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危机与危机管理范文

危机与危机管理精选(九篇)

危机与危机管理

第1篇:危机与危机管理范文

社会组织以一种看起来很正常的方式不断的运作着,当利益相关者间的利益关系由于环境的变化随之发生改变的时候,公共部门管理者与公众都认为现存解释模式、程序、规则等足以避免风险,于是对危机的到来严重估计不足。这些往往体现在管理者对风险警觉的微弱退化、对危机减缓与反应能力逐渐地衰退等方面。当有关迫临危机的大量信号被忽略时,触发事件就此发生。触发事件常常是因为对威胁信号的不重视,管理者没有提前介入研判分析而导致。从信息的角度分析,危机其实就是当条件发生改变时危机信号没能被有效接收,反馈信息没有得到及时变更所导致的组织系统整体应对失调的一种状态。可见,危机信号的预警监控与评估反馈对于有效避免危机的发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危机信号的不被接收有多种可能性存在:一些细微的威胁信号可能本身就不易被察觉或是侦查发现,可能他们常常包含一些新的、非常规的信息隐藏在大量常规的信息群中难以被发现;侦查也可能受到新环境的变化而遭中断;组织也会因为某种原因对危机信号的传递设置障碍,比如下属往往向上司“报喜不报忧”。由于这种失真可能性的存在大大限制了危机信号准确向上传递的能力。触发事件的到来加快促进了危机发展成严峻的局面。触发事件首先暗含了危机初始时期的很多信息,包括起因,规模,类型等。其次是触发事件一旦爆发,即会引起组织内外的强烈关注,包括新闻媒体,社会各界的公开化的注意。其效果也具有两面性:要么对于触发事件束手无策,事态借着媒体的宣传愈加严重化;要么获得管理者的足够重视,立即采取了相关应对方案和减缓措施来降低其破坏性。可见,危机事前的沟通改善可以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危机信号的预警和信息数据库的建立。(2)信号传递中人为干扰的规避。(3)媒体干预。(4)“三大意识”(风险意识、法制意识、参与意识)的培养。(5)民意的早期收集。首先,危机信号的预警需要一个双向沟通的模式来进行。基层组织及时将一线的有倾向性的危机信号进行甄别与筛选,梳理出达到一定危机等级的情报上报给上级部门进行决策判断与支撑。上级部门在收到下级的情报后应及时的分析研判并及时反馈于下级部门,以便于作出下一步有针对性的预警工作部署。在此沟通期间积累的信号群应形成数据库,以供将来具体的分析、汇总和研判。其次,上级部门要通过积极主动的正面沟通,向基层灌输危机意识、法制意识和参与意识,来扼杀一些可能会出现在危机爆发初期时的因盲目自信而忽视微小危机信号的苗头性思想。要通过间接的侧面沟通,从群众的走访和舆论的报道中获悉危机信号的源头,来掌握那些可能已经被掩盖或是隐瞒了的触发事件,从而有机会作出及时的补救措施,来有效规避危机信号传递中的人为干扰。

二、危机事中阶段的沟通现状与改善建议

触发事件的爆发标志着危机进入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高度的不确定性,也正由于高度的不确定性,管理者与公众可能会感到困惑、惊讶、震惊、紧张甚至迷茫。随着利益关系的变化,公众心理也产生了极大的波动,激动、害怕、愤怒、悲伤、失落等情绪充斥其间,起伏不定。管理者面对着公众失控的情绪,即将瓦解的信任关系,必须在不确定的环境下作出紧急决策,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来回应公众。然而,毕竟是在信息极度缺乏的混乱情景下作出的判断,管理者面对着不为熟知的新环境常常会感到无可适从,呈现出反应迟缓,应对不及时的现状,进而失去了采取行动的黄金时间。有的管理者没有开拓思路,妄想用以往的常规思路来解决新出现的危机,实际上却很少能够奏效。因为危机本身就是对新的异化信号没有及时反馈而导致的现有应对系统失调的一种情境,常规方法早已失去了应有的协调能力与作用。公众情感波动的产生与利益关系失衡、信息不对称有一定的关联。尤其是后者,当公众对信息的急切需求随着触发事件的爆发而中断,原有的解释模式不再奏效,公众与政府等社会组织的信任关系就此一步步的瓦解。因此,优化信息传播渠道成为了重中之重。信息可以让参与的公众观察他人在危机中如何表现,听取他人作出合理的解释,来对危机的威胁程度的进行精确化判断。同时信息也可以通过增强管理者的信心来使其直面危机,相信局势还是在参与者的控制之下的,从而提高应对能力。由于不确定性,危机管理者通常不得不在缺乏信息的情况下作出反应和采取应对措施,这些反应的实施形式可能会加剧损害也可能会有利于后续的积极行动。但是不管何种效果,管理者只有在做了以后才能理解一项决策的效果到底怎样?而这些实施的形式通常体现为:管理者的公开承诺,具体的解决能力,公众对政府的期望这三个方面。触发事件以后,管理者最初的反应与解释可能成为公开承诺,通过媒体的传播不断得到固化。而这些公开承诺常常体现为一些不可更改的断言,一些有关技术、操作及能力公开的看法发表。承诺一旦做出往往就难以撤销、难以否认甚至难以修改。倘若因为履行承诺的能力不够或者公众的期望过高导致信任关系的变化,那么公共部门只能被迫地不遗余力地支持原先的承诺,并为这些承诺提供辩护和解释,但是却不能撤销、否认或是修改。经过上述分析,本人认为在危机事中阶段可以在以下五个方面改善危机沟通:(1)多部门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2)公共信息的披露与舆论的正向引导。(3)公众诉求渠道的拓新与利益的协调。(4)公众情绪的疏导与理性化处置。(5)职责的准确界定与执行力的有效提高。首先可以增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将引起危机的利益矛盾梳理清晰,形成一种多部门整体配合,协同处理的机制,集中“诊断”,联合治理,从而达到疏导民怨,化解矛盾的效果。对于民众传递合理诉求的渠道也要保证畅通和多样化,以免民怨因一时无法疏导而致日后的聚集爆发。其次,加强政府部门面向公众的沟通机制建设。面对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要有及时主动披露的习惯,要有一套完善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来正当的引导舆论的走向,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对于公众正当的情绪波澜要通过沟通及时的把控,并作出理性的处置。甚至要建立一支具有心理疏导专业资格的专家团队来服务群众,以及时消解不良情绪的蔓延。第三,对于危机事件的处置过程也要加强上下沟通,和平行沟通。对指挥中心的指令要领会和恰当的执行,对处置中的突况要及时的分辨和上报。对于闹事群众的处置行为也要合情合理,疏导为主,暴力控制为辅,严格限定在法律的框架下执行。

三、危机事后阶段的沟通现状与改善建议

第2篇:危机与危机管理范文

危机蔓延之快、之广令人瞠目结舌,这又是一场民族企业及其品牌的大救援行动。在中国政府、天洋食品厂等多方努力下,毒饺子事件最终尘埃落定,日本兵库县查出的毒饺子,主要是超市内用于防虫的敌敌畏药剂飞散后,附着在商品上造成的。消费者如释重负,天洋食品厂最终也摘下了“生产毒饺子”的帽子。

毫无疑问,天洋食品厂是此次事件的最大受害者。日本媒体有关天洋食品厂生产毒饺子的报道一经刊出,天洋食品就陷入危机泥沼。为了配合调查,天洋食品厂从1月30日开始停产数日,并且召回全部在日食品及路途食品。随后积极进行危机公关,调动各方人力、物力、财力,与政府沟通,联系权威机构检测食品,召开新闻会,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损失。最重要的是天洋食品厂的品牌美誉度受到损害。

中国整体的外贸型食品企业遭受极大的冲击。天洋事件发生后,日本厚生劳动省也向日本各都道府县政府下达通知,要求报告类似事例,同时公布了进口河北省天洋食品公司其它产品的19家公司的名称和产品名单,要求各地方政府勒令各公司停止销售这些产品,日本食品生产厂家、食品流通产业等也暂时停止使用中国进口的食品材料。此外,1月31日,韩国也采取行动,开始对从中国进口的饺子进行清查。据韩国媒体报道,韩国有关部门官员已经同中国方面进行了核实,确认韩国没有进口与问题饺子同一品牌的产品。

河北石家庄天洋食品厂是外向型企业的典型代表,该企业自1995年获日本农水省注册,并于2001年3月和2005年6月,两次通过日本农水省现场复查。该厂10多年来对日出口产品质量稳定,在其过往的生产经营当中,都能保持良好的产品质量和客户信用,即使如此同样面临毒饺子事件冲击,那么其他同类的外向型企业,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市场上,在经营出口的业务当中,发生类似事件的可能性也同样存在。

当不确定性成为常态的时候,外向型企业在危机管理方面需要做好基本层面的工作。在管理上树立危机理念,使企业员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充满危机感。开展危机培训,提高员工面对危机的心理素质和处理危机的技能。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不排除偶然的原因,但多数危机的产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要做好危机预防工作。

第3篇:危机与危机管理范文

第一个概念是意见竞争。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由于权利、技术和专业的傲慢,导致我们在竞争当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状况。互联网语境之下,整个公共舆论,特别是应急事件、应急议题,总会出现多样的意见竞争,比如真相和谣言的竞争、科学与偏见的竞争、主流意见和边缘意见的竞争,多样的意见在竞争当中就会出现我们不想看到的结果。

首先,政府部门、企业、媒体、知识精英必须对未必正确、正当的舆论真诚地倾听。同时要做到不说谎、讲真话,如果我们失去了信任,应急管理是不堪设想的。其次,要主动告知。应急单位和应急机构主动注入的信息越真实、丰富、生动、可理解、可接纳,外界的猜测、质疑、造谣可能就会越少。第三,管理部门发言人表达方式上的差错造成的问题,实际上是背后价值观的问题。无论我们做怎样的应急广播,无论怎样介入应急状态下的舆论当中去,千万不要只站在自己单位、自己单位领导的利益和立场上讲话,一定要站在公众的利益上,即便不精彩,也不会犯错误。

第二个概念是价值认同。与价值认同相对的概念是事实认同。事实是客观的、物质的、外在的,比如说灾情怎样发生的,进展到怎样的程度,我们遇到了怎样的问题。在危机当中有两个层面的认同,一个是对事实本身的认同,称为事实认同;还有一个是精神层面的认同,比如情感、尊严、道德、审美、理想、信仰等称为价值认同。如果我们缺少精神世界的谈话,缺少对尊严、伦理层面的动员,我们的应急管理往往也会失败。在危机当中,我们要开辟一个态度空间,用态度空间换取应对时间,并和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尤其是和公众形成价值的共同体或关系共同体,而不只是一厢情愿的表达。

第三个概念是多元参与。互联网的时代是一个“对话”的时代,在危机实践中,要想单靠政府部门、新闻媒体或专业的知识精英开展应急管理是有局限的,谁都不能替代大众自己来做出决定。“对话”这个词很容易被管理部门忽视。我们更强调宣传和广而告之,但在互联网语境下,参与就是对话。告知形式是有局限的,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更多公众能够参与进来。

第4篇:危机与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危机;危机管理;战略管理;整合

一、企业可能面临的危机

危机是指危及企业形象和生存的突发性、灾难性的事件,它通常会给企业和公众带来较大损失,严重破坏企业形象,使企业陷入困境乃至破产。企业危机主要由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由于不确定性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企业危机必然是无处不在的客观存在。

1.内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企业危机。(1)企业员工解雇或流失、员工士气低下带来的危机。企业每一次员工流失都会导致员工焦虑,对企业未来产生不稳定感。当员工感到工作有压力或不被信任时,其士气就会受到打击。待遇得不到提高,工作得不到褒奖,都会沉重挫折和打击企业员工的信心。当上述问题严重到足以影响企业的生产力、盈利能力甚至工作场所的安全时,就会引发企业信心不足的危机。(2)企业财务恶化产生的危机。企业财务包括筹资、投资、资金使用、资金回收、利润分配等,不管哪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带来企业财务危机。筹资结构不合理,将导致企业筹资成本过高,偿债困难;投资结构不合理,将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减弱,变现困难;支出结构不合理,将导致企业积累能力下降。任何一种财务结构的恶化,都将给企业带来财务危机。(3)产品缺陷或质量隐患以及技术上的失误带来的危机。这些问题可能是一些能够加以补救的小问题,后果是使企业在公众眼里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有可能是一些灾难性的问题,很难得到弥补或修正。这些问题往往会导致企业产品被退货,甚至有可能扼杀一个品牌或产品线。(4)工作事故带来的危机。制造企业和高风险的企业中经常会发生事故,其中大部分是一些日常的事故,很少会对企业产生长期的危害。但当某位员工或顾客是在企业内部致残或死亡,或者是由于企业所犯错误及产品缺陷造成的伤害,这些事故往往会转变成为危机。

2.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企业危机。(1)负面影响的媒体报道和破坏性的传闻带来的危机。媒体的负面报道可能会与下面情况有关:顾客和有不满情绪的员工的抱怨,有关企业财务上的传闻,以及某一位企业高级决策人的言论。(2)丢失主要的客户带来的危机。由于客户也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利益,而且客户财务也可能发生重大困难,加之客户信用度高低与否,都直接影响企业资金能否如期收回。一旦客户拖欠款项,将导致企业商品销售受阻,产品库存积压增加,资金周转不灵。这类销售危机在企业产品过分依赖于某一重要客户的企业别容易爆发。(3)政府调查或罚款带来的危机。当政府机构开始对企业的错误做法展开调查时危机就会出现,如果事情很大,惩罚持续时间长,会对企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如果对企业提讼,走上法庭是一件烦人的事,如果企业不能以很强的耐心和自信心来处理这件事,往往会引讼危机。(4)天灾带来的危机。龙卷风、洪水、飓风、地震等天灾也会对企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会迫使企业暂时关闭工厂,或是造成生产能力上的损失,而这往往需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才能恢复。可以管理的问题与让人喘不过气的危机之间的区别,就取决于它是否能够被迅速修正和恢复。

二、企业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是企业为了预防、转化危机而采取的一系列维护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使企业摆脱逆境、避免或减少企业财产损失,将危机化解为转机的一种企业管理的积极主动行为。这一概念是美国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首先被用于外交和国际政治领域,由于国际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跨国公司在全球的兴起,人们开始将“危机管理”理论引进企业。我国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开始注意危机管理这一新理念。加强企业危机管理,提高企业家危机管理的意识和水平,对于我国每一个企业都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危机管理过程包括进行危机审查、建立危机管理团队、制定危机管理计划、灾难发现、设计对策及制定危机管理草案等内容,一般包括以下程序:(1)高层管理者推动危机管理计划。由董事会全权负责推动、监督和控制危机管理计划的制定。(2)风险估计。管理小组对组织内部和外部潜在的自然、技术、人为的威胁进行分析,并对其可能性及其对企业的影响进行评价。(3)制定多个备用战略。制定几个战略有助于防止威胁成为现实,以备应付那些不能被消除的威胁。(4)形成文件。所有危机发现、处理过程、个人责任都应详细说明,这样可在危机发生时,员工依据现成的步骤来应变。(5)测试。测试的程序和频率应详细地列入危机管理计划中,用模拟的突发事件让员工演习,并找出计划中需要改进的地方。(6)批准、执行。董事会对危机管理计划和测试结果进行评价、批准并备案执行。

三、战略管理和危机管理的整合

企业战略管理包括确定企业战略使命、战略分析、战略选择和评价、战略实施及控制等阶段,它的目标是要针对企业的竞争对手,设计竞争性战略,以使企业在所处的竞争性市场环境中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因此,要把危机管理意识融入传统的战略管理模型,克服传统战略管理的缺陷,形成在动态环境下有危机观念的、新的战略管理过程模型。

1.整合后管理过程模型。(1)战略制定。用SWOT法分析环境的威胁和机遇,重点进行危机审查,让管理者有一种危机意识。找出低概率高威胁的事件、企业的弱势及可能对顾客、员工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产品,再与SWOT分析的结果进行总体评价,制定出几个备用战略。最后,充分把握组织内部的优势,削弱环境对企业的威胁和企业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同时考虑危机回避技术,形成有竞争优势的、有弹性的执行战略。(2)战略实施。企业战略实施包括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的调整或重构以确保预期目标的实现;企业相应年度目标的确定;适应于该战略需要的规章制度的颁布实施;员工激励、薪酬体制的改革等。(3)战略评价。用向前反馈和向后反馈控制对战略管理和危机管理的结果进行评价,再用评价获得的信息解决问题,采取正确的行动,修改战略和奖励绩效。通过危机已经发生还是在出现事故已消除危机的产生来评价危机管理的绩效,并探索其它的防止危机战略,若有必要,进入下一轮制定战略管理过程之中。

2.几种危机处理艺术。(1)果断终止。企业要有一套危机预警制度,当出现危机时,要灵活采取各种处理危机的针对性策略,以使企业危机消除在萌芽阶段。(2)有效隔离。危机的发生具有连锁效应,一种危机发生后将会很快引发其他方面的危机。因此,当危机爆发后,要及时切断与其他经营的联系,以免其扩散蔓延。(3)紧急补救。企业危机发生后,不能只知埋怨后悔或束手待毙,而应积极主动地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条件和手段及时进行补救,以减少损失。(4)逆向操作。危机发生后,企业可以利用危机扩大影响,及时、真诚地与社会沟通,揭示造成危机的真实原因,争取社会公众的谅解和支持,使坏事变成好事。而不能搪塞其词,陷自己于不利的境地。(5)顺势改革。企业危机的发生反映了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所存在的问题,危机爆发后,可以利用这一“机遇”,让员工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企业中进行革命性的改革,这样可以避免过去对企业内部改革的阻力。

在我国,企业的危机管理应用还处于起步的阶段,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管理实践,都显得十分薄弱。战略管理与危机管理的整合问题还亟待加强,掌握得好,企业就能从战略上操纵危机,将危机“玩弄于股掌之间”,在市场的竞争中游刃有余。否则,就只能沦为危机的奴隶,永远走在危机的后面,疲于应付。

参考文献

[1]苏湘.对企业危机管理的理论界定[J].2009(5)

[2]司徒怀.企业危机管理初探[J].2010(8)

第5篇:危机与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 理论 实践

当前,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在学界尚存在争议。公共危机管理的目的、措施等方面的争议涉及公共危机管理的模式、战略等重大问题,但是就公共危机管理主体而言,也存在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另一种观点认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格局也在发展,它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非政府组织、企业和社会公众。①第三种观点认为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与一般的公共管理主体是一致的。公共管理机构主要是政府,同时还有行使公共管理职能的其他公共机构,例如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等。②

笔者认为第三种观点有其合理性,公共危机管理主体理应与一般的公共管理主体一致,不能囿于传统的仅把政府作为唯一的管理主体的观念。同时,把非政府组织、企业和社会公众纳入危机管理主体,适应了时代变化,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有其科学合理性。而第二种观点强调公共管理主体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和社会公众。这与公共管理的主体构成产生了偏差。据此,笔者认为公共危机管理是公共管理机构通过建立和完善危机应对机制,采取预警、准备、应急、恢复、评估等措施,防范化解危机,避免或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保护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国家的安全稳定的活动。

公共危机管理的运作机制和组织模式

公共危机形成机理。危机的形成具有周期性,一般情况下,可划分为潜伏、爆发、发展、恢复等阶段的周期变化。依据我国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公共危机可分为四种类型: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任何类型的公共危机都有产生、发展和结束的过程。

首先是潜伏期。潜伏期是指一些诱发公共危机的因素逐渐积聚但尚不足以引起危机爆发的时期。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断积累具有破坏性和毁灭性的能量,当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喷发而出,也就意味着公共危机的爆发。一般情况下,在潜伏阶段危机会呈现出一些征兆,但由于这些征兆具有很强的隐秘性,人们不容易察觉到,也很难进行识别和预测。即使人们察觉到这些征兆,也很难做出正确判断,甚至忽视它们。因此,危机爆发往往使人措手不及。其次是爆发期。如果在潜伏期公共危机不能被察觉或消除,那么,当危机诱因产生的危害积累到一定程度,危机就会突然爆发,释放出所聚集的破坏性能量,就会对整个社会系统或组织系统造成极大的冲击与破坏,导致组织秩序的混乱,形成巨大的压力,引起人们的恐慌。再次是发展期。危机爆发后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影响到社会或组织的各方面,并且危害持续不断,所造成的后果比爆发阶段更加严重。不仅如此,危机发展期时间越长,造成的危害就越大。最后是恢复期。当危机事态已受到控制,由危机爆发引发的各种显性化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后,组织要善于透过现象来发现危机产生的本质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避免可能出现的各种后遗症和危机的复发。

社会公共危机管理运作机制。一是危机预警管理。在确定危机预警监测对象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监测对象建立预警指标,设定预警线。充分利用各种途径收集相关信息,通过各种方法开展风险评估,进行危机预报。二是危机准备管理。在危机预警的基础上,为遏制可能发生的危机和最大限度减少危机扩大、升级中造成的损失,制定危机管理预案,在思想、组织、制度、技术和物资等方面进行准备,并对危机准备条件进行评估。三是危机应急管理。在危机已经发生的情况下,危机管理者通过监督、监察等相关的活动,保证危机应对活动按照已制定好的应对计划采取行动,并纠正各种偏差。这一阶段就是控制或解决正在发生的危机事件,尽可能减轻危机所造成的危害。同时对危机管理中相关工作执行情况、管理措施的效能等进行评估。四是危机恢复管理。组织在危急状态得到控制、趋于平息后,通过建立危机恢复机构,评估危机管理绩效,进行合理预算,制定和实施恢复管理预案,实现组织创新,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沟通、利益、补偿和改善四个域限的任务体系,并进行恢复评价或脆弱性和能力评估。

公共危机管理组织模式。应根据危机发展变化的规律、危机管理的规律和要求,立足与我国的国情,构建公共危机管理组织模式。公共危机管理组织系统是一个由危机管理指挥系统、信息传输系统、后勤保障系统、理论管理系统、前方处置系统五个系统组成复杂性系统(见图1)。其中,指挥系统是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最高决策者,对危机全过程进行统一指挥,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前方处置系统具体执行指挥系统的指令。后勤保障系统危机未发生时进行资源需求评估,危机发生后为公共危机管理提供资源保障。信息传输系统负责共享信息,提供信息支持给其它系统。理论管理系统为危机管理提出建议和方案,补充和辅助指挥系统。总的来说,指挥系统是危机管理的最高决策者,其它系统服从于指挥系统,接受其他各系统的支持。为指挥系统高效、及时的决策提供保障。这一模式的最大特点是高效,符合公共危机管理对于效率的要求。同时又体现出有限性管理的思想,进行分级分类管理。

图1 公共危机管理组织模式

完善学校公共危机管理体系

改进学校公共危机管理预案。制定危机预案是一个获得、整理和使用危机信息的过程。坚持危机预案制定的原则,制定出完备、具体、可预见和充分体现时效性的学校危机管理预案,是有效预防和化解学校公共危机基础。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制定的危机管理预案有很大雷同,属于一般性的预案。并且校园危机管理的重点是防范政治类、公共卫生类校园危机,对自然灾害类校园危机很少顾及。③这说明部分学校并没有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分析和科学的危机诊断,结合本校、当地的自然的、人文的等各方面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本校、当地实际的危机管理预案。一旦危机爆发,必然影响学校公共危机管理的效率,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因此,要高度重视危机预案的制定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严格遵循危机预案制定的程序和步骤,组建高效的危机管理团队,制定明确的工作流程,协调各方面的关系,通过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在一般性预案的基础上,制定出具有本校本地特色的、切实有效的危机管理预案。在特殊情况下,还需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危机制定出专门的危机管理预案,以应对特殊的但又极有可能随时发生的公共危机。

加强学校公共危机管理的教育和训练。这是实现危机管理目标的基础和前提。学校应将危机教育纳入常规的教学体系并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危机教育体系,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危机教育的有效结合。同时,安排专门时间或与其它相关的课程相结合,进行必要的救护、逃生、求生技能训练及其他应对危机的实践演练,实现理论教育和实践训练相结合,使理性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觉意识和观念,在实践中转化为自觉行为。此外,还要加强对保卫人员、医生、专业咨询人员等学校专业人员的危机管理培训,不断强化他们的危机意识,提高他们防范与应对危机的能力。

完善信息传递网络。在危机管理过程中,能否把信息管理工作的各项任务都得以落实,关系着能否占有尽可能多的及时、准确的信息,也就直接影响到能否在第一时间做出预警,从而保证提出的各种应对措施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以更最小的代价在最短时间内遏制危机,恢复原状。因此,加强危机信息的管理是实现有效的危机管理的关键。在学校公共危机管理中,不仅要建立完备的信息管理系统,而且要注意压缩危机管理的层次,优化危机管理信息的流程,使危机管理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为危机管理的及时、正确决策提供全面、有力的依据。同时,要充分重视媒体的“稳压器”、沟通、激励等作用,在危机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及时真实、权威的信息,遏制失真或扭曲的信息的传播和扩散,消除因这些信息而造成恐慌。同时,信息技术设备齐全、学生教师信息技能较高的学校应充分利用优势,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建设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推动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教育学院;本文系河南省软科学2012年计划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2400450308)

【注释】

①别于满:“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主体格局发展探析”,《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5期。

②龚维斌:“公共危机的内涵及其特点”,《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第6篇:危机与危机管理范文

Abstract: At present,our society has entered a crisis-prone period,after the crisis the public people used to look and depend on government,while ignoring the public’s role in crisis management. Therefore,through a variety of ways to enhance the sense of crisis and abilities to respond to crisis of the members of society,to expand and regulate the order conduct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s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and foundation to enhance the government crisis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关键词: 政府;危机管理;公众参与

Key words: government;crisis management;public participation

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7-0214-01

0引言

现实中,政府代表公民行使权力对社会进行管理,从而使公共利益最大化,这就需要政府以实际行动将公民参与政府危机管理纳入公共管理中以增强公民的责任感、归属感和信任感,所以,以公民的有序参与为纽带,促使其认识到自身作为社会-政治共同体一员的责任,依法加强政府危机管理中公民的参与。

1公民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1.1 提高自我救助能力公众是各种危机事件中最直接的受害群体,引导公民参与到危机管理中来,使其深刻感受到自身参与政府危机管理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权利。

1.2 建立社会监督网络,确保政府公共利益取向公民有序参与政府危机管理,建立起强有力的自下而上的社会监督网络。

1.3 制定危机管理的正确决策,降低危机管理成本公民的有序参与一方面有利于政府制定出科学、合理、公正的决策;另一方面公民有序参与危机管理,能及时提供丰富多样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有效缓解危机造成的物质财富损失和心理精神伤害,大幅度降低危机管理成本[2]。

2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公民参与的现实状况

2.1 公民参与政府危机管理的意识薄弱,参与能力水平低受传统 “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公民习惯于把自己当作危机管理情境中的旁观者或危机管理的对象。

2.2 公民参与政府危机管理的组织基础薄弱公民个人单独参与危机管理不仅力量有限且容易造成混乱和无序,因此公民应形成一个团体或组织,才能真正实现有序参与。但总体而言,参与政府危机管理的社会组织能量低,数量少,发育不全。一些专业性的社会组织大多是自上而下的官办社会团体,行政色彩过浓,缺乏民间组织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大多无所作为,更说不上完全自由、合法的协助政府参与危机管理[3]。而其他营利性组织由于在危机应对中职权不明,缺乏与政府部门沟通与合作的应验等问题。

2.3 公民参与政府危机管理缺乏制度化和组织化保证目前,公民参与政府危机管理的法律和制度正处于建立和完善中,对其参与危机管理的途径、责任和权利尚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和组织保障,使得公民参与不被政府危机管理决策部门所重视,以至公民参与危机管理决策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3促进危机管理中公民参与的途径

3.1 完善危机管理的教育机制首先必须把建立危机管理知识和技能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其次,各地区,各部门可以对公民进行经常性危机演练、危机预防和危机发生后的自救、互救等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训,从而提高公民应对危机的实际操作能力,更好的配合危机发生时的应对工作。同时吸收公民和相关社会自己的参与,有针对性地进行危机处理演练,提高应对危机的操作能力,提高整个社会应对危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危机处理技能,配合支持危机发生期间的危机处置工作[4]。最后,政府有关部门和教育科研机构应加强政府危机管理和危机教育的研究,建立系统全面的危机处理理论体系,为促进公民参与危机管理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向。

3.2 鼓励发展社会组织参与政府危机管理公民通过社会组织参与政府危机管理是我国危机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形式。其次,规范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政府危机管理过程。社会组织是公民有序参与政府危机管理的载体,也是处置危机事件的一种必然趋势,而要增强社会组织在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实际影响力,就要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治理机制。当危机发生时,在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协助、配合和参与的作用,并且为了保证其参与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应该把社会组织的参与行为规范在法制的轨道之内。

3.3 完善公民危机参与的法律体系首先,要针对公民危机参与的新情况、新要求及时制定更具科学性和预见性的相关法律。其次,在我国危机管理法律体系的构建中,对公民及社会组织参与政府危机管理的方式、途径、内容应作出明确而细致的规定,并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从而使公民的参与权落在实处。最后,政府为了控制危机局势恢复秩序,必须对公民某些权利和自由进行某种程度限制,这样不仅可能造成公民个人利益的损失,而且可能会影响到公民参与政府危机管理的热情和行为。所以应该有相关的法律规定政府部门在做出限制公民权利性决定时一定要慎重,要符合比例原则的要求[5],即行政目的务必适当、限制行为的损害最小以及权衡利弊得失,保证利大于弊、得大于失。

总之,任何社会系统都不可能整合得十分完美,都不可避免的要正视有效处理危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问题,而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是政府自身的事,也是政府、公民和社会组织共同的责任。因此,鼓励公民参与政府危机管理过程中来既关系到政府存在基础的合法性,也影响着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稳定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唐俭.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公民有序参与研究[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2).

[2]韦朋余.政府危机管理中公民有序参与的路径选择[J].理论与改革,2006,(4).

[3]李斌.政治发展的新动力:试论中国民间组织兴起的政治发展意义[J].理论与改革,2005,(2).

第7篇:危机与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 企业经济 财务危机 管理控制 探究策略

相对于企业而言,财务危机是企业财务状况长期受不良因素影响形成的弊端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致使企业财务资金无法持续正常运转的不良现象。财务危机通常会造成企业因缺乏周转资金而导致资金结构失衡,甚至持续性亏损,以至于无力偿付到期债务或费用,严重时造成企业破产。财务危机管理,是通过一定管理措施来达到减少或避免财务危机的危害性的过程行为,企业实施科学的财务危机管理,能够有效防范和减缓财务危机所带来的危害,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财务危机管理的职能概述

财务危机,是由于企业经营决策或不可抗拒的客观因素影响,致使企业维持自身经营运转的财务资金无法正常持续进行或陷于停滞状态所形成的不良现象。企业财务危机管理,实质上是个人或组织在财务运作过程中通过危机预测、危机决策,以及危机监控等防范处理措施,达到尽量避免和减少财务危机产生的危害性,直至将财务危机化解的过程行为。

财务危机管理通常是具有事前防御和事后处理两大职能。事前防御是通过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高企业自身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抵御风险的综合能力,定期针对财务现象进行分析诊断,加强财务预警机制管理,预防财务危机的发生。针对即将发生的财务危机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应与处理预案,通过协调企业各方面业务关系,疏通缓解企业财务危机现状,做好财务危机的化解控制措施,这是事后处理的关键。

二、企业财务危机管理的内容分析

立足于企业发展角度来说,财务危机不但严重干扰了企业的正常运营秩序,影响了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张,降低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更为重要的是财务危机阻滞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财务危机管理应涉及到如下方面的内容:

1.合理调整资产结构

资产结构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管理不善是造成财务危机的重要因素。资产结构与债务结构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企业在经营、投资、筹资等经济活动决策时应基于现金流量分配的均衡性与充足性进行资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2.科学规划现金流量

现金流量规划是优化资源管理与防范财务危机的基本手段。企业经营的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现金流是保障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前提。以现金流量预算和平衡配置为中心,优化现金流量的流动性,是财务危机管理的重要内容。

3.实时监测财务危机

企业发展应随市场环境的改变而相应调整财务决策,以现金流量为基础,采用各种有效的财务甄别方法,针对财务比率、现金流动比率、债务比率以及盈利等财务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比较,实施财务危机的动态性实时预测。

4.完善财务危机预案

财务危机预案的建立与完善,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科学化的反映与标志。企业针对财务风险和财务危机进行构建高效可行的应急预案,包括处置财务危机的目标原则,制度策略等事项。有利于财务危机的防范和处理。

三、企业财务危机的征兆判断

通常情况下,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下降,是企业财务关系恶化的集中体现,企业发生持续性亏损、财务结构恶化、市场竞争实力严重弱化,以及无力支付偿还到期债务或费用等现象,可视为财务危机的前期表现,企业面临财务危机的征兆可用以下方法判断:

1.安全等级指标法

企业财务的安全程度可通过计算经营安全率和资金安全率两项指标分析得出。安全边际是衡量企业亏损的正常销售额底线,经营安全率可用安全边际率来衡量,由于正常销售额相对稳定,企业安全边际率越大安全程度越高。资金安全率是资产变现率减去资产负债率的差额,当资金安全率为正数时,表明企业财务状况良好,为负数时表明企业已面临财务危机。

2.财务指标综合法

运用多项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值来预测财务风险,即建立一个多元线性函数,从企业的偿债能力、获利能力、营运能力、资产使用效率等方面综合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分析企业财务风险。与正常值相比,函数值越低,企业就越有可能发生财务危机。

四、企业财务危机管理与防范的策略

企业财务危机管理,要本着组织性与系统性、及时性与实效性的原则,建立高效科学的管理体系构架,针对财务危机实施积极防范与科学控制:

1.深化财务危机管理意识

企业应立足于战略高度上深化财务危机的管理理念,充分认识财务危机的严重危害性,将分析预测,防范处理等多种管理方案具体落实到财务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在优化组织机构管理服务意识的基础上,利用企业文化加强企业财务危机管理控制的宣传导向。

2.优化财务结构管理技术

企业财务结构管理的重点是对资本、负债、资产和投资等进行结构性调整,使其保持合理的比例。综合资金成本低,财务杠杆效益高,财务风险适度是企业财务结构的科学性表现。优化企业财务结构是预防财务危机的关键。企业应及时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通过存量和变量调整手段实现企业财务结构的动态优化。

3.控制企业现金流量安全

现金流是保障企业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目标的生命线和源动力。也是造成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重要因素。企业要以现金流量控制为前提,提高资产变现能力,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和回笼,并提高资金利用率,保障现金流量的持续性和充足性,满足企业发展资金的正常流动性和应付突发事件的需要。

4.强化财务危机管理职能

财务管理是保障企业防范财务风险,优化资产结构的基础。企业要充分拓展资源优势,利用信息科技管理手段,优化企业财务运行环境,创新财务风险的管理控制技术,强化财务信息的管理职能,建立财务危机应急预案,完善事后处理科学措施,协调疏通业务关系,保障财务危机的有效防范和化解处理。

5.完善财务危机预警体系

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财务控制至关重要,企业应构建有效可行的财务监控体系,加强对企业资产债务结构的调整,合理规划投资回收、现金回流和资产增值等方面的财务管理与监督,避免造成财务失控。应着眼于未来现金流量情况,重视预算管理,统筹安排,尽量减少负债经营完善财务预警体系,及时化解财务危机。

五、结束语

总之,日趋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和激烈的竞争形势下,企业财务危机,以其严重的危害性,威胁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新形势下,分析和掌握财务危机的发生规律,加强企业财务危机的管理与控制,是实现企业稳定发展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第8篇:危机与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 政府 媒体 关系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不可避免地会因各类矛盾和问题而引发不同程度的公共危机。公共危机的发生发展全过程不仅能检测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民族的抗打击能力,更能充分凸显政府公信力、国民素质、媒体责任与效率、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当今的资讯时代,新闻媒体通过承载和传播大量的信息,越来越影响到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影响到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新闻媒体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政府喉舌,而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甚至决定着公共危机发展的方向,从而成为公共危机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主体力量之一。

一、概念界定

“危机”(CRISIS)是个翻译词,其原意指十字路口、做出重大抉择的关头。美国著名学者罗森塔尔认为: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构架产生严重威胁,并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我国学者薛澜等认为,“危机”通常是在决策者的核心价值观念受到严重威胁或挑战、有关信息很不充分,事态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需要迅捷决策等不利情境的汇聚;马建珍指出,“危机”是指社会遭遇严重天灾、疫情,或出现大规模混乱、暴动、武装冲突、战争等,社会秩序遭受严重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安全遭受直接威胁的非正常状态;李燕凌等认为,公共危机是指对社会公众具有巨大现实或潜在危险(危害或风险) 的事件。所以我们肯定的是,公共危机是有别于一般危机的,在整个国家和社会普遍发生的,一种有时间限定的意外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态,它的出现和爆发会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作和社会稳定,对生命、财产、环境等造成严重威胁和损害,超出了政府和社会常态的管理能力,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应对。而公共危机管理,是指政府组织相关力量(包括第三部门)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危机事件进行预测、监督、控制和协调处理,以期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除危机、减少损失的过程。

二、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与媒体

(一)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角色定位――公共危机管理的主导力量

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具有以下身份:首先是公共危机的信息者,这是指政府有关部门在面对公共危机事件时,应该主动收集危机信息,科学预测危机发展,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危机事件的有关信息。第二是科学决策者,这是指政府在应对危机事件时要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政府部门要做到科学决策,这就要求其首先要做好平时的基础性工作,其次是要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最后要发扬民主,采用适当方式和途径听取社会公众等的意见。第三政府还是社会动员者,政府部门在面对危机时,不能凭一己之力,而要充分借助社会各方力量,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一方面可以缓解政府应对危机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公众了解真相,稳定情绪,增强社会团结。最后,政府还是公共危机的系统思考者,这是指政府在应对危机时,不能局限眼光,而要纵观全局,把危机事件的发生过程和应对过程视为一个系统过程。

(二)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媒体角色定位――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桥梁

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媒体扮演着以下角色:首先,媒体是公共危机征兆的发现者。美国著名报人约瑟夫.普利策曾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这充分揭示了媒体在监测社会环境中的预警作用。其次,媒体是公共危机信息的传递者,在公共危机过程中,公众通过媒体了解危机信息,辨别真伪,指导自己的行为;同时政府也通过媒体传达危机信息、解决措施和稳定民心等。第三,媒体是公共危机的舆论引导者

在公共危机事件中,媒体是大众情绪的“风向标”,更是大众情绪的“催化剂”、“导航员”。正确的舆论导有利于解决危机,而错误的舆论导向则会使危机恶化。最后,媒体是政府危机决策的影响者和政府危机管理形象的塑造者。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媒体不仅是政府的喉舌,更是人民群众的喉舌,能及时、有效的把群众意见反映给政府,从而影响政府决策。在危机管理过程中,若政府有效、正确处理危机,那媒体会塑造一个公开、透明、高效、亲民、廉洁的政府形象;若政府刻意隐瞒信息,不及时处理,则会塑造一个失效的政府形象。

三、政府与媒体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意识强,沟通意识弱

党管媒体是传统思想,既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又是维护党和政府形象的需要。虽然为了保护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法律对一些新闻传播行为给与禁止是必要的,但是这些规定却成为了部分政府部门压制负面信息的借口。

(二)信息管理方面存在问题,信息公开观念未被普遍接受

对于公共危机,部门官员认为是当地的丑事,出于对自己的利益考虑,往往认为“家丑不可外扬”,或是虚报,谎报信息,造成信息失真。危机发生后,政府部门在搜集、统计数据信息上缺乏规范性的操作,信息搜集流于形式。在分析、预测信息时,缺乏科学方法,致使结论一般化,预测不具实用性。

(三)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

政府与媒体的有效沟通是以健全的沟通机制为前提的目前,我国各级政府缺乏一个应对大规模突发事件的危机预警机制和统一协调机制,对危机事件的信息处理和机制等也不尽完善,因此在危机沟通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当危机出现时,上下级政府相互通报信息,延迟了信息的有效和及时处理;当社会公众通过各种途径得知危机信息时,往往会得到许多虚假、负面信息,各级政府态度和口径有时也不一致,甚至回避媒体,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更加重了危机处理难度。

(四)媒体不善于配合帮助政府和本身自律性不强

在公共危机事件中,一些媒体没有正确把握报道的重点,不注意报道的策略,非但没有配合、帮助政府做好危机应对的工作,反而推波助澜,增加危机解决的难度。此外,近年来部分媒体与记者严重违反了职业道德,甚至不惜触犯法律法规。例如:2007年北京电视台爆出了轰动全国的“纸馅包子”假新闻丑闻;2008年在山西霍宝干河煤矿事故后,真假记者排起长队领取“封口费”,堪称中国新闻史上的奇耻大辱。

四、构建政府与媒体间的良好关系

构建政府与媒体的良性互动关系是创新型政府媒体管理的重要内容。政府希望媒体能够进行有利于其行政的传播,帮助自己各种政策信息,化解危机,并且希望媒体在不需要的时候不要添乱;而媒体则希望长期保持与政府信息渠道的通畅,通过政府的善治来促进媒体行业的发展,通过监督政府来推动行政改革和自身发展,在传播信息过程中得到社会的认同,凭此不断扩大传播覆盖区域,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它们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构建良性互动关系是实现其效益最大化的必然选择。

(一)转变观念,树立对新闻媒体的正确意识,充分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

无论是政府还是媒体,在危机发生后都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始终把保障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媒体不再是政府的附庸,政府要把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不能把媒体排斥在公共危机管理之外,而要善于利用媒体,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解决危机事件。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除了要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以外,还应给予媒体充分的自由空间,进行广泛的报道可讨论,形成自由的公共空间,给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公众提供一个广阔的信息和意见交换平台。一个开放的社会,一个有活力的公共空间,才是对危机具有一定免疫力的社会。

(二)加强新闻媒体立法,保障媒体及相关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新闻立法是实现政府和新闻媒体良性互动的法律保障。新闻媒体必须在新闻法的框架下介入公共危机管理才行,这既是规范媒体行为,凸显媒体公信力和作用的需要,也是保障新闻自由和公众知情权所需。这就要求政府要尽快出台《新闻法》或《记者法》,其次还要加快制定《信息法》,同时要及时修订《保密法》等相关法规。通过法律手段来保证记者的人身权、采访权和知情权的实现,坚定媒体及相关从业人员克服困难的信心,同时还能加强媒体及从业人员的自身修养,合理规范媒体报道行为,塑造自由负责的媒体,提高媒体的公信力,明确媒体及从业人员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三)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实施政府信息公开

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实行信息公开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也是树立政府权威、实现政治认同的必由之路,信息透明是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取向。目前我国的主要问题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公众知情权的缺失,同时,信息匮乏和表达渠道不通畅的情况下,公众的话语权也无法得到保证;其次就是相关政策、法规关于保密的限制。对此,政府要做好政府信息的工作,各级政府相应建立必要的信息机构,其中,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新闻和新闻发言人是政府与媒体、公众进行沟通的极其重要的方式。

(四)形成媒体参与危机管理的意识,加强媒体对政府的舆论监督

媒体作为一种独特的公共资源和社会力量,其必然介入公共危机管理。媒体的正当干预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公共危机。因为在面对重大的公共危机事件时,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只有通过媒体才能将自己的声音传递给大众,寻求支持和理解,从而顺利化解危机。在危机爆发的不同时期有所侧重的发挥媒体的功能则能加速危机的处理。但是,新闻媒体不是化解危机的直接实施者,其只能通过对政府的舆论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的危机决策,提高政府的危机处理效能。

(五)提高领导干部与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

政府与媒体沟通的意识与能力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干部与媒体沟通的意识与能力。所以必须要提高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专业政府新闻发言人队伍。其次,还要通过深入人心的思想教育和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与业务素质,使其恰当把握新闻报道的时机、尺度、原则与策略的能力,善于因势利导。

参考文献:

[1]宋琳.徐拥军.谈公共危机管理政府与媒体的关系[J].行政与法,2010(6).

[2]帕丽达.玉苏甫.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与媒体良性互动关系的构建[J].南方传播,2009(5).

[3]黄丽君.电视媒体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7).

第9篇:危机与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危机 公共危机 社会参与

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大多从政府的主导,以及信息化渠道和媒体关系方面入手,关注政府主导下建立危机应急体系。而本文从危机应对的社会参与力量入手,介绍西方发达国家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力量参与方面的制度,给我国地方政府危机管理的民众参与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一、现代公共危机

危机有各种类型。本文涉及的主要是公共危机。什么是公共危机呢?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事件突然发生对大众正常的生活、工作以至生命财产构成威胁的状态,就是公共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夏天我国的洪水、2001年美国发生的“9・ll”事件,2003年春天我国发生SARS事件等,都造成了公共危机。公共危机既可能是由于自然原因造成的,例如,地震、洪水等,也可能是经济原因造成的,例如经济危机,也可能是政治原因造成的,例如,2001年底阿根廷接连换了4个总统,政局动荡,也可能是社会原因造成的,例如,民族冲突、宗族械斗等。公共危机尽管起因千差万别,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它们涉及的对象不是单个的个人,而是社会大众,至少是一个特定单位或地域中的一群人。

二、危机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方面

(一)发达国家塑造的应急文化

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一直把塑造发达的应急文化,提高市民和各种社会组织的应急意识和应急能力,作为城市危机管理系统建设的基础工程。纽约市紧急事务办公室专门在其网站上公布了该市平时可能遭遇到的包括飓风、雷暴和恐怖袭击在内的灾害,说明应采取的应对措施,告知从住宅、地铁、高楼等地撤离时应注意的事项。美国纽约、华盛顿、洛杉矶等大城市政府通过政府各部门、社区志愿者、学区、红十字会、计算机网络等大量的渠道和机制,以及编制《市民安全应急指南》、《工商企业安全应急指南》等,为市民和工商企业等提供危机应对知识,提供众多的求生技巧和安全培训内容,其内容包括市民城市社会生活中所可能遭遇的所有各种可能的危险及其应对技巧,塑造了发达的城市应急文化。政府还努力和市民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应对大小的各种危机。所有这些就使良好的安全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成为城市每一个成员的基本素质,使每一个市民充分认识到.危机预防和危机应对是城市每一个成员的基本责任和义务。

(二)基层社区方面

1.社区睦邻组织运动。这是教会及一些慈善组织、基金会发起的社区互助运动,发起人是英国东伦敦教区的牧师巴涅特,但是该教区是伦敦最贫困的教区之一,脏、乱、差,居民生活十分困苦。他和夫人为了改善教区面貌和居民生活,搬到教区内生活,并动员在牛津和剑桥大学读书的贵族子弟到他的教区为贫民服务。他还在该社区建立了社区睦邻服务中心。该运动的方法是让社会工作者广泛、深入地参与社区生活,尽量调动并利用社区内各种社会资源,组织居民改善自己的环境,培养居民的自助与互助精神。该运动及方法所倡导的服务精神和所取得的成就,给当时面临众多棘手城市社会问题的世界各国提供了一条出路,因此短期内迅速在欧洲大部分国家推广开来,并很快传到亚洲和美国。

2.社区危机反应团队。这是美国一种辅的社区救援组织,是关于灾难准备、社区互助、救灾安全,是一种对灾难环境的积极而现实的解决方式。它将自发的未经训练的自愿的市民组织起来,收集灾难情报以协助专业救援人员配置救灾资源,为其所在区域的遇难者提供第一时间的救助。1985年,洛杉矶消防局在一次大地震之后认识到,一场大型灾难发生后,由于受难者人数众多、通讯联络中断和道路阻隔,使救灾工作变得十分困难,人们不得不依赖互相帮助以满足救灾的瞬时需要。于是提出了这一概念并付诸实施。1993年开始,社区救灾反应团队训练计划在美国全国推广,9・11事件以后,美国民众对这社区救灾反应团队日益重视,机构日趋完善。

3.街区守护者。街区守护者项目训练社区居民,使他们掌握基本的技巧,充当警察局的耳目。志愿参加街区守护者队伍的社区居民,被给予一些旨在提高其观察能力的培训。这些志愿者在经过培训之后,就会得到一个保密的街区守护者编号,当发现犯罪行为或者其他的危机情形的时候,这些志愿者有责任向警察局及时进行报告。大多数街区守护者都是老年人或者残疾人,服务于自己所居住的社区街区守护者的身份严格保密。犯罪控制中心的指挥人员负责管理街区守护者的档案,只有他们知道街区守护者的身份。所有程序的设计都充分地考虑到如何保护街区守护者的身份以及他们的安全。

(三)志愿者组织的危机应急功能

志愿者服务是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是公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组织的精髓。志愿者组织传统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功能是慈善活动和社会福利事业。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在越来越多社会领域里,志愿者组织成为广泛的社会服务的重要提供者。从危机管理的视角来看,一些传统的志愿者组织,如国际红十字会,一直活跃在战争和灾难救助的第一线。在现代西方国家大城市危机应对过程中,大量的志愿者组织参与其中,成为抗击危机的一支重要辅助力量;参与危机救援工作也成为志愿者组织一项越来越重要的新功能。例如美国大量存在的公共健康志愿者组织在推动政府采取措施防治传染病、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动员健康、进行社会调查,以及在洛杉矶大地震、9・11恐怖袭击、SARS事件这样的危机事件的受难者救助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政府和社会组织在危机管理中的伙伴合作关系

各类社会组织尤其是工商企业组织在城市危机管理中的广泛参与,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伙伴合作关系,是西方国家全社会型危机管理网络的一个基本特色。以美国纽约为例,政府非常重视建立和社会组织的伙伴协作关系,加强危机管理中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以共同应对城市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事态。纽约市危机管理办公室则一直重视开展公私合作应对危机。目前正努力通过与工商业界的积极互动。发展出多种具体的公私合作项目。如帮助工商业机构规划和发展有效的危机应对方案:帮助它们建立良好的危机信息交流机制和危机监控系统;鼓励它们采取一切措施,如购买保险。以最大限度减少危机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在大规模的危机发生后,允许工商业组织进入危机现场,抢救那些对它们的业务开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资料和设备:吸纳主要的私人工商业组织代表进入危机指挥中心;承诺支持受危机影响的工商业主,通过不懈努力,恢复正常业务运作,实现经济复苏等。

三、对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社会力量参与的几点思考及启示

第一,应结合东西方危机管理思想,树立危机应急文化。中国古代的危机管理思想同西方现代危机管理理论相比,虽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在现代社会管理中仍具指导意义。其特点有三:一是“居安思危”,“有备无患”;二是“人定胜天”,“临危不乱”;三是“福祸相倚”、“谋定而动”。概括起来,中国古代的危机处理思想暗含两大要诀:即“解”和“安”。消解、化解、和解;居安思危和长治久安。基于西方理性思维的传统,西方现代危机管理偏重理性,其最重要的观念是政府的各种危机都是可以预防的,最重要的做法是弱点分析和绩效审查,二者必须双管齐下,才能趋利避害,保一方平安。可见,我们并不缺少应对危机的思想和文化,但是缺少物化或者是说以制度来加强的文化和思想,在危机发生时也就缺乏应对的具体指导。因此,我国需要做的就是学习发达国家的做法,政府通过制度化的学习指导建立应急文化。

第二,完善社区的危机应急制度,提高公众的参与能力。参照发达国家的社区危机应急制度,建立我国的社区危机应急体统。发达国家社区的危机应急制度相对完善,政府推动的社区睦邻组织运动、邻里守望制度、社区危机反应团队和街区守护者等,使社区民众的广泛参与危急应对,在危机发生之时,应对的能力相对较高,直接和见接地减少了危机所造成的破坏。相对国外来说,我国人口众多,公共危机发生后,造成的受灾人数相对比较多,危害性严重,因此从民众基层建立应急制度意义重大。同时,就文化传统来说,我国本来就有互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只是没有制度化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