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旅游开发的方案范文

农村旅游开发的方案精选(九篇)

农村旅游开发的方案

第1篇:农村旅游开发的方案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 本质特征 文化旅游

在中国,随着政局的稳定,改革与开放的进一步放宽,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赚钱的机会

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是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1乡村旅游的相关认识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 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 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潘新华,刘平安.延安旅游业的发展途径.改革与战略,2005,(138):28.

[2]马彦琳.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旅游学刊,2005,20(1):63.

[3]阳芳.国内会展旅游的发展形势与战略选择.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0(40).

第2篇:农村旅游开发的方案范文

戴斌以国内、国外乡村旅游成长发展模式为出发点,按照乡村旅游成长的协调机制把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划分为3种类型:政府推动型、市场驱动型、混合成长型,并指出在乡村旅游发展初期,政府力量的推动是非常必要的,初具规模后应适时向混合型转变,弱化政府职能。郑群明、钟林生对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进行了探讨,认为参与式乡村旅游形式的核心是社区全面参与旅游开发,并总结出了“公司+农户”模式及演化的“公司+社区+农户”模式、“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股份制模式、“农户+农户”模式———示范带动作用和个体农庄模式。彭敏、付华提出了“公司+(社区)+农户”模式、“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农户+农户”模式、“股份制”模式、个体农庄模式、“企业+政府+旅行社+农户”模式、“上级农村社区联合行动委员会+当地社区旅游发展规划委员会+当地社区居民”模式和“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农户”模式。罗明义基于云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特点和模式,总结出了景区带动型模式、乡村组织型模式、“公司+农户”型模式和综合开发型模式。其中景区带动型模式只是把乡村作为景区的分散服务区,并没有指明其经营管理模式,综合开发型则是偏重于以政府为主导进行一系列乡村旅游开发的模式。李德明、程久苗从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的角度列出了6种发展模式:政府主导发展驱动模式、以乡村旅游业为龙头的旅-农-工-贸联动发展模式、农旅结合模式、股份合作制、“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资源环境-社区参与-经济发展-管理监控持续调控模式。王静、方旭红基于村民自治的角度提出了在乡村旅游发展的不同时期村民自治的经营模式,指出乡村旅游在村民自治的条件下可广泛引入企业制度,如独资、合伙、合作和公司制度,采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如租赁、承包、外聘等方式。程增建、王金叶提出对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内生式发展模式的探讨,认为实现内生式发展的关键是社区组织、社区经营者、社区居民、乡村旅游者与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旅游媒介、投资商等战略利益群的合作协同,强调通过内部整合,建立多方协同平台,最终形成依靠本地发展能力、当地主导的利益相关者的内生式发展模式。乡村旅游的开发需要多方利益体的共同参与,通过对上述学者研究成果的总结,可以归纳出3种主导的经营发展模式:政府主导型模式、社区居民主导参与型模式和多利益主体参与型模式。

2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的实证归纳

2.1政府主导型模式

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把政府作为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的主要力量,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经济调节、提供公共服务、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广西南宁扬美古镇风景区、钦州灵山大芦村民族风情旅游区主要依托政府主导发展模式,其中南宁市政府先后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扬美旅游圈”开发建设,辖区政府也积极利用各种贷款和资金加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引导和支持旅游部门开展树立“扬美古镇”旅游品牌的活动。魏薇、王金叶以四川省“五朵金花”(5个村子)为例,总结出以政府主导,“产业趋动、公司运作、农户参与”的发展模式。赵云在对云南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中指出经济发展落后的农村地区以及乡村旅游未开发或初始开发的地区,如怒江州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应采用政府主导发展驱动模式。在开发乡村旅游过程中,要在政府主导下构建稳定、公正的农民利益分配机制和科学的土地补偿机制,才能实现经济学原理中政府、开发商和农民的利益均衡。实践表明,在乡村旅游发展初期阶段或是经济落后的较贫穷地区,政府主导优势明显,但是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这种以政府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应不断调整和优化,政府要重新做好自身定位,实现由主导、引导角色到协调、服务角色的转换,以促进乡村旅游更好地发展。

2.2社区居民主导参与型模式

2.2.1村民自主开发型模式

村民自主开发型模式是村民依托当地的旅游资源,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自主开发或是在当地成功案例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开发、经营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个体农庄”模式、“农户+农户”合作模式和“示范户带领”模式。广西柳州融水县香粉乡雨卜东兴旅游村、桂林恭城红岩生态旅游新村由于受旅游大环境的影响,部分农户自发投资乡村旅游,开展自主经营,慢慢带动更多农户合作开发。杜忠潮等对关中地区乡村旅游进行调查时发现,“农户+农户”发展模式占到50.0%,且调查对象71.3%的居民参与服务接待,参与管理决策的居民占10.9%,进行投资、设施维护的居民不足10.0%,缺乏必要的政策指导和统一的规划。村民自主开发型模式主要依靠自身的经验,资金成本投入少,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能最真实地保留当地的民俗文化和景观,但是在这种模式下游客接待量往往有限且对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缺乏关注,经营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利于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

2.2.2乡村组织型模式

乡村组织型模式是乡政府、办事处或村民为促进当地旅游发展而自发组织的协会或部门,有组织地引导农民经营户,按照统一规划和建设的要求,提供旅游接待设施及相关配套服务,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罗永常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朗德村为例,该村的旅游活动安排和效益分配由村干部组成的旅游接待小组负责,村民则负责游客食宿游接待和表演,村委为鼓励群众参与旅游接待,总结出社区参与和利益分配机制———“工分制”,这种机制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居民的利益,但总体来看激励机制不足,不能从长远带动朗德村乡村旅游的发展。贾跃千在分析黄山市乡村旅游经营模式中提出呈坎、西溪南、郑村适合“以组织换发展”的内生式发展模式,因其农村基层组织有较高的权威性,呈坎的雕刻协会、西溪南的养蜂协会和郑村的强烈宗族观念分别能够承担起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池静以杭州龙邬茶村的管理为例,分3个发展阶段剖析了农村集体组织主导型制度的利与弊,指出这种模式虽然有较强的激励性,但是也有很强的假设条件,并指出从目前国情看,该模式的使用仍有挑战性。乡村组织型模式以当地居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但是在市场化运作、旅游市场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单纯依靠自身拥有的资源并不能完全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而且村民组织对于资源的开发、运营、管理等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村民自身的素质也需要进一步培训和提高。

2.3多利益主体参与型模式

旅游业的综合性决定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要涉及众多的利益分享者,如何协同发展,做到合理的利责分配,则是乡村旅游实现有序有效发展的关键,多利益主体模式是外生因素作用的结果,是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的一种趋势。陈志永等学者以贵州天龙屯堡为例,总结了该村“政府+旅游公司+农民旅游协会+旅行社”四位一体的参与式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其中当地政府作为行政管理机构负责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旅行社等旅游公司负责旅游活动策划、营销及服务接待;农民旅游协会则代表村民参与旅游事务的管理、监督,负责各种旅游活动、提供基本旅游服务等,各项利益团体各司其职,形成了有效的经营模式。邹再进从欠发达地区乡村特点着手,指出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应采取边远地区型发展模式,需要通过强有力的外力作用高位“切入”,适宜采取“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农户”的综合开发模式,指出多主体参与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能达到相互促进和形成“合力”的效果。广西桂林蝴蝶谷瑶寨生态旅游景区、龙胜龙脊梯田风景区有较好的市场条件和区位条件,但是该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比较落后,缺乏开发旅游的条件,需要公司运作来求得自身的发展,采取“公司+农户”模式取得较好的发展。句容的茅山镇采用“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发展模式,各个利益团体协同配合,发挥了旅游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优势,通过合理分配利益,成功地避免乡村旅游开发中的过度商业化,保护本土文化,增强了当地居民的自豪感。魏薇提出了企业庄园创新模式,即大型工业企业依托自身规模优势和资金优势,根据企业业务发展的需要,选择环境和资源条件较好的乡村,投资建设企业基地,并与当地村委联合建立旅游公司进行旅游开发的模式。多利益主体参与型模式能使各方利益主体得到较好的协同合作,在市场体制激励下,提高对市场的应变能力,但是在多方利益的发展下要充分考虑村民的利益,避免过度商业化,要注重对于生态环境、原始风俗文化的保护,避免过度开发,保持乡村旅游最核心的“乡村性”。

3乡村旅游经营模式评述与展望

第3篇:农村旅游开发的方案范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全会精神,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以创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示范乡(镇)、村为载体,以开发建设特色乡村旅游景区(点)为抓手,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立足特色,培育精品;典型示范,逐步带动;强化培训,规范管理;不断提高乡村旅游品质和服务水平,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培育一批独具县域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重点建设一批乡村旅游示范区和优秀乡村旅游示范点,全面推进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年实现“135”目标,即每个乡镇着力打造1个以上乡村旅游点,全县建成3条乡村旅游线,创建具有接待能力的乡村旅游点5个以上。到年,创建3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示范乡(镇)、村,全县形成一乡一主题,一村一品的乡村旅游格局。

(三)基本原则

1、加强引导,示范带动。积极融入省、市发展乡村旅游大局,以科学规划引领,以项目建设带动,以典型示范引导,以宣传促销造势,努力推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坚持不脱离农民、不脱离乡土、不脱离当地资源条件、不脱离旅游消费水平,突出特色、狠抓重点、扶持典型、培育品牌,推进乡村旅游特色化、市场化、产业化。

3、市场导向,注重效益。根据客源市场需求,重点开发建设吸引力和生命力强的乡村旅游精品。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4、以人为本,持续发展。拓宽乡村旅游公共服务领域,建立以游客为中心安全、周到的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的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乡村旅游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重点

(一)加快“两区四线”乡村旅游景点建设。以旅游区、生态园景区建设为重点,尽快打造一批有亮点和接待条件的乡村旅游产品。全力推进沿国道、省道、和以设施栽培等高效农业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建设,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农业生态旅游、农村体验旅游。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活动。充分利用乡村旅游现有条件,按照“月月有主题,季季有活动”要求,对全县乡村旅游资源、产品进行整合,科学设计乡村旅游线路,组织开展以赏花游、体验游、休闲游、文化游等为主题的乡村游活动。

(三)建立功能配套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食、宿、行、游、购、娱”六要素,着力治理村容村貌;结合乡村规划,合理布局“农家乐”饭店、农副产品销售点、公厕、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县城区重点加快旅游购物市场、餐饮和娱乐设施等建设。

三、实施步骤

(一)资源普查阶段

在县旅游部门具体指导下,各乡镇抓紧开展乡村旅游资源调查摸底工作,重点对资源特色、民族风俗、生态环境、文物古迹等基础资料进行全面普查,并进行认真分析,提出初步发展方向,组织项目申报,为下一步规划编制、开发建设工作做好前期准备。

(二)规划编制阶段

由县旅游部门牵头,根据资源普查和前期准备工作完成情况,组织并指导各乡镇抓紧开展旅游乡镇、旅游特色村的规划和项目开发建设方案编制及评审工作。

(三)开发建设阶段

按照“分期开发、分类指导、成熟优先、持续推进”的原则,在县旅游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各乡镇按照审定的规划方案,抓紧开展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工作,力争在短期内打造一批有亮点和接待条件的乡村旅游产品。

(四)验收评比阶段

结合县综合目标考核,县旅游局牵头,分别对各乡镇乡村旅游开发建设情况进行验收评比,对全县乡村旅游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并就下一步工作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和建议。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对发展乡村旅游重要性的认识。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作为农村新兴产业,乡村旅游既有调整产业结构、引领农村服务业发展和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作用,也有沟通城乡居民和谐交往、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建设富裕、文明、开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独特功能。发展乡村旅游,意义十分重大。为加强对乡村旅游工作的组织领导,县专门成立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全县乡村旅游工作的开展。各乡镇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制订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措施。

(二)加强协调配合,构建乡村旅游联动合作推进机制。县旅游局作为牵头部门,要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谋划好全县乡村旅游发展工作,重点做好规划定位、资源整合、信息服务、业务培训、产品包装、宣传推介、组织协调、考核评比等工作。各乡镇政府作为乡村旅游发展主体,要统筹好本乡镇乡村旅游发展,重点抓好资源发掘、规划编制、项目开发、基础建设、引资融资、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等工作。各有关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要重点从政策、资金、人才、技术、基础建设等方面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要加强协调配合,用足用好新农村建设和促进服务业发展相关政策,积极向上争取乡村旅游政策扶持和发展专项资金;要将乡村旅游工作融入全县“三农”工作大局,整合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全县乡村旅游发展。

(三)加强宣传推介,拓展乡村旅游开发市场空间。一方面,要精心包装、策划一批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好、吸引力强的乡村旅游建设项目,从项目储备上为扩大引资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要下大力气搞好宣传推广。不仅要加强与宣传部门、新闻媒体的联系与合作,更要鼓励、支持开发企业或个人开展乡村旅游形象营销活动,多渠道、多平台、多方位把乡村旅游做响做亮。要培育壮大乡村旅游龙头企业,引导农民和旅游企业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土地流转、参股、控股和农村居民参与等方式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要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拓宽引资渠道,以优惠配套政策,吸引有实力的集团、企业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投资经营,不断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产业。

第4篇:农村旅游开发的方案范文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我县丰富的客家土楼旅游资源优势,依托主要景区、景观和旅游吸引物,广泛开展农业旅游观光和农家休闲接待活动,营造浓厚的乡村旅游氛围,进一步促进我县土楼旅游业发展。

发展目标

2010年底,培育农家乐经营示范户15户,带动就业人数200人,形成一户一特色的农家乐产品,如食宿接待型、观光采摘型、生态农业型、特色餐饮型和民俗体验型等,成为“土楼人家”农家乐项目示范村。农家旅馆、饭店的年接待量要实现1万人次/年左右,综合收入100万元/年左右。

遵循原则

(一)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原则。农家乐项目要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真正体现地缘、环境、景观和人文特点。农家旅店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组织业务培训、宣传促销和进行业务指导。

(二)注重实际、科学发展的原则。发展农家旅店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基础,一切从乡村的实际情况出发。要和乡村的长远规划结合起来,和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和小康村建设结合起来,和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结合起来,防止一哄而上、盲目建设。

(三)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发展农家旅店要充分考虑永定客家土楼的景观特点、民风民俗,开发具有自己特色的农家旅店产品形式,立足特色优势开展竞争,站稳市场。

(四)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原则。农家旅店发展分两步实施。第一步,从2010年1月起至2010年5月,发展农家乐经营示范户5户;第二步,从2010年5月到2010年8月底,农家乐经营示范户将增加到10个;第三步,从2010年8月到2010年底,在原来基础上,农家乐经营示范户将增加到15个。

发展方式

1、农家乐项目由村民经营户自主投资、自主经营,政府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补助;

2、支持外来资金投资开发山仔下农家乐项目。

政策扶持

1、对于村内公共设施,如村道建设、环境整治、园林绿化等,由山仔下农家乐发展理事会组织实施,经核定给予一定的建设资金补助;

2、对已申报并按规定进行立面改造,能统一形象标识,依法依规经营的农家乐经营示范户,给予适当补助(参见永定县湖坑镇六联村山仔下“土楼人家”农家乐民居立面改造补助方案);

3、对已申报并符合《永定县湖坑镇六联村山仔下“土楼人家”农家乐项目标准》的农家乐经营示范户,经验收合格给予2-3万元奖励。

实施时间

1、组织发动阶段:2010年1月20日-2010年2月10日

主要内容:(1)成立山仔下农家乐发展理事会;(2)进行村民基本情况摸底,了解农户的主观意愿、经营理念、发展方向等;(3)经营户自愿报名,确定发展对象,召开动员大会,全面动员,部署任务;(2)制订山仔下农家乐项目规划、环境整治方案、建筑立面改造方案和农家乐VI设计等;(3)组织村干部和村民外出考察学习,进行全村组织发动。

2、典型扶持阶段:2010年3月1日-2010年5月30日

主要内容:(1)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如修整村庄道路,拆除猪圈和旱厕等);(2)组织发动村民进行建筑立面改造,重点扶持第一批经营户按照农家乐标准进行改造。

阶段目标:五一之前,经农家乐项目工作组审核验收合格后第一批农家乐经营户挂牌营业。

3、提升发展阶段:2010年5月8日-2010年底

主要内容:(1)确定第二、第三批农家乐经营户扶持对象开展农家乐项目;(2)对村庄农田和后山林地进行农业观光和生态观光开发,使农家乐项目上规模、上档次和上品牌。

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山仔下“土楼人家”农家乐项目工作的组织领导,由湖坑镇和土楼旅游公司抽调人员成立“土楼人家”农家乐项目工作小组并下设办公室。成员名单如下: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湖坑镇,办公室主任由兼任。

工作要求

1、切实提高认识。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有利于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扩大就业门路,有利于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要切实提高认识,通力协作,密切配合,确保农家乐旅游取得成效。

2、积极发动群众。农家乐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广大群众的参与和支持,要广泛宣传相关优惠政策,大力引导和鼓励有经济实力和经营头脑的群众发展农家乐旅游,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和档次。

3、加强检查督办。要加强指导,检查督促各项工作和补贴资金的落实情况,确保资金落实到农家乐旅游经营户。

经费估算

1、农家乐项目达标奖励费用:15户×3万元=45万元

2、民居立面改造补助费用:15户×1.5万元=22.5万元

3、村内公共设施建设费用:150万元

第5篇:农村旅游开发的方案范文

1.产业强基,着力发展旅游经济

长白山是我国十大名山之一,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雄厚的文化底蕴,旅游产业是长白山管委会的龙头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是繁荣全区经济、打造长白山品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基础。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新农村建设紧紧围绕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这个主线,把旅游产业的发展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大盘子中来,以管委会规划的五大主题功能区为载体,不断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1.1做好旅游规划 长白山管委会研究编制了《长白山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形成“一、三、五、七、二十一、四十九”的总体布局结构。即一个核心保护,指长白山部级自然保护区;三个旅游服务基地;五个主题功能区;七个环境控制带;二十一处珍稀资源保护地;和四十九处重要景点。以规划作为指导,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向前推进。2010年,长白山管委会池北区被评为“全国特色旅游名镇”。

1.2打造知名旅游品牌 创品牌是提升长白山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长白山管委会在央视等主流媒体以及机场、高速公路等加大宣传力度,突出打造“休闲养生地、大美长白山”品牌形象,配合形象广告加强产品宣传,加大对重要国内市场和境外市场的营销推广力度。使长白山旅游品牌深入人心,进一步扩大开发区新农村建设影响力。

1.3完善旅游产品体系 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充分挖掘长白山的旅游资源,努力开发了一批高品位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新产品,进一步完善了生态之旅、运动之旅、自驾之旅、养生之旅、冰雪之旅、民俗之旅等产品,使旅游产业由传统旅游方式向乡村生态型旅游升级。

2.民生惠农,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长白山管委会辖区地少人多,人均土地量仅0.3亩,紧靠传统的种养殖业难以达到农民富裕的要求。长白山管委会加强改善民生,出台各项惠农政策,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向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不断迈进。

2.1做好各项民生实事 几年来,建设了长白山福利中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保试点工作全面展开,医疗保险待遇相应提高,辖区935名60岁以上农村劳动者享受到医疗保险待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0%,农村低保标准年人均提高到880元。

2.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全区农村新修公路5.5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改造维修村部3个、文化室3个、夜校1个、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新建垃圾点55个;村级绿化面积有所增加;全面完成“四清四改两化”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农民新居建设稳步推进,西参村杜鹃小区建设1170平方米,东参村建设26780平方米。新建自来水管道4900余米,农村安全饮水率达到90%,解决了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吃水难、水质差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了村民一事一议筹资酬劳制度,清理了村级债务和村级义务普九债务,农村农民基本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居的生活水平,实现了村民和睦、环境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

2.3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 全区大力发展以梅花鹿养殖、生猪养殖、森林猪养殖为主的特色养殖业和以无公害蔬菜、药材为主的特色种植业,积极争取了吉林省“一村一品”工程的支持,抓住长白山旅游资源,长白山生态特色品牌。逐步形成了特色产业区、畜禽养殖区、无公害蔬菜生产区等农村产业。几年来全区特色养殖业迅猛发展,由原来的30户发展至167户,就业人员增至1300余人,生猪存栏达4.2万头、森林猪存栏达1200余头,林蛙、马鹿等数量都有所增加,牧业总产值达4000余万元。

3.合力奉献,建立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

3.1加强组织领导 为了更好地完成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管委会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全面落实区内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任务,并成立了“长白山管委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管委会副主任丁之慧担任,各涉农部门的主要领导为主要成员,下设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办公室。并制定了《长白山管委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三个区也相继成立的专职机构,保证管委会新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

3.2帮扶工作落到实处 为进一步加快全区新农村建设步伐,根据我区的实际情况,省新农办给管委会确定的帮扶部门为省旅游局。几年来,省旅游局对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的新农村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多次与当地沟通帮扶工作细节,并在旅游产业开发、编制规划、社会基础设施上给予我们大力支持和帮助。针对池西区东参村和西参村两个示范村,长白山管委会确立了交通局和经发局作为帮扶单位。在项目选定、农村道路上给予优先支持,切实加强示范村的示范作用。

3.3部门联动,做好督查工作 为督促各区切实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管委会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研究成立了督查小组,并制定了《长白山管委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督查方案》,包括经发局、财审局、建设局和环资局等成员单位组成督查小组,按照方案的要求,多次对各区的建设进展、环境整治、资金管理等方面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有效促进了各区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

第6篇:农村旅游开发的方案范文

一、抓好整改落实,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1、认真开好民主生活会。按照县委“活动办”的统一部署和工作要求,我局分别于7月15日上午召开了专题民主生活会,班子成员围绕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以及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等方面情况、“”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开诚布公地进行了自我批评、自我检查,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班子成员之间相互批评,坦诚相见,推心置腹,做到了见人见事见思想,为下一步全面整改、建章立制打下了良好基础。

2、扎实开展第二环节“回头看”。按照县委“活动办”的工作要求,我局重点围绕学习教育、谈心谈话、查摆问题、对照检查、开展批评、民主评议等方面进行了自查,确保各项工作严格按照程序落实到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第二环节“回头看”专题报告,为第三环节活动开展奠定了基础。

3、研究部署第三环节工作。按照县委“活动办”的统一部署,我局召开班子会专题研究讨论第三环节各项工作,制定了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环节工作方案,把建章立制作为解决问题的治本之策,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要以严肃的态度、严格的标准、严明的纪律狠抓落实,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4、及时制定“两方案一计划”。我局对查摆出来的问题进行再梳理、再归类,结合工作实际,科学制定了“两方案一计划”。整改落实方案坚持从严从实、标本兼治,以解决存在的“”问题为目标,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制度建设计划坚持破旧与立新、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的原则,用机制规范管理,统筹推进制度建设。明确了4个专项整治,4个制度建设,提出了23条整改措施。

5、认真抓好整改落实。梳理汇总了问题清单,召开班子会专题研究,逐一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制定了单个专项整治方案,扎实开展专项整治,解决了“”突出问题;推进了4个制度建设,建立了长效机制,巩固整改实效;认真办好民生实事,解决群众困难;抓好重点工作,着力解决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快旅游产业发展。

二、加强协调配合,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

1、召开项目现场调度会。为进一步加快我县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在县分管领导牵头组织下,我局积极做好联络服务工作,在景区乡村部落·南山居项目现场召开了调度会。针对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土地、水利、交通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并下发了会议纪要,要求各有关单位积极配合,及时为项目业主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2、做好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我局及时向市旅游局上报了客家文化城、五等四个项目,纳入了市城市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为积极做好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工作,草拟了《客家文化城至一江两岸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文稿,并征求了相关部门、乡镇意见建议。

3、及时做好农家旅馆创评工作。为进一步提升我县旅游接待档次,根据市旅游局有关工作要求,我局积极开展了星级农家旅馆创评工作。对全县农家旅馆进行摸底调查,指导农家旅馆完善相关硬件设施,鼓励符合条件的农家旅馆积极创评星级农家旅馆。

4、配合做好人大调研工作。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县旅游产业,根据县人大《关于开展助推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系列活动的工作方案》文件要求,积极配合做好了旅游产业调研工作,陪同县人大领导到宝莲山、、长洛西坳漂流农庄等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开展调研。针对调研情况起草了《县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认真分析了我县旅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意见建议。

三、强化沟通对接,推进旅游项目招商进程

1、邀请客商考察。三季度共接待陪同15批次客商到我县考察旅游等产业项目。

2、优化招商方案。为加快景区招商进程,我局对《景区旅游项目招商方案》进行了修改完善,并再次征求了投资商的意见建议,根据双方协商的意见,对招商方案进行了完善优化。目前,准备上报县政府常务会讨论通过。

3、制定框架协议。7—8月份与海之生实业有限公司召开了项目洽谈对接会,对项目投资事宜进一步沟通协调。草拟了《项目投资框架协议》。目前,准备上报县政府常务会讨论通过。

4、积极洽谈对接。为加快项目招商进程,我局多次与君悦集团洽谈对接项目规划编制及招商引资等相关事宜。目前,正在进一步跟踪对接。

四、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旅游知名度

1、参选广东省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示范单位。经我局申报,由我省及广东省旅游部门共同评选,我县国家4A级景区客家文化城成功入选首批“广东省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示范单位”,作为省主要景区向广东市民推荐。此次入选,将进一步增进两地旅游的交流合作,提升我县旅游知名度,拓宽广东省旅游市场,增加旅游人气。

2、组织参加旅游宣传活动。积极参加了国家旅游局举办的广东旅游交易会和厦门海峡旅游博览会,以及省旅发委举办“风景独好”西安旅游特卖会和旅游商品博览会,在活动现场积极向社会各界人士推荐我县旅游资源,发放《县旅游指南》等宣传资料10000余份,提升了我县旅游知名度。

3、完成县旅游风光片制作。为突出我县旅游资源的特色亮点,我局委托大小王传媒有限公司拍摄制作了一部15分钟的旅游风光片,进一步加大了我县旅游资源宣传力度。

五、着力为民解难,扎实推进三送工作

1、开展“七一”党员慰问活动。为庆祝“七一”建党节,我局在村召开了迎七一党员座谈会,听取了党员们对村“三送”工作、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我局出资4000多元购买了不锈钢电水壶等慰问品,给全村党员送上了节日的问候。

2、抓好暑期安全防范工作。一是抓好暑期安全宣传工作。在村内醒目位置粘贴“告学生家长一封信”,悬挂防溺水宣传标语,下组入户宣传安全常识;二是安排值班巡查。每天安排“三送”干部和村组干部对村内沿江河堤、山塘、水库进行巡逻,及时劝回私自外出游泳的儿童;三是开放农家书屋。为全村少年儿童借书、看书提供服务平台,让全村孩子度过一个既有意义又有安全的暑假。

3、做好防汛减灾工作。为做好村防汛工作,“三送”干部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了拉网式安全隐患大排查,及时将雷雨、暴雨天气向村民预报,并提醒村民对房屋及屋后的山体,要多注意观察它的变化,积极做好灾前人员及财产的转移躲避和抗御灾害的预防。

第7篇:农村旅游开发的方案范文

关键词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课程

1江西农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1.1江西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大力实施旅游强省战略,旅游业成为江西重要支柱产业。江西旅游人才的培养是旅游强省战略的重要支撑。江西各高校为顺应“旅游强省”的发展战略需求纷纷强化了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并积极探讨各自特色的培养体系。江西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资源丰富,农村文化多样,生态优势明显,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具有良好的基础和优势,也最有条件开展生态旅游的业态和研究。行业领域发展对高水平人才的专业要求逐步提高,加强旅游管理本科创新创业教学已成为专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江西农业大学作为江西重点高校和唯一的农林本科院校,既有鲜明的农林特色,又有雄厚的农林学科基础,为江西乃至全国培养独具农林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复合型人才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和优势。

1.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旅游管理专业属于文科类专业,专业课程考试题型以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居多,学生上课就是记笔记、记重点,理论教学对学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实践教学技术水平又不行,很多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兴趣。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可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培养其创新精神,使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

1.3缓解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

目前,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非常严峻,去基层旅游企业当服务员,大部分学生又不愿意,在就业中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自主创业(如自己经营民宿、旅游购物商店、旅游俱乐部、旅游网络营销等)成为许多学生毕业后的重要选择。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旅游专业就业指导方向,为其提供462019年/第15期/5月(下)新的道路,让学生在当今社会形式下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社会实践模式,让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职场和社会。因此,创业课程体系的设立,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缓解了就业压力。

2江西农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改的路径

2.1合理设置创新创业和以农林为特色的旅游专业课程

江西农业大学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于2002年开办,2012年获得旅游管理硕士点,2013年通过与婺源茶校合作办学的机制开设了旅游管理(茶文化与休闲旅游方向)。为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效率,学校不仅开设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创新创业基础、毕业实习等课程,其中,就业指导课程2019年起从原有的“7+1”教学模式调整成“6+2”教学模式,6次课堂教学,2次实践课(包括校友企业进课堂和参加大型校园招聘会)。与其他农林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有较大不同,江西农业大学旅游专业很多课程设置上体现了“农林、创新创业”的特色。

2.2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成效明显,在旅游业迅速发展及“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背景下,我省旅游产业发展对应用型旅游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急迫。按传统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培养,存在的课程体系与其他学校雷同、实践实验平台欠缺等问题,因此,我校在充分发挥农林院校学科优势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条件情况,利用自身的区域特色,以校内外基地为依托,社会服务和科研项目为载体,构建了旅游管理专业富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新体系,具体如下:(1)增设实践课程。江西农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3+1”人才培养模式,即基础与公共教育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在校内3年时间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累计1年时间,在旅游企业和实践基地完成。从大一第二学期开始,每个学期开设了2周的综合教学实习,形成了五大模块(包括休闲模块、旅游业模块、旅游文化模块、规划管理模块、康乐养生模块)教学实习,大四有为期6个月的旅游专业综合实习和创新创业与第二课堂实践,其中分布景区、茶文化相关企业以及酒店、旅行社等。(2)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从2010年至今,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旅游管理专业一直致力于校内教学基地的建设,把江西农业大学校友楼、校史馆、标本馆作为专业的实习场所,并建有近60平方米的茶艺室,近40平方米的餐饮客房实验室,近70平方米的旅游综合实验室。近5年学科逐步建立了江西农业大学乡村旅游研究中心和南昌市乡村旅游研究中心,为旅游管理专业创新性实验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定期邀请旅游企业家举办学术报告,与学生交流,使学生及时了解旅游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开阔眼界,丰富知识。(3)组织学生参加专业社团和各类技能大赛。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旅游协会、校礼仪队、大学生茶艺社、大学生花卉协会、大学生创业协会等学生专业社团的建设,比如面向对导游工作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群体,安排他们去车站接待新生并在车上沿途介绍南昌概况和校园概况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学院举办的导游之星大赛及省内外各类旅游大赛,进一步提升了学生服务技能和综合素质。通过以赛促教的教学形式,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落到实处,使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得到加强。在课程实训中,还组织学生到南昌市星级酒店、国际旅行社、旅游景点参观,在此过程中掌握旅游企业的运行与管理、旅游企业营销策略以及新产品开发等内容。

2.3加强创新创业互联网技术应用

“旅游+互联网”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让更好的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还开设旅游信息管理、旅游电子商务、旅游CAD制图、智慧旅游、旅游市场营销、会展旅游等课程。通过以上三方面的教育,将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是顺应新时展的需要,为学生创业提供扎实基础件。

3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特色课程教学的实施要点

高等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依托学校自身优势,结合旅游课程特点,从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增加案例教学、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多方面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3.1三点一线开展教学

“三点”是指课程要在课堂、课下(校内实践基地)、景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三个空间完成,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理论学习;课下学生按结成的小组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各项教学任务;“一线”是指学生在景区学习后回到课堂,在课堂上通过回顾学生们对教学内容的接收程度进行针对化教学,老师针对学生不足之处进行点评,从而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循环,培养学生旅游专业职业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3.2教学方法多样化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可运用到旅游生态学、导游业务、旅游规划与开发、酒店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课程中,并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一般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结合江西旅游相关案例讲授理论知识;二是让学生对案例分析和讨论,模拟旅游企业工作人员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课程将乡村旅游这章教学目标设计成:“认识乡村旅游”、“介绍自己家乡乡村旅游资源概况”、“体验一次乡村旅游活动”,课堂讲授时以真实案例导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在旅游市场营销中讲到生态旅游产品的市场定位时,可以以乡村旅游古村落景区、现代观光农业园、民宿等为例,来分析它们各自的市场定位,便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2)形象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要有真实的教学环境,增强教学的形象性。例如,对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婺源进行导游讲解,可在实验室内墙上可事先挂好关于导游带团全过程和要求,实验室课桌上摆放扩音器、旅游帽、导游旗、导游证、各种票据、旅游合同等,利用多媒体录像播放婺源景区概况。教师可随手指点以物示意,直观易懂,形象生动。(3)模拟教学法。教师和学生模拟教学内容中的不同角色,如讲解《模拟导游》中“导游带团”一节时,教师和学生可分别模拟导游、游客、酒店工作人员、景区工作人员等,模拟一个完整带团过程,在轻松的气氛中让学生掌握知识。在《餐饮与客房管理》的“农家乐摆台”教学中,将学生带到餐厅,通过示范摆台的步骤和标准来教学生如何摆台,如何接待客人,为客人服务,融入乡村生态氛围;从而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和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4)分组讨论法。在“环境保护”课程教学中,可以选择旅游领域热点话题,如:“黄金周旅游生态利弊”、“乡村旅游开发与保护”等,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教师主持,学生讨论,讨论时授课教师旁听之后作点评。教师在讲授其他基础课程时,也要有所侧重,加大论述农林生态旅游及创新创业的内容比例,如在讲述酒店管理时,着重对“农家乐”餐厅、民宿经营特点进行介绍;在讲述“旅游规划与开发”时,侧重研究“现代观光农业园的构建”、“乡村旅游项目策划”等内容。

3.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现农林院校的“生态创业美”

运用摄影、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雨课堂、慕课及翻转课堂教学等方式,使旅游专业课堂教学内容生动直观,提高教学效果。在利用课件教学的过程中,增加实例教学,便于学生接受所学的知识,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例如“地理学”、“康乐养生管理”、“园林概论”等课程的教学,用多媒体教学形象更逼真,由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活学活用,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积极鼓励和要求每一位本专业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如导游证、饭店服务技能、茶艺师等证书)和相关技能大赛,提高全面素质,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3.4改革课程考核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考核,不能用传统的闭卷答题形式,应针对创新创业课程的特点,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手段。比如,鼓励学生通过调查报告、项目策划、演讲赛等形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考核。“导游业务”课程考试的主要内容可以笔试和口试相结合,从导游讲解能力、导游规范服务能力、旅游接待中特殊问题处理及应变能力及学生自身的仪表、仪容、行为举止规范进行考核。在实践考核方面,还可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设计多样化的考核,比如旅游企业招聘、旅游市场营销调研、导游带团、计调业务、旅游景区影响策划、景区产品开发等,有效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针对每位学生的情况做出一个全面客观的分析,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劣势,增强他们创新创业的信心。

第8篇:农村旅游开发的方案范文

一、活动开展情况

(一)抓发展,旅游开发成效显著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为进一步提高解放村乡村旅游示范项目景区环境质量,吸引更多的游人前来参观游览,在去年建设的基础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是全面完成了停车场、通组油路和连河路等基础设施;二是对村庄进行了集中整治,完成了243户房屋改造,拆除乱搭乱建及危房70户138间;三是完成了一边的沿河观光道,另一边正在紧张施工中。

2、完善了景观景点设施建设

一是完成了风雨桥、百步桥、逢水桥、水车等景观景点设施建设,风雨桥、百步桥、逢水桥全部采用本地青石所修建,古色古香,具有浓郁、古朴的农村风味特色。二是加快了绿化美化力度,在沿河两岸补种柳树500棵,对沿河两岸及村庄四周可视范围的500亩山坡进行了绿化。

(二)抓管理,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1、大力培育和发展“农家乐”

为了解决解放村乡村旅游接待问题,洪水乡积极争取了县新农村建设项目和资金,大力培育和发展农家乐。并通过采取由政府每户补助1万元的方式,引导群众投入进行发展,每户投入不低于3.5万元,目前,解放村已发展9户农家乐,农家乐的各项设施全部达到省、地、县的有关标准,并由地区旅游局授予了农家乐的牌子。同时,县旅游局对各农家乐服务人员有关礼仪和语言行为进行了培训,县有关部门对农家乐服务人员进行了体检,并办齐了有关证照,提升了农家乐的接待能力,使解放村农家乐一次性能够接待400人以上。

2、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为了使解放村乡村旅游景区达到“村组道路硬化、村庄村寨绿化、河道沟渠净化、环境卫生洁化”的标准,村“两委”召开群众代表会,建立健全了环境卫生保洁、绿化养护等一系列长效管理机制,做到制度落实、人员落实和经费落实。同时结合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建立完善村庄环境管理村规民约,逐步形成村民自我管理的长效机制。

(三)抓活动,推动乡村旅游热潮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乡村旅游的载体,后重的文化底蕴是乡村旅游的灵魂。因此,洪水乡把《2010贵州·黔西首届油菜花旅游文化节暨锦绣田园风景区首游式》活动作为整个活动的重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活动的各项内容。以花节活动带动乡村旅游,突出花与旅游、人与自然的和谐,展示民俗民间文化和历史文化,使本次活动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效益,打造黔西油菜花文化旅游节品牌,扩大了黔西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1、扎实抓好开幕式,拉开解放村乡村旅游序幕

3月20日上午,正是阳春三月,春暖花开的好日子。“相约花海·浪漫杜鹃——2010贵州·黔西首届油菜花文化旅游节暨洪水锦绣田园风景区首游式”在解放村拉开帷幕。地区政协工委副主任肖远福、地区老领导周长琦等以及地直相关部门领导与来自四方的宾客在解放村观看了开幕式的演出。在首游式活动中,游客乘着油菜花扬花吐蕊,满坡遍野布满金黄的时候,徜徉在花海之中,带着春天的童话,带着金色的梦想,领略花海的万种风情,品位菜花的 芳香。在开幕式上,来自省内各地的上百名演员汇集解放村,尽情地欢呼,尽情地歌唱,为围观的上万名群众奉献了一餐文化盛宴。花香十里,山水同欢,人花同醉是开幕式的真实写照。

2、开展乡村旅游有奖征文活动

洪水乡同《黔西》刊社共同开展了乡村旅游有奖征文活动,活动要到6月30日结束,届时将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

3、摄影书画展广为好评

在花节前,洪水乡邀请了黔西知名摄影爱好者李渡和黔西书法协会部分知名书法爱好者到解放村进行采风,对解放村锦绣田园风光进行了拍摄,制作成摄影作品和书法作品,并组织了50幅摄影作品和28幅书法作品在花节期间进行了展览,在开幕式当天,参观摄影展和书画展的高达数千人,有关领导和爱好者对这些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4、垂钓表演竟相竞技

于3月23日开展了垂钓表演,在解放村逢水河畔的鸡嘴,参加表演赛的30余名垂钓爱好者竟相竞技,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投身到垂钓竞技中,为油菜花节描上了一笔浓墨重彩。

5、游泳表演花样百出

3月27日,黔西冬泳协会组织了百名冬泳健儿竞技表演,使平常沉寂的逢水河一下喧腾起来,逢水河正在用自己的魅力向世人全面展示自己的秀美姿色、文化底蕴和旅游魅力。参加表演赛的有81岁的耄耋老人,有15、16岁的少男少女。在表演中,有方阵,有三才阵,有长蛇阵,在游泳姿势上,有蛙泳,有蝶泳,有仰泳等,游泳表演花样百出,竞技比赛热闹非凡。“真热闹!”观看游泳表演的一位老伯竖起大拇指。“好热闹!”看着沿河两岸穿梭不息的游人,毕节电视台的新闻工作者由衷感慨。在这热闹中,人们感受到逢水河畔的快乐,感受到解放村乡村旅游的活力和魅力。 (1)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 | | | | | | |

到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6、风筝放飞表演异彩缤纷

3月28日,天气晴朗,风高气爽,这天正是三月三的头一天,是正是传说中龙要准备抬头的日子。在解放村停车场和通组油路上,四五十个大人和小孩,拉着长长的线子,在蔚蓝的天空上,放飞着各式各样的风筝,有蝴蝶的,有蜻蜓的,20多米长的龙形风筝,在解放村停车场上,由五个人抬着,展示着各种各样舞姿,遗憾的是,由于解放村地理条件的限制,龙形风筝始终没有能腾空飞舞,没有能翱翔蓝天。

7、闭幕式为花节拉下帷幕

3月30日,以“赏油菜花海,游锦绣田园”为主题的“2010贵州·黔西首届油菜花文化旅游节”持续了10天后,在解放村锦绣田园风景区圆满落幕。在千亩盛开的油菜花海映衬下,花节期间依次开展了锦绣田园风光摄影展、乡土书画展、垂钓表演、逢水河游泳表演、风筝放飞表演、乡村旅游有奖征文等精彩的文化活动,活动把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有机融合起来,充分展现了原汁原味的田园风光,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吸引了大批省内外游人前来赏花踏青。闭幕式上,前来游览的客人尽情享受一道道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盛宴。在夜幕下的停车场,上千名游客和群众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跳起优美的舞蹈,唱起欢乐的歌谣,干部、游客和当地群众融为一体,唱着,跳着,忙碌并快乐着,一直到晚上12点,人们才带着对篝火晚会的余味,带着对油菜花节的依恋慢慢散去。

二、活动取得的成绩

(一)各样活动井然有序

2010贵州·黔西首届油菜花文化旅游节,活动前后持续了10天,在这10天中,洪水乡都严格按照活动方案的日程安排,开展各项活动。从起草活动方案到活动工作总结,从文艺节目的安排到文艺表演结束,从开幕式的拉开帷幕到闭幕式的落幕等等,对每一个活动内容,对每一个活动细节,都明确了责任领导和工作职责,都是高标准,严要求,认真、扎实、有序地开展,整个活动有松有紧,有张有弛,既考虑到活动的整体性,又保证了活动的连贯性,由而推动了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接待工作标准规范

接待工作是整个活动的重心,接待工作做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活动的成功与否。因此,洪水乡在大力培育和发展农家乐的同时,把接待工作贯穿到整个活动的方方面面。一是要求所有参加接待的农家乐,各项设施必须达到省、地、县的有关标准,有地区旅游局授予了农家乐的牌子,服务人员身体必须健康,并且持证经营;二是县旅游局对农家乐服务人员进行有关礼仪和语言行为培训,规范了服务人员服务行为;三是认真制定《接待方案》,方案从活动报到、领导和嘉宾乘车、参观书画展、观看开幕式到就餐都作了详细的安排;四是对农家乐实行副乡级领导负责制,洪水乡党委、政府抽出了9名副乡级领导,从农家乐的后期打造,到开幕式的全程接待,均实行责任制。在花节前后,还抽出了45名乡干部和教师参与开幕式的接待工作,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升了农家乐的接待能力,提升解放村乡村旅游新形象,受到地县领导一致好评。目前,解放村农家乐一次性接待能力达到了500人以上,农家乐实现了空前的火爆,有的一家一天接待300人次以上。

(三)宣传工作有声有色

在这次活动中,洪水乡始终把活动的宣传工作作为中心工作抓好抓落实,对整个宣传活动进行了策划,精心制定宣传方案,使整个活动做到了报上有文,电视有影,广播有声,网络有页,为活动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1、节前宣传

在花节前,县旅游单位在贵阳召开了花节活动的新闻会,贵州日报、贵州人民广播电台、今黔在线、毕节日报等新闻媒体对花节活动有关情况进行了宣传报道,为花节的空前盛开和成功举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活动期间宣传

邀请了贵州日报、毕节日报、黔西刊社、毕节电视台、黔西电视台等近10家新闻媒体参加活动,并进行了适时的报道。贵州日报介绍了开幕式盛情,毕节日报在3月23日在一版作了刊发了开幕式消息,在4版配发了8幅照片,贵州电视台在新闻时间专题播放了开幕式和系列活动的新闻,毕节电视台、黔西电视台现场进行了摄制,并对全部活动进行了新闻报道等,新华网、中国网新闻中心、农业部全国农产品网、金黔在线、贵州希望网等10多家网站转载了花节活动情况。大量的新闻报道充分地诠释了解放村乡村旅游形象,使解放村乡村旅游在全省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使解放村成为黔西的一张金名片。

3、印发和制作宣传资料

为了使广大游客充分了解解放村,洪水乡在活动前印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第9篇:农村旅游开发的方案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特色

[中图分类号]F5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6-0112-03

乡村旅游起源于1885年的法国,19世纪80年代开始大规模发展。目前,乡村旅游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已有相当的规模,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10年底,全国农家乐已超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1.8万家,全国年接待人数超过4亿人次。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已超过1200亿元,带动1500万农民受益,乡村旅游成为推动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

布兰威尔和兰恩(Bramwell and Lane,1994)认为: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且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假日旅游外,还包括特殊兴趣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在假日步行、登山和骑马等活动,探险、运动和健康旅游,打猎和钓鱼,教育性的旅游,文化与传统旅游,以及一些区域的民俗旅游活动。德诺伊(Dernoi,1991)指出:乡村旅游是发生在有与土地密切相关的经济活动(基本上是农业活动)的、存在永久居民的非城市地域的旅游活动。瑞切尔(Reiche1)、罗文格特(Lowengart)和米尔曼(Milman)指出:乡村旅游就是位于农村区域的旅游,是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或替代产业。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乡村旅游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依托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览过程中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

二、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一)根据推动机制来划分

1.市场推动型。政府很少干预乡村旅游产业的成长和发展,主要由市场自动调节乡村旅游的成长和变动趋式,但政府不是放任自流,在自然生态保护方面政府往往进行指导和控制。实行该模式的国家一般市场经济较发达,具备较为完善的市场机制,各种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能进行行业自律和保护行业利益,如英国、美国。

2.政府推动型。政府给予乡村旅游发展以实质性的影响,采取规划或立法方式干预和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其典型特征就是政府参与规划、经营、管理与推销等活动。较多采取该模式的包括台湾地区和葡萄牙等。

3.政府-市场互动型。即把政府的指导监管机制与市场经济自我调节机制相结合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政府往往把乡村旅游作为促进乡村发展的手段,在资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促销、培训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积极培育乡村旅游市场。同时,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的成立、成熟,可以有效实施行业自律。政府和市场的两种力量互相呼应,彼此配合,保证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例如,20世纪50年代,法国政府的“农村家庭式接待服务微型企业计划”用来支持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二)根据开发的依托来划分

1.都市依托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环境恶化、交通拥挤、人口密集、人均绿地减少,对自然风光的向往、对休闲概念理解的深入以及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使得以都市郊区和周边地区为目的地的短程旅游需求不断增长。回归自然、贴近农村生活的乡村旅游在大都市郊区和周边地区迅速发展,并成为乡村旅游。此类乡村旅游可称为都市依托型,主要指在大城市周边地区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其客源市场主要是都市的居民,其特点是重游率高,易形成忠诚客户。

2.景区依托型。主要指在著名风景名胜区周围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其客源市场大部分是来自本国甚至海外的观光客,其特点是初游率高、重游率低,不易形成忠诚客户,是典型的观光旅游。但值得关注的是,在某些景区依托型的乡村旅游也开始出现一定数量的重游客,其特点和都市依托型相似。景区边缘地带是乡村旅游开展最早的地区,景区周边农村居民依托景区游客市场,发展特色农业、饲养业、畜牧业等,开展具有观光、学习、教育等功能的乡村旅游。同时,开展以家庭接待为主,突出乡村生产生活内容的民俗旅游活动。

黄海辉:发达国家和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探析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乡村旅游经验

(一)美国的乡村旅游

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美国乡村旅游形式多样,产品丰富,既有观光型,又有度假型,如农业旅游、森林旅游、牧场旅游、渔村旅游等。美国的乡村旅游特色比较明显,主要是国内居民游,社会意义远远大于经济意义。美国乡村旅游特点是典型的市场推动成长,乡村旅游者主要来自美国本土,政府间接调控,各州政府在税收上给予扶持,在培训和促销上进行指导,是典型的都市依托型。

1.事件节庆营销(EVENT)推动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

事件节庆营销就是打造品牌节会,以展会、节庆、体育赛事为载体,开展联合促销,扩大旅游消费,制造事件和节庆是美国乡村旅游的一大法宝。美国节日众多,乡村旅游正是充分利用各种各样的节日或者事件而组织开展的,利用当地某种资源而人为地制造节庆来吸引旅游者。例如,1998年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烹制出了重达2.5吨的巨型汉堡包,以世界最重的汉堡包而被记入吉尼斯世界记录,从此该州每年都举行盛大的“汉堡节”,吸引了全美大量的旅游者。形形的“汉堡节”、“南瓜节”等节庆事件成为吸引大量乡村旅游者来访的重要因素,节庆事件的品牌效应使越来越多的地区重视利用节庆事件等开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发展。

2.州政府促进旅游发展政策

美国乡村旅游者主要是美国人,联邦政府重视国际旅游,对乡村旅游的关注不够,因此没有形成统一的乡村旅游政策。但各州政府的重视以及专门机构的建立为各州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州政府一是通过税收倾斜来间接扶持乡村旅游发展,利用税收政策筹集资金,建立为乡村旅游提供服务的专门机构,同时美国的每一个州都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当地的旅游营销工作。美国准许市镇当局对用于商业用途的食宿服务征收附加税,如房间税、床位税等,这是促进美国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最有力的政策,改变了过去只有少数大城市才有财力建立专门旅游促进机构的历史,稳定的税收收入成为市镇当地旅游促进服务机构——“会议旅游局”的专门经费,大大促进了全美乡村旅游的兴起。二是通过简化手续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美国各州基层市镇政府往往对申请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庄或个人在手续上给予简化,例如,加利福尼亚州1999年通过的一项“农业住宿法案”,明确规定:农家旅馆可以低于商业旅馆的最低规模和要求。

(二)法国的乡村旅游

1.政府主导发展

法国乡村旅游一直是在政府主导下发展的。一是实施振兴乡村计划。由于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大量具有法兰西传统风格的乡村民居空置或被损坏,乡村经济日益萧条败落,为了繁荣乡村小镇,克服农村空心化现象,法国政府于1955年启动了“农村家庭式接待服务微型企业”计划,农民可以加入到国家的“欢迎你到农庄来”、“农家长租房”和“农庄的餐饮与住宿”等几种协会中,法国政府提供经费以资助农民维护与修缮乡村民居;二是举办节庆促销。法国政府每年组织一次为期两天的乡村旅游博览会,通过展会来提高举办地的知名度,吸引旅游业者和旅游者;三是坚持乡村旅游经营主体本地化政策。本地人经营乡村旅游是关系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法国乡村旅游经营主体以本地人为主,即“所有的农业开发者、乡村居民”,这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以外来的投资商为主,虽然解决了旅游开发项目在短期内的资金问题,并对政府的依赖较小,外来经营者往往具有一定的管理水平,还拥有客源优势和促销优势,但是大量的外来投资者经营乡村旅游容易形成旅游收益很难留存在当地的“抽血机制”,这对提高当地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以及繁荣农业意义较小,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本地化对当地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促进当地农产品的直销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效益。改造过的乡村民居作为乡村旅馆可以留宿过路客人,不仅提高了农民自身居住的舒适度,而且提高了民居的使用率,增加了农庄的额外经济收入,家庭旅馆的收入解决了农业收入季节性强的问题,并为维修、翻新传统的农村民居提供了资金支持,同时也保护了乡村文化遗产。

2.行业协会发挥重要作用

法国乡村旅游是政府行业协会互动的代表,乡村旅游行业协会在政府的政策范围内制定行业规范、制度及质量标准,以达到行业自律,最终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法国乡村旅游的主要规范、质量评级标准由法国农会下属协会制定。法国农会是公共职业联合机构,既具有官方背景,又具有民间身份,一方面农会协助或政府主持涉农行政事务,另一方面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并代表农民利益与政府交涉,发挥了独特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行业协会通过制定规范来保证乡村旅游的乡村性和本土化,协会对农民提供全方位指导、教育和帮助,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如为了保证使用当地新鲜的农产品,对提供饭店餐饮的“农场客栈”提出规定要求,要求其给旅游者提供的餐饮原材料必须使用当地的农产品,必须是新鲜食品,不能用冰冻食品,不得销售或购买其他远方农场的某些农产品,不得使用罐头食品,但是酒与奶酪可以罐装;为了体现本土乡间美食特色,必须使用本地的烹调方法,观光农庄的外观必须是当地建筑风格,餐具必须是用粗陶、瓷器或其他具有代表性材质制造的,不许用纸质的桌布、餐巾纸;规定乡村旅馆的主人必须亲自向旅游者介绍农庄的历史、农业等方面的知识,培养经营者的自豪感和旅游者的亲切感,从而让旅游者达到“畅”的旅游体验,培养旅游者常来常往的归宿感,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回头客的增长。

(三)台湾地区的农业旅游

台湾地区乡村旅游最典型的代表是休闲农业。它是以观光为主的休闲农业形态,即农业旅游,侧重于发生在乡村地域且和农业有关的旅游活动。2006年,台湾休闲农业全年营运总收益约为45亿新台币,平均每个农场全年总营业收益为409万新台币,包括门票、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等收入。台湾休闲农业全年游客人数约为4913万人,平均每个农场游客人数为45000人,其中旺季每月约589万人,平均每个农场5300人;淡季每月约230万人,平均每个农场2000人。

1.合理规划与执行

由于台湾地区将休闲农业定为一种新兴农业经营方式,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为政府推动。农业主管部门——农业委员会负责整个休闲农业的计划审查与核定、经费配置等。农业委员会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指导休闲农业发展的计划,使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规范性。为保证规划的实施,台湾强调信息共享,侧重于农业各部门间的配合及农业与非农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当地政府十分注重政策的可操作性。例如,为贯彻实施《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制定了实施细则,包括《休闲农场经营计划审查作业要点》、《休闲农场专案辅导实施作业规定》等。这些法规条文明确规范了审批过程的程序、审核的标准,减少了人为因素对政策实施的影响。

2.多品种的休闲农业

(1)观光农园。观光农园包括观光果园、观光茶园、观光花园和观光菜园四大类。观光体验类休闲农业指根据农业特产的不同,通过规划使其具有参观游览价值,旅游者通过参观农产品生产制作过程,满足了好奇心,延长了游览时间,也增加了农产品的直销。

(2)休闲农场。农场是指经营农作物的场所,根据经营内容的不同,分为林场、渔场、牧场等多种类型。休闲农场是台湾农业类型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形式,是利用其原有资源的多样性,开发出参与性极强的集农场采摘耕作、排解压力、增长知识为一体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体验活动。

(3)市民农园。市民农园是将位居都市或其近郊的农地集中规划为若干小块,分别出租给一般民众栽种花草、蔬果或经营家庭农艺,其主要功能在于为一般都市民众提供土地与耕种技术指导,让他们也享受耕作乐趣,体会农业生产经验。

(4)教育农园。它是兼顾农业生产与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产品,农园中生产或栽植的作物及设施具有教育功能。一般常见的有特用作物、热带植物、水耕设施栽培、亲子农园等形态。自然生态教室就是一个典型的教育农园。

综上所述,台湾的休闲农业是政府推动型乡村旅游的代表,主要表现在政府规划指导和侧重执行,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景观造成的破坏。这样不仅保证了休闲农业的特色,保护了从事休闲农业的企业依法经营的权益,而且防范了少数人以休闲农业之名进行圈地和违法经营。

四、结论

发展乡村旅游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美国乡村旅游呈现典型的都市依托型,突出的是乡村地域,和农业牵涉不多,是市场推动下的自然成长,旅游者以美国人为主,通过节庆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而台湾地区和法国的乡村旅游侧重的是农旅结合,和农业、农村、农民都有广泛联系,政府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台湾地区的代表模式——休闲农业呈现典型的观光特点,法国乡村旅游的最大特色是经营者本地化和行业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经验表明,发展乡村旅游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独特的作用和意义,不仅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它的发展解决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而保证了农村社会和文化的传承,推动了农业升级换代。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是保持乡村性和本土化,在政府的指导下,基于本地人社区参与的开发才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邹统钎.乡村旅游理论案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2]苏宝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入账超过1200亿[N].农民日报,2011-03-03.

[3]戴斌,周晓歌,梁壮平.中国与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