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海洋经济工作总结范文

海洋经济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海洋经济工作总结

第1篇:海洋经济工作总结范文

由于2006年前后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公布的指标范围和内涵不同,所以数据分析从2006年开始。浙江省海洋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1856.5亿元增长到2010年3883.5亿元,经济总量的逐年增长反映了浙江省海洋经济的不断扩大;GOP占全国GOP比例从2006年的8.73%,增长到2010年的9.81%,表明浙江省海洋经济在全国海洋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且作用越来越显著;从GOP占全省GDP的比重中可以看出,由2006年的11.8%上升到2010年的14%,对全省的生产总值贡献越来越突出;在GOP三产比例中,从2006年的7.4∶39.7∶52.9到2010年7.4∶45.4∶47.2,一产保持稳定不变,二产逐步壮大,三产略微下降,但仍高于二产,海洋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2004年是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历程上的一个突破点。2003年8月第三次浙江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战略目标。浙江依托海洋经济强省、八八战略、港航强省等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推进陆海联动、港口开发开放、产业结构调整、海洋资源综合开发、海洋综合管理和区域海洋创新,浙江海洋经济在发展方式、规模、质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4]。

研究方法

因子分析是多元统计分析中处理降维的一种统计方法,它是将错综复杂的变量或样品综合为数量较少的几个因子,再现原始变量和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几个因子能有效地代表数据的基本结构,并反映所需信息的主要特征[5]。本研究运用SPSS软件对选取的经济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具体步骤是:选取所需变量,计算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提取因子,进行旋转,得出因子得分,计算各地区综合得分并排序,最后利用因子分析结果分析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对建设浙江省海洋经济强省提出相关建议。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选取海洋经济发展21项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分别是:X1—海洋生产总值(亿元),X2—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GDP比重(%),X3—人均海洋生产总值(元/人),X4—海洋第一产业比重(%),X5—海洋第二产业比重(%),X6—海洋第三产业比重(%),X7—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比重(%),X8—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X9—沿海地区财政收支比(%),X10—沿海地区城镇居民年均收入(元),X11—海洋就业人员占地区就业人员比重(%),X12—海洋就业人员占全国海洋就业人员比重(%),X13—沿海地区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万)t,X14—沿海地区城市工业废水达标率(%),X15—沿海地区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万)t,X16—沿海地区治理废水竣工项目数(个),X17—沿海地区治理固体废弃物竣工项目数(个),X18—确权海域面积(hm2),X19—海域使用金(万元),X20—沿海地区海洋站(个),X21—海洋执法检查次数(次)。

结果分析

第一主成分特征值6.549,方差百分比31.184%;第二个特征值5.703,方差百分比为27.157%;第三个特征值3.129,方差百分比14.902%;第四个特征值2.606,方差百分比12.412%;第五个特征值1.179,方差百分比5.616%。5个特征值都大于1,方差累积百分比为91.270%,已经对大多数数据给出了充分的概括,所以提取前3个主成分,如表2所示。第一主成分与8个变量有较大相关,第二主成分与7个变量有较大相关,第三主成分与3个变量有较大相关,第四主成分与2个变量有较大相关,第五主成分与1个变量有较大相关,如表3所示,每个因子与原始变量相关系数没有明显差别,需要进行旋转。

使用主成分法提取因子,使用Quartimax法旋转,经5次迭代收敛。主成分1与海洋就业人员占全国海洋就业人员比重(%)关系达到0.924,因子关系较大,海洋生产总值(亿元)、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比重(%)、沿海地区治理固体废弃物竣工项目数(个)关系度大于0.85,反映了海洋经济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表现为沿海地区带来的经济效益,命名为海洋经济效益因子。主成分2与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GDP比重(%)和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都达到0.97,海洋就业人员占地区就业人员比重(%)达到0.961,与人均海洋生产总值(元/人)、沿海地区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万)t关系度密切,反映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命名为海洋经济规模因子。主成分3与海洋第一产业比重(%)关系度达到0.895,沿海地区财政收支比(%)和沿海地区城镇居民年均收入(元)关系度在0.85左右,海洋第二产业比重(%)关系度较大,反映海洋经济的产业结构状况,命名为海洋产业结构因子。主成分4与海域使用金(万元)关系密切达到0.861,与海洋执法检查次数(次)达到0.621,与海洋第三产业比重(%)、确权海域面积(hm2)、沿海地区海洋站(个)关系度较大,命名为海洋管理能力因子。主成分5与沿海地区城市工业废水达标率(%)关系达到0.888,沿海地区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万)t、沿海地区治理废水竣工项目数(个)、沿海地区治理固体废弃物竣工项目数(个)关系密切,命名为海洋生态保护因子。根据各个沿海地区因子得分和公因子权重加权求和,得到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强省(市、区)发展强弱得分,综合得分值按降序排列。

浙江省总得分排名第六。可见,浙江省海洋经济总体水平在全国沿海地区中属于中间水平,并不具有较强的海洋经济发展状况。从海洋经济效益排名来看,浙江省位于第四位,比总排名提前两位,说明海洋经济给浙江省带来经济效益乐观,海洋经济已成为浙江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推动全省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6];从海洋经济规模排名看,浙江省的海洋经济规模处于第八位,说明浙江省海洋经济的规模还达不到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所需规模,也还不适应浙江海洋经济的未来发展;在产业结构排名中,浙江省位于第三位,表明浙江省的海洋产业结构较为科学合理,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海洋管理能力排名浙江省位于第九位,说明浙江省海洋经济管理还存在疏漏,不够系统完善;在生态保护排名上仍是第九位,趋于劣势,表现出沿海的废水污染、垃圾倾倒缺乏治理措施或管理保护力度欠佳,海洋生物生存环境受到威胁,富营养化趋势仍未缓解,海洋赤潮频发[7]。

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建议

浙江省海洋经济持续较快的增长态势,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较大提高,但从总体上来看,浙江省海洋经济总量较小,比重较低,海洋资源优势还没有很好地转化为海洋产业优势,海洋经济的产业链较短,深加工产品不够,产品附加值不高。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给沿海地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由于一定程度的无序开发和局部过度利用,也出现了严重的海洋环境问题。陆域污染物入海总量控制难度大,沿海开发活动增多和涉海工程建设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大。海洋科技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不足是造成浙江省在海洋管理与海洋经济发展方面不适应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统筹陆海区域协调,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陆海统筹是在陆地与海洋两个不同的地理单元之间建立一种协调的关系和发展模式,要求更注重区域比较优势和资源特色,围绕沿海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建立统一、协调的规划体系和政策体系。统筹海洋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临港产业和园区建设布局、近海开发与远海空间拓展、海洋资源的时序利用以及海洋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充分开发和利用“渔、港、景、油、涂”等优势资源,促进海洋产业协调发展,提升浙江省海洋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优先发展新型环保海洋产业、积极发展生态精品渔业、加快发展滨海旅游休闲业;培育壮大海洋工程装备业、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和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完善创新和人才培养机制,实施“科技兴海”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使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首先,构建海洋科技创新研发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其次,构建海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推进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第三,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人才体系,提供智力支撑。引导涉海高校整合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水平。

第2篇:海洋经济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海洋产业;灰色关联度;灰色预测;结构优化

海洋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油气和矿产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对于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保持我国的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的海洋开发历史悠久,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海洋经济以两位数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全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海洋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为了更好地适应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实现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满足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必须对海洋产业结构以及发展趋势进行深入了解,准确发现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适合的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完善我国的海洋产业市场,不断优化我国的海洋产业结构,实现海洋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1 文献综述

1.1 国外研究历史以及现状

国外一些海洋经济发达的国家已经利用数学、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知识等工具对海洋产业经济做了大量的定量分析工作。Morrissey, O'Donoghue(2013)通过分析2007年爱尔兰10个海洋产业的产值,量化了海洋产业间的联动效应、生产诱发效果和就业乘数,发现在爱尔兰的国民经济中海洋产业特别是海洋交通运输业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目前关于捕捞份额的案例分析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为了弥补发展中国家案例的空白,Jardine 和Sanchirico(2012)分析了20%的沿海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发现制定准确捕捞份额的国家的政府排名更高、经济更发达、渔业出口产业更有价值、渔业从业人数更少。国外类似的研究还有很多,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

1.2 国内研究历史以及现状

我国的海洋产业经济定量分析起步较晚,目前灰色关联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区位熵分析应用较为广泛,特别是灰色关联分析经常和其他方法结合在一起,为海洋产业经济定量分析的基础。

于潇(2008)选取了2001-2005年间的海洋产业中各个产业的产值和国民经济总产值,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得到了海洋各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关联度,评估了海洋产业各个行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带动效应。而白福臣(2009)在前人的基础上,不仅进行了海洋产业总产值与海洋各子产业之间的关联度的计算,而且联合了海洋产业总产值与海洋三次产业,通过寻求他们之间的关联度,为我国制定海洋经济方针政策提供了依据。徐胜和李振华等(2011)在分析环渤海经济圈地区的海洋产业发展现状时,就海洋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了量化分析,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海洋产业的发展进行了预测。在分析过程中,他们剥离了那些不相关的因素,将海洋产业从业人数和海洋各产业的产值联系起来,对涉海就业政策给出了建议。

本文在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了大量的海洋产业数据,不仅通过分析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与单个海洋产业产值之间的关联度,阐明了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动态演进的特质;而且利用灰色预测模型,推测了我国未来三年的海洋产业产值,对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进行了相关的研究,针对我国海洋产业结构所存在的缺陷,提出了补救措施和调整建议,这是本文的创新点。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灰色系统的测算方法

2.1.1 灰色关联度

第一步:确定初始参考数列。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参考序列称为参考数列,其中自变量参考序列又叫子序列,记作

(1)

因变量参考序列又被称为母序列,记作

(2)

第二步:原始数据的初值化处理。由于原数据的量纲不一定相同,为了消除数量级大小不同的影响,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

第三步:计算关联系数。灰色关联系数的表达式:

(3)

其中,P为分辨系数,一般取值0.1-0.5,文中取值0.5.

第四步:求相对灰色关联度。母序列和子序列的相对灰色关联度都等于这两个比较序列的关联系数的平均值。计算公式为:

(4)

第五步:关联度排序。关联度越大证明关联程度越大,子序列对母序列的反映越好。

2.1.2 灰色预测

第一步:生成1-AGO序列。设有非负序列

(5)

则的X(0)的1-AGO序列为

(6)

式中:

(7)

第二步:生成X(1)的紧邻均值序列Z(1)。Z(1)为序列X(1)的紧邻均值序列,根据定义得到:

(8)

第三步:求参数列A。参数列A等于:

(9)

其中,

(10)

第四步:确定GM(1,1)模型的白化方程:

(11)

其对应的时间响应函数为:

(12)

式中:

(13)

故有:

(14)

第五步:求X(1)的模拟值以及还原出X(0)的模拟值:

(15)

其中还原值为:

(16)

第六步:进行模型的精度检验。GM(1,1)模型的精度检验一般利用残差序列ε0和平均相对误差来进行,其中残差序列为:

(17)

相对误差的计算公式为:

(18)

平均相对误差为:

(19)

2.2 数据来源

从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研究目的出发,本文根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和国家海洋局公布的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资料,选取了2004-2011年8年间的主要海洋产业的总产值和各个单产业的产值。

3 实证分析

3.1 海洋产业结构动态演进特质

表1 2005-2011年相对灰色关联度

以全国在2004-2011年的主要海洋产业的总产值为参考数列,以各个海洋产业为比较数列,进行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灰色关联分析。根据灰色关联度的计算公式得到2004-2011年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与单个海洋产业产值之间的灰色关联度,结果如表1。

分析表1的数据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一方面要看到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传统海洋产业与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之间的灰色关联度不断降低,说明传统海洋产业在海洋经济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传统海洋产业的技术含量较低,人才结构不尽合理,具有“高消耗、低产出”的特点,对资源环境都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不符合我国十二五以来所制定的经济发展方针政策。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传统海洋产业与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之间的灰色关联度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这是因为现阶段我国的主要任务还是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即使意识到传统海洋产业具有缺陷,短期内仍要依靠它来带动我国的海洋经济进步。

2)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等海洋新兴产业与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之间的灰色关联度不断升高,说明新兴海洋产业发展迅速,已经逐渐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新兴海洋产业的技术含量高、投资回报率高,对资源的消耗较低,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少,符合未来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为海洋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3)新型海洋产业与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之间的关联程度总体上低于传统海洋产业,但新兴海洋产业发展速度远高于传统海洋产业的发展速度,二者之间的差距正以增速降低。

总之,我国的海洋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海洋经济总产量稳步增长,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著提高,这是我国发展海洋经济有利的方面。与此同时我国的海洋产业也存在一些问题,海洋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新兴海洋产业尚未形成规模,现有海洋产业技术含量不高,人才结构布局不够合理,缺乏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对科技人才的依赖度较低等。

3.2 海洋产业优化研究

海洋产业产值预测:

针对我国海洋产业的结构问题,首先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对未来三年的海洋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推测,从而为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服务。灰色预测的结果分析,主要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

1)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预测。计算得到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GM(1,1)模型为:

故其对应的时间响应函数为:

根据时间响应函数,可以得到X(0)的模拟值序列,对模拟值和原始值进行比较,求出残差和相对误差,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拟合

由此得到=0.027%≤0.01,C=0.118≤0.35,p=1。因此,无论是利用平均相对误差,还是利用后验差比值C和小误差频率p进行检验,都得到模型达到了一级精度的结论,符合预测的要求。

运用时间响应函数,对2013-2015年全国主要海洋产业的总产值进行预测,可以得到预测值为

2)海洋渔业产值预测。对海洋渔业产值进行计算,得到海洋渔业的GM(1,1)模型为:

故其对应的时间响应函数就是:

根据求得的时间响应函数,求出残差和相对误差由此得到=0.0034≤0.01,C=0.06≤0.35,p=1。因此,该模型符合预测的要求。

运用时间响应函数,对2013-2015年海洋渔业的产值进行预测,可以得到预测值为 :

3)海洋油气业产值的预测。对海洋油气业产值进行计算,得到海洋油气业的GM(1,1)模型为:

故其对应的时间响应函数就是:

根据求得的时间响应函数,可以求出残差和相对误差。由此得到=0.1%≤0.01,C=0.53

运用时间响应函数,对2013-2015年海洋油气业的产值进行预测,可以得到预测值为:

4)海洋船舶工业的产值预测.对海洋船舶工业的产值进行计算,得到海洋船舶工业的GM(1,1)模型为:

故其对应的时间响应函数就是:

根据求得的时间响应函数,求出残差和相对误差。由此得到=2.22%≤0.05,C=0.139≤0.35,p=1。因此,该模型符合预测的要求。

运用时间响应函数,对2013-2015年海洋船舶工业的产值进行预测,可以得到预测值为:

5)海洋工程建筑业的产值预测。对海洋工程建筑业的产值进行计算,得到海洋工程建筑业的GM(1,1)模型为:

故其对应的时间响应函数就是:

根据求得的时间响应函数,求出残差和相对误差。由此得到=4.37%≤0.05,C=0.22≤0.35,p>0.95。因此,该模型符合预测的要求。

运用时间响应函数,对2013-2015年海洋工程建筑业的产值进行预测,可以得到预测值为:

6)海洋交通运输业的产值预测。对海洋交通运输业的产值进行计算,得到海洋交通运输业的GM(1,1)模型为:

故其对应的时间响应函数就是:

根据求得的时间响应函数,求出残差和相对误差。由此得到=0.61%≤0.01,C=0.49910.8。因此,该模型符合预测的要求。

运用时间响应函数,对2013-2015年海洋交通运输业的产值进行预测,可以得到预测值为 :

7)滨海旅游业的产值预测。对滨海旅游业的产值进行计算,得到滨海旅游业的GM(1,1)模型为:

故其对应的时间响应函数就是:

根据求得的时间响应函数,求出残差和相对误差。由此得到=0.17%≤0.01,C=0.12≤0.35,p=1。因此,该模型符合预测的要求。

运用时间响应函数,对2013-2015年滨海旅游业的产值进行预测,可以得到预测值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我国的海洋产业继续发展,海洋产业的产值持续增加,但海洋产业发展不平衡现象还很严重,海洋产业的结构性矛盾还很突出。传统的海洋产业虽然总量上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却处于粗放型发展的阶段,不能实现长久可持续的发展。一些新兴的海洋产业受海洋科技水平低的限制,尚未形成规模,对我国海洋产业经济的发展推动力较小。这些因素已经严重阻碍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制约了海洋产业为国民经济增长贡献更大的力量。

4 政策建议

鉴于我国海洋产业结构性问题,为了实现海洋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大力推动,继续发展我国的海洋产业,应从以下两个个方面考虑:

4.1 在保持传统海洋产业优势的基础上,进行逐步改造

虽然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传统海洋产业对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属于粗放型产业,却为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传统海洋产业的改造,必须深入到这些产业的内部结构中,实现从源头进行改造。为此必须改变传统的“高消耗、低产出”的发展模式,优化传统海洋产业的结构,加强传统海洋产业的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提高传统海洋产业的技术含量,淘汰技术落后的企业,依托科技进步的带动作用,促进传统海洋产业升级,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传统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4.2 大力发展新兴海洋产业,实现海洋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海洋新兴产业包括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等,具有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投资回报快、发展前景广阔等优点,是未来海洋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要力量。为了实现海洋经济更持久的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新兴海洋产业。这就要求我国各沿海地区根据当地特点,大力发展它们的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地开展新兴海洋产业。发挥政府服务型公共部门的作用,增大对新兴海洋产业的资金和技术扶持力度,鼓励年轻大学生和高级知识分子投身于海洋产业,为新兴海洋产业吸取活力。对企业实行优惠政策,实施措施保障它们的权益,吸引私人企业家投资。采取开放的海洋发展战略,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注重外国经验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使我国的新兴海洋产业发展有迹可循,少走弯路。

参考文献:

[1] 于潇.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海洋产业经济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6):76-79.

[2] Morrissey Karyn, O'Donoghue Cathal. The role of the marine sector in the Irish national economy: An input-output analysis[J]. Marine Policy, 2013, (1): 230-238.

[3] Jardine Sunny L, Sanchirico James N. Catch share program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 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J]. Marine Policy, 2012, (9): 1242-1254.

[4] 白福臣.中国海洋产业灰色关联及发展前景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110-112

[5] 徐胜,李振华.环渤海经济圈海洋产业与区域经济关联性研究[J]. 产业和区域经济管理,2011,(4):54-60.

[6] 黄蔚艳,罗峰.我国海洋产业发展与结构优化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5):271-275.

[7] 殷克东,王晓玲.我国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的联合决策测度模型[J].经济研究参考, 2010,(28): 28-37.

[8] 赵昕,潘艳艳.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主要海洋产业经济效应测度与评价[J].产业经济, 2012,(6): 12-17.

第3篇:海洋经济工作总结范文

1陆海统筹的内涵及提出的背景

所谓陆海统筹就是指把陆地与海洋作为一个整体,统一筹划陆地与海洋两大系统的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生态安全和区域政策,实行资源要素统筹配置、优势产业统筹培育、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生态环境统筹整治,推动海洋经济加快发展,带动内陆腹地开发开放。因此,陆海统筹的“陆”不仅是指沿海地带、沿海地区,也包括沿海腹地,陆海统筹的“海”不仅是指领海,也包括大陆架和经济专属区,陆海统筹的“统筹”就是统一筹划的意思。纵观世界主要海洋国家,无一例外地都把目光投向海洋,关注海洋经济发展。一些主要沿海国家将“陆海统筹的海洋战略”提升为“国家战略”,如日本提出将海洋纳入国家大战略和全球视野;韩国、澳大利亚提出以发展海洋产业为核心,实现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美国、俄罗斯提出以海洋经济和海洋安全为核心的海洋战略。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很多国家都先后海洋经济发展报告,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的第一个关于海洋的决定就是要“发展海洋经济,保证美国在海洋经济领域占有领先地位”,同时,为保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还要求美国政府尽快制定“海洋空间发展规划”。日本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就是陆海统筹,它以沿海港口为依托,以拓宽经济腹地范围为基础,海洋产业与陆地原有产业连为一体,大陆经济成为海洋经济的腹地,海洋经济成为大陆经济的延伸。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利用海洋资源与港口优势,通过港口这个接口建立园区来发展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功。正如国际海洋理事会执行董事长所说的:“海洋经济就等于是全球经济,因为海洋经济活动不是孤立的,海洋中的任何活动都会对其他区域产生重大影响”。

我国是陆海兼备的国家。根据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关条款的规定,属于我国拥有和管辖的领海、大陆架、专属经济区的总面积约300万km2,海洋国土相当于陆地国土的1/3。但由于历史沿袭下来“重陆轻海”思想的影响,我国陆海发展是各自为政,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战略政策制定等方面均表现为“陆海二元”的趋势,没有海洋国土意识,缺乏推进陆海整体发展的战略思想或战略思维,致使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滞后于陆域经济发展,也滞后于其他陆海兼备的发达国家。为此,不少海洋经济的学者专家广泛呼吁,建议国家把“海陆统筹”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写入“十二五发展规划”。总书记在200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做好陆地规划的同时,要增强海洋意识,做好海洋规划,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各项基础工作,从政策和资金上扶持海洋经济发展”。首次倡导将海洋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全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海洋经济”章节部分明确提出了“坚持陆海统筹”,这也标志着我国在战略决策思维上由传统大陆国家向陆海兼备国家转型。

2江苏海洋经济的发展现状与特点

陆海兼备、滨江临海是江苏典型的地缘优势,也是江苏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希望所在。随着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江苏沿海地区,尤其是海洋经济面临着大发展的机遇。尽管“十一五”期间,江苏海洋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6.55%,远高于同期全省GDP增长速度。但是,纵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江苏沿海地区的发展仍滞后于周边省市的发展,尤其是海洋经济的发展仍没有走出传统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陆地”与“海洋”之间、“沿海”与“腹地”之间、“沿海”与“沿江”之间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互动关系,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江苏区域均衡发展,形成了纵向比发展迅速、横向比发展滞后的江苏海洋经济的现状特征。

2.1纵向对比:江苏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潜力巨大

2.1.1陆海统筹发展的态势初步形成

借助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机遇,全省各地尤其是沿海3市抢抓发展机遇,以产业链为纽带,逐步实现“陆”与“海”的有机结合,开始打造以沿海为纵轴,以沿江为横轴的“L”型海洋产业带。一批适宜临海发展的高端产业向沿海集聚,一批海洋产业的产业链向内陆腹地延伸,形成了以沿海港口群、沿海高速公路、通榆河等主要交通通道为依托的汽车、船舶、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医药等优势临港产业,港口、港城和临港产业联动发展已见成效;形成了以沿江港口群、长江深水岸线为依托的海洋交通运输、海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等海洋优势产业;依托沿海腹地的科教技术优势,一批优质海洋科教资源向沿海地带转移。南通中远船务海洋工程研发中心、南通船舶海洋工程基地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授牌,华锐国家海上风电技术装备研发中心也落户盐城,省内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相继在沿海地区成立研究机构,陆海统筹发展的态势初步形成。

2.1.2海洋经济规模逐渐扩大

“十一五”期间,江苏海洋生产总值逐年上升。2010年江苏省海洋生产总值初步估算为3241亿元,是2006年1287亿元的2.5倍,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26.55%,高于同期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尤其是2009年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海洋生产总值增长幅度很大,较为强劲的增长态势为今后海洋经济发展与建设奠定重要基础。

2.1.3四大主要海洋产业增长势头良好

江苏主要海洋产业包括统计数据中12个主要海洋产业中的10个产业,其中海洋油气业和海洋矿业目前是空白。而10个海洋产业中,江苏省以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制造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渔业等4个产业为主要海洋支柱产业,“十一五”期间,4个支柱产业一直占江苏海洋产业总量的70%左右。

2.1.4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p#分页标题#e#

2000年以前,江苏海洋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从事养殖、捕捞等传统海洋经济生产,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也很小。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海洋第一产业比重开始下降,海洋第二产业的比重快速上升。海洋渔业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006年的30%下降到2010年的14%,而海洋船舶工业由2006年的16%上升为2010年的49%。与发展飞速的船舶工业比较而言,虽然滨海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所占比重由2006年27%下降为2010年19%。

2.1.5海洋经济对沿海地区经济的贡献逐年提升

“十一五”期间,江苏海洋产业总产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表明海洋经济在江苏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逐步增强,海洋经济对沿海市县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相当明显。2006年,江苏沿海3市海洋生产总值占其GDP比重的28.8%,到2010年上升47.27%,尤其是2009年江苏沿海开发实施后,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占沿海市县区域经济的比重增长较快。2010年在南通、连云港、盐城3个沿海地级市的经济发展中,47.27%来自于海洋产业。

2.2横向对比:江苏海洋经济发展差距明显,任务艰巨

2.2.1江苏海洋经济相对滞后

“十一五”期间,江苏作为全国经济强省,其GDP基本处于全国第二的位置,落后于广东省,领先于浙江省,小幅领先于山东省。但海洋生产总值,江苏只占全国的第六位,与江苏省的GDP地位不相吻合。江苏与广东的差距就在于海洋经济的差距,山东与江苏的差距也在于山东的海洋经济优势。而与江苏经济在全国地位极不协调的是江苏海洋经济严重滞后。2006年,江苏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GDP比重的5.92%,到2010年上升7.82%,而全国沿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为2006年8.46%,2010年9.66%,江苏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2.2江苏海洋经济总量远低于海洋强省

2009年,江苏完成海洋生产总值2717.4亿元,而山东、浙江和广东分别完成5820亿元、3392.6亿元和6661亿元,江苏仅为山东的46%,浙江的80%和广东的40%。江苏海洋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仅为7.9%,远低于山东、浙江和广东的17.2%、14.8%和16.9%。山东、浙江和广东相继成为全国蓝色经济试点,这将进一步促进这3个省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江苏必须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才能保持经济强省地位不动摇。

2.2.3江苏海洋产业结构滞后于海洋强省

2009年,江苏海洋产业构成中主要海洋产业占41.6%,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占14.8%,海洋相关产业占43.6%。而山东海洋相关产业占45%,科教服务业占16.5%,主要海洋产业占38.5%。广东海洋科教服务占到28.9%,海洋相关产业占36.6%,主要海洋产业占34.6%。浙江海洋科教服务占17.7%,海洋相关产业占42.9%,主要海洋产业占39.4%。分析可以看出,江苏海洋科教服务业的比重最小,海洋经济结构还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3江苏实施陆海统筹的条件及优势分析

3.1江苏实施陆海统筹的条件分析

3.1.1区位优势突出

江苏沿海北连环渤海经济圈,南接长江三角洲,北部有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是中西部地区最便捷、最经济的出海口岸,沟通中西部,促进东中西协调发展的重要枢纽,也是陇海兰新线地区出海通道的战略要冲。东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南部沿海与长江相连,具有江海兼具的独特优势。因此,战略地位重要。随着苏通大桥、沪崇苏过江通道、宁启铁路、新长铁路、连云港-盐城-上海铁路等的建成,江苏沿海地区与上海、苏南以及浙江、福建等地的联系更加快捷,为江苏沿海地区实现与长江三角洲的融合,也为整个东部沿海地区区域一体化提供了可能。

3.1.2海洋资源丰富

江苏省海岸线长为954km,管辖海域面积为3.75万km2,一线海堤外的海涂面积50万hm2,占全国海涂面积的1/4。由于淤泥质海岸和辐射沙洲内缘等复杂条件下建港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条件较好的海港港址有14处。近海浮游植物种类繁多,拥有海州湾渔场、吕四渔场、长江口渔场和大沙渔场。沿海风功率密度较大,而强台风出现频率较小,适合建设大规模海上风电场,同时,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能也十分丰富。沿海拥有亚洲大陆边缘最大的海岸湿地和独特的辐射状沙洲,设有两个部级珍稀动物自然保护区和两个部级海洋特别保护区,花果山、狼山、范公堤等自然景观遍布沿海各地,滨海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3.1.3科教优势明显

江苏是教育大省,高等教育占据全国“四个第一”:2010年,有普通高校150所,居全国第一;有在校本专科生164.9万人,居全国第一;预计毕业生数48.8万人,居全国第一;教职工数15.9万人,居全国第一。江苏也是科技大省。2010年江苏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4%,全年申请专利23.6万件,占全国总量的14.4%。2010年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项目158项,总投入12.7亿元。全社会研究与发展活动经费84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1%,约占全国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10。全省科研活动人员68万人,其中研发人员38万人。全省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98人。各类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6300个。因此,江苏的教育和科技优势明显,提供了江苏省陆海统筹的坚实的基础。江苏海洋科技与教育也具有较强优势。2009年,江苏海洋科研机构从业人员数2902人,仅次于山东,位居全国沿海第二位,而培养海洋专业中专以上学历人数7475人,也仅次于山东,位居全国沿海第二位。

3.1.4陆地经济实力雄厚

江苏经济一直位居全国前列,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创造了举世闻名的苏南经济发展模式,并且年均国内生产总值以两位数的速度迅速增长,远高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江苏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因此得到了大幅提高,江苏经济发展也为国家GDP的增加作出了突出贡献。“十一五”期间,GDP总量一直名列全国前三,人均GDP增速12.4%以上。2010年,江苏省实现生产总值40903.3亿元,比上年增长12.6%,位居全国第二,约占全国的1/1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079.86亿元,位居全国第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7418.94亿元,全国第二;房地产开发投资4301.85元,位居全国第一;粮食产量3235.10万t,位居全国第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82.32亿元,位居全国第三;进出口总额4657.93亿元,位居全国第二。从上面可以看出,2010年江苏的各项数据都名列全国前列,显示了江苏陆地经济实力的雄厚。#p#分页标题#e#

3.2江苏实施陆海统筹,构建海洋经济优势分析

江苏陆海统筹具有突出的区位特色、丰富的海洋资源、明显的科教优势和雄厚的陆地经济等基础条件,要立足沿海地区,面向全省,统筹陆海,联动江海,实现资源要素统筹配置、优势产业统筹培育、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生态环境统筹整治,要着力培育海洋高端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新能源产业成为江苏新兴优势海洋产业,着力发展海洋大型船舶制造、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旅游业成为江苏海洋经济的强势产业,形成江苏海洋经济的优势,促进江苏区域均衡发展。

3.2.1培育海洋新兴优势产业

(1)依托现有船舶制造业的优势,大力推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培育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现代化技术水平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集群。(2)依托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优势,做强光伏、风电等两大新兴产业,延伸产业链,同时加大核电和生物质能两大低碳新能源的开发力度,积极开发和利用潮汐能,为今后新能源发展和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强力支撑。(3)江苏沿海生物资源丰富,要追踪国际生物技术发展趋势,采用基因工程、生化工程、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和现代合成技术,加快发展高附加值的海洋生物医药新产品,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的产业化,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洋新兴优势产业要做大、作响、做实,实现倍增发展。

3.2.2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海洋传统专业要围绕转型升级,推进传统海洋产业集团化、国际化、高端化发展的步伐。①做强传统海洋渔业,大力发展现代渔业和远洋捕捞业,形成以渔业为核心,包括捕捞和养殖、渔船修造、渔港建设、渔具和仪器制造、渔业物资供应、育种、饲料生产、药品生产及水产品加工、零售和休闲渔业等多个环节的多元化产业体系。②江苏已成为我国船舶配套业发展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集聚度,提高本土装船率和配套率,推进建设部级船舶出口基地,建成国际上具有较强影响、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核心竞争力突出的船舶产业体系。③积极发展高端海洋旅游业,推进旅游产业整体上档升级,大力发展海洋文化旅游,建设滨海旅游休闲基地,要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入国内发达旅游经济圈和东北亚特色旅游文化圈。④要积极推进海洋交通运输业转型升级,加快打造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完善的世界级港口群。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要做强、做精、做长,实现转型升级发展。

4坚持陆海统筹,构建江苏海洋经济优势的举措

4.1增强海洋意识

4.1.1坚持科学发展观

要实现4个思想转变:从单一的陆域空间转变为陆海一体的空间思想;从追求陆域经济效益的大陆经济思想转变成多层次、陆海统筹发展的现代海洋经济思想;从片面追求海洋经济效益转变为发展海洋经济与海洋生态建设并举的思想;从单纯发展海洋经济转变为海洋经济与海洋科技并举的思想。要从省级层面开始,树立海洋国土意识、陆海统筹意识和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意识,建立陆海统筹的长效机制。

4.1.2加强宣传教育

由于受“重陆轻海”的传统思想影响,江苏经济重心长期以来都在苏南,忽视了江苏沿海地区的发展,海洋意识薄弱。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海洋宣传与教育活动,增强海洋资源合理利用意识,引导全社会树立关注海洋、热爱海洋、科学利用海洋资源的理念。要形成政府部门重视海洋,制订建设海洋强省的专项规划,包括战略性长远规划和近期启动工程,以及战略性措施;科研工作者勇于投身于探索海洋、研究海洋的科学、开发海洋的技术,在海洋领域建功立业;企业家抓住机遇,开发海洋,开拓海洋国际市场;公众努力加深认识海洋,保护海洋,享受海洋恩惠的全民海洋意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4.1.3弘扬海洋文化

要加强海洋知识的科普工作,加大海洋文化传播、宣传力度,可以增加教科书中有关海洋和海洋文化的知识篇幅,在新闻媒体和社会宣传中,开辟更多的新闻信息、专题专栏,安排更多时间播出等。要大力发展海洋文化博览业、旅游业和生态业,举办一些海洋博览会、海洋艺术节、海洋旅游节,建设集海洋文化观光、体验、环保于一体的主题公园等。要加强海洋文化的科学研究工作,加大国内外学术交流和互动发展力度,形成有江苏特色的海洋文化知识理论体系和研究传播普及机制。

4.2坚持陆海统筹,优化海洋开发空间布局

4.2.1科学的战略定位是实施陆海统筹的前提

江苏沿海开发承载着统筹苏南与苏北、统筹整个东南沿海、统筹东中西部、统筹沿海与腹地及面向东北亚经济区等重要使命。江苏沿海在苏北,苏北发展关键在沿海。要把陆海统筹发展作为苏北发展的重要战略,进一步放大沿海开发对苏北发展的作用。要发挥江苏省沿江苏南地区经济发达的优势,加大南北共建力度,促进生产要素向沿海、苏北集聚,向“L”形海洋经济带集聚。要发挥沟通沿海与苏北腹地的便捷交通网络在转移生产要素上的积极作用,发挥南通“靠江”“靠海”“靠上海”的区位优势,盐城的广阔滩涂和湿地的资源优势和连云港的“东方桥头堡”和“东中西合作示范区”的战略优势,把这些战略优势转变为现实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从而辐射和带动整个苏北地区的大发展,形成开发海洋、发展沿海、联动全省的局面。

4.2.2形成海洋经济空间布局是实施陆海统筹的重点

要按江苏省“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坚持陆海统筹、江海联动,优化海洋产业布局,着力构建“一带三区多节点”的海洋经济空间布局。“一带”是指由江苏沿海与沿江构成的“L”形特色海洋经济带。要充分考虑沿海地带、近海及远海区域的统筹发展,做到内延外展,内向陆地更加高效集约,外向深海更加生态环保,形成“泛蓝”的涉海产业、“浅蓝”的临海产业、“深蓝”的海洋产业互补的海洋经济带。“三区”是以连云港、盐城和南通3个中心城市为核心的江苏北部海洋经济区、中部海洋经济区和南部海洋经济区。“多节点”是选择沿海地区重要临港城镇作为培育和建设对象,对海洋经济起重要支持作用。要坚持海洋经济与城市化互动发展,通过大力度的区域调整和增强产业吸附力,做大做强3个沿海中心城市和沿海地带的中小城镇,使陆域的资本、技术、信息、服务等要素向海洋流动配置,发展和提升海洋经济,而海洋经济的发展,又会带来城市功能的进一步提升和陆域经济的发展,形成海洋经济与城市化的双向互动发展。#p#分页标题#e#

4.2.3探索推进陆海统筹的新方法是创新发展的动力

进入21世纪,海洋经济发展出现加速趋势,它作为高科技含量、高成长性产业,相关性、贡献度和带动力不断增大。要重新认识海洋开发和沿海发展的新形势、新内涵,坚持陆海统筹发展,促进江苏沿海开发建设上台阶。要妥善处理省、市、县三级政府在滩涂围垦的利益关系,省级层面要逐步放权放利,充分调动各级政府滩涂围垦积极性。要设立滩涂围垦综合开发试验区,享受省级开发区待遇。沿海盐田的转型已是势在必行,要创新沿海盐田的开发与利用机制,统筹盐田与所在县区的发展。要研究制定引导和扶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已出台的优惠政策要抓落实,未出台的优惠政策要尽快出台。要加快设立沿海产业基金,组建沿海发展银行,加快区域性投融资平台的建设,鼓励民间资本依法平等参与海洋经济开发。

4.3大力推进海洋载体建设

要坚持传统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新兴海洋经济倍增发展的战略,紧紧抓住空间载体、产业载体、港口载体及项目载体等4个方面的载体建设,大力发展海洋产业。

4.3.1传统海洋经济要转型升级

目前,江苏传统海洋产业仍以粗放式生产为主,产业结构“同质化”“低度化”现象严重。而海洋产业的发展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和核心。要紧紧围绕“L”形海洋经济带和“一带三区多节点”的空间布局,采取政策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引导相关产业向沿海地区集聚,壮大和培育海洋经济优势。要强力推进传统海洋产业集团化、国际化、高端化发展的步伐,把传统海洋产业链“做粗”“做长”。要通过技术研发、资金保障、政策倾斜、市场培育等手段,全力培育壮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新能源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水综合利用和现代海洋商务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把新兴海洋产业“做大”“做响”。

4.3.2载体建设是构建海洋经济优势的重点

要加强包括陆海统筹的空间载体、产业载体、港口载体和项目载体的建设,推进海洋经济的发展。空间载体就是指海岸带综合管理。海岸带是陆海统筹最为活跃、最为重要的区域,其开发和利用要通过规划、立法、执法和行政监督,对海岸带的空间、资源、生态环境及其开发利用的协调和监督管理,以达到海岸带的可持续利用。产业载体建设就是指海洋产业园区的建设。海洋产业园是实现孵化海洋高新技术成果、培育海洋高新技术企业、造就海洋产业家和专门人才、创造海洋经济聚集的重要区域。要制订出内陆地区海洋产业联动发展示范基地建设方案,使沿海与内陆融合发展;要制定相应的引导政策,加快提高园区、企业载体集聚功能和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促进传统海洋产业和新兴海洋产业的集聚。港口载体建设就是指临港经济区的建设。临港经济区是陆域要素与海域要素配置最为活动的地区,也是实施陆海统筹发展的重点。要重点建设海洋产业集聚平台、港口物流平台、科技创新平台、海洋对外开放平台和海洋开发投融资平台等,逐步形成临港工业及物流业发达、综合运输体系和港航设施完善、腹地经济广阔、产业发展配套、港口运行机制协调的开放型港口经济体系。项目载体建设就是要推进重点工程项目。要重点建设六大海洋开发工程项目,包括:滩涂资源开发工程项目、港口群建设工程项目、海岛开发工程项目、滨海旅游城市建设工程项目、海洋资源深度开发工程项目、海洋生态环境工程项目。

4.4建立海洋科技创新体系

4.4.1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是转变海洋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

虽然江苏既是科教大省,也是科教强省,但高校及科研院所大多集中在南京等地,离地处苏北的江苏沿海距离较远,且对海洋经济的聚焦度不够,没有形成合力。因此,科教优势对海洋的支撑作用不强。要加大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整合全省海洋科研优势,形成海洋科研的合力,培植海洋产业的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要推动沿海3市高校结合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完善海洋学科设置,支持海洋重点实验室、优势专业建设。要整合全省海洋科技力量,增强海洋科技的聚焦度。要积极开展海洋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支持高校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海洋开发合作院校、联合实验室和研究所,并在南通、盐城、连云港等沿海3市,培育一批高水平的海洋工程技术中心和产业化示范基地,打造2~3个海洋科技示范园区,推动一批重大海洋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增强海洋产业自主创新的综合实力,为江苏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4.4.2建设创新平台是增强海洋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

要根据系统集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机制创新的原则,组织协调省内海洋科技资源,整合国家海洋局(江苏)海涂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南通)、江苏省(连云港)沿海港口工程设计研究院、江苏省(南通)海洋工程与装备研究院、江苏省(盐城)海上风电研究院、江苏(盐城)沿海开发研究院等一批部级、省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使其成为为科研开发和产业化提供基础条件和公共服务、引领全省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

4.5完善要素投入保障体系

4.5.1理顺海洋经济综合管理体制

要健全省海洋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海洋经济发展重大决策,督促落实有关政策措施,组织实施重大工程项目,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省有关部门结合职能分工,密切部门协作,加强对海洋经济的支持和指导,完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分工,落实工作责任,相互协调配合,积极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体系,增强江苏沿海地区对科技、资金、人才等产业要素的吸引力。

4.5.2健全海洋科技投入保障体系

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海洋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安排海洋科技创新专项经费,用于海洋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对经济社会带动面广的重大海洋科技项目攻关。要构建海洋科技创新机制,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省内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尤其是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海洋科技创新投资,与科研部门、高等院校联合共建海洋科技孵化器、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海洋工程实验室。要针对海洋科技创新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特点,建立政府海洋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基金,以分散海洋科技创新风险,形成海洋科技创新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投入支持机制。#p#分页标题#e#

4.5.3制定海洋资金投入保障政策

要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鼓励和推动涉海企业在境内外资本上市融资。鼓励、引导、支持基金主要投资于涉海新兴产业项目,加大对海洋工程、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运输企业、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等海洋经济领域的投资力度。同时,支持民营资本参与海洋经济重大项目,鼓励民营企业融入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积极支持金融部门参与发展海洋经济,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海洋经济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信贷资金投放力度。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建立海洋融资项目信息库,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采取项目贷款、银团贷款等多种模式,优先满足海洋新兴产业、临港先进制造业、港口物流等的资金需求。

4.5.4建立海洋人才引进保障机制

要实施人才强海计划和海洋高级人才引进工程,采取优惠政策,以多种方式吸引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领军人物、科技创新团队。结合全省海洋重大项目的攻关,部署开展海洋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采取重点扶持与跟踪培养、人才引进与有序流动、团队吸纳与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省内外海洋人才资源,有目的、有重点地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的海洋科技创新人才。坚持产学研联合,鼓励和支持涉海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相关企业建立起多渠道、多形式的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培养海洋科技创新人才。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类海洋人才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4.6完善海洋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

4.6.1加快海洋资源环境保护体系建设是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的重点

要开展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生态补偿和减排降污试点工作,重视陆海污染综合防治和生态建设,完善海洋灾害、突发性事件预警预报系统和应急反应机制,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进行环评,尤其是要对布局密集、规模庞大的炼油、化工、钢铁、火电项目进行科学论证,以确保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项目选址要进行科学论证,制定严格的涉海产业准入标准,严禁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在临港地区落户,对污染排放经整治后仍达不到标准的企业要坚决关停。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系统的建设,重点实施入海河口、临海直排口、深海排放口以及港口区、养殖污水排放口等区域污染物的在线监测,建成省、市、县三级入海河口及直排口在线监测系统。实施海洋监测结果报告制度,及时海洋环境质量报告。

第4篇:海洋经济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福建;海洋经济强省;战略思考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37

[文章编号] 1671- 5918(2015)09-0078-03

[本刊网址] http://

海洋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党的十提出要建设海洋强国,标志着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全面实施。作为海洋资源大省,福建独特的区位条件和丰富的海洋资源以及灵活的体制机制,更具有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

一、福建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迈出新步伐

(一)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目标

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建设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是推进福建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福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近几年,福建加大传统海洋产业的改造、升级力度,推动海洋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拉动福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13年,福建全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5900亿元,同比增长15%,占GDP的27.1%。2014年预计实现海洋生产总值6500亿元,同比增长13.6%,占CDP的27%左右。海洋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力争达到7300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8%,基本实现海洋经济强省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海洋经济强省的发展目标,形成综合竞争力强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规划》还明确了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六大战略定位,即深化两岸海洋经济合作的核心区、全国海洋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重要基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全国海湾海岛综合开发示范区、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和创新海洋综合管理试验区。

(二)党中央、国务院关心支持福建海洋经济发展

2010年2月,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从福建的实际出发,加快发展海洋新兴产业。2012年4月,总理来闽考察,提出“福建要在实施海洋发展战略上有所突破.有所建树”。2011年3月,国务院批复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为福建提供补上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短板。2014年6月,国家海洋局了《进一步支持福建海洋经济发展和生态省建设的若干意见》,从6个方面出台16条措施,支持福建深入实施海洋强省和生态省战略,增强引领示范效应。

(三)福建省委、省政府着力布局海洋经济发展

自福建“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推进由海洋资源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转变的规划后,2010年6月,福建启动争取列入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工作。2012年是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之年。2012年初,原省委书记孙春兰、省长苏树林明确部署,要求着眼全局、统筹规划,优化海洋经济布局。4月,统筹协调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7月,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加快海洋经济发展。8月,中共福建省委九届五次全会出台《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省政府配套出台了支持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九条措施,就扎实推进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建设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提出了一系列力度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

二、当前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展望未来,福建海洋经济要达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实现质的飞跃,从而实现海洋经济强省的目标,仍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

一是海洋经济总量较小。与同为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的广东、山东两省相比,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相对不足,海洋资源优势还没有很好地转化为海洋产业优势,产业链较短,深加工产品不够,产品附加值不高。

二是海洋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升级。海洋新兴产业尚处于研发、试验阶段,要大规模实现产业化还面临一些技术和政策方面的瓶颈制约。海洋渔业正处于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由近海捕捞向远洋捕捞的转变过程之中,与发达地区有不少差距。海洋旅游资源没有得到相应的开发,海洋休闲旅游业如游艇旅游业才刚刚起步。海洋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标准体系还不完善,示范试验规模严重不足。

三是海洋科技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不足。海洋科研机构及院校和海洋开发人才相对缺乏,高等院校内设置的与海洋相关的专业也较少,海洋科研机构和科研力量相对薄弱,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四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一是随着福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临港工业的发展,陆域直接或间接人海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物不断增加;港口和临港工业特别是石化、造船、冶金、大型林浆纸一体化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工业污染源和海上污染源大量增多,全省应对溢油、危险化学品泄漏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建设十分薄弱。二是全省沿海地区海洋环境保护队伍和能力建设相对滞后,大部分沿海县还处于缺海洋环保机构、人员、设备的状态,完善的海洋环境保护综合管理机制和体制尚未形成。

三、加快福建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的对策思路

(一)强化海洋意识,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

福建在迈向海洋经济强省进程中,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与时俱进,牢固树立新的海洋价值观、海洋国土观、海洋经济观,注重建设海洋文明。各级政府要培育全民海洋意识,普及海洋知识,宣传海洋文化,积极调动各类资源向海洋集聚,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各级政府还应充分发挥战略主导作用,主导制定海洋产业、海洋区域发展战略,注重各地海洋资源因地制宜的开发,形成由资金、政策、法律、管理支撑的海洋开发战略体系。同时,加快完善促进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

(二)统筹兼顾,构建四大海洋产业基地

一是统筹海洋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传统海洋产业要向高端发展,要引导传统产业的重大项目向临港区域集聚,培育出一批全国领先的高端临海产业集群和基地。海洋新兴产业方面,要坚持立足本地特色,走特色发展之路,防止一哄而上。二是统筹海洋三次产业发展。要进一步突出海洋服务业与海洋工业,海洋工业继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海洋服务业重点发展港口物流、海洋旅游和海洋文化创意产业。三是统筹产学研政。发展海洋经济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的引领,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突破海洋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主力,政府则主要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指导与扶持。

(三)“三群”联动,统筹陆海发展

以推进沿海产业群、城市群、港口群联动发展为重点,实现陆海统筹发展。一是港产联动。产业群的支撑是港口群建设的生命线,让港口与产业互相促进,实现双赢,产助港兴,港促产旺。二是港城联动。建设美丽、宜居、宜业的港口城市或滨海城市,离不开港口与后方城市之间的联动。港口城市和后方城市的建设应稳步推进,从港城联动、相互统筹的高度做好规划。三是产城联动。城市要发展,离不开人口集聚,而人口集聚既取决于这座城市产业的发展,因此产城统筹不可忽视。总之,唯有努力推动“三群”联动,陆海统筹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发挥它在推进海洋经济强省的重要作用。

(四)科技兴海,完善创新和人才培养机制

首先,应构建海洋科技创新研发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要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资产为纽带、产学研相结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其次,构建海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推进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要积极培育信息、、风险投资和知识产权保护等中介机构,提业发展和产品开发的技术支撑,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第三,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人才体系,提供智力支撑。引导涉海高校整合教育资源,调整学科结构,加快海洋科技学术带头人和技术带头人的培养,不断提高福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

(五)保护生态,保障海洋资源永续利用

坚持科学发展,树立绿色和低碳的海洋经济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走海洋生态保护与海洋开发并重的发展道路,强化海洋资源有序开发、生态利用和有效保护。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加快发展风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实现海洋能源利用产业的绿色发展,切实提高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陆海污染综合防治和海洋环境保护,建立完善海洋环境监测网络系统,推行海域使用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和各级政府海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六)发挥优势,深化闽台海洋经济合作

一是规划先行,尽快研究制定闽台海洋经济合作总体规划,以平潭开放开发为重点,把平潭综合实验区规划成为两岸海洋经济合作特殊区域。二是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闽台海洋交流合作,进一步扩大福建省海洋经济在海峡两岸的影响。三是着力提供闽台涉海企业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互动两地海洋经济的发展。四是推动投资和财税政策向闽台海洋经济合作领域倾斜,大力支持对台交通主通道、主枢纽、口岸以及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大对海洋新兴产业、重大海洋科技专项合作项目的支持力度。五是探索海洋经济发展所需专才培养的新模式、新方法,推进闽台海洋经济专业人才的培养。

(七)抢抓机遇,积极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积极融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串起福建连通东盟、南亚、西亚、北非、东非、欧洲等各大经济板块的市场链,是福建建设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是围绕海洋强国及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主题,加强与海丝各大经济板块在海洋文化、海洋科技、海洋旅游、海洋产业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创造繁荣的海丝经济。二是积极推动“二下西洋”计划,支持远洋渔业的快速扩张,加快境外远洋渔业综合基地建设,重点推进中国一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项目、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力争突破一批带动力强的合作项目。三是大力开拓利用海外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建立境外生产、营销和服务网络,积极参与开发境外海洋资源。四是以建设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为抓手,大力发展航运总部经济,吸引航运公司地区乃至全球总部落户,发展国际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满足国际新规范、新公约、新标准的节能安全环保船舶,鼓励游艇、邮轮旅游等新兴航运产业健康发展,推动福建航运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福建省发改委.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读本[M].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2013.

[2]宗和.福建去年预计实现海洋生产总值六千五百亿元[N].中国海洋报,2015-02-03(A1).

[3]王永珍,吴洪.福建出台意见,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海洋经济强省[N].福建日报,2012-08-27(1).

第5篇:海洋经济工作总结范文

沿海地区发展海洋经济的动力

海洋经济开发是区域经济中新的增长点,其发展与壮大将直接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从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发展海洋经济是顺应世界海洋开发利用趋势的必然选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国际社会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控制海洋空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许多沿海国家加大了海洋开发力度,努力挖掘海洋经济巨大的发展潜力,加快推动海洋产业发展。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海洋经济成为了沿海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海洋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在支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缓解建设用地紧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2011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4557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其中,环渤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16442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1%;长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生产总值13721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1%;珠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生产总值9807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1.5%。海洋经济的飞速发展已成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

从区域空间、产业结构优化的角度来看,发展海洋经济是各省市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着力点。海洋产业是现代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洋科技发展和海洋开发驱动下及伴随着对外开放能力与程度的提高,发展海洋经济成为沿海地区结构创新的重要动力。当前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而发展海洋事业,是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强大支撑。

从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海洋开发将有效缓解沿海地区日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压力。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协调发展日益重要,培育以海洋新兴战略产业为代表的新能源和生态环保产业有利于推动低碳技术和绿色循环经济的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进程。

发展海洋产业的困境

在海洋经济的激烈竞争下,我国海洋经济的粗放式增长特征突出,暴露出了海洋产业同构、布局趋同和低质化等问题。

同质产业竞争的压力大。由于区内各地海洋产业布局以及山东、浙江、广东、海南等区域的海洋资源相似,存在典型的同质性无序竞争,造成产业分散,难以形成规模和发挥聚集效应。沿海地区的海洋开发质量和水平还不高,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较低,海洋产业仍处在传统、粗放型海洋开发为主的初级阶段,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缺乏海洋产业的名牌产品和龙头企业。

海洋产业结构档次不高,海洋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不协调,科技进步贡献率低。目前,海洋产业主要为资源依赖型产业,且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等传统海洋产业在海洋产业体系中居主导地位,而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能源开发等新兴海洋产业比重较低,尚未形成规模优势。海洋科技进步与海洋产业发展不协调,科技进步贡献率低。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比较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少,在海洋精密仪器仍然依赖进口,深海资源勘探和环境观测方面,技术装备仍然比较落后,科技投入相对不足。

海洋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突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的快速消耗,我国所辖海域尤其是重要河口、海湾区,由于毗邻陆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陆源污染物大量排放,致使海域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渔业资源日渐枯竭,生物多样性锐减,海域功能明显下降,资源再生和可持续发展利用能力不断减退。另外,风暴潮、咸潮、赤潮、溢油等灾害、事故频繁发生,严重影响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海洋产业发展的社会支撑体系有待完善。海洋综合管理能力与海洋经济发展的速度相比,仍处于滞后状态,尚缺乏细致的海洋开发总体战略规划,海洋产业发展的融资机制、政策法规体系相对单一落后,推动海洋产业发展的海洋科技创新体制尚未形成。海上的监测、监视、预报、警报和应急、救助等保障体系尚不健全,防灾、减灾能力较低。

加快中国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既包括海洋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又包括产业结构的变化,即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此外,考虑不同海域的生态资源环境状况,合理优化布局海洋产业,实现海洋产业集群发展,发挥海洋经济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应。为此,加快中国海洋产业转型升级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海洋经济发展,以“集约布局、协调发展、海陆联动、生态优先”为基本思路,以发展高新海洋科技为突破口,定位于高附加值的海洋产业,不断提高海洋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首先要完善海洋产业政策和制度系统,引导产业的延伸发展。政府要为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政策资源,不断优化产业发展规划、资金投入、扶持机制等政策体制,构建产业转型的组织载体,完善产权制度及交易平台。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提高产业的效益上着手,引导海洋产业配套发展上下游工程,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寻求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新突破来推进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必然要求海洋产业科技投入体制、产业投融资体系、财税体制以及知识产权管理体制等系统的更深刻、更广泛的变革,建立监管立体化、执法规范化、管理信息化、反应快速化的海洋产业综合管理体系。

要激活海洋产业科技研发系统,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海洋科技是海洋产业转型的根本动力。科技能力决定了我国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水平。同时,海洋产业转型也为科技发展提高了更高的技术基础和条件,进而推进产业结构的高效化。要求建立一个长效的技术和人力资本储备激励机制,整合资源进行产、学、研的联合,建立一批海洋产业国家研发中心、重点国家实验室、新兴海洋产业技术检测和评估平台,从政府、企

业、社会三个层面来激发新兴海洋产业科技研发系统的活力,实行高新技术先导和重点突破战略。根据海洋产业发展的重点及综合开发区建设规划,制定海洋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专业对口培训计划。同时,制定各项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规定,吸引国内外海洋新兴产业的人才,逐步建立起一支“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海洋人才队伍。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借鉴国际上先进国家海洋技术的研究模式和经验,大力培育引进海洋科技领军人才和海洋技术应用型人才,增强海洋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

要创新海洋产业金融支持系统,加快海洋产业聚集。海洋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政府为海洋产业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财政引导和支持风险高、外部性强、创新周期长的创新活动。建立有效的海洋产业金融支持评估体系和预警系统,形成技术资本、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有机耦合系统。政府要建立新的风险分担与化解机制,加强对关键性、集成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等核心技术的突破。同时还要注重产业链整体技术突破和联动发展,加强技术与市场应用的互动性来提升科技成果的转换率,把握新时期技术经济新范式的内在要求和发展趋势,发挥金融杠杆的作用,实现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级化、社会化。

第6篇:海洋经济工作总结范文

竞争力是指与此同类对象比较相互竞争的能力。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与竞争力相关的包括城市竞争力、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区域经济竞争力等。目前研究竞争力的文章大多以美国经济学家迈克•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型为依据。国家竞争力理论也被称为波特的钻石理论。波特的钻石理论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有4个因素,分别为:①生产要素,包括天然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和基础设施;②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③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主要指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是否有国际竞争力;④企业的战略、企业结构和竞争对手。关于竞争力,直观的理解可定义为竞争主体之间在争夺一个或多个竞争对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海洋经济竞争力是指不同研究对象包括区域层面、省份或者国家层面对比中突出的海洋经济方面的竞争能力。在不同阶段海洋经济竞争力有不同的表现。在海洋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以海洋经济产品成本作为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海洋经济竞争力强弱主要取决于因资源禀赋或其他生产要素而构成的成本优势。在海洋经济的发展阶段,海洋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大,海洋技术的应用与创新作为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到现今,资源禀赋的优势、技术的优势、经济资源和要素分工协作所构成的体系,以及制度所营造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潜能发挥环境的共同协同,成为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2海洋经济竞争力影响因素

影响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因素是多样的,包括海洋资源禀赋、技术进步、海洋科技人才、区域经济、政府制度文化、政策环境等。根据波特钻石模型的理论,结合海洋经济的自身特点和实际,将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为技术影响力、资源影响力、市场影响力、经济实力影响力和政策制度影响力。不同影响力的共同作用能够对海洋经济竞争力产生根本性和结构性的变化。技术影响力主要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分析现有科学技术水平、海洋科技人才以及培育科技人才和进行技术创新的组织制度。政策制度影响力主要从海洋产业组织、政策环境、制度文化等方面展现。

2.1技术影响力

在世界沿海国家大力支持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国的今天,海洋竞争的本质已从海洋资源的竞争,转变为海洋技术的竞争。据有关专家统计,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因素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已达到80%左右。正是随着海洋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应用,推动了新兴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壮大,促使海洋产业从传统海洋经济阶段向知识海洋经济阶段的转变。例如浙江省的海洋矿业、海洋电力业、海洋工程业均是在21世纪才起步发展起来的。同时,高科技的应用使海洋产业中的传统产业得到了不断改造,由于海洋生物、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开发、环境工程和资源管理等技术在苗种培育、生产和管理过程中的开发应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方式发生战略性改变,形成了海水增养殖和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在高新技术支撑下发展的海洋服务业必将迅速成为新的海洋经济支柱产业。沿海国家或地区海洋科学技术的竞争,归结到底还是海洋高科技人才的竞争。海洋科技人才的年龄构成、身体素质、思想观念、科学和技术素养等,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形成。海洋科学技术发明及技术创新应用都必须以人才为载体,而能够真正培育海洋科技人才进行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就要有完善的、协同的组织制度作为培育科技人才的摇篮。技术影响力是提升海洋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因素,而这种影响需要在现有科学技术水平下,通过海洋科技人才以及培育科技人才的组织制度共同协同才能实现。

2.2资源影响力

海洋拥有丰富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洋能源、海洋空间资源和海洋景观资源。正是基于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产生了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传统海洋产业。而随着海洋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就需更深层次,由此产生了海洋油气业、海洋旅游业、海洋生物医药业等新兴海洋产业以及海洋科研教育服务业。随着经济全球化,沿海地区对海洋资源的直接依赖程度不断减弱,但是海洋资源仍然是海洋经济竞争力形成与提升的根本。一个地区或国家海洋资源的丰裕程度是决定着海洋经济竞争力提升的空间容量和基础的关键。

2.3市场影响力

在经济层面上,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反应在市场需求上。竞争力所反映出的是比较优势。若某一海洋产业在区域之间或国家直接的比较中地位最高,则社会对该区域的海洋资源及其产品和服务需求就最大,其所在的市场份额就高,市场占有率有就大,则表示该区域的海洋经济产业具有相对竞争优势。而一个沿海国家或地区在海洋经济体系中所处的海洋地理位置、周边国家和地区格局等也影响区域市场的容量。随着交通信息业的迅猛发展,区位的影响逐渐弱化,但优越的区位可以提高海洋资源流向的影响力。市场影响力最终反映出海洋资源及其产业和服务的市场占有率,反映出该海洋产业可持续的竞争力,是海洋经济竞争力提升的动力和源泉。

2.4经济实力影响力

一个沿海国家或地区自身的经济实力对该国家或地区在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影响非常重要。沿海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决定着该区域在海洋经济领域的投融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通过资本的投入来体现。无论是海洋人才的培养、海洋产业的技术研发与创新、海洋产业固定资产的投资都需要大量资本的投入。没有资本的投入,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海洋科学技术研发都无从谈起。因此,一个沿海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是该区域海洋经济竞争力提升的基础和准备。

2.5政策制度影响力

一个沿海国家的海洋战略和政策能够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一个地区能够在国家的海洋战略和政策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本地区的海洋资源,制定适宜的财政、货币和产业政策,把资本投入海洋科技研发、海洋科技人才培养引进等项目上,促进主导海洋产业群的形成,从而提高海洋经济竞争力。海洋企业在国家和地区海洋发展战略政策的引导下,制定企业发展方向,结合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提供有竞争力的海洋产品与服务。适宜的政策制度最终会优化海洋资源配置,建立鼓励海洋科技人才进行技术研发创新的制度,最终影响海洋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因此,一个沿海国家或地区的政策制度是该区域海洋经济竞争力可持续提升的根本。技术、资源、市场、资本都需要政策制度的引导,才能实现优化配置,并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3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

随着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海洋经济理论的研究也更加深入,海洋经济竞争力的评价研究是对海洋经济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探讨。要构建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体系,首先要确定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反映经济竞争力的指标通常由经济总量及增长、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高3个方面来体现。经济总量及增长主要从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来衡量,既要选取总量指标,又要选取人均指标,总量指标与区域大小有关,但可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实力;人均指标与区域大小无关,可消除因为区域大小不同而带来的影响,反映该区域人均的经济水平。而经济结构的研究重点应当是第三产业。海洋经济竞争力就是利用一系列指标,通过使用一定的数学方法进行科学整理,得出的能全面反映海洋经济基础、海洋经济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海洋经济发展潜力的综合性指标。海洋经济竞争力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海洋经济竞争力包括海洋经济、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海洋科技等诸多子系统竞争力之总和。狭义的海洋经济竞争力则仅仅指除去海洋科技、海洋环境、社会发展、区域经济等因子之后的海洋经济实力与海洋经济的资源推动力,它主要体现在所有海洋产业和海洋相关产业的经济竞争力之总和上。本文所研究的海洋经济竞争力主要指狭义的海洋经济竞争力。根据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以及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设定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包括4个方面,分别为海洋经济总量、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水平、海洋经济结构和海洋经济推动力4个要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海洋经济竞争力是由这4个要素综合分析评价。每个要素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反映一国或一个地区的海洋经济状况。

(1)海洋经济总量是反映海洋经济水平和动态的宏观数量指标,评价海洋经济总量的指标主要包括海洋经济总产值、海洋经济增加值、海洋经济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海洋经济总量是从宏观层面定量反映一国或一个地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的强弱。这些指标有共同的特性,即数值越大越能体现海洋经济竞争力的高低。当然海洋经济总量不是孤立的,其受到海洋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也是各个海洋产业发展水平的汇总。而海洋经济推动力则直接决定着潜在的海洋经济总量水平。另外,单一的海洋经济总量在体现海洋经济竞争力上存在一定的弊端,因为经济总量指标一般是绝对数,尽管一个小国或地区的海洋经济总量水平比不上一个大国或地区,但其海洋经济竞争力的相对指标并不一定比大国或地区弱。所以在应用海洋经济总量分析海洋经济竞争力时要充分考虑其相对水平。

(2)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水平是从各个产业的围观角度对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定量描述。主要海洋产业指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海洋电力、海洋船舶业、海水利用业等。这些海洋产业基本包括了海洋经济的各个主导产业,一国或一个地区的海洋经济竞争力主要看其主导产业的发展水平。海洋货物运输量、海洋产业生产总值、海洋渔业收入、旅游总收入、旅游外汇收入等指标可以较好反映主要海洋产业发展状况。各个海洋产业的具体发展水平指标能很好地体现一国或一个地区海洋经济内部具体实力状况,能反映其海洋经济的优势产业和劣势产业,对海洋经济竞争力是一个具体的微观描述。

(3)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海洋经济结构是海洋部门的经济结构,海洋经济结构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海洋经济结构也是海洋经济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体现。海洋经济结构是从质的角度对海洋经济的一个描述。标志着海洋产业由传统的海洋产业向现代海洋产业的转变。海洋产业结构水平、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产业增加总值的比重、海洋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海洋产业从业总人数的比重等指标较好地反映海洋经济结构的状况。海洋经济结构与海洋经济总量是紧密相连的,产业结构的演进会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总量的增长也会促进产业结构的加速演变。

(4)海洋经济推动力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潜力因素与重要推动力。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海洋资源要素,盐田生产面积、海水养殖面积等能够较好地反映海洋资源要素的状况;另一个是各种经济要素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主要有科技、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等,其中海洋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海洋产业人均总产值等指标能够较好地反映经济要素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海洋经济推动力一方面决定着未来的海洋产业经济产出和海洋经济结构的调整,也代表着一国或一个地区海洋经济潜在的实力。综上所述,海洋经济总量、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水平、海洋经济结构和海洋经济推动力4类要素都是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的体现,四者相互联系,共同形成了海洋经济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4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第7篇:海洋经济工作总结范文

究三大海湾地区的海洋经济规模总量和海洋产业关联效应的差异,运用多种预测模型预测未

来十年三大海湾间地区海洋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和贡献的差异。结果显示:三大海湾空

间地区海洋经济差异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2007年后呈现协调优化发展趋势;滨海旅游

业、海洋交通运输和海洋油气业、海洋交通运输和海洋渔业分别对应辽东湾、渤海湾、莱州

湾三大经济区的拉动效应较大,形成各具区域特色的重要优势海洋产业;据模型预测结果分析,

到2015年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地区海洋经济比

重将分别达到34%、21%、25%;莱州湾、渤海湾的海洋经济直接贡献率分别平均以2%和1%的速度递增,而辽东湾则平均以0.1%的速度递减,到2020年辽东湾、渤海湾、

莱州湾的海洋经济直接贡献率将分别为36%、29%、46%。

关键词 海湾空间;海洋经济;产业关联效应;差异分析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2-0170-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2.028

环渤海经济区是我国目前沿海地区三大经济区之一,是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也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经济区。渤海内有三个主要海湾,即: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由于海洋地理构成、自然资源赋存、科学技术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历史发展基础等不同,海湾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如何均衡协调发展渤海内三大海湾的区域海洋经济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有关海洋经济差异的研究多以省际为空间尺度,对海洋产业地域系统及三次产业结构的空间演变进行分析[1-3],少数学者从产业集聚空间变动的角度进行了一些差异性研究[4- 5]。本文以海湾地理完整性为研究边界,研究分析辽东湾(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秦皇岛)、渤海湾(唐山、天津、沧州、滨州、东营)、莱州湾(东营、潍坊、烟台)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总量规模、海洋产业关联效应以及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并进行差异性对比分析,为制定区域性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与管理提供分析方法和决策参考。数据以所收集的海洋统计报表为准,跨海湾城市数据近似以大陆岸线比例系数分割处理。

1 海洋经济规模总量差异

2001-2008年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地区海洋生产总值(Gross Ocean Product,GOP)发展速度比较快(图1),平均年递增率2791%,相比各海湾地区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的平均递年增率19%,GOP的增速均超过GDP的增速,海洋经济成为三大海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经济的基底与增长速度的不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各异,差异较为显著,为分析差异演变过程,引入泰尔指数法和变差系数法[6],泰尔指数和变差指数都是一个熵指数,反映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程度,熵指数越大,表示经济发展的地区间差距越大,其计算公式分别为:

泰尔指数:T=∑ni=1Xi∑ni=1X×lnXiX

变差系数:V=

∑ni=1(X-X)2n

X

式中:Xi为各海湾海洋经济总产值,X为渤海海洋经济平均值。

通过计算,结果(图2)显示:2001-2008年间,三大海湾海洋经济差异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2003-2007年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经济差异较大,以2005年为界,可以将海洋经济差异演变划分两个阶段:一是,2001-2005年三大海湾地区间海洋经济差异逐渐增大,主要受首都大经济圈、京津冀城市圈的快速发展对渤海湾地区推动作用,促进渤海湾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拉大了与其他海湾地区的差距,迎来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期;2004-2005年渤海湾地区进一步受天津滨海新区建设影响,差异急剧扩大。二是,2006年受辽宁沿海经济带、山东半岛城市群对辽东湾、莱州湾的推动作用,差异急剧缩减;2007年后小幅度缩减,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经济进入均衡发展趋势期。

环渤海经济区是我国目前沿海地区三大经济区之一,是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也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经济区。渤海内有三个主要海湾,即: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由于海洋地理构成、自然资源赋存、科学技术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历史发展基础等不同,海湾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如何均衡协调发展渤海内三大海湾的区域海洋经济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有关海洋经济差异的研究多以省际为空间尺度,对海洋产业地域系统及三次产业结构的空间演变进行分析[1-3],少数学者从产业集聚空间变动的角度进行了一些差异性研究[4- 5]。本文以海湾地理完整性为研究边界,研究分析辽东湾(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秦皇岛)、渤海湾(唐山、天津、沧州、滨州、东营)、莱州湾(东营、潍坊、烟台)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总量规模、海洋产业关联效应以及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并进行差异性对比分析,为制定区域性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与管理提供分析方法和决策参考。数据以所收集的海洋统计报表为准,跨海湾城市数据近似以大陆岸线比例系数分割处理。

1 海洋经济规模总量差异

2001-2008年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地区海洋生产总值(Gross Ocean Product,GOP)发展速度比较快(图1),平均年递增率2791%,相比各海湾地区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的平均递年增率19%,GOP的增速均超过GDP的增速,海洋经济成为三大海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经济的基底与增长速度的不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各异,差异较为显著,为分析差异演变过程,引入泰尔指数法和变差系数法[6],泰尔指数和变差指数都是一个熵指数,反映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程度,熵指数越大,表示经济发展的地区间差距越大,其计算公式分别为:

泰尔指数:T=∑ni=1Xi∑ni=1X×lnXiX

变差系数:V=

∑ni=1(X-X)2n

X

式中:Xi为各海湾海洋经济总产值,X为渤海海洋经济平均值。

通过计算,结果(图2)显示:2001-2008年间,三大海湾海洋经济差异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2003-2007年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经济差异较大,以2005年为界,可以将海洋经济差异演变划分两个阶段:一是,2001-2005年三大海湾地区间海洋经济差异逐渐增大,主要受首都大经济圈、京津冀城市圈的快速发展对渤海湾地区推动作用,促进渤海湾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拉大了与其他海湾地区的差距,迎来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期;2004-2005年渤海湾地区进一步受天津滨海新区建设影响,差异急剧扩大。二是,2006年受辽宁沿海经济带、山东半岛城市群对辽东湾、莱州湾的推动作用,差异急剧缩减;2007年后小幅度缩减,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经济进入均衡发展趋势期。

图1 2001-2008年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生产总值变动

Fig1 Changes of gross ocean product of three bays, 2001-2008

图2 2001-2008年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经济差异

Fig2 Difference of marine economic changes of three bays, 2001-2008

方春洪等:基于海湾空间的海洋经济差异分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年 第2期

2 海洋产业关联效应差异

海洋经济规模总量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大海湾地区海洋产业发展程度及其关联效应的不同。海洋产业关联效应是指以灰色关联理论为基础,通过具体测算海洋产业要素与区域经济要素之间的相关程度来分析海洋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关联关系[7]。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研究对象是两个系统或是系统的两个因素(原始因子和比较因子)随时间变化时其方向和速度的关联系数,关联系数的大小体现了原始因子受比较因子的影响强弱,运用其对GDP与各海洋产业间时间序列的相对变化进行计算和比较。关联系数计算公式:

ε0j(t)=Δmin+ΔmaxΔ0 j(t)+σΔmax

(t=1,2…,n)

式中, Δ0j(t)=X0(t)-Xj(t)为母序列与子序列之间的绝对差值;

Δmax=maxj maxiΔ0 j(t)

为母序列与子序列之间最大绝对差值,是系统整体性关联空间的反映;Δmin= minjminiΔ0 j(t)为母序列与子序列之间的最小绝对差值;σ为分辨率,取σ=0.1。

通过2001-2008年数据均值化处理代入模型运算后,结果(表1)显示:辽东湾地区对GDP拉动效应较大的海洋产业依次有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渔业;渤海湾地区对GDP拉动效应较大的海洋产业依次有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水综合利用与电力业;莱州湾地区对GDP拉动效应较大的海洋产业有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由此可见,渤海内三大海湾地区各自依据海洋资源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海洋产业格局。

辽东湾地区滨海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关联系数为0616 22,滨海旅游业产值在海洋经济中比重较高,辽东湾旅游资源丰富,拥有秦皇岛、大连等国内知名旅游城市,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游客,对辽东湾地区的“食、宿、行、游、购、娱”的带动作用较明显;辽东湾地区海洋船舶工业发展较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系数为0508 44,2008年辽宁船舶工业总产值31324亿元,居全国船舶工业第三位,以大连船舶重工集团为龙头形成的船舶产业集群,极大丰富了海陆产业联动的产业链条,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渤海湾地区海洋交通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关联系数为0836 32,天津港、京唐港、黄骅等大港集中分布,2008年渤海湾海洋交通运输业产值85亿元,渤海湾是京津冀经济区的核心区,也是对外贸易往来的重要出口之一;海洋油气业对渤海湾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关联系数为0726 35,海洋油气业是渤海湾地区的重要海洋产业,2008年天津市海洋原油产量1 55715万t,居全国首位,同时天津是全国石油与天然气产业基地。

莱州湾地区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关联系数分别为0745 01和0716 92。海洋渔业是莱州湾地区传统优势产业,2008年渔业产值达19779亿元,产业发展成熟且上下游关联性强,随着养殖技术不断升级,其产业效益和产业带动作用也不断提高,海洋化工业是莱州湾地区重要支柱产业,潍坊市属于全国海洋化工基地之一,2008年潍坊海洋化工业产值223.7亿元;海洋交通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关联系数0.778 03,但受港址资源建设条件限制,港口规模不足,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同时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地区的海洋三次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也有所不同。分别将各海湾地区2001-2008年海洋三次产业产值和地区GDP历史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2)显示:辽东湾和莱州湾两地GDP发展均与海洋三次产业密切相关,相关系数在09以上,海洋三次产业的发展推动了GDP的增长;渤海湾地区GDP与海洋第二、三产业密切相关,尤其是海洋第二产业推动了GDP的增长,而海洋第一产业对其推动作用不明显,相关系数不到06。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各海洋产业关联效应系数基本一致,从侧面证实海洋产业关联效应的合理性。

3 海洋经济发展贡献差异

随着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海洋经济日益成为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2008年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经济占当地GDP比重逐渐上升,其中辽东湾地区比重高于渤海湾、莱州湾两地区,由1708%上升到3282%。为了更好把握未来海洋经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采用二次曲线拟合法、一元回归、幂函数、灰色理论(GM(1,1))模型同时结合各地“十二五”规划[8-11]分别对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经济与区域经济总值进行综合均值预测,计算出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经济发展贡献度(见表3)。

拟合预测结果(见图3)显示:未来十年莱州湾地区GOP占GDP比重上升趋势更加强

烈,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有力推动下,将进入海洋经济腾飞阶段,到2015年和2020年比

重将分别达到25%、31%;渤海湾地区海洋资源开发强度高,“十二五”期间天津市将大力发

展海洋新兴产业,推动海洋经济发展,预计到2015年和2020年渤海湾地区海洋经济产值分

第8篇:海洋经济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海洋经济;核算方法;剥离系数

中图分类号:F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7-0017-05

引言

海洋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资源宝库和最后空间,即将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主要领域,海洋经济正在并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如何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充分发挥所拥有的海洋资源优势,把握好全球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能否获得新动力的关键问题之一。而实现这一切的基础是准确的核算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其核算有利于了解区域海洋经济布局、海洋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变化、各个海洋产业的发展空间、海洋经济发展动力的重要源泉与新的增长点以及对国民经济增长的驱动影响。

2006年,经国家统计局批准,国家海洋局正式发文启动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开始了全国范围的海洋生产总值核算。目前,海洋经济核算方法的研究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国内研究学者不多,张莉 [1] 对海洋经济概念进行了综述;郭越[2] 对影响海洋经济数据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乔翔 [3] 探讨了海洋经济核算的宗旨与原则问题,指出海洋经济核算是以人类利益导向和自然利益导向为宗旨,并给出了核算的七项原则及基于人类利益导向下的五项原则;舟山统计局 [4] 借鉴国家和浙江省的海洋经济核算方案并结合舟山实际对舟山海洋经济核算方法进行探索,研究了海洋经济核算中涉海性划分标准、层级确定、涉海系数确定几个问题,以技术规范和核算手段分析建立海洋经济核算体系,并以专业核算和专项核算作为核算具体手段;王克桥、朱杰 [5] 简述了海洋经济核算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海洋经济核算体系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对应关系,然后详细阐述海洋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与思路;何广顺 [6~7] 在比较全面地分析国内外海洋经济核算现状基础上,确立了海洋经济核算总体框架,重点研究了海洋经济核算方法,取得了多方面的重要成果。

从上述研究现状可以发现,虽然形成了一套初步的核算理论体系,但还不够成熟,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拟从海洋经济核算技术路线出发,按照海洋经济核算原则,分析各个环节的具体内容,给出了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核算的初始公式,找出重点与难点,并提出几点思考。

一、海洋经济核算原则

一方面,海洋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显然,其核算原则也需遵循权责发生制、现行市场价格等国民经济核算原则。另一方面,海洋经济核算是为了衡量自身发展状况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在核算过程中,海洋产业与国民经济行业存在着多对一、一对多的问题,因而,其核算应当遵循:(1)可比性,即海洋经济核算以国民经济核算为参照系,在总体框架、计算方法等保持一致;(2)全面性,即海洋经济核算应当全面反映海洋经济,涵盖海洋经济主要内容,对于尚未形成规模的产业可以暂不涉及;(3)可行性,即核算方法上可行,可以实际操作得到核算结果;(4)无重复性,即海洋产业在分类核算时,不能重复从国民经济中剥离;(5)无夸大性,即按照海洋经济范畴核算,容许核算误差,但不能过多纳入非海洋经济概念的部分。

二、海洋经济核算技术流程

海洋经济核算分为基础阶段、预处理阶段和核算与审核阶段三个阶段。基础阶段包括明确海洋产业构成部分、弄清相对应国民经济行业以及收集基础数据;预处理阶段包括数据质量的审核以及核算方法的选择;核算与审核阶段包括海洋生产总值的核算及数据结果校检。技术流程(如图1所示):

(一)核算内容与范围

核算内容应当依据现实需要及其核算意义的重要性来选择,满足管理决策者的需要。从核算框架来说,海洋经济核算体系保持了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间相对应的关系,两者采用的分类标准所依据的都是国际通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标准。海洋经济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向海洋领域的延伸。海洋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不是简单地以地域概念来区分。从核算内容来讲,海洋经济核算包括三个部分,即12个主要海洋产业、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员和海洋相关产业,海洋生产总值反映的是海洋经济活动的总量指标,与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对应,并且实现了海洋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可比性。从核算范围来讲,海洋经济核算范围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20个门类、70个大类、172个中类和313个小类,将国民经济行业中的所有涉海行业均纳入其中。

海洋产业对应国民经济相关行业的选择,参照《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对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等。

(二)数据收集与审核

数据收集包括:地区国民经济总产出、增加值,沿海地区生产总值、沿海地区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投入产区表等。主要来源有:《渔业统计报表制度》、《工业统计报表制度》、《海洋统计报表制度》、《交通运输综合统计报表制度》、《国民经济核算统计报表制度》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报表制度》,以及其他资料,包括石油公司资料、盐业总公司资料、旅游部门统计资料、投入产出表等。

数据审核要求:(1)真实性,分析数据来源的可信度,审核数据的统计口径、统计方法、计量单位是否符合报表制度的有关标准;(2)逻辑性,从当前面板数据分析总分关系、平均关系、因果关系等是否合理;从历史数据发展分析是否合理;(3)时效性,对于所收集的数据满足计算过程中对于时间上的要求。

(三)核算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核算方法依数据收集和产业自身特点来选择,同样,核算方法指导数据的收集,主要核算方法有:企业核算法、增加值率法、行业剥离法、投入产出法、模型外推预测法。其中,利用产值作为剥离系数与增加值率法等同。

①企业核算法:海洋产业的涉海企业数目较少,且企业涉海的部分区分清楚,如海洋油气业、海洋盐业,其精度取决于企业统计数据的准确性。②剥离系数法:容易获得产业相关数据来计算剥离系数,如产量、产值、面积等,其准确度依赖于国民经济行业数据分类细致程度。③增加值率法:与海洋产业相对应的国民经济行业(有数据的行业类别)比较单一。④投入产出法:涉及产业众多,其他方法难以核算,准确度依赖于主要海洋产业核算数据的准确性。

根据代码关系及上述原则,下页表1给出了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核算的方法及数据来源。

(四)结果核算与校检

数据质量和核算方法是影响结果准确度的两个重要因素,核算前需要做好数据审核和核算方法的合理选取工作,对于核算的结果,需要进行校检。根据前面获得数据与选择的方法进行核算,并利用部级、省级海洋经济数据以及国民经济数据对结果进行校检;利用产业间内部关系的合理性进行校检;也可以通过历史数据的发展规律建立预测模型外推校检。例如国家海洋生产总值中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满足一定关系:比重维持在40%左右,变化幅度较小;与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和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增加值满足一定的线性组合关系;呈指数型曲线增长。

三、海洋经济核算难点

海洋产业与国民经济行业之间的对照关系并非一一映射,存在着多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相互交错关系,海洋产业分类不是国民经济行业前面冠以海洋名称那么简单,有些产业是把国民经济行业中某些小类(四位码)组合在一起,某些海洋产业包含的内容对应着国民经济行业同一内容(四位码),因而在核算过程中带来诸多难点与问题,在选择对应行业计算时须谨慎考虑前述海洋经济核算原则。

(一)某些海洋产业对应国民经济行业难以选择

前述海洋经济核算原则须遵循可比性、无重复性与无夸大性,因而在某些海洋产业在选取对应国民经济行业时较困难,例如海水冷却和海洋电力业(如表2所示):

行业交错、海水冷却和海洋电力都有国民经济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对应。若采用增加值率法,只能计算总体来代替部分,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对应各个部分的增加值率差异很可能较大,也就是说不能用全部的增加值率来代替部分的增加值率;若采用剥离系数法,同样只能寻找剥离总体的部分,并且有非海洋经济的部分纳入。

(二)某些海洋产业的增加值率难以计算

某些海洋产业的增加值率与国民经济行业的差异较大,对应国民经济行业的增加值率不具有代表性,或者是说不能够体现海洋经济与国民经济增长方面的差异。如海水利用业中海水淡化(见表3),对应着国民经济行业中大类码(二位码)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包括三部分:自来水生产和供应,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利用和其他水的处理、利用与分配。根据数学常识知道,a/b分子分母同时加上一个较小的数α,β时,(a+α)/(b+β)与a/b相差不大,但是α,β相对于a,b是同一数量级时,其合理性大大降低。所以,在利用该方法核算海水利用业中海水淡化部分容易失真,进而失去核算意义。此类问题容易出现对应国民经济行业的二位码数据没有,只能采用门类码数据的海洋经济产业,如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矿业、海洋信息服务业、海洋环境监测预报服务、海洋保险与社会保障业、海洋环境保护业、海洋管理、海洋社会团体与国际组织等。

(三)某些海洋产业的剥离系数难以计算

海洋港口中海港装卸搬运和海港仓储、海底管道运输、海洋运输辅助活动中海洋运输服务,对应国民经济行业为装卸搬运和运输业、仓储业、管道运输业,可获得数据信息量较少,导致计算剥离系数的对比变量无法找到,类似的还有海洋工程建筑业等。此外,有些剥离系数计算的合理性有待提高。

(四)统计口径不明确

海洋经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海洋经济与非海洋经济相互融合、渗透,其界限越来越难以确定,统计口径难以确定。如滨海旅游业,滨海国际旅游若采用旅游外汇收入相对应,无增加值,若采用细分的住宿业、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文化艺术业,其统计的范畴与口径没有明确,并且增加值率也难以合理核算。

(五)其他问题

海洋科学研究业、海洋技术服务业、海洋环境监测预报服务和海洋地质勘查业对应着国民经济行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并且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同属于专业技术服务业这一大类码中,无细分的数据可获取,因而在海洋经济部分核算时,不能得到各个部分的值,只能核算出四个的总体值。

某些海洋产业可获得数据信息多样化,由此可以选择的方法也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之间(增加值率法与剥离系数计算法)的误差比较只能从定性上凭感觉分析,不能从定量上评价得出方法的优劣。

结论与建议

海洋经济核算是海洋经济宏观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依据核算数据合理地制定海洋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合理的核算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客观所需。海洋经济核算的准确性若不能保证,其核算将失去价值和意义。针对前述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1)借鉴外国的海洋产业分类,将某几个海洋及相关产业重新划分,便于核算以及与国民经济的对比分析。例如,将海洋管理业对照国民经济行业重新划分到海洋技术服务业、海洋社会团体与国际组织,设置新的海洋服务业和海洋公共管理、社会团体与社会组织。(2)某些产业根据企业单位个数来开展抽样调查或者全面调查的方法。例如,海洋港口、海底管道、海洋运输活动对应国民经济行业中管道运输业的部分,管道运输业企业法人单位较少,可以用企业核算法核算。(3)结合国民经济行业投入产出表的增加值率(投入产出表数据较细),用历史投入产出表数据预测当前增加值率;结合投入产出表中行业产出的关系来核算。(4)改进剥离系数测算方法:纵向考虑,利用历史数据寻找规律递推当前值;横向考虑,利用面板数据,产值、产量、面积、职工人数、企业数等相关数据,参考其他省市标准;利用各种方法所得系数加权。(5)充分挖掘海洋产业的相关数据信息量,寻找有效的相关可比变量,结合地区产业发展特点,更改难以实施的方法,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构造新的核算模型。

参考文献:

[1] 张莉.海洋经济概念界定:一个综述[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3-26.

[2] 郭越.中国海洋统计数据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海洋信息,2009,(3):12-14.

[3] 乔翔.海洋经济核算宗旨与原则刍议[J].中国统计,2011,(2):55-56.

[4] 舟山统计局.海洋经济核算方法探索[J].浙江统计,2007,(12):37-39.

[5] 王克桥,朱杰.对海洋经济核算方法的初步探讨[J].统计研究,2008,(11):92-95.

[6] 何广顺.海洋经济核算体系与核算方法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6.

第9篇:海洋经济工作总结范文

前者是把物质生产领域的活动划分为生产资料的部门和消费资料的部门,生产资料部门为第一部类,消费资料部门为第二部类。后者则就是把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此外,还存在基础产业与加工产业分类法、资源集约分类法等,但对我国产业分类影响不大。考虑到与现行适用的海洋产业分别标准相对应,本文采用的现行产业分类标准使用的依据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该标准将我国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划分如下范围: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第三产业则是去掉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外的其他行业,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等。具体到海洋产业,当前我国的海洋产业分类经历了一个过程,现今的海洋产业分类主要是依据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20794-2006),我国包括12个主要海洋产业,即:海洋渔业、海洋矿业、海洋油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盐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化工业、海水利用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电力业、滨海旅游业。值得一提的是,《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20794-2006)确定的海洋产业标准依据的是2002年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而不是2011年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关于《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修改稿的编制工作目前已由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承担完成。我国海洋三次产业分类,即一、二、三次海洋产业结构,是按照海洋产业发展次序分类构成的海洋产业结构。按照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20794-2006),从大类上分,海洋第一产业包括养殖、捕捞、渔业服务业等,海洋第二产业包括海水产品加工、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等。海洋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和涉海服务业等。按照我国《海域使用分类》(HY/T123-2009),每种产业可对应相应的主要用海类型,根据《2012年海域使用管理公报》和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每种海洋产业对应的用海类型比例也有差别,其中以海洋水产业占据绝对优势。

2海洋产业结构发展趋势探讨

目前,海洋产业结构主要包括三个结构:第一、二、三海洋产业结构,传统、新兴与未来海洋产业结构,部门海洋产业结构。海洋产业结构以海洋产业分类为前提,依据产业相互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确定。

2.1第一、二、三海洋产业结构

第一、二、三海洋产业结构指的是第一、二、三海洋产业总产值结构比例。2001年,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第一、二、三产业总产值结构比例为1颐6.42颐7.30,2005年,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第一、二、三产业总产值结构比例为1颐7.98颐8.54;2011年,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第一、二、三产业总产值结构比例为1颐9.10颐9.00。可见,我国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二、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比重最小,第二、三产业比重远远高于第一产业,我国海洋一、二、三次产业结构顺序正向三、二、一产业结构顺序发展。同时,在沿海省市,海洋第一、二、三产业的比值也呈现出三、二、一或者二、三、一的格局。

2.2部门海洋产业结构

可见,滨海旅游、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油气和海洋渔业已经构成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其中,滨海旅游高居首位。

2.3地区海洋产业结构

地区海洋产业结构是以行政区划来划分,从北到南,从天津到海南等11个沿海省市区的海洋产业结构。目前,尽管我国海洋产业总体上发展迅速,但存在产业部门和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海洋产业发展的总体态势是“南强北弱冶,海洋产业工业化程度地区性差距很大,工业化水平较为发达地区是天津、上海和广东等地区。:《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2)》

2.4传统、新兴与未来海洋产业结构传统、新兴与未来海洋产业结构是参照技术因素分类,

根据海洋产业发展的时序而形成的。我国传统、新兴和未来海洋产业增加值。我国传统主要海洋产业稳步增长,如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业、海洋盐业等;新兴海洋产业发展迅速,如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等,未来海洋产业持续增长,如海洋医药业、海洋能利用业等,但传统海洋产业仍占主导地位。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