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生命范文

绿色生命精选(九篇)

绿色生命

第1篇:绿色生命范文

在暑假里,爸爸从长江大学带回了两代种子,并对我说:“你能好好的把它们养活吗?”我毫不在意地说:“我为什么要养活它们?”爸爸温和的对我说:“因为草也有生命!”

爸爸的话让我很好奇。于是,我拿了一个塑料袋飞奔下楼,来到隔壁的五医院挖土。我用铲子挖了大约一公斤的土,然后装在塑料袋里。回到家里,我把泥土分别装在两个一次性的碗里,再向里面撒种子,最后再用泥土盖上,浇点水就行了。

每天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我就是给这些种子浇水。一天,两天,我十分着急,终于在第五天,我发现碗内有很多很细很细的绿芽破土而出,我高兴地喊:“我成功了,我给草生命了。”我拿着杯子忙替它们浇水,爸爸走过来对我说:“不要浇太多的水,否则会淹死它们。”

接下来的几天,我都是小心翼翼的观察它们,替它们浇水。它们一天一个样子,由最初的几根绿芽慢慢扩散到一整碗的绿,颜色也由浅绿渐渐地变成深绿了。

我第一次懂得:原来,草也是有生命的,我们要爱惜所有的生命。

第2篇:绿色生命范文

植物的生命力是世界上最为顽强的生命力,值得赞扬与褒奖。我们细心地观察会看到这样的奇迹存在,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感慨与启迪,让我们感觉自愧不如,羡慕植物的生命力之顽强不息,耐力十足,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仍然生存着,展示着它的魅力,展示植物生命的存在。这就是我们欣赏大自然时留下的深刻印象,感悟自然的神奇韵味所在,感悟人生的重要意义,激发我们的生活激情,促进我们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积极能动性,以便更好地生活下去,为人生增添魅力,为有限的人生注入无限的激情与活力。

例如,不管游览黄山亲眼目睹“迎客松”真实容颜的人,还是从图片画面欣赏悬崖峭壁上这棵迎风而立的“迎客松”,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心中为这棵顽强不屈历经风霜的苍松而赞叹,称赞其生命之强大,其生存能力之强大。苍松扎根在狭小的岩缝中,生存环境之恶劣,地理位置之险恶,自然气候之差,雨水的缺乏……但迎客松,依然顽强地与大自然抗争,竟然生存下来了,而且长成一株盘天大树,独立崖头,成为黄山的一奇观,让人钦佩赞叹不已。大漠深处,长年的干旱,气候之恶劣,但仍然有植物生存。这些植物凭借着自身的能量顽强地生存着,展示着其生命的价值;在戈壁滩上,可以说是无法生存的环境,仍然有植物扎根在这样的环境中,用自己的淡绿证明生命的魅力无限;如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可以说是绝地,万物难以生存的境地,它分为旱季和雨季两个季节,但是仍然有一些特殊的植物在这里生长,以点缀荒芜的原野。雨季来临,那些富有生命力的种子,在雨水的滋润下,迅速生长,以最快的速度繁衍生息,用绿色的生命把沙漠复活,干旱季节它们忍受着异常的困境,而等待着机会,期盼雨季的到来,重新开花结果……

所有的植物均有这样顽强的生命力特征,为了生存而奋斗,只要条件具备,就会不失时机地展现自己绿色的魅力,展示生命的价值。我曾经看到一个特殊的境况,一粒杨树籽随风飘落在一座三层楼房的瓦缝中,那里根本不是植物生长的地方。但是,这棵小杨树确异常的顽强,利用那瓦片下的空间,借助天空的雨水,温馨的阳光,竟然成长起来,几年的时间长成茶杯粗细的树木。房子的主人几次上房欲砍伐倒这棵杨树,但最后还是不忍下手,把这棵生长在不是地方的树木留存下来。夏季干旱时节,杨树的叶子几乎干枯,但是一场雨水过后,小树又恢复了原来的郁郁葱葱的景象。这让人想到另一个问题:绿色生命的顽强精神与毅力是何等的惊人,那种魄力,那种倔强的个性多么值得人类学习啊!

温室内是无法孕育盘天大树的,襁褓中的孩子无法适应狂风暴雨生活环境的。只有在风雨中历练的人,才能胜任时代赋予的重任,担当起社会发展的职责,推动社会向前迈进。我们要学习植物顽强不屈的精神,以不懈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展示自己的魅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理想。

第3篇:绿色生命范文

春天,万物复苏,最先向人报告春天的,是那么一丁点儿绿色,这使人们感觉到新的生命又开始了,绿色越来越多,春色越来越浓。整个世界充满了生命力,人们用“生机勃勃”来形容春天的一切,的确,在绿色的装点下的春天确实充满了希望。

夏天,浓荫蔽日,为人们挡住骄阳的,是那么一大片浓浓的绿色,这绿色浓得可爱,使人们感觉到更强的生命力在发挥作用,人们用“热烈”、“旺盛”来形容夏天的一切,的确,在绿色支配下的夏天确实让人感到一种强大的力量。

秋天,天高气寒,一切都已经成熟了,有人说秋天是金色的世界,但是又有谁想到,金色是在经过绿色之后才显示出来的,没有绿色打下坚实的基础,怎会有结出金色的生命之果?人们用“成熟”、“收获”来形容秋天,其实,金色的硕果是绿色生命的结晶。

冬天,大地沉睡,一切都那么的安静。有人说冬天是银色的世界,但是谁又能够想到在银色的覆盖下,绿色正孕育着新生命。你看那冬青,是那么的有活力,正在努力地为冬天添上了一丝绿意。人们常用恬静沉睡来形容冬天,其实那是绿色生命在积蓄更多更强的活力。

第4篇:绿色生命范文

绿——生命的颜色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梦确实如此“可怕”:

大片大片的树木被砍伐,夷为平地,幢幢厂房拔地而起,原有的茂密草坪贝铲除,杳无踪影,耸立起来的是一座座高得令人目眩的烟囱。

同时工厂排出的废水废料,使原本碧绿的湖水,失去了原有的清澈,上面漂浮着一些有毒的残渣废料,使原有的碧绿的浮萍失去了往日的鲜润,涌来阵阵恶心的臭气。

竖起我们的耳朵吧!听听地球想人类发出的凄凉的呼救吧!我们怎能忍受长期生活在烟雾尘埃之中呢?怀采取些措施,阻止这如恶魔般的污染吧!

碧绿的湖水,碧绿的草地,碧绿的浮萍,碧绿的树木……这是我儿是经常作的梦。从小,那充满活力的“绿”,那象征青春的“绿”,那赏心悦目的“绿“,那生机勃勃的“绿”就占据着我的整个心田。

绿——生命的颜色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梦确实如此“可怕”:

大片大片的树木被砍伐,夷为平地,幢幢厂房拔地而起,原有的茂密草坪贝铲除,杳无踪影,耸立起来的是一座座高得令人目眩的烟囱。

第5篇:绿色生命范文

他,在为群众服务的事业中诠释着山一般沉毅,树一般不朽,生生不息的精神,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都能够准确定位,不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为人生留有遗憾;

他,用沉着和冷静规划着园林处灿烂的明天;用热情和智慧让生命在绿色中闪光;用实际行动带领全处职工为一次次跨越而努力……

5年前,人们眼中的长春市绿园区是少树又少林,缺花又缺草的地方,别说绿化彩化、鸟语花香了。生活在那里的老辈人形容绿园是少绿又少园。这样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绿园的经济发展。

5年的时间转瞬即逝,如今的绿园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绿园”。绿色成为这里的主基调,到处是绿树婆娑,姹紫嫣红。街心广场、彩色景观让百姓梦中的绿园变成了现实。

弹指间,是谁将绿色带到绿园,又是谁在为靓化春城不懈的努力?

长春绿园的转变让我们把目光集中在长春绿园区园林管理处。2003~2008年,绿园区在全市绿化综合评比工作中连续5年名列第一,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突破,一跃成为全市的绿化尖兵;绿园区园林管理处还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长春市“十五”期间绿化造林先进单位、全市百姓口碑最佳单位……

从负债累累到实现5连冠的跨越让我们看到了如同奇迹般的转变。这样的转变缘自何处?带着疑问,记者采访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长春市绿园区园林管理处处长兼党支部书记张宪彬。

昨天――果断抉择临危受命

出身于工人家庭的张宪彬,16岁走入军营,19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复员后在区运输管理处工作,担任过区房屋开发公司经理。可以说一直走的很顺,倘若照此发展下去,一定会有一个不错的前途。可是天生不甘于平庸的性格使得张宪彬放弃了原有的工作,毅然决定下海经商。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他逐渐走出了一条通往致富的道路,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是什么力量让他宏图大展,是什么样的心志让他的人生丰盈而厚重呢?自从张宪彬走上工作岗位以来,在他的心中就始终怀揣着这样一个信念:人生的价值不是索取而是奉献。他一直秉承这样一句人生格言:“萍水相逢,以诚相待,为了事业,我愿奉献。”多年来,他一直用这种思想鞭策自己,始终保持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他常说: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做好。他对自己有个“约法四章”,那就是:在政治上要有原则性,在思想上要有坚定性,在工作上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生活上,不攀不比,过得去就行。可是就在张宪彬的事业蒸蒸日上的关键时期,命运的转盘又一次开始转动,张宪彬又迎来了新的抉择……

长春绿园园林管理处主要负责绿园区街道、绿地、小区、庭院等绿化养护管理工作。2002年,长春绿园园林管理处经营状况不景气,年年亏损,在全市的绿化评比中处在末尾。账面亏损高达570万元,拖欠职工工资、医疗费、采暖费及住房补贴共计17万元。在这样的状况下,职工思想情绪普遍低落,无心工作。如何扭转现状,尽快使绿园园林管理处走出低谷、获得重生?绿园区建设局党委在危难之际想到了一个人,他们认为他一定能够挑起这个重担,这个人就是张宪彬。

“我是一名党员,要听从党的召唤,为人民群众服务!”,当我们问及“是怎样的决心使你放弃自己如日中天的事业,而选择这样的烂摊子”时,他这样回答。2002年10月16日,是绿园园林职工永远难以忘记的日子,在这一天,张宪彬带着沉甸甸的期望走马上任。面对着职工那一双双期许的眼神,他没有新官上任时的豪言壮语,而是表现出了一副“看我行动”的务实作风,并把他所倡导的经营理念和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灌输到职工的心中。考察实际情况后,他说:我要用园林处的原班人马改变园林处的旧面貌,做到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彻底翻身。春天,他带领大家提前一个月进入春植工作,并同处里的中层干部及专业技术人员一道,对绿园区的重点街道、绿地、小区、广场等地进行实地踏查,对绿化彩化工作进行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冬天,为了扭转过去吃大锅饭的思想,他号召全体职工行动起来,变冬闲为冬忙,一年四季不休息,用“笨鸟先飞”的态度与时间赛跑。就这样,张宪彬将全处职工带动起来,凭借着自己身先士卒、吃苦在前的精神,使得职工们看到了希望,更将全处职工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今天――更新观念有序发展

作为一名成功的商人,张宪彬深知如何才能更大程度地提高效率。到任之后,他利用半个月的时间下地段,到班组,与中层干部和一线职工交流,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他认为,只有为园林处做出科学准确、切实可行的发展定位,才能使园林处尽早地走出困境,扭亏为盈。他强调:“推着干,干着看,稀里糊涂打发时间”的做法是行不通的。绿园园林管理处要发展就要重新科学的定位。经过细致的分析,他认为园林管理处的发展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设生态园林区为目标,按照“思想上求新、工作上求变、发展上求快、事业上求宽”的思路,以“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干部素质,提高设计水平,提升工作效率,加大管理力度,提高绿化整体水平”为工作重点,按照“低成本建设、低成本维护、高生态社会效率”设计原则,打造“树形象、增绿量、出精品、抓管理、上水平、争第一”的全新形象。

2002年以张宪彬为处长的领导班子组建以来,张宪彬一手抓经济,一手抓党建,让党员干部成为园林事业的中流砥柱,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同时,他和领导班子成员针对底子薄、欠债多、职工情绪低落、思想涣散等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调研,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工资差额浮动制》、《科室目标考核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人头,改变以往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局面,让人人有责任,人人有压力,充分调动起职工工作的积极性。2006年和2007年绿园区园林管理处在全市同行业中率先实行了差额工资浮动制,在岗职工每月发放工资总额的60%,其他40%实行差额浮动制,待实现全市绿化综合评比第一名的目标后,年底一次性发放工资。干不好工作不但不发,还要按规定进行罚款。实践证明,这种工资制度的实行使得职工的工作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在用人方面,张宪彬本着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和尊重知识的原则,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民主测评及竞争上岗的方法,将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同志安排到重要的岗位上来,让每个人各展所长、各司其职,体现自身价值,真正做到了任人为贤,各尽其能。为了加强专业力量,园林管理处招聘了6名大学毕业生,青年专业人才的不断增加,给园林处增添了新鲜血液,他们懂业务、好钻研,精力旺盛,为绿化彩化工作不断出精品、上档次提供了保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力军作用。

在张宪彬的带领下,每一个职工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专业技术上都有了大幅提高,逐渐锻造出一支高素质、会管理、懂技能、肯吃苦的干部职工队伍。技术科的同志们每天迎着刺骨的寒风,到绿园区各条街路、游园、广场、小区等亲自踏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在去外地选购苗木的过程中,由于环境差,经常吃不好饭,睡不好觉,有时为了抢任务,一宿不睡觉是常有的事,第二天还要投入到紧张的工作当中去。大家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了一张张绿化美化蓝图,多次受到专家和有关领导的好评。他们还负担着全年繁重的育苗任务,全科一开春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花窖里面非常潮湿,很多人的衣服都被汗水浸透了,有的同志家里有事也不请假,处处以工作为重,以大局为重,连年超额完成各项计划指标;绿化管理科是园林处最大的一个科室,也是绿化工作的主力军,在春植大忙季节,全科人员在科长和班长的带领下,以处为家,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密切配合,团结奋战,全身心投入到生产第一线。从栽植到后期管护,都有他们的身影;车辆科的同志们在水车少,需水量大的情况下,发扬不怕困难,连续作战的精神,夏天驾驶室里闷热,温度高达40多度,为了保证苗木的成活,司机们争分夺秒,停人不停车,坚持将所栽树木浇透水,有效地保障了成活率。主管后勤的行政科,每年春植前期,他们都要提前准备好春植所需要的锹、镐、油、勺等工具,科室人员大多都年纪较大且体弱多病,但是他们在绿化大忙季节都能以大局为重,随时听从处里统一调动,哪用哪到,从不耽搁。办公室的同志们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全处劳动,为一线科室的同志们减轻负担。其他科室也积极响应处领导号召,树立全处一盘棋思想,随时服从调动,投入生产第一线参加劳动,在绿化彩化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长春绿园园林管理处多年来一直存在着管理不善的弊病,而管理不善就直接导致在苗木采购中出现浪费现象,陷入“买苗――种苗――死苗――再买苗”的恶性循环,这也是园林管理处多年来连续亏损的症结所在。张宪彬在上任之后深刻的意识到这一点,他在班子会上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要发展就要加强管理,而且要实现管理的精细化,在苗木的采购上一定不要盲目,既要货比三家又要降低成本。同时张宪彬还提出了科学采购与科学植苗的全新思路,采购苗木时一律按照技术部门所设计的地块图纸进行,在苗木采购过程中,一定要严把质量关,杜绝人情苗,严禁病虫害树木和劣质树木的购入。绿园园林管理处在全市园林系统创新性地推出苗木采购抵押金制度:即由苗木供应商提交一部分抵押金,如果供应的苗木达不到园林处制定的标准,不仅一律退货而且不退还抵押金。通过苗木抵押金制度的实行,使得园林处在苗木采购的过程中大大的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苗木的成活率,保证了精品景观效果。

2002年至今的5年多来,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处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张宪彬实现了在上任之初所定的目标,仅在2003年就还清了570多万元的欠款。5年来,全处还创收400多万元,用于购置机械设备、弥补绿化资金不足,增加绿地面积。5年来,绿园区新增绿地192.2公顷,共计栽植了33个品种,955.3万株树木,其中栽植乔木31万株,灌木497.8万株,绿篱2136.9延米,花卉187.4万株。绿园区园林管理处还独立完成了解放立交桥南西北3个游园、锦江公园、景阳大路、皓月大路绿地,长郑公路出城口和长农公路出城口等重点工程的绿化美化任务,改造了园林,修理了苗圃,这些景观得到了居民群众的广泛好评。

5年的时间,在人生的长河中只不过是弹指一挥间,可就在这短短的5年时间里,绿园区园林管理处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突破。审视过往的5年,张宪彬评价道:“5年来,绿园工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功劳应当归于那些奋战在风雨中的职工,他们的功勋应当记在绿园园林处的功劳簿上。”

明天――打造精品 再创佳绩

付出终会有回报!2003年至今,绿园区园林处在长春市园林局、绿园区委、区政府、区建设局的关怀下,在以张宪彬为处长的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顽强拼搏,同舟共济,取得了丰硕成果。连续5年在全市绿化综合评比中取得第一名的成绩,同时也正在向6连冠努力。2008年,张宪彬被光荣地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喜获这样的殊荣后,他说:“这是党和政府对我工作的肯定,我将把它化作前进的动力,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毫无保留地贡献力量。”当问及园林处的未来时,张宪彬说,“事转企”势在必行,通过现在的一系列努力为“事转企”奠定基础,使职工尽早地适应“事转企”的变革。张宪彬还说:“过去的工作已经结束,不可否认我们在绿化工作中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成绩只代表过去,新的挑战和机遇正在召唤我们,我们将会带领全体职工继续为推进生态省建设的进程做出新贡献。”

多年来,绿园区园林管理处的全体干部职工,顶酷暑、冒严寒,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以绿化美化为已任,大力弘扬“团结、拼搏、奉献、争先”精神,在绿化吉林大地的工作中无私地奉献着。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园林人将继续发扬敢打硬仗、勇于拼搏的精神,携手并进,上下同心,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将绿园区装扮得更加美好!

张宪彬用燃烧的激情点亮了绿化事业的生命,在绿化事业中实践着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人的使命和职责。在张宪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共产党人“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他不断攀登、不断创新,不断描绘属于他的精彩人生!

相关链接

张宪彬处长获得的荣誉

1、2004年2月,荣获2003年度全区城乡建设管理工作特殊贡献奖和2003年度创建文明城区先进工作者。

2、2004年9月,被吉林省委省政府授予吉林省劳动模范称号。

3、2005年1月,被绿园区委区政府评为除四害先进个人;

4、2006年6月,被评为“十五”期间造林绿化先进个人;

5、2007年3月,被长春市绿园区妇女联合会、长春市绿园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评为2005~2006年度“文明家庭”。

6、2008年1月,被吉林省绿化委员会评为“2007年度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奖章获得者”

第6篇:绿色生命范文

一、绿色班级特色的意义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绿色,是健康的颜色;绿色,是美丽的颜色。教室的绿化象征青春和活力,代表着希望。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滴水穿石的,使整个班级的班风、班貌都呈现绿色,让绿色教育渗透整个班级的每个角落。

二、绿色班级特色的探索践行

1.以身作则,发挥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

绿色班级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全班师生的共同努力,当然也受到校园文化、社会风气等的影响,但这些都不是主要的,要构建良好的班级文化其关键是班级成员的努力。这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也需要学生的努力。因此,我们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必须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以身作则,把“绿色”付诸于行动,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2.利用教学渗透,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小学教材中,教师要挖掘拓展教材中的绿色教育内容,充分发挥课堂教育阵地作用。例如,低段语文课文《所见》《小池》《咏柳》《村居》……把大自然的美好、生机展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文意和思想感情的同时,还要渗透环保教育,树立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发动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做一名护绿小卫士。

3.设立班级绿化角,营造学生的爱绿之风

在班中设立绿化角,号召学生从家中带花,摆放在教室的每个角落,美化教室;分小队展开比赛,进行种植记录,体会种植的不容易和快乐,以此加强学生的护绿意识。同时成立“班级护绿”小组,实现目标期望:每天按时浇花,窗台每天要擦拭,及时更换变黄、枯萎的花,努力使班级成为“绿色的海洋、爱的园地”。

4.深化班会讨论和刊板宣传,加强学生心灵交流

教室的每一块墙报、每一个角落都具有教育内容,是班级的“眼睛”。富有教育性的班级环境文化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沟通师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绿色”主题班会课,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活动不是“雨过地皮湿”,而是向学校展示班级风范的好机会。园地、墙面等宣传刊板的使用,丰富了学生的绿色思想,升华了学生的绿色理念。

5.建立家校合作,提高学生环保实践的能力

班级是中小学现行教育管理组织架构中最微观的实体,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与班级管理与建设的优劣密切相关,而在这其中,家庭的通力合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环保实践能力,作为教师应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了解环保知识,收集废旧物品,制作丰富的环保自制玩具,让孩子们了解有效利用废旧物品的方法。通过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了解什么是美,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让学生参与到环境的创设中,和教师共同合作布置教室的环境。

6.开展“牛奶盒回收”活动,深化节约纸张行动

纸张来源于树木,浪费纸张等于是多砍树木。因此,我们要组织学生在班级里开展节约纸张的行动。比如,不用白纸折飞机,不乱撕本子,用写过的纸做手工。同时在班级中设立废纸回收箱和牛奶盒回收站,把学生用过的废纸、喝完的牛奶纸盒收集起来,每月销售一次,费用用来增加班级绿色的投入。到学期末时,如班会费用仍有剩余,则进行献爱心活动,为班中的贫困生购买一些学习用品进行捐赠。

7.开展“弯弯腰”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

为了让学生能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在班级开展“弯弯腰”活动。每个学生都把“见到果皮弯弯腰,见到纸屑弯弯腰,见到食品袋弯弯腰”的活动口号牢记于心,实践于行。在教室里、操场上、上学或放学路上,涌现出一个个“弯弯腰”的小身影,热爱绿色、保护环境从点滴行动做起。

通过这一系列的绿色特色活动的开展,教室里不仅有彰显班级特色的荣誉榜,春意盎然的绿化角,还有张扬个性的少先队阵地,你追我赶的星级台、设计合理的黑板报、修身养性的图书角、创意不断的精品作业……教室里处处洋溢着欢乐、温馨的气息,学生置身其中,时时感受着四周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使学生的日常生活沐浴在道德阳光中。

第7篇:绿色生命范文

国内外对建筑的生命周期成本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的研究也是少之又少,所以对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的成本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而且各国的研究成果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导致各国各界对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定义的研究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一般情况下,对待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定义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生命周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是指企业内部及关联方发生的由生产者负担的成本,即在产品研制、开发、设计、制造、营销的产品经济有效使用期间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广义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不仅包括生产者发生的成本,而且还把消费者购入的产品后产生的使用成本、废弃成本等也包括在内。另一种观点认为,生命周期成本在其研究和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基于企业角度的生命周期成本、基于用户角度的生命周期成本、基于社会角度的生命周期成本三个发展阶段。基于以上对全生命周期的叙述,我们认为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内涵是:全生命周期成本(LifeCycleCost,简称LCC),也被称为全寿命周期费用。它是指产品在有效使用期间所发生的与该产品有关的所有成本,它包括产品设计成本、制造成本、采购成本、使用成本、维修保养成本、废弃处置成本等[1]。

二、绿色建筑的内涵

(一)绿色建筑的定义

绿色建筑对人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要是说到绿色建筑具体的定义时,却是没有几个人能完整的将其阐述出来,因为,在学术界和建筑行业,对于绿色建筑的定义研究是分开进行的,大家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都认为自己的观念是正确的,谁都不肯让步,因此,对于这个问题就一直争执不下,本文认为的绿色建筑的概念是从资源利用和人与自然的角度提出的: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二)绿色建筑的特点

针对以上提出的绿色建筑的概念,我们不难发现,绿色建筑具有这样两种特点:可持续性特点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点。可持续性的特点是指建筑所使用的材料大多都是可再生的材料,建筑还可以对各种资源进行循环利用,节省建筑的成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点表现在:绿色建筑要很好的与周围的环境进行融合,不得任意对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行破坏,或者是尽可能的减小对周围环境的破坏,避免对环境造成更大程度上的破坏[2]。

三、绿色建筑的节能技术

能源是人类生活中赖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虽然我国的地域辽阔,能源的生产也比较大,但是,我国是世界中的人口大国,对能源的消耗也是比较大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而能源却是有限的,因此,节约能源就成为了我国各行各业需要思考的问题了。绿色建筑就是倡导能源的节约,绿色建筑中的节能的技术主要包括:

(一)太阳能供热采暖技术

据估算,我国陆地每年接收的太阳能辐射量约为5.02×1022J,相当于1.7万亿吨标准煤,数量巨大。只要能够将这些太阳能进行有效的利用到绿色建筑中,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我国在能源开发上的压力,节省我国现有的能源。太阳能中常用的辅助燃料主要有:蒸汽或热水、燃油或燃气、电及热泵,在绿色建筑中具体使用哪种热源就要根据当地的具体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了,争取采用最节省成本的方案[3]。

(二)绿色通风空调技术

绿色通风空调系统是指在通风空调系统的全生命周期内,尽可能的采用可再生的资源,最大限度的减少能源与资源的消耗,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提高资源的使用率,为人们提供更加健康与舒适的生活环境,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三)围护结构节能技术

建筑物的围护结构主要包括遮阳系统、外墙节能系统、门窗节能系统以及屋面节能系统。而我国的大多数的建筑的能耗都是由玻璃窗造成的,因为玻璃无法遮挡阳光,因此,必须要做好遮阳的工作,采用科学技术进行门窗系统的节能设计,从而提高建筑的的保温工作[4]。

第8篇:绿色生命范文

一、绿色数学课堂中问题的设计

问题设计是课堂提问的基础,是课堂提问顺利进行的关键,问题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结果。绿色课堂教学的提问应关注学生已有经验,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

1.从关注学生的经验背景和现实角度出发,问题应具有现实性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所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只有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学习,才能带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问题是否有效,关键在于它是否符合学生的“现实”。这里的“现实”,既可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看到、听到、感受到的,即学生的生活经验,也可以是他们在数学或其他学科学习过程中能够思考或操作的,即思维层面的现实。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现实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应联系学生已有的“现实”,将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在讲授“扇形统计图”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所熟悉的过生日“切蛋糕”,提出“如何把蛋糕切成相等的几块”。这是大多数学生过生日时常有的经历,他们对此有着内隐的、非系统化的生活经验。而且,学生小学时学过“几等分圆”“扇形”及“扇形的圆心角”等数学知识,所以当教师以“简单描述一下每块蛋糕的形状”与“每个扇形圆心角的度数是多少”这两个问题进行启发点拨时,学生们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认识到“等分圆即等分圆心角”。教师再深入一个层次,提出“不等分蛋糕”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数学意义上认识到“按比例分圆即按比例分圆心角”。

2.从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的角度出发,问题应具有启发和探究性

课堂提问有不同的水平,低水平的问题只是关注学生对知识的重复记忆,只有高水平的问题,才能有助于学生去思考。其中理解性问题和探究性问题,就是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需要使用已有知识对问题进行信息加工,通过思考得出问题的答案。例如,在学习了频数和频率的概念后,可以让学生思考“频数和频率的关系是什么”“在何种情况下使用频数这个概念较好,在何种情况下使用频率这个概念较好”,在对概念的比较与鉴别中,学生巩固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理解性问题既要求学生能够识别、辨认事实或依据,又要求学生能够说明、解释问题的特征及原因。例如在学习了零指数之后,让学生思考“指数为零时,底数有什么限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限制?”找到问题的根源有助于学生深入地掌握知识。

探究性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尤为常见,在此类问题中学生需要分析已知信息,辨别所需概念,抽象出知识的内在联系,最终得出解决方案。探究性问题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要求很高,它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再认识和简单应用,更需要对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如“利用相似的知识设计测量旗杆的高度”等。探究性问题特别适用于学生的操作实验活动,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有很大作用。

3.从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问题应具有生成性

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有生命的活动,因此课堂教学中会有动态的生成,“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当美丽的图景出现后,教师应用自己的教育底蕴、教学智慧及时捕捉并灵活驾驭”。叶澜教授道出了生命课堂的内涵。为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注意问题的生成性,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情况有一个预知,应先预见到学生可能的答案,估计学生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尽可能地敏锐捕捉学生回答中错误的或不确切的内容,并事先准备好应对措施。如在学习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后,有的学生提出质疑,提到教材中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分类是不正确的,不应分为三类,应该分为两类,即直线与圆有公共点及直线与圆没有公共点,直线与圆有公共点又分为有一个公共点和有两个公共点。面对如此问题,教师要有一个应对的策略。教师提的一些问题,也要考虑到课后的一些学习需要。比如,让学生探索、发现圆周角和圆心角之间关系时,根据两个角的位置不同,可以分为三类。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证明其中的一种情况,并提出其他两种情况的证明,让学生课后去完成。

4.从关爱学生的角度出发,问题应富有情感性

学生不仅仅是有生命的人,而且也是富有情感的人。在数学课堂提问中,应注入生命的元素,关注问题的“善”和“感情”色彩。

首先,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能使学生产生愉悦的体验。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与数学问题直接相关的图案迅速唤起学生的注意,以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美丽的图案是怎么样画出来的?”“图案里的奥妙是什么?”[1]

其次,教师在提问中,应注重情感激励的策略。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应给予充分的表扬,回答不上来时,要停顿一会,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如果学生仍然回答不上问题,教师要进行耐心的帮助、引导,要体现出宽容、理解并接纳他们,帮助他们搭建起由低谷迈向成功的桥梁。

二、绿色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提问的现实性应体现问题中的“数学本质”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早就对数学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一语道出了现实问题对数学学习的作用。在教学中,为了体现现实性,教师必须引领学生寻找现实世界中能够撩拨学习情怀的生活素材,把数学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已有经验中,促使他们以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悟数学知识的规律内涵和应用价值,进而激发学习数学的持久热情。数学教学设计的核心是如何体现“数学的本质”“精中求简”“返璞归真”,呈现数学特有的“教育形态”,因此,联系实际,应该围绕着课堂中的“数学本质”进行。

2.注重问题的启发性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当学生处于“愤”和“悱”的状态时,教师进行启发、诱导、传授知识,才会收到最佳效果。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自己寻找知识的情境,使学生经常处于“愤”和“悱”的状态,形成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课堂上,任何问题都要带有一定的启发性,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对回答问题有一定的兴趣。问题的难度不宜过高或过低,要学生跳一跳能摘到,一方面要保证学生回答问题的自信心,一方面避免学生对简单问题的厌烦。

例如,在讲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的知识,这时可以从四边形的内角和、五边形的内角和方面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多边形的内角和。

3.基于学生和教材资源,引导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

首先,教学中应基于学生和资源引导出课堂中有价值的问题。如教师在课堂上展示了“人和旗杆的影子”“旗杆在镜子中的影子”“用标杆测量”“用三角板测量”“用测角仪测量”等测量旗杆方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评价,从测量的精确性、适用性等方面分析不同方法的优劣,为学生真正开展测量活动提供前提。

其次,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问题,通过逆向思维、由特殊到一般等方式进行变式生成性设计。在生成性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不是以制度性的方式相遇,而是“以一种相互交融的方式相聚”。有的专家指出“现代教育的目的非是告知后人存在什么或必然会存在什么,而是晓谕他们如何让精神充盈人生,如何与‘你’相遇”。在互动的教学中,由于每个主体的主体地位都得到了尊重,所以“新话题”(也就是新教学资源)就会不断喷涌、生成。数学教学中,要善于捕捉这些“新话题”来设计问题,促进教学的有效开展。

4.注意问题的适宜性和层次性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遵循这一规律。在教学中,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尽可能设计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来提高问题的整体水平。如“测量旗杆的高度”可以设计这样由简单到复杂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1)在同一时刻,两个物体的高度与影长有什么关系?(2)旗杆的高度与人所在的位置有关系吗?为什么?(3)还有其他测量旗杆高度的方法吗?为什么?(4)在没有影子(阴天)的情况下,还能测旗杆的高度吗?为什么?

此外,数学课堂中提问的内容,应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一个问题都服从课堂教学目标。在一个小的知识点上,教师可以围绕中心问题设置问题串,问题串中各个问题相辅相成,配套贯通,环环相扣,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体认识。在设计中,尽量使得问题具有启发性,为此,应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和理解性的问题。比如在讲授“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时,研究者对课堂实录进行分析,发现[2]一节课教师提了近110个问题,其中多数问题,如“得到什么”“等于多少”等,大都属于事实型、判断型、结果型的问题。这些短、平、快的问题,不需学生深入思考就能很快回答。而对为什么要研究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如何建立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联系,缺乏必要的认识。教学过程被教师分解得过细且有些琐碎的问题所牵引,缺少引发学生进行持续思考和深层思维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也未能从如何入手研究问题的角度给学生以启发。

5.注意问题的针对性、简约性

首先,在课堂提问中,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因此,在提问问题时,可以考虑如下两方面内容:一是针对教学内容。问题应根据教学内容,抓住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紧扣教材的中心及重点、难点设疑。设计的问题要指向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的核心内容。二是针对学生实际。由于学生的来源不同,背景不同,设置的问题应该是有区别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知识基础以及教学内容与目标,恰当地设置问题,突出数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有助于学生顺利地获取和领会有关信息,并积极做出反应,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日本学者佐藤学说:“教学改革应是静悄悄的革命,是在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单位进行的革命”。换言之,关注学生,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也是民主的一种体现。

其次,课堂设计的问题应符合简约性原则。根据心理学原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不可能持续较长或很长时间。因此,要从关注生命的角度设计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一般而言,学生一节课只能集中25~35分钟左右,所以教师应该把一节课中最需要提问的问题进行精心设计,形成紧凑有效的问题链,让学生有兴趣参与思考、讨论。教师的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切忌过滥。

总之,绿色数学课堂提问应基于学生的实际和数学的本质,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设计具有现实、深层次的、发展性和情感性的问题,使数学课堂绽放生命的色彩。

参考文献:

[1]綦春霞.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9篇:绿色生命范文

绿——生命的颜色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梦确实如此“可怕”:

大片大片的树木被砍伐,夷为平地,幢幢厂房拔地而起,原有的茂密草坪贝铲除,杳无踪影,耸立起来的是一座座高得令人目眩的烟囱。

同时工厂排出的废水废料,使原本碧绿的湖水,失去了原有的清澈,上面漂浮着一些有毒的残渣废料,使原有的碧绿的浮萍失去了往日的鲜润,涌来阵阵恶心的臭气。

竖起我们的耳朵吧!听听地球想人类发出的凄凉的呼救吧!我们怎能忍受长期生活在烟雾尘埃之中呢?怀采取些措施,阻止这如恶魔般的污染吧!

碧绿的湖水,碧绿的草地,碧绿的浮萍,碧绿的树木……这是我儿是经常作的梦。从小,那充满活力的“绿”,那象征青春的“绿”,那赏心悦目的“绿“,那生机勃勃的“绿”就占据着我的整个心田。

绿——生命的颜色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梦确实如此“可怕”:

大片大片的树木被砍伐,夷为平地,幢幢厂房拔地而起,原有的茂密草坪贝铲除,杳无踪影,耸立起来的是一座座高得令人目眩的烟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