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产业发展建议范文

农业产业发展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产业发展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产业发展建议

第1篇:农业产业发展建议范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税收政策;体系构建

中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发展阶段,农业产业化遇到了最佳发展时期。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与相关产业系列化、一体化、社会化的发展过程。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各产业的分工逐渐深化,专业化水平提高,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等产业快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因而得到相应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税收政策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工具和手段,也是国家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一、农业产业化需要税收政策支持

我国农业产业化是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它综合的发挥了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等纵多优越性,提供了符合我国国情发展的途径。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距离农业强国还有很大差距。农业是我国第一产业、基础产业,我国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解决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农业问题。自加入WTO后我国农业面临很大的冲击和挑战,政府无论是从解决三农问题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应对WTO对我国农业冲击而需要扶持角度出发,都迫切需要从政策层面来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税收政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调控宏观经济杠杆。现行农业产业化的税收政策集中体现在农业部、国家税务总局等联合发出的《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主要规定有:国家认定的重点龙头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业”取得的所得,企业所得税均暂免征收;重点龙头企业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研究费用,不受比例限制,计入管理费用,所发生各项费用增长幅度在10%以上的企业,可再按实际发生额的50%抵减应纳税所得额;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以从(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对于符合国家高新技术目录和国家有关部分批准引进项目的农产品加工设备,除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外,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我国从2004年开始逐步降低了农业税税率,2005年全国有28个省(市、区)免征了农业税,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废止了在我国有47年历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除烟叶税外,所有农业税、农业税附加、农业特产税已全部废除。此外,税务部门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制定了一系列“以税惠农”的税收优惠政策,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服务实体减免所得税,降低了农产品经销和加工的增值税税率。

二、现行涉农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分析

1.增值税对农产品和农业产业化保护力度不够。现行增值税规定,对农民生产的初级农产品销售免征增值税,从2001年1月1日开始对收购农产品的企业按13%的扣除率抵减进项税额,虽然解决了部分销项税额按13%计算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税负问题,但对按17%计算销项税额的企业来说,仍然存在税负偏重的问题。再者,就增值税率而言,对农业投入物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优惠税率还不够完善,保护支持力度不够。

2.税收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比较单一。税式支出的形式包括优惠退税、优惠税率、税式扣除、投资抵免、税式豁免和加速折旧等,不用形式的税式支出会产生不用的效果和功效。现行税收政策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主要是对所得税优惠,在流转方面的优惠不够,这就使得现行税收制度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照顾作用远大于鼓励作用。单一的税收优惠政策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纳税人税收负担,但不利于农业、乡镇企业及涉农部门的投资增长和技术进步;主要是对国家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及农业科研机构,覆盖面较狭窄,没有形成全程的渗透机制,缺乏促进传统落后农业结构和产品向现代化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措施;缺乏对农业专业化生产、区域化生产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利于扩大农业生产基地,提升农业生产规模。

3.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偏高。国家对“重点龙头企业”的认定主要是以规模和效益为标准,对于固定资产规模及近3年的年销售额,东部地区是5000万元以上、2亿元以上,中部是3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上,西部是2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上,还要求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不得超过60%,A级(含A级)以上银行信用等级的重点龙头企业的认定需经过全国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审查确定,这就使得大多数企业无法达到认定标准,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有促进作用的中小型企业不能够像大型涉农企业一样享受所得税优惠,造成税收优惠资格的差别,不利于发挥税收政策的刺激效应。

4.财政体制不规范,政策和管理服务有待改进。现行分税制“以基数加增长”的分配方式划分地区政府财力,经济越发达地区得到的财力支持越多,越落后地区得到的财力支持相对越小,地方财力增长缓慢,导致地区财政对农业投入不足,无法保障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资金投入。税收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服务和管理服务待改进,我国缺乏规范性的税法公告制度,宣传力度不够,降低税收政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三、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调整农业经济和增加农业收入,政府应加大力度在政策手段方面加以改善和促进,但是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体制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因此必须对税收政策完善,以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作用。

1.确立保护和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建立多环节、多层次、协调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保护和扶持农业是世界各国共同的做法,政府把对农业投入作为重点。调整我国产业性税收优惠政策,把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保护和扶持农业的重点,充分利用WTO规则,在不扭曲农产品市场和贸易的“绿箱”条件下,明确农业生产、交易、加工等领域的税收倾斜,建立保护和支持农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尽快提高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鼓励农村金融机构以及城市金融机构投资农业经济、为农业经济建设,对农村信用社实施更为优惠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对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投资农业的收入或者支农资金的信贷收入减征、免征营业税。

2.用足用好现行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发挥倾斜政策的经济效应。调整与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不相适应的区域性税式支持政策,加大对落后地区农业优惠力度,使得落后地区能够以投资软环境的相对优势弥补硬环境的不足。同时,充分运用好国家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集中扶植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效益好、带动农民增长增收作用显著的骨干龙头企业,促进产供销、贸工农相结合的“一条龙”产业链经营机制的形成,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组织化。认真贯彻落实好涉外税收和进出口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优先办理农产品和以农产品为原料加工出口产品的出口退税,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支持和发展外向型农业。积极运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积极参与研究开发农业优良品种和农业生产技术,鼓励生产优质高效无公害绿色产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升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税式优惠政策对农业倾斜的范围不仅包括农业自身的种植业、养殖业等,还包括与农业相关的产业、行业,如农村生产资料的生产行业、从事农产品深加工、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乡镇、村镇企业以及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农业服务业等,使农业处于一个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中。

3.改善现行增值税制度。大力推行增值税即征即退制度,按农业产业的不同行业确定最低的合理税负水平,对实际税负超过合理税负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推动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对于农户,现行增值税规定销售额免税,但实际农民还需承担进项税,可比照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企业购入农产品依据收购凭证按13%抵扣进项税管理,农民购入农用机械、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依据普通发票或其他合法的销售凭证,经税务机关审核通过的,即可对其所含的进项税实行退税,从而有效解决农民的税收负担问题。

4.进一步挖掘税收政策扶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潜力。尽可能降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认定门槛,取消规模、效益认定限制,中小型企业只要能符合国家产业发展导向政策的就予以相应的税收支持,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使其能真正融入市场竞争,增强发展后劲。结合各种税收支持形式,将税收豁免、优惠税率等直接税收支持与投资抵免、再投资退税、加速折旧、税收扣除等间接税收支持相结合,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鼓励和促进、引进、利用闲散资金流向农业产业,提高资金利用率和投资报酬率,还可以对税率、税基制定优惠政策,实施更广的税收优惠扶持政策。

5.全面加强税收管理,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良好税务环境。按照WTO透明度原则要求,建立和完善税法公告制度,提供良好的税收政策服务,将在不同时期、不同经济背景下出台的,散见于各种法规、文件和补充规定中的农业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清理、归集和分类,装编成册,使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税收政策公开、易得,易于操作。我国城乡差距较大,不同地区间的农村差距同样存在差距,可考虑对特别落后的农村地区通过制定法律明确其标准和地域界限,采取与经济特区类似的全面税收优惠政策,一方面方便税收优惠政策的管理;另一方面有利于鼓励企业和个人在地区间投资或服务农业产业,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应通过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逐渐把资金引向农村和农业产业,充分发挥税收的激励和限制作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项目,理顺农村生产关系、经济关系以及城乡关系,加速农业向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发展。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村各产业的分工日益深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将带动农产品加工、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等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因而得到相应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继而使三农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但是农业因其自身原因制约使得发展受到很大限制,需要国家政策扶植和保护,税收政策就是其中一个保护手段,因此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一个不断完善的税收政策加以保障,我国应从符合现实国情的情况出发,构建一个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税收政策,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周波,施婕.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税收政策选择与思考[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9(2)

[2]董洪肖,汪固华.税收政策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研究综述[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4)

第2篇:农业产业发展建议范文

关键词:生物农业,战略新兴产业,生物育种技术,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1)09-1939-03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Hubei Bio-agriculture as Emerging Industries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MEN Yu-ying,YAN Hui-chao,SHENG Jian-xin,TANG Hua-bo,LIN Hong

(Hubei Academ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Wuhan 430071,China)

Abstract: The international industry developments and trends of bio-agriculture was studyed in the perspective of emerging industries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The situation of bio-agriculture industry in typical domestic provinces was summarized. Meanwhile, the focus advantages and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bio-agriculture industry in Hubei was analyzed deeply. Based on these, the priority areas and main countermeasures of developing bio-agriculture industries in Hubei province was put forward.

Key words: bio-agriculture industries; emerging industries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bio-breeding; development strategy

当今世界正处在信息经济时代,人类所面临的贫困人口增加、食品短缺等问题的解决或缓和,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现代生物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生物农业作为现代农业与生物技术的结合体,是农业发展到生物经济时代的一种必然趋势,是现代生物技术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随着人类对农业生物技术认识的不断深入,相关国家纷纷把农业生物技术作为提高国家农业竞争力的突破口,生物农业成为全球倍受关注的热点[1,2]。

1国际生物产业发展动态与趋势

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农业科技革命和农业发展带来了契机,它不仅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而且在保障食物安全、保护环境、寻求替代能源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3]。当前许多国家在生物农业产业方面的意识空前提高,希望通过整合产业资源、完善产业链条、抢占产业上游谋求对产业链的掌控和垄断。

1.1国际生物农业产业发展动态

生物产业以再生性资源为主要原料,能源需求较少,污染性低,是创造绿色GDP的产业,兼具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双重特征。自1983年首批转基因植物如烟草、马铃薯问世,特别是1996年转基因大豆等研制成功并实现环境释放以来,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发展迅猛。目前,世界生物技术正处于大规模产业化的初始阶段,但加速生物产业发展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过去10年,世界各国在发展生物农业方面的投资增长了10倍[4]。

为了争夺未来农业生物技术产品市场,许多国家制订和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及重大支持措施,聚集和培养人才、投入大量资金,以鼓励和推动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如美国的“面向21世纪的生物技术”计划,日本的官、产、学一体化推进21世纪的生物技术计划等,中国的“863高技术发展计划”,欧洲的“尤里卡计划”,都把农业生物列为优先领域,力图占据生物农业的技术前沿。

跨国公司现已成为生物农业的主体。2009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达到1.34亿hm2,占到全球农作物总种植面积的9%,1996~2009年期间增长了80倍,并预测2015年种植面积将达到2.00亿hm2。全球生物种子市场的价值高达105亿美元,其中转基因玉米、转基因大豆和转基因棉花种子市场以每年10%~15%的速度增长[5]。

1.2国际生物农业产业发展趋势

目前,国际上利用植物转基因技术已经培育出一大批高产优质的超级农作物新品种,动物克隆技术已经基本成熟,为改良和培育新的动物品种开辟了新的途径。畜禽疫苗、生物兽药的研究使用,将构筑动物防疫新体系,大幅提升人类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疾病的防御与控制能力[6]。牛、猪、鱼等动物生长激素以及新型饲料添加剂的应用,将大幅度提高畜牧业生产经营效益。

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生物技术作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推进器”,正在悄然拓展和创新农业功能,进而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而强劲的动力。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虽然还处在起步阶段,但随着愈来愈多的生物技术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进人商品化阶段,农业生物产业正呈现出农业应用延伸化、产业规模扩大化、产业发展国际化等特点。这主要是因为农业生物产业已经成为一种高度社会化的产物,而且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规模愈来愈大,乃至成为国家规模甚至国际规模。例如,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日本、丹麦、意大利、中国等许多国家都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研究,耗资数十亿美元。由此可见,生物农业正在成为一种世界性大规模集成化的协作研究对象。

2我国生物产业布局及发展现状

自“863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农业生物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生物技术育种、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兽用疫苗、生物饲料等领域已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7]。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在“十一五”期间选择性地分批建设了一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截至目前,已认定了石家庄、长春、深圳、长沙、广州、上海、北京、青岛、武汉、成都、昆明、重庆1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以及哈尔滨、德州、泰州、郑州、通化、南宁、西安、天津、南昌、杭州10个生物产业领域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并计划逐步增多。

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20多年来从无到有,获得了很多成果。中国是全球主要的转基因作物种植国,目前主要集中在转基因抗虫棉、杂交水稻和饲料添加剂等领域,年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领域依次为饲料添加剂、转基因抗虫棉、杂交水稻[8-10]。目前,国家已经明确把生物育种产业纳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各省纷纷大力发展生物农业产业。

3湖北省生物农业发展的基础

湖北省生物农业产业在国家有关部门支持下,越来越受到省委省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且经过科研人员十几年的努力取得了积极进展,具有较强的产业发展优势。

3.1生物资源丰富,生物育种技术领先

湖北省植物、动物、生物质和中药资源丰富。共有植物资源9 000多种、野生脊椎动物893种、湿地野生脊椎动物441种,拥有一大批特有资源和国家保护动植物。微生物、动植物种质资源和试验标本等自然资源建设居国内领先地位,是我国重要的种质资源中心。这些丰富的生物资源为发展生物农业产业提供了基础保障。同时,动植物新品种培育与良种产业化位居全国前列,先后诞生了世界第一条克隆鱼、我国第一头试管猪和第一个转基因植物新品种。

3.2科技人才优势明显,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完善

湖北省是农业科教大省,具有科技人才优势。在生物产业方面,具有上百家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集聚了一大批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人员,其中“两院”院士14人,同时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部委开放实验室17个、重点工程(技术)中心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个和省级重点实验室2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个,是我国最大的农业科研基地之一和两大植物基因研究中心之一;已建成的全国首家认证的P3实验室和正在建设的生物安全P4实验室,使我省在高致病性病毒研究方面位居全国乃至亚洲前列。

3.3生物产业发展初具规模,逐步形成生物产业群

湖北省目前从事农业生物技术开发的企业近200家,从业人员约5万人,出现了一批中小型科技企业,开发的产品在国内及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影响。湖北是我国最大的兽用和鱼用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最大的生物农药基地。武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聚集了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兽药、生物饲料等一批生物农业企业。2007年6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建设“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目前,湖北省初步形成了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以武汉为中心,以宜昌、荆门和荆州,鄂州、黄石和黄冈为东西两翼的“一主两翼”发展格局。在武汉,以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为重点,先后建立了关南、南湖、吴家山、沌口、江夏等生物产业基地,为湖北省生物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仅“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内就拥有生物农业企业39家。2010年4月,世界最大的基因测序机构――华大基因落户“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同时,一个集生产、研发、示范、展示和应用生物科技成果的湖北最大生物农业科技园区已在湖北崇阳投建。

3.4生物产业支持力度加大,发展环境日益优化

湖北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编制了《湖北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5年)》,加大对生物农业产业园区的支持力度,推进全省优势特色生物农业产业聚集发展;启动了全省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和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有效提升了生物农业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能力;生物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有利于生物农业产业发展的优化环境。目前已有近百家风险投资机构及相关中介服务机构落户武汉。

3.5生物产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北省总体上存在生物农业企业实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业核心竞争力缺乏,成果、企业、市场之间有效沟通及连接的桥梁和机制仍然不畅等问题。多方面的因素限制了湖北省农业生物技术成果的转化,从而呈现出如下主要问题:其一,生物育种产业正处于产业发展初期,农业生物育种体系还不完备,生物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提升;其二,生物肥料产品缺乏创新支持,应用效果不稳定,适用作物或适用地区不尽合理,综合效益难以发挥;其三,兽用疫苗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品的附加值低,新产品的转化能力不足,产业化程度不高,国内市场占有率较低;其四,生物农药在整个农药行业中所占份额相当有限,生产水平及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仿制国外产品多,原创性拳头产品少;其五,虽然生物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与销售一直处于全国前列,有一批在行业内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但生物饲料新产品的创制能力仍较差,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不稳定及市场混乱等。

4对湖北省生物农业发展的建议

4.1更新观念,占领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

大力发展生物农业这一战略型新兴产业,将生物农业产业的发展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对生物农业的产业发展给予高度关注和重点扶持,大力支持生物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充分发挥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在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等方面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4.2加强产业平台建设,拓展融资渠道

设立专项资金扶持生物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研发条件改善,加强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及武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生物农业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更多投向生物农业产业领域,逐步使企业成为生物农业研究开发及产业化投入的主体。

4.3合理配置资源,促进产学研有效结合

根据湖北省现有的生物农业产业基础及现代农业产业链发展需求,应积极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强化相关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建设,鼓励校企合作,促进生物产业上下游的紧密结合。同时,尽快孵化生物农业领域成熟配套的技术和工艺,加速具有商业发展前景的技术和产品的商品化和产业化。

4.4立足湖北省实际,培育产业龙头企业

应围绕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加快动植物新品种开发,做好技术储备,加速生物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强生物育种创新能力和育种基地建设,加大重要粮油作物、畜禽水产和林木花卉新品种研发和大规模应用,着力提升种业竞争力;积极推广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疫苗、生物饲料等绿色农用投入品;大力培育生物产业龙头企业,使生物农业企业发展位居全国领先水平。

参考文献:

[1] 赵贵英.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化的现况与发展[J].中国科技投资,2007(4):19-21.

[2] 汤波,李宁.生物农业发展现状与热点分析[J].生物技术产业,2007(3):18-25.

[3] 刘助仁.美国农业生物技术应用蓬勃发展――兼论美国农业生物产业公共政策的运用[J]. 财经政法资讯,2006(6):12-16.

[4] 龚春红.欧盟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应用热点[J].生物技术通讯,2009,20(1):143-146.

[5] 于洪巍.生物技术最新进展[J].国际学术动态,2009(1):29-30.

[6] 万之瑜,张明山.我国生物技术发展态势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1):59-60.

[7] 王传龙.凤台县生物农业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10):301-303.

[8] 冯旭华,刘 岩,程艳敏,等.基于山东省生物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J].科学与管理,2009(5):37-38.

第3篇:农业产业发展建议范文

一、充分认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意义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促进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和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转化增值水平,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通过扩大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促进农产品出口,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基本途径,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提高技术装备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

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的同时,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加工工艺向采用先进适用技术转变;推进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化,产加销经营一体化,加工制品优质化,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

经过5-10年发展,形成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加工布局,建成一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和示范基地;建立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健全重要农产品加工制品质量安全标准;使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有较大提高。

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原则和重点领域

(一)主要原则。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展优质、安全、方便、营养的农产品加工制品,巩固城市消费市场,开拓农村、小城镇和国际市场,不断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

2.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其资源、经济、市场和技术优势,依托优势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区域,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形成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产业带,实现农产品加工与原料基地有机结合。

3.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与原料基地的规模和市场需求相适应,既要发展大中型龙头骨干企业,又要发展有市场、有特色、有潜力的小型企业。

4.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保护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选用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引进和开发高新技术。

5.发展和保护相结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切实推行清洁生产,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特别注意不能上污染严重和危害生态环境的项目。

6.加强宏观指导。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政策,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合理布局,防止盲目铺摊子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新上项目一开始就要做到高起点、高水平,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现代化水平。

(二)重点领域。

1.大力发展粮、棉、油料等重要农产品精深加工。粮食加工以小麦、玉米、薯类、大豆、稻米深加工为主,配套发展粮食烘干等产后处理能力。发展各类专用粮油产品和营养、经济方便食品加工。

2.积极发展“菜篮子”产品加工。肉类重点发展猪、牛、羊、鸡、鸭、鹅、兔等产品深加工;奶业要优先提供优质、营养的学生饮用奶;水产品发展优质鱼、虾、贝类、海珍品等水产品精深加工;积极发展有机蔬菜产品和绿色蔬菜产品加工,搞好蔬菜的清洗、分级、整理、包装,推广净菜上市,发展脱水蔬菜、冷冻菜、保鲜菜等;注重发展干鲜果品保鲜、储藏及精深加工。

3.巩固发展糖、茶、丝、麻、皮革等传统加工。鼓励发展精制糖,发展名优茶、有机茶和保健茶;发展丝和麻加工系列制品;积极开发牛、羊等皮毛(绒)深加工制品;合理利用和开发食用菌等农业野生资源,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

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点工作

(一)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根据《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和《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等有关规划,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要重点做好对市、县两级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指导,防止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二)建设原料生产基地。

在现有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加强优势农产品良种繁育、技术推广、运销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和形成布局合理、专用、优质、稳定的优势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

(三)建立生产经营新机制。

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发展产业化经营,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四)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

支持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实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经营。要重点培植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中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增强农产品加工制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五)推进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

国务院农业和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要抓紧制定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发展政策措施。优先开发大宗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工艺、技术和装备。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产品加工技术。鼓励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各地有关部门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要重视对职工的技能培训。

(六)健全质量安全体系。

参照国际标准,抓紧制(修)订和健全农产品加工制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和技术规范。完善农产品加工制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手段,抓好质量认证工作。加强对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测和检查,完善有关法规并严格执法。

(七)扶持和发展中介组织。

加强农产品加工业行业协会、专业技术服务等中介组织建设。发挥各种专业化中介组织在提供社会化服务、开展行业自律、防止无序竞争、协助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等方面的作用。

五、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措施

(一)加大国家投入力度。

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占整个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增加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的技改投入。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有偿资金等,要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地建设、科研开发、技术服务、质量标准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科技、农业、乡镇企业等行政主管部门的科技开发资金、教育培训资金,应有一定比例用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外经贸部门应加大对农产品加工制品出口的支持和协调服务。

(二)给予相关的金融支持。

商业银行要将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作为信贷工作的重要内容,及时满足农产品加工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农户收购农产品和完成国内外订单生产所需流动资金,有关银行应积极予以支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申请贷款,应视项目用途与实际需要,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应把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列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优先扶持对象。符合股票上市条件和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可申请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

(三)落实税收支持政策。

对农产品出口实行与法定退税率一致的退税政策,出口退税率尚未达到法定征税率的农产品,应优先考虑适当提高出口退税率。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技术和进口农产品加工设备,符合国家有关税收政策规定的,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重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所得,要落实免征3-5年企业所得税的政策。

(四)其他配套措施。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时,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用地进行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骨干企业生产经营需征用土地应依法报批,各项费用按合理标准收取。电力部门要保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供电。

六、切实加强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组织领导

第4篇:农业产业发展建议范文

1.宜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截止2016年底,宜阳县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共32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31(国家级示范合作社2家,省级示范合作社的有3家)。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5家;各类休闲农业园区已达22家(市级都市生态园区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1个,市级农业产业集群2个。入选洛阳“百强农企”企业11家,洛阳“二十优”农产品2个。目前我县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30家,加工产品达110余种;现有农产品注册商标38个,地理标志产品1个,国家级蔬菜生产标准园1个,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6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8个,绿色食品3个,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2家,其中中国著名品牌1个、中国优质名牌产品1个、河南省著名商标4个。

2.宜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不强虽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有32家,但辐射范围不宽,虽然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带动能力明显不够,无法带领更多的农民进入国内、省内大市场,无法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

2.2知名品牌偏少,市场占有率不高当今市场是知名品牌的市场,虽然宜阳县已有几个省级著名商标,但其面对的市场主要还是本地市场,国内市场占有率较低。

2.3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不强大多数企业的生产设备落后、技术水平偏低,生产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工艺和生产设备的限制,多层次开发的产品少,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链条短。如我县金薯王、涧水、丰民、西岭等多个红薯种植加工合作社及企业,仍然使用原始的加工工艺,无法形成标准生产线作业,产品品质不能保持始终如一;产品仍然停留在粉条、红薯淀粉等初加工产品,没有经过深加工生产附加值较高的新产品,市场竞争力不高。

2.4企业融资困难,发展后劲不足大多数企业是租借土地、厂房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没有土地和房产,也没有有效抵押物;部分企业虽有土地、厂房,但固定资产价值较低达不到所需贷款的抵押标准,致使企业无法继续投资做大做强、开发创新。

3.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议

3.1强化财政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做大做强一是按照省市惯例,凡获得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的由省奖励5万元,市奖励3万元,获得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等“三品一标”的,市奖励5万元。建议县级政府也能够给予1—2万元奖励。二是进一步加大整合支农资金力度,鼓励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实行土地规模流转、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采用财政补贴、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进行科技创新;同时,安排专项资金,针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组织相关的专业技术培训,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持,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3.2加大宣传力度,培育名优品一是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及各种展会,采取专栏节目、新闻(电视直播)、专题报道、网上农展、展会促销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推介品牌农产品和品牌企业,以省内外市场为重点,组织参加各类展销会和网络营销,加大本辖区大品牌产品的宣传力度。二是在全市营造“宣传品牌、支持品牌、发展品牌、保护品牌、依靠品牌、促产增优、内销外出、占领市场”的良好氛围,以沿路沿街道路醒目位置广告牌宣传为切入点,制定优惠措施,支持农产品经销主体,鼓励和帮助企业开展品牌宣传,提高品牌农产品的知名度。三是牢固树立“品牌就是竞争力”的理念,统筹制定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规划,引导支持企业培育、创建和整合品牌,坚决防止品牌杂乱和无序竞争。同时,以创建名、精、特、优、新农产品品牌为战略方向,培育以省级以上名牌产品、著名、驰名商标和农产品金奖为切入点,着力打造一批事关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品牌。

第5篇:农业产业发展建议范文

[关键词] 襄樊 农业 产业化 对策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围绕区域性支柱产业,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以农业增产、农民增益、财政增收为目的,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或各具特色的“龙”型产业实体,以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襄樊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较大的发展,为襄樊经济增添了一个亮点。

襄樊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全市总人口577万,其中农业人口364万,乡村劳动力185.6万。襄樊现有耕地面积600.93万亩,占全省的12.8%,居全省第二位。襄樊既是全国十大夏粮主产区和二十个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又是全国第二个地级吨粮市和国家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近年来,襄樊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优质专用弱筋小麦、优质“双低”油菜、中短纤维棉花、优质油桃、优质水稻、猪、牛、羊、禽、芝麻等都被列入全国或全省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全市已形成粮食、油料、棉花、水果、畜牧、蔬菜、林特七大主要产业。枣阳优质桃、老河口优质梨、宜城优质油料、南漳食用菌、襄阳优质畜禽、古城花椒、保康有机茶、襄城奶业、樊城蔬菜等特色产业初具雏形,已培育出章陵牌面粉面条、万宝粮油、玉莲牌芝麻产品、绿生牌茶叶、梅园牌大米、仙仙牌大白桃等一批知名品牌。2005年,全市龙头企业达到469个,实现销售收入83.9亿元,上缴税金5.4亿元。其中年销售收入过5000万以上的龙头企业31个,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21个,带动基地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龙头企业13个。针对襄樊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现状,总结经验,找出不足,研究对策,努力促进襄樊农业和农业产业化高效、快速、健康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一、襄樊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依然偏低,农业产业化覆盖面小

襄樊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稍有成就的主要分布在交通便利和经济状况稍好的一些地区,如316、207国道沿线、汉江流域等。而在其他广阔的地区几乎是见不到产业化经营的影子。

2.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尤其是利益分配机制还不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够成熟,缺少为农民服务的中介组织

襄樊市农业产业化大多数产加销连接松散,仅仅有少数农户与龙头企业建立了较为紧密的关系,而且多数仍停留在与农户签订农产品收购合同上,且没有涉及加工增值利润返还问题。基于农民的弱小地位、缺乏组织性和法律意识的淡薄,农民从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所得到的利益相对来说太少。在现代农业大生产过程中,单个的农民很难进入产业化大市场,很难承受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而种种原因又是农民难以达到必要的组织化程度,即使有也缺少相应的凝聚力。这就需要有专门的组织来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其应对各种情况的能力,并引导他们进入市场和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由于襄樊市缺乏建立这样的中介组织的相关经验、制度、运行方式等,致使襄樊市严重缺少真正为农民服务的中介组织。

3.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品牌效应差;农产品加工产值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低,生产、加工产业链短

襄樊市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科学技术的应用还太少,水平还太低。由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产品的品牌影响度的提高,多数品牌只是区域性品牌。襄樊市缺乏对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的能力,很多农产品只是经过一些粗加工,甚至不加工就上市了。从横向来看,襄樊市农产品研发能力低,新开发产品少。从纵向上来看,农产品加工深度不够,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

4.龙头企业规模小,发展困难;龙头企业还太少,带动能力还不够

襄樊市缺乏大型的现代企业,尤其缺乏跨行业、跨地区的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在带动能力上,现有的龙头企业亦是突现出其不足之处,带动农户的数量有限,全市有农户近100万,而直接参与到产业化经营中的只有40多万,不到一半。

5.政府的运作方式还不能完全适应农业产业化的要求;有利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优惠政策较少,支持力度不够

农业产业化的兴起和发展内在地要求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变原来的单纯“管理”职能为“服务”职能。在目前情况下,农业产业化迫切需要有一系列的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的法规、政策加以引导和规范,才能真正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有机协调好,以促进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推进襄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建立和健全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1)积极创造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必须从四个方面积极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条件。首先是市场条件。要加快建立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同时加强对通信、交通、金融等方面的配套建设。其次是行政管理体制条件。要打破区域界限、行业界限,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再次是资本条件。对产业化经营企业实行优惠的信贷政策或给予一定的补贴。在税收上,对加盟农业产业一体化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减免,以使其能较快地积聚资金。最后是法律法规条件。农业产业化要健康发展,必须有与之配套的政府法规作保证。要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规范各个主体的行为,使之健康、协调地发展。

(2)积极发挥政府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政府要正确地引导农业产业化,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搞好自身的职能定位,改变以往政府直接投资项目和直接向企业和农户下达指令的做法,学会运用政策和财政、金融等经济杠杆进行间接调控,大力加强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和服务。

2.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夯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1)科学设计布局,发展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生产基地。襄樊市在基地建设上要着重做到:一是布局区域化,逐步形成与资源优势相适应的区域经济格局,如在宜城建立香菇生产基地、在襄阳建立双饱菇生产基地、在保康建立有机茶生产基地;二是经营集约化,使基地的生产要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相结合,以提高经营集约化程度、扩大产品产量和提高商品率;三是服务系列化,围绕基地发展加强服务组织和服务设施建设,把龙头企业、经济技术部门,以及官方服务组织的服务结合起来,从技术、物资、信息、运输、销售等方面为基地提供有效的服务。

(2)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大农业产业化的科技投入力度:一是重视农产品的品种、质量,培育名牌农产品。当前农产品滞销、价格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品种相同、产期集中、低质量品种多、优质品种少。二是要充分发挥襄樊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襄樊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等科研机构的作用,加快农业新技术的推广。

3.发展壮大一批龙头企业,特别是大型龙头企业

(1)拓宽筹资渠道,政府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政府要改变过去把资金直接投放到企业、基地等具体实体组织上的做法,要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市场或其他途径来筹集资金,要让企业自己学会生存和发展。政府可鼓励一些信用担保公司的组建,如湖北省第一家农业产业化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在襄樊成立并运行良好。为有效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难题,2006年12月由襄樊市农业办公室牵头筹建符合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的农业产业化担保公司,获襄樊市政府批准。该公司由万宝粮油公司、金华麦面集团等5家企业发起,共有12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入股,注册资本3000万元,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经过近一年的试运营,目前,该公司已正式运营,以后每年可为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1亿元的贷款担保。

政府要引导金融系统对农业产业化大力支持。近期,襄樊市农发行主动出击,摸清情况新业务扩展后的情况,各县支行部也做了调研工作,通过初步调查摸底,全襄樊市符合范围的潜在客户有60家,发展后劲强劲。其中襄阳支行5家,拟贷款2120万元;枣阳支行3家,拟贷款1150万元;南漳支行15家,拟贷款3150万元;谷城支行9家,拟贷款11500万元;保康支行4家,拟贷款2000万元;老河口支行5家,拟贷款3150万元。

(2)完善运行机制,促进一体化经营。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要形成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使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起比较稳定的利益关系。需要建立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紧密型连接关系,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运作机制。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农户通过入股的形式与公司紧密联接在一起,使公司员工和农户成为企业的股民,农户与企业通过合作社真正实现了地位平等,并通过分红实现了利益均沾。

针对襄樊市还没有这样的运行机制,可在金华、万宝、梅园、雨润、襄大、大山、回天、新丰、丽波、贤德等一些实力大、创新意识强的大企业中,选出一些企业进行机制创新实验,待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这需要由政府来鼓励和引导,并对做试点的企业给予一些优惠和补助。

4.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1)进一步提高农民各方面的素质。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狠抓农民的教育培训。可以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农科教中心、专业协会、科技示范户等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要进一步发挥农技推广站、农业院校的作用,特别是要加强农、科、教的结合;要与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相结合,加快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新方法、新产品。要有组织、有计划、持久地抓好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农村培养大批懂技术、能操作、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2)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多元服务组织。首先,要坚持抓“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原则。合作经济组织的财产归社员所有,其中应有一部分是不可分割的集体财产,利润应按参与额进行分配。其次,要修订和完善章程。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章程都应以经济合同法、民法及其他经济法规为根本依据,对入社各方的权利、义务包括违约责任要平等设置、公正合理,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最后,要明确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保护其经济利益,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农业产业化的中介组织是农户与是市场、农户与龙头企业、农户与政府联系的中间环节,它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的各种服务。农业产业化的中介组织,包括合作组织、专业协会、科技服务机构等。无论发展哪一种形式,都应以市场的需求为切入点,适应市场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屠凤莲:农业产业化初探[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何新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阻滞及对策研究[J].兰州学刊,2005,(5).138-139

第6篇:农业产业发展建议范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品牌创建为主线,以扩大种植规模为主攻方向。依靠科技创新,推进优化改造,加强产业转型升级,强化优势区域,全面提升茶质量,大力培育茶叶龙头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加强人才培养,着力提高长清茶竞争力,推动茶产业可持续协调发展。

二、工作目标

年底全区茶园总面积达到1万亩,茶叶总产量500吨(按成龄茶园计算)。茶叶品牌统一整合为“茶”,力争创建省市知名品牌,在重点推介“长清茶”品牌的基础上发展系列品牌,力争用三年时间实现“长清茶”“一年小有名气,三年大有名气”的总体目标。

具体任务:2012年新发展茶园面积2000亩。其中:镇1200亩,街道办200亩,镇400亩,镇200亩。2013年新发展茶园面积3000亩。其中:镇1800亩,街道办450亩,镇300亩,镇450亩。年新发展茶园面积3000亩。其中:镇1800亩,街道办450亩,镇300亩,镇450亩。

三、工作重点

1、扩大种植规模,打造核心区域。长清茶种植主要分布在镇马套村为中心的区域及坡里庄村,要以现有生产基地为基础,大力发展镇、镇、镇、山街道办的茶叶基地,重点打造马套、坡里庄两大核心区,逐步形成长清茶种植优势产业带。

2、品牌创建,集中打造“长清茶”品牌。以“长清茶”公用品牌创建为切入点,加大品牌的整合和管理力度,启动品牌形象塑造工程,开展长清茶公用品牌征集策划,以打造长清茶“中国高纬度茶叶”代表为宣传中心,做到产品品牌、质量标准、包装规格、对外宣传的“四统一”。制订完善“长清茶”的生产、加工地方标准,每年开展1-2次以打造“长清茶”为主题的重大茶事活动,鼓励企业参展国家高规格的茶博会及高档农产品展销会。

3、质量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叶标准化生产,普及和推广物理、生物综合防治病虫害技术,严格控制茶园生态环境污染。推行清洁化生产、加工技术,从环境条件、生产设备、加工工艺、加工过程、产品标准、出厂检验等方面保证茶叶产品质量安全。实施茶厂优化改造工程,通过茶厂优化改造,实现“茶厂标准化、加工清洁化、产品无公害化”的目标。重点支持茶叶企业开展茶厂清洁化生产设备和设施技术改造,制定和完善茶叶标准化和质量保证体系,积极开展QS认证、有机茶认证等相关认证。建立产品追溯制度,生产企业对每批次茶叶进行检测,不合格的产品严禁上市。严把长清茶质量关,维护长清茶品牌信誉。

4、市场建设。依托茶叶批发市场的销售渠道,建立长清茶销售专柜,与茶叶销售大户签订供销合同;鼓励长清茶生产企业在高档卖场及影响力大的区域,建立长清茶营销点及标示牌,宣传推介长清茶品牌;开展网上交易,展示、推介、销售长清茶;在我区建立长清茶展示营销店,并与我区各大企事业单位联合推介长清茶。运用现代营销和管理手段,拓展市场,做大规模,做强“长清茶”品牌,逐步建立长清茶销售体系。在挖掘茶文化的同时与我区旅游资源相结合,在文化旅游点,开展长清茶展销、品茶、斗茶等旅游项目,打造一批融茶文化、民俗文化、禅文化及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旅游项目;举办茶叶博览会、茶文化节、茶产业论坛等推介活动;引导建设茶博馆、观光茶园和各种档次的茶楼、茶馆等,进一步推动长清茶文化的弘扬和传播,拓展茶产业功能,培植长清茶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5、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茶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通过社会化、市场化运作,举办茶叶技术骨干培训班,重点培养我区茶叶专业技术人员、龙头企业业主、合作社茶农,普及茶叶良种化、标准化、清洁化、机械化等技术和市场营销、品牌创建知识。加大与国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系,有计划地培养和引进一批茶叶生产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茶叶深加工人才、市场营销人才,构建我区茶产业创业技术团队。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意识。

区政府把茶产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农业局、林业局、水务局、发改委、财政局、商务局、科技局、旅游局、国土局、金融等部门和四个产茶区街镇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长清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我区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农业局。有关街镇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把发展茶产业列入农业工作重点,切实落实好规划,全面加强指导,并组织广大干部群众扎扎实实地把各项工作落在实处。真正形成区、街镇分级管理、上下联动的良性推进机制,共同推动长清茶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2、整合资金项目,加大扶持力度。

一是科学整合农田水利、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等涉农项目,对茶产业予以扶持。重点扶持茶叶基地扩建、核心区打造、加工企业设备升级改造、茶园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长清茶品牌创建、技术推广等。

二是充分发挥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支柱作用,扶持茶农和茶叶企业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

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战略合作者,与国内外茶叶生产经营商联合,建立多渠道融资机制,提升茶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茶叶生产基地建设,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鼓励回乡创业人员、种茶大户自筹资金建设茶叶生产基地。

四是多渠道整合资金,加大对新建茶园的资金补助。新建茶园每亩给予1000元的补助,对获得国家、省、市奖励和生产基地规模扩张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予以一定的奖励。

3、强化技术指导,搞好服务工作。充分整合我区农业科技人员及茶叶生产单位的技术力量,聘请农业大学、省果茶站、市农科院等科研机构的专家教授为技术顾问,组建茶叶专家队伍,负责我区茶叶发展中的技术工作,定期对茶农进行技术培训,并及时解决茶农日常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结合我区实施的技术推广工程,通过抓宣传、抓示范、抓典型等形式,让群众充分认识到种植茶叶的好处,充分落实农业技术人员的责任,强化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为茶农搞好技术指导及服务工作。

4、建立茶叶质量安全体系,实行标准化生产。

一是大力推进茶叶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质量,按照国家茶叶无公害和有机茶产品的生产标准,加快我区相关地方标准的制定;

二是完善茶叶质量检测网络。建立完善的检测制度,提高检测能力;定期进行产品检测,对监测不合格的产品要追溯源头,并依法追究生产者、经营者的责任。

三是积极开展农业投入品监督检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农产品产地环境定点监测等工作。

第7篇:农业产业发展建议范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以“从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迈进”战略目标为指引,充分运用抓工业的理念抓竹产业发展,紧紧围绕做大做强竹产业综合实力这条主线,按照“抓二产、促一产、推三产”的工作思路,坚持走“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山外拓市场”的发展路子,提升毛竹基地生产建设水平、毛竹加工转化水平和竹制品市场竞争水平。

(二)总体目标。到2010年,全区建成1个省级毛竹现代示范园区、10个竹林生态休闲旅游基地和10万亩毛竹丰产林基地;20万亩中低产毛竹林得到有效改造,竹林经营水平得到全面提升。规模型企业达到30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1家、超5000万元企业5家、超1000万元企业15家。全区实现竹产业总产值1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2.5亿元,第二产业8.5亿元,第三产业1.0亿元。竹区乡镇农民人均竹产业收入翻一番。

二、做大做强竹产品加工业

(一)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充分利用“中国竹炭之乡”、竹炭原产地保护两张优质“名片”,积极引进技术含量高、产业链长、附加值高、带动能力强的竹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层次。充分利用国家产业政策,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废物利用型竹产品加工企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努力构建竹产业集聚发展平台,增强产业集聚效应,打造中国竹炭生产加工基地和产品集散中心。依托*经济开发区和乡镇工业功能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用地安排等方面予以倾斜,促进竹加工企业集聚发展。

(二)大力扶持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创新品牌,开发名优新产品。把竹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纳入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的重点扶持对象,根据企业规模、经营水平、带动能力等情况,确定一批重点竹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挂钩扶持,并努力培植一批省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对规模型龙头企业根据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给予一定额度的贴息或补助。对符合省级龙头企业申报条件的,积极帮助申报。积极支持竹产品加工企业包装项目,争取上级的各种扶持政策,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三)大力发展毛竹加工。鼓励企业建设原料林基地,动员企业将产品的初级加工延伸到乡、到村、到户,提高企业对农户的带动力。引导和鼓励千家万户开展毛竹初加工,发展一批竹产品加工专业村和专业户,对固定资产投入达到10万元以上的新发展竹产品加工专业户,每户奖励10000元。

三、努力提高竹林基地建设水平

(一)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积极推广配方施肥、挖沟引鞭、蓄水灌溉三项实用技术,积极探索推广钩梢技术,提高毛竹生产技术水平。建设高效笋用林基地、笋竹两用林基地和大径级材用林基地,每亩年产值达到1000元以上。对部分高山、陡坡、大中型水库周边等生态敏感区域的竹林,实施轻耕式生态经营技术,提高竹林经济效益。有条件的乡镇,要积极组织实施“栗套竹”、“杉改竹”工程,进一步扩大竹林面积,扩张资源总量。

(二)大力改善竹区基础设施。结合新农村建设、乡村康庄工程建设,将竹区基础设施建设统一纳入规划,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逐步改善竹林生产经营条件。全区每年规划新建竹区林道50公里,新建竹林灌溉蓄水池500立方米。新建竹区林道宽度在3.5米以上,经验收合格的,每公里补助10000元;新建竹林灌溉蓄水池,每立方米补助50元。力争到2010年,全区竹林生产经营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三)大力培育丰产示范体系。抓好省级毛竹现代示范园区建设,认真组织实施省兴林富民示范工程、市百万亩竹林增效富民工程和区级毛竹提升工程。在全区规划建设40个竹林丰产培育示范基地(其中市级示范基地25个),200个竹林丰产培育示范户,逐步形成示范园区、示范基地、示范户三级竹林丰产培育示范体系。按照竹林丰产培育示范基地建设要求,经区验收合格的,每个基地奖励1万元。每年从农事档案登记完整的示范户中,评选若干名优秀科技示范户,并给予一定奖励。

四、积极延伸竹产业发展链条

(一)着力提高竹农组织化程度。加强区竹产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协会的自律、指导、服务作用,提高竹农适应市场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促进竹产业健康发展。加强毛竹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有千亩以上竹林的行政村,原则上都要建立毛竹专业合作组织。增强毛竹生产、加工、销售的组织化程度。对运作规范、示范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组织给予奖励。

(二)积极培育竹产品流通业。鼓励竹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采用“加盟、连锁、直销”等多种产品销售模式,不断拓展竹产品市场营销网络,引导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开展对外贸易业务,进一步提高竹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大力发展竹产品个体营销队伍,搞活竹产品流通市场。

(三)加快发展竹林生态旅游业。以现有的风景旅游点为依托,在竹林面积较大,相对较集中的区域,建设休闲观光竹林基地,积极发展竹区“农家乐”生态旅游。

五、不断提高竹产业科技水平

创新“产学研”对接机制,深化科技合作,鼓励企业与有关科研院所实现科企对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组建产品研发中心、教学实验基地等形式,不断提高竹产业新技术研发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水平,提升竹产品质量档次,降低生产成本。鼓励有条件的竹产品加工企业建立企业科研机构,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水平,加大竹产业科技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强全区竹产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分期分批在重点乡镇、重点基地开展技术和技能培训,发挥科技在竹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六、切实加强竹产业发展的领导

第8篇:农业产业发展建议范文

积极探索“一村一品”新模式,拓宽农民增收途径

河南村多年来以水稻、大豆、玉米种植为主,即使按照较好的年成核算,每公顷水田产出水稻7500公斤,按照2.00元/公斤的平均价格计算,产值为1.5万元。扣除相关费用,农民每公顷收入不超过6000元;旱田不论是种植玉米还是黄豆,每公顷的收入也只是保持在4000~5000元,农民增收缓慢。为使农民尽快致富奔小康,河南村结合自身实际,通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按照培育“一村一品”产业的发展模式,集中力量发展元葱种植产业。

2003年,河南村在村党支部书记孟庆根的带领下率先搞起了元葱种植试验田,经过一年的精心栽培,元葱试验田丰收了,质量也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2005年,河南村进行水改旱,当年共改造水田70公顷,其中有43公顷发展了元葱种植。同时,还及时组织村民与延吉市的蔬菜批发商签订订单合同,解决农民销售蔬菜的后顾之忧。按照年内河南村种植元葱户共150户,600人计算,户均净收入5.33万元,人均收入1.3万元,村内收入最高的农户仅种植元葱一项收入就达到了近16万元,可以说有不少农户一年实现了脱贫。在元葱收获前后,同一地块套种的西兰花、秋白菜等蔬菜的平均收入也达到了2万多元/公顷,除去种植成本还略有结余。从而实现了耕地的统筹高效利用,产出率大幅提升,大大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步伐。

大胆带领农民创业,谱写产业建村新篇章

通过数年的摸索以及八家子镇党委、政府的及时引导,河南村从村干部到普通村民都形成了要把元葱产业做大、做强,快速实现小康村建设目标的共识。近两年来,通过上级部门的不断引导,河南村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战斗核心堡垒作用,依据本村自然资源优势,按照“党支部+合作社”的发展模式,继续壮大产业发展规模。

一是招商引资上项目。为了确保河南村元葱产业的健康发展,应对今后可能出现的“卖难”、收入没有保障等问题,河南村两委班子抓住有利时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06年,延吉市延龙菜业批发公司在河南村投资500万元,建成了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的蔬菜恒温保鲜库库房,初步形成了蔬菜生产、收储为一体的产业链,解决了农民存储、销售蔬菜的困难。

二是组建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为进一步增加产业效益,2008年12月,村里创建了河南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村党支部书记任理事长,并申请注册“八家子牌”蔬菜商标和无公害产品认证,提升了产品质量和档次。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2009年开发了蔬菜保鲜加工项目,建立蔬菜加工保鲜库房700平方米,以品牌战略和市场战略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后劲,使全村蔬菜产业走上了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路子。目前,河南村蔬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20公顷,拥有合作社会员112户,蔬菜产量年均2000万斤,年销售收入达500余万元,实现了“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

三是加大后备人才储备工作力度。为了进一步加强党的后备力量建设,按照省州市关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的要求,根据镇党委的部署,河南村党支部扎实开展“三培养”活动,按照“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的模式,及时把政治素质高、“双带”能力强的优秀人才纳入后备干部,以继续壮大蔬菜产业发展规模。

依托产业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第9篇:农业产业发展建议范文

一、总体思路

今年秋种工作要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突出抓好稳定夏粮生产、恢复扩大油菜面积、推进冬季农业开发三大重点,进一步调整秋种作物结构和种植布局,立足抗灾,依靠科技,主攻单产,优化品质,切实提高麦油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主攻目标

全市计划秋冬播总面积590万亩,其中夏粮380万亩(小麦360万亩)、油菜120万亩、秋冬季蔬菜60万亩、牧草20万亩、绿肥10万亩;设置小麦、油菜预留行120万亩,其中小麦预留行100万亩。

(一)单产水平:全市夏粮平均单产较上年提高3%,其中小麦较上年提高3%,天长、定远、凤阳、明光四地小麦高产攻关项目区平均单产要较上年提高5%;油菜籽单产较上年提高3%。

(二)品质结构:优质专用小麦比重较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优质双低油菜比重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三)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品种使用一致、种植区域集中、操作技术规范、产销衔接紧密、产品质量安全的产业化示范生产基地。

三、工作重点

重点在提高播(栽)种质量、基础群体控制、排涝降湿防渍、均衡施肥促产、病虫综防减损等五个薄弱环节上下功夫,全面落实“八统一、八到位”。

(一)统一品种,优质良种供应到位。在优质品种的选择上,要把小麦抗赤霉病、抗穗发芽能力作为首选条件;把油菜“双低”高产、高油和抗(耐)菌核病能力作为首选条件。继续坚持小麦良种补贴与高产攻关相结合,全市共10个品种,春性品种以扬麦12号、扬麦15、皖麦33、54等为主,半冬性品种以烟农19、邯6172、泛麦5号、皖麦50等为主。油菜以秦优七号、皖油27、油研十号、皖油14、皖油18为主,搭配种植皖油13等白菜型品种。牧草主推紫花苜蓿、黑麦草等优质品种。同时,要求每一个示范片统一选用一个品种,确保良种与补贴同步到位,品种优质率全面提升。

(二)统一布局,规模种植示范到位。继续坚持北部沿淮地区以发展优质专用麦为主,南部地区以发展双低优质油菜为主,江淮分水岭地区发展麦油间套种、冬菜、经作、饲草等,主攻春播保护地“五早”作物,发展节水旱作农业的规划布局思路。作为科技传播的窗口,农民看得见、学得着的示范样板建设,要坚持高标准、多层次和全覆盖。因此,在示范片安排上,我们将统一布局,要求每一个乡镇必须集中连片建立一个千亩示范片,在千亩示范片中建立一个百亩攻关田,采取“统一品种、统一方案、统一田管、统一订单、统一收购”的“五统一”管理模式,确保技术到位率整体提高。

(三)统一机播,播种质量落实到位。机条播是解决稻茬麦“三籽”(露籽、深籽、丛籽)问题、提高播种质量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既可保持播种深度一致,又可控制播种量、一播全苗,为后期足穗奠定基础,同时由于通风透光条件良好,对后期攻大穗十分有利。为此,我市今年将加大机条播推广力度,重点调整播期和播量,提高播种质量,努力做到适期适量播种。小麦机条播面积达到180万亩左右,占小麦播种面积的50%以上,其中高产攻关示范片上机条播达到了100%。

(四)统一播(期)量,基础群体规范到位。今年秋种,全市春性麦播期10月25至11月5日,播量控制在12公斤;半冬性品种播期10月上中旬,播量控制在10公斤左右。不种“立冬麦”,使小麦基础群体质量显著提高,为后期攻大穗和高产稳产奠定基础。油菜要在精细整地、施足基肥的基础上,适时育苗,亩播量控制在250-400克,坚持30-35天标准苗龄,培育6-7片叶的大壮苗,确保10月中下旬、7000-8000株/亩的移栽效果,不栽“立冬菜”。

(五)统一开沟,降湿防渍解决到位。稻茬麦、油渍害问题突出,根系发育不良,导致早衰和假熟,有的甚至倒伏枯熟,对后期粒数粒重的形成十分不利。因此,麦、油开好“三沟”(墒沟、腰沟、田头沟)是实实在在的高产栽培措施。今年秋种,对建立的百亩高产指挥田全部实行人工开沟,确保沟深沟直,“三沟”相通;千亩片及大面积生产大力推行机械开沟,确保雨住田干,排灌通畅。

(六)统一田管,病虫(草)综防防治到位。重大麦油病虫(草)害综防是提高单产的关键。在化学除草上,我们以秋季除草为重点,统一化除,做到“除早、除小、除了”,确保田无杂草禾苗健壮;在病虫防治上,坚持统一防治,达标用药,特别是小麦纹枯病、赤霉病和油菜菌核病,积极引导组织植保专业服务队,实行统防统治,集中用药,切实把病虫草综合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七)统一配方,科学施肥增产到位。小麦施肥方法上要改“基肥重、苗肥多、穗肥空”的不合理施肥习惯为“基肥足、苗肥轻”的科学施肥方法,大面积推广氮肥后移技术,加大拔节肥的用量,防止早衰,确保穗大粒多。油菜上,提倡硼肥底施,重施蕾苔肥。同时,加大有机肥施用和秸秆还田力度,提高土壤保肥供肥能力。要求项目区实现两个100%,即测土配方卡发放农户100%、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100%。抓好麦油测土、配方、生产、供应、施肥技术指导一条龙服务示范点。

(八)统一订单,产销衔接密切到位。订单生产架起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桥梁,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加快了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进程。今年秋种,在实施小麦统一供种、规模布局的基础上,各地要加大订单生产的宣传和引导,力争订单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占小麦面积的三分之一。

四、保障措施

(一)立足抗灾秋种,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立足抗灾,及早筹划,确保不折不扣地完成秋种任务。要结合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层层成立秋种指挥部,明确分工,责任到人。要逐步建立以单产、质量、效益、技术推广和攻关规模为主要内容的小麦高产攻关考核指标体系。要加强小麦高产攻关活动专项经费的管理,确保专款专用。要适时开展督促检查,推动均衡发展。要密切配合,尽职尽责,加强旱涝雪冻等灾害性天气监控,及时采取防灾、避灾应变措施,当好政府参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