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行业报告范文

绿色行业报告精选(九篇)

绿色行业报告

第1篇:绿色行业报告范文

关键词: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6.049

1 我国上市公司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绿色会计起步较晚,发展不够成熟与完善,环境信息的披露缺乏统一的标准,没能统一绿色会计核算的对象以及披露形式。为此,国家环保局于2007年4月11日宣布《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从2008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对我国的绿色会计信息披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尽管我国在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方面作出了一定的努力,但是,许多上市公司依然存在着绿色会计信息披露不透明、披露形式和方式不规范等问题,从而不能取信于社会公众,影响了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效果,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部分内容缺乏货币形式的信息披露

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方式主要有定量和定性两种,部分环境保护相关数据没有将环境信息予以货币化,比如,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情况、绿色产品标识、环境保护等信息,很难以用货币来计量。同时,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的货币化信息披露程度不高,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均采用非货币化的方式,在排污费、排废量等科目上的信息量低,直观的数据支持度不高,不能从数字化的角度准确地反映其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也没能在财务报表中清晰地列示绿色会计的相关信息。

1.2 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方式不规范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主要表现在单独报告、年度报告、内部工作会议记录、包含在董事长的报告中、包含在会计报表附注中等形式。但是,在上市公司实际信息披露过程中,绿色会计信息很少以单独的项目在独立的环境报告中予以反映,许多上市公司完全依照自己的意愿自行选择披露方式,这样披露的信息不能体现公司的环境业绩,也不利于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由此造成企业的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方式没有统一的标准,究其原因来看是我国当前尚无相关的绿色会计制度对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进行规范。

1.3 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总体质量偏低

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是利益相关者根据特定的原则对企业所披露信息做出的总体评价,我国上市公司结合实际状况,采用了显著性、量化性及时间性三个指标来衡量绿色会计信息质量。目前,我国公司的绿色信息披露参差不齐,绿色会计信息披露仍处于初级阶段,整体水平不高。所以,上市公司对于绿色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现在还无法全面的从真实性、重要性、完整性、相关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同时,由于很多公司采用非货币化的计量方式,有些与绿色会计相关的指标没法用具体数字披露,因此,公司对于绿色会计信息的披露的总体质量依然处于较低的水平。

1.4 绿色会计报告模式缺乏统一规范

绿色会计报告包括绿色会计主要报表及其附表、绿色会计报表附注,绿色会计报表主要分为环境资产负债表、环境利润表和环境现金流量表及其附表。目前上市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绿色会计报告模式,即在现有财务报表中增加环境报告部分、建立独立的环境报告、对现行会计报告涵盖不了的部分编制单独环境会计报告等。因此,许多上市公司各自选择不同的绿色会计信息报告模式,造成报告模式不统一,缺乏可比性,而且部分上市公司绿色会计信息报告也存在着内容模糊等问题,让使用者难以根据绿色会计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

2 我国上市公司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环境活动的财务影响

上市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与环境活动密不可分。由于人类对环境资源的恣意妄为,一个又一个环境问题油然而生,使公司的环境活动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限制,对公司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也造成较大了影响。公司环境活动对财务会计的影响极其广泛,从信息使用者决策相关性的角度来看,使用者普遍关注企业环境活动带来的财务影响,使用者为进一步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风险,以便做出相关决策,需要分析环境活动中环境成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等信息。环境活动对财务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上,许多需要对外披露的环境信息很难在财务会计内予以准确确认和计量,从而影响了绿色会计信息的披露。

2.2 环境业绩信息的影响

全面评估企业的环境活动时,环境业绩信息是不可或缺的,企业的环境业绩包含环保、环境报告、污染控制和环境资源利益等方面的业绩。企业环境业绩指标(EPI)是来评价企业的环境业绩的,通过过程指标、系统指标和生态指标来评价,此外,国际上也提出了一套企业环境业绩指标,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选择不同的环境业绩指标,造成环境业绩缺乏可比性,从而影响了绿色会计信息的披露。

2.3 绿色会计核算的专业人才缺失

当前不少上市公司依然缺乏社会责任感,一切只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片面重视加速企业经济的增长和追求自身经济效益,从而忽视了环境污染和能源浪费所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造成不注重绿色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由于绿色会计涉及会计学、环境学、生态经济学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专业知识。因此,作为一名绿色会计人员需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灵活的运用能力。同时由于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难度较大,工作量较大,核算较为繁琐,现有的财会人员很难独立完成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工作,所以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员进行处理。但是,当前我国财会人员缺乏一个绿色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环境,也没有进行过相关的专业培训,造成我国大多数财会人员仅拘泥于表面文字,而没有向更深处挖掘发展,从而影响了绿色会计信息的披露。

2.4 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律法规缺乏有效执行力

虽然我国颁布了《公司法》、《证券法》、《会计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但是这些法律法规中还存在着不足之处,难以有效地遏止和惩罚虚假行为。另外,我国现有的企业会计准则内容过于简单,可操作性不强,透明度不高,许多上市公司在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内容、深度、时机等选择上十分随意。关于环境保护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对违法者的执法力度不很严明,对企业没有威慑力,导致企业对绿色会计的工作不足以重视,甚至会缺失或遗漏绿色财务报告的披露。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执行能力欠缺,绿色会计信息的披露标准不一,导致绿色会计报告形式多样化,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比较混乱,影响了绿色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3 优化我国上市公司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措施及建议

3.1 优化我国上市公司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措施

鉴于我国上市公司绿色会计信息披露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我们认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方式应作如下改进:(1)在上市公司年报“董事会报告―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中应单独披露绿色会计信息情况;(2)财务报表中环境费用的支出应单独列式;(3)在财务报表的附注中增加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深度和广度;(4)增强有关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时效性。

3.2 优化上市公司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3.2.1 完善上市公司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律法规

会计法律法规制度是会计行为和会计信息的规范和准则,绿色会计信息的披露,必须要有国家法律的指导和约束,要求公司公开绿色会计信息,加强公司披露的透明度。首先,健全立法体系,明确法律责任。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公司有着重大影响,而有的非财务信息并不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因此,在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必须加强及完善与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其次,建立绿色会计制度,使绿色会计的操作具体化,明确相应的规范操作,以便于会计人员掌握和操作相关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最后,同步完善税收制度。企业的经营状况与税收制度息息相关,而税收收入直接影响着政府财政收入,因此,完善企业税收制度是很有必要的。

3.2.2 建立完备的监督体系

当前我国公司的绿色会计信息披露采取自愿和强制相结合的原则,缺乏完备的监督体系,因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以政府监管为主,企业或多或少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政府监督的作用不是很明显。另外,当前的互联网信息发达,公众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督,将上市公司的不法行为予以曝光,让社会公众的监督地位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我国有必要建立政府监督、行业自律及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

3.2.3 提升社会公众环保意识

当前许多公司乃至社会公众均对绿色会计信息披露认识度不高,没有全面地考虑相关的绿色会计信息,因此,不仅要提高公司的环保认识,更要提高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现阶段我国可以开展环境和资源问题的讨论与研究,强化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可以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多种媒体,加大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宣传力度,普及绿色会计的相关知识。同时,会计组织机构可以创办绿色会计刊物,宣扬绿色环保理念,唤起公众的环保意识,促进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到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工作中来。

3.2.4 提高绿色会计专业人员素质

绿色会计是一门综合性强、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学科,对财会人员在实务操作中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这就要求财会人员既要了解国家的相关环境法律法规政策,也要及时对环境活动的财务影响做出正确的处理。因此,我国各公司需要提高绿色会计专业人员技能,壮大会计人员队伍。公司可以通过开设与绿色会计相关知识的培训,为会计人员素质与技能的提高提供有效的途径,增强财务人员的实务操作性。此外,公司还可以设立专门的绿色会计岗位,专人专职负责绿色会计信息披露,以此来提高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参考文献

第2篇:绿色行业报告范文

【关键词】 绿色会计;核算质量;相关问题

21世纪后全球环境污染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更广泛的关注。为保护自然环境,解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绿色会计应运而生。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我国企业的环境保护事业开始得到政府、公众和企业家的日益重视,究竟该如何更好地克服其应用中的障碍因素,探索我国绿色会计核算模式,对企业环境资源及其活动进行准确的核算和披露,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承担相应社会责任已成为当前企业界和会计界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鉴于绿色会计是新兴学科,实际应用上存在诸多问题。当前在实践中,加快我国绿色会计核算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改进我国绿色会计核算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概述

绿色会计(Green Accounting)是将会计学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相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或用文字表述的形式,反映、报告和考核企业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等成本价值,平衡人工资本和自然资本,全面反映自然资本和企业社会效益,以便为决策者提供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信息的新兴会计科学,亦可称之为环境会计。企业绿色会计的目标是通过实施绿色会计程序使得企业可以确认正常经营过程中的绿色成本,理清这些环境保护活动带来的绿色效益,提供定量计量的最佳方法(以货币单位或实物单位),并对上述结果进行绿色会计报告披露。

与企业财务会计框架类似,笔者认为,合理与规范的绿色会计核算框架至少应该包括:对企业所涉及相关绿色资源会计要素信息的准确界定和价值的客观衡量,即需要对企业的绿色资源和绿色化的承诺进行合理、公允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等。因此,绿色会计只有在首先解决要素确认与计量后,才能将企业涉及环境的经济业务转化为货币价值形式的会计信息。由于绿色环境因素对企业未来经营活动和盈利状况的日益重大影响,使企业财务部门要想全面、客观地向众多的利益相关者报告相关的会计信息,就必须重新认识绿色资源、资产和资本的重要社会和经济价值,公允且合理、合规地界定企业绿色资产、成本、费用等会计要素。其中绿色会计的确认是将涉及环境方面的经济业务和事项作为会计要素正式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的辨认和确定过程,主要包括绿色资产、绿色费用、绿色效益三个内容。绿色会计的计量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将涉及环境的经济业务和事项作为会计要素加以正式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其方法是将各要素按一定方法折算为货币,要不断创新绿色会计的特殊处理计量手段,寻找合理可行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绿色会计的报告内容应反映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其披露的环境资料在保留原有环境影响信息前提下,应增加企业环境方针、环境会计信息、环境业绩与评价指标、环境审计报告等内容。

面临世界能源紧张、环境污染加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为节约有限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维持与社会的互利互惠的关系,我国企业急切需要主动履行社会责任,从事有效率和有效果的环境保护活动,以达到节能减排,对环境影响成本最小化,企业环境因素收益最大化目的,由此绿色会计核算框架的建设已成为我国企业会计未来最紧迫的工作之一。建立绿色会计,既是会计问题,亦是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会计要想更好地服务经济管理,必须考虑环境所带来的经济因素。许多国家经历先发展后治理的实践表明,治理环境的成本远高于恢复成本。传统会计只核算人类劳动消耗的成本补偿,并据此制定产品价格,计算盈亏。如今我国企业要面临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加上社会公众对环保的日益重视,促使企业进行财务核算时必须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经营活动可能对社会自然资源严重损耗、社会成本扩大化和社会福利日益缩小等的经济外部性问题。因此,企业当前推广绿色会计,充分考虑绿色要素、绿色成本和相关收益对企业报告期损益的影响,是顺应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与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趋势和现实选择。

客观而言,我国的绿色会计核算工作的建设基础薄弱,难度较大,顺利推行还存在若干困难与问题,其内容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中缺少能够指导企业绿色会计实务操作的应用指南。在会计信息与决策者之间关系狭隘造成沟通失误、没有强制力和技术引导的情形下,企业往往不情愿在环境会计及其信息披露方面多下功夫,而追求经济效益对环境产生污染的企业更是如此。我国在绿色会计的制度和准则制订上还刚起步,缺少可执行的国家层级的相关制度约束力。目前新会计准则中只有生物资产和石油天然气开采等2个准则与绿色会计稍有相关,如果投资者和公众想要了解更多的绿色会计信息,还亟需更具体的环境资源方面的绿色会计核算指南来对现行会计实务进行补充与完善。

第二,缺乏具有我国特色的绿色会计理论与实践体系作为绿色会计实践的支撑。国外大多数国家,对此问题也正处于探讨阶段。由于我国绿色会计理论还处在初创时期,人们对其认识还不够深刻,其理论与实务结合有待完善。因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等情况差异甚大,我国未来的绿色会计核算理论体系的建设当然不能盲目照搬,应在适当借鉴西方先进经验,并有机结合实际国情来构建一套适合我国特点的绿色会计实用理论系统。

第三,环境会计核算相关要素内涵不清和核心目标不明,合理计量属性更是难以确定和选择。因为环境往往涉及到复杂广泛的各种问题,应善用鼓励替代能源、推行体制改革、发挥市场监管等有效措施,以减少污染与优化环境。实际工作中,由于环境会计核算相关要素内涵界定不清,使得核算目标难以确定,环境数据的管理活动自然难有清晰的中心目标,高层管理人员有意淡化环境信息。如果环境信息发生重复收集的情况,则妨碍环境资产、成本的合理确认与计量,严重影响相关各种经济数据的准确可靠性。此外,新准则虽然增加运用公允价值的会计计量属性,但同时关于公允价值计量使用的模糊性标准,也使得绿色会计的计量属性选择成为准确进行绿色成本效益计量的难题,最终妨碍着环境资源、综合收益与成本的合理确认与计量,严重影响各种绿色数据的准确与可靠。

第四,忽略对环境收入或者效益、效果的合理评价和披露。企业对利用“三废”生产产品收入、获得减免税收入、国家对环境保护成绩显著的企业发放奖金、国家拨给企业环境治理专项资金等经常发生的“环境收入”项目,单独立账的比例偏低。这些收入深受国家政策因素的影响,有收入就必然有相关支出。但相当严重的现象是,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常将相应取得的系列收入不予记录。

第五,缺乏完整的环境资源报告形式,绿色信息披露的内容针对性差,无法满足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目前企业环境报告主要服务于国家宏观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据有关《环境报告使用者信息调查表》资料统计,政府管理机关(占调查总数52%)是我国企业环境报告最主要使用者,其次是投资者(29%)、金融机构(23%)、顾客(18%)、新闻媒体(15%)、雇员(13%)、财务分析师(9%)、社会公众(9%)等,其他为35%。可见企业环境报告忽视其他使用者信息需求,提供的环境信息并不完整。

二、影响我国绿色会计核算质量的相关因素分析

当前将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相结合,是现代环境危机管理的迫切需要。关于绿色会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方面的几种因素:

一是尚未形成科学的企业信息管理制度。我国企业目前尚未建立系统的环境信息管理体系。有关环境方面的信息资料只是零散的分布在各职能部门,缺乏系统整理、有效分析和及时反馈,导致大多数企业对日常经营过程中环保状况不能科学判断,对环境污染无法及时准确评估,使企业轻视某些环境支出和环境收入因素,往往低估环境负债。因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要求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矛盾,大部分企业对环保问题敏感,采取不正面回答态度。有些环境敏感型企业,为了树立良好的环保公众形象而被迫在财务报告中提供环境信息,造成企业提供环境报告时流于形式,只是应付了事。

二是企业环境信息严重匮乏,披露的信息可比性差。信息使用者需要了解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所带来的环境风险以及企业的环境活动产生的财务影响,企业对此并未足够重视。有些企业对“环境支出”和“环境收入”项目单独立账,而有些企业则没有,势必影响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最终影响环境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三是亟需设置专门的资信统计机构与建立企业资信库。市场上还无专设部门或机构负责建立企业环境报告信息库。社会及投资者不能全面准确获得企业与环境相关的某种信息,那些恶意欺诈的企业,环境及财务信息亦缺乏反映和记录。西方发达国家每个企业环境信息情况都会反映在信息库中,可公开查阅。如果企业恶意诈骗,通过网络信息使用者很快就能知悉其恶劣行为,银行也会自动冻结存款,有关部门就会对此展开调查。

四是政府对绿色会计管理的法律约束力和控制力弱。在国外,其政府立法可对“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等新绿色会计项目进行界定与计量,直接影响着绿色会计核算质量的改善。但我国企业绿色会计管理是薄弱环节,政府直到近几年才出台几部绿色会计管理的专门规定,缺乏较完备的、系统化的绿色会计法律规章,对环境保护上存在问题与财务造假的企业缺乏严厉的惩罚与打击,导致环境问题日益恶化。

五是审计机构缺少对企业环境报告的跟踪审计。环境问题的财务影响具有很大的变动性,在确认和计量时必然要求审计者有更高的专业判断能力和更多的经验。在尚未制定相应环境会计准则的前提下,环境问题可能导致严重的财务后果,也孕育较大的审计风险。在制度、技术创新、外部政策、风险防范等方面,目前我国还没有开展全面深入的环境审计工作。

三、改进绿色会计核算模式,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策略选择

我国对绿色会计研究起步较晚,针对上述问题,企业自身和外部群体应多方参与,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或手段来积极构建系统的、全面的绿色会计管理及相应的会计核算制度。

第一,加大边缘会计理论的研究力度,培育我国绿色会计理论建设的良好环境。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应重视发展绿色会计新学科,对绿色会计理论、自然资源成本、环境影响成本、法律变动系列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会计环境始终与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紧密相关。为此,需要尽快建立系统完备的绿色会计准则和法规,改善政府管理服务与执法环境。加大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各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注重执法队伍业务素质与诚信道德建设,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合理界定绿色会计要素的内涵和外延,确立绿色会计核算的理论框架和应用前提。由于现行会计要素的局限性,需要会计理论界加强对绿色会计核算研究,重新认识或者扩大对现行会计要素内涵和外延进行客观、公允地改进,比如增列流动和非流动性的绿色资产、投资、绿色长短期融资与负债、绿色成本费用和绿色效果及效益等核算对象和项目,以实现对绿色会计核算模式与内容进行开拓性的创新和充实,

第三,探讨绿色成本的定价模式,突出绿色成本的核算与控制。由于自然资源具有非排他性,容易造成过度消耗。如何正确对非排他性的自然资源计价,是正确核算企业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的关键。其中绿色成本是环境保护活动的资本性或费用性支出核算。既包括尾端设备投资或其他支出,也包括清洁生产成本核算。绿色费用是环境保护活动而发生的费用,是企业总费用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信息监控与获得费用以及环境资本性资产的折旧费用。可直接识别的成本直接归集到绿色成本中,不能直接识别的成本(混合成本),按一定方法(差额法、比例法等)进行归集,简单易行,关键是自然资源的货币计量披露。

新准则实施后,企业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或直接市场法对绿色成本项目和因素进行合理、适当的确认与计量。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只是部分地、间接地反映人们对环境质量脱离环境标准的评价,使用的信息往往反映多种因素产生的综合性后果,而环境因素只是其一,排除其它方面的因素对数据的干扰,直接市场法能正确反映消费者相应的支付意愿或受偿意愿,可充分衡量环境质量的价值,其可信度非常高。

第四,积极探索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方式,提升绿色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绿色会计披露是企业实现对环境保护活动的定量管理,是达成和保持合理与有效的经营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企业和其他组织可以准确地确认、计量与环境保护活动相关的投资和成本支出,并可以对取得的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另外,他们为了自己的经营活动而利用环境资源即公共商品时,对它们的利益相关者承担着报告责任。绿色会计报表披露企业环境信息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步骤。因此,绿色会计披露可以帮助企业和其他组织,增强其公共信任度,使企业能够得到一个公平的绿色估价商誉,绿色会计披露势在必行。

未来我国绿色会计披露应至少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宏观(包括中观)绿色会计披露和微观企业(包括相关组织)绿色会计披露。因此,其企业绿色会计披露主要包括以下要素:一是绿色成本(货币单位),二是环保效果(实物单位):三是绿色效益(货币单位)。另外,绿色会计披露同时也确认、计量、报告以实物单位表示的环境绩效中的环境保护效果,但自然资源的货币定价计量是难点。同时,政府应积极完善涵盖绿色会计核算模式和方法的准则和会计制度,加大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强制力,使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有法可依;亟需完善会计准则体系,将涉及环境影响因素的内容,宜列入必须披露的会计要素;改进和健全绿色会计核算工作系统。比如加强培训环境会计专业人员,严格审查与鉴定企业环境会计信息,促使企业不断优化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第五,继续健全我国现行财务报告制度,规范绿色会计核算模式的管理。针对目前财务报告体系的缺陷,应改进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基本框架。首先,确定环境报告的使用者与目标,应考虑向当前和潜在的环境利益关系人提供报告主体对其环境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及有用的信息。其次,确认环境报告的内容,反映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接着,建立环境报告的呈报制度,在保留现行向政府环保部门报送环境报告制度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全国性企业环境报告数据库。最后,确立环境报告审计制度,将环境审计报告纳入企业环境报告中有助于使环境利益关系人获得可靠信息。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祥义. 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绿色会计的系统化研究[J]. 会计研究,1998,(10).

[2] 杨利林. 关于环境会计的若干思考[J].会计之友,2008,(2):42-44.

第3篇:绿色行业报告范文

论文关键词 绿色信贷 环境风险 社会责任

一、绿色信贷的含义

实现可持续金融发展需要“维度”、“发展”和“兼顾盈利激励”的政策环境。“维度”就是经济的发展要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一个平衡点,经济不能盲目发展,企业不能在追求经济效益时以环境为代价,要在法律法规的范围之内去维护这个度。“发展”是硬道理,就是在环境承载量、环境保护许可的范围之下去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兼顾盈利激励”就是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拓展银行业务和提升服务水平相结合,在保护环境、减少排放等社会责任活动中,保持一定的盈利激励,确保银行责任的内在动力和承受能力。而绿色信贷就是在国家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理念的条件下作为舶来品引进我国的。它作为绿色金融政策的核心内容,具有不可忽略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所谓绿色信贷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依据国家的环境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对研发和生产治污设施、从事生态保护与建设、开发和利用新能源、从事循环经济生产和绿色制造以及生态农业的企业或机构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性的低利率,同时对污染生产和污染企业的新建项目投资贷款和流动资金进行额度限制并实施惩罚性高利率的金融政策手段,其目的是引导资金和贷款流入促进国家环保事业的企业和机构,并从破坏、污染环境的企业和项目中适当抽离,从而实现资金的“绿色配置”,促进社会与经济朝着更加健康以及更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

二、绿色信贷的监督机制

我国目前的一个现实是,包括节能、环保及新能源产业在内的企业尚未将污染成本内在化,他们往往可以通过逃避治污成本的付出而扩大盈利空间,其经济效益会在账面上呈现“虚盈”,从而成为银行竞相追逐的客户资源。这是伴随着国民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为避免“环境风险”所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而采用绿色信贷的方式来支撑自身的发展,于企业、于银行都是双赢的,同时也促成了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修复了生态环境,实现了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然而在这一政策真正践行过程中,却出现了各种复杂棘手的问题,譬如,企业运行过程中的环境监督机制问题、企业的信息披露机制问题、环境经济成本的负担问题以及银行对贷款企业的信息核查和信息反馈问题等等。那么,如何才能让绿色信贷政策落到实处,作为维护公共利益的工具,做到“公共利益与商业利益的一致性”,需要切实可行的监督机制。只有合法、有序的监督机制才能保证绿色信贷的循序渐进。

(一)建立立法监督机制

2007年7月20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文《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旨在加强环保和金融监管部门合作与联动,以强化环境监管促进信贷安全,以严格信贷管理支持环境保护,加强对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的经济制约和监督,改变“企业环境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状况,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法治意识,促进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意见》第四条只是原则性地说明对监管部门的违规操作依照环保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给予行政处分;对商业银行违规向环境违法项目贷款的行为,依法予以严肃查处,对造成严重损失的,追究相关机构和责任人责任。没有具体的可行标准,这就成为立法上的空白,无明确的法律依据,在监管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因此,现阶段最主要要做的就是出台更具体的规范性文件,来指引绿色信贷的实施。

1.将绿色信贷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绿色信贷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意味着政府对绿色信贷的重视程度又提升到另一个层面上,以法律的形式将其付诸实施,这不仅提升了绿色信贷的权威性,显现出绿色信贷本身的内在价值,而且也是国家对生态文明的一种内在肯定。真正的在法律层面上去构建和谐、良性的社会环境,使绿色信贷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2.颁布实施《绿色信贷促进法》。《绿色信贷促进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一样,同样隐含着国家和人民的某些内在的意愿,通过法律的形式将其投入到生产生活中去,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容忽视环境成本,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和企业的“环境风险”,在制度层面上有了保障。同时立法层面上的不断创新和投入,对环保监管部门、银行、企业都有实实在在的指引性作用,使三方在法律的保护下去履行各自的职责,承担相应的义务,推动我国环保事业的健康发展。

3.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制定扶持性信贷政策。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可以通过绿色信贷相关指引性文件,建立绿色信贷目录和绿色信贷统计制度,引入项目环保分类和环境社会风险评级规范等措施,为银行开展绿色金融指明方向,帮助其尽快掌握绿色信贷的核心能力,并建立实施有效的绿色信贷政策体系。2012年2月24日,银监会出台的《绿色信贷指引》就是很好的扶持性信贷政策。《指引》从流程、内部管理与信息披露、监督检查等几个方面准确而详细地介绍绿色信贷的实施方式,《指引》的制定是环保领域的一项重要革命,必将带动绿色生态产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促进社会向良性发展,带动绿色产业。

(二)建立银行、企业信息披露监督机制

银行、企业的信息披露直接关系到绿色信贷的落实。由于我国目前在信息披露这块的规定比较单一,不能起到规范银行和企业的信息公示,从而导致他们对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内容的认识不到位,报告内容比较散乱,存在相互抄袭,语言修饰等现象;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定性的结论多,定量分析少,过于简单,还远不能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他们社会责任情况的需求,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的真实性也缺乏必要的监督。因此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刻不容缓。

1.信息披露内容。在银行和企业的年度报告中,除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审计报告外,还要有股东报告。其中股东报告中必须包含两部分内容:其一是在报告期间内银行、企业内部和外部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其二是“社会报告”,也就是社会责任报告,包括雇员信息、环境报告信息。

2.加大对银行、企业信息披露的审计力度。从世界各国的司法实践中我们可知,主要有三种信息披露监督机制。其一是授权专业化的审计人员来进行监督,如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可以对银行和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审计,是否符合绿色信贷执行的策略、程序、对环境的影响、生态效益,定期出台审计报告。其二是法律授权监管当局的工作人员监督。我国目前的情形是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进行监督,但是没有从审计这块着手,对企业的信息披露更谈不上。因此还是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监督的力度也不够,而绿色信贷本身的特点决定他是一种周期长、短期效益不明显的金融理念,而银行和企业都会追求经济效益第一为本位,所以会规避绿色信贷的贯彻落实。然而监管部门的监管会有效的督促他们去实现这一理念,不论是法律上的保障还是资金上的扶持都是他们的坚强后盾,从而为勾勒“两型”社会创造条件。其三是监管机构和负有特殊监管责任的机构。在我国环保部门可以从环境政策、环境技术和资金支持三方面去落实绿色信贷的执行,建立有效的数据库,做到银行和环保部门数据共享,而监管机构和负有特殊监管责任的机构要在技术上革新,设立专门的信息披露审计部门,定期出具报告,而且报告的发行也要做到公开,可以通过大众容易得知的网络、电视、报纸,让媒体和民众成为最有效的监督者。

(三)建立健全绿色信贷的监督主体

若要有效的实施绿色信贷,必须在监督主体上做到全面、可行。可以有以下几个监督主体。

1.政府监管部门。在我国作为政府监管部门的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和环保部门都负有监管职责,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对商业银行落实绿色信贷的情况进行审查,披露商业银行的信贷信息,而环保部门对企业的环境违法违规进行督察,通过督察建立违法违规信息数据库,而环保部门的有效数据库可以为银行使用,为其发放贷款提供参考依据,避免因“环境风险”而造成资金的损失。同时环保部门也可以通过数据库共享查阅到银行发放贷款的企业信息,加大对企业的环境监测和督察力度,从而使有效的金融资金发挥最大功能。

2.大众媒体。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媒体是最好的信息披露手段,媒体的曝光不仅能使企业的违法违规得到有效的遏制,而且也能有效地监督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避免社会公共利益陷入监管维护松弛的境地。同时使企业的环境和社会责任更加刻骨铭心。媒体作为监督者,可以起到辐射效应。因为银行和企业的负面新闻必将造成他们形象受损,从而造成资金的流失,也为政府的监管提供违法违规线索,更加克尽职责,强化环境执法,营造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为一体的和谐社会。

3.司法机关的独立监督。司法机关的独立监督就会达到遏制执法部门与企业联合牟求不正当利益的行为,从而让绿色信贷成为“形同虚设”的局面,而且也能制止执法、司法、法律监督为一体的局面,进而更好的相互牵制,达到法律实施的目的,促进法的良性运行。

第4篇:绿色行业报告范文

绿色信贷已成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中流砥柱。金融机构作为信贷主体,如何防范绿色信贷的环境风险,对进一步扩大绿色信贷规模至关重要。在银监会制定的《绿色信贷指引》中明确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定期组织实施绿色信贷内部审计。本文将就绿色信贷内部审计的定义范围、主要内容、主要审计风险等做进一步的阐述。

关键词:

绿色信贷;绿色金融

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后,在G20峰会上,由中国和英国牵头的绿色金融研究小组,提交的《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也被写入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公报,作为G20峰会的重点议题进行探讨。绿色金融已成为全球金融发展的新风口。学者Labatt提出,绿色金融是指能够提高环境质量、转移环境风险的金融工具。绿色金融工具包括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以及环保产业指数等金融产品。其中绿色信贷是目前国内应用最为广泛,发展相对成熟的绿色金融产品。截至2015年,国家开发银行绿色信贷贷款余额约1.5万亿元,居同业之首;中国进出口银行已为企业提供了超过6亿美元的节能减排和新能源优惠贷款资金。绿色信贷业务支持的项目合计减少标准煤使用量505.72万吨,二氧化碳减排当量1401.99万吨,减排二氧化硫2.41万吨,减排氮氧化物4790.29吨,节水1328.12万吨,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环保和社会效应。

一、绿色信贷内部审计的定义

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关于内部审计的观点,真实性和公允性不仅针对会计数据和其他经济数据,也应包括与利益相关方有关的信息。不能发生财务信息是真实和公允的,但环境信息却是假的或隐瞒不报的。与外部审计不同,内部审计的目标主要是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流程的有效性。在环保丑闻频发的背景下,环境信息已经成为内部审计的重点对象之一。国际商业学会(CIC)认为绿色审计是环境管理的工具,并将其定义为是从环境角度运用一系列的审计技术,收集审计证据,审查企业的相关活动是否符合国家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的规定,是否具备健全的环境管理系统和环境责任报告框架,出具相关的审计报告的一种特殊鉴证活动。结合以上观点,绿色信贷内部审计是绿色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和其它的绿色审计不同,其审计目标更侧重于评估企业的环境效益和环境风险,以达到为金融机构作出正确的绿色信贷决策以及贷后管理的目的。实施绿色信贷内部审计的既可以是第三方审计机构也可以是金融机构独立的专业内审部门。

二、绿色信贷内部审计的内容

(一)审计标准

2007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的《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中规定,绿色信贷的合法性必须同时符合环保部门颁布实施的环保法律法规;人民银行、银监会等国家各部委制定的绿色信贷政策以及各家金融机构自身的绿色信贷规定以及一般的审计规范四类标准。表1列举出了2007-2016年我国主要绿色信贷政策。这些政策与规定,为绿色内部信贷审计的目标、范围以及审计报告需要披露的内容都提供了有效指引。(见表1)

(二)审计目标

由于绿色信贷既要把控信贷环境风险,履行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又要考虑商业特性,不能因实施绿色信贷而降低资本回报。因此,绿色信贷内部审计的目标是确保受托企业环境责任履行的合法性和效益性。通过绿色信贷内部审计,为金融机构是否继续向企业提供绿色信贷的决策提供参考,同时为贷后管理,进一步建立绿色信贷分级制度提供依据。合法性首先是验证申请绿色信贷的企业是否通过环评审批以及是否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项目给予信贷支持的标准。其次还必须关注企业是否存在环境违法行为或属于环保不达标企业(环保系统)、重大安全事故企业(安监系统)以及工信部规定的20个落后产能行业企业。若在审计过程中发现被审企业已不满足合法性要求,则说明该企业面临着较大的环境风险。效益性是验证企业绿色信贷项目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是金融机构作出绿色信贷决策时的重要依据。环境绩效主要包括:能否实现重组整合过剩产能、转型转产、产品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向境外转移产能等国家环保经济目标。经济效益则主要验证环保项目带来的预期收益。

(三)审计披露内容

绿色信贷内部审计范围主要包括:环境政策法规执行审计、绿色信贷资金使用和管理审计、环保投资项目和建设项目审计。因此,绿色审计应披露的内容包括会计报表附注以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环境报告等是否已经完整披露了企业执行环境法规、产业政策的真实情况;企业环境违法情况;绿色信贷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绿色信贷项目经济效益核算情况。

三、结论与建议

绿色信贷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融资模式,金融机构利用绿色信贷获取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同时需要加强对绿色信贷风险的把控,降低绿色信贷项目的不良贷款坏账率。这再次说明了实施绿色信贷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绿色信贷内部审计是对传统内部审计的变革与创新,在国际上仍属于新兴领域,它的审计标准、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审计技术等都在不断的研究探讨中。一方面,这就需要国际之间相互交流、借鉴,使绿色信贷内部审计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另一方面,审计人员队伍需要重新建设,绿色审计人员在具备财务审计知识的同时还应该熟悉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和宏观经济政策,掌握环境方面的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

[1]董捷.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2013,03:156-160.

[2]杨熠,李余晓璐,沈洪涛.绿色金融政策、公司治理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以502家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为例[J].财贸研究,2011,05:131-139.

[3]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办公室课题组.绿色金融:国际经验、启示及对策[J].浙江金融,2011,05:20-25.

[4]谭太平.国内外银行业绿色金融实践的比较研究[J].生态经济,2010,06:60-63.

第5篇:绿色行业报告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会计;绿色信息披露

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发展模式,不仅是实现全球减排目标的战略选择,也是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良方。气候变化和经济危机为

(二)树立绿色经营理念

企业 在经营活动中不可避免地发生这样那样的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 经济 行为。在追求价值最大化的情况下,只要企业的经济活动能够带来纯利润,只要这种经济行为的边际利润大于零,企业就会选择这种经济行为,甚至会扩大经济规模。但是企业在新的运营形式下,考虑了环境因素的影响,其成本结构必然发生了变化。在绿色成本核算要求下,企业必须为牺牲和维护环境付出代价。因此企业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就必须考虑这部分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对于企业的总成本(包括绿色成本)有一个综合的测算。在此基础上,企业的管理者才能决定是否扩大生产和生产的规模,以使企业的该种经济行为达到一种最优的环境污染水平。

(三)完善绿色信息披露

信息披露是绿色 会计 核算发挥重要影响的主要途径。要提高我国绿色会计的信息披露的质量,还要尽快大力 发展 和完善绿色会计的信息披露及报表。绿色会计报表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利用资源是否有效、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环境成本的发生情况、环境损益形成情况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带来的影响等。绿色会计报表包括绿色资产负债表、绿色成本报表、环境影响报告表、环境排放表及环境政策报告。由于目前企业对绿色会计信息披露还处于认识和起步阶段,可以借鉴财务报告的模式,即在现行会计报表内增加与环境有关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指标进行单独披露。即单独设置“绿色资产”、“绿色负债”、“绿色权益”项目,分别列示在资产负债表及现金流量表项目中,再单独设置“绿色成本”和“绿色效益”项目,列示在利润表中。让报表使用者在了解企业财务业绩的同时,知晓该企业的环境状况。同时,企业还应在会计报告的附注中披露相关的环境信息,如企业的绿色会计政策治理措施企业的资源环境管理系统企业对环境的损害情况及处理措施企业采用的环境标准及其变化对数据的影响企业控制污染的措施及其效果企业对有害的环境影响结果进行保险,以及政府对此补助金的运用情况,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四)加大绿色会计的宣传和 教育 力度

实施绿色会计不仅是一个会计问题,同样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效益,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抛弃经济发展。要广泛开展可持续理论、绿色会计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尤其是国家行政部门和企业的环保意识,以促使政府加强环保执法力度,促使企业认识环保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自觉建立并实行绿色会计核算体系。应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提高社会的环保意识教育,使绿色会计逐步被公众、企业和市场接受。

(五)完善绿色会计理论的研究

绿色会计实务操作存在的问题,反映出绿色会计理论的不成熟。绿色会计所依赖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多元化,尤其在计量环节上没能突破,使得当前绿色会计缺乏与实务相结合的理论支点。如果政府或相关部门能结合当地引导会计理论界在绿色会计方面加大研究,成立绿色会计理论及应用专题课题组,认真研究得出相应成果,将会提高我国企业绿色会计理论水平,促进绿色会计理论与实务更好地结合。一方面,我国绿色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晚,迫切需要积极参与国际间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政府或者相关部门如能在绿色会计理论研究方面加以适当地引导,加强环境、资源、生态经济与会计等多方面理论研究的合作,将会提高我国的绿色会计理论水平,促使绿色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相结合。

第6篇:绿色行业报告范文

【摘要】鉴于现代工业的大发展,导致了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中国目前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宏观绿色GDP研究延缓,迎来了新一轮节能减排的环保风暴,亟待实行微观企业绿色会计核算监督,为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保驾护航。为此,笔者参照日本环境会计核算经验,从中国企业绿色会计研究的实际国情出发,遵照“急用先学、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原则,为促进“货币和实物”计量“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绿色会计实施,特对中国企业绿色会计披露指南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绿色会计;绿色成本;环保效果;绿色效益;绿色会计报告

鉴于现代工业的大发展,导致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如生态环境恶化,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水土流失,森林荒漠化,白色垃圾充斥,全球气候变暖,资源耗损稀缺等生态危机四伏,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上述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目前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在新一轮节能减排区域限批的环保风暴中,又迎来了“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三大环境新政策出台,中国企业如何应对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新政策,求生存求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

一、实行绿色会计的必要性

绿色会计披露是对环境保护活动的定量管理,达成、保持合理经营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换句话说,通过实施绿色会计核算披露,企业和其他组织可以正确地确认、计量与环境保护活动相关的投资和成本支出,并可以对取得的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如果可以更好地洞察这些投资和成本支出带来的潜在收益,企业不仅可以提高环境保护活动的效率,而且可以加重环境数据在支持理性决策方面的作用。另外,企业和其他组织在进行各自的经营活动而利用环境资源即公共商品时,对它们的利益相关者承担着报告责任。这种利益相关者包括:消费者、商业伙伴、投资者、雇员、当地居民、管理当局等。绿色会计报表披露企业环境信息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步骤。因此,绿色会计披露可以帮助企业和其他组织,促进其公共信任和信心,使企业得到一个公平的绿色估价商誉,绿色会计披露势在必行。

二、什么是绿色会计

绿色会计是会计学、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相互结合,运用一定的方法,以货币单位、实物单位计量,或用文字表述的形式,反映、报告和考核企业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等成本价值,平衡人工资本和自然资本,全面反映自然资本和企业社会效益的一门新兴会计科学。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维持与社会的良好关系,企业需要从事有效率和有效果的环境保护活动,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环境影响最小,企业绿色利润最大化目的,绿色会计披露为首选。绿色会计的目标是通过实施绿色会计程序使得企业可以确认正常经营过程中的绿色成本,理清这些环境保护活动带来的绿色效益,提供定量计量的最佳方法(以货币单位或物理实物单位),并对上述结果进行绿色会计报告披露。

环境保护是指为预防、减少、避免环境影响,消除这些影响,或在影响发生之后修补等方面的活动。环境影响是企业经营或其他人为活动对环境产生的负担压力,并可能形成维持良好环境的潜在障碍。

绿色会计披露包括两个领域:宏观(包括中观)绿色会计和微观企业(包括相关组织)绿色会计披露。本指南仅包括企业绿色会计披露。企业绿色会计披露包括以下要素:一是绿色成本(货币单位);二是环保效果(实物单位);三是绿色效益(货币单位)。另外,绿色会计披露同时也确认、计量、报告以物理实物单位表示的环境绩效中环境保护效果,自然资源的货币定价计量是难点。

三、绿色成本核算

(一)绿色成本概述

绿色成本是指环境保护活动的资本性或费用性支出核算。它既包括尾端设备投资或其他支出,也包括清洁生产成本核算。绿色费用总额是环境保护活动而发生的费用,是企业总费用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信息监控与获得费用以及环境资本性资产的折旧费用。可直接识别的成本直接归集到绿色成本中,混合成本按一定方法(差额法、比例法等)进行归集简单易行,关键是自然资源的货币计量披露。

(二)绿色成本定价模型

当自然资源具有排他性,就意味着这些资源的使用必须要花费一定的代价,为了准确计量这类资源的价值,可以通过产权界定,赋予这些资源人格化的所有权,这样就可以形成交易市场,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当自然资源具有非排他性,那么任何人无需付钱或仅支付少量费用就可以自由得到资源,结果就会造成这种资源的过度耗用。这样如何正确为非排他性自然资源定价,就成为正确核算企业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的关键。

绿色会计研究学者针对自然资源的计价,提出多种定价模型,如价格替代、支付意愿、接受意愿等。但是对于非排他性的自然资源,由于其使用存在“搭便车”现象,所以,上述方法不可能正确衡量自然资源的价值。鉴于这类资源的保护主要聚焦于合理利用,对于企业而言,这类资源主要构成其环境负债。这样,就可以引入成本管理概念,结合企业履行环保责任的程度,对资源定价。

绿色成本披露指企业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经营行为对环境的影响而发生的支出,以及企业因执行环保要求而发生的其它成本支出如实披露。

一般绿色成本披露分为两类:一类是环境控制成本。这是指企业为履行环境责任而产生的成本,具体表现为资源维护、环境保护等行为发生的支出。一般来说,该项成本越高,表明企业主动履行环保责任的程度越高。另一类是环境故障成本。它是指除环境控制成本以外与环境问题有关的支出。如果企业在履行环保责任的程度上打了折扣,则会发生诸如资源效用降级、环保处罚等支出,这些支出归为环境故障成本。

关于环境控制成本与故障成本的关系,一般来说,如果企业的环境控制成本较高,则企业履行的环保责任程度较高,相应的违规支出也会减少,因此环境故障成本就会较低。

基于环境控制成本与故障成本的关系,政府可以通过价格管制有针对性地减少非排他性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采用绿色成本定价模型:

P=αC1+βC2

C1——环境控制成本;

C2——环境故障成本;

α、β——系数,取值(0,1),α+β=1,系数的大小可以调整企业的环保行为。

基于该定价模型,形成企业的环境负债而入账。

为提高企业的环保责任,适当降低系数α的取值,加大系数β的取值。这样,当两个企业的环境成本相等,而环境控制成本和环境保障成本不一样时给企业带来的环境负债也不一样。同等环境成本条件下,环境控制成本越高,社会效益越佳;环境故障成本越高,社会效益越差。同等环境成本条件下,环境收益越高,社会效益越佳;环境收益越低,社会效益越差。

例如:两个企业A、B,环境成本相同为10万元,其中:A企业C1=8万元,C2=2万元;B企业C1=3万元,C2=7万元;取α=0.2,β=0.8,则:

A企业环境负债为=0.2×8+0.8×2=3.2

B企业环境负债为=0.2×3+0.8×7=7.2

所以,采用该定价模型,一方面可以提高这类资源的效用;另一方面可以增强企业的环保责任,转变传统模式的末端治理观念,实现自然资源保护的未雨绸缪切实可行。

四、环保效果披露

(一)基本概念

环境保护效果披露是用实物单位计量的,从环境保护活动中获得的实物效果。可单独设一本实物账或在产品原材料实物账上增加以下四类内容如实披露:1.与经营活动中投入资源有关的资源核算披露:

(1)能源投入量(J);

(2)稀缺性资源的输入量(t);

(3)水投入量(m3)。

2.与经营活动引起的废弃物排放和环境影响有关的排废核算披露:

(1)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体积(t-CO2);

(2)特定化学品排放的重量(t);

(3)废弃物排放总重量(t);

(4)废水总体积(m3)。

3.与经营活动产品有关的能耗核算披露:

(1)产品使用过程中能源的消耗量(J);

(2)产品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影响物质量(t);

(3)再循环产品的重量(t)。例如使用过后收集的产品、集装箱、包装袋。

4.其他环保效果核算披露

(1)产品和材料的运输量(J);

(2)运输过程中造成环境影响的物质排放量(t);

(3)土地污染的面积和体积(m2,m3)。

(二)计量环保效果的方法

基本公式:环保效益=基期环境影响总量-当期环境影响总量

调整后公式:

环保效果=基期环境影响量×(当期经营活动量/基期经营活动量)-当期环境影响量

如果处理全部的绿色成本和环保效果有困难,那么在设立能描述企业真实情况的环境绩效指标时,可以只确定与项目相关的绿色成本进行环保效果核算,以便在附注中披露。

五、绿色效益核算

(一)绿色核算概念

绿色效益核算即企业绿色成本产生的实际经济效益和企业执行绿色会计核算带来的估算商誉而构成利润的一部分的经济收益核算,它使用货币计量。

企业绿色效益分为两种:实际效益和估算效益。

(二)实际效益披露

1.收入,由于实施企业绿色成本产生的实际经济效益而在当期实现的收入(如销售环保产品)。

2.由于实施企业清洁生产技术设备而产生的节能减排节约的费用,可视为企业的实际效益。

如资源投资投入量减少节约的费用;

废弃物排放减少而节约的费用;

环境恢复方面的费用节约额;

其他环保费用节约额等。

(三)估算效益披露

1.收入,企业实施绿色会计核算带来的估算商誉及实施环保活动而增加的社会效益估算。如垃圾发电企业节能减排、再生能源、占地减少、减少污染的节约成本估算。

2.费用节约额。施行环保活动而避免发生的费用估算,如避免损坏赔偿费用,环境恢复费用节约额。

(四)计量方法

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定的计量估算效益的评估方法,本指南建议应按企业节煤吨数、占地减少及减少环境污染节约成本,进行绿色环境资产评估,计算企业社会环境效益,并体现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上。

六、绿色会计披露报告

绿色会计披露的具体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合乎质量要求的全方面信息。资源、环境价值运动是企业价值运动的一部分,以价值量披露企业资源和环境信息,是绿色会计报告披露的必然要求。鉴于传统会计报表不能披露反映资源、环境价值运动的全貌,因此,绿色会计报告披露拟在传统会计企业报表基础上增加有关绿色资产、环境负债、绿色资本金、绿色成本、环保费用项目及附注必须披露事项等内容,既简单明了、切实可行,又便于实务操作。绿色会计披露报告如下:

(一)资产负债表(附表要增加绿色资产、环境负债内容)

(三)企业绿色效果实物量图表

1.企业主要能源耗用实物量图表

(四)绿色会计披露报告附注(增加必需披露的事项)

第7篇:绿色行业报告范文

关键词:绿色会计;预算会计;节约型政府;权责发生制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213-02

2001年3月我国成立了“绿色会计委员会”,这标志着我国绿色会计研究进入了新阶段。目前我国绿色会计的研究主体主要是企业,以政府为主体的绿色预算会计研究几乎还是空白。但由于政府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研究和推行绿色预算会计制度,即将环境、生态因素纳入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推进预算会计的改革。

1 构建我国绿色预算会计制度的必要性

1.1 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并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政府角度就是要构建节约型政府。所谓节约型政府是指用尽可能少的行政成本,以尽可能高的行政效率来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尽可能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行政组织。具体来说,就是要尽量降低行政机构运转所需要的费用,提高办事效率,使政府能够最优化的履行其职能。

目前,我国政府机关普遍存在能耗大、行政成本高、行政效率低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加强节约型政府建设,搞好政府机构的节能,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财政支出,充分发挥政府的示范作用。这些都要求政府在安排财政预算时必须将节能环保政策落到实处,也即要求政府预算会计加强节能环保方面的核算和监督,构建绿色预算会计制度。

1.2 是全面构建绿色会计体系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社会需求的膨胀,造成了自然资源被过度开采,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加剧了我国资源与环境的恶劣形势。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行为主体的急功近利,导致价值规律对有关社会生态平衡、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新问题的调节功能失控,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从根本上制约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会计就是在这样一种形势下提出来的。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探究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之间关系的新型会计。它把维护生态平衡、优化生态环境等新问题当作反映和控制的对象,引导和监督行为主体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去保护资源,维护生态环境。是符合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会计形式。

以2001年3月成立的“绿色会计委员会”为标志,我国关于企业绿色会计的理论研究工作已开展十多年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以政府为主体的绿色会计研究却非常少。笔者认为,绿色会计核算主体不仅仅是企业,更应该包括政府。政府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从某种角度来说,可以把政府当作特殊的行为主体,对政府绿色预算会计的研究能对企业主体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更有利于绿色会计在整个社会体系的推行。因此,只有不断推进和深化政府绿色预算会计的构建,才能与企业绿色会计相配合,相协调。

1.3 是我国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预算会计是核算各级政府部门、行政单位、非营利组织预算资金运动过程和结果的会计体系,是核算、反映和监督国家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计,是为国家预算管理服务的。预算会计作为国家预算管理及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于规范各级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提高我国会计的整体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和不断完善,必然要求对预算会计进行改革,而构建绿色预算会计就是其中一个方向。绿色预算会计,将会充分考虑影响环境和生态发展的各种要素,从而优化财政资金支出结构,发挥预算会计在推进节约型政府建设中的保障和引导作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2 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2.1 预算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易导致行政效率低

我国目前实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均规定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核算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在收付实现制下,收入和费用是按款项实际收付的时间来确认记账的,没有考虑收支项目的配比性,每期所列报的收入和支出(费用)与当期实际发生的收入和支出(费用)往往有一定差距,相应的政府财政预决算报告也主要侧重于反映与之相关的当期财务资源信息,从而不能准确反映政府行为实际耗费的资源,易造成由政府决策失误引发的资源浪费。同时,收付实现制下,预算的约束性弱,难以形成鼓励节约惩罚浪费的机制。

2.2 预算会计科目的设置没有反映绿色会计要求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科目设置存在很多缺陷,不利于绿色会计的核算。

首先,固定资产核算方面。现行的总预算会计不用核算和反映政府的固定资产,且固定资产不用计提折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核算,但财政预决算也并不要求反映固定资产方面的信息。由此没有“固定资产折旧”科目,账面上只有固定资产的原值,必然导致预算会计无法准确核算成本费用,容易造成短期投资行为和固定资产流失。

其次,行政事业单位的水、电、燃料等能源耗费支出没有单独核算和报告。现行的预算会计核算中设置有“水费”、“电费”两个款级科目,用以反映单位的水费、污水处理费、电费等支出,而燃料费支出是在“交通费”科目反映,没有单独的“燃料费”科目。由此,日常中单位没有对水、电、燃料等施行数量进行核算,也没有提供水、电、燃料等耗费的数量总规模和人均规模等相关数据。同时在决算报告中除了“排污费支出”,其它能源耗费支出未作单独报告,不利于进行准确的考核和监督,易导致财政能源耗费支出没有节制和约束,不利于节约型政府的构建。

2.3 预算会计核算没有反映环保节能的内容

目前与节能环保相关的预算收入和支出科目(如排污费收入、海洋工程排污费收入,排污费支出、其他污染防治支出、生态保护、农村环境保护、自然生态保护等)被分散在一般预算收支科目和基金预算收支科目之中。没有进行单独核算和报告,且每一预算年度有关节能环保的预算收入和支出的总体数据无法显示,难以考察政府环境保护工作业绩和环境保护支出效益。

2.4 未对政府绿色采购实行独立的预算会计核算

国务院自2006年以来,先后了《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等文件,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又了《关于建立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的通知》,要求建立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但该制度并未具体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对政府强制采购事项实施单独的预算会计核算,为执行和监督留下巨大漏洞。

3 关于构建我国绿色预算会计的思考

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构建绿色预算会计,建设资源节约型、公共服务型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逐步以权责发生制替代收付实现制

针对收付实现制的不足,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核算能更好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实际耗费的资源,使预算会计更加准确、全面地反映其资产、负债和成本状况,防止短期行为和诸如“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浪费现象的发生,为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绩效预算、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奠定基础。2006年7月财政部推出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2008年3月又公布了《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各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清产核资,为实施权责发生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发展转型时期,法律体系建设还不完善,政府会计准则还未真正制订,决定了我国在现阶段还不能完全由权责发生制替代收付实现制,而是要逐步推行,比如可以优先选择一部分条件成熟的预算收支(如固定资产、负债等)和管理比较完善的单位进行核算,然后再逐步扩大核算范围。

3.2 构建绿色预算会计科目

一方面,通过设置相关绿色预算会计科目,能对办公水电、成品油(包括汽油、柴油等)消耗进行总金额、总数量和人均金额、人均数量指标的核算,同时在预算会计报告中反映出来,以此考核行政事业单位办公水电、成品油消耗情况。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另一方面,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建立折旧制度,折旧年限和方法可比照企业同类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和方法。通过固定资产折旧核算,可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占用和损耗情况及时考核,能更准确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业绩,配合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核算基础的实施,为预算支出的绩效考评奠定基础。

3.3 建立环境保护预算收支核算体系和预算会计财务报告制度

可以说我国目前还未建立起真正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现行的政府财务报告实际上是预算会计报告,是以预算会计报告为核心的一种报告体系。而政府财务报告是对政府部门自用资金使用情况的一项监督机制,不仅反映预算收支,还要反映政府的资产和负债情况,不仅反映当年预算政策的执行结果,还反映以往决策累计的财务效应,是政府决策和公众了解政府绩效的重要信息来源。相应的,针对绿色预算会计建立的财务报告制度不仅反映经济效益,更要对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所体现。所以,绿色预算会计财务报告能使每一预算年度有关环境保护的预算收入和支出的总体数据清晰地显示出来,便于考察政府环境保护工作业绩和环境保护支出效益。

3.4 实行政府采购绿色预算会计核算制度

政府采购是政府机构对办公物资、基建物资、生活物资等的采购行为。政府采购的本质是政府在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过程中,引入竞争性的招投标机制。合理完善的政府采购对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果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而目前我国的政府采购还存在很多缺陷,应该偏向采购绿色节能产品,也即必须建立起绿色采购预算会计核算制度,使之能够对采购行为实施预算会计核算,考核绿色节能产品的规模、数量等,有利于衡量节能环保工作的绩效。

3.5 建立绿色预算审计制度

绿色审计是用来调节生产与环保、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矛盾的。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加拿大等相继出台了各种法律法规来规范和控制生态环境的发展以便为他们的经济建设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绿色审计是绿色会计的再监督。相应的,政府部门应该建立绿色预算审计制度。通过绿色预算审计制度对绿色预算会计核算结果进行审查和评价,实现绿色预算会计职能,进而推进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节能环保工作。政府审计部门可以在建立绿色预算审计制度基础上,设置绿色预算审计工作部门,配备相关专业人员,增加绿色预算审计内容。

参考文献

[1]刘玉廷.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若干问题[J].会计研究,2004,(10).

[2]管海平.从建设节约型政府看我国预算会计改革[J].财金研究,2009,(16).

第8篇:绿色行业报告范文

绿色会计(Green?Accountiong),是指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换言之,是指主要以价值形式,对环境及其变化进行确认、计量、披露、分析、以及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一种会计理论和方法。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西方经济学家,环境学家,社会学家,生态学家等都着手讨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以实现绿色回归,开辟一条绿色经济之路,并且呼吁全世界的人都来向环境宣战。到90年代初,学术界产生了“绿色会计理论”。

二、关于绿色会计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环境状况不断恶化的现实,会计理论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绿色会计的基本理论研究。理论界和实务界应就绿色会计的下列基本问题达成较为一致的共识:

1、绿色会计目标。绿色会计目标是在一定的环境或条件下,绿色会计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它集中而现实的体现了绿色会计活动的宗旨,为绿色会计实务指明了方向,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绿色会计方法的选择和发展。通常认为绿色会计的目标分高低两个层次:一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协调发展,二是向环境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环境信息;有人则认为,绿色会计应满足会计人员和金融机构等主要信息使用者对环境信息的需求。

从宏观来说,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的纯粹追求经济利益的地位模式,将环境自然资本记入整个社会成本,来综合评价企业效益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代价和得失,加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从微观来说,现代企业会计核算目标应在传统会计目标的基础上引入现代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管理理论,提供一个含有环境信息的信息平台。

2、绿色会计假设。对于绿色会计的假设,主张重新构建,并强调绿色会计的特殊假设。主要观点有:(1)概括为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多重计量、可持续发展等5项;(2)概括为会计主体、受托责任、环境价值、多元计量等4项;(3)概括为会计主体、可持续发展等3项;(4)只能在主体与货币计量上拓展。

3、绿色会计要素。关于绿色会计要素目前有多种观点:有人认为存在着环境资产、环境效益、环境费用等三要素,也有人认为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费用、环境收入、环境利润等六要素。对于宏观绿色会计,问题的关键不是应否确认独立的要素,会计要素过于具体或按特定内容设置独立要素,将会弱化其在会计核算中应有的作用,甚至造成核算体系上的混乱,因此关键是如何科学地确定各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问题。对于微观绿色会计,目前的企业会计要素已能涵盖环境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因此没有必要重新界定绿色会计要素。但为了全面、恰当的反映绿色会计信息,应对现有会计要素的外延进行必要的扩充。

4、绿色会计报告。中国会计学会绿色会计专题研讨会上对于环境报告的模式提出了两种类型:其一是补充报告模式,其二是独立报告模式。

(1)宏观绿色会计的报告体系,以定期提供三张报表为益。(张百玲,《会计研究》,2002)一张是自然资源平衡表,另一张是自然资源使用与补偿及环境保护的资金流量表,第三张是持续收益表。报表形式可不拘一格,除价值核算外还可以有一定的数量及其它的核算指标。

(2)微观绿色会计的披露。认为一下子达到很高水平是不现实的,较为可行的办法是在现有财务报告各有关项目中补充说明其由环境引起的部分。在此基础上,用指标或文字说明等方式客观揭示企业生产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的程度及社会责任成本等情况,作为现行财务报告的附属部分一并报出

三、中国实施绿色会计制度基本原则的思考

在中国实行绿色会计应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长期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建议首先成立一个由经济、环境、资源、会计管理。法律等多方面专家组成的机构,对绿色会计理论、自然资源成本、环境影响成本、企业行为规律、产品市场规律、价格体系变动、会计核算项目、法律体系变动等等一系列有关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2、灵活性和边界起步的原则

也可以采取“双轨制”,一为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二为探索性绿色会计核算体系,仅供研究和参考用。待各种条件相对成熟和世界商品流动准则出现变化时,再推广实施。

绿色会计核算的起始科目,应当从相对明确、简单和易于了解的内容入手,即所谓“边界推进原则”。而不能一开始就“好大喜功”,从那些十分模糊,毫无基础和多变的项目入手,如:大气环流的风能成本,潮汐能等。

3、系统性和多赢的原则

绿色会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包含经济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涵盖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因此,必须突出系统性原则。

4、强制性和三种行为结合的原则

第9篇:绿色行业报告范文

[关键词] 会计发展 网络化 绿色化 社会责任

一、网络化

20世纪中后期,IT技术,特别是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广泛应用,使人类从工业经济时代跨入到信息经济时代,会计活动作为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核算、监督、分析、预测与决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实现其网络化的结构转变,才能适应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

1.网络化是信息时代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1)成本因素促使会计走向网络化。经营环境的变化会因为其对成本的影响而对行为人的行为产生影响。当今国际社会中对企业经营环境最大也是最直接的影响是原材料价格的飞涨,尤其是原油价格的不断攀升。这种价格的跳跃式上升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但是抛开其他不谈,只从基本面分析:一方面是由于资源本身的稀缺性所决定,另一方面是令人失望的供给增长,以及强劲的全球需求间的矛盾激化导致的。而目前看来,这种影响应该是长期的,持续的,且没有减弱的迹象。对企业而言,将直接导致成本的上升;对员工而言,面临的是开支的增加,虽然有的公司会给员工提供汽油补助,帮助他们抵消差价;而另外一些则会给职员安排“共用汽车组织”等一系列服务,但是这种形式只是把员工的开支以费用的形式转嫁给企业。“远程办公”可以有效地缓解这种成本上升的压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减轻环境,马路,桥梁,隧道,以及城市公共服务系统的压力。当然“远程办公”的概念对行业性质是有特殊要求的,并不是所有行业都适应这种要求,而会计行业其职能本质就是对信息与数据的处理,在现代会计已经完全实现内部联网及电算化的基础上,推广这种“远程办公”是完全可行的。这就要求企业会计系统从“内部网络化”的层次全面扩大到互连网的层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化”。

(2)交互式的信息需求要求会计提供网络化平台。传统的会计报告系统提供的是通用的会计报表,其内容是汇总的、综合的会计信息,是按照公认的会计标准提供的、满足信息使用者共同的、“大众化”的需求的会计报告。然而,这种通用会计报告已日益显示出其固有的局限,愈来愈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了,会计报告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一种交互式,或者说互动式的、灵活的会计报告。所谓“交互式会计报告”,是企业将会计信息存储为事项的源数据,而将报表的分类与合成交由信息使用者来选择。报表使用者可通过访问企业的WEB服务器,向系统提出信息需求,由后者根据访问者的权限和要求,在数据库中进行搜寻和挖掘,合成该用户所需要的会计报告。其间,用户与信息提供者之间可不断进行交流与反馈,即交互式的服务过程,这样,企业能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快、更有助于决策的信息,同时也能通过这种交互系统随时了解用户的需求,改进信息的提供与服务,而这种交互式服务过程必须是以会计系统的网络化为前提的。

(3)现代会计职能需要网络化为保证。会计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其需要的财务报表信息,而财务报表信息作为信息资源的一种,其价值要受到“时效性”的影响,即财务信息的价值与其报出时间程反向变动关系,换句话说,越及时的信息越值钱。虽然现阶段国家对于财务报表的报出时间有着统一要求,但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经济形式的日趋多样化,对财务信息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如果只停留于原来的信息报送方式必将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要求,因此必须提高财务信息的“时效性”,而这又需要会计系统的网络化为保证。如果说会计信息的终极目标是“同步化”的话,那么“同步化”的实现程度很大程度上是由“网络化”的实现程度所决定的:一方面必须是内部会计信息的“瞬时传递”化,这是由企业内部联网自动化实现程度所决定的;另一方面必须是原始会计信息的“0时间处理”化,这是由内部会计系统的完善程度所决定的。如果网络化程度够高,这两方面在理论上是能够实现的,剩下的只是人工录入原始会计信息的时间,从而实现理论上的连续会计信息报送,极大程度的实现会计信息的“同步化”。

二、绿色化

绿色化是会计在”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必然要求。

如果说中国发展历史的过去二十年是“重效率”的二十年,那么未来则是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时代,这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所决定的.会计活动作为社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顺应这种趋势,体现其社会责任,这就要求实现会计行业的“绿色化”。这里所说得“绿色化”并不能等同于传统的“绿色会计”的概念。后者是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计量、记录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于报告,从而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为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即环境会计。而“绿色化”泛指从会计信息报送者到会计信息监督者最后再到会计信息使用者这样一个会计信息循环的过程与社会责任挂钩,从而保证会计信息循环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运行,其范围包含“绿色会计”,更涉及到评价、监管等其它方面。这种“绿色化”的要求,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出现的,是一种对人文价值的回顾,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一下几个方面。

1.核算绿色化

所谓核算绿色化,应该从两个层次来考虑,一个是会计信息质量得层次,一个是会计核算方法的层次。质量层次的绿色化要求会计信息在真实性、可靠性、公允性上得到保证,这是对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也是实践工作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方面。重申的意义在于其重要性,要想真正规范和发展会计行业必须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从从业人员的执业能力、个人道德素质、抗外部压力能力等方面入手,打造绿色的会计执业氛围。核算方法的层次更多的是指绿色会计的思想,即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论,以“绿色GDP”为核算依据,以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共同为评判标准而进行的会计核算,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最优化。“绿色会计”的出现有其必然性,根据环境库兹耐特曲线,环境质量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显示为“驼峰”形状。这意味着,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国将经历一个从环境质量下降到环境质量改善的过程。在前期,随着收入的增加,环境退化会日趋严重,但随后当人们对环境质量的偏好发生变化,而且由于污染被控制,资源得以更有效的利用时,环境质量开始趋向于改善。我国就正处于图形顶点的位置,目前,国内多数企业社会责任感淡漠,“先污染、后治理”的非持续发展观点普遍存在,因为我国多是粗放式的经营方式,产业结构极不合理,技术落后,污染严重,常常用极大的环境代价换取短期的经济利益。所以,如何高效且合理的利用有限资源,如何治理污染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在我国“改革开发”的大背景下,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这就要求我们在企业财务信息披露上与国际趋同。建立“绿色会计”体系,一方面使国内企业适应国际形式,增强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限制跨国公司向中国引进高污染,高耗能的生产项目,实现其“环境剥削”的目的。

2.监管绿色化

监管绿色化应从三个方面得以实现:以社会责任为准绳,以法律法规为武器,以网络科技为手段。由于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不会全面、如实地披露对环境资源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因此这里的监管主要是指社会监督和政府管理。以社会责任为准绳,是要求会计主体和监管主体的目标是一致的,即都以实现社会责任为原则,并以此为评判依据。以法律法规为武器,是指从法律层次约束企业财务部门及会计从业人员,从而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这就要求有完善的会计法律体系,而我国目前会计法律法规极不健全,会计信息失真存在于各行各业,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方面问题:(1)会计法制的设计制定本身存在缺陷;(1)会计法制的执行主体存在缺陷;(3)会计法制的惩治力度存在缺陷;(4)会计法制的时效性存在缺陷。因此,加强会计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创造良好的外部法制环境必定是未来会计建设的重中之中。只有依靠强制力的法律手段来约束会计行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会计工作秩序混乱的问题和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保证会计信息的有效性于合法性。以网络科技为手段是指监管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化平台,对企业会计工作实施全面的,全程的监督。这方面主要依赖会计网络化的实现程度,即在充分实现会计网络化的前提下,监管部门使用专门权限进入交互式会计信息平台对企业会计工作实施实时监督和抽查以提高会计监督的效率和效果。

3.披露与评价绿色化

披露绿色化要求企业在披露其财务报表时,除了披露传统会计报表的信息外还应附加环境会计和社会责任会计的内容,并对其在报表中的披露方式予以统一规范,增加企业间的横向可比性,避免披露方式不统一而造成的企业责任划分不清和报表阅读者的不便。披露时,必须兼顾其社会性、客观真实性、一致性,并作充分揭示。其披露内容可包括:(1)企业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贡献;(2)企业对社会福利的贡献;(3)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贡献;(4)企业在提供令顾客满意产品和服务方面的贡献等,从而真正从会计报表层次实现会计信息“绿色化”。评价绿色化是与披露绿色化是相对应的概念,即站在财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从上述各方面对企业披露的财务信息进行评价。两者主体不同,重心、方法、标准皆相同。

4.会计教育绿色化

会计教育绿色化是指在未来的会计教育工作中必须全面提高财会人员的整体素质,因为随着经济程度的发展和“绿色会计”“网络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等概念的引入,会计行业必将走向多学科交差的应用科学领域,就现阶段的国内大多数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而言,显然远远不够。所以,未来会计教育重心必将是道德素质教育和多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双管齐下:只有狠抓道德素质教育,才能使社会责任,环境保护等观念深入会计从业人员思想,从而落实到会计实践当中;只有重视多学科专业知识技能,才能使未来会计从业人员有足够的会计执业能力以适应未来会计核算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另外,除了会计人员本身的教育外,还应在全社会普及相关知识,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培养国民社会责任与环保意识,为会计行业的改革与发展作好思想保障。

总而言之,网络化和绿色化是未来会计发展的方向,网络化是对其从技术层面的要求,绿色化是对其从体制层面的要求,两者相辅相承,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杨秀荣:网络会计的发展规律及前景.改革与理论,2003,5

[2]莎娜:从诚信角度看会计法制体系的缺陷.商业时代,2007,12

[3]赵月白蕾:绿色会计初探.河北交通科技,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