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物流一体化的概念范文

物流一体化的概念精选(九篇)

物流一体化的概念

第1篇:物流一体化的概念范文

作为军队如果不能对军事物流成本的构成及其内在规律有正确的认识,也就难以保证保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从根本上影响战斗力的生成。因此,我们必须对军事物流成本有清晰的认识,并在认识的基础上用成本的思想对军事物流进行科学的管理,切实提高军事后勤的保障力。 目前,我国在物流成本研究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军事物流成本概念的认识也各有见解。

一、军事物流成本的内涵

军事物流本身的发展变化是物流成本概念发展的根本动力,有什么类型的军事物流,就有与之相对应的物流成本内涵。另一方面,人们通过对军事物流成本的科学认识,又进一步促进了军事物流向更加合理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一)传统军事后勤阶段

在传统的军事后勤系统里,军事物流活动是以一种相对落后的方式进行运作、管理和决策。部队用户从提出物资补给申请至最终获得物资,中间需要经过许多环节。首先是物资保障计划的层层审批,然后将保障任务下达至具体的物资供应部门和机构,物资供应部门和机构再根据保障要求筹措物资,一是向上级供应机构请领物资;二是根据下拨的预算资金到市场上进行采购,其间需要选择合适的供应商、签订合同、组织收货入库发货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将物资发送至部队所在地。对于物资的最终部队用户来说,也存在着要组织运力接收物资的问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劳动。军事物流成本即存在于军事物流活动的层层审批,层层收发中。

(二)军事供应链阶段

从发展趋势看,军事物流己经“进化”到了军事供应链阶段。战争中敌对双方后勤保障能力的对比,越来越取决于双方军事供应链的优劣。后勤的对抗方式主要表现为敌对双方供应链的竟争与对抗。一个理想化的军事供应链模型如图所示。

在这个供应链模型里,军事物流以一体化的方式进行运作和管理。各项职能前所未有地实现了一体化集成,由此使得过去可以分别计算和统计的功能性物流成本也集成在了一起。各项成本相互联系又彼此制约,此时军事物流成本的内涵已经扩展到了供应链内的物流成本概念。考察分析军事物流成本,越来越多地需要从系统管理的角度进行。对于成本的计算与统计也发展出了新的方法。军事物流成本不管它是由什么类型构成,最初都是由单纯的物流作业引起,而后涉及作业的管理成本,再到组织间的协作成本,最后扩展到了整个供应链范围。

二、军事物流成本概念体系

军事物流成本概念是一个体系,有经济学上的概念,也有管理学上的概念。

(一)管理学层面

管理学里的军事物流成本,是一个很大的概念范畴。在军事物流系统中管理层面的成本中包含了决策成本、控制和考核成本等主要内容。所谓决策成本是指军事物流组织用于物流服务决策方面的成本指标,主要包括预测成本、设计成本、目标成本、功能成本、相关成本、差别成本、沉没成本、质量成本、机会成本、资金成本等内容。控制和考核成本是指军事物流组织用于控制军事物流服务运作和管理过程中的劳动消耗,考核军事物流活动耗费水平。

(二)经济学层面

经济学里的物流成本主要从成本计算的角度来考虑。军事物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适时、适量、适地保证部队的物资需求,有数、质、时、空方面的要求。军事物流系统需要具备必要的条件才能满足这种需求,这些条件包括必要的基础设施、设备、人力投入、信息、军事物流活动等,它们是前提。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获取这些条件,这种“代价”在经济社会里往往由货币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军事物流成本可以理解为:为了取得某些物资(如物料、商品)或服务而“牺牲”的某些“经济资源”,这些经济资源的价值通常以货币来计量。

三、小结

以上论述了军事物流成本的各种概念含义。综合起来,军事物流成本概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军事物流成本的基本概念,也就是军事物流成本的理论概念,它是从众多的物流成本现实概念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它指出了军事物流成本的经济内涵,体现了军事物流成本最本质的属性;第二个层次则是军事物流管理成本概念,它是以成本决策为中心建立的,通过各种管理成本概念,可以进行军事物流成本的预测和决策,并加强成本控制;第三个层次是经济成本概念,通过各种军事物流活动的经济成本概念,可以正确计算各种物流活动的花费,并迸行成本考核和分析。有了这三个层次的成本概念,也就形成了军事物流成本整个概念体系。

第2篇:物流一体化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物理教学,概念,比较法,作用

比较法是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某类现象在不同情况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的方法。本文仅就比较法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的作用,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比较法能为概念的引入提供思维的支撑点

初中物理概念的引入往往用实验的方法,然后对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加以比较进行的。比热概念的引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教材为了研究物体的吸热多少跟物质种类的关系,就将不同物质水和煤油的吸热现象进行比较;由于比较必需在同一标准下才能进行,就对实验的条件进行了控制,使水和煤油质量相等,初温相同,吸收的热量也相等,以实现“单因子”实验。这样,排除了质量和温度升高等方面的干扰,突出了吸热和物质种类的关系,通过水和煤油在同等条件下吸热情况的比较,为“比热”的引出提供了思维的支撑点。又如:在“电磁感应”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先点明,在以下实验中,使用的灵敏电流计、导线、开关、磁场及磁场中运动的导体都是完全一样的,现在,按下述步骤进行演示:①电路闭和,当导体在磁场中不运动或平行于磁场线运动时,电流计指针不偏转,表明导体中不产生电流。②电路闭和,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场线运动,电流计指针偏转,表明导体中产生了电流。③在前步实验的基础上,分别取磁场线方向相同而改换导体运动方向,再取导体运动方向相同而改换磁场线方向,观察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有何不同。④电路断开,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观察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比较①、②两步的差同,就可以建立电磁感应这一现象的感性认识;比较②、④两步的差同,可以使这一感性认识深化,即明确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比较③步实验的不同条件,不同现象,就可以理解决定感应电流方向的两个因素。最后,教师指出联系,左手定则,类似地,能否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感应电流方向、磁场线方向、导体运动方向这三者的关系呢?于是引出右手定则,并通过例题让学生练习使用这一定则。这使学生较牢固地掌握了电磁感应这一重要物理现象,并能用定则分析具体问题。

2.比较法能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

由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隐蔽在非本质特征之中,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易使学生混淆,影响着学生对所学概念深刻、准确地把握。突出比较法,可使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对概念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例如,重力和压力,是学生极易混淆的概念,一些学生常将压力和重力间的某些特殊情况下的关系一般化,往往认为“压力的大小总等于重力的大小”甚至认为“压力就是重力”。为此,笔者在教学中,设置了能暴露和纠正学生这一错误的比较性例题收到了明显效果。

例1,在下列各图中,物体A重15牛,力F=7牛,求物体对各接触面的压力各是多少?这样,通过该题中对各种情况下压力的求解,能够从定义、力的三要素角度对压力和重力进行比较,使它们间的区别和联系有一更深刻的揭示。可见,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进行比较是使学生理解和把握概念的有效方法。

3.比较法可使学生灵活运用概念,促使概念活化

一个物理概念的表达式中,包含了定义方式、物理意义及单位等内涵。将表达式间进行横向比较,能促使学生记忆概念、活化概念和深化概念。例如,速度概念的表达式V=S/t和功率的表达式P=W/t相比较,它们都有反映了另一物理量变化快慢的共同特征;它们的单位都由另外两个物理量的单位复合而成。另外,象密度、电阻率、比热等概念,从公式上都可看出。对同一物质来说,它们的比值都一个“常数”,反映着物质本身的属性。这可消除诸如“电压为零时,导体的电阻为零”、“一杯水比热(密度)比半杯水的比热(密度)大”等之类的错误。

4.通过比较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如,把两只标有220V、40W和220V、100W字样的白炽电灯分别进行并联或串联后,接入220V的电路中,判断这两种情况哪个灯泡较亮?根据平时的经验都是100W的灯泡较亮一些,即使老师通过分析和讨论得出串联时40W较亮,并联时100W的较亮。但仍有一部分同学对分析感到不可靠,但如果我们通过可控实验来进行对比,学生就会信服了。

5.利用比较法可以防止知识的负迁移

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时,对物理现象不同方面的精细比较,为概念的正确应用提供了出发点,正确的概念应用建立在对不同物理现象比较的基础上。例如,用惯性概念解释当突然拉动小车时,木块向后倒的现象时,思维的起点和关键,就是要通过比较拉动前后,小车状态的不同之处,揭示小车拉动前后,木块上部和下部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如,在学习动滑轮之后,学生由于受“拉力是重物和动滑轮总重的一半”的影响,他们认为,只要用一个动滑轮,拉力一定是重物和动滑轮总重的一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利用练习进行比较,使学生懂得了结论的适用条件,有效的防止了知识的负迁移。

6.将物理概念与生活相比较

第3篇:物流一体化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物流 概念 物流产业

自物流概念引入我国,不过短短20多年。期间,我国物流理论的研究落后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甚至一些基本的概念问题都没有来得及“本土化”,物流产业已经已经进入实质发展阶段。但是,物流产业的继续发展,还需要我们重新研究物流的概念和本质问题。

一、物流概念及其本质

1.概念回顾

物流概念是随着发达商品经济的出现而萌芽的,美国和日本对物流定义的变化过程基本可以反映这一概念在全球的发展。美国学者阿奇・萧(Arch Shaw)在1915年出版的《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一书中指出:“‘物理性流通’(Physical Distribution,PD)是与创造需求不同的一个问题……”,这是大多数学者认同的最早物流概念。PD概念在美国经多次演变,发展成Logistics,再发展到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以“流通立国”的日本,把来自美国的PD译成日文“物の流”,后来更进一步简化为“物流”。

我国(大陆)的物流概念是于20世纪70年代由日本引入的,实际上我国“物流”是对“Logistics”的错误翻译,这个错误对后来的物流理论研究带来了根源性的影响。比如,王加林, 张蕾丽教授(1987)指出:“物流系泛指物资实体的场所(或位置)转移和时间占用,即物资实体的物理移动过程”,王之泰教授(1995)将物流定义为“关于实体移动过程的许多相关活动”,国家标准术语(2001)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这些定义基本都是对“实物流动”解释,没有能够结合我国实情“本土化”,与Logistics“后勤保障”的本来含义也相去甚远。

2.物流的本质

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不同国家对物流的本质理解也各不相同。美国的物流指导思想源于军事“后勤保障”、“全链(局)整合”思想,强调物流发展战略,因此,我们看到许多美国企业都以“物流”为跳板抢占全球市场。日本的物流概念经过本土化,转变成“物の流”、“第三利润源”,更加强调物流技术对城市交通拥堵的改善和对经济的直接促进,物流成为日本生产方式变革的“服务器”。德国物流则非常重视“货运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侧重于对综合运输的有序组织,不来梅货运村对水路、公路、铁路、航空运输的协调组织,已成为了现代物流园区的典范。因此,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对物流本质的把握是符合其实践需要的。

我国现有的物流概念表述较多地强调物流过程或活动,淡化管理。这在语言上符合中文习惯,却与Logistics本意存在差距,因为它没能诠释出物流思想精髓,淡化了物流管理职能,而物流管理恰恰精髓所在;它强调实体流动,淡化供应链概念;强调综合性,淡化专业性、个性化服务,有悖于经济进化逻辑。因此,我国的物流概念还处于“舶来品”的状态,尚未从本质上“中国化”,有必要探讨符合我国实情的物流概念本质。

物流中的“物”包含广泛。既包含物理性有形物品,如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等,也包括无形的信息和服务等特殊“物品”。

物流是对“过程”的管理。物流必须以实物流动作为基础,离开物品实体的流动,物流是虚无的。但是,物流真正有作为的领域是围绕这个过程的计划、执行和控制,而不是这个过程本身。

物流是一个复杂系统。由于物流过程及其管理活动涉及独立性很强的运输、储存、包装、销售、消费等领域。要使物流过程的结果有效率、有效益,必须对物流进行系统化的规划设计,合理分配资源,追求系统最优,才能获得高效率和高效益。

物流是一种新的经济运作模式。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方式从批量生产转变到JIT生产,“实体移动”规模扩大,促进工厂、市场遍布世界,需要采用新的管理方式、运作模式加以指导,现代物流成为经济全球化模式的必然选择。

物流是一种战略。物流的精髓在于站在全局的高度,理顺供应链全程关系,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以低成本获得高效益和高效率。从宏观层面、长远发展来看,物流不应当是获取利润的短期行为,而是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战略举措。

鉴于我国长期受“计划”思想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条块分割根深蒂固,本文认为,物流概念在我国的“本土化”应当强调协调与整合,注重打破部门、行业的分割,强调关系协调,重点是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从经济运作模式的角度去深化对物流本质的把握,更加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物流产业

1.物流产业的认定

作为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产业”指的是具有某种特性的企业的集合或系统。可以据此定义物流产业:指现代物流企业的集合或系统。如何界定现代物流企业成为界定物流产业的关键。

严格地说,“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 Logistics, TPL)”企业的才是真正意义的物流企业。广义上,只要不是买方或卖方自己完成的物流,都可以算为TPL;狭义概念则认为只有“第三方”采用现代物流理念、管理方法、技术手段实现的物流才能算作TPL。二者争论的关键问题是对传统运输、仓储等作业是否归入。实际上,TPL是一个现代概念,其发展已经超越了“哪一方”的限定。比如,有的大型企业,由于物流需求规模巨大,组建自己相对独立的子公司(部门),采用现代物流经营方式处理物流业务,如果子公司(部门)业务能力有剩余,还向社会提供服务,应当说,该子公司(部门)经营的物流都可称作为“TPL”。相对地,一些传统“第三方”,如传统运输、仓储企业,尚未采用现代物流方法、技术手段前,不能算作TPL。本文认为,TPL指的是现代物流,几乎是现代物流的代称,TPL企业的才是真正意义的现代物流企业。

西方物流理论和实践证明,TPL至少占物流总量的50%,物流产业才真正形成并趋向成熟。目前我国TPL的规模大概只占20%,尚未形成真正意义的、上规模的现代物流产业。

2.物流产业的属性

把物流产业归为服务业或第三产业已基本没有异议。物流企业是物流服务的生产经营单位,而物流产业则是指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或机构的集合。物流企业生产的产品是物流服务,也就是指为物品在空间上的移动而提供的一种专业,物流产业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需要大规模提供物流服务的必然产物。

物流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处于基础地位,不同于简单的消费或生产服务。功能上,物流不仅通过运输、储存、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为国民经济提供支持,而且能够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其他产业发展。

3.我国物流产业的本质问题

源于对物流概念或本质认识不清,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缺乏理论指导。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起步晚,对物流的理论需求滞后,现有的物流理论仍然未能“本土化”。大多数理论研究还停留在国外观念的引入、经验介绍阶段;宏观研究比较多,主要是强调物流的重要性、必要性,缺乏实施物流的具体措施研究;缺乏高端研究,国内还缺乏真正权威的物流研究机构,也没有权威的物流专门理论刊物(比如核心期刊)。理论研究的不力,导致物流产业的实践活动处于摸索阶段,难于有跨越性的进步。

缺乏战略规划。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都有全国性的物流规划和物流法规,以引导和控制物流发展的方向、速度,更好地为本国经济发展服务。我国迄今为止,尚未出台全局性的物流规划,以致地方物流发展各自为政;引导物流市场健康发展,规范物流运作各方面的相关法规、标准也不健全,物流产业发展缺少政府保护。

缺乏系统协调性。物流产业涉及基础设施、生产方式、政府政策、经济模式等多个系统或领域,要求系统配套能力强,协调能力好。单就五种运输方式而言,相互衔接就存在很大的问题。政策方面,虽然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在“物流热”中,都高度重视发展物流,但存在各自为政,炒作“物流”的嫌疑,全国逾千的物流园区空置率达60%,甚至有的地方交通条件还处于基本通达阶段,也规划建设物流园区,这是最好佐证。

(企业)缺少供应链整合。一方面,由于受到利益的驱使,许多工商企业仅仅把物流当作“第三利润源”,以牟取利润的短期行为多,基于供应链或价值链整合的合作、联盟则较少,更谈不上全球物流战略。另一方面,物流企业在物流需求缺乏的情况下,难以生存、发展、壮大,使得供应链发展陷入困境。

TPL供需矛盾。据统计,1997年~2000年,世界500强企业对TPL的需求由 40%增加到了56%。作为物流产业发展关键的TPL,近几年在我国发展很快,但形成的规模较小,TPL企业提供的单一、低层次物流服务多,高级、全程物流服务还比较缺乏,一些TPL企业的服务质量、信誉保证也存在很大问题。

三、对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建议

针对物流产业发展的本质问题,我们需要做好几个基本举措。

1.加强理论研究

这是理论界、科研机构、大学等部门或单位的主要任务。在理论研究领域,要特别注重解决物流定义、物流产业的界定、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等基本问题,要构建符合我国实情的物流理论体系,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在物流人才方面,应当承认,从原来运输、储存等领域转变过来的基层物流人才供应充足,但缺少具有现代物流观念、掌握先进物流技术、擅长物流运营管理的高端人才。因此,大学或其他人才培训机构,应当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

2.定制物流战略,健全物流法规、标准体系

这是政府当前在发展物流产业中的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根据发达国家经验,物流产业发展,都需要政府主导,在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法规体系、市场培育等方面,政府都要从战略高度出发,不断完善,给物流产业的发展营建良好的外部环境。

3.打破条块分割,协调各种关系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不可能设立一个独立的部门来发展物流产业,而需要计划、经贸、工商、财税、交通、通信、海关等诸多部门的支持和配合。虽然在我国长期受计划体制影响的情况下,各部门的协调运作是一项艰难工作,但2001年,200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发展现代物流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证明各部门关系的协调是必要和可行的,应当继续坚持这种部委联合形式,最好定期召开联合会议,针对实际问题及时解决。

4.促进TPL发展

TPL的发展代表物流产业发展的水平,而我国目前TPL发展缓慢,主要是工商企业对TPL的认识不足,还保存着“大而全,小而全”的思想。要利用理论引导、政策限制、财税鼓励等手段,鼓励工商企业将非核心的物流业务外包,集中经历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TPL企业应当主动与工商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供优质、诚信、多层次、宽领域的专业物流服务,在供应链全局上为客户服务,帮助工商企业发展壮大,吸引更多的TPL客户,形成TPL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结束语

第4篇:物流一体化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物理概念教学模式

物理概念是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概括化和抽象化的思维形式,又是物理学习和物理思维的基本单位,是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物理概念形成的教学过程,是以教材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复杂过程,可归纳为:感知活动(提出问题、导读教材、观察实验)构建结构(概念、数学、知识结构)掌握方法(逻辑法、分析法等)巩固深化(概念拓展、方法应用、能力迁移)评价反馈(课堂、课后、阶段)。

1.“演示实验―归纳”模式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分析影响实验结果的各种因素,从实验现象中归纳事物的特征,找到物理现象中的规律,形成概念,以此发展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物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该教学过程设计是: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定义概念概念运用。

如:“压强”概念的教学设计。我先放一段影片――在沼泽地中,一个人陷入其中,越挣扎越陷得深;另一人同样陷入其中,因迅速趴下,慢慢移动身体,终于脱离险境。根据影片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体重差不多的两个人,在沼泽中遇险,为什么后者能够脱险?根据是什么?在学生判断后者受力面积较大的基础上,我拿出装有沙子的大容器和四脚为钉子的小桌子,问学生该如何验证刚才的判断。我先做桌子四脚在下的实验,桌子陷了下去;再将桌子翻过来,做桌面在下的实验,桌子几乎没有下陷。我再问学生:桌面在下时,能否使桌子陷得深些?学生答:加力。于是我加上一个大砝码,看到确实有效。由此确定:物体对支持面的作用效果决定于两个方面――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大小。压力越大,作用效果越明显;接触面积越小,作用效果越明显。由此我导出了压强定义式P=F/S和压强概念。最后我让学生举例说明压强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滑雪板、载重汽车轮胎、坦克履带、纸边割手、刀具等。

2.“理想实验―探究”模式

该模式是在实际实验的基础上,排除实际实验中影响物理过程的诸多次要因素后实现“理想实验”,通过理想实验分析物理现象,归纳出事物的本质,以此获得新的物理概念。这是探究新的事物、构建物理概念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科学方法,也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该教学过程设计是:提出问题理想实验分析、推理、归纳得出概念。

如:“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概念的教学设计。我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吗?”接着我引导学生做“伽利略理想实验”。我先让学生将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滚下来,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若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若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第二个斜面上达到原来的高度就要通过更长的路程。我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使它最终成为水平面,小球则永远达不到原来的高度,又没有使其减速的原因或加速的原因,那么小球应该在这个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了。由此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在完成伽利略理想实验后,我举了几个实例,让学生试着回答,如:“为什么静止物体不推不动?”“在桌面上滑行的物体最后都要停下来?”以此引导他们分析原因――阻力的存在,以巩固概念。

3.“问题―推理”模式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基本规律。随着对物理知识学习的深入,新的问题不断出现,运用过去所学的知识,通过分析综合、逻辑推理、发展旧概念、得到新概念,这是探寻客观世界的一种方法,也是人们对周围世界认识的一条途径。训练学生熟悉这种思维方式,是很重要的。该教学过程设计为:提出问题分析、归纳特征表达式及概念。如教师可在电动势、电场、静电屏蔽等概念的教学中用此模式。

4.“人文”模式

教师可通过对科学史史料的运用,带领学生了解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理解有关概念深刻内涵和特点,从而掌握概念。物理概念是物理学家早已建立起来的,中学生学习物理概念不可能与当初物理学家那样去经历那么多的坎坷和挫折,但是为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将一些历史告诉他们,却是很必要的。教师应让学生为科学家的失败而叹息,为科学家找到光明而欣慰,使学生了解科学家劳动的艰辛,理解正确的科学观念和方法论之重要。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其懂得真理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正如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所说:“……在我看来,我不过像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孩子,为时而发现一块比平常光滑的石子或美丽的贝壳而感到高兴。”该教学过程设计为:提出问题历史材料及实验再现归纳总结得出概念。

如:“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概念的教学设计。

提出问题:“奥斯特实验”指出“电能生磁”,那么,“磁”能否生“电”呢?

史料和实验再现:1824年,法拉第开始系统地实验探索。法拉第用一块强磁铁放在导线旁边,认为会在导线中感应出电流来,他认为只要磁场存在,就能使导线“感应”出电流来,结果“检流计”的指针纹丝不动。1825年,法拉第又将两根导线并排放置,在其中一根导线中通入强电流,仍然没有发现导线中有感应电流出现。后来他又用导线绕成线圈代替磁铁,希望能用更强的磁场感应出电流来,结果还是什么也没发现。1831年4月,法拉第做了一个铁环,在铁环的左半边绕制了三个大线圈,连接在“检流计”上;右半边绕了一个大线圈,当他把右边的线圈接到用100伏大电池结成的“大电堆”上时,发现“检流计”的指针动了。法拉第非常兴奋,再一看,指针又不动了,而线圈仍然和“电堆”相连接。这是为什么?指针应该一直指向一边呀。于是他又把线圈和“电堆”断开,发现指针又动了,而且是反向偏转,接着回到零点。法拉第认为导线太长,把感应电流消耗了,使导线中感应电流不能持续存在,于是他把导线缩短,但结果还是如此。他又把铁环变成铜环、木环和纸环时,现象依然如故。1831年10月17日,法拉第用纸做了一个大圆筒,其上绕了8层线圈,串联后接到“检流计”上。然后他将一根条形磁铁迅速插入线圈筒中,“检流计”的指针动了。他终于证明了“磁”生“电”(边讲边做实验)。

归纳总结、得结论:感应电流的产生是一个动力学过程,它并不取决于磁场的强弱,而是靠磁铁的移动或电流的变化,即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磁”才能生“电”。

物理学家劳厄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的东西。”物理学作为一门发展最早、基础性最强、影响最大的自然科学,在物理思想、方法、理论等方面都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辉。物理概念又是物理学中最为重要的,所以中学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概念教学,给学生构建正确的物理概念形成过程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

[2]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3]李成友.物理学简史.吉林大学出版社.

[4]R L・韦伯著.李应刚等译.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第5篇:物流一体化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迷思概念科学教学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149-03

【Abstract】Concept is one of the main content of Science courses learning in secondary school. The misconceptions interfere with students’ acquisition of new knowledge, and Inhibit learning of new knowledge. This thesis describes the causes of misconceptions, the exploration of misconceptions. At the same time, this thesis is to explore the strategy of misconceptions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Key words】MisconceptionsScience teachingInformation technology

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他们已经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观察和体验,而形成了一些个人的观点。这些观点并非都是错误的,但有时候却是片面的、模糊的甚至与科学概念是对立的。我们把学生头脑中存在的错误概念或与科学概念不完全一致的认识叫做迷思概念。迷思概念不能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而仅仅反映事物的一些表面现象,违背了科学道理,对学生正确地掌握科学概念、形成正确的认识造成一定的阻碍。

一、学生迷思概念的成因

1.日常生活经验的影响

科学是一门由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理科学科,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由于初中生年龄较小,生理、心理还不够成熟,往往只能凭借自己的感性认识、经验得出结论。例如,学生认为金属不能燃烧、燃烧必须有氧气参加;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速度越大,惯性越大;踢出去的足球能继续向前飞是由于惯性是一种力等。据调查,有60%的学生对月相存在迷思概念,认为月亮只有在晚上才可以看到。

2.事物表面或明显特征的影响

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归纳是人类认识事物本质和发现规律的重要认知方式。但是,由于学生思维简单,往往把事物表面或最明显的特征当做本质属性。例如,学生把鲸当作鱼类,把蝙蝠当作鸟类。从访谈中得知,学生小时候看到麻雀、乌鸦、燕子等,通过自己大脑简单的分析,就把他们的表面特征“会飞”归结为鸟的本质属性,而蝙蝠的明显特征也是“会飞”,就把蝙蝠归到鸟类,造成了迷思概念的出现。此外,有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夏天、冬天的变化是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远近造成的;月亮会跟着人走等。

3.生活语言的影响

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语言时常影响着科学概念的真正含义。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不加区别地理解各种概念的科学内涵,就会根据字面意思进行误导性联想,出现概念间本质属性的混淆,无形中就感染了迷思概念。例如,学生认为“白色污染”是白色粉末造成的环境污染,“绿色化学”是绿色的化学。

4.受教师授课方式的影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灌输的方式讲授,学生对知识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导致对知识缺乏科学的理解。例如,学生对酸雨的概念理解就存在偏见。他们认为酸雨是酸性的雨水。殊不知,酸雨的pH值必须小于5.6;而且酸雨不仅包括液态水,还有固态水(如冰雹、雪等)。有些教师在讲授科学知识或演示实验时,过分地强调某个知识在章节中的作用,而忽视了对它在整个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讲解,造成概念的片面性,导致迷思概念的出现。如在催化剂的教学中,教师为突出催化剂在分解氯酸钾过程中起到加快反应速度的作用,而忽略了催化剂也有减慢反应速度的作用。教师自身存在着迷思概念,也是学生形成迷思概念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二、学生迷思概念的探查

在科学教育领域,尽管迷思概念在等待着转变为科学概念,但这个“转变”的本质是生长和发展,而不是非此即彼的替代。只有充分理解了迷思概念的本质及其在每一个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并由此找到科学概念的生长点,才能真正发展科学概念的个人意义,才能达到通过科学教育而解放学生个性的目的。因此,教师必须对学习者原有概念和思想有所了解,理解并辨别学生的迷思概念才能实现迷思概念的转变。

1.访谈法

访谈法通常是研究者先向学习者提供一种问题情境,比如提问问题、使用图片或者实验操作等,然后要求学习者针对问题情境做出反应。接着,当受试者反应后,研究者会再进一步提出问题,以澄清学习者何以做出原先反应,最终确认学习者迷思概念之所在,并给出相应指导。在访谈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的学习者提供不同的问题情境,但须依循学习者的思考历程,不可给予任何的提示和建议,以免影响学习者内心真实的想法。

2.构建概念图

概念图是指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把人脑中隐形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和表达。概念图是一种表达知识的网络图形化技术,知识图由概念网络构成,网络包括节点和连线,节点代表概念,连线代表概念之间的联系。教师通过观察学生设计构图过程,了解其学习进展和内心思维活动的情况,知道学生迷思概念为何。在确认学生的迷思概念后,给出即时诊断,改进指导科学教学活动的方法。

3.纸笔测试

纸笔测试包括开放性测试和封闭性测试。开放性测试是让学习者尽量想,并尽量写下或画出其想法,这种方法比较自由,但学生作答往往漫无边际,不易提取有价值的问题。封闭性测试,如选择题的方式,是让学习者选出最接近自己想法的答案,如同问卷调查。此种方法的缺点是一个问题的多种供选择的答案有诱导性和固定性,不一定反映出测试者真实的想法。一般来说,为准确确定学习者的迷思概念,往往会将这两种测试方式结合起来。

三、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上的迷思概念转变

确认学习者的迷思概念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样使迷思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越性来创设教学情境,转化学生的迷思概念。

1.Flas

科学教学中学生对分子、原子、天体的运动、月相的变化、宇宙的演化普遍感到难以理解,而利用Flas可以很形象直观地模拟这些科学现象,把微观世界加以放大,把宏观世界加以缩小,展示在学生眼前,许多情景不言自明,复杂情景图文并茂,有利于理解,无形中减少了学生迷思概念的产生。

2.制作概念图

概念图不仅可以用来诊断迷思概念,还可以用来实现迷思概念的转变。概念图是指学习者按照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用结构网络的组成来表达概念的意义及其他概念之间联系的一种网络结构示意图。所以概念图的制作可以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在大脑中形成相关知识的脉络,促使学生正迁移和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实现迷思概念的转变。例如,在物质的组成教学中,因这部分知识概念较抽象,学生易混淆,存在较多的迷思概念,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制作概念图。

3.利用仿真实验室

仿真实验室是在计算机上虚拟现实实验的教学软件。目前针对中学科学广泛使用的仿真实验室有“仿真物理实验室”、“仿真化学实验室”等。实验室里的每个实验操作高度仿真,充分应用多媒体丰富直观的表达形式,将仿真器材、仿真动画、实验录像以及操作说明有机结合起来,既表达整体,也表达细节,便于学生对实验操作充分理解和掌握。仿真实验室把学生在现实实验室中难以完成或者超出学生操作能力范围的实验付诸“现实”,同时能对很多实验室中无法得到的理论结果给予模拟和示范。不仅如此,在虚拟实验室中可以针对迷思概念进行概念变式实验,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很好的转化迷思概念。笔者在“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特点”教学中,直接利用仿真实验室,在串联电路中各点接上电流表进行实验,结果各处电流相等,强力冲击了部分学生头脑中原有“电流从正极出发,电流依次减小的”的迷思概念,确立了“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的科学概念。另外在理解短路的概念时,部分学生也存在迷思概念。在普通实验中告诉学生不能将电流表接在电源两端,但是学生并不能直接操作。但在仿真实验室中,可以把电流表接在电源两端,发现电流表被烧坏。不仅现象明显,而且稍微放大了错误操作造成的后果,不但澄清了迷思概念,而且让学生体验了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4.基于即时通讯系统基础上的学习共同体

学生脑海内的迷思概念在课堂内并不能完全得到转化,还有一部分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结成学习共同体,在Internet基础上,通过即时通讯系统,在课后进行转化。深圳的学校生源覆盖面较广,不同地区或文化背景不同的学生,经历不一样,对同一概念的理解也不一样。所以建立学习共同体,是促进学习者对概念实现较全面建构的有效模式。笔者在所任教班级进行了学习共同体的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先对学习者的学习能力、经历充分了解后,组建学习小组(即学习共同体),建立QQ群或者学习博客,老师也加入其中。

学习共同体利用学生本身对概念理解的差异,通过交流,呈现出观念的碰撞,引起学生对概念的与重构。而老师在其中的合理引导,对科学概念地正确构建起到指导和保障作用。例如,很多学生思维中“气候”等同于天气或者气温。而学生中有东北的,也有深圳本地的,他们对气候的切身体验不一样。利用他们不同的体验,引起思维的冲突,通过在QQ群里激烈的讨论,老师加以引导,把气候的要素加以总结,学生逐步认识气候的概念,并对气候概念进行外延。测试结果表明,在学习共同体中的学生对气候的理解普遍较好,甚至理解程度深于其他先前没有错误概念的学生。

5.数字化实验

在传统实验室中,很多实验只能得到定性的结论。但借助基于传感器为实验工具的数字化实验室,可以把这类实验全程用数据展示出来,使结论一目了然,直接给学生头脑中的迷思概念以“晴天霹雳”,从而实现转化。对刚升入初中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65%的学生认为只有动物进行呼吸作用,植物只能进行光合作用。笔者利用传感器带领学生开展了关于植物是否进行呼吸作用的科技实践活动。把植物放在用橡胶塞密封的塑料袋中,放置在暗室里数天。利用氧气传感器测量在暗室放置前后塑料袋内氧气的含量,数据证实了植物也需要氧气。与学生之前预测的结果大相径庭,从而转化了学生脑海中的迷思概念。

第6篇:物流一体化的概念范文

一、务必使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这是掌握好物理概念的基础

学生对新概念认识之前头脑是一片空白的、陌生的,必须提供足够基本材料,对其思维进行细加工,激发学习兴趣。要使学生的更好地掌握物理概念,在教学中应积极创造一个生动有趣并适应学生认知特点的物理环境,借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1.创设物理情境

根据教学需要,积极利用一些小故事、小游戏、史料来增加课堂的新鲜感,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例1、初中物理“杠杆”这一节中,可结合历史实际,生动地引入新课,为新课教学拉开帷幕。可用幻灯机把古埃及金字塔的图象投影到屏幕上,并解说―埃及金字塔是埃及人民引以自豪的名胜古迹,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可是在几千年前,还没有起重机设备的情况下,人们是如何将质量为几十吨甚至上百吨的石块送到塔顶的?据当今的考古论证,当时古埃及人就是巧妙地应用今天将要学习的知识来解决这一难题的。

2.运用实验

物理实验可以有条件地集中反映自然界中个别物理现象,其特点就是直观性、趣味性;也可以揭开许多自然界神秘的面纱,还可以发现人类肉眼看不见、耳朵听不到许多客观存在东西,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兴趣。

例如,在“摩擦力”一课教学时,为了形象地说明摩擦力和压力的关系,演示“筷子提米”实验:首先用一根筷子插入米中提米,发现根本不可能提起,然后在杯中加入水,过一段时间再做实验:同学竟神奇地发现一根筷子把一杯米提了起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摩擦力和压力的关系,学生很容易接受。

3、列举生活中的典型事例:

许多物理现象广泛存在于人们的周围,学生有着较多生活经验,学起来感到很亲切、很有劲,也有许多现象却被学生“视而不见”。适当举例生活中典例,有利于对概念理解。

例如,在“向心力”来源概念教学中,可举例车辆过凹路面和凸路面两种不同路面时人有何不同的感受?(有超重和失重的感觉),火车或汽车过弯道时,内外轨道高度差有何特点?(高度差不同,外轨道高于内轨道),引导学生去联想过山车的种种体验,从而引出最高点向心力的来源。

二、务必使学生掌握如何建立物理概念的方法,这是掌握物理概念的关键

当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后,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其建立物理模型,才能形成正确的概念,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掌握其实质和应用。所以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最后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形成物理概念。

例如,高中物理在“磁感应强度”这一概念教学时,对引导学生如何建立“磁感应强度”这一概念所采用的方法对比以往旧教材所采用方法,显得更科学更循序渐进。其概念的建立大致有以下几步骤:

首先,引入磁感应强度B仍沿用过去教材的讲法,即用一段通电导线作为探测物体,由它受到的安培力定义磁感应强度。与原教材不同的是新教材采用方法,没有像旧教材那样,一开始就泛泛讨论任意磁场,而是演示实验从匀强磁场入手,从而得出B的概念。

其次,引导学生进行想像和推理,将B的概念拓展到一般磁场,这样就避开了教师在使用原教材时经常提出疑问:有限长度的通电直导线的受力,应是某一区域内安培力的平均效应,不适于用来定义各点的磁感应强度。同时使磁感应强度这一较难理解的概念,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过程,降低学生接受这一概念的难度。

最后,启发学生前面学过的电场强度E的定义方法,对比说明引入磁感应强度定义的思路与之类似。使学生对研究“场”这一概念基本方法有一个更进一步的了解。

又如,比热容、电阻等物理概念,不掌握建立它们的思维方法,而直接给出它们的概念,那么学生对它们的理解只能是表面的而不是深入的,在解决问题时容易出现错误,实际的应用能力较差。

三、务必使学生明确物理概念的意义和适用条件,这是掌握概念的根本

物理概念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反映某个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的变化规律,所以有一定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这就要求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对概念的相关过程深入研究、认真分析,真正明确概念的成立条件和适应范围,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运用这些物理概念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导体电阻是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的电流的比值,要是没有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在应用R= 公式时,同学就容易犯如下的错误:

第一、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通过的电流成反比。

第二、导体两端的电压为零时,根据R= 可得导体电阻为零,所以在学习时应注意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电压电流而变化,正确认识其大小只决定于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

四、务必使学生灵活运用物理概念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掌握物理概念的最终目的

学生学习物理是抽象的、艰辛的,掌握物理概念更曲折,其最终目的就是来解决实际问题,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伴随着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结合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选择恰当的物理问题,或典型例题,有计划、有目的地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反复多次地进行训练,逐步掌握应用物理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全面的深入的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

例如:高中物理在“交流电”这节内容里对交流电有效值这一概念的应用,是本节重点和难点。而交流电有效值的概念是根据电流的热效应来定义的。学生对应用这一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可举一实例来总结。题目可设计如下:

一交流电电压随时间变化关系图线如图3所示,求该交流的电压有效值。

根据有效值的概念,让交流和直流通过同样的阻值的电阻,如果它们在同一时间内产生的热相等,则这一交流电的有效值就跟这个直流电相等,实验和计算指出:按正弦规律变化的交流电有效值,与最大值存在如下关系:

U=Um/ =0.707Um;I=Im/ =0.707Im.

其中U、I为有效值;Um、Im为最大值(峰值)。

事实上,上述给出的按正弦规律变化的交流电电压、电流有效值关系是从交流电有效值的概念出发,从电流热效应上运用数学推导出的关系式,当然其他交流电有效值就不具有这种“ ”的关系。那么这道试题在高中是不是就不能解决?不然,只要在讲授交流电有效值概念中,使学生理解有效值的本质含义,将会比按正弦规律变化的交流电有效值得出更容易。只要运用学生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就可以得出本题电压的有效值。

解题过程:让这一电压加在阻值为R的电阻上,则每周期内产生的电热将相同。所以,以一个周期为时间段确定有效值,设该交流电有效值为U,则在T=0.4s内,由热效应的等效性。

有:Q= .T= ・ ・ + ・

得出该交流有效值U= = (V)。

第7篇:物流一体化的概念范文

    正如Mayer所说:“学生从文字和图片中学习比单独从文字中学习效果更好。”知识可视化技术把抽象知识用形象的图表、图形及图像等可视化手段表达出来,大大地提高了知识的可理解性、可识别性,使知识更容易被记忆、理解、加工和运用。知识可视化的外在形式是各种视觉表征,有效地促进了群体知识的传播和创新,因为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是改善知识传播的手段,也为潜在的知识创造提供了可能。目前,知识可视化已成为重要的教育理念,知识可视化工具和方法已被广泛用于各门不同学科的教育教学之中。

    知识可视化具有下列的一些特征。直观化、结构化:知识可视化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同时又呈现出结构化的特点,不仅可以清晰地呈现概念或知识点,还能明确地表达它们之间的结构关系和本质联系。深度化、本质化:知识可视化使不可见的知识甚至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将显性知识生动化,可以深度发掘知识内含的特性,展现知识的本质。高效化、优质化:知识可视化可以对知识进行优化,并可以被高效率获取,知识可视化不仅传递事实,还传输见解、经验、态度、价值观、期望、观点、意见和预测等。因此,知识可视化用于教学,这种图解形式的知识可以引导记忆,更富形象性,更易理解,有助于知识的同化,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应用、激发创新。由于知识可视化便于传播,也就有利于群体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可视化知识经由知识的内在联系将知识形成整体,方便知识的组块,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二、知识可视化工具及其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不同的学者对知识可视化工具的分类不同,形式十分丰富。常用的有:表格(Excel)、流程图(Flow Charts)、概念图(Concept Map)、思维导图(Mind Map)、思维地图(Thinking Maps)、概念卡通(Concept Cartoons)、观念地图(Idea Map)、知识地图(Knowledge Map)、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语义网络(Semantic Networks)等等。这些众多的可视化工具中,有些已为大家所熟知并普遍应用,如表格、流程图等;有的已有较多的介绍,在教育教学中也已得到不同程度的运用,如概念图、思维导图等;有些却鲜为人知,甚至在国内很少介绍或没有介绍,在教育教学中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如观念地图、思维地图等。物理教学本来在这方面的运用和研究应该具有优势,但从目前的状况看,还不如其他学科教学,如英语、生物、地理、化学等。本文正是针对这一现状,对主要的且对物理教育教学有很好应用前景的一些知识可视化工具作简要介绍,希望引起物理教师的关注和重视,并做出研究然后应用于物理学科教学之中,在促进物理教育改革,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1.概念图

    概念图产生于1972年,是美国康乃尔大学J. D. Novak和D. B. Gowin提出的。概念图是一种能形象表达命题网络中一系列概念含义及其关系的结构化图形,它由节点(概念)和连接节点的线段(关系标签)组成,能清楚地表达某一命题中各概念节点间的内在逻辑关系。[2]概念图最突出的特点是用层级结构的方式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核心的概念位于图的上端,次一级或更一般的概念按等级排列在下面,概念之间还可以交叉连接,并表明这种连接的关系。概念图的特点使其在支持学习方面发挥特有的优势。

    概念图通过区分概念之间的层级次序,确定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相关概念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有助于对概念的理解,如加速度,从运动学的角度,它是速度的时间变化率,因此,和速度、时间有关,而速度是单位时间的位移,即又和位移、时间相联系。从动力学的角度,它是力作用的效果,力引起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所以与力、质量有关,在中学物理学中,常见的力有万有引力、弹力和摩擦力,这些力又与一定的物理概念发生关系,质量又与体积、密度概念相关。这样,我们对加速度的认识就显得丰富、全面、深刻。概念图的表示形式简洁明了,形象具体,有利于记忆、巩固,便于对知识组块,使某一特定领域或某一观点有关的概念群以整体的又一目了然的方式呈现,可以综合信息和资源,可以引申和拓展。概念图可以帮助学习者反思学习的活动过程,可以将默会知识显示出来,有利于物理知识的表达和传递,有利于合作学习和相互间的沟通交流。概念图也能帮助学习者提高元认知能力,也可以作为有效的评价工具等等。如图1是磁铁的概念图,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它的教学功能。

    2.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英国心理学家Tony Buzan于1970年提出的,是基于对脑神经生理科学与心理学的研究,类比自然万物放射性情形而形成的关于放射性思维及其图形表达的成果。思维导图运用线条、符号、数字、逻辑、节律、色彩、词汇和图像,按照一套简单、自然、基本、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运用从中心发散出来的结构,把一些枯燥的信息变成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形。[3]思维导图的形式就像大脑神经网络的结构图,利用这种图形,可以将思维过程呈现出来,直观形象地表达知识的结构和关联。在物理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思维导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认知能力,促进知识网络的形成,促成知识的建构。激发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促使学生将原来离散的知识形成有内在联系的整体,既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又有利于教师的有效教学。

    思维导图是一种树冠状网络式的发散结构,启发学生改变线性式的思维,产生多向的联想,生成知识的网络,激发创新构想。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更需要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将相关的概念、事实、命题、原理,按照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思维导图特别有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其发散形的结构,尤其对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有独特的作用,而发散思维被认为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思维导图被称作高效学习者的“瑞士军刀”,促进大脑快速、高效、自然地工作,特别适用于阅读、复习、笔记、备考,帮助学习者高效地管理信息,提高学习者的自信心,增加个人成功的概率。思维导图也是师生交流的工具,有效教学评价的工具。下页图2是一幅星体的思维导图,可以看到思维导图特有的结构。

    3.思维地图

    思维地图是David Hyerle在1988年开发的,是建立在语义学、认知心理学等理论基础上的。

    思维地图是用来进行建构知识,发散思维,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可视化工具。相对于前面所介绍的概念图和思维导图而言,思维地图更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思维地图有8种类型,[4]如下页图3所示。

    圆圈图,在圆圈中心,写上需要研究的主题,如光的现象。在圆圈外边,写上或画出与主题有关的信息,如“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偏振”等。树形图,主要用于对事物进行分组或分类。最上端是核心概念,下面依次逐级分类。如“电磁场”,可分“电场”、“磁场”,电场下可以逐级写上与电场相关的概念,磁场也一样。起泡图,与圆圈图不同,其中心圆圈内,写上被描述的概念或事物,如“平衡力”,外面圆圈内写上描述性的词语或短语,或写上特征,如“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等。双起泡图,主要用来进行对比和比较,两个被比较的概念或事物放在两个中心圆圈内,如平衡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比较,外面单独连接的圆圈内写上不同点,如“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分别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等,中间共同连接的圆圈内写上相同点,如“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等。流程图,用以列举顺序、过程、步骤等,大方框写上过程,下面对应的小方框写上每个过程的子过程,如探究学习,每个环节(过程)又可以有具体的实施策略或步骤。复流程图,用以展示和分析因果关系,中心方框是核心概念或事件,如光的干涉,左边是产生的原因或条件,右边是产生的现象或结果。括号图,主要用于分析、理解事物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左边是概念或事物的名称、图像,如运动学,括号里就写上相关的概念,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再依次用括号,依次写上所属的概念或事件。桥型图,主要用以类比、类推,桥的左边横线上、下写上相关的事物,如“水流的形成”,桥的右边横线上、下写上与左边进行类比的事物,如“电流的形成”,通过类比,实现对难理解的、抽象的、复杂的物理概念的学习。同时,还可以把几种思维地图联合起来学习运用,从中获取最大的信息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4.概念卡通

    概念卡通是由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教育学院的Brenda Keogh和Stuart Naylor于1992年提出的。概念卡通利用卡通图画的形式,系统地将常见的科学概念融于日常生活的相关情境中,通过提供多种不同的观点引发学习者的认知冲突、激发学习者的思考,促进学习者的探究,提高学习者的科学素养。[5]

    这种可视化方式容易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感到物理学是与他们相关的,贴近的。儿童在发表各种自己的观点时,容易反映他们所具有的前概念,并在交流中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概念卡通可以作为儿童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工具,还便于进行STS教育和SSI教育,在这当中,引入论证和推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拓展他们的科学视野和思维空间。由于概念卡通的形式特殊,因此,这种知识可视化工具更适合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教学。如下页图4所示,几个儿童对电路所引发的思考,人物对话在卡通画的泡泡里,画面下提问:“你认为呢?”,吸引学生参与,引发他们的思考。

第8篇:物流一体化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 混淆 概念 策略

学生在学习新的物理概念之前,往往已经接触过许多相关的物理现象,并在头脑中形成一些近似的概念,即学前概念。这些概念往往是未经充分的科学抽象而获得的,因此,大多是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不正确的学前概念妨碍概念理解的全面性、完整性,影响着学生对新概念的同化,造成新旧概念的模糊认识。物理概念是对某一类物理事物和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 的认识,生动形象的表面现象往往给人深刻的印象,但掩藏在其下的本质属性,却很难让人发现,只有通过对表面现象的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层层剖析,才能去伪存真,掌握真正的内涵。那么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其概念易出现的混淆存在哪呢?

一、概念混淆存在产生的原因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抽象的概念不容易接受反而容易接受形象的概念,因此学习物理概念时,他们往往出现的思维障碍是:抓不住概念的本质属性。(一)物理上有许多相近的物理概念,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具有不同的本质属性。有的学生对它们的物理意义理解不透,区分不清,加上头脑中没有完整的物理情境,容易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简单化,要么同时变大,要么同时变小。使学生弄清概念的外延是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正确运用物理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条件。要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可以抓住两个概念的差异,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这种差异,进行区别。(二)在教学中没有把基本概念的物理意义讲清楚,讲清讲透概念和规律,对每一个概念和规律要弄清它的内涵,弄清来龙去脉,弄清规律的性质,单位,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在讲清公式的适用范围,配合练习加强运用,在运用中进行检查,深化理解,逐步达到正确掌握基本知识的目标。(三)学生通常只记住物理规律的表达公式,却没有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忘记公式所表达的物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因而造成了运用公式分析物理问题的思维偏差。(四)物理知识的学习离不开数学,物理和数学有密切的联系但又有区别。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把物理公式理解为纯函数关系,忽视了公式的物理意义,对解题过程缺乏必要的语言描述,对计算结果的物理意义缺乏思考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纠正学生把物理问题简单地数学化的倾向。

例如根据欧姆定律,I=U/R,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这段导体的电阻就越小

B.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寓,这段导体的电阻就越大

C.导体的电阻与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

D.导体两端的电压越高,通过这段导体中的电流就越大

解析:A、B、C都错在直接由数学中 a = c/b说明a与b成反比,a与c成正比,但忽略了电阻是导体的一种特性,电阻大小只和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流过导体的电流是无关的。

二、解决概念混淆的策略

(一)要强调公式的物理意义,理解公式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物理实事之间的因果关系,决定关系。(二)要明确公式的来龙去脉,增强公式的物理色彩,突出对问题的物理意义的分析,防止单纯数学公式的教学法,减少纯公式数值代入计算的训练,让学生善于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描述物理问题,真正建立起物理上的数量关系。(三)在运用中比较把容易混淆的概念运用到特定的情境中去,可让学生获得较为具体形象的感触,能从内心深处对概念之间的本质区别更深刻。比如热量和温度这两个概念,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热量是一种物质,温度是热量的强度,热量和温度成比例,热传递中是温度被转移等等。为了使学生们不再混淆这两个概念,我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两个概念放到特定的场所和情境中运用,让学生在实际的运用中进行讨论,看到底是运用热量恰当还是温度恰当。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并说出各自运用该概念的理由。通过对概念具体运用的讨论,揭示了概念的实质,摆明了两者的区别,使自己不正确的概念认识得到改正。(四)在结构中比较把易混概念分别放在不同或相同的知识网络结构中,比较它们在结构中的不同位置、不同功能以及与其他知识的不同关系,更能清楚地区分易混概念。例如,惯性和惯性定律。①小车上直立一木块,当突然拉动小车时,怎样解释木块向后倒的现象?② 教室里悬挂着 的电灯处于静止状态,假如它受到所有的力突然全部消失,电灯的运动状态将会怎样?上述两例是用惯性还是惯性定律解释呢?在实例分析中就能明确。例①木块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而向后倒;例②电灯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不变。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惯性”是一切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具有的物理属性而“惯性定律 ”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一种运动规律。(五)创设学习物理概念的环境(1)、充分利用实验利用实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如摩擦力的教学,功的教学等,都可以用实验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教师要认真积累经验,熟悉学生容易在哪些问题上形成错误观念,以便有的放矢,排除干扰。排除干扰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做实验,因为物理实验是纯化了的物理过程,在实验的过程中干扰因素较少,有利于观察、分析,形成正确的观念。(2)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物理来源于生活、生产实际,同时学习物理又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生产、生活。因此在学习新的物理知识时,尽可能以一些实际例子来引入,尽量与现实原型进行联系。例如,激光手电筒的光束可作为光线的现实原型,茶壶可作为连通器的现实原型,使用筷子时可作为杠杆的现实原型等等。通过学习这些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了,可让学生觉得物理就自己身边,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第9篇:物流一体化的概念范文

引入物理概念的常用方法

(1)实验法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大多数物理概念是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透过现象剖析揭示其本质而引入的,学生通过直观观察形成深刻印象,强化了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引入弹力的概念时,通过演示实验:小车受拉伸或压缩弹簧的作用而运动;再演示:弯曲的弹性钢片能将粉笔头推出去。引导学生观察在这些实验过程中,弹簧及弹性钢片发生了什么形变,弹簧在恢复原状时要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让学生自己总结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的概念。

(2)类比法

类比法是在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在物理学中不少的概念是用类比推理方法得出的,让学生借类比事物为“桥”,从形象思维顺利过渡到抽象思维,有助于接受理解新概念。例如:与重力势能类比,引入电势能的概念;与电场强度概念的建立类比,建立磁感应强度;将电流类比水流,建立电流概念;将电压类比水压,建立电压概念;把电磁振荡类比于弹簧振子或单摆,把电谐振类比于机械振动中的共振,建立电磁振荡概念。

(3)逻辑推理法

物理概念大多数是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概念的建立主要依赖于认知结构中相关的概念,要充分发挥已有的旧知识的作用,通过新旧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入新概念。例如引导学生复习初中学过的功的概念,指出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则物体具有能量。在此基础上,讨论运动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则运动物体就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动能,进一步用做功的多少来确定动能与那些量有关系,使学生真正理解动能的表达式。

总之,物理概念引入的方法很多,无论采用什么方法一定要注意:使学生明确一个概念的物理意义,知道这个概念到底有什么作用;根据学生认知结构中相应知识状况和新概念的不同特点,选择的感性材料要典型全面,要突出与概念有关的本质特征,尽量减少非本质特征的干扰,避免先入为主和消极的思维定势的影响。

引导学生理解、深化物理概念的方法

1、细化物理概念对应的知识点

一般情况下,可以从以下几点细化一个概念(1)名称:记住物理量的名称是了解一个物理量的第一步。(2)定义及物理意义 物理概念的定义要熟练准确记忆,物理量所表示的物理意义不同于定义,如速度的物理意义是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其定义是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3)符号 物理量的符号大多采用英语的第一个字母,一般情况,每个物理量都有特定的字母,要求学生记准物理量的符号,这样,有利于规范运算过程。 (4)表达式 一个物理概念的定义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就写出了对应的定义式,因为任何一个物理量往往会和其他量建立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又会写出不同的表达式,这时就要弄清哪个是决定式,哪个是定义式。(5)单位 物理量的定义式,既给出了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又决定了它们之间的单位关系,要分清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并记准其单位符号及不同单位制之间的换算关系。在做题时要求同学们统一单位。(6)矢量和标量 每讲一个物理概念,要求弄清它是失量还是标量。只有明确其特性,才能按相关规则进行运算。 (7)状态量和过程量 每讲一个物理概念,要求弄清它是状态量还是过程量,如何通过状态量的变化把状态量和过程量建立起联系。(8)最后还要提醒学生弄清物理表达式的适用范围。

2、突破难点

课本中的物理概念,文字叙述严谨、简洁,多数同学能够读懂字面意义,但不能把握准确深刻的含义,运用概念解决问题时就容易出现错误。如讲述超重与失重时,个别学生认为超重时物体重力增大,失重时物体重力减少,完全失重时物体重力为零。如果在学习这一概念时指导学生做下列实验:在弹簧秤下挂上钩码,静止时记下示数,然后提着弹簧加速上升,观察指针位置,记下示数,此时发现弹簧秤示数增大了,最后观察物体加速下降时弹簧秤指针位置,记下示数减小,此时发现弹簧秤示数减小了,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出超重和失重概念,这样既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可以轻松地突破难点。再如,惯性这一概念,部分同学难以理解,老师必须通过举例说清,惯性与速度无关,与力无关。

3、矫正错误点

物理概念理解不清,在做题时很容易出现错误,只有深入挖掘其内涵,通过各种题型的反复强化,搞清楚一个物理量的特征,才能避免错误,提高做题准确率。例如,研究电源的电动势及内电阻实验中,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常采用图像法,用纵轴表示外电压,横轴表示闭合电路的电流,画出了一条倾斜的直线,直线的斜率等于电源的内电阻,有的同学认为斜率是图线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是把数学中求直线斜率的方法照搬过来,没有考虑物理问题中纵横坐标的标度不同,纵横坐标交点也不一定是(0、0)等因素。

4、辨析易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