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药文化来源范文

中医药文化来源精选(九篇)

中医药文化来源

第1篇:中医药文化来源范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中医药文化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3)—07-0081-02

源远流长的中医药科学在其产生、发展的道路上一直十分注重汲取我国传统文明的丰富营养,并逐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特色文化。步入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后,承载了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中医药文化,在释放时代光芒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作为以传播知识和传承文明为己任的高校图书馆,应当主动肩负起保护、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任,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1.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明确指出国家“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努力弘扬、传播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是教育界、文化界义不容辞的重任。传承中医药文化,首先要认识到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1.1中医药文化释放时代光芒

斗转星移,中医药科学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发展道路,但承载着传统文明的中医药文化在新的时代依然以其独特的魅力,释放出耀眼的光芒。当环境污染成为全球问题,中医药文化提倡的天人相应思想警示世人不可忽视环境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指导人们追求天人合一的完美统一;当西医发展遭遇瓶颈,新病、绝症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中医药文化以其变化无穷的思辨思想,指导着人们用传统的诊疗方法有效应对新病重症的威胁;当亚健康困扰着现代人的生活,中医药文化防病保健、调理养身的理念时刻提醒人们善待身体,保持良好心态,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1.2中医药文化面临全新挑战

科技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中医药文化在释放时代光芒的同时,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一方面,中医无用论者武断地认为未经过西方科学验证,没有全面获得西方医学界普遍认可的中医药缺乏科学依据,是彻头彻尾的伪科学,不宜用于治病救人,应该被淘汰,被抛弃。另一方面,中医万能论者则认为中医药神秘莫测,威力无穷,能预防、治疗所有疾病,应该排斥西方医学,拒绝服用西药,坚持仅仅用中医药养身、治病。事实上,以上两种观点都过于极端,中医药既不是无用的糟粕也不是万能的神器。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被千百年的历史实践证明了的济世救人之道,其科学性不容置疑。但是,正如西药无法包治百病,中药也不是万灵丹。中医中药学和所有科学一样,有待人们不懈探索,中医药文化也需要直面挑战,不断发扬光大。

既然发展中医药文化事业,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如此重要,作为集教育、科研、文化功能于一体的高等院校图书馆,理应为保护、传播中医药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2.高校图书馆工作与中医药文化传播相辅相成

高等院校图书馆工作与中医药文化传播是紧密相连的。一方面,中医药文化传播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内容。传播科学知识,传承文明成果,是高校图书馆的主要功能。中医药文化既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知识,又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明成果,传播、传承中医药文化是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作为高等院校办学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既不是世外桃源,也不是避风港,而是阵地,是思想文化的阵地,是精神文明辐射的阵地”,必然也应该是中医药文化的阵地,是传播、弘扬中医药文化的主要平台之一。图书馆应该重视中医药文化传播工作,把握时代契机,直面新的挑战,建设好、维护好、发展好传承祖国传统医学文化的思想阵地。可以说,传播、传承中医药文化是图书馆不容推卸的重任,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为师生提供教学、科研、文化服务的学术机构,也完全有能力担负起这一历史使命。

3.高校图书馆具备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优势

高等院校图书馆大多拥有丰富的纸本图书和电子书刊,配备了较好的阅读、宣传条件,聚集了具有高层次专业知识背景,既懂图书管理,又掌握了宣传教育技术的人力资源,这使得高校图书馆具有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优势。

3.1高校图书馆具备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物质条件

首先,我国高校图书馆馆藏图书数量较大,已经超过了我国公共图书馆的馆藏总量。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共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2721个,藏书仅4亿余册。而高校图书馆有1022所,藏书达6.4亿册”。丰富的馆藏图书资源为文化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传承中医药文化提供了必要的载体。其次,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相当丰富。我国高校图书馆基本实现了“全国高校系统网络资源共享”,无论学校地处何方,读者通过各高校校园网登陆学校图书馆主页,都能方便地获取来自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清华同方数据库、万方中国标准全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图书馆等大型数据库的电子阅读资源。这些不断更新的数字资源成为新时代传承中华文明的新载体,亦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形式、新途径。再次,高校图书馆具有较好的基础设施。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许多高校建成了新校区,一座座设施更先进、环境更优美的大学图书馆新馆拔地而起,这些全新的图书馆具备比原有老旧图书馆更优越的阅读、宣传条件,能够更好地承担起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任。

3.2高校图书馆具备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人力资源

高校图书馆具备三种宝贵的人力资源。一是图书管理类人才。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一样,拥有一批专业的图书管理类人才,这类人才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基本人力资源,也是传播文化的基础力量;二是专业技术类人才。由于各个高校的专业设置不同,高校图书馆馆员的知识结构也不尽相同。在医学院校,特别是中医药院校的图书馆,聚集着许多具有高层次传统医药学专业知识背景的馆员,这些管理人员具有良好的中医药文化素养,是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中坚力量;三是教育、网络、传媒类人才。为了满足高校教书育人的需要,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近年来,高校图书馆在继续巩固图书管理类、专业类人才的基础上,开始大量培训、引入教育类、网络类、传媒类人才,以便加强阅读指导、网络建设和文化宣传。这些人才懂得现代化的教育、宣传技术,善于运用最新的宣传工具,是传播传统文化的新兴力量。以上三种人才相辅相成,通力合作,都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生力军。

既然高校图书馆具备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优势,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其物质条件和人力资源,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

4.运用高校图书馆传播中医药文化

传播中医药文化,应该将中医药院校、医科大学及非医药高校图书馆的力量都调动起来,共同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广泛传播。

4.1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勇挑大梁

中医药院校图书馆虽然规模各异,但“普遍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中医药类馆藏资源丰富,馆员大多接受过中医药学专业教育。具有研究、宣传中医药文化天然优势的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应该勇于挑起传播传统医药文化的大梁,做高校图书馆传播中医药文化的排头兵。一方面,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应该通过加大对传统医药文化的宣传力度,推动学校各层次中医药专业教育的大发展。促进学校中医中药科学研究的大繁荣。“中医药历史文化在中医教育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并且一直贯穿于中医药教育之中。”各级各类中医药院校的图书馆,应积极采用图书推介、阅读指导、数据库使用知识培训、学术讲座、读者交流等形式向全校师生宣传中医药文化,用文化熏陶辅助中医药教学。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医药院校图书馆还应利用校园集团网络,通过微博、微信、电子邮件等向本校教学、科研人员提供最前沿的中医药科技资讯,用专业服务推进中医药学术发展。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核心是发扬文化的精神实质。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在开展传统医药文化宣传时,一定要注重加强传统医德医风的教育,让仁爱救人,赤诚济世的传统医学精神在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心中生根,发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医德高尚的白衣天使。

另一方面,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创建面向社会开放的中医药文化宣传基地。文化基地内可以开辟各具特色的展馆,介绍历代著名医家与本土、本院名医、名师情况,展示中医史话与中医药经典著作,陈列中药材标本与不同时代的制药工具,以文字、图片、实物等多种形式向公众展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文化基地可以定期举办弘扬中医药文化的知识讲座,向百姓传播正确的中医养身保健知识,破除社会上伪中医保健宣传的影响,让民众在中医药文化的指导下,运用科学、适度的方法,调养身心,延年益寿;有条件的文化基地还可以组织放映宣传中医药文化的电影和纪录片,让传统医学知识轻松地走近大众,让中医药文化精神深入人心。

4.2医科大学图书馆重视宣传

医科大学虽然是以现代医学教学为主,但依然需要开设中医药专业课程,对医学生进行传统医德医风、医道医理的基础教育。随着知识交流、融合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方向的学术研究不断深入,西医学者也需要吸取中医药文化知识,开展中西医比较、中西医理论结合、中西医临床应用等新领域的研究工作。医科大学图书馆应该重视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工作,让师生们接受传统文化洗礼。图书馆可以适当增加中医药文化类图书、期刊的馆藏,可以利用本馆宣传墙和馆内网络宣传中医药文化知识,可以组织开展中西医文献的比较阅读、研究活动,引导师生在比较中学习,推动中西医结合事业的新发展。此外,由于医科大学和中医药大学在中西医教学、科研中各有所长,两类院校的图书馆馆藏也各具特色,医科大学图书馆应该加强与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深化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让双方的师生都能通过共享平台便捷地获取对方学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料,以弥补自身资源的不足。通过合作共享,医科大学图书馆的传统文化底蕴将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则能够借助现代医学理念,推动传统中医药文化科学发展,让中医药文化闪烁出更加耀眼的时代光芒。

4.3非医药高校图书馆尝试普及

第2篇:中医药文化来源范文

【关键词】 李时珍 中医药 文化产业 蕲春县

李时珍是我国明代卓越的医药学家,也是世界医药史上伟大的科学巨匠之一。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医药学的最高成就,而且充分反映了我国医学与传统文化的血脉关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也是世界医药文化发展的里程碑。黄冈市蕲春县作为医圣李时珍的故里,是我国中医药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医药资源丰富,文化积淀丰厚。20世纪90年代以来,借助“李时珍”品牌,黄冈市蕲春县中医药及其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蕲春县李时珍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找出未来发展出路,为促进蕲春中医药及其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指引方向。

一、蕲春县李时珍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借助国家扶持中医药文化产业的良好政策机遇,黄冈市蕲春县利用自身所积淀的资源文化优势,大力发展李时珍中医药文化产业。数据显示,蕲春县围绕李时珍医药文化品牌,医药文化产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通道,文化产值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该产业已成为该县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其基本发展情况如下。

1、医药文化与医药生产销售有机结合,引领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蕲春围绕“李时珍”这一无形资产,将“医药兴县”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是大力推广药材种植和销售。经过10多年的努力,已初步形成规模种植、加工、贸易及产业化格局,建成了冠名李时珍的酒厂、药厂、医疗保健品厂等数十家医药骨干企业,产品由单一的补酒发展到中药胶囊、片剂、丸剂、冲剂及保健药枕、腰带、药用化妆品等18个系列50多个品种。二是创新发展医药文化事业。坚持长期办好“一节两论坛”,即李时珍医药节会、李时珍国际健康论坛和海峡两岸李时珍医药文化与产业发展论坛。通过学术交流、经贸洽谈、药物交易等形式,推广李时珍品牌,传播中医药文化,吸引国内学术机构、科研单位、知名企业,研究开发李时珍品牌,凝聚各方力量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医药文化大发展。三是通过扩展李时珍品牌推进李时珍国际健康文化旅游区建设。依托李时珍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着力抓好以华中影视文化基地、国际健康论坛、乡村俱乐部、水上运动中心等为重点的赤龙湖生态旅游区,以李时珍文化街、李时珍主题文化公园、玄妙观、昭化寺等为核心的蕲州中医药文化及历史文化旅游区,以南天河漂流、太平避暑山庄和桐梓温泉等为支撑的云丹山风景区、三角山名胜风景区、横岗山森林公园名胜风景区、仙人台名胜风景区、管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七大板块建设,全方位、多层面开发李时珍人文资源,把李时珍健康文化旅游区建设成为集健康养生、商务休闲、教育科研文化、运动疗养、观光旅游及健康环保于一体的国际化的综合社区,促进健康产业、健康文化、健康医疗协调发展,逐步打造全国知名的健康之乡。

2、产业链条基本形成,大企业集团成为投资主体

2006年,蕲春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建成173个中药材种植场,110个药材专业村。2007年全县中药材生产总面积增加9360亩,新增加200亩以上基地10个,全县种药大户达到1086户。他们积极摒弃传统的遍地开花的建药材基地模式,以科技为支撑,聘请湖北中医学院、省农科院、省林科院等科研院校专家学者,成立GAP基地建设顾问团和技术研究小组,制订中药材品种种植规划。成立蕲春县中药产业协会,对基地技术人员和种药大户进行培训。到2011年底,蕲春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26万亩,有两个药材专业大乡(镇),163个药材专业村、场,3000多个药材种植大户,年医药经济产值2.3亿元,初步形成了中药材基地建设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的格局,以及集药材种植、药品生产、生化科研、医药教学于一体的中医药产业链条。同时,他们以《本草纲目》为品牌,运用现代科技激活中医药产业,先后引进20多家企业和研究机构。李时珍医药集团、李时珍国际中药港、舒家康药业有限公司、台湾顺天堂药业集团等企业入驻蕲春李时珍医药经济开发区,到2010年底入园的医药企业已超过20家。已形成大企业集团为投资主体的发展格局。

3、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知名度较高,行业协作促进中药材生产销售

蕲市始于宋,盛于明,历史悠久,载誉九州。1991年,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设立蕲春李时珍中药材专业市场。1996年,经审查批准为全国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每年一届的药材交易会和两年一届的李时珍医药节,在促进蕲春中草药的生产和销售的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蕲春的知名度。充分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的有利时机,依法依规成立单个品种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或协会。如檀林镇槐树村以村支部牵头成立了百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力地促进了百合生产的快速发展。中介组织的成立为蕲春中药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为建立中药材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的产业链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二、蕲春县李时珍医药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蕲春县李时珍中医药文化产业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突出的问题,主要如下。

1、医药文化研究不够,与“医圣”地位不符

李时珍是中医药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重要人物,也是距当代最近的医药大家,其《本草纲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向世人昭示了中国中医药传统文献的重要价值。尽管对李时珍及《本草纲目》的研究一直有人在做,但总体来说,组织松散,队伍不大,研究方向散乱,成果不多效益不佳。虽然黄冈、蕲春均成立了李时珍中医药文化研究会,并出版了学会期刊《本草》,但与李时珍“医圣”地位不相符,在国内及业界影响度不高。

2、品牌效益发挥不够,医药文化与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程度不高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实力竞争中,文化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既是产业发展助推器,更是增长极。在蕲春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而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县份,历史上曾出了李时珍、顾景星、黄侃、胡风等许多文化名人,文化资源和人文资源极为丰富。但过去多是停留在“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开发利用李时珍文化品牌明显滞后,没有真正把李时珍文章做出深度和广度,医药文化与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程度较低。

3、产业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

从国内国际比较来看,黄冈市医药资源整合程度还不高, 企业的实力不强。如在国内以“张仲景医药文化”为核心理念的河南南阳宛西制药已成为集基地、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代企业集团,连续十年领先河南中医药业,跻身中国中药30强。而黄冈一些较大的医药企业由于没有形成产业链和规模经济,进而不能成为拉动县域医药经济发展的牵引力,自然亦无法与一流医药企业相抗衡。

4、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医药经济外向度偏低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且形成产业化的不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企业规模小,资金匮乏,思想认识不到位,市场开拓不力。二是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部分企业出于风险和既得利益的考虑,对处于研制阶段的药品不愿作前期投入,使相当部分有资金的企业缺乏项目,而有项目的科研单位在缺乏资金的条件下开展科研。三是体制障碍也造成科研单位与医药企业不能形成优势互补。医药企业“走出去”的太少,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方面还未真正起步;中成药、生物医药等产品市场份额偏低。

5、政府相关政策支持的力度有待加强

主要是中药材种苗补贴政策未落实,影响了老板投资建中药材基地的积极性;对药农的补贴政策更缺乏持续性;同时,对医药企业给予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信用担保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不够,在财税政策、科技投入等方面力度也不大。这些方面亟待政府给予支持。

三、促进蕲春县李时珍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突出问题,蕲春县李时珍中医药文化产业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进行突破。

1、传承与创新李时珍医药文化

(1)强化对李时珍医药文化的传承。一是要重点开展李时珍医药文化学术特点和学术思想研究。充分发挥李时珍纪念馆的功能,使其成为国内外医药者祭拜医圣和进行中医药学术交流的阵地,办成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中医药宣传教育基地和接待国内外来宾参观旅游、文化交流的窗口。二是开辟建设李时珍医药文化旅游线路。打造中医药旅游专线,整合中医药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以拜谒医圣李时珍为主线,参观李时珍纪念馆、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生产加工、种植和中医药文化等。培训导游及有关人员中医药知识,使李时珍医药文化旅游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医药文化旅游品牌。三是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技术服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在中医医院形象文化、服务文化、特色文化、管理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突出中医药文化建设,增加传统文化含量,提高中医药文化品位,塑造优秀的中医医院形象。

(2)创新和发展李时珍医药文化。一是积极创作李时珍医药文化艺术精品。撰写制作包括有关中医药的影视、文学、艺术和科普作品;开发、制作李时珍医药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产品。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多种媒体,宣传中医药政策和发展成就,宣传中医药科普知识。要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品牌。二是建立企业文化传承与创新机制。积极探索李时珍中医药文化、传统企业文化向现代企业文化升华路径,形成独具特色的李时珍企业文化,为建立现代中药药业文化提供范式。三是创新节会兴办内容。充分发挥李时珍名人效应,把举办医药节会由文化活动为主向中医药学术交流活动转变,使医药节会逐步成为中医药理论创新成果汇报会;由各级领导参加为主,向中成药生产企业、药品流通企业,中医院院长、中医药科研单位等参会转变;使医药节会成为中药产供销、科工贸一体化的中医药产业化成果展示会。

2、着力培育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及产业优势品牌

一是以电视剧《大明医圣李时珍》即将在央视播出为契机,以“李时珍医药论坛”、“大别山茯苓文化节”、“大别山地产药材推介会”等为平台,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努力培育新的中医药文化,在鄂东乃至湖北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二是地方政府大力推进实施品牌培育战略。积极探索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推进的中医药产业发展新思路,以品牌促规模,以品牌拓市场,以品牌增效益,打造具有鄂东地域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品牌。

3、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蕲春县党委、政府应组织成立专门的机构,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督促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同时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对发展战略、实施规划、产业方向、功能定位等重大问题开展研究,为中医药文化及产业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为此,一是要加大对鄂东中医药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鄂东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出台相关政策,明确发展要求和发展目标。二是要加大对鄂东地区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的资金投入力度。鄂东地区属大别山区,是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交通主体框架虽已基本形成,但公路等级低、路况差。要推动鄂东地区中医药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好“大别山二级生态公路”,使之能通达鄂东各地。三是要出台引进人才的相关政策,使急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

4、扶持李时珍医院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中医院

继续加大对李时珍中医院建设和支持的力度,将其打造为李时珍中医药文化继承、创新、展示和传播的前沿示范阵地,建成省内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大型综合性中医院,成为中医医院的品牌。组建“李时珍中医药实用技术学院”,加快中医药各类人才的培训与培养,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鼓励社会力量开办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探索中医执业医师多点执业的办法和形式,支持符合条件的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允许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聘请中医执业医师坐堂诊治疾病。

5、加快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

(1)制定实施中医药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造就大批中青年名中医和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形成理论功底扎实、专业技术精湛的中医药人才团队。重点引进带有中医药科研课题和研究成果的科研开发人才、工程技术人才、高教人才、高级医疗人才和农村中医药技术专家。大力培养面向农村、企业和医疗机构直接从事种植、加工、经营的实用人才。加强药农专业技术培训,提高药农的专业素质。

(2)依托中医药大专院校和中医医疗机构,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整合黄冈市现有几家冠以李时珍名号的研究机构,成立李时珍研究院。构建资源共享、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的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使之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李时珍学术思想研究中心。

(3)鼓励中医医疗、教育、科研机构和中药企业以及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和李时珍中医药文化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国际和地区间中医药技术合作与交流。鼓励有条件的中医药机构在境外开办中医医院和中医药院校,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涉外中促进中医药行业对外开放。

(注: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D20102905);黄冈师范学院博士基金“基于产业共生的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创新机理研究”。)

【参考文献】

[1] 冯春:对湖北传统医药文化资源的认识及发展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7(9).

[2] 蔡慧贤:中医药文化传承危机的原因及对策[J].求医问药,2011,9(11).

[3] 周彭、王尚勇、谢先春: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建设及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亚太传统医药,2012,8(5).

[4] 黄光英、龚菂:李时珍医药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J].中西医结合研究,2009,1(2).

[5] 陈中文、韩进林: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2,8(4).

第3篇:中医药文化来源范文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保定;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6)02001202 

文化产业属于绿色产业的一种,具有较低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有着较高的附加值和较大的发展潜力,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保护和扶植的力度的增加,和人们对于中医药价值认识的提高,中医药文化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1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保定市中医药文化产业SWOT分析 

1.1 竞争优势(Strength) 

1.1.1 资源优势 

保定是国务院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3000多年历史。保定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医药方面,由保定市代管的安国市,古称祁州,在明清时期就已是国内北方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中药集散地,素以“药都”和“天下第一药市”驰名中外。近年来,作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被称为全国中药行业的价格“晴雨表”。此外,安国还具有悠久的药文化历史,安国药市已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药戏文化业也是独一无二。在安国市发现的1914年木刻本《药绘图》是迄今为止全国首部完整的药戏剧本。此外,世界文化名人、元代著名戏剧家关汉卿就诞生于此。安国良好的中医药产业优势和悠久的药市文化都为当地大力发展与中医药相关的文化产业,特别是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河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就将安国中医药文化列为保定休闲文化聚集区的重点发展内容,强调药依托医药文化资源,重点发展养生保健、旅游休闲等产业。 

保定不仅拥有丰富的药产资源,历代医家大家层出不尽,在中医学的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刘完素,字守真,是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因其“寒凉派”理论而被冠以“金元四大家”之首。为了继承和发扬“金元四大家”之首的刘守真的学术思想,挖掘祖国医药文化宝藏,2006年,保定市刘守真祠被命名为全国中医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1.1.2 区位和交通优势 

保定,位于华北平原北部、河北省中部,自古是“北控三关,南达九省,地连四部,雄冠中州”的“通衢之地”。北邻北京市和张家口市,东接廊坊市和沧州市,南与石家庄市和衡水市相连,西部与山西省接壤。京昆高速公路、107国道、京港澳高速公路等使保定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京广铁路、京广高铁和正在建设中的津保城际铁路将实现到北京30分钟和到天津40分钟的公交化联系,使保定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港。 

1.2 发展机遇(Opportunity) 

1.2.1 京津冀协同发展 

当前,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之后,京津冀地区正逐渐形成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特别是2014年2月,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强调要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自此,京津冀协同发展被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三地产业转接对接工作正式启动。在文化方面,2014年10月,北京市房山区文委与保定市文广新局在房山签署了《北京市房山区文化委员会与河北省保定市文广新居文化合作协议书》,协议内容涵盖文艺交流、文物保护等领域。 

1.2.2 各级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的出台 

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2011年,河北省人民政府也了《关于振兴中医药事业的决定》,其中提到,我省是中医药的发祥地之一,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中药材资源丰富,拥有一批知名现代中药生产企业和著名的安国中药材专业市场,是全国有影响的中医药大省。2015年4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其中,更是用了一节,详细阐述了培育发展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产业。 

1.3 竞争劣势(Weaknesses) 

1.3.1 特色不够突出、品牌不够鲜明 

前面,我们谈到了,中医药文化产业可以分为两大类产品:第一,中医药文化产品;第二,中医文化服务,如:生态养生旅游乐园、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文化会展等。尽管近几年来,我市加大了对中医药文化产业的重视,但目前我市的中医药文化产业无论是从文化产品还是文化服务角度来看,均存在着对我市的中医药文化挖掘不够深入,产品比较、粗放,整体品牌不够鲜明等现象。尽管我市广播电视系统中,也出现了一些中医药文化推广、中医药养生相关的节目和栏目,但是相比其他省市,如北京台的《养生堂》等栏目,我市尚未形成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节目或者栏目。另外,就中医药文化服务而言,截止到2014年,我市已建成保定刘守贞祠、安国药王庙景区和安国养生休闲游等中医药文化旅游线路,但数量相对较少,整个旅游业效益仍旧偏低。 

1.3.2 中医药文化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在与中医药相关的文化产业中,中医药文化旅游是产业附加值较大,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拉动就业的一个有效途径和手段。一定数量的高档服务接待设施时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条件。但是目前,我市主要的中医药文化聚集区内,高档的接待宾馆数量偏少,高档次接待设施不足,此外,随着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奖之后,中医药文化越来越受到海外游客的关注,但目前,我市虽有大量的中医药文化遗产和遗迹,但很多中医药文化保护单位的都没有外文介绍,或者只有非常简单的介绍,这极大地妨碍了我市开拓高端的客源市场,特别是海外市场。

1.4 面临的挑战(Threats) 

1.4.1 来自国内其它中医药大省的竞争 

旅游与中医药的历史文化背景都很悠远,史册中记述的有关旅游与中医药旅游的名人轶事也很多,两者相互映衬的文化元素延续至今,逐步形成颇具发展空间的中医药旅游文化产业。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以上时,文化消费会出现爆发式增长,因此从2012年以来,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迅猛。据《中国旅游报》和国家旅游局网站显示,近来,广东省实施《广东国民旅游休闲计划》,推进旅游与中医药融合发展,着力发展与中医药相关的文化产业,2011年广东省旅游局、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已评选出首批19家“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其中包括广东省中医药博物馆、罗浮山部级风景名胜区、聚龙湾天然温泉度假村等。 

1.4.2 来自周边省市的竞争 

如上所述,尽管近几年来,我市加大了对于中医药文化产业的重视,一方面与国内其它中医药文化产业起步较早的省市相比,还是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上升的空间还很大;另一方面,我市也面临着来自于周边省市的巨大竞争压力,如北京市等。北京,这些年来,结合本地的实际,着力发展中医药旅游文化产业。北京市旅游委和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联合推出了7条中医养生文化旅游路线,分别为:北京中医养生文化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四日游各1条,五日游3条,包含同仁堂、北京药用植物园、地坛中医药养生文化园等地点。此外,北京还着力打造首批“北京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的京郊怀柔响水湖养生谷等景区。 

2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保定市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建议 

2.1 科学利用资源,大力发展 

文化在京津冀协调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保定市有着十分丰富的农村传统文化资源,如中医传统文化等,还有很多传统文化年代较远濒临消失;因此,就需要归类总结传统文化,将原有传统文化给继承下去的基础上,大力创新,将传统文化的潜在价值给充分发掘出来。 

2.2 大力培养人才,促进产业发展 

针对人才短缺的问题,在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的过程中,需要大力培养和吸纳人才,构建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人才队伍;首先,要对中医药文化产业经营人才大力培养,并且有机对接高校和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其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提升其开拓思维能力之外,还需要保证其能够深入了解国内外文化市场,既有文化创意,又懂中医药。京津冀协调发展是一个重要优势,因为天津和北京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可以通过人才引进等措施推动保定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 

2.3 结合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发展 

如今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保定中医药文化产业与养生贴近,还有很多内容是历史、民族等方面的,可以帮助缓解都市人群紧张疲惫状态。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结合农村生产生活休闲体系和特色民俗,大力创新文化创意产业,突出自身特色。这样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也起到了有利的促进作用。 

2.4 积极运用媒体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革新,媒体影像有着越来越真实的视觉效果,还能够与受众积极的活动。因此,在发展中医药文化时,就可以有效结合各种媒体,让广大的民众积极参与进来,同时结合大数据等对大众意见进行分析,提炼和传播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打造精品项目,将保定地域特色凸现出来,促进经济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保定在京津冀商业圈中处于较为优越的地理位置,并且中医药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对于保定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非常有利,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打造特色品牌,拉动经济增长,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京津冀一体化进程。 

参考文献 

第4篇:中医药文化来源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 中医药 激励机制 人才

中医药是我国原创医药,被公认为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近年来,国家为振兴中医药发展事业,提出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根本,要实现这两大战略目标,需要全方位中医药人力资源体系的支持。

1 多层次中医药人力资源结构

中医药人力资源需要满足各层次卫生服务需要,有针对性的培养不同层次的中医药人才。

1.1 高级中医药人才

高级中医药人才是对中医药的发展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的高层次人力资源。该层次的人才包括:能够从总体上把握和指引中医药学术发展方向的学术大家;具备熟练专业技能,掌握独特的诊疗技术,能够创造新的治疗途径和中医治法的临床大家;对中医药重大课题进行科学研究并提出正确见解的现代科研人才;对中医药教学具有深厚造诣的中医药教育家和名师;在国外宣传中医药文化,对推动中医药国际化有重要突出贡献的人才。

1.2 中级中医药人才

中级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发展中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中级中医药人才包括:能够熟练地将中医药理论运用于临床诊疗的医师;从事主要教学工作的中医药院校的教师;从事中医理论、现代中药研发、临床诊疗技术研究的中医药科研人才;从事中医药生产流通领域的经营管理人才;从事维护中医药市场秩序的中医药行业管理和法律人才。

1.3 初级中医药人才

初级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后备力量和生力军。初级中医药人才包括:临床经验还有待积累的中医药院校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农村和乡镇卫生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按摩、保健、刮痧等操作相对简单的中医药人才;从事与中医药生产经营相关工作,投身于中医药事业的人。

2 全方位中医药人力资源体系

全方位中医药人力资源体系指适应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涵盖临床、科研、教育、管理、法律、营销和国际交流等各方面的中医药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体系。

2.1 中医临床人才

确切的临床疗效是中医事业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临床疗效的保证依赖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中医临床人才需具备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能运用中医药理论和思想给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和用药[1]。临床中医人才可以分为全科型和专科型。全科型中医临床人才适应于基层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专科型中医临床人才能够针对一些中医擅长的常见病和疑难杂症提供独特的治疗方法。

2.2 中医药科研人才

中医药科研人才是中医药现代化的主要力量。近代以来,西方医学的传入使中医的科学性受到了很多质疑,甚至被要求废止。而中医药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和积淀,虽然有不足之处,但是实践证明中医在治疗很多疾病,特别是疑难杂症和新疾病方面疗效显著。然而中医药理论和作用机理大多无法用现有技术去解释,需要中医药科研人才寻找新的途径。

2.3 中医药教育人才

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需要广大的中医药教育人才。既包括中医药院校的教师还有带徒的老中医。中医药教育人才要熟悉中医药经典著作,领会中医药的精髓,把对中医药学的领悟融入自己的学识中,并准确传授给学生。同时由于中医药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问,中医药教育人才要启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悟性,提高学生临床实践水平。

2.4 中医药管理人才

中医药的发展既需要统领全局的宏观管理人才,也需要擅长于中医药企业经营和医疗服务机构管理的微观管理人才。宏观管理者负责拟定中医药发展战略和政策,出台各种行业管理规定,执行对中医药市场和各级中医医疗机构的监督。他们要从全局的高度进行中医药资源配置。微观的管理人才,如地方中医药行政管理人员和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他们对中医药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有效管理对防范医疗事故和药害事件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2.5 中医药法律人才

近年来,随着各国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作为我国原创医药的中医药,其知识产权保护却面临严峻的挑战。日本的汉方药,其组方来自中医经典名著《伤寒论》,然而其方药却已率先在多个国家申请专利和商标保护,严重威胁着中医药的发展。所以我们迫切需要培养大量的懂得中医药法律的人才,首先要重点研究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这一重大课题[2]。同时国内的中医药发展也需要中医药法律人才,只有在完善的法律体系的保护下,中医药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

2.6 中医药营销和外贸人才

中医药营销和外贸人才是中医药产品供应和服务提供的载体。中医药营销和外贸人才既要有中医药背景,又懂营销和商务手段,同时还要了解国内外专利和药品注册法规。在推广中医药的过程中,不能因为眼前的利益而在销售过程中,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否则将严重影响中医药在国内外的形象。尤其是外贸人才,他们将中医药推广到世界各地,是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要力量,需要了解与中医药有关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找准进入渠道从而打开国际市场。

2.7 中医药对外交流人才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要让外国人了解中医药需要我们扩大宣传,增强对外交流工作。与国外的卫生部门、医药院校、研究机构的互访与合作,在外国开办中医药学院,设立中药店和中医诊所,借助国际型展会和论坛等各种平台宣传中医药。这些都需要既懂中医药又懂得外国语言的人才将中医药的理论和技术用外国语言表达出来,从而跨越语言的障碍,使外国人能更多地了解中医药。

3 政策建议

中医药国际化、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要靠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导,需要各界中医药人士的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在人力资源体系的建设方面,应该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运作目标相结合。

3.1 建立全方位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

要围绕中医药发展的战略目标,形成以大学教育为主,其他培养模式为辅的培养机制。根据中医药各类人才的需要,合理地设置课程结构和培养目标,培养中医药科研、临床、教育及交叉复合型人才。对于临床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还要注重其他培养方式的结合,如通过师承教育采用名老中医带徒方式,使一些中医药独特治疗方法得以传承和延续。

3.2 建立中医药各类人才的有效激励机制

政府首先要增加对中医药的投入,为中医药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在中医药临床、科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给中医药人才提高工资待遇和改善物质生活条件,对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中医给予表彰奖励,对在临床和科研的奋发上进的人才应该给予晋升的机会。从而通过各种激励方式,调动中医药人才的积极性、使中医药人才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第5篇:中医药文化来源范文

【关键词】 苗医药;数据库;信息资源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8—0004—02

苗医药文化是苗族同胞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和沉淀下来的智慧结晶,为本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健康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但由于长期没有文字记载的医药史实,只能依靠散在的世代相传的口碑资料来了解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诊疗经验,对于苗医药的继承和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局限性。另外,苗族医学中大量外治法也具有苗族医药特色,在苗医药发展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们拟通过走访调研的方式,对贵州省的苗医进行问卷调查,将其信息加以汇总整理,建立苗医药信息数据库,用以存储和提取苗医药及外治法等信息,为今后该方面的研究提供基础。

1 数据库编写目的及设计背景

近年来,苗医药文化越来越多的被社会认可,并加以开发利用。所以我们把苗医药纳入研究领域,并试图将其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为便于专业人员使用和数据查询,建立一种动态、实用、共享性强的专题索引数据库。以实现对苗医药管理的科学化、网络化,为今后的科研及教学工作打下基础。数据来源于对贵州省苗族医师的走访调研,数据整理加工方法是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苗医个人信息和使用苗药及外治法的情况进行统计整理。应用于苗医药开发应用领域,为自定义开发数据库,所有涉及内容为自主提供。使用人群为学生、教师、医生及其他苗医药工作者、数据库操作及维护人员。

2 数据库结构设计

数据库包括前台展示和后台管理两个界面,包含用户登入模块、注册模块、检索模块、信息录入模块四个功能模块,主要实现数据录入、审查、查询等功能。用户经注册模块注册后可登入数据库,通过信息录入模块可将指定格式的数据文件录入数据库中,完成数据库存储到文件存储的转化。通过检索模块对数据库已有信息进行快速查询,并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显示查询结果。根据数据之间关系特点,在相同域上的字段之间建立一对一、一对多联系。通过数据关联,用户可同时对多个数据列表中的数据进行查询。基本信息包括苗医、苗药、外治疗法、处方管理4个属性。软件可在Windows 2003/2008 Server中文32/64位及以上版本下运行,使用SQL Server 2008为数据库开发平台。

3 数据库资源

3.1 苗医信息数据库资源贵州是苗族聚居地区之一,有专门的民族医药研究队伍,苗医药在民间得到广泛认可。据不完全统计,我省现有民族医药从业人员4280人,但多为乡村民间医生,人数达4000人之多。我们拟将苗医作为数据库资源,筛选长期从事苗医药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的苗族医师进行走访调研和问卷调查。将苗医专家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联系电话、家庭住址及个人擅长治疗的疾病和常用的治疗方法等资源录入数据库中。上述信息可用于以后的深入调研及患者就医等方面,是数据库中极为重要的信息资源。

3.2 苗药信息数据库资源苗药是苗族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目前不完全统计,常见苗药约2000种,常用的约400种,有不少苗药已收载于全国性或地方性民族医药等有关专著。苗药是在苗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有其独特的用药规律。其在药性、药味、作用部位、作用趋势等方面均有不同于中药的独到之处。将其作为数据库资源纳入研究,收集常用苗药的使用方法、用量、加工炮制方法、主治规律等内容,并采集相关图片作为数据库资源录入数据库中。方便用户对苗药学形成系统、直观的认识。

3.3 外治法数据库资源 苗医外治方法主要指使用药物、蒸汽、器具或手法作用于体表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苗医外治方法有数十种之多,包括:放血疗法,熏蒸疗法,佩戴疗法,滚蛋疗法,发泡疗法,气角疗法等。目前对苗医外治法的系统性研究较少,我们将苗族外治法纳入研究,考虑其可行性及实用价值。拟将外治法的适宜病证、施术部位、所用工具、具体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内容作为数据库资源录入数据库中,对临床及教学应用提供基础。

4 讨论

4.1 建立苗医药信息数据库的意义苗医药信息数据库的建立,是将民间治疗方法、苗药、苗医等信息资源经过深层次挖掘后,进行系统化、有序化的整理,通过网络的传播途径进行传播,使苗医药传统文化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将信息技术引入到苗医药领域,极大的促进了苗医药文化的广泛传播。将苗医药知识通过文本、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出来,使得用户对苗医药的认识更直观、具体,开辟了苗医药研究的新领域。我们通过对苗医药及苗族外治方法的调查研究和信息整理,并建立苗医药信息数据库,使得苗医药信息更加系统化,为苗医药的深入研究及临床、教学应用打下了基础。

4.2 建立苗医药信息数据库需考虑的问题数据库的建设是建立在前期调研工作和数据整理工作基础之上,在保证数据输入、输出等工作的前提下,仍然有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在内。①要充分考虑信息采集和加工的可行性。苗医信息数据库系统建立的最终目的是将其规范化整理并应用于临床及教学,因此必须考虑数据的参考价值及真实性。还要考虑操作方法的可行性,因此必须对数据进行必要的取舍。②要充分考虑信息提供者的知识产权问题及数据安全性。信息提供者知识产权的保护、系统的维护等问题是数据库产品面临的重要问题。后期系统的维护工作和前期软件开发工作同等重要。③数据库信息的更新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深化调研,保障系统信息的更新也是数据库完善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吴元黔.苗族医药学发展简史述略(上)[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4,26(4):39—41.

[2]朱征明.贵州省民族医药现状、问题及发展建议[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7,29(3):1—3.

[3]冉懋雄.贵州苗药研究评价与重要现代化[J].中药材,2010,33(2):163—167.

第6篇:中医药文化来源范文

中医药旅游是一种将旅游资源与中医药种植充分融合于一体的新型旅游项目,它既是中医药的延伸,又是旅游业的拓展。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养生需求的逐渐增强,我国越来越多的旅游城市都开发出不同的中医药旅游产品,如:广西省近来推出的以参观药材种植和学习医药知识为主的广西药用植物园旅游;四川省攀枝花市易米县推出的以中医药养生为主的中药养生度假游;北京推出的鹤年堂大药房医药游等等。南阳市作为世界中医药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中医药旅游资源和厚重的中医药历史文化,这些都为南阳市发展中医药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南阳市中医药旅游开发的现状

(一)举办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

自2002年以来,南阳市已经举办了十多届“中国南阳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每一届科技文化节都对南阳市的中医药产业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从2010年开始,南阳市政府将医药文化节与南阳市旅游相结合,从此以后南阳市开始进行中医药旅游开发,但是每届医药文化节对制药产业的推动作用远远大于对旅游业的拉动作用。

(二)中药种植园初具规模

近年来,南阳市加大中草药种植园的开发与建设,已经建成总面积190余万亩的中草药种植基地,建成以西峡县为中心的万亩山茱萸、天麻种植基地;以南召为中心的辛夷花种植基地;以桐柏为中心的桔梗种植基地;以方城为中心的裕丹参、木瓜种植基地;以邓州为中心的万亩麦冬种植基地;以镇平为中心的万亩杜仲种植基地;以唐河县为中心的万亩栀子种植基地;以社旗为中心的板蓝根种植基地,组成南阳市十大中草药种植基地。目前这些基地仅有少部分进行了旅游开发,绝大部分仍处在生产药材阶段,没有进行有效的旅游开发。

(三)中医药旅游萌芽出现

目前,南阳市中医药旅游萌芽已经出现,宛西制药率先在西峡县建设宛西制药工业旅游园,园内景点包括仲景文化广场、仲景牌六味地黄丸生产线、仲景会馆、仲景百草园、碑林、医圣山、张仲景大药房等,并且在河南省很多地区开设仲景大药房。淅川县福森制药以丹江口水库为依托建设丹江大观苑,在景区内开设中药种植园观光区,为游客普及中草药知识,这些只是南阳市一些中医药制药企业为了增加知名度和药材种植面积而开设的类旅游项目,虽然不健全但是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受到了很多游客的欢迎。

二、南阳市中医药旅游开发存在问题

(一)中医药文化把握力度比较弱

南阳市在中医药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人们对中医药文化的具体认识和把握程度普遍存在着不深入、不深刻的问题,使得该地对中医药旅游资源的开发只是简单的停留在表面工作上。具体表现如下:对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和其中蕴藏的核心理念的把握仅仅停留在表面,忽视了对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开发问题等等。

(二)中医药资源未与旅游有效结合

南阳市中医药旅游产品形式落后且单一,旅游产品开发创新严重滞后。由于缺乏强有力体系支撑和合理的经验指导,中医药旅游产品未与市场紧密结合。现有的中医药旅游主要中药材种植园观光科普旅游和中药材、养生食品购物游。这些旅游具有明显的缺点,只是对中医药旅游开发的表面理解。开发水平较低,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和开发力度不足,导致旅游特色不鲜明、品位不高,产品形式过于单一。产品开发缺乏创新,缺乏品牌意识;中医药资源与旅游结合不紧密,关联作用不明显,乘数效应远未体现出来。这些都致使中医药旅游缺乏吸引力,严重影响了中医药旅游的持续、健康及快速发展。从实际情况来看,南阳的中医药旅游仍停留在起步阶段,靠旅行社的团队拉动作用,并没用真正发挥中医药旅游的吸引作用。

(三)中医药旅游宣传力度不够

南阳市虽然致力于中医药旅游的开发,但是没有开展相应的有效宣传工作,现有的一些宣传定位不够明确,以至于宣传效果并不理想,远远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对于这一块,主要在于南阳市没有加大宣传力度,以至于广大游客仅仅浏览自然景观,没有真正体验到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南阳市政府只是利用人员推销和公共关系到周边地区进行了多次中医药旅游产品宣传促销活动,但并未形成一种持久的影响力,因此,宣传的作用不大。

三、南阳中医药旅游开发对策

(一)继续办好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

2002年,南阳市为继承和发扬“医圣”张仲景深厚的中医药文化思想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自此以后,张仲景科技文化节就成为南阳市每年的必办大型中医药活动之一,它不仅带动了南阳市中医药产业的快速,提升了该地区中医药产业的竞争水平,而且已成为南阳市中医药旅游发展的新增点,具有良好的竞争优势。由此可见,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是南阳市中医药旅游发展的助推器,南阳市只有充分认识到此点,深刻理解这种影响力,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发展中医药旅游,才有可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同时,政府还需加强对该地相关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完善,完善这一中医药宣传交流平台,并将宣传工作与中医药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相结合,不可偏废其一。

(二)举办养生渠首游

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问题的不断重视,注重养生之道已逐渐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南阳市作为“中华药都”可以此社会趋势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加强对中医药养生度假旅游的开发力度。2003年,我国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投入建设,它无疑为南阳的养生渠道游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时机和场所,使南阳市逐渐成为游客养生度假的不错选择地,推动了南阳市中医药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京津地区消费市场庞大,举办养生渠首游定将为南阳市中医药旅游发展开拓出一片高质量旅游市场,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开展中医文化游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旅游资源开发的关键所在,只有将南阳市中医药文化资源的特色融入到自然旅游资源中去,并对其进行全面的大规模的深度挖掘和开发,才能保证该地中医药旅游事业的持续不断发展。南阳市可以该地的中医药文化为媒介,以与中医药有关的节日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的中医文化游活动,并开发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人文项目,将南阳市中医药旅游打造成集娱乐性、文化性和体验性为一体的个性化旅游,这将吸引更多海内外游客的目光。

(四)加大南阳中医药旅游的宣传力度

第7篇:中医药文化来源范文

 

关键词:藏医药产业 绿色营梢 可持续发展

    随着各国经济贸易往来的密切发展以及人类健康观念的转变,最具特色的藏医药,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新的挑战。青海省的藏医药的独特魅力在于,所用药物大多采自高海拔、大温差、强日光、没污染的高原地带,其有效成分和生物活性大大高于其他同类药物,不会产生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据悉,青藏高原共有二千多种植物、一百五十九种动物和八十余种矿物可以人药,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医药都难以比拟的。但营销观念的落后是制约青海省藏药企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藏药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市场的认同程度。因此藏医药产业要抓住契机,积极落实绿色营销观念。

一、青海省藏医药产业现状及发展制约因素

    青海省藏医药产业具有鲜明地域特点和传统优势,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在医疗、教育、科研、生产、学术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保障全省各族人民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多因素制约,藏医药产业化发展仍相对缓慢。省藏医药的发展与国际上更高程度的现代化、产业化相比还具有一定距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藏医医疗机构大多基础设施较差,自身发展举步维艰。很多医疗机构地处偏远地区,发展中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短缺、藏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职称低、学科带头人匾乏等问题,使得藏医药材质量控制、传统制剂工艺研究、民族资源保护等技术标准研究等问题存在很大的难度,藏医药挖掘继承与藏医药标准化建设工作亟待开展。

    其次,藏药生产重复建设严重,无法形成规模优势。我省藏医药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起点较低,多数企业规模小,设备陈旧,而且多为低水平重复建设,藏药生产管理较为混乱。许多企业急功近利,在无资金、技术、设施,更无品牌确切疗效品种保证的前提下,一哄而起,低水平重复建设。

    再次,藏医药营销手段落后,缺乏市场优势。许多企业营销网络都不健全,由于其规模小,单品种产值不高,效益差,所以无法有效的进行产品宣传和营销管理,使得产品知名度不高。个别大企业,在产品营销上则抱着“药好不怕巷道深”的经营观念,不重视现代营销手段的运用,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不强。

    第四,医药企业理念落后,医药资源面临威胁。藏医药企业受利益驱动的影响互相抢夺药材资源,生产药品雷同,既无法监控质量和形成规模优势,也造成资源和市场混乱,企业经营理念的落后使得其对医药资源保护不力,对野生藏药材资源普遍存在重复开发利用,轻保护和建设,乱采、滥挖现象严重,医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威胁。

二、青海省藏医药产业与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是指以保护环境和回归自然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绿色营销活动,是指企业在健康、环保观念的主导下,为满足绿色消费需求,从健康安全、保护生态、充分利用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出发,在经营战略制定、目标市场细分与选择,产品定产销过程中实施绿色措施,向消费者提供无污染或少污染的产品和服务,引导并满足消费者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身心健康的需求,最终实现企业营销目标。绿色营销与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在人类对自然环境进行破坏,自然环境状况正在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的情况下形成的。绿色营销与可持续发展是相互包容的统一体,它们的共同目标就是要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也给青海藏医药企业的发展给予了诸多启示。

    青海省藏医药产业需要确立绿色市场营销战略,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对我们的藏医药出口提出了更高的贸易要求,绿色壁垒层出不穷,这就要求藏医药企业要树立绿色营销的文化理念,能够将这种理念充分灌输到企业的发展战略中,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绿色营销观念的确立,可以帮助藏医药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藏医药产业进行绿色营销就要求企业把绿色营销一贯穿始末,从选择生产技术到产品设计、选择原材料、包装方式直至产品消费的全过程,都必须注意对人们身体健康、环境的影响以及藏医药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开发绿色产品,加强绿色营销管理,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中药GAP法规以及GMP, GSP质量管理标准。采用科学栽培、生产工艺技术,注重提高药材的品质和产量,能最终向消费者提供安全、卫生的绿色产品,使绿色消费健康发展。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倡导绿色的藏医药消费理念、二实行绿色营销策略,三加强对藏医药企业绿色文化的培养,使绿色文化成为企业文化的中心内容,使企业经营理念、营销理念与绿色生态理念相融合。

三、青海省藏医药产业的绿色营销战略对策

    随着藏医药的市场开发,“安全、方便、廉价、无污染”为特点青海省的藏药产品被消费者所接受,藏医药产业正悄悄敲开国内外市场的大门。但由于过度开发:藏药资源“亮起红灯”,随着藏医药市场化步伐加快和对藏药材乱采乱挖,藏医药产业发展面临藏药材短缺,甚至无药材可用的危险,这些因素正影响着藏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步伐。与此同时,青海藏医药产业缺少龙头企业和市场名牌。因此藏医药企业应将注意力从单纯追求利润,转变为在营销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实行绿色营销策略,采用更加人性化、健康化的绿色营销新模式。

(一)培养企业绿色文化

    树立绿色营销战略观念,就要注重培育绿色企业文化,企业需要改变传统的营销效率观,树立绿色观念,制订绿色制度,培育绿色文化,把绿色理念植根于企业文化中。传统观念认为人类所需的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导致不少企业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而不顾环境效益。而绿色企业文化是指在企业文化中融人了环保理念,把环保与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融为一体,在满足消费者绿色需求的基础上谋求企业的盈利。作为高原特有的藏药,因其资源有限,各个小型企业为了自{身经济利益,任其自由发展,既浪费了资一源,还破坏了生态,所以应该在经营中树立绿色文化,通过企业兼并或重组的形式,形成藏医药的产业规模化,使藏药资源和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第8篇:中医药文化来源范文

[关键词] 医药企业;发展战略;SWOT模型;对策

[中图分类号] F740 [文献标识码] B

从世界贸易增长来看,医药业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朝阳产业之一,医药之间的跨国贸易不断增长。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医药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医药企业蓬勃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据相关部门统计,1978-2012年间,我国的医药业年均增加值以17.1%的速度增长,是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但是,跟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医药企业在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我国医药企业的发展战略还很不完善。因此,深入剖析我国医药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利用SWOT模型分析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提出完善我国医药企业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我国医药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医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医药产品技术含量不高

近些年来,我国医药企业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总体规模却普遍偏小,如表1所示,我国医药企业前十名的发展规模与国外医药企业的发展规模相差还很大,我国医药企业前十名总的年营业收入仅为612.49亿元,仅为辉瑞医药公司的14.91%。我国医药企业要挺进世界财富500强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另外,我国医药企业不仅规模过小,而且医药的产品技术含量也不高,我国对医药产品的科技含量投入较小,相应的医药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力度不足。阻碍了我国医药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医药企业融资渠道不完善,市场竞争力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医药企业的融资渠道还很不完善,导致医药的资金缺乏有效来源。我国绝大部分的生物制药公司对医药投入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点:一是向商业银行贷款;二是筹备自由资金,这样的资金来源渠道对处于初创期的生物医药公司是个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另一方面,我国的医药企业在研究和开发过程中善于效仿,这样就缺乏原创性医药产品,导致市场的竞争力明显不足,利润的减少又会反过来影响对新药品的研究开发资金的投入,形成恶性循环。

(三)医药市场竞争混乱,严重损害患者的合法利益

我国的医药企业更多的是看重侵占患者的利润,在市场经济中不断挤压患者的合法利益,把大部分精力投放于市场的竞争中,而更少地顾忌对医药产品的更新,不断减少对医药产品的研究开发,企业生产效率低下,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医药企业只能靠提高医药价格来获取利益,使广大患者的利益受到严重侵害。

二、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SWOT模型分析

(一)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优势

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我国医药行业已经在医药产业价值链上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医药产业价值链的业务模式不断完善。我国尤其是在天然药物行业方面,通过后向整合,分别形成了天然药物的种植基地与加工处理中心,为我国医药产业价值链的有效形成迈出重要一步;二是我国医药企业的资金实力雄厚。雄厚的资金支持能够为医药产品的研究开发提供坚强的物质后盾;三是我国医药公司的品牌影响力十足。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医药企业在国外也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并且企业的信誉良好,为医药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软实力。四是我国医药企业具有服务、资源与整合优势。我国医药资源丰富,医药服务也比较完善,医药企业的发展可以把资源和服务有效整合,发挥其优势;五是我国的医药企业具有良好的政府资源优势。近年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医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也出台了很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医药企业的发展和医药产品的生产销售;六是我国还具有丰富的医药人才优势和培训机制。

(二)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劣势

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劣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我国医药企业转型速度过慢,转型涉及的面太窄。我国医药企业要不断地由单纯性贸易公司转型为依靠全产业链、多价值增值点的公司。在转型过程中速度过慢,转型涉及的面太窄。严重影响医药企业的发展;二是我国绝大部分医药企业仍然受到我国原有体制和机制的制约;三是我国医药企业对业务流程的控制力太弱。公司业务员弄断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四是我国医药公司某些业务板块的业务能力较差,形成瓶颈,阻碍医药公司业务的全面发展;五是我国医药公司生产和销售较为分散,地缘优势不明显。

(三)我国医药企业发展面临的机会

我国医药企业发展面临的机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我国医药企业面临世界贸易蓬勃发展机会,为我国医药企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二是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鼓励进口的措施及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影响,有利于进口业务的增加;三是全球产业链和产业结构布局的改变有利于我国医药企业外贸业务的发展;三是我国政府对医药企业的改革带给医药企业发展的良好机遇。

(四)我国医药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国医药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我国政府对国内贸易相关政策的变化及人民币的升值不利于我国医药企业的对外出口贸易。这将导致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受到巨大挑战,尤其是医药。医疗等产品受到巨大冲击;二是我国政府的贸易政策逐步控制出口增长,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三是我国的资源、劳动密集型优势逐渐消失,这就使得医药企业要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将产业链由中低端逐步向中高端迁移。

三、完善医药企业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医药企业组织架构

一个企业在制定好发展战略后还要设计与之呼应的组织架构,也就是说组织架构是为企业发展战略服务的。设计组织架构的目的是要通过对组织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来确立企业某一阶段最合理的管控模式,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提供保障。合理的组织结构能有效地积聚企业内部资源,协调好企业中每一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部门内部的关系,使员工明确自己在工作中应享受的权力和应承担的责任,有效地保证企业日常管理工作的运转。

1.优化资金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医药企业对外付款的金额普遍较高,但依照企业规定对外付款金额超过40万就需要经办人、经办人部门经理、会计、财务经理、财务副总、总经理签字。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很多道程序,如果有一两个人不在公司,那么就会耽误付款,影响工作效率。所以,企业应该在保证资金审批安全的情况下,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2.整合部门资源,适应市场需要

近年来,我国的医药企业实力越来越强,已经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了一定的份额。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我国医药企业应该组建更加专业的市场营销部。整合一些发展相对成熟、工作性质相似的部门,使组织架构更加的合理、有序、高效。

(二)注重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及劳动关系六大方面。在人才既是资本的今天,如何招聘到适合的员工,如何开发并管理员工、如何处理好与员工之间的劳资关系就变得尤为重要。

1.设计符合企业战略发展的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发展息息相关,二者要保持高度一致。例如,一个医药企业想要在未来的几年内进入国际市场,那么人力资源规划就要制定相应的措施,在招聘时要注重选择外语水平高、了解国外市场以及掌握本专业先进知识的人才。如果一个医药企业想要扩大经营规模,那么人力资源规划就要注重人才储备、提高薪酬福利待遇来吸引人才,提供相应专业知识及能力的培训并设计适合企业管理要求的绩效考核指标。

2.做好人才招聘与配置工作

人才招聘是指选拔适合公司经营管理需要的员工,而人才配置是指员工被录用后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岗位安排及岗位调动的工作。在我国医药行业对于人才的竞争较为激烈,尤其药品研制方面的人才,所以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做好人才贮备工作,在重要管理岗位或技术岗位人员离职时保证接替工作的顺利进行。医药企业想要在同行业中快速发展,还要主要人才配置工作,首先保证人事相宜这一原则,其次还要建立公平的人员升职制度,以保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

医药企业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方向制定绩效考核指标,好的绩效考核指标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高效管理目标。在绩效考核指标确定后,企业要严格执行绩效考核制度,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公正。

(三)创建积极的医药企业的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价值观、理念及经营传统。积极地企业文化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自觉性,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

1.诚信是金,勇于担当

对于医药企业来说,诚信是立足之本,企业要把药品质量当做是企业的生命,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负责。员工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失误,这个时候就需要相关责任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积极改正,承担责任。

2.团结合作,友爱互助

企业文化应该倡导团结和友爱,在工作中上级应该关爱下级,同事之间要相互关爱,相互理解。企业应该注重企业文化的宣传与推广,用积极地企业文化使企业更好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于江.中国医药企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9)

[2]朱皆笑,施海燕,孙国君,单伟光.国内外医药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及研究方法综述[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0(8)

[3]黎歌,李野.浅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医药企业发展战略[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4)

[4]刘玉红,杨艳,王鹏.我国医药企业发展战略选择[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3)

第9篇:中医药文化来源范文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陈敏尔在批示中指出,中医药既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多彩贵州的宝贝。近年来,我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保障各族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创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进一步做好产品研发、人才培养、企业培育和中医药文化宣传等各项工作,努力破解难题,尽快补齐短板,全力推动我省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实现跨越发展,为健康贵州添砖加瓦,为全省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孙志刚批示指出,“十三五”时期,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提升人民群众健康素质作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道地药材主产区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和精深加工,培育龙头企业,做强贵州民族医药品牌。要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鼓励关键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我省中医药配方产业化应用。要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为全省各族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为打造健康贵州贡献力量,以全民健康助推全面小康。

会议要求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陈敏尔书记、孙志刚代省长重要批示精神上来,全力推动中医药事业改革发展,以中医药发展促医疗卫生跨越,以全民健康促全面小康。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注重建设质量、提升医院内涵、强化基层基础,千方百计增加中医医疗资源;要加大高等院校的育才力度、师承和继续教育的提升力度、人才的引进力度,千方百计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要推动传承创新、民族医药发展、中医药文化弘扬,千方百计强化中医药特色优势;要落实政府办医职责、同步推进公立中医院综合改革、积极引导社会办医,千方百计完善中医药政策机制。同时,要实施好“中医药+养生保健”“中医药+特色康复”“中医药+健康养老”“中医药+数据信息”四大行动计划,促进大中医大健康大数据融合发展。

审症求因 聚焦发力

“十二五”时期,全省中医药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截至2014年底,全省中医类医院开放床位19448张,比“十一五”期末增长142%;2014年中医类医院门诊人次数和出院人数分别达到631.11万人次和61.51万人,比2010年分别增长70.43%和158.45%。遵义县、仁怀市等13个县市先后被评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省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7529人,比“十一五”期末增长了79.6%。贵阳中医学院教授刘尚义荣获“国医大师”称号。建成20个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和1个流派传承工作室。培养了73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继承人,其中全国首批师承博士后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