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干预的方式范文

心理干预的方式精选(九篇)

心理干预的方式

第1篇:心理干预的方式范文

分娩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容易受到环境、精神、心理及生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近年来独生子女的孕产妇增多,在产科领域中出现剖宫产率增高的现象,社会因素性剖宫产增多更为明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能使产科领域回归自然,提高自然分娩率,是广大医务者们共同期盼的。针对当前情况,我们在确保孕产妇及新生儿安全的前提下,对孕产妇采取产前知识宣教,进入临产后进行心理干预,实行一对一的陪产及无痛分娩技术的应用,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率,已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现将情况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入选我院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间,280例妊娠37~41周,年龄23-31岁,平均年龄27岁,入院临产、待产的初产妇,单胎、头位、无头盆不称,估计胎儿体重在3500g以下,宫颈评分6分以上,无高危诊断及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的孕产妇。经过筛选,随机将孕产妇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的产妇不使用任何干预方法进行观察,等待产程自然进展至分娩。对实验组的孕产妇入院后,即给予讲解剖宫产与正常分娩的知识,使孕妇增加对分娩方式的了解,对宫缩痛的开始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对已进入产程的孕产妇实行一对一的陪产,以减轻孕产妇对环境及宫缩痛所致的心理压力及恐惧,鼓励产妇树立自然分娩的信心;当产程进入活跃期,视情况使用无痛分娩技术,起到镇痛及促进产程进展的作用。如出现宫缩乏力,可使用缩宫素静脉滴注加强宫缩,视情况可行人工破膜加速产程进展。

2 结果

实验组140例采取心理干预,一对一的陪产及采用无痛分娩技术后。自然分娩123例占87.9%,社会因素剖宫产11例占7.9%。其他因素剖宫产6例占4.3%,其中因胎头位置不正,相对头盆不称2例,出现胎儿宫内窘迫4例。对照组140例,未采取任何干预方法,自然分娩116例占82.9%,社会因素剖宫产18例占12.9%,其他因素剖宫产6例,占4.3%。其中胎儿宫内窘迫4例,相对头盆不称2例。通过临床观察,实验组剖宫产总计17例,社会因素剖宫产11例;对照组剖宫产24例,社会因素剖宫产18例,P

3 讨论

不重视产前对孕产妇的分娩方式的宣传,孕产妇得不到正确的分娩知识教育,在思想上对分娩没有足够的认识和心理准备,一旦出现宫缩痛或产程进展稍减慢等情况,即有相当一部分产妇或家属要求剖宫产,以尽快结束分娩,这是造成社会因素剖宫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2篇:心理干预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健康教育;妊娠高血压;产褥期;适应

【中图分类号】R39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055-1

应对是个体对外界压力事件(应激源)的反应,是通过改变认知和行为,解决已存在问题的一种适应过程[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一组以妊娠期妇女血压呈病理性升高为共同特点的疾病,是导致孕产妇和胎儿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其病因不明确,临床上防治该病尚无特效药物[2],故如何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缓解心理压力尤为关键,为了探索改善妊娠期高血压妇女应对方式的有效途径,我们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探讨健康教育对妊娠期高血压妇女应对方式的作用,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4月至2009年3月在我院产科收治的100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将建有门诊档案的50例定为试验组,年龄为21-38岁,孕周为37-42周,初产妇为38人,经产妇12人,其中妊娠高血压40例,子痫前期轻度者8例,子痫前期重度者2例,对照组年龄为23-37岁,孕周为37-40周,初产妇36人,经产妇14人,其中妊娠高血压39例,子痫前期轻度者7例,子痫前期重度者4例,其诊断标准参照乐杰主编的《妇产科学》第7版,2组孕妇年龄、孕周、病情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1周内未使用过解痉、降压、扩容及利尿药物,未临产。且均无原发性高血压病、急慢性肝肾疾病及心脏疾病。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

一般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夫妻居住方式、分娩方式、新生儿性别等6个条目[3]。

应对方式量表采用解亚宁[4]于20世纪90年代初自编的应对方式量表。

1.2.2健康教育方法对照组孕妇接受常规的产前教育,试验组孕妇在常规产前教育的基础上接受心理干预。

干预方式及内容采用一对一讲解、集中授课、提供健康教育资料和提供热线电话咨询等。在妊娠28-36周,孕妇一般两周来医院检查1次,36周后每周来院检查一次,为方便孕妇接受干预,每次都安排在常规检查完毕后进行,主要讲解产前心理调适过程,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既不紧张劳累,也不单调郁闷;讲解妊娠期高血压病的相关知识,应对措施的重要性、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的区别,积极应对的具体措施,便于病情发展时,能及时发现、汇报,避免其紧张、焦虑,从而提高其自我保健意识;讲解产时及产后心理调适过程,分娩期及产褥期缓解心理压力的具体措施等,如有疑问可随时电话咨询。

1.3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秩和检验进行两组干预前后应对方式的比较。

2结果

两组应对措施的比较试验组经常采取的前5位应对措施都是积极应对方式,其采用率均在84%以上(表1)。而对照组最常采取的应对措施为“自己安慰自己”的消极应对方式,采用率为76%,其余4种属积极应对方式,但采用率均在72%以下(表2)。

表1 试验组经常采取的前5位应对措施(n=50)

应对措施 应对方式 人数 百分率%

与人交谈,倾诉内心烦恼 积极 46 92

尽量看到事物好的一面 积极 44 88

向家人、亲威、朋友或同学寻求建议 积极 48 96

改变原来的一些做法或改正自己的一些问题 积极 46 92

借鉴他人处理类似困难情景的办法 积极 42 84

表2 对照组经常采取的前5位应对措施(n=50)

应对措施 应对方式 人数 百分率%

自己安慰自己 消极 38 76

向家人、亲威、朋友或同学寻求建议 积极 36 72

与人交谈,倾诉内心烦恼 积极 32 64

不把问题看得太严重 积极 30 60

尽量看到事物好的一面 积极 30 60

3讨论

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保健知识传播技术,针对危害健康行为的教育和干预方法 [5] ,其内容涉及生理、心理、社会等多个方面。女性怀孕后,其心理会随着妊娠的进展而有所不同的变化[6],尤其是妊娠高血压妇女,产前开展心理干预,可使孕产妇对妊娠和分娩有一个正确的评估,有利于保持自身情绪的稳定,遇到心理压力时,更倾向于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缓解压力,也有助于抑制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发展。在产前教育过程中,试验组孕妇增加了心理卫生保健知识和信息,建立了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更有利情绪稳定。对照组孕产妇由于未接受心理干预,缺乏相关的知识和信息,不懂得主动采取措施缓解不良情绪,即使使用应对措施也是盲目选择,进一步体现了产前健康教育在改善妊娠高血压妇女应对方式中的作用,对保护母婴健康,降低围生期死亡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Adachi H,Inoue M,Inaba R,et al.Mental health and stress coping among hospital nurses by stress & stress-copyng[J].Sangyo Eiseigaku Zasshi,1999,41(4):79-87.

[2] 刘松君,李咏生,周晓燕,等.脂氧素A4对缺氧损伤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9,44(4)283.

[3] 王玉琼,陈静,郭秀静,等.产前心理干预对产褥期妇女应对方式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7)623-625.

[4] 戴晓阳.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89-91.

第3篇:心理干预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 护理干预;下肢骨折;心理症状;应对方式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26-112-02

The Clinical Research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to Psychological Symptoms and Coping Styles of the Femoral Neck Fracture Patients

ZHANG Xiufeng WU Lihua WANG Meifang CHEN Yabo CHEN bo

Yuyao City People's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Yuyao 3154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guidance significance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to femoral neck fracture patients. Methods Before surgery,during the operation and after surgery,100 elderly femoral neck fracture surgery patients received the treatment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diet nursing and diseases cognitive nursing all the time. At the same time,we tested their psychological symptoms by using SCL-90 and medical coping styles questionnaire(MCMQ). Results 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omatization,interpersonal,sensitivity,depression,anxiety,additional scale of psychological symptoms and the face,to avoid of coping manner between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is good,it's worthy to be popularized.

[Key words] Nursing intervention;Lower limb fractures;Psychological symptoms;Coping styles

股骨颈骨折多见于老年人,老年人感觉及反应都比较迟钝,生活能力低下,并且有不少老年人合并有其他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脑血栓、偏瘫、失语、大小便失禁、气管炎、哮喘病等[1]。因此,护理人员首先应细致地观察、了解病情,给予及时适当的治疗和护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心理症状和应对方式的影响,对患者的术后康复有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选择2009年4月~2011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其中男性26例, 女性24例;最小年龄56岁,最大年龄78岁,平均(63.22±8.52)岁;车祸伤34例,摔伤13例,其他3例;其中头下型24例,经颈型16例,头颈型10例;手术方法:切开复位19例,髓内钉固定25例,石膏外固定6例;住院时间最长25d,最短15d,平均(23.8±7.3)d;实验组50例,男性27例, 女性23例;最小年龄58岁,最大年龄80岁,平均(65.47±7.45)岁;车祸伤31例,摔伤15例,其他4例;其中头下型26例,经颈型14例,头颈型10例;手术方法:切开复位21例,髓内钉固定22例,石膏外固定7例;住院时间最长27d,最短13d,平均(21.8±6.3)d。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参考参考文献的[1]方法。对照组、实验组在性别、年龄、骨折情况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心理症状测定 本组100例患者心理症状的测量采用SCL-90量表进行[1]。

1.2.2 应对方式的调查 采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沈晓红等对问卷进行了修订和标准化分析,并检测证明此量表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2],适用于本组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

1.2.3 资料收集 本组资料由经过培训的护师采用统一的指导语与研究对象交流,充分讲解问卷中各项问题和填表要求,由其逐项认真填写,对比干预后的效果。200份问卷全部回收,有效率为100%。

1.2.4 护理干预措施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环境,保持病房空气清新、安静。实验组对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术前需监测血压、血糖的变化,使用药物控制好血压及血糖,并提高患者手术耐受力。给予宜消化、清淡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勿用力排便,便秘患者可适当给予缓泻剂。完善常规术前检查,了解患者电解质情况,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术后护理观察视力和生命体征。在患者入院进行初次测评后开始实施护理干预,至患者手术后1周再次进行测评。

1.3 统计学处理

本组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后患者心理症状显示实验组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附加量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实验组实施护理干预后,疾病应对方式中面对、回避两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老年患者手术耐受力有所降低,所以给予更多的护理干预也是非常关键。患者对手术的耐受能力可以归为2类:第1类耐受力良好,指患者全身情况较好,骨科创伤较轻或疾病对全身影响较小,重要器官无器质性病变;或功能呈代偿状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第2类耐受力不强,指患者全身情况欠佳,骨科创伤严重或疾病对全身已造成明显影响,或重要器官有器质性病变[3]。功能濒于或已有失代偿表现,对手术缺乏信心。手术对患者来说是个强烈的刺激,多数患者对手术会产生紧张、恐惧、焦虑、忧虑、悲观、抑郁等不良情绪。有的患者一听说手术便立即紧张不安、坐卧不宁,他们怕麻醉、怕疼痛、怕残废、更怕死亡。有的患者担心加重经济负担,影响家庭关系及事业成败等;接近手术日期时,患者的忧虑达到高峰,处于这种精神极度紧张状态下施行手术是非常不利的,它影响患者的睡眠和休息,甚至服用安眠药也难以入睡,从而使食欲减退,抵抗力下降,影响手术效果。术前焦虑对手术效果及术后恢复的快慢也有很大的影响,轻度焦虑者效果较好;严重焦虑者预后不佳;无焦虑者效果往往更差,这是因为无焦虑者对医生或手术过度依赖,过分放心,对生理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痛苦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手术前患者的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如果得不到缓解,将会影响手术效果,加重术后情绪障碍引起并发症。引起焦虑的因素很多,患者可因家庭、经济、工作问题而产生焦虑心理,也可因住院时间长、治疗效果不佳,表现为性情急躁、容易激动、爱发脾气;或者是患者在适应患者角色过程中与其本人病前的各种角色发生心理冲突引起的行为矛盾,这种情况在中年患者中多见[3]。

患者住院后由于医院环境、人际关系陌生,医院各种管理规定的约束、生活单调、无聊、患者感到不习惯、拘束,甚至有度日如年的感觉[3,4]。加之患者伤情稳定后,亲友渐渐离去,忙于各自的工作,疏于探视;医护人员因忙于其他重患者的治疗护理与其交谈减少也会使患者产生孤独、寂寞感。多见于一些住院时间较长或已处恢复期的患者,患者已适应其角色,但由于某些原因,使他不顾疾病的预后,过早地承担在社会中的其他角色,从事不应承担的活动[5]。

此种情况常见于康复期患者,由于依赖性增强和自信心减弱,对自我能力表示怀疑,对承担原来或其他角色感到恐惧不安,而“安于”患者角色的现状,或自我感觉病情的严重程度超过实际情况,于是小病大养[6]。并且与患者年龄、性格、外伤性质、个人修养、家庭条件等有明显关系,如儿童住院后因家人迁就、照顾,被动性增强、变得娇气,感觉事事需别人照顾。一些大手术或车祸之后,患者死里逃生,心理上害怕再负成人的责任,随之产生依附心理,习惯于别人的照料与帮助,不作主观努力,如不能主动进行功能锻炼,使功能恢复及适应过程变长[7]。

[参考文献]

[1] 普秀霞. 人工股骨头置换并心脏病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3(14):49-50.

[2] 刘冬秀. 80例股骨头置换的护理[J]. 中外医疗,2005,6(15):133-134.

[3]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3.

[4] 尚彩转.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护理[J]. 基层医学论坛,2009,18(9):7-8.

[5] 刘风芹.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行带蒂肌骨瓣移植18例围术期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2008,24(16):6-7.

[6] 黄少娅,罗秀娟,陈雪真. 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干预[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15(14):80-81.

第4篇:心理干预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 综合护理干预 冠心病 生活质量 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41.4; R24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007-02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动脉功能性改变,进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导致心脏疾病的发生,临床表现为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猝死。近年来冠心病在我国的患病率逐年升高,呈现年轻化趋势,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目前大多数医疗机构只是注重专业性治疗和短期疗效,忽视护理干预在降低冠心病发病率和病死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中的长期作用;有些医疗机构只是开展简单的健康教育,未实施包括健康教育、心理干预、行为干预及药物干预等的综合护理。本研究对冠心病患者采用综合护理的干预方式,观察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1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0例。实验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58.3±4.6岁;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57.2±4.1岁。实验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筛选标准

入选标准:临床表现及心电图变化均符合WHO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病程大于6个月,未接受过综合护理干预,具有基本的读写能力。排除标准:心功能III级及以上的患者,伴有其他系统重大疾病的患者,伴有精神或神经疾病的患者,接受过介入治疗的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照冠心病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包括健康教育、饮食护理、运动护理、心理护理、生活护理以及出院指导,并在出院3个月内进行电话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帮助其对病房环境进行熟悉,为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打下基础;入院后进行宣传教育,发放《冠心病防治知识手册》和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了解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并对患者及陪护人员的年龄、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护理人员对冠心病患者进行专业的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包括疾病的基本知识,如疾病病因、发病机制、危险因素、急救常识等,护理人员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程度,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护士积极了解患者日常的生活习惯,鼓励其积极改正不良生活习惯,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饮食方面少食多餐,减少高糖、高盐、高脂肪食物,补充钾、钙及优质蛋白。睡眠方面要有充足的睡眠,并促使患者根据自身病情和健康状况,选择适合的运动。心理方面应给与患者安慰、支持和鼓励,教会患者保持舒畅的心情。用药方面应首先强调药物治疗冠心病的重要作用,促使患者养成按时用药的习惯,帮组患者提高用药依从性;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鼓励患者家属参与到病人的护理干预中,家属的理解、支持和鼓励可以很大程度上排解患者的负面情绪,使其自我效能提高,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中去,形成患者良好的心境;每周一次邀请专家教授进行冠心病知识讲座,利用幻灯片、动画及纪录片等多媒体形式,同时针对患者和家属提出的问题,专家教授可以进行详细、耐心的解答;患者出院时,针对患者的个人一般情况,为期制定一套适合患者的家庭护理计划,鼓励其家人敦促患者对护理技术积极实施;患者出院3个月内护理人员定期电话随访,随访内容包括饮食、运动、用药等只是,增进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并敦促患者定期来医院复查。

1.4 评价工具和标准

采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慢性病自我效能表对患者的自我效能进行评价,采用肖水源设计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患者的社会支持度进行评价,采用美国波士顿健康研究所研制的健康调查表SF-36(中文版)对患者生理功能、生理只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8个方面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疾病认知程度的比较

综合护理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关于冠心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比较,评分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对冠心病知识认知程度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对疾病知识掌握情况远高于对照组(P

2.2 两组患者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得分情况比较

对两组患者自我效能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得分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8个方面在护理干预后进行评分后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冠心病是人类慢性终身性疾病之一,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监护水平的不断提高,冠心病患者急性期死亡率已大大下降,多数冠心病患者处于带病状态。由于冠心病导致的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等症状,不仅给病人身体上带来损害,还使患者的精神上受到摧残,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大降低。疾病的认知程度、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及心理因素等对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1,2],大量关于冠心病患者的健康干预研究逐渐开展起来,与常规护理相比,综合护理干预能够很好的提高疾病的认知程度、提高自我效能、改善社会支持及调节心理等作用,从而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4]。综合护理干预的主要措施包括健康教育、生活行为干预、心理干预、服药依从性干预,这些方式的综合运用对患者提高冠心病认识程度、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及心理因素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综合护理干预对疾病认知程度影响方面,首先人类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得知识、产生信念及形成行为的过程,所以对冠心病患者第一步护理干预的是填充缺乏的相关知识。本研究结果显示,综合护理干预的实验组患者接受冠心病知识的提高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不了解相关知识的仅占6%,对照组占28%。自我效能是个体对实现目标所具有的的能力的信心,自我效能主要受个体经验、他人经验、言语劝说及自身的情绪,针对这4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综合护理干预一方面耐心讲解了解冠心病相关知识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意义,劝说患者改掉不良生活习惯[5],另一方面针对患者的焦虑等负性情绪,护理人员给予关怀和开导[6]。通过综合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自我效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增强了患者实现目标的信心和信念。社会支持是个人和社会关系接触的密切程度,包括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到尊重、理解、支持的心理满意程度,客观支持是物质上的直接援助的参与,本研究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方式鼓励患者家属参与到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指导家属适时给予患者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7]。结果显示通过综合护理干预的实验组社会支持评分远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能够很好的提高冠心病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自我效能及社会支持水平,并能明显的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常晓晓,孟海英,郜玉珍.社区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J].护理杂志,2007,24(12):1-3.

[2]李春燕,姜芬,刘柏梅.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与自我效能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9,24(11):36-37.

[3]丁洪琼.护理干预对冠脉介入术后患者自我效能水平影响的研究[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护理学院,2011.

[4] 杨丹芬,白娟,林芳.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吉林医学,2011,32(9):1802.

[5]王安祥.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焦虑状态、不良生活方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1(3):327-329.

第5篇:心理干预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自我效能;生活质量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肌梗死发病率急剧上升,且日趋年轻化,急诊PCI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是应用机械的方法直接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是恢复冠脉血流最直接、最有效的再灌注疗法之一,解决了冠状动脉血管腔狭窄,从而改善心肌血液供应,但并不能消除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的病理过程,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并没有根除,PCI术后应注重二级预防,尤其是健康行为的改善,医护人员如何做好患者术后管理,减轻冠心病患者心理负担,提高生活质量,为广大医护人员面临的问题,且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这一概念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Bandura)1977年首次提出的,近年来,越来越多被应用于疾病的研究,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期望,自我效能是预测健康行为与维持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行为改变过程中起关键作用[1]。

本文通过对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实施提高自我效能的干预,以期提高治疗的效果,进一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抽样法,选择2014 年9月~2015年12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接受急\PCI手术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神志清楚,无沟通障碍,愿意参加本研究;②已接受急诊PCI术和术后健康指导;③患病期间亲属为其主要照顾者。排除标准:有严重的精神疾病、认知障碍和言语障碍的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和其他合并症。其中男56例,女24例;年龄35 ~84(51.6±8.9)岁,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急诊PCI术后常规护理方法,主要是基础护理,生命体征监测,并发症的观察及预防等。实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配合自我效能干预措施,干预时间为PCI术后至1个月。班杜拉[2]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出可以通过以下三条途径来培养自我效能感:增加个体对成功的体验;增加替代性经验;语言说服。首先我科护理人员集中学习班杜拉的有关自我效能理论,制定增强自我效能的方案和路径,对患者的认知能力、遵医行为和健康生活方式进行干预,以期达到预定效果。①增加成功的体验[3]: 根据研究的目的及患者的不同饮食习惯、生活活动方式、服药情况等制订行为目标,研究者定期检查目标完成情况,及时完成的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其向更高的目标努力。②增加替代性经验:借助已经形成良好健康行为、恢复良好的病友的成功经验,以现身说教的形式,利用每周的院内健心俱乐部活动,组织患者进行经验交流,使患者达到较好的自我控制,从而提高自我效能。③语言劝说:通过指导、建议、解释及鼓励等来改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在护患沟通中,语言要通俗易懂,态度要亲切诚恳,对于患者的问题耐心解释,并使用肯定性的语言"你一定行""你能做好"等鼓励患者,帮助其树立信心。

1.3评价指标 通过问卷或谈话调查方法收集两组患者的信息。基本资料调查表:自制调查表,内容包括: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有无医保、家庭收入等。

采用焦虑评分量表(SAS)评价患者的焦虑程度,抑郁评分量表(SDS)评价患者的抑郁程度,评分越高提示患者焦虑及抑郁程度越严重[4]。

采用自我效能评价量表[5](GSES)评价患者的自我效能,GSES 共包含10 个项目,共有10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总分范围10~40分,得分越高则自我效能越强。

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SAQ 包括5 个因子19个条目,总分100分,评分越高的患者其生活质量及机体功能状态越好[6]。国内外应用表明此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信度、反应度[7]。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 中文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组内和组间差异;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干预前后SAS、SDS 评分量表比较见表1,观察组与同组护理干预前比较,P

2.2两组护理干预前后GSES评分量表比较见表2,观察组与同组护理干预前比较,P

2.3两组护理干预前后SAQ评分量表比较见表3,护理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

3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急诊PCI水平的提高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冠心病、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大幅下降,但仅以死亡率作为研究的指标已经不能很好的评价其治疗效果,研究表明,冠心病是一种行为相关性疾病,手术治疗只是治疗的一部分,术后良好的健康相关行为是确保手术效果、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8]。由此,生活质量作为对患者健康状况评价指标在冠心病的治疗中日渐显著。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容易对自己控制和抵御疾病的能力产生怀疑,产生消极情绪,造成患者失落、悲伤或焦虑。

通过本研究,自我效能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结果,观察组焦虑与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自我效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黄晓莉,秦呈婷,丁飙.心源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效能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9).

[2]阿尔伯特・班杜拉著.社会学习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3]熊楚梅,蒋萍,何琼,等.基于临床路径的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8).

[4]张泽萍,李艳红,张存良.60例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04):306-307.

[5]王才康,刘勇.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特质焦虑、状态焦虑和考试焦虑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3):56-67.

[6]刘呈宇,董波.西雅图量表评价中药复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4):514-515.

第6篇:心理干预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唇腭裂 心理干预 行为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3-0342-01

本调查研究通过选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用)进行心理测评,探讨唇腭裂患者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制订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和健康指导并对其进行干预,以尽可能地帮助唇腭裂患者克服心理问题。

研究对象选择:

2012~2013 年在武汉大学口腔医院治疗的非综合征性唇腭裂患者中,筛选出符合样本要求且治疗依从性好的患儿(4-11岁)30例,男15 例,女15 例;平均年龄(7. 68 ±3. 70)岁,单纯唇裂8例,单纯腭裂10例,唇腭裂12例。对研究对象做病例记录,并做随访,发放调查问卷,确定完整填写后,收回输入数据库。

对照组随机选取生活背景相似的儿童组30例,平均年龄(7.19±1.42),。性别年龄差异无显著性( P > 0.05) 。

测量工具及信效度检验

研究工具

一般情况调查表:

年龄、文化程度、家族史、居住地、子女数量、经济水平、职业、患儿患病情况、家庭成员、联系方式。

围手术及语音恢复期治疗过程及心理干预记录表:

患儿手术情况:一期手术时间、二期手术时间、手术恢复状况、手术恢复程度满意度。

患儿语音恢复状况:术后语音评测结果、是否愿意接受语音治疗、语音恢复治疗时间、语音恢复治疗频率、语音恢复结果、对于语音恢复的认识程度、语音恢复满意度、语音恢复状况是否影响患儿生活及心理成长。

患儿心理干预状况:是否愿意接受心理干预、心理疾病史、心理干预治疗史、心理状态初评(附问卷及结果)、愿意参与的心理干预治疗方式、接受心理干预方式、接受心理干预时间、心理干预次数、心理干预持续时间、心理干预效果复评(附问卷及结果)、心理干预效果满意度。

心理干预与语音恢复治疗的相关性记录:患儿语音恢复状况与心理干预效果相关性自评、患儿语音恢复状况与心理干预效果相关性专业测评。

患儿心理状态干预效果测评表

4-18岁儿童

问卷中采用的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ren Behavior Checklist ,CBCL)

CBCL由功能(Competence Scale) 和问题( Problem Scale) 两个部分构成。本研究比较其中的问题部分,由113个条目构成,两个地区所使用问卷的条目和内容完全一样。

研究方法:

采取一对一会谈的方式与家长或患者本人交流,然后详细说明调查的意义及填写量表的方法,请患儿母亲或患者本人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一次性独立完成量表,并填写一般情况问卷。

对儿童组及少年组采用游戏治疗方式进行心理干预。采用荣哥心理分析(沙盘游戏)、儿童发展游戏治疗(集体活动及建立亲密关系等)进行心理干预。三次干预后对儿童组心理状态用同一份问卷进行重新检测。

一次评定时间约40min。共发放30份问卷,回收30份,回收率100.00%。剔除不合格问卷,剩余有效问卷29份,有效率96.67%。

信效度检验

统计方法:全部数据用Epidata 3.0 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 19.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方法除描述性统计外,对干预前后研究对象的心理状况得分采用成组t 检验和配对t 检验进行分析,以P

研究结果

分析各项对比表可得出结论:

干预前,唇腭裂患儿除违纪行为以外,其他得分唇腭裂患儿组均高于对照组( P

干预后,患儿在各项指标上的效果比较均优于未干预,尤其在社交问题、攻击行为、外向型因子等阳性因子存在的病例数下降趋势更加明显。

结论:

对于儿童组的干预效果分析可见,本研究构建的心理干预模式能够较好地改善唇腭裂患儿的社交退缩行为模式。

讨论:

心理干预模式可消除唇腭裂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缓解其敌对心理。根据制定的唇腭裂患者早期心理干预模式,对30例唇腭裂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的结果显示,实验组干预后唇腭裂患者焦虑、抑郁、敌对相关阳性因子数减少。分析原因如下:所采取的心理干预措施采用集体活动和游戏方式,满足了唇腭裂患者的心理需求,并帮助和指导唇腭裂患者正确应对压力及出院后唇腭裂患者长期治疗的相关信息,尽可能地消除影响唇腭裂患者心理状态的负性因素,从而促进了唇腭裂患者的身心健康。

儿童组性别差异不明显,各项指标阳性得分女性略低于男性。说明依托于群体活动增强患儿社交能力的干预治疗类型可能更适用于女性。

参考文献:

第7篇:心理干预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综合护理;冠心病;生活质量;干预模式

据国外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冠心病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WHO的健康评估报告预测到2030年因冠心病死亡的人数将高达13%[1]。我国冠心病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不容乐观,2011年的卫生统计年鉴表明中国市、县居民心脏病的死亡率分别为132.04/10万人和123.69/10万人,明显高于2000年的58.01/10/10万人和49.40/10万人[2]。疾病除去给患者带来躯体上的损失,还给患者的精神健康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生活质量大打折扣。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从治疗转向预防和干预,如何通过护理干预模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也被提上日程。本次研究主要以综合护理干预模式为护理方式,积极探讨提高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模式。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次研究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12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干预组60人,对照组60人,平均年龄分别为65.32±8.67、66.01±9.05。干预组男性为41例,占本组的68.33%,对照组男性为39例65.00%。两组在年龄、性别、生活质量之间比较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干预方法本次研究对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包括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健康指导以及出院的常规指导,在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行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干预时间为入院后确定分组后进行生活质量测评,然后进行分组,患者出院时对患者进行二次测评。综合护理干预模式的内容如下:①护理人员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患者及其家属熟悉病房环境;②由责任护士承担患者的健康宣传教育,并发放《冠心病防治知识手册》,让患者了解疾病;③根据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护理人员实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使其了解冠心病的基本知识,如疾病病因、发病机制、危险因素、急救常识等,建立对冠心病的科学认识,以配合疾病的治疗和护理工作。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达到满意的教育效果;④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生活习惯,鼓励患者建立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以健康的行为方式促进疾病的预防;⑤为干预组进行专家讲座,邀请我院专家或者有经验的医护人员帮助患者认识疾病,树立战胜病患的信心,同时针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专家或护理人员进行详细、耐心的解答,增强患者的自我效能感;⑥鼓励患者参加病友座谈会,让其互相鼓励,并让患者家属提供有效的家庭支持。

1.3统计学方法对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s对数据进行描述,两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在干预前两组患者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方面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2.2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干预两组患者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方面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在冠心病患者的护理中运用具有较好的效果,从研究结论看,不仅能改善患者的生理健康和生理职能,而且可以提高患者的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终身性疾病,通过有效改善患者的环境和行为习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性和对疾病的认知,提高生活质量。目前国内外大量的研究集中在护理模式的改善上,Vermeire等认为,由“家长式生物医学模式”(paternaliatic biomedical model)向“分享决定模式”(shared decision-making model)转变,即患者从被动遵医模式转变为主动遵医模式,可有效地提高冠心病患者的遵医行为、降低疾病复发率、改善生活质量[3];卢玉兰在对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的研究中发现,与常规护理相比,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血压、血脂状况,减少心绞痛的发作,缩短患者住院的时间,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4];也有研究认为对冠心病患者进行院内及出院后的连续护理干预,能够收到了满意的结果[5]。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模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护理中运用。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74.

[2]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2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7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2.

[3]Vermeire E,Hearnshaw H,Van Royen P.Patient adherence to treatment:Threedecades of research:A comprehensive review [J].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rcy and Therapeutics,2001,26:331-342.

第8篇:心理干预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高血压 社区护理干预 现状 措施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043-01

高血压是临床上的一种最为常见的多发性疾病,对它的致病原因目前临床上尚没有明确的定义,通常患者的临床表现是头晕、头痛、心悸等等[1],给患者的正常工作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危害。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发展和提高,我国高血压群体数量正呈现出逐年增加的发展趋势[2]。由于高血压的病情时间长、治疗缓慢、且容易复发,因此必须着重加强对高血压患者长期持续性护理干预治疗的水平。本文就我国当前社区护理干预治疗高血压的主要形式进行简单的总结,并研究和探讨其加强措施,从而更好的帮助高血压患者早日康复。

1 高血压患者社区护理干预的主要形式

目前,高血压患者进行社区护理干预治疗的主要形式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具体体现为:

1.1 群体传播和个体传播干预形式。在社区护理干预形式中,群体传播和个体传播是其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基础的干预形式,它主要是指人们通过面对面地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换达到有效护理干预的目的。例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疾病知识(病理机制、发病原因、治疗内容、注意事项等)的针对性讲解;为高血压患者免费提供健康教育处方以及高血压的防治手册;组织患者参加高血压专家讲座,并同专家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探讨等等[3]。有些社区服务站还为患者设置个人治疗记录卡,并定时的督促患者进行卡片资料的填写,从而有效起到护理监督的作用。

1.2 大众传播干预形式。在高血压患者的社区护理干预形式中,大众传播形式是最为常见的疾病信息获取途径。社区护理中心通过采用电视、广播、录像、电影、报纸等视听教育方法[4],对患者进行广泛性的高血压健康教育,并通过运用宣传画廊、健康橱窗等宣传栏使患者自行获取高血压的相关知识信息和防治方法,也让更多的社区居民对高血压有一个系统、正确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有效起到高血压防治的目的。

1.3 行为、心理干预形式。由于高血压疾病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造成的,因此对它的治疗不仅要依靠降压药物,还要加强对患者心理方面的干预治疗,即认知疗法、心理干预、行为治疗等等[5]。社区护理人员通过对高血压患者采用行为、心理干预,使其对患者的情绪、人格、认知模式、应对方式等有一个良性的影响,从而有效缓解和改善患者的焦虑、紧张、不安等不良情绪。同时,行为、心理干预还能够增强患者对药物和非药物护理的依从性,使患者能够自觉的按照医嘱进行自我护理和治疗,从而有效提高了临床护理的效果。

1.4 运动、营养干预形式。运动、营养干预形式也是较为常见的高血压社区护理干预形式,它主要指的是通过加强运动锻炼和膳食营养,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压值。运动锻炼通常是以耐力性运动或有氧训练为主,如散步、太极拳、慢跑等。膳食营养搭配则是让患者根据护理人员制定的针对性食谱进行进食,其搭配原则主要是:少盐,少钾,多水果、蔬菜、低脂牛奶等。

1.5 家庭护理和访视干预形式。家庭护理和访视干预形式主要是指社区卫生护理人员通过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家访,了解和掌握患者的日常行为、健康状况以及家庭功能,并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估。对发现有健康问题的患者要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治疗,并积极的利用患者的家庭资源开展多项护理干预活动,从而更好的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2 加强高血压患者社区护理干预效果的措施

目前,社区护理干预疗法在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护理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随着社会环境以及高血压病症的变化,有些干预措施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干预,因此,必须要对社区护理干预方法进行相应的优化和加强,才能确保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具体措施包括:

2.1 加强家庭护理干预。家庭是影响高血压患者治疗护理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社区护理人员在开展护理干预时,要积极的加强家庭在护理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通过联合患者家庭成员对其共同进行治疗护理,监督患者在按医嘱服药、血压自我检测、合理饮食、健康生活等方面的行为,并对患者给予充分的家庭支持,使患者得到心理上的充分慰藉。

2.2 提高自我管理水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药物治疗以及其它护理干预的同时,还要积极的引导和培养患者养成自我管理的护理形式,不断加强和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责任心,强调个体行为和规范,并充分发挥家属在治疗护理中的影响和效用,从而是患者能够自觉、主动、规范的进行自我管理,进而达到护理治疗的目的。

2.3 积极转变个体行为。行为护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高血压非药物性治疗方法,它是通过培养患者科学、正确的个体行为,改变过去不健康的、不科学的生活行为和方式,从而使患者更好的配合药物治疗,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但在这一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着重注意鼓励患者坚持正确行为的培养,切忌半途而废。

3 小结

社区护理干预,主要指的是社区患者通过开展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保健活动,改变患者的日常生活行为方式,积极创建和营造一个有利于患者病愈恢复的良好健康环境,从而有效的降低病情复发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和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因此,高血压患者要积极的采用社区护理干预进行治疗,从而不断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治愈率,确保患者生命健康安全。

参考文献

[1] 邱玉琴.高血压人群社区护理干预形式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20(14):170-171

[2] 杜海霞.老年高血压患者社区护理干预与自我管理研究[J].甘肃科技,2011,07(03):131-132

[3] 梅志红.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社区护理干预模式研究[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12(09):4474-4475

第9篇:心理干预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 灾难;儿童心理干预;澳大利亚

[中图分类号] G44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8-0017-05

我国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难带来人员大面积伤亡,由于其突发性、危险性、恐惧性,可能使经历者出现严重的心理失衡,从而产生思维不清、意志失控、情感紊乱等心理危机。而这类心理疾病一旦得不到及时的疏导、矫正,轻者将导致神经衰弱,重者将可能导致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等严重的精神疾病,这些精神创伤如得不到及时干预可能会影响灾难经历者一辈子。所以,灾难之后进行及时而又有效的心理干预非常必要,尤其是对于灾区的儿童进行心理干预,成为世界各国在灾难之后必须要采取的措施。

一、澳大利亚儿童心理干预的背景

为了更好的开展灾难之后的心理救援工作,澳大利亚突发事件管理研究所(Australian Emergency Management Institute,AEMI)和泛澳大利亚创伤压力研究学会(The Australasian Society for Traumatic Stress Studies,ASTSS)共同制定并了《灾难背景中的心理服务实施指导》(The Guidelines for the Delivery of Psychological Services in the Disaster Context)(以下简称《指导》),为澳大利亚灾难之后所要面对的心理干预进行有力的指导。① 灾难之后的心理服务涉及到许多方面,所以该《指导》被澳大利亚所有涉及到的政府机构、组织和个人所了解掌握,《指导》的主要涉及范围是澳大利亚从事心理干预的相关人员,但同时许多国家的政府组织或是非政府组织也非常尊重《指导》中所规定的相关原则,甚至参考借鉴。

《指导》涉及的内容丰富,其中包括:灾难背景之下心理服务指导产生的动因和过程;灾难中提供心理服务的理论支撑和基本原则;不同群体在不同时期进行心理干预的方式;不同群体不同时期心理干预的性质;对提供心理干预服务的人员及结果进行评价等。其中在该《指导》的第六部分,对心理干预进行了全面介绍和指导,其中的儿童心理干预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澳大利亚儿童心理干预的主要内容

对于灾难中受灾的群众进行心理干预的目的,是促使在灾难中受到严重影响的人们能够维持并且恢复身心的完整,使他们能够继续过上有意义的生活。灾难中的群众身体和心理上都受到连续的伤害,随着时间的流逝,身体可以运用先进的医疗设备进行有针对性地康复性治疗,但是在心理创伤的恢复,则要将心理急救与长期的临床治疗相结合。所以,心理干预与治疗要设计成为整体的、连续的方式,以便更好地为心理恢复提供有力支持。

1.心理干预的原则

在灾难中心理干预实施的过程当中,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原则,这些原则是心理干预的实施者在为不同的群体进行心理干预过程中必须要掌握的,这些原则主要包括:

(1)不能伤害任何预者。心理干预人员在进行实施干预的过程中,既可能有积极的作用,也可能会产生负面的伤害,所以要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实时的监控。

(2)心理干预人员应该具有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制性。在心理干预的过程中不但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而且要尽量做到自我恢复自我完善。

(3)在心理干预过程中应该尽量保持预人员的尊严,在进行的过程要采用灵活、委婉、自由、平等的方式进行。

(4)因为灾后的心理恢复是一个复杂、动态且长时间的过程,所以心理干预工作必须要及时协调各种关系,根据不同人的需要及时调整干预的进度,以便更好的融入到康复的过程当中。

(5)心理干预必须要贯穿整个灾难的恢复过程当中,同时也要考虑到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各个方面。

(6)心理干预应当要结合受灾群众的信息进行调整,对相关的问题、政策、目标、安排和管理进行全面的理解。

(7)对于心理干预的人员安排也要结合各自的专业、干预的技巧、以及处理灾难管理的能力。

(8)心理干预人的相关管理人员,要协调好与其他不同层次的心理服务的关系,根据灾难的不同阶段作出不同的安排。

(9)心理干预过程中尽量避免对同一个干预对象进行人员的更换,同时所有的跟进干预工作都优先由一个人完成。

(10)心理干预的纪录应该有专业的人士进行从事,并且要注意内容的保密性,制定干预计划要充分考虑人员的转移安置问题,转移的情况也要进行记录。

(11)对心理干预的过程一定要管穿整个灾难后的全程。

(12)心理干预的提供者和志愿者也要接受同步的帮助和监督。

(13)心理干预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应该在将来的工作中继续传承,要通过练习、培训和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

2.解决心理创伤与压力的基本模式

当灾难发生时出现的心理创伤不能解决,心理干预的主要目标就是要缓解这些压力,同时也要帮助弥合创伤。压力的缓解包括尽可能的维持身心的协调,过上有意义的生活,同时也要帮助受伤害的人寻求实现自我意识的道路。下面介绍的主要心理干预方式,从危机干预心理的紧急救援到临床的治疗,都要采用不同的模式。

(1)认同模式

对灾难中的受灾群众主要心理问题的原因和方式有所认同,在大灾难的背景下,追寻心理问题的生理和社会来源非常重要,不正确的或不合适的方式会对预者的心理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2)心理支持模式

通过心理支持以抗拒造成创伤的外部环境。这种模式的特征是要建立一个安全的空间,这样心理干预才能使参与者完全吸收、思考、感受以及彻底的表达、交流,并且将个人的经验更好地深入语境当中。在干预过程中心理关系非常重要,这包括敏感情绪的转移,有目的倾听受灾群众的心声,以便提供更好的服务。干预者和受灾人员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信任、客观及时、没有主观色彩,干预者要提供希望、信任、信念以显示世界依然是充满了关心关爱,还有舒适的生活。

(3)对症治疗的模式

心理干预可以减轻具体的压力和痛苦,这包括一些心理上的悲痛情绪,通过心理干预减少痛苦,增加心灵的温暖。心理干预人员要理解和掌握怎样询问、在哪里询问以及询问一些什么问题等技巧。同时也要通过学习来改进受干预者的内心环境,使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紧张、不安和恼怒等不良的情绪。药物治疗对减少紧张、不安、沮丧等心理症状很有效。同时通过教育,对信息和资源的全面掌握也是减小压力的好办法,使他们知道正常人经历不正常的事件时会有哪些反应,让他们了解到有一些心理不适是人相当正常的反应。

(4)同化创伤模式

这种模式要充分理解灾难的性质,给身心上带来的影响,以及带来的判断、意义和信念,灾难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并且影响的时间范围较长。与充满希望和逐渐平静的环境相比较,所有的影响都可以看作是灾难背景之下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反应,只要是适当地进行干预,心理创伤会慢慢平复。同时正确地认识灾害和现实的情况,认知和情感按照时间顺序发生变化,对将来做适当的发展,利用已有的经验为将来的发展作出贡献。

所以,灾后心理干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许多方面密切配合,如果不能正确地进行,还会更进一步损害到灾民的心理状态。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干预,尤其是当他们还是处于一种受创伤、抑郁和悲痛的心理状态下更加需要心理的干预和指导。

3.不同阶段儿童的心理干预内容

在儿童的心理干预方面,根据灾难带来的影响,澳大利亚将心理干预的阶段分成四个阶段,分别是前影响阶段(Preimpact Phase)、影响阶段(Impact Phase)、后影响阶段(Postimpact Phase)和恢复与重建阶段(Recovery and Reconstruction),对于儿童来讲,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干预方式。

(1)前影响阶段

前影响阶段主要指的是灾难并未出现的时间,这个阶段主要是对以往灾难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并对灾难做好防范和准备工作,在灾难来临的时候能够及时地发出警告并进行疏散。在这一阶段,家长的渗透与教育对儿童灾难知识的掌握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基本上3岁以下儿童完全依靠家长,4到7岁的儿童能够服从制订的规则,7岁以上的儿童的行为则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越来越成熟。所以这个阶段心理干预主要是帮助家长和学校做好准备心理准备,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提供信息、进行教育并对灾难可能来临的情景进行演习。如果儿童和家长必须分开,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且要通过可信赖的成年人进行心理安慰,也可以运用宠物、照片等减少儿童的焦虑心情。

(2)影响阶段

影响阶段有时被称为英雄的阶段(heroic phase),正是在这个阶段灾难来临,人们通过利用自身的生存策略自救,同时尽量帮助他人和保证财产的安全。这个阶段心理干预人员既要帮助别人,也要注意自身的保护,这时心理干预工作人员能够利用他们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进行心理援助,同时也要积极帮助家长寻找自己的失散的子女,这时心理干预人员在受灾儿童中应建立信任,以便将来更好地让受灾儿童接受心理干预。这一阶段针对儿童的心理干预,应该尽可能多的提供各方面的信息,让儿童尽可能地了解灾难中发生的事情,并且要帮助儿童利用在灾难中没有失去的宠物和玩具,以便更好地恢复受伤的心灵。如果家长这个时候与他们分离,专业人员一定要通过游戏等活动维持他们的情绪,这些活动能够舒缓他们恐惧的心情。这个阶段儿童肯定会普遍存在灾难带来的震惊、恐惧的情绪,心理干预人员一定要给与温暖与安慰,帮助儿童树立信心,让儿童充分释放和表达情绪,以减缓他们的悲伤心情。

(3)后影响阶段

当灾难最初的威胁逐渐减退,在灾难中幸存的人非常庆幸,并且对灾难之后恢复到原有状态十分乐观,但是这些幸存者面对巨大的损失、以及重建所面对的困难,他们原有的希望也受到影响。他们不得不面对资源的稀缺,援助的减少甚至的增加等问题,心情也会变得越来越沮丧。在后影响阶段,心里干预将要继续发挥作用,但是如果早期的信任没有建立起来工作会受到阻碍,如果前期干预工作顺利,这个阶段会更加灵活和高效地与相关人员进行进一步的心理干预活动。这一时间段的儿童,如果能和家人或是小伙伴在一起生活,逐步建立正常的生活秩序是非常重要的,他们通过与同伴一起学习做游戏能进一步地释放他们的感情,家长也要给儿童提供适当的机会让他们释放自己的情感。由于灾难的发生,儿童对社会的认识都会发生一些改变,这时就要积极地对儿童的心理加以干预,防止相关的症状愈发严重,干预的过程也同样需要儿童利用特殊的工具和方式,例如玩具和图画等。

(4)恢复与重建阶段

这个阶段是身体和环境方面重新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时间段,所有的幸存者依然要负责在灾难后重建家园。许多没有释放出来的心情,没有解脱的压力,适应不良的反应,有许多先前看起来正常的人员,经过这一段时间又出现新的心理疾病的症状。恢复和重建阶段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也许是许多年,许多延迟发病的人成为这个阶段的重点照顾对象。许多儿童将灾难的过程当作是人生中学习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有的儿童甚至通过战胜灾难获得自信,也有许多儿童会感到缺少自信和安全感,儿童需要额外的关注和解释,去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学校、朋友以及生活轨迹,他们需要减少恐惧的情绪。这个阶段创伤的治疗非常必要,为儿童设计独特的方式,家长和学校同心协力,通过创造新的方式方法将儿童的这段经历塑造成为生命轨迹中有意义的一段经历。

4.儿童心理干预过程中的治疗方式

心理支持法(Psychological Support)、危机咨询法(Crisis Counselling)、清除与报告法(Defusing and Debriefing)以及长期咨询法(Long Term Counselling)等几种方法在儿童心理干预过程中非常重要,同时也是儿童心理治疗与恢复的重要方式。

(1)心理支持法

心理支持法在感情的抒发和情绪的协调方面使用广泛,这种方法主要是由亲属、朋友和非医护人员来完成。虽然这种方式由非专业的医护人员完成,但是心理支持是一项成熟的方法,对影响心理受到伤害的儿童有着很好的效果。

(2)危机咨询法

通过咨询的方式为受灾的儿童提供一个诉说的机会,通过让儿童诉说灾难的经历,来帮助他们了解灾难究竟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帮助儿童减少灾难带来的痛苦。这种咨询也可以给其他的各个方面都带来影响,例如对灾难的恢复过程带来一定的影响,对灾难之后儿童的性格、价值观甚至是人际关系都产生影响。通过咨询能够了解儿童的需要,通过谈话的过程得出问题的本质,也能够通过咨询指导究竟哪些帮助是灾民最急切的需要。大多数的咨询是针对灾难的具体方面,并且在咨询之后希望能够立即寻找解决的办法。

(3)清除与报告法

这些方法需要的特殊的技术是用来完善和发展受灾儿童的潜能,以促使其能够更好的恢复心理的创伤。通过一定的培训,要保证受灾儿童的情绪能够完全地释放出来,并且要保证他们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尽量恢复到灾前的状态。这个方法的主要参与人员包括警察、消防队员、医生等,相应的参与机构包括医院、护士之家以及社区服务中心等。在心理干预过程中没有方法是万能的,但是可以通过相应的办法促使事情变得更好。

(4)长期咨询法

灾难之后的儿童经常会出现心理问题综合症,称之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儿童患者可能会出现对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情境的回避;极力不想有关创伤性经历的人与事;避免参加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或避免到会引起痛苦回忆的地方;不愿与人交往、对亲人变得冷淡;兴趣爱好范围变窄。多数儿童患者会逐渐发现和找到一些暂时缓解的方法,但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却应该通过长期咨询的方式进行干预,其目标是缓解儿童核心症状、减轻应激反应、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残疾和降低共病危险性。原则是以帮助患者提高应对技巧和能力,发现和认识其具有的应对资源,尽快摆脱应激状态,恢复心理和生理健康,避免不恰当地应对造成更大的损害为主,必须在治疗过程中关注患者可能存在和出现的内疚和自责。同时,治疗的方法以心理治疗环节为主,必要时辅以小剂量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治疗。

三、启示与借鉴

地震灾害给人们造成的惨烈灾难,不仅在于它在一瞬间摧毁了一座城市,给人们留下一片疮痍满目的物质废墟,还在于它同时给人们的心理造成了巨大伤害,自己和家人多年苦心经营的家园和财产,已荡然无存。灾害给人类造成的心理伤害是无形和不可见的,人们则常常予以忽视。地震给人的心理造成的损伤,其发生机理则远比躯体损伤要复杂得多,它既可以因个人身体遭受的伤害而引起,由躯体伤害引伸到心理伤害,也可以因个人难以承受家毁人亡、亲朋离散的打击而造成心理上的创伤,还可以因个人对环境的异常难以适应,而出现心理活动失调。不管怎样,从澳大利亚的经验来看,面对巨大的灾难,应该努力抚平心理上的创伤,尤其是儿童心的干预变的十分重要,从澳大利亚的经验有以下启示。

1.一定要协助宣泄负面情绪

引导儿童宣泄出他们受压抑的情绪,只有借此释放出地震造成的恐惧、害怕等情绪,才能消除过度的应激反应。团体的形式,可以使成员与有相同经验者彼此分享,而得到情绪上的支持,通过讨论一些实际的信息和恢复方法,使他们产生心理重构的认同,激发自己面对灾难的新思维。

2.重塑灾难的意义

个体是否能从灾难中成长的标志之一是能否理解危机并发现生活的意义。如果一直将精力陷入负面思维之中,则难以抚平创伤。通过引导成员认识到震后积极意义的一面,产生新的合理思维和信念,积极乐观地对待今后的学习和生活。②

3.加强死亡教育,探求生命的意义

死亡教育不应忽略,也是重要的心理重构步骤之一。让个体由此发现生命的意义,透过社会支持与今后的学习生活产生新的联结,超越不安与恐惧。以生命教育的实施为重点,让孩子学习了解死亡,分享讨论其感受,杜绝不切实际的担忧和幻想。只有正视死亡,才能珍惜生命,更积极地活下去。

注释

①省略/terrorism/Psychological%20Services%20in%20Disasters.pdf 2008-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