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文明建设方案范文

生态文明建设方案精选(九篇)

生态文明建设方案

第1篇:生态文明建设方案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林业生态市建设为契机,以改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质量为目标,以绿化美化为重点,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开展围村林、景观路、林业“三网”建设,实现农田林网化、村庄园林化、庭院花园化,为建设经济发展、生态良好、秀美宜居的__*做出新的贡献。

二、建设目标

通过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起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区域生态安全体系,初步建成山川秀美、符合生态文明社会要求的人居环境。

20__-20__年三年将全市3571个行政村建成林业生态文明村。20__年第一批在__*县、唐庄镇、孟庄镇、冀屯乡、__*市四个城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__*工业园区范围内的所有村和10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各县(市)县城规划区、重点镇规划区及乡镇政府所在地的村、产业聚集区内的村、8条快速路两侧、高速公路和铁路两侧的村级规划中心村开展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活动,建成林业生态文明村1361个,其中样板示范村166个;20__年建成林业生态文明村1335个,75%以上的村庄达到林业生态文明村标准;20__年创建林业生态文明村875个,全部完成林业生态文明村创建任务。

第一批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要确保4月底完成,6月底基本结束。

三、建设布局和建设重点

按照市《生态文明村建设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在建设布局上要以主城区规划区、县城、重点镇为中心,以环城(县、市、区所在地)、沿线(国、省交通主干线)、区内(产业聚集区)为重点,辐射带动周边村的建设,在全市形成“四级区域、六区环城、八路沿线”的建设格局。“四级区域”即县城规划区内的村、重点镇规划区和乡镇政府所在地、产业聚集区内的村、“一县一镇百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结合各自实际,突出特色进行建设。“六区环城”即红旗区、卫滨区、牧野区、凤泉区、__*高新技术开发区、河南__*工业园,发动其所在地的村开展建设。“八路沿线”即组织发动新辉、新延、新原、新获、新长北线、__*小冀、__*凤泉、__*卫辉八条快速通道沿线的村搞好建设。

围绕总体目标,重点抓好入村口主干道两侧绿化、村内主次干道绿化、公共活动场所和农户庭院内外绿化、围村林营造、农田林网化,提高村镇绿化覆盖率。

四、创建标准

(一)总体要求。入村有绿化景观路,围村有绿化带,村内道路两旁植有行道树,农户房前院内种有树木花草,每两平方米空地至少有一棵树,消除空闲地,绿化覆盖率达到30%-45%以上。田林路相结合,形成农田林网。树木以果树、用材经济林为主,乔灌结合,形成一路一树、一街一景、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瓜果飘香的良好生态环境。

(二)入村口主干道两侧绿化带宽度在20米以上(或植树10行以上),实现多树种配置、乔灌花结合。

(三)村内主次干道实现多树种配置、乔灌花相结合,形成一路一树,一街一景。提倡营造“葡萄路”、“女贞路”、“樱桃路”、“杜仲路”、“樱花路”、“玉兰路”、“银杏路”等特色道路。

(四)公共活动场所和农户庭院内外,适宜种树的两平方米以上空地全部绿化。

(五)营造围村林。植树宽度在20米以上(或植树10行以上),用材林、经济林均可。

(六)“三网”(林网、路网、水网)建设绿化率达到95%以上。村庄周围向外辐射1公里,实现农田林网化,林网控制面积不超过300亩。

(七)村镇绿化覆盖率30%-45%以上。

(八)建有生态文化教育基地1处以上、生态文化宣传专栏3处以上或生态文化纪念馆1处以上。

(九)在中、小学教学中,每周开设生态文化科普教育课2节以上。

五、技术要求

(一)造林标准

同创建标准。

(二)树种选择

1.围村林、“三网”绿化:以107、108、中林46等优质、干性通直的速生欧美杨为主;

2.村镇、庭院绿化:以杨、柳、榆、槐树、合欢、栾树、垂柳、金丝垂柳、木槿、红叶李、葡萄、女贞、樱桃、杜仲、樱花、玉兰、银杏等树种为主。

(三)苗木规格

选用ⅱ级以上苗木,植株健壮,苗干通直圆满,无机械损失,无病虫害的优良苗木。

(四)成保率

成活率达到90%,保存率85%以上。

六、检查验收

(一)自查验收。每年4月下旬,以县(市)、区为单位,按照《__*市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标准》进行自查,分别一、二、三类村,形成自查报告,上报市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领导小组 办公室。自查报告包括基本情况、组织情况、检查情况、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完成的数量和质量、存在问题等。

(二)抽查复查。市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人员,4月下旬到5月上旬,按照30%的比例,对县级林业部门上报的林业生态文明村进行抽查复查,形成检查验收报告,上报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林业部门要把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列人重要工作议程,将各项建设任务层层分解落实,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任务。

一是建立市、县领导干部包县、包乡、包村制度,层层落实责任目标。二是建立工作例会制度,每半个月召开一次例会,汇报所包县(市)、区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建立督促查制度。市林业局成立督导组,分工负责,对12个县(市、区)、开发区及工业园区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进行督导。

第2篇:生态文明建设方案范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为目标,严格落实生态建设大会有关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增长,完善城乡环境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长效机制,真正营造整洁优美、规范有序、和谐文明的城乡环境。

二、目标要求

通过加强工程建设和监督管理,改善水和大气环境质量,完善综合整治基础设施,健全生态环境建设综合管理、考评机制,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确保到年底全面完成县政府下达的各项指标。

三、重点任务

(一)镇驻地环境整治。

1、整治内容:加强对镇区内道路和公共场所的日常保洁,合理设置垃圾桶、垃圾池,实行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及时清运镇区内住宅小区、企事业单位、经营业户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加强对占道经营、店外经营、跨门经营的管理,取缔占道经营的流动摊点,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对经审批设置的临时摊点严格按照定时、定点经营的要求,保持好经营场地周围的卫生;对镇区内户外广告牌进行规范,坚决杜绝未经批准的违章建设、私自开挖镇区道路及绿化带、破坏市政设施的现象。

2、措施、时限及责任单位、责任人:

(1)镇区道路、经营店铺门前重新规划交通标志线、停车位。(完成时限:5月底以前;责任单位:执法中队、交管所)

(2)镇驻地主干道路两侧铁栅栏墙重新粉刷。(完成时限:5月底以前;责任单位:物业办)

(3)镇驻地卫生治理,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完成时限:长期;责任单位:物业办)

(4)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镇区生活污水,处理规模1000吨/日;同时,进一步完善镇区污水管网。(完成时限:10月底前;责任单位:城建委)

(5)在府前街、住宅区、商业区改扩建标准化垃圾池。(完成时限:5月底以前;责任单位:物业办)

(6)广告牌规范治理,重新安装。4月上旬拿出设计方案,5月底前完成安装。(完成时限:5月底前;责任单位:城建委)

(7)治理室外经营、占道经营,明确标准规范。(完成时限:长期;责任单位:执法中队)

(8)建筑工地车辆带泥上路治理。(完成时限:长期;责任单位:执法中队)

(9)加强建筑工地管理,所有施工工地一律围挡,避免扬尘。(完成时限:长期;责任单位:执法中队)

(10)对镇驻地路灯、供暖、排污井盖等各类市政设施维护保养。(完成时限:5月底以前;责任单位:物业办)

(11)私自开挖城区道路治理。(完成时限:长期;责任单位:执法中队)

(12)首集市场治理。(完成时限:7月底前;责任单位:工商所、物业办;责任人)

(13)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整治经营秩序。(完成时限:3月底前;责任单位:执法中队、物业办)

(14)清理南口路两侧板房及垃圾堆;清理**包装材料厂门前垃圾和大棚前垃圾;整治液化气站洗车点乱摆乱放和教育印刷厂大棚外、店外经营;清理**公司东侧建筑垃圾。(完成时限:4月底前;责任单位:经贸办、执法中队、物业办)

(二)村容村貌环境整治。

1、整治内容:彻底整治村容村貌,清理好村庄周边及出入口,村内主要街道两侧的柴草堆、粪堆、垃圾堆、建筑物料堆,确保村内主要街道清扫及时,路面及两侧无卫生死角和垃圾。各村划定固定的大蒜堆放晾晒区域,严格按照划定区域进行堆放晾晒。对村内排水沟普遍进行清理,确保排水沟内无杂物及淤积现象。对村内主要街道两侧有碍观瞻的建筑物、构筑物、外接棚舍及违章建筑进行拆除。垃圾桶摆放整齐有序,周边卫生整洁,无垃圾外溢现象。各村建设非生活垃圾处理场或填埋坑。

2、措施、时限及责任单位、责任人:

(1)对村内街道两侧柴草堆、粪堆、建筑垃圾堆等“三堆”予以清理,清理两旁杂草,杜绝种植农作物或存放碎砖、乱石、木棍等现象。(完成时限:3月底以前;责任单位:各社区、村)

(2)各村划定固定的大蒜、玉米等农作物堆放晾晒区域,严格按照划定区域进行堆放晾晒。(完成时限:3月底以前;责任单位:城建委、各社区、村)

(3)对主干街道两侧排水沟进行清理,确保无白色垃圾,无淤积现象。(完成时限:3月底以前;责任单位:各社区、村)

(4)对主干街道两侧外接建筑棚舍进行清理,对两侧树木涂白,确保无乱扯乱挂、乱贴乱画、乱扔乱倒现象。(完成时限:4月底以前;责任单位:各社区、村)

(5)对主干街道两侧树木涂白。(完成时限:4月底以前;责任单位:各社区、村)

(6)生金村西柴草堆,来家村西沙场、柴草堆、篱笆,前勤村西柴草堆、村东可视范围内的柴草堆清理。(完成时限:3月底以前;责任单位:城建委、生金社区、中心社区)

(7)后勤村龙门粉刷。(责任单位:生金社区、后勤村)

(8)根据本村实际建立1--2处垃圾处理场或填埋坑。(完成时限:3月底以前;责任单位:各社区、村)

(9)配合城建委规划建设村级标准化垃圾池,并有效使用,清运及时,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完成时限:4月底以前;责任单位:各社区、村)

(10)村“两委”班子高度重视环境卫生工作,经常性开展卫生扫除活动,支持保洁员工作。(完成时限:长期;责任单位:各社区、村)

(11)落实工作责任制,实行村委班子包街道、包段制度,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完成时限:长期;责任单位:各社区、村)

(12)加强对保洁员队伍的管理,保洁员责任心强,服从管理,每天对主干街道清扫一次,做到主干街道清洁卫生。(完成时限:长期;责任单位:各社区、村)

(13)垃圾桶内生活垃圾清运及时,垃圾桶外侧及周边干净整洁,无垃圾外溢现象。(完成时限:长期;责任单位:各社区、村)

(三)县乡公路两侧环境整治。

1、整治内容: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实行责任制,将河辛路及辛王路等公路两侧的环境整治任务分解到各社区、村;对河辛路两侧500米范围内“三堆”等各类垃圾进行清理,拆除道路两侧有碍观瞻的建筑物、构筑物。对不具备经营条件的沙石料场进行搬迁;加强各类经营户经营秩序整顿;加强对辛王路等县乡公路两侧及可视范围内的柴草堆、粪堆、垃圾堆、建筑物、料堆的治理,确保公路两侧无卫生死角和垃圾。

2、措施、时限及责任单位、责任人

(1)清理迁移河辛路两侧、张杨段违章建筑,对两侧沙场、料场、临时板房、外接棚舍等违章建筑物、构筑物清理或拆除。重点清理村外种植的农作物,整治张杨村东南汽车维修点乱搭乱建及户外经营;对水洗沙场进行规范;清理海新旅馆周围建筑垃圾。(完成时限:7月底以前;责任单位:中心社区及相关村)

(2)清理迁移河辛路两侧岳六段违章建筑,对两侧沙场、料场、临时板房、外接棚舍等违章建筑物、构筑物清理或拆除。彻底清理传俊旅馆北侧建筑垃圾,对华岳公司沿街商铺经营秩序进行整顿。(完成时限:7月底以前;责任单位:草刘社区及相关村)

(3)清理迁移河辛路两侧门圈段违章建设,对沙场、料场进行搬迁或规范、围挡;拆除临时板房、外接棚舍等违章建筑物、构筑物。(完成时限:7月底以前;责任单位:杨王社区及相关村)

(4)清理迁移河辛路两侧生金、来家、前勤、后勤段违章建设,对两侧沙场、料场、临时板房、外接棚舍等违章建筑物、构筑物清理或拆除。重点加强来家、商户店外经营整顿和卫生清理,所有经营户全部退回院内经营,杜绝店外乱堆乱放、乱扯乱挂现象;原三中以东建材经营商户全部退回院内经营;抓好前勤村西维修点、后勤村水泥经销店、小门汽修及周边的店外经营秩序的整顿;清理来家大沟两侧卫生、违章建筑及摆放的建材;清理农机站外沙料、快餐广告牌;抓好康森公司东侧院外、翔宇公司西侧院外垃圾清理和瑞晶耐火材料公司院内杂草和卫生清理;拆除村东板房、小南庄破旧房屋;整治沿街商户维修点店外经营。(完成时限:7月底以前;责任单位:城建委、生金社区、中心社区)

(5)对河辛路两侧广告牌规范提升,整体设计统一标准。(完成时限:6月底以前;责任单位:相关社区、执法中队)

(6)对岳六、张杨、门圈、生金、、来家、前勤、后勤以及镇驻地两侧洗车点、车辆维修点等各类经营户进行规范提升。(完成时限:5月底以前;责任单位:相关社区、执法中队)

(7)加强对辛王路等县乡公路的养护管理,清理两侧“三堆”和卫生死角。(完成时限:长期;责任单位:交管所、各社区、村)

(四)企业水气污染治理。

1、整治内容:加大污染源清理力度,取缔“土小”污染企业。

2、措施、时限及责任单位、责任人

(1)加强对河辛路两侧企业办公、生活垃圾的集中治理。(完成时限:长期;责任单位:城建委、物业办)

(2)加强辖区内企业排污口的排查和治理,实行雨污分离,严厉打击偷排偷放和非法排放行为,不定期组织检测废水的COD和氨氮含量(COD≤45mg/L,氨氮≤4.5mg/L),且COD排放强度<3.5千克/万元,二氧化硫排放强度<4.5千克/万元,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县总量控制指标。(完成时限:7月底以前;责任单位:经贸办、相关社区)

(3)对镇域内“土小”企业污染源治理,坚决取缔“土小”污染企业,开通举报电话,实行有奖举报制度。每月5日前,各村上报村内“土小”污染企业情况,对村里未上报但接到群众举报的,经查实后,进行资金奖励。(完成时限:长期;责任单位:经贸办、相关社区)

(4)对镇域内水系污染源进行整治,依法严厉打击偷排偷放和违法排放等现象,加强对企业治污设施运转情况的管理,确保治污设施正常运转;摸清镇域内各类企业排污口,不定期对企业排放废水的COD和氨氮含量进行检测,对排放不达标的坚决关停;对**集团南排污口、汇有生物公司北排污口进行封闭,种猪场排污口进行彻底治理,定期检测COD含量。**公司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定期对其进行COD检测,北厂区排污口封闭或改线,5月底前完成南厂区及其商业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出水口达到COD≤50mg/L,氨氮≤4.5mg/L。(完成时限:长期;责任单位:经贸办、相关社区、**集团、**公司)

(5)加强企业环保监管,改善群众生活环境。①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达到100%,验收合格率达到100%;②重点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95%;③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95%;④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率达到100%;⑤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100%。(完成时限:长期;责任单位:经贸办、卫生院、相关企业)

(五)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1、目标要求:认真抓好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扎实推进生态农业发展,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抓好规模化畜禽养殖基地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积极推进农村改厕,努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2、措施、时限及责任单位、责任人:

(1)继续实施“三网”绿化工程。围绕路域绿化、村庄绿化、环城镇绿化、农田林网、水系绿化等重点,抓好工程建设,完善城乡绿化体系。辛河路补植林木与专业绿化公司签订植树、保活、保有责任状,及时搞好指导与监督。辛王路两侧流转土地240亩,建设30米宽的景观林带,提升生态环境。围绕1万亩旱涝保收项目和2万亩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农田林网建设。(完成时限:12月底前;责任单位:农业办,各社区、村)

(2)开展农业生态综合建设,确保化肥使用强度(折纯)<250千克/公顷,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农药使用逐步减少,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逐年增加,农村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所占比例≥40%。(完成时限:长期;责任单位:农业办,各社区、村)

(3)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建设沼气池,对粪污进行发酵和无害化处理,用于沼气和有机肥生产,达到循环利用目的,确保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95%。(完成时限:长期;责任单位:农业办)

(4)加强农村卫生厕所建设,积极引导开展农村厕所改造,推广农村适宜的卫生改厕技术,确保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85%。(完成时限:长期;责任单位:农业办,各社区、村)

(六)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1、目标要求:建立完善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2、措施、时限及责任单位、责任人:

(1)规划建设镇非生活垃圾处理场。(完成时限:3月底以前;责任单位:城建委、中心社区)

(2)镇驻地实施雨污分离工程,4月底前完成规划设计。(完成时限:6月底以前;责任单位:城建委、中心社区)

(3)制定完善工程施工环境保护及基础设施管理维护办法,制定建设押金管理办法。(完成时限:3月底前;责任单位:城建委)

(4)4月底前完成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集中行动”,6月底前组织全面验收。对每月检查中列前5名的村进行奖励,额度不少于1000元,专项用于村级环境整治工作。按每人10元标准设立镇生态保护基金,对各村环境集中整治工作达到验收标准并有效保持住的,实行以奖代补,7月底以前完成。各部门单位建立完善长期管理机制,细化任务分工,明确工作责任,确保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完成时限:长期;责任单位:城建委、财政所)

(5)按照村庄人口规模,每村规划2—3个标准化垃圾池,全镇村庄标准化垃圾池达到100个,政府出资建设,各村负责管护。(完成时限:5月底以前;责任单位:城建委、各社区)

(6)对全镇垃圾清运车司机和各村保洁员队伍进行重新聘任,制定完善保洁队伍管理和考核办法,建立以城建委牵头、各社区为主体的保洁员队伍管理体系。(完成时限:3月底以前;责任单位:城建委、各社区)

四、方法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3月1日—3月20日)。制定全镇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召开全镇生态文明建设动员会议,成立工作机构,全面部署全镇生态建设任务。

(二)集中行动阶段(3月21日—5月20日)。各社区、村及有关责任单位按照全镇统一部署,围绕各自任务,突出工作重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深入开展集中行动,实现生态环境和城乡面貌的大变化。

(三)观摩交流阶段(5月21日—5月31日)。开展自查互评、观摩交流等活动,督促各村着力整改卫生死角等顽疾,细化责任,促进整个活动规范提升。

(四)巩固提高阶段(6月1日—12月20日)。各社区、村,各部门单位,各企业在集中行动和观摩交流的基础上,对照问题认真抓好整改和提高,逐步健全完善城乡环境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长效机制,全面提升环境质量。

(五)总结验收阶段(12月21日—12月31日)。组织督查办、城建委等有关人员对各责任单位生态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和评比,对不达标的单位责令限期整改,直至达到整治标准要求。召开全镇生态文明建设总结会议,通报有关情况,兑现奖惩。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镇里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整个活动的协调调度和推进落实。各社区、村及有关责任单位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各社区党总支书记、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及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具体负责本单位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各村把生态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周密安排部署,明确责任分工和完成时限,抓好工作落实。

2、深入宣传发动。充分利用召开广播会、群众代表会、张贴宣传标语、外出参观以及出动宣传车、发放“一封信”等有效形式,大力营造“环境卫生、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各村要充分利用“文明户”、“卫生户”评选等载体,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讲究卫生、革除陋习,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

第3篇:生态文明建设方案范文

为贯彻落实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国发[2013]30号)中“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100个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要求,2013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6部委印发了《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发改环资[2013]2420号),启动了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方案》提出的主要目标是: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先行示范地区基本形成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格局,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节能减排和碳强度指标下降幅度超过上级政府下达的约束性指标,资源产出率、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城镇(乡)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处于全国或本省(市)前列,城镇供水水源地全面达标,森林、草原、湖泊、湿地等面积逐步增加、质量逐步提高,水土流失和沙化、荒漠化、石漠化土地面积明显减少,耕地质量稳步提高,物种得到有效保护,覆盖全社会的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建立,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得到有效落实,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模式。

《方案》提出的主要任务有:科学谋划空间开发格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大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建立生态文化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等。

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立足于服务地方,在专家论证、修改完善、社会公示等工作基础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部委于7月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第一批)的通知》(发改环资[2014]1667号),在57个地区开展第一批先行示范区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侧重于将国家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相结合,将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30多项生态文明制度落实到有关地区开展实践,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尊重地方首创精神,在不同发展阶段、资源环境禀赋、主体功能定位的地区,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模式。

其中,《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由国务院以国发[2014]12号文件印发实施,《浙江省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经国务院原则同意后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部委联合印发,江西省、云南省、贵州省、青海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由6部委联合印发。

在地方省级人民政府推荐的基础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部委组织专家对有关地区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进行论证,并经修改完善、社会公示等程序,确定先行示范地区名单及制度创新重点。在建设过程中,国家有关部门加强对先行示范地区的工作支持,重点对制度建设与创新予以必要的指导,凝练有效模式、完善政策机制,加大推广力度,引领带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

推动先行示范地区的主要任务就是按照建设实施方案确定的建设定位、主要目标和总体要求,推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调整产业结构、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倡导生态文化和绿色生活方式等重点任务落实,实施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完成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确定的各项目标;着力开展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力争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体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机制和问责、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模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第4篇:生态文明建设方案范文

(一)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地位要求检察机关必须发挥检察职能保护生态环境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趋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从此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战略性决策部署。面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切实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职责使命,必须为生态文明建设勇担"建设者"与"捍卫者"两个角色。

(二)检察机关的法律定位和政治定位必然要求发挥检察职能保护生态环境

检察机关是国家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政治定位和法律定位必然要求其发挥检察职能保护生态环境。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和刑事法律、刑事政策的具体执行者,要贯彻实施法律又要监督法律的实施,这是检察机关的法律定位;同时,检察机关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力量和建设力量,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这是检察机关的政治定位。①检察机关的这两大定位,决定了其肩负着维护国家法律统一、依法惩治犯罪、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职责,同时又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因此,检察机关的政治定位和法律定位决定了其在保护生态环境各方面都应该而且能够有所作为。

(三)生态环境建设领域的现状要求检察机关必须发挥检察职能保护生态环境

当前,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巨大损失,如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河南洛阳"红河谷"事件、福建紫金山金铜矿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等事件。这一系列的事件基本上是因为一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或环境监管失职所导致。环境污染犯罪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而环境污染中的职务犯罪更是打击了人民对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社会的信心。因此,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必须发挥检察职能,保持对环境污染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构建检察"矩阵",通过严厉打击危害生态环境犯罪、倒查职务犯罪、创新法律监督等职能保护生态环境。

二、发挥检察职能保护生态环境的现状及不足

(一)发挥检察职能保护生态环境的现状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治国理念的战略高度,检察机关也紧跟党和国家的建设步伐,服务大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开展了一系列涉及治理环境领域的专项活动,严厉打击危害生态环境犯罪,查处了一批危害生态环境的失职渎职官员,创新了环境领域的法律监督职能如设立了环保检察部门。同时,检查机关在环境法制方面也不断进行探索。如2013年6月1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解释针对惩治环境污染犯罪的法律适用问题,进一步明确了环境污染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列举了认定"严重污染环境"的14项标准,扩大了污染物的范围,降低了门槛,将有利于加大生态环境领域渎职犯罪的打击力度,为执法办案部门在办理污染环境犯罪案件方面提供了更为细致的法律依据。

下面通过表格(附后)梳理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浙江省人民检察院2009-2013工作报告,概括检察机关在2009至2013年度在环境保护领域的成效。

(二)发挥检察职能保护生态环境的不足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检察机关在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主攻力量偏向于打击环境犯罪。在发挥检查职能保护生态环境方面,主要发挥的还是打击犯罪职能作用,仍囿于检察机关的传统职能,依然是运用批捕、审查起诉、查办职务犯罪等传统职能保护生态环境。现阶段检察机关发挥检察职能保护生态环境不能适应生态建设文明系国家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重要组成部分的战略地位之要求。笔者认为存在如下不足之处:

1、保护生态环境的职能单一,囿于检察机关的传统职能,未充分发挥预防职能

最广为人知的检察机关传统职能:审查批捕职能、审查起诉职能、查处职务犯罪职能等传统职能均是事发后的审查行为。现阶段检察机关仍然是发挥上述传统职能打击环境污染犯罪和环境监管渎职犯罪等犯罪行为来保护生态环境。当然,加大对环境污染犯罪的打击力度,可以形成一定的威慑力,但为何年年查办环境污染犯罪,但环境污染事件仍屡次发生,这是重事后查办、轻事前预防、较为被动所产生的后果。

环境污染和破坏一旦发生往往损失巨大,有些生态功能极难恢复,甚至不可逆,治理成本高昂。第15届国际刑法大会的决议重申和强调预防原则,"凡是有较严重或不可逆的危害威胁,不得以缺乏充分的科学确定性为理由,而延迟采取为防止环境退化的花费高额但有效的措施"。②但对造成重大环境污染破坏的环境犯罪科处刑罚时,"传统刑法是落伍的,因为刑法的反应太迟钝了,损害已经成为既成事实了。实际上,人们的追溯总是要等到损害结果发生以后才开始,刑罚与已经发生的损害相比犹如抛石打天"。③生态环境污染的特殊性要求检察机关不仅仅发挥传统职能打击环境污染犯罪,还需创新发挥事前预防、法律宣传等职能,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2、止于污染环境犯罪,未深入挖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背后的职务犯罪

这一现象的存在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原因之一就是:检察机关在处理污染环境犯罪案件方面存在被动性。受案方面的被动性:污染环境犯罪案件基本是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因侦查方向的不同可能导致破获职务犯罪线索未及时发现,移送到检察机关时将面临着一些客观证据一经消失无法收集的状况。搜集证据的被动性:检察机关在查处危害环境资源渎职犯罪中,干扰多、发现难、查证难、处理难和阻力大等问题十分突出,环境污染案件涉及相关的行政部门,为追求个人或部门利益,或为徇私情私利,贪赃枉法,渎职弄权,对涉嫌犯罪的危害环境资源渎 职案件不向司法机关移交,带有一定隐蔽性的渎职案件就难以查明。这就让检察机关在各方面的压力下无法挖掘环境污染背后的职务犯罪。

3、未承担起环境公益诉讼职能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环境污染损害的特殊性,受害群众追责的艰难性,导致社会社会冲突有增无减,因环境污染事件集体上访、群体性事件急剧增多,民众等诉讼主体状告无门的客观事实,迫切需要我国尽快推进环境公益讼诉的立法和实践。在立法方面,新《民事诉讼法》顺应了时势,在第五十五条规定的环境公益诉讼:"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根据该规定,并结合《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之规定,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机关和法律监督机关,是代表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最适当的主体。但在实践中,因法律规定的不明确,检察机关仍未承担起环境公益诉讼,环境公益诉讼仍举步维艰。

4、未有效监督与保护生态环境有关的行政执法部门

生态环境建设,涉及到林业、环保、农业、水务、国土、城建部门、安监部门等部门。危害生态环境渎职犯罪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违背科学规律,片面追求"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以牺牲环境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盲目招商引资、无序开发,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追求个人或部门利益,或为徇私情私利,贪赃枉法,渎职弄权,对涉嫌犯罪的危害环境资源渎职案件不向司法机关移交,以罚代刑;法治观念淡薄,法律意识不强,执法犯法,或者迫于上级干扰或者碍于"人情"压力,不敢依法行政,影响和削弱了对环境资源的监管这能。上述原因可以看出,行政执法部门在环境执法方面因监督的缺失存在很大的隐患。检察机关在发挥职能保护生态环境方面,除了要与公安机关、法院等部门形成有效的联合办案机制,还需与上述行政执法部门形成有力的衔接机制,发挥检察监督职能,加强对上述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督。

5、检察机关也未充分发挥法律宣传职能,提升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在普通民众的认知里,检察机关就是打击犯罪的机关。从这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检察机关对自己职能的宣传也不够充分。现阶段检察机关也未组织强有力地力量宣传与生态文明建设有关的法律知识。这也是一大缺陷。

这些缺陷和不足,致使环境污染事件屡次发生,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影响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进程。因此如何发挥检察职能保护生态环境是本文探讨的重要内容。

三、新形势下发挥检察职能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坚持的理念

(一)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检察机关在发挥检察职能时,必须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结合同级党委、政府在发展和生态建设工作的总体安排部署,努力在发挥检察机关的作用为发展和生态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检察机关在服务相应区域发展和生态建设工作中,要充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具体实际情况,按照当地党委、政府在发展经济、促进生态建设工作的总体安排部署,确立服务的重点,努力提高服务地方发展和生态建设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服务水平和效果,努力为全面建成高质量的小康做出应有的努力。守住发展和生态建设两条底线,是检察机关义不容辞的职责。立足检察职责,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为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营造清正廉洁的政务环境、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是检察机关现今及未来必须坚持的理念和工作方向。

(二)牢固树立对环境污染行为零容忍的执法理念

环境污染没有幸免者,每个人都是环境的"细胞",对于他人污染环境行为的容忍,就是对自己的残忍;放任环境污染,则是对子孙后代的犯罪。习进平总书记提出"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检察机关在发挥检查职能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必须牢固树立对环境污染行为零容忍的"底线思维", 始终保持环境执法的高压态势,重拳出击,铁腕执法,铁面问责,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三)必须坚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贯穿于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刑罚执行的全过程,是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在新时期的继承、发展和完善,是司法机关惩罚犯罪,预防犯罪,保护人民,保障人权,正确实施国家法律的指南。检查机关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打击污染环境方面,也必须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必须充分考虑对案件的处理结果是否有利于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社会稳定,是否有利于防止环境污染和职务犯罪的再次发生,是否有利于减少社会对抗,促进社会和谐,争取更好的社会效果。

四、新形势下发挥检察职能保护生态环境的途径和方式

检察机关必须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紧紧围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保障资源能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国家法制的统一正确实施。要认真分析、牢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对检察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找准检察工作服务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切入点、结合点,综合运用打击、预防、监督、教育、保护等职能手段,更好地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一)健全诉讼监督机制,综合发挥检察机关内部各部门的职能优势

一是加强立案监督,通过走访公安机关、环境执法机关、关注新闻媒体报道、受理群众举报等方式,疏通信息渠道,注意发现有案不移、有案不立、有罪不纠、以罚代刑、放纵犯罪背后的职务犯罪线索,保证破坏环境的犯罪案件得到及时查处。二是加强侦查、审判和刑事判决裁定的监督,保证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犯罪案件的诉讼活动顺利进行。三是加强控告、申诉检察监督,对人民群众涉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控告、申诉,认真对待、受理、审查、分流、办理和答复,保证涉及环境保护方面的违法和犯罪案件得到及时查处。四是加强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民行部门加强对生态环境领域相关民事诉讼的监督力度,依法督促起诉、支持起诉。认真受理不服人民法院涉及环境保护的案件的判决、裁定的申诉,通过对确有错误的判决或裁定进行抗诉,启动再审程序。防止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损害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 )突出预防职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犯罪预防

该预防职能包含但不限于职务犯罪预防,还包括通过法律宣传教育培养环保意识的心理预防。一是严惩职务犯罪。加大危害生态环境渎职犯罪的打击力度,严肃查处徇私舞弊罪、环境监管失职罪、玩忽职守罪、滥用职权罪等职务犯罪,让职务犯罪无处遁形,让环保相关部门不敢犯罪。二是提出检察建议,帮助完善工作制度。在发挥办案的特殊预防功能的同时,总结案发原因,深入分析研究危害环境职务犯罪规律及审查原因,对查办案件中存在的监管体制机制、制度问题向相关部门提出预防建议,共同研究治理政策,积极帮助堵漏建制、强化管理,从制度上杜绝职务犯罪的发生。三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个案预防工作机制,综合运用检察建议预防、警示教育预防、调查分析预防等形式,将个案预防工作贯穿检察工作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惩防一体的威慑功能作用。四是加强生态文明相关法制宣传。充分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宣传手段,普及生态文明法律知识。2014年3月3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开通了"两微一端",成为最高人民检察院进行重大信息的一个窗口。④检察机关可以专门设立生态环境的窗口,及时通报生态环境法律知识、生态环境污染案件、环境渎职案件等内容;积极开展"预防犯罪、强化监管、保护环境"等送法活动,编印宣传手册,深入基层,让检察官成为"法律宣传员"、"群众工作联络员"、"职务犯罪预防情报员",将法律宣传工作确实落到实处。同时还可以联合环保、国土资源管理、林业等部门,开展环保主题宣传活动,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环保法律知识,积极引导和鼓励群众参与环保监督,提升群众环保法制意识。

(三)建立健全与行政执法的衔接机制,加强对行政执法部门的法律监督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一方面,检察机关在查办污染环境行为的过程中要联合行政执法部门,整合执法资源,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建立健全以信息共享、线索移送、共同配合、共同预防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制度,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形成合力。如浙江省检察院就已经进行了探索实施,于2010年8月和浙江省环保厅联合出台《关于积极运用民事行政检察职能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见》,明确规范建立健全运用民事行政检察职能加强环境保护的长效协作机制,检察机关和环保部门联手打造了立案调查、支持起诉、督促起诉、环境执法检察监督、环境诉讼申诉案件优先办理、环境公益诉讼等6项机制,加强检察机关与环保部门的培协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⑤另一方面,检察机关又要发挥法律监督职能,加强对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督,预防和打击职务犯罪,防止有案不移、有案不立、以罚代刑的发生。可以与有关部门建立相关行政调查案件的通报机制,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部门调查处理的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的案件情况,发现涉嫌渎职等职务犯罪案件线索,及时查办;有机结合行政调查和检察调查,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的案件,及时介入行政调查,相互配合,相互监督,防止渎职行为的发生;在行政执法部门加强宣传,结合案例以案释法,加强执法人员的约束力,促使其依法行政。

(四)探索发挥环境公益诉讼职能的方法

因法律规定的不明确,检察机关未能承担起环境公益诉讼职能。参考美、德、日、英等国的经验和做法,公益诉讼中检察官作为职务上和公益上的当事人,有权对公害案件提起诉讼,结合新《民事诉讼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法律规定,我国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是代表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最适当的主体。但检察机关如何进行环境公益诉讼仍无法可依。笔者建议:一是确定环境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具有潜伏性、长期性和不可逆转性,损害结果一旦产生将严重影响人民生命和财产利益。因此可以将已经发生损害的环境污染事件或未来可能发生损害的生产生活行为纳入受案范围。无锡市检察院就在《关于办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的执行规定》中明确规定"不提前公益诉讼可能会导致环境公益遭受进一步损害的,检察机关可以代表公众利益起诉"。⑥二是确定民事行政部门作为办理环境公益诉讼的具体承办部门。由民事行政部门牵头收集与环境损害有关的证据,由民事行政部门人员出庭支持起诉。三是开展试点工作,在有条件的地区与当地人民法院协调开展环境公益诉讼的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适时推广。四是仍需针对环境公益诉讼出台一项规定,明确受案范围、证据收集、提起诉讼、赔偿责任等方面,使环境公益诉讼有章可循、有规定可依。

(五)着力提升检察干警在生态环境领域的执法能力

如果没有胜任的执行者,所有的制度和规定都是一纸空文。因此,面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的生态环境领域,检察机关必须重视提升检察干警的执法能力。一是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执法过程中切实坚持"为民、务实、清廉",让检察干警坚持做到严厉打击犯罪绝不手软、绝不徇私枉法。二是加大检察干警在环境污染专业知识方面的培养力度,积极邀请环境领域的专家开展专题培训,培养一批精通环境案件办理的专家型、复合型人才。只有强化检察干警的自律能力和提升检察干警的办案能力,才能有效的打击环境污染犯罪和职务犯罪,才能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和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结语: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建设美丽中国,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战略任务。检察机关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建设的新要求、新变化,立足生态文明,不断创新发挥检察职能,扎实服务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为实现中国梦承担起应负的责任。

注释:

①李文军:"刍议检察职能与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关系",载陈宝富主编的《检察工作与理论探索》。

第5篇:生态文明建设方案范文

摘要:学校体育档案工作的好坏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的归纳和发展,很多学校在体育档案管理方面不够明晰档案的重要性,造成档案管理混乱,分工不明确,把体育档案看成可有可无的部分,为了解决学校体育档案的建设和管理问题,通过查阅文献、工作实践和对比分析,从档案管理模式、分级分类理论和满足各方需要来解决学校体育档案建设和管理问题。

关键词:学校体育档案;档案建设;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1.019

1.学校体育档案建设和管理的现状和问题所在

学校体育档案的建设和管理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校开展体育工作提供重要依据。虽然,学校体育档案的完善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学校体育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档案建设和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的管理技能;第二,档案建设和管理意识薄弱,不能明晰档案的重要性和意义;第三,档案建设和管理没有形成制度化,体系不健全;第四,管理模式和标准不统一,档案运用价值有限;第五,信息化管理水平低。档案建设和管理存在的这些问题,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科学决策、体育教学的综合考察和体育科研的资料缺失,不利于学校体育的开展和创新。

2.建设和管理学校体育档案的方法

为解决学校体育档案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发挥档案在学校体育工作中价值,从数字化、规范化和动态化管理模式运用、分级分类完善档案管理、档案的运用和价值分析等四个方面来解决问题。

2.1数字化、规范化和动态化管理模式运用

随着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全面落实,学校体育工作内容的丰富,体育档案的内容也越来越复杂多样,运用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模式是档案建设和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是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建立体育档案的计算机网络和共享信息平台是实现体育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前提条件。数字化模式下强调数据库建设、数据压缩和整理、资料拷贝、数字录入等技术和手段,把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介质档案替换成数据型的计算机阅读文件。档案管理数字化的优点在于数据储存容量大、查阅快捷、便于保存等。规范化的档案建设和管理涉及档案管理的全过程,它包括档案库建设标准、档案收集整理制度、档案保存技术、档案查阅制度和档案保密制度。只有建立规范化的档案制度,才能有力保障档案建设和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避免档案的丢失和损坏。任何事物总是在发展前进的,那么,体育档案的建设和管理也是一样,随着体育信息资料的发展而出现动态化的调整,动态化的档案建设和管理强调的是在工作中依据档案建设和管理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整管理方法和手段,更好地满足档案建设的需要,为全面完善档案工作提供互补性的技术支持。如新的数字技术运用、查阅档案面的扩展、丰富档案内容和利用档案能力提高等。

2.2分级分类完善档案管理

学校体育档案是指学校从事与体育相关的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和物品,为今后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依据和借鉴经验。随着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档案内容也复杂多样,如何对档案进行分类是档案建设和管理的首要任务,在档案工作的实践中,运用文化视角下的体育档案分类是一种高效途径。卢元镇教授将文化大结构大体分为三个层次:外层的物的层次、内核的心的层次、中间的物和心相结合的层次,即外层的物质文化形态、中间的制度文化形态、内层的精神文化形态。结合卢元镇教授的文化结构理论和吉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孙丽的分类方法,将体育档案第一级划分为外层的体育物质文化档案、中间的体育制度文化档案以及内层的体育精神文化档案。把这三类档案分为一级档案,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级档案分类。外层的体育物质文化档案下的二级档案范畴为以具体物质形式表现的体育设施设备、体育参考资料、学生考评资料等,内层的体育精神文化档案下的二级档案范畴为部门工作档案、体育活动档案和人事信息档案;中间的体育制度文化档案下的二级档案范畴为政策法规档案、管理制度档案和程序档案。依据文化结构理论模式和档案建设和管理的需要,我们可以对下一级档案进行更详细的分类,从而,理清档案内容的结构层次,为档案管理提供便利。

2.3重视档案在体育工作中运用

学校体育档案的建设和管理是为了学校今后更好地发展,满足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学习的需要,从需要的角度出发来加强档案的运用,明确档案的价值。首先,档案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依据学生的个人学习档案和其他体育档案内容,从学生个人信息中提取学生考核资料、学习过程资料、学习态度资料、学习能力资料和个人兴趣爱好等制作学生学习信息表,在结合现有体育设施设备、科研资料、教学资料和政策制度要求,制定学生学习计划和目标,指导学生更好参与学习。第二,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档案中与体育教学有关的内容包括学生现状、教材分析、教学参考文献、教师的备课听课记录、教学评价和教研组活动记录等,这些内容都可以为教学提供参考,有利于改进教学组织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第三,满足科研的需要,体育教师要发展要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体育科研是不可少的,档案中大量的教师文献,为教师撰写论文提供参考;学校体育发展历史、体育教育趋势、体育活动方案等可以反映学校长期以来的体育文化建设,为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分析学校体育发展历程,提供实际依据;体育档案健全,存档时间长,学生活动内容记载丰富,为各项研究的开展提供大量的真实数据和佐证。第四,满足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学校体育发展涉及各个方面,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重要的一方面,档案中详细记录着学校体育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提取校园活动中好的积极的事例作为基础,大力创新开展校园体育活动,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实现学校育人发展目标。

3.结果与分析

学校体育档案的建设、管理和运用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从档案管理模式、分级分类理论和满足各方需要的三个角度展开分析和论述,探讨如何建立健全学校体育档案工作,有利于学校体育档案制度化管理,有利于理清学校体育档案范畴,有利于学校体育档案的开发与运用。

4.结论与建议

学校体育档案工作的健全对体育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辅助作用,深刻理解档案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功能,能为今后体育工作开展指明方向。因此,体育工作者要正确认识档案的重要性,努力培养自身的档案保护和管理意识,提高利用档案的能力,更好地实现档案价值。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233.

[2]孙丽.传承体育文化创新档案管理[J].当代体育科技,2012,25.

[3]王彤瑜,叶明.体育档案管理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11.

第6篇:生态文明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环境立法;现状;启示

[中图分类号]DF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4-0038-02

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实际上就是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目标。十七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写进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进一步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以这样的方式提出来是前所未有的,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同时也是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环境生态问题所做出的庄严承诺。

1 以“生态文明”为理念考量我国现行的环境立法

1978年《宪法》第一次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对环境问题做出了规定。同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定,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的环境问题也势必成为越来越突出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环境保护法的制定提到了国家立法的日程。1979年9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实施,尽管该法于1989年12月26日才正式颁布实施,但是,这是我国有关环境保护的第一部基本法。1989年我国制定了一部综合性的环境资源保护法――《环境保护法》,随后颁布了5部自然资源单行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和9部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方面的单行法律――《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水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土保持法》和《煤炭法》,国务院及其各部门还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资源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各地方制定了地方性的环境资源法规等,这些标志着我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已初步建立。

但是我国的环境现状告诉我们,现行的环境立法远未完善,对一些常见的环境违法行为缺乏足够的约束力和震慑力。具体表现如下:

(1)缺乏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的综合性环境保护法。我国至今没有专门的自然保护与生态建设基本法,《环境保护法》中有关自然保护的规定过于原则与简略,缺乏必要的制度性规定或较详尽的法律规则,所以无法适用自然资源综合性、整体性保护的要求。而无论是基于我国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还是根据环境法律体系建构的理论依据,制定一部能涵盖我国各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诸方面法律制度的综合性立法确有必要。

(2)各单行法强调的是各种具体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缺乏对自然资源整体性和综合性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法律规定。

(3)环境立法中缺乏“生态鉴定”的制度和理念。“生态鉴定”制度,在某些方面类似于其他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但又比环境影响评价更有强制性和影响力。生态鉴定的基本任务有二:“一是通过对拟议进行的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的有关材料的审查和评价,查明或判定该拟议进行的活动是否符合生态立法所规定的生态要求;二是在查明拟议进行的活动是否符合生态要求的前提下,做出是否可以准许该活动予以实施的结论。”而我国目前尚缺乏这样的鉴定制度和理念,使环境立法中“生态文明”的保护有所缺失。

2 以“生态文明”为理念完善我国的环境立法

鉴于我国的环境保护立法存在上述问题,在立足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上,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完善我国的环境立法。

2.1 从宪法层次上完善环境保护的纲领性规范

从宪法层次上规定部门法基本原则,则可以有力地促进部门法得以迅速、健康地发展。目前,我国宪法已经滞后于环境实践发展的需要,而且,这种滞后已严重影响到我国环境法向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和更新领域的发展,如不适时地在宪法中引入环境保护理念,势必影响到国家环境保护战略的实现和国家环境保护事业的蓬勃发展,并对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产生一定的影响。

2.1.1 环境保护理念和思想必须尽快引入宪法。我国宪法应在序言中涉及环境保护理念和思想,并对国家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出相应的表述,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来抓紧办好,从而促进环境保护理念和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为环境保护事业提供和谐的发展空间。

2.1.2 将环境权、环境保护原则在宪法中做出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尽管权利和义务是相对应的,但是从该条法律规定看,我们目前在法律中主要强调的是公民对环境保护的义务,而缺乏对公民享有的环境权的明确规定,因此,我国宪法应明确将环境权作为“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内容之一,并在宪法中反映出来;将国家大力发展环境保护事业作为一项国策确定下来。

2.2 完善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环境基本法

在环境基本法的立法中,2002年的《俄罗斯联邦环境保护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定是最全面的。在基本原则部分,第三条规定了“组织和发展生态教育体系,培育和建设生态文化”的原则。在权力机关的职责部分,第五条和第六条规定,联邦国家权力机关和联邦各主体国家权力机关有“组织和发展生态教育体系,建设生态文化”的义务。我国在修订《环境保护法》时,要借鉴俄罗斯的立法经验,既要在导言或者第一条的立法目的中对公众进行详尽的环境资源国情教育,还要设立专条,从国民生活的几个主要方面对公众提出培育环境友好型生活方式的主要要求,又要在环境宣传教育和环境日、地球日的纪念等条款中设置公众环境友好型生活方式的培育参与和接受等内容。

2.3 确立环境立法中的“生态鉴定制度和理念”

我们可以以《俄罗斯联邦生态鉴定法》为榜样,吸取其在生态鉴定方面的精华,确立起我国旅游立法中的“生态鉴定制度”。《俄罗斯联邦生态鉴定法》将生态鉴定的对象规定得十分广泛,其实施可能对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俄罗斯联邦各种规范和非规范性法律草案,须经俄罗斯联邦国家权力机关核准的作为预测俄罗斯联邦生产力发展和布局依据的各种材料,如各种综合性和专项联邦社会经济规划草案、科学技术规划草案和其他联邦性规划草案、各种自由经济区发展总平面图方案、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规划草案、生产力配置总规划方案、联邦投资计划草案、联邦环境保护综合规划方案草案、各种国际条约草案、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规划方案、由联邦政府发放许可证的依据性材料、将林地变为非林地的依据性材料等,都必须进行生态鉴定。

第7篇:生态文明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保护 司法改革

党的十八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文明建设,这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报告提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那么,什么是生态文明呢?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的产生基于人类对于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文明的反思,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物质财富的有限性,人类必须从追求物质财富的单一性中解脱出来,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生态环境环境破坏日趋严重。资料表明,1998年~2003年,全国林地被改变用途或征占转变为非林业用地的面积达1.5 亿亩,平均每年达3000多亩,与1993年~1998年期间进行的第五次森林资源清查相比,增长了24%。2007年上半年,因林政案件造成林地损失2192公顷,损失野生动物21.2万只。环境遭到破坏的直接后果便是人们生活质量的下降以及经济的损失,甚至引起大面积和长时间的自然灾害,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和失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短短三十多年从形式上几乎走完了西方国家近百年的历程,经济总量迅速增长、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呈现出一种面貌全新的成长状态。然而,在这一进程中,某些地方政府官员为了追求各自的“政绩”,为了迎合上级考核的需要,为了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大搞官员竞标赛,不惜大搞增加GDP的政绩工程,大拆大建、炫耀政绩,结果导致为了制造高增长率的GDP不惜消耗大量资源、恶化生态环境的不利局面。

面对这种局面,十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 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二、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战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不过,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却是十分明确的,即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是由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目的和要求所决定的。在改革初期,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 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坚持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提出在建设“两个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形成了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和重大任务,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们党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党的十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越来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地域广,发展基础差,人均资源占有量低,在工业化初期又不能不被迫采取投入大,消耗资源、能源多,效益低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这就给我们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难题。如为发展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突出;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收益分配差别扩大;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加重; 民生问题凸显以及道德文化领域里的消极现象等。例如,2005年我国的GDP只占世界的5%左右,但消费的石油、原煤、粗钢、水泥和氧化铝却分别为世界消费总量的7.8%、39.6%、31.8%、47.7%、24.4%。人口中性别比和老龄化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目前全国男性比女性多近4000 万人,一些地区的新生儿男女性别比甚至超过130∶100;全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超过人口总数的10%,预计到2050年,80岁以上的人口将超过1亿人。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高速发展,人均耕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中国耕地有1.2亿公顷,仅占世界耕地的6%;人均只有0.09公顷,不到世界人均0.2 公顷的1/2。人均淡水资源2156立方米,不到世界人均6800立方米的1/3;全国660多个城市,有2/3 缺水,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中国已达到50亿吨,虽然人均排放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但绝对量占到了全球排放总量的17%。所有这些,都逼迫我们只能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上找出路,以求得可持续的发展。惟有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以生态文明超越传统工业文明,坚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思路对发展中的矛盾、问题作统筹评估、理性调控、综合治理,才能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环境司法改革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

1.建立环境专门法院,推进环境司法专门化

环境污染案件复杂疑难,审判难度较其他民刑案件大,虽然目前已建立大量的环境资源审判法庭,但传统的审判规则已不能适应环境污染案件审理的需要。因此,除了目前已建立的环境审判资源法庭和环境诉讼专门制度之外,还应建立环境专门法院,制定符合中国实际的环境审判程序,加快培训法官,提高法官的职业素质和办案能力。针对目前很多环境诉讼案件存在的区域广、案件复杂、涉案人员多等问题,可以参照最高院的巡回法庭设置,实现环境案件的跨区域管辖。此外,积极推进海事法院主管流域污染案件试点,形成符合生态环境规律的案件管辖与审理体系。

2.完善法律,增强执法可操作性,建立执法追责纠错制度

一方面,完善与环境污染相关的防治法律规范。每个行政区域应根据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能力就每种具体污染物质的排放量制定更为严格的排放标准,将标准尽量细化,实行有差别的区域排放标准,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增强执法可操作性。另一方面,针对执法过程中的执法不履行、违法执法和不当执法等行为,建立严格的执法追责纠错制度,将过错追究细化到个人,确保执法得当,减少因执法不力所造成的重大损失,提高政府公信力。

3.注重环境污染事件的信息公开,强化公众参与

在推进环境司法进程中,应建立和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明确各机关部门的职权范围及执法程序,及时公布处理环境污染案件的侦办进度、侦办结果及信息反馈等,接受公众和媒体的监督,切实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使公众监督贯穿政府权力运作的全过程。另外,政府执法人员需重视群众的或上访诉求,保障公众充分的话语权,对公众的合理诉求应当重视,并及时调查和解决,将可能存在的危害社会和谐的环境污染事件彻底根除。

第8篇:生态文明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园林设计方案思路综合分析

1前言

园林设计里既没有无意之行也没有无形之意,成熟的艺术风格往往表现为多样化的形式与经典主题的统一。一般情况下,园林设计的目标需求有:一是人对自然环境的渴望,二是人与人交往的需求。因此,在园林设计中,首先要安排层次明晰的空间结构,以良好的形体环境来满足小区内各年龄阶层人士的生活休闲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其次,就是要结合文化内涵营造景观的空间艺术感。

2设计的思路

进行园林规划方案设计时,必须使方案具有可行性、合理性、经济性、超前性、特色性等特点,要达到这些要求。首先要有合理的设计思路。笔者认为设计思路应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2.1接受任务,了解现状

本部分内容主要依靠现场多次踏勘、市民调查及相关部门的资料提供来完成。不管是接受乙方邀请进行设计还是参加方案竞标。本阶段主要进行基本情况的了解和分析,包括自然地理概况和社会经济概况,大致包括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用地环境、经济状况、人文资源、投资规模、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了解分析现状情况后。再根据其用地特征、周围环境道路交通、服务人群、游人规模、政策规定等内容确定该地块的功能和性质(或由乙方确定),并阐明原由和前景,再对其立地条件状况进行评价鉴定,包括现有资源、建设条件交通条件、地理区位等内容;同时必须与甲方接触,了解甲方的规划设计构想和可能性的投资力度。

2.2构思方案,编制大纲

充分了解和分析以上条件,根据甲方的设计任务书所提需求。大致划分功能区或(和)景观区,并概括性地提出主要设施、景点等的安排,将以上内容汇编成简要文字及图纸(可根据具体情况设2-3种可能性方案供参考比较)。形成的书面材料包括文字说明和简要图纸,详细内容包括:

2.2.1所处地区的气候条件,气温、光照、季风风向、水文地质土壤(酸碱性、地下水位)的确切数据统计;

2.2.2周围环境,主要道路,车流人流方向详细介绍;

2.2.3基地内环境,湖泊、河流、水渠分布状况,各处地形标高、走向的图纸显示等;

2.2.4红线图(基地现状图)。现状资源,可开发利用资源

及其详细分析等(多方案的还必须比较其差异性)。

2.3双方沟通,意见综合

甲乙双方就已形成的内容展开讨论商榷,综合双方的意见和建议,在可能的条件下进行市场调查,将方案深入设计,确定控制绿地的主景观、主功能的风格和目的,根据主景观、主功能及周围环境等确定主次入口、配套景观和具体功能,并将总体意向整理归纳成书面材料以作参考。

2.4方案修改,文本制作

结合双方意见后,设计组织分工合作,将方案进行详细调整。文字配套修改。并提出建设顺序和组织管理方案,粗略分析效益和投资估算。制作文本。与乙方约定评审日期。

2.5方案评审,专家指导

邀请多部门。专家老师组成评审团。与甲乙双方面对面针对方案进行研究论证(可将方案公布于人流集中的市区,听取市民意见),将各家意见和建议汇总分析,与方案进行对比并修改。

2.6方案完善,详细设计

根据多方面意见的综合分析。将方案修改完善,功能和景观更加深化、细化,绘制详细图纸,整理说明文字,包括区位分析、水电管网、地形改造、道路广场、植物配置、局部景点、总体景观、建筑小品等的详细图纸及绘制观赏效果图纸和进行工程量概预算:再与甲方适时交流、定案,进行文本包装。

2.7图纸深化,指导施工

方案确定后,后续工作包括施工图的绘制、详细工作量统计、成本预算、设计变更等内容须由设计方配合完成,以使规划设计的内容得到更好的展示,为市民创造更好的景观场所。

3 解决园林设计中问题的对策

3.1 树立现代城市园林设计理念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园林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当前园林的发展趋势为:园林要适应社会和环境需要,以生态学原理与实践相结合为依据,建设生态园林。然而,人们虽然意识到城市园林的发展趋势为生态园林,但对生态园林的概念没有完全弄清楚,认为所谓的生态园林就是减少建筑比例,扩大绿化,多栽树,用植物造园,取植物造景。这一认识过于片面,因为生态园林的发展理念应为多样性的自然生态环境,它追求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乐趣,并使得人们欣赏园林艺术不断提高,在观察自然,学习自然的过程中,在园林设计理念中逐渐融入生态环境保护,让园林为人类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增光添彩。

3.2 建立完备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

3.2.1要建立完备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要对园林规划设计进行科学的论证,综合考虑园林设计的设计思路、当地地理环境和气候、园林特色、园林功能、各项绿化指标、生态效应、建设成本及维护管理费用的计算等,以实现科学设计的目的。

3.2.2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施工管理,避免违背自然的施工方式,严格按照设计的要求进行施工,以确保设计效果的实现,同时要进行专业的养护和管理。

3.2.3要树立人们对绿化环境热爱和重视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早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

3.3 注意生态效益与景观效果相谐调

为营造园林景观的多样性就要考虑植物的多样性,根据植物配置的原则,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植物配置模式。根据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人格化、多样化的特性,在设计中结合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栽种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让园林景观在四季中都能呈现色彩美。种植优良的植物,适地适树,营造贴近自然的地形,形成良好的植物群落,增添适度的园林小品,完善园林设施,从而实现种植方式生态化和多样化,使得园林成为自然保护与生态环境的完美结合品。

3.4 注重人性化设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园林设计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设计师要注重园林的人性化设计,重视社会弱势群体的需要,根据美学原理,综合考虑各种审美因素,例如,造型、色彩、材料、工艺、装饰、图案等,并进行科学化、合理化、人性化的设计,让园林绿化真正有益于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和社会环境的改善。

第9篇:生态文明建设方案范文

去年8月份,光山县检察院开展了两服务一配合活动。为了取得实效,该院抽出精干力量组成3个调查小组,对全县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情况进行调查,着重分析该县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独特优势、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机遇,提出推进对策和建议。

为了写好这份报告,光山县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付大银亲自查阅相关资料,拟定调查提纲,指导确定选题和调查思路,多次面对面指导调查,力求向县委、县人大、县政府提交一份高质量的调查报告。

通过组织召开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深入实地走访等形式,历经两个多月的时间写出《关于服务全县生态文明建设的调查报告》。万余字的报告从三个方面分析资源开发对该县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该院提出了推进该县生态文明建设的五项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