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低碳生产技术范文

低碳生产技术精选(九篇)

低碳生产技术

第1篇:低碳生产技术范文

关键词:陶瓷;低碳制备;资源循环利用

1 前言

广东建筑陶瓷墙地砖约占全国产量的30%,抛光砖单位煤耗平均约8.2公斤/m2,电耗在8.5度/m2;釉面砖制品约5.9公斤/m2,电耗在2.9度/m2。仅以广东省而言,2011年产量约为26.3亿m2,消耗煤1930万吨,用电14亿度,碳排放总量超过5435万吨,陶瓷产业是广东省重要的传统支柱产业和能源支出行业,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低碳、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已成为陶瓷工业发展的趋势。

中国约有13.7亿人口,人民的住房需求市场巨大,房地产开发投资将持续增长。近几年,仅城镇每年房地产开发投资超过3000亿元,住房年竣工面积达1.5亿m2,居民建筑装修花费每年在4000亿元以上。对建筑材料的需求将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在今后10年,乃至20年内,国内市场的强大需求,仍将保证中国建陶行业的稳定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环保型建筑材料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2 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2.1陶瓷低碳制备技术的国内外情况

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其实质为能源高效利用、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第二大碳排放国,对于工业产业中的陶瓷工业这一能源消耗和使用大户而言,发展低碳制备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家已明确提出把解决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优先位置,并加强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以及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等的研发以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但对于陶瓷工业,还未提出明确的量化指标,仅对生产能耗有指导性限定。

2.2陶瓷工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技术的国内外情况

陶瓷砖在生产过程中,在原料加工球磨、喷雾干燥及成形过程中均会因工艺及设备原因产生粉料废弃物,产品在烧成后冷加工过程中因表面切削、抛光所产生的废渣约占砖体重量的10%,是陶瓷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主要来源。通常对陶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抛光砖废料、废泥等均采用堆弃、填埋等方式,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何回收利用陶瓷废料,国内的科研人员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结果。国外目前根据实际情况,对废料均已进行适当回收,称之为eco配方。但对冷加工的陶瓷废渣因国外抛光砖产品生产少,目前没有重新利用的研究报道,其主要研究还是在国内。近年来陶瓷废料再利用的有关研究如下。

(1)陶瓷工业废弃物用来生产陶粒

由于陶粒容重小、内部多孔,形态、成分较均一,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坚固性,因而具有质轻、耐腐蚀、抗冻、抗震和良好的绝热性能,但其机械强度很低,不能用于建筑承重。在建筑业方面,可以作为轻骨料制备混凝土和墙体保温板,也可以作为填料填在空心墙或窑炉的衬层中隔热保温。

(2)陶瓷工业废弃物用于生产多孔陶瓷透水砖

该方法是将陶瓷生产厂的陶瓷废料粉碎至粒径为20mm以下,再加入适量的膨润土作粘结剂,在球磨机中混合均匀,压制成坯,送入窑中烧结成一种多孔陶瓷砖。陶瓷碎粒骨料被膨润土相互粘结,在碎粒之间形成空隙,具有较好的透水性。但其绝热性能有待提高,且使用大量的膨润土,生产能耗高,其工艺过程有待改进。

(3)陶瓷工业废弃物用于生产免烧砖

佛山陶瓷研究所自1999年开始,以陶瓷废料再生利用为突破口,从国外引进相关技术,开发出一些产品,其中原料构成中70%左右是陶瓷废料。但由于该工艺未进行烧结处理(使用高强度粘结剂),其机械强度和绝热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4)陶瓷工业废弃物用于开发固体混凝土材料

固体废弃物混凝土材料(简称SWC)是以固体废弃物为主要原料,具有普通混凝土性能的一种环保材料。试验表明,以陶瓷废料为主要原料,辅以水泥和高强粘结剂制备的SWC材料适用于免烧型广场道路砖。但由于该工艺也未进行烧结处理,其机械强度和绝热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5)陶瓷工业废弃物用于开发大规模轻质高强建筑陶瓷板材

佛山欧神诺陶瓷股份有限公司自2004年开始,以陶瓷废料再生利用为突破口,研究相关技术,开发出一系列产品,其中原料构成中40%左右是陶瓷废料。产品具有轻质、高强、保温、隔热等优良特性,已进行了市场推广。并起草了行业标准。

3 陶瓷低碳制备及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路线

3.1陶瓷生产过程的低碳制备

通过对工业节能和环保设备的改造,变频球磨、余热利用等方面实现设备和工艺技术突破,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在厂房设计方面考虑建筑节能,照明采用节能灯等,降低整体的碳排放,可实现陶瓷生产的低碳制备。

(1)低电耗球磨设备改造技术

对球磨机等的大功率电机进行变频技术改造。以球磨机为例,根据球磨工艺要求设定不同运行时段的频率(球磨运行稳定后可将运行频率降低,球磨机所受到的冲击力大为减少,球磨皮带、轴、齿轮寿命大大提高),其他风机电机等设备亦根据设备工艺要求,调整运行频率,各技改后机电设备的功率因数明显提高,节电效果明显。

(2)陶瓷余热利用干燥技术

窑炉烟气余热、干燥窑余热利用技术,采用热能分级利用的原理,把烧结工艺、干燥窑干燥坯体过程综合在一起考虑,按生产工艺温度不同分级余热利用,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辊道窑烧结后排出的烟气余热用于坯体干燥。其主要流程为:辊道窑烧结阶段耗能量最大,而外排的炯气和尾气仍具有较高的温度,会带走大量的热能,造成极大的浪费。外排的烟气、热风的热量足以供给干燥塔工艺过程所需的热量。加设管道将窑炉尾气热风和烟气引入干燥窑,用于干燥砖坯,可取消干燥窑的热风炉。

3.2工业废弃物的资源综合利用

随着抛光砖的大量生产,抛光砖废渣的处理成为棘手的问题。如果采用堆弃、填埋等方式处理,不仅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而且这种生产和处理方式是以巨大的能源、资源消耗为代价的。如何有效地利用抛光砖废渣,变费为宝,欧神诺公司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利用陶瓷抛光砖废料中的微细有机磨料作为发泡剂及少量的无机触媒在烧成过程中液相发泡致孔技术,研制出了具有保温、隔热、隔音等优良性能的节能、环保型轻质高强建筑节能新型墙材。因为此产品的原材料来源稳定、价格低廉、产品附加值较高,既为公司解决了废渣问题,又为公司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本文以年产600万m2的抛光砖为例,每年抛光废渣的产量就近1.8万吨,若是进行填埋及运输,其成本就能超过40万元。如果将全部抛光废渣进行回收利用,不仅起到环保作用,而且还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

建设轻质高强建筑节能新型墙材生产线,可采用湿法制浆、喷雾干燥制粉、大吨位压机成形,以及宽截面辊道窑烧成的一次烧成生产工艺,可获得色泽亮丽、纯正、质量好的产品。使用轻质高强建筑陶瓷板材的建筑除具有吸声功能外,还可以减少能耗5%~10%。

第2篇:低碳生产技术范文

关键词:广义虚拟经济;技术理性;低碳经济;社会建构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人类社会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但也带来更多的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精神空虚等诸多风险,引发人们对传统技术理性的反思与批判。传统技术作为承载工业文明的实现模式和基本手段,忽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技术范式与技术理性受到了普遍质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实现人们物质需求的满足,随之而来的精神需求、心理需求以及对生命健康、生态环境的需求也日益高涨,人类社会进入了林左鸣教授所界定的“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广义虚拟经济时代”中的人的心理满足关注的不仅是物质方面,满足人们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效用也是巨大的。如何回应和满足人们更高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特别是对清新空气、清洁水源、清净环境的消费需求,改变传统的高碳排放的技术经济路径,寻求低碳经济的技术理性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发展低碳经济,是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本文以广义虚拟经济为视角,考察低碳技术理性及其现实困境,不仅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的物质态需求,还应满足包括精神满足、心理渴望、生态享有等的信息态需求,进而提出低碳技术理性的社会建构路径,实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广义虚拟经济新范式。

一、低碳技术理性:广义虚拟经济视域下的技术批判

在工业文明时代,技术进步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但也加快对有限的资源能源的开采和消耗速度,大量使用石化资源能源而产生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暧、能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退化、食品安全等重大社会与环境危机,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后工业或者生态文明时代,要求对传统高碳技术进行理性批判,更加强调面向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生态文明、低碳发展的技术诉求,回归人与自然和谐的低碳技术理性,充分体现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提出的二元价值容介态属性。

(一)工业文明时代的技术理性批判

“理性”(Reasou)一词源自于拉丁文Ration,内涵反复思考、账目算计、理由推演的基本意蕴,彰显依据既定规则进行逻辑推理的思维建构。技术理性即对技术实践所实现目标的逻辑反思和深度考量,是技术主体对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效用的理性判断。即技术本身不存在好坏之分,但一旦被人利用之后,就形成了技术理性的目的性与工具性的二元价值悖论。马克思基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理性批判,深刻洞察技术的工具本质及其被资本家利用后形成对工人的剩余价值剥削、社会风险扩大及其对人性的主体地位背离。马尔库塞批判了工业文明时代技术演化的“单向度”人性,即人被技术驾驭后成为工具而非人的目的性存在。技术理性的统治构建了忽视工人主体地位、消除了工人反抗性的异化社会,因而人成为“单向度的人”。当技术成为某些人或者阶层等技术主体用以征服自然或人类社会的工具时,带来技术主体的有用性而形成对技术客体的主宰、剥削、征服。

工业文明时代的技术范式体现为技术主体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目的在于使技术主体获得更多的、满足自身需要的物质财富,其技术理性的基本逻辑就是通过人工技术手段将自然界的整体联系“割碎”,从中选择部分有用的材料,再按照人的目的重新组装。而借助传统技术手段的“割碎”和“组装”出的“人工物”,是依据人的意志和文化逻辑的必然产物,而不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逻辑的结果。如人类“高科技”的添加剂、杀虫剂、洗涤剂等“人工物”是从不同物质中选取出来的组装而成之物,技术成为改造自然乃至超越自然平衡的工具,结果Ю醋匀唤绲摹氨ǜ础薄S捎诙哉庑际醯母好嫘в及其产物的自然降解等问题缺乏深刻思考与理性批判,带来对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诸多风险,如自然资源耗竭、生态环境污染、人与自然的非和谐关系等。

技术的双刃剑效应充分显露出技术异化自然属性,即技术的使用过程中,在造福人类的同时给人类生活及自然生态环境等带来的危害现象。技术特别是高碳技术在“成功”地战胜自然界和改造自然界的同时,不免可能带来自然界的报复,引发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环境污染,进而形成潜在的技术风险。何谓高碳技术,就是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主要特征的技术经济模式,这些技术尽管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生产物质财富的速度,也加剧了资源能源的耗竭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人性异化、财富分配不均、社会动荡等风险,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与和谐发展。近些年来,中国屡屡发生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重大事件,如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毒豇豆、瘦肉精、地沟油、镉大米、癌症村、PM2.5爆表等等,这些事件很多均与技术滥用、技术改造以及经济发展忽视生态环保问题等密切相关。传统技术的非人本性逻辑及其负面效应,引起人们高度警惕和理性批判。

(二)生态文明时代的低碳技术理性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形态,反映了长期以来人们社会生活在与自然环境进行联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对自然环境和生态领域的深刻认识及其内在规律性的总结,更加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即人在获取自然财富的同时应该加强与自然的联系,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生态修复和低碳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对全球气候变暧、碳排放强度高居不下、雾霾天气频现等诸多发展难题,需要加强传统高碳的技术批判,呼唤低碳的技术选择和构建以低碳技术为主导的合乎理性选择的低碳经济模式。低碳技术是相对于高碳技术而言的,高碳技术与近代工业革命有很大关系,高碳技术是指近代以来以利用石油为主,大量排放碳及其相关物的技术,低碳技术是指更低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低碳技术的面很广,涉及等多个领域,包括煤利用技术、油气开发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等。低碳技术理性的提出是人类在自我拯救的理性自觉和技术建构中,体现着生态文明时代的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诉求与理性选择。

(三)低碳技术理性的二元价值容介态

生态文明时代的低碳技术理性契合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人本性思想。技术理性的无限膨胀造成人与自然间的对立,这与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所倡导的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技术价值观相冲突。由于温室气体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无限制使用石化原料和人类乱排放行为所导致的,能量获得和使用是通过技术对其现有状态和结构进行改变的,因而需要改变这种传统高碳技术范式,通过低碳的技术转向与选择实现低碳经济发展,进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切断经济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联系,建立低碳型经济模式。所谓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区别高碳技术理性,需要发展低碳经济,建构人与自然和谐的二元价值容介态的低碳技术理性。技术创新应实现物质态(实物产品开发)与信息态(用户需求分析)相互融合形成的二元价值容介态过程。低碳技术理性体现了这种二元价值容介态属性,如图1所示。

从工业文明时代内在的反生态逻辑,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时代内在的生态性、人本性的逻辑,不仅重视物质需求的满足,注重选择低碳技术、资源能源集约、生态环境友好,还强调精神需求满足,注重低碳精神引导、低碳文化浸润、低碳环境与清新空气享有等多维度需求满足,进而实现广义虚拟经济时代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广义虚拟经济强调的低碳技术理性,即改变传统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利益的高碳排放型技术逻辑,转变为通过低碳技术创新、转化和应用,重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新型技术理性,这种技术理性符合既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也满足人们对生态环境、清新空气、自然和谐等领域的强烈需求。

二、扩张与异化::低碳技术理性的现实困境

西方技术批判理论家们对技术手段的片面发展进行批判,对由技术理性扩张造成的技术异化现象进行了审慎的思考,要求人们弘扬技术的合理性。低碳技术已经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低碳技术理性成为对传统技术批判后的共识,但如何实现以低碳为目标的技术理性选择和经济范式转换?在现实中,特别是在技术主体层面,存在许多的认识误区和非理性选择。对于一项技术创新、应用、转化、推广等整个过程而言,涉及到企业、政府、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社会公众等多个主体的利益,如果被某一主体所主宰和工具化运用,导致人本性的目的性价值缺失,必然导致技术的负面效应。如传统高消耗、高污染、高碳排放的技术演化范式中,仅仅考虑的是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缺乏对其他技术参与主体地位的考量,对公众、社会组织、科研机构等的相关利益被忽略,缺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和风险评估等,引发技术非理性扩张和技术异化的现实困境。具体而言,如表1所示,基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与公众等多维主体的考察,低碳技术理性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维度:高碳发展需求与低碳成本投入增加的逻辑困境

政府代表着公共利益,应坚持低碳技术理性,承担避免环境风险、减少能耗、减少污染、减少排放、保护环境保护等公共性职能。但政府因追求GDP增长和政绩考核等目标存在,导致在实际技术运行中难以遵循中立、客观、公共的基本价值理性,引发政府的技术理性扩张与行为异化。如地方政府大量引进高污染产业以便短时间内获得较快的GDP增长和财政收入,获得较好的政绩和升迁机会,不太重视高碳技术特别是高风险技术及其产业化所带来的各种风险问题。而低碳技术发展及其低碳转型面临高成本投入、长周期观望、高风险降临等不确定性问题,导致许多政府面临是保持高碳发展以追求GDP过快增长,还是增加低碳投入、制约高碳行为以改善环境治理,存在两难抉择和实现困境。技术发展缺乏政府足够的理性思考,甚至于许多技术风险存在与政府错误的决策行为分不开,如过于追求GDP增长和政绩考核,导致技术创新的目的在于增加GDP和税收,而缺乏对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治理,过快的矿产资源开发、廉价的资源性产品获得了微薄的财政税收和短期的经济繁荣,却带来了不可修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矿区地质灾害、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诸多风险。而对低碳技术研发、低碳技术应用、低碳产业发展等方面缺乏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和足够的财政投入,导致低碳技术、低碳产业、环境治理总是让位于短期的经济增长和政绩考核需求,难以进行理性、公正的选择。

(二)企业维度:高~的低碳发展风险与廉价的高碳产品的市场环境挤压

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低碳发展中,企业是关键性的微观主体,缺乏企业的低碳技术创新及其改造,低碳技术理性的选择以及实现产业低碳转型与优化升级就是一句空话。但企业在进行低碳技术的理性选择中,存在着许多的困境或者博弈行为。一方面,企业选择低碳技术理性面临许多的低碳研发风险。低碳技术选择及其创新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文件中,需要落实在具体的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生产过程中。更高成本、更长周期、更高风险的低碳技术创新往往制约企业理性选择。选择低碳技术,意味着要放弃现有技术工艺流程或者进行自我革命性的改造,而成功与否的风险存在制约了企业的低碳技术创新行为。未来收益能否弥补成本、潜在收益大小以及创新项目成功的难预测性、知识产权保护的困难等均使企业可能放弃低碳技术创新选择。另一方面,市场较为廉价的高碳技术及其产品存在以及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环境,挤压和打击了企业的低碳创新信心。消费者更加偏向于廉价的高碳商品,以次充好、假冒伪劣产品盛行,进一步挤压了低碳技术及其产品的市场份额,低碳新产品的市场体系没有培育,也没有站稳脚跟,因而在以价格论英雄、以GDP论升迁、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环境中,低碳技术选择只能处于劣势。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下,权衡利润、税收、研发投入三者的关系中,自然会选择经济与技术之间的低效率均衡。

(三)科研机构维度:低碳技术的难预测性与急功近利的科研体制带来的困境

科研机构包括高校和各种研究院、研究所,这些机构是低碳科技基础研究、低碳知识生产的重要源泉。科研机构直接参与低碳知识生产、低碳技术研发,与企业合作开展重大低碳技术攻关,提高低碳技术创新水平,为企业低碳创新能力提升、低碳产品开发等提供技术指导、技术支持和人才服务。但科研机构缺乏对技术风险的有效规避,难以确定低碳技术研发所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风险,甚至于因利益的追求直接参与高碳技术、高风险技术的生产,不仅没有引导社会走向安定繁荣,相反增加了技术的社会风险。如三聚氰胺、各种食品添加剂、农药化肥等技术或者产品研发,带来了更高的食品安全、生态危机等风险,缺乏对低碳技术、低碳知识的生产与理性选择。许多食品技术、生物技术的研发不无与部分科研工作者谋求私利相关,许多加快资源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的高碳技术研发也离不开部分科研机构的推动。这些风险存在,与科研机构缺乏低碳技术理性、缺乏低碳知识创新、缺乏基本的科研伦理底线相关。

(四)社组织维度:发育不良、力量式微与功能弱化的困境

社会组织在低碳技术理性选择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中介服务角色和知识桥梁作用,为低碳发展提供各种技术、信息、知识的中介服务功能。社会组织以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主体,通过开展与技术创新相关的信息交流、决策咨询、资源配置、技术服务以及技术鉴定等业务,沟通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间的低碳技术及信息流动,实现技术创新各要素间的有效互动的服务体系。现实中,社会组织发育不良,在低碳技术研发、技术引进、技术推广、技术营销、技术投融资等整个技术链中的服务不够完善,导致低碳技术学习、创新、传播及其产业化应用受阻。社会组织发育不良、组织力量式微难以为低碳技术发展提供完善的功能服务,对低碳技术的推广、传播、应用乃至社会文化氛围的形成均难以产生应有的作用。

(五)社会公众维度:对高碳产品偏爱、污染抵制乏力、低碳参与冷漠的困境

社会公众作为消费者实际上发挥着市场的方向标作用,消费者行为选择引导企业投资于生产行为。但不理性的消费行为则传递错误的市场信号,习惯性的高碳排放、奢侈浪费的面子消费、人情消费、形象工程等制约绿色低碳消费的理性选择。一方面,社会公众对高碳污染行为、高碳产品存在无意识状态,或者有意识无抵制行动,缺乏对自身环境改善的努力和抗争,而且因追求廉价产品倾向于高碳产品,因追求面子和排场倾向于奢侈品和高档包装商品,这直接鼓励了高碳产品生产,挤压了低碳产品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社会公众对企业高碳排放行为、环境污染行为的熟视无睹、忍受回避实际上纵容了企业的环境污染行为。社会公众对高碳污染行为的集体抵制乏力、参与冷漠以及污染维权受阻等困境存在,也制约了低碳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理性选择。

三、广义虚拟经济视域下低碳技术理性的社会建构

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需要重视技术创新特别是低碳技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中的重要引擎和创新驱动作用,因而需要加强低碳技术理性的社会建构。社会建构论抛弃经验主义所谓的主观客观、映像实体的两分法概念,主张放弃以感觉经验作为试金石的经验方法,提出知识生产主要是在人际互动的社会范畴中形成,是人类社会大背景下的文化历史积淀与知识演化过程。因而社会建构论主张避免经验主义的单一模式缺陷,主张知识放到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中进行考虑,强调知识生产或行为选择的社会政治意义、道德伦理意义、实践演变意义以及相对于特定社会和历史时期的实用特点。对于低碳技术理性选择而言,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利益和价值需求,既要避免传统高碳技术理性所导致的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的非和谐状态,也要避免传统技术理性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高度分割状态,还要避免技术主体被工具化后导致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高度隔离状态,更要避免在技术创新与应用中存在的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科研机构、社会公众等利益主体均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缺乏人际互动和共赢互利发展思维,而导致各自为阵、互相残杀的负外部行为。

从社会建构论进行考察,低碳技术理性选择与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所提出的人本性、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高度统一性等要求相契合。因而,低碳技术理性的实现路径迫切需要以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为指导,加强多元化利益主体的社会建构。所谓社会建构,就是理性审视其他技术主体地位的存在与否,寻求更多社会组织、社会群体、社会公民以及企业和政府等多元利益主体重视低碳技术及其创新,加强对传统高碳技术的理性批判,重构低碳的技术理性,培育低碳技术理性的社会氛围,进而构建低碳技术的物质态与信息态相融合的二元价值容介态结构。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实际上是对传统发展仅仅重视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积累的技术发展观进行批判,更加强调理性地对待经济增长与社会心理、技术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技术关系的社会建构。换言之,低碳技术理性的选择离不开多主体参与,如表2所示,要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公众等多维度建构低碳技术理性,共同致力于技术创新的合理性与风险性审视,加快传统高碳技术经济模式转变,重视低碳技术创新,降低碳排放和环境的负面影响。

(一)建构政府理性: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低碳技术政策供给

各级政府应树立低碳技术价值观,提高低碳技术认知和低碳知识素养,并研究制定低碳技术规划和低碳产业规划,重视低碳技术创新,重塑低碳技术理性,加快对传统粗放高碳模式的转变,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低碳发展理念,加大对低碳技术创新与发展的投入和政策引导。从宏观的视野进行战略决策和创新规划,涉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均能彰显低碳技术理性,重视低碳技术创新与低碳社会发展,在产业规划、政策选择、制度安排等多个方面注重低碳、注重节能、注重减排。第一,转变发展理念,改变GDP为主导的政绩考核体制机制,加强对高碳污染产业的淘汰和改造,重塑政府的公共理性和低碳技术理性。第二,各级政府应该加大低碳创新与发展的资金投入,建立低碳发展基金,用于支撑低碳技术研发、低碳产业项目、低碳环保项目的推进。加强低碳技术、低碳产业领域的政策供给,制定和完善低碳发展政策,引导资金向低碳技术、低碳产业领域投资。通过政府政策引导与扶持战略,加强低碳技术平台建设,尽快组织制定标准和建立促进技术成果转让推广的机制,有针对性地组织低碳经济重大关键技术攻关,不断提高国家在低碳技术创新、低碳发展中的国际话语权和经济主导权。第三,政府应该加强对高碳产业的整顿、改造和淘汰,对高碳领域的技术开发及其可能带来的风险的技术创新加强监控,避免技术负面效应的产生,降低技术所带来的社会风险,进而避免传统高碳技术理性扩张带来的技术异化和社会异化现象。

(二)建构企业理性:加快低碳技术创新,承担低碳社会责任

低碳技术理性具有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所提出的物质态和信息态二元价值容介态属性,低碳技术、低碳产品、低碳发展是世界潮流,也是企业发展的方向和重大机遇。尽管目前还存在高碳产品的挤压和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风险,但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是国家战略,也是全球企业部门生产的趋势,因此,企业部门必须紧抓低碳发展的市场机遇,加强低碳技术创新,抢占低碳发展的市场先机。企业在低碳技术理性建构中,要改变传统粗放型、高碳型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加强对传统粗放型工艺流程、生产模式的改造升级,紧抓低碳发展机遇,加快低碳技术及其工艺流程创新与改进,进行清洁生产,构建低碳型产品结构,重塑企业低碳形象和低碳竞争力,主动承担低碳发展的社会责任。大力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鼓励、支持中小企业与科研院校联合开展绿色技术项目研发,建立低碳合作创新的长效机制。企业作为低碳技术创新与应用的重要微观主体,要坚持低碳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高度结合,主动改造传统高能耗项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技术含量,以低碳技术理性改变企业发展方式和产品形象,以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品牌赢得市场发展机遇和经济主导权。

(三)建科研机构理性: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低碳技术价值观,增加低碳知识供给

科研机构要秉承社会正义、追求真理、实现人类和谐发展的技术理性,为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奋斗目标从事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知识生产。第一,科研机构包括大学和各类研究院所应该重视低碳领域的重大科技突破和低碳科学知识创新与生产,重视低碳领域的基础研究,为解决人类社会的重大环保问题提供理论基础,为低碳技术创新、转化、应用提供科技支撑。第二,要发挥科研机构的智力服务和科技咨询的社会功能,主动参与政府决策、企业研发与生产、社会建设与发展等各个领域中,以低碳的科学知识普及、低碳科技知识传播、低碳技术转化、低碳人才培养为抓手,引导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与公众重塑低碳技术理性,重视低碳、参与低碳、发展低碳,进而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低碳型技术社会献计献策。第三,重塑科研机构及其科研工作者的低碳技术理性,永葆追求真理、维护和平、保障安全的学术理性和道德底线,坚决杜绝危害人类安全的各类实验和研发,坚决反对和打击各类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食品添加剂、转基因等高风险的技术活动,维护科研理性的良好环境。

(四)建构社会组织理性:培育低碳技术服务组织,提高低碳技术服务质量和效益

社会组织应发挥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第三部门功能,在引导低碳技术理性选择、拒绝和抵制高碳污染行为发挥积极作用。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加强低碳技术咨询、技术评估、技术交流、技术经纪、信息服务、人才培训、金融中介、物流系统等中介组织发展,培育面向低碳技术创新、低碳产业发展、低碳社会建设的会计、法律、成果评估、产权界定等服务组织,为低碳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信息、资源等服务。积极发展低碳环保类中介组织和志愿者服务,采取多种传播渠道、组织形式和合作方式向社会和公众宣传低碳理念,提高绿色、低碳、生态的环保意识和自觉性,引导和培育社会的低碳技术理性,充分发挥监督、辅助、支持、协调等中介组织。

第3篇:低碳生产技术范文

0引言

讨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1]的京都议定书缔约方会议和哥本哈根世界峰会召开以来[2],世界实体经济的低碳化正在压过全球金融危机,成为人们寻求危中之机的最重要方向[3],科技教育界也迅速将热点转向低碳技术经济。河海大学已将低碳技术经济管理作为重点学科培育,建立了低碳技术经济研究所,正在申报低碳技术经济管理省级重点实验室。本文对建设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的必要性、基本内容和主要措施的认识,加以叙述。

1建设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的必要性

1.1低碳经济時代正在到来(1)全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人类生存过程,就是消费能源资源、向自然排放CO2等危害环境物质的过程。在正常情况下,自然界碳排放和吸收的循环是平衡的,但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世界工业经济发展、人口剧增、消费欲望无限上升和无节制追求生活方式升级,人类大量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破坏森林、湿地和水体等碳吸收转化载体,打破了生物圈碳循环平衡,导致温室效应,威胁人类生存[4]。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发表的第4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已是毫无争议的事实,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性是90%[5]。日益清晰的全球气候变化威胁使人类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形成广泛共识。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代表通过了《京都议定书》,目前已有190多个国家加入,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形式协调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抑制全球变暖,并首先限制发达国家CO2排放量的国际法案。2007年12月,IPCC大会产生了“巴厘岛路线图”,确认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核心就是进一步加强《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重点解决减缓、适应、技术、资金问题[6]。(2)发达国家抢抓低碳经济机遇。历史经验表明,当前金融危机像以往一样,都孕育催生结构升级和产业变革的新机遇[7]。奥巴马在2009年世界地球日上的讲话称:我们已不再是在保护环境和刺激经济中做出抉择,而是在繁荣与衰退中进行取舍。哪个国家在清洁新能源技术上领先,哪个国家就将引领2l世纪的全球经济[8]。随着坎昆会议标志的后《京都议定书》阶段到来,发达国家正凭借其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领域的领先优势,推动“碳关税”等世界经济新门槛和秩序的形成,将通过影响国际贸易与投资引发新技术革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引起以低碳产业兴起为重点的世界经济增长格局的新变化,导致一场涉及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产工艺、国际标准、消费文化、居民意识的全面社会变革[9]。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这种变革必然导致世界各国经济角色的重新洗牌。那些低碳理念先进、低碳技术领先、低碳产业体系健全的国家,将在新国际经济秩序中获得制定标准、抢占市场等发展先机[10]。2009年全球低碳市场价值为3万亿英镑,到2015年可能增加50%[11]。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构建下一轮国际竞争的长期战略优势,还有效刺激本国经济,增加国内就业,应对目前经济危机可一举多得。从近期看,也有相当的战略价值。(3)我国对国际社会的庄重承诺。我国GDP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但我国人口是日本10倍,人均GDP仅为其1/10,而单位GDP的能耗和排污更是其十几倍、几十倍。这不仅使我国承受着巨大的国际压力,而且自身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艰巨挑战[12]。我国政府庄重承诺,以2005年为基数,到2020年碳减排40%~45%,意味着今后相当长時期,我国将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大力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根本上改造高能耗和高污染的传统产业,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低碳经济之路。1.2低碳技术经济正在成为当代人才的通识由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如果每年在低碳经济上投入GDP的1%,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相反,如果继续以高碳方式增加GDP,那么现在每年获得1%GDP,将来每年得付出GDP5%~20%,仍无法逆转的地球生态灾难[13]。在这种“锁定效应”的警示下,教育界有识之士认识到,当代教育培养的任何学科的科技人才,必须以具备主动减少碳源、增加碳汇、降低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人为碳通量、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维持生物圈碳平衡,促进世界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意识和技能。在世界各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科学通识教育中,低碳技术经济地位凸显。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等开设了新专业,河海大学也设置了面向本科各专业的低碳技术经济讲座和研究生培养方向,低碳技术经济教育将是大学生科技教育的重要内容。1.3建设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是创新人文社科实践教育可行路径自然科学技术素质不高导致人才综合素质偏低,历来是我国人文社科人才培养的瓶颈,这与其基本沿袭“一本教材、一块黑(彩)板、一支粉笔、一张考卷”的传统教学方式有很大关系[14]。近年来,人们认识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实验相结合,是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文社科人才的重要途径,但对如何建设较偏重于工业工程技术的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目前仍在摸索中。作为新兴学科,低碳技术经济学理论的成熟性需要经历实践的推动及检验;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分支,低碳技术经济学在高校实验手段却又几乎为零。低碳(LowCarbon,LC)意即较低或更低的(CO2)等温室气体排放。低碳技术(LowCarbonTechnology,LCT)相对那些产生较高碳排放的传统技术而言,是指能源供给侧的光伏、风能、水电、核电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技术,以及能源需求侧的替代传统能源或节能减排的生产、流通、服务、消费和废弃物处理等能源使用方式。同样,狭义的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LCE)相对低碳社会(LowCarbonSociety,LCS)而言,特指能源供给侧的低碳化,即通过利用新能源和提高能效等方式,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温室气体减排;LCS强调能源需求侧的低碳化,指人们通过转变理念和行为方式,杜绝浪费,减少能源需求,实现生活消费的低碳化。而广义低碳经济则既强调低碳生产、又强调低碳消费,是狭义“LCE”和“LCS”的融合,要求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和管理标本,企业以LCS为发展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消费理念和行为特征,因而是针对碳基城市化的不可持续性提出的城市化发展的新载体和新途径[15]。我们认为,LCT经济学研究对象既不是纯低碳技术,也不是纯低碳经济,而是一门把低碳技术与低碳经济结合起来,应用自然科学和经济学基本原理,研究低碳技术领域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低碳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低碳技术领域内资源最佳配置,寻找低碳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方案,以求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其中,LCT是能源供给侧的光伏、风能、水电、核电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技术,以及能源需求侧的生产、流通、服务、消费和废弃物处理等节能减排技术的交叉与集成;而LCE则研究微观和宏观层面低碳领域技术与经济资源最佳配置问题。因此,建设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开展低碳技术经济科学实验,为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文社科人才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实验相结合的重要载体。

2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教学的基本内容及方法

2.1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教学的基本内容低碳技术经济实验教学体系由以下5模块构成。(1)低碳技术。能源供给侧的光伏、风能、水电、核电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技术,能源需求侧的生产、流通、服务、消费和废弃物处理等节能减排技术,以及两者的交叉与集成。(2)低碳经济理论。含科学发展观与和谐发展理论、生态环境科学、低碳技术经济学、城市化与现代化、不同发展阶段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及低碳城市化、低碳能源技术经济、低碳产业技术经济、低碳流通技术经济、低碳消费技术经济、低碳经济技术发展路径选择、低碳区域和社区、低碳宣传教育与科普、低碳经济国际比较研究和学术信息交流、国内外低碳城市化理论与实践借鉴等。(3)低碳经济政策。含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低碳经济发展产业政策、低碳经济发展区域政策、低碳科技创新政策、流通和消费及财税金融低碳政策等,以及低碳技术经济衡量和考核指标体系研究。(4)低碳产业发展。含低碳能源(水、核、风、光和生物质能发电及智能电网)、低碳光源(LED、无极灯等)、低碳制造业、低碳农业、低碳服务业、低碳公共事业、节能减排装备及工程、低碳交易(CDM和EMC等)的产业布局及规模化和集群化发展。(5)低碳计量方法学。基于IPCC框架温室气体排放和存储测量的T1、T2和T3方法学模式研究开发等。2.2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教学的主要方法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教学的主要方法[16],是基于上述5大模块的看、听、写、说、做和走等6环节。(1)看。将每个模块制成40幅平面模板及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共200幅,方便学生观摩,对低碳技术经济产生感性认识。(2)听。将“低碳技术经济实验”课划分为低碳技术、低碳经济理论、低碳经济政策、低碳产业发展和碳计量方法学等5个单元,每单元平均讲授4课时,着重结合实体教具和多媒体仿真课件讲解5大模块基本原理及科普常识,使学生基本掌握低碳技术经济理论知识。(3)写。“低碳技术经济实验”课每单元均布置单元设计或小论文写作。这其实是一个教学互动过程,在反馈前一环节教学效果,巩固看、听所得学识的同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观察、分析和解决1、2个实际问题,引发下一阶段创造和创新的兴趣。(4)做。这一环节强调培养学生创造和创新兴趣以及实际动手能力。在专家和实验师指导下,可以让学生设计制作低碳能源(水、核、风、光和生物质能发电及智能电网)、低碳光源(LED、无极灯)等模型或小型实用产品,也可运用系统仿真软件设计供应侧、需求侧或两者综合的低碳技术经济项目实施方案,还可直接为低碳生产企业加工或组装低碳产品。这一创造和创新过程应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和动手能力,有意识地孵化实用新型专利,甚至申报发明专利,激励学生与教师联合申报低碳技术经济科研项目,引导学生将这一阶段的收获与毕业论文或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取得更大成就。(5)走。在初步掌握低碳技术经济理论,并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安排学生进入低碳生产企业或低碳工程项目等现场实习,实现从理论学习和科学实验向实际工作的飞跃,有针对性地为低经济发展培养、输送复合型高素质低碳技术经济人才。这个环节同时又为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在校生的看、听、写、说、做提供了良性循环、不断提升的坚实基础。

3建设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的主要措施

建设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除硬件设施投入外,软件环境建设主要措施可概括为“一个目标,两个平台,三支队伍”。3.1始终把握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建设的科学和教育目标本实验室建设科学目的或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在于: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高等学校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为指导,紧密围绕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节能减排战略目标,突出本校学科特色建设并强化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布局,填补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空白,加强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人文社科专业学生低碳技术经济素质,加快低碳技术经济管理高层次人才培养,满足调整经济结构、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新兴产业战略对该领域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研究、应用和推广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技术范式,尤其是低碳城市化路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3.2构建低碳技术经济实验教学和科研公共平台实验教学平台以本科生实验教学为主,覆盖面广,涉及专业多,通用性强,主要为本科生服务,面向全校开放;科研公共平台主要针对低碳技术经济研究方向而建立的专业性较强的实验室,以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培养为主,主要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服务[17]。2个平台将采用适合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的两系列三层次实验课程体系。两系列是指技术类和专业基础类两个实验课程体系。实验技术类实验课程体系包括基本实验技术层、仪器设备使用和操作技术层、专业能力培养实验技术层3个层次,主要对学生进行诸如实验室使用规则、仪器设备使用方法,实验基本技术以及专业技术等技能培训,使学生掌握标准的基本实验技能,为将来进入专业基础实验课程学习奠定基础。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体系包括验证基础层、探究综合层和设计研究层3个层次,主要对学生进行理解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思维及能力以的培养。2个系列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指导思想,遵循认知规律,依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遵照由提高动手能力到培养创新思维的宗旨,起到相辅相成作用:技术实验课程体系的建立不仅为专业基础实验课程的实施奠定基础,而且也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掌握一技之长的有效途径;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体系不仅可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理论,而且还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2个平台建设贯彻资源共享原则。教学实验室应以功能为主建设,按功能相似原则使用,不仅避免类似功能实验室重复建设,而且使实验中心涵盖的实验功能多样化。在此基础上搭建科研公用平台,形成完整的实验室共享平台,充分地利用资源。3.3抓好实验管理、实验教师和实验技师三支队伍实验管理队伍主要由教学实验中心领导班子、实验室主任构成,基本职责是实验教学管理和设备管理,如实验教学目标计划制定、实验教学课程建设、实验教学实施过程管理以及实验室设备等硬环境建设和技术服务等。实验教师队伍由理论课教师和实验室教师组成。理论课教师主要完成验证性实验的教学任务;实验室教师主要完成实验技术培训。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由理论教师和实验室教师共同完成。实验技师队伍主要由实验技术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实验教学服务和保障以及技术支持等工作。实验教学水平的高低,关键取决于“三支队伍”建设的成效,抓好高水平的三支队伍是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建设的核心工作。应确立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学术团队为骨干、以实验技术人员为支撑,结构合理、骨干稳定、素质较高、专兼职结合、适应学科发展的创新型实验队伍建设目标。当前迫切需要加强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实验技师队伍建设,他们既要熟悉基本实验技术,又要掌握现代低碳技术科学前沿的实验技术;既要了解不同专业的基本实验技术,又要掌握某专业某领域先进的实验技术。应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如聘用高水平教授为学术带头人,设置实验教师岗位,吸引博士、硕士充实实验教师队伍,现有人员赴国内外大学进修学习等,建立一支教学理念先进,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娴熟掌握实验技术,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实验师资队伍。

第4篇:低碳生产技术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技术创新;问题;对策

世界经济发展建立在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基础能源大量消耗的基础上,事实上这是一种“高碳经济”,严重破坏地球的生态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走向现代化工业,“高碳经济”快速增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增加,由此引发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危及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由此催生了“低碳经济”的产生。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走向,通过新一轮的技术研发、制度创新、产业转型及新能源的应用,提高了地球能源的生产与利用效率,建立了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这是人类走出“高碳经济”和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低碳经济与技术创新概述

“低碳经济”产生于“高碳经济”下全球变暖的时代背景中,之所以引起世界各国的共鸣,主要来源于英国政府在2003年颁布《Thefutureofourenergytocreatealowcarbone-conomy》白皮书。迄今为止,世界各国的学者们对此仍然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定义。通常来说,目前学术界又三种观点:方法论、行为论与革命论。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特认为:低碳经济指的是以市场经济发展机制为核心,通过制度创新来推动技术的创新,最终实现低能耗、低排放、高能效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从行为论的角度来说,我国专家冯之骏、潘家华和陈柳新曾经指出:目前,各种经济类型中,低碳经济是社会经济成本和生态环境成本最低的经济类型,集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生活、低碳城市经济发展形态的总和,是一种修复地球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型经济形态。从革命论角度说,我国学者鲍健强、庄贵阳等人认为:从根本上来说,低碳经济是对现代化工业文明的反思,是一场依赖于技术和制度创新的新型经济格局,是一场涉及人类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价值观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能源经济革命。低碳经济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J.A.Schumpeter早在1992年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技术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J.A.的创新研究概念非常广泛,涉及到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从技术创新角度来说,J.A.将其定义为新技术应用导致产生的函数的移动或者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他认为技术创新就是一种技术价值的实现。S.C.Solo、G.Lynn、C.Freeman等人在技术创新方面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国内学者对技术创新的界定受国外学者影响较大。傅家骥等人认为:技术创新是某一地区或者国家抓住市场发展潜在的机会,以获得经济效益和商业利润为主要目标,重新组织当地的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建立效率更高、费用更低、消耗更小的生产经营模式,进而推出一系列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和创新生产方法,开辟国内外更广泛的市场,获得更多的原材料和半成品供给地区和国家的生产。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没有高效的技术创新系统,粗放型经济向效率型经济转变就缺少了技术支撑。

二、我国低碳经济技术创新发展现状

从我国低碳技术创新发展现状来看,在低碳技术创新、专利技术转让及应用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首先,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研发能力薄弱,自主创新研究发展缓慢。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研发环节的强弱。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研发能力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第一,低碳创新技术研发人才极度匮乏,核心技术研发人员、优秀的技术创新人员和综合素质较高、目光长远的企业家更是凤毛菱角,严重制约了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研发。第二,我国低碳技术整体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相对于国际水平来说比较落后。很多关键技术,例如高性价比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生物能技术、氢能技术等都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缺少科学有效的资金支持和建立机制。第三,低碳创新技术研发资金欠缺,同时低碳技术专利质量偏低。我国低碳技术专利总量较多,但是发明专利所占比重仅达到一半,而且我国低碳技术创新专利申请基本上都集中于科研所,企业专利申请数量过少。其次,我国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意识淡薄。我国大部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仍然缺乏生态平衡的紧迫感和低碳技术研发创新的热情,在低碳技术创新模式与方向的选择上存在比较严重的短期行为,企业战略发展方向时常背离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最后,低碳技术国家转移受到严格的限制,影响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研发的脚步。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基于国情的发展需求和结构优势来说,通过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等方式进行低碳技术创新,由此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但是按照“共同而有区别”的原则来说,在全球节能减排的共同协作过程中,发达国家有义务帮助发展中国家获得低碳技术。但是很多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核心技术,维护低碳技术优势以及处于国家利益考虑,总是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借口,设置重重壁垒限制发展中国家低碳技术的进步。总体来说,我国低碳技术的创新发展之路困难重重,要想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国家、企业及相关部门必须从人才、资金、政策制度等方面共同努力,为低碳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大力扶持低碳技术创新及专利技术的研发保护,让中国尽早步入低碳经济发展轨道。

三、中国低碳经济技术创新发展对策

(一)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首先,企业需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如今,低碳经济已经席卷全球,低碳技术已经引发了社会的迅速变化,“绿色世界”就是人类向往的未来。企业作为低碳技术创新的主体需要加大自主创新能力,这就需要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尽快适应世界低碳经济的热潮,明确技术研发的目标,从根本上实现低碳经济的转型。目前,我国很多企业低碳技术创新仍然依赖于高校及科研机构,产品的市场指向性不明确。所以,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应该实现紧密合作,将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和企业的资金实现完美融合,最大限度调动各自在低碳技术创新领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尽快实现我国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优化。其次,我国企业需要在低碳技术创新领域增加资金投入,实现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企业作为低碳技术创新的主体,需要充分考虑市场、消费者需求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低碳经济的国际化的背景下,如果企业只考虑短期利益,放弃长远利益,必定会被时代淘汰。企业必须调整经营模式,让自身的发展经营模式与低碳技术之间达到平衡。企业作为低碳经济的执行者,同样应该对社会承担责任。企业在进行产品营销过程中需要大力宣传低碳经营理念,提高广大消费者的低碳环保意识,并逐渐改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创造、发现市场契机。因此,我国企业需要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以企业的自主创新为发展动力,通过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的高度融合,加大对低碳经济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实现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培育、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改造传统产业,同时加速发展生产业,全面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续航能力,为我国尽早步入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制定相关保护措施,推动低碳经济技术创新

一项低碳技术专利的成果从研发到投入市场,其中存在着巨大的未知风险,风险之重制约我国低碳经济技术的研发。因此,政府部门可以有针对性地建立低碳技术风险投资机构,在政策上给予低碳技术研究一定的优惠。当然,低碳技术风险投资机构会在技术研发过程中承担一定的风险,如果新技术研发成功,顺利投入市场,低碳技术风险投资机构则应该获得相应的风险投资收益。就全球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我国政府必须积极掌握低碳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与话语权,由此才能更好地在我国开展低碳经济,才能融入世界经济发展当中。

(三)加强国际低碳经济技术创新之间的交流合作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它融合了多种技术、多门学科为一体才能进行生存与发展。低碳技术与传统技术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汇聚了多门学科与技术,单独依赖于某一个企业、某个领域、某一个部门、某一个国家都无法完全实现低碳经济。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发展需要完整性,只有世界各国通力合作,共同面对世界生态环境问题,共同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产业技术联盟,才能更好地运行低碳经济。我国低碳技术发展与发达国家差距仍然很大,要想短时间内提高低碳技术创新与发展,一方面要借鉴国外的自主创新成果,加强国内外合作交流,实现低碳技术全球共享,另一方面,还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加强自主研发能力。以美国为例,低碳技术创新非常重视市场调节,技术创新机制由高校、企业、非营利性组织共同构成。各个产业之间实现了技术融合与扩散,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美国低碳技术研发创新资金有八成都是企业提供,而八成的低碳技术研究都由高校担任,非盈利机构则在企业与高校之间起到协调、控制作用,研究成果不会直接投入市场应用。再例如,欧盟低碳技术研究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及欧洲联合研究重心共同承担。欧盟为了将新的科研技术普及到各个生产领域,大力进行新技术的宣传推广、试验和示范,中介机构也会为了新技术的宣传制定一系列的宣传计划。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低碳技术从研发、投入生产到进入市场一路顺畅,让低碳技术充满活力。从美国和欧盟的例子来看,我国需要向其努力学习,加强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交流,积极引进、吸收、消化低碳技术,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寻我国低碳技术发展之路。此外,我国还应该建立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联盟,探索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新的合作模式,包括政府、企业、高校、学术、培训机构、非营利组织等,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共同作出努力。总的来说,低碳经济技术创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事情,涉及到科研机构、高校、政府、企业及消费者等诸多方面,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必须协调发展、相互支持,才能使我国低碳经济技术创新顺利实现。当然,现阶段我国低碳经济技术创新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相信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一定可以逐步解决问题,带领中国企业走出低碳经济技术创新的瓶颈,迎来社会经济全新的发展局面。

参考文献:

[1]OpschoorH.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adwindlingcarbonspace.EnvironResourceEconomics,2010.

[2]GrubbM,,LaingT,WillanC.Globalcarbonmechanisms:lessonsandimplications.ClimaticChange,2009.

[3]黄栋.低碳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J].中国科技论坛,2010,(2)

[4]冯之浚,周荣,张倩.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9,(12).

[5]庄贵阳.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障碍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7).

[6]孙滔.低碳技术———低碳经济的核心竞争力[J].河南科技,2010,(16).

[7]赵卓,肖利平.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瓶颈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0,(6).

[8]黄栋.低碳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J].中国科技论坛,2010,(2).

第5篇:低碳生产技术范文

关键词:关中—天水经济区;低碳经济;企业发展;对策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正式出现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其后被不断肯定,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低碳经济是相对于高碳经济而言的。低碳经济通常是指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的总称。它以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为基本特征,是应对碳基能源对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具有经济性、技术性和综合性三大特征。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新的支柱之一,也是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占据世界经济竞争制高点的关键。低碳经济作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建设两型社会的基本途径,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

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心,是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要地。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一是节能降耗难度大,能源制约发展;经济区长期以来处于能源产业链末端,造成产业耗能高、温室气体排放多和工业附加值小。能源消耗持续快速增长,能源供需矛盾继续加深;节能降耗的长效机制不健全,可持续性差,反弹压力依然较大。二是粗放经营不可持续,方式制约发展。经济区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以高耗能、高污染为主要经济增长方式,以重工业为主的区域工业对能源的依存性很大,工业处于产业链低端,产品附加值低,依靠低级加工发展经济,经济竞争力较弱。三是工业大气污染严重,环境制约发展。以煤炭、石油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烟(粉)尘等污染,对经济区的大气环境质量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环境总体状况为局部有所改善,但总体仍在恶化。四是交通运输能耗高,污染制约发展。经济区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公路运输成为最主要的运输途径。经济区各城市民用汽车拥有量逐年增长,然而机动车尾气污染必然导致经济区交通运输耗能高,尾气污染严重,制约经济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对策

企业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微观经济主体,大力发展企业低碳经济是促进经济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建立低碳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要举措和必然选择。

(一)完善企业低碳减排制度

企业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有效提升企业绿色竞争力,都需要严格的低碳减排制度作保障。首先,建立节能管理机构制度。为有效实施企业绿色低碳节能管理,应成立企业专项节能工作管理机构,由企业高管兼任管理机构负责人,建立一系列节能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配备专职管理工作人员,完善节能工作责任制,建立节能降耗工作长效机制。其次,建立企业能效标准制度。积极制定、推行和完善节能生态环境等各项企业标准,并积极参与国家能效标准的制定,推动整个行业能效标准的升级。实行企业能效定期考核,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和低效益的产品生产。再次,实行企业节能奖罚制度。建立节约奖励超额处罚管理制度,完善能源计量,明确、细化节能减排管理目标,实行能耗定额管理,签订节能降耗责任书,定期检查通报,将能耗指标完成情况与节能奖罚制度挂钩。第四,实施企业低碳产品认证制度。低碳产品认证是以产品为链条吸引全社会在生产和消费环节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企业应根据国家统一的低碳产品目录,统一的国家标准、认证技术规范和认证规则进行认证,积极开发低碳产品,主动实施低碳产品认证制度,通过产品认证激发社会公众的消费选择和消费模式转变,最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二)研发企业低碳技术体系

低碳技术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力量,具有战略性、增长性和带动性。低碳技术一般包括减碳技术、无碳技术和去碳技术。首先,建立低碳技术革新推广机制。加快低碳节能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积极组织对共性、关键和前沿节能技术的研发,建立节能技术创新机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的低碳节能技术。其次,大力研发低碳环保技术。主要包括污水废气处理技术、固体废物再利用技术等,同时还涉及相应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如污水净化技术、空气净化治理技术、有毒气体吸附技术等。再次,大力研发低碳节能技术。主要涉及工业节能、交通节能、建筑节能和服务节能等方面的技术,如新兴建筑节能材料开发与利用技术、节能照明应用技术、集中供冷供热节能技术等。第四,大力研发低碳减排技术。主要包括余热回收技术、余热循环与余热发电技术、清洁燃煤改造技术以及IGCC、CCS、农业减排技术等,低碳减排技术一般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利用的全过程。第五,大力研发低碳能源技术。重点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生产和利用技术,同时也包括能源传输技术,如高压、超高压以及智能电网技术等。

(三)建立企业低碳生产体系

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各类污染物的排放,积极建立低碳生产体系,实现企业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首先,转变企业生产方式。转变高消耗、低效率和高排放的传统生产方式,逐步建立低消耗、高效率、低排放的低碳生产方式;从“资源产品废物”的开放式线性经济模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封闭式循环经济模式转变,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其次,转变企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低能耗、低污染、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增加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比例,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可再生能源,不断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努力实现节能、节地、节水和节材;再次,提高企业能源效率。高耗能企业应强化能源需求管理,重点开展节电和用电效率管理;力争采用双燃料系统,逐步形成以电力和燃气为重点,气电互补的能源需求体系,扩大可再生能源消费,进一步降低单位产值能源消耗。

(四)开发企业绿色低碳产品

企业应更加关注社会的发展,关注产品的节能潜力,关注行业的低碳发展,生产更多低碳节能产品。首先,强化绿色产品设计理念。企业应成立节能产品技术中心,研制生产节能降耗的绿色低碳产品,不断优化产品包装方案,从包装材料、包装结构和包装废弃物回收三方面综合考虑绿色包装设计,使产品包装的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最少。其次,加强绿色产品生产管理。产品生产过程绿色化,完善生产节能管理,采用低碳节能先进技术,加强过程监督考核。加强计量器具校准和检修,完善能源计量,为企业生产节能奠定基础,对各工艺和产品生产实行能耗定额,严格执行节约奖励超额处罚的管理制度。再次,探索产品绿色回收措施。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报废产品材料回收和无害化处理办法,强化绿色设计理念,综合考虑产品结构的易拆卸性;产品材料的易回收性;材料成分的标识性和产品设计的模块化。

(五)完善企业绿色低碳管理

面对经济区气候挑战,完善企业绿色低碳管理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绿色竞争力”的现实需要。首先,强化企业绿色生产管理。企业应实施绿色低碳生产战略,大力发展绿色低碳技术,将绿色化贯穿生产始终,建立企业绿色管理机制,以节能、降耗、减污为目标,以管理和技术为手段,推动企业管理走上标准化、规范化和国际化。其次,加强企业绿色营销管理。企业通过加强宏观管理,运用营销组合,建设绿色企业文化以及健全绿色管理制度等途径实施其绿色营销管理战略,推动企业绿色技术、绿色生产、绿色包装和绿色产品发展,增强企业绿色竞争力,实现企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再次,加强企业碳管理。碳风险是指在二氧化碳的排放管制措施不断出台时,对企业经营,特别是对企业收益产生影响的评价指标。企业实施“碳管理”才能减少碳风险,因而,必须对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有效的“碳管理”,使企业生产商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小化。

参考文献:

[1]冯之浚,牛文元.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9(08).

[2]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23(01).

[3]李忠民.中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报告(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李忠民.中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报告(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5]胡泉.低碳产品认证制度将出台[N].中国房地产报,2012-11-09.

[6]陶良虎.中国低碳经济—面向未来的绿色产业革命[M].北京:研究出版社, 2010.

[7]陈飞. 低碳城市发展与对策措施研究——上海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8]世界自然基金会低碳企业发展项目组. 企业低碳领导力—聚焦未来经济发展新机遇[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第6篇:低碳生产技术范文

关键词:低碳技术创新 模式 选择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6—046—04

生态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其内涵与科学发展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王经北,2010)。发展低碳经济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体现(冯之俊,2009),因此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我国正处于以重化工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进程中,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煤炭主导型的能源结构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加之人口众多、能源技术落后,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成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面临的严峻挑战。已有文献主要从节能减排(10hnston,2005;庄贵阳,2005)、实现途径(Stern,2006;付允等,2008)以及市场价值(IPCC,2001;Kawase,2006)三个方面探讨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发展思路,均认同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而低碳技术创新模式是低碳技术创新行为的逻辑过程和理论导向,能够有效地规避实施风险,保障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的快速形成和稳定提高。因此,如何在明确低碳技术创新系统特征的基础上,选择有效的低碳技术创新模式并提出相应的模式实施支持政策,就成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低碳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意义

低碳技术创新模式是科学发展观的逻辑延伸,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在全球气候变暖和资源环境约束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标志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并成为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建立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由之路。服务于工业文明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构建新的低碳技术创新模式势在必行。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以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要求,低碳技术创新模式的构建必须满足科学发展现的要求,必须依据我国区域低碳技术创新系统的特征,做到充分体现以企业为代表的低碳技术创新主体能动性,合理配置和使用低碳资源,正确处理低碳创新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形成统筹发展的生态协调机制。

低碳技术创新模式是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的合理制度安排。是低碳经济稳定发展的有效保障。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之中,面临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与此同时,我国以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为基础的技术系统,以及由此基础上粗放的能源利用系统,决定了随后的技术系统与利用系统,这是一种路径依赖过程。它在不断追随的技术创新与相应的制度创新中获得递增的规模收益,路径依赖过程不断得以强化,形成了“碳锁定”状态。重重困境表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紧迫性和挑战性。发展低碳经济,不仅需要“硬”的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也需要“软”的制度和政策保障,这种“软”保障就是低碳技术创新模式。碳技术创新模式是指导和规范低碳技术创新行为的一整套制度安排,能够最大程度地规避实施风险,确保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的快速形成和稳定提高,从而能够有效地保障我国低碳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我国低碳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存在的难题

首先,低碳技术创新模式的内涵不明、类型不清是在进行具体的模式选择时面临的首要难题。低碳技术创新与一般技术或制度创新在背景、内涵及方法上具有显著区别,这主要体现在低碳技术的特点上,正是由于技术创新过程的高度不确定性、创新收益未知性和溢出性使得低碳自主创新系统必然具有更加复杂的结构和处于更加多变的环境条件之下,从这个意义而言低碳技术创新模式与一般的技术创新模式必然具有较大的差异。然而这种差异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现阶段却仍然处于混沌状态。各执一词,没有统一的认识。关于低碳技术创新模式的类型,国外的主流观点是进行“突破式创新”,认为传统能源技术具有严重缺陷,无助于稳定全球气候,因此要以可再生能源技术为主体对能源生产技术进行突破性的转变。虽然这一观点也能在国内找到立论依据,但官方却更加肯定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集成创新再到原始创新的“渐进式创新”模式。此外还有强度更为剧烈的“根本性创新”模式以及非常缓和的“自由式创新”模式。究竟如何划分,还需依据我国国情进一步探讨。

其次,我国显著的区域创新能力差异使得低碳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更加困难和复杂。低碳技术创新模式还需要根据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系统的特征加以选择。低碳技术创新模式要与低碳技术创新系统相适应,表现为低碳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要基于已有的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不能不顾客观能力的实际任意选择,这样不但不会进一步提升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反而有可能起到相反的阻碍效果。根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小组每年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呈现不平衡发展的态势,显著的区域创新结构差异决定了低碳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需要因地制宜、灵活选择,这必然加大模式选择的难度。

再次,如何科学评价我国区域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是低碳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主要难题。从理论上而言,在评价我国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按照能力的强弱选取适宜的区域低碳技术创新模式是一个可行的办法。然而,难点恰恰在于区域低碳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复杂性。区域低碳技术创新系统也是一种区域创新系统,按照区域创新系统的特征,其系统构成包括低碳技术创新主体性要素、低碳技术创新资源性要素和低碳技术创新环境性要素。低碳技术创新主体性要素是创新活动的参与者,主要包括企业、政府、科研院所以及金融中介机构等,其中企业是创新的主要执行者;低碳技术创新资源性要素是创新活动的资源基础,包括从产生创新成果到将其转化为现实经济效益的过程所使用的一切资源;低碳技术创新环境性要素是创新活动产生的背景与保障,制度环境是其中的核心。因此区域低碳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成只要包括低碳技术创新主体创新能力、低碳技术创新资源供给能力和低碳技术创新环境支撑能力三个方面,具体指标的选择关系到区域低碳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科学性,是选择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技术创新模式的主要难题。

三、我国低碳技术创新模式的类型与选择方法

针对我国低碳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存在的难题,笔者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低碳技术创新模式的内涵、类型及选择方法。

1.低碳技术创新模式的内涵及类型。由于研究背景和视角的不同,国外学者关于低碳技术创新模式的研究结论具有较大差异。主流观点是进行以可再生能源技术为主体的突破性创新,新的能源技术是对能源生产技术的革命性变化,而传统能源技术具有严重缺陷,无助于稳定全球气候

(Tushmall &Aanderson,1986;Hoffert,2002),甚至更激进地将低碳技术看作是一种技术范式的转变,是要对传统能源技术以及建立在传统能源技术之上的社会、经济系统进行一种根本性的改变(Berkhout,2006)。这种观点认为传统的碳基技术使得社会经济技术系统形成了路径依赖,这种依赖一方面来自于建立在传统能源技术之上的技术锁定(Arthur,1989):采用老技术的递增收益导致了锁定,从而阻碍了新的能源技术替代优势的形成,能源的生产和消费系统同样面临递增收益导致的技术系统锁定的问题。路径依赖的另一方面是制度锁定,制度可以理解为规范人类行为的所有约束变量,这包括正式的约束如法律、经济规则与合同,以及非正式约束如社会习俗与行为规范。相比而言,较为缓和的观点是进行渐进性创新,即对现有技术的非质变性的改革与改进,是基于现存市场上主流顾客的需要而进行的线性、连续的过程。这种观点认为现有技术经济系统中某些技术如节能技术就已经可以应对温室气体的排放了,“只要进一步拓展现有技术的应用,人类在21世纪上半叶将可以解决碳排放和气候问题”(Pacala &Socolow,2004)。

从学术逻辑上看,国内关于技术创新模式的研究成果与国外具有相似之处,也提出了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两种自主创新模式,其追随者(胡鞍钢,2008;王海芹等,2009)认为中国需要实现一个传统的发展路径向一个创新性的发展路径转变,他们的立论基础与国外突破性模式或技术范式转变的观点在本质上是不谋而合的。与国外有所不同的是,除上述两种模式外,我国学者根据中国技术创新的特殊环境和实际水平,提出了第三种模式,即自主创新模式,包括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后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三种类型,从内容属性上来看,这种模式是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综合。自主创新模式被国内多数学者所接受(党文娟等,2008;宋德勇,2009),他们认为中国的技术创新将经历对前沿技术的引进、模仿阶段及自主创新阶段,促进技术进步应注重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

自主创新的概念与区域创新系统有很大的关联性(江蕾等,2010),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必须依赖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也必须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基本途径。低碳自主创新系统是区域创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以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要求,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必须依赖自主创新,低碳技术创新模式也是一种自主创新模式,也可分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后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三种类型,只不过在内容和性质上有所不同,这三种类型的作用对象是具体的低碳技术,而自主创新模式的对象是一个一般性概念,可以是能够提升竞争力的所有技术,可见低碳技术创新模式是自主创新模式的具体化表象。

2.我国低碳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方法。低碳技术创新模式包括低碳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后再创新、低碳技术集成创新和低碳技术原始创新三种模式,具体哪种模式最为适宜,还需要根据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系统的特征加以选择。低碳技术创新模式要与低碳技术创新系统相适应,表现为低碳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要基于已有的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不能不顾客观能力的实际任意选择,这样不但不会进一步提升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反而有可能起到相反的阻碍效果。

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是以增强低碳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为目标,充分发挥低碳技术创新行为组织(包括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中介和政府)的自主创新积极性,高效配置区域创新资源,将创新构想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的综合能力。根据上文低碳技术创新系统的构成特征,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可以从低碳技术创新主体(agent)、低碳技术创新资源(source)和低碳技术创新环境(ci‘rcumstance)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区域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指数LCI可以用以下模型求得:LCI=agent×source×circumstance,式中agent、source和circumstance分别代表低碳技术创新主体、资源和环境的实证评价得分。根据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指数的大小可以将区域的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划分为弱、中、强三类,不同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的区域均有三种低碳技术创新模式可以选择。于是不同类型的低碳自主创新模式与不同程度的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组合在一起,形成9种低碳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方案(如图1所示)。

然而在实际选择中,并非所有的方案都是可取的,不可取的选择方案分为两类:一类是低能力高模式方案,这类方案的共同特点是在较低的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现实下却选择了需要较高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实现的低碳技术创新模式,如方案B和方案C。根据自主创新的内涵,低碳技术的原始创新是完全按照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低碳核心技术或核心概念的突破;低碳技术的集成创新是通过不同单项技术的要素、结构、功能之间非线性相互作用被整合而生成的不同于原单项技术的新技术。可见,这两种低碳技术创新模式需要有中度的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作为支撑和基础,方案B和方案c这种忽视客观实际盲目跃进的方案对提高低碳技术创新能力而言不但无利反而有害。另一类是高能力低模式方案,这类方案的共同特点是在较高的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现实下却选择了只需较低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就能实现的低碳技术创新模式,如方案D、方案G和方案H。低碳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通过模仿低碳技术首创者的实质性技术,或引进或破译首创者的低碳核心技术,通过吸收和改进获得更具竞争力的低碳核心技术。可见这种模式只需要较低的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即可,因此方案D、方案G和方案H虽然是可以达成的,但是从最优化的角度而言,未充分展现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的效能,造成了能量的浪费,也是不可取的。根据上述分析,在选择我国的低碳技术创新模式时,有效的选择方案只有三种:基于弱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A)、基于中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的集成创新模式(E)和基于高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的原始创新模式(I),这也恰好符合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现实。根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小组每年都会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呈现不平衡发展的态势,东、中、西部自主创新能力以此递减(范柏乃,2004),因此本文初步判断东部地区适宜模式A,中部地区适宜模式E,而西部地区适宜模式I。

四、有效实施低碳技术创新模式的政策建议

我国低碳技术创新模式的有效实施,需要低碳技术创新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功能上的有机互补,需要政府、高校、研究机构、金融中介等低碳技术创新主体之间,建立一种稳定的、良好的作用机制,从而有效利用我国低碳技术创新资源,最终达到提升我国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的目的。具体的创新实施支持政策可包括以下几点:

1.发挥政府作用,综合运用相关政策工具。政府是低碳技术创新的推动者,在促进低碳技术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要在国家低碳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上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促进与低碳技术创新有关的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与行为引导。同时,加强创新主体的有机联系,对企业、NGO、研究机构、大学等机构进行有效的组织与协调,充分调动和发挥创新主体(企业)的积极性。政府要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工具来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从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两个方面并结合技术的生命周期来搭配政策工具,深入研究这些政策工具的传递机制与实际绩效。进而建立起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低碳技术创新政策体系。

2.完善低碳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低碳技术创新系统需要有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社会服务体系的支撑,加快企业低碳技术中心的建设,实行以低碳创新为中心、以低碳市场为导向、以产学研相结合、提高低碳创新能力为要求的组建方式,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低碳技术创新体系。结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我国低碳经济的技术推动政策应该把重点放在加强低碳产业创新能力建设、建立低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上面。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是保障低碳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能力建设的内容很多,包括:技术标准、技术信息、技术数据、设备仪器、计算软件、技术咨询、产品认证、技术培训等。能力建设要由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在内,联合起来,共同对资源进行整合、共享、完善和提高,通过建立共享机制和管理程序逐步做到资源有效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低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成立部级的低碳产业研发中心等。

3.加强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建设。目前我国设立了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政府基金)和中国绿色碳基金(民间基金),满足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需求。但是,现有的这两个基金主要资助碳汇的项目,还未将基金用于低碳技术研发的支持和激励上。碳基金的目标应该除了关注碳汇的增加外,还需要更加关注通过激励商业和公共部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从中寻求低碳技术的商业机会,从而帮助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社会。定期的激励机制,可刺激有能力的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生产出更加节能的新产品,带动整个行业的技术升级,实现更大的节能减排目标,对超过能效标准的企业进行特别补贴,鼓励企业进行低碳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具体实施中,在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上,来引领企业开发先进的低碳技术,研究和实施低碳生产模式。要发挥产业低碳技术政策在市场激励中的作用,政府用政策激励和保护企业的创新积极性,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适当增加环保投资,开展环境资源税和环境补偿税的收费,实行生产工艺排污许可证制度等。

4.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积极参与低碳国际技术合作。已有先进技术从发达国家流入发展中国家是发展中国家能够发展低碳技术并最终向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之路。技术的国际间转让能够很好地解决发展中国家低碳技术的缺乏,促进关键低碳技术的不断突破,从而加快世界低碳经济建设的脚步。寻求与拥有先进能源技术的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合作,可以加快中国的能源技术进步,有利于实现减排目标。反过来,当前发达国家也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和高昂的减排成本,也迫切需要在发展中国家寻找减排市场。CDM正是鼓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通过技术合作和技术转让,达到双方有效减排的目的。双方面的需求使得国际间低碳技术合作成为可能。

第7篇:低碳生产技术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发展;产业结构

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优化有双向影响的关系,本文从低碳经济视角研究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探讨二者的关系,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必须基于低碳经济的发展,而想要实现低碳经济,又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产业发展是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就我国产业发展现状来看,资源环境对产业发展制约性越来越强。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不能再延续发达国家的做法,需要在调整升级中实现“发展+治理”的路径,以可持续发展为要求,以低碳经济理念为导向,缓解我国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在低碳经济发展约束条件下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最终实现低碳经济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双重发展目标。

1.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分析

低碳经济具有“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三低基本特征,以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目的,是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的综合,是社会经济从高碳能源时代转向低碳能源时代的一种经济演化模式。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要在产业结构优化中贯彻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在发展低碳经济模式下也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进一步调整优化,这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1.1低碳经济导向产业结构的优化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产业之间的梯次转换以及产业之间的比例转换,即在分析产业结构的特点之上,以先进技术的应用为主导,不断改进产业之间的比例。但是,我国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却没有考虑产业结构的优化问题,在发展中忽视了对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忽视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能源消费模式,以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出现并引领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低碳经济是以“三低”、“三高”为基础的,要求在经济发展中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高效能+高效益”,实现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高效利用能源,开发低碳产品,实现全球生态平衡。低碳经济的实质要求以“三高”、“三低”为准则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协调发展。

1.2产业结构决定低碳经济的实现

随着工业化发展的步伐,生产运作需要投入越来越多的物质资源,且物质资源的需求远大于资源的再生能力;另外,工业化发展所产生的废弃物越来越多,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多,污染越来越严重。经济发展的推进,使得产业结构转型越来越急迫,逐渐从资源密集型转向现代化服务业和技术密集型,而产业结构的优化也逐渐降低了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对资源环境是正向影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必然手段,决定着低碳经济的实现与否。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各产业要大力降低碳排放的强度,又要求加大低碳产业的发展,限制高碳产业的比重和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性。

2.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对策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是能源结构优化的必然手段,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但是,现阶段我国处于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转型期,对一些高碳产品的需求仍然很大,如电力产业、水泥产业等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因此,我国需要在保持基础性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大能源资源的利用程度,降低产业的碳排放强度,实现我国产业结构优化。

2.1引导产业方向,实现低碳化产业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总目标是在资源环境平衡的基础上,利用产业经济的比较优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构建生态型、节约型、集约型产业发展模式,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培育产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基于我国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调整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必经之路是发展低碳经济,以低碳视角促进我国产业发展。结合我国产业发展现状,笔者提出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为:转变我国第一产业碳汇转化率、加强我国第二产业技术创新率、增加我国第三产业的产值份额,拓展我国产业发展空间,全面贯彻低碳经济发展,促进低碳技术、低碳产业发展,实现我国低碳化产业发展。如,我国资源开发行业中加强对资源开发的统筹规划工作,升级资源行业的准入条件,推广资源行业先进技术的应用,提升资源行业的回采率,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资源有效性保护。

2.2优化能源结构,实现清洁化能源

低碳经济的本质是我国一场现代经济革命,是对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实现能源低碳化发展。优化我国能源结构,实现清洁化能源发展可从以下四方面如手:第一,加速开发新能源新材料,提升我国新能源产业比重,实现我国低碳能源产业;第二,加强投资政策对产业能源结构的扶持,促进能源结构的转变,降低煤炭能源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多途径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实现低碳经济产业发展,满足未来能源需求,实现能源安全利用;第三,加快建设可再生能源,促进可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可再生能源模式是指“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相互转换的模式,是循环经济的内涵发展模式;可再生资源产业是指通过对产品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对其进行改造加工后制造而成的新型市场产品;第四,促进传统能源的集约开发,提升能源利用的有效性。如,对传统能源的开发建设应合理开采利用能源,减少能源开费,合理配置传统能源,实现传统能源的集约开发。

2.3推广低碳技术,充分使用能源

实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提升化工业能源利用效率,控制化工业能源单位能耗,以产业减排方式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实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然而,我国能源强度与各产业能源利用效率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基于产业能源利用效率控制我国能源强度。从我国部门能源结构来看,工业能源利用虽然有所下降,但短期内仍然是我国最大的能源消费主体,建筑业和交通业则成为我国能源消费最快的消费增长主体。提升我国能源的利用效率,需要逐渐淘汰能耗高的产业,逐渐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实现我国高能耗产业向生态环保产业转型。调整优化我国低碳产业的发展,以低碳技术的开发、应用增强低碳产业发展动力,以低碳技术带动低碳产业升级;以低碳技术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生产,实现清洁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创新新能源技术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原动力,只有不断创新和应用新能源才能实现生产生活领域内能源的应用结构转换,逐渐从高污染、高排放转向低污染、低排放。而低碳技术的开发创新,需要依托于先进的科研主体,搭建产学研一体化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实现“企业、市场、研发”多方组织联合,以低碳经济关键技术为攻坚关键点,长远规划低碳经济发展,实现新型高新低碳产业。

2.4发展低碳产业,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

发展低碳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转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由低碳化的能源系统、技术体系和产业结构逐渐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高碳体系和高碳产业,推广应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第一,创新我国产业链,打造低碳化的产业链;第二,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低碳化转型,逐渐替代传统的高碳产业,降低产业能源消耗。提升我国能源的利用效率,需要逐渐淘汰能耗高的产业,逐渐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实现我国高能耗产业向生态环保产业转型,即以低碳技术淘汰高碳落后技术,利用生产规模效应以及产业集聚效应控制产业能耗,降低产业成本,大力发展节能减排产业,打造生态型工业园;第三,推进我国低碳产业发展,实现我国产业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转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由低碳化的能源系统、技术体系和产业结构逐渐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高碳体系和高碳产业,推广应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要坚定不移地实现低碳产业发展,推进高碳产业不断转型,培育新型低碳产业,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2.5培育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化模式

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以改革开放为契机,以科技进步为动力,逐渐转向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培育产业发展创新力,扶持产业先进生产力发展,淘汰产业落后生产力,控制低水平投资建设,防止盲目投资建设,实现社会经济绿色化模式发展。低碳经济要求调整优化我国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能源利用率,控制产业单位能耗,加大淘汰落后企业污染技术,以高标准的污染排放强度要求企业实现经济发展质量转型,逐渐走向内涵式经济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导向,提升经济发展内源性能力,逐渐提高第三产业比重,降低重化工等高碳产业的比重,缩短高碳产业的产业链条,逐渐实现高碳产业向低碳产业转型。低碳经济的实现也将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社会清洁生产的转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同时,社会经济发展方式也发生转变,以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助推产业能源低排放、零排放生产实现,综合利用多途径技术,如太阳能和风能等,加大力度培育高新生产技术、高新节能技术和高新环保技术的研发应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以科技创新为内动力,逐渐优化资源环境的利用方式,提高资源环境的利用效率,降低产业废弃物的排放。社会经济的绿色化模式、循环经济模式和清洁能源的生产实现,最终促使低碳经济的实现,推动低碳社会的发展进步,实现社会发展模式转型,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低碳绿色社会经济发展。

总之,在低碳经济视角下实现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可以从引导产业方向,实现低碳化产业、优化能源结构,实现清洁化能源、推广低碳技术,充分使用能源、发展低碳产业,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培育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化模式等路径入手,大力发展我国低碳经济,调整优化我国产业结构,推动我国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武.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状况与能源发展战略[J].中国矿业,2010(2)

[2]刘再起.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13(3)

第8篇:低碳生产技术范文

1.1缺乏低碳房地产评价标准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开始走节能环保的模式,建筑行业也提出“低碳”开发的理念,所谓低碳就是在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一种生活理念。现阶段,我国的低碳建筑开发刚刚起步,大规模的推广应用还需要一定的技术与理论的支持,没有准确的社会评价标准。比如:在房产开发中具体哪些环节需要做低碳处理、应该用怎样的低碳技术处理、处理时应该遵随怎样的低碳准则等,这些问题是现阶段,低碳经济下房产开发商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房产开发才能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

1.2低碳经济在房产开发中不易推广我国房地产低碳开发刚刚起步,行业内各项管理措施与研究开发技术仍然不够完善。其在低碳经济模式,不管是技术、材料还是理论都是从国外引进,致使低碳经济很难在房地产开发中推广、普及。由于过度依赖国外先进技术与节能环保材料,这些材料需要进口。那么会提高低碳产品的造价成本,自然低碳建筑的价格肯定不会地,致使建筑业的低碳产品只能面向高端消费群体销售,其销售范围受到限制,影响低碳环保建筑的普及与推广。

1.3消费者对低碳成本的承受能力有限房地产的低碳效益是一种长远利益,而大部分消费者对低碳建筑了解不多,他们往往只关注购房价格,忽略了建筑物其他价值。绿色低碳建筑的实施需要大量的资金作支撑,有关资料显示,建筑行业开发50%的节能建料,房屋建筑成本就会上升10%左右,再加上新的科技研发,建筑成本比原来要高很多。成本增加了,房价肯定会上调,所以使本来就很高的房价进一步上升,超过了大多数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客观上减少了消费者购买低碳房子的欲望,影响不利于低碳房产的开发与销售。

1.4建筑材料使用不科学在低碳经济下,我国房地产开发商使用的建筑材料很多都不符合环保标准,达不到应有的实际效果。比如,在房屋建筑中,肯定会用到很多水泥,而水泥在使用过程中不仅会产生很多灰尘,而且会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不利于环保经济的发展。所以说,我国的建筑行业在实际建筑中很少使用节能减排,效果良好地能源及材料,很多企业仍然使用会造成空气污染的煤炭和石油做原料,造成能源的浪费,不利于环保清洁,与现阶段倡导的低碳开发理念相背离。

2低碳经济下,房地产绿色开发的措施

2.1注重低碳产品的创新研究低碳经济下的房地产开发是以“低碳”价值观来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它也是一个科学创新的过程。现阶段,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开始追求一切美的东西,而低碳房产开发就顺应了人们对美孜孜不倦追求的潮流。低碳房产的开发要形成一套科学开发体系,首先在设计施工过程中坚持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导向,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适销对路的产品;第二需要制定全流程的管理制度,对于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规划设计、实际施工、客户服务等环节实施标准化管理,严格控制施工过程,减少不必要的浪费;第三是大力投入前瞻性的研究性工作,提高产品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对环保建筑、成本控制等方面的研发,不断增加新技术与新材料在产品中的应用,是低碳产品的开发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创造生活空间为责任,引导人们绿色、健康生活,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保理念在研发中的应用。是低碳开发理念深入房产企业的内部核心,促进环保型社会的发展。

2.2制定统一的建筑节能标准我国的房产低碳发展需要有一套完整的规范标准来指导低碳房产的开发,根据我国房产开发的实际情况,整合技术产品资金,大力推广低碳技术的发展。第一,在建筑施工之前,做好低碳设计工作,根据政府城市规划标准,把新能源新技术融入到建筑中进行一体化设计;第二,注重建筑物的节能、环保设计,注意建筑成本的控制欲低碳模式的发展,是指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第三,针对不同搪瓷的住宅制定不同的低碳住宅标准,按照“适用经济”原则,对建筑节能评级进行差异化、可持续化的建筑标准。第四,根据我国的低碳房产开发实际情况再结合美国低碳房产开发的相关认证标准,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低碳建筑标准,对建筑物的能源消耗以及废物排放进行科学、合理的测试、评估,为以后的发展做改进依据。

2.3提高我国房产开发技术我国房产开发的低碳模式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引进外国技术与材料,要想提高低碳发展水平,必须坚持自主研发、科技创新之路,在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具有自身特点的完整技术体系,从而促进我国房产开发低碳经济发展。另外,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进行技术完善和创新,把新技术在低碳房产行业大力推广。比如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改变传统的建筑能耗结构,实施低碳技术甚至负碳技术。通过整体优化设计,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实现节能减排式发展。减少房地产毛坯房的销售,减少二次污染,发展环保经济。

2.4政府应该大力支持房产低碳发展模式我国政府的政策对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政府要尽量出台一些地产低碳扶持政策,为房地产低碳发展创造一个有力的外部环境。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成功经验,抓住低碳发展得机遇,积极鼓励低碳产业的发展。政府可以放宽房产相关企业政策,从资金、技术、环境等方面加大房产低碳开发的扶持力度。对绿色低碳技术企业提供低碳信贷产品,奖励和扶持企业进行低碳创新,对低碳地产消费者施行减税、补贴的政策,使低碳房产能够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

3结论

第9篇:低碳生产技术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保护;低碳技术

当今世界,我们的环境正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比如气候变暖,空气和水资源污染,以及对自然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低碳环保已经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共识,这就充分体现了人类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关注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生态需求。

一、环境保护和低碳经济的关系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03年,尼古拉斯·斯特恩向英国政府提交《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从气候学的角度对当前经济进行分析,并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可见,低碳经济的概念就是由于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而产生的。

国际社会对于温室气体减排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催生了时下逐渐流行的低碳经济概念。自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发表以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发展低碳经济逐步成为一些国家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2008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确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更加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这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二、我国低碳经济建设中的问题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本国的低碳产业和相关技术。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在低碳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推进低碳经济建设。总体来说,我国的低碳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低碳经济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1.能源消耗持续增加

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工业化进程中,稳定与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而能源的持续供应与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必需推动力。能源、钢铁、汽车、交通、建材、化工等六大高耗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的高碳经济状态仍然比较突出和明显。由于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将同时并进,这就必然导致能源消耗快速增长。而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传统的化工能源仍然占据主体地位,对化工能源的持续消费,必然会带来碳排放物的相应增加,这是与低碳经济的内在发展要求冲突的。

2.我国的资源储备决定了碳的高排放量

作为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我国煤炭的比重占70%以上,而在各种能源中,煤炭含有最高的碳含量,因此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数量也相对较高,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0%以上。虽然我国已经开始研究并开发出可再生能源以及各种清洁能源,但在短期内依然难以完全替代传统能源,我国以煤炭等燃料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3.产业结构阻碍低碳经济发展

目前我国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1:5:4,第二产业仍然是主体产业,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国在国际贸易分工中的地位决定的,而我国目前又处于以高能耗为特征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世界大部分产业链低端产品都是在我国制造完成的,这就决定了我国需要消耗大量基础原材料,即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而工业生产技术的相对落后又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的高碳经济特征。总之,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产生了严重的阻滞效应。

4.低碳技术水平低下

低碳技术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和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实现未来低碳产业的目标,至少需要60种骨干技术支持,其中有42种是中国目前没有掌握的核心技术。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在低碳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还存在严重的落后性。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其先进与否,直接决定着低碳经济建设与发展能否成功。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应对措施

1.加快产业结构改革

我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工业所占比重过大在所难免,但是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不能一味偏向工业的发展规模,而忽视了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我国在建设低碳社会的过程中,应该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统筹规划,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制定完善的产业结构升级和改造计划。

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既然我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煤炭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耗方式难以改变,那么要想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就只能通过提高单位能源的利用效率来实现。比如通过政府补贴、税费减免等方式鼓励企业引进先进高效生产设备;制定严格的能效标识制度和能效准入制度,鼓励和规范家电、建筑等行业的能源高效利用;以价格为杠杆,逐步推行阶梯能源定价,从消费者一方入手做到节约能源;加快低碳节能技术的研发和引进,并尽快投入到实际生产过程中,从而实现低碳生产。

3.加强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创新

我国低碳技术还不是很发达,可以加强与其他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引进提高能效的技术、先进的节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等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另外,政府还应该鼓励支持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以及对引进的技术进行二次创新,使我国在低碳技术领域拥有自己的技术特色从而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既是全球环境使然,也是我国实现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面对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我们应该结合实际,合理改善产业结构以及提高低碳技术等逐步提高我国在低碳领域的竞争力,从而健康快速的发展低碳经济。

参考文献:

[1]洪大用.中国低碳社会建设初论[m].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