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资源开发策划范文

旅游资源开发策划精选(九篇)

旅游资源开发策划

第1篇:旅游资源开发策划范文

关键词:自然旅游资源;休闲度假旅游;旅顺口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5-0078-04

自然旅游资源是大连旅顺口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顺口区旅游业发展基本要素之一。在旅顺口区的旅游资源单体中,虽然自然旅游资源单体不如人文旅游资源单体数量多,但优良级单体比重达70.97%,总体品质相当高。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有着极大的开发价值和发展优势,可以成为旅顺口区旅游的招牌和原生动力。本文在对大连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类型、赋存、开发潜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对策,希望能对旅顺口区旅游发展实践能有所裨益。

一、自然旅游资源概述

(一)总体描述

旅顺口区是大连市所属的六区之一,位于大连市最南部,隔渤海海峡与山东半岛相望。介于黄海和渤海之间,陆域面积506.77平方千米(包括龙王塘街道80平方千米)。属受海洋影响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境地形是六丘半水三分半田,共有山丘292座,最高峰为海拔465.6米的老铁山。海岸线长169.7千米,有岛屿礁砣13个。森林覆盖率为46.44%,是第三批部级生态示范区。2006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11万人次,总收入6.2亿元。

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在大连市自然旅游资源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完成的大连旅游资源普查结论是:旅顺口区拥有自然旅游资源单体31个,优良级22个.优良级单体比重达70.97%,优于数量见长的人文旅游资源。

(二)类型与赋存状况

1、数量与品质

旅顺口区旅游资源的单体总数量为209个,其中,自然旅游资源占31个单体。

本表统计中包括龙王塘街道3个水域风光单体和2个生物景观单体。

通过表1可以看出,水域风光类资源数量最多,其次是地文景观、生物景观、天象气候。旅顺口区的自然旅游资源数量虽然不多。数量上在全区中不占优势,但在品质上优于全区和大连市。

2、空间分布

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单体在5个镇、7个街道(未含龙王塘街道)、1个开发区的分布情况见下页表2。

本表统计中未包括龙王塘街道3个水域风光单体和2个生物景观单体。

通过表2可知,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在全部13镇、街道和开发区中,除3个单体为共有外,只在7个镇(街道、开发区)中有分布,分布不平衡。德胜、铁山两街道和双岛湾镇都是5个单体,北海镇是4个单体,主要集中在这4个镇(街道)。

二、主要自然旅游资源景观及开发潜力

在旅顺口自然旅游资源中。其优良级(三级以上单体)景观资源主要有:

水域风光类:月亮湾浴场(五级单体)、老铁山温泉(五级单体)、黄渤海分界线(四级单体,评价时放人地文景观中,但从景观效果角度放人此类中)、老虎尾海滨(四级单体),北海大潮口海滨浴场、黄金山海水浴场、西湖山庄浴场和龙引泉均为三级单体。

地质地貌类:蛇岛和老铁山为四级单体,鸟岛和白玉山为三级单体。

生物景观类:蛇岛一老铁山自然保护区(五级单体)、老铁山鸟栈(四级单体)、斑海豹自然保护区和旅顺口国家森林公园为三级单体。

天象气候景观类:旅顺口避暑地为四级单体。

可以看出,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主要特点和开发潜力:

一是数量不多,类型较全,品质较高。这便于综合开发和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开发。

二是可供开发的海滨浴场资源丰富,这与旅顺口区三面环海有关,可以充分的开发。海滨浴场的旅游开发方向主要是休闲度假。

三是生物景观资源分布较集中。蛇岛上的黑眉腹蛇、老铁山“鸟栈”及鸟岛上的海鸥、渤海中的班海豹等景观特色鲜明,具有开发的潜力。基本上都分布在区内的2个部级自然保护区和1个部级森林公园。这一类景观资源可以开发休闲度假旅游、观光旅游、探险旅游和生态旅游等。

四是地质地貌景观具有一定品级和开发潜力。这类景观资源主要有蛇岛、鸟岛、老铁山、老虎尾、白玉山等。是大连滨海国家地质公园四个园区(金石滩、大黑山、南部海滨、旅顺口)之一。这类景观主要可以开发为观光旅游,但也可以同其他景观资源组合开发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

五是温泉和气候景观资源品级较高,可以进行休闲度假旅游和保健养生旅游开发。

旅顺口区的自然旅游资源具有相当的开发潜力和发展空间.可开发的旅游产品为度假旅游、休闲旅游、观光旅游、探险旅游、生态旅游等。还可以同人文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组合开发。

三、开发对策

(一)贯彻落实、制定执行好政策

旅游政策被列为旅游核心竞争力之一。在2007年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世界旅游业竞争力排名中中国列第71位(全部124个国家和地区),总体竞争力仍不是很强,而在旅游政策一项评价中中国列第97位。这一方面说明旅游政策是旅游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通过旅游政策来提升竞争力的余地非常大。旅顺口区如何培育自己旅游竞争力,这是值得政府、旅游企业、学术界进行深入探讨的问题。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还是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都需要有适应社会发展和旅游发展规律的相应政策与法律法规。要大力发展旅顺口区的旅游业,就必须在政策上下功夫。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来,国家、省、市和旅顺区政府先后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一方面提出了许多扶持旅游业政策措施,保障旅游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制定了许多规范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规范也是为了保障。现实中一提到政策或法律法规就与优惠挂钩,而对规范重视的不够。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是地方旅游发展的方向和保障,用好政策,关键在于贯彻落实和执行。相关的规范与标准是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保障,尤其旅顺口区拥有1个部级风景名胜区、两个部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地质公园,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更应该贯彻落实和执行好国家和地方政策和法律法规。在旅顺口区旅游网站上还看不到这些政策和法律法规,给人宣传不到位之嫌。对于自然旅游资源而言,尤其是《森林保护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件》等法律法规。

某项事业的发展有赖于良好政策的制定。好的政策会促进事业的健康良好的发展,落后的政策会对事业的发展起阻

碍作用。对已有的政策要进行清理,凡是对旅游发展能继续发挥其作用,不能继续发挥作用要坚决取消。考虑到旅顺口区即将迎来全面开放,应该及时从战略层面制定旅游强区政策,进一步刺激旅游业的发展以增加旅游业在旅顺口区旅游业中的贡献率,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使用政策,如地热资源的使用问题等。

(二)做好旅游的策划、规划与开发工作

策划、规划、开发、营销、管理等组成旅游发展链条的各个环节,在旅游发展中不但缺一不可,还要做的好,有特色,有创新,最后才能有发展。

1、旅游策划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思维观念的改变.旅游者的需求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一方面旅游业要引领旅游消费。另一方面,旅游业又要不断调整自己适应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在这种旅游需求动态变化的时代,要想能不断适应旅游者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仍停留在原来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观念和开发模式上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近年来.旅游策划这门技术性强、理论要求高的学科正在发展和完善。策划介入到旅游之中,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旅顺口区深度开发自然旅游资源必须重视策划工作,要舍得花钱请智引技,把旅顺口区的旅游大计用智慧和技术描绘出来。做好形象策划、项目策划、产品策划、营销策划等一系列策划工作。比如项目策划问题,旅顺口区缺乏具有旅顺口资源特点和高品质的旅游项目,这就需要大手笔、高水平的策划。等着开发商拿的项目是一种开发,但这究竟还是被动的,也有一些开发商在不断地找项目,我们把项目策划好了与开发商的对接或许更容易。如蛇岛开发策划、老铁山开发策划、地质公园开发策划、森林公园开发策划、气候资源开发策划等。

2、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在旅游业发展中的意义越来越受到旅游地的重视。关键是如何规划,又该如何根据规划去进行开发,实践中往往差距很大。旅顺口区已委托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规划《旅顺口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于2008年7月举行了初稿汇报会。这是一个关于旅顺口区旅游业发展全面的规划,希望能尽快完成,以使旅顺口旅游业发展有个总的遵循。就自然旅游资源而言,应做好具体的规划。主要包括《旅顺口国家森林公园开发规划》、《旅顺口区老铁山一蛇岛旅游区开发规划》、《旅顺口区海滨观光游憩地开发规划》(或《旅顺口区海滨浴场开发规划》、《旅顺口区(部级)旅游度假区开发规划》、《旅顺口区国家地质公园开发规划》,原则上应在《旅顺口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框架下来规划。

3、旅游开发

对于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在旅游策划和旅游规划的前题下进行,没有策划就是盲目开发,没有策划的规划也是缺乏内涵的空规划。山林草兽、石洞海泉、日出日落、月色气候……移步换景,处处是资源,步步是景观。要有全新的资源观、规划观和开发观,不但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还要看到“全息的森林”。

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有这样五个子系统构成:气候予系统、海滨游憩子系统、森林生态子系统、地质地貌子系统和泉水地热子系统。具体见下图。

旅顺口区还有一些自然资源的价值和潜力虽然现在还没有表现出来,但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老铁山岬观黄海日出和渤海日落、大潮口湿地等。

通过前述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中的核心资源应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森林资源、蛇、鸟资源,以及海滨浴场和温泉资源。所以,未来旅顺口区在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应在这几个资源上下功夫,而气候资源则是控制和影响着这些资源的面貌。

旅顺口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做到:

(1)选准开发方向(定位)――休闲度假;

(2)要引智创意策划――不能走简单的山水观光开发之路,创意要新、项目要新;

(3)科学规划、加强保护;

(4)加强环境建设和市场管理――建设标准要高,管理要到位;

(5)树立精品意识――推出重量级、高质量的产品;

(6)加强营销――要了解竞争对手,进行市场定位和市场细分;

(7)进行资源整合――区内自然旅游资源的整合,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的整合(深度开发自然资源,提升人文资源,系统开发),与区外加强合作。

(三)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开发建议

纵观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可总结为:青山、碧海、茂林、温泉、地貌。在此基础上,大力构筑森林生态、海滨休闲度假、温泉养生度假三大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

1、充分开发海滨旅游资源,发展海滨休闲度假旅游

旅顺与大海相伴相依,应该发展亲海型休闲度假旅游,看海、玩海、吃海、闹海。旅顺口区拥有众多海滨浴场,但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在大连市众多海滨浴场中地位并不突出。旅顺口区旅游要发挥好自然旅游资源的优势,必须做好海滨浴场的文章。

海滨浴场的提升改造。按照《大连市夏季“3s”旅游示范单位评定暂行办法》的标准进行提升改造。主要包括海滨浴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保证海滨浴场的沙滩沙质、海水质量,同时,提高海滨浴场的服务质量,按照服务标准规范服务。

区分大众和高端海滨浴场。针对未来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的趋势,旅顺口区海滨浴场区应坚持大众化,免费开放。同时,要对海滨休闲度假旅游市场进行细分,选取一定的区域或单独开辟建立高端海滨浴场。高端海滨浴场选址建议选择在月亮湾海滨浴场。

海洋体育休闲。海滨浴场不仅作为洗浴之地,在海上还可以发展海钓、游泳、帆船、帆板、摩托艇、冲浪、滑水、划船和水上飞机等运动;在沙滩可发展沙滩拔河、沙滩跳伞、沙滩排球等活动。

海洋美食休闲。旅顺沿海盛产鱼虾,蟹类和海珍品,用这些海产品制作出具有地方风味的海鲜佳肴,如烧海参、烤大虾、蒸鲍鱼、爆干贝、炒香螺、涮文蛤、扒鱼翅等。应根据不同消费层次游客开设高、中、低档海味餐馆,有条件的还可在高档餐厅席间辅以适当表演,介绍旅顺海鲜特色及传统趣闻。也可以建立美食街,形成观光、游览、水产购物、海鲜美食一条龙。

海洋民俗休闲。旅顺渔民在长期征服海洋、生息繁衍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渔家民俗风情,如起锚拉网吹号子、请海神等。可以举办“渔家乐”民俗体验游,让游人随船出海,开展垂钓和养殖等活动。还可以兴办海洋渔业展览馆,陈列各时期的渔船、渔具等实物模型,使游客全面了解渔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2、建立海滨旅游度假区

在旅顺口选取适当的地域,建立部级旅游度假区。大连市已拥有金石滩部级旅游度假区,金州区也正在开发金渤海岸旅游度假区,旅顺口区应充分利用资源条件建立部级的旅游度假区。这个旅游度假区选址可以考虑包括老铁山温泉、月亮湾海滨浴场、老铁山海岬等。目标高端,兼顾大众。在度假区内要选择适宜休闲度假的旅游项目,深挖温泉文化内涵,发展温泉养生度假旅游;建立高尔夫球场和海上游艇俱乐部;建立旅游度假酒店(村)和休闲度假主题公园;开拓探险、科考等专项旅游。

3、深挖森林文化内涵,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立足优越的资源条件和区位条件,将老铁山国家森林公园、南山森林公园开发休闲度假、科普教育、宗教文化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在大连乃至东北地区有市场影响力的森林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议在森林生态旅游内涵上多做文章。少上开发建设项目,做到森林资源旅游价值的最大发挥和自然生态环境的最小影响。

第2篇:旅游资源开发策划范文

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方式不合理

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比较单一,主要就是依靠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当地有关部门在开发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时,没有对开发进行总体规划,开发方式就是照搬照抄其他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方式,没有结合贵州民族地区当地的具体情况,比如贵州民族地区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众多,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丰富多彩,这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对开发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这种特殊优势。

(二)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策略待完善

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有待进一步完善,现阶段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规划,各地区各自为政,并没有形成区域协同优势,各地方政府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没有协调统一,这就造成了旅游资源开发资金和人才的浪费。不利于实现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化配置,也不利于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长远发展。

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相关建议

(一)要改变传统发展策略,开展生态旅游

众所周知,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没有旅游资源或者说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旅游也很难实现持续发展。贵州相关部门在制定旅游发展策略时,要重视对当地旅游资源的保护,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利用贵州民族地区的特殊优势,另一方面要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与保护。比如在贵州民族地区开发民族文化村落景点时,要注意对原有民族文化村落的建筑风格、建筑实体进行保护,可以考虑按照原有的比例和风格样式进行仿建。贵州旅游资源开发应以“生态旅游”为基础,并作为贵州旅游开发最佳模式选择。

(二)要加大政府规划力度,增强协同效应

在开发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时,当地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沟通和协作,贵州省政府可以出面进行总体规划和协调,地方政府在省政府的规划下统一对民族地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要做到对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与政府规划相一致。坚决制止地方政府在开发当地旅游资源时,不按照相关规划,各自为政的做法。要通过政府的统一规划增强地方间旅游开发的协同效应。使开发效益最大化、开发过程科学化规范化。

(三)要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塑造品牌形象

在进行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时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特色,贵州旅游资源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具有“天人合一”内蕴的“自然—人文”景观的有机整体性,以古朴浓郁的民族文化为主要特色。因此,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应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把突出特色、发掘特色作为贵州旅游资源开发的新支点,制定以“特”取胜的新战略,在“特”字上下功夫,努力提高贵州旅游业的独特文化内涵,使之成为贵州旅游形象包装的主体。

第3篇:旅游资源开发策划范文

1.1区位条件

夷陵区即原宜昌县,隶属湖北省宜昌市,位于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和葛洲坝之间,坐落在美丽的西陵峡畔,处于江汉平原向鄂西山区的过渡地带,上控巴夔,下引荆襄,“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故名为“夷陵”;地扼渝鄂咽喉,素有“三峡门户”之称。

夷陵区属于长江三峡经济开发区,享受西部大开发和沿海经济开放区优惠政策,在长江经济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共振联动作用。目前已具有水运、铁路、公路、航空的综合交通优势,处于南北经济文化交往、东西资源要素对流的交汇处和过渡带,历来是重要的军事重镇和物资集散地。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向内地推进,长江流域已形成了以上海为龙头,以长江为纽带,上海、南京、武汉、宜昌、重庆“五城一线”的开放开发大格局。在这一格局中,作为三峡工程所在地,夷陵区处于承东启西的战略部位,是重庆和武汉之间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区。

1.2旅游资源

夷陵区旅游资源独特。有人间奇迹的“两坝一峡”平湖风景区,中外闻名的“三峡画廊”西陵峡,与大熊猫齐名的“万年活化石”中华鲟,神秘难猜的“千古之谜”巴人悬棺,峡江两岸有“三峡千峰无比奇”的黄牛峡、灯影峡,有为纪念神牛助禹开江治水而建的黄陵庙。人文景观有晓峰的悬棺风景区、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所、三国古战场等名胜。

夷陵历史悠久,是巴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古代,有巫山神女协助大禹治水和西陵峡中神牛助禹开江的美好传说;在现代,有举世无双、闻名全球的葛洲坝和三峡大坝水利枢纽工程。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众多,成为李白、杜甫、孟浩然、陆游、坡、欧阳修等文人墨客漫游抒情写意之胜地。自然景观和现代化工程相得益彰,天工造化与人工美景融为一体,集自然风光、文化古迹与现代化建筑于一地。

2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潜力评估

2.1旅游资源整合开发背景

夷陵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夷陵区旅游发展是伴随三峡水利开发起步的。进入21世纪,本区旅游业发展步伐加快,产业规模逐渐扩大,产业体系也逐步确立。在大旅游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加快开发建设,积极开拓市场,全区旅游业在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重大事件的机遇

第一,中国经济发展格局调整带来的机遇。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格局的战略重点向中西部转移,地处中国中西地区过渡地带的宜昌市将出现沿江经济带全方位开放。在中国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政策、资金、科研等方面投资的基础上,夷陵区的旅游经济发展将走向新的阶段[1]。

第二,三峡工程建设的机遇。三峡工程作为举世闻名的现代化水利工程,无论在大坝建设期间还是大坝建成以后,三峡大坝所在地都将是国内外旅游者普遍认同的世界级旅游区。夷陵区为三峡大坝和葛洲坝属地,三峡工程的建设为夷陵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第三,国家对于三峡地区优惠政策的机遇。夷陵区享有国家给予开放地区的优惠政策、三峡经济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山区扶贫开发和鼓励中西部加快发展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对该区旅游资源开发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国际旅游趋势变化的机遇在现代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许多国家的游人曾风靡到热带海滨去休闲度假,享受那里特有的温暖阳光(sun)、碧蓝的大海(sea)、舒适的沙滩(sand)[2]。这就是“三S”旅游。然而严重的环境污染,使许多美丽的海滨遭到了破坏。特别是2004年底印度洋地震和海啸,更是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随着“生态旅游”的提出,许多国家兴起了到大自然(nature)中,缅怀人类曾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怀旧(nostalgic)情结,融入自然天堂(nirvana)的旅游热,这便是现代旅游所崇尚的“三N”旅游。从“三S”到“三N”是人类从身体享乐为主的旅游追求,转变为以精神为主的现代生态旅游追求。而后者讲究的是一种“保护旅游对象”——自然景物的精神消费。夷陵区的旅游产品、旅游资源开发方式,无疑是符合这一发展变化趋势的。

2.2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现状

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成就

第一,几大景区的格局基本形成,重点景区的开发逐步到位。原宜昌市旅游规划将夷陵区(原宜昌县)划分为五个主要旅游区,即黄牛岩生态旅游区、晓峰休闲度假区、小溪塔观光娱乐区、荆门山古文化遗址旅游区与西赛国原始森林旅游区,现夷陵区除去已划出的荆门山古文化遗址旅游区及黄牛岩生态旅游区内的部分景点,四大区中除西塞国属于“十五”期间新启动开发的之外,其他三区在“九五”期间已经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十五”期间主要进行了深度开发和提高、完善,几大景区的格局基本形成,景区内部也出现了不少部级的景点,如4A级的三峡人家风景区、3A级的中华鲟园、黄陵庙、悬棺等。在景区开发上,实施了精品品牌战略,加强拳头产品、重点景区的开发建设,如重点建设黄牛岩生态旅游区、着力打造“两坝一峡”[3]。随着政府重视、有序规划、政策到位,这些景区的开发逐步到位,旅游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已经凸显。

第二,注重旅游规划,旅游资源开发管理逐渐步入正轨。夷陵区旅游局下设了专门的旅游资源开发中心,在制定并推行旅游资源开发准入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旅游开发的审批程序,对区内旅游项目实行规范引导,既保护了旅游资源,又避免了重复建设,资源开发管理逐渐步入正轨。

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存在的问题

第一,产品开发深度不够,特色不鲜明。夷陵区目前的旅游产品还停留在利用、展示现有资源即观光层次上,很多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资源,则对其文化价值开发不够。旅游景区(点)建设上未能充分体现其历史性、文化性,造成文化内涵丰富但感觉肤浅。景区在开发上创意性不够,雷同性大,缺乏自身吸引游客的地方,给游客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除新近开发的几个景区外,全区旅游产品总体而言规模小、品味低,缺乏大品牌、新亮点,产品开发深度不够,特色不鲜明。

第二,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矛盾凸现。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尤其是旅游生态地带的开发上,出现了注重生态保护和过于强调旅游经济效益的矛盾[4]。利益取舍上急功近利,出现目光短浅的行为,过于强调眼前经济效益,而忽视长远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损坏旅游资源的原始风貌,造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极大浪费。第三,客源市场季节性强,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由于夷陵旅游受气候、水流量等自然因素制约较多,淡旺季明显,游客旺季出现在5~10月份,11月至次年4为淡季,呈现客源市场季节性强的特点,全区旅游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2.3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发展潜力

夷陵区有文化沉积深厚的西陵峡,有具有世界意义的现代高科技大工程,出现了一个体量巨大的水上旅游新景区――高峡平湖,这些都是夷陵区发展旅游的优势[5]。作为一个集湖光山色、三峡风光、巴渝文化为一体的新型旅游区,夷陵区旅游发展潜力较大。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及知名度比较分析通过柱状图和饼状图对比分析,夷陵区整个旅游资源丰富,三级和四级景区的总数占全区旅游景点的63%,三级景区的分布大于四级景区的分布,如图1所示。夷陵区12个乡镇中,黄花乡、太平溪和小溪塔街办相对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而邓村乡、樟村坪镇和雾渡河镇的知名度略低,如图2所示。对于黄花乡、太平溪和小溪塔街办相对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乡镇,可以重点规划开发,而邓村乡、樟村坪镇和雾渡河镇的知名度较低乡镇,要分析其影响因素,加大开发和营销力度,变不利为有利,实现夷陵区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效应。各乡镇旅游资源聚类比较分析为了更好更科学地揭示全区旅游资源的地区差异,利用旅游资源的有关指标对全区各乡镇进行聚类分析,选取夷陵区旅游资源水平的代表性指标,对样品单位进行分类。聚类分析的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三斗坪镇的三级以上的旅游景区总数最多,达到了40个;其次为黄花乡和分乡镇;旅游景区最少的为乐天溪镇和鸦鹊岭镇,均无三级以上的旅游景点。从而反映出三斗坪镇、黄花乡和乡镇的旅游资源相对比较丰富,类型较全面,可以重点规划和开发。

3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战略、理念及对策

3.1旅游整合开发战略

实施融入三峡战略依托长江三峡旅游线在海内外的较高知名度,建立符合三峡旅游市场发展动向的新三峡旅游线的核心线路,实现与三峡大坝旅游区的融合。在依托三峡、融入三峡的同时,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开发规划区内优良的旅游资源,实现旅游发展总体目标。

实施大旅游战略顺应旅游规模化、集团化、网络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实施大旅游战略。打破各自为阵、封闭开发的观念,加强规划区内外各景区之间的横向联系,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提高夷陵区旅游产品的知名度,拓展旅游客源市场。

实施生态发展战略从生态角度适度、有序地分层次开发建设。为保证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的高品位,各景区的有关建设必须遵循适度开发的原则[7]。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有损自然的开发行为,每个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对那些高污染的项目应坚决制止[8]。同时,要广泛开展生态旅游科学研究工作,提高生态旅游特别是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研究水平。

3.2旅游整合开发理念

以市场为导向的大旅游开发理念夷陵区是一个旅游资源已初步开发的地区,目前整个客源市场结构重要的依托是与三峡旅游的相链接的游客群体。要实现夷陵旅游的突破性发展,必须依据市场调查结论给人们的启示,对相关内容进行选择性的重点规划。同时,明确夷陵区旅游在宜昌市和湖北省乃至国家旅游格局中的地位,通过对旅游区旅游资源、旅游市场的分析,提出夷陵区旅游突破性发展的战略思想和策略;重新评估夷陵区的旅游资源及旅游产品现状,确定夷陵区的市场定位、产品定位和产品形象;以市场为导向,合理整合资源,将区域内的资源进行大旅游的发展方向的整合,形成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9]。

整体空间生态格局优化理念三峡门户夷陵,以其美丽如画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中外游人,更以当代世界一流的工程而举世瞩目。但是,目前由于夷陵区磷矿等矿产的开采,区域内水体污染较严重。因此,要在整体空间生态格局的构建上寻求突破口,注重从整个三峡旅游区协调发展的角度优化全区旅游开发格局,在此基础上遴选优先开发项目,实现夷陵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创建一个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和谐的社会[4]。

整体空间文化格局优化理念夷陵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尚未形成较强吸引力的文化旅游产品,现有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尚缺乏深度。因此,解决夷陵区与长江三峡大坝旅游区融合的切入点,必须从文化方面着手,将夷陵区建设成具有峡江文化特色的生态体验地、宜昌市的休闲度假胜地、宜昌市的旅游形象地、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窗口强区。要通过实现夷陵区旅游资源的整合,以峡江文化为主,打造未来的三峡文化旅游产品,以弥补三峡旅游区自然资源丰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匮乏的局面[10]。

3.3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对策

规范创新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开发,突出资源特色要以系统的方法对夷陵区旅游发展战略进行整体策划,要对其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形式和内容、旅游风格和特点以及旅游市场等进行全方位分析和策划,加强规划管理,避免无秩序开发,制定出近期、中期、远期旅游发展战略目标,设计出一个独特的、具有鲜明个性又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整体性形象[11]。特色是旅游发展的生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夷陵区高品位的旅游资源、丰富珍贵的生物资源、富有个性的文化资源等,就是其发展旅游的资源优势和特色所在[12]。

因此,夷陵区应定位在形成以观光游览、生态王国、科普基地和休闲度假名胜区为结构链的旅游产品体系。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旅游促销旅游宣传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手段。旅游宣传的目的就是提高夷陵区在国内外旅游者中的知名度,通过旅游宣传树立夷陵鲜明而独特的旅游形象,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有效地宣传和介绍夷陵区的旅游优势,全方位展示其旅游特色,增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不断扩大客源市场。加强旅游硬条件和软环境的建设硬条件是指旅游业赖以发展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专用设施,软环境包括旅游接待水平、服务水平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在夷陵区旅游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景点和旅游区旅游环境,提高接待能力和接待功能,还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旅游接待水平。要广泛树立全民参与旅游的意识,使区内每个人都关心夷陵旅游、保护环境、善待旅游者,共同营造“人人都是旅游资源,人人都是旅游环境”的良好氛围[13]。

第4篇:旅游资源开发策划范文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客观要求,提升规划水平。云南旅游的创新发展将培育旅游发展新动力、拓展旅游发展新空间、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旅游示范结合和构建旅游产业新体系,努力开创云南旅游的新局面。

201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共产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

会议研究了“十三五”时期中国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制定“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坚持创新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开发发展、坚持共享发展以及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等八点建议。从“新常态”“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入手,让我们一起解读云南旅游在接下来的国家第十三个五年计划中将迎来哪些变化。

坚持创新发展――云南迎来泛旅游产业体系大升级。“十二五”以来,云南省旅游长足发展,由“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坚实迈进,特别是考察云南带来了宝贵的历史机遇,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给予西部地区更多的倾斜支持,也为云南旅游提供了多重叠加的政策机遇。“十三五”中,云南旅游的创新发展将把着重点放在培育旅游发展新动力、拓展旅游发展新空间、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旅游示范结合和构建旅游产业新体系上。

培育旅游发展新动力,要优化云南省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旅游创新活力,释放新需求,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以扩大旅游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深化旅游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旅游投资结构,增加有效旅游投资;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创新旅游融资方式,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旅游投资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的旅游合作模式。

拓展旅游发展新空间,实施“互联网+”旅游行动计划,将互联网技术和应用与智慧旅游相结合,发展云南省内及全国的旅游分享经济,实施云南省旅游大数据分享战略,推进旅游信息数据资源开放共享。

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旅游示范结合,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将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的休闲农业庄园,发挥农旅结合的乡村旅游在现代农业、农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实现乡村建设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出高效、吸引游客、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旅游新局面。

构建旅游产业新体系,将云南省的旅游产业做大,将旅游产业与文化、服务、设计等产业融合做成泛旅游产业,发挥产业政策导向和促进竞争功能,将云南旅游的品牌效应与泛旅游产业的其他分支分享、共赢。

坚持协调发展――加强云南旅游与西南区域的协调发展。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云南旅游起到承接西南区域打通南亚、东南亚旅游大通道的传输作用。加强云南旅游与西南片区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重点在于打开昭通旅游面向川渝市场和长江经济带的旅游带动,实现西南片区旅游产业的区域联动。推动云南省旅游产业协调发展,塑造要输有序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新格局。发展特色县域旅游经济,加快培育云南省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的旅游发展,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城、名村、名镇保护力度,建设美丽宜居乡村。2015年,昆明艺嘉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艺嘉旅游)在云南昭通参与了一系列的旅游策划、规划制定,立志于将以昭通为重点的滇东北旅游区打造成云南的又一张旅游名片。

坚持绿色发展――加快建设云南省内各大主体旅游功能区。发展滇东北、滇中、滇西北、滇东南、滇西、滇西南各旅游线路上的重点城市建设,将云南省内各大主体旅游功能区建设充分,落实主体旅游功能区规划,完善政策,云南省主体旅游功能区规划图和旅游产品体系、重点生态旅游资源目录,推动省内各地区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发展。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旅游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坚持低碳环保,节约优先,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旅游资源观。艺嘉旅游参与制定多个州市的旅游产品策划、规划,也将继续为云南省的主体旅游功能区建设献计献策。

坚持开放发展――完善云南旅游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云南省作为“一带一路”政策的排头兵,沿边口岸众多,对外开放是云南旅游最大的优势。云南省在加快推动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推动金融改革创新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借着东风,将口岸城市打造成重点旅游发展城市,做大做活跨境旅游。例如作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瑞丽市,自身拥有非常好的旅游资源,更应该发挥先行先试的带头作用,做好旅游产业的规划,力争将瑞丽打造成我省国境线上的一颗明珠。类似的,中越河口―老街,中老磨憨―磨丁也都应该加强跨境旅游、经济合作,让区域旅游合作之花盛开在云南省每一个口岸。

坚持共享发展――强化云南旅游的扶贫带动作用。云南省范围内有为主众多的贫困县、贫困村,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目标中最为艰巨的任务。要打赢云南省扶贫攻坚战,除了政治政策和制度方面的发力,旅游扶贫也将是一个重要手段。云南省的旅游扶贫,重点在于掌握各贫困县、贫困村的优势旅游资源,将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做优做大,同时也将旅游扶贫的红利分发给贫困人群,让贫困地区人人参与旅游活动,增加额外收入。在旅游扶贫的同时,也要重视旅游产业与贫困地区的配合度,在旅游扶贫中,重点解决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在2015年10月17日国家旅游局召开的全国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动员培训会上,本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艺嘉旅游以智慧注入对口扶贫德宏州梁河县九保村,帮助九保旅游特色村以旅游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也相信艺嘉旅游的旅游扶贫经验能帮助云南省更多的贫困地区摆脱贫困奔向小康。

第5篇:旅游资源开发策划范文

关键词:大别山;区域合作;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10030603

1引言

省际边界区域由于远离各省行政、经济中心,受到经济辐射程度较弱,开发程度低而得以保留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地域文化,成为旅游资源禀赋优质、旅游发展潜力雄厚的旅游资源密集带。同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让边界区域被“冷落”,旅游资源的开发受到极大局限。大别山作为典型的省际边界区域,一方面其山地资源、水体资源、森林资源、动植物资源等生态旅游资源和茶文化、禅宗文化、红色文化等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另一方面,经济落后,贫困面广量大,贫困程度深。笔者认为,根据实际情况分别从国家层面和安徽一省的角度提出行之有效的发展对策和保障措施能够保证对策的全面性,增强可行性。

2发展对策

2.1加强区域合作,实现旅游资源一体化发展

大别山处于三省交界地带,三省对于大别山都有自己的开发方案,有各自的定位。正因为如此,广大游客对于大别山的印象也是比较混乱的;而在旅游资源方面具有一定同质性的旅游景区往往因此产生不必要的竞争。将大别山以旅游业崛起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升到国家层面,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三省对大别山旅游资源实行共享,对大别山旅游业发展实行统一规划,是使大别山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有效保障。通过统一宣传,提高宣传效果、降低经营成本,实现多方共赢[1]。

2.2加强区域旅游建设,完善旅游产品体系

(1 )突出重点,大力开发休闲旅游产品。结合当地文化打造主题休闲旅游。大别山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优质,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将具备当地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与休闲旅游结合,形成不同主题的休闲旅游产品。如:以源远流长的古六安茶文化为主题打造休闲旅游,以亲身体验采茶、学习茶道等方式让游客在茶文化的熏陶下得到身心的放松。

(2)全面发展,打造特色旅游产品组合。大别山所覆盖的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优势,可以利用大别山的这一优点,大别山的不同地带走不同的路线,从而让大别山的各个景区成为一个整体,又各自发挥自己的特色,满足不同的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为了更好地实现以旅游发展带动老区人民早日脱贫致富,应引导企业研究开发和生产以当地特色山货、农产品为原料的山地绿色食品和工艺品,实现特色农林资源的增质增值。

2.3培养旅游人才,不断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1)重视教育培训及人力资本积累。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政策,加强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加强与高校、职业院校、教育培训机构的合作,根据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展望提出对新型旅游业人才的要求,培养研究型和专业性旅游人才,建立旅游业人才传输通道。

(2)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旅游业是在人们生活质量与文化品位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才能快速发展的产业,旅游活动本身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所以旅游业从业人员不论是高层管理者还是基层工作者在历史、地理、政治法规、心理学、美学等方面都应该有不同程度的了解。

(3)建设良好的旅游企业文化。围绕“服务意识”、“文化意识”、“个性化”、“以人为本”四方面,联系企业自身特色建设企业文化,并将之体现在企业开发的旅游项目中,让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让游客在旅游项目中能够从细节中感受到不同企业文化的特点,根据不同企业文化识别企业,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直接体验者和受益者。

2.4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大别山作为我国未来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之一,其中旅游业是重点发展产业,在旅游业加大资金投入能够带动旅游产业链上的交通、餐饮、酒店、休闲娱乐设施的发展,还关联到农业、建筑、金融、保险、通讯、广告媒体等辅助产业的发展。安徽省大别山开发程度低,潜力大,需要得到政府在资金投入上的大力支持。

(2)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大别山周边交通条件大为改善,但腹地交通设施建设仍然滞后。主要景区往往只与所属行政经济中心相连接,形成一些断头路,造成大别山内部交通不畅[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使游客更好地感受当地的文化,有利于提高游客体验满意度。加强区内道路、供水、电力和通讯等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耗资巨大,而且其总体布局要服从自然环境安全和生态安徽建设大局,这些设施宜由政府主导投资建设。

2.5加大市场宣传力度,推进旅游市场建设

(1)运用多种宣传渠道。大别山的营销应该利用各方面的渠道和手段,尤其是网络信息平台的应用。全球化和网络化给旅游业带来了机会,也发出了挑战。灵活运用网络媒体等现代化宣传渠道,打开年轻一代游客的市场,是大别山旅游业快速发展不可多得的机遇。

(2)实行省内旅游“一卡通”策略。旅游业对于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主要不是通过景区门票收入来发挥的,而更多的是通过游客在景区当地的其他连带消费,例如购买纪念品、食宿等等,所以在景区门票上我们可以采取一卡通策略,即只要游客购买了我们的大别山一卡通,大别山境内的所有景区一定时期内都可以随意游玩,一卡通的价格要给予充分的价格优惠,从而吸引更多的顾客前来,有效带动当地旅游产业链上各产业的发展。

3保障措施

3.1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平衡三方利益诉求

在大别山旅游资源开发和管理过程中,安徽、湖北、河南三方行政主体之间应建立“大别山旅游开发联席会议制度”。在联系会议制度下,双方能够本着协商的原则,在对旅游资源的统一规划、景区景点开发、旅游设施建设等方面共同商定[3]。一方面,对于三方政府,联席会议制度可以平衡三方的利益诉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各地为争夺同一旅游资源而采用恶性竞争手段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对于大别山的旅游资源,三方政府的统一规划遵从了旅游资源系统完整性的原则,使得大别山的旅游资源规划、开发工作能够从资源整体性出发,避免出现“无人规划”和“扎堆开发”的失衡现象。

3.2设立协调小组,监督开发全程

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有助于确立边界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但并不能解决旅游资源合作开发面临的所有问题,如旅游景点营销形象的确立,对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工作,维护修缮工作等,这种由三省自主协商仍存在分歧的问题需要其他方协调、监管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为此,应建立具有监管功能的“大别山开发协调小组”,主要由国家旅游局领导、三省领导及相关专家组成。协调小组应具有独立的监督职能,全程监管大别山的开发过程,负责协调股份合作过程中的相关事宜,以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

3.3加强政府主导,统筹旅游资源开发

(1)国家政府牵头,实行统筹规划。将大别山纳入旅游开发的上位规划中,并突出其重点地位,是这一边界地区旅游资源能够得到全面平衡开发的保障。国家政府在开发过程中的主要职能包括充当边界“共有资源”开发的牵头者,引导制定大别山旅游发展的规划和有关政策、规范,保障边界地区开发过程始终以长期利益最大化为重点,对资源相对贫乏,旅游设施建设困难的地区予以扶助[4]。

(2)在省级旅游开发层面,各省政府也应起到主导作用。一方面针对本省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规范,确保旅游开发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通过提供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引导相关企业积极参与。

3.4积极引入资金,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大别山作为中部扶贫开发的重点地区,尚未形成较好的旅游投资氛围,资金投入有限,影响了旅游发展速度。要确保安徽省大别山旅游业的稳健发展,就要采取相应措施引入资金,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有力保障。

(1)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调节作用。各地区要根据当地旅游业发展要求及发展规划,做好财政预算。同时研究制定旅游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吸引旅游产业及产业链上相关企业的投资。

(2)进一步发挥银行融资主渠道的作用。最大限度执行优惠贷款利率,降低贷款门槛。加大银企对接力度,扩大信贷资金供给总量,加强信贷投放的引导作用,积极向确定的重点项目进行倾斜,引导社会投资进入国家政策鼓励进入的重大项目建设领域[5]。

3.5加强宣传力度,消除群众排斥心理

(1)大力宣传三省共同开发的优势。在政府网站正式三省共同开发大别山的决定及专家对此决定的看法和分析,帮助群众更好地理解政府的决策,同时鼓励群众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及建议。在景区开发的过程中通过媒体、当地社区等渠道让群众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景区开发的真实动态,宣传景区开发对当地经济的拉动效应。

(2)对当地居民实施“景区促销”。在边界地区旅游景区建设期间,向当地居民提供“景区优惠”,如当地居民可凭身份证领取五折优惠券,或定期免费开放的凭证。一方面可以在景区建设期间起到宣传作用,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减弱居民对边界旅游共同开发的排斥心理[6]。

3.6提高环保意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1)进一步提高环保意识。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实现旅游资源与生态文化的协调发展。加强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严格贯彻落实《旅游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禁止随意破坏环境、毁坏古迹的行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充分利用不能再生的有限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合理划分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优先次序。要保护好旅游资源,特别是具有重大文化价值的旅游景点和文化遗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森林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合理开发和高效综合利用为基础,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同步推进、共同提升。

4结语

对大别山旅游业发展的研究既属于生态经济学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融合的一种交叉性研究,也属于经济落后的生态脆弱区承接产业转移、壮大支柱产业的探索性研究。本文分别从政府支持和市场拓展的角度提出了发展对策与保障措施,对大别山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罗芳, 夏庆利, 邓高燕. 大别山区边界共生旅游资源开发机制分析[J]. 湖北农业科学,2012,52(15).

[2]王庆斌, 杨效忠, 屈桂春. 大别山区域竞合模式研究[J]. 国土资源经济管理, 2008, 25(4):6~11.

[3]骆泽顺. 省际边界地区旅游合作开发研究――以闽粤边界地王寿山为例[D].广州:广东商学院, 2012.

[4]宋秋. 论边界共生旅游开发中的合作问题[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22(1):96~98.

第6篇:旅游资源开发策划范文

一、强化旅游资源整体策划

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涉及到区域经济发展、旅游城镇建设、道路、通讯、环保等多方面的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注重对旅游资源的整体策划。通常情况下,旅游资源主要分为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两大方面。旅游类型的划分为就比较具体,包括休闲度假旅游、商务会展旅游、探险旅游、康体疗养旅游等不同类型。依托我市山水资源、民风民俗、人文景观和古均州文化的现状,在旅游资源整体策划中,既要尊重一般规律,又要结合具体实际。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抢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施工机遇,充分发挥我市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进一步加快旅游项目开发,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大力开拓客源市场,不断提高旅游行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竟争力,加速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步伐,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争取把旅游业培育建设成为我市国民经济体系中重要的新兴支柱产业。

第一、在自然资源整合策划方面。坚持山水一体化策划思路,通过旅游目的地总体策划或规划,开展旅游资源的整合工作,把武当山、丹江口水库等景点整体串点,对自然资源加以包装和功能划分,使丹江水体旅游与武当山交相辉映,形成整个旅游目的地内部的不同特色旅游功能服务区,把一山一水一城建设成为极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形成“山水一体”的旅游发展态势。使名山秀水珠联璧合,成为华中区域旅游圈和湖北“一江两山”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门。

第二、在文化资源整合策划方面。重点对历史文化、民俗、传说故事等当地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整理,形成特色旅游项目或游憩方式,从而形成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吸引力。首先,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丹江口市,春秋战国史称均陵,秦灭楚国置县武当,汉承秦制,隋唐改称均州,宋、元、明、清历代皆为重镇,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古均州历史文化。其次,丹江口市境内的武当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被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部级风景名胜区,武当武术享誉世界,成为武当文化的发源地。同时,境内还有全国著名的“民间文化活化石”——伍家沟故事村,中国汉族民歌第一村——吕家河民歌村。对这些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策划,有利于形成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吸引力。

第三、在革命历史资源整合策划方面。针对我市红色旅游起步较晚,开发力度不够的现状,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对全市红色旅游景区进行规划,编排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在江南片,重点是对武当山均房苏区第五战区司令部所在地,江南片红三军司令部,官山镇均县苏维埃政府遗址等进行规划开发;江北片主要是对石鼓镇红军团长纪大纲烈士墓等红色旅游遗址进行规划开发。借助参加国家、省级举办的各类旅游宣传促销活动,扩大对我市红色旅游的宣传推介。通过举办地方民俗文化节庆活动等方式,积极向游客宣传红色旅游资源。同时,对现有的红色旅游参与性项目进行挖掘,对具有开发价值和潜力的红色旅游项目进行整理包装,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方式对外进行信息。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鼓励一切有实力和诚信的客商参与到红色旅游项目开发中。力争把我市建设成为鄂西北红色旅游的核心区,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工作,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定规划、完善政策、整合资源、优化环境、宣传推介等方面的主导作用,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为重点,带动全面突破,协调推进旅游交通、饭店宾馆、旅游购物和游客集散中心建设,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旅游交通方面。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中,道路交通的建设可以说是重中之重,景区的可进入性、区域旅游交通环线的建设等是决定景区发展和旅游目的地建设必备的硬件基础设施。甚至火车站、机场、码头等都会对旅游目的地建设起到关键性的影响,因此,旅游交通设施的建设是旅游目的地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结合我市现状,旅游交通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提高旅游干线的通行能力,建设市区至景区、景点至景点的道路网络。重点规划建设好景区旅游干线与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火车站、飞机场的道路连接;全面提高丹土路全线、灵习路、浪河到银梦湖、吕家河到南神道、六里坪到伍家沟、凉水河到百喜岛小太平洋、丹郧路到玉皇顶果园场、蔡家渡果园场道路等级;认真规划建设好旅游码头、游船公司,确保水上旅游安全快捷。

第二、饭店宾馆方面。旅游目的地建设中,满足游客“食”和“住”两个旅游要素的饭店、宾馆建设是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基础条件。根据市场需求和游客量预测合理规划布局,分期建设能满足工薪族、青少年、旅行社团队、高端消费等不同游客群体的各种档次的饭店、宾馆是旅游目的地建设的重要工作。同时,要对从业人员进行充分的窗口行业的教育工作,保证服务的质量和卫生条件。结合我市实际,要积极发展中、低档饭店,适度发展星级饭店,到“十一五”末,我市星级饭店的数量逐步从目前的17家扩大到30家左右,全面提升旅游接待服务档次。

第三、旅游购物方面。一般情况下,游客对旅游购物有较大的需求,但普遍对提篮叫卖,甚至纠缠游客购物的旅游商品售卖方式表示不愿接受。结合我市的实际,除土特产外,其他旅游商品的特色性明显不足,反映丹江口市特色的产品不多。因此,对于旅游目的地建设来说,旅游商品超市、旅游购物一条街等购物环境的建设非常重要。同时,政府应该加大对特色旅游商品研发的支持力度,并强化相关产品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把“中国水都、调水源头”旅游品牌,开发成系列产品,精心策划,整体包装,打响品牌。

第四、建设游客集散中心。目前,很多旅游发达城市和地区纷纷建立了旅游集散中心,游客可以方便的在集散中心乘车到达区域内任何旅游景区;游客可以了解区域内各旅游景区的游览线路、门票价格、食宿条件、文化特色等相关信息;游客也可以在集散中心对旅游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举报或投诉。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在规范旅游市场的同时,为游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对于旅游目的地建设具有非常大的意义。目前,我市也应及时把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同时,城市风貌建设对发展旅游业也很重要,通过对主要道路两侧的建筑设计包装、对大街小巷的文化名人雕塑建设、反映地方特色的景观设计等,塑造浓郁的地方历史文化氛围,展现旅游城市的文化特色,将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建设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三、强化综合旅游环境创新

旅游业是朝阳产业,需要不断地创新。通过改革创新,在完善旅游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在旅游环境治理上下功夫,在加强旅游专业人才队伍素质上下功夫,切实解决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推动我市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在旅游体制创新方面。要建成一流的区域旅游目的地,就必须在创新体制上取得突破。首先,要创新旅游管理和旅游公共服务体制和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的模式,完善旅游部门协调会议制度;其次,要加快推进旅游企业改革,组建旅游发展集团,成立在市场化机制下运作的旅游开发总公司。由旅游开发总公司来整合区域旅游景区,打造区域旅游业的航母。组建旅行社的龙头企业,到“十一五”期末,旅行社总量从现有的19家达到30家,其中,骨干旅行社达到10家以上。同时,主动引进外地大型旅游企业参与我市旅游集团重组、并购、参股、控股、合作、合资、独资经营,通过一系列的资源和资产的整合,在较期内培养出具有较强自身造血和发展能力的旅游龙头企业,加速旅游目的地的建设。

第二、在旅游环境治理方面。旅游目的地旅游环境治理是旅游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目前我市旅游市场还存在私拉乱带现象、拦截游客车辆导致游客投诉现象、各景区在旅游宣传时各自为政现象,影响到了我市旅游品牌创建,也制约了景区的客源市场和游客数量。因此,旅游大环境的治理将直接影响到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工作,必须进一步规范治理,为广大游客营造和谐的旅游环境。旅游环境治理的重点应该放在旅游景区周边环境的整治与改造、旅游道路的改造和建设、旅游市场秩序的整顿等方面。

第7篇:旅游资源开发策划范文

一、空间布局理论在旅游区规划与城市空间结构设计方面的应用研究

1.空间布局理论在旅游区划研究

郭来喜(1985)、孙大文与吴必虎(1990)等学者主要研究了基于范围框架下的全国性旅游区划范围的旅游空间规划,杨冠雄(1985)进行的是行政区域地理范围视界下大区的旅游规划与开发研究,陈传康(1987)保继刚(2000)对省级行政区的旅游区划展开了研究。其研究内容主要是以现有旅游资源、交通设施与通达状况为基础,根据某旅游区上一级和次一级旅游规划的相关内容,依据相关原则确定整个区域的旅游开发主次及先后关系,来规划与协调旅游的总体空间结构。这类研究文献主要针对旅游目的地的资源禀赋、地理区位、经济背景等进行综合分析、合理评价,从而对旅游区旅游业的规划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参考及支撑。

2.空间布局理论在城市旅游空间的研究

跨入21世纪,随着我们新一轮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和城市空间与规模的扩张,城市旅游空间的研究成为旅游学术界的热点。李蕾蕾(1999)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就构建优化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可操作模式展开研究,卞显红(2003)对城市旅游空间成长及其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秦学(2003)、陶伟(2002)针对具体城市个案提出了空间结构优化的策略,探讨了城市旅游空间整合的基本原则。这类研究对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与布局问题进行了多视角的分析,为城市旅游优化空间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与方法论支持,对现代化城市建设特别是传统与现代特色旅游城市的发展与创新极具学术价值。

3.旅游地空间结构形态和空间结构演化的研究

旅游地(区域系统)空间结构演化是指在一定时间段内,旅游系统的构成要素在发展中出现交替转变,导致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也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出现变化或渐进的过程。许春晓(1995)以湖南省主要旅游资源为例,对旅游地空间布局与结构演化的进程和模式展开调查和分析,不仅进行了细致的田野考察与实证研究,而且对旅游资源非优区突变的因素与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并阐述了单一旅游区的空间结构演化进程的机制。另一些学者积极探索旅游资源空间布局与结构演化的理论渊源,汪宇明(2002)基于“核心―边缘”理论分析旅游区域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的阶段相联系,通过构建模型阐释旅游地区域空间结构和形态变化演变机理;刘锋(2001)、赵亮(2009)借用“点――轴理论”论述了散点的、彼此隔离的、孤立的多个旅游地如何整合资源才能发展成为具备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的有机的相互关联共赢的旅游系统的过程。这些研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就旅游地空间结构形态和空间结构演化与发展规划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积极尝试。

二、区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布局与设计案例实证研究

1.区域经济差异与区域旅游资源空间布局与设计研究

张洪(2011)在梳理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基于旅游中心度与旅游经济联系的视角,利用社会统计公报和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构建引力模型,对安徽17个地市的旅游中心度与旅游经济测定,进一步分析了各地市之间旅游经济的联系度,进行城市旅游中心性确定,认为城市旅游中心性与旅游经济联系量之间并无内在必然联系,提出了“双核”联动发展模式,旅游空间结构主要受地理、交通及其它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而具有“南强北弱”的态势,旅游空间布局与设计宜采用双核联动,构建四大旅游经济圈。沈惊宏(2015)和程晓丽(2013)均运用“点轴”理论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展开研究,前者研究了安徽皖北、皖南、皖中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发展模式,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旅游空间结构发展模式差异,在顶层设计上要考虑旅游发展的轴线的合理规划与建设;后者研究了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空间结构体系,研究得出旅游区空间规划与开发要以核心示范区有机串联旅游区域的重要二级和三级旅游节点,形成特色旅游轴线,构建特色旅游区域,从而优化旅游区域空间结构,促进区域旅游业科学、快速发展。

2.水陆交通带区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

交通是城市的生命线,交通连接是城市之间资源共享、优化配置、互惠发展或城市群体效应的至关因素,也是影响城市圈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陈浩(2011)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相应时段发展节点和交通建设指标,通过构建珠江三角区城市群体区域旅游业发展模型,研究城际水陆交通连接率、通达性、交通运载量的变化与城市群体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变由单极格局转变为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城市的两极格局,再到城际轨道交通与水陆交通体系连接的完善发展为多格局的“点、线、面”区域旅游立体空间体系,使得区域旅游业发展空间布局趋于平衡,旅游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近年来,我国高铁发展迅速,有研究认为高铁沿线的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催化剂”作用和“时空压缩”效应。汪德根(2016)选取“首位度”指标,运用“位序―规模”法则和“社会网格”分析法,研究了武广高铁对湖北省区域旅游空间格局的影响,认为高铁有利于强化首位分布态势,对集聚性旅游空间结构发挥出有益的催化效应,同时得出,高铁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强化了核心区域旅游的极化作用,使得区域差异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也强化了核心区域旅游的扩散作用,有利于缩小边缘区域旅游差距,但是总体上武广高铁将导致湖北省区域旅游空间发展差异扩大化,建议湖北省在旅游空间设计与开发上注重加强边缘区域与核心区域的连接,充分发挥核心区域旅游的扩散作用,促进旅游空间发展均衡化、最优化。

王录仓、杨志鹏等(2016)和刘丽娟(2008)分别考察了黄河流域的大夏河、洮河、湟水河景区旅游资源与河西走廊旅游资源,分析了景区旅游资源类型、旅游线路设计、旅游空间规划,认为现有旅游空间制约了区域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开发与利用,限制了现有旅游产品内涵的挖掘与提升,研究指出要改变以往旅游规划设计中的各自为政的现象,积极加强区域旅游空间资源的整合,促进区域旅游资源之间的有机串联,形成规模效应。

三、体育旅游资源空间布局与设计研究

1.体育旅游资源结构布局研究

体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至少包括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时间维度方面主要表现为体育旅游资源要素的前后演变,空间维度方面主要表现为地理特征、旅游容量、交通连接、配套设施、相关产业、政策与规划等要素。李?W(2013)研究了北京市高尔夫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认为高尔夫旅游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同时受政府相关政策影响;在时间序列上,高尔夫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随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交通区位优势等因素呈由中心城区转向多区多中心发展的特征,中心城区聚集化,城郊区域逐渐密集,但是在场地的空间容量上呈现中心城区低于城郊区域,即高尔夫资源分布密度与空间容量成反比。丁蕾(2015)从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度两个方面分析了南京市水体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得出规模指数和优越度指数方面主城区明显大于城郊区域,主城区水体旅游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开发与利用,水体连接度和通达性较好,但是南京市水体资源关联度不高,需要加强区域资源空间整合增强规模效应,提升综合竞争力。

许政红(2015)运用“点轴”理论、“斑块――廊道――基质”模式研究温州、福州、泉州、厦门、汕头等中心城市及周边城市组成的海峡西岸城市群体育旅游空间结构与发展,将优越的区位资源、独特的体育旅游资源(海洋、岛屿、港湾及沙滩、区域特色文化与风景名胜)、良好的交通设施、相关产业优势以及政策优势整合利用,多层次、多维度规划发展海峡西岸城市体育旅游。刘晓明(2013)借用增长极布局模式、点轴布局模式、圈层布局模式和网格布局模式规划发展不同时期广东省体育旅游空间与旅游线路设计。轩大岭(2015)运用经济空间结构的相关理论分析了河南省体育旅游空间结构与布局,认为必须加强区域合作、强化政府政策与市场的切合度、加强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体育旅游资源网络,积极探索多层次多渠道的体育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2.体育旅游资源空间开发研究

2.1体育旅游资源与体育旅游产品开发

这类研究文献较多,如刘建中(2009)对四川省山区旅游资源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制约山区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四川山区体育旅游发展策略。云学容(2008)将四川省主要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一一分析,分布寻找对应的可开发的体育旅游产品,对充分利用四川现有旅游资源空间,发展体育旅游事业具有较大参考价值。

2.2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川是多民族聚居省份,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是四川旅游的主要旅游吸引物。学者很重视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研究。钟灵波(2011)分析了四川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民族性、文化性、区域性、传统性、适应性、多样性、多元性及功能性等特征,提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体育旅游产品设计要突出其观赏性、参与性、健身性、休闲性、娱乐性、探险猎奇等多种旅游体验。韩勇(2006)等详细考察了凉山州彝族、藏族、苗族、布依族、回族、纳西族等众多少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特点,指出要结合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民俗风情、地域与时节设计特色体育旅游活动产品,包括娱乐表演型、活动参与型、休闲健身型、运动训练型、主题节庆型,开发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用品。

2.3城市(城镇)建设与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体育在城市建设中的独特功能越来越被学者和政府重视,体育是城市名片的观念成为共识。城镇及城市新区建设中,体育及体育旅游资源成为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胡用岗(2015)分析了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水域体育旅游资源、山地与空中体育旅游资源、冰雪与草地体育旅游资源和体育赛事旅游资源特点与开发情况,指出要“以人为本”来优化配置新区体育旅游资源,建立立体多元的系统化的体育旅游运行机制。

四、结论与建议

1.体育旅游资源的空间布局与开发属于政府公共服务与管理职能,政府相关决策部门要在政策、规划、组织、协调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改变以往地方政府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相互竞争打压的怪相,才能使资源配置科学优化,发挥出最佳效用。

2.学者、体育旅游的相关技术与职能部门、政府智囊团等对区域体育旅游资源要做好全面细致的摸底调查,归类分析,通过运用旅游地理的相关理论、旅游建设规划理论、旅游产品策划、旅游企业经营与管理、体育旅游学的理论研究,探索区域体育旅游资源的空间布局和科学设计方案。

3.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产品设计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地理区位、交通基础设施、相关旅游管理与服务要素、相关行业与产业的发展状况,与当地民俗文化、传统体育文化、区域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相融合,将经济活动、文化活动、民俗活动、体育健身与休闲、赛事策划、会展表演等活动与体育旅游相衔接。

第8篇:旅游资源开发策划范文

关键词:体育旅游 资源 开发 对策

引言

重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配套改革试验区和我国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直辖市,旅游资源极为丰富,重庆市于2010年提出将旅游业作为重庆市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为推动体育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重庆体育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研究,将有利于促进体育旅游业的健康、规范和快速发展,有利于推进区域体育旅游经济一体化进程,对打造长江上游经济中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重庆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体育旅游具有综合性强,产业关联度高,便于吸收社会人口就业的产业经济特点,是一个健康环保的“低碳”产业,重庆体育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对加快重庆产业结构调整,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统筹城乡实验区建设将起到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9年6月,国家旅游局与重庆市政府签订旅游合作备忘录,联手推动重庆统筹城乡旅游改革发展,国务院3号文件对重庆旅游做出了“一心两带”的战略布局,2009年12月,国务院41号文件提出有序推进长江三峡等区域旅游业发展。诸多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政策环境为重庆市体育旅游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重庆市体育旅游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解决目前存在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宣传力度不够、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等诸多问题,大力开展体育旅游,促进体育旅游良好快速发展。

重庆市体育旅游资源地区分布与分类

重庆市位于我国西南部,以“山城”,“江城”著称,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山水生态、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和现代都市的资源优势。北有大巴山,东有巫山,东南有武陵山,南有大娄山,处于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造就了山、水、林、泉、瀑、峡、洞等为一体的壮丽自然景观;苗族、土家族、回族等少数民族有着武术、摔跤、对弈、龙舟竞渡、舞龙等丰富的民间体育资源;作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全国五大中心城市,重庆拥有12万平方米的西部最大的袁家岗体育中心,具有承办各类国际、国内体育赛事的经验。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是发展重庆体育旅游的基础和保障。

从重庆市地理情况来看,本文认为可以将重庆市体育旅游资源分为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渝东南、渝东四个区域(见表1)。

重庆市体育旅游的开发现状

(一)山体地貌体育旅游资源

重庆东西长470公里,南北宽450公里。地界东临湖北、湖南,南接贵州,西靠四川,北连陕西。幅员辽阔,域内北有大巴山,东有巫山,东南有武陵山,南有大娄山,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起伏较大。分布于重庆市的北部和东南部的山地地貌类型,构成四川盆地边缘山地,面积5424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5.3%,因此重庆素以美丽的“山城”著称,结合重庆众多独特的山体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了登山旅游、徒步旅游、探险旅游、攀岩等体育旅游项目。如作为中国首座森林体育公园的歌乐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发了歌乐飞降、歌乐攀岩、欢乐林、圆圆林森林攀爬、空中探险迷宫、森林越野卡丁车、越野山地自行车等众多体育休闲项目;作为“重庆市十佳景区”的武隆仙女山开发开放了滑雪、滑草、骑马、赛车、射击等体育旅游项目。

(二)水体类体育资源

重庆境内水资源非常丰富,入境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大宁河等36条,除了闻名中外长江三峡外,还有国内罕见大宁河峡谷和乌江峡谷群,各类水资源合计4648亿立方米。长江大河、急流险滩、深水溪泉为开设划水、划船、帆船、垂钓、冲浪、漂流等体育旅游项目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流晶滴翠的大宁河小三峡、马渡河小小三峡、佛影峡漂流、铜鼓滩漂流、阿依河开发了划水、划船、漂流等体育旅游项目;长江三峡、嘉陵江小巫峡、大宁河小三峡、乌江峡谷等峡谷型体育旅游资源,为开展探险、徒步等旅游项目提供了理想之地;长江、嘉陵江两江水资源及近郊长寿湖、小南海开发了“水上”、“水上世界”等体育旅游点,在三峡蓄水工程竣工后,开发体育旅游资源的潜力将更为巨大。

(三)人文体育旅游资源

1986年,国务院确定重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寿区、渝北区和江津市是全国著名的“田径之乡”和“武术之乡”。中外闻名的大足石刻、合川钓鱼城、红岩革命纪念馆和歌乐山烈士陵园等部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多个,开发了具有“红岩文化”,“三峡文化”,“巴渝文化”特色的众多体育休闲项目。如红岩险道、“徒步游三峡”等体育旅游项目,打造了具有重庆特色的“山城都市风光”、“长江三峡旅游黄金线”和“特色旅游区”,将体育健身、娱乐休闲与丰富的文化溶为一体。

重庆市体育旅游的制约因素

(一)体育旅游市场开发乏力缺乏宏观调控和协调发展

宏观调控可以使体育旅游资源统筹规划、有序开发、避免重复开发和浪费。由于缺乏统一规划与协调,重庆体育旅游没有体现出体育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和综合功能,大大降低了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阻碍了体育旅游业的良性发展。体育与旅游等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少,区域间合作开发较少,缺乏合作统一的认识、管理和规划,存在各自为政和区域分割,没有将体育资源引入到旅游和商业发展的轨道,缺乏对特色体育旅游资源项目自身内涵的开发利用;产品单调,结构不合理,规模小。一方面,政府部门重视不够,对体育旅游的意义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体育旅游潜藏的巨大商机和社会效益,没有统筹计划,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是各地体育旅游开发者市场调查不够,没有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

(二)促销宣传的力度不够

体育旅游是个开放度很高的外向型产业,对宣传促销的依赖性很强,近年来,重庆市通过旅游宣传“十个一”工程,“大项目、大投入、大营销”等促销手段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重庆市体育旅游在国内外还缺乏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和影响力,在广告宣传、活动促销、媒体公关、策划创意、规划定位等方面还做得不够,宣传促销意识不强,手段单一,创新不够,特别是联动营销严重缺乏合力,导致体育旅游目的地形象影响小、知名度低。另一方面,对体育旅游的直接投入较少,资金不充裕,人们对体育旅游的认识不足,体育旅游消费意识还不高,使社会难以形成一种积极参与体育旅游健身活动的意识。

(三)体育旅游法规、管理和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

随着重庆市将旅游作为支柱产业发展,以及《重庆市旅游条例》、《重庆市体育市场管理条例》等配套的规章制度的实施,体育旅游健康发展有了一定保障,但是仍存在管理体制不顺,缺乏市场调控等问题。重庆地区高山、峡谷较多,部分漂流、徒步旅游、探险等体育旅游项目场地、设施相对比较落后,在安全保障体系上存在管理问题。旅游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及地方政府没有履行好安全监管义务,各类组织机构在规范管理,专业培训机制等方面不健全,对各类景区安全风险评估、公示,提供地理、气象条件信息等配套服务没有完善制度,比如设立警示标志、划定警示区域等。

重庆市体育旅游的开发对策研究

本文通过对重庆体育旅游资源和体育旅游现状的分析,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发重庆市体育旅游:

(一)围绕城乡统筹整体规划开发战略,突出体育旅游资源特色

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健康重庆体育行动计划(2008-2012年)的通知要求,从2008年到2012年,重庆市对群众体育及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为69.75亿元,这为举办或承办大型国际国内体育赛事,以及现代体育节事活动带动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完善体育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体系,扩大的体育设施规模,为体育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条件。

(二)加强宣传力度并积极拓展、强化促销,提升影响力

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因而重庆市体育旅游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面对日趋多样化、个性化的体育旅游需求,宣传促销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多渠道、全方位、有声势地宣传,重庆体育旅游市场才能健康、规范、快速地发展。应尽快制定出相应政策和促销策略,加强与周边省区和西南地区的联合与协作,以扩大重庆体育旅游产品和市场的影响。把宣传促销工作做到客源市场源头上去,形成互促互补的旅游市场网络,如重庆、湖北共同打造的长江三峡旅游品牌,这将开创三峡旅游发展新局面,形成合作共赢的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在国内主要旅游口岸城市和周边城市,加强体育旅游促销,不断完善旅游宣传促销手段。

(三)开发完善精品体育旅游线路,构建复合式黄金旅游线

构建一小时经济圈的区域开发、以长江三峡为轴线,城乡结合,点、线、面全面突破的复合式黄金旅游线。从重庆市旅游资源分布可以看出,很大部分体育旅游资源在一小时经济圈内,区位优势明显,这为提高市民的参与度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应充分结合“畅通重庆”及“一小时经济圈”的建设,开发完善精品体育旅游线路,以休闲式的体育旅游为主,使之成为促进城乡旅游的有效形式。充分利用一小时经济圈体育旅游与都市观光旅游形成的互补、互动、互惠的关系,打造体育旅游品牌线路,进一步扩大品牌产品的辐射带动作用。以长江三峡为主轴线,借鉴增长极理论和点轴理论,合理布局长江沿线体育旅游产业,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带动两侧腹地,实现旅游业要素的整合协调及优化配置,充分利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形成网络型的轴线体系。

(四)加强法制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体育旅游是一项集体育运动和旅游活动为一体的旅游形式,存在对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创伤的可能,有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要提高游客在进行体育旅游过程中买保险的意识。

体育旅游的生命就在于安全的保障,没有安全就没有体育旅游,政府应健全旅游安全组织,完善旅游安全责任制,建立政府第一责任人制度,建立绿色安全通道。适时不定期开展旅游安全大检查,重点是山体、水面、道路及旅游车船、索道等设施,排除事故隐患,要利用各种方式明确提醒游客注意,并配备相当的医疗急救设施和用品,制定出有利于体育旅游业发展的法制法规和政策,保障和促进体育旅游市场的良性发展。

1.石晓峰,李建英,王飞等.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分析及开发策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9(3)

2.郭建洲.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分析及开发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

3.潘灿晨.重庆市德育旅游发展的内外环境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2)

第9篇:旅游资源开发策划范文

1引言

省际边界区域由于远离各省行政、经济中心,受到经济辐射程度较弱,开发程度低而得以保留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地域文化,成为旅游资源禀赋优质、旅游发展潜力雄厚的旅游资源密集带。同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让边界区域被“冷落”,旅游资源的开发受到极大局限。大别山作为典型的省际边界区域,一方面其山地资源、水体资源、森林资源、动植物资源等生态旅游资源和茶文化、禅宗文化、红色文化等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另一方面,经济落后,贫困面广量大,贫困程度深。笔者认为,根据实际情况分别从国家层面和安徽一省的角度提出行之有效的发展对策和保障措施能够保证对策的全面性,增强可行性。

2发展对策

2.1加强区域合作,实现旅游资源一体化发展

大别山处于三省交界地带,三省对于大别山都有自己的开发方案,有各自的定位。正因为如此,广大游客对于大别山的印象也是比较混乱的;而在旅游资源方面具有一定同质性的旅游景区往往因此产生不必要的竞争。将大别山以旅游业崛起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升到国家层面,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三省对大别山旅游资源实行共享,对大别山旅游业发展实行统一规划,是使大别山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有效保障。通过统一宣传,提高宣传效果、降低经营成本,实现多方共赢[1]。

2.2加强区域旅游建设,完善旅游产品体系

(1 )突出重点,大力开发休闲旅游产品。结合当地文化打造主题休闲旅游。大别山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优质,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将具备当地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与休闲旅游结合,形成不同主题的休闲旅游产品。如:以源远流长的古六安茶文化为主题打造休闲旅游,以亲身体验采茶、学习茶道等方式让游客在茶文化的熏陶下得到身心的放松。

(2)全面发展,打造特色旅游产品组合。大别山所覆盖的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优势,可以利用大别山的这一优点,大别山的不同地带走不同的路线,从而让大别山的各个景区成为一个整体,又各自发挥自己的特色,满足不同的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为了更好地实现以旅游发展带动老区人民早日脱贫致富,应引导企业研究开发和生产以当地特色山货、农产品为原料的山地绿色食品和工艺品,实现特色农林资源的增质增值。

2.3培养旅游人才,不断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1)重视教育培训及人力资本积累。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政策,加强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加强与高校、职业院校、教育培训机构的合作,根据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展望提出对新型旅游业人才的要求,培养研究型和专业性旅游人才,建立旅游业人才传输通道。

(2)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旅游业是在人们生活质量与文化品位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才能快速发展的产业,旅游活动本身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所以旅游业从业人员不论是高层管理者还是基层工作者在历史、地理、政治法规、心理学、美学等方面都应该有不同程度的了解。

(3)建设良好的旅游企业文化。围绕“服务意识”、“文化意识”、“个性化”、“以人为本”四方面,联系企业自身特色建设企业文化,并将之体现在企业开发的旅游项目中,让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让游客在旅游项目中能够从细节中感受到不同企业文化的特点,根据不同企业文化识别企业,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直接体验者和受益者。

2.4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大别山作为我国未来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之一,其中旅游业是重点发展产业,在旅游业加大资金投入能够带动旅游产业链上的交通、餐饮、酒店、休闲娱乐设施的发展,还关联到农业、建筑、金融、保险、通讯、广告媒体等辅助产业的发展。安徽省大别山开发程度低,潜力大,需要得到政府在资金投入上的大力支持。

(2)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大别山周边交通条件大为改善,但腹地交通设施建设仍然滞后。主要景区往往只与所属行政经济中心相连接,形成一些断头路,造成大别山内部交通不畅[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使游客更好地感受当地的文化,有利于提高游客体验满意度。加强区内道路、供水、电力和通讯等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耗资巨大,而且其总体布局要服从自然环境安全和生态安徽建设大局,这些设施宜由政府主导投资建设。

2.5加大市场宣传力度,推进旅游市场建设

(1)运用多种宣传渠道。大别山的营销应该利用各方面的渠道和手段,尤其是网络信息平台的应用。全球化和网络化给旅游业带来了机会,也发出了挑战。灵活运用网络媒体等现代化宣传渠道,打开年轻一代游客的市场,是大别山旅游业快速发展不可多得的机遇。

(2)实行省内旅游“一卡通”策略。旅游业对于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主要不是通过景区门票收入来发挥的,而更多的是通过游客在景区当地的其他连带消费,例如购买纪念品、食宿等等,所以在景区门票上我们可以采取一卡通策略,即只要游客购买了我们的大别山一卡通,大别山境内的所有景区一定时期内都可以随意游玩,一卡通的价格要给予充分的价格优惠,从而吸引更多的顾客前来,有效带动当地旅游产业链上各产业的发展。

3保障措施

3.1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平衡三方利益诉求

在大别山旅游资源开发和管理过程中,安徽、湖北、河南三方行政主体之间应建立“大别山旅游开发联席会议制度”。在联系会议制度下,双方能够本着协商的原则,在对旅游资源的统一规划、景区景点开发、旅游设施建设等方面共同商定[3]。一方面,对于三方政府,联席会议制度可以平衡三方的利益诉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各地为争夺同一旅游资源而采用恶性竞争手段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对于大别山的旅游资源,三方政府的统一规划遵从了旅游资源系统完整性的原则,使得大别山的旅游资源规划、开发工作能够从资源整体性出发,避免出现“无人规划”和“扎堆开发”的失衡现象。

3.2设立协调小组,监督开发全程

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有助于确立边界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但并不能解决旅游资源合作开发面临的所有问题,如旅游景点营销形象的确立,对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工作,维护修缮工作等,这种由三省自主协商仍存在分歧的问题需要其他方协调、监管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为此,应建立具有监管功能的“大别山开发协调小组”,主要由国家旅游局领导、三省领导及相关专家组成。协调小组应具有独立的监督职能,全程监管大别山的开发过程,负责协调股份合作过程中的相关事宜,以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

3.3加强政府主导,统筹旅游资源开发

(1)国家政府牵头,实行统筹规划。将大别山纳入旅游开发的上位规划中,并突出其重点地位,是这一边界地区旅游资源能够得到全面平衡开发的保障。国家政府在开发过程中的主要职能包括充当边界“共有资源”开发的牵头者,引导制定大别山旅游发展的规划和有关政策、规范,保障边界地区开发过程始终以长期利益最大化为重点,对资源相对贫乏,旅游设施建设困难的地区予以扶助[4]。

(2)在省级旅游开发层面,各省政府也应起到主导作用。一方面针对本省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规范,确保旅游开发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通过提供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引导相关企业积极参与。

3.4积极引入资金,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大别山作为中部扶贫开发的重点地区,尚未形成较好的旅游投资氛围,资金投入有限,影响了旅游发展速度。要确保安徽省大别山旅游业的稳健发展,就要采取相应措施引入资金,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有力保障。

(1)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调节作用。各地区要根据当地旅游业发展要求及发展规划,做好财政预算。同时研究制定旅游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吸引旅游产业及产业链上相关企业的投资。

(2)进一步发挥银行融资主渠道的作用。最大限度执行优惠贷款利率,降低贷款门槛。加大银企对接力度,扩大信贷资金供给总量,加强信贷投放的引导作用,积极向确定的重点项目进行倾斜,引导社会投资进入国家政策鼓励进入的重大项目建设领域[5]。

3.5加强宣传力度,消除群众排斥心理

(1)大力宣传三省共同开发的优势。在政府网站正式三省共同开发大别山的决定及专家对此决定的看法和分析,帮助群众更好地理解政府的决策,同时鼓励群众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及建议。在景区开发的过程中通过媒体、当地社区等渠道让群众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景区开发的真实动态,宣传景区开发对当地经济的拉动效应。

(2)对当地居民实施“景区促销”。在边界地区旅游景区建设期间,向当地居民提供“景区优惠”,如当地居民可凭身份证领取五折优惠券,或定期免费开放的凭证。一方面可以在景区建设期间起到宣传作用,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减弱居民对边界旅游共同开发的排斥心理[6]。

3.6提高环保意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1)进一步提高环保意识。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实现旅游资源与生态文化的协调发展。加强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严格贯彻落实《旅游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禁止随意破坏环境、毁坏古迹的行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充分利用不能再生的有限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合理划分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优先次序。要保护好旅游资源,特别是具有重大文化价值的旅游景点和文化遗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森林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合理开发和高效综合利用为基础,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同步推进、共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