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生产技术范文

农业生产技术精选(九篇)

农业生产技术

第1篇:农业生产技术范文

1.1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符合现代教育规律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将信息以多样化、非线性的形式加以呈现,其具有以下特点:①在知识结构方面,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以人类思维方法组织教学信息的方式,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需要和学习能力来安排自己的学习。由于传统教育结构是线性化的,因此,它根本无法多层次、多角度地获得知识信息,而且无法按照教师的教学计划来完成学习。②在认知过程方面,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揭示了人类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阶梯式发展过程;传统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过程,由于对理论知识的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对于学生来说难以熟练掌握运用,不利于于阶梯式发展过程的形成。而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很好地将感知、理解、巩固与运用融合为一体,有效地促进个体主动参与、运用知识的递进式学习过程中。

1.2可个性化自主学习,形成相互协作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也有互动教学环节,但只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在课堂上被动地互动教学,没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呈现多元化,既有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课堂互动,又有课下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跨越时空的互动,也有同学之间的无限制的自由交流;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和机器之间的人机互动,这些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极大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所有这些显然是传统教学所无法完成的。

1.3促进了教学手段的发展,丰富了教学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将声、文、图像和动画集于一体,能够将抽象、晦涩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能够将复杂的物体通过动画及虚拟现实技术变得简单易懂;能够超越现实空间和时间,生动展示历史或未来的认知对象;能够将现实世界难以完成试验、操作过程等在虚拟的世界里得到很好的实现,并且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这些都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占有的时间不断扩大,使得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状态。

2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实践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的实践性很强,由于现在的学生年龄小,没有参加过农业生产实践,仅仅依靠老师在课堂上讲授根本无法学生理解及掌握本课程的内容,但由于受到时间、地域及季节的限制,农业生产机械化化的实践教学受到诸多的限制,有一些实践教学根本无法完成或只是部分完成,这些也极大地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2.1学生的重视的程度不够,与教师互动性不强

实践教学虽然是教学的一部分,能够增加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但许多同学对实践课没有兴趣,认识程度不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态度不认真;由于生产单位条件比较苦,部分学生怕苦怕累,致使实习无法完成;教师在进行实践课讲解时,大部分学生只是被动地与老师进行互动,从不主动提出问题,课下与老师之间更是基本零互动,影响了教学效果。

2.2学校实践教学的硬件条件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本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编制不同的作业机组来满足不同机器的作业工艺,如耕地、整地、播种、田间作业工艺和收获等。这需要很多与本地域农业生产相关的动力机和作业机,并且要求学生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会熟练运用和操作这些机械。但由于学校的经费限制,不可能全部购买这些农业机器用于实践教学,虽然学生也参加过春播实习、秋收实习,但这些实习只是参观实习,学生也没有动手的机会,无法增加对这些内容的感性认识。

2.3由于季节性限制,实习生产单位不愿意提供实习地点

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很强,无论是春播还是秋收都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学生到生产单位实习,势必影响生产单位的农业生产。因此许多生产单位都不愿意接纳前来实习的学生,有的生产单位碍于情面,虽然同意学生实习,但由于现在农业生产单位的农业机械都属于私人所有,怕影响生产和出现安全事故,不让学生实际操作这些机械,严重影响了实习效果。

3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下农业生产机械化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及设想

3.1以多媒体技术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技术是信息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涉及音频技术、图形与图像处理、计算机动画技术、计算机视频技术、多媒体著作工具以及多媒体软件开发技术等。教师在讲授理论课的时候,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所要实践的内容以动画、视频或者其他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要求学生课下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手段,去获得所讲授部分的多媒体内容,并要求学生将所找到的相关多媒体的内容用QQ或E-mail发给教师,作为给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2以互联网为中心,加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

互动教学法是教学方法中的一种,课堂上的互动不仅能够使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课下互动,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思考课堂讲授的内容和预习新知识的时候出现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课下互动可以采取给老师打电话方式,也可以采取一些联系工具(如QQ、E-mail和微信等)同老师联系。对于经常与教师主动互动的学生,也作为给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

3.3以3D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为中心,建立虚拟农机实验室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在现实世界比较困难完成和不能完成的试验在虚拟现实的环境中得以完成。虚拟农机实验室主要包括农机配备虚拟实验室、农机作业虚拟实验室。虚拟农机实验室里的动力机和作业机都是根据实际的农机通过3D建模建立起来的模型,模型具有的功能与真实的机器具有的功能一样。机器类型既有传统的机器,也有目前在农业生产中应用较多的现代化机器。在农机配备虚拟实验室,学生可以根据农业生产单位的实际需要,输入相关的参数就能够自动从虚拟动力机库和作业机库设计出几种机组的配备方案,最后根据实际需要再确定出机组。在虚拟农机作业实验室,学生坐在虚拟操作台上,对农业作业机组进行操作,就如同亲临现场一样。如耕地作业是采用内翻法还是外翻法,学生根据选择进行确定,然后根据选择的行走方式,学生就像亲自驾驶真实的农机一样,在田间耕作,当行走路线发生错误时,电脑会发出提醒;当耕作完成后,电脑会根据你操作的好坏,给出一个成绩,并自动记录到该学生的记录下。教师根据每次操作的成绩作为给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学生将耕地、整地、播种、田间作业工艺方法和收获的方法等在虚拟农机实验室操作熟练之后,再到实习单位去现场实习,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没有条件到现场实习的院校,通过虚拟农机实验室的训练,也基本能够达到实践教学的要求,且不受时间和季节的限制。

4结束语

第2篇:农业生产技术范文

【关键词】农业生产;农艺技术;应用现状

随着粮食需求量地增加,社会视角更多地转向农业生产技术,当下为了更好满足粮食的需求量,有必要提高农艺技术在农业生产运用水平。农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影响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促进农业工作的开展,应大力探究农艺技术应用措施,以此实现促进我国农业向现代化、技术化以及高水平方向发展。

1农艺技术的有关阐述

1.1农艺技术的内涵

农艺技术是人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断总结出的农业发展经验,是对农艺技术技术的进一步补充和发展。农艺技术是农业工艺的体现,实现了对农业生产的较为科学的管理,提升了农业生产的质量。目前,我国的农业发展迅速,农艺技术也在不断完善,随着农艺的进一步发展,将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农业经济转型过程中致力于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1.2农艺技术在应用现状

目前,我国农艺技术在农业生产应用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但是在不断的应用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也在积极采取措施予以应对,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农艺技术运用水平的提高。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农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不足依旧存在,这也证明其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在农业的生产过程中进一步改进。

1.3农艺技术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一是,在农艺技术下实现合理安排农业农作物种植间隙,促使农作物的有效生长,农作物的间隙距离不合理,可能影响农作物的授粉以及光合作用甚至产量;二是,运用农艺技术实现科学施肥,进而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合理施肥利于农作物生长,也能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三是,运用农艺技术改善作物生长环境,适当改变外部因素,促使其得到良好的生长环境,进而有效提升农作物产量;四是,运用农艺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治,减少化学药品的使用,并大胆尝试将物理防治及生物防治应用到病虫害防治工作中,以此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1]。

2农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

2.1无线传感监测技术的应用

在农业种植业中,无线传感监测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以大棚为例,使用大棚进行蔬菜种植时,需要严格控制大棚内的温度、湿度以及光照,并严格控制二氧化碳的含量,如这些工作由人工来完成,难以避免操作过程中的误差。人工监控难以实现全天不间断检测,这样会影响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而且人工进行监控会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无形中加大了种植成本。但是通过使用无线传感监测技术将很大程度上降低上述问题发生几率,并实现对上述问题的有效解决。实时监控大棚的温度、湿度以及光照,从而实现及时地调整,进而实现大棚种植经济收入的提高[2]。该系统的传感器实现对监测数据的上传,判断当前环境是否符合大棚种植要求,在无线传感监测技术的支持下将最终实现农业种植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大大提高农作物种植的经济效益。

2.2可视化操作系统的应用

可视化操作系统通过实时监控农作物的生长状态,以此获取视频图像信息,工作人员对这些图像信息进行分析,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培植方案。由于农业生产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病虫害、机械故障以及操作失误等,但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可视化操作系统将最大限度降低上述因素带来的不必要的经济损失[3]。通过监控录像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制定解决方案,进而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实现农业经济创收。

2.3农艺与农机的有效结合

农艺与农机相互结合实现促进彼此发展。在农业生产中,需要结合农业的实际情况,将农艺与农机密切结合,采取机械培育的方式提高农作物育种水平,这样将促进我国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实现农业向高产、高效方向发展。

2.4科学把握各个环节的要素

农艺技术涉及内容较宽广,主要涉及从农作物选种到病虫害防治的各个环节。因此,科学把握各个环节的要素,有效提高这些环节的农艺技术水平,实现对各个环节的有效配合[4]。如选苗时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特征来选择种植的品种,并注意科学施肥,实现有机肥和化肥平衡使用。

2.5制定农艺技术运用规划

结合本地农业生产的特征,制定农业发展目标,按照农业生产需求,进一步研究机械设备,并加快生产技术的研发。要保证农艺技术应用与农业生产的适应性,确保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业生产的一体化发展,可以通过节约肥料、节能以及节水等技术,来发展绿色生产,并制定农艺技术运用规划,以降低经济投入,进而实现农业生产创收[5]。

2.6推进农艺技术标准的融合

当前制约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之一便是标准化。农艺技术标准融合的关键也是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为实现农艺技术作业在统一标准下进行,要加快农产品执行标准化的制定和修改。其次,要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做到有主次之分,分步骤推进农艺技术与农业生产标准的融合。农艺实现与农机的要求、作物品种、种植模式等方面的结合,这不仅符合当前农业作业的要求,也将促进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

第3篇:农业生产技术范文

1农机技术推广现状

现代农机技术的推广虽然较之过去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从根本上来说,发展还是比较缓慢。制约现代农机技术推广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是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农村基础设施是推广农机技术的前提条件,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那么农机技术的推广就无法实施。农村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农田、道路、信号通信设施以及农机护理设施这几个方面。我国农田的现状是个人耕种的占绝大多数,农田被分成许多小块,无法形成大型农田的规模,农机作业起来较为困难。道路的改造速度缓慢,许多农村的道路还是泥土路面,不利于农机的通行。通信和农机设施发展也较为缓慢,使得农机的保修工作得不到落实;二是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相对偏低。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知识青年和主要劳动力都去城市发展,农村剩下的多是些老年人,这些人大多沿用传统的人力耕种方法,对新型的农机技术兴趣不高;三是农机技术的推广方式落后。现今农村农机技术的推广基本上就是通过农业网站、张贴海报等效率低下的手段进行推广,效果很差,无法将农机技术真正地传递到农民群众中去,所以,政府应该认识到这些问题,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革推广农机技术的方式。

2农机技术推广策略

2.1提高政府对农技推广的重视

政府对农机技术推广的重视度是至关重要的,政府应做好带头作用,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推广农机技术。一是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机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资金的投入是农机技术能否进行有效推广的保证。比如说农机购买的补贴政策,农民的钱来之不易,如果农机的价格过高的话那么农民无力购买,所以,政府应该降低农机的销售价格,加大补贴资金力度,缩短农机与农民之间的距离;二是政府要积极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改造。农机技术要想在农村中推广,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就得跟得上。政府需加快农村道路的改造,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鼓励农民参与到农村基础设施改造中来。通信设备和农机修护设备必不可少,需加强资金和人才的投入,让科技推动农业的发展。

2.2加强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

对于农机技术的推广来说,农机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非常重要。现今农村受到城市化的影响,知识分子和主要劳动力都进城打工去了,农村剩下的多是老年人和留守儿童,这些人对农机技术的了解非常少,不利于农机技术的推广。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需加强对农机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然后让这些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深入到群众中去,教会农民了解和使用农机技术。从农民比较关心的水利灌溉、粮食收割、耕种、农药的播撒等方面入手,从民生的根本上进行农机技术的推广。与此同时,应扩大农机技术培训人员的规模,召回那些进城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回乡帮助家乡农业的建设和发展,让更多的人力资源加入到农机技术的推广中来。

2.3完善农技推广体系的实施

完善农机技术推广的体系是保证农机技术推广的重要措施。现今农机技术的推广主要依靠政府这一方面的力量,但是只靠政府的推动效率是很低的,现代农机技术的推广需要来自各方的支持。应当在加强自身农机技术的推广建设的同时,建设农村地方农机技术推广机构,比如说乡(镇)政府机构部门,通过加强乡(镇)机构部门的人员培训,组建农机技术推广队伍,把技术和知识带到农民群众中去。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农机售后维修等机构的建设,完善农机推广技术措施。

3结语

第4篇:农业生产技术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业;机械化;生产

增强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化生产是现代化农业中重点项目。为实现数字化农业目标,相关部门要大力推广农业机械使用,农机生产厂家也要注重技术突破,推动信息技术与农机结合,满足我国生产需求。信息技术是新时期发展方向,可以根据耕种环境调整农业模式,推动自动化生产管理,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

1农机中信息技术运用分析

信息技术是伴随着近代计算机产业而逐渐兴起的,通过研究信息收集、传递、处理按照程序下达相应指令。伴随互联网兴起迅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当今人们生活习惯与生活环境的巨变,在农业生产领域也在积极寻找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点[1]。通过在农业机械中整合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走向现代化、智能化,是信息时代下的必然要求。农业机械与信息技术有很好适应性,通过信息技术及时收集分析种植现场信息,按照相应方案发出运行指令,可以实现科学生产与自动化生产,是近代农机方向研究的热门问题。

2当前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生产中运用的不足之处

我国针对农业机械信息化研究已有很长一段时间,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实际使用时仍存在实用性不强、故障多等问题,这需要有关部门深刻了解信息技术在农机生产中问题,及时调整。

2.1农业机械信息化技术落后

我国在基层设立了大量农业机械站点,但在数量基础上缺乏相关技术与质量提升,单体站点规模小、掌握信息技术程度低,普遍缺乏复杂机械维修能力,这造成了我国农机生产落后现状。目前使用中农业机械只限于结构简单、功能单一、科技含量低的机械设备,难以满足我国农业生产现代化机械运用的需求。针对现代化大型机械故障时站点人员不具有专业维修能力,这限制了结合信息化技术的大型机械推广运用。基层缺乏相关维修技术与信息技术知识,限制了农机的进一步发展。

2.2农机推广人员对信息技术了解少与使用人员文化程度低

在农机推广过程与实际使用过程中,操作维修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缺乏系统性相关维修与操作知识学习,不能发挥相应机械全部潜力。在维修故障机械过程中,更多维修方式是当地师徒间传承,导致面对新技术新型号维修难以下手,并在处理信息技术机械化问题时没有相关专业能力,影响农业机械实际使用效果[2]。我国农民普遍年龄较大,对新事物接受能力低,习惯采用传统农业方式,导致新型农机机械推广难度大,面对我国国情更应注重农业机械设计时的操作便捷性。

2.3整体农机生产信息化网络发展与管理不完善

针对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运用来看,当前发展严重不足,目前在农业中信息技术只用于浅显的天气预测和有关农业知识网络宣传,农业信息化生产网络尚没有建立。当前对信息技术在农机生产中投资不足,农业机械实际信息化程度不高,导致生产效率难有显著突破。并且针对信息技术在农机生产中管理不到位,没有清晰的责任分配与现场管理体系,容易出现互相推诿责任现象,对于权力缺乏合理制约阻碍了技术进步与发展。

3提高信息技术在农机生产中运用的有效优化措施

面对信息技术在农机生产中运用的热潮,有关部门应当紧跟信息化时代潮流,推广信息技术在农机生产中深度使用,用合理的管理方式为用户提供及时保养维修知识,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现代化目标。

3.1完善政府相关扶持政策

为推广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生产中使用,政府农业部门必须实行积极的推广政策,在制定信息化农业生产目标基础上,合理规范农机推广环节。在推广农机使用中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引导农民使用农用机械生产,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指导,示范使用信息技术与机械化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定期组织基层人员与农民参加技术培训,帮助其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使用方式与对机械故障维修要点,提高使用农机生产的专业水准。

3.2积极引入国内外针对农机的专业技术

想要提高相应农机实用性必须加强农机研发技术革新,引入国内外最新信息技术在农机生产中使用的专业成果,在此基础上继续研发自身技术,实现科技机械化生产。在研发步骤中可以针对当地生产量大的农业产业研发相关机械,并针对当地地理环境与生产特点做出相应调整。加强信息技术的自动化生产能力,将生产现场工作更多的交由机械完程,构建信息技术农业生产网络,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3]。

3.3强化信息化技术下农业生产机械的技术讲解推广

在推广农业机械生产过程中,可以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模式,建立相关产业信息机械化生产实验基地,推广优秀技术示范,在基地中展示先进自动化生产模式,对农民有针对性的讲解生产环节。宣传工作需要深入实地,在当地实际从事生产人群中组织农业生产讲座,现场演示相关农业器械操作步骤,帮助农民深入了解机械功效。针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中需要重点关注信息技术操作要点培训,使生产者熟悉相关器械操作平台,保障信息技术生产推广。加强对现场推广工作管理效果,保障相关农业机械能够切实解决当地生产难点,为农业现代化做出贡献。

第5篇:农业生产技术范文

【关键词】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实践;初探

一、领先的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实践

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实践领先世界。夏商时代以前,我们的祖先就有种植五谷技术,那时们就用锄头、斧头等农用工具,开垦土地,种植各类谷子,当时的人们就认识到各类谷子跟杂草,草药等野生植物混在一起,我国古人就从中挑选出谷、麦、稻、菽、稷种植,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五谷,当时人们有效控制五谷的生长,还懂得农作物的灌溉技术,耕作技术,人们也在实践中分辨出了可以食用的许多物种,如稻米、小麦、高粱等,把自己用不完的各类谷子拿到一个集中的地方去卖,当时人们也把许多捕猎得来的野兽在家里饲养,这就是猪、牛、马、鸡、鸭、狗等动物的始祖,我国古代的农业社会慢慢诞生。

在夏代就有谷、麦、瓜、稻等各类农业产品。为了农业生产的有效管理,在夏朝出现了夏历,这就是现在人们俗称的农历,我国农历最早追溯于夏朝,夏历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说明人们对气候变化、农业和动植物的观察非常仔细。人们还发明了酿酒,当时,饮酒成风,随着农业的发展畜牧业也进一步发展起来,有些部落专门从事畜牧业生产。农业是商朝,重要的部门,农产品种类增多,出现刀、斧、铲、农用工具,还种植蚕桑,生产丝等纺织业,当时的“六畜”即羊、牛、马、犬、鸡等已广泛养殖,淡水鱼也得到养殖,农业、畜牧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的交换,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天文历法的完善,规定一年为366天,采用天干地支记日,已有春夏秋冬季节的分法,战国时,我国古人就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奴隶制度逐步瓦解,西周末年,青铜也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工具,西周是中原区域进入青铜时代的辉煌阶段,农业、畜牧业的发展引起了农业技术实践生产的广泛变化,随着农用工具的进展,开垦的荒地越来越多,封建关系的农业生产技术诞生,井田制的瓦解与没落,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兴起,标志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取代旧式的农业生产技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就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生产粮食多的农户,可免赋税和劳役,贪吃懒做的人,被发配边远山区垦荒,废井田、开阡陌,广拓荒地,土地私有合法化,允许土地交易,这有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春秋时,南方的农业生产得到很快发展,相对石器来说,铁器坚硬无比,可制成各类坚锐的工具,铁农具有犁、锄等,铁器在农业领域内的使用,使农田耕作的面积扩大,南方经济发展获得巨大飞跃,南方的楚国凭借先进的工具,发展经济,国力强盛。我国古代的铸铁技术比西方早两千年。

春秋战国时,用牛耕地得到普及,铁器时代取代青铜时代,是当时农业的明显特征。铁器在农业领域的普及,标志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铁犁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精耕细作的农业,播种技术、施肥技术、除草技术、治虫技术、农作物栽培技术也进一步发展,根据季节、土壤、气候播种,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栽培茶树技术在我国已有很久的历史,早在唐朝出现了专营的茶叶园地,全国50余个州郡有茶树种植,当时的茶业品种繁多,有记载显示多达20几个品种,饮茶在当时已成为一种风尚,民间和官场都乐于饮茶。茶业加工技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生产茶业技术和加工茶业技术,已成为农业生产技术重要组成部分。唐朝政府的茶税制度,在783年正式确立,从此,茶税成为任何朝代的重要的赋税收入,茶树的栽培技术已在民间流传,韩鄂的《四时篹要》已有最早详细的茶树栽培技术。唐代非常讲究茶业的加工和采摘,如蒸青制法是当时的主要加工方法之一,把生鲜的叶子采来后,再用蒸汽杀青捣碎,然后制成茶饼,以烘干备用。5世纪时,我国的茶业技术相继传入亚洲其他国家,后来传入欧洲和美洲,饮茶风气遍布世界。

二、农业生产技术实践与农学巨著的互动

马克思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推动了农学巨著的产生。农学巨著的指导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走在世界前列的重要原因。战国时的《山海经》就有用牛耕地的记载,《吕氏春秋》就提出了重视农业的思想,记录了种植农作物与时令的关系。农业生产技术理论的进步,促进了农作物产量稳定。农业生产技术理论与生产工具的发展,推动力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成就,如举世瞩目的都江堰和郑国渠水利工程技术,至今仍对农业生产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般都是在农业发达地区修建水利工程,都江堰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最久的水利工程,具有分流洪水,灌溉田地的功能,让成都平原变成千里沃府之地,这些浩大的工程、先进的技术,显示了我国古人无比的智慧。

茶是中国的伟大发明,它起源于中国的南方地区,汉朝时代就有了“烹茶”的记录,758年左右,唐朝时的陆羽所写的《茶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步关于茶的专著,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步关于茶的专著,此书详细地记录了茶的生产流程,性状、产地、品质、烹饮、采制等方面。此书进一步推进了我国古代的茶业生产技术实践。

唐朝农学专家陆龟蒙,著《耒耜经》,是我国第一部农具专著,也是最早记录农业生产技术的专著。唐朝大力发展农业和牧业,广修水利设施,设立专门官职负责管理水利,当时突出的农业成就,就是河西走廊的农业生产技术得到发展,促进了河西走廊的经济繁荣,促进了东西交通和东西贸易,明朝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明代的《天工开物》记录了古人耕地和种植的情形,也说明各种农具得到广泛使用,鼓励拓田开荒,推广各类农用工具。

我国古代有许多研究农业生产技术的学者,一些纯技术性的农书重点介绍农业生产技术和知识,大大促进了我国古代农生产技术实践,如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宋代的《农书》,元代王祯的《农书》,到明代随着农业经济的发达,出现了全面总结古今农业生产技术实践的《农政全书》,基本概况了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生活的各方面,是集农书之大成。此书包括农本、水利、农器、开垦、栽培、蚕桑、牧养、酿造等方面,开垦、水利、荒政是此书最主要的内容。在内容上分为农政措施和农业技术,认为农业是百姓衣食的来源,是国家富强的根本。他对新作物的试验和推广非常热衷。每闻他方之产可以利济人者,往往欲而艺之。徐光启认为,水利技术是务农之本,他独自翻译了水利著作《泰西水法》。他上推远古,下验将来,参加观测、验算。在农政的同时,没有忽视农业生产技术,使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和从实践中得来的新经验得以流传和推广。

三、政府政策对农业生产技术的促进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政府政策是上层建筑,当上层建筑与生产技术发展相适应时,就能大大促进生产技术的发展。古代历代政府的良善利农政策大大推动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夏商时代,我国就有专门管理农业的官职,即稷官,也有专门官职负责农业水利灌溉技术。明政府下令全国各地的流离失所的人民返乡农耕,返乡者三年免税,政府把人口稠密的迁往人口稀少的地方开垦荒地,政府发耕牛、农具、路费,免几年赋税,还召集无业农民开垦荒地,明朝政府规定:永为已业,候三年后仍将该科税粮依期送纳,勿违。这为明初开荒政策的描述。奖励垦荒政策的措施使农业生产技术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明初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命令各地官吏负责水利事宜,派官员在农闲时督察水利设施,对轻视水利、玩勿职守的官吏严加处罚。政府兴修水利多达几十万劳工,在山东开通会通河,建有调节水量的闸门,重新修通南北大运河,使沿岸农田得到灌溉。鼓励种植桑麻棉经济作物,朱元璋下令:农民田五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者陪之。并将这一法令推广全国各地。还下令各地农民多种棉花则棉赋税。经过政府的强行推广,棉花普及得到推广,棉花的推广带动了纺织业的发展。大力推广桑、枣、果树,“不论多寡,俱不起科”,凡地方官员赴京考课,必书农桑学校之绩,把种植经济作物作为考核官吏政绩的重要因素,这些措施,扩大了桑、麻、棉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为明朝后期丝业、棉织业的辉煌打下了稳固的基础,明朝的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恢复和发展,各农产品数量猛增,中央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当时的农业经济相当繁荣,为社会经济的兴盛奠定了坚强的基础。明朝在南京、杭州、苏州、绍兴、陕西、四川等地设有织染局,棉纺织业相当发达,种植棉花成为农民家庭的重要副业,松江、杭州、苏州等地成为棉纺织业技术中心,松江的棉纺织业最为著名,有“衣被天下”之美誉。

政府政策的开明与对外交流,使大量的新作物品种与生产技术在明朝引入。玉米、红薯等粮食农作物品种与生产技术得到引进和推广,为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玉米原产于美洲,在明朝由中亚传入我国,很快成为长江中上游地区和汉水流域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随后玉米在广西、四川、甘肃、山东、陕西、河北、贵州等地种植。红薯,原产美洲,明朝传入我国,红薯具有抗旱、产量高、口味好等优点,适宜贫瘠的旱地和山地,后来成为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地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番薯产量高,不与五谷争地,适于旱地种植,在我国广泛传播,他们的传入和推广,对提高粮食亩产量、总产量起到革命性的作用,缓解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经济作物种植在明朝得到显著发展,烟草、花生等新的经济作物在明朝传入中国,进一步丰富农产品结构,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适于沙地生长,利于沿海、沿河、沙滩地带生长,种植于江苏、福建、浙江等地,在江南农业发达地区,传统的农业单一经营方式已被突破,出现多种经营方式,棉、麻、茶树、甘蔗、蔬菜、果木、花卉等品种广泛种植。湖南、湖北、江西成为新的粮食中心,承担向福建、广东、江南提供粮食的重任,唐宋以来,江南一直是最大的粮食生产区,俗语曰:湖广熟、天下足。

除以上原因外,我国古人的民间智慧是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实践的走在世界前列的最根本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一切财富的创造者。我国土地肥沃宽广,广大农民勤劳耕作,在多年的技术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营。在长江中下游等农业发达的地区,人们通过水利灌溉技术、扩大牛耕技术、改善施肥技术提高粮食产量,不断培育高产农产品种,在浙江、海南等地,双季稻已开始间作技术,形成早、晚稻二熟制,早晚稻连作制在南方出现,有利于提高粮食的亩产量。农学家徐光启,宽仁果毅,淡泊自好,生平务有用之学,自幼干农活,以坚忍不拔的精神钻研农学,他在家乡进行农业试验,长期与广大农民打成一片,在广大民间智慧的基础上总结出许多农作物种植、引种、耕作技术的生产经验。

【参考文献】

[1]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第6篇:农业生产技术范文

关键词:农业精准化;生产管理;技术研究

农业精准化又被称为农业精确化、农业精细化、农业数字化或农业信息化,是依靠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农业生产管理模式。农业精准化需要依靠卫星定位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获取土地每平方米的农作物生长情况,以便及时发现病虫害等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的情况,从而及时对农业相关情况进行管理。同时还可以实现相关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节约,从而减少农业污染,保证农产品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不受污染,进而最大程度地实现农业的生态功能。

1国内外农业精准化发展状况

美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便提出了农业精准化的相关概念及构想,随后便召开了农业精准化学术研讨会,并将相关理论成果运用于实际农业生产活动中,但是相关体系并未得到完善。然而,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规模化经营,机械化操作的情况下,农业精准化逐渐发展起来,并成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随后,日本,荷兰等国家也根据本国的农业生产特点,开始了对农业精准化的相关研究与应用。如今,发达国家的农业精准化相关技术设备逐渐成熟,相关控制设备,电子装备已经被运用于农业机械上,变量播种机、变量施药机、联合收割机等一系列智能农业机械已逐渐占据国际市场。由此,发达国家农业精准化技术的成熟并被实际应用于现代农业生产,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加快了其现代农业高技术的发展。如今,在发达国家,农业精准化已成为高科技与农业生产结合的产业,逐渐被认为是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方法。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便有专家提出了对农业精准化的研究想法,随后,专家们对农业精准化在国外的实际运用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探讨了农业精准化在国内的发展前景,根据研究结果,我国开始了农业精准化的相关研究。经过一系列研究试验,我国建立了北京小汤山精细农业示范园。

2农业精准化的相关技术基础

农业精准化主要依靠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监测及信息采集处理技术、专家决策系统以及智能化农业机械装备技术等。

2.1全球定位系统

农业精准化生产管理中,广泛运用了GPS以获取相关农业信息以及精确定位。通常情况下,一般运用DGPS技术以提高精确度。这项技术最主要的特点是定位的精确度极高,并且能够基于不同使用目的选择不同精确度的GPS系统。

2.2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是农业精准化绝对不能缺少的技术之一,它能够帮助我们准确有效地管理农作物生长的相关信息与数据,并且,通过该系统传递处理田间实际信息是实现农业精准化不可缺少的。

2.3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对农业精准化来说,是获得农作物相关生长信息的关键技术,农作物生长环境,生长状况以及空间相关变异信息都由它准确收集提供。

3农业精准化在设施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3.1精确灌溉技术在我国设施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20世纪80年代,我国设施农业开始发展。并在90年展迅速,进入21世纪,更是势如破竹。在我国设施农业发展之初,之中,相关灌溉设备比较落后,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灌溉水浪费,现代化管理水平比较低,源头取水管理水平落后,节水设施研发水平不够等。粗放型的灌溉模式与落后的灌溉技术达不到农业精准化的相关农业生产要求。进入21世纪,为了实现对灌溉系统的灵活管理,使灌溉过程更加准确,迅速,为了实现灌溉用水的自动化现代管理,精准灌溉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地运用,逐渐研发出了滴灌,微喷灌等高效的灌溉设施。同时,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以及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都被运用于我国农业生产灌溉过程中,提高了灌溉用水的利用效率。

3.2精确施肥技术在我国设施农业生产中的实际运用

我国的设施农业绝大部分运用于需肥量比较大的蔬菜的生产中,然而,通常情况下,我国的蔬菜种植过程中常常出现各种养分配合比例失调,肥料使用方法不当,肥料使用过量等一系列情况,使我国蔬菜种植质量下降。精确施肥技术能够利用空间与时间的变化量来进行作物的管理,改变传统的肥料使用方法,不仅避免了肥料使用过量造成生产成本增加以及农业环境污染情况的出现,而且确保了作物的生长潜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相关农产品的品质得到了保证的同时还能够取得很好地经济效益。

3.3精确施药技术在我国设施农业生产中的实际运用

设施农业使农药使用的品种比传统农业多,使用农药的次数也比传统农业多。同时,农业设施常常使农作物处于封闭状态,空气流动比较慢,风力比较小,这些因素使农药溶解比较慢,可能使产出的农作物农药残余量超标。而使用精确施药技术则可以有效避免这些问题地出现,从而降低农药残余量超标的可能。

4结语

我国设施农业自20世界8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发展后劲足,而不断研发精确农业相关技术,提高农业精准化生产能够不断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向自动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从而促进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农产品作物质量的提高,确保农业环境不受到较大的污染。因而,我国应该在农业精准化生产的道路上继续努力。

作者:管仁华 单位:日照市五莲县洪凝街道办事处

第7篇:农业生产技术范文

关键词:农业生产;计算机;信息虚拟技术;策略

近30年来,信息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格局,时至如今,事实证明,在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甚至是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拥有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就能赢得了发展的先机。一直以来,我国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在我国整体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就算工业革命以来我国大刀阔斧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但是对第一产业发展依然重视,因此我们应该以计算机为平台,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大力发展信息化农业。

1农业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优势及应用机制

1.1应用机制

在农业方面应用信息技术也就是要使“农业信息化”,发展“信息农业”,具体来说,是利用计算机平台使传统农业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从而发展出一种新型的现代化的农业模式。在运行机制方面,利用信息系统优秀的整合及分析功能,通过计算机来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优劣处,然后依据各地特点来发展适合本地的农业,这样,就可以把农业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利用信息技术的科学分析、科学决策来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发展“信息农业”

1.2应用优势

发展农业信息化不仅有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改变粗放农业对环境的破坏和对资源的浪费,更可以节约农业发展的成本,推动节约型农业的发展进程。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一改农业发展中对人畜劳动的依赖,使用现代化及其作为最主要的劳动力,同时,可以提高各种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农业收益再添佳绩。总的来说,就是建立了一个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收益更高型的农业发展模式。

2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各方面的具体应用

2.1计算机数值方面的应用

利用计算机绝佳的分析统计功能来为农业发展选择最佳方案、为农业生产选择最佳配比是利用计算机数值来发展农业的常用方式。在畜牧业方面,可以利用计算机数值分析来选择最有利于家畜生长的饲料配方;在种植业方面,可以利用计算机数值分析来选择最合适的农作物播种时间、地点和方式以及施肥方案;在农产品销售方面,更可以利用计算机数值分析来选择优良的销售方案,以期获得更大的收益。

2.2计算机信息模拟方面的应用

计算机模拟技术最适合用来进行系统研究,应用在农业方面,就是要把农业看作一个整体、一个大的系统,然后把农业细分出的畜牧、种植等行业看作一个个小的生产系统。在进行计算机信息模拟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具体的调查,确保所采用的初步数据和信息的真实性,其次,利用数学建模的知识将系统内的具体情况和计算机信息系统相连接,量身定做出农业相关的计算机模拟系统,最后,根据计算机模拟系统的有关结果来合理安排农业生产资料,做出最适宜的管理实施方案。利用这种计算机模拟实验,能够极大的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减少对农业生产资料的浪费及对环境的破坏,在西方,这种技术已经普遍运用并且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在我国,也要尽快把这项技术的应用提上日程,以求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例如,当今反季节蔬菜的种植规模已经比较大,如果在种植前就利用计算机模拟系统来模拟种植的温度、湿度、土壤肥沃程度等各项相关数据,就能最大程度的避免失误,使蔬菜得到更好的生长,使产业达到更好的收益。

2.3种植业方面对计算机信息服务系统的应用

首先,我们要明确计算机信息服务系统究竟是什么,顾名思义,这是一个以计算机平台为支撑,以信息作为卖点的服务于农业的系统,也就是说,利用计算机信息的专业知识来智能的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在农业信息服务系统中,汇聚了有关农业各方面的庞大的知识信息,几乎任何农业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利用它来解决。在种植业方面,这个庞大的系统又可以细分为播种管理系统、土壤管理系统、病虫害防治系统、天气预测系统等多个相关的子系统,这些系统之间协调运作,使种植业获得更好的发展,播种管理系统可以提供最佳的播种时间和方式;土壤管理系统可以为不同的农作物选择最适宜的种植土壤;病虫害防治系统可以科学判断农作生长的不同时期可能遇到的不同的病虫害并提供优良的治理方法;天气预测系统可以通过对天气的预测来降低不良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通过这一系统,种植业的发展一定能迅速的得到改善,走向现代化。

2.4畜牧养殖业方面对计算机信息服务系统的应用

与种植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利用相类似,在畜牧业方面,这个庞大的系统也可以细分为优化育种系统、生长管理系统、营养控制系统、疾病防治系统等多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共同铸就现代化的畜牧养殖业。优化育种系统为畜牧养殖业提供基因优良的幼体;生长管理系统可以对家禽家畜的生长进行科学的管控,使他们更好的发育生长;营养控制系统可以及时了解家禽家畜生长过程中缺乏哪类营养并且提供补足该营养的方法;疾病防治系统可以针对家禽家畜不同的生长周期所易发的疾病进行科学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3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和大数据发展的新时期,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实现信息化农业已经成为了需迫切开展的课题,我国应该努力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段家豪,杨卓翰,项凌威.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南方农机,2016,47(10):82-82.

[2]甘秋维,董咏林.新时期农业生产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J].山西农业科学,2015(02):207-209.

第8篇:农业生产技术范文

关键词:绿色植保技术;农业系统;农业生产

0引言

绿色植保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主要目的是能够降低学农药和化学肥料的使用量,既提升了成本的控制水平,也可以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此外考虑到在农业生产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技术,包括病虫害防治能力、材料使用量以及实际取得的收益等,因此在绿色植保技术的使用过程中,需要能够以这类参数为分析要点,综合探讨绿色植保技术的具体使用方法。

1绿色植保技术的使用目的

1.1提高收益

农业生产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要能够提高农户的实际收益,因此在相关技术的使用阶段,就需要完成开源和节流两项工作。所谓的开源是指,要能够使得最终所获得的产品无论是取得的结果上来看,还是从产品的产量上来看,都更加贴合农户的实际需求,从而进行充分性的提升[1]。对于绿色植保技术及相对于原有的植保技术,既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和土壤的破坏程度,又得到了更高的产量。另一方面由于化学农药以及化学肥料的使用量减少,这就意味着农业生产的成本降低,则自然能够提高收益。

1.2降低污染

农业生产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污染,但是这类污染如果可以可控,那么就意味着今后只需要投入相对较少的成本,就可以对周边的环境进行相对应的改善。在绿色植保技术的使用过程中,当前已经更加追求对绿色环保技术的应用,包括有机肥料的使用、生物防治技术的使用、各类药物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污染后期处理等。同时从化学肥料和化学药物的使用上来看,如果施加量过多,会导致土壤板结、土壤透气性下降以及土壤有益微生物的数量减少等问题,在绿色植保技术使用中,对这类物质的使用量较低,因此可以达到有效的降低污染作用。

1.3节约成本

在绿色植保技术的使用阶段,一方面在专业技术的使用过程中,目前正处于验证过程和升级过程,如果能够在使用过程取得良好的成果,且各类技术具有延续性时,则当地的农户无需投入更多的成本,只需要一次性投入一定数量的成本,就可以起到对病虫害防治以及土壤的有效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如果周边能够建立基于绿色植保技术的生态系统,那么该系统就可以处于自发性的运行状态,无论是在病虫害防治能力,还是对于产量的提高意义上,都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在成本的节约方面也具有良好的效果。

2绿色植保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方法

2.1品种选择工作

绿色植保技术的原则是,要能够最大程度减少对于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的使用量,如果当前相关栽培品种本身就具有良好的环境抵抗能力以及病虫害的防治能力,那么自然就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所以在该项技术的使用中,必须要重视对栽培品种的选择工作。选择原则是通过对当前市场内所提供的各类品种进行选择以及信息分析,研究在品种的栽培过程和后期的农作物生长过程是否具备对病虫害的自我抵抗能力,如果能够抵抗,那么就可以认为该品种在生长和实际的作用水平上,可以起到对病虫害的有效防范,则今后无需投入更多的农药采购成本就可以提高产能并且防范病虫害。此外也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土壤情况进行选择,尤其是需要分析土壤中当前已经存在的遗留性化学药物和肥料的总量,以完成土壤参数的调整工作。

2.2田间管理工作

田间管理工作是绿色植保技术采用过程需要关注的重点,从而能够在相关品种的选择过程具有更高的科学性与完善性,但是如果田间的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那么依然无法保障所采取的相关药物和相关资源可以符合田间管理工作的各类需求。实际工作中,田间的管理工作必须要全面落实好针对各类参数的分析工作。比如土壤中的肥料含量、土壤的保水率、相关区域的杂草含量等,通过对所有这类参数的处理与整合,使得土壤的各类参数可从取得的管理效果上来看,具备农业保护的科学性、完善性与合理性。

2.3日常跟踪工作

日常的跟踪过程,一方面要定期或不定期派出专业人员参与田间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要分析目前的技术使用过程所能够实际得到的效果。比如在果树栽培中,所采取的方法是通过施加有机肥料让果树可以获得更好成长,对于有机肥料的施加方法是在果树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上,距离树干1m处,挖掘30~50cm的施肥沟,施肥沟内添加经过完全腐熟后的农家肥,之后在施肥沟的表面进行覆土操作。后续的跟踪过程主要是发现施肥沟的肥料含量以及果树在不同时间段内的生长情况,如果发现采取该方法能够充分促进果品的产量时,那么在今后的种植过程中可以长期使用该方法。

2.4病虫害防治工作

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主要是采用各类生物防治技术以及物理防治技术替代原有的化学农药,其中针对生物防治技术需要全面分析相关生物对周边自然生态系统所造成的影响,要严格避免所加入的生物对于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作用[2]。此外本文认为主要可以采用的病虫害防治类型为微生物防治技术,比如喷洒苏云金杆菌药物,相对于化学药物,苏云金杆菌是破坏幼虫神经系统的一种微生物,即使幼虫感染之后被鸟类取食,也不会对鸟类造成毒害作用。对于物理防治主要是采取频振式杀虫灯、对于果树蛀洞的灌水以及封堵的方法,实现对病虫害的有效消除。

3绿色植保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要点

3.1资源科学选择

绿色植保技术的使用过程,需要在其中投入大量科学、专业化的资源,而这类资源必须要能够经过科学的选择,所谓的科学选择,首先要根据该地区常见的病虫害类型,以及对于相关农产品的材料,实现对于相关资源的实际带动作用和取得效果的促进作用,并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之后分析相关的资源在使用之后,是否能够和设定的要求完全匹配。其次要分析相关资源的使用阶段能否得到有效防治效果,尤其是针对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要全面研究在相关技术使用中是否会对周边的自然环境系统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最后是针对相关资源投入数量的确定,比如对于有机肥料的使用以及绿肥的使用量,此时需要进行新型技术的全面设定,以防范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伤害。

3.2资源合理投放

对于资源的投放过程,要根据具体的处理方法以及相关农作物的栽培目标进行资源投放,比如对于果树,就需要分析在不同的土壤环境下以及周边环境下对相关资料的处理方法,同时也要根据已经选择了的资源类型,对相关资源的投放模式进行进一步的设定。比如在某干燥边坡地带,对于栽培的果树需要通过对实地的考察,发现该区域适合使用的肥料为绿肥,并且最终选择的品种为各类豆科植物。在资源的投放过程中,一方面是对豆科植物的栽培数量进行控制,以防范由于栽培密度过高导致豆科植物的生长质量下降,或者对土壤产生养分的过度消耗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同时在该区域内投入较多数量的大肥,从而将无机氮肥转变成有机氮肥,从而让果树可以更好吸收养分。

3.3生态系统保护

生态系统的保护过程,一方面是针对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护,另一方面是针对整个周边大循环性的生态系统保护。对于前项工作,要分析所有材料的使用量、使用方法以及各类材料的处理措施,实现对于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比如在果树的栽培过程中,就需要分析该区域内的资源加入数量以及肥料的投放方法,使得该区域的生态系统从取得的效果上来看具有良好的完成度。另一方面主要是分析在周边生态系统的建设过程中,是否能够取得完善科学的工作模式,尤其是针对各类生态防治系统中所投入动物的全面处理与防止,防范在使用过程引入了生物入侵性品种。

3.4新型技术开发

要能够确保绿色植保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得到更好的应用效果,就需要对相关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和使用,在开发过程首先要能够由当地的农业技术部门以及农业资源技术的管理部门共同介入,以分析相关技术在发展核心、发展使用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如果发现存在缺陷,要能够进行自我性的修复[3]。此外在相关技术开发后,要在当地所开辟的试验田内进行重点性监管,以分析该项技术是否存在从理论层面上无法发现的问题,如果发现在实验田的验证阶段不存在缺陷时,那么该项技术如何使用就需要向相关的农户进行说明,从而让农户可以主动使用这类新型的技术。最后是针对相关技术使用模式的分析,要完全根据这类技术的利用原则和利用方法得到科学完善的结果。

3.5应用效果跟踪

在绿色植保技术使用过程,针对相关技术的应用效果和应用模式需要进行持续性的跟踪。在具体的处理过程,一方面要根据相关技术应用效果的本身目标进行适当的选择,以分析该项技术的最终应用质量和应用水平是否符合已经设定的工作要求。另一方面要根据所有技术的使用原则和运行方法,对实际产生的应用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处理,确保相关技术的应用水平可以得到充分的保障。

4结语

综上所述,绿色植保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主要涉及的技术类型包括品种的选择工作、田间管理工作、成本的跟踪工作等,所有工作在落实过程,都必须要能够按部就班完成技术保障工作,让技术使用水平可以升级。相关技术的研究点包括应用效果的跟踪、生态系统的保护、新型技术的进一步研发和处理等,从而使得该项技术可以在农业系统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志鹏.绿色植保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探讨[J].南方农业,2020,14(32):17-18.

[2]涂金柱,张海宝,陶宝芳.试论农业生产中绿色植保技术的分析与应用[J].农民致富之友,2018,(21):58.

第9篇:农业生产技术范文

关键词:有机农业;种植技术;新疆地区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通过种种科技手段改变自然地能力大大加强。原来农民需要积攒脏臭的有机肥来增加粮食产量,现在只需要将化肥运到田间就可以了,并且还能够极大地增加粮食产量,但是随之而来的早场的潜在健康隐患是十分令人担忧的。而有机农业这一新型农业种植形式的实施,就是为了规避农药、添加剂等有害物质对人体的伤害,使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更加健康、天然无污染。

一、有机农业的概述

(一)有机农业的概念

有机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上避免使用或者根本就不使用化肥、农药、生长添加剂和饲料添加剂等,而是采用有机肥来促进农业作物的生长或者此案有有机饲料来为满足畜牧业的需求。有机农业生产机种植技术使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更加自然健康,对人体没有危害,使人们吃的放心,且符合现代人对高质量环保生活的追求。

(二)有机农业和传统农业的差异性

从有机农业的定义中就可以看出,有机农业是根据严格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进行规范性的操作实施,绝对不存在任何转基因的问题,重点强调纯天然种植,且在种植的过程当中,不使用任何新科技手段制造出来的化肥、农药和添加剂等,完全遵循农产品的自然生长规律,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入整个种植过程当中。而传统农业讲求的是“精耕细作”,生产结构比较单一、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生产规模一般比较小、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也比较差。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在保持和发扬中国传统农业特点的基础上,构建高质量、高产量、低消耗和无污染的新兴农业系统。

(三)有机农业的生产原则

1.循环利用原则在有机农业及种植过程当中,要想建立自身养分供应系统,就必须遵循循环利用的原则,将收货中的有机肥料充分利用,如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等。这些东西原本都是生活中的垃圾,需要被销毁扔掉的,但现在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将其运用到有机农业生产中,既减少了原本农作物中农药、化肥的使用,还节约了不可再生资源,且通过有机农业,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更加天然健康、生态环保。2.培育良好土壤原则有机农业的操作与实施是十分严格的,需要进行实地考察和仔细周密地分析研究,才能够确认所选择的区域是否适合进行有机农业生产种植。对于农作物来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土壤的选择,土壤是保证农作物优质生长的基础条件,没有良好的土壤农作物是没有办法茁壮成长的。由此可见,培育良好土壤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而有机农业就是要在提高土壤肥沃性的基础上,实施农产品种植。

二、新疆地区有机农业及生产种植技术探讨

(一)新疆概况

新疆位于我国中国西北边陲,首府是乌鲁木齐,是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面积约为166万km2,地形是在山脉与盆地相间,曾被誉为“三山夹两盆”,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温差比较大,日照时间充足,降水量比较少,气候干燥。新疆的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水稻为主,还有棉花、油料、烟叶和药材等产品。当然,不可不提的是新疆的瓜果,一直以来新疆由于自身的地理特点和客观环境条件,素有“瓜果之乡”的美称,葡萄、哈密瓜、巴旦杏及香梨等都香飘万里,远近闻名。

(二)新疆有机农业模式的探究

1.循环经济模式的应用在新疆地区,实施有机农业生产种植,必须遵循循环利用的原则没发展“资源-环境-产业-资源-环境的循环”模式,充分将新疆地区的农业资源进行整合,将有机种植业和有机畜牧业联系在一起,既能够让有机种植业为有机畜牧业提供所需要有机养料,还能让有机畜牧业为有机种植业提供天然肥料。2.以新疆“哈密瓜”为例展开有机农业模式的探究新疆地区的哈密瓜种植,就可以采取有机农业种植的方式,既能够提高哈密高的优质质量,又能够控制其生产量,使其平衡发展。一方面可以从哈密瓜种植基地入手,坚持轮作倒茬的种植方式,以防止土壤退化,保证土壤的肥沃性;另一方面,要抓养殖,形成“种养结合,相互促进”的生产模式。通过建设哈密瓜种植基地,能够充分发展有机农业,吸取有机肥料。既能够将养殖场产生的粪便来增加土壤的肥力,保证哈密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还能够将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秸秆作为养殖场的饲料。

三、结论

从长期来看,有机农业及生产种植技术发展前景良好,无法否认的是,有机农业已经成为农业领域发展最为活跃的一部分。在中国,尽管存很多现实问题,如中国土壤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和水资源被破坏的问题等,都相对地制约了有机农业的发展,但这并不能阻挡有农产业的发展脚步。笔者相信,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科学家们的细心研究和国民们环保意识的逐渐提高的大环境下,必将能够促进有机农业在我国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张剑,吴坤,李梦琴.有机农业及其生产种植技术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05(10):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