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管理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财务管理工作调研报告精选(九篇)

财务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第1篇:财务管理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一、调研目的

紧紧围绕我厅、我局需要解决的预算执行的绩效性不高、财政监督的有效性不够,会计核算准确不实,资产管理可行性不强,服务大局的主动性不够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深入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实践探索,着力提高我局科学发展、深化“三项改革”的能力,更好地发挥财政会计职能作用,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和支出管理的体制机制,构建我省和谐财政。

二、重点调研课题与人员安排

局领导班子成员各带领一个调研组赴市县和省本级重点预算单位开展专题调研,具体分组和人员安排如下:

(一)针对预算执行绩效性不高的问题,研究探索财政工作和会计工作的有机协调,重点解决财政会计工作与财政管理的衔接问题,建立和谐的财政财务管理体制。调研组人员:方光荣、陈学才、王雅林、王元庆、吴晓姗。

(二)针对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的协调问题,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我省集中核算与集中支付结合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调研组人员:王富贞、陈宙、金泗海、郭广胜、严薇。

(三)针对“金财工程”的全面性不足、业务流程的优化性、工资统发的推广覆盖性等问题,研究如何进一步改进和完善GFMIS系统,更好地为财政会计管理服务,做好全省工资统发工作。调研组人员:吉兆民、罗品、吴和平、段美茹。

(四)针对会计监督的有效性、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会计服务的优质性、支出审核的规范性、财务分析和信息汇总的及时性等问题,研究如何协调会计工作与单位财务管理,构建支付局与预算单位的和谐关系。调研组人员:贺敬平、张克明、朱奕、马喆、何文平。

(五)针对服务大局的主动性不够、对市县会计管理中心的联系指导不强等问题,研究如何加强对市县会计管理中心的联系指导,推动市县会计集中核算改革的深化。调研组人员:苏庆明、邱东明、罗清明、王广群、王兴新。

三、一般调研方法和内容

(一)走访调研。各处,各核算站站长结合本站工作安排和单位实际情况,在学习调研阶段开展对预算单位的走访调研活动,重点了解预算单位对我局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财政,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的意见和建议。

(二)召开座谈会。分别召开由厅里相关业务处室、省本级重点预算单位参加的两个专题座谈会,重点研究探索如何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工作三者的关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财政(具体时间待定)。

四、调研范围与时间安排

每个调研组要完成2—3个市县、3—5个重点预算单位的专题调研。一、二、三、八、九、十站要完成1/3预算单位的走访调研,其余站点要完成半数预算单位的走访调研。调研时间从2008年10月15日至23日,其中15—18日下市县调研,20—22日到省本级重点预算单位调研。28日前完成调研报告。

五、调研要求

第2篇:财务管理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 概念框架; 目标; 财务报告; 使用者

王鹏先生在《会计研究》发表的文章中指出:各国的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CF)“都认为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是指不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投资者、债权人和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①是这样吗?财务报表,本单位决策管理层不使用吗?不敢苟同。这是涉及对会计改革认识和实践的重大问题。

一、国外主要概念框架(CF)对使用者的论述

“各国”的概念很宽,未见其根据。下面以有代表性的FASB、IASB和加拿大CF为例,按发表时间顺序,足以证明主要CF都明确规定企业管理层是财务报表的使用者。

(一)美国CF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78年发表的《论财务会计概念》(SFAC)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CF,其第一辑《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第24段指出:“许多人根据他们对企业的关系,根据他们所了解的企业情况作出经济决策,所以他们都是编制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潜在用户,其中有业主、贷款者、供应者、潜在的投资人和贷款者、职工、管理人员、董事、客户、财务分析和咨询人员、经纪人……”上述职工、管理人员都是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企业内部人员,董事、财务分析和咨询人员,可以是内部人员或外部人员。说明企业财务报告在为投资者、债权人服务的同时,也为本企业决策管理层和职工服务。

(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框架的表述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1989年正式公布的《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第9段:“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包括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雇员、贷款人、供应商和其他商业债权人、顾客、政府及其机关和公众。”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中,从委托角度看,我们可以认为这里的雇员是包括管理层在内的职工。所以,这里的雇员是上述美国CF“职工、管理人员”的概括。《框架》第11段:“管理层关心财务报表中包括的信息,尽管它能够取得有助于执行计划、决策和控制职责的额外的管理和财务资料。管理层有能力决定这类附加资料的形式和内容,以满足其自己的需要。然而,对这一类信息的报告,不属于本结构的范围。公开的财务报表所依据的是,管理层使用的关于主体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充分说明《框架》明确提出管理层“关心”并“使用”财务报表中的信息。

IASB指出:目标的服务对象不只限于外部,明确指出企业管理层使用财务报表信息。

尤其要强调的是:2010年9月28日,IASB与FASB联合了概念框架第一阶段工作成果——《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其第9段:“报告主体管理层也关心主体的财务信息。”观点明确、肯定。

(三)加拿大CF

《加拿大特许会计师手册——财务报表概念》(1991)是加拿大准则的概念框架,它将会计报表目标界定为“向投资者、管理层、出资人、贷款人及其他使用者提供对进行‘资源配置决策’和‘评估受托责任’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一般包括主体的经济资源、经济义务和权益及其变化的信息以及主体经营业绩的信息。”足证加拿大准则的概念框架把报告主体的管理层列入使用者范围。

上述概念框架都明确肯定:企业管理层使用财务报表。

二、问题辨析

否定企业管理层使用财务报表的观点,与下述误识有关。

(一)“财务报告是对外的”

1973年Trueblood Group发表的《财务报表目标研究小组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说:“研究工作组的结论是对目标的研究不应该基于企业管理者的经营需要,相反,应该基于企业或组织外部财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从而引起“财务报告是对外的”错觉。基于外部“财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针对的只能是需要向外部使用者公布财务业绩的上市公司,众多的不需要向外部使用者公布财务业绩的单位,不负有公共受托责任的单位,显然不宜遵循Trueblood《报告》的论点。看来,Trueblood《报告》基于指导上市公司会计准则的需要,强调的是目标设计,与管理层是否使用财务报告是两件事。Trueblood《报告》紧接着说:“当然,管理者既是财务报表的编制者又是财务报表的使用者。”他们的观点很明确,财务报告的编制应当基于外部使用者的需要,这是符合外部投资人、债权人与企业管理层信息不对称这一实际的。因为管理层“能够取得有助于执行计划、决策和控制职责的额外的管理和财务资料。管理层有能力决定这类附加资料的形式和内容,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在公众公司产生以前的漫长历史中,会计是为本单位服务的,也有对外部税务机构报告的任务。随着公众公司的产生和发展,筹资的需要促使会计扩大了对外报告的任务,但是,本单位使用会计信息的事实并未消失。非上市公司除了纳税外,一般没有向外提供财务报告的任务,其财务报告主要给本企业决策管理层看。正如美国著名会计学家A.C.利特尔顿认为“会计的首要目的是向管理当局提供控制信息或报告受托责任的信息。”

美国的公认会计准则是由证券交易委员会委托FASB制订的,其规范面向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资本来自公众。为了筹资的需要,其服务对象强调投资者和债权人,虽可理解,美国会计学会(AAA)却持反对态度。它认为“美国全国约有490万个企业,而公开发行证券,受SEC监管的,不过17 000家”。至于我国,上市公司只有美国的七分之一,企业单位2008年已经达到971万个。而且与美国不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由财政部颁布,其规范对象是上市公司和更多的非上市大中型企业。非上市公司不能在市场向公众募集资本,其财务报告的服务对象,除了投资者和债权人以外,还应强调服务于国家和本单位等利益相关者。

著名会计大师杨纪琬生前和他的学生夏冬林教授合著《怎样阅读会计报表》(2003),在第一版前言中指出:“写作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非会计人员了解会计报表的基本含义的需要,特别是针对企业领导干部”。实践证明,企业决策管理层需要阅读会计报表。因此,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应当包括本单位决策管理层。

(二)“财务会计是对外的”

从“财务报告是对外的”误解出发,到管理会计是对内的,进一步引申为财务会计是对外的。2009年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教材第2页:“企业会计逐步演化为两大分支,一是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及其决策需要的管理会计,或者叫做对内报告会计;二是服务于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信息及其决策需要的财务会计,或者叫做对外报告会计。”此论更加不妥。美国CF第一辑第27段:“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两者所提供的信息,管理人员都需要使用。”已经明确否定了财务会计只对外不对内的错误说法。

早在1958年,美国著名会计学家A.C.利特尔顿指出:“‘会计的最高目标在于帮助某人借助于数据了解某个企业。’这可以通过一个具有同样意思的更详细的论点来说明:‘为了实现帮助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士了解企业这一首要目标,会计必须对数据加以如实分类,正确地浓缩并充分地报告’”。

会计对象要素各种账簿属于财务会计,它是用以管理的。账簿积累的信息,首先为本单位管理所用。财务会计计算收益,首先为本单位强化经济管理所用。

另外,佩顿和利特尔顿在《公司会计准则导论》(1940)中提出“会计准则应是系统和连贯的,不偏不倚和不带个人色彩的,并与可观察的客观环境相协调。”企业的会计人员在处理账务、编制财务报表时要遵循企业会计准则、受其约束,难道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只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服务并且仅约束企业内部相关人员吗?如果真是这样,便违背了法规的权利义务对等原则,因此企业会计准则在要求企业内部相关人员履行相应义务的同时,也应该赋予他们相应的权利,也要为企业内部相关人员服务、要考虑他们的利益。

(三)《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条的不足

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条:“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原《企业会计准则》(1992)第十一条“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前两者与新准则略同,主要差异在于财务会计报告是否应当“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据悉:新基本准则之所以删去“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在于认为:财务报告属于对外报告,应当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过去强调满足内部管理的需要,是因为过去对外财务报告的概念并没有建立起来。其实,《企业会计准则》(1992)就是当时的概念框架,怎能说是没有建立起来。

上文已经证明“财务报告是对外的”是对Trueblood《报告》的误解。1973年AICPA任命的Trueblood 报告虽然提出“研究工作组的结论是对目标的研究不应该基于企业管理者的经营需要,相反,应该基于企业或组织外部财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概念框架几乎是建立在研究工作组报告的基础上的”(Vicky Cole,Joёl Branson,2008),而FASB在1978年发表的《论财务会计概念》第一辑《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还是把“职工、管理人员、董事”包含在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范围之内。IASC将其概括为“雇员”列入《框架》第9段。这说明管理者属于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和准则更侧重保护外部投资者的利益,二者并不对立,只是站在两个角度论述问题。因为对目标的研究“应该基于企业或组织外部财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能够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的信息对于内部管理也是有用的。

我国的新《基本准则》主要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89年正式公布的《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虽然该《框架》已经20多年,有需要修改之处。但是,第9段“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包括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雇员、贷款人、供应商和其他商业债权人、顾客、政府及其机关和公众。”这些提法是适当的。还必须注意该《框架》第11段“管理层关心财务报表中包括的信息,……公开的财务报表所依据的是,管理层使用的关于主体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这里,充分说明《框架》明确提出“雇员”是财务报告使用者,“管理层关心”并“使用”财务报表中的信息。

会计目标是会计准则概念框架的最高层次,通过概念框架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会计准则是用以规范会计活动的。因而目标作为“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现代汉语词典》),直接指导各种会计活动。各项会计活动都要以如实提供信息、强化经济管理为指针,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本单位决策管理层应当使用财务报告

(一)从管理者自身角度来说

在一个组织中,管理者的行为体现了“双重人格”,即受制于组织目标、需为组织生存和发展负责的“组织人格”以及受自身目标、追求、价值观等影响的“个人人格”(林志扬,2000)。

从管理层自身来说,由于管理层具有“组织人格”,不仅有履行受托责任的义务,而且有履行受托责任的主观意愿。从而,委托人所关注的信息也必然是受托人即企业管理层需要关注的。企业管理层要了解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需要利用财务报表信息。按照西蒙对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的划分,企业管理层应把主要精力花在企业经营的重大决策方面。从我国的实际看,企业管理所需要的信息,三分之二来自会计,已是常识。管理层提供信息和利用信息的统一构成了会计的具体目标。怎能否定报告主体的决策管理层是财务会计报告信息的使用者呢!当他们的决策需要使用财务信息时,基于精炼的财务报告进行相关的深入分析,是最好的选择。

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层具有“个人人格”,其在组织中的行为要受到各个管理者自身因素(如个人所追求的目标、个人的知识、兴趣、爱好和价值观等)的影响。因此,企业管理层不会总以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为行动目标。为了激励经理勤勉尽责,努力增加企业盈利,委托人通常会设计一种基于盈利指标的管理报酬合约。“财务会计指标,尤其是盈利指标,被广泛地应用于管理报酬合约(无论是经理人的年度红利计划还是长期业绩计划)当中。事实上,目前的管理报酬计划大都是以会计(盈余)数字为基础的”。我国上市公司大多实施与年度利润挂钩的年薪制。既然管理层的报酬方案包括业绩奖金,那么在公司经营业绩突出时,企业管理层成员才会有好的回报。如果投资者对企业管理层的经营业绩不满意,他们将会通过董事会或其他机制对管理层施加压力,包括撤换。无论是出于获得更多个人收入的动力,还是出于保住工作职位的压力,都会使得管理层关注公司的财务信息,以便及时发现企业运营中存在的机遇与问题,努力提高经营业绩。

会计报告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是考核企业经营业绩的权威数据,是财务会计的“最终产品”。企业决策管理层要做到准确判断,合理决策,必须掌握大量信息,必须对所掌握的信息深入分析,用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杨纪琬(2003)指出:“企业内部的管理者也关心、利用会计报告的信息,但他们所需要的会计信息远远不止会计准则所应规范的那些。为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企业的管理者还会需要除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以外的许多内部报表和其他额外资料,这些额外资料的提供,以及企业如何加强财务会计工作,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如资本的筹集和使用,会计责任制的建立,成本的预测、控制、核算和分析等问题,都不属于准则规范的范围,而应由企业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自行规定。”

(二)从会计职能的转变来说

“系统的特性首先取决于它的结构。结构的不同可以使同一类系统具有不同的观点”,“功能表现结构”,“结构决定功能”。至于会计职能尤其是基本职能,内显结构与本质、外联系统与环境,反映和控制会计对象要素、制约会计目标,贯穿于会计工作全过程。郭道扬(1997)在《论会计职能》中说:“正是从现代会计所处的环境出发,从现代经济管理对会计所提出的要求出发,以及从市场经济下会计所担负的重大经济责任出发,我们认为现代会计的基本职能应当归纳为反映和控制”。至于反映和控制的关系,系统科学明确指出:“信息与控制是不可分割的,信息论是系统的基础”。郭道扬指出:“会计的反映职能是会计发挥控制职能作用的基础,是为进行会计控制服务的,而会计控制则是现代会计部门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变化,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以及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的首要职能。”笔者认为,控制是主导职能,反映是基础职能。

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各个领域的突破与发展,会计也不例外。一方面,计算机的集成化、智能化和微型化,使得传统的“凭证—账簿一报表”的会计程序不再繁琐;另一方面,“柔性”制造、智能生产和流程再造等新型生产方式的发展,加速了会计职能由“记账、算账、报账”的核算型向“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和考评”的核算管理型的转变。早在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后,财政部就提出全面实施财务会计转轨变型,从“核算型”转变为“核算管理型”;从“服从于决策”转变为“参与决策”;从“以产销为主要核算对象”转变为“以责任人为主要核算对象”。企业管理层利用包括会计报表资料在内的会计信息,以强化企业的管理,作出及时、正确的决策,从而实现会计由核算型向核算管理型转化。

(三)强调管理层使用财务报告的重大意义

首先,财务报告使用者把企业管理层排斥在外,会隐性地告诉其他使用者,企业管理者根本就不用这份公开的财务报告。先不管它是否真实可靠,从心理上就在外部使用者心里大打折扣,加剧报告提供者与使用者的矛盾,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将企业管理层列入财务报告使用者,有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减少投机型投资,促进弱型有效市场向半强势有效市场的转变。

其次,财务报告使用者把企业管理层排斥在外,表明准则的制定更多地是在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从长远来说,准则作为国家的会计规范,它是兼顾各方利益后调和的产物,不顾企业自身管理的需要,制定繁琐的条款,增加了企业的负担,而且使准则与企业分离,不符合财务报告编制的成本效益原则,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将企业管理层列入财务报告使用者,才符合我国财政部制定准则规范除上市公司以外所有企业的具体国情,才能实现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和谐,促进国家经济的繁荣。

再次,从会计目标服务对象的重要性来看,把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列在前面是可以的。但从会计工作的角度看,企业决策管理当局和会计部门首先要运用会计信息,加强经济管理。这正是当前和今后深化会计改革、建立核算管理型会计的迫切需要。英国Sage公司会计部主管表示:“在经济低迷时刻,企业急需从客观、可靠、值得信赖的伙伴处获取相关的信息,而财会人员成为最值得信赖的建议者的事实,凸显了他们能够带给英国企业的价值。”将财务会计报告主体的决策管理层(包括财会部门)列入使用者,有利于指导他们更好地强化会计核算与管理,尽快实现核算型会计向核算管理型转化。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企业管理层是财务报告的使用者,而且是首先的使用者,各国皆然。要重视国情,不断完善企业会计准则,指导企业会计工作,促进经济管理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论财务会计概念[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2]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4[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 (美)利特尔顿.会计理论结构[M].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27,269.

[4] 葛家澍.试评IASB/FASB联合概念框架的某些改进[J].会计研究,2009(4):6.

[5] 杨纪琬,夏冬林.怎样阅读会计报表[M].第三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

[6] (美)W.A.佩顿,利特尔顿.公司会计准则导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7] 林志扬.管理学原理[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8-9.

[8] 李明辉.论财务会计信息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J].审计研究,2008(4):74-81.

[9] 杨纪琬.建立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原则[J].会计研究,1995(1):10-13.

[10] 郭道扬.论会计职能[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7(3):62-75.

[11] 魏宏森.系统科学方法论导论[M].人民出版社,1983:55.

第3篇:财务管理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一、关于加强预算审查监督重点拓展和深化预算审查监督工作方面

关于加强预算审查监督重点拓展工作,锡山区人大财经工委积极研究中央省市的相关文件精神,对《关于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审查监督六个方面的支出预算和政策实施全口径审查、全过程监督,并对收入预算审查监督的总体要求,以及对于事关本级行政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进行了研究部署。对政府性重大投资项目的实施情况开展专题调研,梳理了区目前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现状和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形成调研报告,并草拟了《关于政府性重大投资项目审查监督试行办法》,准备于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上主任会议研讨。

关于深化基层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工作,要从新预算法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出发,借鉴先进实践经验,结合本地实际,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人大在预算审查监督中的主动性。

(一)完善预算审查监督程序。一是前移初审关口。为保证人大财经委员会初审、财政反馈有充足的时间,进一步做好代表大会和常委会会议前的预算初审工作,通过预算评审、预算听证等方式,提前介入预决算草案、预算调整方案草案的编制,确保审查意见质量。二是突出代表大会会议期间的审查。探索对部门预算、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等的单独审查、批准,研究人大代表集体审查意见吸收进预算草案的实现方式。三是增强人大监督刚性。充分行使人大重大事项决定权,加强对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年中重大支出变化的审查,彰显预算的法定约束;积极运用专题询问、满意度测评等监督方式,增强政府和部门接受人大监督的自觉性。四是深化审查内容。除合法性、合理性审查外,重点关注政府重大投资项目预算安排情况,今年着重加强重大投资项目细化量化标准的调研,适时出台相关制度,推动审查向纵深发展。五是推进在线监督。努力实现人大与财政部门相关系统的联网,一方面能加强对预算的日常性监督,另一方面也能全面了解预算管理的全过程,破解人大与财政部门之间的预算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六是加强制度建设。及时将行之有效的监督方式方法上升到制度层面,为深化预算审查监督提供制度保障。

(二)提升预算审查监督能力。一是发挥各工委作用加强预算审查力量。通过各工委对对口联系的单位开展预算情况了解,既能避免财经委人员知识局限的短板,又有利于各工委本职监督工作的开展。二是借助外部力量。通过聘请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和长期从事公共财政和预算审查研究工作专家学者为人大提供智囊服务,弥补人大力量不足、不够专业的缺陷。三是组建财经专业小组,吸纳具备专业知识的代表共同参与平时预算审查工作,扩大代表对预算审查监督的参与,提高代表审查能力,充分发挥代表的审查主体作用。四是发挥审计作用。充分发挥审计机关的专业优势,由常委会结合审计工作报告反映突出的问题开展询问工作,延伸审计问题销号工作,提升监督效果。

(三)督促预算管理规范完善。一是督促编实、编细预算。通过完善项目库建设、实施滚动预算等改革,在确保预算看得清、看得懂、看得透的同时,能将预算与本地区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有效地、动态地结合起来,减少预算执行中的调整与变动。二是督促强化绩效管理。努力做到预算编制有目标,执行有监控,完成有评价,让花钱效果可定性、可量化、可考核。三是督促细化预决算公开。一方面,要提高预算草案的完整性、细化度,除了要求提交大会审查的预算要严格按新预算法的规定按功能分类、经济分类细化到位外,还要将部门预算印发全体人大代表,并提供各项目的安排依据、支出内容、测算标准、预期绩效等,让资金盘子一目了然,提高预算的可审性;另一方面,要将完整的政府收支信息置于公众监督之下,逐步向社会公开财政政策、转移支付、政府债务等情况,推进预算公开范围更广、内容更全面、口径更详细,以公开促规范。

二、国有资产管理报告制度方面

建立政府向人大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和治理、加强人大国有资产监督职能的重要举措。前期,省市人大都部署了相关工作,区人大财经工委也做了相应的思考与准备,但工作还未全面铺开,主要想谈几点思路:

一是加快进度,深入调研,系统化建立报告制度体系。根据上级精神,计划明年开展相关调研,适时探索草拟关于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制度的工作规则,明确报告方式、重点、实施、时间、审议等具体要求。

二是大胆探索,形成惯例,推进常态化的人大监督模式。将听取和审议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和各专项报告纳入人大常委会年度监督计划,并统筹安排各年度的报告重点。明年计划将国有资产情况监督作为人大常委会审议议题,听取政府综合报告,并形成常态化。

三是逐步完善,协同配合,形成持续化的监督工作成效。以国有资产管理报告制度实施为契机,切实摸清国资家底,推动将国资监管信息化平台纳入人大财政预算联网监督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逐步促进报告质量提升,抓好审议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推进国企国资深化改革,提升国资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国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作用。

三、预算联网监督工作方面

实施预算联网监督既是加强人大对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实施有效监督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财政部门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预算制度的有效措施。现将我区预算联网监督相关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搭建班子,明确要求。一是成立预算联网监督推进工作小组,区人大常委会分管主任任组长,财经工委主任、财政局局长为副组长,财政局预算科、支付中心、办公室为成员单位,抽取业务骨干,专人负责综合协调、对接业务需求、提供技术支撑等工作。二是要求以预算法、监督法、保密法等法律为依据,紧紧围绕加强对政府预决算“全口径、全过程、全方位”监督的要求,创新监督方式,丰富监督内容,提高监督实效,进一步推动依法理财、依法行政,切实把财政资金用好、管好。

第4篇:财务管理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整合报告;必要性;应用建议

一、整合报告的内涵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生态环境问题成为解决或危机时代和气候变化的主导性问题,企业应当以披露综合性信息的角度来协调企业利益与相关者乃至社会利益相一致的问题,向社会提供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内部治理、环境保护、社会责任、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出于此方面的考虑,2010年8月2日,国际整合报告委员会(IIRC)成立,旨在整合报告内容和编制,完善其评价标准。

整合报告的是一个充分整合企业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的总体报告。整合报告是一种更为系统全面的信息披露工具,能够加强企业所披露信息的相关性与有用性,不仅是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的单独强化,更是两者相关度披露的强化。整合报告对企业的战略、治理、环境及财务信息的综合、就企业如何在短、中、长期创造价值、向利益相关者沟通的文件,聚焦未来性、相关性和战略性。

二、企业整合报告的必要性分析

1.外部环境变化推动下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国际经济背景方面的变化推动了整合报告的提出和实施。全球化趋势带来了技术进步、人口增长、资源消耗等方面的变化,给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压力,利益相关者需要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使得企业改革的关键在于提高企业的透明度。

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变,传统财务报告的缺点开始显现,企业报告要与经济社会背景的变化协调一致,而整合报告是完善企业信息披露的工具。除了传统的财务指标以外,整合报告同时着重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反映企业的治理、战略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情况,如碳排放量、人力资源等无形资源的使用情况。因此整合报告的实施存在其必要性,可作为维护市场稳定和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其次,环境的恶化迫切需求企业披露非财务信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近年来,全球范围气候异常,我国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再适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企业及利益相关者需要了解环境变化对其经营状况的影响,整合报告能够披露企业环境绩效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内在联系。由此,需要整合性的企业报告,为企业管理层、董事会及利益相关者提供必要的信息及工具,以理解财务绩效与非财务绩效的关系及解决有关环境挑战的相关问题。

再次,社会方面要求兼顾多种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有助于企业改善各种社会关系,整合性报告的相关性和综合性契合这一理念。投资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之间存在逆向选择,其利益既不是完全一致,但并非完全对立。企业应该意识到,自身品牌的价值可以通过改善社会关系得以提升,包括改善工人的工作条件,改善与所在社区的关系,制订补偿计划等等,这些措施的实施有赖于企业信息的公开及整合。

此外,在将来,整合报告也许不仅是企业的自主选择,可能成为法规的强制要求。对于生态环境和企业社会责任各方面的关注,国际社会已经提出并在部分国家实施整合报告框架,国际整合报告委员会也不断致力于整合报告的体系框架和评价标准研究工作。整合报告近几年在我国也得到重视,在今年的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等共同举办的“管理会计与中国制造2025”的高层论坛上,台湾政治大学教授郑丁旺做出了关于整合性报告、互联网+和工业4.0的相关报告。

2.整合报告自身的优势分析

整合报告具有更强的相关性、更优的决策选择、更全面地参与,整合报告相对于传统的报告有以上优势。

整合报告是一种管理手段,用以连贯综合地描述财务与非财务信息之间关联性。现在许多企业虽然提供的信息量很大,但是这些信息有时是相互割裂的,应当增强这些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披露信息使用者需要的关键信息,整合报告要求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而不是简单的叠加,强调不同类型信息的相关性。将对外提供报告视为一个与利益相关者交流重要信息、助力实现社会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件不容易完成的任务,企业的发展需要将环境、社会责任问题提高到与财务问题同等重要的水平。这将涉及到会计、金融、投资者关系、政府政策、法律法规、可持续发展、市场营销以及企业战略的合作和互动关系。而整合报告的产生过程,正是该种互动和合作的体现,这个过程可以使各个部门更好地判断其决策对公司其他部门的影响,从而做出更优的决策选择。

整合报告阐释企业的财务、社会、环境和公司治理等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基于互联网技术来完成报告过程。互联网及Web2.0技术可以将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流由单向传递转化为对话,用户可以通过意见和建议反馈与企业进行交流互动。在管理层开发这种深层次参与模式的过程中,股东将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企业,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参与其中。

三、我国企业应用整合报告的相关建议

尽管我国有很多企业选择公布社会责任等的相关报告,但是对整合报告的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并未全面应用于实践之中,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环境来看,整合报告的编制存在明显的优势,并对传统的报告模式形成冲击,因此我国企业有必要对整合报告进行研究和并且逐步在我国实际应用。

1.关注整合报告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在关注全球范围内整合报告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强对整合报告的研究。整合报告在2010年首次提出,在后危机时代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背景下,受到社会和企业的重视,公众已经意识到它的优越性,但是其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相较于发达国家,虽然会计准则已经与国际趋同,但是我国存在着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殊方面,对于整合报告的研究也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我们应该密切关注国际社会对整合报告的研究成果,并且发挥我国的作用,参与整合报告的理论研究过程。

2.要重视法律和行政法规的统一和协调

国际整合报告委员会在整合报告的编制及信息披露、评价指标和监督等方面,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在统一标准这一过程中,必然需要与各国的会计准则机构之间进行博弈,由此可见,我国也必须注重法律法规的协调统一。尽可能做到相互之间不存在重复与冲突,表达方法规范统一,在整体层面上维护管理体制的一致性。

3.编制系统的整合报告框架、披露指引和评价体系

即使是世界上率先整合报告的国家,如南非和其他试点国家,对于整合报告的框架结构、披露指引和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处在研究与探索的阶段。我国企业应积极参与国际试点工作,总结我国实施整合报告的利弊得失,探索中国特色的报告实现路径,切实保证整合报告的信息披露质量,注重整合报告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切实保证利益相关者获得相关信息并用于决策的权利。整合报告要注重信息的相关性、重要性、可理解性、可靠性、综合性及一定程度的前瞻性,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等科学方法来选取适当的评价指标,明确企业整合报告的内容和预期需要达到的效果。

4.落实监管一体化

协调证券监管机构、人力资源和环境保护等各部门共同参与监管,加强对整合报告的信息监管,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为了避免重复性工作降低企业效率,加重企业不必要的负担,各有关部门在监管过程中应协调各自的职能,避免监管的漏洞和重叠。同时,要鼓励市场和社会公众一起同政府和投资者对企业进行监督,加快注册会计师对于非财务信息审计工作的相关准则制定,降低审计风险。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动态监督与反馈机制,鼓励信用评级机构相关评价工作和信息披露,以充分发挥其监督的作用。

5.大型国有公司组织率先开展试点

我国应根据国情及行业发展特点,选择石油化工,造纸业等公众对其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关注度较高的行业,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通过税收政策等差异化政策,鼓励整合性报告的实施,并从中总结经验,对整合报告内容进行不断的修订与完善,逐步实现全国范围的推广。

除此之外,政府要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鼓励企业对外披露整合报告,使企业真正认识到整合报告对自身价值创造的作用,企业应将整合思维嵌入企业的各项活动,培养精通财务、社会责任、环保和治理的综合型人才,编制和披露企业整合报告,提升企业价值。

参考文献:

[1]Robert G.E, P.K Michael. One Report: Integrated Reporting for a Sustainable Strategy,2010.

[2]Michael C.J. Putting Integrity into Finance: Positive Approach. http:///sol3/papers.cfm?abstract_id=876312,2011.

[3]KPMG.Integrated reporting: closing the loop of strategy,2010.

[4]汪祥耀,潘莹.后危机时代公司整合报告的构想及创新--基于FESG四维信息与SWOT分析的思考[J].财经论丛,2012(01).

第5篇:财务管理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为推进我院打造“三新科学院”,实现“两个提高”目标,2021年上半年,我处财务工作深入贯彻落实集团党委(扩大)会议、院八届一次职代会工作报告精神和院2021年工作会议报告提出的重点工作任务,紧紧围绕重点工作任务,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财务管理,稳定资金运转,完善项目财务监督,高质高效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财务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全面落实审计、巡察整改,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针对集团审计、巡察报告中发现的问题及提出的整改要求,严格贯彻落实院党委整改实施方案,详细制定问题整改清单,落实责任人,核实资产交付数据,完善资产交付的相关基础资料。深入剖析原因,找出风险点,提出解决措施,督促推进整改工作,并逐项对照整改建议,验收整改完成情况,真正做到以审促改,以审促建、知错改错,确保实现审计、巡察工作实效。

依据集团公司发展战略部“关于加快实施两大平原黑土地保护利用实验室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的通知”要求,牵头两大平原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实验室建设项目整改工作,制定整改方案,推进整改工作,确保在要求的整改时限内完成全部项目建设;按照集团审计整改要求,与院基本建设管理部门共同完成基本建设项目资产交付核实认定工作.

(二)开展财务自查,规范会计基础工作,

为检验和巩固审计、巡察及财务检查整改成效,杜绝问题反复,加强资金监管,实现财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对2020年度财务工作情况开展全面自查,查找存在问题,完成自查整改,形成自查报告。

(三)规范国有资产管理,开展国有资产自查

贯彻落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条例》,按集团要求全面核实国有资产管理系统资产信息,深入开展全院国有资产自查工作,清查资产的实际情况,查找存在问题,进行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自评,全面规范和加强院国有资产管理,优化资产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益。重点开展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工作,与院办公室共同清查机关固定资产,明确资产管理状况,落实实物资产责任人、重新粘贴与固定资产卡片一致的实物保管标签,完善固定资产卡片实物照片工作,核实账外备查资产,对盘盈、盘亏资产及时履行资产处置程序,确保资产账实相符。

组织各单位按资产清查结果,提出资产处置申请,严格履行资产处置程序。审核汇总各单位资产清查拟报废资产处置申请表,结合院资产清查情况,积极与集团财务管理部资产管理部门沟通,明确资产调拨、报废审批流程与管理要求,准备拟申请报废、调拨资产的相关材料。按要求准备拟调拨资产的上报集团审批的相关资料,审核各单位拟申请报废资产的相关材料。

(四)加强预算管理,强化财政资金监管

严格执行《预算法》、《新预算法实施条例》、财政部、集团的相关预算管理办法,加大全面预算管理力度,不断完善全面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强化预算约束,严把资金支出审核关,严格履行“三重一大”决策程序,充分发挥财务监管职能。有效加快执行进度,防止因执行进度迟缓,出现年末财政资金结转结余。注重财务监督与科研管理的密切配合,认真开展预算绩效考评工作,重视考评结果的运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严格执行财政部与集团预算管理要求,积极应对我院预算管理部门由农业农村部到财政部、预算管理级次由四级到二级的预算管理层级变更,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加大财政资金监管力度。及时批复院2021年部门预算,进行信息公开。严格执行国库财政资金管理程序,加强财政资金支出计划管理,结合我院财政资金预算及使用情况,合理编制财政结转资金、基本支出、项目支出用款计划并预计每月支出情况,梳理分析财政资金支付风险点,严密防范资金风险。按照集团预算管理要求,批复院预算单位2021年垦区公益性事务专项、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绩效评价表;严格执行国库财政资金管理程序,按集团财务管理部要求,申报了5月份财政部国库支出计划。

(五)顺应改革趋势,认真履行财务职责

根据集团公司关于划转佳南实验农场经营管理权限文件精神及我院关于佳南实验农场经营管理权限移交工作方案要求,履行国有资产财务管理职责,开展资产管理权限移交的相关工作,明确农场财务状况,清点有关存货、固定资产及与资产相关的后续支出情况,核实近两年农场代管三供一业的收支情况,并预计2021年三供一业收支情况,梳理双方债权债务情况,核对往来账目,查清双方开行硬贷借款本金、利息及形成的历史沉欠款,并完成调账的相关手续。

按照集团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方案要求,根据并入单位育种中心提供的财务资料,积极与对方财务部门沟通,详细了解财务基本情况,明确资产负债、预算收支、资产管理、债权债务、银行账户管理、潜盈潜亏等方面状况,摸清财务存在主要问题,为并入工作开展做好前期准备。

(六)强化税务管理,防范税务风险

严格执行《税法》,强化税务管理,加大监管力度,做到依法纳税。规范纳税申报,组织开展2020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合理进行纳税调整,做好资料备查工作,规范留存基础数据。完成院2021年度人个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信息统计工作,注重个税新政宣传,增强纳税意识,指导职工通过手机个人所得税APP办理个人所得税年度汇算。协助税务局查实院个人所得税汇算清缴涉及补、退税人员,及时通知并指导个人按要求完成补、退税事宜。

(七)推进制度建设,强化内控管理

按照国家和集团有关文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加快推进院财务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真正做到以制度管人,有效防控财务风险。计划于5月末完成预算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基本建设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物资管理、机关报销管理等财务制度的修改完善,经审批后正式执行;于下半年,重新梳理财务控制风险点,修定院内部控制规程。

加强发票报销管理,拟定防控电子发票重复报销管理要求,设置防控电子发票重复报销台账。

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推动科技发展。严格执行国家、省、集团有关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规定,结合农业科研规律,规范和加强我院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强化预算控制,确保依法依规使用经费,提高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效益,为我院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保障。计划与院科研处共同开展财政科研项目的专项检查,严格项目资金管理,推动项目实施,实现绩效目标。

加强科研副产品管理,防控资金风险。充分发挥财务监管职能,强化科研副产品的管理,防范资金风险,避免国有资产流失。依托科研管理,与院科研处联合开展对各单位科研副产品细化管理办法制定及入库、保管、销售、消耗、库存、收入等管理实施情况的检查,认真查找存在问题,积极督促整改。

加强科研物资管理,提高使用效益贯彻落实国家财务制度、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等相关物资管理规定,全面规范和强化我院科研物资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资产流失。结合财务检查工作,重点开展对科研物资管理情况的检查,包括内控制度建设、出、入库及库存管理情况等。

(八)开展财务检查,加强财务管理

为进一步推进审计、巡察整改,强化资金监管,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实现财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全面开展院财务检查工作,重点检查整改完成情况、制度执行情况、财务管理情况。

(九)加快推进项目实施,加强基建项目财务监管

审核拟申报寒地水稻综合性科学试验基地、综合性农业科学实验基地、农垦食用菌研发中心设备设施三个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汇总形成我院2021年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请示文件,上报集团发展战略部;按集团公司要求:完成寒地水稻综合性科学试验基地建设项目;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汉麻(工业大麻)科研基地建设项目;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食用菌研发中心基地建设项目三个项目在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录入工作,成功获得各项目审核告知单。

(十)落实各项新制度,有效服务科研发展

加快推进各项新财务制度落实,及时组织财务人员深入学习新制度,做好向科研人员宣传、讲解工作。计划于下半年组织开展制度落实情况检查,切实达到准确理解,有效运用,实现以制度立规矩,规范科技行为,服务科研事业,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十一)注重财税知识培训,提升专业胜任能力

在国家深化财税改革阶段,新制度、新政策不断出台,财务人员应快速转变理念,更新知识,积累经验,适应变革。为更好提升专业胜任能力,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业务培训,充分运用网络学习平台丰富、灵活的学习模式,组织财务人员参加中税网的财税培训和税务局电子发票管理与涉税风险管控培训.及省会计管理局组织的会计继续教育培训。定期开展全院财务人员业务培训,及时传达最新财税政策,创建了良好学习氛围,激发工作热情。

(十二)抓实党建工作,组织开展学习

我处紧紧围绕院党建工作思路,加强党建工作,积极参加院党委安排的各项学习,认真完成院党委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做好总结。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宣传意识,每位党员都做到时时关注我院的宣传渠道,熟悉宣传材料,掌握宣传亮点,并结合我院的财务工作,充分发挥每一位财务工作者的宣传作用,提升我院知名度,推进科技服务。

建立学习型党组织,成立学习微信群,认真组织每周五党课学习,并坚持登录学习强国平台自主学习,积极响应院党组号召深入开展党史学习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动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推进“三新”科学院高质量发展,结合实际工作,认真组织学习,做到学有所获,切实将党史蕴含的经验和智慧转化为动力,紧紧围绕院中心工作,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开展各项工作,攻坚克难、勇于担当,努力为我院“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为健壮健强科技之翼贡献力量。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单位无法切实执行财政国库管理的问题

我院以所属非独立法人基层单位名义设立的银行账户,不符合人民银行基本账户设立条件,因此无法开立基层预算单位的零余额账户,不符合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要求,存在通过院零余额账户向基层单位拨付财政资金、不能推行公务卡管理等违规行为。

(二)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滞后问题

随着国家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及应用指引相关政策的出台,事业单位也将全面推行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加强财务信息化管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推动业财融合,提高管理水平。我院因事业单位的公益性质、单位规模、资金来源等原因,开展会计信息化建设滞后,存在与集团开展会计改革,推行财务一体化管控,建设标准化、集成化、智能化财务系统,推行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进程不同步的问题。

(三)集团管理下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衔接问题

在集团化、企业化管理模式中,我院作为企业集团管理下的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制度执行政府会计制度,与集团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不一致,会计政策与内控建设执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政策与内部控制规范与集团执行的企业会计政策及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不同。因此,在会计核算、预算控制执行、财务报告、财、税政策执行、国有资产管理、内控建设等方面与集团企业化财务管理存在差异,导致出现企、事业财务管理转化、衔接、统一等问题。

(四)会计队伍建设问题

因受农垦改革与事业单位改革双重影响,编制冻结,导致我院会计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老中年龄从业人员偏多,青年从业人员偏少,退休后无人接替,使得“传、帮、带”的作用难以发挥,对会计人才队伍建设产生了不良影响。

(五)职业年金政策未实际执行,未落实单位承担资金的问题

我院按国家政策及上级主管部门要求,自2014年10月1日开始从职工工资中按工资额4%扣除职业年金个人承担部分,单位承担部分不予计提。因农垦未出台明确的职业年金实施办法,单位计提并负担的比例未明确,资金未实际落实,个人承担部分扣除后未实际与社保对接或按国家要求计息,仅以其他应付款的形式挂账,导致职业年金政策未实际执行,资金未实行市场化管理,取得实际收益,尤其是政策实施期间,我院退休的职工,职业年金政策未得到落实,个人扣款仍挂账未返。随着农垦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农垦社保将纳入省社保统一管理,我院做为企业管理下的事业单位,因职业年金政策一直未落实,将存在较大的潜在资金缺口,无法切实按国家政策保障职工利益。

(六)无法查清的历史挂账,因手续不全,无法核销坏账的问题。

我院在资产清查及清欠工作中,清理出挂账手续不全,无法查明具体欠款单位及欠款明细金额的应收款项3笔、计286,428.25元,开行硬贷投资借款,基建基金贷款借款本金及利息5317534.41元,因账龄超过20年,凭证及账簿无法查全,不符合坏账核销条件,导致长期挂账,无法清收。

三、下半年财务工作思路

(一)推进财务制度建设,保持制度的时效性。通过院党委审核后,正式实施。按内部职责分工,有效监督落实,真正实现制度管人、管事,规范财务管理。

(二)紧密围绕院发展战略,科学合理编制下年度预算,确保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实现刚性预算控制。

(三)完成政府会计报告编制工作,做好年终财务决算,认真进行财务分析,有效指导经济运行。

(四)按院“十四五”规划编制方案,牵头完成院“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

(五)积极争取经费,确保我院保稳定,保运转的资金需求,推动我院创建和谐院所,努力服务全院改革发展。

(六)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加强财政资金监管,推进预算执行进度。

(七)加强项目监管,确保申报项目有效执行,全面推行预算绩效考核,注重考核结果运用。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率、效益。

(八)汇总分析自查报告反映的问题及整改情况,开展院财务大检查,查找问题,确定财务风险点,加强财务管理,推进全面整改。

(九)推进院三项应收款项清收工作,向院清欠工作领导小组汇报清欠情况,逐笔落实清欠措施,完成清欠任务。

(十)持续关注国家、省科研事业单位鼓励年轻干部发展和科研人员的奖励相关财务政策,积极配合组织人事处、科研处制定我院鼓励年轻干部发展和科研人员的奖励政策。

(十一)贯彻落实集团及院工作部署,深刻领会改革精神,合理制定工作方案,积极应对,确保财务管理跟踪到位,及时提供全方位服务。

第6篇:财务管理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财务报告;对策

财务报告是根据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情况编制,并对外提供的一种书面报告文件,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财务报告的基本目标就是向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政府监管机构等各类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真实性、完整性是财务报告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要求。然而部分企业为了获取某些不当的经济利益,经常会对财务报告进行粉饰,造成财务报告的失真。

一、企业粉饰财务报告的动机

1.为了减少或者延迟纳税。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需要缴纳营业所、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各项税费,税费缴纳的基数主要是当期取得收入、支出以及形成的会计利润。部分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对相关的会计信息或者会计报表进行修改,从而达到偷税、漏税或是延期纳税的目的。

2.为了获取外部资金支持。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企业要保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为了获取资金,企业往往需要依靠信贷资金,或者发行债券、股票等进行融资。企业财务报告是金融机构、债券人、投资者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并做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部分企业为了获得外部资金或者降低融资成本,往往在进行融资前对财务报告,造成财务报告失真。

3.为了获得好考核结果。财务指标通常是评价企业管理者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对企业管理人员的考核中,往往均会采用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经济增加值、资本保值增值率等财务指标。部分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达到既定的考核目标,取得好的考核结果,对财务报告进行调整,从而造成财务报告失真。

4.为了隐瞒存在问题。在生产经营中,企业管理者的部分决策可能达不到既定目标,并有可能造成较大的损失,比如对外投资项目经营恶化、对外担保可能承担连带责任、金融衍生合同出现较大浮亏。为了规避管理责任,企业管理者往往对财务报告有关内容进行修改,掩饰或者隐瞒存在的重大问题,造成财务报告失真。

二、常见的财务报告粉饰方法

1.虚构经济业务。部分企业通过捏造虚假的经济业务,调整财务报告,比如某上市公司通过与隐瞒的关联方签订假的销售合同,大幅虚增收入,提高其盈利水平;部分企业通过签订虚假的合同,虚增成本支出,减少当期利润,以便偷漏税款。

2.滥用会计确认和会计估计。部分企业未严格执行权责发生制,通过调整业务的确认期间,在不同的会计年度间进行调整,比如通过调整固定资产入账时间,调整当期固定资产折旧;通过调整收入确认年度,调整当期利润;通过调整原材料领用数量,调整当期利润。部分企业将不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项目作为资产,通过虚盈实亏的方法增加利润;部分企业频繁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政策、资产减值准备政策等,调整企业利润。

3.利用资产重估。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或者进行企业改制时,往往会对资产进行重新评估。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企业在采用固定资产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股权投资时,对于评估增值、减值部分计入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部分企业在进行股权投资时,采用非货币性资产出资,并通过评估增减值来调整企业的盈利和资产结构。

4.隐瞒应披露的信息。会计报表附注是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对会计报表中需要说明的事项,作出真实、完整、清晰的说明。部分企业编制的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内容过于简单,对重要的会计信息不披露或者进行粉饰,隐瞒存在的问题,误导财务报告使用者。

三、改变财务报告失真的对策

1.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一是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配备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监事人员,确保企业依法经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二是成立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核企业财务报告,监督内、外部审计机构,以及审查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和重大关联交易等工作,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完整。三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固化内部控制流程,减少财务报告中人为的操纵可能,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独立性。

2.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和会计从业人员水平。《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然而,部分企业管理者依法经营的意识淡薄,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会授意修改会计信息,部分会计从业人员水平较低,无法提出专业意见,或者不能坚持原则,最终造成财务报告的失真。因此必须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和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企业管理者法律意识和会计从业人员水平,并适应不断发展的会计工作要求。

3.加大外部监督和惩处力度。一是加大对财务报告失真企业和责任者的处罚。部分企业及管理人员之所以敢于出具严重失真的财务报告,主要原因是获得的利益远远高于为此付出的成本,只有进一步加大对财务报告失真企业和责任者的处罚力度,才能从根本上减少财务报告失真情况。二是加大对外部审计机构的监管。外部审计机构是财务报告合法、公允的重要保证,加大对外部审计机构的监管力度,对参与财务造假的外部审计机构和负责人员加大处罚力度,有利于提高外部审计机构的从业水平,提高财务报告质量。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

[2]葛家澍.反映经济真实是会计的基本职能──学习《会计法》的一点体会[j].会计研究,1999(12).

第7篇:财务管理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 科研经费; 规范管理; 机制; 对策

科学研究是高校的“三大任务”之一,也是衡量学校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高校作为国家的科研基地,承担的科研项目迅猛递增,科研经费占学校经费总量的比重不断提高,管好用好科研经费,不断提高使用效益,是保障与促进高校科研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

一、高校科研经费的分类及本文的研究对象

高校科研经费按项目性质不同,分为纵向科研经费、横向科研经费和校内科研经费。

纵向科研经费指承担国务院各部委及地方政府计划安排的科研项目,由国家或地方政府部门拨付的财政性科学研究经费。横向科研经费指受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委托,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而开展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项目,由企事业单位支付的合同性经费。校内科研经费指高校根据自身发展要求,自行设立研究方向,利用自有资金安排的研究经费。

考虑到横向科研经费有科技服务合同的强制性约束,校内科研经费量小面窄,内部监管方便有效,本文重点讨论更具严肃性和深远影响力的财政投入的纵向科研经费管理问题。

2006年我国颁布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十一五”以来,中央财政科技支出的投入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9年的中央财政投入达1 521亿元,各地方财政的投入在2009年总和已经超过中央的直接投入,全国财政科技支出年均增长25.5%;“十二五”期间,国家科技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将达到2.2%,广大高校科技工作者成了科教兴国战略的最大受益者,用好经费,多出成果,既是政府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管理层及财务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目前,科研经费量作为高校评价体系中的一项关键性指标已经被广泛接受,各高校为实现科研经费总量的快速增长,普遍制定了积极而宽松的鼓励政策支持科研工作。基本管理格局为:由一名副校长主抓科研工作,负责学校年度科研经费目标任务的分解与落实;科技部门负责科技管理制度建设及项目管理;财务部门负责经费管理。为鼓励多拿项目,项目负责人拥有较大的管理自,有关项目申报、团队组建、支出需求、结项验收等均由项目负责人具体实施;在经费审批方面设有额度权限,日常经费支出由项目负责人直接审批,超出限额的大额支出报经科技、财务部门负责人及分管副校长审批。

宽松的管理政策极大地调动了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使科研领域不断扩展,科研经费急速增长,科技成果层出不穷,但经费使用中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主要表现为:科研人员对经费的权属关系认识不清,将其“半私有化”;成本意识淡化,法律意识淡薄,假票据或真票假业务套取资金,假委托转移资金,决算随意调整;科研设备采购不规范等等。中国科协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近年来,各类媒体对科研经费使用乱象的报道频频,科技人员涉嫌侵占科研经费的犯罪案件时有发生,在社会上形成热议。这种状况不仅扭曲了科技工作者的形象,弱化了科学研究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更可怕的是会不断蚕食神圣的科研精神。究其原因分析如下:

(一)管理机制不完善,使经费管理缺少环境

目前的管理机制虽然显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但实施过程缺少衔接,管理脱节,形成“三权分立”,主要表现为:科技部门只负责项目管理,更多地关注立项、结项和成果申报,对经费使用的过程监管没有兴趣;财务部门虽负责经费管理,但对项目的申报、预算、研发需求等参与甚少,对经费使用的必要性、相关性等无法进行职业判断,财务管理形同虚设;科研人员普遍认为项目是自己争取来的,学校收取管理费后不应再有过多制约,竭力主导整个研发过程和经费审批,独立行使经费支配权,基本游离于科技与财务部门的管理过程之外。而高校领导层为考虑学校排名,对科研经费总量的追求甚至高于对科研成果和财经纪律的追求,对科技、财务部门更多地强调服务职能,如此管理环境下,财务部门很难实施有效的过程监管,经费使用的合法性和效益性得不到保证。

(二)预算编制不精细,使经费管理缺少依据

高校申报的科研项目能否获批,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高校在编制年度事业经费总预算时无法将科研经费收支纳入总预算进行统一管理,科研经费预算自成一体,在项目获批且经费下达时,财务部门才能从项目申报书中获悉。而立项申请时的经费预算编制大多直接由项目负责人完成,基本上是凭经验估算或简单按比例模糊申报,没有明细而科学的定性分析。主管部门下达预算时也往往是在原申报数基础上进行简单调减,导致预算缺项、漏项情况普遍存在,实际支出时与预算偏差较大,无法发挥预算的统领作用,造成了支出的随意性,失去了预算控制的刚性约束。

(三)重结项轻审计,使经费管理缺少责任

科学的项目结题验收应该包括对科研成果的论证和对资金使用合法性的评价两大部分。但目前科技主管部门验收时更注重研究成果的分量,所召开的“项目验收会”、“成果论证鉴定会”主要以邀请本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科研成果的前沿性、创新性等进行评定,少有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有些项目虽然已引入审计程序,开展了“绩效评价”,但审计机构投入的人力、精力十分有限,对被审项目的实施过程和具体情况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主要以课题负责人提供的决算书等会计资料为基础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发现预决算有较大偏差时往往提请课题负责人进行账表调整或加以简单的情况说明。如此简化的审计过程很难保证审计报告的质量,经费使用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很少被提及并写入审计报告,相关责任追究更是鲜有提及。实际上主管部门对审计结论的重视程度也有待提高,更多的是走程序,很少听到某个项目因验收审计有异议而不被验收结项,使审计监督流于形式。弱化的科研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和问责制度也一定程度弱化了高校科研工作者对经费管理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

三、完善科研管理机制的对策

(一)强化经费管理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营造良好的管理环境

科学管理科研经费,事关国家科教兴国的大政方针,是崇敬科研精神的佐证,也是高校提高社会声誉、学术地位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科研经费不应成为高校内部管理的“洼地”,更不能成为科研工作者的“自留地”。依法科学管理经费,杜绝科研腐败,强化科研精神,才是保证高校科研工作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首先,从教育主管部门到高校管理层应弱化科研经费总量在高校评价体系中的指挥棒效应,应将科技成果的质量和水平作为首选考量指标,不应“”式地追求经费量的飙升,避免因片面追求经费数量而放松经费管理,为科研经费管理营造良好的监管环境。

其次,高校应加大对科研制度的宣传力度,并注重对科研领域违规事件的反面训诫,让广大科研人员深刻认识到管理制度的严肃性和违规的严重后果,强化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为经费管理营造良好的自我约束环境。

高校财务人员也应不断加强职业技能学习,强化责任意识,坚持会计职业操守,勇于与经费管理中的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将科研经费使用中的不规范行为拒之门外。

(二)制定科学的评价机制,将监管落到实处

上级科技主管部门应建立科学的科研项目评价机制,强化对成果鉴定与绩效评价的“双重评价”,既要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又要高效益地使用经费,把对经费使用效益的评价与违规问责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从上层制度建设上对经费管理提出更高、更明确的要求。

高校自身应重新梳理内部管理制度,坚持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两手抓”、“两手硬”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细化管理环节,在保证科研人员进行自主科学研究的同时,适度弱化其对经费的独立支配权。项目的实施方案、工作进度、支出需求、预算编制、预期成果等均应由科技、财务部门全程参与,共同制定,不断强化科技、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使用的过程管理。同时,引入内部审计强化对项目经费的评价,加大对违规使用经费的整治力度,真正将学校的科研经费与教育事业经费纳入同一标准管理,用一套行之有效的内控监管制度和环环相扣的管理流程,确保合法、高效地使用科研经费。

(三)探索经费预算的动态监管体系,强化预算的统领作用

科学研究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与创新,研究的过程与结果都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一特性要求科研预算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而进行动态调整。所以,项目立项评审时的预算审核应留存调整空间。预算执行中,在课题总预算不变的前提下,主管部门应适度下放预算调整审批权限,避免冗长的审批程序,让高校承担起预算调整的管理责任,允许高校在一定比例内自主审核调整预算。高校要加强过程控制,与课题负责人共同提出合法充分的预算调整意见,在校内报批后实施。动态的科研预算管理将会使预算的统领作用得到更有效的发挥,既能为课题组的科学研究解除支出需求的后顾之忧,也能为财务部门的支出监管提供有力的依据,并能保持预、决算的口径一致,为决算审计和绩效评价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四)强化决算审计效能,用审计结论支撑项目结项验收

无论是内部审计还是外部审计,只有审计过程到位、方法有效、措施得力、经费使用过程的不规范行为不被掩盖,所出具的审计报告才更客观全面、具有效力,对经费使用的过程追溯功能和违规的责任追究功能才能得到有效发挥,对被审单位才有约束力。上级科技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审计功能,首先要加强对中介机构审计过程的考核,确保审计报告的质量;其次,应将审计结论作为项目验收的前提条件,对审计报告提出的不合规情况责令项目单位立即整改,否则不予验收,对严重违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高校管理层也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积极作用,将项目结项前的内审工作常态化,提前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自查自纠,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自觉维护学校声誉,保护科研人员,用合规的审计结论支撑科研项目结项验收工作。

总之,科学管理科研经费需要上级科技主管部门、高校管理层和广大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以科教兴国的大政方针为纲,用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探索更为科学有效的经费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全方位地保证课题负责人合理申报项目,规范使用科研经费,专注科学研究,提升成果水平,确保高校科研事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科技部关于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科学技术进步法执法检查报告及审议意见的报告[R].2011.

[2] 姚瑞红.审计视角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及对策[J].财会通讯,2010(6).

[3] 郭静.科研经费黑洞吞噬科研精神[N].齐鲁晚报,2012-07-31.

第8篇:财务管理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信息时代财务会计工作创新管理

一、前言

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创新管理,一方面能够帮助企业资源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的财务会计是当下企业当中的比较关键的基础性工作,在维护企业经济健康增长方面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在社会经济激烈的背景下,创新管理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势在必行。

二、财务会计管理现状

纵观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现状,能够发现大部分的企业中财务会计管理方法落后,相应的管理方式不规范,导致现行的财务会计管理缺乏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一)财务会计管理落后目前,在很多企业中,会计人员素质较低,对于会计核算的内容比较单一,不能发挥出会计核算的真正作用。由于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缺乏调查,使得企业的发展能力分析报告粗略,形式单一。如,企业的多项发展部门的经济收入、营业增长额以及各个产品的经济增长额等内容并没有在报表中体现出来[1]。(二)财务管理方式不规范,缺乏信息化经过大量的数据调查表明,有很多企业由于会计入账不及时,临时应付上级单位检查工作,其会计核算工作不能依照实际的项目业绩为依据进行记录,出现很多费用列支随意性大、少列费用、虚列费用等问题。基于企业财务系统这样的背景,账户设置不能按照规定设置,登记账簿不规范,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到了企业会计资料的真实性。

三、信息时代下财务会计工作的创新管理对策

新时期,多种财务会计系统被研发,创新财务会计管理,首先需要在传统的会计管理基础上,强化其内审功能。其次,实现电子联机实时报告系统的应用,提升财务会计管理的智能化;最后,在ERP的启发下,促进财务会计工作的电算化改革,促进会计管理工作的开展[2]。

(一)强化内审功能

财务会计管理的内审功能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监督审查的作用,如果一个企业缺乏了相应的内部审计功能,将会导致企业财务疏于监督,导致企业有可能出现财务漏洞。因此,创新与优化企业财务会计管理,需要强化财务会计在企业中的内审功能。如,在企业内部建立比较完善的审查机制,建立健全的内部审查制度,并且配备专职的内部审查人员。对于财务人员的管理方面,需要不断强化对其的政治规矩、财会政策和业务能力的培训。同时,内部审查人员在财务会计管理中,需要对于事业单位中财务重点岗位工作进行监督与审查,切实保障财务会计工作的规范化[3]。

(二)电子联机实时报告系统的应用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系统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传统的企业财务会计管理过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时期,实现财务会计管理的创新,一种新型的财务报告形式产生,产生该种类型报告的系统为电子联机实时报告系统。近年来,该系统自投入以来备受关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时财务报告系统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实现系统管理的实时性,能够将企业的交易信息和财务事项反映网络财务报告中,并且将数据信息加密之后存储在数据仓库中。基于这样的财务信息管理具有较轻的时效性,并且保障数据信息的安全性。电子联机实时报告系统能改变传统的财务报告的实际生成方式,在财务会计理论应用的基础上,优化现有的财务会计管理[4]。电子联机实时报告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当企业有财务交易发生时,会计信息系统能够作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子系统,应用ERP软件读取销售数据和采购数据,在经过系统的分析下,生产企业所需要的财务报告;第二,企业在互联网上设置信息站点,向外部信息使用者和企业内部各个部门提供更新的财务信息;第三,用户为了作出较为准确的决策,通过访问网站的形式随时查找到个人所需要的财务信息。

(三)ERP与会计电算化

ERP企业资源计划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以系统管理的思想,针对企业工作人员、工作系统、工作部门等进行科学的管理。ERP逐渐成为了现行企业比较关键的运行模式之一,其先进模式的应用对于企业财务会计的管理带来启发,在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方面具有较为积极的作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信息化,扩展了企业质量管理、工作流程管理、运输管理等功能。将ERP应用到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中,能够有效地实现财务会计管理的创新,首先,ERP促进了当今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实现电算化[5]。而引入会计电算化的企业财务部门,能够针对企业财务现状进行更加全面且准确的数据分析,与人工分析方式相比不仅简便,而且能够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会计电算化大大改善了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使得企业财务管理发生很多变化:第一,企业财务数据审计窗口方面有所增加。这样的方式,一方面能够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规范化处理,为企业财务部门提供很多科学、及时以及准确的数据信息,使得电算会计工作模式能够更加的安全可靠。第二,企业财务部门内部的会计信息,在电算化的系统下更加容易分析与评价。而内部测试系统在企业内部财务中的应用,能够对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建立是否完善进行判断,判断审查流程是否符合规定。

四、结论

综上,纵观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现状,能够发现大部分的企业中财务会计管理方法落后,相应的管理方式不规范,导致现行的财务会计管理缺乏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新时期,多种财务会计系统被研发,创新财务会计管理,首先需要在传统的会计管理基础上,强化其内审功能。其次,实现电子联机实时报告系统的应用,提升财务会计管理的智能化;最后,在ERP的启发下,促进财务会计工作的电算化改革,促进会计管理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赵欣.信息时代下财务会计工作的创新管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28:191.

[2]高嵩.探究信息时代下加强财务会计工作创新的途径[J].中国商贸,2015,02:170-172.

[3]郭丽娟.信息时代加强财务会计工作创新管理的必要性分析[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08:151.

[4]陈文.浅谈在信息时代下财务会计工作创新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2,17:54+35.

第9篇:财务管理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2008年8月1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听取了财政部《关于2007年中央决算的报告》和审计署《关于2007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并结合审计工作报告,对中央决算草案和决算报告进行了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国务院报告的2007年中央决算:中央财政收入28612亿元,比预算增加4191亿元,完成预算的117.2%;中央财政支出29580亿元,比预算增加2709亿元,完成预算的110.1%。其中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支出14017亿元,比预算增加2242亿元,完成预算的119.0%;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4121亿元,比预算增加87亿元,完成预算的102.1%。中央财政赤字2000亿元,比预算减少450亿元,与2008年3月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的赤字数持平。2007年末,中央财政国债余额52074.65亿元,在全国人大批准的限额以内。中央预算超收收入安排使用情况已依法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了报告。

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2007年中央决算草案较好地反映了预算执行情况。国务院及其财政等部门,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稳健财政政策,努力组织财政收入,加大了重点支出力度,积极推进预算管理和财税改革,全面完成了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中央预算。财政经济委员会建议批准国务院提出的《2007年中央决算(草案)》。

同时,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中央预算执行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中央预算还不够细化,部分非税收入未纳入预算管理,省以下财政体制还不完善,转移支付结构不尽合理,一些县级财政保障水平偏低,少数投资项目审批把关不严、监督管理不够到位等。审计工作报告反映了对中央预算执行审计的情况,提出了改进预算管理的意见。建议国务院责成有关部门对审计查出的问题,严格责任追究,认真从体制和机制上分析原因,切实进行整改,并将纠正情况和处理结果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

为进一步严格预算管理,做好财政工作,财政经济委员会提出以下建议:

一、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要求,抓紧进行财税体制改革。根据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优先界定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方面的责任,将一些应由地方管理的事务,连同责任和财力一并明确给地方。尽快出台县级财政最低支出保障机制的改革方案,用2―3年的时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县级财政最低支出保障机制。要深化税制改革,抓紧做好明年在全国推开增值税转型的准备工作,改进资源税费制度和个人所得税制度,逐步完善地方税体系。

二、规范财政转移支付

要建立一般性转移支付稳定增长的机制,完善转移支付结构,较大幅度地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加强对专项转移支付的管理,一是对现有专项进行清理和规范,确需新增的专项,必须经国务院批准;二是研究将适合地方管理的专项转移支付具体项目审批和资金分配工作下放给地方政府。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三、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中央财政要继续做好灾后恢复重建的财政资金保障工作,加强政策协调和资金监管,落实好灾后重建的各项政策。按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要求,通过税收等财税政策,支持企业改革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针对农民种粮比较效益下降的问题,研究提出促进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加大财政对保障民生的支持力度,努力保证低收入群众生活水平不下降。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铺张浪费,严格控制一般性开支,降低行政成本。今年中央财政如有超收,除按法律、法规和财政体制规定增加有关支出,以及用于削减财政赤字、解决历史债务、特殊的一次性支出等必要支出外,原则上不再追加具体支出,都列入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转到以后年度经过预算安排使用。

四、加强预算管理监督

要建立包括各项政府收支在内的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尽快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编制方法。加强金融国有资产管理,确保金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要深化政府投资管理改革,积极开展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公示试点工作,逐步建立政府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认真落实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预算决议中提出的“关系民生、社会发展等重点支出编列到‘款’”的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政府收支科目体系,研究提供行政开支、基本建设支出等人大代表关注的预算信息,提高预算的透明度。要建立健全部门预算责任制,改进部门预算编制方法,开展对部门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价。高度重视预算执行进度偏慢的问题,针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拨付较晚导致地方预算结余资金较多的情况,切实加强对结余结转资金的管理,建议明年对中央各部门以及地方预算结余项目进行一次专项清理检查。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