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环境调研方案范文

生态环境调研方案精选(九篇)

生态环境调研方案

第1篇:生态环境调研方案范文

一、调研主题

同志在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在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强调“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从影响群众生活最突出的事情做起,聚焦问题,瞄准“痛点”,彰显出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强烈清醒的问题意识。

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高度关注,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开展“如何妥善解决环境反映在强烈的环境突出问题”主题调研活动。

二、目标任务

此次调研重点围绕贯彻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下更大决心、采取更有力措施,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社会反映强烈的环境突出问题,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三、调研时间

2019年9月28至10月31日。

四、调研对象

各执法中队负责人及重点环境信访案件办理情况。

五、调研方式

充分体现务实作风,坚持走群众路线,确保调研工作取得实效。主要采取以下方式进行:

(一)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深入各执法中队,对辖区内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突出信访问题进行全方位了解。

(二)调阅卷宗,查找问题。根据调研需要,调阅各执法中队重访、群访等环境突出信访案件,对信访卷宗中发现的问题和处理信访中存在的困难,提出解决方法。

第2篇:生态环境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南水北调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对策

1、南水北调的发展

南水北调工程作为我国首次规模巨大的水资源调配,尽管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提出到现在投入建设已经经历了半个多少世纪的发展。但是在水资源调配的工程建设与运行方面都缺乏经验。很多而且类似南水北调的水资源的空间调配在国际舞台上早就有运用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例如墨西哥的南水北调工程、俄罗斯的北水南调工程等都是很好的成功例子。尽管这些调水工程对国家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基础条件,但是如果问题考虑不周也会造成隐患,其中俄罗斯的北水南调工程就因为缺乏实践探讨,造成喀拉海的水量减少并对周边民众造成影响。东线、西线、中线这三条南水北调工程调水线构成了南水北调工程的总体布局。其中,南水北调东线是从长江下游调水往烟台、威海;解决中国华北地区。西北地区用水问题的西线包括雅砻江、通天河、大渡河三条引水线。中线直接从长江的支流丹江口调水往北京。

2、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横穿大半个中国,迫于我国北部用水的压力,同时由于时间性还有空间性限制,在南水北调工程上很多方面都缺乏考虑,只注重工程建设的质量问题,工程的效益。对生态环境考虑的较少,很多生态环境问题都不能做到面面俱到。

2.1南水北调对水量平衡的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是涉及到水资源的平衡问题,南水北调项目运行必然会影响引水河道和调入区的水量,我国北方虽然缺水,但是从生态平衡角度出发也并不是水量越多越好。南水北调除了考虑引水线的水流量同时也要考虑调入区的接受水平,水的调入必定会影响调入地区的生态系统,为了保持水量的平衡系统,应该对调入和调出的对比关系还有地表水、地下水、降水、蒸发等因素进行考虑,技术应该对调入区调入多大的水量。可以采用设干燥指示对自然带进行划分,对调入区和调出区的水量平衡机构中的对比关系进行考虑。

2.2南水北调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影响

水是很活跃的物质,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组织物质,对环境影响涉及的范围也非常广,南水北调改变了水原本的空间位置,对水文平衡和水平衡产生了变化,从而对生态环境进行了改变。南水北调工程除了影响水量平衡外,还对生态环境下的物理化学系统、生物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改变。(1)在物理化学系统里,包括气候、水文、土壤和地质变化,南水北调水的空间变化会让空气中的水分含量发生变化,从而改变局部的温度气候;南水北调对水文影响是最大的,南水北调直接改变地理的地表和地下水含量、水平衡因子、水的流量等几方面。南水北调的水流动还会影响水温、有机物含量、化学物质和生活垃圾污染等方面的水质。南水北调过程中水的流动也让沙石、土壤成分产生流动,造成土质类型改变和沼泽化、盐渍化等问题,就目前就存在长江河口淤泥聚集等问题。(2)在生物系统里面,南水北调需要开渠对水进行引流,部分水就会改变原来的河道。其中,水中生物和周边生态环境也会随之改变,从而对生物的生存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对生物的多样性产生改变。(3)在社会经济系统里,南水北调对人类生产活动都带来了影响,直接改变商业、农业、畜牧业的发展方向,人类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工业废水、农业灌溉水再次流入南水北调输送水渠,扩大污染范围,对生态环境产生间接影响。

3、南水北调绿色发展策略

3.1南水北调检查的原则

南水北调关乎国计民生,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不但需要现代人的努力,更需要进一步发展,南水北调不仅是当代收益,而且还要对南水北调做长远发展考虑。首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原则,从发展的角度看,对于水资源利用应该做到开源节流,杜绝浪费和破坏水资源现象出现,可进行二次利用。再者南水北调要检查生态环境保护原则,从南水北调方案的制定、施工、维护方面对于生态环境都要引起重视,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要把生态环境归结到工程质量考核项目中,在制定施工方案时考虑环境保护,从源头上保护生态环境。

3.2南水北调生态环境保护在思想方面

民众的力量是无穷的,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广大国民共同参与,南水北调流经的地方众多,南水北调对沿途的农业、商业、畜牧业都有影响,其中南水北调水污染、水资源浪费等问题都是由于国民对南水北调的思想认识还不够,应该加强对南水北调工程和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尽量发挥国民力量对生态环境进行做好保护。

3.3施工方案合理化

南水北调工程相关方案的制定要进行多方向、全方位考虑,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南水北调工程结合起来,南水北调工程使用过程中已经逐渐出现了水体污染、水中生物受影响、工程施工不合理等问题,因此,在南水北调工程方案中应该包括污水防治、渔业发展规划、施工布置的合理化、用水管理这四个方面,并且要进行实地考察,根据不同地区实质情况对施工方案进行合理调整。

4、小结

南水北调是一个跨空间、超地区性的一项大规模调水活动,随着我国北部水资源的紧缺,南水北调工程刻不容缓,但是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使用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本文对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归结为水量平衡和自然生态系统两个方面。为了保证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和谐,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上应该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原则,在建设前做好事前方案的合理化,同时南水北调投入使用过程中要加强对国民保护南水北调生态环境意识的教育。南水北调完善与建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去努力,根据国家发展和国民生活生产需要进行建设,需要全体人民共同维护。

参考文献

[1]黄真理,傅伯杰,杨志峰.21世纪长江大学水量工程中的生态与环境保护.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2]刘昌明,沈大军.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大自然探索,1997年02期

[3]高丽,王继涛.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综述.水力科技与经济,2008年02期

[4]刘昌明.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海河水力,2002年01期

第3篇:生态环境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规划 量化研究 研究综述

一、概述

全国新一轮的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已于2002年全面启动,计划用3年的时间完成。这次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是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迫切需要,进一步查清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着力解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和治理等重大问题而开展的。

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全国第一次水资源评价和水资源利用规划工作以来,我国水资源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些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持续干旱,华北、西北、东北等地区严重缺水,南方的一些地区也存在着资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或工程性缺水等问题。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水体的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状况,严重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开展这次规划工作,将对我国水资源的状况重新做出评价,科学预测近期和远期需水趋势,在节水和水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统筹安排水资源全面节约、有效保护、优化配置、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和科学管理的布局和方案。

这次水资源综合规划的突出特点是,强调水资源量的评价、水资源有效保护、水资源优化配置以及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如何在新一轮的水资源规划中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特别是,如何定量化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亦即,如何在定量上来寻找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的水资源规划方案?

本文从量化研究的角度,提出量化研究关键问题、量化研究方法,建立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水资源规划模型,给出在可持续发展思路指导下的水资源规划研究步骤。

二、量化研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1 准则问题

就现行水资源规划准则而言,主要考虑的是:经济效益(economic benefit);技术效率(technical efficiency)和实施的可靠性(performance reliability)。尽管它们仍然被应用,但是,就现状而言已经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21世纪议程》要求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高度,已迫切需要逐步转变到新的行为准则。

实际上,“可持续发展”就是水资源规划非常基本的导则。然而,仅谈“可持续发展准则”有点太笼统、太空洞,不便于操作。因此,从量化研究的角度,急需要形成新的准则。

本文作者在文[1]、[3]、[4]中从量化研究的角度,提出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准则:①可承载: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求不允许破坏地球上生命支撑系统(如空气,水,土壤等),即处在可承载的最大限度之内,以保证人类福利水平至少处在可生存状态。②有效益: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当然,它与传统的经济学观点有质的区别。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改善质量。它是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基础,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③可持续:可持续发展不仅考虑到当代人,而且顾及到后代人。不仅要保证现代的发展,而且要保证未来的发展,使发展处在不断增加的趋势。

2.2 指标体系问题

在可持续发展量化研究中由于具体区域(或流域)的实情千差万别,水资源规划方案也多种多样。如果没有一套明确、清晰的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衡量标准的话,则很难将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规划的指导方案变为一种可操作的管理模式,用于指导实际工作。

研究水资源规划的指标体系,应该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结构体系。至少应该包括四大类,即社会经济指标、水资源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和综合性指标。每大类又有多个子类、子子类。

社会经济指标,主要由描述和表征人口、经济、社会、科技等发展的指标集组成。通过这些指标能够反映出水资源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配置状况,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以及社会福利的增长情况。

水资源指标,主要由反映水文循环状况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的指标集组成,包括水质和水量两个方面。

生态环境指标,是用于表征区域(或流域)内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子,包括河湖质量指标、植被质量指标、土地质量指标、总体质量指标、生态需用水指标等。

综合性指标,主要从宏观层次上选择那些反映复合系统发展特性的指标和反映子系统间协调程度的指标。

2.3 基础模型问题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的目标,是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源源不断的水资源。实现水资源在当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以及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公平合理的分配。因此,水资源规划量化研究的对象系统应该界定在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环境复合系统上。在这个复合系统中,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环境三大子系统相互作用与影响,构成了有机的整体。那么,量化研究就需要建立这个复合系统的耦合模型(简记作SubMod(S,E,R,E))。这是建立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量化研究体系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是量化研究的特色之一。

2.4 量化方法问题

剩下的问题就是量化方法问题。也就是,如何利用“量化指标”来定量评价或判断某地区是否遵循可持续发展准则?又怎样“做”才能符合可持续发展准则?本文介绍两种可持续发展量化研究方法。一种是基于“社会净福利函数”的量化方法;一种是基于“发展综合指标测度(DD)”的量化方法。前一种方法,是用经济学手段,量化可持续发展中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由于技术难度较大、资料一般不易得到,实际应用上受到限制。第二种方法,是采用模糊隶属度定量描述方法和多准则集成技术,来量化水资源规划中的可承载能力、经济效益和可持续性以及它们的集成等问题。

三、量化研究方法综述

3.1 基于“社会净福利函数”的量化方法

社会净福利函数,是对国民收入(GDP)的一种“绿化”,是从GDP中扣除恢复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所需的支出后,得到的一个新指标,也称为净经济福利。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第T个时段选择第k个方案时所对应的净福利;——第T个时段选择第k个方案时所对应的GDP;——第T个时段选择第k个方案时恢复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所需的支出,其值包括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值和恢复生态环境所需的各种费用。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基本目标,可持续发展应遵循以下准则:效益最大化、可生存、可承载和可持续。它们的量化模型如下:

目标函数: (效益最大化)

约束条件:;;; (可生存)

; ; ; (可承载)

;;

; (可持续)

式中:???表示第T个时段选择第k个方案时所对应的净福利;T ???从现在到未来的一个时段,其取值为1,2,…N ;N???系统可有效预测的最大时段个数;k???第T个时段的决策变量,即方案的选择变量;r???第T个时段的贴现率;???第T个时段选择第k个方案时所对应的人均GDP;???当前人们满足最低生活标准所需的人均经济收入;???第T个时段选择第k个方案时所对应的生活总需水量;???满足人们生理与生活所需的最小用水量;???第T个时段选择第k个方案时所对应的生态环境质量;???满足人们生活、生产及享乐需求的最低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总需水量;???最大可供水量;???污水的总排放量;???水环境的容量;???对应生态环境承载力阀值的净福利,用货币单位表示;???第T个时段选择第k个方案时所对应的人口总数;???第T个时段选择第k个方案时系统总用水量;???第T个时段选择第k个方案时系统总供水量;ε???总用水量和总供水量两者匹配调节值;???第T个时段选择第k个方案时所对应的生态环境质量。

3.2 基于“发展综合指标测度(DD)”的量化方法

(1)“可承载”的度量。考虑“可承载”、“可持续”实际度量上存在的模糊性,本文作者曾提出用模糊数学中隶属度进行度量的方法。对任一指标,先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选定“可承载”限度,当越大,可承载程度也越大时(如人均粮食产量),定义;当e越大,可承载程度越小时(如水体矿化度C),定义。再通过隶属函数来描述任一指标对应的隶属度,设为。对多指标组成的整个系统可承载隶属程度为:。式中:n1——表示整个系统有n1个“可承载”指标;LI(T)——表示整个系统在T时段可承载隶属度;——表示第因子的指数权重。

(2)“有效益”的度量。取经济学指标(如国民生产总值等)为SP,设初始年SP值为基准值SP0。为了使数据无量纲化,令。再用下面的隶属函数(也可据具体情况另选)来量化:。式中,为待定系数。可以针对不同地区,只要选定某一对应的SP(T)值,就可以反求出。

(3)发展综合指标测度DD(T)。把“可承载”(隶属度LI(T))与“有效益”(隶属度EG(T))综合起来,来表征系统的发展状态。这就是本文作者曾提出的“发展综合指标测度”:

式中,分别是给定EG(T)、LI(T)的一个指数权重。DD(T)是系统在T时段“发展综合指标测度”。DD(T)∈[0,1]。DD(T)作为衡量T时段“发展”的一个“尺度”。

(4)“可持续”度量。令(如果T=1,约定)。如下式:

定义全时段发展相对可持续性的隶属度(简称“可持续发展态势隶属度”)为:

SDDT

式中,N为整个时段个数;N0——是选定的常数(如5,10,……,N)。

四、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模型

在水资源规划量化研究中,需要建立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的优化模型。这是寻找水资源规划方案的基础。这里,仅介绍基于“发展综合指标测度(DD)”的优化模型。

(1)目标函数。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要求“发展”的目标函数BTI值达最大。即,在某一特定时段,在满足一定条件下,使其总效益达到最大。

(BTI)=

(2)约束条件。欲保证整个系统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系统可承载、可持续(即发展态势)达到某一最低水平(分别设为LI0、SDDT0)。于是,有可承载、可持续条件方程式:

LI(T)≥LI0 , T≥T1

SDDT≥SDDT0

此外,需要把“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环境” 复合系统耦合模型SubMod(S,E,R,E)嵌入到优化模型中,作为其一个约束条件。还可以针对具体情况增加一些其它约束条件。于是,得到水资源规划模型:

目标函数:

约束条件: LI(T)≥LI0 ,T≥T1

SDDT≥SDDT0

SubMod(S,E,R,E)

其它约束条件

它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水资源系统、生态环境三大方面、且在社会经济系统与水资源-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系统中运行、满足一定约束条件、要求总体效益最大的优化模型。一般,该模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多阶段非线性优化模型,其求解比较困难。对此,作者提出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的方法,求得模型的近似最优解。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计算工作量。

五、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一般步骤综述

基本的研究思路和过程介绍如下(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1) 根据研究区的具体实际,制定水资源规划的依据、具体任务、目标和指导思想。重点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 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建立社会经济主要指标的发展预测模型,对未来不同规划水平年的发展状况进行科学预测;

(3) 分析研究区水资源量和可供水资源量,并建立水量模型,以作为研究的基础模型;

(4) 综合社会经济系统和水资源与环境系统之间的联系,建立“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耦合模型”。作为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基础模型;

(5) 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量化方法,并建立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6) 通过优化模型的求解和优化方案的寻找,来制定水资源规划的具体内容。

图1 研究技术路线框图

六、应用实例简介

因篇幅所限,本文只能简单介绍作者曾在《博斯腾湖流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应用研究》项目中所做的部分研究工作。

博斯腾湖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泊。它既是开都河的尾闾,又是孔雀河的源头,兼有开都河来水的水资源调控、孔雀河流域农田灌溉、工业及城乡生活用水、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向塔里木河中下游紧急调水等多种功能。流入博斯腾湖的常年性河流只有开都河。开都河在宝浪苏木处又分为东、西两支,东支注入博斯腾湖大湖,西支注入博斯腾湖小湖。经过博斯腾湖的调节,从大湖出口——西泵站、小湖出口——达吾提闸汇入到孔雀河。如何协调该区工业、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如何协调上游灌区(即开都河灌区)发展规模与下游灌区(即孔雀河灌区)发展规模的关系?。

首先,进行水文学、生态学基础研究、社会经济系统动态变化系统研究,得到全流域水量水质生态耦合系统模型和社会经济发展预测模型;其次,建立了博斯腾湖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该地区水资源规划。内容包括① 经济结构调整;② 节水灌溉措施以及农业灌溉效率确定;③ 博斯腾湖生态环境保护具体措施;④ 上、下游灌区发展规模及引水量大小确定;⑤ 确保博斯腾湖水质目标的水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 左其亭,陈曦著,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2] 夏军,可持续水资源系统管理研究与展望,水科学进展,1997(12)。370-375。

[3] 左其亭,吴泽宁,可持续水资源管理量化研究的关键问题,《西北水资源与水工程》,2002(3),1-4。

第4篇:生态环境调研方案范文

论文摘要:提出了在健康水循环思路指导下的以供需水预测、节制用水、水资源保护为基础的,综合考虑水资源配置的水资源综合规划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根据水量需求单纯扩大供水规模的以需定供规划方式。在水资源总量有限的条件下,从依靠技术管理提高用水效率、调整工农业产业结构、降低用水定额、兼顾经济社会用水与生态用水等方面对需水加以控制管理;从一次性水源向再生性水源转变,挖掘供水潜力;对饮用水水源地和一般水体涵养保护、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再生回用进行全过程管理,实行地表水、地下水统一保护。最后,以北京市新城顺义区为对象进行了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水资源紧缺问题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对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应当由以前水厂一用户一排放的单向利用转变为水厂一用户一再生的循环利用,即实现水资源的健康循环,使水资源的社会循环与自然循环能够相互协调。

1水资源规划研究现状

20世纪60年代0年代,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强调以自我发展为中心,导致河道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人们逐步认识到环境与水资源的内在联系,在进行水资源规划时更多地考虑了水资源、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目前国外水资源规划方法主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防止生态系统进一步恶化和改善生态系统质量放在最优先的位置,在水资源管理过程中积极地开展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工作。水资源的规划重点放在控制水资源需求量上,采取多种节水措施,以保证现有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只有当现有水资源量不足、确实需要增加水资源量时,才考虑开发新的水资源或寻求替代水源(如再生水)。水资源规划的目标则转变为满足现状和将来经济社会开发的适度水资源需求量。同时,在规划过程中应用经济措施和价格手段,以及公众参与的透明规划方式逐渐成为发展趋势。

国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采取以需定供的水资源规划方法,这种方法隐性认为水资源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由此也造成了如河道断流、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土地盐碱化等不良后果。在2002年以后,全国进行了新一轮的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迫切需要,进一步查清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在维系良好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

2规划目标及方法

2.1规划目标

健康水循环框架下的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应当为区域内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依据,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对水资源的要求,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及实施方案,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规划方法

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方法的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在传统规划方法——现状调查评价、供需平衡分析、方案比选的基础上,以“健康、循环”为核心进行规划。

“健康”即在规划的全过程中体现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

在需水预测中,除进行生产和生活需水预测外,还应进行生态需水预测,其目标为各个生态系统的健康等级不低于现状,多数能够有所改善。

增加了水资源保护的规划内容,通过水资源污染现状调研及预测,结合保护目标,制定污染源治理及地表水、地下水的保护措施,重点是建立规划区污水收集、处理和回用系统的布局方案。

在建立水资源配置方案集的过程中,应以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衡量标准之一,去除无法满足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方案。

在规划方案比选过程中,除考虑传统的水资源量和社会经济因素外,还应加入生态环境保护因素,共同进行多目标的优化决策,形成推荐的规划方案。“循环”的核心是规划区内污水的收集、处理、再生和回用。再生水回用应根据需水预测成果分析可应用再生水的项目,确定不同回用目标的水质要求及水量需求,由此确定不同规划水平年再生水厂的规模、工艺、分布和服务范围。

雨水收集利用也是“循环”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面源污染治理的有效手段,应在规划区内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雨水收集利用方案。

在健康水循环的框架下,应改变传统“以需定供”的规划理念,通过“节制用水”抑制需水预测中不合理的部分,减少需水量。产业结构调整、节约用水和提高用水效率是节制用水的主要手段。通过对农业及工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控制高耗水行业的发展规模,鼓励耗水量小、利用率高的行业发展;通过节约用水的分析来减少不合理的需水量。

通过上述围绕“健康、循环”而建立的水资源综合规划,将得到由强化节水的需水方案和包含替代水源的供水方案所组成的水资源配置方案集。综合考虑水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多因素后可得到优化的水资源配置方案。

3应用案例

3. 1背景介绍

根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顺义区将作为北京市东部的重点发展新城之一,承担主城区疏解出来的部分城市功能,是未来北京东北部城市化发展的核心地区。随着顺义区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将会发生较大变化,进行新的水资源规划,协调水资源、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势在必行。为此,在健康水循环的框架下研究和制定了顺义区的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了2010年-2030年顺义地区工业、城市及农业的发展规模、结构与用水布局,在综合考虑总体用水和供水方案后,给出了顺义区水资源总体布局方案,对地下水、地表水、污水处理及再生水等各种供水利用方式进行了规划,同时也对工业、农业、生活、生态的用水来源进行了规划,满足了顺义地区对水资源的需求。

3. 2相关规划成果

①需水预测及节制用水

在生产需水预测过程中,考虑了顺义区经济产业结构调整,限制了高耗水行业的发展,合理抑制了需水量。

生态需水预测的目标是各生态系统的健康等级不低于现状,尤其是重点保护地区。生态需水预测分别讨论了河流、林地、湿地、城区绿地、城镇景观水体的生态需水。通过计算给出了顺义区的生态需水量及参与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水量。

节制用水除应用产业结构调整手段外,还对工业、农业和生活的用水节水进行了调查,制定了工业、农业和生活的节水标准与指标,由此进行了节水潜力计算并给出了可行的节水措施。2030年顺义区工业、农业和生活相对节水潜力如图2所示。

根据生产、生活和生态需水的预测及节制用水分析汇总得到基本方案与强化节水方案下的顺义区需水量(如图3所示)。

②水资源保护

首先,结合水功能区划及现状水质,确定了地表水分阶段保护目标,并计算了相应的纳污能力。根据对污染源现状的调研,进行了污水及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和预测。由此制定了相应时期污水处理厂的布局、规模及处理深度方案。

其次,从工业、城镇生活、畜禽养殖污染源治理和水环境监测、综合整治等方面对地表水资源保护策略进行了规划;由开采量和主要污染物因子控制提出了地下水资源保护对策。

③供水预测

根据顺义区的水资源调查评价,预测了不同规划年顺义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可供水量,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给出了雨水集蓄利用方案。

在污水集中处理处置方案的基础上,对再生水用途及回用潜力进行了分析,主要回用于生态用水,同时兼顾农业、工业及市政杂用用水。

④水资源总体布局

由需水预测、节制用水、水资源保护及供水预测的研究成果,给出了顺义地区的6个水资源配置方案,综合水资源量、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指标,经过供需平衡分析以及不同方案的比选,给出了推荐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并形成了水资源的总体布局(见图4)。

⑤规划实施的效果评价

通过综合评价给出了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推荐方案,该方案实施后,顺义区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情况将逐渐得到缓解,地下水储量亏损、地表水生态环境恶化等情况将逐渐恢复,最终形成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

规划实施后,将集中力度实施水资源保护方案,其中包括城镇污水集中治理工程、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及地下水源保护工程等,以上工程实施后顺义区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将有很大改观,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目标要求,地表水因水质原因而无水可用的状况会彻底改变,地表水环境安全得到保障。除此之外,地下水也将逐步得到回补,水质也将有所保证。

4结论

第5篇:生态环境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环境;经济政策

中图分类号: TE08 文献标识码: A

引 言

节能减排是当前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中央任务。“十二五”期间,全国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比上一个五年计划要实现持续消减,而要达到既定目标,推动企业污染减排,仅靠行政强制手段是不够的,必须出台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环境经济政策,发挥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调动企业积极性。

1.我国环境经济政策现状

2.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2.1财政政策方面

2.2环境税收政策方面

2.3环境资源有偿使用政策方面

我国现有的环境有偿使用制度不仅收费范围狭小,而且收费标准偏低:收费远远低于资源本身的价值,无法通过供求关系反映其稀缺性,使得自然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浪费严重,许多国有自然资源基本处于任意、无偿使用的状态。比如,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收费标准过低,且只对超标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征收,难以激励企业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的排放,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2.4金融政策方面

我国现在实行的环境金融政策包括:信贷政策(《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有关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1995】4号))、环保产业融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但由于缺乏相关配套措施,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很差。

3.我国环境经济政策改革的方向

国家环保总局目前正在开展环境经济政策试点,主要包括如下6个方面的内容,这也是我国环境经济政策的重点发展方向:

一是设计环境保护经济政策体系框架。结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需求,研究提出新形势下完整的环境经济政策框架体系。框架体系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环境政策改革创新提供一个中长期的技术路线导引,起到环境经济政策总纲的作用。

二是完善环境公共财政政策体系。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环境保护事权的划分,根据“环境事权和环境财权对应”原则,明确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环境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对象、规模,建立环境公共财政投入绩效评估体系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探索建立中央环境保护基金的可行性,提高公共财政在环境保护投入中的比例以及公共财政投入的环境效率。

三是开展环境税收政策设计与试点。研究提出中国环境税收政策框架,包括独立型的环境税方案和融入型的方案。融入型环境税方案要重点研究提出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税收政策方案。

四是开展生态补偿政策设计与试点。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要特别注意中央和地方职责的界定,要重点研究提出国家生态补偿政策框架体系;结合国家主体功能区划,提出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政策方案;提出基于水源地保护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政策方案,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需求及法规保障体系;研究设计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示范政策方案,选择重点资源开发区域进行试点;选择跨省跨市典型流域开展流域生态补偿政策试点研究。在试点的基础上,提出生态补偿政策的国家实施方案。

五是开展排污交易政策设计与试点。排污交易制度是目前国际上环境经济政策的热点。要结合我国污染减排的形势,研究提出排污权有偿取得和排污交易的法规制度,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排污交易管理平台,实现排污权有偿使用和排污权交易的科学、动态管理。财政部和环保总局准备在太湖流域和电力行业分别开展水污染物COD和大气污染物SO2排污交易试点,建设试点企业重点污染源排放自动监测系统、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网络系统。在试点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排污交易试点与推广方案。

六是开展绿色资本市场政策设计与试点。绿色资本市场在发展环保产业、绿色能源、绿色产品中有着很强的支持作用。创建绿色资本市场一方面可以从源头上尽可能消除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促进社会投资者和广大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第6篇:生态环境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水土保持;驳岸

Abstract: after more than a century of development, bring forth the new through the old gradually on the basis of absorbing the ecology, systematics and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human science,, to 80 years of this century, and gradually formed a landscape ecology.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in entering the field at the same time, but also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landscape and function to consider the city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inject ecological principle. On the base of landscape ecology knowledge, revetment design for application in practice of landscape ecology in city in the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Keywords: landscape ecology;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vetment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对景观生态学的认识

(一)概念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景观在自然等级系统中一般认为是属于比生态系统高一级的层次。景观生态学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强调空间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区域生物种群的保护与管理,环境资源的经营管理,以及人类对景观及其组分的影响。在景观这个层次上,低层次上的生态学研究可以得到必要的综合。作为一门学科,景观生态学是在60年代在欧洲形成的。早期欧洲传统的景观生态学主要是区域地理学和植物科学的综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一直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景观生态学直到80年代初才在北美受到重视,但迅速发展成为一门很有生气的学科。景观生态学给生态学带来新的思想和新的研究方法。它已成为当今北美生态学的前沿学科之一。如今,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焦点是在较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Risser等(1984)认为景观生态学研究具体包括:景观空间异质性的发展和动态;异质性景观的相互作用和变化;空间异质性对生物和非生物过程的影响;空间异质性的管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发展突出体现其对异质景观格局和过程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相互作用的研究。理论研究还包括探讨生态过程是否存在控制景观动态及干扰的临界值;不同景观指数与不同时空尺度对生态过程的影间扩散响;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的可预测性;以及等级结构和跨尺度外推。尽管这些都仅是理论雏形,但它们确实给生态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Paradigm)。按照Kuhn(1970)的科学哲学思想,科学的发展总是不断地以新的范式替代旧的范式。新范式提出新的理论、新的概念、新的构架、新的思维、新的方法。景观理论是生态系统理论的新发展。它的新颖之处主要在于景观理论强调系统的等级结构、空间异质性、时间和空间尺度效应、干扰作用、人类对景观的影响以及景观管理。景观生态学的生命力也在于它直接涉足于城市景观、农业景观等人类景观课题。Naveh和Lieberman(1984)指出:景观生态学是生物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的桥梁。此外,跨尺度上推(Scaling Up)景观生态学是环球生态学(Global Ecology)的重要一环。

(二)对象和任务

景观生态学主要来源于地理学的景观理论和生物学的生态理论。它把地理学家研究自然现象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家研究一个生态区的机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结合为一体,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及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复合生态系统的景观,景观是自然和人文系统的载体。景观生态学家对“景观”的理解不尽相同,这些观点既有所联系,又不完全一致,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是从景观的直观景象来认识。这是景观的最原始和最普通概念,它主要应用于景观建筑学,这里寓有美学因素。尽管现代景观建筑学对景观的理解不限于此,但它依然是景观建筑学的主要目标。第二是从个体的属性结构上理解景观。在地质学、地貌学、土壤学和植被科学中,景观原理用以说明个体各属性在地表的结构格局,这个属性是这些学科的研究对象,如岩石、地表形态(地形)、土壤个体、植物群落等。地质景观、地貌景观、土壤景观和植被景观常被用来描述格局。第三种观点是景观为一复合生态系统,这是最为综合的概念,包括了上述两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景观是地球表层自然的、生物的和智能的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生态系统。景观这一生态系统有别于一般生态系统,它们有着不同的边界。一般生态系统是生物和环境以及生物各种群之间长期相互作用形成的继往开来整体,着重研究生产者、消费者和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景观生态系统是地表各自然要素之间以及与人类之间作用、制约所构成的统一整体。它主要研究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相互作用、联系以及植物、大气、水体、岩石、动物和人类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以及景观的优化利用和保护。由于它们的边界不同,研究的范围、内容也不同,一个以生物体为中心,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一个则研究地表各自然要素之间以及人类利用之间的综合作用。景观这一生态系统坚持了自然环境的整体观念,并强调人地关系在其中的地位,将人类作为景观的一个要素,使各个要素得以综合分析,从而研究其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克服了分析上的片面性和孤立性。同时,景观生态学用生态学的观点、方法来研究景观这一客体,使之在综合分析基础上研究景观的动态变化、相互作用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以及系统的演替过程。景观生态学不仅要研究景观生态系统自身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规律特征,而且要探求合理利用、保护和管理景观的途径与措施。目前,应遵循系统整体优化、循环再生和区域分异的原则,为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提供理论方法和科学依据;探求解决发展与保护、经济与生态之间的矛盾,促进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措施。景观生态学的基本任务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景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研究。包括对自然景观生态系统和人工景观生态系统的研究。通过研究景观生态系统中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以及社会经济过程来探讨各类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定性及演替。研究景观生态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模拟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建立各类景观生态系统的优化结构模式。景观生态系统结构研究主要包括景观空间尺度的有序等级。景观功能研究主要包括景观生态系统内部以及与外界所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及这种交换影响下景观内部发生的种种变化和表现出来的性能。特别要注意人类作为景观的一个要素在景观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和作用。对人工景观生态系统的研究,如城市生态系统工矿生态系统,要考虑系统中的非生物过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是景观生态学的基础研究,通过研究来丰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指导应用和实践。二是景观生态监测和预警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是对人类活动影响和干预下自然环境变化的监测,以及对景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可能改变和环境变化的预报。景观生态监测的任务是不断监测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及生物圈其他组成部分的状况,确定改变的方向和速度,并查明种种人类活动在这种改变中所起的作用。景观生态监测工作,应在有代表性的景观生态系统类型中建立监测站,积累资料,完善生态数据库,动态地监测物种及生态系统状态的变化趋势,及时发出,为决策部门制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景观生态预警是对资源利用的生态后果、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预测和警报。一是在监测基础上,从时间和空间尺度对景观变化作出预报。这种研究要通过承载力、稳定性、缓冲力、生产力和调控力,分析区域生态环境容量和持续发展能力,对区域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适应性进行评价,对超负荷的区域和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作出报警,采取必要的措施。二是对种种大型工程所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的预测,如南水北调和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预测。三是景观生态设计与规划研究。景观生态规划是通过分析景观特性以及对其判释、综合和评价,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其目的是使景观内部社会活动以及景观生态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化,达到对景观优化利用,既保护环境,又发展生产,合理处理生产与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开发速度、规模、容量、承载力等的辩证关系。根据区域生态良性循环和环境质量要求设计出与区域协调和相容的生产和生态结构,提出生态系统管理途径与措施。主要包括:景观生态分类、景观生态评价、景观生态设计、景观生态规划和实施。四是景观生态保护与管理研究。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探讨合理利用、保护和管理景观生态系统的途径。应用有关演替理论,通过科学实验与建立生态系统数学模型,研究景观生态系统的最佳组合、技术管理措施和约束条件,采用多级利用生态工程等有效途径,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最大限度地利用初级异养生产,提高不同营养级生物产品利用的经济效益。建立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区,经营管理和保护资源与环境。保护主要生态过程与生命支持系统;保护遗传基因的多样性;保护现有生产物种;保护文化景观,使之为人类永续利用,不断加强种种生态系统的功能。

二、景观生态学应用——驳岸设计

(一)现场调查及条件分析

包括由设计工程师进行的短期现场检查和由专家进行的详尽的数据资料收集取样和测量。

需要注意的问题:

1工程特性

1)强度

要求所选用的材料必须能够承受最大设计荷载和施工期间施加的任何荷载。此外,对强度的考虑还必须包括整个系统的结构整体性,以及各组成部分的强度。

2)耐久性

工程技术人员不但要考虑全面的防护方法或防护系统,而且还必须考虑其各个构件的性能。根据整个系统的特性确定其使用年限,在使用期间各个构件可更换或修补。

3)透水性

是否采用可透水或不透水材料驳岸,取决于是否有可能在驳岸趾部修筑很好的截水墙,同时要注意土壤特性,为降低驳岸后面的地下水压力需要设置排水设施,此外,还应考虑因河道中行船或波浪运动所引起的水流紊动程度。对透水性能差的土壤,通常采用不透水材料驳岸,并修筑满足要求的截水墙。地下水的排放可通过在驳岸后面或驳岸下面修建排水区并在正常壅水位正上方设置排水孔的方式来解决。

4)刚柔性

刚性材料驳岸通常考虑采用更耐久的结构形式,其维护费用较低。如果预计基本会发生沉陷,那么设计的防护结构形式应能跨过无支承力的活动区,或者必须设置有合适间距的施工缝,一旦刚性结构发生破坏,刚性材料常比柔性结构更难修复。柔性驳岸允许基土或垫层产生有限的位移,并且,就铺砌驳岸来说,允许在基土上维持一定的约束压力。采用柔性结构驳岸比刚性结构更容易发现沉陷问题和垫层破坏,并且更容易维护,刚性结构更可能在没有预警情况下发生事故。

5)驳岸重量

驳岸重量在详图设计阶段只是一般的考虑因素,但在极软弱的基土情况下,它很可能影响到初设方案的选择,采用自重很大的材料可能导致大的沉陷或边岸破坏。

6)水力糙率

采用光滑的驳岸可提高河道过水能力和增大流速,导致紧靠驳岸段下游的冲刷。

2环境可行性

驳岸工程与环境潜在的相互作用应加以考虑,对于较大的边岸防护工程,开工之前,必须进行正式的环境影响评价并作为工程设计的一部分。

1)自然环境

设计开始前,向负责自然环境保护的机构作咨询,如果已经对河流两岸进行了勘察,那么,就应当准备出一个初步报告,指明应当更新或保护哪些自然特征以便能够保护现存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2)人类环境

不要过分强调人的视觉感官的重要性,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设计应适应实际情况,应当考虑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a钓鱼。必须设立钓鱼平台,任何形式的斜坡式驳岸都有可能使钓鱼者非常难于接近水体,若有必要,还要有台阶。

b航运。垂直的墙体驳岸,有利于系泊。

c游泳。应出于安全的考虑,预先设置容易进出的通道,这样,游泳者不仅能够下水游泳,更重要的是能毫不费力的上岸。

d散步。满足人在心理上的亲水性。

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即工程需要采取的措施根本无法与所处的位置景观及其视觉环境想协调,在这种情况下,应加以综合考虑。

(二)通过现场查勘和背景分析确定了设计的关键问题后,在考虑到将来需要防护的边岸不同层位情况的基础上,可以简单地列出能提供合适措施的各种方法,一旦确定了基本目标和岸坡外形之后,其他一些与外形不相适应的防护方案即可排除。应根据不同的河道过水层位采用不同的防护方式。在确定采用铺砌护岸和天然材料护岸方案时,应对根据不同过水层位中冲蚀破坏的严重程度而改变防护方案的形式,由此而带来的经济收益问题给予充分的考虑。方案的选择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要求同时考虑到岸坡形状和水深,在确定选择最优护岸方案时,还必须考虑与此有关的不同工程、环境、结构和经济等多中因素。建议对一个护岸工程选择多达三个的比较防护方案,对选定方案的初步设计,画出草图并估算造价。

三、结语

合理规划和设计以及管理景观,对生态系统、区域乃至全球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景观生态设计是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生态经济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从景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自然资源的内在特征,以及实际的社会经济条件出发,通过对原有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调整或构建合理的景观格局,使景观整体功能最优,达到人的经济活动与自然过程的协同进化。因此,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水土保持中的应用是实现景观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

参考书目:

肖笃宁主编的《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董雅文著《城市景观生态》(商务印书馆,1993),

徐化成编《景观生态学》教材(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俞孔坚著《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科学出版社,1999),

肖笃宁主编《景观生态学进展》(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

第7篇:生态环境调研方案范文

本文结合某地区两所城镇小学实施环境教育的实践经历,对体验式与渗透式环境教育方法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环境教育方法对增进小学生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均有显著作用,相对而言,体验式环境教育方法的教学效果显著优于渗透式方法的教学效果。建议小学阶段开设环境教育课程并加强教育模式研究,建立相应的小学环境教育评价制度。

【关键词】

小学生;环境教育;体验式;渗透式;比较研究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加强环境教育是贯彻基本国策的基础工程。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小学环境教育关系到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问题,加强环境教育,普及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法律知识和环境道德知识,对促进新型人才的培养、教育的改革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教育部在2003 年制定了《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规定环境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二年级,按平均每学年4 课时安排教学内容。目前,一些经济发达城市的中小学已经探索出许多内容丰富、手段多样的环境教育模式,并获得显著效果。但是,许多城镇和农村小学尚未开设单独的环境教育课,环境教育的方式主要是渗透式的环境教育模式。本文结合某地区两所城镇小学体验式环境教育的实践经历,对体验式环境教育方法与渗透式环境教育方法的教学效果进行实证比较,期望探索更加符合城镇和农村小学特点的环境教育模式。

一、研究设计

1、研究方案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比较渗透式与体验式环境教育方法的教学效果有无显著差异,以及小学生背景因素是否对环境教育效果是否产生显著影响。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环境教育”是一种教育过程,在这过程中,个人和社会认识他们的环境以及组成环境的生物、物理和社会文化成分间的交互作用,得到认识、技能和价值观,并能个别地或集体地解决现在和将来的环境问题。环境教育的目标包括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三个范畴。根据相关研究,个体的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许多研究文献指出家庭经济社会地位、过去环保经验上对于小学生的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及环境行为并无显著差异。而关于不同区域、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小学生的环境相关知识、态度、行为是否有显著差异时,则有不同的研究结果。

综上所述,根据研究目标,设计如图1所示的研究方案。

图1研究方案

2、研究对象与范围

本研究以某城镇两所小学的6年级学生为调查范围,参与调查的学生总数为318名,其中对102名小学生实验体验式教育模式,而其余216名学生仍接受渗透式教学模式。

根据当地情况,本研究中的环境教育主要侧重于气候变化和水资源保护两个方面。在两种环境教育模式下,小学生校内接受环境教育的时间保持基本相同,而接受体验式环境教育的学生还在课余时间体验或参与适当的环境保护实践(如进行环境宣传、参加研究项目或参与环境行动)。

3、研究方法与工具

接受两种环境教育的小学生分别组成本研究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关于教学效果的测量,采取了试卷测量和调查问卷测量两种方法。其中,环境教育对小学生环境知识的影响通过环境知识试卷进行测验,而环境教育对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的影响则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

环境知识测验试卷包括10个题目,主要题型为判断题和选择题,答对1题计1分,答错和不答则不计分,所有题目的累计得分为该同学的环境知识得分。

环境行为和环境态度量表都分别包括6个测量问项,均采用5级计分,所有测量问项的计分方式经同趋化处理后,计算其平均得分作为被调查学生的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得分。整个研究过程历时一个学期,最后使用SPSS 16.0软件对前测和后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两种环境教育方法的教学效果分析

第8篇:生态环境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 方案设计; 特殊性; 问题 ;资源

中图分类号:TB49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建筑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一场 SARS 过后, 老百姓越来越关注室内环境品质。因此, 作为室内环境的创造者和维护者———暖通空调系统受到格外的重视。可以说, 暖通空调产业进入了黄金时期。

暖通空调方案设计是整个暖通空调系统生命周期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是后续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然而, 在现阶段的暖通空调工程设计中, 存在了诸多的问题。从能源上看, 暖通空调设计中, 还大量存在能源浪费的问题,从环境上看, 能源的大量消耗产生的CO2使地球气候变暖, 产生温室效应; CFC 类制冷剂的使用破坏了地球大气层, 引起臭氧空洞; 新风量不足,轻则引起人们的不舒适的感觉重则导致病态建筑综合症的产生; 喷淋式冷却塔如果设计不合理或者管理不善, 极易滋生和传播军团菌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室内气流组织设计不合理, 导致工作区过冷或过热或垂直温度差异太大, 影响住户的舒适度。本文主要针对我国暖通空调设计方案评估决策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粗略的思考分析。

1. 暖通空调设计方案评估的目的动态性

任何评价过程都是基于一定的评价目标。在暖通空调设计方案的评估过程中, 有的注重于经济性的评价, 追求花费最小的方案, 甚至以牺牲室内舒适性为代价; 有的侧重于节能性的评价, 认为能耗最小的方案为最优方案; 有的以多目标( 经济性、能耗和环境影响) 的整体最优为评价标准。

实际上, 对于某一特定的建筑, 评估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用户的要求。而用户的需求是千差万别的, 具有明显的动态特性。有的关心室内环境质量, 希望能维护一个较高的室内环境, 即使多花点钱, 以多耗能为代价也在所不惜; 有的却只是希望在满足基本的舒适度的条件下, 钱花得越少越好。不同功能的建筑, 要求也有区别。比如说对于洁净厂房、医疗手术室等, 空调系统所维护的环境洁净度将是一个必须且十分重要的评估项目, 然而对于一般的民用建筑, 对洁净度几乎不做要求。另外, 对于相同的评估项目, 不同用户要求的高低程度也不一样, 这就要求评估体系必须是建立在住户需求上的动态评估。因此, 可以考虑在具体的评估过程中, 由用户和评价机构共同来制定评估项目, 制定评价准则时充分考虑用户的切身需求, 以人为本。

2.暖通空调设计方案评价决策思考与分析

目前虽然现在国内外对于暖通空调方案的评价决策已经走出了单目标的阶段,但往往只是停留在某种综合评价方法的初步应用,并没有对暖通空调设计方案的各个影响因素及评估体系指标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经总结还存在如下方面的问题:

2.1从以上的国内外现状介绍可以看出,国内与国外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国内侧重于将系统工程理论中的某种综合评价方法引入到方案评价中来,而国外着重研究分析的是影响方案设计的因素。换句话说国内重点在于建立数学模型,而国外关注的是物理模型的建立。

2.2无论国内外的研究,对于影响设计方案的影响因素体系分析的不够全面。特别是对各种模糊的定性的评价因素研究较少。

2.3国内外对于设计方案的评价研究都是基于所有的系统创造相同的室内环境基础上的。然而实际情况是,不同的系统所营造的室内环境差别很大。

2.4现阶段的评价方法往往忽略了暖通空调设计方案评价的根本出发点一目的动态性,即以用户的要求为最终的目标,以人为本。实际上,用户的需求是千差万别的,具有明显的动态特性。有的关心室内环境质量,希望能维护一个较高的室内环境,即使多花点钱,以多耗能为代价也在所不惜;有的却只是希望在满足基本的舒适度的条件下,钱花得越少越好。不同功能的建筑,要求也有区别。比如说对于洁净厂房、医疗手术室等,空调系统所维护的环境洁净度将是一个必须且十分重要的评估项目,然而对于一般的民用建筑,对洁净度几乎不做要求。另外,对于相同的评估项目,不同用户要求的高低程度也不一样,这就求我们的评估体系必须是建立在住户需求上的动态评估。

2.5暖通空调设计方案的智能决策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评价系统本身的高度复杂性,前期的评价体系不完备性,使之还不能得到很大的应用与推广。

3 暖通空调设计方案评估内容

如前所述, 暖通空调设计方案的评估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复杂的系统工程。所要评价的内容涉及到建筑系统的方方面面, 按照最终的效果可分为: 安全性、经济性、耗能、室内环境品质( IEQ) 、可靠性、灵活度、环境影响、可维护性等。其中安全性属于必须满足的要求, 安全性评价是其他所有评价项的基础, 不满足安全性的设计方案要坚决否决。而其他评估项目属于设计的品质评价项目。

3.1经济性( Economy)

主要包括初投资( First Cost) 和运行费用( OperatingCost) 。初投资是投资方最为关注的一个参数, 在计算投资时应该全面准确。不仅仅包括暖通空调系统的设备、部件的花费( 主要有冷热源设备、冷却塔、冷冻水循环泵、冷却水循环泵、水处理设备、空调末端设备、风道、风口、风阀、风道保温、水管、水阀、水管保温、分集水器、水过滤器等) 、暖通空调系统施工的人工费、机械费、材料费、调节控制系统投资和其他直接间接费等, 还包括容纳暖通空调系统的空间费用, 特殊的支撑结构的花费等。运行费用往往直接跟能源费用挂钩。另外还包括操作运行人员的工资, 设备的维修费用和各种水处理的投药费用。经济性是暖通空调方案设计决策的一个重要准则, 人们往往希望钱花得越少越好, 但不能以牺牲舒适度为代价。

3.2环境影响( Environmental Impacts)

一直以来暖通空调系统都是一把双刃剑。在暖通空调设计时,就应采取必要有利的措施, 使这样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小。当它为人类创造出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的时候, 却对室外环境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是否有效的限制了 CFC 类破坏臭氧层的制冷剂的使用? 是否产生了过多的 CO2, 从而对全球温室效应做出了贡献?

3.3灵活性以及可维护性( FlexibilityandMaintainability)

灵活性是指当系统将来需要扩充或改造时的容易程度, 是否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可维护性: 采取何种措施能使系统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是否留有足够的操作空间或维修室给机械工程师创造维修便利?需要怎样的技术水平来运行和维护这些系统? 诸如此类。

4 建立相应的评估支撑平台

一套评估体系要在社会上推广应用, 除了体系本身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之外, 有一个支撑监督此系统公正运行的平台也至关重要。

从市场机制的运行模式出发, 仿照目前会计事务所对上市企业进行审计及资产评估的体制, 可培育出一个独立的建筑方案评估行业( 暖通空调方案的评估是其中的组成部分) , 对各种中大型建筑项目的竞标过程实行全面的建筑方案综合评估。同时, 对暖通空调设计人员进行评估培训, 使之具有自身在设计过程中对设计方案有一定的评价和决策能力, 从而指导设计,规范设计过程, 从源头上促进整个暖通空调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5 结论

设计方案对于暖通空调工程设计的成败优劣关系重大。但其评价决策是一个涉及面广, 影响因素众多的复杂技术工作。本文着重分析了暖通空调设计方案评估中的几个问题, 希望对我国暖通空调设计方案评估体系的深入研究和建立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参考文献

[1] 葛艳红. 方案设计系统模型的求解及决策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 2001, 25( 4) : 481-484

[2] 李兆坚. 暖通空调设计方案比较中的一些问题[J]. 暖通空调,2000, 33( 5) : 89-91

第9篇:生态环境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南水北调;运行;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TK2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南水北调工程的中、东线的线路长均在一千公里以上,年调水量为一百到一百五十亿立方,这些工程在运行期间存在的风险问题是人们关注的重心。本文就南水北调运行风险管理关键技术这一问题,提出了主要工作任务、研究目标、技术方面的方针政策。

一、南水北调工程的任务要求 南水北调工程投资巨大、地质情况极其复杂、距离长等特点,由此看出它也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程,这里面所含的问题也带给管理者们一个不小的考验,此工程规模大,存在的风险因素相对较多,波及的范围广,相对的也就增加了其管理的困难程度。这就需要系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方面的支撑才能保证其正常运行。这里采用风险分析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运行进行风险的综合管理。这不仅能完善和发展风险的管理方法有更重要的理义,而且对其调度方面及体制的创新也具有指导意义。

二、南水北调工程的研究目标本文主要对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探讨,其主要目标是:以对风险因素的识别、评价及预测南水北调中线与东线的水文、生态环境、工程、风险、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等研究,提出南水北调在复杂情况中的风险分析、管理及措施,为南水北调工程的安全运行提供有力的帮助。

三、南水北调工程的技术路线南水北调工程中主要以工程运行风险与管理方面的关键技术作为主线,以工程运行中的风险管理理论为内容的核心,以分析工程中的风险因素、做出评估及处理为途径,利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工程运行风险管理技术方面的问题。这里从三个方面来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一是加以分析后,指出工程运行的风险因素集;第二是对于评价的需要,进行专题方面的研究;第三是综合分析各种风险困素。

四、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任务 1、南水北调工程运行风险的管理研究

本节对南水北调工程的风险,以中东线工程的情况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

(1)南水北调和工程运行中如何识别风险因素,以及对其机理的研究。本专题以中线工程为例,对其内在质量及运行过程中的影响、工程稳定以及运行带来的风险。主要有自然条件和工程结构等其它风险因素。

(2)本工程的风险评价、预测。中线工程具有类别、区段、组合多的特点,对各种因素的影响和转换,以及风险方面的叠加和它们之间的各种关联性。从工程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各类风险因素的组合概率,用以评价以及预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风险。 (3)本工程中运行风险控制与对策。利用回避、控制、转移等方式,研究中线工程风险控制标准,提出包括提高施工技术、采用先进检测设备、技术人员培训、工程质量把关等工程及非工程的风险控制对策。

2、南水北调运行中水文风险管理研究 水文的特点是具有不确定和随机性。一是来自水文的自身因素,如:降雨的不确定性、水文的蒸发过程以及地下水的补水的不确定性;二是来自对其现像认识的不够等,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不文风险的存在。此工程跨越多个气候区,要全方位的认识到水文气候区和输水区以及进水区的不确定性。用科学的方法来对水文风险进行评估,这对于此工程的顺利运行具有深远的意义。参照以上概括总结以下几个方面:(1)南水北调工程运行水文风险的因素识别与机理研究。中线工程运行水文风险主要表现在:①丹江水库丰枯造成供水水量的变化;②受水区的丰枯造成需水量相对设计量的不稳定;③水源区/受水区丰枯;④供水/需水过程中的协调。 (2)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中水文风险的评估及预测。水文风险评估及预测主要针对水文风险概率的风险损失。在其基础上,再进行综合性的水文风险概率以及风险损失评估。 (3)南水北调工程运行水文风险的控制及调度。根据其评估的结果,做出运行水文风险管理方案,对削减效果进行逐一分析;再根据其发生概率、损失和控制风险的效果,分析水文风险的控制标准;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设计应急调度预案。

3、南水北调工程运行生态与环境风险管理研究 生态风险指的是一定范围内,因有不确定性的灾害对生态产生的作用。这些作用最终导致生态结构或功能的损伤,而造成生态系统的不平衡。

南水北调工程的运行生态风险包括东、中线的生态风险,东线工程利用的是京杭运河以及沿线的湖泊等水系输水,对其范围内的生态影响不明显;中线工程则算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工程,对范围内的生态系统和景观影响相对明显。因此,南水北调工程运行生态风险重在中线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运行环境风险的重心是东线工程,主要问题是解决水质污染,因为东线与湖泊水系紧密相连,沿线范围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严重排放已影响到了东线的供水水质,范围内中的环境不确定因素较多、较复杂,影响到东线水质能否实现三类标准。东线与中线的运行工程所面临的问题不同,这需要针对性的进行探讨研究。根据评估管理主要包括以个几方面的内容:

(1)本工程生态环境风险因素的识别以及作用机理。在确定了南水北调工程运行的生态风险范围后,识别其运行对该范围生态系统方面的风险压力因素,明确同压力素对生态方面的作用机理。运行的环境风险可分为两种情况:①突发性的生态与环境风险;②非突发性生态与环境风险;识别这两种风险的因素,并对各因素的进行研究。 (2)本工程运行生态与环境风险评估及预测。在风险的确定性评估后,对于东线工程沿线范围的环境与中线生态敏感区的风险进行区划。(3)本工程运行生态与环境风险管理与调度。据评估的最终结果,做出生态与环境风险的管理方案,根据其评估的结果,对其削减效果一一分析,研究其控制标准,以可能发生的、并分析削减效果;研究控制标准;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设计应急调度预案。

五、南水北调运行风险综合评估与管理调度预案研究

(1)南水北调风险控制理论与技术研究。以系统控制理论为指导,从改变风险后果性质、针对运行管理特点和风险控制技术,研究风险控制技术应用于南水北调工程进行风险控制的机制与方法。

(2)调水运行风险调度的依据与原则。在风险调度中,要实现承受适度风险、保证风险管理机制的运作,根据来水和需水情况,受工程、水文、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约束,最终确定调出、调入水量。

(3)建立南水北调运行风险调度预案。根据单项风险控制管理的研究成果,从运行系统的整体出发,提出了南水北调工程运行系统风险管理的多种综合策略。针对可能发生的风险状况,制定南水北调工程运行风险调度预案。

结 论:

本项目是针对特大型远距离调水工程的安全问题开展的研究,来填补我国在工程运行风险管理研究上的空缺:(1)研究体系上,对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运行综合风险识别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建立复杂调水工程综合风险识别体系;(2)研究技术上,对复杂调水工程系统的多层次时空风险预测与模拟研究,提出调水工程运行风险分析的理论框架,解决调水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因子、调度的安全控制和运行风险度的定量分析模型,提出保障调水工程运行和维护安全的对策措施。本文在深入分析不同风险因子的基础上,进行工程运行的综合风险集成,提出了维持南水北调长效运行的管理预案。

参考文献:

[1] 朱尔明.全国水利科技工作会议专家论坛――对南水北调工程的基本认识[J].中国水利,2005,4:16-20.

[2] 韩亦方.南水北调工程的重大科技问题[J].水利水电技术,200 32(1):35-37.

[3] 傅长锋.南水北调中线在线调蓄工程分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5,3(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