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运动技能范文

心理运动技能精选(九篇)

心理运动技能

第1篇:心理运动技能范文

摘 要 心理技能训练是现代竞技运动训练系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影响、制约着运动员身体、技术、战术水平的提高和发挥,可促进运动员心理过程的不断完善,形成专项运动所需的良好个性心理特征,获得高水平的心理能量储备,使运动员的心理状态适应训练和比赛的要求,为达到最佳竞技状态和创造优异成绩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本文运用心理技能训练的一般原理与方法结合中长跑训练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心理技能训练在中长跑项目训练过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 心理技能训练 中长跑 运动员

随着竞技体育的迅速发展及竞争程度的加剧,心理因素逐渐成为制约运动员比赛取得优异成绩的瓶颈。越来越多的教练员、运动员、科研人员都注意到这样一个客观事实,即训练过程在不断探求和挖掘人类生理潜能、不断突破运动成绩的极限之时,运动员心理和心智潜能的开发、训练和利用已经成为获得比赛胜利的保障。现代田径运动把心理技能训练同体能训练、技战术训练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心理技能训练已成为现代田径训练理论完整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心理技能训练的作用

心理技能训练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也是采用特殊的方法和手段使运动员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并进而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运动行为的过程。

心理技能训练是恢复和调节已消耗的身体能量与心理能量的有效手段。对于运动员而言,心理素质是其控制自己生理活动和技术动作的主导因素。如果心理活动水平过低,则无法进行有效的自我控制,即使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高超的技术水平,也无法将其充分表现出来。同时,超常的生理活动能量也会冲击他们的心理状态,使其产生紧张心理,影响肌肉运动,最终影响比赛成绩。因此心理活动过强或过弱都会造成动作失调,无法有效控制身体力量,使心理与动作失去平衡。提高心理活动的强度完成任何工作任务都需要以一定的心理活动能量为基础。只有心理活动达到适宜的水平,才能满足身体训练、技术训练与比赛的要求。

二、心理技能训练的分类

(一)行为主义理论与方法

它是建立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的,包括放松训练、生物反馈训练和系统脱敏训练等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人的不适应行为,激发和强化人的适应性行为。行为主义的这些方法在调节和控制运动员紧张、焦虑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二)认知理论与方法

它是在认知心理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表象训练、注意集中训练、目标设置训练、心理教育和认知训练等方法。它强调:第一,人的认知因素与行为和情绪密切相关:第二,对这些认知因素的调整可能引起行为和情绪的变化。近年来,认知训练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主要原因在于认知训练以调整人们头脑中对事物不合理或不正确的认知,从而从根本上消除人们心理和行为的一些不良反应。

三、心理技能训练在中长跑项目中的应用

(一)心理技能训练在中长跑项目训练期的应用

1.训练环境变换法

所谓训练环境变换法,就是变换训练环境,减少精神疲劳。持久的训练环境,容易造成大脑皮层和机体的疲劳。如果经常变换训练环境,就会提高大脑皮层和机体的兴奋性,减弱大脑皮层的疲劳,提高训练效果。更换训练场地到野外和田间小道等空气新鲜,环境幽静,地形多变的场所去训练,运动员在新奇多变的环境里和喜悦欢快的心境中,会不知不觉地去完成较长距离的训练,承受较大的生理负荷,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

2.精神转移法

所谓精神转移法,就是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引起其他感觉器官产生兴奋。因为长时间的过分集中注意力就容易产生疲劳,所以若在田径场跑道上训练,可把注意力转移到领先的运动员身上;若在野外训练,可把注意力转移到前方的树木等实物上。这样做可以降低大脑皮质和肌体的疲劳感觉,同时起到镇静情绪的作用,提高训练效果。

(二)心理技能训练在中长跑项目比赛期的应用

1.针对环境的心理训练

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赛点及赛时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社会氛围、生活节律等。赛前应安排适应比赛环境的针对性训练,条件允许时可安排一定时间到比赛场

地,采用接近实际比赛氛围、生活节律的训练。

2.针对对手的心理训练

运动员在比赛中遇到的对手,一般都会遵循和运用比赛的一般规律,但在战术运用上却各行其道。高明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不仅要掌握运用比赛的一般规律,而且要学会根据不同的对手和他们的不同战术以及自己在比赛中遇到的不同情况随机应变。赛前要充分估计比赛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设计多种相应的应变方案,并进行针对性训练,以增强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样才能临赛不慌、处变不惊,始终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充分发挥技术水平。

四、结论

本文通过心理技能训练在中长跑项目中的应用, 根据中长跑运动员在训练中和赛前不同时期的心理表现,系统地阐述了一些心理训练的方法。在训练期可采用环境变换法、精神转移法等:在赛前应针对比赛环境、比赛对手进行训练。

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影响着身体、技、战术的发挥程度。要想使机体的潜能充分发挥,必须进行心理训练,使运动员的心理过程不断完善,形成专项运动所需要的良好个性心理特征,获得较高水平的心理能量储备,使其心理状态适应训练和比赛的要求,为提高运动员技术水平,获得最佳竞技状态和创造优异成绩,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根平,邹平.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的重新认识[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7(08).

[2] 张琳,张奚赫.浅析中长跑运动员的心理训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04).

[3] 赵东平.浅论体育运动中的心理训练[j].潍坊学院学报.2004(04).

第2篇:心理运动技能范文

【关键词】 心理技能;训练;中长跑;运动员

在人们生活水平得到高速发展的今天,竞技体育的普遍性越来越高,竞争也随之变得越来越激烈,而心理素质也渐渐成为运动员是否可以获得比赛优秀成绩的关键。越来越多的体育事业工作者都不得不开始面对这样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除了在训练过程中不断提高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和技术水平之外,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开发、调整和利用也变得尤为重要。现阶段大多数体校的训练中已经把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训练、技术水平训练以及心理状态训练放在平等重要的位置上。心理状态的训练已经逐渐成为体育教学完整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心理技能训练的作用

心理状态的训练是指使用特别的方式和手法来帮助运动员调整和控制自己的心理机能,通过良好的心理状态来调整和控制自己的运动技术。这是一种具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的对运动员身体和心理施加影响的过程。

相对于运动员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其控制自己技术水平的关键因素。心理素质可以有效地调整和恢复自身已经消耗掉的身体能量值和心理能量值。如果说现阶段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不够,那么他就没有办法去有效地控制自己,即便他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优秀的技术水平,也会因为心理状态的不足而受到制约。在同样的情况下,超出常理的生理活动能量值也会对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不好的影响,比如会让运动员心理紧张,导致肢体无法正常伸张,对比赛的成绩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心理活动过于强硬或者是过于脆弱都会对运动员的动作产生影响,使运动员无法正常控制自己的身体力量,最终心理和动作没办法协调过来。任何一项工作任务都是建立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的,要想把工作任务完成好,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心理状态。只有心理活动达到了适合的水平,才能把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完好地展现出来。

二、心理技能训练的分类

1.行为主义理论与方法。将行为主义学习建立在心理技能的训练之上,通过一些简单的放松训练、身体的反馈训练和系统的抗敏感训练等多种方法来有效地控制运动员身体上的不适应性。要充分利用行为主义的这些方法,它对调整和控制运动员的不安情绪等各方面的不良心理状态具有很大的帮助。

2.认知理论与方法。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出几种训练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有表象的训练、集中注意的训练、设置目标的训练、心理状态和认知的训练。它主要强调的是人的认知能力与行为方式和情绪的调整是相关联的,当运动员调整好认知能力行为和情绪也将随之变化。这几年开始,认知训练逐渐在社会中站稳脚跟,最主要的还是因为认知的训练可以从根本上调整运动员头脑中对事物不合理或者错误的认知,进而消除运动员心理以及行为上的一些不恰当的反应。

三、心理技能训练在中长跑项目中的应用

(一)在中长跑项目训练中加入心理技能训练

1.训练环境变换法。根本字面的意思,这个所谓的训练环境变换法就变得非常好理解了。适当地进行训练环境的变化,可以大大减少运动员的精神审美疲劳。长期面对同一个训练环境,很容易使运动员产生一种视觉和身体机能上的疲劳。如果经常给运动员变换训练环境,就能刺激运动员的大脑和心理机能,使身体机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得亢奋起来,减少旧环境带来的疲劳,最终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效果。比如,当运动员在室内进行长时间的训练,大脑皮层将会感觉到非常压抑,致使运动员的身体和心理都会产生一种疲惫感,提不起精神继续训练。这时候可以使用环境变换的办法,把训练场地更换到公园的大草坪或者是田间小路等等视野比较开阔,环境比较清新的地方,这样运动员便可以在新的训练环境下产生新的心理反应,会在不知不觉中减少压力、放松心态,在愉悦中完成长距离的项目训练。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2.转移注意法。顾名思义,所谓的转移注意法,就是训练运动员对注意力的控制,让运动员把现阶段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面,让感官随着注意力的转移而转移。比如,由于长时间的高度集中注意力容易产生疲劳,如果是在田径场上训练,可以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运动员身上,如果是在田间小道训练,可以把注意力转移到前方的花草树木等物体身上。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大脑和身体的疲劳感,适当的放松会为之后的训练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在中长跑项目比赛期间运用心理技能训练

1.针对环境的心理训练。针对环境所进行的心理训练中包含着比赛场所和比赛时间的具置、天气、比赛氛围、生活方式等等。比赛之前教练员应该模拟比赛环境,让运动员提前适应比赛环境,如果可以的话,直接把运动员带到比赛场所进行赛前准备更好。教练员还要根据比赛的现实情况和比赛氛围对运动员的心理进行相应的训练及调整。

第3篇:心理运动技能范文

关键词: 心理暗示;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

中图分类号: G80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7-112-02

一、前言

随着本次世界杯预选赛中国未能出线,中国足球进入了一个低潮期,凸现出中国足球存在的种种问题,尤其暴露了中国足球目前缺乏后备人才的现状。要想在激烈的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必须具备高度发展的专项技术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又与运动员的意识、心理控制能力、情绪稳定等心理素质发展不可分割。因此在足球比赛中,要求运动员不仅要具备全面的身体素质,还要具备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及良好的对抗技术和灵活多变的能力及较高的竞技战术水平,而且还要具备最佳的竞技心理状态,在比赛中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所谓足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是指,在足球训练和比赛的实践中,教练员有目的、有意识地对运动员心理施加影响,并采用一定的训练方法、手段使运动员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的过程。其中心理暗示是心理训练最为重要的一环,心理暗示在足球比赛中的重要意义,已日益引起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普遍重视。

本文的目的旨在研究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心理特性以及青少年队伍教练员在训练与比赛中对于球员心理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通过分析与研究让青少年球员和教练员重视心理暗示对于提高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水平的作用。

(一)心理暗示的概念

《心理学大词典》上是这样描述的:“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或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心理暗示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

(二)青少年界定和身心特征

1、青少年的定义

以广义而言,青少年时期集中在十二到二十一岁之间,并区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前期、青少年早期及青少年后期,但以较狭义的范围来看青少年时期是指介于十二到十八岁的阶段。在此我们所指的“青少年”、“少年”乃依我国刑法的界定,将“青少年的年龄”界定在十二到十八岁之间。

2、青少年的身心特点

心身发展――-快速而不平衡:在青春期到来时,青少年在躯体和心理方法呈现快速地发展。表现为身体急剧地生长和变化。肌肉、骨等组织全面地急剧成长,生殖系统的成熟,第二性征逐渐显露。随着身体的发育,青少年必须适应发展中的新自我,同时还必须适应别人对于他的新形象所表现出的反应。青少年球员的年龄特点表现为好胜心强,不服输。

二、研究对象

为了使得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挑选的对象要经过一定时间的专业训练并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本研究挑选了武汉市足球学校U-17年龄组和湖北省足球学校U-17年龄组,其中武汉市足球学校的学生为实验组,湖北省足球学校的学生为对照组。

三、研究方法

1、资料分析法:以阅读足球心理训练及相关的科研文献为基础,参阅国外有关的文献资料。

2、教学实验法:根据指定的心理暗示的设计方案做教学实验,把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赛各项技术评定作对比,以检验心理暗示的实用可行性和有效性。

3、数理统计法:对各项统计数据做统计学处理。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组的操作实施

两支队伍在实施研究之前的三次的教学比赛中进行了技术统计,其中湖北省足球学校U-17年龄组在对武汉市足球学校U-17年龄组的比赛中都获得了胜利,并且在各项关键的技术统计中都好于后者。(比赛技术统计如表一)

于是选取在武汉市足球学校U-17年龄组中,与教练协商,在队伍中创造一种积极的激励球队的环境,培训摘要如下:

如何青少年球队创造一种积极的激励球队的环境

让教练员知道球员的三种基本心理需求:

1、展示他们能力的需求;

2、体会到集体归属感的需求;

3、得到某种选择权的需求,选择他们在球队中所做的事情(或者选择他们在球队中的角色)。

如何具体对青少年球员进行提示和让他们自我提示

[摘自《足球心理》安迪・凯勒(英)罗伯特・佛左尼(英)]

1、自我暗示训练

自我暗示训练是运动员用自己的思想、词语对自我的心理施加影响,以调整自己的情绪、意志和注意力等心理活动,从而提高自我的控制能力,在比赛中建立良好的状态。如在运动员上场前反复提示队员不要计较比赛的结果,排除一切干扰,全身心的投入到比赛中去,认真完成每一个技术动作,处理好每一个球,把个人的行为融入全队的整体配合中去。

2、念动训练

念动训练也称为心理回忆训练,是心理训练方法的一种。要求运动员回忆教练员经常反复提示的技术动作要点,以及场上多变的情况处理和分析;强化正确的技术动作,改进技术动作和提高完成动作的正确性;重现成功技、战术组合的情景;重现比赛取得胜利的激动场面和外界观众高涨的情绪。

在武汉足校U-17年龄组教练经过短期心理课培训,六个月以后,两支队伍又进行了三次教学比赛,两队的出场队员与半年前基本没有变化。武汉市足校的队伍在这三场比赛中取得了两胜一平的好成绩,各项关键的技术统计都好于省足校。(前三次和后三次的技术统计如表一)

(二)统计结果的分析比较(表一)

对表一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角球次数、前场任意球次数、抢截成功次数没有显著变化。而关键的技术数据,比如说攻入前场30米区域、过人成功率、射正次数、控球百分比在进行心理暗示训练前后有显著性差异,得出 p<0.05。说明武汉市足球学校U-17年龄组的队员在教练员进行心理暗示训练之后,竞技能力得到了显著性提高。研究表明,在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中采取心理暗示训练是必要的,并且在教学实验中被证明是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有效性的。

五、结论

1、心理暗示训练对于足球运动员自信心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中,这种效果更加明显。

2、 通过T检验分析得出心理暗示训练对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3、建立正确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训练的指导思想是摆在每个教练员的当务之急;只有了解并掌握世界足球发展规律,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素质,学习科学,先进的训练方法来指导训练,才能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足球人才。

4、要振兴中国足球运动,首先要抓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这是一个切实的工程。在当前将足球工作重点转移到培养青少年运动员上来,是符合世界足球发展规律的。

参考文献

[1] 邓达之・足球训练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 Bert Van Lingen (荷兰)・足球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3] 约瑟夫・施奈耶斯 (德)・德国青少年足球训练教程[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第4篇:心理运动技能范文

关键词:竞技能力;构成要素;思考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运动训练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它的创立、发展和深化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竞技运动水平的不断突进和提高。一门成熟的学科,必有一套规范的学科名词和成熟理论作支撑。以过家兴教授为主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工作,终于完成了我国第一本《运动训练学》专著,该专著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到现在只有25年的历史,而世界上第一本内容体系较为完整的运动训练学专著《训练学》诞生于1969年,可见运动训练学还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其中的许多问题尚待人们进一步探索,但在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上仍存在一些分歧,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竞技体育理论的深入研究。因此,我们在此就对竞技能力的定义、同一性、差异性及构成要素等问题进行探讨和论述,以期为完善竞技体育理论体系及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竞技能力构成要素基本理论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系统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对竞技能力构成要素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探讨与论述。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竞技能力的演变。在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发展的早期阶段,曾经使用“训练水平”替代“竞技能力”来描述运动员参加训练和比赛的本领,但在训练实践中,训练水平这一概念有时也用它来指代“运动员所达到的竞技水平”、“教练员组织训练工作水平”、“运动员所具有的运动能力”等,存在着一定用词混乱的现象,可以说,训练水平是一个多义词。而训练水平是指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竞技能力的含义则专一而明确。当训练水平被用于表达运动员的训练状态时,则比竞技能力这一概念更为具体地表述所达到的程度。1984年田麦久教授首次对“竞技能力”这一概念的科学涵义及其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进行了探讨。随后,体育界广大理论工作者和教练员开始逐步使用。1986年我国第一部全国体育院系统编教材《运动训练学》中,使用了“竞技能力”这一概念,标志着竞技能力概念在我国的使用走向了深入和普及。

(二)竞技能力的定义。竞技能力的定义长久以来一直存在分歧和不同的见解,目前广泛使用的定义多集中于“参加比赛”而剔除“参加训练”的表述。“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有效地参加训练和比赛所具备的本领,是运动员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的综合。1994年版的《运动员竞技能力模型与选材标准》、1998年版的《项群训练理论》均引用了此种概念。下定义的规则中“定义项不能包括含糊不清的概念和隐喻的词语”,“有效地”这种含糊不清的词是欠妥当的。在1988年版的《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1994年版的《运动员竞技能力模型与选材标准》和1998年版的《项群训练理论》中均把“有效地”去掉了,将“竞技能力”定义为运动员参加训练和比赛所具备的能力。

而“竞技能力”中“竞”是“竞争、竞赛”之意,“竞技”是指“体育竞赛”,“能力”是指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所以,竞技能力是表现在“体育竞赛”中的能力。训练学家徐本力教授认为“竞技能力”是运动员为在比赛中取得优异运动成绩所必须具备的运动能力,是运动员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心理能力和思想作风能力的综合体;张洪潭教授对“竞技能力”的定义是运动员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及后天因素作用下通过专门训练而积聚的参赛夺标的主观条件。2000年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对“竞技能力”定义为: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郑念军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将竞技能力系统定义为:相互区别、相互作用的身体形态、技能、素质、技战术等组成要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为实现竞技能力状态转移而表现出一定训练和参赛能力的有机体。田麦久教授在《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新发展》中指出,对概念下定义时,应遵循“中性定义”的原则,不能对所定义的概念持有“理想的期望”。显然,徐本力和张洪潭所下的定义中“取得优异成绩”、“参赛夺标”是不适合的。

(三)竞技能力的同一性和差异性。运动训练方法是为提高竞技能力而采用的途径和办法,要提高什么样的竞技能力,就应有什么样的运动训练方法。1986年过家兴教授等人提出竞技能力构成要素是“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到1990年徐本力又提出了“体能、技能、战术能力、智能、心理能力和思想作风能力”的观点,2000年田麦久主编的《运动训练学》中提到竞技能力构成要素为“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但这些运动训练方法中,除比赛训练法这种综合提高各种能力的方法外,没有专门提高运动智能的方法。循环训练法还能提高对抗能力,而对抗能力不在五种竞技能力中。所以,有必要对竞技能力构成要素进行梳理,这样在运动训练中要提高某种竞技能力才能采用相应的运动训练方法。

1、竞技能力的同一性。竞技能力是运动员个体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的赛场上所展示的综合素养,身体练习是竞技能力的基本特征。因此,从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的运动员个体必须具备身体能力,没有身体能力,竞技能力将无从谈起。以前常听说搞体育的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从侧面也反映了要想从事体育活动,四肢一定要发达,要具备一定的身体能力。身体能力是其他竞技能力的基础,在很多项目中还起到了主导作用。

完成体育动作需要有方法,这种方法即是技术。技术是体育的核心,不学技术可能会取得一定的成绩,比如跑步,但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必须要经过多年系统科学的训练,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早期运动训练的主要内容是“力量+技术”,可见技术早已被人们所重视。运用技术的能力即技能。在田麦久的项群理论中,把技能主导类作为一大类提出,也充分显示了技能的重要性。没有技能,就无所谓体育竞赛。竞技能力发展到高级阶段,技能的一点点提高,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运动成绩。

运用技能将身体能力充分发挥,必须有心理能力的参与和配合才能得以实现。心理能力是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依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奥运会赛场上从没有出现过弱智的运动员。一个心理能力不强的运动员,很难在大赛中取得好成绩,要不就不会有“克拉克现象”一说。比赛法的目的就是训练心理能力,确保在实战中技战术的稳定发挥。如果说身体能力是竞技能力的“硬件”,那么心理能力相当于竞技能力的“软件”。

战术能力只有在球类等项目中才有作用,对于跑类就没多大意义了。运动智能属于心理学范畴,综合体现在其他各种竞技能力中。思想作风不属于竞技能力构成要素。所以,竞技能力的同一性是指身体能力、技术能力和心理能力。体育竞赛能最大限度发挥人的身体能力;技术能力则能节约身体能力,更合理地利用身体能力,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果;心理能力是身体能力和技术能力正常发挥的精神保证。

2、竞技能力的差异性。不同体育项目的竞技能力构成要素是不同的。比如,100米跑与健美操、足球来比较。从竞技能力的同一性可知,这三项运动的竞技能力构成要素都包括身体能力、技术能力和心理能力。100米跑除了这三种能力外战术能力可以忽略不计。

健美操是一项以有氧运动为基础,以健、力、美为特征,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身体练习。在竞赛中运动员要表现出健、力、美,要抬头挺胸、面带微笑。对于100米跑的竞赛,观众不会去看运动员跑姿好不好看、有没有面带微笑。崔云霞、杨里平在提到“健美操专项竞技能力的构成因素及培养”时提出“表演能力的提高与选材”,2001~2004年国际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与1997~2000年国际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之一是“不断提高创新和艺术表演能力”。由此看出,表演能力是健美操不同于100米跑的一种竞技能力。

足球运动是以脚为主支配球,两个队相互攻守、互为对抗,力争将球射入对方球门的集体运动项目,足球运动是集体运动项目。100米跑是个人项目,不存在与其他队员的配合,只管自己往前跑。一个有凝聚力、团结的集体中各成员必须相互配合、相互帮助,才能实现1+1>2的效应。一个足球队中的队员不光要有身体能力、精湛的球技,还要顾及与其他队员的合作。北京足球现代队外援恩里克评价中国足球队时说:“中国不是弱队,队员之间配合有问题”;孙雷鸣提出:“足球球星所具有的特质主要表现为敏锐的感知能力、协同能力、捕捉战机的能力、个人绝招等”。这种配合、互助的协同能力在集体项目中是不可缺少的。足球的特点之一是对抗性。100米跑在自己道次上运动,跑到其他的道次属犯规行为,所以不存在对抗。但在足球场上,队员之间会有合理的身体冲撞。“现代足球运动的主要发展趋势是在越来越快速的激烈对抗条件下,熟练而准确的运用技战术进行比赛,随着足球运动水平的提高,对于球员的训练质量和比赛中对抗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邹秋华、王君指出中国青年女子足球队存在的问题是:“其防守的主要问题是后场队员的个人对抗能力不强”。众多资料中显示,对抗能力作为一种竞技能力在对抗性的运动项目中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100米跑是个体两腿快速的交替重复运动,足球则显得复杂得多。足球场上情况复杂多变,竞赛结果更具有不可预测性,所以足球运动员要采取计谋和策略,即战术。荷兰队教练米赫尔斯说:“全面化的队员必须具备敏锐的机智,根据场上攻守情况,需要他到哪里起什么作用他都能承担,这样把所有的力量加起来才是总体战术”。合理的足球战术是取得比赛胜利的关键,运动员个体掌握和运用战术的能力即战术能力。运动员要在全面扎实的技术基础上,熟练应用战术,不断提高战术能力。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个体在先天因素基础及后天因素作用下,通过专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训练形式,在体育竞赛赛场上所展示的综合素质的集合体。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竞技能力的同一性表现在身体能力、技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方面;竞技能力的差异性表现在表演能力、协同能力、对抗能力和战术能力等方面。竞技能力构成要素为基础竞技能力、核心竞技能力和辅助竞技能力,三者在竞技能力构成要素中都不可缺少,只是所处的位置不同而已。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高职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徐刚.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持续发展观[J].沈阳体育学院报,2005.24.1.

第5篇:心理运动技能范文

摘 要 垂钓是新兴的群众体育运动,目前已经发展为一项体育竞技项目。作为一项竞技体育项目,运动员的成就动机、人格特征、意志品质等心理能力与比赛的成绩有很大关系。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研究在垂钓中运动员的心理能力,对运动员选拔和心理能力培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垂钓运动员 心理能力

竞技垂钓是体育运动竞赛项目之一。自1983年国家体委把垂钓活动列为体育项目至今,我国钓鱼运动爱好者的总人数已逾9000万人。随着竞技垂钓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类钓赛层出不穷;为此我国钓鱼协会专门制定了竞技钓鱼比赛规则及场地要求和我国竞技钓鱼运动员技术等级认证标准。

运动员心理能力指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依训练比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成就动机、人格特征、意志品质是运动员心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垂钓运动员的心理能力是决定垂钓技术和战术能否充分、有效的发挥到竞赛当中的重要因素。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年龄均在35-45岁之间,以2014-2015年全国钓鱼锦标赛总决赛竞技垂钓参赛运动员30名为参照组,以江西省南昌市各湖边休闲垂钓爱好者30名为对照组。对他们的心理能力(成就动机、人格特征、意志品质)进行分析研究。

(二)研究方法

对垂钓运动员现场发放问卷各100份,其中休闲垂钓爱好者回收88份,竞技垂钓运动员回收85份,在有效问卷中各随机抽取问卷30份,用体育统计方法对其心理能力进行比较。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个体为达到一定的目标,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实现这一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因。采用“AMS成就动机量表”对部分垂钓运动员进行测量分析。从检验结果来看,t检验p值为0.035

(二)人格特征

人格特征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并且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特征是运动员心理选材的重要指标,在竞技体育领域,不同项目的运动员,人格特征也有所不同。采用“艾克森EPQ-人格测量表”对垂钓运动员进行测量,N量表是测量运动员情绪稳定性;E量表是测量运动员是内、外向人格特征。结果表明:N量表t检验p值为0.045,差异性显著,说明竞技垂钓运动员情绪明显更稳定,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E量表均值两者相差不大,t检验结果p值为0.852>0.05,差异性不显著,说明休闲垂钓爱好者和竞技垂钓运动员在性格内、外向方面差异不大。但从E量表的均值可以得出,垂钓运动员的人格特征为趋向内向性格。垂钓运动员具备更高的情绪自控能力,不急、不燥。

在运动心理学上把N、E量表结合在一起就将其进一步划分为外向稳定(多血质)、外向不稳定(胆汁质)、内向稳定(粘液质)、内向不稳定(抑郁质)四种人格特征。众所周知,具有多血质、黏液质人格特征的人比具有胆汁质、抑郁质人格特征的人更适合运动。垂钓运动员是趋向内向型,情绪稳定的粘液质人格特征:稳重,考虑问题全面;安静,自控能力强;情绪具有稳定性;注意力集中不容易转移。

(三)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指个体为实现自己预期目标,而主动对自己采取的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过程,主要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采用“意志品质自测简易量表”对垂钓运动员进行测试。结果显示,t检验结果显著。竞技垂钓运动员需要自觉克服严酷天气、风向和鱼情的变化等困难,并能够迅速果断的做出应对策略,坚持到比赛最后。这都需要有较高的意志品质来实现完成。而休闲垂钓爱好者则更趋向于娱乐。

三、结论与建议

垂钓是一项静动相结合的运动,静时要求垂钓者精力集中,稳坐钓鱼台。动时要求反应灵敏、拉竿动作迅速。一个经验丰富、技术高超的垂钓高手往往具备较好的心理能力。

(一)竞技垂钓运动员成就动机明显高于休闲垂钓爱好者成就动机,竞技垂钓运动员更希望得到他人认可,更想赢得比赛的胜利

(二)垂钓运动员是偏内向稳定型的粘液质的人格特征,既要有稳定的情绪控制能力和较好抗干扰能力,又要有正确判断信息和灵敏迅速的反应能力。竞技垂钓运动员的情绪稳定性优于休闲垂钓爱好者。

(三)竞技垂钓运动员的意志品质明显高于休闲垂钓爱好者。竞技垂钓运动员有自觉克服困难并能够迅速果断的做出应对策略,还有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行为能力,坚持到底的意志品质。

(四)建议广泛调查我国垂钓运动员的心理能力现状,为竞技垂钓比赛运动员的选拔和心理能力培养提供重要的心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60-262.

第6篇:心理运动技能范文

关键词:射箭;运动员;心理训练

对于高水平射箭运动员来说,在体能和技术上的差距很小,主要的差距体现在心理素质上。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开展心理训练,帮助运动员提高比赛过程中情绪的稳定性和注意力的集中性,使运动员发挥最佳竞技水平,取得良好的竞技成绩。

一、射箭运动员心理训练的原则

1.顺序性原则。心理训练与体能训练、技术训练一样,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运动员的自身情况和射箭项目的训练规律,有步骤、有计划、有顺序地开展训练,切忌急功近利、揠苗助长。

2.主动性原则。射箭运动员开展心理训练的目的不仅在于能够克服赛场上遇到的心理障碍和情绪波动,更在于能够主动发挥自身的心理优势,实现体能和技术上的超常发挥。

3.启发性原则。心理训练应该是一个主观能动的过程,运动心理学家和教练员应该本着启发性的原则,培养运动员独立思考的习惯和独立自主的意识,使他们在心理训练中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4.实效性原则。科技的进步和运动心理研究的发展,为射箭心理训练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我们应该善于利用新的训练设备和训练理念,来开展射箭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提高训练的实效性。

二、射箭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方法

1.性格训练。性格体现的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对于人的心理素质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运动心理学家和教练员可以从性格训练入手,使运动员具备符合射箭运动要求的性格特征。例如,在体能和技术训练的初期,要培养运动员沉稳、坚韧、勤奋的性格,为他们的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体能和技术训练的中期,要培养运动员乐观、执着、拼搏的性格,使他们的训练有质的飞跃。

2.放松训练。放松训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肌肉训练。经过系统的肌肉训练之后,在放松肌肉的时候达到放松心情、舒缓紧张情绪的目的。(2)运动放松。通过瑜伽、太极、气功等运动方式,放松身心、调节情绪。(3)隔离训练。在陌生的环境开展自主训练,短期内摆脱外力束缚,籍此来舒缓身心,并探索自我放松和自我调节的方法。

3.自我调节。自我调节指的是通过自我心理的疏导和意识的调节来放松心情、控制情绪。自我调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表象训练。通过在头脑中回放比赛规制、动作要领、比赛流程等画面,提高比赛中心理的适应性;或通过在头脑中预想比赛成果、庆功场面等,提高比赛中心理的控制力。

二是生物反馈。通过心理监控仪器,显示运动员的心理信号,了解运动员的情绪变化和心理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主观意识活动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使信号发生变化的同时,情绪也发生变化,提高自我情绪调节和掌控能力。

三是心理振奋。通过阅读励志书籍、参加成功人士的讲座、了解其他运动员的奋斗事迹等方式,调动训练中的积极性,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和情绪掌控能力。

四是情绪转移,当训练中出现倦怠、挫折等情绪,或比赛中出现紧张、颓丧等情绪的时候,运动员应该采取情绪转移的方式,使思绪暂时从训练或比赛中抽离出来,想一些让自己感到放松、愉悦的事情,从而对情绪进行调节和控制。

4.实战演习。运动员的情绪波动,大部分出现在赛场之上。因此,可以采取实战演习的方式,让运动员在仿真的比赛环境当中进行模拟训练,促使运动员体能、技能和心理素质三方面综合素质的提升。

5.心理准备。人类大部分的恐惧源自于未知,运动员也如此。为了提高射箭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心理准备训练:

一是做好日常训练。运动员的信心来自于对自身能力的认可,运动员只有在日常训练中刻苦认真、勤奋努力,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竞技水平,为参赛做好心理准备。

二是了解客观信息。运动员应该深入了解比赛场地、运动器械、竞争对手、比赛规则等客观信息,并积极开展模拟训练,为比赛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

三是做好精神准备。运动员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意志训练和心理训练,明确比赛目的、激发比赛热情,带着饱满的热情和自信参加到比赛当中,做好充足的精神准备。

综上,心理素质是高水平竞技比赛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心理训练的方法,培养射箭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而提高我国射箭运动的整体竞技水平。

参考文献:

第7篇:心理运动技能范文

摘 要 在跆拳道比赛中,决定比赛胜负的因素除了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实力和身体素质训练外,还有运动员的心理能力训练。本研究以跆拳道运动中运动员的心理能力训练为研究对象,将通过理论材料查询并结合实际教学,运用体育学相关理论,通过教练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和逻辑分析等方法,从运动员心理对比赛的影响为出发点,对心理能力的训练进行分析。以求找出对教练员和运动员有帮助的训练方法,为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中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跆拳道 心理训练 心理能力

一、体育比赛中心理能力的地位分析

近年来,体育赛事空前发展,大到全世界范围的顶级赛事――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等,小到学校田径运动会、乡镇组织的农民运动会等。体育竞赛中参赛运动员在身体素质和战术上的差距越来越小,比赛中良好的心理素质却是取得胜负的关键。高水平运动员在体能、技能等方面常常表现得难分伯仲,比赛结果的点滴之差,常常正是由于心理能力的差别所致[1]。根据国内、外有关资料研究和大量实践表明,不管是羽毛球比赛中的林丹、李宗伟、谌龙,乒乓球赛场上的马林、张义科、丁宁还是NBA赛场上的乔丹、科比、詹姆斯、姚明,跆拳道赛场上的陈中、罗微和小将吴静钰,他们都是赛场上主角,这与强大的“心理”素质密不可分。然而心理能力训练不足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运动员的身体、技术战术水平的发挥更影响运动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坚持性。

跆拳道比赛中,两强交锋,心理能力强者胜,这在国内外比赛中早已屡见不鲜。心理能力训练是掌握、提高专项技术、战术的动力,心理能力的稳定性在重大比赛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在跆拳道比赛中,运动员之间通过相互比较而判优劣,运动员能否在紧张、激烈的竞赛气氛中熟练、准确、连贯地运用技术完成每一次的进攻与防守,与其说是技术的比试,不如说是心理上的较量。

二、跆拳道运动中的心理能力训练

人是身体与心理的统一整体,身体可以比喻成“硬件”而心理则可比喻成“软件”。对于跆拳道运动员来说,跆拳道比赛是两位选手的同场对抗,从生理到心理,从意识到身体,技术到战术的全面较量的比赛。跆拳道运动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抗衡更是心理上的较量。那么什么是心理能力呢?它是指运动员之间的接触,观察对手习惯性技术动作,通过多方面的了解,总结出敌我双方的性格特点(或群体的心理状态),针对对方的心理弱点,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逐步攻破对方的心理防线,在无形中打击对手的心志,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胜利和利益,以达到竞技比赛的目的。这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

当今世界体坛表明,心理训练已成为提高训练水平和在比赛过程中取得优异成绩的突破口。所谓心理训练可以理解为对运动员在心理方面有目的地进行定向训练的过程。心理能力是充分身体能力和技术战术能力的保证。尤其在当前国际体坛上,运动员身体能力和技术战术能力的差距日益缩小的情况下,发挥心理能力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了。没有突破就没有训练,没有突破就没有生命力。

三、跆拳道运动心理能力训练方法

(一)放松训练法

放松训练法是心理训练中最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通过语言暗示调节植物性神经系统技能视神经和记录得到放松。放松训练实际上是调节情绪的有效训练方法,是心理训练的基本功。要进行心理训练往往要从放松训练开始[3]。模拟在比赛条件下进行放松训练的主要有缓解紧张情绪、减轻心理压力、有助于消除疲劳、加速恢复过程、增强自我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培养集中注意力能力为表象训练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而为跆拳道赛前做好充足的准备。

1.表象训练放松法

这种方法是使运动员想象他通常感到放松与舒适的环境,让运动员在脑子里将自身置于这个环境之中,使身体得到放松,使用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使表象中的环境清晰,在大脑中能生动地看到想象的环境,增加情境对运动员的刺激强度。

2.自我暗示放松法

开始由教练员指导运动员依次放松身体的各个肌肉群,同时增强呼吸,经过几次指导之后,让运动员自己独立完成。在开始时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才能使全身肌肉放松,以后会使时间逐渐缩短,最后可用较少时间使全身肌肉得到放松。只要意识到自身紧张的信号,马上进行深呼吸、慢呼气,使之立即出现一种放松反应。其次,运用默念套语的方式进行自我暗示。如:我的肢肌肉放松了、我的小腿放松了等等。在进行放松时,还可使用暗示语或录音。

3.音乐调节放松法

选听不同的音乐能使人兴奋、也可使人镇定。音乐给予人的“声波信息”可以消除大脑所产生的紧张,也可以帮助人内在地集中注意力,促使大脑的井然有序。在大赛之前,让心理紧张的运动员听听音乐,可以调节情绪(如游泳运动员在比赛前为防止外界干扰,带耳麦听音乐的方式)。

(二)赛前模拟训练法

赛前主要通过模拟训练来增强运动员的意志品质,调节心理状态,使之与比赛的环境气氛相适应,在各个方面尽可能接近比赛的实际情况,以解除运动员紧张的心理状态和培养运动员对即将到来的比赛环境的适应能力[4]。教练可以在赛前通过资料文献、专家问答、观看录像以及观察、了解对手的技术战术等情况,模拟与对手、场地、设备、照明、观众、气候等情况相似的条件,让运动员适应比赛环境的条件,以此来消除赛前紧张思想和注意力分散以及自信心不足等不良影响。

(三)赛前意志集中训练法

研究表明,赛前意志训练应该是有系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运动员施加心理负荷、补充心理能量、恢复疲惫心理、调节不良心理以求改善心理状态、增强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品质,从而更好地应对比赛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进而在同场对抗的激烈比赛中取得胜利[5]。赛前意志训练特别要注意培养跆拳道运动员的顽强意志。当运动员在场上时,只能一个人去面对比赛,队员必须承受各种压力和挫折,使自己各方面能力得以创造性发挥。跆拳道运动员和教练首先要为比赛建立符合实际、明确具体的奋斗目标,教练员要引导运动员专心于既定的目标,直到实现。教练员要善于在运动员遭到挫折、失去信心、表现出意志薄弱时,帮助运动员找出原因,鼓励队员树立信心,以旺盛的斗志去迎接新的战斗。要在每次胜利和失败之后,认真总结经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以认真的心态,不懈的努力,打好每一场比赛。

(四)注意力训练法

注意力训练法是使跆拳道运动员学会全神贯注于一个确定的目标,不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始终把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在当前活动任务上的训练。因为良好的注意力指向与稳定性不仅能保证运动员有效发挥运动水平,还能抵制来自自身和外界的干扰,保持情绪的稳定。赛前可以通过视听觉、语言暗示等方法训练运动员的注意力品质。

(五)调节运气法

是进行心理和生理双重对抗的剧烈运动。根据人体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剧烈运动和情绪紧张时会造成呼吸短促,而呼吸短促又会导致体能的急剧下降和情绪的更为紧张,这给实战者造成很大的不利。如果不及时地进行调整,将会出现心跳过速、四肢无力、思维迟钝的危险局面,从而降低攻击和对抗的持久性[6]。

(六)想象训练法

是运动员有意识地在头脑中重现已经形成新的表象动作进行表象训练、念功训练、回想训练这几个概念虽有某些细微的差别,但都属于想象训练的范畴想象训练有助于运动员的学习,有助于运动员对比赛和训练进行模拟训练,运用内心练习能够减少运动员的焦虑,提高运动能力和更有效地对付各种各样应激情况的发生。

(七)变形技击法

变形技击法就是指变换技击和运动形式的一种心理训练方法。在比赛中各种情绪的产生,总是伴随着人体内脏器官和骨髓肌肉的变化的影响。如果情绪紧张,会造成心跳和脉搏加快,四肢发僵,动作呆板不协调等。此时可采用变形技击的方法,即通过技击的步法、身法和移动动作的速度、幅度、频率等的变换去调整情绪。当情绪比较紧张时,可采用节奏快、幅度小而快变的技击法,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注意力指向发挥自己的技击特长来,以改变思维的内容,促使自己打出较有威力的击法,这种击法形式上的变换对调整情绪适应实战的需要是非常需要的。

(八)自我暗示法

自我暗示法的实质就是通过意念控制实现情绪与行为控制。在搏击技击中,自己被对方击中后就应暗示自己;镇定,稳住打;如果自己击打对方奏效,也应暗示自己:一鼓作气,击倒对方。自我暗示法没有一个固定的形式,它需要在比赛中反复的实战,不断地加以摸索和总结,根据比赛所要达到的目的和采用的技术、战术灵活运用,才能在比赛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随着运动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心理能力已成为顶级运动员获胜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想象、放松、自我暗示、调节心理状态等心理能力的应用已被世界级优秀运动员在实践中证实,参赛运动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跆拳道实战心理训练,是一个综合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过程,是提高对抗能力的重要环节。教练员必须结合运动员自身的特点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赛前心理训练和实战心理训练。这样才能造就一个心理素质强大的运动员。

四、结论

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要想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首先,必须在加强运动技能的技、战术水平实力和身体素质训练外同时还必须进一步加强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以提高他们克服各种困难的能力,提高他们抗干扰能力,提高他们在比赛中自我心理调整的能力,以提高运动员在跆拳道比赛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7]。否则很难在竞技场上取得优异的赛比成绩,它是优秀运动员的专项运动能力中不可或缺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能力训练的研究是有必要的,希望通过大量的实践和研究早日制定出各个项目的专项心理能力训练方案。

参考文献:

[1] 唐光耀.散打运动中心理素质训练探析[J].搏击・武术科学.2007.12.

[2] 贺奇乐.浅谈体育运动中的心理训练[J].体育世界・学术.2012.05.

[3] 李薇.体育心理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8.

[4]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6.

[5] 于长泳.体育运动中的心理训练[J].教育与探索.2007.04.

第8篇:心理运动技能范文

关键词: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表现;人格塑造

中图分类号:G80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1-0119-03

The Building of Personality and Performance in Competitions of Professional Athletes

LIANG Jianping, DONG Delong, FAN Anhui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bei 400715, Chongqing China)

Abstract:This text regards professional athlete's performance in competitions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athlete's personality as the structural factor. The essay thenproposes personality theory ofthree key elements, ethics, wisdom, and will. The paper help established the content system on building of personality in order to develop the theory of sport training.

Key words: professional athletes;performance in competitions;building of personality

针对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表现及人格进行理论研究,是运动训练学理论中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这也反映出了在21世纪的今天,现代人类对竞技场上文明理念的呼声,2008年“人文奥运”的提出也正体现了这一点。运动员竞技表现所追求的应是一种“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的和谐境界,也只有在这样的和谐环境下,人类本身才能为这个世界不断创造出令人振奋的佳绩,并通过现代竞技推动人类社会向更高层次迈进。目前对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表现的研究主要以菜睿(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博士毕业论文的出版为标志,提出并确立了竞技表现的概念,即竞技表现是运动员在与对手竞技的过程中竞技能力各要素在主导竞技能力上的综合体现,其构成要素的基本分解元素是体能、技能、心智能力等[1]。在这方面主要集中于某些项目或从科学工具主义的角度出发进行理论研究。在人格方面,我国对人格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而将其引入竞技体育领域对运动员这一群体进行探讨主要集中于某一项群运动员人格特征的调查及体育对人格的作用等方面。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以竞技表现为起点,分析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表现特点、人格魅力,塑造运动员人格,以期对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提供有益的理论与实践参考依据,推动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1 研究方法

本文以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表现和人格理念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等方法,对本文的主体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为更好的给予论证,又采用《运动员状态自信心量表》及《高级运动员意志量表》对重庆体工队15名一级及以上运动员进行问卷测评并统计得分情况,为本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 关于竞技表现研究现状

直接将竞技表现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几乎难以寻觅。目前蔡睿的博

士论文(2003)的出版主要是针对技能主导类非测量性项群竞技表现的相关研究。其它研究主要分布在田径、游泳、举重、技巧、体操、排球等项目上。

从目前整理的文献资料来看,竞技表现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极限、条件极值与理想条件极值问题。在竞技体育中这些条件可以是对手的某种技战术风格,以及自己的各种技战术优势、特长或缺陷、不足等。在这些条件约束下所求得的极值为条件极值。换言之,竞技表现的条件极值即是集合,通过不同的条件组合,将竞技双方的各种主要技术环节的优劣在竞赛现场的竞技表现信息注入模型,得到在某种特定约束条件下可达到的竞技水平极值。理想条件极值问题是指在理想的条件下竞技表现的极值问题,是指诸多条件组合里可使竞技表现最佳的组合条件及其竞技结果[1]。

在分析竞技表现相关研究综述的各部分内容之后,可以了解,前人在竞技能力构成因素、模型建立、评价系统等领域都进行了许多有益的研究,在个别项目的现场技术统计分析方面也有所涉猎。但也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 竞技表现在竞技能力概念集合中刚刚起步,主要针对于具体数据建立条件极值,而未能注重竞技表现的社会文化价值。

2) 人格作为竞技表现中的结构性要素研究尚少,主要是从数学模型的角度实施人体控制。

3) 竞技表现的价值主体――人格魅力还并未得到系统的解释,缺少对竞技表现的结构性分析。

3 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表现人格塑造

3.1竞技表现的真正价值实现人格魅力竞技表现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对运动员而言,是其竞技实力的最佳发挥,表现出来的是体能与技能的完美结合,另一方面是对社会而言,表现的不仅仅是体能与技能的完美结合,竞技场上的种种表现给人们留下心灵呼唤的不仅仅是那些胜利者。那些意志顽强,勇于拼搏,敢于向人类极限挑战的优秀运动员给人们展现更多的是人格魅力。基于文献资料及调查分析,笔者认为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表现人格魅力应首先具备三个条件(图1)。

图1竞技表现人格魅力结构

3.1.1自信加负责自信加负责是人格魅力表现的前题,自信心作为心理因素的一种成份,是比赛成败的关键因素。根据程黎菊(2001)试论情感因素在竞技体育运动中的作用一文[2],提出了自信心强的运动员在比赛中较易形成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灶,有利于成绩的发挥,善于排除一切干扰保持心理稳定。为对此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及论证,笔者根据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中的《运动状态自信心量表》对重庆体工队15名一级及以上运动员进行了运动自信心的调查(见表1),结果表明:自信心得分明显较高,存在完成动作时较果断,能取得较好的动作效应,并能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他们的自信心主要表现为对自己能力确信无疑,有全力以赴参加比赛和争取比赛胜利的强烈愿望。

运动员的自信心是以自己的能力为基础的。运动员自己的能力包括运动技能水平、心理承受能力、解决困难的能力等等。如果心理承受能力强,在比赛中就能够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能够正确处理比赛中的突况。如果解决困难的能力强,则有利于成绩的提高。解决困难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在双方比分逐渐拉大可能失败的情况下,还能坚持不放弃,并分析原因,研究战术,努力转变比赛局面等[3]。

3.1.2道德加操守在现代竞技体育运动中,尤其是在体育走向职业化的过程中,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样一种环境之下,要想在竞争中独占鳌头,就必须具有优良的身体素质,高超的技艺,良好的竞技状态,超人的胆识和不畏强手的顽强作风,这些都是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必要条件,也可以说是达到竞技体育目的的重要手段,因为体育本身就是一种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的社会文化活动[4]。要达到这样一个目的,选择什么样的手段很重要,这些手段必须适应运动能力的提高,有益人体身心健康,且必须还是社会所认可的,而道德情操是运动员竞技表现中人格魅力得以实现的基础条件[5]。运动员只有热爱自己的职业,克服艰苦性,无怨无悔,塑造自我、完善自我,才能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投入训练中。

3.1.3牺牲加奉献奉献,从词义上看,即恭敬地交付、呈献。它是人们自觉地、主动地、诚挚地、无私地交付和呈献。奉献就是做对别人有益的事。奉献的具体体现主要是:爱心、付出和牺牲。奉献是一种特殊的财富,它特殊就特殊在是精神力量、道义力量,而且是产生精神力量、道义力量的力量,是产生物质财富的催化剂、转化力;同时,它本身往往就是物质财富,而且是产生更大更新物质财富的基因和母体[6],孙有平在我国竞技体育的牺牲精神及道德价值一文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有力的说明.对运动员来说,赛场上更多的需要运动员们的集体协作精神,需要运动员们的奉献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团队获得最终的胜利,才能最佳的展示集体的表现力。

3.2高水平运动员人格三要素说如同马斯诺在强调人的自我实现一样,优秀运动员的最佳竞技表现可视为个体的自我实现,而这一个体的自我实现,主要取决与他的人格三要素[7](图2)。所谓人格三要素是指智慧力量、道德力量和意志力量。这三种人格力量具有特定的含义。

3.2.1智慧力量的含义智慧力量是指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6]。根据竞技体育发展中的现象可将智慧力量分为工具性智慧力量和艺术性智慧力量。目前在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浪潮中,非智力素质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学者已经注意到了在人的活动中其它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但非智力素质仍然没有摆脱“智力中心论”,智力中心论的背景是受竞技体育功利主义和近代工业革命的影响而造成的。

3.2.2道德力量的含义所谓道德力量,是个体对于自己、他人、人类、自然、以及存在本身的真诚态度,以及关于这种真诚态度的体验能力和表达能力[8]。在人格三要素中,人们往往只重视智慧力量,意志力量次之,最不重视的是道德力量,这也是造成现代竞技体育异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高水平运动员的道德力量的重要功能在协调,个人通过道德力量的调解,可以减少内耗。最佳竞技表现的实质就在于使内耗尽量减少,趋近于零,将自己调整到合适的状态。

3.2.3意志力量的含义意志就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且支持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9]。意志品质通常分为独立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对优秀运动员而言,更表现出了竞争性,是指在比赛或训练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的特性,它意味着个体不甘落后,或者保持原有的态度,而是知难而进。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点,我们采用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中的《高级运动员意志量表》对重庆体工队的15名一级及以上运动员进行了测量(表2),结果表明:除个别运动员外,在坚韧性、顽强性、果断性、自控力、目标清晰度、自信心等六个维度方面得分普遍较高。

3.3高水平运动员人格塑造的基点

3.3.1确立人文精神教育的基础地位这里重申人类竞技体育实践是身体与心灵的统一,是人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竞技体育的自然属性是人类维持、增强和改造自身机能、形态的手段与方法;竞技体育的文化属性是改造自身精神状态的手段和方法[10]。因此,竞技体育便是人类维持、增强和改造自身机能、形态和内在精神的科学方法和人文方法,竞技体育教育应该弘扬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意义,着眼于塑造良好发展的理想人格,关怀人的困难和痛苦,容忍人的弱点和缺点,发展人的自主和自觉,鼓励和促进人的创造才能,激励个性与民主发挥等,使体育在人的良好发展中,体现对人健康成长的关怀,成为人的一种高质量的生活方式,以达到人类自我实现的崇高目标。

因此,人文精神教育思想应该成为竞技体育实践的基础,如果背离了人文精神思想必然走向异化和极端[11]。要培养有理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的人,竞技体育有其特定的意义,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一旦忽视了运动员的主体地位,忽视了他们的灵魂,竞技体育的灵魂也就泯灭了。

3.3.2关注运动员道德建设运动员的道德意识不仅已成为制约其自身竞技水平发展的主要障碍,也成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12],道德属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范畴,表现为体育领域中不断完善的准则和具有善恶价值的实践。21世纪,体育运动事业面临着全新的发展,其间伴随着的体育道德问题将日益增多,人们的体育行为方式和价值标准也在变化,运动员道德呈现出复杂而矛盾的现象。分析和探讨21世纪高水平运动员道德建设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3.3运动员意志品质建设运动训练实践证明,培养运动员达到优异的运动成绩,取决于运动员的身体、技术战术、意志和理论训练的统一。意志训练是这个统一体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没有意志训练,要在运动上取得成功是不可思议的。

运动员的意志品质是在训练和比赛中得到锻炼的,它需要经过多年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也就是说,意志品质的培养应成为训练过程中的固定内容,成为教练员和运动员自觉努力的目标。

3.3.4发展智慧力量的非智力因素实践证明:高水平的比赛,已不仅仅是运动员身体与技战术水平的较量,更重要的是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周明认为:高水平运动员应具有高水平的心理品质和高水平的身体素质与技能;宋纪新提出了运动水平发展的冰川学说,强调了冰川底层的基础动力性作用等的思想理念[13]。虽然目前比较注重比赛中的心理素质培养,但看似反映比赛心理状态的问题,其实反映了全年训练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训练质量问题。如在训练中如何摆脱自己的位置,对胜负的承受力如何,如何在错综复杂激烈紧张的训练比赛中保持心态平衡,以及在严酷的竞技体育竟争规则下学会做人等,这些对运动成绩的提高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运动项群其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程度是不同的[3]。具体训练实践当中应根据项群的不同,把非智力因素作为一种运动员的能量物质开发出来。把对运动员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体能的开发摆到同样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在青少年的运动训练中,生理发育速度远远超过心理发育的速度,运动员的心理方面显的非常薄弱,应该把它作为训练内容的一部分加以重视,这不是在赛前通过一般心理训练所能完成的,它应该贯穿于运动训练的整个过程中。

4结论

1) 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表现不仅是运动成绩的取得,更应注重社会文化价值的体现,也就是人格魅力的展现。

2) 运动员人格可以调控运动员的心态,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和创造力,激发动机和斗志,尽管不同项群的人格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就其整体而言,人格是竞技表现的基础动力,运动员最终成绩的提高也有待于其人格的发展层次。

3) 运动员竞技表现在注重科学工具主义的同时,更应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运动员毕竟不是训练的机器,他有其主体能动性,并受多种非智力因素的推动作用,人格的塑造是竞技表现得以实现的重要支柱。

参考文献:

[1] 蔡睿.技能主导类非测量性项群竞技表现及其条件极值[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 程黎菊.试论情感因素在竞技运动中的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2):109-110.

[3] 荣敦国,刘一民等.非智力因素理论和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4] 鲍冠文.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 黄希廷.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6] 孙有平.我国竞技体育的牺牲精神及道德价值[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5).

[7] 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8] 燕国材.关于道德教育的几个问题[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2).

[9] 尹秀华.论运动员意志品质的培养[J].安徽体育科技,1999(4).

[10] 金英爱.论竞技的人文性[J].延边大学学报,2004(2).

[11] 卢元镇.竞技体育的强化、异化与软化[J].文化视点,2001(6):19-20.

第9篇:心理运动技能范文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中长跑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影响因素及训练策略问题。文章分析了影响中长跑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体能因素、技战术因素、智能以及心理因素,然后又据此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训练策略,希望能够为中长跑运动训练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中长跑 竞技能力 影响因素 训练策略

竞技能力,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运动员的参赛能力。其是由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以及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等构成的,并且会在专项竞技的过程中加以综合的呈现。对于中长跑运动训练工作来说,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升始终是重中之重。

一、中长跑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影响因素

(一)体能因素

中长跑运动属于典型的体能类耐力性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体能是中长跑运动员竞技能力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核心构成要素,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中长跑运动员竞技能力所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对于中长跑运动员来说,体能主要包括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以及身体素质三个方面。

首先是身体形态。中长跑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指的就是中长跑运动员机体内外部的形状特征。大量的研究表明,良好的身体形态对于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对于中长跑运动员来说,身材匀称、腿长、体轻、骨盆小、胸围大、髋关节和踝关节围度小、跟腱明显、足弓较大的身体形态为最适合。具有上述身体形态特征的中长跑运动员往往在竞技能力的提升方面具有更好的优势。

其次是身体机能。中长跑运动员的身体机能,指的就是中长跑运动员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对于中长跑运动员来说,肺活量、每搏输出量、最大摄氧量以及疲劳恢复能力等均是影响中长跑运动员身体机能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影响中长跑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因素。肺活量大、每搏输出量大、最大摄氧量高、疲劳恢复能力快的运动员通常会具备更好的竞技能力。

最后是运动素质。中长跑运动属于体能类、周期性的体育运动项目,运动员的运动素质是决定其竞技能力的关键性要素之一。根据中长跑运动的项目特征对运动员机体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定向改造则是不断提升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要方式。对于中长跑运动员来说,其运动素质主要包括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以及柔韧素质和协调素质等几个主要的方面,其中耐力素质是基础,速度素质是核心,力量素质是保证,要实现中长跑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有效提升就必须要关注运动员耐力素质训练、速度素质训练以及力量素质训练的开展。

(二)技战术因素

虽然,对于中长跑运动员来说,体能是其竞技能力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竞技能力的核心构成要素,但是体能却并不是影响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唯一因素,良好的技战术水平对于中长跑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顺利提升来说,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对于中长跑运动员来说,良好的技术能力能够让运动员在比赛中省时又省力,良好的战术能力则是确保运动员运动水平充分发挥的重要保障。而具体到技术能力和战术能力,影响中长跑运动员技术能力的最重要的三种技术则为:着地缓冲技术、节奏感以及放松能力。影响运动员战术能力的重要因素则是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体力分配方式。在开展日常训练工作的过程中,应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三)智能及心理因素

智能因素,实际上指的就是运动智能,运动智能是运动员学习、记忆、思维以及认识客观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动智能与心理因素一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中长跑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例如:具有良好的运动智能的运动员往往能够更快、更好的掌握所学习的运动技战术;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运动员则通常更能够忍受运动过程中心理和生理上的极度疲劳,创造更好的运动成绩。

二、提升中长跑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训练策略

一是,要重视中长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开展,尤其是耐力训练、速度训练和力量训练的开展。其中,可以根据训练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间歇跑训练法、持续跑训练法或者是变速训练法来训练和提升运动员的耐力素质;可以采用短于专项距离的专项速度训练来训练和提升运动员的专项速度素质;可以采用跨步跳、单足跳或者是负重半蹲、循环力量练习等方法来训练和提升力量素质。

二是,要以现代训练理念来指导技战术训练的开展。紧跟现代中长跑运动的发展趋势,及时的了解和学习现代中长跑训练理念,并将其切实的贯彻于中长跑技战术训练之中,以此来确保中长跑技战术训练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是,要注意从实战出发来开展中长跑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并注意在日常训练中渗透和贯彻运动智能训练。采用实战训练的方式,让运动员适应中长跑比赛的环境,提高比赛中出现各种突发事件时运动员的心理应激能力,培养运动员良好的心理品质,以此促进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稳定性的提升,确保运动员运动水平的充分发挥。而要在日常训练中渗透落实运动智能训练,则可以灵活采用表象训练法、正误对比法、引进移植法、求异标新法、生疑提问法等来开展。

三、小结

对于中长跑运动员来说,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影响其竞技能力提升的因素有很多。教练员在开展工作时,应注意全面的了解和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并结合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安排、制定合理的计划,才能够确保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郭方印,刘干.浅谈中长跑的速度耐力训练[J].田径.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