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总结范文

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总结

第1篇: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规划应对 发展途径 空间策略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2012年1月3日,辽宁省沈阳经济区工作领导小组正式批复,苏家屯区成为沈阳经济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标志着在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发展战略下,苏家屯区将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率先起步,为全市综合配套改革创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先试先行”,发挥先导和表率作用。苏家屯区将沙河地区涉及沙河街道、十里河街道的地域范围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先导区,规划将在“新型城镇化”总体发展思路指导下,体现城乡统筹、生态宜居、产城互动、和谐发展的规划原则,结合地区产业发展布局城镇发展空间,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空间发展模式。

2发展背景

2.1辽宁省域城镇化发展

2011年,《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全省城镇化建设的工作意见》要求依托县(市)城、新城、新市镇和产业集群建设,实施城中村、城边村改造,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合理引导农村人口转移,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明确提出了“到2015年底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新增城镇人口400万人以上,全省城镇化质量全面提高”的工作目标及工作重点。《沈阳市推进城镇化实施规划》提出苏家屯城镇化率由现状51.6%,提高到70%的发展目标。

2.2新城新市镇的发展战略

为进一步推进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建设和沈阳经济区综合配套改革工作,2010年省政府组织编制了《沈阳经济区城际连接带空间发展规划》,沿城际连接带重点规划建设节点新城、连接带新城和新市镇三级城镇体系。沙河地区包括:沙河新城、苏桃路物流产业园区、十里河新市镇,位于沈辽鞍营城际连接带上,是沈辽鞍营城际连接带上重要的城镇发展空间。

3现状概况

沙河镇、十里河镇域共下辖19个行政村,沙河镇镇域总面积57.92平方公里。十里河镇镇域总面积41.10平方公里,现总人口约3.3万人。河铺镇现已形成无缝钢管制造企业38家,沿苏桃路物流产业已初见规模。 十里河镇是粮食产品生产基地,沈阳南郊综合性的农贸市场。规划区内现状用地主要以农田和村屯建设用地为主,地势较平坦,地质条件良好,沙河、柳塘沟河、十里河三条河流自东向西流经该区域,内部有浑河灌渠等若干渠道和坑塘。工业用地主要分布在沙河铺镇北部,苏桃路两侧。

4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

城镇化(城市化):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以达到50%以上,快速的城市化造成一系列如城市空间无序蔓延,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资源短缺等城市问题日益凸显。新型城镇化倡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是结构转换型的城镇化,以城乡统筹发展为保障,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乡互促共进的集约型城镇化道路,是建设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积极探索。

5城市规划的应对措施

1、由城市规划走向城乡统筹

2、从物质空间规划走向公共政策导向

3、由无序蔓延走向紧凑型布局

6沙河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途径

6.1发展目标定位

6.1.1两型三化

(1)两型:“生态型,创新型”

沙河地区城镇规划紧紧围绕“生态型、创新型”的发展目标,建立适宜人居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环境;以新兴产业为发展动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模式。

(2)三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现代农业化”。

以临空物流产业为核心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结合区位和交通优势发展信息物流产业。以城乡统筹为出发点,发展生态宜居、土地混合使用的城镇空间;利用优质的农业基础条件,构建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建立服务中心城区的休闲农业、生态农业体系,实现集约化生产、占用资源少、经济社会效益好的新型现代农业化。

6.1.2功能定位

依托“两型三化”的目标导向,规划定位为“港、城、园”的功能布局,建设东北临空型综合物流港,东北风情生态宜居新城,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

6. 2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途径思考

(1)创新产业结构优化的机制

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调整为重点,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构建新型工业集群化发展模式;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现代服务业集聚化发展模式;推进现代农业,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依托区位交通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先发展以现代物流业,实现物流商贸、物流配套加工和都市型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循环联动,为加快城镇化提供新兴产业支撑。

(2)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格局:

全域内用地布局形成紧凑型、组团式发展模式,城镇用地中提倡混合用地布局将产业区和配套生活区混合布局,土地混合使用有利于住宅和就业岗位的均衡分布。规划新城中心区提供生活及生产性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城镇空间与生态绿楔穿插布局,构建出城乡田园化的生态系统。

(3)创新生态建设的体系

以“城乡生态田园化”为规划理念,利用周边自然生态景观为本底,形成“山水田林”的生态格局。重点打造“一园,两区,三带,多网”等生态格局。

构建绿色基础设施体系,关注雨水、污水、中水等水资源的再生利用,垃圾分类和资源化,促进资源的循环再生和利用。加强生态社区建设理念,实施“生态住宅、垃圾分类、污水处理、小区绿化、节水节电等工程建设。

6.3新型城镇化的空间发展策略

(1)协同发展:沙河地区的发展必然要寻求与苏家屯城区和沈阳中心城区的全面对接,结合“苏区全域规划”发挥沙河地区区位优势,推动开放空间格局建设,形成与浑南新城、国际会展中心、桃仙国际空港全面对接,共同辐射沈阳经济区的物流节点城市。

(2)产城融合: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实现产业集聚区与城镇布局相融合、同时,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3)生态宜居:避免城镇化中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坚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以及城镇布局集中、紧凑发展的生态低碳的城镇化道路。合理确定城镇规模布局,完善城镇功能,优化土地配置,建设绿色城镇,打造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

7结语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既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道路,而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必须适应新型城镇化的最新发展趋势,发挥后发优势,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建立科学合理分工的、开放式的现代城乡体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高度融合。

参考文献:

[1]曾志伟: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规划思变,中外建筑,2011

第2篇: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总结范文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加快xx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按照省、市主要领导关于推广我镇城镇化建设经验,促进xx经济区和xx都市区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讲话要求,根据市政府的工作安排,由镇有关方面人员组成调研组,于XX年12月,通过现场考察、座谈、查阅资料、参加会议等多种形式,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调研,我们深刻地了解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镇走出了一条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镇党委书记xx、镇长xx高度概括这一发展道路为:通过集体致富、工业带动、城镇引领,实现了村变镇、镇变城即由山沟穷村到经济富村,由工业兴镇到建设生态城镇的实践目标。正如xx省委书记xx同志对xx新型城镇化建设给予的高度评价那样:中央要求的,我在思考的,xx做到了要认真总结和积极推广xx经验。

目前,我镇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城镇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城镇环境呈现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生产方式由依靠土地的农业生产转向发展新型工业和第三产业,人的身份由村民转化为城镇居民,生活方式由分散的农耕聚落转化为鲜明的现代城市文明。这一成功的实践表明,我镇完成了由农村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历史性跨越。对于加快xx经济区和xx都市区内新型小城镇的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示范作用。

一、小城镇:新型城镇化的半壁江山

城市是人类历史和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一定地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口集聚的中心。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与文明发展的标尺。

经过新世纪十余年的跨越式发展,至2011年底,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51.3%,此举,使世界经济结构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经济总量由全球第七位跃升为第二位,成为世界的一极。近年来,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每年以建筑总量占世界50%左右的规模和年均10%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对全球经济拉动贡献率达到50%,直接影响甚或左右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一些专家则形象地将城市化比喻为拉动社会发展的经济航母,认为中国是又一成功的实例。中国要赶上西方发达国家80%左右的城市化水平,按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增速,未来30年,将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最佳良机。

中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不是照搬西方国家单向发展大城市的模式,而是结合中国实际,创新性地将大、中、小城市并举发展,形成纵、横双向城市群发展模式。尤其是将星罗棋布、连结城市和乡村的万千个建制镇,列入城市化建设的范畴,实施小城镇,大战略发展目标,将世界城市化理论创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理论并指导着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中国的小城镇,对于加快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且带有一定的世界意义。

xx在加快建设xx经济区过程中,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施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又将世界城市化模式完善为新型城镇化。并确立了新型城镇化引领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新战略。

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城乡统筹,城乡统一,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全面实施并融入部分新型农村转移为具有城市功能与生活水准的社区的全面城镇化,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所谓新型城镇化引领,就是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的关系通过城镇连接起来,用城镇统领城乡,关联和促进工业、农业协调发展。其中,小城镇在新型城镇化中发挥重要的纽带作用,是区域整体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我国现有建制镇2万多个,如果每个建制镇城市功能完善,能够承载平均3万左右的人口,其总体人口承载力即可达6亿以上,将成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的一半左右,真正成为我国城市化的半壁江山。

我镇作为万千个小城镇的成员之一,其发展进程指导思想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独具特色。总结分析其发展实践与经验,对于助推和促进xx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尤其是小城镇的科学规划、健康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二、xx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一个普普通通的贫困山村,经过30年的发展,成为国内外闻名的明星镇。现我镇规模企业发展到80多家,产值达到37亿元(2011年),人均产值、人均收入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小城镇前列,被确立为联合国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试点和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进行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系列探索实践,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合村建镇,体制创新,在城镇建设中发挥核心和枢纽作用

经过改革开放10多年的发展,xx由落后的山沟农村发展成为工业主导,经济发展,集体富裕的新农村,率先进入小康社会,经济总量达到镇级规模。1994年,xx由村变镇,实现了资源统筹、职能整合、运转顺畅。产业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规模实力不断发展壮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迅速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教文卫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镇政府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发挥着核心和枢纽作用。

一是高质量地开展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镇政府遵循节水与节地、保护生态与可持续发展、规模经营与集约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要求,全面完善公共设施。建成了工业、生活、农业、休闲娱乐4个园区,进而带动商贸、餐饮、旅游、文化事业的繁荣。现已基本实现电力、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齐全、土地集约利用、城乡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是有效地解决了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按照生产要素资源合理集中的原则,从xx实际出发,建立了镇区工业经济园区和xx开发区工业经济园区,结合行业特点组建了耐材、制药等集团公司,大力发展高科技产品,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增强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庆州集团的耐火材料从每吨几十元发展到几万元,太龙药业在xx省医药行业中第一个实现股票上市。全镇经济实现了由资源开采型向产品深加工型、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由产品经营型向资本运作型的转变。2011年完成社会产值37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17亿元,上缴国家税金1.4亿元,人均收入达到15600元。

三是在村并镇、民改居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将本镇所有村民全部转为居民户口,成为全省首个全居民镇。村改居后,镇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镇域全部纳入城镇化管理,居委会的管理体制,干部工资、福利待遇、社会保障、办公经费等仍然由镇财政统一发放,对于需要住房的群众,修建公寓楼以最优惠的成本价格销售,居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生活福利待遇。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三化协调发展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集中的过程。在城镇,采取两高一带战略措施,即企业高度集中,居民高度集中,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有了居民的集中就可以建立居委会管理体制,统筹规划建设工业区、居民小区、商业服务区、文化休闲区,繁荣发展第三产业,培育新兴工业,做到工、农、交、商、旅及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保证了全镇土地统筹规划安排,合理布局,为集中力量重点发展水利事业、植树造林、恢复生态,发展生态养殖业、生态旅游业等现代农业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新型城镇化促进了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

我镇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采取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对外开放的建设理念,一方面根据我镇的地形地貌、历史传统进行合理规划安排镇域空间,合理配置使用资源,保护和恢复生态资源,一方面对外引进短缺资源。在xx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为维持生计导致山体资源破坏、水土资源流失、林木资源砍伐的现象。借助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巨大威力,xx人开始了资源利用的大整合、大调整。从向自然索取为主开始向给予和保护为主,水源不足就投资上亿元实施引黄入竹工程,从30多公里以外引黄河水到xx,供全镇生产、生活、环境利用;封山育林,全面恢复生态,广植竹子,延续xx竹文化勘察景观,设计线路,开发长寿山生态旅游景区;利用紧邻嵩山,位于xx、洛阳之间的有利区位,吸引外来客商发展商贸物流第三产业;利用省会人才、技术在xx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生物制药等等,都是建设新型城镇、发展新型工业、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和显著效果。

(四)依托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走共同富裕道路

我镇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把全体居民的基本利益、长远利益放在突出位置,让全体居民都能得到实惠,并为子孙后代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

我镇以人为本,着力解决的民生问题有:

──解决饮食问题。针对长期困扰全镇人畜饮水、工业用水、生态用水问题,镇投资上亿元,架设32公里引水管道将黄河之水翻山越岭引到xx,解决了我镇千百年来的缺水问题。由于我镇地形地貌主要为山地,耕地面积狭小,粮食短缺一直困扰着xx人的吃饭问题,特别是撤村并镇后,居民进入城镇,基本上摆脱对土地的依赖,因而解决粮食问题将成为居民生活最为紧迫的问题,这一问题在xx采取粮油定量供应和福利商品供应相结合的办法得到很好的解决。

──解决就业问题。目前全镇80多家企业,带动8200多人就业,吸纳了全镇绝大多数的适龄就业人口,基本解决了全镇居民家庭的就业问题。95%以上的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第三产业的从业比例达到27%。在xx耐火材料企业中60%的中层管理人员都是xx人,在高新技术产业中xx人也有一定比例。2011年xx人均收入达到15600元,在全省各乡镇中提前达到小康水平。

──解决人的城市化问题。我镇不仅把城市化的硬件设施建设好、解决好,而且始终把人的城市化文明作为城市化建设的重点。在xx的企业群中现有高级工程师40多人,工程师150多人。同时,还曾选派大批人员到xx大学、xx理工大学、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定期开展技术和管理培训,员工的素质得到极大提高。

──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目前我林镇兴建了设备齐全的卫生院,所有居民均免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居民水电入户率达到100%,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85%,电话入户率达到98%。镇政府投资3000多万元建学校,免除所有在校学生的一切学杂费,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为所有老年人免费办理养老保险,承担孤寡老人的赡养费用,年底为群众免费置办年货。

(五)打造城镇软实力,推动城镇文明建设

为提高xx凝聚力和向心力,xx人制订和总结出xx精神,即爱xx,比贡献,谋发展,永创业,讲文明,共富裕。xx精神朴实无华,起到极大的激励效果,也是传播xx文化的重要品牌。基础设施是开展精神文明活动的空间场所,镇里配套建设中小学、卫生院、广播电视、文化广场、影剧院等设施,从精神层面培养居民的文化素质,如长期开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教育、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培训等;一年两次的三评制度(群众评党员、党员评支部、支部评党委)和十项八好(好党员、好干部、好职工、好民兵、好团员、好公婆、好夫妻、好妯娌、好媳妇、好少年)的评选制度、月评好人好事制度,评出了好风气,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素质、职业能力,增强了干部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有力地推动了我镇城镇化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连续三届蝉联全国文明镇、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先后被授予全国生态文明示范镇、全国环境优美镇、中国小康建设十佳红旗镇、中国新农村建设明星镇、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等30多项国家级荣誉。

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使城镇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给xx干部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xx省委书记xx在视察xx城乡统筹发展情况时指出:关键是做到了四个好。一是基层组织建设搞得好。始终高度重视党的建设,重视领导班子建设,较好地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尤其是有镇委书记xx、镇长xx那样长期稳定、廉洁高效的班子核心,使这个团队的思想高度统一,决策精准科学,管理效率显著提高,这是xx事业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二是有一支好的队伍。好的班子带出了好的党员干部队伍。这支队伍是在xx精神感召下开拓创新xx模式的过程中锤炼、凝聚而成的。三是摸索出一条好的发展路子。这条路子就是:通过大力发展村办集体企业,不断经过经济体制改革,壮大工业基础,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引领全镇三化协调发展的道路。四是有一个好的体制机制。这个体制机制就是建立了以镇党委政府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带领全镇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干出一番大的事业,成就了xx的过去和现在,开创了xx未来的美好前景,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开辟了一条光明之路。

三、深化发展xx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路与重点

在我镇调研座谈中,镇党委书记xx、镇长xx等同志认为,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与所取得的初步成就,是xx人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结果。但是,新型城镇化对xx来讲仍然是个崭新课题,还有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解决。xx有信心、有能力按照中央和省市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要求,积极推进xx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扎扎实实地建成生态宜居繁荣现代新xx,下一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路与重点在于:

(一)抓住xx经济区纳入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全镇工作的战略重点,发挥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纽带和引领作用

新型城镇化道路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既是使命也是动力。我镇从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础良好,条件优越,对开创xx深层次、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将发挥重要作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在继续发挥工业主导地位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效应和引领作用,依托城镇,经营城镇,发展城镇,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建设生态宜居、城乡一体、持续发展的秀美城镇。以此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了xx的发展模式。

(二)贯彻经营城镇理念,在xx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根本解决建设资金短缺和项目运营问题

城镇建设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单纯依靠财政投入是计划经济的做法,政府在城镇建设和环境治理方面的投入总是有限的。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镇建设与开发,将城镇作为最大的资产,加以充分利用和经营,采取以城养城、以城建城的经营城镇理念,则可盘活城镇资产,发挥各类市场主体在城镇建设和项目运营中的积极作用。政府从一个单纯的投资人角色转变为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服务人、监督人,把大量的投资、管理、运营工作交给市场来经营,从根本上解决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使政府从繁琐的城镇管理具体事务中解放出来,大大加速城镇建设的步伐,提高城镇运行的质量和效率。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城镇开发管理模式,也是xx在新起点上创业发展、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必要举措。

(三)规划建设好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的秀美山城

我镇山多地少,植被覆盖较好,文化积淀深厚,又临近嵩山,地处xx、洛阳两大城市之间,发展旅游休闲度假条件得天独厚。2007年镇政府决定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规划将北山、南山和长寿山全镇27平方公里打造成个性鲜明的xx风景区。在适宜的地点开展相应项目,比如北山确立发展现代农业,长寿山确立发展家禽散养基地、观光林业等,同时还大力发展农家乐等旅游服务业,丰富完善了旅游项目。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长寿山景区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镇党委、政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之际,将规划建设好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的秀美山城作为今后的发展目标,打造xx、洛阳的后花园及xx经济区三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城镇。成为可供省内外游客观光游览的秀美山城和投资兴业的宝地。

四、关于支持和推广xx镇新型城镇化试点的建议

(一)应加大对xx镇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的支持力度

我镇作为联合国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xx省和xx市新型城镇化试点镇,是全省第一个全面实现农转居的小城镇。虽然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就,但仍然面临许多持续发展和品质提升的问题,需要大量投入和持久建设。因此,需要国家给予xx更多的政策支持与扶持,包括制度建设上的先行先试管理权限,国土资源规划利用与保护、城镇综合设施建设、生态保护等各方面的政策与资金扶持,以便促进xx更好更快地发展。

1.资金支持。建议在城镇公共设施建设方面加大国家投入比例,如增加税收提留、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xx市重点镇建设专项经费扶持等。

2.第三产业的扶持。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比例失调,难以适应全面进入城镇化后居民城市生活水平的发展需求,影响着城市的综合化发展。建议对我镇给以特别扶持,如对商户实行阶段性减免税收、简化审批手续、帮助招商引资等优惠政策。

3.生态与旅游设施建设的支持。我镇在新一轮规划建设中确立建设秀美山川、营建生态山城的发展目标,已着力开发建设长寿山生态旅游景区,形成xx都市区西部后花园之一。这项系列工程已具有区域公共设施的性质,需要持久建设和大量投入,建议省、市政府有关部门予以相应的政策与资金扶持。

4.技术与智力支持。新型城镇化的实现、农民转为居民之后,城镇面临着加快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以及城市专业管理水平等紧迫问题,我镇作为先行先试示范城镇,更感其紧迫性和现实性。政府应当给以相应的扶持手段和政策,比如:高科技项目的先期试点,城镇管理和相关职业技能培训等,鼓励更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xx开展产学研合作,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5.交通环境的支持。尽快实施镇内310国道改道工程,为城镇发展创造空间,将现有国道改造成城镇内景观大道和主要商贸街区;尽快打通xxxx西路、陇海西路至xx快速通道,开通城际公交线路,以促进我镇商贸、物流、金融、旅游、房地产等第三产业繁荣与发展。

(二)xx新型城镇化建设经验的推广

通过此次调研活动,从我镇发展经济、建设城镇、改善民生的做法和成果中,看到我镇立足本地实际谋发展,正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典范之路。xx三化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经验,必将在xx经济区建设和xx都市区发展中发挥独特作用。在推广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经验方面,我们认为应把握几个原则:

1.分层级推广的原则

我镇合村并镇实施新型城镇化示范建设的经验,对于大城市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的乡镇,县城及县域内重点镇,工矿商贸城镇等基础设施较好、工业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具有显著的借鉴意义,可考虑先行先试,分层级逐步推广实施。

2.分阶段实施的原则

把握好xx经验的精神实质,立足当地实际,由点到面,示范带动,分阶段实施,有序推进。确保科学、健康发展,走出一条具有xx经济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3.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的原则

新型城镇化是引领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引擎,以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需要政府主导,发挥组织动员,督导推动作用,又要尊重群众愿望,各界共同参与,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合力推进,水到渠成。

第3篇: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总结范文

一、探索走好这条路子的重大意义

这条路子的提出,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上世纪90年代初,以时任省委书记李长春同志为班长的省委提出,“围绕‘农’字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工业、农业两篇文章一起做、两道难题一起解”,开始了工农业协调发展的探索。进入21世纪以后,以时任省委书记同志为班长的省委提出,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农业现代化”,并将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基本途径。省第八次党代会以来,以时任省委书记徐光春同志为班长的省委提出,要走“在不牺牲不削弱农业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路子”。卢展工书记到河南工作以来,多次强调中原经济区建设要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并最终因此而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既是河南干部群众多年持续探索实践的重大成果,又是省委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把握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发展思路的持续和提升。探索走好这条路子,对于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这是从根本上破解发展难题的必然选择。我省面临的发展难题集中在“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四个方面。钱从哪里来?从财力看,2011年,我省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0.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4个百分点;人均财政总收入2718元,仅为全国的35%。从收人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低361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低373元,分别居全国第20位和第16位。人往哪里去?我省每年城镇劳动力就业缺口达100万个左右,去年年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虽然已达到2465万人,但仍然至少有700多万的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并且已转移人员中有大量并未真正扎根城市、变为市民。粮食怎么保?我省粮食产量虽然已连续八年增产,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防灾抗灾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种粮效益低,“产粮大县、财政穷县”的现象仍比较突出,实现5年后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200亿斤、2020年达到1300亿斤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民生怎么办?我省人均财政支出、人均教育经费、人均文化事业费、人均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等多项指标均居全国后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这四道难题,可以归结为发展水平偏低,但从根源上讲,都与我省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保粮任务重紧密关联。实践充分证明,“三化”协调发展是符合河南实际的正确发展路子,只有走这条路子,才能逐步从根本上破解“三农”问题、破解四道难题。

第二,这是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实践。我省在发展水平总体偏低的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也相当突出,进人了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加快发展、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化率低,城镇承载能力、辐射能力低,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依然存在;从三大需求来看,经济发展主要依赖投资的高速增长,消费贡献率和出口贡献率长期偏低;从三次产业结构看,农业比重偏大,工业多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新兴产业发展不够、服务业发展滞后;从要素投入结构看,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土地、资源、环境等约束加剧。这些矛盾和问题,既是发展方式粗放的直接表现,又与“三化”水平低、发展不协调紧密相关。针对这些情况,只有探索走好“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才能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三,这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我省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是“中国的缩影”,又到了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解决好“三化”协调发展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总理今年3月来我省视察指导工作时指出,河南建设中原经济区,与其他省份有所不同的就是要实现“三化”协调、城乡协调,这是最大的特点,也最有意义、最有示范效应。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是“谋河南的事,解中国的题”,不仅是实现我省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可以为全国同类地区推进现代化探索路子、积累经验。可以说,走好这条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所在、希望所在,也是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价值所在、优势所在。

二、探索走好这条路子的基本要求

科学界定这条路子的基本要求,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准确理解这条路子,要重点把握三个方面。

一是一个引领,就是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这是我省的一大创新,是核心任务的核心。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确立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与我省基本省情相适应,与现阶段发展特征相适应,与我们面临的发展与转变两大任务相适应。从发展趋势看,一般来说,在现代化早期,工业化是现代化的第一推动力;现代化发展到更高阶段以后,城镇化就成为现代化的第一推动力。我省城镇化率已超过40%,城镇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综合性、全局性作用日益凸显,要求我们必须把城镇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我省实际看,“三农”问题突出是制约“三化”协调的最大症结。我省“三农”问题比全国任何地区都突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比其他省份更加凸显,强农保粮的任务十分繁重。人多地少是制约“三化”发展的最现实问题。我省人均耕地占有量仅为1.2亩,在不突破耕地红线的前提下,加快工业化城镇化面临着空间制约。解决土地供需矛盾,必须推进新型城镇化。河南农村居民点面积占整个城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3/4。如果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把目前农村占用土地的人均248平方米减少到200平方米,就可以腾出400多万亩,为增加耕地和建设用地拓展了空间。城镇化水平低是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最突出的聚焦点。2011年我省城镇化率只有40.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7个

百分点,直接导致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扩大内需动力不足、三产发展滞后等问题。据估算,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带动10万元人民币的建设投资。未来五年,我省城镇化建设的目标是提高10个百分点,照此推算,将会有近1000万人进城,对GDP的总贡献率将达到15个百分点,拉动建设投资将高达1万亿元。这都对城镇化模式转变形成了巨大的倒逼压力,要求我们尽快创新城镇化发展思路和路径。从我省的实践看,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拓宽农村人口转移渠道,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亟待转移与城镇承载能力不强的矛盾;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解决城乡差距大、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的问题;有利于推动农业规模化和组织化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解决建设用地刚性需求与保护耕地硬性约束的矛盾;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有利于保护、发展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总之,确立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既有必然性、紧迫性,又有针对性、可行性。

二是“两不”前提,就是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从农业和粮食看,近十多年来全球粮食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我国粮食主产省不增反降,粮食调出省不多反少了。解决好一亿人口吃饭问题,同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是我们必须担负的责任。从生态和环境看,我省人口多,人均资源占有量有限,人均水资源仅相当于全国人均的1/5;我省重工业、高耗能产业比重较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任务很重,石油已消耗2/3,仅为上世纪80年代的一半,天然气已消耗一半以上,煤炭资源已从净出转为净入,按照目前开采速度铝钒土只够利用15年左右,为保小麦生产主要依靠的地下水已属超采状态,靠过度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生态为代价获取快速发展的路子,我们不能走,也走不通。

三是“三新”协调,就是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三化”水平总体不高、协调性总体不强,是制约我省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之一。只有把加快“三化”进程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三化”发展的协调性作为关键所在,坚持在发展中促协调、在协调中促发展,把加快“三化”进程与提高“三化”协调性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统筹兼顾,相得益彰,才能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

三、探索走好这条路子的主要任务

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走好这条路子,必须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

第一,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主要是做到“三个突出、两个解决”,就是突出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突出为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服务,突出促进农民身份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解决粮食怎么保、农民怎么办的问题。新型城镇化的“新”核心体现有两点:一方面“新”在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上。马克思曾作出一个重大判断,就是“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乡村城市化的历史”,点明了城镇化的本质。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把农村农民涵盖起来,把城镇化重心下移,更加重视县城、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着力农村的城镇化,推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要发展壮大中原城市群,促进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加快城市新区建设,积极培育中心商务区和特色商业区,不断提高以城带乡能力。另一方面“新”在城镇体系的丰富上。就是把新型农村社区纳入现代城镇体系。这是我省新型城镇化与以往城镇化道路最大的不同。新型农村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我省发展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新乡县古固寨镇先后投入7670万元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把3个行政村、6个自然村进行撤并建成“祥和社区”,并对入住社区建房的农民办理城镇居民户口,让人驻社区的群众享受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险、城镇低保等城市居民待遇,促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不仅使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也为当地建设用地指标节约土地4200多亩,实现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业产业集聚、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就近就业。必须坚持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群众自愿、就业为本、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积极稳妥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创新管理体制,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把产业集聚、工业发展与农业农村发展衔接起来,让农民增收致富、得到更多实惠,缩小城乡差距。

第二,强化新型工业化主导,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支撑能力。新型工业化就是以科技含量高、信息化涵盖广、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为主要内涵的工业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推进新型工业化,要注重以下方面:一是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这是新型工业化的灵魂,有利于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产业素质;有利于管理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率;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有利于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快速发展。二是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把转型升级放在突出位置,坚持做大总量和优化结构并重,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融合,加快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是提高产业集聚水平。继续集中建设用地、环境总量、扶持资金等要素资源和政策资源,深入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中的载体作用。

第三,强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维护粮食安全、促进城乡繁荣。新型农业现代化是以粮食优质高产为前提,以绿色生态安全、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高为主要标志,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和农民素质支撑有力的农业现代化。这是我省在立足实际、把握规律、顺应趋势的基础上,对新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部署。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一是要做好粮食这篇大文章,把促进粮食优质高产作为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二是要把握好绿色生态安全这个基本要求,顺应人民群众对绿色生态安全的农产品需求日益迫切的要求,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三是要抓好农业生产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这个关键,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四是要建好支撑体系这个系统工程,全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建设和农民素质建设。

第4篇: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 城镇化;工业化;两化互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1. 前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工业化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阶段,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基础,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依托。因此,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对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尽管“两化”互动的命题早在2007 年底的四川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上就提出,但因“5•12”汶川特大地震延迟,在全省灾后重建已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候,再看宜宾市“两化”互动,其实并未停滞。

2. 宜宾市近年来推进“两化”互动发展的主要成绩

宜宾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一主三化三加强”基本思路,全市上下坚持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形成了双轮驱动、加快建设长江上游川滇黔结合部经济强市的良好局面。 “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5.3%,工业化率达54.8%,已总体迈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与此同时,宜宾城市建设亦是突飞猛进,共完成城乡建设投资612.57亿元;城镇化率增幅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居全省平均增幅之首,继2008年以来连续三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至2010年底达到38.56%,比2005年提高10.26个百分点;其中心城区(含南溪区)建成区面积达到70.45平方公里,人口达84.3万人(资料来源:六普数据);各县城建成区面积新增26.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增加20.2万人。宜宾已成为我省“十一五”期间新增的两个大城市之一,跻身全省6个大城市之列。

3. 宜宾在“两化”互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加快发展的同时,立足宜宾实际情况,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宜宾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于工业化、“两化”互动统筹不够、城市经济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不够以及由此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城市功能配套不尽完善等诸多问题依然是制约宜宾“两化”互动发展的主要因素。

从国外发展实践看,如果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会导致相应的城市配套设施缺乏,就会出现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房价暴涨等问题。反之,如果工业化滞后于城镇化,会导致城市化进程中缺乏相应的产业支撑,就必然会出现城市“空心化”、大量平民窟和社会治安环境恶化等问题。因此,宜宾只有坚定“两化”互动发展的道路,才能有效避免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同步、不协调所造成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4. 宜宾推进 “两化”互动发展的战略定位与目标

在成渝城镇群区域一体化发展和两化互动发展的双重背景下,宜宾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定位与目标更加突出了宏观区域视野,更加注重抓好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的融合互动发展。

4.1战略定位:

将宜宾建设成为成渝经济区“两核五带”中沿长江城镇带上的重要支撑城市;建设成为川南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建设成为全省两化互动发展示范区。

4.2发展目标:

在“十二五”期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000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非农产业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0%,建成3个超500亿元产业、1个300亿元产业、3个超100亿元产业,产业园区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全市城镇化率年平均增长2.7%(原“十二五”规划为2%),在“十二五”末达到52%(原“十二五”规划为48.56%);通过加速临港经济开发区、南岸西区及南溪新区等区域建设,在“十二五”中期(2013年)基本实现百万人口特大城市目标;在“十二五”末,将3-5个县城建成为20万人口以上的中等城市;基本建立体系均衡、健康发展的市域城镇体系;综合考虑宜宾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基础、资源和与成渝核心城市的空间距离,远期至2030年争取将宜宾建设成为辐射川南及滇黔、中心城区200万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成为成渝城镇群体系中的一级中心城市。

5. 宜宾 “两化”互动发展的规划布局

根据08版宜宾城市总体规划、宜宾市工业集中区布局规划以及宜宾市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结合宜宾市现状的城镇分布和生产力发展的空间布局等因素,宜宾市的市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和工业园空间布局如下:

5.1宜宾市域城镇空间总体布局:

宜宾市域城镇空间总体布局呈“一核、一带、二线、八点”的放射状城镇空间布局结构。(见附图1)

“一核心”:即宜宾中心城区;“沿江发展带”:即沿岷江和长江东西向城镇发展带,是宜宾发展产业集群的走廊和城镇化的密集发展带。“两条发展轴线”:资源开发与能源工业型城镇发展轴线;旅游经济型城镇发展轴线。“八个生长点”:八个二级中心城镇。

5.2宜宾市工业园空间布局结构

宜宾市工业园的空间布局充分结合市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结构,沿重要综合交通枢纽以及长江黄金水道,形成了沿江工业发展轴、金筠工业发展轴和珙兴工业发展轴三条发展轴线,以临港经济开发区、五粮液产业园区为主的 13个重点工业园沿发展轴线呈“串珠状”布局结构。(见附图2)

6. 加速推动宜宾“两化”互动发展的思路及主要措施

6.1发展思路

6.1.1以规划为龙头,引领“两化”互动发展

(1)加快城市总规修编,为“两化”互动发展奠定基础,提供依据;

(2)结合产业化发展布局,完善城乡规划体系。

6.1.2以产业发展为抓手,加快城市组团发展

(1)坚持以港兴城,加快临港经济开发区建设;

(2)推进旧城改造,加快三江口等片区开发建设;

(3)将产业与城市相融,推进酒都特色街区建设;

(4)实施退城入园,加快城市区域建设;

6.1.3以完善功能为目标,推进城镇建设协调发展

(1)加强城市交通路网打造,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2)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3)完善配置城镇教育、文化、卫生、商业等功能;

(4)围绕培育产业基地、壮大工业园区,推动产业园区市政基础设施功能配套。

6.2主要措施

6.2.1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推进“两化互动”

(1)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立足宜宾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充分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建设酒类食品、综合能源、化工轻纺、机械制造等特色产业基地,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

(2)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坚持集约集中集聚的三集中发展原则,明确园区的发展定位和产业特色,形成主业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错位竞争的发展格局。

(3)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深入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把握外资西进、内资西移趋势,以企业为主体,以园区为平台,以项目为抓手,加强与500强企业的联系对接,有针对性地招引产业和行业龙头,带动配套企业跟进,形成产业集群,壮大产业规模。

(4)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坚持集约化、规模化、生态化方向,以四川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为战略支点,加快推进沿江地区产业集聚、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发展,加快形成沿江“产业群”、“城镇群”和“港口群”,增强集聚辐射效应,努力把沿江地区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先行区、统筹城乡的带动区以及两化互动发展的示范区。

6.2.2以新型城镇化为支撑推进“两化”互动

(1)加快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为抓手,针对宜宾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统筹解决的方案。一是针对区域一体化和两化互动发展的宏观背景,重点对市域范围内的城镇定位、城镇规模等问题进行梳理论证,明确城镇化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二是统筹协调工业园区与城镇发展的关系,重点解决好临港开发区、五粮液产业园区等空间拓展的问题,将两化互动理念落实到城镇空间布局;三是理顺中心城区的功能分区,科学合理地布局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安排好教育、卫生、商业、文化等城市配套功能;四是加强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重点处理好区际、城际、城内组团及组团内交通的关系,发挥各类交通通道、桥梁、市政基础设施等对城市发展的支撑作用。

(2)强化规划对空间发展的引领作用。在加快新一轮城市总规修编和沿江城镇群发展规划编制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县城总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为核心的法定规划体系,强化城市规划对于城镇空间快速拓展的引领作用。实现产业发展与城镇发展的有效互动,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县城和重点镇为骨架,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特色鲜明、梯次发展的城镇体系。

(3)加速扩大城市规模。一是加快建设“双百”区域性特大中心城市。十二五期间中心城区每年建成区面积增长5-6平方公里,重点拓展临港开发区、赵场片区、翠屏新区等七大新城片区;加快南岸三江口、酒都特色街区北区等区域的旧城改造工作;进一步扩展城市空间,为建设沿长江发展带重要支撑城市和川南城市群核心城市奠定城市空间基础。二是着力建好一批重点县城和城镇。突出抓好珙县、长宁、江安等县城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期末建设成为20万人口左右的中等城市,构建构架合理的城镇体系。

(4)加大城市建设投资。一是结合中心城区近期建设规划,充分发挥市级两大建设主体的作用,加快土地一级整理速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中心城区的土地供应量,确保城乡建设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二是加大涉及民生的城市公共服务项目的投资力度,完善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体系,逐步改变公共服务设施过度集中且档次不高的现状。

6.2.3统筹推进“两化”互动发展

一是做好规划统筹。按照多规合一的原则,抓好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工业园区规划在空间布局上的统筹协调。积极探索并开展“两化互动规划”编制工作,梳理已有的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工业园区规划成果,通过“两化互动规划”的综合规划载体,重新审视并统筹考虑城镇发展与工业园区发展的相互空间关系,以实现产业园区与城镇同步规划,联动发展,做到“多规合一”。

二是做好区域统筹。加快退城入园步伐,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工业园区,促进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建议积极向上争取,将临港经济开发区、五粮液产业园区等建设成为全省两化互动发展示范区。

三是做好产城统筹。保持城市工业发展的强势趋势,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重点围绕工业园区、产业聚集、产业新城三个层次,推动产城互动发展。尤其要把产业园区作为“两化”互动发展、产城融合的重要结合点和有效突破点。当前许多地方都将工业、产业集聚在一起,形成成规模的园区,对这些园区进行集中管理。完善产城功能,提升产城形象,以新型城镇化促进新型工业化。围绕建设“人居宜宾”,提升中心城区服务功能、集散功能、创新功能、文化功能和枢纽功能,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增强城市的吸附力、竞争力。通过产城统筹,将产业的发展与城市的规划统筹管理,更有助于工业化的进展。

四是做好管理统筹。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的全市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领导组,研究提出全市“两化”互动发展的思路、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统筹解决发展规划、体制机制、要素配置等重大问题,拟订并督促工作计划的实施和落实,统筹推进全市“两化”互动发展。优化服务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审批环节,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规范执法行为,完善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营造“两化”互动发展的良好环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解决好从农村进入城市的人口在社保、医保、教育、住房保障等城市公共资源方面的配套服务问题,以引导和吸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提高城镇化率。

7. 结语

宜宾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为进一步缩短两化发展的差距,保持两化互动良性发展,需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努力打造宜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然而,从更为宏观的层面来看,仅仅加强自身是远远不够的。川南城市群(宜泸内乐自五市)处于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中确定的“双核五带”空间布局结构中的沿长江城镇发展带上,可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沿江高速公路、铁路为纽带,推进岸线开发和港口建设,建成长江上游重要的产业和城镇集聚带。建议建立起以“川南城镇群联席会议”为主要形式的区域合作组织,处理好区域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从区域范围内审视工业园区与城镇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布局、要素配置等问题,实现区域城镇一体化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宜宾市委,宜宾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实施意见[R].2011.

第5篇: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总结范文

(一)城镇化目标

1.城镇化率。比上年增长2个百分点,达到43%。

2.建成区面积。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85平方公里。

3.建成区人口。市中心城区建成区人口达到80万人。

(二)城乡规划目标

4.修编城市总体规划。提升县(市)城区总体规划,加强分区规划、专项规划和城市设计,完成城市组团通道规划。加大村镇规划编制力度,提升乡镇总体规划,加快编制村庄规划,逐步实现市域规划全覆盖。

5.完善控规和修规。高标准做好城建重点项目及城中村、棚户区改造规划。

(三)现代城镇体系目标

6.推进5个县(市)组团建设发展。开工建设107国道至新郑段、311国道至段改扩建工程,打造半小时通勤圈、经济圈、生活圈。

7.积极推动中心镇建设。支持基础好、产业优的中心镇率先发展成为小城市,支持15个重点镇加快发展。

8.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率先推进产业集聚区、城市新区和中心城市近郊区村庄改造,建设50个农村新型社区。

(四)城市建设投资目标

9.加快城建重点项目建设。市区实施总投资305亿元的93个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和51个城中村改造项目,重点抓好积水点改造、污水管网、农贸市场、垃圾分类处理等涉及民生的项目。

10.加大旧城改造力度。加快旧城区内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16500户,改造建设157.96万平方米。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市区开工建设安置房450万平方米。县(市)城区开工实施改造面积达到计划任务的40%以上。

11.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年,建设廉租住房1868套、经济适用房4151套、公共租赁住房3000套。

(五)产业集聚区发展目标

12.深入实施产业集聚区“两年提升推进计划”,争创省级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00亿元,完成投资3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产业集聚区达到7个。

(六)生态环境建设目标

13.污水处理率。市区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8%以上,各县(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

14.垃圾处理率。市中心区范围内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提升至70%,市区、市、市、县、县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以上。

15.绿地率。市区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6%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平方米。县(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0%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以上。

16.绿化率。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以上,市(县)绿化覆盖率达到30.89%以上,廊道绿化率达到95%,中心镇绿化率达到45%,村庄绿化率达到43%。

二、县(市、区)目标

(一)市目标

1.城镇化率

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2.城乡建设投资

(1)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完成投资增长23%。

(2)保障房建设:保障性住房完成投资0.7亿元、增速159%。

(3)旧城改造:旧城区改造完成投资38.1亿元、增速18%。

3.产业集聚区建设

(4)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完成300亿元、增速36%。

(5)亿元以上项目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15亿元、增速40%。(6)完成税收:完成税收总额3.9亿元、增速38%。(7)就业:产业集聚区人口达到66000人、就业人口增速20%。

4.构建城镇体系

(8)规划编制目标: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规划;做好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等专项规划和区域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重点镇、中心镇主要街区及近期建设用地要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基层村完成30%以上。

(9)城区建设目标:续建、新建项目110个,总投资236亿元。当年完成70.3亿元。

(10)重点城镇建设:完成9个重点镇建设。

(11)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完成22个新型社区建设。

(二)市目标

1.城镇化率

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2.城乡建设投资

(1)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完成投资增长22%。

(2)保障房建设:保障性住房完成投资0.28亿元、增速1.33%。

(3)旧城改造:旧城区改造完成投资8亿元、增速18%。

3.产业集聚区建设

(4)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完成500亿元、增速45.3%。

(5)亿元以上项目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8.5亿元、增速40.5%。

(6)完成税收:完成税收总额5亿元、增速61.5%。

(7)就业:产业集聚区人口达到61000人、就业人口增速57.2%。

4.构建城镇体系

(8)规划编制目标:做好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等专项规划和区域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重点镇、中心镇主要街区及近期建设用地要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完成16个中心镇社区规划。

(9)城区建设目标:完成城区13个村改造任务。

(10)重点城镇建设:完成5个重点镇建设。

(11)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完成12个新型社区建设。

(三)县目标

1.城镇化率

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2.城乡建设投资

(1)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完成投资增长22%。

(2)保障房建设:保障性住房完成投资0.18亿元、增速22.3%。

(3)旧城改造:旧城区改造完成投资2.66亿元、增速10%。

3.产业集聚区建设

(4)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完成150亿元、增速44%。

(5)亿元以上项目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50亿元、增速66%。

(6)完成税收:完成税收总额3.2亿元、增速47%。

(7)就业:产业集聚区人口达到37560人、就业人口增速150%。

4.构建城镇体系

(8)规划编制目标:做好新区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重点镇、中心镇主要街区及近期建设用地要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基层村完成30%以上。

(9)城区建设目标:续建、新建项目24个,当年完成投资21.7亿元。

(10)重点城镇建设:完成2个重点镇建设。

(11)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完成10个新型社区建设。

(四)县目标

1.城镇化率

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2.城乡建设投资

(1)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完成投资增长23%。(2)保障房建设:保障性住房完成投资0.28亿元、增速46%。

(3)旧城改造:旧城区改造完成投资2.89亿元、增速44%。

3.产业集聚区建设

(4)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完成136.76亿元、增速95.2%;

(5)亿元以上项目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49.6亿元、增速108.9%。

(6)完成税收:完成税收总额2.26亿元、增速570.3%。

(7)就业:产业集聚区人口达到31248人、就业人口增速78.4%。

4.构建城镇体系

(8)规划编制目标:做好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等专项规划和区域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重点镇、中心镇主要街区及近期建设用地要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基层村完成30%以上。

(9)城区建设目标:续建、新建城中村改造项目7个,总投资30亿元。

(10)重点城镇建设:完成3个重点镇建设。

(11)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完成5个新型社区建设。

(五)县目标1.城镇化率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2.城乡建设投资(1)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完成投资增长22%。(2)保障房建设:保障性住房完成投资0.2亿元、增速25%。

(3)旧城改造:旧城区改造完成投资1.95亿元、增速30%。

3.产业集聚区建设

(4)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完成57亿元、增速100%。

(5)亿元以上项目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21亿元、增速50%。

(6)完成税收:完成税收总额0.4亿元、增速76%。

(7)就业:产业集聚区人口达到30000人、就业人口增速60%。

4.构建城镇体系

(8)规划编制目标:做好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等专项规划和区域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重点镇、中心镇主要街区及近期建设用地要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基层村完成30%以上。

(9)城区建设目标: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4个,总投资3.2亿,当年完成投资2.5亿。

(10)重点城镇建设:完成3个重点镇建设。

(11)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完成7个新型社区建设。

(六)区目标

1.城乡建设投资

(1)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完成投资增长22%。

(2)保障房建设:保障性住房完成投资7.6亿元、增速30%。

(3)旧城改造:旧城区改造完成投资18.2亿元、增速40%。

2.产业集聚区建设

(4)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完成150亿元、增速35%。

(5)亿元以上项目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20亿元、增速40%。

(6)完成税收:完成税收总额2.5亿元、增速35%。

(7)就业:产业集聚区人口达到19000人、就业人口增速11.8%。

(七)经济技术开发区目标

1.城乡建设投资

(1)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完成投资增长23%。

2.产业集聚区建设(2)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完成260亿元、增速30%。

(3)亿元以上项目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27亿元、增速25%。

(4)完成税收:完成税收总额7.7亿元、增速11%。

(5)就业:产业集聚区人口达到19000人、就业人口增速5.5%。

3.构建城镇体系

(6)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完成2个新型社区建设。

(八)东城区目标

1.城乡建设投资

(1)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完成投资增长22%。

(2)保障房建设:保障性住房完成投资9000万元、增速35%。

2.产业集聚区建设

(3)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完成20亿元、增速93.8%。

(4)亿元以上项目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7.5亿元、增速51%。

(5)完成税收:完成税收总额1亿元、增速75.7%。

(6)就业:产业集聚区人口达到7000人、就业人口增速38%。3.构建城镇体系(7)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目标:完成1个新型社区建设。

三、市直主要责任单位目标

(一)市发展改革委1.坚持“带状城市、组团布局、向心发展、城乡统筹”,着力打造“一中心、五组团”,加快构建中心市区、县(市)城区、中心镇区、新型农村社区四个层次布局合理、城乡协调、互促共进的现代城镇体系。

2.城镇体系规划要与中原经济区总体发展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全市“十二五”规划相衔接,做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城市(村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规同向、三规合一、三规同步”。

3.切实抓好神垕、顺店、、石固、陈化店等国家、省、市级重点镇建设,形成更多国家名镇、中州名镇和中心镇。

4.服务新区建设。加强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城际道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客运站点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完善新区承载功能。加快新区热电厂建设,满足新区供热、供电需求。

5.实施产业集聚区两年提升推进计划,落实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政策措施,

6.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计划,加快风电装备制造、智能电网、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超硬材料、生物医药等五大工程规划建设,加快装备制造、食品、能源三大主导产业发展,加快物流业发展。

7.建设快捷城际交通体系,尽快建成市零距离换乘中心。

8.整体推进低碳和绿色建设,加快实施“低碳市区、低碳农村”工程。

9.开展行政区划调整研究,实现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与所在行政区管辖范围严密套合。

10.建立城乡建设财政激励机制,每年对先进县(市、区)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

(二)市教育局

1.加大城镇教育投入,优先支持依据城镇规划布局调整的中小学、幼儿园建设,城市新区开发、旧城区改造或零星开发要按标准和规范配套新建或改建、扩建中小学校。

2.根据城镇化建设及学龄人口变化等情况,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适当收减校点,扩大规模,提高中小学、幼儿园设置建设标准,提高办学水平。

3.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工作,坚持以流入地的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为主,落实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优惠政策。

(三)市科技局

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突出抓好省重大科技专项和企业研发平台建设,新增3—5个省、市级企业研发中心,新培育4—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

(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1.坚持以高端产业为引领,着力构建现代工业体系。深入实施电力装备、食品、发制品等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升三大主导、四大特色产业发展水平。

2.认真落实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继续抓好大企业集团、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力争2—3家企业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

3.促进企业调整结构,规范管理,上档升级,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

(五)市公安局

1.制定促进农民进城落户的政策意见,加快农转非工作进度。

2.抓好新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工作,完成新区内剩余人口户籍性质变更任务。

(六)市民政局

1.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保证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各项社会保障政策落实到位。

2.坚持统筹规划、积极稳妥的原则,按照经济发展要求,适当调整行政区划,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加快撤乡建镇和县(市)政府驻地城关镇撤销、设立街道办事处步伐,优化行政区划格局。(七)市财政局1.落实土地出让收入支持城市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和重点项目建设的政策。市区规划区(含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区、县部分区域)以内的土地出让收入,扣除征地成本、计提的各项基金、费用后的净收益,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和重点项目建设。

2.继续鼓励组建一批有实力的城市建设投资企业,壮大投融资平台规模。

3.支持具有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职能的投融资公司,采取股权合作等形式吸引市外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合作,共同设立项目公司,使其成为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融资、建设和运营主体。

(八)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农村人口转户后在城镇企业实现稳定就业的,可随用人单位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自谋职业或灵活就业的人员可通过社会保障部门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无职业的可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九)市国土资源局

1.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规模、新增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与当地土地开发和整理数量“三挂钩”制度。鼓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流转承包地,进入城镇居住。2.积极推进农用地整理,有序推进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十)市住房城乡建设局1.突出抓好城市道路建设,合理配置主次干道和支路网密度,优化城市路网结构。

2.加快城区燃气管网建设,提高燃气覆盖率,燃气普及率达到90%以上。

3.加快城镇供水设施改造,达到国家新的生活饮用水标准。加强城镇排水设施建设和积水点改造,确保排水管网畅通、路面无积水。

4.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推动、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建设廉租住房1868套、经济适用房4151套、公共租赁住房3000套。

5.加快城市建成区和重点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市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各县(市)建成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

6.加强城市绿地、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用地保护。市区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6%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平方米。

7.大力推广应用新型建筑节能结构体系和新技术,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组织开展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

8.分期完成西湖公园的整体提升改造工程。

(十一)市交通运输局

1.按照《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国、省主干线建设,进一步优化路网结构,实现市域公共路网与国家干线公路网及周边地区城际公路网衔接匹配,强化交通区域优势。

2.加快新区客运网络规划建设,完善公交线路和站点设置。

3.实施国道107线北段改建工程、至快速通道工程。加快推进忠武大道贯通工程、至快速通道工程、安信公路段(市区西外环)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开工。

4.规划建设县(市)组团间的便捷交通,增强各组团的连接互动。

5.倡导绿色出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大力推广使用电动汽车。

6.加大县乡公路及危桥改造力度,提升农村公路等级服务水平,开通至漯河城际公交线路。

(十二)市水利局

加强水库除险加固、河段险工岁修和骨干防洪河道治理,新发展一批节水灌溉农田。

(十三)市南水北调办

切实做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段建设工作。

(十四)市农业局

继续抓好100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十五)市林业局加强生态绿化建设,市、县绿化覆盖率达到30.89%以上,廊道绿化率达到95%,村镇绿化率达到43%。

(十六)市商务局

1.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重点,努力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深入实施“3615”现代物流业提速工程,推进六大物流园区和十大特色产业物流中心建设,现代物流业增加值增长14%。

2.推进农副产品市场建设,规范临时农副产品便民服务点。

(十七)市文化新闻出版局

1.加强城市社区文化中心(活动室)建设,增强社区功能。

2.加强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施县乾明寺照壁、市泰山庙大殿和关帝庙的维修和保护。

3.以传承和展示历史文化、三国文化、钧瓷文化、烟草文化、生态文化为重点,加快博物馆建设。

(十八)市卫生局

加快医疗卫生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完成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建设项目进度计划,方便农民就近就医。

(十九)市统计局

做好全市城镇化建设统计监测工作,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年度目标考核。

(二十)市城管局

1.持续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管理手段数字化、城市夜景灯饰化,深入开展城市环境卫生、广告设置、私搭乱建等专项整治,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

2.市区、市、市、县、县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5%以上,市中心区范围内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70%以上。

(二十一)市城乡规划局

1.高标准编制各类城乡规划,确保城市(县城)总体规划、各项专项规划以及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完成报批。

2.加快乡(镇)规划编制,确保年内报批完成。重点镇、中心镇主要街区及近期建设用地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

3.推进基层村规划编制,年内完成30%以上。

附件:市年城镇化建设考核办法(试行)

市年城镇化建设考核办法(试行)

为切实加快推进市城镇化建设工作,确保完成年全市城镇化建设发展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制订本办法。

一、考评对象

目标考评的对象为各县(市、区)和市直相关责任部门。

二、考评内容

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市年城镇化建设发展目标。

三、组织实施

(一)组织形式

考评由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统一组织,具体工作由市城镇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实施。每季度统计一次目标进展情况并进行通报,年终进行综合考核考评。

(二)指标体系

1.对各县(市、区)的考核

考核内容:城镇建设投资、产业集聚区建设、城乡体系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其中,城镇建设投资30分,产业集聚区建设24分,城乡体系建设28分,生态环境建设10分,其它城镇化目标8分。2.对市直主要责任单位的考核。主要考核《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实施意见》(许发〔2010〕24号)、《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落实121项全市城镇化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许办〔2010〕63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河南省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许政办〔〕5号)等文件分解的目标任务。

(1)5月底前制定本部门年城镇化建设推进工作方案,明确本部门年度目标任务、责任人和推进措施。权重15分。

(2)及时上报目标任务进展情况。权重15分。

(3)承担目标任务进展情况。权重70分。

3.对市直其他责任单位的考核

对其他政府部门按照共性目标进行考核。

(1)主动参与城镇化工作,5月底前制定本部门年城镇化建设推进工作方案,明确本部门年度重点工作、责任人和推进措施。权重15分。

(2)结合部门职能做好服务,会同有关部门完成专项工作任务,及时上报工作进展情况。权重15分。

(3)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城镇化工作。权重20分。

(4)基础得分,按照市直主要责任单位承担目标任务平均得分确定。权重50分。

(三)计分办法

1.总分。考评实行积分制的办法,基础分值均为100分。

2.计分。各县(市、区)的考评按实际完成进度比例计分。对未承担专项任务的单位按该专项任务的平均得分计分。对市直部门(单位)的考评按实际完成任务进度情况进行计分。

3.加分。对在城镇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受到市以上表彰的县(市、区)、市直部门给予加分,受到市级表彰加2分,受到市级以上表彰加5分。

(四)考评排名

市城镇化办公室按照考评指标体系和计分办法对县(市、区)和市直单位进行打分,根据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出名次。

四、考评奖惩及结果运用

奖励以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对目标完成较好的,给予通报表彰,颁发奖牌和发放奖金。不能完成年度目标的,视情况给予通报批评。

(一)对先进单位进行表彰奖励,授予“年度市城镇化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第6篇: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城镇总体规划 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299文献标识码: A

城镇化已经成为当今各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它是城市发展的一个复杂过程,它包括了人口结构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转型、地域空间的转型及生活方式的转型[1],其中人口转型是核心,经济转型是基础,空间转型是载体,社会转型是根本[2]。

自工业革命以来,城镇化以不同的形式来促使各个时间段和不同地域的城市和村庄的发展。然而在大城镇化和物质快速量化下,不同地域和国家都出现了问题。首先自然资源恶化是最表象的问题,包括水土资源流失、能源滥用、大气、和电磁辐射等各种污染源。其次是社会和谐,表现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随之而来的是雾霾、贫民窟、农民工、空巢老人、空城空村等“城市病”。

工业化方式的城镇化,对城市的发展也起到了逆发展或停滞作用。为此,各国都在需找不同途径来解决城镇化的改革与创新。2012年11月,党的十指出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3]。” 2013年11月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2014年3月16日,在我国首部城镇化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

相比以往城镇化的发展,不再是单一的城市或城镇的自身发展,也不是单一的人口聚集、区域外扩、城市乡镇单个聚集效益体。本文以内蒙古《卓资县巴音锡勒镇城镇总体规划》为例,简单阐述新型城镇化大时代下,城镇规划的新内容及发展方向。

1.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尊重市场规律,统筹推进人口、土地管理、财税金融、城镇住房、行政管理、生态环境等体制机制改革。很多北方小镇即使郊区或周边乡村人口的聚集,也不会对镇区土地的稀缺带来极度不平衡的影响。对村庄而言,尤为内蒙古地区,大批农牧民进城务工,使大量土地闲置,耕地牧地荒废,牧区草场无人管理。新的人口管理和土地管理是有密切相关的,它是人口双向流动和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耕地保护、林地再植和农村用地的租赁、出让、入股等的多元化发展机制。

明确城镇的产业结构、巩固产业基础,开放市场、创新金融业,完善地方税务体系、规范城市投资金融资体系,使政府财政收入途径多有保障,城镇经济发展和人们生产进入市场化、金融化。巴镇的规划中,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是建立在:生态立镇、农业富镇、工业强镇、旅游活镇。其中,有地域特点的是提高农业产业化、规划化和科技化;巴镇地域特色没有大型重污染工业,着重两处风电场、农副产品加工,均以中小企业园规划来建设;城镇旅游业并非广泛建设,以特色地域草原风光为主,亦可带动当地农蓄业和商贸服务业。

“健全城镇住房制度”是以往规划行业法律规范中忽略和欠缺的一点,它是目前我国较突显的民情之一。《规划》通过住房供应体系、保障性住房、健全城镇住房制度三方面,全面保障城市到乡村人民的住房问题。《卓资县巴音锡勒镇城镇总体规划》中保留中心镇内1处敬老院。此外,还设置有幸福院3处,分别位于召庙、勇士和十股地行政村内。到2013年,全县建设农村互助幸福院2800户。

在发展体制机制中,还提到了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内蒙地区总体是气候干燥、少雨,但相对人少地多、又身居内陆,因工矿化工产业污染少。虽然基本保留了原有生态,但仍存在生态环境问题,其主要恶化原因是农民过度开垦种植、砍伐林木、过度放牧、水土资源流失、农业污染等。在《卓资县巴音锡勒镇城镇总体规划》中,根据当今政策和当地实际情况,对当地生态环境提出了保护原则、目标和措施。其规划目标有分期制定,不仅是常规的污染源、各种排放量的控制,河流水库达标,土地整治等,更切合城镇的是对农业污染的高度意识。并通过合理规划与使用土地、开展植树造林、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企业环保、卫生状况、环保执法和普法宣传等措施,来确保城镇的生态环境保护。

2.城乡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

《规划》中,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在众多要素中,对于内蒙地区的农牧区及以农牧业为主的城镇来说,最为“新”和“特”的方面,是建设要素市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现代化农业。因为在全国范围内,大多数城镇还是以农业为主,个别地区会以工业、旅游、电子产品等产业为主,所以我国还是以城镇和农村(牧区)居多,而且这些地区还是以内聚形式发展。

农业发展指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不再是传统的苦力劳作。首先是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包括:粮食播种面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土地整理、国家队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和优势产区的标准化规模种养殖等。其次是农牧业的科技化、机械化,农业经营方式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再次是农产品流通,包括: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布局,农产品集散地、批发市场及期货市场的建设等。《卓资县巴音锡勒镇城镇总体规划》提出,巩固和发展优势种养殖业规划性发展(大棚、养殖合作社等),发挥科技和营销等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如镇区内设农牧民培训站和市场,中心镇和中心村均设有粮油站等)。

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使得土地有效利用和效益增值;农业和土地的增值,会使城镇和农村与城市建立产品市场;市场的建立,回萌生“城”与“乡”更多的联系,首先是交通;联系频繁和农产品市场的需求,会吸引许多中小金融企业进入城镇,发展城镇农村的金融保险业务;加之国家对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重视,也会使在城的剩余、闲置的农民工返乡另谋生计。最终,形成一个城市(群)聚集和辐射效益,城镇农村内聚基础型,而两者间的人力、金融、物资和科技等方面相互流通的一个动态平衡状态。《卓资县巴音锡勒镇城镇总体规划》中,有G7高速国境,完善乡道路网。规划建立两处变电站。分级分类建设公共服务,基层村配备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村委会、幼儿园、卫生室、文化室、活动室)。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和公共服务的建设,亦可带动巴镇的特色草原旅游业和规模化的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进一步形成合力循环的市场环境。

结语

国家发展是整体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我国之前的政策和城市规划等方面都着力重点地区,而到达一定阶段国家又会倾向于全国广泛的基层面,最终使两者协调统一、共同发展。城镇规划不同于城市规划,而《规划》内容的新特点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新的方面,说明新规划时期下,城乡统筹规划、城乡一体化发展能使城镇合理有效发展,并成为城市发展的有利助力和人们期待向往的生活家园。

参考文献:

[1]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7篇: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总结范文

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与投融资现状

我国城镇化率为51.3%,东中西部地区差异较大,东部城镇化率为61.53%,中西部分别是46.99%和40.77%,京、津、沪三个直辖市则达到80%以上,云、贵、藏则不到40%。西部地区不仅城镇化落后,而且市场化程度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无论在融资数量,还是在融资方式等方面都与东部地区存在差距。

“产”、“城”联动

要加快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重要内容是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优势产业发展。从投融资领域来看,新型城镇化建设涉及“产”、“城”两个方面。

产业上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优势产业,解决农民的非农就业问题。从四川省来看,应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钛钢铁、饮料食品、现代中药等产业,以及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生物工程和新材料,即“7+3”优势产业。发展产业应重点抓好产业园区这个关键,目前四川有各类产业园区200多个,从层次上包括国家级产业园区、省级产业园区、市级园区和县级产业集中区,其中国家级和省级园区占比25%。从产业园区发展趋势以及支持新型城镇化来看,应将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支持重点,通过产业集群式发展带动园区发展,以园区发展带动城镇加快建设。

从“城”的角度看,新型城镇化建设包括大中城市和小城镇,从四川实施多点多极的城镇化战略看,将天府新区打造成宜商宜业宜居的产业新城是成都新型城镇化的重中之重。将绵阳、内江等发展成区域性的大城市,以新区建设带动城市发展,通过城市扩容带动城镇化建设是建设多点多极的重点。实施百镇试点,着力发展工业型、交通型、商贸型等小城镇是新型城镇化的最基础要求,也是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和难点。

投融资主体和模式较为传统

从目前看,新型城镇化投融资主体包括市场化融资主体和政府融资平台两大类。市场化融资主体多分布在产业领域,以行业龙头企业和民营中小企业居多,一般分布在产业园区,多通过企业自筹、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和资本市场筹资,融资行为市场化。鉴于城镇化基础设施投资期限较长,政策限制较多,市场化资金进入渠道不畅,政府融资平台就成为城镇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投融资建设的主体。政府投融资平台普遍存在市场化程度不高、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资产负债率较高等问题,因此其融资方式主要是银行贷款。部分市场化程度较高、实力较强的政府融资平台可以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等募集资金,如四川发展通过发行企业筹集资金。

从融资模式来看,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可以分为公益性项目、准经营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对于市政道路等不存在排他性的公益性项目一般由政府融资平台使用财政资金、银行贷款等进行建设。目前,除保障性住房等极少数领域,其他公益性项目必须使用财政资金建设。在国家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情况下,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大量公益性项目因财政资金缺乏难以推进。对于自来水厂等准经营项目,其传统上多通过政府给予财政补贴、政府融资平台或项目建设单位通过银行贷款等方式融资。在西部地区,除部分大城市可以采取一些市场化融资方式,绝大部分中小城市和镇仍然采取传统融资模式,严重依赖自筹和银行贷款。对于电信、电力等存在垄断性的经营性领域,完全可以通过市场化方式筹集资金,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其他一些经营性领域由于改革不到位等原因融资渠道狭窄,主要通过财政资金和银行贷款推进项目建设,还不能大量采取市场化方式进行融资建设。

新型城镇化建设投融资供求分析

一直以来,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采取依靠财政资金投入的传统模式,由此造成小城镇融资渠道狭窄,资金供给量严重不足,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成本远超银行贷款利率,导致政府负债率高企。

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量异常庞大

根据统计,城镇基础设施(市政公用部分)投资一般相当于当年GDP的3%~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0%~15%。联合国社会发展部推荐发展中国家市政公用设施投资占生产总值的3%~5%,我国尚没有达到此标准。新型城镇化建设涉及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社会事业以及产业发展等诸多领域,投资量巨大。根据测算,一个农民市民化需要大量配套资金,包括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住房需求、社会劳动保障等,比较保守的测算是人均10万元,较为激进的达到人均30多万元,未来10年我国新增城镇人口将达到4亿左右,按较低口径,即农民工市民化以人均10万元的固定资产投资计算,能够增加40万亿元的投资需求。不管按照哪种口径计算,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量巨大是毫无疑问的。在城镇化过程中,无论是农民工市民化成本还是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巨量资金投入。这一点在城镇化水平较低的西部地区更加突出,融资量也将更大。

资金供给不足制约新型城镇化发展

与庞大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相比,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供给则存在总量不够,结构不均衡的问题。从四川来看,通过指数预测和时间序列模型测算,2013~2015年四川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总投资大约为3万亿元左右。从资金供给来看,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运用指数平滑线性模型等方式综合测算2013~2015年四川城镇化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供给量约为2万亿元,缺口较大。从资金供给结构来看,财政资金约占13%、银行贷款约占27%、自筹资金约占51%、其他资金约占9%。也就是说与庞大的城镇化资金需求相比,资金供给在量上明显不足,在结构上则侧重在自筹和银行贷款方面。这一方面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量庞大有关,另一方面则与四川省经济实力相对较弱有密切关系。

创新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投融资的途径

新型城镇化建设事关亿万农民福祉。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我国新型城镇化应走政府引导下的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在投融资主体改革、模式创新、重点突破等方面进行探索,才能有效克服目前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诸多弊端。

“产城融合”是核心内容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依托既有的产业园区、产业聚集区建设城镇是比较现实可行的途径。产业是城镇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依托园区大力发展能够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的传统产业,就地实现农民变工人是解决新型城镇化中农民就业的关键。在产业园区附近建设小城镇,鼓励工人就近在小城镇买房,就地将农民变市民,才能彻底完成新型城镇化全部内容。只有建立在产业发展基础上的新型城镇化才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现代工业对产业工人的素质和技能有较高要求,符合产业园区要求的多为文化水平较高的年轻人,即产业园区企业对产业工人的需求存在一定选择性。依托园区和城镇大力发展生产保障性、生活服务型产业对文化素质较低、劳动能力较弱的中老年人更具有可操作性。农村年轻人多已流向大中城市,留在农村的多为妇女、儿童、老人,形成“386199人群”。新型城镇化要解决这些人的就业问题,难度也更大。因此,依托园区和城镇大力开发保洁、绿化、小生意等岗位更能满足这些人的就业需求。

打造多类型投融资主体

新型城镇化建设涉及公益性、准经营性、经营性等多个领域,项目类型各异,融资需求量大,任何单一融资主体都无法满足城镇化建设项目资金需求。在目前政府融资平台受限,融资渠道收窄情况下,必须发展政府型、市场型、混合型等多元化投融资主体才能较好地解决资金问题。

首先应重点打造好政府型的城镇化建设平台。我国实行的是政府主导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在推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政府必须做好引导和表率作用,通过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考虑将省级政府融资平台打造成全省性的城镇化平台,省政府授权其负责全省城镇化项目“统贷统还”,与各大银行整体对接融资方案,与市县政府共建项目。

其次积极推动市场型融资平台建设。市场型平台则通过可以市场化运作的国企、民企以市场化方式筹集资金,投资于城镇化项目,可以将同质的公益性项目与经营性项目结合起来,统一交予市场型平台进行融资建设,政府通过投资补助和优惠政策等形式给予支持。

最后要集合政府和民间力量发展混合型平台。混合型平台是政府与民间资金融合发展的一种类型,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财政资金缺乏,但庞大的民间资金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一缺口,混合型平台则为民间资金参与城镇化建设提供了一种渠道。

此外,新型城镇化基金也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方式,此举一方面可以吸引民间资金投资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另一方面作为完全市场化的融资主体可以与银行对接,发挥杠杆效应,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项目建设。

土地制度创新是难点和焦点

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造城,在力保18亿亩耕地前提下,必须走集约、高效利用土地的模式,通过土地制度创新助推新型城镇化融资建设。

一是充分利用好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在以往的城镇化浪潮中,地方政府以较低成本拿到大量土地,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开发利用,这些土地分布或集中或较散,但总量不小。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应将这些城镇存量土地进行开发利用而不是新占耕地,这是新型城镇化土地使用的方向。

二是产业园区建设要走节地模式。曾几何时,我国工业发展出现了县县建园区、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情况,产业园区走的是一条粗放式道路,土地浪费现象惊人,目前很多园区还存在土地占而不用现象。对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已有土地,未经省级部门批准不能再圈占耕地。另一方面要推动产业园区立体发展,向空中要效益。产业园区中除大型装备制造业生产线外,一般性的企业生产线均可以实现楼上生产加工,因此建设高层厂房、节约土地是完全可行的,这是园区土地使用的方向。

三是在农村建设用地方面做出创新突破。农村土地包括农用地和非农建设用地,耕地作为最宝贵的土地资源是不能随便动用的。非农建设用地在现有情况下完全可以进行创新突破,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由于农村大批青壮年进城务工,农村空心化现象较为突出,农村宅基地大量荒废。一般而言,农村宅基地单户面积较大,虽然标准在100~150平方米/户,加上房前屋后的使用面积,总面积约为250平方米左右,但实际上农村宅基地使用面积数远大于此标准,同时农村宅基地荒废现象大量出现。综合来看,农村宅基地荒废总面积是非常大的。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园区建设需要土地,另一方面农村宅基地大量荒废,完全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农村宅基地属于非农建设用地,不是耕地,转化成国有建设用地并不减少耕地面积,可以在保护农民权益条件下进行制度创新,通过流转、拍卖等途径满足城镇建设用地需求。也可以将农村宅基地进行集中收储,土地指标可以用于产业园区建设,将农村集体性质的非农宅基地转变成农村集体性质的非农建设用地,农民以入股形式分享宅基地租金收益,这种转变不改变宅基地的农村非农建设用地性质。还可以探索在宅基地进行确权办证后进行抵押融资,建立地方性宅基地收储中心,农户以宅基地使用权向银行融资,宅基地收储中心进行担保;或者农户将宅基地使用权卖给宅基地中心,宅基地中心以此向银行抵押融资。通过多种方式探索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地同权,让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变土地资产为土地资本。

市场化融资是必须坚持的方向

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的资金量庞大,在现有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有限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必须进行投融资模式改革,建设财政资金引导和市场化为主的城镇投融资方式。

一是积极探索发行城镇化债券,在成功地方债基础上,财政部《2011 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批准上海市等4省市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所发债券由财政部代办还本付息。尽管这种债券发行试点范围有限,发行规模较小,短期内不宜推广,但作为国外一种成熟的市场化融资方式,可以创造条件发行特定市政收益债券,这种债券与特定项目收益还债挂钩。在此基础上逐渐扩大市政建设债券的范围,不断扩大经营性建设项目的直接融资规模。

二是推广小城镇市场化融资方式,由于地方财政资金能够投入小城镇建设的部分有限,将会更多地采取参建方带资建设和运营的模式,这就要求施工企业必须具备项目融资和项目运营能力,同时要求地方政府同步提高项目经营管理能力。

三是建立各种形式的小城镇建设基金,通过改革投融资体制,地方政府鼓励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到污水处理、文化、医疗等经营性领域,设立基金公司面向全社会发行基金股份,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基金这一市场化主体不需要政府进行投资担保,不是政府债务,地方政府授予其城镇范围内的特许经营权推动城镇化建设。

四是积极利用资本市场筹集城镇化建设资金,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还有较大空间,应充分利用好FDI、PE、VC等在内的各种性质的投资,鼓励债权变股权金融创新。

第8篇: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总结范文

扎实推进示范镇建设,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示范镇建设的意见(试行)精神。经省领导同意,省加快示范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今天在这里召开全省示范镇规划工作座谈会。这次会议的目的就是学习传达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示范镇建设的意见,研究示范镇规划工作。前面,学习了赣办字[2010]39号文件,26个示范镇党委书记结合各自镇情谈了示范镇规划工作中存在问题以及今后的打算,省示范镇领导小组办公室规划组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陈振寿同志就规划问题讲了很好的意见。大家的发言讲的很好,分析的很透彻,打算讲的很实在办公室将进行认真梳理,今后工作中认真吸收大家提出的好建议。下面,就如何进一步加强示范镇规划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为什么开这个会

今年1月,一是为了使大家了解当前形势和文件出台背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小城镇建设工作。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建工作现场会上,省委书记苏荣同志明确指出:以示范镇建设为引导,着力抓好重点小城镇建设,力争用3年时间,使我省小城镇建设有一个大的变化。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决策部署和苏荣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树典型、抓示范,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认真调研,省委、省政确定高安市八景镇、进贤县李渡镇、安源区安源镇等26个小城镇为全省重点扶持示范镇。这些示范镇中,有独立的城市卫星镇、区域中心集镇,也有融入城市一体化发展的集镇,有城镇规模较大、经济基础较好的经济强镇,也有城镇规模较小但发展条件较好的集镇。这些示范镇代表了省小城镇的各种类型,通过加快示范镇建设,不断积累我省小城镇发展经验。当前扩大内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湖生态经济区的大好形势下,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思想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真抓实干,务实工作,努力实现示范镇建设的各项目标。

大家学习了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示范镇建设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刚才。苏荣书记、吴新雄省长等省领导多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多次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作为持久拉动内需、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采取更扎实的举措,更优惠的政策,加快示范镇建设,带动全省小城镇跨越式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意见》制定过程中,吴新雄省长、史文清副省长、胡幼桃副主席都作了重要批示,史副省长多次召开会议,反复征询了省直有关部门、设区市党委、政府和乡镇代表的意见,目的就是为示范镇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政策保障。这在省小城镇建设历史上是第一次。

用三年的时间力争全省示范镇国内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幅均高于全省乡镇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以上;城镇化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以上。2012年底,二是为了使大家更好明确示范镇建设发展的目标。省委、省政府要求。示范镇国内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占所在县(市、区)比重,均比2009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示范镇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高,镇规划区人均道路面积达12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8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80%生活垃圾处理率达80%目标在意见》中已明确,这里再次强调,目的就是要让大家牢记这些指标,奋力完成指标。现在8月份了示范镇建设任务重,时间紧,要立即启动示范镇的建设。

政府指导城镇建设的基本手段,也是管理小城镇建设的重要依据。规划显现城镇效益,规划铸造城镇品牌。哪个城镇规划得好、实施得好,哪个城镇的建设水平就高,集聚力、吸引力、辐射力就强,综合竞争优势就明显。一个好的规划既能为经营城镇创造良好条件,又可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拆迁、建设,促进城镇财富的积累。要把规划作为首要任务,认真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突破思维定势,坚持高起点、宽视野、大手笔,制定高水平城镇建设规划;要树立规划权威,强化“规划就是法”意识,规划一经批准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干扰规划落地,更不能随意更改规划。三是为了使大家更加明确示范镇建设的首要环节是抓住规划这个“龙头”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很强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广泛领域。规划是建设和发展的蓝图”,城镇建设的龙头和灵魂。

二、目前我省示范镇规划工作的现状和下一步的工作安排

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近年来。全省各级政府和各级规划建设部门高度重视,把其作为政府和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扎实推进村镇规划编制工作,从人、财、物等方面来保障村镇规划的编制。通过努力,省乡镇和行政村的规划编制全部完成,使我省村镇规划编制率从全国中下游跃为上游水平,受到建设部和省政府领导的表扬。最近,厅正在组织有关专家对26个示范镇现有规划进行初步评估。总体来看,26个示范镇都编制了总体规划,有的还编制了控制性详细规划。但从专业技术角度来看,示范镇规划还不容乐观,且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希望引起大家高度重视:

标准还偏低。有的示范镇总体规划还是2003年编制的已经无法满足现在小城镇的建设发展。部分示范镇总体规划聘请的规划资质较低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一是规划起点还不够高。内容和深度都无法达到现行规划标准,适应不了小城镇发展需要。

体系还不够完整。有些示范镇规划上存在重视小城镇集镇建设而忽视其他建设内容的以偏概全倾向。大部分示范镇规划在镇域体系规划、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和防灾减灾规划方面存在严重不足。近年来自然灾害发生频繁,二是规划内容还不够全。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以及前几天发生的舟曲特大泥石流,给人民群众造成生命威胁和巨大财产损失。自然灾害虽然无法抗拒,但是由于规划不完善造成的损失也是值得警惕的实践证明,一些品牌城镇在规划方面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把小城镇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产业、社会文化事业、防灾减灾一并纳入小城镇整体规划,将小城镇建设的内容融到一起,规划全面,凸显出整体效应。另外,示范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重点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还不足,小城镇建设混乱无序、建设品位不高、有新城无新貌”等问题仍然存在缺乏地域特色。有的示范镇建设盲目仿效大城市,三是规划脱离实际。片面求大、求宽、求洋、求高,宽马路、大广场等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小城镇规划没有延续原有小城镇的传统空间,结果使城镇建设或者杂乱无章,或者整齐单调,缺乏有个性的城镇形态,无法形成小城镇的独特个性优势,失去了乡土文化的特色,造成千镇一面,城乡一貌。

存在一定随意性。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缺少环保意识,四是规划环境意识还不够强。缺乏对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城镇污水进行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的城镇环境设施;城镇周围任意开山取石,自然河道任意裁弯取直,河流水面堤岸随意固化,一些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山体、湿地被夷平或者填平,城乡之间的一些天然绿色通道因开发不当而遭到破坏。

权威性还不足。从总体上看,五是规划执行力度还不够。各级政府都比过去更重视规划工作,但规划实施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仍然比较普遍。新建房屋缺乏规划指导或不按规划建设,随意选址、盲目建设以及未批先建、少批多建、乱批乱建等违法违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起来看,示范镇规划建设方面存在问题。觉得:一是规划意识有待增强。近几年来,实施城乡统筹战略的背景下,各级政府对小城镇规划开始重视,但不少地方还未将战略落实到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层面,缺乏实质性的推进措施。重项目建设轻规划,规划跟着项目走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二是财政困难,规划经费不足。多数小城镇由于财力水平的限制,无力拿钱进行规划,因而规划所需资金得不到保证。

下一步我应该怎么办?针对示范镇规划存在问题。

各示范镇党委、政府要站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的高度,通过这次会议。通过进一步增强规划意识,抓住规划龙头,抓好示范镇规划。

由党委书记或镇长担任组长,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示范镇要成立规划工作领导小组。成立运作协调、快捷高效的规划工作专门机构,专人抓规划,按时间进度抓落实。

第9篇: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黄石市 发展规划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ity actively respond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entral authorities, carry out a new town construction research topics, research projects to implement the central economic work conference and the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 the spirit of 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 as the main line, and put forward our future urbaniza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overall strategy, target location, spatial structure, construction of new town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angshi development path, mode and realization path, leading the city urbanization in scientific development.

Keywords: the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Huangshi City

中图分类号:X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这些年,随着城乡二元发展缺陷的日益呈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越来越受到我市的重视。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涉及到产业的转型,新产业的成长,城乡社会结构全面调整,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环境的支撑和大量相关领域的立法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必然是长期积累和发展的渐进过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稳步推进城镇化是扩大国内需求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我市积极响应中央的要求,开展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题调研,调研课题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精神为主线,重点研究如何在城镇化建设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市城镇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预测全市城镇化发展趋势,提出我市未来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总体战略、目标定位、空间结构、构建有黄石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模式及其实现路径,引领我市城镇化科学发展。在专题调研活动中,我市组织调研组先后实地考察了陈贵镇李河村李泰山湾、镇福利院;灵乡镇谈桥村、黄土坡湾、岩峰村陷塘湾和灵成工业园、阳新县太子镇新型社区建设、大王镇新农村建设等。通过分析我市这几年城镇化建设状况,结合这次调研活动的开展情况,我对我市城镇化建设做出以下分析和建议:

一、我市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回顾我市小城镇建设的历史,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l、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建立了四地三级村镇建设试点体系。现有省级试点镇3个;试点村2个;市级试点镇6个,试点村3个;县级试点镇15个,试点村5个。对试点单位通过优胜劣汰、年度评比,实行动态管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在对全市建制镇、小集镇和农村小康居民点进行科学定位、定向、定性、定量的基础上,一方面,大力发展县(市)区域经济,发挥县城的辐射和拉动作用;另一方面,以积极参与全省“楚天杯”城镇创建活动为契机,通过政策扶持、改革先行、资金倾斜,大力发展一批基础条件好、经济实力强的中心城镇,示范带动,整体推动,相互促动,有力地推动了小城镇建设的全面发展。

2、规划先行,重点指导。始终抓住规划这个龙头不放松,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自1995年始,全市掀起丁新一轮规划修编的高潮。到目前为止,以还地桥、金牛、灵乡、保安、陈贵、大箕铺、白沙、河口、富池等为代表的10个中心镇、口子镇的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基本完成。四棵、潘桥、小箕铺、姜桥等40个集镇和秀山村、三岔路村、丰山村等200个中心村规划也正在进行中。还地桥镇1000米水港富有画意的改造和镇区绿化体系布局,陈贵镇、灵乡镇的绿化广场及政府大楼的建设,龙港镇、金牛镇的贸易商品市场,金山店镇的新街大道等建设项目都是科学规划、严格把关凝结而成的精品。

3、因地制宜,体现特色。根据我市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确定城镇的类型,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1)工矿型。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乡镇建设。还地桥素有“煤铁之都”、“建材之乡”的美誉,现有冶金建材、煤炭、五金工具、橡胶制品等几大行业的镇、村企业500余家,初步形成了长达15公里的省级乡镇工业示范小区。富池镇形成了丰山港下铜矿为主的矿采业,以麻纺石、织染厂、制衣厂为一条龙的轻纺业等支柱产业,被评为“湖北省综合经济实力50强乡镇”。(2)农业开发型。主要是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相互依托。如毛铺乡加大农业综合开发的力度,建立了杂交水稻、辣椒、黄姜等产业化基地8个,面积达2万余亩。“金柯辣椒”、豆瓣酱等泡菜系列,成为地方的拳头产品。(3)商贸型。主要与边贸和第三产业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如金扣、龙港等镇,各类专业市场规模大、设施齐全,个体工商户纳税缴费与工业、农业几乎三分天下。(4)旅游型。阳新王英乡千岛湖,以旅游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旅游人数逐年增收,旅游收入不断增长,形成了以旅游促开发,以开发促开放的良性互动态势。(5)综合型。大冶市、阳新县人民政府所在镇,近几年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市场环境不断优化,正日渐成为农村城镇化的龙头。

4、强化基础,完善设施。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全市村镇建设共投人资金55169万元,完成住宅面积“9.8万平方米,公共建筑8.9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5.6万平方米,新建道路196公里,公共厕所236座,新装路灯573盏,植树20万余棵。龙港、富池、还地桥等一批中心城镇以城镇道路建设为重点,狠抓基础设施建设,镇区面貌焕然一新。

二、当前我市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