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低碳产业定义范文

绿色低碳产业定义精选(九篇)

绿色低碳产业定义

第1篇:绿色低碳产业定义范文

最后本文分析了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与发展策略,提出加强绿色建筑的宣传,提高绿色建筑市场需求是关键。

关键词:绿色建筑;低碳城市;资源节约型;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TS422文献标识码: A

1、绿色建筑的含义及其特征

绿色建筑,最早是在 1992 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明确提出的。由于绿色建筑的出现,人们对建筑有了新的要求:更加健康,更加舒适,更加安全,同时能够高效节约资源、能源、土地、水、材料,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我国的逐步深入,我国于 2006 年 3 月,由原建设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其中指出所谓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这一理念亦被国人日益接受。当代语境下大力发展绿色建筑,顺应时展的潮流和社会民生的需求,是科学发展与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由传统高消耗型向高效生态型发展模式转变的必由之路。

2、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绿色低碳建筑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多重理念,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要求,顺应了时代潮流。我国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可表述为,前途光明,但路途坎坷。目前,绿色建筑、低碳建筑在中国的推广还是刚刚起步,好多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去探讨,需要设定对应的部门,才能保证政策的落实。我认为低碳的概念其实和节约型社会的概念是连在一起的,这也正符合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需求。它本身不仅仅是指建筑节能,而是将能源的消耗、环境等各个因素整合起来的一个概念。低碳主要是指减少整个社会的能源消耗,因此低碳是大环境下的低碳,只有在整个大环境下实现低碳,才可能真正做到可持续性发展。应该说,当前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然而总体上仍然处于一种不成熟状态,这主要表现为:绿色建筑的普及性差,多数建筑仅仅停留在样板状态; 建筑开发商对于绿色建筑供应动力不足; 绿色建筑消费市场缺乏活力等。

导致以上不足的原因大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首先,与发展绿色建筑相关的激励政策缺乏。绿色建筑在我国之所以发展缓慢,与国家缺乏相关政策法规和健全的绿色建筑标准认证体系有密切的关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重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是构建新的成本一价值体系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两个问题。绿色建筑对未来人口承担了道义上的责任,而市场机制是以当前利益最大化为导向的,显然缺乏承担道义责任的能力,因此,在构建新的成本一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其次,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和理解不足。由于政策不重视,使得节能减排的绿色建筑的宣传收到局限,各方对其市场的关注度不大,这使开发商的积极性不高,绿色建筑不能得以快速发展。

最后,环境评估体系与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不是很完善。绿色建筑要求以新的价值观审视和评价建筑项目,环境评估与绿色标签制度有助于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建立环境评估体系是推行环境评估和绿色标签制度的前提。而我国的体系需要标准化与全球化。

3、绿色建筑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的作用

所谓的“低碳城市”,简单来讲就是指以“低碳”理念指导发展的城市。在具体涵义上,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其应包括“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两个大的方面,在强调低碳生产的同时也强调低碳消费。认为应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构建“低碳城市”。由此,绿色建筑在推动低碳城市建设上的作用可以分为“发展低碳经济”和“营造低碳生活”两个方面。

在2010的年“两会”上,“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成为两会的主题,全国政协“一号提案”内容就是谈低碳环保。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方式,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公众也耍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因此低碳经济仅有先进的技术支撑是不够的,必须依托于“低碳生活”才能实现全面减排的目的。

所谓低碳生活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也就是在生活作息中要尽力减少所耗用的能量,从而降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的进程。而绿色建筑的发展与完善,就全面的诠释了低碳城市中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的理念。

建筑作为能源使用的主要载体,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并消耗着巨大的能源。因此,要发展低碳城市,首先要求建筑实现生态转型,而绿色建筑就是城市建筑生态化的产物。它的基本内涵是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节约资源及能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亲近自然,并能够做到人、建筑、环境的和谐共处和永续发展。除了节约能源,绿色建筑在节约资源方面也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在建筑设计、施工建造和材料的选择以及后期使用维护等方面,绿色建筑均考虑了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减少资源的浪费,力求资源的可再生利用,从而为资源的节约做出贡献。

首先,绿色建筑是价值观,是幸福生活的体现,他不仅仅是技术整合,也不仅仅是节能减排,更重要的是追求幸福生活的价值观,他的核心目标是要打造幸福人居生活,节能减排是他的结果。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绿色建筑更加应该注重城市与人的生活品质。他的核心是人,资源,环境的三者平衡。一个好的绿色建筑,能够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健康与幸福观。

其次,绿色建筑与低碳生态城市共生共享,建筑不是单独存在的,他是城市有生命力的活体构成单元。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涉及的经济链条很长,其设计、建设和使用等会涉及交通、土木、建材、化工、轻工等 20 多个上下游产业。因此,绿色建筑业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自发形成与绿色建筑理念一致的低碳意识,从而在相关的产品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开发低碳技术、生产低碳产品、鼓励低碳行为等等。

4、绿色建筑的发展策略

针对前述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其发展策略大致有以下几点。

首先,要重视绿色建筑的设计源头。这方面要从完善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上入手。中国低碳的发展要在吸取别国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一套符合中国自身实际的标准,从而探索出一条自身的低碳化道路。提高设计标准利用当前推动低碳化发展的契机,以及各方对于实现城市低碳化所需指标的深层研究,加快完善对于绿色建筑评价的相关指标的制定。在此基础上,一方面要提高新建建筑的节能设计标准,注重房地产全寿命周期成本,实现建造成本、运营成本、维护成本及环境成本之间的综合平衡; 另一方面要按绿色建筑标准改造既有住宅。要遵循“适用经济”原则针对高、中、低档价位大的住宅,制定中国低碳住宅标准,对建筑进行节能评级与认证并保持认证标准的差异性、可持续性及可操作性。同时,应该在对建筑的测评过程中构建第三方测评体系,由其对建筑物的能耗或能效进行客观的测试、评估并给予完善。

其次,结合低碳政策的创新激励各方发展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包含了当代人对后人在道德上的责任与承诺,然而,在推行绿色建筑时,仅靠道德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有经济利益的驱动。为了使绿色建筑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政府的政策必不可少。具体而言,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政策工具应该全面覆盖到:

1)能源政策,包括可再生能源政策、节约能源政策、能源技术政策等;

2)低碳技术政策,包括碳减排技术研发、应用和转让政策,碳封存技术政策,

低碳技术标准等;

3)低碳产业政策,包括鼓励低碳产业发展、低碳产品生产、限制高碳产品生产与进口等政策;

4)低碳消费政策,包括绿色包装、绿色采购、绿色物流、绿色社区等政策。”

这些政策工具的创新在推动整个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于与绿色建筑产业相关的各个产业的发展都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在激励相关企业形成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也能够利用市场机制调整整个产业结构,引导公众消费方式的转变,使整个社会在政策引导下共同为发展绿色建筑做出贡献。

最后,一方面结合城市低碳化发展的契机进一步增强对于绿色建筑的宣传。加大低碳减排的宣传力度,使得社会各界都来积极关注绿色建筑和低碳人居,使绿色成为每一个普通居民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在建筑领域内需要加强专业教育。目前,节能服务正逐渐成为一个新的行业。应在高校建筑、土木、能源、管理等相关专业开设低碳建筑技术课程,为低碳建筑行业的发展培养具有低碳理念、掌握低碳技术的专业人才。

总之,绿色建筑是一种理念和方式。低碳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文明进步。推广、实施绿色建筑不仅对于低碳城市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对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建筑经济增长、建造技术、建造方式等带来革命性变革。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利用当前发展“低碳”城市的机遇,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建筑在更高起点上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齐晔. 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 城市发展研究,2009,16( 6) : 1.

[2]袁男优. 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23( 1) : 44.

[3]宋德勇,卢忠宝.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创新[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23( 9) : 87.

[4]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T 50378-200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第2篇:绿色低碳产业定义范文

(一)我国低碳金融的政策法律支持不足

就目前而言,我国低碳经济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政府对于低碳金融的关注日益增强,然而相关的政策法规还没有成型,信贷投融资和税收等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服务的不完善,不能够达到为低碳金融发展的投融资提供宽松的政策支撑。

(二)我国的低碳金融服务业务的准备不足

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低碳金融尚处于初级阶段,金融业特别是银行类的利润幅度、利益空间以及管理水平等方面水平仍然较低。特别是没有优良合理的安排好银行业的人员分配、公司治理、机构配备的各方面的情况。低碳金融业务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成套的风险包括社会风险、环境风险、科技力量风险、国内市场化的风险及一切其他不可预知的风险。

(三)金融业特别是银行在绿色信贷方面的比重仍小

目前,在绿色信贷方面,中国主要倚重的是绿色信贷银行公司,很大范围的体现在银行上。银行不断提高的绿色信贷利益在银行业的信贷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依然是较低的,导致此结果的原因是绿色信贷所需要的外部环境的不乐观。目前绿色信贷仍然较模糊,银行业金融机构缺少专业的相关人员,绿色信贷的产业项目标准和指导目录仍然不明确,无法去制定金融机构内部的考核评定办法和无法细则化。

国内银行业发展低碳金融的完善建议

(一)加快建立与低碳金融有关的政策、法律、法规

到目前为止、金融企业的相关社会环境保护的责任没有制定出来相关的法律法规。就目前而言,我国低碳经济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政府对于低碳金融的关注目益增强,然而相关的政策法规还没有成型,信贷投融资和税收等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服务的不完善,不能够达到为低碳金融发展的投融资提供宽松的政策支撑。我国虽然大力宣传赤道原则,但是效果欠佳,金融企业对此回应甚少。所以,建立健全的低碳金融法律法规,明确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并使之体系化是当务之急。在现在的法律法规中明确贷款人的相关义务,科学审慎的评判金融企业的环境社会问题。同时,对社会环境的评估报告去参照赤道原则做出相应的更改。

(二)完善低臌金融投资市场体系

低碳金融业务要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现在,银行业的产品相似和一些规则制度的相近,银行业的发展受到了限制,活力不足,银行准入的不完善,在市场竞争中让银行之间竞争发展,通过这种方式推动低碳金融业务的开展显然是力不从心。经理人市场竞争机制在推动低碳金融发展中的意义得到证实。低碳金融投资市场体系的完善对低碳金融业务的开展发挥着重要积极地作用,低碳金融普遍得到公众的认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需要建立完善的低碳金融投资市场体系。

(三)绿色金融的发展需要绿色信贷的推动

第3篇:绿色低碳产业定义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金融;碳金融

2003年,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获得世界范同的认同与推广。2009年12月19日,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尽管最终没有达成有具体指标的约束性协议,但“低碳经济”这个词汇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力震撼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和政治思维,低碳经济有望成为继信息技术革命后的又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发展低碳经济,金融服务要先行。

经济决定金融,低碳经济发展所导致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模式、消费模式乃至生活模式的变革,必然会导致国际金融业发生结构性革命。金融要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发挥作用,金融本身需要新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出现了“绿色金融”、“碳金融”等新的概念。金融业要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绿色金融”、“碳金融”是必经之路。

一、绿色金融:低碳经济下发展势头迅猛

“绿色金融”是金融理论和实践领域的一个新概念,又称“环境金融”或“可持续性融资”。所谓绿色金融,就是要通过绿色金融业务,将资源和环境保护变量纳入经济发展的内生性因素加以考量,即在投融资行为中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及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注重环保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具体地讲,绿色金融包含两层涵义:一是从金融和环境的关系人手,重新审视金融,将生态观念引入金融,改变过去高消耗、低产出、重数量、轻质量的金融增长模式,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改善环境的金融增长模式。二是以绿色金融观念关注产业发展,依靠金融手段和金融创新影响企业的投资取向,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进而影响企业经济取向和市场行为,促进传统产业的生态化和新型绿色生态产业的发展。可见,绿色金融是对传统金融的延伸和扩展,是现代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

“绿色金融”提出于1997年。在此前后,世界各国政府、国际组织、民间金融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在环保领域进行了多种尝试,取得了不少经验。据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调查结果显示,2002年,欧美共有绿色风险投资机构约45家,总投资额达1亿欧元,主要投资领域为再生能源、水和清洁技术设备。2003年6月,花旗银行(Citigroup)、巴克莱银行(Barclays)、荷兰银行(ABNAMRO)和西德意志州立银行(WestLB)等10家国际领先银行(分属7个国家)宣布实行“赤道原则”(EquatorPrinciples,简称EP),即参照国际金融公司(IFC)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与指南制定的、旨在管理和发展与项目融资有关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的一套自愿性原则。这些银行在全球范围内对所有产业部门的项目融资实行这些原则。“赤道原则”要求金融机构在项目融资中审慎考虑环境和社会风险,强调环境、社会与企业发展和谐统一,推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目标从早期的“股东利益最大化”向“充分考虑多元利益主体诉求”的新阶段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赤道银行”已成为推动商业银行管理模式和公司治理理念向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的领跑者。三年后,“赤道原则”金融机构遍布全球,占全球项目融资市场的90%以上,同时“绿色保险”、“绿色资本市场”领域的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和绿色金融业务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蓬勃发展起来。

中国面临的节能减排形势日益严峻,政府对企业污染环境责任的追究日益严格。运用金融杠杆、推行“绿色金融”不仅是助力低碳经济的现实需要,而且是顺应国际潮流、实现中国金融业与国际接轨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兴业银行在国内银行业中率先掀起了一股绿色金融创新之风,成为国内绿色金融先行者,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瞩目。2006年5月17日兴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签署《能源效率融资项目合作协议》,成为国际金融公司开展中国能效融资项目合作的首家中资银行。截至2008年2月25日能效融资二期合作协议签订时,能效融资一期合作已取得显著成效:国际金融公司为兴业银行发放能效贷款提供了2500万美元的贷款本金风险分担;兴业银行为中国46个节能减排项目提供9亿元人民币的贷款,其中绝大多数贷款企业为中小企业。兴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能效融资项目合作协议创造性地引入了国际金融公司贷款的本金损失分担机制,类似于伊斯兰金融模式的“收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2008年l0月31日,兴业银行正式对外承诺采纳赤道原则,成为中国第一家本土赤道银行。2009年1月,兴业银行成立了国内首个可持续金融业务专门机构——可持续金融中心。2009年12月3日,兴业银行首笔适用赤道原则项目——福建华电永安发电2×300MW扩建项目正式落地,这也是我同银行业首笔适用赤道原则项目。

2007年以来,中国环保总局会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不断推出“环保新政”,相继出台“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产品,从而在中国掀起了一场“绿色金融”风暴。

2008年,北京市委、市政府正式下发《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提到金融要推动节能减排环保产业发展。这是自2008年年初国家环保总局出台“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的指导意见后,第一个由省市级政府的这一领域内的重要文件。2008年,浦发银行在全国商业银行中率先推出首个针对低碳经济的整合服务方案《绿色信贷综合服务方案》,具体包括国际金融公司能效融资方案、法国开发署能效融资方案、清洁发展机制财务顾问方案、绿色股权融资方案和专业支持方案,形成业内迄今最全面的覆盖绿色产业链上下游的金融产品体系。2009年10月25日,浦发银行与天津中新生态城投资管理公司等在天津联合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自愿减排联合组织——生态城绿色产业协会(EGIAo在贷款方面,民生银行创新推出了基于清洁发展机制(CDM)的节能减排融资项目。在理财产品方面,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率先推挂钩排放权交易的理财产品。国家开发银行等也探索出针对清洁技术开发和应用项目的各种创新融资方案,如节能服务商模式、金融租赁模式等。随着低碳经济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绿色金融也从被动的社会责任层面,上升到了主动的可持续金融层面。金融机构对研发生产环保设施、从事生态保护建设、开发利用新能源、从事循环经济、绿色制造和生态农业的企业提供倾斜信贷、保险等提供金融支持,而对污染企业进行金融限制的政策和制度,将达到有效引导资金向环境友好企业流动的效果。

“绿色金融”之所以越来越受到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各类企业和民间金融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的重视,是由于无论在减少企业环境污染方面,还是在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方面,“绿色金融”都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和发展潜力。从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判断来看,绿色金融的发展潜力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低碳产业,既包括传统钢铁、有色金属、建筑等传统产业的升级与改造,也包括多金硅、智能电网、碳存储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二是低碳能源,随着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传统石化能源储量的逐渐枯竭,风能、太阳能和清洁能源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2008年世界各国对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已经达到1150亿美元,预计到2012年这些数字将达到4500亿美元,2020年将超过6千亿美元。三是低碳技术,既包括传统部门也涉及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众多领域。四是碳金融交易,预计全球碳交易市场2020年将达到3.5万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第一大交易市场。

二、碳金融交易市场:低碳经济制高点

(一)碳金融。

随着“绿色金融”的深化,人们开始用“碳金融”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能源行业思想先驱彼得·c·福萨洛(PeterC.Fusaro)早于2006年在其《能源与环境对冲基金:新投资范式》中曾指出,金融模型现在已经发生了变化,包括更多的股权投资、商品交易,开始模糊了投资银行、风险投资和对冲基金的业务范围。推动金融市场发生重大变化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最近出现的“环境金融市场”。

这里的“环境金融市场”就是碳金融。从理论上讲,碳金融是指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既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也包括银行的绿色信贷以及其他相关金融中介活动。通常来看,国际范围内与低碳经济相关的“碳金融”业务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碳交易”市场机制,包括基于碳交易配额的交易和基于项目的交易;2、机构投资者和风险投资介入的碳金融活动;3、碳减排期货、期权市场。《京都议定书》签订以来,碳排放信用之类的环保衍生品逐渐成为西方机构投资者热衷的新兴交易品种;4、商业银行的“碳金融”创新。碳金融与传统意义上的金融的不同之处在于:碳金融的核心是碳排放权。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温室气体排放空间不再是免费的公共资源,基于经济实力、地缘政治等诸多因素进行多方博弈所形成的碳排放量成为一种可以获利的能力和资产,碳金融逐渐成为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的关键。因JH=,碳金融无疑成为金融机构尚待开掘的“富矿”。

(二)碳金融市场的源起。

碳金融市场是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金融活动和交易的总称,由于二氧化碳在其中占据绝对地位而得名。这一市场既包括排放权交易市场,也包括那些开发可产生额外排放权(各种减排单位)的项目的交易,以及与排放权相关的各种衍生产品交易。碳金融交易产生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以下简称《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KyotoProtoco1)。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威胁,1992年6月,150多个国家制定了《框架公约》,设定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目标。1997年12月有关国家通过了《京都议定书》作为《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成为具体的实施纲领。《京都议定书》在对发达国家减排义务作出规定的同时,也提供了3种灵活的履行义务方式:其一是国际排放权交易机制(IET),具有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它们的排放配额。国际排放权交易机制是承担定量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之间开展合作的一种灵活机制,《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缔约方可以参与排放贸易,但任何这种贸易应是为实现规定的量化的减排或限排承诺而采取的对本国行动的补充。其二是联合履行机制(JI),指发达国家从其在具有减排义务的其他发达国家投资的节能减排项目中获取减排信用,用于抵减其排减义务。联合实施机制是苏联和东欧转型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基于项目的合作机制,它类似于CDM,但有其独立的管理机构、注册程序、方法学等。转型国家本应承担定量减排或限排义务,但由于《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基准年是1990年,而这些国家在当时经济比较繁荣,温室气体排放水平较高,进入转型期后,经济大幅下滑,在制定《京都议定书》时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大大低于1990年的水平,遂存在大量的“热空气”。如果按照排放贸易机制,允许这些没有采取任何减排行动而获得的排放配额进入全球碳市场,既不公平,也会扰乱碳市场,于是针对转型国家制定了联合履行机制。其三是清洁发展机制(CDM),指发达国家的投资者从其在发展中国家中实施并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减排项目中获取“经核证的减排量”(CER),以抵减其排减义务。

其目的有两个,一是降低附件一国家履行其在议定书中所承担的约束性减排义务的成本;二是通过资金和技术的转移,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因而,CDM被看成是一种以项目为基础的双赢的合作机制,是唯一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实施的双效机制。

正是这些灵活履行排放义务的方式催生了一个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主的碳交易市场。由于二氧化碳是最普遍的温室气体,也因为其他五种温室气体根据不同的全球变暖潜能,以二氧化碳来计算其最终的排放量,因此国际上把这一市场简称为“碳市场”。欧盟为了履行《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1月1日开始实施欧盟排放贸易体系(EUETS)。欧盟委员会向各成员国发放排放许可(EUA),各成员国将EUA再分配给管制下的企业,这些核定的配额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欧盟温室气体排放贸易体系(EUETS)的正式运行和《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生效,标志着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正式形成。

(三)碳金融交易的市场体系。

碳金融发展的基础正是国际碳交易市场。根据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的现状,以是否受《京都议定书》辖定为标准,可以将国际碳交易市场分为京都市场和非京都市场。其中,京都市场主要由欧盟温室气体排放贸易体系(EUETS)、清洁发展机制(CDM)市场和联合履行机制(JI)市场组成,非京都市场包括自愿实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强制实施的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体系(GGAS)和零售市场等。

碳交易市场也可以划分为履行减排义务驱动的市场和自愿型市场。履行减排义务驱动的市场是指由强制性减排义务驱动的碳市场,大部分买家从事碳交易是为了满足(目前或预计)国际、国内或国内某些区域的碳排放约束的要求。而自愿型市场则是从其他目标出发(如企业社会责任、品牌建设、社会效益等)自愿进行碳交易以实现其目标,其市场需求并不由履行减排义务的要求来推动,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提供碳减排额是不确定的。

目前碳市场尚处于过渡阶段,世界上还没有统一的国际排放权交易市场,规则还在制定、完善中,尚未形成全球市场,呈现出各区域竞争发展的特点。在众多碳交易市场中,主要有四个专门从事碳金融的交易所,包括欧盟的EUETS、澳大利亚的NewSouthWales、美国的ChicagoClimateExchange和英国的UKETS等。其中,EUETS是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2008年占全球碳交易总量的近60%,主导全球碳交易市场。EUETS对欧盟27国实行“总量控制和碳排放交易”制度,是一个欧盟内部的强制减排配额市场。

而英国的UKETS和美国的ChicagoClimateExchange已经成为全球碳交易的两大中心。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是全球第一家自愿减排碳交易市场,也是碳排放权额期货交易模式的开创者。

按照交易原理划分,碳交易市场可分为两类:一种是以配额为基础的市场,其原理为限量一交易,即由管理者制定总的排放配额,并在参与者间进行分配,参与者根据自身的需要来进行排放配额的买卖。《京都议定书》设定的国际排放权交易、EUETS和一些自愿交易机制均属于这类市场。二是以项目为基础的市场,其原理为基准一交易。在这类交易下,低于基准排放水平的项目或碳吸收项目,在经过认证后可获得减排单位。受排放配额限制的国家或企业,可以通过购买这种减排单位来调整其所面临的排放约束,这类交易主要涉及到具体项目的开发。最典型的此类交易为清洁发展机制(CDM)以及联合履行机制(JI)下分别产生核证减排量(CERs)和减排单位(ERUs)。

这两类市场为排放权交易提供了最基本的框架,以此为基础,相关的原生产品(碳排放权)和衍生产品交易也随之发展起来。

以配额为基础的市场具有排放权价值发现的基础功能。配额交易市场决定着碳排放权的价值。配额多少以及惩罚力度的大小,影响着碳排放权价值的高低。

当然,由政府管制所产生的约束要比市场自身产生的约束更为严格,因此,受管制的配额市场上的排放权价格会更高,而交易规模也会远远大于自愿交易市场。

配额交易创造出了碳排放权的交易价格,当这种交易价格高于各种减排单位(包括CERs、ERS和VERs)的价格时,配额交易市场的参与者就会愿意在二级市场上购人已发行的减排单位或参与CDM和JI交易,以进行套利或满足监管需要。这种价差越大,投资者的收益空间越大,对各种减排单位的需求量也会增强,这会进一步促进新技术项目的开发和应用。

(四)碳金融市场的发展。

作为新兴的金融市场,碳金融交易市场在近几年发展迅猛。白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以来,碳金融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期,交易平台和交易工具日趋多元化,交易规模逐年成倍增长。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全球碳交易量从2005年的7.1亿吨上升到2008年的48.1亿吨,年均增长率达到89.2%;碳交易额从2005年的1O8.6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1263.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26.6%。其中,以配额为基础的交易规模远大于以项目为基础的交易。

2008年,以配额为基础的市场交易额为920亿美元,占全部碳金融交易总额的74%左右;以项目为基础的市场交易成交金额为72亿美元。此外,以CDM为基础从事CERs现货、远期和期货交易的二级交易市场发展迅速。2008年,该市场的交易金额为260亿美元,是2007年的5倍,占全部碳交易总额的21%。据世界银行预测,2008-2012年每年的碳金融交易市场规模至少达600亿美元,201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而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而碳排放额度也将取代石油成为世界第一大商品。

碳交易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拓展了金融业的盈利空间。金融机构围绕低碳经济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的融资支持,即通过成立各种低碳基金、环保基金或直接贷款支持相关产业;二是围绕现行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进行各种融资、产品创新以及其他金融服务。据麦肯锡预计,到2020年,全球银行业仅从碳交易、基础设施融资和咨询业务的一小部分业务活动中所获得的收入就可能高达150亿美元,相当于目前银行所有企业相关投融资业务的6%。此外,随着低碳经济发展目标日渐成熟,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企业甚至私募资本涉足碳金融领域,这有助于金融业提升创新能力。除了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积极介入碳金融活动、碳减排期货、期权市场、碳排放信用等环保衍生品之外,碳交易指数也成为重要的市场指标。可以预计,碳排放量交易有可能成为未来重建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秩序的创新性因素,这极有可能导致未来几十年全球定价权格局的重新安排。

三、碳金融助推中国低碳经济腾飞

(一)中国碳金融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在碳交易方面,根据《京都议定书》,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之前并不需要承担义务,所以目前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主要是以项目为基础的交易。近几年来,无论是注册成功的CDM合作项目和CER签发量都得到了迅猛增长,在全球碳市场中,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核证减排量(CER)一级市场上最大的供应国。2008年3月14日,中国最大的CDM项目之一——中国石油辽阳石化氧化二氮CDM减排项目正式引气开车。这一项目是国内能源企业充分利用国际规则推进节能减排的一次成功尝试,也为国内能源企业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开辟了道路。据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EB)的信息显示,截至2009年11月25日,中国已注册项目671个,占EB全部注册项目总数的35.15%,已获得核发CER1.69亿吨,占核发总量的47.51%,项目数和减排量均居世界首位。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在努力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通过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努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必将有大批项目可被开发为CDM项目。据有关专家预测,中国在2030年二氧化碳减排量可达20—30亿吨,超过欧洲国家减排量的总和。作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国,中国碳排放市场备受瞩目。碳金融是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的重要领域,也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必备内容。巨大的碳排放资源是巾国建立碳金融交易市场的坚实基础,中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预示着巨大的金融需求和盈利商机。就产业规模和范围而言,仅在新能源领域,最新预测称10年内中国的新增投资就将高达4.5万亿元人民币。近期国内外多家银行推出的“绿色信贷”项目,便是碳金融的有益尝试。

为了适应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重庆排污权交易所和山西吕梁节能减排项目交易中心等交易机构相继成立,为统一和规范中国碳交易市场奠定了基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准备推出中同围内首个碳市场,其于2008年12月15日发出二氧化硫排放指标电子竞价公告,七家单位参与竞价。2008年12月23日,天津弘鹏有限公司以每吨3100元的价格竞购成功,这是国内排污权网上竞价第一单,标志着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综合试点在天津启动。2009年6月18日,北京环境交易所与全球最大的碳交易所BlueNext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并于8月5日达成了首单自愿碳减排交易,奥运会限行期间部分市民通过绿色出行方式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在北京环境交易所挂牌,其中的8026吨指标被一家汽车保险公司以27.7万元的价格购得。此前一天,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也宣布正式启动“绿色世博”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和平台。2009年9月,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发起“企业自愿减排联合行动”,并达成了国内第一笔以碳足迹盘查为基础的碳中和交易。广东、江苏等省也在加紧筹备成立碳排放交易所。碳交易开始在中国活跃起来。

(二)中国应积极发展碳金融,获得主动权。

尽管中国拥有巨大的排放市场,但在国际碳市场上没有定价权。虽然国内与低碳经济相关的金融创新已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国内商业银行在“碳金融”方面已有所动作,但都没有深入到核心部分,缺乏对CDM相关专业知识及政策法规的深度了解,投资该领域项目的业务能力严重不足,不仅缺乏成熟的碳交易制度、碳交易场所和碳交易平台,更没有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产品以及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不得不接受外国碳交易机构设定的较低的碳价格。国际市场上碳排放交易价格一般在每吨17欧元左右,而国内的交易价格在8欧元至10欧元左右,不及欧洲二级市场价格的一半。更为重要的是,碳交易权的计价结算与货币的绑定机制使发达国家拥有强大的定价能力。目前,美元、欧元是碳现货和碳衍生品交易市场上的主要计价结算货币。这就进一步加剧了碳交易市场上的不平等。没有碳金融的支撑,中国不仅将失去碳交易的定价权,而且将又一次失去金融创新的机会。

随着全球“碳减排”需求和碳交易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碳金融逐渐成为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的关键,为了让碳减排获得持续不断的融资和资金流,更为了从碳减排权中获得能源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收益,全球开始建立碳资本与碳金融体系,这将对危机后的全球经济与金融格局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研究中国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新的全球碳金融框架下争取主动权刻不容缓。

1、要积极制定碳金融发展的战略规划。政府应当站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碳资源价值和相关金融服务的重要作用,准确评估面临的碳风险,从宏观决策、政策扶持、产业规划等方面来统筹碳金融的发展,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发展碳金融是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和监管部门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制定一系列标准、规则,提供相应的投资、税收、信贷规模导向等政策配套。进一步出台鼓励支持政策,开辟CDM项目在项目审批、投融资、税收等方面的绿色通道,营造有利于碳交易发展的政策环境。

2、要健全碳金融监管和法律框架。碳金融是一个新事物,有许多问题需要不断研究、探索、实践和总结。金融监管机构要拓宽宏观视野,更新服务理念,转换监管方式,探索监管创新服务新思路。金融监管当局应规范碳金融管理机制,并积极吸取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对相关碳金融业务的具体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出台相关的风险控制标准,指导金融机构合理地开展碳金融业务。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协调,制定和完善碳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用法律法规来保障碳金融市场的规范化。超级秘书网

3、要培育碳金融创新机制,完善碳金融中介服务。区别于传统金融产品,碳金融产品的交易规模、工具要求、服务能级、风险评级都更加严格。因此,要从国家气候变化、减灾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建立和完善气候变化的数据库和碳风险评价标准,建立一个与节能减排指标硬约束和资金需求相适应的“碳金融”创新机制。碳金融业务特别是CDM的链条很长,关系非常复杂,需要有中介机构专业化的服务。既然要打造碳金融市场,就需要有金融中介机构。碳交易项目中蕴含着对金融中介服务的巨大需求,应鼓励民间机构和金融机构发挥资金中介和交易中介的作用,允许金融中介机构向项目业主提供融资租赁、财务顾问、资金账户管理、购买或参与联合开发CDM项目等服务。

4、要创新和发展多样化的碳金融工具。要发展和创建低碳经济所需要的碳金融工具。从目前中国的状态来看,碳金融产品种类单一,绿色信贷尽管有很大的推进,但还是存在很大的障碍,如对于绿色信贷的标准,现在还是比较容易混淆,还没有统一的界定。

要利用期货交易所、产权交易所在专业服务能力、市场基础设施、交易结算系统上的互补性,开展碳交易和气候衍生品交易,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的透明度和流动性,实现交易的规模效应;要建立为碳管理服务和低碳技术投资的碳基金,支持节能减排企业和环保项目发行债券,建立清洁能源、生态环保等产业投资基金,开发绿色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环保汽车等信贷业务和保险产品;要通过协同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以及机构投资者,共同努力,以金融衍生产品为载体,融入低碳经济内涵、特征和技术等要素,创新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权质押贷款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

5、要建立统一的碳金融市场。由于低碳产业有赖于高标准技术创新的支持与推动,其技术密集型要求比知识密集型要求更高,因此,简单的金融市场不能满足其高层次金融需求,必须加快高层次金融市场建设。要尽快建立和健全经济、行政、法律、市场四位一体的新型节能减排机制,引进先进的排放权交易技术,组织各类排放权交易,培育多层次碳交易市场体系。要积极研究国际碳交易和定价的规律,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在制度设计、区域规划、平台建设三方面的经验,合理布局中国碳排放交易所,可以相对集中发展有特色、分层级的区域易市场。要对当前各地争相规划“碳排放交易所”(就像近年来各大城市争相规划金融中心一样)的现象有所警惕,不能过多过滥。目前,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徐州等城市已经通过碳交易所、环境交易所、产权交易所、能源交易所或者其他形式开始碳排放项目交易和绿色金融项目服务,但是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化的期货合约交易中心。要通过积极开展区域性信息平台和交易平台的构建,使中国未来形成区域碳市场,将它们链接起来,进而构成统一的国内碳市场。

第4篇:绿色低碳产业定义范文

[关键词]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宣传力度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097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1

0 引 言

工业化进程的持续加快,虽然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导致各种气候和环境问题越发严重。对此,我国提出了绿色经济的发展战略,希望能够在保持自然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稳定高效发展。而低碳经济作为实现绿色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控制生产成本、保护自然环境等方面意义重大。

1 低碳经济概述

事实上,对于低碳经济最为简单的理解,就是以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为蓝本,通过对技术、产业结构、观念等的创新,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其属于一种高效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将绿色、环保等作为基本的理念,对各类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加大新的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减少碳排放。相比较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内涵更加丰富,主要体现在低污染、低消耗以及低浪费三个方面,其对绿色经济的发展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和意义。低碳经济更加侧重于对现有能源利用技术的创新以及对节能减排政策的落实,确保在追求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和消除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

作为绿色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举措,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①改善现有的气候条件。一直以来,为了加快经济发展,世界各国都存在着过度开采以及随意排放废弃物的问题,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也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能够减少对于传统资源的开发,创新能源结构,控制环境污染,从而对气候条件进行改善。②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在绿色经济视野下,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创新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技术,减少浪费。结合新的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实现资源节约的目标。③实现可持续发展。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持续发展逐渐深入人心,而低碳经济本身在改善环境、节约资源方面的作用,使得人们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资源和财富,留下一个更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从而推动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绿色经济视野下的低碳经济发展策略

2.1 加大宣传力度

想要确保低碳经济的有效发展,必须首先使得大众能够了解低碳经济的相关概念,确保其能够深入人心,获得公众的支持,这样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报纸、网络平台、广播等形式,加大对于低碳理念的宣传力度,使得其可以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同,引导其逐步形成低碳观念,从自身做起,确保绿色经济发展战略的顺利开展。应该注意,在进行低碳经济宣传的过程中,不仅应该包括低碳经济的概念以及作用,还应该加强对环境污染问题、气候恶化问题、资源枯竭问题等的宣传警戒,进一步提升人们对于发展低碳经济紧迫性的认识。

2.2 注重技术创新

一是应该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对低碳经济相关的科研工作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同时注重对新的清洁绿色能源的普及和推广,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在保证研发效果的同时,对技术的开发成本进行控制;二是应该对现有的能源结构进行调整,加大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核电站等的建设,注重可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在保证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减少碳的排放。

2.3 强化政策支持

想要确保低碳经济的有效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有效支持。对于政府有关部门而言,应该及时更新观念,了解在绿色经济视野下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制定详细可行的产业扶持政策以及战略调整政策,以推动低碳经济的有效发展。例如,应该逐渐减少煤炭、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的使用,加大对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的发展和普及力度,对能源结构进行适时调整,以顺应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同时,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加强必要的调控工作,以避免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负面影响,避免国民经济的过慢或者过快发展。

2.4 调整产业结构

现阶段,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以及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在国民经济中钢铁、煤炭、建筑等产业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在保证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方面意义重大。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这样的产业结构并不能满足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甚至可以说是背道而驰。从理论层面分析,想要真正实现低碳经济,就必须放弃钢铁、煤炭等产业,但是就实际而言很明显是不可能的。对于这种情况,政府部门应该立足绿色经济的发展战略,针对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在保证经济稳步发展的前提下,逐步实现高碳行业主导向低碳行业主导的转变,以确保低碳经济的有效发展。

2.5 创建低碳城市

一方面,在进行城市的设计与建设时,应该融入低碳理念,立足实际,做好清洁能源的应用,同时应该重视城市的功能布局,确保其能够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应该加强低碳建筑和低碳交通的发展。从建筑方面分析,应该选择低碳环保材料,结合自然通风和采光,减少建筑使用过程中对电能的消耗;从交通方面分析,应该加强对汽车尾气的处理、交通新路的改造以及各类交通工具的管理,提倡绿色出行,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

3 结 语

针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问题,应该及时采取措施,发展绿色经济,注重低碳经济,实现经济与环境的相互协调,在尽量不影响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确保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第5篇:绿色低碳产业定义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旅游;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A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提高了人民对旅游活动的需求。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获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这样一种经济增长方式如不量力而行,则可能带来旅游的负面影响。本文是在低碳经济视角下,对我国绿色旅游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通过了解我国低碳经济和绿色旅游发展的现状,探讨建立一种主要包括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的低碳绿色旅游发展模式,最终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相关概念及国际国内研究动态

(一)低碳经济与绿色旅游的概念

1.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在当今社会人口和经济规模不断增长的过程中,由于对各类不可再生能源的大量需求与消耗,从而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进而引发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提出的。低碳经济是一种使温室气体排放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模式。简而言之,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经济。

低碳经济这一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提出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发展低碳经济最主要要解决的是,如何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及清洁能源的使用结构问题,然后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制度的建立,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便利。同时,当前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对低碳经济发展也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2.低碳视角下的绿色旅游

绿色旅游一词源于国外。工业革命之后,科技得到迅速的发展,人们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从而造成了环境与资源的过度开发与破坏。人类在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之后逐渐认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提出了社会经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文明”,20世纪80年代,“绿色旅游”的相关概念开始传入我国。对于绿色旅游的解释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绿色旅游是指具有亲近自然以及保护环境特征的各类旅游产品及旅游服务;狭义的绿色旅游是指以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为前提,远离城市的污染和喧嚣,亲近大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愉悦的一种时尚旅游方式。它与乡村旅游存在一定的联系,并对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影响较小,是一种体验和参与式的旅游。本文关于绿色旅游的分析,主要着眼于以广义的绿色旅游为论点。绿色旅游要求旅游活动中的参与者,即旅游消费者、旅行社以及相关行业人员做到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和降低碳排放。

低碳视角下的绿色旅游,是指开发有利于人类健康,让人获得身心愉悦的旅游方式,同时还应该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去开发旅游资源,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并在旅游过程中减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目的。简而言之:运用低碳理念,推行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是绿色环保旅游的核心内容。

(二)国际相关研究动态

在2003年英国政府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造低碳经济》中“低碳经济”一词首次被提出。该白皮书虽然提出了低碳经济一词,但并未对其作出明确的概念介绍。而后学者对低碳经济的概念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做出的《斯恩特报告》中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现今我们所广泛引用的概念是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

对低碳经济下绿色旅游的研究,David A. King& William P. Stewart(1996)认为,旅游景区的残留废物主要来自飞机、汽车和其他交通工具较高碳排放量的尾气。如果对旅游活动管理不当,就会对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导致土壤冲蚀、土壤紧缩和植被破坏;Geoff McBoyle(1996)认为,绿色旅游应遵循几项规则:应建立在不影响当地人生活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原则之上,并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必须能给予贫穷者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工具,必须适应当地的承受力并可在美学及生态学意义上进行度量等。Susanne Beckena,David G.Simmonsb,Chris Frampton (2003)研究发现,旅游业能源消耗量与旅游者行为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旅游者选择不同的出游方式、不同的住宿设施甚至是饮食方式等,都影响着旅游过程的能源消耗。其中,旅游交通占据了能源消耗的65%一73%,是降低旅游能源消耗的重中之重。

(三)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我国学者对低碳经济的研究相对国外要晚一些,对低碳经济还未形成统一的概念。庄贵阳(2005)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鲍健强(2008)指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利用和低碳或无碳能源开发,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尽管学者们对低碳经济的概念的介绍各有不同,但是最终表述的内涵却是相似的,即低碳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其实质是调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发展清洁能源,其核心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以达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冯之浚等(2009)认为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同时也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缓解当前高碳排放量所导致的温室效应所带来的国际压力的需要。

关于低碳经济下的绿色旅游,施惟仑、张维瑛(2000)认为,绿色旅游是生态旅游的高级形态,全面超越了传统旅游,丰富、深化和完善了旅游,使其上升到高级形态。因而,绿色旅游不可避免地成为现代旅游发展的一种最佳定位模式;李伟、黄远水(2003)认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充分协调旅游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在充分考虑环境容量的基础上,做到合理循环可持续地利用资源,从而保护有限的旅游资源;廖晓义(2004)经过大量的研究,认为绿色旅游更多的是一种环保概念或可持续发展概念,包含了生态保护、环境教育、社区建设和旅游服务四位一体的内容;杨建华(2009)从绿色饭店的视角出发,认为建设绿色旅游饭店有赖于各部门的相互协调,即统筹配套的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制度保障;马驰(2009)认为绿色旅游是低碳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旅游业的综合性、开放性、粗放式发展和公众环保意识的不足,说明低碳绿色旅游是十分必要的;文章认为应该合理确定生态承载量、统筹选择低碳运营模式来发展绿色旅游。

二、我国发展绿色旅游的必要性及现状分析

(一)绿色旅游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旅游业的发展潜力也越来越大,绿色旅游的发展则是其中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发展绿色旅游,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是我国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绿色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旅游行业的壮大发展,同时对平衡社会经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1.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受到我国各省市的重视。近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省市把旅游作为支柱产业,推动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旅游业的服务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旅游的经济效益。而发展绿色旅游,它提倡提供亲近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旅游产品及旅游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可能会对旅游经济效益产生影响的问题。绿色旅游的发展,需要提供良好的服务水平及管理质量,而低碳视角下的的绿色旅游产品,对旅游者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同时其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性较小,节能减排等技术的使用能降低旅游成本,从而提高了旅游业的经济效益。

2.促进旅游行业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正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自身发展需求的能力为原则。发展绿色旅游,是以认识自然和保护自然为前提,经济的增长建立在维护地球自然系统这一基础之上。在生态环境方面,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要以长远的眼光对待旅游经济开发活动,旅游资源要合理的规划与开发,并限制旅游目的地接待的容量。这样的发展方式不仅可以满足当代旅游者对旅游的需求,同时也能满足后代在旅游的过程中感受到旅游资源的特色。旅游资源得到了合理的保护,旅游产品又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的情况下,旅游业将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3.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发展绿色旅游,要提供绿色的旅游产品以及旅游服务。绿色旅游产品本身就具有环保的特点。运用低碳技术,相对传统旅游而言,它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会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也会改善。在资源的利用方面,要采用新型能源,如水电、太阳能、自然能源等,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在旅游商品方面,采用易于回收且可以循环利用的无污染物品或再生物品,以降低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

(二)中国绿色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

我国旅游业发展于改革开放之后,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却是惊人的。如今,我国旅游业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也在不断提高,奠定了我国世界旅游大国的地位。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和社会对环保的重视,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得到了提升,绿色旅游也开始得到了发展。但是该领域的研究尚不深入,绿色旅游依然停留在亲近自然的浅显的一面,对其自然的保护存在遗漏,绿色旅游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1.旅游交通和旅游饭店排碳量高

旅游的六大基本要素是吃、住、行、游、购、娱,在这几项旅游要素中,碳排放主要是体现在旅游交通和旅游饭店这两个方面。 人们的出行离不开交通运输,旅游交通是旅游业不断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根据我国近年来的数据显示:国内游客出行人数由2004年的11.02亿人次逐年递增到2014年37.6亿人次。国内游客周转量在数据上逐年递增,在公路、水运、航空三者之间游客周转最多的依次是公路、航空、水运,这三者之间碳排放的高低顺序则是航空、公路、水运。由此可见,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游客出行人数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由于出行人数的增加,同时也使得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由此便造成大量的碳排放,同时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

旅游饭店作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员来往众多资源密集的公共性场所。旅游饭店主要是满足游客最基本的住宿与饮食需求。为满足这些需求,它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和大量的碳排放。因此,旅游饭店虽然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但它同时也是一个高耗能、高排放的行业。目前,我国一些饭店已经开始注意运用先进的技术降低饭店的高能耗,以达到绿色饭店的标准,但是这一方式主要还是体现在一些星级酒店方面,普通饭店在低碳绿色方面并没有多大改变,因而我国绿色饭店所占的比重和比例并不高,旅游饭店的碳排放量依然很高。

2.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污染大、破坏性较大

虽然绿色旅游得到的广泛的重视,并且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各种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旅游景区的吸引力,同时对资源起到了保护作用。但在发展绿色旅游的过程中,也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为迎合绿色旅游发展的热潮,过度开发资源从而导致资源的破坏和浪费。

我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在开发旅游资源方面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在现阶段,我国旅游资源开发还是处在一种粗放式开发和盲目利用阶段。旅游开发商在开发旅游资源时,过度注重经济效益,在景区接待上不顾景区的实际接待量,使得大量的游客进入,造成景区拥堵及大量垃圾的产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破坏。虽然保护区得到建立,但是在保护区外面或保护区内修建各类服务设施和道路交通,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破坏了保护区内的资源特色,造成景区的生态环境失衡。大量游客的涌入,还对景区内原住民的文化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当地传统文化的丢失,我国现阶段已经有很多地方因为过度开发使得当地的文化受到了冲击,使得原有的文化特色流于形式。

3.低碳技术的含量比较低,运用少

旅游交通作为旅游活动中碳排放量最高的一部分,至今能耗和排放仍然表现为粗放型增长。旅游饭店也是一个高能耗的行业,低碳技术的运用也不广泛,依然存在很多商家只在乎眼前利益,而不愿采用低碳技术对饭店进行改造,使得旅游饭店的碳排放依然很大。

4.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游客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在旅游活动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大量的资源消耗,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同时也存在浪费严重这一现象。这一问题的出现还是主要体现在旅游者的环保意识不足,绿色旅游虽然得到发展,但是并没有被广大旅游消费者所接受,而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浪费主要体现在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对旅游景区的文物或者服务设施进行胡乱刻画和踩踏绿地,损坏了景区公共服务设施,不仅对旅游资源造成了破坏,同时也对景区内的服务设施造成了浪费。在饭店的吃饭住宿方面等各项消费方面,大吃大喝,造成食物浪费,这一些行为对绿色旅游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需要引导教育与改善。

三、对在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绿色旅游发展模式的探讨

低碳经济视角下的绿色旅游发展模式的构建是基于政府、市场以及社会群体三者共同的配合,相互协作得以开展和顺利实施的。我国现阶段无论是低碳经济还是绿色旅游,它的发展起步晚,不成熟,因此更应该发挥各方的力量促进该模式的健康发展。首先,我们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为绿色旅游的发展提供便利和建立发展目标;同时市场应该积极配合政府的方针和政策,社会群体应发挥其主人翁精神,使其顺利实施。

(一)国家政策支持

1.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发展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视角下的绿色旅游发展模式必然离不开低碳经济的发展,而我国现阶段低碳经济的发展依然落后于许多国家,故而发展低碳经济是一条刻不容缓的任务。发展低碳经济,要为其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因此,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划,建立健全管理体制以保障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政府要在法律上以立法的形式促进和保障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规范企业对污染物、温室气体的排放,将碳排放量控制在一定的标准内。其次,对旅游景区、旅游交通和旅游饭店等制定严格的低碳标准 , 并将其纳入星级酒店和 A 级景区的评定标准中 , 加强旅游相关企业低碳的考核制度。对于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旅游企业按照其开发利用资源的程度和污染破坏资源环境的程度征收排污税、碳税和污染产品税等环境资源税 , 从而加快整个旅游产业抢先进入低碳旅游的步伐。

2.制定有利于绿色旅游发展的规划和决策

绿色旅游不仅是一种旅游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经济方式。它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规划,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和引导帮助。在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要科学合理地利用旅游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让地区的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对于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开发及规划应该依法禁止或者取缔。政府还要制定相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于一些高污染、破坏环境的旅游开发项目要提高银行借贷门槛。同时,政府还应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以保证绿色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3.建立监督体制

绿色旅游的发展模式,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利益主体的发展模式。其中,有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有旅游业相关的其他行业,也包括旅游目的地的居民和旅游者。为了使绿色旅游的发展模式能够完善和良好的发展,设立完善的管理和监督体制是十分必要的。这样的监督体制的存在,可以协调各利益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同时还可以使得相关政策的落实在制度上得到保障,做到有法可依,使该模式不会成为一纸空谈。

(二)市场积极配合

1.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支持

在低碳经济视角下的绿色旅游发展模式,离不开低碳技术的开发和研究。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资金投入,促进和支持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使旅游企业真正可以做到提供绿色服务。因此,科技的创新在其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旅游业要充分利用低碳技术,努力做到低排放、低污染,提供绿色服务。

旅游饭店作为消耗较大的产业,在住宿和餐饮方面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以及产生了大量的垃圾,这些对环境有很大的破坏作用,因此,低碳技术必须要引入到旅游饭店中。同时,旅游饭店也应积极使用相关的创新技术,以保证旅游饭店做到绿色环保。比如,酒店的空调和洗衣机等电器上要使用具有智能节能的新技术新设备,要充分利用太阳能等新能源降低碳排放,饭店在建筑布局、水资源循环利用、温度控制、湿度保持和垃圾处理等方面也应采用低碳智能新技术,提高节能减排水平。

2.旅行社制定低碳绿色旅游线路

旅行社作为绿色旅游发展的一个主体,直接接近消费者,是旅游者获取旅游信息的一个重要方面。大部分旅游者的旅游线路是依据旅行社制定来进行的,为了发展绿色旅游,旅行社应制定更多亲近自然、贴近历史,可以让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得到

享受和受到教育的旅游线路,多开发一些生态旅游等相关产品。比如,自行车旅游、森林漫游、观鸟旅游、滑雪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海洋旅游等。要积极发展“线上旅游”,Wi-Fi(无线局域网)、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和信息传送等功能全覆盖的旅游项目。这些产品不仅节约能源、减少污染、丰富人们的科普文化知识,还为人们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和爱护自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旅游交通,坚持“低碳”出行。

“低碳”改变着我们的消费方式。旅游者要不断地学习低碳旅游知识,掌握减少碳足迹的方法,在旅游的全过程中积极践行低碳理念。在行的方面,尽量减少小型汽车自驾游的次数,采用低碳或无碳的交通工具,这种环保的旅游方式既可以让人接近自然、放松心情,又可以减少碳排放量,为低碳旅游创造了更多机会。

(三)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

1.低碳意识教育

发展绿色旅游,必须要提高社会群体低碳环保的绿色旅游意识。社会群体并不单单指旅游消费者,它还包括旅游从业人员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旅游目的地的居民。要同时对他们进行低碳环保知识的教育,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影响力。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要宣讲低碳绿色环保的观念,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自觉性。对旅游从业人员,要定期进行培训,宣传绿色旅游环保观念,提高从业人员、政府工作部门有关人员以及旅游地居民的绿色旅游的意识。社会群体意识的提高,将会大大促进绿色旅游发展模式目标的顺利实施。

2.社会媒体和舆论宣传的引导和监督

提高社会意识,不仅要发挥教育的作用,同时还要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相对于教育针对的部分人来说,社会舆论具有更广阔的受众群体,使得更多的人员了解到绿色旅游。要想充分地发挥社会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我们应该利用各种渠道向群众宣传绿色旅游,提倡低碳生活。比如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社会媒体,使绿色旅游知识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同时,通过社会媒体对一些有悖于绿色旅游的行为进行适时曝光,可起到有效的监管作用。

3.提高旅游消费者低碳绿色旅游的消费意识

要想提高旅游消费者低碳绿色旅游的消费意识,需要政府和相关旅游企业的引导。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做到因地制宜,旅游产品的开发要做到低碳环保,同时,在旅游的过程中要引导游客养成正确的旅游行为,做到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降低在旅游过程中的碳排放,做到低碳出行。通过对绿色旅游的宣传,使旅游者自觉保护旅游资源,尊重当地的文化。中国地大物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是若不好好保护,再多的资源也将被破坏殆尽,因此,必须大力宣传低碳绿色旅游的消费观念,促进我国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四)合理规划生态承载能力

我国研究者高吉喜将生态承载能力定义为: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及其可维育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生态旅游环境的承载能力主要侧重环境的承载能力,在每一个旅游景区都有着一定的旅游人数的数量承受范围,当旅游者的人数超过这个范围后,必将会对环境和旅游资源造成很大的破坏。因此,在旅游景区,必须要科学准确的计算出旅游景区的自然环境承载力,要了解到景区的日承载能力和年承载能力。通过了解生态承受能力,合理规划旅游出行时间,在公共假期将旅游者进行分流,从而方便旅游者的出行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五)选择低碳运营模式

旅游企业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要发展低碳绿色旅游,必须要选择低碳的运营模式。旅行社要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在旅行社内部的人员教育上推广低碳理念,树立旅游企业低碳的企业形象。同时,要设计低碳绿色旅游线路和提供低碳的配套旅游产品和相关服务,使低碳理念可以被广泛了解。此外,旅行社还要配合政府的工作,宣传低碳旅游的信息,承担起低碳旅游的社会责任。在旅行社的内部运营方面,充分利用节能技术以及互联网,降低资源的消耗。

结论

低碳经济是时展及需求的产物。基于低碳经济视角下的绿色旅游发展模式,是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是基于政府、市场、社会群体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它有利于促进低碳排放、保护环境,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旅游,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我国旅游业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魏敏.基于低碳经济视角下的绿色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管理,2011(2).

[2] 毛星芝.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展望[J].经济学动态,2012(9).

[3] 张春慧,许小红,谭立新.我国旅游业的碳排放及其测量初探[J].绿色科技,2013(1).

[4] 马悦.低碳经济视角下绿色饭店的现状及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9).

第6篇:绿色低碳产业定义范文

关键词:低碳流通 低碳经济 绿色经济

低碳流通的含义

低碳流通是指在物流过程中以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目标,采用综合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清洁能源技术,并通过制度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等方法,降低能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健康安全的一种流通形式。具体而言,低碳流通是一个整体的流通体系,涵盖了低碳商流、低碳物流、低碳信息流、低碳资金流(支付)、低碳消费等环节。低碳流通是一个整合了产业链条、健康流通、绿色消费的信息流、物质流、资金流的传递和转换过程。

绿色流通概念在我国学术界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我国学者和相关机构曾撰写过《绿色流通引论—发展首都绿色流通事业的对策研究》、《绿色商业发展战略研究》、《绿色物流》、《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首都绿色物流发展战略研究》、《2010年中国零售业节能环保绿皮书》等专著,这些著作对我国低碳流通产业发展产生了思想启蒙作用。但是在我国的流通业发展实践中,流通产业低碳化的实践还远远落后于理论研究,这也为当代流通产业低碳化发展留有一定的空间。

我国发展低碳流通的必要性

(一)发展低碳流通有助于缓解我国流通领域能源消耗严重问题

随着世界工业革命的飞速发展,能源消耗过多,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日趋严重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家积极倡导的主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但是由于生产技术不发达,对能源管理和环境管理的认识相对不足,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往往是建立在消耗资源严重的前提下,煤炭、石油、铁矿、森林等资源的消耗尤为严重。例如,在我国的工业领域,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工业发展的基础。对于那些能源消耗严重的企业而言,它们对资源的占有、使用和消耗不仅是一个产业发展的问题,更是一个全局发展的问题,国家特别提出关闭那些产能消耗严重的落后企业,例如,水泥、玻璃、陶瓷等建材企业,促进企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优化。

另外,我国的餐饮业、商贸流通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建筑节能、交通节能问题不断凸显。国家虽然相继提出了资源综合利用和公共节能等政策和控制措施,但是能源消耗过度的现象屡禁不止,公共场所的能耗水平远高于工业能耗水平。据相关的报告显示,我国大型连锁超市的冷冻、冷藏设施、加热装置用电量与美国的用电量相接近,但是空调、照明的用电量达到美国的120%。娱乐场所、洗浴中心的水电消耗更是惊人,甚至堪比小型工业工厂的消耗水平。餐饮业一次性筷子、竹签子的消耗水平早就引起了相关人士的注意,不论这些用具的材质如何,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资源消耗水平是极其惊人的,这些资源需要长时间的养成,目前的资源生成水平远远不及消耗水平,造成我国的资源消耗紧张状况。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节能减排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工作目标。

(二)发展低碳流通是适应现代流通经济发展趋势的需要

早在前几年,“三鹿奶粉”事件对国内的儿童消费品市场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其直接结果不仅导致了三鹿奶粉厂家的直接倒闭,并且牵连到其他相关厂家,甚至引发了国人对国货产品的信任危机。原石家庄三鹿公司出厂的部分批次三鹿婴幼儿奶粉三聚氰胺的数量超标对婴儿的身体造成严重伤害,厂家的初衷是基于三聚氰胺分子中含有大量氮元素,添加在食品中,可以在产品检测时提高食品中蛋白质的检测数值,但是厂家并没有顾及这种添加剂的副作用。如果长期摄入三聚氰胺会造成生殖、泌尿系统的损害,膀胱、肾部结石,并可进一步诱发膀胱癌。对于婴儿而言,因其身体免疫力弱,长期服用这种产品会造成肾结石,严重影响婴儿的健康。目前,整个社会迫切需要在产品消费和流通领域建立一套低碳产品安全质量保证体系,树立质量和品牌意识,推行低碳产品和放心产品。

我国流通领域促进低碳流通的策略

(一)完善政府法律法规并加大政府对低碳流通的扶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在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能源消耗严重、资源紧缺的危机。为此,国家从各个层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证能源和资源的合理使用。例如,在法律方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车辆再生法》(地方法)等国家和地方法律。在规划方面:颁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废物资源化科技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工业清洁生产推行“十二五”规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洁净煤技术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等专项发展规划。

这些法律、规划的出台为我国工业领域和流通领域节能环保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流通领域的低碳流通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还需要国家在大的框架下对某些环节进行具体化,并在实施过程中给予必要的监督,才能逐步形成低碳流通的倒逼机制和补偿机制,保证流通领域低碳发展能够顺利实施。

(二)创新低碳流通构想来促进商品低碳消费

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低碳经济,实施低碳商品消费的模式,已经成为得到各国认可的首要的经济发展方式。例如,在零售业领域,英国有些公司提出在全球建立低碳环保店,店里所销售的商品均是低碳产品,包括牛奶、面包、蔬菜、油盐、洗涤剂等生活用品,也包括洗衣机、电视机、空调等生活家电,这些商品在销售过程中被贴上碳标记标签,并承诺该低碳商品从原材料采购、制造加工、配货、消费以及废弃物垃圾等整个生产消费环节都要采取必要的手段,保证质量符合低碳产品的要求。美国沃尔玛公司也积极参与到低碳消费的行列中,在新建或改造店铺的时候提出“零碳”构想和“碳揭露计划”,要求超市在选购商品的时候要以低碳为主要指标,并对产品供应商的供货情况进行排名,并将排名结果告知供货商,以此来唤起供货商的注意,提高产品质量。它们还要求供货商制作商品的碳足迹标签,也就是通过质量追溯体系,使消费者能及时地了解商品的原材料使用、生产加工、物流运输等环节的低碳水平。这种低碳消费方式对我国的商品消费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我国也要创新流通领域管理模式:第一,要合理规划大中型流通企业网点、商贸物流配送中心的空间布局,以减少运输资源的外部性输出;第二,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配送,剥离低效仓储运输等业务;第三,结合大宗商品的运输、流通加工、回收等流通过程以及自然条件,充分挖掘运输优势。

(三)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流通企业的低碳化水平

流通产业的发展不是独立存在的,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整个产业链条的一个分支,流通产业发展必须创新流通产业发展路径,选择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技术。目前,综合节能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宾馆、酒店、超市、商场等场所广泛开展综合节能改造,并采用控制系统对水电系统进行节能改造,以节省不必要的能源消耗。新型清洁能源也成为流通领域低碳化发展的首选。应用新型清洁能源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污染,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空气污染。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流通产业发展进行有效融合,提高流通产业的科学化水平。

国家提倡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产品可视化供应,特别是在产品采购过程中选择节能环保的产品。国家先后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十一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的通知》、关于印发《资源综合利用目录(2003年修订)》的通知、关于印发《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再生资源管理办法》、《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等管理办法。通过这些管理办法,可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降低末端环境治理的成本。提高流通企业电子商务水平,强化物流企业和电子商务的融合。发展电子商务可以提高流通企业管理效率,减少不必要的中端消耗。

(四)形成低碳流通的市场机制

低碳流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我国要建立碳交易市场机制,通过市场机制对碳排放量和污染行为进行监督和调控。根据国家出台的《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硝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硫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此外还出台了《农副产品绿色批发市场》、《农副产品零售市场》、《绿色饭店等级评定规定》、《全国绿色餐饮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农副产品绿色批发市场》和《农副产品绿色零售市场》、《绿色市场认证管理办法》和《绿色市场认证实施规则》;《绿色旅游饭店》、《超市节能规范》等标准,对那些高排放的企业和产品征收高额费用,对节能降耗效果明显的产品实施税收减免政策。并积极培育碳交易市场,拓展碳交易的品种、期货与期权品种。

结论

综上所述,低碳流通是当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经济发展方式,是资源节约与环境共生的新型流通方式,通过社会化、专业化、集约化、系统化、和谐化运作方式,提高流通领域管理效率,促进流通领域低碳发展。为此,我国要创新流通领域低碳发展政策,进行流通领域发展科学规划,创新流通领域节能技术,完善流通领域市场调节机制,建设一体化的流通领域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袁丽静.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生态经济[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6)

2.杨志,张洪国.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之辨析[J].广东社会科学,2009(6)

3.郭印,王敏洁.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J].生态经济,2009(11)

4.杨美蓉.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J].中国集体经济,2009(30)

第7篇:绿色低碳产业定义范文

以人力资源管理在低碳经济时代的发展方向和路径作为研讨中心,在分析低碳经济概念的基础上,探究了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列举了低碳经济时代实施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提供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低碳经济中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希望对创新和深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适应低碳经济的绿色发展实际有所帮助。

关键词:

低碳经济;人力资源管理;绿色发展;转型;理念;路径

1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就是在能源消耗的过程中降低碳元素的使用量和排放量,这既是转变能源消耗形式,也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新型经济。当前可再生资源经济、新能源经济、生物能源经济、氢能源经济都是低碳经济的构成方式,它们动态的特点即通过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应用,推进经济发展过程中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模式的建立。作为低碳经济的概念引申,我们将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中技术高效率创新、制度合理化整合都纳入低碳经济范畴,通过范围和内容的扩大,将社会和经济中转变发展传统理念,促进人类健康发展的模式都看作低碳经济,并将现实的时代看作低碳经济时代。

2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

在解释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定义和概念之前,笔者认为应该先定义绿色管理,这是始终新型的管理思想,是将科学发展和绿色发展观念整合在管理工作实际的先进管理理念,讲求管理的高效率,将管理看作是为社会和经济主动提供服务的思想,通过对生产过程、经营方式的管理转变,更好地适应绿色经济与绿色时代的特点和要求,是统一社会认知、协调管理对象、整合各类资源的新型管理方式。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是在绿色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将社会、企业和员工看作是一个协同而交互的主体,统一社会需求、企业发展和员工要求,以差异性、高效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促进员工成长、企业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和新理念。

3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功能

3.1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功能

对于企业和员工来讲,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利于提升人力资源的品质,扩大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特别是在竞争压力、就业压力和发展压力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今天,人力资源管理可以调整企业岗位紧张,提高员工个人效能的功能,有利于企业和员工协调而综合的发展。

3.2人力资源管理的配置功能

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将人才高效率、低成本地吸引和配置到企业适当的岗位,在行业间竞争加剧、企业发展任务迫切的今天,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可以更好地识别人才和企业需要相互结合的契合点,将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人力资源配置在企业关键的岗位,做到人尽其才,提高了企业的效能,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和机遇。

3.3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功能

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作为平台,企业可以在微观上改变传统的人员管理方式和人才发展模式,起到了转变企业旧有文化、传统管理方式和落后经营模式的作用,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倡导的绩效考评、奖惩机制和薪酬制度更是改变了企业传统的经营与管理体系,使企业管理创新与发展的目标得到充分地保障,促使企业更为高效地实现变革目标。

4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内涵

研讨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必须从企业的基本状况出发,必须结合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展开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要注重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低碳经济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低碳发展模式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提,只有将企业这一社会经济发展“细胞”进行绿色理念的改造,人力资源管理才能更好地为企业高效率运行、人才高水平发展提供可能。二是,低碳经济是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前提,只有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才能明确绿色发展的方向,也才能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目标,通过人力资源实施的实际职责和具体工作,企业才能绿色生产和低碳运行,完成低碳经济要求的集约化、高效率发展目标。三是,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实现低碳发展的基础,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企业只有将低碳发展作为方向才能适应社会、政策和自身成长的基本要求,通过绿色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使企业制定出低碳发展和绿色发展的目标体系,进而建立起低碳、绿色发展的模式和机制,全面构建企业管理的战略系统,为实现低碳发展目标提供了组织、理论基础。

5人力资源管理在低碳经济中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

在经济学界和管理界有句名言———发展的问题需要发展来解决,这句话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困境和难题必须依靠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自身的变革和发展才能够得到有效解决。作为低碳时代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或者说发展路径)必须应该从低碳经济和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找到对策和方法。

5.1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绿色发展理念

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必须告别传统人事管理中不协同、不和谐的措施和作用,将和谐理念和绿色思想引入低碳经济大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在微观层面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该管控细节和要点,将绿色做法和低碳发展措施整合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在宏观层面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该将低碳理念和绿色思想作为平台,重新定义和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发挥绿色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体现低碳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为实现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更好地服务于低碳经济建设提供实际、工作、理论与意识的基础。

5.2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绿色招聘

企业招聘是企业扩大规模,提升人才队伍水平,提高企业效率的重要工作,也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工作。低碳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重新定义招聘的实质、内容和过程,使人员能够接受企业低碳发展的理念,充分认清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责任和义务,看清自身对于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价值,同时强化人员低碳、高效发展的理念,严把企业人力资源的“入口”,为企业实施低碳、高效、绿色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基础。

5.3实施人力资源的绿色绩效管理

低碳时代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必须要走绿色发展的路径,而绿色绩效管理和绩效考评是这一路径的基本形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该将生态责任、绿色理念、低碳思想及社会责任等指标纳入到企业员工的日常职责范围内,积极表扬和宣传那些在个人责任范围内履行了企业生态责任及社会责任的员工,同时鼓励那些非本职工作范围内的员工,对他们的行为给予表扬和激励,这将有利于树立企业员工责任感,最终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

5.4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外环境

企业的外部环境是指企业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生态环境。外部环境的绿色化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来执行,政府应当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的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有利的大环境。在企业的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积极宣传“和谐”、“低碳”的绿色发展观。企业应当生产绿色产品、提供环保的服务,通过具体实践来体现其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

6结语

在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大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该更加重视个性化和智能化,必须将低碳理念中的绿色发展思想融合在人力资源管理的细节与关键中,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质性转型,顺应绿色、低碳发展的社会与经济实际,打造低碳经济和绿色理念下管理的转型契机,在加速低碳经济成长的同时,创建具有时代意义和价值的人力资源管理新体系。

作者:辛增平 单位: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第8篇:绿色低碳产业定义范文

如今,碳权交易作为一种减排制度,已经在很多国家实践。从2008年起,我国开始建设碳交易平台,但是碳交易处在成长期,其依然是以自愿交易、CDM项目撮合为主,这对于我国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安全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2011年11月,国内开始进行碳排放交易试点,这项活动的启动和运行为探索碳排放交易的相关基础体系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碳金融概述

(一)低碳经济含义。所谓低碳经济,指的是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理想的经济发展形态,其指导理念是可持续发展,运用的手段是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等,目的是尽可能地降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

(二)碳金融含义。碳金融是在低碳经济的基础上提出的,指的是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其中包括直接投融资、银行贷款以及碳指标交易等等。它发展的基础是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也就是说有两个公约,分别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并且这两个公约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能够促进发展中国家产业向更环保的方向进行改造升级,二是能够降低发达国家实现减排义务的成本。

二、我国碳金融发展的现状

(一)处在起步阶段的碳权交易。虽说我国碳金融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其交易的主要内容是CDM,但是其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而且有着巨大的潜力。在联合国注册的清洁发展计划,无论是在计划数量还是在年排量上,都排在了世界第一位。因此说,目前的CDM交易是促进我国碳金融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初步建立的碳排放交易平台。如今,在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多地建立了碳排放权交易所,这些碳排放交易场就构成了碳排放交易平台。不仅如此,江西、广东、河北等地也在筹建碳交易平台。

(三)迅速发展的绿色信贷。2007年7月30日,国家环保部、人民银行、银监会三个部门联合提出了一项全新的信贷政策――绿色信贷,主要目的是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这种信贷政策的提出,标志着信贷已经全面地进入节能减排的主战场。现在,国内的许多银行已经开展了绿色信贷,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四)逐步兴起的低碳银行。接受了所谓的赤道原则,并且将其纳入自己业务原则的银行,这就是低碳银行。虽说目前来看,低碳银行处在起步的阶段,但是由兴业银行开始,我国有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接受赤道原则,发展成为低碳银行。

三、碳权交易中碳金融所面临的问题

(一)碳金融意识不强。从目前来看,我国整体上对CDM项目、CCER项目以及碳金融产品的认识不足。有一部分已经开展绿色信贷等一系列碳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对其认识还存在问题,它们认为绿色信贷的实施,不过只是为了帮助树立比较好的社会形象,在其实际的运行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非常小的。而且,低碳金融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具体实施细则不完善,绿色信贷规模比较小,市场化服务机构缺乏专业禁言,交易市场的交易种类比较少,项目交易的流动性比较差,这些问题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潜在项目资源的企业看不到碳金融市场所蕴藏的商机,因为对市场的不熟悉,或者是因为交易的机会成本太大,使其缺乏参与碳金融交易的积极性。

(二)碳金融市场不完善。我国碳金融发展的潜力非常大,前景非常广,但是其实力与水平却相对落后。首先碳权交易市场建设起步比较晚,基础相对薄弱,而且交易是以碳权交易、排污权交易以及废弃物交易为主的。其次碳金融产品的品种比较少,如今我国碳金融主要服务于大气污染、水污染治理以及工艺固废处理等等,因为缺乏区域与经济的优势,使其在交易的过程中缺乏碳金融产品创新,难以满足贪泉交易市场差异性的投资需求。最后碳金融制度设计不合理,在碳金融市场规则设计、交易技术保障、交易平台网络支持上不够规范,对碳资产开发与管理、碳排查等咨询服务的认知度不高,加上平台的信息不系统、时效性又比较差,这就大大影响了碳金融市场的发展。

(三)碳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备。当前国内的碳金融服务体系整体不完备,而碳金融服务水平是比较落后的,各个金融机构,尤其是主要银行的碳金融方面的创新动力是不足的,与国际同行业的交流与合作比较少,而且其碳金融市场所提供的各种专业服务的中介机构是比较少的,其中仅仅是碳信用的评价机构、碳权交易的审计机构、法律结构、保险机构等也是非常少见的;而且在支持减排项目、碳信用的碳基金等资金在国内是整体不足的。

(四)缺乏碳金融人才。对于碳金融业务来说,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与金融领域的要求是比较高的。碳金融、碳交易所需要的专业机构和专业人才不仅仅是要了解国际碳交易的游戏规则,而且需要熟悉国内甚至是各地具体碳权项目交易的规定,能够比较客观地评析客户需求等。从现在来看,综合性的金融机构以及与碳权交易相关的复合型人才是非常少的。

四、碳权交易推动金融发展的对策

(一)完善碳金融发展的法律与政策机制。在碳金融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该完善推动法律与政策机制。首先就是要加强低碳法制建设,制定强有力的低碳业务方面的奖惩措施;其次是加强碳金融交易体系的培育,不仅要协调绿色信贷业务的相关内容、标准、程序,而且要加大投入,鼓励银行不断创新并有序开展竞争;再次是政府应该加大碳金融的扶持力度,合理布局产业规划,统筹发展碳金融制度,积极扶持绿色信贷;最后是要建立健全碳金融交易机制。

(二)加大碳金融创新力度。金融机构要加大碳金融创新力度,一是要拓宽绿色信贷,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低碳金融衍生产品;二是及时与国际规则接轨,积极倡导绿色金融以推动金融业不断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三是要不断提高碳金融交易的服务水平,在项目交易中能够通过协调各个方面的业务关系来降低交易风险,设立碳基金,集结社会实体资金参与减排项目投资。

(三)培育专业服务机构。政府或是金融机构应该培育专业服务机构,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的监测、报告、核查体系,为在未来的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的竞争中争取一席之地。建立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不仅能够有效支持我国碳交易金融市场的实施运行,也能够促进当地服务业发展,有利于带动就业和经济发展,打造绿色经济。

(四)规范碳金融机构与人员组成。碳权交易和碳金融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机构与人员水平的提高。首先,政府应该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起联合培养机制,针对与碳金融有关的业务开展有较强性的培训;其次是要对现在的从业人员不断加强其低碳经济、低碳金融等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而且能够从海内外引进有相关知识背景的专业人士,从而充实碳金融人才的储备。

第9篇:绿色低碳产业定义范文

内容摘要:随着世界贸易环境友好趋势加强及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的召开,面对世界经济体制的低碳与节能转型,我国的工程建设面临抉择,一方面要求工程项目的低碳标准达到国际要求,另一方面要使低碳经济建筑的理念得到广泛接受。低碳经济对工程项目的建设标准不仅仅需要工程设计的节能考虑,还需要工程建筑的节能考虑,以及建筑选材的绿色化标准的考虑。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低碳经济与WTO新绿色贸易标准的提出对我国工程造价的影响及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趋势。

关键词:WTO 低碳经济 工程造价 标准化

引言

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召开,标志着世界领域的低碳环保大赛正式开始,以美国为首的低碳国家纷纷作出低碳能源的战略规划,在未来10-20年的时间内削减自己国家的碳排放量,WTO也出台了新的法规和技术贸易政策用来限制市场中的高碳排放量的产品,用碳排放税的形式限制高排放和高污染企业的发展,利用合理和科学的限制手段保证世界范围内的碳排放量维持在一个标准化的空间内,这其中不仅仅针对衣物、食品、资源、汽车等等,甚至还针对建筑和工程。欧洲早在1980年就开始了生态建筑的建造,美国也是最先提倡工程自主产生新能源可持续使用的国家之一,工程造价受到WTO新标准的要求,也受到低碳经济体发展条件的限制。对于我国工程项目工程造价的低碳化和绿色化发展方向,我国应该探索一条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WTO技术标准与低碳经济对工程项目的要求

随着国际市场分工的细化及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性加强,WTO和低碳经济对工程项目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低碳经济发展的初衷是为了降低全球二氧化碳和污染气体的排放量,国际组织和各国非常关注全球变暖的问题,为了应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应该加强工程建筑的低碳标准和节能要求,要强调绿色化建筑和低碳工程的稳定性,要保障我国工程项目的发展遵循低碳经济的发展路线,尤其是在工程造价的建设工程造价、单项工程造价、单位工程造价以及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等环节加以改进和优化,在工程的建筑、安装、市政等施工阶段工程预算及工程结算与决算、工程审计与估价、定额编制与管理、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组织管理、工程监理、工程招投标及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中注意低碳经济理念的引入,认真分析工程项目建设中各种低碳化的投入与维护。

低碳工程的设计要求与标准

低碳排放的标准就是在现有的基础上近一步降低碳排放量,让原有的污染降低到最小,让排放的污染气体可以最大化的降低。对待工程类的低碳建设需要不断的增强工程项目的低碳建设标准,提高建设合理性和科学性,改变以往的建设方式和建设理念,采用新型的建设原料和设计理念,以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促进低碳工程的发展,低碳经济体制的不断提高是对工程项目结构和工程项目建设的新一轮挑战。

在设计低碳工程的结构时,结合成功案例开发新的设计理念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参考具有已建或在建该类建筑经验的设计师的理念,可以获得一定的建设标准概念与信息,比如瑞典的冰雪自流建筑、奥林匹克国际办事处的节能建筑中引用的采光设计、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自然通风、巴林银行的自然风力发电,这些设计灵感来源于设计师日常生活的细心观察,需要不断的进行试验才可以引用到实际生活和实际的工程项目建设中去。

低碳经济工程造价要求与规范性

(一)低碳经济条件下工程造价建设要求

工程造价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指建设一项工程预期开支或实际开支的全部固定资产投资费用。也就是一项工程通过建设形成相应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所需用一次性费用的总和。这一含义是从投资者―业主的角度来定义的。第二种是从市场的角度来定义的,工程造价就是指工程价格。即为建成一项工程,预计或实际在土地市场、设备市场、技术劳务市场,以及承包市场等交易活动中所形成的建筑安装工程的价格和建设工程总价格。低碳经济环境下对工程造价的主要建设要求是:节省建造用料,降低用料的碳排放量,选用环保材料、绿色化材料建设工程项目;工程项目设计的低碳化和绿色化,利用绿色建筑和环保建筑可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强自身能源的供给与可持续利用及发展;加强工程项目的低碳化道德性和教育性价值,如果可以提高工程项目的社会低碳价值和绿色化教育价值,这样会大幅提高整个社会对低碳经济的认识,加强每一个社会人对绿色化经济的认识。

(二)低碳经济环境下工程造价的规范性

低碳经济环境下的工程造价规范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工程造价的大额性。低碳经济时期要发挥工程项目的投资效用,其工程造价的建设金额都是非常大的,动辄数百万、数千万,特大的工程项目造价可达百亿人民币。第二,工程造价的个别性、差异性。任何一项工程都有特定的用途、功能和规模,在低碳经济模式下对每一项工程的结构、造型、空间分割、设备配置和内外装饰都有具体的要求,掌握绿色化的工程质量和低碳化的工程选材是关键,节能产品的差异性决定了工程造价的个别性差异,每期工程所处的地理位置也不相同,使这一特点得到了强化。第三,低碳经济下工程造价的动态性。任何一项工程从决策到竣工交付使用,都有一个较长的建设期间,在建设期内,往往由于不可控制因素,产生许多影响工程造价的动态因素,低碳经济的建设要求也是一样,如建筑设计变更、材料、设备价格、工资标准以及贷款利率、汇率的变化等,都必然会影响到工程造价的变动。第四,工程造价的层次性,工程造价的层次性取决于工程的层次性,一个建设项目往往包含多项能够独立发挥生产能力和工程效益的单项工程,一个单项工程又由多个单位工程组成。低碳经济发展要求我国工程造价有三个层次,即建设项目总造价、单项工程造价和单位工程造价。如果专业分工更细,分部分项工程也可以作为承发包的对象,如大型土方工程、桩基础工程、装饰工程等。第五,工程造价的兼容性。工程造价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工程造价除建筑安装工程费用、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用外,征用土地费用、项目可行性研究费用、规划设计费用、与一定时期政府政策(产业和税收政策)相关的费用占有相当的份额。

低碳环保理念下我国工程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一)建立健全低碳环保工程的法律制度

我国发展低碳环保工程的首要任务是要开辟出一条符合我国发展现状的环保工程法律制度,利用法律作为限制环境保护和工程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限制高排放和高能耗的建筑类企业发展,在市场竞争中逐渐淘汰高能耗和高排放的企业。在国际化市场竞争中我国的环保工程发展越来越受到发达国家的阻力和影响。发达国家对生态设计指令涉及的产品范围不断扩容,从耗能产品扩展至能源相关产品,而有关具体用能产品的实施措施也在不断扩充,使我国低碳技能产业发展的门槛也在不断提高。近年,欧盟《确立能源相关产品生态设计要求的框架》相继生效了5类产品的实施细则,不仅针对产品能耗进行要求,还对环境冲击的项目予以管制。欧盟对《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废弃电气电子设备指令》也进行了修订,2011年2月3日,欧洲议会通过的WEEE指令修订案,提高了针对碳排放建筑的建筑要求和设计要求。鉴于此,我国需要不断建立健全我国的环境保护立法和建筑类节能环保型立法,用法律保护我国的绿色建筑业发展,用法律引导我国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

(二)注重低碳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工程造价与工程项目的发展需要新型的专业化素养较高的专业人才,他们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基础,有全面的和系统化的知识模型,低碳工程的设计、开发、建设都需要这些人才的参与。围绕低碳经济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对人才、学校优势资源的需求,应寻找结合点,灵活选择合作形式,与国内外先进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共建联合实验室,如:BIT-EDS数字化协同与创新技术中心、北京理工大学-美国物理声学公司无损检测技术联合实验室、CSIT-BIT船舶数字化生产系统联合研究室等。这些联合实验室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工程训练中心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提高了实验教学综合水平。低碳环境下我国工程项目建设需要人性化地提高参与者的专业素质和操作水平,以及全面的培训工程经济知识和低碳能源的节能环保知识。只有培养好专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提高工程经济相关人员的操作水平,才能更好的与社会责任相结合,满足社会需要,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满足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建立中国特色的绿色化工程造价标准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绿色化工程造价的标准应该依据我国国情来制定,如果盲目照搬国外先进经验或许会本末倒置,反而起到阻力作用。从短期目标来看,我国应该提出一些与我国目前状况相符合的标准来评定绿色化工程造价的发展状况是否合理。绿色化工程造价的标准应该主要包括: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筑选材预算、绿色建筑人员专业素质、低碳排放量的测定、生态保护性与地区和谐性、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能源再生能力等等。提高我国工程造价的基本标准,能为未来发展绿色化工程造价奠定良好的基础。

WTO绿色贸易标准对我国工程造价及建设的影响分析

(一)我国工程造价相关人员的绿色化和低碳化专业知识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工程造价相关人员的绿色化意识不足,低碳环保理念的认识不到位,节能环保与生态平衡的打造概念引入不到位,“低碳理念”和“核心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两根支柱,同样也是建设低碳工程训练中心的基础。在建设工程训练中心的过程中,要实现低碳发展,首先要建立和推行“低碳理念”,投入精力研究低碳工程训练建设的方向,肩负起培养低碳人才的责任。构建专业人员低碳工程训练的思路为:坚持训练规模、训练项目、教学质量、低碳运行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工程训练发展方式转变;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找到资源优势与低碳工程训练发展的结合点,建立稳固的低碳工程训练体系的基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为主要特征,促进工程训练内容的创新和训练方式的转变;以科学管理、厉行节约、高效率为关键点,改进工程训练运行和管理模式。

(二)绿色道德指数将成为绿色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现在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但是考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和承担绿色道德的企业和个人很少。国际发达国家有些环保意识较强的组织和个人对绿色化道德指数的认识较全面,比如荷兰、瑞士、丹麦、美国、日本等,这些国家不光是在国家政策中引入了绿色经济发展的概念,更多的是在教育和个人思想价值观的道德评定标准中引入了绿色化概念。我国需要建立一个道德评判机制,在发展和建设绿色化社会的同时,将个人道德标准与国家发展利益相结合,这样做可以让个人自发的参与到绿色化建设中,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这样做的必要性和意义,积极参与社会化的低碳改进活动。

参考文献:

1.刘新霞.浅谈建筑施工中工程造价管理.青春岁月,2011,9

2.张丽红.浅谈工程造价管理.水利水电工程造价,2007,8

3.潘永东.天津石化20亿元打造低碳工程.石油工程建设,2009,8

4.付继红.探讨建筑工程造价现状及进行有效控制对策.经济观察,2010,6

5.王红兵,胡爱珍.浅析建筑工程造价现状及进行有效控制对策.福建建材,2011,4

6.黎桥.浅谈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水利水电工程,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