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专项规划范文

生态专项规划精选(九篇)

生态专项规划

第1篇:生态专项规划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生态城区;规划设计;策略;实践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一、绿色建筑专项规划重要性及问题分析

“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中要求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应制定生态战略,开发指标体系,实行绿色规划,推动绿色建造,加强监管评价。由此可见,实现绿色生态城区目标,首要的是做好规划,在具有低碳绿色理念的总体规划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开展相关低碳生态专项规划。根据要求,专项规划应包含建筑、能源、交通及市政等相关专项。其中,能源、交通、市政等专项规划由一级开发商负责落实,其实施有一定的保障。绿色建筑专项规划主要用以指导二级开发商进行相关规划设计,其操作难度较大,实施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在绿色生态城区的立项、规划、土地出让阶段,将绿色技术相关要求作为项目批复的前置条件,以此来对二级开发地块进行相应约束。因此,绿色建筑专项规划对于实现绿色建筑的科学化、合理化及规模化发展非常重要。

那么,绿色建筑专项规划应该包含什么内容、如何做、怎样实施?目前业内尚未有统一的说法。由于无统一编写依据、规范可循,导致编制内容深浅不一、涵盖内容各不相同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空泛。有些绿色建筑专项规划着眼于宏观星级目标,一味迎合官方规划要求,缺乏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无地块空间落实目标与规划,停留于概念规划层面;(2)针对性差。没有结合地块提出具体目标和空间布局,或只有星级布局,但没有地块控制引导的措施,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性;(3)无全局观。编制内容不连贯,跨越规划范畴,直接进入建筑单体实施层面。

二、绿色建筑规划实现路径

鉴于上述剖析,笔者以为,绿色建筑规划应是可以引导项目从规划到落地,全部的、体系的规划。内容上不应只有微观的绿色建筑方针需要,还应有宏观的空间布点需要;深度上应有地块的技术需要与引导措施,以及便于后续实施的引导措施与保证措施。笔者认为一套合适的绿色建筑规划应有“生态碳链”有机四步法,经过"项目解读――方案设计――专项设计――实施保障”简单四步,将规划内容像碳分子一样有机、有序的联系在其构造链中。

第一步,项目解读。这一步作为对项目的根本理解与开始想象,包含上位规划、资本剖析及规划愿景三个首要因素。经过对总规、控规及其他相关规划的深化解读,对气候、资本、环境等自然条件进行绿色生态剖析,为下一步进行建筑技术策划供给前提条件,最终提出规划定位与理念。

第二步,方案设计。基于第一步的剖析,包含规划目标与规划布局两方面内容。联系国家十二五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方针需要,依据项目根本情况、技术经济可行性剖析,测算绿色建筑星级份额及方针,基于项目定位、用地性质与建筑功能等特征细化绿色建筑星级及其散布,断定地块绿色建筑星级特点。

第三步,专项设计。相对与第二步的规划,方针规划更深化、细化。将整体方针体系中适宜于落入地块的方针获取出来,作为建筑要点控制方针,依据地块建造量及绿色建筑星级规划对获取的要点方针进行相应分化量化,根据规划要求与二级开发地块出让需要,编制地块绿色技术图则与操控引导及奖励制度。

第四步,实施保障。第四步是帮忙绿色建筑规划得以顺畅施行的重要环节,包含技术扶引、保证措施与施行规划三个方面。依据地域特征,量体裁衣给出不一样绿色建筑星级与用地性质的相应技术措施与建造需要,继而从办理、建造、财务等方面为本规划的执行供给方针保证,最终制定切实可行的绿色建筑建造进展规划与施行过程规划,保证绿色建筑规划的展开与执行。

经过上述四步的施行,一个绿色建筑规划已经开始形成,联系项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应能满足绿色生态规划的根本需要。

三、应用案例分析

现以杭州临平新城项目为例,进一步论述“生态碳链”有机四步法在实践项目中的运用。

(一)项目解读

该项目规划面积约6.7平方公里,交通区位优越。规划倡导紧凑城市、活力城市、山水生态新城理念,以“便捷-智慧-低碳-文化-宜居”为主题,倡导金融商务、生态居住、特色商贸、旅游休闲等多种功能的复合与便捷,突出杭州-上海枢纽节点形象,创造高度集聚、功能复合的副城中心区,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山水生态新城

建设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的现代居住社区。

(二)专项规划

参考国内绿色生态演示城区的申报需求及调研效果,联系生态城区本身建造现状,思考未来绿色建筑开展的前瞻性与先进性等因素,断定绿色建筑规划方针为坚持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为价值取向,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实现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同时在空间尺度上实现临平新城区域的协同发展与和谐共生,从而实现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高效运转。

临平新城低碳城区建设专项规划以建立低碳城区建设指标体系为规划的主要控制指标,以各地块的规划设计图则作为实施的主要落实手段,以重点区域的环境模拟优化为规划辅助技术,以低碳建设模式下的减碳量为评价指标,是将低碳规划由概念层面推进到可操作层面的一项专项规划。

预计在低碳模式下临平新城碳排放减量比例可以达到40%-45%,符合了打造低碳城市的建设目标。

(三)指标体系

依据当地特征、地块关联性、绿色建筑相关性及目标可量化的准则,分析项目生态建造目标体系、绿色建筑评价规范等,建立“宜居环境、城市设计与建筑控制、低碳交通、公共配套与社会和谐、能源资源利用和可持续性经济”等六项具有代表性的要点指标体系,同时明确指标的控制性与引导性,并落入地块进行相应规划。依据要点目标分解成果,构成地块绿色技术图则,有力地合作绿色建筑规划的建造执行,以及确保绿色建筑规划总方针的完成。

(四)保证措施

技术保证,针对住宅、公建与工业建筑不一样功能特色,拟定绿色建筑技术扶引,引导地块的绿色开发。政策保证,从组织机构、政策鼓励、渠道建造、人才机制、招商引资等八个方面编制生态城区办理措施与方针措施,确保生态城区的绿色办理机制执行。实施保证,联系国家第一批绿色生态演示城区及其他生态城区绿色建造经历,经过以下三个层面加以操控,构成生态城区“规划-招商-建造”的全过程绿色建筑完成形式。1)规划操控:将绿色目标归入控规,从规划途径进行操控;2)招商操控:将绿色目标归入土地招拍挂程序,将其作为前置条件附于土地投标条件中;3)建造操控:以土地开发方式的不一样别离进行操控,有自建土地、代建土地、批租土地等,不一样的土地类型有不一样的绿色建筑操控与操作形式。

“生态碳链”有机四步法仅仅是笔者初步构成的一套规划思路与措施,尚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琢磨。它不能代表规划的全部内容,各地生态城区仍需要依据实践情况,量体裁衣的进行个性化调整与弥补。

结语

总归,绿色建筑规划是执行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落实完成绿色生态城区的重要手段之一,只有通过我们不断的探究与努力,才干使其愈加科学、合理、可行,使国内日益增多的绿色生态城区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朝着可施行、可操作的方向大步前行。

参考文献

[1]. 关于印发“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的通知[J]. 建筑节能,2013,05:1-4.

第2篇:生态专项规划范文

关键词:商业地产;规划设计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commercial economy, people's consumption concept also quietly change, consumers to pay attention to in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led to a change in commercial real estate project planning and design. I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point of commercial project planning, commercial real estate project planning and design of each process are analyzed, on how to commercial real estate project planning and design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commercial real estate;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F30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大型商业地产项目规划设计要点

1.先策划后设计,策划引导设计

中国商业设计协会曾对全国商业地产的设计机构和设计项目做了一个统计。统计结果反映了中国商业地产规划设计,包括建筑设计的现状,就是大多数没有前期定位,或者前期定位是虚拟化的。可以说,购物中心类商业地产操作的核心是只有先通过策划、规划和设计,才能达到项目升值的目的。在整个合作过程中,开发商、投资商作为最大的投资方,同时也是最大的风险承担者,而商业规划设计是对商家、对消费者,包括对以后商业地产运营的综合的专业性的考虑和提出要求。因此,将策划思想贯穿项目规划、设计始终,以专业的态度和技术进行操作是为了尽可能地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对项目的后期经营回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注重各独立空间的个性

对于商业中心的规划设计,不应只是一个概念问题。每个人对空间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每个广场、每个商铺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如做餐饮酒吧和国贸品牌店就完全应该采用不同的设计手法;商业的外观设计也不应仅仅取决于建筑材料的应用,还包括用装饰材料、灯箱广告、干花、灯饰、招牌等各种各样的软性装饰,以营造浓厚的商业氛围。因此,要使消费者对购物环境产生一种良好感觉,就需要建筑师们的就精心设计。

3.人性化的设计尺度

商业中心的设计特别强调平易近人,如此才能吸引人流。其实在项目的运行过程中,合适的尺度更能让人觉得舒服、亲切。如欧洲的商业小镇的商铺设计就充满了人情味,让购物者感觉回到自己小院一样,所以舒适的尺度应该更人性化,能让人们能融入到更加自然,亲切的商业环境之中。

4.因地制宜,入乡随俗

因各个地方文化存在差异,购物中心的规划设计也必须因地制宜,入乡随俗,如广州注重人人皆商,一般小区都规划有一定的底商,这种底商档次一般不高,但一应俱全,商业非常普及;而北京的高档楼盘大都规定禁止餐饮业进入等。

5.强调内部空间的贯通性

目前,中国一些商业建筑外观豪华气派,但内部空间设计却迂回曲折,整个购物环境并不理想,让人感觉像是一个迷宫。因此,对于购物中心的设计,应强调内部空间的贯通性,从而起到引导公共购物的作用,如整个空间可通过天窗和中庭的变化,营造内部空间的灵动感和贯通性。

6.强调交通组织的合理性

交通组织的作用包括:合理的动线使顾客很方便地进入商业设施;合理的动线使顾客很容易地走完整个商业设施;合理的动线使商品很容易导入商业设施;合理的动线使店员服务更加方便。

商业综合体的动线分四种,有给客人使用的卖场的动线,也有给后勤补给和员工上下班的后场动线。又分水平动线及垂直动线。

7.注重室外广场的利用

现在的购物中心趋向于多种购物消费形式的融合。室外广场是购物中心购物空间的延伸,其不仅是购物中心的需要,也是城市空间的需要。如不少商家经常在购物中心的室外广场上搭建展台。进行多种多样的促销活动。这种由现代商业演化而来的促销形式,业已成为了一种习惯性的商业模式。

二、大型商业地产项目规划设计解析

商业地产项目的开发不同于住宅项目开发,不能沿用住宅项目开发的操作模式,机械的照搬设计住宅项目的理念和流程对商业项目进行规划设计。商业地产项目无论业态定位,还是设施的规划都要考虑其商业属性,商业属性是项目开发的根本点,贯穿项目开发、设计、建设、运营的每个过程与环节。在进行大型商业地产项目建筑规划设计时,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商业方案设计 商业方案设计是大型商业地产项目建筑规划设计的第一个环节,也是项目整个设计过程中最根本的环节,其成败直接影响项目未来的发展前景。本环节主要是通过市调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确定项目定位、业态及功能设定、主力店位置、技术经济指标。市场调查和可行性分析是本阶段的基础工作,确定定位、业态及功能设定是本阶段的设计目标。本阶段主要设计内容如下:(1)立地选项 在进行项目立地选项过程中,需要通过详细而周密的市场调查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和综合定位。可行性分析研究是确定项目进行投资决策、融资、制定项目初步设计、项目立项以及政府规划调控的依据,这就需要严格规范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制度,确保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质量和足够的深度。 大型商业地产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要以质量、项目商业属性控制为核心,对项目的规模、建设标准、功能布局、业态规划、技术进步等方面实事求是的进行科学分析。(2)商业规划 商业规划就是对项目物业室内空间的限定和功能划分进行规划,大型商业项目由于体量大,其功能不仅仅只是满足购物,同时必须满足休闲、观光、文化、娱乐、餐饮等多种功能,其功能和业态复合性强,每种业态、每个功能、每个消费者对空间个性都会有具体要求,这就需要专业人士进行科学设计,不能按照住宅项目的设计或想当然的进行空间的限定和功能划分。 在这个设计环节中,功能组合及分区设计是最重要的设计内容。首先,从开始规划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其商业属性,确定经营模式、服务对象,再按经营业态和服务功能需求进行建筑规划与设计,否则项目建成入市以后改建的费用会大大增加。在建筑设计上要充分注意动线设计的科学性,避免由于区域死角所带来的物业价值的贬损;其次,结合项目特征、定位以及项目所处商圈的具体情况,把握差异化竞争策略,合理控制和规划项目各零售业态营业面积的比例。

2.建设方案规划设计 建设规划设计是项目商业规划设计第一阶段中的第二个环节,是在项目定位、物业功能组合、可行性分析等基础工作完成后进行。这个环节要求在设计建设配套方案时,必须充分考虑项目的商业属性、定位以及项目的业态组合和功能,不能单纯的从控制成本或建筑屋艺术性方面考虑。

项目建设方案设计规划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方案设计:建筑方案设计、商业设备设施配套规划设计。相关方案图纸的确定标志着一个大型商业地产项目建筑设计的基本完成,在项目建设和招商、营销的过程中,方案需要局部调整和完善,需要专业的设计机构配合以提供保障。 3.商业空间装饰方案设计 商业空间装饰设计主要是根据项目定位、功能、建筑空间限定的要求,结合物业的建筑艺术,对物业空间环境进行艺术处理,营造舒适的购物、休闲、娱乐的空间环境。主要设计的内容包括:商业平面布置方案、商业空间视觉中心方案、主要出入口效果、天花及地面效果、柱子造型效果、墙面效果、卫生间效果、扶梯及电梯效果、中庭效果、商业空间视觉中心效果等。

商业外环境设计 商业外环境设计主要包括外立面形象设计和外部环境设计两部分,具体设计内容包括: (1)外立面形象设计:商业建筑外立面设计、商业建筑外立面夜景设计、外立面商业气氛设计、外立面广告位设计。 (2)外部环境设计:周边交通组织设计、绿化及铺地设计、休息空间设计、外部展示及促销空间设计、环境照明系统设计、室外指示及引导系统设计。5.二次商业装饰设计 二次商业装饰设计主要是对建筑室内空间、主要商业服务设施以及店铺/专柜形象、商品陈列按照商业规律进行装饰设计。主要设计内容有三个方面:(1)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总服务台设计、顾客收银台设计、顾客休息设施设计、室内景观设计、监控系统设计、员工办公系统设计。(2)导购系统设计:标识、指示系统设计、促销空间设计、广告位设计、橱窗设计、花车设计。 (3)店铺及专柜/专卖店形象设计:专卖店形象、专卖店室内展示设计、专柜形象设计、专柜灯光设计、陈列道具设计。

6.商业管理模式设计 完成了第一、第二阶段的设计工作,并不能代表商业规划设计工作的结束,这仅仅只是完成了项目硬件建设设计工作,项目的商业规划设计应该包括商业管理模式设计及品牌规划和招商策略设计。 商业管理模式对一个大型的商业地产项目的整体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是项目运营的根本保障。商业管理模式设计主要包括三大体系设计内容:

(1)组织体系设计:组织架构、岗位及编制、岗位职责及规范。(2)制度体系设计:人事管理制度体系、行政管理制度体系、卖场管理制度体系、业务管理制度体系、营销管理制度体系、财务管理制度体系、物业管理制度体系。

(3)流程体系设计:业务流程体系、物业服务流程。

三、如何做好大型商业地产项目的规划设计

1.项目操作方式应高度专业化

虽然目前商业地产开发形势火热,但近来众多的综合商业项目搁浅,也反应出此类项目操作中有很大失误,最主要的原因是对大型商业项目的高专业化要求认识不够。

与住宅开发中的底商或配套商业项目相比,大型商业地产项目在经营、开发与管理模式上有根本的不同。大型商业设施的经营主体是大型品牌或连锁商家,商业地产项目的招商引资是否成功是该项目能否顺利进行的第一要素。而商家评估一个项目是否有经营前途,简单说来,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项目区位、市场支撑与商业业态定位;二是项目设施的规划设计是否满足商家特定的专业需求;三是从回报的角度,是否具备与商家资源整合的专业化管理水准。也就是说,一个大型商业项目在前期的策划、招商中期的规划设计,以及后期的经营管理三个阶段都需要有高度专业化水准的操作能力。

2.重视专业顾问公司

认识到大型商业地产项目对专业化水准的要求后,开发商应重视专业商业投资顾问公司与商业设施规划设计公司的作用。国际上能够进行大型商业地产资源整合,从负责招商融资到开发顾问及后期物业管理的公司不超过十几家。提供一个能满足商家经营需求并保障长久回报的项目形态,是此类专业顾问公司的长项,也是国内发展商求之若渴的专业支持。专业顾问公司与商业投资公司的关系是经过几十年建立起来的鱼水关系。专业顾问公司在评估或推荐项目时代表着商家的利益。建立在这种高度专业化服务上的信任关系,正是顾问公司招商与整合资源的保障。国内开发商自说自话的招商材料与缺乏专业水准的项目论证是招商的短腿。

3.选址应充分考虑规划与策划方的专业建议

大型商业设施的选址同城市整体发展关系密切,由于国内大部分商业地产开发商只有住宅类地产的开发经验,对商业地产选址的更多地根据现状情况和主观感觉做出决定,这样操作,往往存在较大的风险。如果开发商轻率选址,盲目规划设计,最终将导致招商及运营上的巨大困难。

大型商业设施的选址,国外企业有一系列参教和指标,包括经济指标,道路交通指标、人口指标、配套指标。其中区位条件与交通方式是最重要的因素,选址特别应重视城市整体的商业布局规划和总体发展走向。

4.平衡多样化的业态与复杂的功能流程之间的矛盾是商业项目设计的最大挑战

在大型商业项目中,其业态种类趋向于更加多样化。既有不同规模、档次的业态组合,如大型卖场、百货店、精品店、商业街等;也有不同经营特色的业态组合,如文化、娱乐、休闲、运动、购物等。其服务内容和功能结构已远远超出了常见的特定建筑类型范畴,而是一个组织精密、结构复杂、形态丰富的以商业为主要功能的建筑综合体。如何平衡多样化的业态与复杂的功能流程之间的矛盾,无疑是商业地产项目设计中最大的挑战。

商业项目不同功能模块的性质和任务,是建筑设计的根本依据和出发点。不同地域、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民族、不同服务人口数量,都应有不同的建筑规模,并具备相应的设施、设备和室外活动场地;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包括残疾人都能等到合理满足,其空间组织应按功能要求、动静活动形态、人流密度等适当分区、主次明确,同时也要考虑区域或局部具有延伸和调整使用的可能性。商业设施、环境和场所也不是静态的固定存在,而是具有动态的发展变化。从设计上创造一个能适应未来发展变化的建筑空间环境也是商业项目的特殊要求。同时,业态的多样化,也需要建筑设计要为安全可靠的日间和夜间管理创造方便的条件。

5.丰富的空间效果和多元化的立面设计创造体验消费的新模式

随着时代的进步,商业地产类项目的功能也从单一的购物向购物、文化、休闲、运动等多方面发展,从以购物为主要目的的消费方式发展为寻求各种生活体验为目的的综合消费方式。这也要求其建筑设计无论在空间效果还是立面造型等方面均应适应这种全新的体验消费模式。

商业建筑虽然属于一种高度市场化、商业化的建筑类型,但在创造体验消费场所这方面,应特别重视建筑的艺术处理。这里的建筑艺术,不仅仅是指专业角度的艺术追求,还包括大众艺术、流行时尚等。建筑艺术是一个地区和一个时代文化艺术表现中最宏大、壮观也最生活化的载体。它有历史和文脉的延续性以及时代的前瞻性,直接对人们的心理、生理施加影响,对于传播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起着能动的作用。人类制造建筑,同时建筑又影响人类,对于大型商业地产项目而言,应成为矗立在当地的具有鲜明文化内涵的建筑物或建筑群体甚至城市区域,并创造延续建筑文脉与时代感相沟通的氛围。

结语

总之, 专业化的开发公司, 专业化的规划建筑设计, 注重前期

招商, 配置专业化的招商顾问公司, 是一个大型商业地产项目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尹青. 建筑设计构思与创意.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第3篇:生态专项规划范文

关键词: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TU98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6003204一、凝炼特色,另辟蹊径

城市规划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特点,近年来,高等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培养模式日趋多元化,其侧重点和办学背景各有不同:有的以建筑学为背景,有的以宏观规划为重点,有的以地理学为背景,有的以园林学为背景[1]。各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办学历史也长短不一,教学资源分布不均。笔者认为,探索一种在地域、时代、学缘关系、学科资源上优势互补,面向社会的城市规划专业特色培养模式,是各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农林院校的城市规划专业属弱势专业,学习借鉴强校培养模式固然需要,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凝炼特色、另辟蹊径”,才是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出路。

农林院校地缘分布广,因自然气候和自然资源的差异性,各地农林院校的研究特色较为鲜明,这正是城市规划专业所需要的;因此,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应借助这种多样性,探索城市规划专业的特色培养模式。

结合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地域及教学资源特点,文章探索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特色培养模式,以期抛砖引玉。

二、整合资源,优势交叉

(一)特色课程设置

园林专业是农林院校的传统专业,是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与城市规划专业交叉,可以弥补城市规划专业的盲区。园林专业的植物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等可作为一门综合课程纳入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模块,学生在完成城市设计方案时,可在这方面发挥特长。农林院校在非主流的传统材料研究上也有自身特色,如木材、竹材、农作物纤维类材料等。结合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创新实验项目,可将低碳理念、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内容融入城市规划教学,有针对性地解决城市规划实践中的问题,使规划从文本到图纸具备可操作性。

生态学也是农林院校的专门学科,通过引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概念和方法,促进生态学理论发展。城市规划专业可适当开设生态学的相关课程,在低年级通过专业基础课程掌握生态理论,进而学习城市生态学专业选修课程,在高年级参加设计实践,融入生态规划理念,使规划设计更具前瞻性。城市生态学是在生态学基础上,面向与城市规划相关的工科专业开设的城市学类课程,是专业领域知识拓展的特色专业选修课程。通过理论学习,学生理解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理解城市化过程及其主要问题,理解有关城市社会结构,理解城市人口、社会、生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从而掌握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2-3],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城市发展实践中的问题。

12高等建筑教育2012年第21卷第6期

郑玮锋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培养模式探索

农林院校的校级公共选修课程有许多与农林直接相关,城市规划专业在这方面课程上有一定的选修空间,适当选修这方面课程,建立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特色知识体系,为学生就业打开新局面。

(二)就业点的选择

与城市规划专业强校相比,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弱势不言而喻,毕业生在高资质规划设计单位就业的可能性低,因此,创新培养模式,另辟蹊径,找到强校毕业生就业盲区,发挥自身特长至关重要,而这一特色只能借助农林院校自身的学科特点建立。福建是林业大省,与林业结合的规划设计院有一定数量,如各地的林业勘察设计院,对具有林业背景的规划人才需求量较大。这些就业点往往不是强校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生的选择,至少不是首选,农林院校的城市规划专业可在这些用人单位寻找空间。

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在实践教学中交流

农林院校的强势学科是农林,在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及科研资源的投入上比其他综合性大学及规划专业强校肯定要少,为弥补这一不足,需要“高位嫁接”“借船出海”。

在实践教学方面,通过区域性或全国性设计竞赛的方式走出去,扩大与强校的校际交流;通过聘请资深教授、专家、设计师开设讲座,指导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扩大与强校的校际交流及与设计单位的交流。

充分利用寒暑假及综合设计实习时间,加大学生设计院实习力度。学生在设计院内与强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实习生直接交流,与毕业于强校的设计院规划设计师交流,取长补短。这是农林类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特色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

(二)“宽口径”培养

城乡规划学已设置为一级学科,但从大建筑的角度看,建筑与规划不可截然分开[4]。城市规划专业、建筑学专业的强校,其培养模式的专门化程度高,学生就业对口性强,而农林类院校的城市规划专业,应注重培养模式的宽口径,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即多方借鉴建筑学专业强校的培养模式,结合自身特点消化吸收,形成独特的“宽口径”培养模式。适当加强建筑设计能力培养,并结合农林院校特色,融入前述非主流的传统材料应用,使学生在中、低端建筑设计院也能适应工作需要,找到就业岗位。

四、知行结合,创新技能

校内特色实践环节实训,农林院校特色规划设计实训,使学生在农林类专项规划项目方面得到独到的培养。

(一)特色教学环节

新农村规划、森林旅游规划、农产品物流园区规划、农业生态园区规划、设施农业生产区规划、林产品加工区规划、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规划、林业生产区规划等,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福建农林大学作为一所位于海峡两岸经济区的农林类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对台学术交流也是特色培养模式之一,通过选送本科生到台湾培养,实现学术交流与互补,培养特色专业技能。

(二) “大设计”主线

城市规划专业学制5年,作为非农林专业,自2004年以来,其专业培养计划经过6次修订。近几年,结合社会宽口径、高水平人才需求,根据2004级到2010级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实习情况,发现城市规划专业培养计划中设计实践课程尚存在结构体系不尽合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设计题目概念化,真题少;规划与建筑的设计基础不扎实,互不联系;专业理论课程与设计课程脱节,学生不能学以致用;设计课程没有形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完整体系;设计课程的主导地位不明确,学生介入设计课程时间晚。

设计实践是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与社会接轨,体现专业技能的重要课程[5]。为彰显设计实践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用人单位人才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完善设计实践课程的结构体系,打通规划与建筑的设计基础类课程,以各种形式的设计实践类课程为主线,与专业理论课程有机结合,注重设计真题,做设计院的实际项目,建立设计院高级技术人员对教案的评价机制,形成贯穿城市规划专业5年教学全过程的“大设计”特色培养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农林院校城市规划本科设计类课程形成有机的“大设计”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并以此为主线引领整个专业课程教学,为城市规划本科专业特色型培养计划的修订提供了依据。

五、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宋代叶适《水心别集·十五·终论》:“论立于此,若射之有的也,或百步之外,或五十步之外,的必先立,然后挟弓注矢以从之。”

对《论语·为政》中“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一) 重点培养

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一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发展潜力,想通过自身努力在本科毕业后考研,而且目标院校多为城市规划专业中、高端院校。对这类学生,在培养计划的制定上应体现“拔高”原则,通过公共选修课程、专家教授学术报告、课外设计小组、校际设计竞赛等形式,发挥学生长处,激发学习兴趣,有针对性指导,帮助学生实现梦想。

(二) 创新项目

通过大学生创新项目研究平台,结合地区特点,组织学有余力的城市规划高年级学生尝试特色研究。城市规划专业已在福州城市滨水区规划建设方面展开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特色探索。

福州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闽江下游冲击平原,闽江入海口在城市东部,城内分布较多内河、湖泊,从而形成了福州独特的“江—河—湖—海”四位一体的城市水文化。

根据中国传统的文化取向,阴阳五行是人们认识自然的基础,金、木、水、火、土是构成自然的基本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指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风水理论体系,对中国城市的建筑空间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福州城市建筑空间环境以水为主脉形成城市空间结构,体现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原生态理念。当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原生态的城市生活空间日渐消失,对城市生存环境构成了威胁。如何让城市回归自然,如何以科技塑造生态型城市空间成为突出问题。

大学生创新项目研究平台拟理清水文化对福州城市建筑空间环境形成的效应,从中整理福州城市建筑空间环境的脉络结构,总结其中的原生态理念,得出福州城市建筑空间环境脉络结构图,为福州城市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学生在此方向与指导教师沟通,形成具体的研究子项目,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完成规划与建筑设计创新性探索。

六、凝炼特色,水到渠成

苏轼《答秦太虚书》:“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释道原《景德传灯录》:“问:‘如何是妙用一句?’师曰:‘水到渠成’”[6]。

实践证明: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办学模式应在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培养模式基础上,借鉴强校的培养模式,高位嫁接,明确专业培养方向,但不能脱离实际照搬照抄。

凝炼特色是找准自身培养模式的重要前提,特色定位正确,个性化的培养模式才能水到渠成。因而,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培养模式的确立应着重以下4个方面。

第一,充分利用现有办学资源,最大化发挥资源优势。

第二,强校的优秀培养模式为我所用,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寻求个性化发展。

第三,以设计实践技能为城市规划专业培养核心,立足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第四,分类指导,点面结合,将“创新”作为城市规划专业培养永恒的主题。城市规划专业特色培养模式的形成,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陈前虎.《城乡规划法》实施后的城市规划教学体系优化探索[J].规划师,2009,25(4):77-82.

[2] 徐海燕,谭振锋.凸显研究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的教学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4):152-154.

[3] 周江评,邱少俊.近年来我国城市规划教育的发展和不足[J].城市规划学刊,2008(4):112-118.

[4] 陈征帆.论城市规划专业的核心素养及教学模式的应变[J].城市规划,2009(9):82-85.

[5] 叶飞帆.本科工程教育的能力与课程关系模型及其应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1):120-124.

Training mode of urban planning specialty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ZHENG Weifeng

(Department of Urban Planning,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 Fujian Province, P. R. China)

第4篇:生态专项规划范文

(一)强化规划统筹,提高城镇化水平。

1、加强规划策划,落实“两轴三圈”空间战略。

(1)策划打造“两轴”,开展重要节点规划。在南起老城及河口、北至西江新城滨江带区域,以新城快线和河杨公路为依托,做好“两轴”(精品生活服务轴和高端产业联系轴)策划。一是开展区域范围项目、功能、形象策划,推动新旧城区联动、产城融合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如加快“云谷”整体概念性规划暨城市设计的编制,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现已完成现状地形图(1:500)的测绘,修改完善了“云谷”交通组织图、启动区效果图、整体效果图和总平面图,组织开展了“云谷”整体概念性规划暨城市设计的招投标工作;加快新城快线的建设和形象设计,对新城快线余村段(南起新城快线与324国道交叉点,北至新城快线分叉口)进行优化设计,制订了余村周边地区景观优化设计方案;对云浮东站周边及各条出入主干道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突出宣传平台的作用,兼顾实际需要以及整体协调,使东站站场及周边一带的功能配套既实用、便民,又有品位、时尚。二是提早谋划“两轴”范围要发展的建设用地。将按省住建厅部署,开展“十三五”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并加强与云浮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做好云城组团北片区、西片区以及西江新城沿江片区、中央商务区以北片区、河杨公路热电联产健康医药产业基地等“两轴”可发展的建设用地控规编制工作。其中,已与云城组团北片区控规中标单位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签订技术咨询合同;云浮市健康医药产业园发展规划与详细设计已完成征求意见稿;新城中央商务区以北片区控规、文化艺术中心片区控规划正修改完善。

(2)统筹“三圈”相关规划。一是组织编制中心城区重要法定规划。目前根据行政区划的调整及市委五届六次全会精神,对西江新城总体规划、六都组团分区规划及六都组团启动区控规进行梳理、调整,把云安区的商贸金融、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居住、行政服务等功能向西江新城集中,强化西江新城的公共服务功能,增强服务环境吸引力。南园启动区总体规划已完成征求意见、批前公示及专家评审会等系列工作,正在修改完善。南园西片区控规近日再次报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审议。二是跟进云浮新区相关专项规划的审批、报备工作。新区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已印发实施,并于6月12日与新区低碳生态发展规划、水资源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上报省发改委备案。三是强化专项规划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根据行政区划调整,充分发挥“三规合一”优势,加快新城公共设施、道路竖向、市政管线综合等专项规划编制。其中,新城市政综合管网专项规划已于5月18日上报市政府审批,待按市府办意见补充批前公示环节后再报;已完成新城公共配套设施(教育医疗文化体育)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现正修改完善;新城电网专项规划已于3月18日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原则同意,现正修改完善。

2、强化规划引控,推动现代生态城市建设。

一是组织开展云浮市生态控制线划定工作,构建科学合理、与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生态安全格局。已完成生态控制线调研工作,《云浮市生态控制线划定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印发,6月30日确定中标单位为深圳市北京大学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云浮市城市规划设计院(联合体)。二是统筹规划西江岸线资源,形成了《西江云浮段岸线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研究报告》(包括现状图、规划布局图、管理办法),现根据相关部门意见修改完善后上报市政府,同时配合西江码头整治工作。三是加强新

城北湖启动区项目规划对接,严格对北湖景观设计、标高进行把关。目前正在细化完善景观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四是以部级森林公园的标准划定新城东山森林公园范围,推进公园规划设计,以此为契机,全面推进森林进城、森林围城工程。目前已划定东山森林公园控制范围,并提交市林业局作参考。五是统筹编制相关规划。修编中心城区云城组团“三旧”改造规划,灵活用好棚户区改造和空间管理政策,推进旧城成片连片改造,现正对规划修编成果进行公示。六是编制新型城镇化规划,在全市域内谋划好资源配置、城市等级、产业布局等功能,构建产业发展、城市发展、土地利用三者相互协调、相互衔接、相互统一的规划体系。目前已落实规划经费。3、健全规划制度,规范城区建设管理。

一是强化依法规划建设。组织召开了2016年第一次市城乡规划委员会会议,审议了原钢铁厂“三旧”改造项目相关调整事项等6个议题。二是制定切合实际和适合发展的规划技术标准,结合《云浮市中心城区云城组团城市建设规划管理通则》,修订《云浮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已完成二次征求意见,现正修改完善。三是积极配合省派驻云浮城乡规划督察员开展工作。配合到各县(市、区)进行调研,协助与相关单位的沟通联系,协调接访群众规划投诉。目前,已综合形成《云浮市历史建筑保护情况报告》及《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情况表》报市政府和省住建厅,并按省、市的要求,制定了《云浮市加强历史建筑保护的实施方案》,现正上报市政府审定。四是健全完善规划管理体制。针对规划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总结“三规合一”试点工作以来的实践经验,研究提出改进建议,已形成了调研报告初稿,现正在修改完善。五是以作为省遥感监测执法工作试点城市为契机,配合做好我市城市总体规划遥感监测图斑核查及违法图斑处理工作。

(二)配合项目建设,加强规划服务。

全力配合省、市重点工作、项目,完善市政等各项基础设施,依法、高效办理规划业务,为中心城区提质提供规划服务。今年以来办理市国土规划局来函的业务案件117宗,其中用地规划业务40宗,工程管理业务10宗,市政道路业务7宗,其他业务60宗;完成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30项,竣工验收测量29宗、放线测量16宗、市政管线测量4宗,完成了云谷项目2.4平方公里1:500全野外数字化地形测量。在用地选址方面,认真做好云浮新区互通立交工程、民办三立凤凰学校等选址工作,积极配合各类征地留用地和拆迁回迁地的安置及道路排水设计,对已审批的“三旧”改造项目进行规划对接核实并动态跟踪管理。在市政交通方面,配合金山路北段、乐谊路西段等道路贯通工程建设,调整完善金山北路(东方路至星岩四路段)及牧羊路、城区污水管网(恒大城至龙华路段)规划线路,核实清云高速跨沿江路规划方案、广梧高速增设云浮新区互通立交等项目规划,修改完善《云城区国道324沿线企业户外广告规范管理及环境整治规划(广梧高速云浮东出口示范段)》,配合完成市区新建道路命名。

(三)深化“三规合一”,夯实规划基础。

着力深化“三规合一”,逐步完善地理信息空间数据收集机制。一是加强地理信息平台建设。重构委内业务系统结构,开发基于b/s模式的规划展示系统,测试完善地形图数据规整工具软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及控规数据整理与数据建库系统等功能,优化“三规合一”应用系统平台,不断完善基础数据。二是夯实中心城区规划信息基础,努力争取省新型城镇化“2511”试点工程专项试点。已形成“一张蓝图”试点工程方案送审稿,并于4月底报市政府审定后上报省住建厅。三是建设集现状与规划成果、规划审批数据于一体的、统一的、完整的“一张蓝图”数据库平台。收集整理更新四组团规划信息数据、规划方案,重点更新新城云谷启动区、新城快线二期和中央商务区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基本完成六都组团的大比例尺地形图数据规整入库,为规划编制、审核提供技术支持;完成了云浮市中心城区gps-d级控制网和四等水准测量项目建设;通过生态控制线划定工作整理各部门数据,形成各部门数据库结合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管委会规划报建审批系统建设,完成相关规范及数据建库的流程梳理和标准制定,完成思劳启动区三维空间建模等工作。四是配合市直部门开展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前期调研准备工作,编制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建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等。新城市政管网规划已完成初步方案并通过专家论证,现正修改完善;积极配合市城管局草拟我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工作方案,已完成初步方案,待报市政府审定后上报省住建厅;召集相关管线单位进行市政管网普查动员,5月28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已审议通过普查工作方案。五是开发利用好城建档案。上半年共整理著录城建档案资料1100多份,装订入库220多册,整理其他资料250多份,接受办理查阅资料170多次,提供利用120多卷。

(四)加强指导协调,强化技术服务。

充分发挥全省“三规合一”试点市的先行优势,指导开展各类城乡规划的编制工作,协调解决规划冲突问题,提高城乡空间资源配置的效率。一是加强与云浮新区、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管委会的对接,配齐配强驻新城规划工作小组,专责协调、对接新城规划编制、实施等工作,主动提供规划咨询服务。二是积极开展全市村镇规划建设工作。已完成郁南县“三旧”改造规划编制征求意见稿,安塘街总体规划送审稿和安塘街消防设施专项规划及镇安镇总体规划和镇安镇片区控规,天堂镇消防设施专项规划初稿;组织相关技术力量帮扶完成我市1条生态文明村、1条贫困村的建设规划。三是配合市重点工作开展。配合开展2016年生态文明示范镇、村督查工作,配合各县(市)开展工业园区产业集聚申报工作;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调派了8名干部参与园区建设、“三旧”改造、宜居建设、市道路贯通工作。

我委下半年将强化职能,以攻坚的劲力、改革的措施、实干的作风,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快推进规划编制研究。

一是根据省住建厅的统一部署,加快编制中心城区“十

三五”城市近期建设规划,通过这个法定规划进一步梳理、细化各重点发展片区、项目的具体建设安排,同时也解决个别建设片区、项目突破城市总体规划的问题。二是对新城近期重点连片区域进行总体一体化的规划设计,形成“总规--控规--专项规划--项目设计”良性互动的规划体系,系统解决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用地布局、道路设计、配套设施等工程建设问题,强化给排水、道路竖向、管线综合等市政专项规划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拟于10月完成规划成果。三是完成生态控制线划定工作。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年底前完成生态控制线详细划定、调研、建库等工作。四是加快新城相关规划设计,尽快完成《新城快线线位规划调整及沿线土地储备规划》、《云谷深化规划及设计》、《云谷功能延伸区城市设计》、《“一带两区”景观环境提升(含道路市政)》、《水景中轴的建设策划》等。五是围绕全市2016年重点工作,抓紧完成西江新城总体规划、转移工业园启动区总体规划和六都组团分区规划以及一批已经启动了的控规和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六是启动云浮市新型城镇化规划招标采购。七是配合相关部门组织编制部门“十三五”规划。(二)加强规划技术支撑。

一是做好省、市各类重点项目用地规划选址及规划建设工作。二是配合市国土规划局办理各项业务案件。三是积极配合市国土规划局、云城区政府做好各类征地留用地和拆迁回迁地的安置及道路排水设计等工作。四是继续配合市城市综合管理局、市交通局等做好管线普查、市城区市政道路贯通、各高速公路与市政道路的规划建设衔接工作。五是积极配合、协调全市村镇规划建设工作,组织、参加各项村镇学习培训、技术交流活动,组织相关技术力量对各县(市、区)村庄整治进行技术帮扶等。六是加强与云浮新区、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管委会的对接,为园区招商、项目落地提供规划依据。七是筹备召开市城乡规划委员会2016年第二次会议,计划在市城乡规划委员会框架下成立历史建筑保护专家委员会,负责全市历史建筑咨询、审议和评定等相关工作,完善历史建筑认定审批程序。

(三)深入推进规划信息化。

一是规整地形图数据。继续开展四组团原有地形图整理入库,推进新城快线周边用地和“两轴”片区地形图测绘及入库工作,计划年底完成中心城区约300平方公里的基础底图,为规划编制、管理及基础设施规划提供依据。二是完善地理信息标准建设。在使用中完善全市大比例尺地形图采集及入库标准和更新制度,完善规划编制数据入库标准。争取年底前申报相关标准并争取获得奖项。三是落实三维建模工作。计划开展“云谷”片区三维建模工作,逐步推进西江新城三维模型建设,并计划年底前完成。四是推进市区管线普查工作。配合市牵头部门,计划年底前完成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建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编制完成地下管线综合规划,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详实可靠的基础资料,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五是统一规划信息化管理模式。计划引进佛山市的先进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和经验,并向四个组团规划管理部门推广,利用规划“一书三证”管理信息系统和规划项目总平面及建筑单体审核入库系统,将规划审批管理信息及时收集并入库,实现统一的规划管理信息化模式及信息收集系统,解决规划管理信息不畅、资料分散和混乱等问题,同时整体提高我市城乡规划管理水平。

第5篇:生态专项规划范文

浙江省开化县:探索建立统一衔接的系统

开化县人民政府县长 谢剑锋

开化县位于浙江省西部,浙、皖、赣三省七县交界处,“十一五”以来,开化县在建立健全县域规划管理体制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实践。2005年,结合“十一五”规划编制,制定了县级“十一五”规划编制计划;2007年,县政府制定出台《开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对县域专项规划的立项、编制、评审、、实施及评估等程序作了系统规定;2 011年,开化县编制实施县域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规定初步实现了“两规融合”;2012年,成立县规划委员会,在近三年的全县建设项目选址工作中切实发挥了统筹协调的作用。2014年11月初,正式形成《开化县“多规合一”试点方案》,并由国家发改委报送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试点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开化在县域规划管理体制建设方面虽然已有一定的工作基础,但在规划编制实施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通过“多规合一”试点加以解决。

第一,发展规划统领性不强。宪法明确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作为统领性规划,但在实践中其统领作用并不强。主要原因有:一是规划在地位上缺乏专门的法律支持,对地方政府刚性约束不强,难以实现对其他规划的依法统领,规划权威性偏弱;二是规划期限短(5年),难以在规划目标、战略任务等方面指导规划期限较长的城乡、土地和环境功能区等规划(10~20年);三是规划在内容上突出战略性、全局性,对空间规模、布局、结构及其管控的指导性、约束性较弱,缺乏技术导则规范。

第二,各类规划之间不统一。一是基础数据不统一,发展、国土、规划、环保等部门对人口、用地等的统计口径、技术标准不统一,基础数据出入较大;二是技术标准不统一,各类规划的空间管制分类不同,制图技术体系不同,用地边界不能重合;三是空间定位不统一,各类规划对同一片国土空间的功能定位、管制要求等时有矛盾,规划实施主体存在部门利益阻隔,部分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协调难、落地难;四是边界范围不统一,大部分规划有定位扩大化、范围全包括、内容全覆盖的态势,规划间内容重叠、边界模糊。

第三,规划管理体制不健全。一是规划编制依据不充分,部分规划是上级政府或职能部门,乃至领导指示要求编制的,随意性较强,未充分考虑规划编制的必要性,造成目前规划数量越来越多(达到50个左右);二是规划编制修编时序混乱,目前部门规划的编制或修编时间选择,多由上级职能部门确定,各类规划编制或修编的完成时间、基期及期限等均不一,造成规划间的衔接困难;三是规划审批行政层级错位,县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是统领性规划,目前由县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实施,而城乡、土地和环境等专项规划由省政府批准实施,县级自主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权限不大。

推进试点工作开展的对策

依据开化县域规划管理现状基础,针对上述“多规合一”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经深入分析研究,开化拟着力从“六个统一衔接”上来实现“多规合一”。

第一,建立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编制开化县发展总体规划,作为统领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国土空间合理布局的顶层规划、综合规划和空间管制规划。优化编制三大空间规划,其中土地利用规划具体管制土地用途和规模,城乡规划具体管制城乡建设空间、方向和布局,环境规划具体管制生态保护空间和环境准入,从而形成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空间规划体系。有效缩减专项规划数量,合理精简专项规划内容,将专项规划转化为行动方案、行动计划或专项政策。

第二,推进统一衔接的空间布局。按照“一套规划、一张蓝图”的总体要求,建立县域空间开发与保护统一格局,配套综合性空间管制政策,显著增强空间管制的约束性和指导性。科学划分城镇建设、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三大功能空间,划定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边界和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三条红线,明确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加强对开发强度、建设用地总量、基本农田保护规模等指标的控制。

第三,明确统一衔接的基础数据。各类规划要形成一个自然资源、人口、经济、土地、社会等统计口径统一的数据库,所有规划编制必须依托统一的核心数据。其中,空间数据必须统一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耕地保有量面积和生态保护区面积三大数据,基本数据必须统一总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化水平、森林覆盖率、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6个数据。同时,统一基础图件、基础数据库和建设用地图斑。

第四,制定统一衔接的技术标准。对发展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涉及的功能区分类、划分标准等进行对接。统一衔接技术标准包括统一规划的划分方法、分区类型、图件比例尺和地图系统坐标系。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重点对接统一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划分标准,统一比例尺图纸,以ArcGIS软件系统为统一的运行平台。

第五,建设统一衔接的信息平台。统一的地理信息管理平台是实现规划“一张图”的必要载体,是落实“多规合一”协调机制和管控规定的技术保障。县级中心平台统一管理和维护县域规划的成果数据,为各部门空间管制提供统一的管控数据和检测功能。中心平台通过与各业务部门子平台的数据交换,实现跨部门规划和审批信息共享,向各子平台提供选址查询、规划协调等服务功能。子平台通过各自的工作库及时向中心平台提供本部门的规划数据和审批数据,供其他部门调用。

第六,形成统一衔接的管理机制。完善县规划委员会工作机制,全面规范县域规划计划管理、立项、编制、衔接、评审、、实施及评估等环节。形成合理、灵活的规划审批制度,由省政府实施县发展总体规划审批,提高审批层次;城乡、土地、环保等专项规划由省政府授权县政府审批。形成各类规划编制的合理时序,规划修编统一为五年一次。

对县级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上述试点思路只是“纸上谈兵”,欲全面实现“六个统一衔接”,推进“多规合一”,必须对县级规划管理体制进行重大变革,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省、县三级联动合力推进。

在国家层面上,重点要制定修改相关法律法规,做好顶层规范。一要增强发展总体规划的法律地位。建议国家尽快研究制定发展规划法,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健全规划体系进行立法,就发展规划的定位、作用、期限、内容等作出明确规定,以增强其权威性、统领性,切实发挥顶层规划作用。二要明确空间规划功能定位与边界。建议对现行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明晰或调整现有城乡、土地、环境等规划的功能定位、范围边界、编制要求和内容,减少不属于本规划职能与范围内的相关内容,避免重复冲突。三要改革规划审批行政层级要求。建议县级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经县人代会审议后,报省政府审批,省政府重点审查发展战略、目标定位、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和主要任务等。其他专项规划建议授权县政府审批,以增强县政府的自主权和统筹权。四要出台“多规合一”技术导则。在各地试点的基础上,希望国家有关部委联合研究制定“多规合一”技术导则规范,具体包括基础数据标准、空间分区标准、用地分类标准、信息平台标准等,并统一规划期限、基期、基础底图、坐标系统,以满足各类规划间的衔接要求。

在省级层面上,重点要依据国家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推进试点工作。要出台相应的实施条例或办法;统一部署开展各类规划的编制或修编工作,并统一时间节点、期限、基期和大纲等;组织开展规划编制或修编技术培训,并提供相应资质的技术咨询中介机构名录,供地方公开招标选择。

在县级层面上,要建立“多规合一”的综合协调管理机制及信息平台。一要加强县域规划综合协调管理。将县规划委员会办公室设为正科级常设机构,全面协调县域规划编制实施的计划管理、立项、经费安排、衔接、评审、、实施及评估等系列工作,确保县域规划编制实施的有序、有效开展。二要建立规划编制实施咨询队伍。在县级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聘请熟悉规划业务的专业人才,对规划编制实施的立项、衔接、评审、实施和评估等环节进行技术咨询,适应“多规合一”涉及部门多、专业知识多的需要,努力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有效性。三要建立地理信息管理平台。采用“1+X”总体架构,即1个县级中心平台和发改、规划、国土、环保、交通、林业等部门的子平台。

广西省贺州市:坚持“一张图”方针贺州市多规合一领导小组办公室 罗良干 胡志国

根据2014年8月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广西贺州市被确定为“多规合一”试点市县,也是广西唯一的试点市县。

贺州市“多规合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是启动构建规划协调机制。贺州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市县两级“多规合一”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初步构建了由市政府统筹、多部门参与的协调咨询工作机制。市领导带队多次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环保部和自治区相关部门进行“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汇报。二是借鉴先进地区和权威专家的经验。市领导带队到浙江嘉兴、福建厦门等地市,交流学习“多规合一”试点经验。同时,邀请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专家就“新型城镇化与多规合一规划”举办讲座,增进对试点工作的认识与理解。三是完成工作方案,开展规划编制。由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编制完成《贺州市“多规合一”试点工作方案(送审稿)》,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已批复同意。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规划院开始编制“生态贺州发展战略”和“贺州市发展总体规划(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暨远期展望)”。配合广西发展和改革委开展市县空间规划改革,完成贺州市的“一张蓝图”。

“多规合一”探索新方向

第一,完成“一张图”绘制。按照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要求,在国土空间分析评价基础上,以乡镇为基本单元,结合一定的自然边界,在各县区划分出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进而拼出一张市域空间功能区划图,通过三类空间的合理布局,把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国土、环保等各个规划都纳入到“蓝图”中来,形成包括基本农田保护边界、生态控制线边界、城镇开发边界、产业区块控制线等“多规合一”控制线管控图。在此基础上,继续绘制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保护等分层图,实现土地利用指标、城市发展指标以及重大项目建设等内容的协调统一。

第二,落实“一张图”效率。一是梳理规划矛盾,整合规划体系,构建以“贺州市发展总体规划(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暨远期展望)”为龙头,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空间专项规划为基础,以其他领域专项规划或行动方案为支撑的“1+3+X”市县规划体系;二是同步开展“多规合一”信息系统建设,建立一个包含统一坐标、基础图件、规划图件、参考数据和编制标准的业务协同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为审批联动奠定坚实的信息基础;三是按照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遵循“精简高效、理顺关系、权责一致、执行有力”的原则,开启绿色审批通道,建立发改、规划、国土、环保等多部门联动会审工作机制,优化审批程序,加快项目建设进程。

第三,坚持“一张图”到底。把总体发展战略和各领域发展任务与空间布局、空间管控相结合,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空间布局融为一体,做到“一张蓝图干到底”。一是以产业布局图为指引,努力打造生态循环产业体系;二是以城镇空间布局图为指引,结合农业空间、生态空间的布局,积极推进特色城镇建设;三是以社会事业布局图为指引,努力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四是以基础设施布局图为指引,努力增强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支撑引导能力;五是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空间,创建国家生态保护和建设示范区。

浙江省嘉兴市:确定“一三四七”路线图

嘉兴市多规合一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一盘棋”为抓手,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领导挂帅,调动全市力量,共同推进“多规合一”工作。成立以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的“多规合一”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一办四组”,即办公室及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建设四个领域专题工作组,并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建立会商制度,定期召开规划协调工作会,开展技术培训,对试点工作进行全面指导、督促、评估和检查。

第二,加强市县联动,强化市县规划联动统筹,推进市县规划协调、配套发展的联动协调机制,提高市域规划与县(市)相关规划的对接程度。指导各县市开展专题研究、图斑比对、基础数据对接等工作。

第三,加强多方联动,强化部门之间联动,指导各部门修编相应规划,推进发改、国土、建设和环保等部门之间衔接沟通,破解规划主管部门之间的“自成一体”。强化规划公众参与,坚持开门搞规划,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集中民智民意,凝聚社会共识。建立“多规合一”咨询专家库,邀请有关专家、有相关经验及实践的城市领导或专业机构参加规划协调工作会。“三红线”为原则,全面落实空间管控

第一,严格划定基本农田保护边界线。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落实到具体的空间布局,完成国家统筹下达的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将集中连片、质量等级高、土壤环境安全的优质耕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边界范围内。

第二,严格划定生态控制边界线。从嘉兴市域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本底出发,坚持底线安全的思维,把生态安全、环境安全、粮食安全等放在“多规合一”的优先位置。将主要的生态林地、基本农田及生态廊道、重要河流水系和城市内的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等划人生态控制线范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定生态红线。

第三,严格划定城乡开发边界线。遵循“紧凑布局、集约高效”的原则,以生态控制线及基本农田保护线为控制边界,衔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区域、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布局和村庄布点,合理预测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城乡开发边界。在规划的城镇建设范围内,进一步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紫线”,明确综合交通、重大设施布局,划定基础设施“黄线”,提出河、湖、湿地等地表水体保护要求,划定“蓝线”,确定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划定“绿线”。

“四重点”为突破口,实现“一张图”管理模式

第一,狠抓市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突出市级层面规划的融合和协调。统一市域总体发展战略导向、发展目标及定位,缩减横向部门间的规划内容和空间重叠,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要求、城市功能完善性的需要以及生态环境保护需求的整合,达成“目标、指标、坐标”三统一,消除规划差异,形成同一层级统一合理规划体系。增强市对县规划的纵向调控指引。调整优化市县规划管理,进一步理顺市县规划管理职能,增强市级规划的纵向统筹力。

第二,狠抓“多规”技术标准对接。从技术层面协调“多规”在基础数据、规划目标、空间结构、用地布局等诸多方面的冲突,通过试点形成“多规合一”成果的技术标准。加强规划年限对接,统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环境功能区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规划期限。加强地理空间数据对接,采用统一口径的底图、人口、经济社会、土地等基础数据,以实现“多规”编制基础的统一。加强用地分类标准衔接,研究制定“多规”用地分类的内涵和使用范围的统一标准。按照城乡建设用地分类和城市建设用地分类的标准规范,构建相互协调的用地标准体系。

第三,狠抓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工作。以智慧嘉兴地理信息共享平台为基础,整合环保、国土、规划、发改等各级各部门数据库,打造“1+X”公共信息平台,统一管理和及时更新基础数据和多部门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等信息,并通过协调各个系统运作模式,建立分级共享机制,满足各级用户对数据平台的查询需求。

第四,狠抓规划管理体制完善工作。建立实施联动反馈机制,规范规划修改流程。相应的规划修改,需同步反馈至“一张图”的数据成果中,并以关联修改后的“一张图”成果为基础,开展其他规划协同修改,确保各项规划实现动态调整衔接。探索完善规划协调机制。以尊重当前各主管部门法定规划职能为前提,以推进“多规合一”为目标,积累和总结规划协调管理的经验,探索建立嘉兴市和各县市的规划协调平台。通过公共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将“多规”涉及的用地边界、空间信息、建设项目等多元化信息统一到“一张图”上,最终实现“一张图”的规划平台、“一张图”的审批流程、“一张图”的反馈机制和“一张图”的监督体系。深化行政审批改革,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和压缩审批时限,实现“报得进,审得快,批得出”,极大提高政府服务效能,促进城市的高效管理。

“七统一”为目标,全力推进“多规合一”工作

统一发展目标。开展“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研究,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角度提出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方面的市域总体发展举措,统一近期2020年、远期2030年的指标体系。

统一规划体系。完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空间属性以及规划期限的匹配功能,实现环境功能区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及下级规划与纲要的对接,最终形成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嘉兴市规划体系。

统一规划蓝图。形成全市明确的“三生”空间的面上布局、范围、边界,以及综合交通、能源、水利、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体系的点线布局,突出规划引领,实现规划全覆盖。

统一基础数据。从“多规合一”重大任务与关键要求出发,协调发展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统一基础图件、基础数据库,确保各类规划目标实施的一致性。

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各类规划划分标准的衔接,空间分区类型,总图图件比例尺,地图系统坐标系等。尤其注重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对接统一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划分标准。统一运用ArcGIS软件作为图件处理系统。

第6篇:生态专项规划范文

第二条生态区建设专项资金(以下简称“生态专项资金”)是指区政府专项用于生态区建设、生态区投入奖励和补助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生态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

(一)项目补助

1、生态乡镇(村)建设规划编制。

2、重要生态功能区(含重要水系源头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等)保护。主要包括规划编制、保护、恢复和重建工程项目,生物多样性抢救性保护措施等。

3、农业农村污染综合防治工程项目。主要包括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及综合利用工程、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小城镇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生活垃圾处理工程等)、农业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及综合利用工程、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等项目。

4、生态环境管理系统能力建设项目。主要包括生态环境保护基础性科学研究和政策研究、生态保护实用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等。

5、区级以上环境保护重点严管区环境污染整治项目。

(二)工作奖励

生态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区)、部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省市级生态乡镇、市级生态村等的创建及区政府对乡镇、街道及区级有关部门的生态工作考核奖励。

(三)生态区建设宣传教育。主要包括生态区建设宣传广告、各类宣传教育活动等。

(四)区生态办能力建设和日常办公费用。

(五)生态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的其他支出。

第四条生态专项资金的使用条件

(一)属项目补助类的,申报项目应符合生态区(乡、镇)建设规划。

(二)属工作奖励类的,必须具有相应级别相关部门[国家环保总局、省生态办(省环保局)及其他省级相关部门、市人民政府、市生态办(市环保局)、区生态办(区环保局)]的正式命名(认可)文件。

(三)属区生态办能力建设、宣传教育和日常办公费用的,应编制年度预算,报区财政局审核。

第五条奖励或以奖代补类生态专项资金的申报程序

(一)符合工作考核奖励或以奖代补类生态专项资金安排使用范围和申请条件的项目,由各有关部门、各乡镇(街道)书面行文向区财政局、区生态办申报。

(二)申请奖励或以奖代补类生态专项资金的项目,须填写《*生态区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申请表》,同时附报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批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实施方案和经费预算,以及配套资金落实情况等资料。申报项目应提出实施后或预期实施后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

(三)申请生态专项资金应于每年3月或9月按规定程序上报。

第六条奖励或以奖代补类生态专项资金的审批程序

(一)由区生态办、财政局牵头组织审查小组按照本办法第三、四、五条规定,结合当年生态区建设工作重点和实际情况,进行审查和必要的现场抽查,对符合要求的项目提出项目审查意见及资金安排建议。

(二)区财政局、生态办依据审查小组的审查意见及资金安排建议,共同研究确定具体项目和经费数额,经媒体公示后,按照规定程序下达补助计划。

第七条生态专项资金的管理和监督

(一)生态专项资金的拨付按现行有关财务制度规定办理。

(二)生态专项资金实行项目管理责任制,并在项目完成后进行绩效考评。

(三)项目单位应严格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财务制度规定使用专项资金,加强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使用生态专项资金的项目完成后,项目实施结果应报送区财政局和区生态办。

(四)生态专项资金的使用,应接受财政、审计、生态办的监督和检查。对违反本办法规定,资金使用过程中挤占、挪用及擅自改变专项资金用途的,除收回专项资金外,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同时,取消该部门(单位)三年内使用生态专项资金的申请资格。

第7篇:生态专项规划范文

一、“十一五”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践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县、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编制我县“十一五”规划,应着重把握以下原则:

1、突出规划理念的科学性。编制“十一五”规划,要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全县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编制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2、突出规划思路的战略性。编制“十一五”规划要抓住关系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突出对战略方针、战略任务、战略布局、战略措施的思考和研究,提升规划的层次和水平,凸显规划的指导性。

3、突出规划领域的集中性。“十一五”规划的编制,要改变以往五年计划规划内容过宽、无所不包的状况,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淡化一般产业和市场机制已经发挥资源配置导向作用领域的内容,强化总体规划的宏观性和政策性,重点提出指导方针、发展目标、战略任务、重大项目布局和相关政策措施。

4、突出规划内容的操作性。要切实改变过去中长期规划操作性不强的弊端,力争更多的将中长期规划内容落实到年度计划、落实到项目、落实到具体工作。强化规划指标体系创新,在研究提出预期性、导向性指标的同时,增设一些具有约束力、可监控、可评估的指标;创新规划文本,增加图例、附表、名词解释等内容,把城镇布局、产业布局、生态布局和重大基础设施布局通过图例来描述。

5、突出规划期限的灵活性。规划期限以20*年至2010年五年为主,同时要与本届政府任期衔接,以2007年为一个时间节点,提出近期建设任务,兼顾近期建设与远景展望。科技、教育、能源、水资源、生态建设等专项规划,可以规划到2020年,到编制下一个五年规划时再滚动修订。一些技术进步、市场变化快的领域可以缩短或灵活确定规划期。

二、“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点

按照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县“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点是:

1、加强重大问题的研究。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着重要对一些关系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广泛调查研究。主要包括经济建设、城乡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打造“三大基地”、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破解“六难”、打造“平安*”、生态环境建设、推进改革、构建和和谐社会等方面的研究。

2、强化总体规划的功能。要进一步强化总体规划的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突出战略方针、战略任务、战略布局、战略措施和重大政策安排。进一步充实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和优化发展环境等政府履行公共职能的内容。增加制度创新的内容,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3、把握专项规划的重点。专项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是指导该领域发展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专项规划的编制要力求目标量化、任务明确、重点突出、布局合理、措施可行,要提出该领域重大项目及其布局,实现从项目管理向规划管理转变。针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目标,重点抓好城乡建设、水利、电力、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土地、水资源等重要资源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科技、教育、人才、就业与社会保障、卫生、体育、防灾减灾等公共事业,高新技术及信息化等战略性产业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已编制或正在编制的专项规划要符合“十一五”专项规划要求,不符合的必须进行修改。

三、“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分工

全县“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县政府成立由陈祥荣县长为组长的*县‘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办公室已专门下文明确),负责研究、协调“十一五”规划编制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发展计划局,主要负责组织编制全县“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和纲要,牵头协调各部门的专项规划和协调处理规划编制工作中的具体事务。领导小组办公室除县发展计划局要安排足够力量外,县统计、经贸、农业、旅游等部门要抽调业务骨干充实到“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相对稳定的工作班子,保证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规划编制过程中,要邀请县专咨委及有关专家参与论证、把关,确保规划质量。

各镇乡(街道),县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要尽快成立“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小组,及时与“十一五”规划编制办公室保持联系。“十一五”规划具体还包括了22个专项规划,分别由县发展计划局、经贸局、卫生局、教育局、广电局、科技局、民政局、文体局、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国土局、建设局、供电局、交通局、农业局、水利局、环保局、计生局、旅游局等部门承担(具体任务附后)。以上各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并明确分管领导、责任科室和具体工作人员,加强与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沟通,主动配合,共同做好工作。

四、“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进度安排

“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主要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从现在开始到4月底,为思路研究阶段。这一阶段,各成员单位要组织开展“十一五”规划前期调查研究及基础性课题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理清思路,提出工作目标以及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第二阶段从5月份至8月底,为规划纲要形成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围绕规划重大问题的研究,充分论证各专项规划,8月底前完成县“十一五”规划纲要初稿。

第8篇:生态专项规划范文

一、目标任务

通过实施生态利民工程,加快湿地公园建设,充分利用湿地森林景观资源,挖掘生态文化内涵,打造森林生态旅游精品。新建户用沼气池3000户、村级服务网点30个、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基地7个、生态文明示范村11个,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优化农村用能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重点

(一)加快湿地公园建设

1、规划设计阶段(2月—6月)。聘请有资质的规划设计部门按照部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标准要求,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对规划区合理定位,制定《部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提出湿地公园的发展战略和总体功能分区布局,编制详细的湿地保护规划、修复规划、科普宣教规划、合理利用规划、管理规划等,并对规划项目投资及效益进行概算和评析。

2、征求意见阶段(7月—9月)。就《部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向发改、住建、人社、环保、水务、镇等单位及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各项规划设计后,提交市长办公会研究确定规划。

3、组织评审阶段(10月)。与上级业务部门加强协调,对接沟通,邀请各级专家,组织召开部级湿地公园建设论证会,通过专家论证。

4、申报审批阶段:(11月)。进一步完善部级湿地公园建设的各项材料,逐级上报,力争11月底省级湿地公园晋升部级湿地公园工作通过国家林业局审批。

(二)加快生态农业建设

1、在建沼气池积极性较高的村,选择3000户符合条件的农户实施农村户用沼气建设项目,每户建设一个8-10立方的沼气池。户用沼气池建设与改厨、改厕(改圈)同步施工。

2、按照“服务专业化,管理物业化”的原则,建设村级沼气服务网点30处,配置相关进出料设备、检测设备和维修设备,进一步完善沼气后续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服务能力,解决广大建池农户的后顾之忧。

3、结合品牌特色农业,在我市中北部镇(街道)建设7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面积达到5000亩。在基地园区内建设沼气池、沼液储存稀释池、田间沼液输送管道,沼液出料车、设备,太阳能杀虫灯等设施。

4、在村容村貌较好的村,结合农村沼气池建设、太阳能路灯安装工程,在我市打造11个生态文明示范村。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全市创建部级湿地公园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湿地公园建设筹建、运作工作。健全生态农业建设领导机制,强化生态农业日常管理,加强协调服务,成立专门技术指导小组,跟踪服务,加强质量监管。

第9篇:生态专项规划范文

推进会上的讲话

刚才,各位领导、各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围绕“十四五”规划编制和发展谈了很好的意见,充分体现了大家对国家宏观大势的了解,体现了对X县情实际的把握,体现了对X发展的期盼和负责,体现了对X的热爱和感情,这对于进一步修改完善好《规划》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请起草组对会上各位领导的发言及会后收集到的各位领导的意见建议,进行认真的搜集、整理、汇总、吸纳。应该说起草组前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总体看,目前形成的这个规划纲要框架基本合理,思路比较清晰,也比较符合上级要求和X实际。接下来,请X县长牵头,发改委负责,尽快按照这次会议要求,根据大家提出的意见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在深度、厚度、特色上下工夫,增强科学性、前瞻性、引领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广泛听取各阶层、各方面意见,成熟后提交政府常务会研究、报县委审定后提交县人代会审议。下面,我谈几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编制“十四五”规划是县委、政府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全县人民关注的一件大事。作为中长期规划,“十四五”规划对我县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将发挥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引导作用。高质量编制好“十四五”规划,对于X“十四五”期间推动科学发展、循环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实现追赶超越,争取国家和省市各方面的支持,至关重要。

一要结合自身实际体现特色。我们的规划一定要立足自身,发挥优势,激发潜能,符合X实际,体现X特色,既有前瞻性、引领性,也有针对性、可操作性,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要一看就是X的规划。一要体现X特色的发展路径。X是限制开发的主体功能区,是南水北调重要水源涵养地,保护生态、加快发展、改善民生都是我们最大的责任、最紧迫的任务,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县情。我们立足县情提出的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旅游兴县三大战略,是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的,也是与中央提出的绿色发展、协调发展理念相契合的,在实践中证明是可持续的,在“十四五”期间,我们要思考如何按照中央五大新的发展理念和省市新的要求,结合X实际,在坚持中赋予新的内涵,谋划新的支撑,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经济与生态融合互动,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城乡区域发展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形成更加符合县情实际、更能体现X特色的发展路径,避免同质化,促进差异化发展。二要放大生态X的竞争优势。生态X是我们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在“十四五”期间要挖掘潜力,壮大优势,引领全市、全省、全国X产业发展。我们X资源是全国一流的,也是X名符其实的“X”,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X产业打造成生态友好型产业的首位产业,“十四五”我们要在X资源开发利用实现突破,占领高地,要推动X产业向高端产业迈进,有标准、有品质、有含金量,真正是绿色健康的,做到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从粗放发展向高端、集群、链式转变。比如,我们的X茶和X,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逐步在扩大和提升,但我们的产业规模、发展质量、综合效益与富民强县的目标还有差距,“十四五”要更加突出主导地位,要有强有力地举措,加快推进产业升级提质,提升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度,提高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真正使两大产业既富民又强县。比如,我们X中药材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率低,还处于开发链的低端,“十四五”要在X中药材综合开发利用上下功夫、求突破,使生物医药产业成为X产业新的增长极。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山水、独特的地域文化是我们的特色,要立足“XXX”旅游品牌,按照打造X一流旅游目的地和山水休闲度假养生胜地的目标定位,采取“党政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运作模式,突出“生态、休闲、养生、文化”四大特色,突出旅游设施完善、突出旅游文化挖掘、突出旅游商品开发、突出旅游宣传推介,统筹推进茶旅一体化、休闲养生一体化、观光体验一体化和游购娱一体化,努力构建“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新格局,做特、做优、做强X旅游业。要大力扶持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推动X三产发展的有力抓手。三要发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的引领带动。天猫2019年双十一,全天成交额达到XX亿元,比去年同比增长X%,X双十一单日网上销售额突破了X万元,再一次证明了“互联网+”对中国经济和每个人生活带来的深远影响,对消费的巨大拉动作用。“十四五”要大力实施互联网+战略和新型业态的培育,把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作为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强大引擎,带动健康养生、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业态发展,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总之,在规划编制中要立足我们的优势,把最大的潜能激发出来,大胆去想、科学论证、求实去干。

二要坚持问题导向弥补短板。近年来,通过全县上下的不懈努力,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民计民生得到较大改善。但我们还应该看到,我县经济发展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如:经济结构不够优、产业质量效益不高、重大项目支撑不足、需求拉动不够强等等。民生改善上也存在一些差距:在社会保障方面,还有占全县总人口X%贫困人口没有脱贫、X万城乡居民处于低保水平;在教育发展方面,城乡教育资源还不够均衡,县城学校“大班额”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在医疗卫生方面,全县卫生医疗机构床位数仅有X张,医疗卫生资源还不能满足群众就医需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未得到根本缓解;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城乡道路等级不高,区域交通环线还没形成,还有近X%的行政村群众没有用上优质安全电,等等,这些都是发展中的短板。一方面要充分总结“十三五”期间所取得的成果,用“十三五”的成果坚定我们的发展信心,用“十三五”的成果激发我们的发展潜能,一些好的思路和做法要坚持,保持规划的连续性。一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认真分析县情,找准问题,抓住矛盾,看清差距,明确补上什么短板、突破什么瓶颈、解决什么难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最大限度争取获得更多项目资金支持,把影响发展亟待拉长的短板和缺项一一补齐,让人民群众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