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环境的建设范文

生态环境的建设精选(九篇)

生态环境的建设

第1篇:生态环境的建设范文

在城市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品位的重要任务。而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没过于园林绿化。城市园林绿化,在现代城市中的地位日益显现,它所起的作用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得以认识。城市环境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随着城市环境的改善,人们的生活、健康水平和工作效率也会日益提高。园林绿化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条件,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园林绿化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可以净化空气、调节气候、降低噪声、遮荫覆盖、防风防灾、美化城市,对改善人民的生活、生产环境,提高环境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可以给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游览、休息场所。

1. 城市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主要压力

地区开发会对城市及周边的大气、水、植被等环境带来影响。大气环境方面,由于拟开发的功能均属对大气污染贡献较小的类型。只要整个片区的燃料类型以燃气为主,相信东部地区南片的开发不会给整个大气环境带来显著的影响;植被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区植被的减少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只要把建设生态城市作为地区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在不超越适宜自然生态自我修复的环境开发容量内,协调城市建设、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城市与自然生态的共融、共生、共长,植被环境的受影响程度将可得到有效控制。

2.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

2.1关于净化空气的功能

现代城市的空气中存在着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氟化氢等有害气体,严重的空气污染危害着人们的健康。为控制空气污染,加强城市绿化是一项重要的措施,树木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净化空气。据测定:1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公顷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产生750公斤氧气,吸收1000公斤的二氧化碳。有绿化的地方比没有绿化的市区街道,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菌量少85%以上。

2.2关于调节气候,遮荫覆盖,防风防灾的功能

实践证明:夏季绿地的气温要比城市中的路面、广场等建筑区的温度低10℃左右。七、八月份柏油路面的温度高达30℃-40℃,而草地的温度只有22℃-24℃,林地中的温度更低,一般情况下,公园中的空气湿度,要比城市其他地方高27%。由于城市绿化能发挥调节气候的作用,从而为人们创造了遮荫覆盖、防暑降温、凉爽舒适的良好环境。防护林带,可以抵御风沙的侵袭,并使保护区范围内冬季温度得到相对提高。

2.3关于降低噪声的功能

城市中的噪声是一种有损听力中枢神经的环境污染。林木对声音有散射与吸音作用,所以,在城市别是道路两旁多植树木可以降低噪声。据资料记载,绿化的街道比不绿化的街道,噪声可降低8-10分贝。

2.4关于美化城市的功能

园林绿化可以运用形状、色彩风格各异的花草树木,利用各种不同的地形、道路、河流及建筑,创造丰富多彩的景观,美化市容,使城市绿树成荫,百花争妍,使人民群众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变得优美、舒适、清新。

2.5关于公园绿地的游憩功能

城市中的公园以及其他各公共绿地,是广大群众游览、健身休息以及进行某些科普教育、文化活动的场所。现在,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园绿地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方面的功能更为人们所重视。

这些功能是其它基础设施所不能比的,但这些功能,许多是看不见、摸不着,是间接体现的,或者要过很长时间才能发挥作用的,不像其它基础设施比较直接,短时间可见效。因此,还有很多人的绿化意识以及保护、爱护绿化的意识不是很强。

3. 针对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对策与建议

3.1维育山体与森林

东部地区东北部和中部的山体与森林是东部地区最重要的生态资源,也是东部主要的旅游资源。保护这些山体、大力增加森林面积一方面能弥补城市建设带来的植被损失,大大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增加生物物种多样性,在有效提升东部地区生态品质的同时进一步

增加生态旅游吸引力,促进旅游业发展;另一方面,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评价还能带来生态保护的收入(这是《京都议定书》的内容,将来有可能实施)。

3.2规划阶段就充分考虑多方面利用水资源的问题

东部地区严重缺水,中水与海水的利用不仅需要,而且可行,关键是在规划阶段就要考虑管道布设,在楼房建筑上要有此项要求。将东部地区的用水建设建成全国科学用水的典范。

3.3规划好固体废弃物处置方法和场所

在方法上应着重于生物技术的应用,不仅满足无害化,还应尽量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并从源头上控制(如采取垃圾处置收费的方法)以达到减少垃圾排放的成效;在固废处置场地的选择上则要充分考虑所采用方法的长期环境效应,切忌只考虑经济的可行性和短期的无害性。

4. 如何提高城市品位和环境保护

现在,在城市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品位的重要任务。而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没过于园林绿化。城市园林绿化,在现代城市中的地位日益显现,它所起的作用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得以认识。

4.1重视规划,合理布局,严格执行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项建设,必须服从城市整体规划,严禁侵占规划绿地。城市绿地的规划应合理布局,远、近期结合,点、线、面结合,构成完整的绿地系统。

4.2加强建设项目配套绿地建设的监督管理,提高绿档次

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包括市政建设项目),必须从其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方面入手,加强其配套绿地建设的监督管理,特别是施工前的设计审核把关必须严格,以提高绿化档次。特别是房地产开发住宅小区的建设,其配套绿地必须严格控制,要求加大投入,提高档次,不要再出现只见草坪不见树的现象。

4.3实行园林绿化工程项目施工许可证制度,加强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单位(企业)的管理,提高工程质量

现在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基本无严格地、强制性地、比较细化的标准,不像建筑工程。而绿化工程中的植物是有生命的,又是具有观赏性的,那么它的好坏不能简单地、硬性地去套某一标准,而只能靠施工单位(企业)的自律去选择植物。

4.4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并把历史运用和体现于园林之中,提高园林的历史文化底蕴

4.5加大财政投入,提高绿地的养护水平和质量

绿地的建设是短时间的,而养护管理是长期的,因此,绿地的养护管理水平和质量,具体体现的是城市经营者的管理理念和水平,是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

第2篇:生态环境的建设范文

城乡一体化是党的十七大确定的我国在21世纪的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均衡发展的根本性举措。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金融在推进农村发展、实现城乡互促共荣等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和功能。而农村金融能否有效发挥其作用又取决于农村的金融生态状况。

金融生态是个仿生概念。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最早将生态学概念系统地引申到金融领域,并强调用生态学的方法来考察金融发展问题。2005年10月19日上海证券报独家首发了《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随后,有关金融生态研究蓬勃发展起来。

关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王松奇等人认为,金融生态就是指影响金融市场运行的内外环境和基础条件。邢勃认为,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影响或决定着金融主体生存状态及变化趋势的经济及社会环境。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认为,中国的金融风险不仅源于金融业自身,而且更广泛地源于金融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外部环境,并对2008年~2009年度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傅江、江发元认为,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赋予农村集体资产完整的权能,增加农村金融主体贷款的保障性要求等是促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周妮笛以湖南省为例,采用14个地级市的调查数据与截面数据,运用AHP-DEA模型分析了区域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指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农村信用环境、农村法律环境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是造成这一区域差异的关键因素。安强身认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实现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并从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等方面,对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柳成、张翠宁运用系统论构建了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理论模型和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并对金融生态环境组织实施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建议。杨福明运用金融生态理论,从金融生态环境角度分析了非正规金融存在的经济基础、非正式制度的作用、法制环境以及金融生态的自我调节机制,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以上研究成果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内涵、存在问题、对策、评价体系以及非正规金融等其他相关领域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这对改善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以及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都具有很大意义。但是,这些研究成果都没有从城乡一体化这一基本背景下,研究我国农村金融生态建设问题,本文则力图研究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问题。

二、城乡一体化与农村金融发展

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城乡关系经历了四种形态:乡育城市、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城乡融合。推进城乡一体化就是实现城乡关系从“对立”走向“融合”的必经过程和环节。从本质看,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在平等基础上的互动发展,即城带乡、乡促城,并最终实现城乡的和谐发展。

“城乡一体化”可以用三个标准来衡量,即:城乡二元制度的消除与农村平等发展权利的获得;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有效互动;社会福利实现城乡居民共享。而要达到这三个标准,农村金融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在现代经济中,金融虽然是经济的核心要素之一,但经济始终是金融的基础。一方面,经济发展必然引起金融市场的扩张和对金融需求的增加,进而推动金融发展;另一方面,金融发展状况也对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有效的金融制度和金融市场会推动经济发展,相反则会制约经济的发展。众所周知,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化发展模式不但造成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远远滞后于城市的发展水平,而且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制度歧视,如城乡在教育、社会保障、金融等方面存在不对等的发展政策和环境。城乡一体化就是要破除城乡不平等的发展制度、环境和政策,以快速推进农村的发展。这对农村金融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城乡一体化为农村金融发展创造了新需求、新机遇,提供了广阔空间。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必将获得更好的制度平台和市场空间,在金融市场中更具竞争性和发展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将吸引大量的金融资金流转在农村领域,这无疑有助于农村金融机构的长足发展。其次,城乡一体化的实现也需要高质量的农村金融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等都需要大量的金融资金的支持和快速、便捷的金融服务。

三、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现状

借鉴相关研究成果,本文认为金融生态就是指影响金融发展、运行的各种环境和条件,包括政策体制环境、社会信用和法律环境、金融市场主体环境。研究金融生态环境,既要有静态视角,也要有动态视角,即既要考虑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平衡,也要考虑金融生态的动态发展平衡。

农村金融是由农村金融的供给方和需求方构成的,因此,农村金融生态建设也应该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农村金融供给的不足抑制了农村金融生态建设空间

我国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以政府为主导的金融供给的改革。这种改革也就成为直接影响农村金融生态建设的关键。

1.金融产品的缺乏制约了农村金融生态。

与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相适应,也形成了我国城乡二元化金融格局。随着农业银行基本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农业发展银行也因政策所限开始寻求新的发展出路,邮政储蓄银行又因规模问题显得力不从心,这样,支撑农村金融市场的基本力量就只剩下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社基本上成为农村唯一的“常驻”金融机构。但农信社一方面受其自身资金不足的限制不能提供多样化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如保险、咨询、、结算等金融服务,造成农村金融机构和业务的单一化。这种状况既制约了农村金融供给的有效性,也不能满足农村经济主体对金融的多样化要求。而比较活跃的民间信贷,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准入渠道,处于灰色状态,不能合理合法地提供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资金。

2.目前的金融监管未能使农村金融生态形成良性循环。

金融监管是影响金融生态的内部结构及其功能效率的重要因素。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在于纠正金融市场失灵,并最大限度地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和稳定性。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更多的是一种比较传统、较为粗糙的监管方式。通常表现为金融监管当局不仅直接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进行监管,而且对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存贷款利率确定等具体的业务经营进行限定,忽视了监管的技术合理性或内在规定性。就金融机构的进入、退出的管理来说也不科学:过高的准入门槛,既加剧了金融供给不足,又导致非正规金融的地下运行,极大地削弱了竞争机制的强化和创新推动效应;退出机制的缺失与政府救助措施催化了金融机构的冒险性投资。

3.金融产权模糊使农村金融生态建设缺少内在基础。

产权清晰是降低交易费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前提。产权关系明晰是构建权利与责任对等、收益与成本相符的科学有效治理结构的前提。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虽然在明晰产权上做了很多工作,但由于多种原因,产权模糊的情况仍然比较突出。这种产权模糊的状况必然导致金融机构权责利的失衡,使农村金融生态建设缺少了内在基础。

(二)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弱势性导致农村金融生态根基不牢

按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供给虽然影响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需求,但只有满足需求的供给才是有效供给。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弱势性使农村金融供给失去了根基,从而也使农村金融生态建设失去了根基。

1.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天生的弱势使农村金融生态建设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农业、农村、农民三者作为乡村场域中的利益共同体,是农村金融的基本需求主体。然而,无论是从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来看,还是从“三农”本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受自然因素的约束来看,“三农”对农村金融的需求都处于比较明显的弱势状态。首先,农业是一个特殊的弱质行业,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单位产品的价值较低、受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约束较大、缺乏有效竞争力等,客观上存在难以吸引金融资金的弱势。虽然,近些年来,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所改善,但并没有得到根本好转。其次,到目前为止,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经济还处于分散、传统的小农经济状态,农产品商品化率低,产业链条短,客观上难以吸引大量的投资资金。再次,农民由于受农业生产性质、农村经济发展整体状况等因素的制约,其信贷需求具有额度小而分散、有效抵押物不足、信息不对称等特征,导致了农村金融的交易成本都相对较高,增加了贷款的违约概率和道德风险,抑制了金融供给者的放款意愿,导致部分金融机构惜贷。农业、农村、农民的天生的弱势使农村金融生态根基不牢,甚至处于无根基状态。

2.农村信用不完善或缺失使农村金融生态建设失去了“灵魂”。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灵魂,也是金融生态的灵魂。农村金融市场的建设既要有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也要有金融伦理道德这只“看不见的手”。因此,金融生态不仅是市场经济角度的生态,也是金融伦理道德角度的生态。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由于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社会信用缺失的问题比较突出,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的信用意识和观念都比较淡薄,加之金融需求主体个人信用数据不完整、失信成本较低等情况的存在,失信行为时有发生。有些乡村企业利用不实会计信息骗取贷款,一旦取得贷款又想方设法悬空金融债权。如此种种都恶化了信用环境,使良好的金融生态受到极大的侵蚀。与此同时,农村金融机构也缺乏必要的信用管理制度和措施、缺乏健全的信用风险防范与承担机制以及失信惩戒机制,增加了农村金融交易费用和制度实施成本,也使农村金融生态状况不甚理想。

3.法治环境不健全加大了农村金融生态的规范成本。

如果说信用是市场经济的灵魂,那么法治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基本保障。目前,我国农村法制环境建设刚刚起步,现行的法律体系中针对农村金融的法律法规较少,对农户、农村个体工商户和农村企业等因逃避银行债务的行为缺乏有效的法律规制。同时,司法环境也不容乐观,农村一些地方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行政干预执法时有发生,而农民缺乏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维权意识低,在某种程度上也助长了这一现象。另外,农村金融案件执行时间长、费用高、抵押担保物品处置难等导致农村金融债权案件执行率低,严重损害了金融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更损害了良好农村金融生态的形成。

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我国农村金融生态建设的基本对策

推进我国农村金融生态建设,既要立足于改善我国农村金融的“旧”生态,也要着眼于构建适应城乡一体化需要的“新”生态。

1.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农村金融环境生态建设提供优良的政策环境。

对于建设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政府起主导作用。第一,政府应该在财政资金和货币资金上给予保证。从财政政策来说,政府不仅要通过财政资金的拨付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基础项目建设,弥补“三农”资金的不足,而且要通过财政资金的投放,激励社会资金流向农村,以增强农村金融市场吸引力。从货币政策来说,中央银行应该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信贷资金流向,放宽对农村金融机构再贴现的条件,使货币资金顺畅地渗透到农村实体经济。第二,面对“三农”资金的巨大需求,政府的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总是有限的,因此,政府需要在构建适合农村情况的多元化融资渠道上作出更大的努力。根据日益多元化的“三农”资金需求,政府应该积极推动建立一个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证券公司、租赁公司、保险公司、村镇银行、小额信贷公司、担保公司、社会保障机构等在内多层次的、分工明确的资金供给体系,并在条件成熟时,放松民间资金的市场准入限制,规范民间金融活动。

2.发挥农村金融市场功能,为农村金融生态建设提供优良的市场基础

包括农村金融市场在内的各种金融市场,不仅是资金的融通场所,也是实体经济信息和金融经济信息传递的场所,更是优胜劣汰、实现新陈代谢的场所。为了建设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我们应该把这三种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一,资金余缺调剂功能是农村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现在的问题是,农村本来既急需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与农产品流通所需的资金,也急需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教育、医疗等等的资金,但由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尽如人意,因此,各种金融机构吸收的农民的资金大量外流,流向大中城市和非“三农”行业。第二,农村资金余缺的调剂实质上就是经济、金融信息向“三农”的传递。农村金融市场不仅与“三农”联系密切,而且作为我国金融市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与其他各种金融市场和国内实体经济联系密切。为了农村金融生态建设具有坚实经济基础,农村金融市场应该向“三农”提供经济、金融信息,包括实物商品和金融商品的数量信息与价格信息。因此,应强化农村金融市场的价格信号功能,发挥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传递和新陈代谢作用。第三,农村资金余缺调剂好坏和信息传递快慢应该成为衡量农村金融供给者(金融机构和工作人员)工作业绩优劣的标准。对于不能为“三农”调节资金,反而把农村稀缺的资金“调剂”到城市、非“三农”行业的金融机构和工作人员,应该发挥残酷的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法则,使其不仅在农村,而且在城市也没有立足之地。

3.实现市场与政府互补、市场经济与金融伦理协调,为农村金融生态建设提供优良的法律与信用基础。

农村金融生态建设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因此,这一建设不应该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然而,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不同就在于,在经济领域,应该充分考虑“人”这个要素。因此,农村金融生态建设应该强调法律约束和金融伦理两方面。第一,市场经济应该是市场和政府互补的经济。市场经济本身不可能解决经济生活一切问题。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这是因为,在市场上竞争是不充分的、信息是不完备的。市场的失灵为政府在市场上的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农村金融来说,一些大的、国有的金融机构仅仅出于自身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需要,而不顾它们是国家的金融机构的“身份”纷纷从农村撤退,致使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愈拉愈大;不是金融资金向农村流动,而是本来就十分稀少的农村资金向城市、向非“三农”产业流动,致使年年国家都出台“一号文件”强调支持中国经济最薄弱的“三农”,而年年都得不到落实,就是一个明显的证明。对于这些金融机构,国家应该有相关法律的“硬”约束,而不能仅仅靠道义劝说,或文件要求。第二,市场经济应该是“道德经济”,应该受两只“看不见的手”的约束:一只是市场经济之手,一只是社会道德之手。按照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的观点,市场经济的参与者既应该是“经济人”,也应该是“道德人”。如果说,法律约束是“硬”约束,那么,金融伦理约束则是“软”约束。在建设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中,金融伦理道德约束既包括对金融供给者的约束,也包括对金融需求者的约束。前者指金融供给者应该竭力避免由于机会主义行为导致过度涉险、欺诈、贷款冲动、贷款寻租而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后者指金融需求者应该具有诚实守信意识,尽力避免逃废金融机构债务,自觉维护债权人利益。

第3篇:生态环境的建设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文明环境资源一体化生态化人性化

生态文明是当前世界面临资源约束、环境恶化、生态崩溃的危机而提出的新型文明发展观念,生态文明倡导对自然的尊重,主张顺应自然规律,在保护自然、维护生态的基础上,将文明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文明建设正在高速进行,必须在建设中贯彻生态文明的主旨,以此来实现建设和发展的科学性、可控性。建筑设计是建设工作的第一个环节,应该将建筑设计置于生态文明的视域之下,重新定义建筑设计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体现建筑设计的生态文明价值,通过一体化、生态化和人性化设计任务的实现,达成建筑设计体现生态文明的目标。

1 生态文明对建筑设计工作的价值

在过去几十年的社会建设高峰期,我国实施的是高积累、高污染、高消耗的道路,特别在建筑领域过多的资源浪费和不计其数的生态恶化导致我国自然生态退化,环境灾难频发。严峻的形式不得不让建筑行业和整个社会进行全面而认真的反思,而如何平衡行业和社会发展,如何优化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成为当下必须认真对待和严肃回答的实际问题。建筑设计是建筑各阶段的起始,对于控制污染、降低消耗,维护环境、保护生态有着直接的价值,应该将生态文明观念引入到建筑设计的工作之中,制止因建筑行业而产生的自然污染、环境破坏和生物灭绝等问题的蔓延,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设计构建生态与建筑、人与自然、社会与环境的新型关系,取得经济建设、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的多重成果,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

2 建筑设计中体现生态文明的主要类型

2 . 1 节能型生态文明建筑设计

节能型建筑主要以节约能源、降低消耗为主要功能的建筑类型,设计节能型建筑要力争做到能源的循环利用,控制建筑物的物质消耗,常见的节能型建筑设计包括:太阳能技术应用、沼气技术应用,通过对新能源的利用和物质循环控制建筑物的消耗,进而创建出生态文明建筑。

2 . 2 生物型生态文明建筑设计

生物型建筑是将建筑与人看作是统一的整体,并将建筑视为一个综合的系统。在综合评价建筑设计、建筑材料、建筑工艺的基础上,优化建筑的整体布局,平衡建筑与人、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形成艺术化、和谐化的建筑形态,形成具有生物系统功能的完善系统,更为有效地实现建筑物的价值与功能。

2 . 3 高技术型生态文明建筑设计

当前高技术型建筑在社会上一般称为智能建筑,高技术型建筑主要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使建筑物的功能可以做到智能化和自动化,特别是高技术型建筑可以与周边环境相互沟通。利用自然的阳光、水汽来调整建筑的温度、湿度、宜居度,通过自适应的途径增强建筑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进而提高人类主观的体验与感受,创新出生态文明型新式高技术建筑。

3 建筑设计实现生态文明的主要措施

3. 1 实现建筑设计的人性化

建筑设计的出发点是具体的人,生态文明的出发点和目标也落实在“人”之上,所以进行建筑设计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主旨思想,要通过为“人”的服务创建出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建筑设计精品。在建筑设计的具体工作中需要满足人类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要求;需要综合处理人与环境、人际交往等多项关系;需要在为人服务的前提下,综合满足使用功能、经济效益、舒适美观、环境氛围等种种要求,将人性化的思想深深地融入到建筑设计的细节和重点之中。

3. 2 实现建筑设计的生态化

在生态文明的视野下,设计工作应该具有更大的角度和更宽的范围,要将建筑设计工作融入更为丰富的层次,从能源利用、资源流动、人员交往的方式优化建筑设计的形式和状态。建筑设计生态化是指建筑设计需要了解地理环境,如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征、气候变化等。同时,需要了解当地的经济与物质资源环境,如在建筑设计中能组织到的可供选用的装饰材料和当地的物质生产水平,达到对生态的有效保护,这样的设计才能够称得上符合生态文明。

3. 3 实现建筑设计的一体化

建筑设计首先应该实现人与自然的一体化,即对人、建筑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适当地处理,它需要为人类创造一个舒适的小空间,同时又要对大的周围环境实施很好的保护,促使有利于人类发展的资源能够持续存在。建筑设计在建筑材料的使用方面,应使用对人体无害的建筑材料;有效控制危害人体的辐射、电磁波及气体等各种污染;充分采用自然通风,对环境温度、湿度进行适当地控制,使室内温度、湿度能够达到人体所需的最佳状态;充分利用直接采光,享受太阳光对人体的自然沐浴;强调对自然景观的享用,做到室内外空间的过渡要自然顺畅,使人们尽可能多地观赏到周围的自然美景;注意历史文脉的连续性,尊重地方文化的差异,继承和发展地方传统工艺、材料及生产技术。

4 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和社会新时期全面小康创建的童谣途径,关乎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建筑设计工作要树立完整而科学的生态观念,使生态文明观念的主旨更为广泛、更为准确地融入到建筑设计的实际之中。通过设计种类的优化,设计思想的创新,实现建筑设计的一体化、人性化和生态化,建立起人与自然,建筑与生态更为紧密地联系,重新构建符合社会发展与行业需要的建筑设计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小华,周晓峰,谷丽.浅谈建筑设计与建筑设备设计的配合[J].煤炭技术,2003(2):64-65.

[2] 黄B.建筑设计的追随――浅谈适用、经济、美观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05(3):25-30.

[3] 邢绍毅.建筑设计中应引起重视的防疫和健康问题[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5(3):68-69.

[4] 柳学军.建筑设计创作中的“形”与“式”[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07(4):40-42.

[5] 邓明波,徐佩瑛.论生态文明的伦理内涵体系与科学发展观[J].重庆社会主义

作者简介:

第4篇:生态环境的建设范文

关键词:生态园林;建设;环境保护

生态园林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其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改善环境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新形势下,积极探究生态园林建设有效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1.生态园林建设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与价值

1.1改善城市环境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筑物密集程度、人口密集程度越来越严重,城市绿化程度降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大量废弃物、CO2、污染物严重危害城市环境。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注重了对植物景观的运用,不同的植物按照一定的风格构成了绿色空间,大量植物的种植和栽培有效改善了空气质量以及城市环境。

1.2合理规划城市空间

生态园林的建设非常注重因地制宜地对植物进行空间造景,结合城市具体地形与气候特点合理搭配植物。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按照生态园林的建设方案,可以在更好地满足人们观赏、娱乐、休闲的基础上,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规划。生态园林建设以生态环境为起点,合理规划、科学设计,通过尽可能地加强植物造景与地形的融合,避免了生硬的人工痕迹,进一步提升了自然环境与植物搭配的融合程度。与此同时,生态园林建设基于植物多样性原则,综合城市空间规划以及植物特点合理配置,全面提升了城市的环境质量与舒适度以及城市空间规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1.3绿化城市

生态园林的植物配置结合了植物的高低、形态、色彩等情况,使生态园林看起来疏落有致、主次分明。生态园林的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充分运用了植物特性、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构建出了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使生态园林处处体现出自然环境之美。总之,生态园林建设在美化环境、绿化城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加强生态园林建设。促进环境保护

2.1以生态平衡为主导

生态平衡系统指的是在较为稳定环境中的生态系统,此系统内部功能与结构协调发展,能量输出与输入之间平衡发展,进而充分发挥出系统整体效益。生态园林建设的重要目标就是保护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因此,在生态园林建设中,必须站在长远的发展角度,着眼于整体生态环境建设,科学规,结合城市地形地貌、自然景观、江河湖泊以及本土植物等进行造景,协调组织多种因素,将其直接引入生态园林建设中,既能提高生态园林的观赏性,又能提升园林的生态价值。例如,合肥、南京、丽江等城市均开始将森林、绿地、生态植物等引入园林建设中,积极建设与城市发展实际相吻合的生态园林景观。

2.2遵从生态位原则

生态位指的是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的作用、功能以及地位。生态位原则直接决定了环境与物种之间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具体关系,决定着园林植物的选择与搭配,并直接影响着生态园林的综合功能与审美价值。在生态园林建设中,必须遵循生态位原则,充分考虑不同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择植物类型,预防不同植物互相竞争的局面。功能健全、布局合理的复式群落结构能充分利用生态环境资源,进而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的园林景观。在生态园林建设中,应充分结合区域特点,合理地选择树木、植物。与此同时,还应充分利用物种在营养、时间、空间上的生态位差异,合理搭配植物,进行植物造景。例如,杜鹃与槭树搭配不仅能保持生态景观、群落的稳定性,还能提升生态园林景观的整体价值。

2.3保持物种的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是生态园林建设、生物发展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途径。物种多样性:一方面反映了植物的均匀性与丰富度;另一方面反映了生态群落的稳定性与和谐性。因此,在生态园林建设中,必须保持物种多样性,合理配置不同的物种植物,充分利用多种生物、空间等资源,使不同植物合理搭配、优势互补,促使生态园林景观稳定发展,更好地保护园林生态环境,维持园林生态平衡。可以加强地被植物、彩叶植物及竹类植物的合理搭配,充分利用生态空间。地被植物不仅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还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彩叶植物观赏期长、成景陕,观赏价值极高,在园林建设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竹类植物风格特异、形态优美、环境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地被植物、彩叶植物及竹类植物的合理搭配,必将营造出观赏价值高、生态稳定的生态园林。

第5篇:生态环境的建设范文

想要提升我国林业发展的整体实效,需要加强对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工程规划,完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设管理工作,并且从制度体系上进行规范,此外,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以及林业的发展,这和资金与技术的投入是分不开的。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新农村;生态环境;林业;发展;对策

在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过程中,实现林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这不仅会促进整个生态环境的和谐与平衡,这也会带来一些可观的经济效益。从当下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林业发展在整体上仍然十分滞后。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本来就较低,对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建设也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基于这样的现状,很有必要对于基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效的林业发展模式与对策展开分析。

1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念的不断深入,处理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和谐关系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不仅要看森林绿化面积的不断增加,而且更要看人们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条件的增长。一方面看到生态环境的不断好转,另一方面更要带来经济效益。要把林业的保护和建设放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下,不断促进经济发展,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趋势下,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同时,更要兼顾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此,相关林业发展部门应该充分地发挥好控制和引导作用,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进行,维持好工作,创造好条件。

2影响基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林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2.1我国森林资源的严重缺乏据统计,我国现阶段的人均森林面积占有量只达到世界人均森林面积占有量的21%,而人均森林蓄积量仅占世界人均水平的12%,不仅严重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在发展中国家也是处于末端,在森林覆盖率上,世界的平均水平约26%,我国比世界平均森林覆盖率低了大约10%。目前我国东北地区的森林资源较多,占全国森林资源的比重较大,东部11省平均森林覆盖率约31%,而黑龙江、吉林、四川、云南、内蒙古5个省、自治区的森林面积就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1%。

2.2环境保护观念的缺失从整个社会层面来看,我国国民的环境保护观念仍然较为缺失,环境保护意识也十分淡薄,这直接造成很多实际建设工作的低效化,这也是制约林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由于我国生态环境遭到的严重污染与破坏,这使得很多植被、林产品都没有它们需要的生存环境,在恶劣的生存状态下会直接对于林业发展构成阻碍。另一方面,由于人们环境意识的缺乏,大家看不到加强林业管理建设的重要性,各种对于珍贵树木乱砍乱伐的现象十分普遍,这同样是林业发展建设过程中的阻碍。

2.3相关政策及体系的不够健全基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林业发展需要有完善健全的政策与管理体系作为依托,这是让林业的发展更加规范有序的基础。然而,在我国对于林业保护以及林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策略以及管理制度等都十分不健全。对于各种违法违规的行为没有强有力的制约因素,对于如何有效展开林业的发展建设,更好的实现生态环境的整体建设,也没有非常明确的方针、策略作为引导。

3加强基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林业发展的措施研究

3.1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工程规划林业建设是一项较为系统与漫长的工程,在实施基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林业发展的道路上,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工程规划。在进行具体的林业发展管理的道路上,首先应当从整体层面做好规划,要以全球生态环境实现接轨,对于不同地域、不同生存条件的物种采取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管理与处理措施。同时,对于我国一些环境污染特别严重的城市要加大治理,要给林业生长与发展提供好的环境,这样才能够促进林业的长足发展与建设。

3.2完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设管理工作对于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践过程中,要加强各方面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要将相应的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并且各相关部门间应当有更为紧密的配合,要让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程有效得到实施。同时,对于长江流域的林业生态要实施重点保护与管理,要加强对于这个区域的水土流失问题的治理,这样才能够给林业的整体发展建设提供好的根基。此外,农林部门以及一些相关单位也要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管理工作中发挥自己的积极效用,这样才能够确保各项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3.3增加技术和资金的投入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以及林业的发展,这和资金与技术的投入是分不开的。当前我国的林业发展之所以会较为滞后,这和缺乏必要的资金与技术投入有着直接关系。政府应当提升对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重视程度,要增加对于这项工程的拨款,将林业建设纳入到政府的财政开支中,并且加大投资比例。同时,也要多引进一些先进的现代树木种植与管理方面的技术,要不断拓宽生态环境保护的各种渠道,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国际合作,这些都会为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带来极大推动。

4结语

在基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林业发展的道路上,我国仍然有着较为漫长的路需要走。想要提升我国林业发展的整体实效,这不仅需要加强对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工程规划,完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设管理工作,并且从制度体系上进行规范,这也非常重要。此外,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以及林业的发展,这和资金与技术的投入是分不开的,只有加大林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并且多引入一些先进技术,这也才能够促进我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的大步向前。

[参考文献]

[1]陈金明.关于加强林业科技推广能力建设的思考[J].福建林业科技.2006(02).

第6篇:生态环境的建设范文

关键词:环境保护;生态城市建设;协调发展;意义;措施

中图分类号: TE08 文献标识码: A

城市的生态与环境保护建设是运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通过协调人类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改变经济的发展方式,以达到改善生态与环境质量的目的,实现经济与环境的良性循环与协调发展。

一、环境保护与生态城市建设协调发展的意义

1、环境保护与生态城市建设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不仅要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还需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与持续发展,因此说加强生态城市建设环境的保护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城市的生态与环境保护能够减少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威胁,降低污染的指数和生态的破坏,缓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从而保证城市的发展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发展方式,调整发展的结构性缺陷,并且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实现城市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环境保护与生态城市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载体。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不仅要靠经济,生态与环境的保护也是不容忽视的,城市的生态建设在协调自然与人的和谐发展、经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同时,还需要注意提高人们的生活水明,注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力度,实现生态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生态与环境的保护工作为城市的科学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载体,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强大的推动力,并且加快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并且增强生态与环境保护的意识,从而进一步推进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说,城市的生态与环境保护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载体,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环境保护与生态城市建设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开展,建设生态城市的意识也更加深入人心。生态城市是在园林城市、环保城市、卫生城市以及森林城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高层次的城市,生态城市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经济与自然和谐共处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为人们营造更为健康的生态环境,同时还能够提高生态城市的经济效益,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和双重提高,更加丰富了生态城市与生态社会的科学内涵,因此说,环境保护与生态城市建设工作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

二、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城市建设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

1、加强对生态城市建设环境的监测。针对当前城市环境污染重的空气污染和污水污染问题,应该加强相关部门的环境监测工作,提高政府和市民对于污染的重视。城市环境污染监测工作作为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环境治理工作提供相应的数据信息,及时控制严重的污染问题。相关的环境监测部门应该安排专业的工作人员定期定时对环境进行监测,控制空气污染物的数量,提高市民的生态环境意识,为建设美丽的城市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生态城市建设环境作为市民的共同家园,应该引起市民的足够重视,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城市建设环境教育工作,通过生态环境知识普及教育工作,提高市民的责任意识,更好地投入到生态城市建设环境建设中。

2、提高城市绿化的覆盖率。当前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逐渐受到关注,由于大部分城市比较干燥,植被覆盖率相对较低,城市绿化工作不到位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城市中都建有一些工厂,但是由于环境治理工作不到位,导致城市环境中空气污染和水污染十分严重,人们的生活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土地是城市绿化的主要对象。目前生态环境正在急剧恶化,一些地区出现了十分严重的土地沙化和森林覆盖率下降问题,城市环境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如果说城市绿化覆盖率无法达到该幅度,那么必然会使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就我国目前情况来说,城市环境污染程度十分严重,绿化覆盖率不在正常范围内,为了维护生态平衡,必须要求各地提高其绿化覆盖率,从而为改善城市环境打下坚实基础。用扩大城市绿地面积的方式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是一种非常有效和重要的方式,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用地情况非常紧张,要想实施该方式存在一定的困难,无法完全满足生态城市建设平衡所提出的要求,正因为该原因使得如何提高城市绿地的利用率,改变生态效益的增长方式显得尤为重要。但这也不是绝对没有办法实现的,今后城市建设中需要通过不断扩大植被覆盖率面积,缓解生态城市建设环境问题。一方面需要增加城市中的植被面积。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实施,城市建设中逐渐重视生态环境建设这一工作,在城市道路两旁或者城市小区中增加植被面积,加强绿色植被的覆盖面积,减少城市环境中的空气污染。另一方面需要保护现有的城市植被。现有城市植被应该得到应有的保护,减少植被踩踏现象,通过建立相对完善的市民规范和社会公德体系,提高市民的保护意识,从自身做起,保护植被。

3、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是其极富活力和进展较快的领域它寻求社会经济、环境和人类的需求三者之间的平衡工业化国家在这一领域正进行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初步成果。生态工业园的研究成果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90年代中期生态工业园的研究与实践在北美洲、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得到长足的进展其中尤以美国的研究最为活跃、工作较为系统。我国自1999年开始启动示范园区建设试点工作建立了第一个部级贵港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以有效治理工业污染、降低末端治理费用、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目前我国各类生态工业园项目不下30个如包头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等。当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追求的发展模式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们普遍关注和正在开展探索的人们认识到单纯依靠污染的末端控制来处理工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己经不能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寻求新的模式。生态工业园是人们在这一领域多年探索的产物是工业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通过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可使区域内不同企业间企业、居民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源的输人与输出优化.从而达到物质与能量的高效利用废物产生量最小化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成为可待续发展的区域综合体随着生态工业园理论与方法研究的不断深人它将成为全面协调人类工业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关系的重要模式并将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

结束语 :

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劣不仅严重影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还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植物能够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它也是人类环境的最初创造者,可以说,没有植物的存在就不会出现人类。目前,在生态城市建设绿化的过程中,植物具有重要作用,已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生态城市建设甚至人类生存环境中的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

[1] 王立志 论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北方环境,2011.

第7篇:生态环境的建设范文

关键词:生态城市;环境规划;应用

中图分类号: DF468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发展与环境是人类的两大主题。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复苏,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能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在千城一面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着只顾眼前经济效益而忽视长远环境效益的行为,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因此,生态城市建设极为重要,也是全人类在21世纪努力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2. 生态城市与环境规划的概念及关系

2.1 生态城市的定义

生态城市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的人类聚居形式。其内涵主要包括技术与自然的融合,综合效益的取得和人类创造力、生产力的最大限度的发挥。据此,生态城市应该是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和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的创造力、生产力并促使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稳定、协调与永续发展的自然和人工环境复合系统。

2.2 环境规划的概念及其与生态城市的关系

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作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将环境规划引入生态城市建设是指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时建立引导城市生态化的环境规划体系,使城市的发展更好地顺应环境条件,避免生态环境在城市发展中遭受大的破坏。由于城市是人与环境的矛盾最为突出的地方,在建设中必须含有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而城市环境规划主要从保护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人的健康出发,以保持或创建清洁、优美、安静和适宜生存的城市环境为目标。因此,进行生态城市环境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3. 生态城市建设中环境规划目标

经过若干年或更长时间的建设,初步建成与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能够体现城市形象,具有综合生态环境效益,城乡一体、生态环境网罗衔接合理、生态功能完善稳定的现代近自然型城市生态系统,使城市贴近自然、溶入自然,达到城在生态环境中,人在生态环境中的生态效果,为实现生态城市奠定基础。

城市绿地达到国内和国际先进水平,覆盖率达到 40%以上;实现区域范围内生态城市环境网格化,形成布局合理,各具有特色的城市生态系统,成为区域城市总体格局“中心城——新城——中心镇——集镇”相匹配的区域生态城市系统;以培育、发挥城市生态功能为核心,城市人和自然的生态群落设计体现自然生态系统的层次性、整体性、多样性和稳定性,即有利人们居住和工作有能促进城市的健康生长、保证城市发育和自我维持及更新:水源得到良好保护,污染得到控制,生物多样性得以合理保护,初步实现“林荫气爽,鸟语花香;清水长流,鱼跃草茂”的良好生态环境。

4. 生态城市建设中环境规划的应用

4.1 建设生态型园林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生态园林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调节小气候,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衰减噪声,调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提高艺术水平,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益,提高保健休养功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使建筑“锦上添花”,把城市和大自然紧密联系。

4.2 开展大气污染整治规划

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4.3 水污染整治规划

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在对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允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根据我国水污染的具体情况,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应该通过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采用少废、无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最终达到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4.4 固体废物整治规划

固体废物整治规划是根据环境目标落实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与处理、处置指标体系并制定最终治理对策。目前我国许多城市者处于固体废物包围之中,解决固体废物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

5.结语

总之,环境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得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丁巍. 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J]. 硅谷. 2009(12):112-115.

[2] 卞彩峰,刘明生. 浅谈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轮廓[J]. 现代农业. 2011(05):103-109.

[3] 姚乃鑫. 浅谈城市生态环境规划[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0(04):143-147.

第8篇:生态环境的建设范文

[关键词]:生态 环境 建设 认识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生态的认识不断提高,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势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必然要人们保护意识不强、相关的保护措施力度不够等,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相关单位和部门做了大量的尝试,但见效甚微,生态环境仍然呈现结构型、复合型以及压缩型的特点,这不利于中国的发展。

一、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状况

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从总体上看,全国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突出表现为:森林、草原植被破坏严重,生态功能衰退;土地退化,特别是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渍化、荒漠化等进一步加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水生态平衡严重失调,一些北方河流水资源过度开发,地下水位下降,华北平原出现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水患灾害日趋频繁;生物多样性锐减,珍稀濒危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益虫益鸟益兽种群数量减少,自然生态系统日趋脆弱;农药、化肥、农膜使用不当,秸秆焚烧和养殖业污染严重,农村生态恶化呈加剧趋势;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珊瑚礁、红树林破坏和海岸侵蚀等海洋生态问题日趋严重。近些年,扬沙、沙尘暴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给我国北方地区人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危害与日俱增。

二、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监理进站后需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2.1要加强对承包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管理

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质量始终贯穿于全过程,每一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影响下一道工序。因此要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质量,应抓承包人的内部管理,督促承包商建立健全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并定期对其质保体系进行审核。现场生态环境建设监理还应不定期地对承包商的质保体系及工作情况进行审核,条件不满足的要求补充完善,以利监督。在开工前,生态环境建设监理工程师还应要求所监理地区的旗(县)、苏木(乡)的施工单位建立“横到边、纵到底”的控制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要求由各苏木(乡)的领导或是总技术负责人牵头负责,从苏木(乡)到施工队、作业班、组逐级明确分解,落实到每一个人。制定的质保体系要求对施工中的各道工序如落实地块整地栽植播种抚育管理后期管护等,要有具体实施的保证措施和内容。开工后要求施工单位、作业点按其制定的质保体系运转,督促各施工单位或作业点把好自身的质量关(工序关)。对每一施工队、作业点都要求派有相应的技术员,并担任专职质量自检人员。凡工序检查、交验等质量工作均要求先自检,合格后再抽查(必要时可共同检查)。但现场生态环境建设监理工程师不可代替施工单位自检,以免让施工单位产生依赖性,这样就形成了一套由上到下的管理体制。

2.2抓主要工序、抓基础数据

要确保生态建设工程质量,要对国家负责,原始山头、地块的复测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当设计部门拿出设计后,生态环境建设监理工程师要督促承包商(施工单位)尽快复测。生态环境建设监理则要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抽查,且将所检查验收的小班,现地勾绘到大于或等于1:25000的地形图上。当现地勾绘的小班与施工设计图或验收图位置、形状基本一致或是在允许误差内时则认可,否则以现地调绘求算的为准。当抽检的地块合格率未达到合格要求时,则应及时全部返工,且逐级上报,并要找出原因。要使生态工程质量满足设计要求,现场生态环境建设监理必须要抓好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选用苗木、种子的质量检验(苗木生长发育状况及苗木分级等)。对造林种苗、苗木、种子要求“一签两证”(标签、检验证、检疫证)齐全,质量要达到国家有关规定。因此在承包商进场后,要求立即寻找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的苗圃、种子基地。对于生态工程拟用的苗木、种子应对其来源进行认真的考察,且要求场家提供相应的合格证和出场证明。场家提供的样品与用于生态建设工程的苗木、种子要求一致。生态建设监理工程师要按照规范频率对各种苗木(草)、种子进行抽检试验,同时督促施工单位自检。通过自检、抽检加强对苗木(草)、种子的管理。对那些“无证、无签”的苗木(草)、种子及不合格的苗木(草)、种子坚决清除出场,以确保用于生态建设工程的所有苗木(草)、种子和完成的生态工程都是合格的。其目的就是凭数据说话,靠标准化控制工程质量。

三、做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项目档案工作的几点思考

3.1加强领导

依法治档,提高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项目档案管理意识。各建设项目法人及相关单位都应充分认识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档案的重要性,加强领导,将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纳入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中,纳入项目质量领导责任制中,明确相关部门、人员的岗位职责,健全制度,统筹安排档案工作经费,确保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项目档案工作的正常开展。

3.2坚持建设项目档案工作与工程建设同步进行的原则

具体做到“三同步”:一是在项目建设前期阶段就应及时建立档案工作。现阶段,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实行合同制管理。档案工作也应纳入合同管理,在签订建设工程有关合同、协议时,就对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移交提出明确要求。二是在检查落实建设项目实施及工程进度与施工质量时,要同时检查落实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情况。三是在进行项目成果鉴定和工程重要阶段验收与竣工验收时,要同时审查、验收项目档案的内容与质量,确保工程项目档案的系统、准确、完整。

四、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效益评价研究

4.1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效益评价的首要工作是建立一套能客观、准确、全面并定量化反映工程效果的评价指标或指标体系。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可分为两类:即效益指标体系和结构指标体系,可以全面反映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效果的内涵和外延。效益指标体系反映工程在一定时期可达到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及三者的综合效益,它是在结构指标评价基础上,对生态工程的各种效益进行计算与评价。结构指标体系是生态结构、水土保持措施结构及经济技术结构。它反映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特征,揭示生态工程各种措施及土地利用形势、经济结构及其各层次技术是否协调,决定着生态工程总体的功效水平。

4.2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效益评价方法

定性与数值形式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1)加权综合指数法:对每个评价指标定出评价的等级,并用分值(0~10)表示。将评价指标所得分值采用加权法累计得工程效益总得分值,按总分大小排序,以决定对象的优劣。该方法简单易行,便于计算,而且反映了指标间的重要性程度。但个别因子对效益的影响反映不敏感,这是因为在指标权重分配较均衡和指标较多时,加权和掩盖某些真实现象,漏掉了某些重要信息。(2)加乘综合指数法:首先计算各类指标子因素的评分值之和,然后将各类指标分值连乘得总评分值,并按分数多少排序,确定优劣。

五、关于园林绿化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几点思考

园林绿化在生态环境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优化空气质量。绿色植物是自然的氧吧,只要有阳光就可以持续产生02,同时也可以持续消耗c02,所以园林绿化可以提高空气中的氧气比重,起到清洁空气,优化空气质量的作用。据研究显示,阔叶林、白桦林、刺槐林、夹竹桃、桂香柳和美洲械还可以消耗空气中的HF、N02、醛、酮等有害气体。(2)美化环境,修养身心。我国的园林绿化历史十分悠久,很多描写园林美景的美好诗篇流传于世。每当春季来临人们都有踏青的喜好,不仅可以锻炼身体更有益于身心健康。在城市中进行园林绿化不仅点缀了城市风景而且为人们提供了游玩观赏的好地方。种植的一些古树名木更可以增添城市的魅力,提升城市的品牌形象和文明程度。

六、结语

生态环境建设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公德工程,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建设。目前,国家京津风沙源综合治理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生态环境基础建设工程在我省实施了近3年,并将继续进行,各地都在认真总结过去单打一治理模式教训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治理模式和经验。根据我们近3年来参加生态建设工程监理工作的实践,体会到在生态环境工程建设中只有通过优化配置各项技术措施,才能保证生态环境建设有序开展,加快取得成果,减少水土流失,增加林草植被覆盖度,早日实现山川秀美。

参考文献:

[1]夏媛.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造价控制[J]. 东北水利水电,2014,05:57-58.

[2]李双. 建设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 科技致富向导,2011,14:181.

[3]刘军. 关于园林绿化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几点思考[J]. 吉林农业,2013,02:235.

第9篇:生态环境的建设范文

谈谈怎样做好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建设。

关键词:小城镇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carrying the basi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de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ventually leading to the human life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the influenc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Strengthen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and can not only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and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s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s also improving the environmen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of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North of the city as an example the flow,

Talk about how to do well in the small towns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Key word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生态环境是承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恶化,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建设,既能促进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利于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是改善农村环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发展生态产业,建设生态人居,提倡生态文明,能更好地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使人们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一、北流市生态环境现状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北流市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发展迅猛,形成了以水泥、砖瓦、土纸、陶瓷、胶粒为主要行业的工业企业群体,为北流市增加财税收入的同时,也给北流市的生态环境增加沉重压力;为北流市在区内外赢得“建筑之乡”、“陶瓷之乡”美誉的同时,当地的老百姓却在喝不洁之水、呼吸浑浊的空气、饱受黑烟、粉尘污染的痛苦。北流市是一个生态环境较为脆弱、重要资源较为匮乏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较低。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和各种资源消耗较大,空气、江水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部分森林资源被毁,局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局部地质灾害增多。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矛盾日益突出,北流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形势依然严峻,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任重而道远。

二、当前北流市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乡镇企业污染严重

前些年,北流市某些乡镇领导为了政绩、也为了增加财税收入,急功近利,一大批的小水泥厂、砖瓦厂、土纸厂、胶粒厂蜂拥而上。乡镇企业、私营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分布散,涉及行业广、技术水平低、管理较为落后,难以按环境功能区去进行系统管理、集中治理,生产中排放的污水、废渣大多未经处理,直接污染小城镇的生活环境和农业生态环境。这些小型企业,有些项目没有经过环评,有的开工没有执行“环保治理设施要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制度。这些企业“三废”处理设施投资少,运行费用高,治理污染具有较大的艰巨性。砖瓦业星罗棋布,占用耕地,破坏植被,水土流失严重。而土纸厂,特别是炮竹纸厂,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生活污水、垃圾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大多数乡镇没有完整的市政排水管网,污水收集系统存在明显缺陷,仍然是清污合流,产生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江水河道;有的园区乱设排污口,威胁饮用水安全;大部分乡镇的垃圾收集营运跟不上乡镇的发展。

(二)化肥和农药使用不合理,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

化肥和农药的过量和不合理使用,畜禽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小城镇环境逐步恶化。在北流市的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化肥农药使用量大,使用不合理的现象。无机肥施放量大,有机肥施放量少,造成土壤结构改变、土壤板结、肥力差,影响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农药使用品种单一,以甲胺磷、敌敌畏、呋喃丹等几种毒性较大的农药为主,对农业生态环境危害较大。

随着矿产资源的升值,人们在利益的驱动下,存在掠夺式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采砂、采石、采矿、取土,人们几乎是疯狂的向大自然掠夺自己想要的一切。孰不知过度的开发利用导致河水断流、植被惨遭破坏,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三)领导环保意识淡薄

部分领导环保意识淡薄,重视经济发展指标,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对小城镇环境保护重要性认识不够,各项工作责任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有的领导强调“项目立镇”、“工业强镇”、“商业活镇”,但对“环境兴镇”缺乏足够的认识,盲目引进污染严重的生产技术,不考虑当地环境容量小,结果造成严重的污染而不得不停产。

(四)环境规划滞后,环保资金投入不足

城镇要发展,规划要先行。但目前环境规划普遍滞后于城镇的发展。发展规划中没有将环境保护列入其中,有的即使列入其中,其内容大多过于简单,不具备可操作性和长远性。有些环境规划的实施,未与城建规划同等水平、同步进行。较普遍的是规划没有环境建设硬指标,未能与较大范围的规划有机结合起来。环保投入与环保工作需要不相应。环保投入资金瓶颈制约了全市环保行政执法能力建设,使环境监察和环境监测以及环境信息网络建设严重滞后。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甚少,使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厂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的建设步履维艰。

三、搞好北流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彻底关闭取缔土纸厂

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快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步伐。研究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投融资和运营管理体制,走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路子,鼓励民营企业投资环保。加快建立和完善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收费制度,逐步解决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经费问题。

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彻底关闭取缔土纸厂。《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年产5000吨以下有化学制浆车间的造纸厂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取缔;国务院批准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规定,有化学制浆车间、年产5000吨以下的造纸厂属落后生产能力,应予淘汰。鉴于国家对造纸业制定了严格的环保法律和产业政策,禁止“十五小”企业生产,为了腾出环境容量,保护群众饮水安全,市政府决定彻底关闭取缔土纸厂。

(二)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各镇农村技术推广站对当地群众或在网络、或夜间面授,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尽量多用有机肥,少用无机肥。发展禽畜养殖业,增施有机肥,冬季轮种绿肥,农作物秸秆通过生态模式循环利用。病虫害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尽量少用或者不用毒性大、残留时间长的农药,推广使用高效低毒农药、无毒生物农药或者生物制剂,及时、合理施药,培育抗病杂优良种,轮换种植不同类型农作物。推广养蜂、养鸭、稻田养鱼进行生物防治,达到有效防治病虫害和大大减少农药对生态环境危害的目的。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从完善资源管理体制入手,切实加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利用水平,促进资源粗放利用向集中、节约利用转变,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依法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确保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长,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引导节约用水。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严格保护耕地。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的开采,重点抓好高岭土、石灰石的综合利用。

(三)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增强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

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面向决策者、面向企业、面向青少年、面向全社会,广泛宣传教育,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广泛开展增强环保意识和环境道德宣传、生态环境警示教育活动,宣传党和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和小城镇居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积极性和责任感。将小城镇环境保护列入当地领导干部考核内容之一,强化小城镇领导干部的环保意识。通过定期公开环保信息和农产品质量信息,积极引导小城镇居民和广大农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四)加强对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的指导和实施的监督

环境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环保部、建设部制定的《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试行)》要求,敦促各地编制与小城镇其他专业规划平行的环境规划,并在其他专业规划中有机渗透环境保护的内容。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不仅要根据当地生态环境特点,充分考虑环境保护设施的用地要求,与城镇建设发展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等相互补充和衔接,而且还要有具体的工程项目作为支撑。城镇重要地段、重要性建筑的规划设计,要进行公开的方案竞选并广泛听取市民意见。同时,应加强对小城镇环境规划实施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