,在校不听老师的话,扰乱课堂纪律,不完成作业,乱丢垃圾,喜欢搞恶作剧或破坏公物等,他们对老师或父母的教育常常会表现为不服从,告诉他不能这样做,他偏要那么做。那么,如何引导这些“叛逆”孩子,解开他们的心结,使他们更加健康地成长呢?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 尊重孩子,博取他们的信任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尊严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儿童的自尊心是非常脆弱的,对它“要小心得像对待玫瑰花上颤动的露珠”一样。面对学生的“叛逆”,我们应该善于从学生的“叛逆”行为中发现他们的自尊自强,肯定他们的闪光点,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我曾有这样一位学生:他情绪多变,对学习和生活忽冷忽热,甚至厌恶。他的行为随意,好像不受大脑的指挥,他的语言很丰富,但比较偏激。在这个孩子身上我坚持疏导教育,避免直接批评,不与他发生正面冲突,而是小心翼翼地保护他的自尊心,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当他犯错误时,不在班上点名批评,而是在与他单独交谈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帮助他分清是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主动地去改正。久而久之,他消除了逆反心理,与同学、老师之间的紧张关系得到了缓解,同时学会了做事持之以恒的道理。

2 宽容孩子,赢得他们的友谊

宽容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教师宽容地对待学生,意味着他的心胸更加开阔、情操更加高尚、教育更加深刻。正如一次课上,一位学生给我写了一段“生平事迹”,为我“歌功颂德”,对于这种“叛逆” 的学生,教师应该怎么办?理智告诉我们,首先要稳定自己的情绪,因为“怒火会蒙蔽我们的双眼”,把心静下来,事情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于是我先控制自己激动的情绪,然后说:“写得不错嘛,有机会要推荐你参加作文比赛”,先用一句话缓和紧张的气氛,让课堂继续进行下去。下课后,我直接找到那个孩子谈心,说服他说出对自己的意见,看法,在指出他错误的同时,也要给他辩解的机会,找到事情的根源,打开他的心结。教师只有摒弃那高高在上的权威姿态,带着宽容和诚意,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沟通,师生间的心灵才能彼此敞开、彼此接纳,教育才能得到真诚的回报

3 感动孩子,打开他们的心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孩子的热爱与关怀,是一股巨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立起一切美好的东西。”因此,我们要用自己的学识、人格、行为去感动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给予的爱,那孩子们回报我们的将是一颗真诚的心。一次课间,班上的一位学生与人打架后却还仰着头,挺着胸脯,怒视着我,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面对如此叛逆的学生,我火冒三丈,举起手掌,真想……就在动怒的瞬间,我发现他的手臂受了伤,鲜血正往外流着。这时,我高高举起的手停在了半空中,怜惜地看着他,说“你受伤了?”他愣住了,诧异地看着我。当我为他处理伤口时,他没有因为疼痛而吭声,咬紧牙关,努力控制自己。伤口包扎好后,他却哭了起来,“老师,我错了……”滚烫的泪水滴在我的手上。于是我擦干他的泪水,抚摸着他的脸,耐心地开导他。其实,孩子不是不爱听大道理,而是不爱听他们听不懂的大道理。经过我的循循诱导,眼前的他,脸上露出了久违而善意的微笑。

在现实的教育中,我们通常忽视了学生青春期的心理需求和自身能力,学校、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只关注着孩子们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发展。严格的校规校纪、教师无休止的说教、唠叨,以及家长过多的干涉,都成为了孩子逆反、任性、怪癖、执拗和粗暴的罪魁祸首。在我们面对这样的孩子时,应当用正确、冷静、宽容的心去对待孩子,以平等、民主的方式和他们相处,给孩子一个走出青春期的时间和出口,依靠教师博大的胸怀领孩子“回家”,不要让他们在成长的路上走得太远,太累。

参考文献:

[1] 章本荣. 心灵的波涛——小学生个别心理辅导[M]. 上海: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