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绿色技术创新范文

农业绿色技术创新精选(九篇)

农业绿色技术创新

第1篇:农业绿色技术创新范文

一、现阶段实现农产品绿色贸易和加速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建立在现代农业资源、生产、贸易、环境和人类消费需求变化以及上述各方面间和谐统一基础之上的现代农业生产贸易方式,是现代农业可持续生产、经营和贸易活动过程的总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增长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是现代农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是农业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的客观需要,也是发展农村区域特色经济的必然要求。

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的地域间不均衡性和产品与服务不完全流动性决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时候都具有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利用地区资源优势,集中和发展规模经济,减少产品与服务的转移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产品国际间贸易的必要性。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配置优化,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基础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初期不具备推动所有农业产业和所有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资本、技术和其他资源,政府对农业各地区、各部门或各产业进行广泛的、大规模投资是不现实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很难做到地区均衡发展,因此,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也就成为客观现实。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加速发展地区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生产和贸易。

农产品绿色贸易不仅是当前和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也是当前和今后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当今,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和战略制定来推进农产品绿色贸易和区域经济的加速发展。

二、农产品绿色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一) 实施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农业经济发展史实质上是农产品贸易战略变化的历史。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的阶段看,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依附阶段、自主阶段和战略阶段等三个不同的贸易发展阶段 。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小,农业问题已不再是农业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础。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把农产品贸易发展看作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从社会经贸发展史看,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是现代社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协议谈判看,国际贸易协议谈判中,农产品贸易谈判历来成为国际贸易谈判的焦点问题;从当今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看,近年来由于国际农产品绿色贸易的兴起和绿色贸易壁垒的抬头,使我国农产品贸易受到严重挫折。以福建农产品贸易为例,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2001 年全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额下滑到156376 万美元,比2000 年的170041 万美元下降了8 个百分点。因此,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战略问题。

(二) 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是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我国国内农产品自身品质、质量与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是主要原因。表现在:第一,农产品产前、产中的安全卫生与过量用药的污染问题。化肥、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过度使用严重影响农产品品质、质量和食品卫生安全。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有害微生物等严重影响茶叶、蔬菜、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出口贸易。第二,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水平不高问题。一是环保安全型生产资料少。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造成产品污染严重的常规肥料、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市场份额占到95 %以上,用于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资料不足5 % 。二是缺乏相对完整、配套、可操作的农产品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技术体系、标准和具体措施。一些无公害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基地、有机食品基地,由于缺少无公害型的农用生产资料作为技术保障支撑,产品质量名不符实。三是产品检测技术与手段落后。农产品质量控制手段相对薄弱,已有的检测技术和各种设备重点是针对产后商品的安全性检测,普遍忽视了产前、产中生产过程控制的质量检测。第三,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与发达国家差距问题。我国现行制定的有关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等项目少,标准也相对低,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长期以来,我国技术标准体系落后,技术标准水平低(现有国家标准中,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采标率为43 %) ,技术标准更新慢(现有国家标准中有一半应废止和急需修改) ,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质量和产品竞争力。第四,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保鲜技术落后,产品流通、市场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品种较单一,成熟期过分集中。初级产品直接上市多,产品出口主要以初级产品形式为主;产业化程度不高、产品营销方式落后,如,大多数果农还停留在果熟才找出路的无序竞争阶段;储藏、冷冻、保鲜技术不过关,不符合标准规定的保鲜剂应用影响品质;流通运输条件差,产品长途运输影响质量,产地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建设落后;农产品地区市场结构雷同、产品缺乏特色;农产品出口地区过于集中等。

(三) 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 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积极和深远的影响。表现在:第一,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发展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绿色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第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克服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危险性的重要途径。传统以粮食为主的自给农业,是一种土地密集型产业,并以资源消耗的增加为农业增长的基础。随着土地及其它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机会成本不断增加,农业产业比较利益不断降低,使传统农业增长方式最终难以为继。第三,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发达国家依靠技术优势制定了一系列严格标准,限制国外农产品流进本国,只有大力发展农产品绿色生产,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经济,才能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有效打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第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的必要途径。受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规律的影响,随着发达地区某一阶段农业外向型绿色经济的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和不发达地区农业边际投资回报率的递增,发达地区农业投资增加最终会过渡或转移到不发达地区,实现农业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的转移。

2.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增长国际化的重要前提 首先,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改善农业的贸易环境,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使农业的贸易免受其他国家在非关税壁垒方面的种种歧视及农产品进出口带来的压力,降低农产品贸易的谈判成本和交易成本,赢得更多的国际市场;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对外开放,为国外投资者创造更为宽松、透明、稳定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使农业贸易获得主动权,维护农业及农民的利益。其次,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区域农业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农产品贸易可以从世界范围解决农产品供求平衡问题和有效配置稀缺农业资源问题,有利于促进各国资本、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通,为农业增长国际化提供了从世界范围寻求要素资源与产品市场的空间和机会;有利于使农业增长从国际国内分工和产业转移中获得结构调整、外向发展的机遇,实现供给创新,创造新的需求,开拓新的市场;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和产品布局调整,压缩、淘汰那些落后的过剩生产能力,解决适地适种或适养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产业素质和经济效益,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

3.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适应WTO 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我国相对富余的劳动力要素与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也在迅速发展。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它通过区域集团组织的协议、条约等形式在资本、技术、商品、信息等领域进行合作,实现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适应WTO 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4. 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区域农业生产水平 从农业国际间技术和产品的交流角度看,农产品贸易是获得农业技术外部经济和资本外部经济的基本前提条件。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一国或地区在经济成长过程中,其相对优势会由劳动密集向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品转移。农产品绿色贸易,通过国际间产品、技术的贸易和交流,可以有效促进农产品生产水平和技术的提高和进步,克服国际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可以有效促进农业技术引进、创新和交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提高。因此,在不妨碍我国自主发展能力的前提下,要积极鼓励外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公司来我国投资,并在地域上集中布局,以扩大技术外溢效应;同时,积极帮助国内农业新兴、幼稚产业和中级产业的发展,培育农业后劲产业,为农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基础。

5.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满足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的必然选择 许多发展中国家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制定了先出口环境资源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发展战略,利用环境资源的比较优势发展对外贸易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我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正确地处理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的关系,走社会、经济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一,实现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保护贸易环境,减少、消除污染和环境破坏,维护动植物和人类自身的安全与健康,维护生态平衡,是实现农业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是追求人与自然共生与循环的不可逆转趋势。第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国际化发展趋势的要求。随着农业国际贸易环境的不断优化,关税和非关税限制逐步减少,自由贸易原则得到贯彻,绿色贸易政策的透明度逐步增强,农产品绿色贸易成为实现国际贸易的自然要求。第三,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人类消费需求变化的结果。人类消费需求变化导致国际农产品市场供求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将集中表现在具有优质、卫生安全、便利和品种、风味多样化等特征的产品上。

6. 农产品绿色贸易符合比较利益原则,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实现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参与国际、国内分工与合作的重要途径。我国人均水资源是世界的1/ 4 ,人均土地资源是世界1/ 3 ,人均森林资源是世界的1/ 7 ,人均草地资源是世界的1/ 2 - 1/ 3 ,人均海洋资源是世界的1/ 4 ,通过实现农业国际化,可利用国际资源解决中国农业资源不足的问题,将自身资源配置到能发挥最大效率的地方,从而促进农业提高比较效益。

7.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实现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实行负保护,农业为实现工业化发展资本积累提供重要来源,农产品出口仍是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我国农业部门在工业化过程中的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是一个不断作“贡献”的部门,政府不可能也没有能力通过价格支持、收入补贴、市场收购等方式对农业部门进行较大程度特别保护和支持,只有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和特色,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才能有效保护农业本身发展,促进二元结构的根本转变。

三、发展区域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的战略构想与对策措施

如何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呢? 本文认为其指导思想应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为基本指导,以科技为依托,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国家(区域) 技术标准战略、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战略、项目工程带动战略以及打造绿色贸易区等为主要战略内容,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推进农产品绿色贸易,以点带面、梯度推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重视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重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体系创新相结合,有目标、有重点、按步骤、分阶段地发展农产品绿色贸易区;重视加强贸易环境立法和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促进区域贸易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应对绿色壁垒,反对以环境保护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全面提高区域农产品质量和生产、管理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具体对策如下:

(一) 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促进农产品贸易和区域绿色经济的发展政府要不断转变职能,从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由行使企业和市场职能转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投资与发展环境职能上来。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1. 要重视做好六个结合 一是把区域优势发展总体战略的选择、制定同区域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设计、区域优势产业发展方向的设计和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时空布局及平衡发展结合起来;二是把区域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体系创新结合起来;三是把提倡发展绿色贸易、鼓励绿色产品生产和销售及促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同反对以环境保护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结合起来;四是把促进提升农产品品质质量、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同国内农业的扶持和保护结合起来;五是把促进国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同加快环境法制建设的步伐、保障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结合起来;六是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2. 要正确处理好观念更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体系建设间的关系 观念更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观念更新,才有目标、手段和方法的更新。技术创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的重要依托。技术创新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和最有效方法。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高所表现的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低廉的优势、农产品质量(包括安全性) 高的优势和农产品花色品种多、精深加工产品的优势等这三个方面优势的发挥均离不开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可以降低单位农产品物化过程的劳动消耗,可以减少单位农产品生产的劳动支出,可以以同样多的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品和收益,或以较少的投入获得同样的产品和收益,从而达到单位农业资源利用率和效用满足度的提高,并降低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科技进步又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先决条件,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质量差、品种花色少、缺乏加工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的关键。制度创新是改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制度创新可以合理整合、利用各种优势的资源,提高资源生产利用效率,发挥比较效益和规模效益;通过制度创新可以调整生产结构和社会再生产的产品分配过程,通过生产结构的调整,促进资源和产品向有效资源利用的部门或产品生产的部门和方向转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益;通过制度创新可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经济行为,提高绿色产品、绿色生产和绿色经营的法律意识,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制度创新还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组织创新和体系建设是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绿色贸易的重要环节。组织创新、制度创新、体系建设和管理创新是实现制度目标的根本和重要保证。

3. 发挥政府战略指导作用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二要成立实施“绿色农业工程”统一领导机构和组织管理协调机构。制定区域项目发展规划和总体目标,确立重点项目发展的主要内容以及指导思想、战略方针和实施步骤,组织项目的落实,协调项目的管理,组织监督、检查、评定项目的进展与完成质量等。三要加强政府对发展绿色经济的扶持力度。从减免农业税费、增加农业科技教育投入、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降低农业生产资料成本、降低农产品市场流通成本、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四要特别重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加快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的农产品,不断增加农产品的花色品种;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业;要打好非转基因农产品的牌子,增加非转基因农产品的进出口;要增加农产品的文化含量,丰富农产品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 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 技术标准体系,实施技术标准战略

把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 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到发展战略高度,作为区域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关键内容。要特别重视制定农产品国家(区域) 绿色技术标准体系,把它列入区域科技发展规划。建立农产品区域绿色技术标准体系是全面、合理、科学地规划、配置、利用区域内农业科技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全面提高区域科技水平、实现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和区域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关键措施。长期以来,我国技术标准体系落后,技术标准水平低,技术标准更新慢,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质量和产品竞争力。

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 技术标准体系,要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以实现蔬菜、水果、茶叶、水产等大宗农产品出口为突破口,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建立食物安全生产基地为依托,以生产过程源头控制为切入点,以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依法加强质量监测管理为手段,力争用较短时间基本上解决我国农产品品质和污染物超标问题。当前首要任务是建立大宗农产品绿色技术标准体系,要加快制定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参照世界著名(权威) 产品认证机构和主要产品认证制度,在广泛开展农产品贸易国际技术法规、标准的搜集和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产前、产中、产后标准相配套的原则,通过规范技术,制定食物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包括种子种苗技术、施肥技术、植物保护技术、栽培管理技术、食品加工、运输、储存等技术措施。加强现有标准修订工作,引入竞争机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推进高新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要积极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加大对采标项目的资金投入,保证国际标准转化工作任务的落实。对涉及人身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强制性标准,要保证实施效果。要加强采标示范,扩大标准化示范规模。

(三) 整合科技力量,创新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体系

整合科技力量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首要环节,是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要把整合科技力量同建立新型的农业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技术推广的科技支撑系统结合起来,同建立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体系结合起来。整合科技力量要重视机制创新,鼓励多学科联合协作攻关,鼓励产、学、研结合,降低技术创新与技术流通应用成本。

当前要特别重视把整合科技力量与确立技术发展目标和优先领域结合起来。要重视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综合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重点加速新型无公害农产品替代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技术的研究和创新,研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控制关键技术、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技术和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技术和设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全程控制高技术成果。重点包括优质品种选育、产地生态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以及安全生产、加工与卫生技术; 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及生物防治技术;高效、低残留(化学生物) 农药、作物生长调节剂和新型高效专用复合肥、叶面肥技术;城郊农业和设施农业中的无公害生产技术;微生物肥料技术、基因工程疫苗、生物有机肥料、生物调节剂等生物技术;农产品信息、安全、预警、预报的网络体系建设技术等。要加快建立农业环保技术研究中心,从无公害新型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入手,分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无公害农业的发展。要积极促进技术扩散、技术推广,重视建立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按照“五统一”(统一环境质量、统一关键技术、统一规程标准、统一监测方法、统一产品标识) 的要求,重点创建一批无公害蔬菜、水果和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加强产地源头控制。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扶持专业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市场中介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产销顺畅。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与大专院校联姻,创办农业生产基地、科技示范园、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基地示范、企业带动提高产品品质和质量。

(四) 建立农产品绿色贸易区,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

任何一个地区都具有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经济优势的必要。建立农产品绿色贸易区,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是克服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的有效措施。要重视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重视建立绿色贸易经济区、绿色贸易特区、闽台农业绿色贸易区等绿色贸易经济区。要明确区域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地发挥优势,提高质量;要善于抓主要矛盾,重点治理,以点带面,梯度推进;要把打造“绿色特区”同实施梯度推进战略结合起来。

第二,重视实施绿色项目工程带动发展战略。要积极促进绿色基地建设、绿色园区、绿色示范区建设;要积极组织实施包括项目组织多元化、推广形式综合化、推广措施一体化的工程项目,促进区域综合生产开发能力的提高。

第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针对南北、东西的差距,积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对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如水产品、畜产品、蔬菜、水果、花卉、烤烟等) 的调整,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发展步伐,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努力开拓国际高档农产品市场,积极改善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条件。加快建立大统一、大流通的市场体系,减少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培植和扶持一批农产品营销公司,树立名优农产品形象,建立生产、经营连锁店。对于缺乏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战略调整,应在保证安全供给的条件下适当减少生产,调整资源成本高、缺乏比较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布局。要建立农业结构调整支持制度,鼓励和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既要保证粮食安全供给,又要促进粮食生产结构的优化升级。重点加强落后产区的技术培训,通过规范技术,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区域生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并与国际接轨。

(五) 加强体系创新与制度建设

1.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主要包括加强生产监管、市场准入体系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等内容。

第一,加强生产监管。一要强化生产基地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分期分批创建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加强动植物无规定疫病区建设;二要净化产地环境,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力度,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重点解决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三要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建立农业投入品禁用、限用公告制度,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行为;四要推行标准化生产;五要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扶持和发展专业技术协会、流通协会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促进农业产业化,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生产,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品种布局和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生产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

第二,推行市场准入制度。一要建立监测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监测,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二要推广速测技术。在全国大中城市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开展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技术,推广速测技术,公布检测结果。三要创建专销网点。在国家和省级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连锁超市推进安全优质认证农产品的专销区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连锁经营和集中配送。四要实施标识管理。推行产品分级包装上市和产地标识制度,对包装上市的农产品,要求标明产地和生产者(经营者) 。五要实行追溯和承诺制度。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

2. 加快完善保障体系建设 第一,要健全标准体系。按照产前、产中、产后标准相配套的原则,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及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抓紧制定急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第二,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疫、检测体系建设。有关职能部门及生产、经营企业要加快配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疫、检验和检测设备,制定相关制度,培训人员,强化检测手段,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和纠正。要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积极引进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检验检疫方面的差距。第三,要加快认证体系建设。整顿绿色产品市场,规范绿色产品的认证、发证工作;加强认证机构建设,重视与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认证工作的权威性;做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标识管理工作。第四,要加强生态环境污染监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建设。尽快启动农产品食品污染监控和预警系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全程跟踪和监督;加强研究收集国外的绿色壁垒条款、措施,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并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企业,做好防范工作; 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南北对话,建立环境与贸易协调的良性机制,及时向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和使用者提供质量、安全、标准、品牌、市场等方面的信息。第五,要加强管理机构与服务队伍建设。加快标准化研究及管理机构的整合,建立起布局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发展的标准研究和信息服务格局,提高标准化工作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

第2篇:农业绿色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策略

引言

伴随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绿色健康的生活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食品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必要基础,主要源于各种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绿色农业是一种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它讲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我国绿色农业发展起步较晚,还需要在技术方面多加完善;在技术推广上要结合时展和农民需求,努力促进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运用。

1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概念

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是发展绿色农业的基础,它不是对传统农业种植技术的全盘否定,而是在原本的种植技术基础上进行合理有效的完善和创新;并结合农业市场需求、生态环境需求和社会需求等多种因素对技术发展的影响,提出新型的农业种植技术。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要求农业生产活动要符合农作物的生长规律,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要保证农产品的高品质和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和农药残留直接影响着人们的食品安全,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发展绿色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2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意义

2.1发展农业经济

农业生产是农民日常收入的主要来源,我国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较晚,农产品价格还比较低,深度推广新的农业种植技术有利于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发展绿色农业可以生产更加优质且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在竞争激烈的世界农产品市场中提升我国的农业竞争力。在我国加入WTO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增加绿色农产品的数量是保证农产品能够顺利出口海外的关键[1]。在这样的国际经济环境下,提升农业种植技术并有效推广运用才能增加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优势。运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生产的农产品具有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对改善农民生活、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2.2增强食品安全

社会的不断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基本的温饱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人们对食物的需求从数量转向了质量,安全无公害的绿色农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直接影响着食品的质量安全,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较多,给人们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还能够减少农药的使用,使农产品的质量得到保障和有效提升,减少农产品中毒事故,可以很好地改善食品安全现状,创造更加安全有序的农贸市场。有需求就有市场,为了满足人们的食品需求,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势在必行。

2.3保护环境

在我国以往的农业种植生产过程中对于土地的利用率较低,但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比较严重,大量的农药和化肥以及农业种植中不合理的土地修整,对土壤结构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使很多土地无法再进行农业生产。推广运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可以通过科学合理地安排施肥与施药工作来对土壤结构进行保护,并根据土壤实际情况进行修复;这样可以很好地控制土壤营养的流失,保持土壤质量。因为减小了土地的负担可以有效地延长土地的农业使用寿命,增加循环种植生产的次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策略

3.1加强技术推广宣传

3.1.1增大宣传力度。虽然目前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应用,但仍需继续坚持宣传,要让农民充分理解运用新型种植技术的意义和优势,建立起绿色农业的概念,更自觉地去学习和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来改善生活。宣传人员要引导农民改变以往比较陈旧和不合时宜的农业种植观念,培养农民的环保意识,让农民懂得在农业种植生产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当地政府要积极支持技术宣传工作,增强对于宣传工作的重视程度,增加宣传工作人员的数量、提升宣传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确保技术宣传工作能够顺利有序地开展。同时政府要宣传绿色农产品,增强农民的食品安全意识,从源头改善食品安全,满足人们的绿色食品需求。

3.1.2创新宣传方式。技术宣传的方式可以是丰富多样的,除了传统的讲座、乡村刷墙、宣传栏之外,还可以通过举办农业种植技术交流会、农民美食文化节等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推广宣传。如今互联网信息技术发达,农民对于新媒体、新的传播方式也已经很熟悉,在推广时可以采用新媒体传播的形式实现全方位的宣传。

3.1.3建设示范基地。建设示范基地是进行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宣传推广的一个有效方法,这是一种让农民直观感受技术优势的方式。若在一个种植区域内分隔出两种不同的种植技术展示区,一边采用传统的种植方式,另一边采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经历时间变化,通过强烈的对比让农民自主发现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优势,感受到技术、产品上的差异,从而更加愿意应用新技术甚至帮助宣传。当地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多个绿色农业示范基地,让当地农民可以直接到基地去参观学习,基地的工作人员要具备教导农民学习新技术的能力,让农民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的技术和种植理念,保证新技术的快速学以致用。

3.2政府扶持

3.2.1制定惠民政策。一项技术的推广运用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当地政府可以出台一些鼓励农民的惠农政策,激发农民应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热情。有以下一些惠农政策可以考虑:其一,为了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可以设置绿色种植补贴、绿色种子化肥优惠购买;还可以对采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农民进行经济补助。其二,政府带头引导和促进当地新技术的研发,为农民提供免费的技术指导,打造当地特色农产品品牌。其三,充分激发农村集体种植的优势,组织新型农村经营主体,鼓励农民创办企业等等。

3.2.2增大资金支持力度。当地政府要对技术推广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发放宣传费用来保证宣传工作的顺利开展。因为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运用需要大量的技术和资金,农民自身负担不起,政府可以通过推行招商引资政策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助推当地的绿色农业,促进产业化农业经济的发展。政府投入的资金有限,所以政府要积极与当地农业发展银行进行有效的沟通,减小农民的贷款限制,保证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和发展不会受到资金问题的制约,使农民有足够的资金来开展绿色农业种植生产。

3.3技术支持

3.3.1组建专业技术团队。要实现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更新需要组建专业的技术团队,多多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优秀技术人才,使其具备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和能力,同时能够细心指导农民完成新技术的运用。政府要积极鼓励和支持能够提出农业种植技术创新方案的人才,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经济和技术环境条件。专业的技术队伍组建完成后,还要定期对其进行培训,增加技术学术交流;建立完善的责任制来提高责任意识与服务意识,并用绩效考核制度来提升工作热情,合理增加工作人员的收入。

3.3.2提供专家指导。有了专业的种植技术人才队伍,就可以在农民遇到技术应用问题时及时予以帮助和解决。实际农业种植生产过程中由于农民知识水平有限,对于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理解和掌握可能存在偏差,容易影响种植效果。除了专业的工作人员在平时多为农民讲解和示范之外,当地政府还可以定期委派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专家下乡村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问题,实地进行操作指导和示范,将具体操作要点分步骤详细讲解,让农民能够尽快熟悉技术要点,并在实际种植中实现有效的技术应用。

3.3.3注重汲取经验和开发新技术。因为我国绿色农业起步较晚、种植经验较少,所以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可以参考和借鉴国外绿色农业的发展经验,根据当地种植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运用。比如日本制定了一系列推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发展的相关法规,要求农民必须在种植时遵照自然生态的循环模式,适当将动物的排泄物进行加工并融入到种植所需的肥料中,并且将农作物除去人们需要的部分后,把剩余部分留给家禽家畜食用。这种循环方式可以明显减少化肥用量,实现绿色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新技术的研发要与实际的推广应用同时进行,根据当地特点不断进行改良和创新;努力培育出更加优质的种子、逐步简化种植生产流程,寻找更加高产高效且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的种植技术和方法。

3.4保障农民收入

3.4.1建立预警机制。农业种植生产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所以在进行技术推广时必须要保证农民的经济效益。绿色农产品的销售与经济市场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些农民并不具备独立判别市场的能力,需要相关部门为农民建立健全的风险预警机制,使农民在经济市场中能够取得较好的收益。

3.4.2与相关企业合作。当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出现问题、预期生产经营目标难以实现时,需要农民与绿色种植企业达成合作,当地政府要积极促进农企合作,帮助农民解决问题。有效的农企合作可以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应用更加规范和科学,能够大量增加绿色农业种植面积,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农企合作不仅可以在技术应用上实现突破,还能为农产品的质量和销路提供保障。

第3篇:农业绿色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绿色技术;技术推广;技术使用

1绿色技术的内涵

绿色技术指的是能够有效控制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维护生态和谐,降低环境污染的技术体系[1]。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发展生态农业、生态经济的重要性,也致力于在农业发展中引入绿色化的发展观念,优化生态环境,平衡生态与经济之间的发展冲突。绿色技术主要包含核心技术和辅助技术。其中辅助技术能够有效改造并创新农业的生产过程,优化其生产环境;而核心技术能够最大化提高农业质量,打造完善的农业产业发展框架。

2绿色技术在农业机械化中推广使用的意义

2.1提高生产效率,合理分配人力资源

农业机械化指的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利用机械化设备取代以往的人工操作,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代替以往的畜牧工作,有效控制传统手段造成不良影响的一种技术体系[2]。将农业机械与绿色技术相互整合,可以进一步提升农机的生产效率。并且,在操作绿色技术的过程中,人力资源可达到更优化的分配,提高了生产速度,增强了生产安全性,更重要的是农业机械化与绿色技术的结合,可以更好地控制劳动强度。

2.2降低生产污染,循环利用生态资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不仅要求其具备一定的营养,也会关注其是否存在农药残留。农药残留会威胁到大众的身体健康也会影响到环境。在以往的农业生产中,为了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质量以及生产率,农民会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以及肥料,这违背了我国所推行的绿色发展理念,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2.3大力开发智能化农业机械,最大限度节约资源

传统的农业机械在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体系相对较为复杂,并且在农业领域机械设备的类型并不单一。在生产过程中不仅会造成较大的资源消耗,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导致机械设备自身的机械功能并不能够被充分发挥。适当地引入科学绿色的现代化技术,可以有效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周期,并通过计算各农产品的生命周期,有效调整机械设备的性能框架,以自动灌溉、自动控温的方式降低资源消耗,节约人力资源以及物理资源,对农产品形成有效保护,提高农业发展的生态效益以及经济效益[3]。

3绿色技术在农业机械化中的推广对策

3.1彰显企业主体功能

在农业类企业发展过程中,有效地将绿色技术与农业机械化设备相互整合,可以辅助其进一步提高整体的生产质量以及生产效益。但客观来说,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中,规模较大的农业企业并不多,多数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对此,在农业机械工程推广期间,需要加强企业示范让各大企业能够正确看待绿色技术的应用价值,并能够主动地对这一技术加以应用,促进自身生产效益及社会经济效益的稳步增强。同时,需要大力发展企业主体功能,借由农业企业这一渠道展现绿色技术的具体作用,如绿色产品生产,绿色机械等等,既提高了企业的管理精细化,也达到了绿色技术的有效发挥。例如,企业在开展旱田工程时,便可有效引入绿色技术,借由绿色技术提高整体的灌溉效率。以我国南方地区为例,南方地区的地形相对较为特殊,多以山地丘陵为主,在农业生产种植过程中很难形成大范围的种植区域[4]。对此,该地区的农业企业需要加快机械设备的研制,借由绿色技术促使农业机械化更好地适应地理环境以及地理需要。同时,需要加强整体的创新力度以及宣传力度,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主要价值,通过网络传递绿色技术及农业机械化,促使更多的农民能认识到绿色技术的作用。

3.2展现高校引领价值

高校是人才聚集的主要地点,是为国家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孵化基地,并且高校内的人才具有较高的创新思维,能够快速接收一些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所以在推广绿色技术的过程中,要充分关注高校这一层面。高校方面需要与当地的相关企业构成合作关系,共同展开绿色技术的研发以及创新,打造更高水准的人才团队。一方面,高校需要针对绿色技术构建相应的学术研究体系,用完备的理论支撑,为绿色技术的发展创新与推广构建有效基础;另一方面,高校需要主动与其他院校或相关农业企业做好交流,促进信息流通以及资源共享,为我国绿色技术的研发及推广提供充足助力。

3.3发挥政府导向作用

首先,国家政策方面需要加大环保宣传,对于节能减排技术以及绿色技术加大推广力度,对现有的生态环境加以有效调整;其次,政府方面需要对农业机械化产品及绿色产品的标准进行适当调整,以此为绿色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效支撑;最后,政府方面需要加大农民的培训以及教育,促使农民能够更好地认识到绿色技术的重要性,以更高的素质水准共同参与到绿色技术的推广工作中。必要时政府方面需要构建完善的措施以及制度保障,以制度体系宏观调控农业机械绿色技术。各地政府需要根据当地的情况提出合适的惠农政策,设定合适的补贴体系解决农民的需求,实现绿色技术的充分推广[5]。3.4健全农业发展机制相较于发达国家来说,在农机领域我国的起步相对较晚,而针对绿色技术的推广也还处于发展的起始阶段,并且在推广过程中面临着较多的障碍以及困难,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推广体系以及推广机制,在技术推广过程中,相关领域工作者需要打造完善的农业发展体系。除此之外,在技术的推广阶段,还需要主动联系一些农机领域的专家或技术领域的专家,征求对方的建议,有针对性地优化生产流程以及生产框架,最大化发挥绿色技术的价值,控制农机使用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能源消耗。在机制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方面,本着择优录取的原则,构建完备的人才准入体系,切实增强人才的综合技能,辅助绿色技术深度推广。

4绿色技术在农业机械化中的使用对策

4.1绿色制造工艺

绿色制造工艺是在原有机械制造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相较于传统机械制造来说其整体的综合性会更高,会涉及较多的领域,例如能源领域、环境领域、材料领域等等,优势相对较为明显[6]。在农业机械化中应用绿色制造工艺可以更好提高产量并控制能耗,有效减少了资源浪费问题,真正满足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例如,在农业机械化中应用相对较为广泛的一种技术,就是焊接技术,在以往的环境中会应用到较多的焊条,而焊条的成本相对偏高,并且在焊接中很容易出现一些焊渣,整体的操作方法较为复杂,也会造成较大程度的环境污染,但是融合了绿色制造工艺后,整项工作所需要的熔池规模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焊接过程中不会形成过大的受热面积,也无需再频繁地清理。相较于传统焊接技术具有较低的成本以及较大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整体效率。

4.2人机协同技术

在农机中,人机协同技术的应用频率相对较高[7]。人机协同简单来说指的是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云计算技术,更加有效连接人与机械,提高整体的操作效率以及生产效率[8]。在以往的农机发展过程中,很多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难度相对较高,已经阻碍到农业工作的开展,而借由人机协同技术,农机操作人员可以及时诊断农机存在的故障并找准故障产生的根本原因,对其加以有效处理。更重要的是在人机协同技术的支撑下,还融合了很多其他技术,如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技术、GPS技术等等。诸多技术体系的有效支撑,可辅助工作人员更加快速地借由人机交互平成信息的反馈以及信息的搜索,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效果,提高整体的生产效率。

4.3绿色维修技术

绿色维修技术能够对能源消耗以及环境影响形成综合考虑,能够切实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目的[9]。在农业机械化工程中,应用绿色维修技术可以在很长时间内维持机械的整体状态,延长机械的使用寿命,更重要的是在维修过程中能够避免一些有害物质的滋生以及扩散,对于废弃物能够做到很好的处理,避免污染的进一步扩大。绿色维修技术是在现代化方法和技术体系上发展而来的,能够在高科技设备的有效支撑下对农机中一些报废的零件,进行有效的形状恢复、尺寸恢复以及性能恢复[10]。例如部分机械中的零件可能需要通过滚齿操作以及车削操作,而在此过程中,如若采用以往的维修手段,可能会造成较大程度的环境污染,对此可以引入绿色维修技术,利用这一方式以低温干式切削的方法,提高修复的整体质量,满足经济性及环保性的相关要求。更重要的是在绿色维修技术使用中,不会涉及柴油煤油或者汽油,取而代之的是绿色洗涤剂,最大化控制环境污染,提高农业机械工程的经济效益及生态效应。

4.4模拟样机技术

在现代社会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可适当引入绿色技术中的模拟样机手段,以此有效控制传统手段形成的不良影响。工作人员可以借模拟样机技术模拟化的生成相关模型并进行碰撞实验,无需再如同以往一般生成质量不明的样机,并反复修改,有效降低了资源的过度消耗与材料的过度浪费。模拟样机技术能够从根本上展现出绿色技术的价值,控制时间,控制损耗,实现绿色化发展目标。但这一技术对于人才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相关领域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需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革新,最大化发挥技术的应用价值。

4.5机械自动化

机械自动化技术是以现代智能技术为依托的全新技术体系。在农业机械发展过程中,引入自动化技术可以更高效率提高机械的使用价值,同样机械自动化也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有效降低人员的过度消耗,实现自动化工作,自动化生产,是一种典型的绿色技术。现阶段我国针对农业机械自动化形成较高的关注度,其整体的成绩也相对较为稳定。进一步加强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研发以及创新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5结论

第4篇:农业绿色技术创新范文

绿色壁垒已成为新时期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如何冲破绿色壁垒、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已成为急待解决的战略问题。

一、现阶段实现农产品绿色贸易和加速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建立在现代农业资源、生产、贸易、环境和人类消费需求变化以及上述各方面间和谐统一基础之上的现代农业生产贸易方式,是现代农业可持续生产、经营和贸易活动过程的总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增长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是现代农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是农业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的客观需要,也是发展农村区域特色经济的必然要求。

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的地域间不均衡性和产品与服务不完全流动性决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时候都具有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利用地区资源优势,集中和发展规模经济,减少产品与服务的转移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产品国际间贸易的必要性。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配置优化,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基础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初期不具备推动所有农业产业和所有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资本、技术和其他资源,政府对农业各地区、各部门或各产业进行广泛的、大规模投资是不现实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很难做到地区均衡发展,因此,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也就成为客观现实。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加速发展地区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生产和贸易。

农产品绿色贸易不仅是当前和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也是当前和今后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当今,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和战略制定来推进农产品绿色贸易和区域经济的加速发展。

二、农产品绿色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一) 实施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农业经济发展史实质上是农产品贸易战略变化的历史。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的阶段看,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依附阶段、自主阶段和战略阶段等三个不同的贸易发展阶段 。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小,农业问题已不再是农业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础。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把农产品贸易发展看作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从社会经贸发展史看,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是现代社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协议谈判看,国际贸易协议谈判中,农产品贸易谈判历来成为国际贸易谈判的焦点问题;从当今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看,近年来由于国际农产品绿色贸易的兴起和绿色贸易壁垒的抬头,使我国农产品贸易受到严重挫折。以福建农产品贸易为例,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2001 年全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额下滑到156376 万美元,比2000 年的170041 万美元下降了8 个百分点。因此,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战略问题。

(二) 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是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我国国内农产品自身品质、质量与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是主要原因。表现在:第一,农产品产前、产中的安全卫生与过量用药的污染问题。化肥、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过度使用严重影响农产品品质、质量和食品卫生安全。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有害微生物等严重影响茶叶、蔬菜、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出口贸易。第二,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水平不高问题。一是环保安全型生产资料少。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造成产品污染严重的常规肥料、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市场份额占到95 %以上,用于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资料不足5 % 。二是缺乏相对完整、配套、可操作的农产品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技术体系、标准和具体措施。一些无公害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基地、有机食品基地,由于缺少无公害型的农用生产资料作为技术保障支撑,产品质量名不符实。三是产品检测技术与手段落后。农产品质量控制手段相对薄弱,已有的检测技术和各种设备重点是针对产后商品的安全性检测,普遍忽视了产前、产中生产过程控制的质量检测。第三,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与发达国家差距问题。我国现行制定的有关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等项目少,标准也相对低,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长期以来,我国技术标准体系落后,技术标准水平低(现有国家标准中,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采标率为43 %) ,技术标准更新慢(现有国家标准中有一半应废止和急需修改) ,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质量和产品竞争力。第四,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保鲜技术落后,产品流通、市场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品种较单一,成熟期过分集中。初级产品直接上市多,产品出口主要以初级产品形式为主;产业化程度不高、产品营销方式落后,如,大多数果农还停留在果熟才找出路的无序竞争阶段;储藏、冷冻、保鲜技术不过关,不符合标准规定的保鲜剂应用影响品质;流通运输条件差,产品长途运输影响质量,产地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建设落后;农产品地区市场结构雷同、产品缺乏特色;农产品出口地区过于集中等。

(三) 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 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积极和深远的影响。表现在:第一,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发展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绿色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第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克服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危险性的重要途径。传统以粮食为主的自给农业,是一种土地密集型产业,并以资源消耗的增加为农业增长的基础。随着土地及其它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机会成本不断增加,农业产业比较利益不断降低,使传统农业增长方式最终难以为继。第三,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发达国家依靠技术优势制定了一系列严格标准,限制国外农产品流进本国,只有大力发展农产品绿色生产,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经济,才能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有效打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第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的必要途径。受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规律的影响,随着发达地区某一阶段农业外向型绿色经济的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和不发达地区农业边际投资回报率的递增,发达地区农业投资增加最终会过渡或转移到不发达地区,实现农业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的转移。

2.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增长国际化的重要前提 首先,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改善农业的贸易环境,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使农业的贸易免受其他国家在非关税壁垒方面的种种歧视及农产品进出口带来的压力,降低农产品贸易的谈判成本和交易成本,赢得更多的国际市场;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对外开放,为国外投资者创造更为宽松、透明、稳定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使农业贸易获得主动权,维护农业及农民的利益。其次,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区域农业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农产品贸易可以从世界范围解决农产品供求平衡问题和有效配置稀缺农业资源问题,有利于促进各国资本、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通,为农业增长国际化提供了从世界范围寻求要素资源与产品市场的空间和机会;有利于使农业增长从国际国内分工和产业转移中获得结构调整、外向发展的机遇,实现供给创新,创造新的需求,开拓新的市场;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和产品布局调整,压缩、淘汰那些落后的过剩生产能力,解决适地适种或适养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产业素质和经济效益,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

3.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适应WTO 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我国相对富余的劳动力要素与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也在迅速发展。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它通过区域集团组织的协议、条约等形式在资本、技术、商品、信息等领域进行合作,实现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适应WTO 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4. 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区域农业生产水平 从农业国际间技术和产品的交流角度看,农产品贸易是获得农业技术外部经济和资本外部经济的基本前提条件。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一国或地区在经济成长过程中,其相对优势会由劳动密集向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品转移。农产品绿色贸易,通过国际间产品、技术的贸易和交流,可以有效促进农产品生产水平和技术的提高和进步,克服国际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可以有效促进农业技术引进、创新和交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提高。因此,在不妨碍我国自主发展能力的前提下,要积极鼓励外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公司来我国投资,并在地域上集中布局,以扩大技术外溢效应;同时,积极帮助国内农业新兴、幼稚产业和中级产业的发展,培育农业后劲产业,为农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基础。

5.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满足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的必然选择 许多发展中国家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制定了先出口环境资源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发展战略,利用环境资源的比较优势发展对外贸易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我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正确地处理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的关系,走社会、经济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一,实现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保护贸易环境,减少、消除污染和环境破坏,维护动植物和人类自身的安全与健康,维护生态平衡,是实现农业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是追求人与自然共生与循环的不可逆转趋势。第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国际化发展趋势的要求。随着农业国际贸易环境的不断优化,关税和非关税限制逐步减少,自由贸易原则得到贯彻,绿色贸易政策的透明度逐步增强,农产品绿色贸易成为实现国际贸易的自然要求。第三,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人类消费需求变化的结果。人类消费需求变化导致国际农产品市场供求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将集中表现在具有优质、卫生安全、便利和品种、风味多样化等特征的产品上。

6. 农产品绿色贸易符合比较利益原则,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实现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参与国际、国内分工与合作的重要途径。我国人均水资源是世界的1/ 4 ,人均土地资源是世界1/ 3 ,人均森林资源是世界的1/ 7 ,人均草地资源是世界的1/ 2 - 1/ 3 ,人均海洋资源是世界的1/ 4 ,通过实现农业国际化,可利用国际资源解决中国农业资源不足的问题,将自身资源配置到能发挥最大效率的地方,从而促进农业提高比较效益。

7.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实现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实行负保护,农业为实现工业化发展资本积累提供重要来源,农产品出口仍是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我国农业部门在工业化过程中的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是一个不断作“贡献”的部门,政府不可能也没有能力通过价格支持、收入补贴、市场收购等方式对农业部门进行较大程度特别保护和支持,只有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和特色,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才能有效保护农业本身发展,促进二元结构的根本转变。

色贸易发展战略

三、发展区域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的战略构想与对策措施

如何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呢? 本文认为其指导思想应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为基本指导,以科技为依托,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国家(区域) 技术标准战略、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战略、项目工程带动战略以及打造绿色贸易区等为主要战略内容,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推进农产品绿色贸易,以点带面、梯度推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重视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重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体系创新相结合,有目标、有重点、按步骤、分阶段地发展农产品绿色贸易区;重视加强贸易环境立法和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促进区域贸易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应对绿色壁垒,反对以环境保护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全面提高区域农产品质量和生产、管理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具体对策如下:

(一) 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促进农产品贸易和区域绿色经济的发展政府要不断转变职能,从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由行使企业和市场职能转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投资与发展环境职能上来。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1. 要重视做好六个结合 一是把区域优势发展总体战略的选择、制定同区域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设计、区域优势产业发展方向的设计和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时空布局及平衡发展结合起来;二是把区域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体系创新结合起来;三是把提倡发展绿色贸易、鼓励绿色产品生产和销售及促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同反对以环境保护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结合起来;四是把促进提升农产品品质质量、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同国内农业的扶持和保护结合起来;五是把促进国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同加快环境法制建设的步伐、保障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结合起来;六是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2. 要正确处理好观念更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体系建设间的关系 观念更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观念更新,才有目标、手段和方法的更新。技术创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的重要依托。技术创新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和最有效方法。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高所表现的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低廉的优势、农产品质量(包括安全性) 高的优势和农产品花色品种多、精深加工产品的优势等这三个方面优势的发挥均离不开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可以降低单位农产品物化过程的劳动消耗,可以减少单位农产品生产的劳动支出,可以以同样多的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品和收益,或以较少的投入获得同样的产品和收益,从而达到单位农业资源利用率和效用满足度的提高,并降低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科技进步又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先决条件,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质量差、品种花色少、缺乏加工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的关键。制度创新是改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制度创新可以合理整合、利用各种优势的资源,提高资源生产利用效率,发挥比较效益和规模效益;通过制度创新可以调整生产结构和社会再生产的产品分配过程,通过生产结构的调整,促进资源和产品向有效资源利用的部门或产品生产的部门和方向转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益;通过制度创新可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经济行为,提高绿色产品、绿色生产和绿色经营的法律意识,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制度创新还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组织创新和体系建设是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绿色贸易的重要环节。组织创新、制度创新、体系建设和管理创新是实现制度目标的根本和重要保证。

3. 发挥政府战略指导作用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二要成立实施“绿色农业工程”统一领导机构和组织管理协调机构。制定区域项目发展规划和总体目标,确立重点项目发展的主要内容以及指导思想、战略方针和实施步骤,组织项目的落实,协调项目的管理,组织监督、检查、评定项目的进展与完成质量等。三要加强政府对发展绿色经济的扶持力度。从减免农业税费、增加农业科技教育投入、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降低农业生产资料成本、降低农产品市场流通成本、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四要特别重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加快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的农产品,不断增加农产品的花色品种;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业;要打好非转基因农产品的牌子,增加非转基因农产品的进出口;要增加农产品的文化含量,丰富农产品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 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 技术标准体系,实施技术标准战略

把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 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到发展战略高度,作为区域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关键内容。要特别重视制定农产品国家(区域) 绿色技术标准体系,把它列入区域科技发展规划。建立农产品区域绿色技术标准体系是全面、合理、科学地规划、配置、利用区域内农业科技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全面提高区域科技水平、实现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和区域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关键措施。长期以来,我国技术标准体系落后,技术标准水平低,技术标准更新慢,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质量和产品竞争力。

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 技术标准体系,要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以实现蔬菜、水果、茶叶、水产等大宗农产品出口为突破口,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建立食物安全生产基地为依托,以生产过程源头控制为切入点,以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依法加强质量监测管理为手段,力争用较短时间基本上解决我国农产品品质和污染物超标问题。当前首要任务是建立大宗农产品绿色技术标准体系,要加快制定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参照世界著名(权威) 产品认证机构和主要产品认证制度,在广泛开展农产品贸易国际技术法规、标准的搜集和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产前、产中、产后标准相配套的原则,通过规范技术,制定食物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包括种子种苗技术、施肥技术、植物保护技术、栽培管理技术、食品加工、运输、储存等技术措施。加强现有标准修订工作,引入竞争机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推进高新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要积极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加大对采标项目的资金投入,保证国际标准转化工作任务的落实。对涉及人身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强制性标准,要保证实施效果。要加强采标示范,扩大标准化示范规模。

(三) 整合科技力量,创新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体系

整合科技力量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首要环节,是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要把整合科技力量同建立新型的农业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技术推广的科技支撑系统结合起来,同建立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体系结合起来。整合科技力量要重视机制创新,鼓励多学科联合协作攻关,鼓励产、学、研结合,降低技术创新与技术流通应用成本。

当前要特别重视把整合科技力量与确立技术发展目标和优先领域结合起来。要重视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综合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重点加速新型无公害农产品替代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技术的研究和创新,研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控制关键技术、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技术和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技术和设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全程控制高技术成果。重点包括优质品种选育、产地生态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以及安全生产、加工与卫生技术; 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及生物防治技术;高效、低残留(化学生物) 农药、作物生长调节剂和新型高效专用复合肥、叶面肥技术;城郊农业和设施农业中的无公害生产技术;微生物肥料技术、基因工程疫苗、生物有机肥料、生物调节剂等生物技术;农产品信息、安全、预警、预报的网络体系建设技术等。要加快建立农业环保技术研究中心,从无公害新型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入手,分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无公害农业的发展。要积极促进技术扩散、技术推广,重视建立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按照“五统一”(统一环境质量、统一关键技术、统一规程标准、统一监测方法、统一产品标识) 的要求,重点创建一批无公害蔬菜、水果和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加强产地源头控制。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扶持专业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市场中介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产销顺畅。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与大专院校联姻,创办农业生产基地、科技示范园、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基地示范、企业带动提高产品品质和质量。

(四) 建立农产品绿色贸易区,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

任何一个地区都具有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经济优势的必要。建立农产品绿色贸易区,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是克服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的有效措施。要重视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重视建立绿色贸易经济区、绿色贸易特区、闽台农业绿色贸易区等绿色贸易经济区。要明确区域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地发挥优势,提高质量;要善于抓主要矛盾,重点治理,以点带面,梯度推进;要把打造“绿色特区”同实施梯度推进战略结合起来。

第二,重视实施绿色项目工程带动发展战略。要积极促进绿色基地建设、绿色园区、绿色示范区建设;要积极组织实施包括项目组织多元化、推广形式综合化、推广措施一体化的工程项目,促进区域综合生产开发能力的提高。

第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针对南北、东西的差距,积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对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如水产品、畜产品、蔬菜、水果、花卉、烤烟等) 的调整,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发展步伐,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努力开拓国际高档农产品市场,积极改善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条件。加快建立大统一、大流通的市场体系,减少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培植和扶持一批农产品营销公司,树立名优农产品形象,建立生产、经营连锁店。对于缺乏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战略调整,应在保证安全供给的条件下适当减少生产,调整资源成本高、缺乏比较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布局。要建立农业结构调整支持制度,鼓励和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既要保证粮食安全供给,又要促进粮食生产结构的优化升级。重点加强落后产区的技术培训,通过规范技术,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区域生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并与国际接轨。

(五) 加强体系创新与制度建设

1.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主要包括加强生产监管、市场准入体系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等内容。

第一,加强生产监管。一要强化生产基地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分期分批创建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加强动植物无规定疫病区建设;二要净化产地环境,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力度,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重点解决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三要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建立农业投入品禁用、限用公告制度,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行为;四要推行标准化生产;五要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扶持和发展专业技术协会、流通协会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促进农业产业化,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生产,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品种布局和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生产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

第二,推行市场准入制度。一要建立监测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监测,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二要推广速测技术。在全国大中城市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开展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技术,推广速测技术,公布检测结果。三要创建专销网点。在国家和省级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连锁超市推进安全优质认证农产品的专销区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连锁经营和集中配送。四要实施标识管理。推行产品分级包装上市和产地标识制度,对包装上市的农产品,要求标明产地和生产者(经营者) 。五要实行追溯和承诺制度。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

2. 加快完善保障体系建设 第一,要健全标准体系。按照产前、产中、产后标准相配套的原则,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及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抓紧制定急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第二,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疫、检测体系建设。有关职能部门及生产、经营企业要加快配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疫、检验和检测设备,制定相关制度,培训人员,强化检测手段,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和纠正。要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积极引进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检验检疫方面的差距。第三,要加快认证体系建设。整顿绿色产品市场,规范绿色产品的认证、发证工作;加强认证机构建设,重视与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认证工作的权威性;做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标识管理工作。第四,要加强生态环境污染监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建设。尽快启动农产品食品污染监控和预警系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全程跟踪和监督;加强研究收集国外的绿色壁垒条款、措施,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并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企业,做好防范工作; 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南北对话,建立环境与贸易协调的良性机制,及时向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和使用者提供质量、安全、标准、品牌、市场等方面的信息。第五,要加强管理机构与服务队伍建设。加快标准化研究及管理机构的整合,建立起布局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发展的标准研究和信息服务格局,提高标准化工作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

3. 加强与绿色贸易有关的环境法制及制度建设 要加快建立贸易与环境法制建设专门机构,加速与贸易有关的环境立法;要健全环境标准体系,建立完善的环境标志制度,促进环境标准与国际接轨;要提高贸易与环境执法水平;要积极鼓励技术创新,扶持绿色产业。

4. 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加强农业国内政策支持 深化农业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农村新一轮改革。要建立健全一个能适应新阶段和农业国际化要求的集中、高效、协调的农业管理体制。要积极培育农村市场经营主体,鼓励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龙头企业、专业性服务组织和市场中介组织,使其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进一步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搞活农产品流通,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重点抓好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体系建设,鼓励组建农业行业技术协会、商会等组织进入流通行业。加强农业国内政策支持,要用好农业协议“绿箱”政策条款,强化对农业的投入支持,重点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质量标准和市场信息等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要加强农产品安全宣传培训,从正反两方面对食物安全生产和市场情况进行经常性的宣传,在《农民日报》或《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开辟“食物安全”宣传专栏,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

参考文献

[1 ]孙久文. 现代区域经济学主要流派和区域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J ] . 经济问题,2003 , (3) :2 - 5.

[2 ]孙东升.WTO 与中国农产品贸易[M] .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67 - 69.

[3 ]戴小枫,赵秉强. 我国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发展的优先领域[J ] . 中国科技论坛,2002 , (2) :21 - 24.

[4 ]刘彦. 技术性贸易体系建设是我国产业与外贸发展的战略性任务[J ] . 中国科技论坛,2003 , (1) :5 - 6.

第5篇:农业绿色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区域经济;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

绿色壁垒已成为新时期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如何冲破绿色壁垒、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已成为急待解决的战略问题。

一、现阶段实现农产品绿色贸易和加速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建立在现代农业资源、生产、贸易、环境和人类消费需求变化以及上述各方面间和谐统一基础之上的现代农业生产贸易方式,是现代农业可持续生产、经营和贸易活动过程的总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增长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是现代农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是农业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的客观需要,也是发展农村区域特色经济的必然要求。

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的地域间不均衡性和产品与服务不完全流动性决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时候都具有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利用地区资源优势,集中和发展规模经济,减少产品与服务的转移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产品国际间贸易的必要性。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配置优化,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基础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初期不具备推动所有农业产业和所有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资本、技术和其他资源,政府对农业各地区、各部门或各产业进行广泛的、大规模投资是不现实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很难做到地区均衡发展,因此,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也就成为客观现实。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加速发展地区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生产和贸易。

农产品绿色贸易不仅是当前和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也是当前和今后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当今,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和战略制定来推进农产品绿色贸易和区域经济的加速发展。

二、农产品绿色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一)实施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农业经济发展史实质上是农产品贸易战略变化的历史。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的阶段看,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依附阶段、自主阶段和战略阶段等三个不同的贸易发展阶段。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小,农业问题已不再是农业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础。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把农产品贸易发展看作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从社会经贸发展史看,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是现代社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协议谈判看,国际贸易协议谈判中,农产品贸易谈判历来成为国际贸易谈判的焦点问题;从当今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看,近年来由于国际农产品绿色贸易的兴起和绿色贸易壁垒的抬头,使我国农产品贸易受到严重挫折。以福建农产品贸易为例,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2001年全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额下滑到156376万美元,比2000年的170041万美元下降了8个百分点。因此,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战略问题。

(二)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是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我国国内农产品自身品质、质量与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是主要原因。表现在:第一,农产品产前、产中的安全卫生与过量用药的污染问题。化肥、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过度使用严重影响农产品品质、质量和食品卫生安全。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有害微生物等严重影响茶叶、蔬菜、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出口贸易。第二,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水平不高问题。一是环保安全型生产资料少。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造成产品污染严重的常规肥料、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市场份额占到95%以上,用于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资料不足5%。二是缺乏相对完整、配套、可操作的农产品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技术体系、标准和具体措施。一些无公害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基地、有机食品基地,由于缺少无公害型的农用生产资料作为技术保障支撑,产品质量名不符实。三是产品检测技术与手段落后。农产品质量控制手段相对薄弱,已有的检测技术和各种设备重点是针对产后商品的安全性检测,普遍忽视了产前、产中生产过程控制的质量检测。第三,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与发达国家差距问题。我国现行制定的有关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等项目少,标准也相对低,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长期以来,我国技术标准体系落后,技术标准水平低(现有国家标准中,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采标率为43%),技术标准更新慢(现有国家标准中有一半应废止和急需修改),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质量和产品竞争力。第四,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保鲜技术落后,产品流通、市场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品种较单一,成熟期过分集中。初级产品直接上市多,产品出口主要以初级产品形式为主;产业化程度不高、产品营销方式落后,如,大多数果农还停留在果熟才找出路的无序竞争阶段;储藏、冷冻、保鲜技术不过关,不符合标准规定的保鲜剂应用影响品质;流通运输条件差,产品长途运输影响质量,产地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建设落后;农产品地区市场结构雷同、产品缺乏特色;农产品出口地区过于集中等。

(三)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积极和深远的影响。表现在:第一,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发展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绿色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第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克服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危险性的重要途径。传统以粮食为主的自给农业,是一种土地密集型产业,并以资源消耗的增加为农业增长的基础。随着土地及其它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机会成本不断增加,农业产业比较利益不断降低,使传统农业增长方式最终难以为继。第三,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发达国家依靠技术优势制定了一系列严格标准,限制国外农产品流进本国,只有大力发展农产品绿色生产,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经济,才能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有效打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第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的必要途径。受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规律的影响,随着发达地区某一阶段农业外向型绿色经济的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和不发达地区农业边际投资回报率的递增,发达地区农业投资增加最终会过渡或转移到不发达地区,实现农业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的转移。

2.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增长国际化的重要前提首先,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改善农业的贸易环境,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使农业的贸易免受其他国家在非关税壁垒方面的种种歧视及农产品进出口带来的压力,降低农产品贸易的谈判成本和交易成本,赢得更多的国际市场;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对外开放,为国外投资者创造更为宽松、透明、稳定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使农业贸易获得主动权,维护农业及农民的利益。其次,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区域农业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农产品贸易可以从世界范围解决农产品供求平衡问题和有效配置稀缺农业资源问题,有利于促进各国资本、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通,为农业增长国际化提供了从世界范围寻求要素资源与产品市场的空间和机会;有利于使农业增长从国际国内分工和产业转移中获得结构调整、外向发展的机遇,实现供给创新,创造新的需求,开拓新的市场;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和产品布局调整,压缩、淘汰那些落后的过剩生产能力,解决适地适种或适养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产业素质和经济效益,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

3.农产品绿色贸易是适应WTO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我国相对富余的劳动力要素与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也在迅速发展。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它通过区域集团组织的协议、条约等形式在资本、技术、商品、信息等领域进行合作,实现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适应WTO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4.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区域农业生产水平从农业国际间技术和产品的交流角度看,农产品贸易是获得农业技术外部经济和资本外部经济的基本前提条件。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一国或地区在经济成长过程中,其相对优势会由劳动密集向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品转移。农产品绿色贸易,通过国际间产品、技术的贸易和交流,可以有效促进农产品生产水平和技术的提高和进步,克服国际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有效促进农业技术引进、创新和交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提高。因此,在不妨碍我国自主发展能力的前提下,要积极鼓励外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公司来我国投资,并在地域上集中布局,以扩大技术外溢效应;同时,积极帮助国内农业新兴、幼稚产业和中级产业的发展,培育农业后劲产业,为农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基础。

5.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满足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的必然选择许多发展中国家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制定了先出口环境资源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发展战略,利用环境资源的比较优势发展对外贸易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我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正确地处理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的关系,走社会、经济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一,实现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保护贸易环境,减少、消除污染和环境破坏,维护动植物和人类自身的安全与健康,维护生态平衡,是实现农业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是追求人与自然共生与循环的不可逆转趋势。第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国际化发展趋势的要求。随着农业国际贸易环境的不断优化,关税和非关税限制逐步减少,自由贸易原则得到贯彻,绿色贸易政策的透明度逐步增强,农产品绿色贸易成为实现国际贸易的自然要求。第三,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人类消费需求变化的结果。人类消费需求变化导致国际农产品市场供求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将集中表现在具有优质、卫生安全、便利和品种、风味多样化等特征的产品上。

6.农产品绿色贸易符合比较利益原则,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实现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参与国际、国内分工与合作的重要途径。我国人均水资源是世界的1/4,人均土地资源是世界1/3,人均森林资源是世界的1/7,人均草地资源是世界的1/2-1/3,人均海洋资源是世界的1/4,通过实现农业国际化,可利用国际资源解决中国农业资源不足的问题,将自身资源配置到能发挥最大效率的地方,从而促进农业提高比较效益。

7.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实现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实行负保护,农业为实现工业化发展资本积累提供重要来源,农产品出口仍是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我国农业部门在工业化过程中的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是一个不断作“贡献”的部门,政府不可能也没有能力通过价格支持、收入补贴、市场收购等方式对农业部门进行较大程度特别保护和支持,只有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和特色,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才能有效保护农业本身发展,促进二元结构的根本转变。

三、发展区域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的战略构想与对策措施

如何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呢?本文认为其指导思想应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为基本指导,以科技为依托,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国家(区域)技术标准战略、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战略、项目工程带动战略以及打造绿色贸易区等为主要战略内容,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推进农产品绿色贸易,以点带面、梯度推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重视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重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体系创新相结合,有目标、有重点、按步骤、分阶段地发展农产品绿色贸易区;重视加强贸易环境立法和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促进区域贸易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应对绿色壁垒,反对以环境保护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全面提高区域农产品质量和生产、管理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具体对策如下:

(一)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促进农产品贸易和区域绿色经济的发展政府要不断转变职能,从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由行使企业和市场职能转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投资与发展环境职能上来。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1.要重视做好六个结合一是把区域优势发展总体战略的选择、制定同区域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设计、区域优势产业发展方向的设计和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时空布局及平衡发展结合起来;二是把区域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体系创新结合起来;三是把提倡发展绿色贸易、鼓励绿色产品生产和销售及促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同反对以环境保护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结合起来;四是把促进提升农产品品质质量、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同国内农业的扶持和保护结合起来;五是把促进国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同加快环境法制建设的步伐、保障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结合起来;六是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2.要正确处理好观念更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体系建设间的关系观念更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观念更新,才有目标、手段和方法的更新。技术创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的重要依托。技术创新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和最有效方法。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高所表现的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低廉的优势、农产品质量(包括安全性)高的优势和农产品花色品种多、精深加工产品的优势等这三个方面优势的发挥均离不开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可以降低单位农产品物化过程的劳动消耗,可以减少单位农产品生产的劳动支出,可以以同样多的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品和收益,或以较少的投入获得同样的产品和收益,从而达到单位农业资源利用率和效用满足度的提高,并降低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科技进步又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先决条件,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质量差、品种花色少、缺乏加工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的关键。制度创新是改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制度创新可以合理整合、利用各种优势的资源,提高资源生产利用效率,发挥比较效益和规模效益;通过制度创新可以调整生产结构和社会再生产的产品分配过程,通过生产结构的调整,促进资源和产品向有效资源利用的部门或产品生产的部门和方向转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益;通过制度创新可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经济行为,提高绿色产品、绿色生产和绿色经营的法律意识,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制度创新还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组织创新和体系建设是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绿色贸易的重要环节。组织创新、制度创新、体系建设和管理创新是实现制度目标的根本和重要保证。

3.发挥政府战略指导作用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二要成立实施“绿色农业工程”统一领导机构和组织管理协调机构。制定区域项目发展规划和总体目标,确立重点项目发展的主要内容以及指导思想、战略方针和实施步骤,组织项目的落实,协调项目的管理,组织监督、检查、评定项目的进展与完成质量等。三要加强政府对发展绿色经济的扶持力度。从减免农业税费、增加农业科技教育投入、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降低农业生产资料成本、降低农产品市场流通成本、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四要特别重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加快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的农产品,不断增加农产品的花色品种;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业;要打好非转基因农产品的牌子,增加非转基因农产品的进出口;要增加农产品的文化含量,丰富农产品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技术标准体系,实施技术标准战略

把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到发展战略高度,作为区域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关键内容。要特别重视制定农产品国家(区域)绿色技术标准体系,把它列入区域科技发展规划。建立农产品区域绿色技术标准体系是全面、合理、科学地规划、配置、利用区域内农业科技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全面提高区域科技水平、实现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和区域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关键措施。长期以来,我国技术标准体系落后,技术标准水平低,技术标准更新慢,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质量和产品竞争力。

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技术标准体系,要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以实现蔬菜、水果、茶叶、水产等大宗农产品出口为突破口,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建立食物安全生产基地为依托,以生产过程源头控制为切入点,以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依法加强质量监测管理为手段,力争用较短时间基本上解决我国农产品品质和污染物超标问题。当前首要任务是建立大宗农产品绿色技术标准体系,要加快制定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参照世界著名(权威)产品认证机构和主要产品认证制度,在广泛开展农产品贸易国际技术法规、标准的搜集和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产前、产中、产后标准相配套的原则,通过规范技术,制定食物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包括种子种苗技术、施肥技术、植物保护技术、栽培管理技术、食品加工、运输、储存等技术措施。加强现有标准修订工作,引入竞争机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推进高新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要积极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加大对采标项目的资金投入,保证国际标准转化工作任务的落实。对涉及人身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强制性标准,要保证实施效果。要加强采标示范,扩大标准化示范规模。

(三)整合科技力量,创新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体系

整合科技力量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首要环节,是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要把整合科技力量同建立新型的农业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技术推广的科技支撑系统结合起来,同建立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体系结合起来。整合科技力量要重视机制创新,鼓励多学科联合协作攻关,鼓励产、学、研结合,降低技术创新与技术流通应用成本。

当前要特别重视把整合科技力量与确立技术发展目标和优先领域结合起来。要重视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综合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重点加速新型无公害农产品替代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技术的研究和创新,研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控制关键技术、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技术和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技术和设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全程控制高技术成果。重点包括优质品种选育、产地生态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以及安全生产、加工与卫生技术;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及生物防治技术;高效、低残留(化学生物)农药、作物生长调节剂和新型高效专用复合肥、叶面肥技术;城郊农业和设施农业中的无公害生产技术;微生物肥料技术、基因工程疫苗、生物有机肥料、生物调节剂等生物技术;农产品信息、安全、预警、预报的网络体系建设技术等。要加快建立农业环保技术研究中心,从无公害新型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入手,分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无公害农业的发展。要积极促进技术扩散、技术推广,重视建立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按照“五统一”(统一环境质量、统一关键技术、统一规程标准、统一监测方法、统一产品标识)的要求,重点创建一批无公害蔬菜、水果和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加强产地源头控制。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扶持专业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市场中介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产销顺畅。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与大专院校联姻,创办农业生产基地、科技示范园、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基地示范、企业带动提高产品品质和质量。

(四)建立农产品绿色贸易区,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

任何一个地区都具有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经济优势的必要。建立农产品绿色贸易区,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是克服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的有效措施。要重视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重视建立绿色贸易经济区、绿色贸易特区、闽台农业绿色贸易区等绿色贸易经济区。要明确区域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地发挥优势,提高质量;要善于抓主要矛盾,重点治理,以点带面,梯度推进;要把打造“绿色特区”同实施梯度推进战略结合起来。

第二,重视实施绿色项目工程带动发展战略。要积极促进绿色基地建设、绿色园区、绿色示范区建设;要积极组织实施包括项目组织多元化、推广形式综合化、推广措施一体化的工程项目,促进区域综合生产开发能力的提高。

第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针对南北、东西的差距,积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对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如水产品、畜产品、蔬菜、水果、花卉、烤烟等)的调整,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发展步伐,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努力开拓国际高档农产品市场,积极改善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条件。加快建立大统一、大流通的市场体系,减少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培植和扶持一批农产品营销公司,树立名优农产品形象,建立生产、经营连锁店。对于缺乏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战略调整,应在保证安全供给的条件下适当减少生产,调整资源成本高、缺乏比较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布局。要建立农业结构调整支持制度,鼓励和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既要保证粮食安全供给,又要促进粮食生产结构的优化升级。重点加强落后产区的技术培训,通过规范技术,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区域生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并与国际接轨。

(五)加强体系创新与制度建设

1.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加强生产监管、市场准入体系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等内容。

第一,加强生产监管。一要强化生产基地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分期分批创建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加强动植物无规定疫病区建设;二要净化产地环境,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力度,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重点解决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三要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建立农业投入品禁用、限用公告制度,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行为;四要推行标准化生产;五要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扶持和发展专业技术协会、流通协会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促进农业产业化,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生产,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品种布局和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生产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

第二,推行市场准入制度。一要建立监测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监测,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二要推广速测技术。在全国大中城市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开展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技术,推广速测技术,公布检测结果。三要创建专销网点。在国家和省级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连锁超市推进安全优质认证农产品的专销区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连锁经营和集中配送。四要实施标识管理。推行产品分级包装上市和产地标识制度,对包装上市的农产品,要求标明产地和生产者(经营者)。五要实行追溯和承诺制度。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

2.加快完善保障体系建设第一,要健全标准体系。按照产前、产中、产后标准相配套的原则,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及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抓紧制定急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第二,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疫、检测体系建设。有关职能部门及生产、经营企业要加快配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疫、检验和检测设备,制定相关制度,培训人员,强化检测手段,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和纠正。要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积极引进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检验检疫方面的差距。第三,要加快认证体系建设。整顿绿色产品市场,规范绿色产品的认证、发证工作;加强认证机构建设,重视与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认证工作的权威性;做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标识管理工作。第四,要加强生态环境污染监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建设。尽快启动农产品食品污染监控和预警系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全程跟踪和监督;加强研究收集国外的绿色壁垒条款、措施,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并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企业,做好防范工作;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南北对话,建立环境与贸易协调的良性机制,及时向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和使用者提供质量、安全、标准、品牌、市场等方面的信息。第五,要加强管理机构与服务队伍建设。加快标准化研究及管理机构的整合,建立起布局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发展的标准研究和信息服务格局,提高标准化工作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

3.加强与绿色贸易有关的环境法制及制度建设要加快建立贸易与环境法制建设专门机构,加速与贸易有关的环境立法;要健全环境标准体系,建立完善的环境标志制度,促进环境标准与国际接轨;要提高贸易与环境执法水平;要积极鼓励技术创新,扶持绿色产业。

4.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加强农业国内政策支持深化农业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农村新一轮改革。要建立健全一个能适应新阶段和农业国际化要求的集中、高效、协调的农业管理体制。要积极培育农村市场经营主体,鼓励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龙头企业、专业组织和市场中介组织,使其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进一步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搞活农产品流通,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重点抓好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体系建设,鼓励组建农业行业技术协会、商会等组织进入流通行业。加强农业国内政策支持,要用好农业协议“绿箱”政策条款,强化对农业的投入支持,重点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质量标准和市场信息等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要加强农产品安全宣传培训,从正反两方面对食物安全生产和市场情况进行经常性的宣传,在《农民日报》或《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开辟“食物安全”宣传专栏,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

参考文献:

[1]孙久文.现代区域经济学主要流派和区域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J].经济问题,2003,(3):2-5.

[2]孙东升.WTO与中国农产品贸易[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67-69.

[3]戴小枫,赵秉强.我国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发展的优先领域[J].中国科技论坛,2002,(2):21-24.

[4]刘彦.技术性贸易体系建设是我国产业与外贸发展的战略性任务[J].中国科技论坛,2003,(1):5-6.

第6篇:农业绿色技术创新范文

【论文摘要】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一国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环境贸易措施。本文对关于如何正确对待绿色壁垒,从根本上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从而跨越绿色壁垒提出几点建议。

绿色贸易壁垒,也称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一国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环境贸易措施,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实施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程序,推行环境标志制度以及课征环境进口税等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贸易障碍,使外国产品无法进口或进口时受到一定限制。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业的出口有较大影响,我国出口额出现了暂时的增速缓慢甚至下降。我们应该认清绿色壁垒的内涵,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绿色壁垒所带来的影响,同时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一、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构建和完善农产品标准体系

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要认真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要积极倡导绿色生态农业,对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农业实施收缩战略。制定技术法规和标准时应以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为依据,尽量等同采用;从国际贸易角度来开展标准化活动,使省级标准、行业标准与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协调,及时掌握国际标准的动态及其指定背景;建立先进完备的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体系。

二、建立绿色壁垒预警机制

政府有关部门必须承担起建设专业信息中枢的使命,加强对国外环保认证标准的研究,收集国外的绿色壁垒措施,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对绿色壁垒给我国出口商品和市场带来的现实和潜在影响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对国外可能实施的新的技术、标准和法规有所估计和预测,快速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措施。

三、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科学技术决定着未来农产品的份额和农业发展的前景。因此,政府应鼓励企业加大项目科技投入,提高项目科技含量,从而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效益,进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双增”目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应抓住科技示范园建设的契机,以科技推广为重点,不断加强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的引进、示范、推广工作,提升科技开发水平,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是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有效手段。我们应密切跟踪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和认证制度,从源头抓起,实现用标准贯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藏、消费等各个环节,加快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四、完善外贸体制,实施绿色营销战略,形成强大合力

应强化农业产业一体化建设,促使各类农业主体走向合作和联合,推广能高效率为外向型农业发展服务的组织体制模式,企业应积极进行绿色农产品的技术创新,同时,按照生态模式,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强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控制和生产全过程控制,采取必要的清洁方案,尽量避免使用有害原料,减少生产过程的能源和材料浪费,减少废弃物。并且,建立企业环境管理新体系,要积极申请国际环境质量管理体系系列标准认证及绿色标志,增强出口产品的环境竞争力。通过推广,使单个农民融入到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各类组织整体中去,使之充分享有获取市场交易信息和经济收益的机会。

五、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如何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促进他们更好地接受现代知识、技能和信息,始终是我们破解绿色农业壁垒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必须加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因地适宜、因材施教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得知识和各类蔬菜、优质粮食、养殖、加工等绿色技术和标准化生产的培训,使农民对科学种田,向土地要效益,向环境生态要效益有更形象的认识。通过项目的培训活动,使农民受益,使农民及时掌握各项农产品绿色栽培技术和畜禽绿色养殖技术,聘请专家进行培训与现场指导、答疑,给农民下发种植、养殖等各类科技书籍,加大资金投入,在省内各个农村社区建立小规模型的农科图书室,并进行适当的培训指导。

【参考文献】

[1]方明:我国农产品贸易中的绿色壁垒问题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5(1).

第7篇:农业绿色技术创新范文

我国在大力开展培训创业农民、培养创业人才中,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多头领导、重复培训、质量得不到保证,甚至造成人力、财力等方面的浪费;造成进展不快,效率不高的状况,急需农民教育的制度、法制、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应针对创业农民的培训,培养创业人才的质量进行评价和考量,拟创建三级农民资格证制度(绿色证书,简称“绿证”),即初级“绿证”——相当于初级职业技术证书;中级“绿证”——相当于中专以上的职业技术证书;高级“绿证”——相当于大专及大专以上的职业技术证书。享受和获得三级“绿证”的人员,将是在农村有相当文化、技能和实绩的创业农民、创业经营者和基层管理工作的“村官”(包括大学生村官)等,为创建三级“绿证”,要着力实施“”人才工程。

1初级“绿证”,实施示范骨干创业农民“绿证”工程

20世纪90年代初由农业部创新、国务院下发文件在全国推进“绿色证书制度”教育——实施农民技术资格证书制度。它是指通过立法、行政等手段,把农民的技术资格要求、培训、考核、发证等规定下来,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作为农民从业和培训的规程,可确保从业人员的技术业务素质。在10多年的实施中,通过“绿色证书”工程,已培训了近千万获得“绿色证书”的农民。目前,全国仍在继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但在规范化、质量要求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地方政府对国务院文件贯彻不力、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但也有发展得很好,能坚持和创新的先进单位,如河南省夏邑县。该县把实施“绿色证书”工程作为提高农民素质的一号工程,县委书记、县长和领导班子亲自抓,每年有工作部署,有经费安排,有激励奖励等政策。每年坚持培训“绿证”学员3000名以上,10年来共培训获得绿色证书和绿证学员达5万多人。

2中级“绿证”,实施中等职业技术创业人才“绿证”工程

中等农业职业技术创业人才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农业中专学校。全国每个地、市拥有1~2所农、牧、机类中专学校,共计有370多所。在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和当时掀起的合并、升格、改名之风,大大削弱了全国正在蓬勃发展的农、牧、机类中专教育,目前仅剩不足200所左右。二是农业职业高中。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重视普教、轻视职教的教育观念,导致县(市)农业职业高中办学困难,形成招生难,教学难,就业难的境况。据调查,有些(县)市办的农业职业高中课程中,几乎都是非农专业,还有的县(市)至今没有一所农业职业高中学校,可见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相当薄弱。三是农业成人中专。农业部在新世纪发起的由中央(地方)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实施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其主要招生对象是务农、务工中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和实践经验的创业农民。

3实施“百万农业科技农民创业培训工程”

此项“工程”由中国农民大学与地方政府结合,是培养创业农民的成功之举,受到广大农民和地方政府的赞扬。其特色是有五大创新:一是联合培训创新。充分发挥中国农民大学、地方政府和农民三方面积极性,形成了合力。二是培训目标创新。培训与发展现代农业相适应的现代农民。三是培训对象创新。在一个县范围内的农村创业,经自愿报名,当地政府在某一行业或产业中推荐50名具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的专业大户的能手作为创业班学员。四是培训内容创新。突出在创业理念、成功理念等方面培训。五是培训方式创新。截至目前,全国已培训了3万多名创业农民。

4高级“绿证”,实施村村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绿证”工程

“村村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旨在为农村村级培养能留得住、用得上、德才兼备过硬的大专人才,以带领农民创业和充实基层干部队伍。其特点:一是从农村招生,招到具有高中学历、自愿参加,当地政府推荐,经大学(高职学院)单独考试或免试入学。二是免除学费,在大学或高职学院培养两年。三是学成后回原地所在村就业,自主创业或选聘当村官。截至2008年,有20%的毕业生回村自主创业,20%的毕业生选聘当上了村官。

5实施在校大学生回乡创业人才培养“绿证”工程

旨在全国农科(非农科)本专科院校中培训一大批有组织、素质高自愿到农村创业的创业人才,在大学毕业生中培养回乡创业人才。

6实施大学培养创业型企业人才“绿证”工程

东北农业大学首创在大学生中直接为企业培养创业人才。该校近20年毕业生中共涌现出400名畜牧业创业的企业家。学校从中首先选择了20名校友担任相关专业的企业导师,每名导师辅导1~2个班级,对学生进行本企业的介绍和创业教育,已初步形成了东北农大动物科技学院一手创办企业,推动产业发展;一手创造岗位,破解就业难题的良好局面。

7实施提升“村官”高素质创新人才“绿证”工程

如何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整体素质,加快培养高素质村官已成为党和政府乃至社会各界关注的突出问题。提升“村官”素质有三个途径:一是培训现有“村官”。全国有60多万个村,应重点对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先行进行培训。二是下派选聘大学生村官。三是重点培养大学生。

8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才“绿证”工程

全国有1亿多农民进城务工,其中有一大批优秀创业人才,他们积累了创业的资本和经验,愿意返乡创业。建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建设城乡人才互动的长效机制,激励由城到乡的人才流动。

第8篇:农业绿色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 水稻;绿色安全;高产高效;技术示范;成效;措施;重庆江津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1-0048-02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统领,以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1],以主要粮食作物水稻为重点,江津区开展整区实施,强化扶持政策,依靠科技进步,集成推广成熟实用技术,打造绿色增产增收攻关升级版,引领农业生产方式变革,持续提升江津区粮食,特别是水稻综合生产能力。

1 规模与模式

1.1 规模

江津区石蟆、油溪、龙华等25个镇街2016年全面开展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主题示范。每个镇(街)至少建立3个以上核心示范片,全区共81个,试验、示范、推广面积2 253 hm2,带动全区45 333 hm2中稻面积。

1.2 模式

1.2.1 一季中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模式。永兴、李市、西湖、石门、油溪、白沙、慈云、先锋、夏坝等9个镇建立了水稻(一季中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模式核心示范区27个,面积1 333 hm2。

1.2.2 中稻―再生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模式。朱杨、石蟆等2个镇建立了水稻(中稻―再生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模式核心示范区6个,面积667 hm2。

1.2.3 水稻机插秧模式。龙华、支坪、珞璜、德感、吴滩、贾嗣、杜市、塘河、广兴、嘉平、中山、蔡家、柏林、四屏等14个镇街建立了水稻机插秧模式核心示范区42个,面积187 hm2。

1.2.4 示范水稻富硒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一是示范优质富硒特色水稻。重庆沃津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凉河分公司,在江津黄庄粮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立优质富硒特色水稻示范片1个,面积13 hm2,并开展了超级稻品种筛选、特色水稻品种引进、水稻生态育秧、稻鸭种养、稻鱼种养结合、水稻降镉增硒等高效模式试验示范,同时建立了农情田间定点监测点、苗情监测点等。二是示范优质富硒绿色水稻。重庆隆平人和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在石蟆镇正林村建立了优质富硒绿色水稻示范片1个,面积20 hm2。三是示范富硒有机水稻。重粮集团江津分公司,在中山镇太和村建立了富硒有机稻示范片1个,面积20 hm2,并开展有机水稻品种比较、有机稻种植技术等试验。四是示范水稻定量直播栽培。白沙镇建立了水稻定量直播栽培示范片1个,面积7 hm2,并开展直播相关栽培试验。五是示范中稻机收蓄留再生稻。朱杨镇、石蟆镇分别建立了中稻机收蓄留再生稻技术模式示范片2个,面积13 hm2,并开展再生稻品种、机收、增硒降镉等试验、示范。

2 技术与机制

2.1 技术

2.1.1 统一主导品种。中低海拔一季中稻示范区选用抗性好、产量高兼顾米质优的宜香优2115、渝香203、深两优5814、宜香优1108等品种;高海拔一季中稻示范区选用生育期适中、米质优的渝香203、宜香优2115等品种;中稻+再生稻示范区选用生育期适中、再生力强、产量高的深两优5814、德香4103、宜香优2115等品种[2]。示范区品种具体选择,按照“区级推荐,镇街指导,农户自愿”的原则,在镇农业服务中心的具体指导下,以社为单位,征求多数农户意愿,以最低3.33 hm2为单元集中连片统一购买国标二级以上优质水稻品种。

2.1.2 示范推广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关键技术。围绕节肥、节药、节水、节种、节劳,集成示范推广绿色高产高效关键技术[1]。一是一季中稻示范区,全面推广“一增五改”综合技术[3]。“一增”:增加用种量,提高种植密度;“五改”:改单纯选择高产品种为适应市场需求、稳产性好、适应性强的优质抗病良种;改人工操作为机械化操作,节省劳动力;改分户育秧为集中育秧;改偏施氮肥为测土配方施肥,节省用肥;改病虫害分户防治为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节省用药[4]。二是中稻―再生稻,在全面推广一季中稻“一增五改”综合技术的基础上,重点推广水稻旱育机插高产高效、病虫害绿色防控、看芽收获高留稻桩、机收蓄留再生稻、再生稻肥水运筹、覆盖稻草节水抗旱保苗、九二促穗等中稻―再生稻轻简化高产高效栽培集成技术,节省用工、用水、用药、用肥,提高机收蓄留再生稻单产和成功率。

2.1.3 示范区域性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针对江津区水稻生产实际,并结合富硒产业发展,积极开展重点区域共性技术瓶颈攻关。一是在平坝浅丘区示范优质富硒特色水稻、优质富硒绿色水稻、水稻定量直播栽培、中稻机收蓄留再生稻等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并进行超级稻品种筛选、定量直播栽培、生态育秧、降镉增硒、机收再生稻等试验,集成区域性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促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实现大范围的绿色高产高效生产。二是在南部山区开展富硒有机水稻模式示范,结合当地独特的立体气候、富硒资源等优势,打造富硒有机稻米,提档升级。

2.2 机制

一是以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核心,开展集中育秧、机耕、机插、机防、施肥、机收等6个环节的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二是以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核心,在镇农业中心的指导下,村社统一组织水稻播种、机耕、机插、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机收等关键环节的全程社会化服务。

3 成效

3.1 实现了增产增收

水稻核心示范片全部采用主导品种,整体长势良好,平均产量达10 344 kg/hm2,最高产量达12 337.5 kg/hm2。比常规方法种植增产15.8%,节本增效5 085元/hm2,户平均增加收入1.728f元。

3.2 提升了标准化和机械化水平

全程社会化服务有效地推广应用了秸秆还田肥水调控、机插秧农机农艺融合配套和精确定量高产栽培等技术;推广应用了大型自走式植保施药机械和示范小型飞行器施药,提高了病虫草害防治效果和工作效率。一台4行水稻插秧机1 d可插秧2.67 hm2,一台自走式喷杆喷雾机1 d可喷药20 hm2,是人工作业的16~20倍。实施全程社会化服务摸索总结了标准化生产、现代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以及农业技术有针对性的快速应用推广等方面的经验,从而大幅提升了水稻种植整体水平。

3.3 促进了质量安全和生态环保

全程绿色生产,全面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绿色防控技术,化肥、农药减量和精准使用,农药包装物集中回收。据调查,示范区化肥用量减少16%,降低肥料成本12.6%;农药用量减少26.5%,降低农药成本14%,防治效果提高 10.3%。此外,稻草还田等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3.4 有利于土地集中经营

由于实施了全程社会化服务,解决了农业生产所需的技术、装备及人员等问题,使得一些农民敢于承包土地,进行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土地集中流转,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3.5 带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接受服务的农户,一部分农村劳动力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成为服务组织的职业农民,就地务工挣钱;另一部分农村劳力在农忙时节也能安心在外面务工、经商。

4 措施

4.1 加强组织领导

区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农业的领导为副组长,区农委主任、区财政局局长等为成员的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主题示范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区农委分管主任任办公室主任,区财政局分管局长任副主任,区财政局农业科、区农委财务科、农技中心、种子站等单位负责人为办公室成员,办公室设在区农委,具体负责制定全区创建工作方案,加强协调、指导,组织开展督促检查、项目考评等工作。各实施镇(街)成立相应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镇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的领导任副组长,日常工作由农业服务中心负责指导落实。

4.2 强化技术指导

区农技中心成立技术指导工作组,中心主任任技术指导工作组组长,副主任任副组长,全区共分成5个小组,分片负责。通过建立分片联系机制,配合相关镇街抓好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有关工作的落实,在农事生产的关键时期,组织开展技术培训、现场观摩、巡回指导等活动,提高关键技术到位率[5]。

4.3 强化检查验收

区农委对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区进行全面督导,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保证各项任务、技术措施到位,确保创建工作顺利进行。在水稻成熟前15 d,按照农业部测产验收要求对每个实施乡镇进行测产验收,并在成熟前5 d向市农委报告测产验收结果[6]。

4.4 强化资金管理

一是严格资金监管。严格财经纪律,切实加强对补助资金的监管,严禁截留、挪用、套取补助资金的行为,确保专款专用。对违纪违法行为,一旦发现,将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追究相关人员和单位责任。二是对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村社等弄虚作假、骗取财政补贴资金的行为,一经发现将移交有关部门严肃处理[7]。

4.5 强化机制创新

将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主题示范工作与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高标准农田建设、水稻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等项目相结合,实现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配套,探索全程社会化服务新模式,不断提升产业化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健康发展。

4.6 建立考核制度

区农委将按照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主题示范实施方案,对照各地实际完成情况,年终对项目镇街进行考核,达到项目实施方案目标任务的,优先安排涉农项目[8]。

4.7 做好相关工作

一是由区级统一采购的物资做好物资发放登记,建立档案。二是填好各项补贴花名表和汇总表,及时上报。三是做好信息反馈、记录、测产和工作总结。

5 参考文献

[1] 重庆.2016年重庆市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主题示范指导意见-农业补贴[A].重庆市农业委员会,2016.

[2] 王世平,杜川.重庆市江津区水稻高产创建做法与经验启示[J].南方农业,2014,8(10):52-54.

[3] 贾敏,国壮,程小丹,等.无公害水稻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7(2):21.

[4] 高志洪,丁叶娜.水稻机插秧的优势与配套高产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06(5):74-75.

[5] 蒋祖明,沈培清,胡国强,等.金坛市水稻高产创建工作成效及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1(7):100-101.

[6] 金玉芳,王斌,邵慧,等.平湖市水稻高产创建工作的技术措施与成效[J].上海农业科技,2014(1):139.

第9篇:农业绿色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概念;推广对策

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处于飞速发展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所广泛关注的问题,绿色农业产品也成为了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部分。加强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研究,能够为食品的安全与卫生提供重要保障。下面我们将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概念进行研究,并且具体分析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策略,从而实现绿色农业的更好更快发展。

1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具体概念与研究意义

1.1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概念分析

我们都知道“绿色”是大自然的原始颜色,而绿色农业指的就是把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融合在一起,在保障农户经济收入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确保农作物绿色、无污染,绿色农业种植形式也能起到环境保护的作用。相对来说,绿色农业种植的流程是比较复杂的,它所涉及到的种植技术多种多样,要想使绿色农业得到发展,不仅要熟悉轮耕技术、农业管理技,还要对生态循环以及农业生物学有所了解。我国的绿色农业种植经验十分丰富,并且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研究也是比较早的,要想实现绿色农业种植的发展与进步,就要对种植技术进行积极的研究与推广,这样才能使其与新时期的社会发展相适应,从而保障绿色农业的质量与产量。

1.2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研究的意义

下面我们将对研究与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意义进行具体分析。首先,绿色农产品具有更好的安全性,传统的农作物生长需要大量使用农药化肥,而绿色种植技术的应用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减少农作物中的农药残留,这样不仅可以起到环保的作用,还能够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其次,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具有经济性特点,现阶段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深受人们的欢迎,并且经过调查与分析可以发现,绿色农作物的销量有所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有利于促进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最后就是绿色农业技术的资源性,农作物采用绿色种植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环境的保护,从而缓解现阶段我国的资源问题,而且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还有利于培养农户的技术能力[1]。

2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发展与推广的具体策略分析

2.1对国内外先进的种植经验进行借鉴

要想实现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与进步,首先就要对我国实际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并且对国外一些先进的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进行借鉴,如果能够把国外先进的技术与经验合理的学习与使用,不仅可以促仅我国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还能够弥补我国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上的不足,从而对现阶段的种植技术进行完善[2]。

2.2创建绿色农作物示范种植基地

相关部门可以创建绿色农作物示范种植基地,在对基地进行创建之前,首先要对农户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农户能够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有基本的了解。并且可以邀请专业的讲师为农户传授相关方面的技术知识,这样可以加深农户的学习印象。如果能够合理的创建绿色农业种植基地,不仅可以促进绿色种植产业的发展,还能够使农户的信心得到提升,绿色农作物示范种植基地也可以作为农户的学习基地,农户可以在基地中把绿色农业种植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相结合,从而有效的提升绿色农业种植效率。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还应加强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研究,并且可以充分借鉴国外的一些种植经验。在进行绿色农作物示范种植基地的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还应注重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与引进,从而建设一支专业知识强、实践经验丰富的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研发推广队伍[3]。

2.3加强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宣传工作

要想使绿色种植技术实现更好的推广效果,首先就要使农户对该技术达成认可,由此可见,相关部门应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进行积极的宣传,从而加深农户对该技术优势的了解,这样才能使技术推广的意义得到真正的发挥。政府与相关部门应依据地区绿色农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积极的开展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宣传活动,并且为该宣传活动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相关部门也可以组织当地的农户或者种植基地的农户开展座谈会活动,这样可以使农户们在会议中互相交流种植经验,并且沟通绿色农业的种植技术,从而实现共同进步的目标。在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进行宣传的过程中,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把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关键内容提取出来,传授给农户,从而使农户了解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意义。相关部门也应针对广大的消费者进行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宣传,从而使消费者了解绿色产品的安全性,这样可以使宣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也可以把绿色农作物与常规农作物进行对比,这样才能使消费者了解绿色农产品的优势,这样的宣传形式不仅可以促进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还有利于提高绿色农作物的销量。

2.4政府政策的支持

在对绿色农业进行推广的过程中,政府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带头作用,积极制定有利于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发展的政策,政府政策的支持对于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因此政府与相关部门应提高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重视,经过调查与分析发现,很多农户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还存在观望的态度,如果有相关政策的支持,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可信度就会大大提升,从而实现发展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