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并购类型及资产覆盖率分析范文

企业并购类型及资产覆盖率分析精选(九篇)

企业并购类型及资产覆盖率分析

第1篇:企业并购类型及资产覆盖率分析范文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二航局”)的物资集中采购从2007年开始探索,至今已有八年,过程中历经了反复调研、建章立制、机构调整、职能分配、启动推行、改进完善、全面普及、板块覆盖、品种拓展等阶段,目前已经全面覆盖了钢筋品种、投资领域和海外板块。确定集中采购的目标任务

集中采购的背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竞争,实质上是资源整合能力的竞争,资源整合能力决定了企业的市场创新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和市场服务能力。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管理水平和决策效率不断提高的条件下,现代化施工企业特别是大型施工企业推行集约化管理,实现“集约经营、协同发展”,是提高资源整合能力的必然方式。正是在这一市场背景和企业发展需求的背景下,物资集中采购作为集约化管理的重要举措之一,已成为当前国内外大型施工企业普遍实施的管理模式。

集中采购的目标。集中采购是指将分散的物资需求集中到统一的管控平台实施采购,通过集中的需求规模、集中的管控平台、集中的支付保障,整合供应链合作,实现项目材料成本、供应效率、资本运作、监督手段的最优化,提高物资采购对企业战略的支持力度和广度。

集中采购的任务。将建章立制和决策裁量集中到企业总部职能管理部门,将采购交易流程集中到采购中心,将供应渠道集中到以企业内部专业公司为龙头,将供应份额集中到占比较大供方为主的战略合作供应链,将采购资金集中融入到企业资金集中管理体系,是集中采购的主要任务。挑选集中采购的物资品类

物资集中采购品类的挑选,应结合企业的主营范围、采购的物资占比、每种物资的采购特点和市场营销方式等主要因素挑选。

企业的主营范围。二航局经过60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一家融设计、施工、科研、资本运作于一体,以路桥、港航、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市政工程施工为主业, “大土木”、多元化经营的大型工程建设企业,境内市场遍布30个省、市、自治区。

采购的物资占比。类似于二航局的国内外大型施工企业,其主营范围所需采购的大宗物资主要包括钢筋、钢材(板材、型材、管材)、水泥、地材、预应力材料、燃润料、机电产品、化工产品、防护设施、工属具、周转材料、劳保用品等品类。据二航局多年的物资采购数据统计,主要品类的金额占比分别为:钢筋约45%,钢材约25%,水泥约10%,预应力材料约5%,周转材料约5%,其他材料约10%。不论是从成本、进度、质量、安全、资金等任何角度分析,毋庸置疑,前三项是施工企业必须高度关注的品类。

物资的采购特点。钢筋和钢材的采购特点是产品标准化、质量要求稳、行情波动频、资金占用大、仓储时间长、市场竞争强、信息很透明、倒逼计划性,而相对钢材而言,钢筋具有品种规格少、厂家分布均、项目需求匀、市场库存丰的特点;水泥具有地材属性,两者共同的采购特点是价低但量大、产地不易远、贮存受限制、结合进度紧、量差需严控、易被反集中,而相对地材而言,水泥具有厂家系法人、已趋集团化、质量自控严、产能超过剩的特点。

市场的营销方式。不同品种的物资,其市场营销方式是不同的。多数钢厂都先款后货、自主定价、按月排产、很少库存、品规不全,市场钢贸~般现款现货、价随市场、波段操作、库存充足、品规齐全、品牌有限、薄利多销、赚取厂家规模返利,工程钢贸一般积极投标、适度赊销、按需打款、即时提货、配送到位、赚取垫资费和服务费,钢材的集中采购只有平衡好供应链中各方的利益方能流畅,水泥厂一般响应项目的各种定价机制和回款条件,但随着集团化和上市对资金的严格要求以及产能过剩的压力,水泥行业已趋向于有实力的商针对单个项目进行垫资。

主要品种的要点。钢筋集中采购的要点是促规模、保供应、优化融资;水泥集中采购的要点是提升话语权、降成本、创效益、保供应;部分专用材料则作为补充,优化打造供应链。

综合分析不难发现,钢筋、水泥、部分专用材料是大型施工企业物资集中采购应挑选的主要品类。

明确集中采购的机构职能

大型施工企业往往项目数量多、地域分布广、层级跨度大,只有不漏项、不交叉地明确了组织架构中各层级单位部门的职能,才能保障集中采购的流畅实施。

局级总部。物资部门负责建章立制、平台打造、监督执行、绩效考核、供方管理,财务部门负责资金集中保障。

局级采购中心。负责交易平台维护,承担项目前期跟踪、招标评标组织、结算支付登记、统计数据分析等事务性工作。

子分公司。在本公司范围内的各项目贯彻落实集中采购工作,汇总计划,参与招评标,统计分析各项目的采购数据信息和绩效指标,维护本公司利益,协调解决相关方问题,推荐优质供方。

项目部。履行物资集采职责、承担集采义务,具体包括提交招标计划、参与招标评标,签订采购合同、下达供应计划、现场验收材料、对账结算签认、申请支付货款、集采信息上传、中标供方评价。

物流公司。作为“1+N”供应链中的重要一极,履行平抑价格、补位保供和拉长资金链、合规融资职能。即通过100%应标率和50%左右中标率指标平抑整体价格,控制企业资金投入总量;紧急情况下完全履行上级下达的保供指令,确保集采体系正常运行;通过50%的需求集中和支付集中推动上游供应链建设,拉长资金链,并整合“商商银”链条,实现部分合规表外融资。

厘清集中采购的流程环节

集中采购的流程环节多而细,厘清方能忙而不乱,归纳起来主要包括如下环节。

项目跟踪。采购中心通过企业经营系统和工程管理系统跟踪新接项目材料需求总计划,原则要求收到工程中标通知书或工程开工后20天内,项目部上报集采物资招标申请,以确保集采项目覆盖面。

招标议标。采购中心整合招标申请,编制招标计划,向合格供方招标公告和招标文件,组织开标评标,评标报告报领导小组审批。

合同签订。项目部按经过审批的评标报告结果和中标人签订采购合同,向相关部门和机构报备。

计划传递。项目根据生产进度、市场行情、资金状况、库存条件、现场道路、季节气候等因素编制的月度供应计划或应急供应计划经过子分公司审核后,通过采购中心集中向供方下达。

供应衔接。项目部主动敦促供方组织生产和发运,供方及时向项目部反馈配载发货详情。

现场签收。项目部即时签收到场的材料质量、数量和资料等。

对账结算。项目部及时办理对账结算手续并上传相关信息,采购中心及时登记。

如约支付。项目部及时主动按照合同约定申请支付,采购中心及时登记。

解决集中采购的关键问题

建立精细通用的价格机制。以价格波动频繁的钢筋为例,综合单价M一信息价A+运杂费B+贴息费C+调节价D的比价和调价机制已趋成熟,其中A为供需双方和市场均认可的第三方网站中距项目最近且最合理的城市实时信息价,C为供需双方和市场均认可的国家权威网站中项目所在地区直贴利率,A和C在招标时统一日期和城市,以防止理解不一致,也便于统一纠偏,在合同签订和供应结算过程中按网价波动对应同步调整,B和D由投标人自主填报,B不应为零和负数,D可为正数或负数,B和D在合同签订和供应结算过程中不予变更。当然价格机制有很多种,在分散分批采购模式下,对于行情波动频繁的钢筋,在某个时段、某个城市或某个供方,的确会有比上述价格机制更低的“价格洼地”,但这种个例的发掘是不适宜在全项目周期、跨省市地域、全供应链库的集中采购体系中操作的,即便是在以项目为单位的分散采购体系中也不见得全面适用,这是牺牲了大型施工企业采购效率和监督效率的,而统一精细通用的价格机制是集中采购的技术保障。

建立集中配套的支付保障。任何供应厂商愿意积极长期地参与到集中采购体系中来,都是以连续订单、必要利润和按期收款为动机的,而按期收款又是最被关注的。大型施工企业的项目分布面广、人员流动性强、业主支付能力和档期不均衡,项目上级的子分公司由于项目盈亏不一、装备投入不一、历史问题不一等因素也存在资金存量和预期、授信额度和到期的不一致,只有当资金分级集中到更高层面的局级“蓄水池”,集中调配资金,集中管控授信,以丰养欠,以厚补薄,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才能得到有力保障,配套集中采购的支付信誉才能得到有力保障,集中采购中最关键的也是最常见的不诚信履约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并可实现变违约拖欠为合同内约定延期支付。没有集中配套的支付保障的集中采购即使推动起来了,也往往会很快停滞、倒退甚至失败。需要说明的是,作为“1+N”供应链体系中的内部专业化物流公司,尽管项目同时享受到了较大的融资体量和较低的融资成本,但其对企业的贡献则更为明显,一是通过发挥规模优势,在不高于外部市场报价中标前提下的盈利给公司带来了收益,二是通过发挥专业优势,在不松于招标支付条件前提下的支付手段为公司拓宽了融资渠道。

建立高效透明的信息平台。集中采购的物资交付到项目必须要完成物流、商流、资金流、单据流等往来、闭合和重复的流程,其中单据流是必要的记录凭证,但在计划、合同、签收、对账、结算、支付等商流环节中,一套闭合的单据流难以在施工现场点多线长面广和人员频繁流动的情况下及时有效流转,管控和服务单位也难以及时有效地进行跟踪、服务、监督和统计。因此建立一个覆盖各个环节、分配各种角色、划分各级权限、信息随时录入、报表实时体现、业务财务对接、违规自动识别、数据长久保存的高效透明的信息化平台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强化相关部门的协同监督。项目物资部门录入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和全面性是上级子分公司和采购中心监督和跟踪的重点,供应厂商的到货日期、物资商标、牌号材质、磅重公差、尺型包装、结算价格是项目部和上级子分公司监督的重点,付款日期、付款金额、票据类型、付款对象、付款账号是各级财务和采购中心监督的重点,项目覆盖面、结算总量、实供单位是子分公司和局总部两级物资部门监督的重点,采购中心的招标组织和评标判标是项目部、子分公司和监察部门监管的重点。总之,不同单位和不同部门的不同监督重点是权力相互制衡、利益相互平衡的协同监督出发点和落脚点。

统一各级领导的思想认识。上述的协同监督重点正是集中采购中相关单位的利益重点,涉及到相关单位的各级领导,作为发起集中采购的最高层面领导者,务必要统一下属各级单位领导的思想认识并贯彻推动,方能垂直高效地落实集中采购工作。

提高物资队伍的整体素质。集中采购的多数环节和大量工作是由各级物资部门完成的,只有提高主管、采购、验收、料账等各物资岗位,即物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方能落实集中采购工作、践行决策的管理意图、实现集中采购乃至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优化绩效指标的考核体系。针对个人、部门、项目、子分公司、采购中心、资金中心等集中采购涉及到的利益相关方,制定并优化绩效指标、辅以实质性的考核和奖惩,实现牵引推动集中采购工作,并使其落到实处。

打造合作共赢的供应链。供应链打造的主要手段包括规模打造、信誉打造和规则打造。规模打造时可针对某个品类,根据项目分布密度和供应厂商覆盖密度,分省市、区域或年度进行整合,需要说明的是,企业内部专业化物流公司可向企业外部独立经营,在以内部市场和资源为依托来拓展外部市场时,其规模打造优势更加明显;信誉打造时除了上述的支付保障手段外,企业的品牌工程和有影响力的工程也是打造供应链的“吸铁石”;规则打造主要是指建章立制,管理办法应按照资格准入、限定名额、分级评定、优晋劣汰的原则制定,在资格准入时可按认知度和认可度分为潜存、备选、合格、转型、注销和禁用六种状态,在分级评定时可按近三年供应份额、供应覆盖区域、账期拉长实力和投标响应度分为联盟型、卫星型和交易型三个等级,在优晋劣汰时可按数据排名和项目评价进行升级升格和降级降格。

通过上述对集中采购的目标任务、品种挑选、机构职能、流程环节和关键问题的分析,结合二航局近几年钢筋集采的成熟、投资领域和海外板块的覆盖以及水泥和部分专用材料的“试水”经验,作者认为大型施工企业的物资集中采购应根据企业的组织管理架构、成员单位采购品种的交集、规章制度的建立完善、集中配套的支付保障、信息化手段的建设支撑、协同监督的执行效力、各级领导的思想统一和重视程度、物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绩效指标的设计与考核、市场对企业实力和信誉的认知认可程度、供应链培育打造的广度和深度等综合因素,合理布局结构,分品类、分阶段地推进。

第2篇:企业并购类型及资产覆盖率分析范文

关键词:流量经营;大数据;协同发展

一、流量经营的困境

微信、微话等OTT业务的快速发展,对电信运营商的语音、短信等传统业务产生极大替代作用。电信运营商想继续保客户、保收入,必须在4G时代做好流量经营,以高网速提升客户满意度,以丰富的数字内容服务促进客户消费,从而稳定客户份额促进客户价值提升。2014年7月,国资委要求三大运营商三年内必须削减营销费用400亿。电信运营商陷入一方面需要加大投入开展流量经营,另一方面又缺钱进行流量经营的困境。

二、强化协同运营能力解决缺少资源问题

如何突破流量经营缺少资源的困境,电信运营商需要强化协同运营能力,将流量业务的市场推广与网络建设、语音产品、企业大客户市场等工作紧密配合,多方借力实现快速发展。同时需要加强精确营销能力,运用大数据挖掘对客户进行精准分群,提升资源运用效率。

三、以数据分析确定流量经营决定性因素并制定相应措施

以某市电信运营商的数据为例,以手机上网客户的流量同比去年增幅为因变量Y,以手机终端、语音、短信、地理位置、手机APP用量等172项客户属性为自变量X,采用统计学的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进行数据挖掘,找出提升客户流量提升的最关键影响因素。

<E:\王芳\现代营销・学苑版201411\姚1.JPG>

图1:客户流量提升关键因素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可以看到对客户的流量增长关系有显著影响(P-Value<0.05)的因素分别是:手机终端、客户是否产生3G/4G流量、客户正使用的流量套餐、客户的手机APP使用量以及客户在网时间。

也就是说要提升整体客户的手机流量,就要针对以上5项因素开展工作。基于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可制定的流量协同经营举措如下:

1.网络协同,提升3G/4G网络建设效益;

2.终端协同,以3G/4G终端激发客户流量;

3.基于大数据挖掘开展流量套餐及数字内容触点营销;

4.针对企业大客户推出流量型行业应用;

5.建立中高流量客户离网预警模型,完善高价值客户保有体系。

<E:\王芳\现代营销・学苑版201411\姚2.JPG>

(一)流量经营必须与网络建设协同发展

近几年运营商大力建造3G/4G基站,但在实际生活中,依然有大量客户手机上网流量承载在2G网络,如果能将2G高流量客户迁移到3G/4G网络,将给客户带来更高的上网速度体验从而提升客户满意度,同时伴随着客户上网速度的提升,客户的手机流量也会随之增加,从而促进运营商的流量收入。经过分析,高流量客户手机流量承载在2G网络原因如下图。

<E:\王芳\现代营销・学苑版201411\姚3.JPG>

图2:高流量客户承载2G网络树状分析图

说明:

A、TD终端即指TD-SCDMA制式的3G、4G手机;

B、G网即指GSM制式的2G网络;

C、锁网即指客户虽然使用3G、4G手机,但在手机上设置为仅使用2G网络。

从上图可见,要将高流量客户从2G网络迁移动3G、4G网络,关键是确保网络、终端、业务三者相匹配。针对每一个问题,可采用的举措如下:

1.网络覆盖好,3G/4G终端占比少

针对该类型区域,应当加大3G/4G终端的推广力度和优惠幅度,同时对双卡客户以及不支持TDSCDMA制式的iphone4至iphone5客户进行重点推广,促进该部分高价值客户更换3G、4G手机,从而提高3G/4G终端占比。

2.网络覆盖好,疑似锁网终端多

针对该类型区域,应当加强网络覆盖宣传,优先引导客户将手机设置由仅使用2G网络更改为优先使用3G、4G网络。例如,当疑似锁网客户进入有3G、4G网络覆盖区域,即触发一条短信提醒客户该区域已实现3G、4G网络覆盖,将手机设置为优先使用3G、4G网络可享受更快手机上网速度。

3.网络覆盖好,2G终端高流量客户多

针对该类型区域,同样应当加大3G/4G终端的推广力度和优惠幅度,促使该部分2G高流量客户迁移动3G、4G网络。

4.网络覆盖好,3G、4G终端无流量或流量少

针对该类型区域,应引导客户多使用手机阅读、手机游戏等各类手机APP,激发客户手机流量。

5.网络覆盖差

针对网络覆盖差的区域,必须加强3G、4G网络建设。但是运营商的网络建设资源非常有限,因此网络建设需要有优先次序,确保早期投入的网络资源可以尽快带来最大的收入回报。3G、4G网络建设应优先选择2G高流量客户多、3G、4G终端占比高的区域,这样只要该部分区域完成3G、4G覆盖,立即可带来大量的3G、4G流量增长。

(二)流量经营必须与手机终端销售协同发展

客户必须使用3G、4G手机才能享受3G、4G高速上网服务,从而带来更多的手机流量收入,因此手机终端的销售是流量经营的关键。同样运营商的终端补贴成本是有限的,必须把终端销售带来的更多流量回报的客户实现终端销售效益最大化。首先运营商需要把终端卖给有手机上网需求、并且活跃区域有3G、4G覆盖的客户;其次运营商需要整合客户地理位置信息、流量、换机频率、好友圈等海量数据,锁定高换机倾向的客户并根据客户终端偏好推荐适配的机型。此处以某市运营商的真实数据为例,简单介绍如何构建4G潜在客户识别模型。

1.模型的构建思路及方法

(1)通过对客户近3年换机频率、当前手机使用时间、ARPU、MOU、DOU等海量信息进行挖掘,刻画出2个月内即将换机客户特征,并根据这些特征识别出4G终端销售潜在客户。

(2)对换机潜在客户进行聚类分析,实现客户分群区配相应的终端及购机方案。

2.客户购机倾向计算及模型准确率。

运用决策树模型对全量客户4月份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为每一个客户分配了一个6月份换机可能性指数。

随着换机可能性指数的提高,预测准确性不断提高。例如提取换机指数0.5以上的客户有6.1万户,实际换机为4.7万,准确率高达78.2%。

<E:\王芳\现代营销・学苑版201411\姚5.JPG>

图4:换机潜在客户识别模型准确率

3.对高倾向客户进行聚类分析,并对不同聚类设计相应的终端优惠方案

运用K-means模型对换机指数高于0.5的客户进行聚类分析,实现客户分群。可针对不同客户群特点推荐适配的终端方案。相关数据可以每月生成,提升终端营销效率,节约群发、外呼等营销资源。

表1:购机高倾向客户聚类分析结果(每个聚类的客户共性特征)

[\&聚类4\&聚类1\&聚类7\&聚类3\&聚类6\&聚类5\&聚类2\&占比\&48.7%\&37.9%\&6.7%\&2.4%\&2%\&1.4%\&0.9%\&操作系统\&未知\&塞班\&android\&未知\&未知\&未知\&ios\&手机上市

价格\&1-500\&1000-1500\&501-999\&未知\&1501-2000\&2001-3000\&4001以上\&总消费

金额(元)\&51.12\&54.36\&29.61\&73.81\&65.68\&68.8\&108.15\&总流量(M)\&41\&47\&18\&154\&39\&62\&345\&流量消费

金额(元)\&7.4\&8.58\&7.89\&17.8\&8.68\&10.6\&26.7\&短信发

送量\&13.26\&14.79\&11.08\&31.62\&19.2\&20.2\&60.98\&主叫时长\&195\&209\&224\&244\&253\&254\&366\&]

<E:\王芳\现代营销・学苑版201411\姚6.JPG>

图5:各个客户聚类的占比

(三)大数据+触点营销贯穿流量套餐和数字内容运营全流程

<E:\王芳\现代营销・学苑版201411\姚7.JPG>

图6:流量套餐、手机APP用量与客户流量提升的多元分析结果

前面的多元回归分析告诉我们,客户办理的流量套餐以及客户手机APP用量与客户手机流量的大小有显著的相关性。因此流量经营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引导客户尽可能的办理包含更多流量的套餐,并且引导客户使用更多的手机APP以及阅读、游戏、视频等数字内容。虽然运营商的营销资源非常紧缺,但运营商拥有海量的客户行为数据,具有天然优势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挖掘客户的兴趣偏好,并在客户产生某种行为时触发合适的产品、套餐推荐,实现客户、产品、行为三者的匹配,提升推广成功率从而节约营销成本。

1.基于大数据分析强化精细化运营能力

运营商可以按照客户的生命周期、流量、套餐、兴趣偏好进行画像分群,制定客户偏好标签并匹配适当流量套餐及数字内容业务,常态化通过点对点方式精确营销提升流量经营效率。

2.全渠道实时/准实触点营销

根据客户各个生命周期特点,掌握存量客户购机、充值、10086咨询等关键行为,基于“客户分群、业务匹配、渠道布控”CPC策略,利用空中充值追尾短信、10086短信服务厅/网上营业厅等平台海量接触客户机会开展全渠道实时/准实时触点营销,具体示例如下图。

<E:\王芳\现代营销・学苑版201411\姚9.JPG>

图8:全渠道实时/准实时触点营销示例

3.围绕“特定群体+自有APP+流量优惠”策划热点事件提升活跃度

除了数据挖掘锁定高倾向性目标客户群,开展全渠道实时、准实时触点营销外,还应该针对特定客户群体结合自有APP和流量套餐优惠去策划一些热点事件,从而激发客户手机流量。例如:

(1)融合流量套餐优惠,基于咪咕爱唱手机软件开展咪咕新星校园歌手大赛;

(2)开展彩云“备份我的大学生活”主题活动,引导新生使用彩云备份“大学第一天”珍贵照片,并使用MM手机助手免费安装校园必备软件;

(3)促使本地高校学生开通飞信并加入飞信班级群,有助于提升校园新增市场占有率。

(四)针对企业大客户推出流量型行业应用

企业大客户往往是运营商的高价值客户,向企业客户推出各类流量型行业应用,可以迅速带来大量稳定的流量收入。例如某市运营商就以“行业卡+信息化终端”模式为本地一家上市公司搭建全国客户积分兑奖平台,总规模达到1.1万户。通过应用“流量池”方案(指定号码指定流量进行B2B2E流量统购),带来可观的流量收入。同时还获得该客户的认可,在客户的仓储管理系统项目中的所有采集终端统一选用该运营商行业卡产品。

(五)建立中高流量客户离网预警模型,完善高价值客户保有体系

按“二八”理论,少数的高价值客户为企业带来大多数的收入。因此高价值客户的流失对企业是非常致命的。要保持流量及流量收入的快速稳定增长,建立完善的高流量客户离网预警及保有体系必不可少。

1.建立高流量客户离网预警体系

<E:\王芳\现代营销・学苑版201411\姚10.JPG>

图9:8月份离网的高流量客户离网前平均消费行为变化趋势

从上图可见中高流量客户离网前6个月通过时长、交往圈等语音数据提前出现下降趋势,并且初期语音数据下降幅度远高于同期的流量下降幅度。而当客户流量出现明显下降趋势时,基本次月即处于停机状态。通过流量变化对客户离网倾向进行判断,无法起到预警挽留作用。

因此运营商需要通过语音时长、交往圈、余额等客户基础属性构建中高流量客户离网预警模型,提前6个月进行离网预判,留下更多的时间窗口进行客户挽留。

表2:某市运营商中高流量客户离网预警模型应用效果

<E:\王芳\现代营销・学苑版201411\姚11.JPG>

某市运营商构建离网预警模式,2月份,3007户中高流量降级客户出现离网预警,其中1920户在之后6个月内离网,预警准确率为64%。1920户实际离网客户中,有1299户(67.7%)在3月份有通信行为、928户(48.3%)在4月份有通信行为。该运营商可以根据模型提供的预警号码在3月、4月份通过短信群发、电话外呼等方式进行挽留。

2.完善中高流量客户保有体系

在构建有效的高流量客户离网预警模型的基础上,运营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建立完善的高流量客户保有体系。

(1)离网预警。每月提取中高流量离网预警号码通过短信、外呼等方式,结合充值送话费优惠、流量赠送进行挽留。

(2)套餐提档、充值合约捆绑。向中高流量客户开展升级流量套餐享受预存话费送话费优惠。

(3)终端合约捆绑。外呼引导中高流量客户办理0元购4G手机。

(4)流量合约捆绑。向出现离网预警的高流量客户办理承诺消费赠送半年免费手机上网流量。

第3篇:企业并购类型及资产覆盖率分析范文

[关键词]电网;物资;集约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R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6-0352-01

引言

针对电网物资集约化管理的深化,其内涵包括:构建统一、高效、统筹集约的电网物资管理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建立标准先进、流程优化、界面清晰、统一监督考核及职责明确的管理体系;构建协同运作、标准统一的电网物资供应链管理系统;建立纵向贯通、横向集成的信息网络体系与运作平台;深化企业文化建设。综合电网物资集约化管理深化的内涵,笔者试图从物资需求管理、产品质量监督及仓储管理的角度展开讨论。

一、物资需求计划管理

为了提高电网物资需求计划的及时性、准确性,建议引入精益化管理理念,并对物资的全部元素进行管控,具体如下:

(一)物资要素管理

电网物资要素管理的实质是深挖、调整及均衡电网企业的全部物资,并通过外部市场资源调配来实现经济、合理及高效配置,而在物资需求计划管理上,具体体现在:一是从制定、申报、审查到执行的全过程进行层层把关及全程管控,以优化对物资成本的预算;二是分类、分层管理物资需求计划,并严格管理年度物资计划的总量指标,期间应坚持“计划”的根本原则,以保证物资需求计划的可行性、准确性;三是严格管理物资需求计划的编报、审批,并确定相关负责人。

(二)规范物资需求计划管理程序

针对电网物资需求计划管理程序的规范,具体体现在:一是严格管理计划的编制,即:按流程申报计划内部初审提交需求计划,其中需重点审核时间、数量、规格及参数等要素;二是严格管理计划的报送,即从批次、年度招标计划的报送等方面进行控制;三是制定完善的监督考核管理制度,并对市场供需关系、供应商产能等的改变进行动态跟踪,以保证物资采购的针对性及降低采购成本。

二、产品质量监督管理

为了保证电网物质的质量及提高对其的管控能力,建议在国家电网产品质量监督实施意见的指引下,实现全面质量管理、无缝质量信息共享及闭环质量风险控制。下面,笔者通过建立物资全过程质量管控模型、全寿命质量提升模型来实现物资质量“全覆盖、无死角”的监督管理。

(一)全过程质量管控模型

对于电网物资全过程质量管控,其是在监造、抽检主网设备制造过程的基础上,扩展质量管控的广度、深度。其中,广度是立足从物资设计到运行处置的全过程,而其覆盖范围涉及不同电网等级项目;深度是转变管理方式,具体对标准化、结构化的质量问题进行归档及使产品编号贯穿在物资管控的全过程,以保证质量问题的分析性、测量性及追溯性,详见图1。

在图1中,覆盖全环节是指对从物资设计到处置全过程的质量进行监控;问题可追溯包括对质量问题进行全环节追溯、跟踪及快速定位;结果可测量包括对质量问题进行标准化分类及进行结构化记录。在物资全过程质量管控中,要求正确识别质量风险和控制点,并深化质量管控点的业务。

(二)全寿命质量提升模型

对于电网物资全寿命质量提升,其是先通过监控不同业务环节的质量,采集准确、详实的质量数据,再据此划分供应商类型及进行差异化管理,并将质量信息用在其他业务环节,然后再运用行业质量分析模型,评估模型涵盖内容的能力及总结问题,从而获得有效的质量提升办法,如物资质量管理对策、质量绩效分析及质量风险预警机制等。其中,物质质量管理对策应立足全过程的物资质量,并先对供应商提供的文件、用户产品评估、现场、产品安装及运行事故进行认证,再以打分的形式提出某一产品的质量管理对策;质量绩效分析包括从高维度评估特定控制点的质量状态、分析特定控制点特有的信息。

三、高效的仓储管理

在深化电网物资集约化管理中,建设物资仓储与配送体系是基础要素,要求坚持“科学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并通过分析所属区域及市场的动态,优化整合现有资源及降低库存成本。为了保证物资配送的及r性、高效性,笔者针对电网物资仓储管理提出下列看法:

(一)统一物资管理规范

电网物资管理规范是否统一是影响仓储管理质量的基础条件,其包括:一是优化管理流程,即仓库重新布局、运用多次配送或转移等手段集中管理、动态管理物资整个生命周期的情况、及时了解买卖方市场的转变趋势、统筹物资配送的客观条件及采用自配送+社会协助的方式完成物资配送,从而达到优质采购、集约仓储及高效配送的目标;二是严格管理采购计划,即通过严格管理订单、生产计划、物料计划与采购及库存计划与预测,从源头上实现对库存增长的控制,同时物资部门应根据全年采购预算及月度采购需求计划,制定不同方式的采购方案,以保证物资出、入库的安排合理;三是合理设置库存限额,并分类管理。

(二)合理规划仓储空间

合理规划仓储空间是影响电网物资仓储管理效果的重要手段,其包括:一是整合现有仓库资源,即从客观实际出发,整合传统仓库的储运功能,并对不同辖区的仓库进行统筹管理及合理布局,以缩短物资的发、收货距离;二是实行区域联合仓储,即在同一区域或投资主体下的电力企业,实行联合仓储,以整合仓储资源及实现仓储资源共享,同时建设区域虚拟联合仓储,以降低仓储成本及提高需求类近似物资的流转率;三是合理划分仓储区域,具体可分成库外存储区、“三维”存储区及危险品存储区,并在不同存储区间隔出安全距离。

此外,运用技术含量高的仓储设施,如先进的硬件设施及存储设备软件设施、新型的装卸搬运物流设备等,可提高电网物资管理的集约化程度,同时还可运用智能化的仓储管理系统,即其核心思想包括:集成规划、采购、出/入库及配送等重要信息;在自动化的立体仓库中,统一对库存物资编码及引入条形码;运用硬件信息采集器,以提高物资的出入库效率;运用RFID技术来全程动态管控搬运困难且昂贵的设备。

结语

综上,深化电网物资集约化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一工程又显得十分必要,因此行业应对其投入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吴雪.电网企业物资集约化管理的有效途径探索[J].经营管理者,2013,04:169.

第4篇:企业并购类型及资产覆盖率分析范文

关键词: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产业链

背景分析:

一.我国软饮料行业背景分析:

1、软饮料业持续高速发展

与世界饮料加工业相比较,中国饮料工业起步较晚,饮料企业的总体规模偏小、数量较多,但发展速度很快。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饮料业已经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饮料的品种由单一的汽水发展成为包括碳酸饮料、果汁、菜汁、含乳饮料、植物蛋白饮料、固体饮料、瓶装饮用水、茶饮料在内的十大类,新产品层出不穷。

2、品牌竞争不断加剧

据统计,当今世界软饮料行业的供给增长已经超过世界经济增长可能带来的需求增加,竞争日益激烈。中国庞大的人口所蕴藏的巨大消费市场已成为国际饮料巨头们的抢夺的对象。近年来,一些新型饮料不断涌现,饮料产品的市场环境更加变幻莫测,品牌竞争不断加剧。

3 外资并购

我国饮料工业的迅猛发展不仅给世界饮料行业注入了活力,而且为国际饮料生产巨头提供了在中国内地市场发展的难得机遇。各大国际饮料生产巨头在制定全球发展战略时,几乎都把中国内地市场作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还单独制订了针对中国内地饮料市场的专项发展规划。国际饮料生产巨头通过横向并购进一步开拓了中国饮料市场,横向并购必已成为国际饮料生产巨头向中国内地市场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4、非碳酸饮料市场迅速扩大

在中国饮料工业发展初期,饮料的品种结构是以碳酸饮料为主。随着中国饮料市场日益国际化、消费者消费多样化,市场的主导已不再是碳酸饮料。瓶装饮用水、茶饮料、果汁饮料、功能型饮料在所有饮料中增长最快,已成为世界饮料市场发展的趋势, 由于非碳酸饮料市场发展空间大,利润丰厚,因而国内外众多企业都在争先恐后地杀入非碳酸行业。

二.可口可乐与汇源的背景

可口可乐简介:1886年美国人约翰。彭伯顿发明了可口可乐。至今“可口可乐”商标是世界上最为人熟知的商标,并在全世界近两百个国家和地区销售。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的合资伙伴是中国轻工业总会及其联系机构、中国粮油进出口公司、中国国际投资公司、嘉里集团和太古公司,共同建立了二十七家装瓶厂,可口可乐中国至今已在中国投资达11亿美元,员工15000人。可口可乐已连续七年被评为中国市场最受欢迎的饮料。

汇源简介:北京汇源饮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于1992年创立于山东省,1994年将总部迁至北京市顺义区,1998年开始向全国发展。近12年来,在全国各地建立了24处现代化工厂,形成了220多万吨年设计生产能力。建立了270个销售公司和500多个中心专卖店,形成了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

三.从金融危机背景下进行分析

金融危机对美国乃至世界影响很大,必然也使可口可乐公司面临了新一轮的危机,危机影响了整个美国的消费状况,从可口可乐公司的财务报告中其年度净利润涨幅有所减少可以看出来,企业的利润受到了威胁。促使可口可乐另辟西径,看到中国这一海外市场,同时大家对于营养饮料的青睐亦使可口可乐需要生产方向的转型或者说扩充。

过程及动机:

一.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事件全过程回顾

09年03月18日: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未通过中国审查

09年01月06日:并购案反垄断审查进入第二阶段

08年12月05日:商务部首次表态已立案受理并购案

08年12月02日:双方公布进入审批阶段 商务部不作答

08年11月06日:商务部表示申请材料尚未达标 未立案

08年09月21日:汇源并购案引发封口门

08年09月19日:可口可乐称已将申请材料递交商务部

08年09月15日:并购听证会将开 牵手将递交替代方案

08年09月08日:国内企业欲反对收购案

08年09月03日:可口可乐24亿美元收购汇源全部股份

但最终以商务3大理由否决:1首先是集中完成后可口可乐公司可能利用其在碳酸软饮料市场的支配地位,搭售、捆绑销售果汁饮料,或者设定其他排他性的交易条件,集中限制果汁饮料市场竞争,导致消费者被迫接受更高价格、更少种类的产品。2由于既有品牌对市场进入的限制作用,潜在竞争难以消除该等限制竞争效果。3挤压了国内中小型果汁企业生存空间,给中国果汁饮料市场竞争格局造成不良影响.

商务部的理由简而言之即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可能造成垄断。根据反垄断法,首先商务部对市场的界定有误,果汁饮料和碳酸饮料不可替代,是分属于2种市场的饮料,在《饮料通则》中指明:果汁饮料 fruit juice beverage,即在果汁(浆)或浓缩果汁(浆)中加入水、食糖和(或)甜味剂、酸味剂等调制而成的饮料,可加入柑桔类的囊胞(或其他水果经切细的果肉)等果粒。碳酸饮料(汽水)类carbonated beverages,在一定条件下充入二氧化碳气的饮料,不包括由发酵法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气的饮料。而反垄断法是定性于同一市场的,因此不构成反垄断的理由。其次,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并未挤压国内中小型果汁企业生存空间,给中国果汁饮料市场竞争格局造成不良影响,仍然存在像美汁源,都乐等众多品牌,相反我觉得是一种更有效地竞争。最重要的一点,根据反垄断法,第一条 为了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作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最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制定本法。制定本法的初衷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是造福于人的商业行为。

收购失败的原因还有一点,汇源的公关做的不到位,大部分民众认为汇源品牌等于汇源集团,认为收购之后就没有汇源企业了,民族情绪上升,有调查显示,在参与投票的四万余人中,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持不赞同意见的比例高达82.3%,社会舆论的压力也间接对商务部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同时由于朱新礼的疏忽,大意,认为收购一定能成功,最终导致了这一结果。

二.双方的战略意图:

汇源出售的原因:

一.梳理汇源业务不难发现,汇源诞生于朱新礼的农民情节,从一开始的做水果,到做果汁浓缩汁,再到果汁半成品,以及产成品,其产业链覆盖到整个果汁产业链的前端和后端。当果汁市场日渐形成之时,各大饮料巨头携巨额资金和管理能力纷纷进入这一利润颇高且成长性极佳的市场,于是汇源遭遇的就是果汁市场份额不断下降。果汁市场中的重要细分――低浓度果汁,市场上存在三股竞争力量:一支是台湾背景的企业统一和康师傅,以包装的创新和口味取胜;一支是包括汇源、娃哈哈等国内知名企业;还有一支是大的跨国公司如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

在果汁市场上要真正高效地覆盖到从原材料到市场终端的整个产业链条,对资金链和管理能力的要求很高,的确,朱新礼也勇敢地向媒体表示,汇源的摊子越大,战线越长,风险也越大,担心也越多。所以,摆在汇源面前的是收缩战线,卖掉产业链上的消费者终端环节,专注于其所擅长的利润率高的果汁上游链条。中国的水果世界产量最大,但浓缩液却高度依赖进口,行业发展瓶颈存在于上游。朱表示,跟农民打交道、控制原料、找基地等发展果汁上游的关键因素是其强项。他的农民情节致使他将全部希望放在上游领域的蓝图发展,为农民谋求更多的利益。

二.当初朱新礼决定把汇源果汁卖掉,179.2亿的高价格是一个因素,更重要的是汇源果汁的发展面临着瓶颈: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特色不明显,缺乏独特的核心竞争力,缺乏强势的领导团队和充足的人才储备。这些问题在如今,同样存在于汇源内部。

三.汇源集团收购如果成功的话,不仅借助溢价出售旗下经营部门获利,还借此与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商定就果汁原料采购与配送方面进行合作,着力于实现借助“可口可乐”的全球物流配送体系,扩大果汁原料、成品果汁的生产规模和覆盖地域,全面融入全球饮料市场的战略目标,有成为跨国性的企业的可能。

可口可乐收购的原因:

(1)效率理论。当两个企业合并成一个组织时,可以在生产、管理和经营上实现协同收益。这种协同收益可以是分摊较大规模的固定成本,从而降低企业的单位平均成本。协同收益还可以来自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横向并购后,企业可以选择能够降低单位成本的生产技术或组织结构,重新配置资源或共享互补资源,进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覆盖能力。因此,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协同收益。

(2)市场势力理论。市场势力理论认为,优势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减少市场上的竞争对手,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对市场的控制能力,从而增加企业的市场势力,取得垄断或寡占的地位,攫取较高的利润。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在很大程度上是瞄准了汇源果汁在中国的果汁市场较高的占有率,根据资料表明,汇源在中国有良好的消费者基础、较高的知名度以及良好的果汁原汁基地、分销渠道等,相较娃哈哈、农夫果园而言,汇源果汁为目前中国纯果汁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企业,2007年,汇源果汁销售额达到26.56亿元,同比增长28.6%。2008年上半年,汇源饮料总产量54万吨,同比增长11.11%。截至2007年底,汇源的百分百果汁及中浓度果蔬汁销售量分别占国内市场总额的42.6%和39.6%。汇源曾预测,到2012年果蔬汁饮料增长将快过碳酸饮料市场。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后可以弥补此前的“短板”,例如,“美汁源”是果汁饮料,而主要生产纯果汁的汇源产品正好可与其互补。

(3)战略管理理论分析。战略管理是一组管理决策和行动,它决定了组织的长期绩效。现代企业管理中,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战略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从战略管理角度来看,跨国并购不仅是为了获取即期的最大利润,而是从全球战略竞争角度,在充分考虑竞争对手的战略反应的情况下做出战略性投资决策。可以说,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在一定程度上是从战略产业链的角度出发的,因为自成立以来,汇源集团在全国各地创建了30多家现代化工厂,链结了400多万亩名特优水果、无公害水果、A级绿色水果生产基地和标准化示范果园;建立了遍布全国的营销服务网络,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水果产业化经营体系,目前,汇源已成为中国果汁行业第一品牌。因此,如果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成功,势必可以提高其在华的市场竞争能力,而且汇源为可口可乐提供了强大的品牌效应和产业链体系,为其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数据分析。根据可口可乐公司2009年第三季度财报,可口可乐第三财季净利润18.9亿美元,与上年同期持平。当季收入下滑4%,至80亿美元,但销量增长2%。仔细分析数据,可口可乐第三季度在欧洲市场下降2%,北美市场下降4%。这意味着,可口可乐在北美增长一直处于乏力的状态,是导致该公司做出了更加看重中国市场的决策――可口可乐预计未来新增长中有60%将来自中国、印度和其他新兴市场,只有15%将来自美国和欧洲等市场。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就需要寻找一个商(品牌)或者说是合作伙伴,同时全球对于果汁饮料的需求日益增加,对于碳酸饮料的需求日益减少,在美国体现尤为突出,在中小学的自动售卖机中都见不到可乐类的饮料,相反在美国超市中超过2/3的果汁饮料,使可口可乐不得不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以迎合这一巨大的市场。可口可乐看到了行业的潜力,汇源在行业中的占有率,以及企业的品牌价值和商誉。

结论及效果分析:

一.效果分析:

对于汇源:

(1)直接效果: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被否,后者股价全天暴跌42%。复牌暴跌,集合竞价时段下跌五成,股价拦腰斩断,开盘大跌51.93%,报3.99港元。此后一度急挫至3.88港元的盘中低点,随后震荡回升,股价全天跌42.17%至4.80港元。各界对汇源的股价都不看好。

(2)间接效果:出售被否后,由于资金链的中断,朱新礼正致力于再造汇源,一改在等待出售的6个月里加大上游基地投资,销售上处于守势的策略,撤回派往各基地的人员,实施进攻,主要精力转移到市场方面,推进果汁市场销售的战略调整。从收购9家分销商,在全国重新设立500家销售办事处,并招聘5000名退伍军人进行销售,到实施“果汁下乡”、推出“柠檬me”等战略。此外,汇源还不得不面对这半年来的一些负面效应:品牌形象重塑、产品升级、资金困境等。汇源将面临着比之前更加残酷的市场竞争和博弈,资本、人才与营销等核心难题,对并购前的汇源是瓶颈,对如今并购被否后的汇源来说,更是不小的挑战。

对于可口可乐:

失手汇源后,对可口可乐并没有什么影响,或者可以说是帮可口可乐赚了一笔,因为收购汇源的溢价程度太高了,成功则可口可乐大亏了一笔,汇源大赚一笔。毕竟汇源要想再以这么高的价格被收购似乎不太可能了。同时,可口可乐又进行了新一轮的战略布局:兴建工厂,强化分销系统,加强市场营销,并增强在本土的产品研发创新能力。09年11月26日,位于佛山三水的生产基地动工,投产后将成为可口可乐国内最大非碳酸饮料生产基地。加上此前的武汉和东莞两个非碳酸饮料生产基地,可口可乐已经在非碳酸饮料上投资约4亿美元,可口可乐在华的扩张速度日趋加快。

二.结论:此番收购若成功,对可口可乐来说是一次战略上的胜利,既得到了国内果汁第一品牌,又赢得了市场,成功实现了产品结构的转型,可谓一举三得。这对整个行业来说是有利的,通过合理的竞争,可以促进果汁市场的发展。对汇源来说亦是一次战略的胜利,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分工效益,使产业链更加趋于有效。溢价的收入使朱新礼能够在其擅长的领域大展拳脚,大受惠的同时与促进了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对于汇源也是一次机遇,不仅会给汇源带来大量现金流,而且有助于企业更新装备,提高技术水平,使汇源更快地融入国际化的生产体系。但是最终这次收购以失败告终,往后的跨国收购只能引以为戒,更好的做好公关,明确收购的细节,才能促进收购快速、高效、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当代经济(下半月)09年1期.

[2] 饮料通则 2008年12月

[3] 反垄断法 07年8月30

第5篇:企业并购类型及资产覆盖率分析范文

[关键词]延迟退休;养老需求;养老保险不足;改进发展

[DOI]10.13939/ki.zgsc.2016.24.209

1 延迟退休政策的背景及带来的养老新需求

1.1 延迟退休政策的提出背景

截至2015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率是14.9%,研究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9.3%,205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率将达到38.6%。相应的,这意味着我国人口抚养比在逐年减少。基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2012年的数据来计算我国人口抚养比,结果发现,2011年的总抚养比为34.4%,2012年我国人口总抚养比为34.9%,由此推算到2027年就会达到50%的临界点,老年人抚养压力加大。到2050年平均每1.3个人就要养一个人。随着人口抚养比的逐年下降,人口红利在2013年达到高峰之后,趋于减少,并且于2027年人口抚养比达到临界点时完全消失。

人口老龄化使得企业和政府的养老压力增大,养老金缺口危机逐渐显现。有资料显示到2033年,中国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38.2万亿元,占GDP的38.7%。这将是一笔庞大的经济支出,对国民经济将会造成巨大的压力,对于财政支出是沉重的负担。

就在人口老龄化造成养老金缺口如此之大的背景下,我国政府提出延迟退休的政策。通过延长养老金的缴费时间,推迟养老金的领取时间,来增加养老金收入,缓解养老金账户收不抵支的现状。这一政策对于缓解养老金压力具有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养老需求的变化。

1.2 延迟退休引起的养老需求的变化

延迟退休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缓解养老金压力,在短时间内起到弥补养老金缺口,以及为企业留住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员工有一定积极作用。对于从事脑力、技术类的工作于第三产业的老年人来说,延长工作时间增加了他们的收入,使个人价值更好地得以实现。

然而,对于年事已高的工作于第一、二产业的基层体力劳动者来说,延迟退休首先延长了他们的工作时间,也就同时增加了这些老年人所面临的风险,对于身体机能本来就下降的老人来说尤为不利。其次,相比于朝气蓬勃富有竞争力的年轻人,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在体力脑力的消耗上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再加上目前劳动力市场上供过于求的形势,一些企业更愿意接受年轻人,而不愿意雇用老年人。这样就会导致老年人的再就业变得困难。另外,延迟退休后,使得一些更愿意提早退休,享受天伦之乐的老人来说,无疑使得他们的幸福感下降。

2 我国现有的社会、商业养老保险的不足

2.1 社会养老保险的不足

第一,缴费标准的缺陷。首先,我国以“社会平均工资”来确定保险缴费标准,并且设定了征缴的上限和下限。然而上下限的设置导致工资收入越高,缴费比例越低。造成富人少缴费,穷人多缴费的局面。这实际上更加不利于社会公平和社会总体福利的提高。其次,没有固定单位的就业者所缴保险费高于有正规单位的就业者。个人与企业共同分担城镇养老保险的缴费,个人工资总额的10%缴纳保险费,按照最低的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计算,个人每年要缴纳2000多元,其余由单位补缴。然而那些没有固定单位的流动就业者,他们参加社会保险至少要连续缴纳15年,并且每年要缴纳6000多元保险费。因此,这些没有固定的正规单位的人相当于承担了个人缴费和单位缴费两个部分,对于收入来源本来就微薄的群体压力极大。由于缴费标准设计上的缺陷,致使养老保险广覆盖的目标不能真正覆盖到最需要帮助的低收入和无收入人群。这样底层民众不能更多的受益,社会保障制度的功效不能全面发挥。

第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够完善,覆盖率低。从参保范围来看,传统养老保险制度实施范围有限,覆盖率仍然较低。原有的养老保险基本上覆盖了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然而一些偏远地区的私企及农村地区保险覆盖面相对较窄。虽然在养老保险的推广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依然处于家庭养老的阶段。养老保险意识薄弱,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植太深,儿女承担着大部分的养老义务。但是,家庭养老的不确定因素及其风险很大,倘若子女出现意外或者重大疾病时,老人的基本生活就很难得到保障。因此,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有待完善。

第三,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养老基金保值增值率低。国家规定,养老基金预留2个月的支付费用之后,剩余的基金可以投资于国债或者存入专门账户,禁止投资于金融股市等风险较大的投资领域。加上2015年的央行连续降息降准,使得养老金的投资收益更低,不足以抵抗通货膨胀带来的压力。因此,有部分学者提出养老金入市,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够平稳,上市公司的质量较差,2015年后半年到2016年前半年股市动荡严重。另外,我国证券公司出现操纵股市等问题,导致养老金入市风险依然很大,养老金入市久久不能放开。

2.2 商业养老保险的不足

第一,商业养老保险同质化程度高。我国目前的保险公司推出的养老保险险种都比较单一,而且险种设计上条款类似,同质化程度很高,缺乏创新。目前市场上主要有分红型养老保险、投资连接型养老保险和万能型养老保险这三大类。其中,分红型养老保险占了绝大多数比例,甚至部分公司只推出了此类险种。如多家公司规定投保年龄65岁以下,最高不超过70岁;附加险的保障范围不够全面,主要是重大疾病保险和意外险;另外保险给付方式多采用经济给付,很少涉及服务性给付。

第二,商业养老保险专业化程度低。企业年金和员工福利计划的开发和推广是我国目前大多数保险公司主要的业务发展方向,各保险公司对个人商业养老保险险种A开发普遍较少。目前各寿险公司业务量依然比较小,只能通过销售其部分团体保险产品来弥补。

第三,寿险公司经营服务水平较低。我国寿险公司在经营方面,技术含量较低,过分依赖社会关系网来维持经营。通过大量招聘营销员来拓宽业务,导致保险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误导保险消费者,损害被保险人的保险利益的现象层出不穷。有些保险从业人员过分考虑自己的业绩,为了私人利益在理赔过程中不遵守保险业的诚信原则,服务态度和质量较差,以致很多老年人对保险产生误解甚至反感情绪。严重影响了寿险公司的声誉,降低了养老保险的需求。

3 养老保险针对延迟退休引致需求的改进及政策建议

3.1 延迟退休后社会养老保险改进

(1)多层次养老缴费方式。延迟退休对于一些就职于第二、三产业的相对低收入者,意味着要延长他们的工作时间以及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本来这些人缴纳保险费数额占其家庭开销比重较大,然而延迟退休后,使得这类人群在养老金的领取和缴纳上更加处于劣势。

在要通过延迟退休来缓解养老金亏空的政策下,更要考虑到低收入者这类弱势群体的利益,以达到更加公平,提高社会总体福利。首先在养老保险缴费标准的设计上更加细化和公平化,适当给予低收入甚至无收入人群以优惠政策,比如减少低收入者的保险费用。让这类最需要社会养老保障的人更好地从中受益。这与国家想要通过延迟退休来缓解养老金亏空的目的并不矛盾,因为对于一些高收入者,他们的缴费年限延长所增加的养老金,通过渐进式延迟退休等方式,逐年积累,足以弥补现在的养老金空账。也就是在延迟退休后应对不同群体分别设计更加公平的缴费标准,以提高社会总福利。例如可以从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企业职工三大群体的养老保险方案的缴费标准上进行细化,以适应各个群体在延迟退休后对于养老保险不同的需求。

(2)加快农村养老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首先,创新保险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可以成立专项小组,对一些社会保险覆盖不到的偏远农村进行有效的宣讲,提高农民的参保意识,从而提高社会养老保险在农村的覆盖面。其次,推进政府强制性社会养老保险改革,使社会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真正进入农村,农民不再过度依赖家庭养老。另外,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可以由政府给予优惠政策,加快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

(3)有效投资,保值增值。拓宽投资渠道,例如在有严格监管的情况下逐步推进养老金入市的政策,来提高投资回报率。目前我国的养老基金只能通过存入银行或者购买国债的渠道投资,以致投资回报率过低。因此,政府应当适当放宽投资限制,在有监管的情况下让养老基金逐步走向资本市场。养老基金可以在资本市场实现保值增值,同时资本市场在养老金入市后交易更加丰富和活跃。但是,资本市场风险较大,为了更高的安全性,就需要合理运用现资组合理论,在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上提高收益。

3.2 延迟退休后商业养老保险创新发展

(1)养老保险附加险险种的创新。在原有保单标准基础上进行保障范围的拓展,提供多样性的附加险,尤其针对延迟退休之后的养老新需求进行附加险种的探索,全面覆盖被保险人的养老需求。有专家建议让个人账户的部分风险通过保险市场来规避,商业人寿保险公司可以经营个人账户,寿险公司的终身年金由投保人自愿选择购买。虽然退休职工风险系数大,但是有风险和赢利基本上呈正比,保险公司应抓住延迟退休这一机遇,进行险种的创新,适时研究推出合适的个人商业年金。

(2)培育健康的养老保险市场,加强监管。养老保险的发展市场尤为重要,保险公司应该推动养老保险市场的规范化,构筑合理的市场秩序。另外要通过大众媒体来引导居民对于保险的价值认识,有针对性地对养老保险人群进行培育,对市场进行细分。在城镇将重点放在富裕的有能力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家庭,在农村则要加大宣传覆盖面,适当降低农民参保费率等。另外,保监会等监管机构要加强对保险业的监管力度,促进保险业健康平稳发展。

(3)政府加大税收优惠。税收一直是商业保险的发展瓶颈,对于养老保险来说,不排除相当大部分企业个人是出于避税目的去购买养老保险,有人将商业养老保险形象地比喻为“避税所”。加大养老保险税收优惠力度将是商业养老保险的一大推动力,能充分带动企业和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商业养老保险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智华.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若干问题[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1).

[2]易佳.我国商业养老保险险种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

[3]刘秋明.大力发展我国商业养老保险[J].科技智囊,2009(7).

第6篇:企业并购类型及资产覆盖率分析范文

关键词:审计;全覆盖;探索;尝试

中图分类号:F8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1-0024-02

引言

在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改革步入深水区、反腐败成新常态、依法治国上升到新高度的情况下,如何正确理解和扩大审计覆盖面,有助于审计机关更好地依法履行审计职责,加大审计力度,创新审计方式,提高审计效率,加强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以及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审计,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一、注重方式和途径,夯实扩大审计全覆盖的基础工作

审计全覆盖,不能片面的理解为数量上的扩大,而是按照刘家义审计长的要求,是有步骤、有深度、有重点、有成效地全覆盖。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采取适当的途径,打好坚实的基础。

(一)建立制度规范,保证审计项目的规范化实施

地方审计机关应根据本区域实际情况,积极推动本级党委、政府制定本地区的《加强审计工作的实施意见》,强调审计的作用,明确审计的范围和重点,强化审计成果的运用,为在审计管辖范围内进一步扩大审计覆盖面提供必要的较具体的规范。出台的《实施意见》,应着重对本地区重点行业、重点部门、重要资金支出、民生资金支出等方面审计做出规定,明确监督重点,规范财经秩序,促进制度完善,着力维护经济安全;加大对公共财政、政府性基金等全口径预算的审计力度;加强对政府性债务管控、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国有企业保值增值的审计监督;揭示各项政策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分析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因素,建立健全为党委、政府决策建言献策的机制。在《实施意见》的基础上,配套出台具体的操作办法,保证审计项目的科学制定和规范实施。

(二)强化成果运用,努力扩大审计的范围和影响

审计监督的成效大小,取决于审计成果是否得到有效运用,也直接影响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实际作用,因而应加强审计成果运用方面的探索。一是制定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规定,对发现的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建立及时向本级政府、本级人大报告的审计整改报告制度,并将对审计存在问题整改情况纳入政务督查范围;探索纪检监察、组织、督查等多部门协作联动机制,形成监督审计整改工作的合力,促进审计整改工作落到实处;对被审计单位存在问题因涉及第三方原因,如追收资金困难等整改难点事项的,应建立通过司法程序及时执行的审计整改督查机制。二是强化审计成果运用,制定和完善审计问责机制,探索和建立重大问题向本级党委、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同时报告的制度,推动审计结果在较大范围内的公开制度,扩大审计监督的影响,督促审计决定的执行。

(三)借助多方力量,有效整合拓展审计的人力资源

审计全覆盖,审计力量不足是一个重要的瓶颈,如何整合审计资源,最有效地实现审计目标,是各级审计机关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根据审计目标,合理高效地利用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力量,是当前实现扩大审计覆盖面和保证审计质量的最有效、最快捷途径。有效整合各方面的审计人力资源,应以国家审计为主导,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为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既分工又协作的审计监督大格局。一是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要资金支出的单位应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非重点领域不需专门成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应明确专职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机关的指导下,加强对本部门业务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收支、重大事项等的日常监督,维护经济安全,促进廉政建设。二是有效利用社会审计力量,以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采取市场化、契约化方式,向具有相应资质的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购买审计中介服务,同时,审计机关应通过项目抽签、封闭审计、相互交叉检查、末位淘汰等方式加强对社会审计机构的考核、监督,保证审计质量。三是创新方式,积极探索抽派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人员参与国家审计项目的形式,以增强审计力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提高审计效率,并达到培养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力量的作用,提高审计质量。

(四)强化信息技术,大力促进审计项目提质增效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电子信息技术的深化运用,被审计单位的数据海量庞杂,单纯依靠人力,手工进行数据收集、分析、判断而进行审计越来越困难,这要求审计机关必须顺应时展要求,充分利用好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在审计实践过程中修订完善现有通用软件,开发新的数据分析和模型,借助金审工程,实现审计手段和工具的现代化。强化区域内信息整合,加大审计资源信息共享,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联网技术,将财政、地税、社保等行业的数据与审计分析数据库对接,构建大数据审计平台,实现数字化审计方式,通过数据集中存储和分析,有效地克服审计数据分散化、碎片化,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大大缩短现场审计时间。

(五)重视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实现审计全覆盖,不仅要求增加审计人员数量,更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加速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培育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是各级地方审计机关必须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审计机关应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跨专业知识等培训,打破专业限制,改变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财经法纪审计向以真实性为基础,经济效益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并重的审计方向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业务人员的引进、培训和技能考核工作,适当引进法律、计算机、工程审计、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人才,保证实现特定领域的审计监督。此外,还应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现有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尽快实现扩大审计覆盖面的目标。

二、多措并举,提高审计项目实施的针对性和效果性

(一)围绕改革大局,科学有效制定审计项目规划

审计目标是审计活动的指南和目的,决定了审计的价值取向和工作思路,审计机关应制定中长期审计规划,确保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三个目标的实现。以某区为例,该区区级部门、街镇及重点国有企业共有104个,近三年完成了24个项目,占应审数的23%,应接受经济责任审计的领导干部为82名,近三年完成了21个项目,占26%。区审计局将应审部门分为三大类:一类是承担区委、区政府工作重心和本地重要经济发展的部门,如九大工程实施单位、财政、国土等部门,二类是资金总量大但信息化程度较高的部门,如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管理单位,三类是资金量和工作任务都较少的单位,如科协、科委等部门。根据类别的划分制定5年审计规划,将一类作为每年必审项目,二类作为两年一审项目,三类保证在5年内全面审计一次。

(二)根据发展近态,及时合理确定重点审计领域

十顺利召开后,审计工作外部环境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在这种背景下,地方审计机关应审时度势,以顺势而为、有为有位、借力发挥、未雨绸缪、廉洁自律、形成合力的工作思路,以党委、政府的改革发展大局和中心工作为着力点,确定审计重点领域。以某区为例,区审计局围绕区政府中心工作,重点关注九大工程建设、民生改善、国企改革、农村征地拆迁及工程审计等领域以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执行情况,持续开展“九大工程”建设跟踪审计,实现对重点建设项目全过程动态监督;围绕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深化专项资金审计,开展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微型企业创业扶持资金、总部经济政策执行情况等审计调查,向政府及相关部门提出建议,促进完善相关制度;牢固树立“民本审计”理念,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惠制”幼儿园专项审计调查,为进一步深化基层医疗体制改革和学前教育改革发挥积极作用。

(三)充分调动资源,确保项目计划完整深入实施

当前审计工作的压力,突出表现为审计力量不足与审计任务繁重之间的矛盾,要解决此矛盾,必须善于发挥“外脑”作用,引入中介机构参与审计。以某区为例,区审计局对业务量较大的政府投资项目竣工决算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出台了《政府投资项目委托审计业务考核管理办法》,加强对中介机构质量管理,逐步完善审计过程的管理制度并提出精细化管理的四项举措:一是落实责任,明确审计项目主审、科长、分管及主要领导的职责,强化审计过程的服务和监督;二是规范程序和报告披露内容,将工程项目审计方案和报告纳入“审计四会”集体审议,审计报告增加审减金额及其产生原因的披露内容;三是强化对中介机构的考核,开展对中介机构审计项目的交叉复审和对中介机构的实地走访,通过对中介机构的考核,完善考核奖惩,提高审计质量。

三、国有企业审计调查全覆盖的成功案例

为深入贯彻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精神,区审计局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信息支持和决策参考,率先在本市开展了全区国有(控股)企业资产管理及运营情况专项审计调查。通过对全区68家国有企业的审计调查,揭示出国有企业体制机制、资产管理、项目管理等4个方面15个问题。针对审计调查结果,各相关单位积极落实整改。在全面清理盘活资产的基础上,区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区国资委等机构着力完善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系列意见、办法,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区属国资国企改革的实施意见》。通过审计调查促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改出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

(一)立项契合形势,围绕中心工作

本次审计调查与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国资国企改革的精神高度契合,围绕国有企业改革摸清家底、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另一方面,在近几年的企业审计中发现全区国有企业在体制机制、资产管理、资金管理、人员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的漏洞,区委、区政府决心下大力气全面厘清我区国有企业现状,找准问题症结所在,以便“刮骨疗伤”。

(二)统一组织部署,科学配置资源

整个调查项目坚持“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目标、统一标准”的原则。一是区政府高度重视本次调查项目,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相关区领导和部门主要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研究部署审计工作,区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为审计工作的顺利推进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成立了由局长亲自担任审计组长的项目组,负责整个审计项目的人员调配和组织安排。二是借助社会审计,整合审计力量,形成审计合力。从年初公开招标入围的财务审计中介机构中挑选出4家单位参与国企调查审计项目。按照“不交叉、不缺失”的原则成立了4个审计项目小组,每个审计项目小组结合参审人员的专业特长、计算机审计、分析复核能力合理分工,优势互补,有效地整合起中介机构审计力量,起到“1+1>2”的作用。三是制定了目标清晰、重点突出、操作性强的审计实施方案,各个审计项目组围绕实施方案开展审计,确保所有工作不偏离主线。四是按照统一的标准采集数据、核实问题,将各种复杂情况按同一口径进行后期汇总,形成总体概念和分析判断,实现预期审计目标。

(三)创新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成效

一是本次调查项目改变过去以点带面、以局部推断总体的审计调查模式,审计范围覆盖全区所有国有(控股)企业,便于厘清全区国有企业间债权债务,全面彻底摸清国有资产、债权债务、人员底数等。二是突出审计重点,创新审计方式。对所有国有企业的资产,特别是房屋、土地等大宗资产均逐一进行现场核实、取证,见账见物。并对房屋、土地资产的市场价值进行估算,对国有企业在职人员薪酬体系进行分析,以此为国有企业改革、企业资产处置、核算改制成本等提供决策参考。三是建立QQ工作联系群和微信平台,对审计项目组强化扁平化管理,保证每个审计人员随时掌握审计组的最新工作要求,减少审计实践中不必要的浪费和重复,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厚喜.推动国家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思路与建议[J].审计月刊,2014(2).

[2]严畅.实现审计全覆盖的初步探讨[J].审计月刊,2014(3).

[3]陈朝豹.关于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思考[J].中国审计,2014(3).

[4]陈荣高.全面推进政府性资金审计全覆盖[J].经济,2012(18).

第7篇:企业并购类型及资产覆盖率分析范文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商业医疗保险市场自2010年以来飞速增长,年均增幅高达近36%,截至2015年,市场规模已达到2410亿元。重大疾病保险占据市场主导地位。重大疾病保险的常见模式为:当投保人被诊断为事先约定的一系列疾病中的任何一种时,将会获得一笔一次性的补偿款。此类保险通常是寿险的附加产品,易于设计和销售,因而备受青睐。然而,重大疾病保险的覆盖范围十分狭窄,仅包含预先定义的少数几种病症,如特定种类的癌症等。波士顿咨询公司认为,其结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投保人需要接受长期治疗,此类保险无法为之提供持续的费用补偿。想要获得此类保障,消费者必须购买更纯粹的报销型医疗保险,无论被诊断为哪种疾病,均可获得相应的保障与赔付。

据了解,中国报销型商业保险的市场规模目前还很小。尽管中国各大寿险公司纷纷推出重大疾病保险,但提供报销型医疗保险的为数甚少。毋庸置疑,中国寿险市场的盈利性远远胜过医疗保险市场。

但是,想要在方兴未艾的中国报销型医疗保险市场占得先机,该报告指出,保险公司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吸引潜在的富裕阶层和中产阶层客户来购买他们的产品,以及在产品运营过程中实现盈利。波士顿咨询公司认为,商业保险公司必须培养或强化六大关键能力,分别是高级客户细分、差异化主张和产品设计、渠道开发和拓展、高效理赔和运营管理、构建医院和医疗保健服务商网络以及健康管理。

2016年8月,医疗战略咨询公司Latitude Health正式了一份小型研报《报销型医疗保险的困局、挑战和变革条件》,从报销型保险的困境、私立医院无法支持报销型保险、单病种保险的谬论、个险市场的高风险和整合医疗模式的困境等五个方面对目前报销型商业医疗保险市场上作出了简要的分析。该报告指出,作为中国报销型产品市场大部分的企业企补产品,并没有太高的保障上的实际价值,保险公司在价格战、对服务方监督机制缺乏的大环境下,只能被动理赔,能够提供价值保障的空间很小。

报销型医疗保险的困局

1、报销型医疗保险的现状

2015年中国健康险总保费达到了2411亿元,年增速达到52%,虽然中国健康险增速明显超过寿险和意外险,但这并不代表商业健康险发展带来了保障上的提升。

中国健康险市场最主要的产品有两类。一类是定额赔付类产品,主要是重疾险。根据Latitude Health的数据,这部分产品占健康险市场保费的53%左右。另一类是企业医保补充保险,也就是通常说的企业企补产品,占市场的40%。剩下大约7%则是中高端医疗险。

虽然企补产品和中高端医疗险都属于报销型产品,但前者并不能从实际意义上提供有价值的保障。企业企补产品属于小额+相对高频的产品,其发展现状的特征有三点。第一,这类产品的保障非常有限,保额通常在2~3万上下,这样的保障对用户来说补充的作用非常有限。由于企补产品没有很高的技术含量,产品雷同非常明显,各家保险公司之间的价格战非常严重,靠低价争抢客户非常明显,再加上对医疗服务方缺乏控制,只是被动理赔,企补产品的利润空间极小。在这样的价格战背景下,企补产品没有太大的保障提升空间。

第二,虽然用户在日常门诊上可以获得报销,也就是相对高频的接触,但事实上这种高频的医疗需求并不是用户对医疗风险担忧的核心点。高频日常医疗服务并不对用户构成灾难性威胁,在医保保障下一大部分可以覆盖,这也正是医保广覆盖的特征。对用户来说没有太大的财务风险和忧虑,因此价值不大。

第三,由于产品保障有限,这类企补产品无法保障能够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这类产品的用户大部分情况下和仅拥有医保保障的用户在获得的服务上是一样的,在公立医院就诊,服务体验并没有得到提升。虽然有部分升级产品覆盖了公立医院VIP服务,但由于产品的价格战问题和保障局限,大部分产品设置了严格的VIP门诊天花板,通常是每次就诊赔付金额300元左右,并不能给真正想去VIP部门就诊的用户提供实际保障。

总结来看,作为中国报销型产品市场大部分的企业企补产品,并没有太高的保障上的实际价值,保险公司在价格战、对服务方监督机制缺乏的大环境下,只能被动理赔,能够提供价值保障的空间很小。

在我们今年进行的对1012名有效个人用户的调研中,51%用户认为企业现在提供的以企补产品为主的团体商业保险并不满意,表示“没什么用”、“作用有限”或“保险公司服务不好”。而用户在最希望企业为员工购买的商业保险上,明显表现出对报销型中高端医疗险的需求,而对医保补充产品的需求并没有那么高。参与调研的用户有85%购买了个人商业保险,61%的用户还有企业为员工提供的商业保险,超过半数的家庭收入在10万到30万之间。

而在目前的报销型产品市场上,只有剩下的7%左右是真正能够提供较高价值保障的报销型产品。这一市场目前只有大约几十亿元,大部分是保费较高的高端医疗险,这部分产品从外籍人士起家,现在逐渐扩展到本土富裕人群,但由于价格因素和就医网络偏重国际医疗网络以及昂贵私立医院,在消费者中的可承受能力非常有限,企业也无法为员工大幅增加预算来购买这类产品,因此发展有很大瓶颈,难以成为市场主流,未来也没有办法成为健康险的主力。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普适性强,真正能让中国市场上的广大用户获得除了医保之外的医疗保障的产品还没有真正出现,目前的报销型市场难以成为真正满足用户需求的主力。

2、真正的保障型产品远未开场的原因

中国能够支撑有报销型健康险发展的土壤还很薄弱。中国的医保方向是普适性,先保证广度,再考虑深度。这种广覆盖的原则下,商业保险可能生存的空间就是在医保无法覆盖的地方提供额外保障,以及提供体制内医疗服务所无法提供的差异化服务。在这种土壤下,商业化运作本身就是补充的形式,但目前缺乏推动消费者或企业购买的动力――税收上的优惠。比方说,中国其实有大量的中小企业主,他们游离在医保外或给自己缴纳医保的水平很低,不能保障他们和其家庭的医疗风险。但税收方面优惠的土壤还不具备,因此很难给这些人动力去购买补充保险。 因此,缺乏良好的土壤给予购买者动力,保障型的健康险很难真正发展起来。

第二,中国的健康险的团险市场还很薄弱,缺乏推动力。团险比个险容易控制风险以及防范逆选择,一个成熟的团险市场意味着需要成熟的渠道和专业的销售人员去销售产品。这种渠道相比电话、银保、个人人、网络等手段更为专业,可以销售更为复杂的产品(如全方位保障产品),而不是目前中国市场上出售的大部分简单局限的产品。正因为中国缺乏成熟保障产品的根基,而且对企业端购买保险作为福利的支持土壤也很弱,所以整体才没有出现成熟的销售渠道和销售模式,以至于整体健康险的大方向仍然往风险较高的个险在发展。

最后,健康险在目前的医疗大环境里只能重产品,后端的服务很难真正跟上发挥作用。这背后有两个原因。第一,中国的医院相对商业支付方处于绝对的优势,并不存在需要从商业保险带客流的问题。即便是公立医院的VIP部门也已经非常拥挤,从高端医疗保险带量并不是他们首要的考虑。第二,中国公立体系内的医疗服务定价被严重低估,低服务费无法支撑医生的薪酬,因此整个体系转向从药品获利。这种定价长期已经在用户心中植根,用户愿意为药品付钱而不是服务,因此体制外以诊金为核心的服务模式还没有发展起来,缺乏这样体制外的医疗服务市场也导致商业保险没有找到真正能有效帮助其控制费用的服务方,而体制内的机构和商业保险无论信息还是服务上都是不通的,商业保险没有办法形成其影响力。

3、未来的报销型医疗险市场格局可能发生巨变

由此看来,分析报销型健康险市场潜力以及预测未来的核心要素是,不能从现在的情况去推断未来,也不能从目前企补产品的市场规模之大来推断未来的发展。企补市场因为保障能力有限,不能成为未来团险的主流,未来这一市场可能发生巨变,而导致这种巨变的是劳动力人口的下降以及年轻人群的医疗需求变化。

未来企业将面对一个竞争更为激烈的市场,而劳动人口在不断减少。中国从1979年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之后导致一代出生人口减少,而这批1979年到2004年出生的独生子女恰是现在以及未来十年内工作的主力军,这批人的人口数量已经比1979年之前出生的人口大量减少,企业要争取优秀的人才,就必须提升各方面的待遇以及工作发展空间。

第二,企业将面对的人才将有与60年代和70年代出生的人才完全不一样的需求。他们对工作生活平衡、职业发展、雇主对员工的尊重、企业文化、自身健康有更高的要求。这一点不仅体现在白领职员上,也体现在年轻一代的蓝领工人和一些低收入人群上。他们对牺牲健康换取报酬的意愿会很低。因此,企业将在工作环境环保、员工健康、职业病防治、工作安全以及员工健康、压力管理上投入更多才能让新一代的员工满意。

第三,企业将面对经济的不稳定以及经济危机风险。一些企业可能面临生死存亡,能够存活下来的企业,以及需要更大发展的企业会发现他们面对一个挑战更大的市场,90年代伊始打开市场空白实现高速发展的历史将不复存在,企业将通过自身的人才储备以及适合市场的战略来获得成功,在这种情况下,用高福利吸引人才就会变得极为关键。

最后,当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员工福利的重要性,将推动市场形成羊群效应。因为当员工把标准化的福利作为工作的一部分,在更换工作的时候也会将类似福利作为要求,这将迫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增加员工福利的投入。同时,由于年轻人群对就医体验、服务流程以及服务价值的要求,目前的低保障、无法提供价值服务的企业企补产品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而高端医疗险又价格太高,不具备普适性。

因此市场会有机会让真正适合企业员工的中端产品出现并发展,而这一市场发展起来之前,报销型市场可能会经历一个发展困难,速度变慢,甚至萎缩的过程,在找到真正的产品需求点之后,才重新开始发展。

目前的私立医院发展根本无法支持报销型保险

中国目前的私立医疗体系并不能支持报销型保险的发展。在医院市场,虽然私立医院在数量上和公立医院接近1:1,但在就诊量上,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却是7:1。大部分私立医院技术和医资力量都较弱,真正有实力的不多。同时,在支付方式上,私立医院中的大部分走的是医保支付路线,在医保环境下的低服务费导致医院很难从服务上获得主要收入,以药养医的情况无法避免。在这样的收费体系下,要和商业保险匹配的可能性很小,没有办法以费用控制为核心去运营。因此,这些私立医院中的绝大部分无法和商业保险结合起来,成为有价值的医疗服务网络。

在诊所市场,虽然中国的诊所85%是私立的,但平均每日服务量只有11人,是基础医疗板块中最低的,远低于社区卫生中心225人次的日均门诊量。在中国的19万家诊所中,除去牙科诊所和中医诊所,有一大部分是单科私人诊所,技术条件差,医师力量弱,市场公信力差,一直非常边缘化在发展。这样的诊所市场不可能与商业保险结合,成为其医疗网络。

从服务方的角度来看,能够为商业保险提供有价值的服务的私立医院和诊所都还没有成熟,价值型的门诊部虽然正在发展新建,但数量极少,不能撑起一个医疗网络。因此,目前远远缺乏私立医疗机构来作为商业保险发展的必要条件。

单病种保险的谬论

保险的本质是风险分摊,通过一个风险可以被平均的池,将整体的风险降低。这一原则体现在医疗险、意外险等多种产品上。而自动选择一个风险集中的人群,如糖尿病患病者,运动人群,有违保险的本质,或者说更类似互联网时代的一种产品销售噱头,而不是提供保障、控制风险的有价值的保险方式,严格上讲,这类产品和赏月险之类的营销类产品类似,不能称为真正的保险。

以糖尿病为例,从道德风险上来看,越到后期、疾病风险越高的用户越有可能购买这类产品,糖尿病的发展是有时间性的,根据个人的病龄和疾病发展速度,每个人的风险是不一样的。而由于保险公司免体检,或者在一定保额的产品下免体检,根本不能事先筛查出这类风险。在这一层面上,糖尿病保险的设计人为集中了风险。

相比而言,同为定额赔付产品的重疾险虽然保的也是某一类小概率疾病,但购买的人群是风险分散的,而且无法预测小概率疾病发生的时间和可能性高低。但糖尿病产品不一样,同样是糖尿病患者,发展程度不一样,年龄、患病时间长短不一样,血糖控制效果不一样,这些都可以看出来,因此他们最后可能会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是不一样的,而且在某一类人身上风险更高。市场上糖尿病产品的保障时间有1年、5年、10年、20年不等。由于糖尿病发展的渐进性,从常理上推断,初患者、血糖尚能控制的患者购买这类产品的意愿度会很低,治疗中体现出疾病发展较快、越到后期的患者才会更感受到并发症的可能性。糖尿病产品的设计(先排除有没有可能销售出去)人为集中了风险,只不过这种风险的体现出来所需的时间比一般的赔付型产品(看病后马上理赔)要长一些。

而针对运动人群的保险产品也将面临同样的错误。运动人群在外伤上的概率更高,如果为其定制保险产品,越是运动较多,有外伤史的人群越有动力投保,而在运动群体上保险公司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外科开支多,导致理赔率高。如果在保险产品的设计和营销上专门针对这一类人群,将有可能集中风险,导致亏损。

个险市场的高风险

对于保险来说,个险是一个高风险市场,即便中国有增长中的高净值人群,而且对健康保障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但个险市场的逆风险极高,从目前中高端个险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道德风险让这一市场的亏损风险极高。从美国的个险经验来看同样如此。同时,个险市场的需求虽然存在,但符合普适性又能够在目前中国的商业支付方对服务方缺乏控制能力的环境下,能够抵抗医疗滥用风险的产品很难生存。从我们的调研数据来看,在家庭年收入30万到60万的群体中,有一半用户表示每年在健康险上花费的意愿在1000到6000元之间。而家庭年收入在60万到100万的群体,40%愿意每年在健康险上花费6000元到15000元。再加上个人购买保险的心态与团险不同,也就是买了就要用足,更加容易造成医疗滥用。从目前的市场来看,如果要将服务网络拓展到公立医院普通门诊之外,涵盖公立医院VIP或者部分私立医院,这一价格在个险上很难支撑保险公司的运营。

同时,需求的意愿并不等于支付意愿。中国的中产阶级近年来负债率增高,实际可用于消费和风险防控的收入并不多,消费能力被挤压得非常厉害。而保险市场因为用户教育还很不成熟,对保险和保障的认知度不够,尤其是对未发生的风险防范的意识不成熟,这一市场的需求很难转化为支付和购买。

整合医疗模式的困境

商业保险无法对医疗服务方施加影响并进行医疗控费面临种种实际问题,比如,商业保险一直无法解决过度医疗、欺诈、不合理治疗造成的医疗浪费。现阶段商业保险的客户量较小,而服务方处于绝对的量的优势,无论是议价还是支付规则上,最终只能从用户的行为和风险管理上进行干预,没有办法影响到医疗服务方的行为。

因此,近年来不少商业保险公司选择了自己进入服务方,已经有不少保险公司踏出了收购医院这一步。一些保险公司在全国各地直接收购医院,试图在未来形成支付加服务的闭环。但这条路在中国面临行政瓶颈、医疗资源分散、资金要求高、整合难度大等困境,实行起来非常困难。

首要的挑战来自于收购本身。优质的服务方大部分都在体制内,而体制内好的服务方很难被收购。目前保险公司进入服务方大多瞄准收购具有一定规模的医院。进入体制内医院的困难是多方面的。一是真正好的服务方太大而且从行政层面看是不太可能走出体制的,因此最有可能被民营资本收购的医院大都是二流医院,而且二三级城市的收购难度要低一些。但这些医疗机构的地理位置与商业保险的用户并不匹配。现阶段商业保险发展起来的仍然是一线城市市场,要在这些地区要进行服务方收购是非常困难的。

同时,收购医院极耗资金且需要长时间运营和管理革新才能让医院的服务获得价值提升,尤其是从体制内转轨过来的医院,面临人员安置、薪酬福利待遇、成本控制等多重难题,没有三到五年是无法完成改革并体现效果的。因此,保险公司即便具备雄厚资近收购这些医院,之后的管理和改革也会耗时耗力。

第二,整合保险和医疗服务的前提是群聚效应,也就是在某一个地区(比如凯撒医疗在加州)密集拥有医疗服务机构,这样才能在这一地区产生市场影响力,控制这一地区的医疗服务,并达到紧密监督医疗机构做好医疗控费的效果。

但是,中国的各地差异性很大,收购医院的难度和所费金额也很不一样,如果紧盯大医院而进行全国撒网,最终得到的服务方将散落在各个地区,无法形成群聚效应,耗费大量资金和时间却没有办法将资源整合到一起。

此外,基于中国病人对规模的信任,大医院在吸引客流上确实有一定的优势。但控制费用、提高服务效率、增加服务体验并不是规模能够做到的,恰恰相反,规模越大的医院,行政管理的成本越高,在当下缺乏医疗分级服务的环境下,大医院没有办法提供很好的服务体验。因此,在这一点上,从收购大医院切入整合医疗并不符合保险公司控制费用、为会员提供更好医疗服务的定位。

第三,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提供可选择性是非常关键的,虽然可以在赔付比例和自付规则上引导用户前往某一些医疗机构,但提供开放式的医院网络作为灵活选择仍然是必要的。在中国这样地域差别很大且用户需求不一的市场里,封闭的操作模式并不可取,即便是凯撒医疗在加州拥有了很强的自有医院,其医疗网络仍然是开放式的,在其他地区也采取了紧密合作的模式。

因此,整合医疗的模式的实际操作会非常困难,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难以显示出规模效应。

第8篇:企业并购类型及资产覆盖率分析范文

关键词:分享经济;“互联网+”;在线短租;波特五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F29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8-0035-03

一、引言

随着大众旅游和出行频率的提升产生巨大的住宿需求,用户的住宿需求开始向个性化、经济化的细分市场延伸。在线短租平台即通过互联网构建一个双边市场交易平台,使房源提供者和房客通过平台对接,降低信息不对称和搜寻成本,提高房东与房客的匹配效率。通过在线短租平台,提高闲置房源的利用率并满足人们对旅行住宿的非标准化需求。与传统酒店相比,具有房源更分散、单点房源数较少、单个房间产品更个性化、经营主体多元化、提供个性化设施及服务,相对依赖“互联网+”的特征[1]。

本文将应用波特五力模型对中国在线短租行业的竞争结构加以分析和研究,从而对在线短租发展现阶段遇到的问题的进一步剖析,并给出相应对策和建议,以期对中国在线短租行业健康良性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中国在线短租行业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理论是用来分析企业所在行业竞争特征的一种有效工具。该理论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是由行业结构决定,行业中存在五种竞争力量,即同行业者之间的竞争、供应商的议价能力、需求方的议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和替代品的威胁[2]。这五种竞争力量的状况和竞争力量决定了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决定了产业最终的获利潜力。要对抗这些竞争力量,企业需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对中国在线短租行业的行业竞争结构分析(如下图所示)。

(一)中国在线短租行业内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分析

“互联网+”时代共享经济的发展催生了行业繁荣。2011年6月国内第一家在线短租平台为爱日租成立于北京,之后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诞生了小猪短租、自如、途家、住百家、木鸟短租、蚂蚁短租、游天下、去呼呼等诸多平台。从行业生命周期来看,目前中国在线短租行业具有商业模式及产品尚未成熟、市场增长率较高、需求增长较快、投资风险大、行业利润低、企业进入壁垒低等特点,符合初创期特点。

对于行业内现有竞争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市场覆盖范围。在行业发展初创期,迅速占领市场提高房源覆盖范围是当前中国在线短租行业的主要竞争策略。在线短租的双边市场特征决定了市场覆盖范围的重要性,规模扩张、资源整合是在线短租发展的内在要求[3]。从覆盖区域上,国内市场各平台覆盖范围差距不大,境外市场途家、住百家具有较大优势;房源类型上,途家、一呆、自如等依托自有房源或与房地产开发商合作,多为整套房源,小猪短租、大鱼短租、木鸟短租等多为个人业主提供房源。

2.价格方面。平台服务费上,国内本土在线短租大多采用双边市场模式“非中性”定价策略,即对需求弹性低、价格相对不敏感的一方收取高价,对需求弹性高、价格相对敏感的一方收取低价,采取对房东收取服务费而租客免费的的定价策略。譬如游天下、小猪短租、住我那等平台对房东收取10%的技术服务费(或称佣金);房源价格上,大多数在线短租平台强调分享特性,注重性价比。但高品质短租产品同样占据市场,如途家和一呆定位面向中高收入人群的高端度假短租平台。

3.资金水平。通过巨额的投入或寻求战略联盟,迅速占领市场是国内在线短租企业的主要竞争策略。事实上,大部分企业在资金或资源方面有着深厚的背景,如游天下是搜房网旗下,自如是链家旗下,去呼呼为去哪儿旗下,蚂蚁短租是赶集网旗下。随着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线短租行业逐渐被资本市场看好,各企业先后获得多轮融资(如下表所示)。

4.服务水平。目前国内的在线短租行业主要分为两大阵营,一种以途家、一呆及自如为代表,依托自有房源或与房地产开发商合作,整合大批量房源,通过对房源统一装修,对房东提供房产托管服务和管家服务,为租客提供相对标准化的产品。第二种以小猪短租、木鸟短租等为代表,更贴近Airbnb模式,平台只提供中介服务基础服务。

(二)供应方的议价能力分析

在线短租企业供应方主要有个人业主、二手房东、地产开发商、地方政府等房源提供方、中高层管理人员和底层服务人员等劳动力提供者、政府,议价能力分析如下:

1.房源提供方。其一是个人业主或二手房东,其出发点是通过分享闲置房源获取收益,因是额外收益且房源数量少,议价能力相对较弱。其二是地产开发商。地产开发商通过在线短租盘活库存,同时提高在线短租平台房源数量和覆盖范围,二者是互惠互利关系。但因在线短租可为地产带来增值,所以具有更大的话语权。其三是地方政府。在线短租对地方政府发展旅游创新、财政创收和地方发展起到良性促进作用,作为房源提供方,政府与地产开发商等议价能力相当。

2.劳动力提供者。在线短租行业的从业者包括中高层管理人员和底层服务人员。当前中国在线短租行业的高中层从业者或有多年企业高层管理经验,或多次创业经历,或海外留学经历,整体素质较高。在线短租行业对底层服务无太大技术性要求,如房屋托管服务或房屋管家服务,与传统酒店行业需求类似,一般人员短期培训后基本可以胜任,底层服务人员议价能力较弱。

3.政府等监管机构。政府作为在线短租行业法律法规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对在线短租行业起着指导性作用,使其具有很强的议价能力。在线短租作为新兴行业,各项法律法规不到位甚至缺失。值得关注的是,在2015年8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4]正式下发,意见中提到“放宽在线度假租赁的准入许可和经营许可制度”,这被认为是国家层面释放出的一个有利信号。

(三)需求方的议价能力分析

在线短租行业的需求方主要为租客。首先租客作为个人消费者,价格敏感度较高,且在互联网上比价非常容易,同时租客可对房源或服务进行评价,因此租客具有一定的议价能力。但由于当前在线短租行业还处于行业规范建立的过程中,各环节的服务流程的优化仍有提升空间,单个租客因个体分散、订单独立,且签订的合同多为格式合同,处于被动地位,这也决定了其议价能力有限。

(四)潜在的进入者威胁分析

国内在线短租行业为新兴行业,尚处于初创期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行业进入壁垒较小,潜在的进入者威胁有境外企业市场拓展和行业内现有企业的转型。首先,境外企业市场拓展,如Airbnb、HomeAway,其商业模式相对成熟,在企业运营、市场拓展、营销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拓展新市场相对容易。其次,行业内现有企业的转型,如传统房地产商、房产中介公司、酒店等。以链家地产为例,2011年推出自如O2O品牌,迅速占据广大毕业生和白领市场。总体来说,当前国内在线短租行业进入壁垒较小,在线短租行业面临的潜在进入者威胁较大。

(五)替代品的威胁分析

在线短租行业作为“互联网+”与旅行住宿相融合催生的新兴行业,以轻资产模式为主,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传统酒店业绩。但其提供的产品本质上还是解决住宿问题,所以一切可提供住宿服务的行业都可成为其替代品。其典型的替代品包括传统酒店、OTA、运营商自建网站、团购网站、分类信息网站等。目前,很多消费者对在线短租尚持观望不信任态度,当替代品提供的房源和服务足够好,且价格优惠时,对行业的威胁就越大。

三、在线短租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一)尽快完善在线短租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在线短租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相应的法律问题也浮出水面。目前,国内个人闲置房源能否经营旅馆业仍处于灰色地带。另外,在线短租涉及租客、在线短租平台、房源提供方等多方关系,法律责任不明确,如何监管缺乏法律依据。建议监管机构在充分考虑国情的基础上,借鉴美国、荷兰等国家先进经验,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立法给与在线短租合法发展空间,促进行业良好有序发展。

(二)完善信用保障体系,提高交易的安全性

社会诚信水平是制约中国在线短租行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在线短租企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平台信用保障体系:其一,双方身份验证,通过绑定身份证、手机号码、社交网络账号等完成验证;其二,房源把控,筛除虚假房源,保障房源真实性和质量;其三,安全线上交易,如利用第三方支付系统报障资金安全;其四,利用评价体系,通过评价累计信用具有更高可信度;其五,购买商业保险,如为房产购买财产险和责任险,为租客购买意外保险。

(三)打造生态化、智慧化的在线短租产业链

当前,国内在线短租普遍存在产品模式、功能单一,局限于单一住宿场景,同旅游相关的交通、餐饮、景区以及其他本地生活服务类资源融合度低问题,无法满足消费者住宿以外的其他关联需求。企业应当挖掘自身特色,创新商业模式,拓展相关行业的融合,打造生态化、智慧化的在线短租产业链,满足用户包括住宿在内的全程服务体验,提升在线短租行业的多元化水平,促进市场良性发展,使供需结合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艾瑞咨询.2015中国非标准住宿市场研究报告[R].2015-07-01.

[2]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第9篇:企业并购类型及资产覆盖率分析范文

I.数据来源

报告数据来源于比达(BigData-Research)数据中心监测数据、“微参与”APP移动用户调查、企业公开数据以及其它市场相关资料等。

II.概念定义

移动网购:指的是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进行的B2B、B2C或C2C的网络购物活动。它将因特网、移动通信技术、短距离通信技术及其它信息处理技术完美的结合,使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各种购物活动。

移动网购用户:指用户通过手机(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进行在线消费购物的用户统称。

移动网购APP:为移动用户定制的购物软件。用户可以通过该软件实现在线购物、订单查询、物流查询等相关服务。

III.研究结论

1.移动网购用户及市场规模分析

截至2015年6月底,我国移动网购用户达2.7亿人,在网购用户中的渗透率达65.9%。

预计2015年底,移动网购交易规模将达到15982亿元,增长77.3%。

预计2015年底,网购交易规模中,移动端所占的比例将会提升至49.2%。

2.移动网购行业市场交易占比分析

从移动网购交易市场占比情况看,阿里系的手机淘宝+天猫的份额达83.2%,手机京东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达6.2%。唯品会排在第三位,市场份额1.6%。

3.网购APP使用情况分析

网购APP覆盖率中,手机淘宝的覆盖率最高,占42%;其次是唯品会,覆盖率为13.99%;天猫居第三位,覆盖率为10.36%。

网购APP在2015年上半年的月平均活跃用户数方面,手机淘宝居第一位,达2.10亿人;其次是京东商城,为3901万人;天猫排在第三位,为3846万人。

网购APP在2015年上半年的日平均活跃用户数方面,手机淘宝遥遥领先其它网购APP,日均活跃用户数为6679万;京东商城排在第二位,日均活用户数为602万;天猫日均活跃用户数为495万。

4.移动网购用户行为分析

安装0-2个网购APP的用户最多,占比45.3%;使用手机网购APP时间长度在1-2年之间的用户最多,占比42.8%。

综合类网购APP是用户安装最多的网购APP类型,其次是折扣返利类网购APP,化妆品类排在第三位。

淘宝、天猫、京东分别是用户最爱买和首选率最高的网购APP应用。

手机网站的促销活动、商品的种类及数量、商品的价格是决定用户使用某一款网购APP购买商品的最重要的原因。其他的原因还包括支付方便、手机网站的页面布局及购物流程设计、网站信用体制等。

在过去半年内(1-6月)使用手机等移动端购物所花费的金额占整体网购支出的25%-50%的用户最多;

42.9%的用户平均每天至少浏览一次网购APP;平均每月使用网购APP购买过3-6次商品的用户最多,占比48.9%。

在家里/寝室浏览网购APP的用户最多,占比58.2%;

服装鞋帽是男性和女性手机网购最爱买的商品种类,对于男性而言,他们更愿意在手机数码、家电生活电器、运动户外上面有所投入;而女性更愿意购买食品饮料酒类生鲜、居家百货、个护化妆等。

移动网购过程中,通过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方式购买商品的用户最多,占比73.3%;选择货到付款方式的用户占比31.1%;网上银行直接支付的占比30.4%。

5.移动网购发展趋势

移动端的技术的发展更能精准定位用户的需求。

移动网购促进电子商务的O2O化发展。

IV.报告正文:

一、移动网购概述及市场环境分析

1.移动网购概况

1.1移动网购定义

移动网购就是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进行的B2B、B2C或C2C的网络购物活动。它将因特网、移动通信技术、短距离通信技术及其它信息处理技术完美的结合,使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各种购物活动。

1.2移动网购发展历程

1.3移动网购分类情况

根据移动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和对象不同:可分成B2B、B2C和C2C三种类型。

根据购买商品或服务:可分为实物购买、虚拟物品购买、市政缴费、金融交易和银行转账等多种业务类型。

本报告中所研究的移动电子商务,仅指通过手机在B2C或C2C平台上进行的实物交易。

2.移动网购优势劣势

2.1移动网购优势

随时随地

传统电子商务已经使人们感受到了网络所带来的便利和乐趣,但它的局限性在于台式电脑携带不便,而移动电子商务则可以弥补传统网购的这种缺憾,可以让人们随时随地利用手机购买、炒股或者购物,感受独特的手机购物体验。

便捷性

手机购物具有很好的便捷性,因为手机体积小,可以随身携带,键盘输入也很便捷,目前手机开通WAP无线包月上网价格也比较实惠,这样我们在公交车上或在旅游途中,只要用手机登录购物网站,就可以实现随时随地无线购物了。

用户规模大

截至2015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较2014年12月增加36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12月的85.8%提升至88.9%,随着手机终端的大屏化和手机应用体验的不断提升,手机作为网民主要上网终端的趋势进一步明显。

有较好的身份认证基础

相对传统的网购,手机购物在用户消费信用问题方面拥有一定的优势,这是因为手机号码具有惟一性,手机SIM卡上存储的用户信息可以确定一个用户的身份,这样就有了信用认证的基础。

节省了社会资源和成本

手机购物使传统的商品交易信息化、数据化和自动化,大大节省了社会资源。而且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获得及时有用的服务信息,了解商家并参与互动,享受折扣和积分回报等实惠。与此同时,网络商家还积极进行市场营销、产品推广和形象展示,为移动手机用户提供商业服务,并可实现手机移动交易和支付,给消费者和商家双方大大节省了成本。

2.2移动网购面临的问题

手机购物商品内容单一

我国手机购物的商品内容形式较为单一。用友移动推出的“移动商街”、春秋航空公司推出的“移动票务服务”、以及支付宝开通的移动支付等业务的购物形式和内容非常有限。日本的手机购物商品形式丰富多样,不仅可以购买超市商品、飞机票、火车票以及电影票,还可以用来坐地铁、买可乐、吃麦当劳,甚至乘出租车。操作也很简单,只需要手机轻轻一刷即可付费,非常便捷。

缺少运营商支持

我国,手机同网络连接的费用高、速度低,给用户增加了负担、降低了用户利用手机从事商品交易的兴趣和可能。所以只有通过电信运营商、网站、手机生产厂商及金融机构之间的跨行业合作,才能推动手机购物的快速发展。

法律法规缺失

目前,移动商务方面的法律、法规缺失,而传统商务和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又不能完全适用于移动商务。移动电话特有的威胁就是容易丢失,而拿到移动电话的人可以进行移动支付、访问内部网络和文件系统。此外,无线通信网络的开放性,也给无线用户带来了诸多不安全因素,如通信内容被窃听、通信双方的身份容易被假冒以及通信内容被篡改等。因此,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手机购物发展的当务之急。

3.中国移动网购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3.1中国电子商务环境分析

网络购物市场的快速发展和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成熟,带动了中国移动电子商务步入快速的上升通道。随着PC端购物网民向移动互联网的转化,以及手机终端用户向移动互联网的渗透,中国移动电子商务发展迎来了高速增长。移动通讯资费下调,手机用户上网热情高涨,2009年以来,三大运营商纷纷推出多种上网套餐,并普遍下调移动互联网接入资费,资费的下调使手机网民可以以更经济的方式进行互联网活动,并使促使手机网民规模呈现快速增长,移动电子商务消费习惯逐步为网民接受和认同。随着上网速度的加快、信息应用软件功能的不断完善、支付更加便捷和安全,中国移动网购将继续快速发展。

3.2应用环境分析

传统电子商务提供商、电信运营商、软件商和新兴移动电子商务提供商加大了对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平台商品种类不断增多,服务形式区域多样,移动电子商务发展已经初步具有一定的商务环境和消费氛围。未来,随着商业模式的不断成熟,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将更加合理,对用户的服务将更加符合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实际。

3.3移动购物的社会环境

手机网购用户达2.70亿

由于移动端即时、便捷的特性更好的契合了网民的商务类消费需求,伴随着手机网民的快速增长,移动商务类应用成为拉动网络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15年上半年,手机网购用户规模达到2.70亿,半年度增长率为14.5%。

手机网民中通过3G/4G上网的比例为85.7%

截止到2015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中通过3G/4G上网的比例为85.7%。除3G/4G外,Wi-Fi无线网络也成为主要的上网方式,截止到2015年6月,83.2%的网民在最近半年曾通

过Wi-Fi接入过互联网,其中在家里接入Wi-Fi无线网络的比例最高,为88.9%。

3.4移动网购行业相关政策

近年来,国家连续出台有利政策,加大对电子商务实施的支持力度,这些政策同样适用于移动电子商务。其中今年1-6月份国家支持电子商务的主要举措有:

二、移动网购用户及市场规模分析

1.网购用户规模及增长率

截至2015年6月底,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达4.1亿人,半年内增长了13.6%。

2.移动网购用户规模及增长率

截至2015年6月底,我国移动网购用户达2.7亿人,占整体网购用户的65.9%。

3.移动网购市场规模及增长率

预计2015年底,移动网购交易规模将达到15982亿元,增长77.3%。

4.网购交易规模PC端和移动端占比情况

预计2015年底,网购交易规模中,移动端所占的比例将会提升至49.2%。

三、移动网购行业市场状况分析

1.移动网购市场交易占比情况

从移动网购交易市场占比情况看,阿里系的手机淘宝+天猫的份额达83.2%,这和较早的移动端布局有关;手机京东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达6.2%,这主要得力于与腾讯的合作,使京东得到微信和手机QQ的流量支持;第三名的是靠特卖赚钱的唯品会,市场份额1.6%。

2.移动网购产业链分析

3.中国移动网购特点及需求概况

3.1移动网购特点:(1)移动端更适合轻型消费品类,这类商品包括衣服鞋帽、化妆品类、虚拟商品等,其单价较低,订单转化率高,非常适合在移动端布局;(2)移动端购买商品在价格上更有优势,移动端布局较PC端晚很多年,移动端市场目前越来越广泛,促使更多企业发力移动端,为了抢占市场,争夺用户往往用低价优惠等吸引消费者注意,可以说价格促使消费者向移动端转移;(3)移动端具备PC端没有的移动性,可以随时随地网购,查看商品信息,查看物流信息,和客服有效沟通能,如此便捷性更加有助于移动网购发展。另外,移动网购还具有一定的互动性,网民可以通过具有分享功能的应用分享购物信息及心得等;(4)移动网购模式受到重视,如摇一摇,扫一扫以及闪购等等,更适合商家发展。

3.2移动网购市场需求概况

我国的网络覆盖系统日趋完善和移动终端的普及程度逐渐加深的环境下,移动网购市场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移动购物逐渐成为网民购物首选方式之一。移动网购的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原因:

一方面,传统电商巨头着重培养用户移动端使用习惯,加强用户体验,加大移动端促销力度,双十一电商购物节中也推出移动端专属活动,淘宝客户端推出手机用户专属红包,京东、易迅、苏宁等推出手机专属优惠券,鼓励用户向移动端分流。

另一方面,我国的网络覆盖系统日完善,更多手机、平板电脑的用户开始利用碎片时间,移动网购成为用户填补碎片时间的一大选择。

同时,PC端网购增速逐渐放缓,移动市场成为电商企业新增长点,也促使移动网购市场成为各电商企业追逐争夺的目标。

四、网购APP使用情况分析

1.网购应用覆盖率top20

网购APP覆盖率中,手机淘宝的覆盖率最高,占42%;其次是唯品会,覆盖率为13.99%;天猫居第三位,覆盖率为10.36%。

2.网购APP月活用户数

网购APP在2015年上半年的月平均活跃用户数方面,手机淘宝居第一位,达2.10亿人;其次是京东商城,为3901万人;天猫排在第三位,为3846万人。月活用户数超过1000万人的还有唯品会(2832万人)、美丽说(1710万人)、蘑菇街(1349万人)、淘800(1243万人)、一淘(1145万人)、聚美优品(1036万人)。

3.网购APP日均活跃用户数

网购APP在2015年上半年的日平均活跃用户数方面,手机淘宝遥遥领先其它网购APP,日均活跃用户数为6679万;京东商城排在第二位,日均活用户数为602万;天猫日均活跃用户数为495万;日均活跃用户数超过200万的还有一淘(342.6万人)、美丽说(328万人)、唯品会(263万人)、蘑菇街(223万人)、淘800(217万人)。

五、移动网购用户行为分析

1.用户基本情况

2.用户移动网购使用情况

2.1用户安装网购APP数量

调查显示,用户手机内安装0-2个网购APP的用户最多,占比45.3%;安装3-6个网购APP的用户占比41.3%。

2.2用户使用手机网购APP时间长度

使用手机网购APP时间长度在1-2年之间的用户最多,占比42.8%;其次是3年及以上的用户,占比41.5%;使用手机网购APP时间长度小于1年的用户最少,占比15.8%。

2.3用户安装过的网购APP类别

综合类网购APP是用户安装最多的网购APP类型,其次是折扣返利类网购APP,化妆品类排在第三位。

2.4用户曾使用过的网购APP

用户最爱在淘宝上买,其次是天猫,京东排在第三位。

2.5网购APP首选率

淘宝是用户网购中首选率最高的APP,占比38.1%;其次是天猫,首选率为34.8%;京东排在第三位,首选率为19.4%。

2.6决定用户使用一种网购APP购买商品原因

手机网站的促销活动、商品的种类及数量、商品的价格是决定用户使用某一款网购APP购买商品的最重要的原因。其他的原因还包括支付方便、手机网站的页面布局及购物流程设计、网站信用体制等。

2.7用户使用移动端网购所花费占整体网购支出的百分比

在过去半年内(1-6月)使用手机等移动端购物所花费的金额占整体网购支出的25%-50%的用户最多,其次是不足25%的用户,占比27.9%;手机等移动端购物花费占整体网购支出的50%-75%的用户占比14.3%。

2.8用户每月使用网购APP购买过商品的数量

平均每月使用网购APP购买过3-6次商品的用户最多,占比48.9%;其次是小于3次的用户,占比35.9%;购买次数超过10次的用户最少,占比4.1%。

2.9用户浏览网购APP页面的频率

42.9%的用户平均每天至少浏览一次网购APP,平均每天浏览多次的用户占比28.2%,平均每周至少使用一次网购APP的用户占比19.2%。

2.10用户浏览网购APP的场所

在家里/寝室浏览网购APP的用户最多,占比58.2%;其次是在办公室/教室,占比23.5%;在公交地铁等交通工具上浏览网购APP的用户居第三位。

2.11男女用户手机网购最爱买

服装鞋帽是男性和女性手机网购最爱买的商品种类,对于男性而言,他们更愿意在手机数码、家电生活电器、运动户外上面有所投入;而女性更愿意购买食品饮料酒类生鲜、居家百货、个护化妆等。

2.12移动网购用户常使用支付方式

移动网购过程中,通过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方式购买商品的用户最多,占比73.3%;选择货到付款方式的用户占比31.1%;网上银行直接支付的占比30.4%。

六、移动网购发展趋势分析

近年来,移动网购呈现爆发式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使用移动端进行网购,这主要取决于:大屏智能手机的普及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移动购物的便利性越来越突出,消费者接受程度大大增加;各类电商企业纷纷加大对移动端的布局,采取各种有利的营销手段增加消费者使用移动端购物的积极性,刺激消费者向移动端转移;除移动端有让利活动外,电商企业还采取“闪购”、“摇一摇”等针对移动端的低价活动来刺激消费者的购物欲望,进一步推动了移动网购的发展。

1.移动端的技术的发展更能精准定位用户的需求

伴随移动设备技术的发展及移动设备带来购物的便利性,“闪购”、限时特卖等活动更适合在移动端发展,如唯品会就是适应了移动端的趋势更好的发展起来的。此外,移动网购未来发展将根据用户搜索习惯下的用户需求定位的信息推荐技术,实现大数据下的精准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