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规划解读范文

城市规划解读精选(九篇)

城市规划解读

第1篇:城市规划解读范文

[关键字]:城市规划; 空间形态; 香港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7-0668(2008)100045-02

前言:

香港自古是中国的领土,原属广东省新安县。在鸦片战争时期,被割给英国。到了1984年,中英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于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了香港的行使,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之后,香港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在与内地很多城市相比较下,香港在社会经济发展很多方面有很多值得内地城市学习的地方。对于城市规划方面,香港城市发展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1. 城市概括

香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交通、金融和旅游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之一。其位于广东省南端、珠江口东侧,北接广东省深圳市,距广州市中心约140KM。香港主要由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三部分组成,包括了230个大小岛屿,总面积1066。53KM2。现有人口600多万,98%以上属于中国国籍。香港平均每平方公里为5890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之一。

2. 城市设计与空间形态结构发展历程

香港当局和政府历来重视香港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其城市结构和城市形态的发展是在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控制和指导下有序地进行着。香港特殊的发展历史,客观上导致了香港城市空间形态呈现出多元文化和边缘文化的特征。

香港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经历了三个阶段:

2.1 初步发展阶段

1841年英国人强占了香港岛,并对香港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他们开发香港的主要目的是把香港建设成"自由贸易港城"。香港开埠时期正值英国维多利亚鼎盛时期,因而,这一时期香港的标志性建筑主要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产物。这一时期香港的城市空间形态深刻地刻下了英国殖民文化的烙印,并对香港后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2 缓慢发展期

这一阶段是指从1930年到1946年,此时香港被卷入国际经济政治旋涡,直接受到世界经济不景气、中国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影响,导致城市发展缓慢,最终,多元国际时代取代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一时期香港的标志性建筑由维多利亚时代的产物转变成国际风格的高层新建筑。1935年建成的汇丰银行成为香港城市天际线变化的突出标志,这一时期香港的城市空间形态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2.3 高度发展阶段

从1970年到1997年,由于香港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城市用地的极度紧张,导致香港城市形态发生巨变,形成高度集约化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其主要特点是:建筑形态高层化;建筑功能复杂化;建筑风格个性化;城市天际线体现大尺度、高密度、多层次的特点。

2.4 全新发展阶段

至1997年之后,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其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没有发生很多的变化

3. 典型街区分析

香港中环是香港的重点街区,它的发展变化最能体现香港城市形态的变迁。如建于1886年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总行是当时香港中环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建筑风格模仿欧洲古典式,盛行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到了1935年,雄居中环的12层具有国际风格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是香港最高的大厦,成为当时香港的象征。如今,香港重重叠叠,鳞次比的座座高楼高耸入云,特别是中环一带,更是大厦毗连,飞廊交接,造型别致,各具风采。耗资50亿港币,高52层的汇丰银行大厦,巍峨雄伟,正面像巨大的火箭塔,大厦主体如待命发射、直冲云霄的巨大火箭。由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设计,造型新颖的高70层的中国雁行新建大楼,如节节生高的竹子,寓意"芝麻开花节节高",大楼最高一节柱好象竖立的大拇指"第一"的雄姿直指蓝天。香港中环银行建筑高度和风格的变化是香港建筑高层化、风格个性化的直接体现,也反映了香港城市空间形态多元化的特征。

相关中环的街道高度比一直在急剧增长,这主要是因为香港人口的增长快,人口密度高,人多地少,香港当局长期以来采取"高层和高密度"的城市建设方针的结果,也是香港高度集约化发展的空间结构的最突出反映。

香港开埠时期,政府山、总督府以及圣约翰教堂等维多利亚风格的建筑成为香港中环天际线中最突出的"点"。20世纪40年代,12层具有国际风格的汇丰银行大厦、中国银行新建大楼等新一代建筑成为香港中环天际线中最耀眼的"点",此时的香港中环天际线是多层次的群体。政府山、总督府以及圣约翰教堂等早期的城市标志性建筑退居为香港中环天际线的背景,香港中环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建筑协调共生,进一步突出了香港城市天际线大尺度、高密度和多层次的特点。

4. 结语

香港面积虽然面积很小,但人口相当密集。在如此密度高的地区,建成有特色的建筑和城市景观,这对我们的城市规划有以下几方面的启迪:

4.1 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空间形态的促进作用

经济发展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纵观香港城市的发展,促进其城市发展的动力,正是其作为自由贸易港之后,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之后才得以城市的发展。

香港进出口贸易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客观带来了其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香港国际贸易的繁荣,既带动了香港房地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有力地推动了香港城市空间形态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4.2 城市规划对城市景观的塑造作用

城市规划过程都会在城市某些地段设置一些具有标志性的建筑,用以体现地方特色。在香港中环的介绍中,汇丰银行作为其标志建筑不断发展。城市标志性建筑的形成,一方面是城市规划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城市地区发展的需要。这一事例说明标志建筑不仅是其本身在该地作用的体现,同时也是在营造了一种城市景观,让该地具有某种标识性。

城市规划中,设置标志性建筑在城市景观上的作用有引导作用和形成城市景观系统的关键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黎伟聪. 香港城市规期检讨[M]. 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l997.

第2篇:城市规划解读范文

铜陵市城乡规划局 查文彪市委组织部组织开展县处级领导干部读书活动,并推荐读书书目,有利于促进领导干部形成良好读书习惯。由于城乡规划具有极强的政策性、综合性。我在通读推荐书目的基础上,特别认真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下谈谈自己的体会:一、要充分认识《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的重要意义《城乡规划法》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要求而制定的一部十分重要的法律。《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和实施,对于加深理解xx大精神,发挥城乡规划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导和调控作用,促进城乡统筹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完善城乡规划工作的体制和机制,规范政府和城乡规划部门行政行为,切实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将发挥重要作用;对于落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要求,推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我市提前八年实现建设小康社会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城乡规划系统的广大从业人员,尤其是我自己必须认真学习《城乡规划法》,充分认识《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进一步做好城乡规划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城乡规划法》的内容和实质《城乡规划法》共七章七十条,与《城市规划法》比较最大的不同是强调城乡统筹,最显着的进展是强化监督职能,最明确的要求是落实政府责任,其重要内容可概括为十个方面:第一,突出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城乡规划法》明确提出: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从内容上看,重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促进公共财政首先投到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项目;强调城乡规划制定、实施全过程的公众参与;保证公平,明确了有关赔偿或补偿责任。第二,强调城乡规划综合调控的地位和作用。《城乡规划法》指出:“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依法批准并公布的城乡规划,服从规划管理”。这就从法律上明确,城乡规划是政府引导和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公共政策,是具有法定地位的发展蓝图。同时,法律适用范围扩大,强调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确立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三规合一”是规划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三,新的城乡规划体系的建立。体现了一级政府、一级规划、一级事权的规划编制要求;明确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突出近期建设规划的地位;强调规划编制责任。第四,严格城乡规划修改程序。对城乡规划评估,修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修改详细规划等,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第五,城乡规划行政许可制度的完善。建立完善了针对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投资体制改革的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制度;规定了各项城乡规划的行政许可。第六,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明确了上级行政部门的监督,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以及全社会的公众监督。第七,对城乡规划编制单位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城乡规划编制单位的资质管理,对规划师职业的管理,都有明确规定。第八,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作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和县城关镇总体规划由本级人大常委会审议,镇总体规划由人大审议。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报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县城关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报县人大常委会备案。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和镇总体规划定期评估须向人大报告。第九,强化法律责任。追究政府和行政人员的责任;追究城乡规划编制单位的责任;追究违法建设行为的责任;明确对违法行为给予罚款的范围和数额;授予市政府强制拆除权。第十,法律授权,建立完善的城乡规划法律体系。三、要积极学习宣传贯彻《城乡规划法》,开创我市城乡规划工作新局面《城市规划法》是1990年4月1日颁布实施的。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工作,《城市规划法》在我市得到了很好的落实,我们及时优质修编了总体规划,大力推进规划编制,初步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城市规划体系;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管理,积极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为优化城市布局、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以及提升城市形象作出了应有贡献。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城市规划法》存在先天不足,例如就城市论城市,不能更好地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植根于计划经济的土壤,不能体现市场经济的新要求,使得规划的弹性不大、刚性不强等,导致了规划常滞后于建设等现象的产生,影响和制约了规划作用的发挥。这在我市以前的规划实践中也或多或少的存在。《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为开创我市城乡规划工作新局面提供了契机。如何推进《城乡规划法》在我市的贯彻落实,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3篇:城市规划解读范文

关键词:特大城市 , 土地使用 , 现状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ransformation, rural and urban planning fine degree of more and more high, especially an extra large city, the importance of basic database has appeared increasingly. Combining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and use database construction of the database of the working conditions of the database construction of the database updating maintenance and puts forward some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and put forward the present situation land use database's construction will become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the new era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 indispensable tool rationality.

Keywords: mega cities, land use, the current situation database

1 .背景

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的逐步转型,我国的许多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的城市规划工作也在逐渐发生着转变。各特大城市由相对粗放的外延式发展逐步向更为精细化的内涵式发展转变,与之对应,诸如城市发展现状的评估、城市建设年度报告、存量土地的更新利用等方面的工作在整个城市规划工作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此背景下,准确的、动态的全市域土地使用现状数据库(以下简称“现状用地库”)对于今后的规划工作尤为重要,是特大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制定、修编、后评估最重要的工作基础,也是城市各个系统专项规划的工作基础。土地使用现状数据库的建立将有助于规划信息平台的建设,有助于对城市空间的理解、分析和判断。

与传统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项目中绘制的现状图相比,特大城市全市域的现状用地库的建库、更新更为复杂,大量的信息收集、判读需要人力、物力的支撑,其应用特点也决定了对数据的准确性有很高的要求。但与此同时,此项工作也有较多的资料可供参考,包括:不同比例的现状地形图、正射影像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

本文以上海为例,结合已完成的几个年份的现状用地库的工作,对特大城市现状用地库的建库、更新及应用方法等提出若干思考和建议。

2 .上海市现状用地库简介

2.1 已有数据

鉴于土地使用现状数据对于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规划院”)一直在尝试建立一个全市域的完整、持续更新的现状用地库。1997年在原规划局的组织下与华东师范大学一起用遥感技术建立了上海市第一张全市域现状图。并在2006年由规划院组织,利用不断进步的遥感航空技术,并由各区县参与校核,更新了1997年现状图,完成了2006年现状用地库,建立了第一个全市用地现状GIS数据库。

此后,在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的组织协调下,规划院与上海市测绘院合作进行2009年与2011年两个年份的现状用地库的更新。

2.2 应用情况

上海市现状用地库广泛应用于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城市建设年度报告、郊区县总体规划等方面,为理性分析及判断起到了极大的基础数据支撑作用。

比如,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期实施评估》工作中,就充分利用1997年及2006年的现状用地数据,对全市、各区、中心城内外等不同层面的土地使用现状规模、结构和变化情况作了全面的梳理和定量分析,得出了很多重大的现状评估和趋势判断结论。

此外,在其他一系列不同层面的区、镇总体规划、规划实施评估等工作中,各年份的现状用地库均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 现状用地库建库及更新要点

3.1 制定稳定、详细的土地使用现状分类标准

前文已述,准确的、动态的现状用地库建设是未来的必要需求和必然趋势,因此,稳定、详细的分类标准十分重要。不同年份的数据的判读依据及口径的统一与稳定将保证数据比较具有可比性,也能客观如实地反映不同时期之间,城市建设的变化情况。

同时,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转轨之后,城市土地越来越具有多样性和复合性,给用地判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分类标准中还应尽可能将一些容易混淆的土地名称进行说明,以保证分类判读的准确性。

在各年份的上海市现状用地库的建库过程中,始终有一份详尽的用地分类标准作为依据,虽然期间对个别用地分类进行了调整,但已逐渐形成一个稳定、完整的标准,很好地指导了建库更新的前期判读工作。

各城市应根据自身发展阶段及特点,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用地分类标准,可根据一些变化情况不断地进行适当的修订,但应尽量保证其稳定性,以确保数据分类口径和统计结果的客观、稳定。

3.2 借助各类相关资料进行地类判读

基于现状地形图及影像图对地类进行判读的工作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部分用地对应的地形图上没有文字标识其单位名称,而通过影像图反映的建筑形态及场地情况有时也较难准确判断出用地性质;此外,诸如低层别墅和农村集中动迁基地等的名称与空间形态也未必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而对于特大城市现状用地的判读又不同于局部地区的现状图绘制,很难做到全覆盖的现状踏勘,因此,借助其他各类相关资料进行地类判读也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上海市现状用地库的建库更新即参考了原土地部门口径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已编规划数据库,完成了一些疑难地块的地类判读。

第4篇:城市规划解读范文

关键词:城市;文化;历史;保护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city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city culture from cultural angle core city.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must unify the form and connotation, extension of the city's unique culture.

Key words: city; cultural;historical;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K10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在为一个城市做规划的时候,无论是发展战略,或是总体规划,再或是城市设计,我们总是以解读一个城市为开始。这种解读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城市物质环境的解读,包括城市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路网格局、城市形态等等;另一方面是对城市经济环境的解读,包括区域经济地位、城市经济水平等等。如果将这两者喻为解读城市的两只眼睛,那么城市文化是解读城市的第三只眼睛。

一、文化的第三只眼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和标志。而城市文化是一个特定的空间发展起来的历史范畴。―个城市的文化是多样性与同一性的统一。即使是两个在建筑风格上极为相似的城市,在本质上也会使在城市中活动的人产生完全不同的社会认知感。因而,除了从物质、经济这两只眼睛来研究城市发展动因外,还必须用文化眼来研究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因。

以文化眼解读城市的另一个原因在全球化经济影响下,中国本身的传统文化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的冲击。因此,以文化眼解读城市的意义除了了解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因外,也是提炼城市文化精髓,使城市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持自身特质的重要手段。

二、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性

基于以上两点,以文化作为理解城市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规划过程中的意义是必须注意保护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使城市文化具有一定程度的连续性。因此,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意义在于:

1、保护城市的发展脉络,使依附于城市物质实体上的城市文化能得以延续;

2、丰富城市的空间和文化,使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城市文化得以互相交融,从而反作用于城市客体,丰富城市的空间和文化;

3、具有教育和回味的作用,使城市居民产生认同感。

三、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原则

城市旧区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之一是城市的组成部分,是具有生命力的有机体。要保持城市文化的魅力,使城市文化得以延续,就有必要保持城市旧区内建筑的“原真性”,这是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最根本的原则。

“原真性”是对旧区建筑表现形式和文化意义内在统一程度的衡量。保持旧区建筑原真性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其本身具有重要的历史、美学等有形的价值,另一方面在这些建筑背后还隐藏着与之价值相关的意义,它是其精神意义的物质载体。因而,旧区建筑等物质实体,如果离开了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的话,就丧失了它们的“原真性”,其本身只能是一堆毫无意义的构件。

四、关于保护城市历史文化方法的观点

城市向前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是无法遏制的。城市在进行大规模更新时,对如何进行旧城改造,如何保存城市的历史文化,陷入了困惑:一方面是旧城中不断恶化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是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害怕投资之后得不到回报。

为了打破这样的僵局,政府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制定产业导向,极力推进旧城改造的速度。由于政府在旧城改造中为投资者树立了信心,各大城市的旧城改造速度也超乎想象。然而伴随这个过程的,是旧城中原本蕴涵着历史文化意义的大批城市景观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商业性开发和贵族化区域。尤其是大城市,商业化与贵族化趋势尤为明显。

因此,由于旧城改造,使得宝贵的城市历史文化丧失了其原真性。产生这类现象的原因是城市旧区内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是一种多元主体参与的方式,其结果难免不受到其中某几个主体的主导和控制。在这些主体中,决策者是政府,利益相关者是直接参与的公众、企业、业主等,参与者是社会团体、专家等几类。

政府――政府是城市旧区改造和历史建筑保护最重要的主体,在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的责任是全面发展,不仅是历史文化保护,还要兼顾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其他问题。

公众(社会团体)――作为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主体,实际是指生于此地、长于此地、并将子孙后代的发展希望寄托于此地的城市市民。

企业(业主)――市场经济下,企业的本性就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各种资本追求历史文化所拥有的潜在经济效益,但企业的价值取向往往以直接经济利益为主。

专家――包括文物、建设、规划等不同行业的专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能站在时代的前沿,把握方向。专家习惯于依据他们的知识和价值标准来判断事情,成为一种“由少数专业人员表达他们的意志,并以此来规范城市各类群体和个人行为的手段”。

由于各主体的利益出发点不同,价值取向不同,致使利益指向多元化,使得它们在旧城改造过程中产生复杂的博弈行为。在这由多元主体结成的网络中,政府、专家与企业基本是整个保护与发展更新过程中的控制者、主导者和实施者。从根本上说,他们决定了旧城改造的实施方向。而公众、社会团体仅仅处于监督、建议的地位,对整体的发展没有实质性的把握。

五、政府在保护城市文化中的作用

我们把城市看成物质和精神的总和,认识到城市文化的存在能体现城市的个性和特征,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性,保证社会各个层次的群体的利益是他们保护旧城、开发新城成功的关键。

政府作为调配社会公共资源的主要角色,其价值观与工作方式对历史文化保护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为了使我们的城市文化得以延续,政府有必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

1、确立一种正确的保护观念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政府的价值倾向直接影响到社会公众的利益。如果政府能始终将公众利益放在首位,将城市建筑与城市文化看作不可分割的统一体,那么在旧城改造和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过程中,商业化与贵族化的倾向就难有滋生的土壤。

因此,政府有必要树立一种正确的保护观念,首先把旧区改造行为与历史建筑再利用行为放到“公众利益”天平上考量,同时将历史文化保护与历史建筑的保护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那样城市的历史文化才能得以延续,公众的利益才能得以维护。

2、提供一种良好的保护机制

观念转变之后,必须有良好的机制作保障。而这个机制必然包括一份良好的保护规划、一种有效的开发模式和一个严格的管理体制。

“一份良好的保护规划”指在保护规划中除了规划中所必须考虑的物质因素外,还要考虑人文的、历史的、社会的等等其他非物质因素。

“一种有效的开发模式”指为平衡改造成本,同时为保持历史文化的原真性,所采取的突破一般开发方法的开发模式。

“一个严格的管理体制”指在改造的审批过程中,每一个建设改造环节、每一种再利用想法都要有严密的论证体系和严肃的评审过程,保证历史文化的原真性。

而在整个改造和再利用过程中,公众参与也必须作为一个法定程序贯彻整个过程始终。

六、结语

以文化眼来解读城市、理解城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城市发展的方向,发现城市的特质。而如何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还有相当多的难题需要攻克。这些难题不仅仅是规划手法上的,还包括了管理模式上的、运作上的,甚至人们的价值观念上的。

因此,尊重城市的历史文化,必须把城市的实体与文化统一起来、保护起来,使城市在空间上与文化上都能得以延续,这才是一个城市长久的生命力所在。

参考文献:

1、“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 阮仪三林林 “理想空间”第四辑

2、“市场经济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再认识――以曲阜为例” 刘海涛朱新社 “理想空间”第四辑

第5篇:城市规划解读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广州EMS专家”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政府办公室政务公开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上城区政府办公室政务公开工作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54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工作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20]16号)精神为指导,按照《杭州市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工作计划表》排定的时间节点,制定我区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工作建设方案,做好依申请公开的系统升级并入,全面优化改版门户网站,切实提高我区政务公开水平,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

一、 2020年政务公开工作完成情况及成效。

(一) 主动公开信息情况

本年度,我办在区政府门户网站主动公开政府信息207条,其中规范性文件4件,政策解读3件,政府文件16件。及时更新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明确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分类、编排体系和依申请公开信息渠道及办理程序等。按时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2020年部门预算、2019年部门决算信息,按规定杭州市上城区2019年法治政府建设情况。

(二)依申请公开方面

2020年区政府办公室共受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件41件,受理的申请件已按规定在法定期限内予以答复。因政府信息公开引起的行政复议2件、行政诉讼0件;没有因我区自身原因引起的行政复议被纠错和行政败诉案件。依法依规做好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答复。对区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办理工作进行规范,针对信息公开中的复杂情况,开展部门联动研究会商,并要求各部门规范答复函格式和答复用语,提升信息公开申请办理质效。继续完善“杭州市上城区政府信息公开综合管理系统”,对全区行政机关的依申请公开并入杭州市依申请公开系统,不断进行数字化提升改造,建成流程优化、智能分析、督查反馈的数据化闭环管理系统。

(三)政府信息管理方面

上城区政府办公室高度重视政府信息管理工作,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年度工作重点,完善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目录,并根据部门职责变化及时进行动态更新调整,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高度重视行政规范性文件等重要政府信息全生命周期的规范管理,通过“中国上城”门户网站规范,并根据立、改、废等情况进行动态调整更新。

(四)政策解读方面

按省、市上级部门要求健全解读回应工作机制。上城区政府办公室及时传递党和国家相关政策,准确解读本地贯彻执行措施。尤其是新冠疫情以来,认真落实各类复工复产政策解读方案、解读材料与政策文件同步组织、同步审签、同步部署工作机制,运用新闻会、吹风会、图表图解、案例说明等多种方式,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影响市场预期等的重要政策进行解读,增进沟通,凝聚共识。同时,针对政策实施和重大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误解疑虑,组织人大、政协和各类代表人群及时回应、解疑释惑,取得人民群众最广泛支持。

(五)平台建设方面

上城区政府办公室将区政府门户网站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第一平台。为保障区政府门户网站安全平稳运行,安排专人维护政府网站工作。优化重点领域信息公开专栏,特别是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征地拆迁、保障性住房、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信息进行集中。同时,做好政务新媒体的集成与梳理工作,按省、市相关要求做好区政务新媒体的管理与督促工作。

(六)监督保障方面

上城区政府办公室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由政务公开科负责,并安排专人负责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并认真对照新修订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完善信息公开审查制度,明确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规程,切实落实政务信息公开相关任务。

二、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020年,区政府办公室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对照新时代政务公开新要求,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1、主动公开深度有待进一步提升;2、解读形式还不够丰富,征求意见代表性过于单一,时间不够充分;3、指导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2021年工作思路和工作安排。

按照上城区政务公开当前整体工作推进情况,后续政务公开规范化标准工作推进的安排如下:

1、继续完善目录修订及数据更新。基于修订后的基层政务公开目录,在2021继续根据国办试点领域标准,做好目录修订和历史数据的梳理及整合。

第6篇:城市规划解读范文

关键词:霍华德生平、理论、误读、再认识

中途分类号:B0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作为规划、建筑专业的从业者,从开始学习城市规划知识开始,霍华德的《明日:一条迈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1898)就不断地被提起,这本书主要内容及插图无一不为大家所熟悉。但是,不管是从听、授角度,还是个人理解角度,大多都只停留在对书中图示的直观浅显认知上,从而造成了误读的必然。而对霍华德本人的人生经历所影响下的理论真实所指;其理论一再被误读的正真原因,却鲜有人研究。

霍华德生平与其理论思想关系

1) 埃贝内瑟·霍华德爵士(Sir Ebenezer Howard),1850年1月29日出生于英国伦敦中心城区,1928年5月1日,逝世于自己所建的田园城市Welwyn。英国伦敦最著名的工业城市中,霍华德出生在这里、成长在这里,所以他对大工业城市有着深刻的亲身体验。工业城市的种种弊端——噪音、空气污染、水质污染、环境恶化、城市人健康恶化……是他生活的实实在在的体验,勿需他人的指示与渲染,他即能明白作为行业人士该有的从业态度。这应该就是他接受乌托邦思想、公共健康思想、逆中心化思想的深层原因。

2)1871年,霍华德移居美国,当时年仅21岁。在内布拉斯加州与朋友合作做了几年的自耕农民,虽然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但是这段经历却对他今后的田园城市农业经营政策的设置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3)霍华德在美国其间还从事过芝加哥速记员工作。由于这个工作使他能够接触、记录到许多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比如:工人生活状况如何改变?合适、卫生的住房如何获得?贫穷问题、房租问题如何解决?等等。所以这段经历能够帮组他确立基本的世界观——关注社会问题,关注普通人的生活。

4)霍华德的从业生涯中一直并没有机会接受专门的建筑、城市设计训练。虽然他在受专业教育方面的不完整,但是并没有影响他的理想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如果从另一方面理解,也许正是因为他的非专业受教育背景,使得他更具有实践自己理想的毅力与能力。5)1876年霍华德从美国回到了伦敦。作为议会和宫廷的速记员,他拥有了更为宽阔的社交空间。他参加了一系列的阅读讨论学习小组,接触到了英国激进主义思想。学习的内容包括:重大政治、经济问题,政治经济学、社会学,进化论,等等。这种经历拓宽了霍华德看待城市问题的视野,了解了当时社会针对许多社会问题所采用的不同解决方案。显然,这些学习与思考为他的田园城市综合理论提供了最为详实的素材和思辨基础。

6)《明日: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一书1898年才印刷出版,书中系统地提出了田园城市思想。霍华德深信他找到了“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为了实现思想,他坚持不懈地工作,真诚与人沟通,发表生动而有煽动力的演讲,成为一名名副其实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活动家;同时他也是一位出色的组织者,很好地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将各方面的人组织起来。1899年,他终于成立城乡规划协会(也称为田园城市协会)。在这个协会中,集聚一批富人、有经验的企业家和一些社会名流,正是在该协会的组织领导框架下,田园城市最终成为了现实。7)霍华德具有多面性的性格:一方面他口才好,擅长演讲,富有激情,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位谦虚、不追求个人名声的人,善于倾听与总结的改革者。丰富的性格特征使他能持之以恒地进行田园城市理论框架建构,深入细节、博采众长、坚持坚定,最后以实干为基础,真实地建设出震惊世界的榜样城市。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理解霍华德的生平主要经历和他的田园城市理论思想的实际内容之间有很紧密的相关性,并能更深刻的理解他本人的理论思想源流:英国激进主义思想;带有乌托邦社会主义色彩的国有化思想;彼得·克鲁泡特金(Peter Kropotkin)的逆中心化思想;亨利·乔治(Henry George)的单一税思想;本杰明·沃德·理查森(Benjamin Ward Richardson)的公共健康思想等。

二、霍华德理论实质及其现实意义

奴隶制后期出现了城乡分离的社会大分工,农业生产已有相当的规模与发展。而城市一出现就被打上阶级的烙印,城市剥削农村成为不可争论的顺理成章之事实。统治阶级向城市集中,“城市中心论”打破城市和乡村的分工协作关系。因此,长期以来,城市规划的主导思想无意识地统一表现为显示统治者的无上权威。在东方《考工记·匠人》营国制度有之;在西方,以教堂为中心的中世纪模式、以奥斯曼改造巴黎为楷模的的巴洛克规划模式、以纽约曼哈顿为代表的金融寡头模式等等,比比皆是。

然而,霍华德却能走出另一条路,他的《明日的田园城市》第一次把人民解放的愿望全面体现在这本城市规划专著上。他说:“那些拥挤的城市已经完成了它们的使命;它们是一个主要以自私和掠夺为基础的社会所能建造的最好形式,但是它们在本质上就不适合于那种正需要更重视我们本性中的社会面的社会——无论哪一个非常自爱的社会,都会使我们强调更多关注我们同伴的福利。”这种思想之光明,无疑为城市规划事业开创了一个新纪元!尽管霍华德也许把社会制度的变革看得过分简单,对既得利益集团的反抗估计不足。然而,他确实超越了城乡二元对立的思想禁锢,对未来的城乡结构做了十分有益的设想与探索。在拜金主义、权钱交易左右城市发展的时代,他的主张难以实现并不奇怪,可现实是,田园城市理论及其样板城市一百多年来经久不衰的顽强生命力足已证明了它是人民的共同期望实现的未来。三 结论

《明日的田园城市》理论其核心内容是关注城市的人民性,呼唤创造人民的城市。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当前城市的光鲜亮丽外表大多不过是金玉其外——以贪婪为动力,以金钱为目标,不关心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的城市,不可能真正促进社会走向繁荣。

参考文献:

魏立华. 中国城市规划理论应立足国情. 城市规划学刊,2005[06]

金经元. 《明日的田园城市》的人民性标志着城市规划的新纪元. 城市规划汇刊,1998[06]

第7篇:城市规划解读范文

关键词:漓江;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市政专项规划;市政工程设计

Abstract: The water shortage and water pollution has become the world's two larges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ity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system is to ensure that the city of normal water, water supply, drainage and sewage treatment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and other functions, it is the important infrastructure of city.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Yangshuo project, discussed about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from the planning to the engineering design process and key points.

Key words: Lijiang; planning;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urban planning;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TL35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项目概况

1.1工程总体概况

阳朔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南面,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的美誉,随着阳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稳步推进,县委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以建设新城区,疏解老城区的办法,全面提升阳朔城市旅游品位。

1.2设计内容

我院负责设计的《阳朔新城区市政工程规划与勘察设计》项目,包括市政专项规划、市政工程设计、工程勘察等内容。下面着重分析一下给排水市政专项规划和管道工程设计的要点。

1.3 阳朔新城区现状概况

阳朔新城区位于桂林市阳朔县南面,土地开阔平整,四周环山,田园风光优美秀丽。阳朔县新区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区内主要的宽阔地带属岩溶地貌,地势较低,为丘陵地带。

拟定工作思路

上层次规划解读 现状调查分析 市政专项规划 工程设计

上层次规划解读

给排水工程设计应以批准的城镇总体规划和排水工程专业规划为主要依据。对《阳朔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5)年》及《桂林市阳朔县新城区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充分解读为后面的专项规划及工程设计奠定了基础。

3.1人口及土地用地规划

总规中,2015年阳朔县城总人口达到7.7万人,至2025年达到10.3万人,规划2025年城区建设用地10.75平方公里。控规规划2020年新城区居住人口控制在5万人以内。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用地共分6大类,18个中类。

3. 2对给水工程的解读

总规中明确阳朔县现有水厂供水能力为2.6万m3/d,水源为漓江。规划于龙角山北、石板桥村西新建第二座水厂,规模为2.0万m3/d。由第二水厂与现状第一水厂联合供水,供水总规模为4.5万m3/d。控规规划本区用水量为5.3万m3/d,新建第二座水厂,规模为2万m3/日。本轮规划扩建第二水厂达到7万m3/日,为新区供水。在城北组团新建两条DN800管道至新城规划区,区内主干管呈环状布置,管径在DN400—DN800,次干管管径为DN300。

3. 3对排水工程的解读

总规规划本区采用分流制排水体制,重现期为1~3年,管径为DN400~DN600,最小坡度不低于3‰。近期污水量预测为1.5万m3/d,远期为3.0万m3/d。控规中雨水规划同总规内容,远期污水量为4.24万m3/d,本轮规划扩建现状污水处理厂达到4.5万m3/d。污水管布置在道路东北侧的非机动车道或车行道下。规划区污水管道最大管径DN800毫米,最小管径DN400毫米。

现状调查结论

4.1给水工程

现状水厂供水能力为2.6万m3/d,无扩建用地,难以向阳朔县新城区提供用水。规划区内没有水厂及供水管网,用户主要靠打水井供水。

4.2雨水工程

新城区主要河流有田家河、栗木河及其一条未命名的5-18m宽小河涌。其中田家河在规划区内长约5.4km,常水位105m~107m,新区内雨水排放通过地面散流至现状水体。

4.3污水工程

现状阳朔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规模为1.0万m3/d,目前已经完成了二期工程及厂外提升泵站的建设。二期工程总规模为2.0万m3/d,其中近期1.0万m3/d,远期将增加1.0万m3/d;厂外泵站土建按照2.0万m3/d设计和建设,设备为分期安装,近期1.0万m3/d,远期增加1.0万m3/d。新区内没有现状污水管道。

市政专项规划设计

5.1给水工程

采用综合生活用水量指标预测法及用地性质用水指标预测法对需水量进行预测后比较,得最高日需水量为6.09万m3/d,按业主要求考虑南拓发展用地的水量为1.2万m3/d,用水量总规模为7.29万m3/d。因此,规划第二水厂规模不应小于8万m3/d,第二水厂主要为新区供水,富余水量(约6千m3/d)可向阳朔县老城区供水。

管网平差时输配水管网按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计算,时变化系数考虑旅游高峰期流动人口集中用水的因素取1.6,如考虑南拓用地时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为1350 L/s,消防工况校核流量为1420L/s,事故工况校核流量为945 L/s。根据管网平差结果,主干管管径为DN400—DN800,次干管管径为DN300。配水管网的供水水压宜满足用户接管点处服务水头28m的要求。

5.2雨水工程

采取“高水高排,低水低排,自排为主”的原则。雨水工程的规划根据竖向工程的调整采用了两种思路。

第一阶段,属于项目前期阶段,业主同步委托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写《阳朔县新城区水系及防洪专项规划》。竖向规划确定新城区采用20年一遇防洪标准(114.07m)设防,并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校核。若采用全区抬高至114.07的填土方案则投资过大,考虑自排与抽排相结合,设置防洪提解决内涝问题。

第二阶段,《阳朔县新城区水系及防洪专项规划》已定稿。竖向规划专业通过土方平衡验算确定了规划区竖向标高,确定了阳朔县新城区防洪采用填高地块标高到洪水位以上的方案。根据确定了的竖向标高设计,结合规划区河涌水系布置,采取就近排水的原则,雨水主管管径范围是d800~BxH=2000x1800,最小坡度不低于1‰。

5.3污水工程

根据给水量预测,污水排放系数按0.8进行折算,新城区污水量为4.87万m3/d。本次专项规划对污水厂的规模进行调整。参考老城区现状污水量将污水处理厂扩建为总处理能达到6.87万m3/d,污水量构成为老城区2万m3/d,新城区4.87万m3/d。

根据阳朔地形特点,规划区地形南高北低,其中规划区内最低点(110.00m)在北部并靠近污水处理厂,规划区内最高点(121.00m)在规划区南部,从规划区竖向标高分析本区域适宜采用重力流收集沿途污水,应该综合考虑污水管道的过河方案。以降低施工难度和减少工程投资、减少后期管理难度为目的,通过优化污水干管布置方案,尽可能少设置或不设置污水提升泵站,同时避免设置倒虹管工艺。

污水工程的规划根据竖向工程的调整分别采用了两种排水思路。第一阶段,于规划绿地新建1座污水提升泵站,规模为设计流量783l/s,扬程8米,占地约需2000m2。分为5个排水系统,主管管径在DN500~DN1200,埋深范围4~7米。第二阶段竖向调整后本规划区污水系统可以自流排放,不需要设置中途提升泵站,结合水系规划,将污水主管设置在不影响排水行洪的次干路上,管道和堰合建,全区域仅有两处倒虹管工艺过河。

工程设计

6.1给水工程

根据专项规划管网平差成果,从第二水厂引两条DN800给水管至阳朔新城区;区内配水管网布置成环网状。给水管道沿道路敷设,布置在非机动车道下或道路绿化带内。给水管管径小于或者等于DN400时采用给水PE管,过河时采用焊接钢管;管径大于DN400时采用球墨铸铁管。

6.2雨水工程

雨水管道的排放按照就近原则分别排入田家河及栗木河。雨水管道采用Ⅱ级承插式钢筋混凝土管排水管,管道埋深不大于4米。车行道雨水口采用偏沟式双(单)箅雨水口,摩托车道侧石边雨水口采用偏沟式单箅雨水口,采用球墨铸铁雨水箅子。人行道及自行车道的排水采用生态排水方案,降低绿化带,设置碎石排水盲沟接入摩托车道雨水口。此排水方案景观效果好,造价低。

6.3污水工程

管径小于DN500的污水管采用高密度聚乙烯双壁波纹管,管径大于等于DN500的污水管采用HDPE钢带增强螺旋波纹管。大于等于40米干道双侧布管。

结语

合理的城市给水排水工程规划设计要求设计者和管理者对城市基本自然条件、经济和社会状况都要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科学的给排水规划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搞好城市给排水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关键。

参考文献

第8篇:城市规划解读范文

为什么世界上有的地方城市多,有的地方城市少?一个城市为什么建在这里,而不建在那里?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就必须了解城市的区位因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说课稿教学设计资料,提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欢迎你的阅读。

高中地理说课稿教学设计一

教学重点

1.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2.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3.城市功能分区。

4.中心地服务范围的特点及其商品等级和服务等级的关系。

教学难点1.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2.中心地理论。

教具准备课件、投影仪、补充图片。

知识与技能

1.明确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掌握其分布特征。

3.了解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并理解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状况在城市功能分区形成中的重要性。学科~网

4.了解中心地的概念,掌握其数量与城镇规模的关系,并理解中心地理论。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讨,使学生学会分析城市分区及其土地利用情况的方法。

2.利用个案分析,归纳城市功能分区划分依据和研究过程。

3.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中心地”理论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明确城市区位选择、城市功能分区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结构思想。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

“不同聚落的景观图”

师请学生观察城市与乡村的区别,并回答城市与乡村有何区别。

生(回答)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与乡学%科网村相比,城市具有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的特点。

师(承转)为什么世界上有的地方城市多,有的地方城市少?一个城市为什么建在这里,而不建在那里?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就必须了解城市的区位因素。

板书:一、城市区位分析

推进新课

师什么是城市区位?

生城市区位是指城市与外部自然的、社会的和经济的事物间构成的空间关系。

师(激励性评价)从概念中可以看出,城市区位的选择既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也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因此,城市区位既有自然地理区位,也有经济地理区位。什么是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呢?

生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

师(进行激励性评价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下列图片。)这些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地理区位有哪些关系?

(图二)重庆位置示意(图三)

[合作探究]

学生分为两组,一组讨论探究(图一)、(图二),二组讨论探究(图三),讨论后回答。

一组:为什么在大河入海口处,在优良的海港和河流附近,在干流与支流交汇处,有利于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二组:为什么在临近河流、湖泊和海洋的地方,有利于形成城市?

师(激励性评价后,精讲)从图中,我们观察到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对

城市区位选择有很大影响,另外,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山前平原,在荒漠地区的绿洲,也有利于形成城市,而且,由于自然地理过程通常是很缓慢的,因此自然地理区位对于城市的影响是相对稳定的。学习了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请同学们来完成下列探究题。

世界上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为什么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在河口三角洲,为什么城市会相对密集?在滨海地区、平原地区、低海拔的河谷地区,为什么城市会比较多?请谈一谈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

资源库生(合作讨论,探究后回答)因为在中低纬度地区,既有适度的降水,又有适中的气温,所以世界上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河口三角洲,由于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的先进地带。滨海地区、平原地区、低海拔的河谷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地理区位。

资源库(承转)以上举例,分析的是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地理因素,下面我们再来学习城市的经济区位。

师(提问)什么是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

生(读书后回答)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经济事物的空间关系。

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并思考:武汉与攀枝花的形成与经济地理区位有哪些关系?

课件展示:

生(合作探究后回答)武汉位于京广线上,并有汉丹线、武大线等经过,因此,铁路交通很发达。武汉位于长江与汉江汇合处,水路交通很发达。攀枝花的兴起是随着攀枝花铁矿的开采而发展起来的。

师(评价后提出)除了铁路、工矿企业外,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还受哪些经济事物的影响呢?

生(阅读教材后回答)还有港口、城市、商品、农业基地等经济事物。

师(继续提出问题)这些经济事物对城市经济地理区位的影响是否有变化呢?

课件展示:

图片“株洲城市的发展图”

师分析讨论哪一要素的变化对株洲的分布及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

生交通线的变化。

师(评价后指出)这说明城市经济地理区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空间格局的变化而改变。

师城市区位除了自然地理区位和经济地理区位外,还有什么样的区位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8活动材料,并讨论一个城市的地理区位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

[合作探究]

生城市区位还包括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分析城市的地理区位,应从自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来分析。

师(承转)掌握了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因素,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城镇的空间布局有何特点呢?

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师(精讲总结)城镇空间分布具有以下特点:(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较多,并在其人流、物流的集聚部位形成较大的城市。(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在两条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比如两条或多条铁路交会处、铁路干线与公路干线交会处、两条或多条公路交会处,也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4)在历史文化胜地、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都有可能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高中地理说课稿教学设计二

知识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划分。

3、了解24节气划分及对农业的意义。

4、理解地球上五带的形成。

德育目标

通过理解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思维的方式方法,使学生获取学习知识的进取精神。

教学建议

关于四季的划分的教学建议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划分四季的依据,既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季节的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这里需要强调季节的变化与日地距离无关。然后,引导学生读《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图,明确我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四季划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最后,指出我国以二十四节气划分四季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

关于五带的划分的教学建议

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从读《五带的划分》示意图引入。要求学生明确五带划分的界限和依据,掌握地球上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最后,教师指出五带划分的地理意义。

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教学建议

正午太阳高度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这是产生正午太阳高度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直接原因。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然后找出变化规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一年内可获得两次太阳直射,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值的出现,要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而定。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的教学建议

昼夜长短的变化,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教学中,可利用课本中《二分二至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从晨昏线的位置变化入手,分析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对比,找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需要强调的是,昼夜长短的变化是一个渐变过程,其中有量变也有质变。不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夜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昼现象;昼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夜现象。从赤道到两极的任何地点,昼夜长短都会出现由极大值到极小值的周期性变化。只有赤道上无昼夜长短的变化,全年昼夜平分。

教学设计方案

〖导入新课〗复习地球公转运动中有关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知识,引出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教学〗

1.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2.提问:分别找出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说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讲解: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4.板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冬至日南回归线,向两极递减。

夏至日北回归线,向两极递减。

春、秋分日赤道,向两极递减。

〖昼夜长短变化的教学〗

1.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昼长》

2.提问:结合生活实践,说明北京冬、夏季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分析说明在二分二至时北半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情况。

3.讲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夏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23°26ˊ),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渐长昼渐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渐短昼渐长;冬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23°26ˊ),北半球各地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圈)经过南北极点,与某条经线圈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各为12小时。

4.板书: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

夏至日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极昼)

冬至日昼短夜长且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极夜)

〖四季划分的教学〗

1.读图:《二十四节气与四季》

2.提问: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种四季划分方法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3.讲解: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都是属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每转过90°划分为一个季节;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都是将一年之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的季节定为夏季;将一年之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定为冬季;冬夏的过渡季节定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体的划分时间上有先有后。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节开始早于欧美国家,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4.板书:四季的划分:我国以“四立”划分

欧美以“二分二至”划分

〖五带划分的教学〗

1.读图:《五带的划分》

2.提问:说出五带的划分界线和划分的依据。

3.讲解:在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它是人们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基础。

4.板书:五带的划分:名称和界限

高中地理说课稿教学设计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影响。

师:通过上节课活动的讨论,我们知道山脉是我国地形的骨架。其实,山脉不仅在我国是地形的骨架,对于整个地球表面的地表形态来说,山脉也是陆地的骨架。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看到的喜马拉雅山和维苏威火山的景观吗?它们的成因有何不同?

生:记得。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维苏威火山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但前者是由于地壳的运动形成的,后者是岩浆喷发形成的。

师:对,说明大家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喜马拉雅山就属于褶皱山脉。

(板书)褶皱山

[教师精讲]

(播放动画“褶皱的形成”,投影图片“褶曲示意图”)

师:褶皱是怎样形成的?褶皱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生:岩层由于地壳运动的强大挤压作用而发生变形,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就是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

师:对。看图说明,褶曲有哪两种基本的形态?如何区别它们?

生: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背斜,一种是向斜。从形态上可以区别它们,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

师(微笑):如果你是一名野外地质工作者,你到大自然中去,用刚才的方法作为判断背斜和向斜的依据,那么你很有可能“南辕北辙”啊。

生:(看图4.9“褶曲示意”,认真观察、分析背斜、向斜的根本判断依据)

师:在真正的野外地质工作中,一座山岭并不一定就是背斜,一个谷地也不一定就是向斜,这是为什么呢?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真正依据呢?

生(看书):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据。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师:很正确,请看动画。

(播放动画“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引导学生对背斜、向斜中岩层的受力进行分析,理解成因)

师:为什么背斜反而会成为谷地,向斜反而会变为山岭呢?

生:背斜的顶部受到的是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所以变成了谷地;向斜的轴部受到的是挤压力,岩石坚硬,侵蚀的速度很慢,反而成为了山岭。

师:很好。我们把背斜或向斜发育成的山岭或谷地,统称为褶皱山。有的规模很大,如南美的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出示世界地形图,让学生找出这两大山系)有的规模很小,只有几十米。

(阅读材料:板块运动与褶皱山系。用图片投影出岩石圈六大板块的构成,使学生借助于直观形成对六大板块的认识,理解板块运动与地貌成因之间的关系)

(活动探究)

(p80活动。活动1是对学生是否能学以致用的检验,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背斜、向斜的根本判断依据。活动2需要结合背斜、向斜不同部位的受力分析,让学生展开讨论,得出结论)

师:活动1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山岭,一个谷地,究竟哪一个是背斜,哪一个是向斜呢?请大家展开讨论,根据刚才掌握的判断方法回答。

生:乙地是背斜,甲地是向斜。甲地由于轴部受压力,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所以最后成了山岭。而乙地是背斜,它的顶部受到的是张力,岩层破碎,容易被侵蚀,反而成了谷地。

师:很好!说明大家真正学会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了背斜和向斜根本的判断依据。请看活动第2题,思考后回答。

(本题有难度,学生可能回答不够到位,教师评价总结:背斜是天然的拱形构造,安全稳定。而向斜是一种储水构造,不利于施工,且隧道开挖部位受到的是张力,易破碎塌方)

师:地壳的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褶皱山脉是其形成的一类,另外一种常见的由地壳运动而形成的山岳是——断块山。

(板书)(二)断块山

(出示动画“断层的形成”)

师:根据动画,请说一说断层是怎么样形成的?“断层”和“断裂”一样吗?

生:地壳的运动产生了强大的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力时,岩石就会断裂破碎,这只是断裂。如果断裂面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这才是断层。

师:非常好!那么断层会形成哪些地貌呢?

生: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断块山)。

师:对!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广泛的地貌形态,有的规模很大,如华山。

师:华山、泰山都是中国的五岳名山,你知道它们各自以什么特点著称吗?

生:华山——“险”,泰山——“雄”。

师:很好,说明大家知识面很宽。正因为华山和泰山是由于断层而形成的断块山,耸立在谷地和平原的边缘,才显得那样高大雄险,庐山也是的断块山。

(活动探究)

(p81活动,地质构造是学生此前没有接触过的概念,需教师作以说明)

(地质构造:由地壳的运动而引起岩层的变形或变位)

(出示图片“褶皱山——喜马拉雅山、断块山——华山”)

第9篇:城市规划解读范文

通过加强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学习及社会人文知识的学习,全面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掌握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规定、措施,熟知本部门业务知识,不断加强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为政治思想坚定、道德品质高尚、业务知识熟练的有用之才。

二、任务目标

1、熟读邓小平理论,全面学习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报告、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内涵,随时掌握国家的最新时事。

2、熟记《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理》、《城市规划法》、《园林绿化管理条例》、《食品卫生法》、《环境保护法》、《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中由本部门负责实施的有关条款。

3、了解《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执法错案追究办法》的全部内容。

4、精读两部古代文学作品:《隋唐演义》、《资治通鉴》;精读两部现代文学作品:《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5、建立政治理论与业务知识两中学习笔记,每种笔记每周字数不少于1000字。

6、年底在报刊上至少发表10篇文章。

7、从现在开始,为司法资格考试作准备,力争明年取得司法资格证书。

三、实施步骤

1、每周

一、

三、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有关内容。以《邓小平文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60问》《十六大报告》、《十六届三中全会公告》为教材。每次学习一个章节,在学习中做好学习笔记,重点记录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及学习中的启发体会。每天细读报纸上有关国家时事政治的报道,对重要的内容做记录摘要。

2、在积极参加局里统一组织的学习活动,完成局里安排的各项学习任务的同时。每周

二、

四、五学习城市管理执法业务知识,对《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理》、《城市规划法》、《园林绿化管理条例》、《食品卫生法》、《环境保护法》、《城市道路管理条例》中由本部门负责实施的有关条款逐一摘录,每次学习时背诵其中的10条。对《行政处罚法》中处罚程序规定、处罚权限规定、法律适用要求熟练掌握,在学习时,以背诵为主,每次熟记其中的5条。

3、对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执法错案追究办法得等法律法规的学习,每周至少学习一次,时间安排在周末,每次详读其中的1-2个章节。

4、每天保证有1个小时的时间复习司法考试的相关内容,重点是背诵考试所涉及到的法条。时间安排在早上起床后和晚上9:00后。

5、名著阅读。每月精读一部,从九月份开始,第一个月读《隋唐演义》,第二个月读《资治通鉴》,第三个月读《平凡的世界》,第四个月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每读完一部,要写出读后感,字数不少于1500字。

6、每周保证有一天的时间深入一线采集新闻线索,认真总结执法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发觉执法工作中的典型事例,每周至少向报社投寄4篇新闻稿件。

四、保证措施

1、加强监督制约,认真自律自省。检查以自查为主,辅以必要的外部监督检查。制定个人学习计划日记表,交办公室主任一份,自己留存一份,每天睡觉前对照学习计划日记表中的学习计划填写个人学习开展情况,查找在学习开展中的不足。每周向办公室主任汇报一次个人学习开展情况,每月向分管领导汇报一次个人学习开展情况,随时接受监督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