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体育教学方法范文

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精选(九篇)

传统体育教学方法

第1篇:传统体育教学方法范文

多媒体教学资源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于一体,图文并茂,教学内容呈现形式具有直观性、丰富性,不但节省了板书时间,而且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备受广大教育者的欢迎。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与体育院校的教学结合得越来越紧密,传统教学方法应用空间被挤压,但计算机技术不是万能的,既不能取而代之,也不能置之不理,应该合理运用。

传统教学方式是以教师的口传身授为主要途径,文化课教学通过板书展现主要教学内容,体现教学逻辑,体育专项技能的习得是通过教练的身体示范和语言讲解获得,在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作用,因此,研究教师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发现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1 体育院校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

由于体育的特殊性,许多运动项目需要从小培养,因此,部分体育院校甚至包括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和研究生各个教育阶段,不管是哪个年龄段的学生,其共同点是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文化课教学和体育专项技能教学,前者主要是文化知识的学习,后者主要是体育技能的训练和提高。从教师的结构看,从事英语、数学、心理学等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大多没有专项运动员的经历,而从事体育技能教学的教师,多为专项运动员出身,专项成绩很好,但是文化基础较薄弱,应用计算机教学的水平普遍不高。

2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特点对比

[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 多媒体教学方式的缺点 逻辑性强的科目,例如数学推理,通过板书逻辑推理,一步步引导学生,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吸收,内容扎实,师生互动性强,根据学生接受吸收程度,教师能随时调节讲课节奏,注重实际。

学生随教师板书做笔记,针对性更强,注意力更专注。对于试卷,教师直接阅卷,有利于查找学生知识薄弱的环节,利于以后教学。

在学生参与环节,直接去黑板写自己的答案,有助于学生提高书写能力和心理素质。

多媒体呈现的结果性大于过程性,表现过程机械化,播放速度容易快,不利于学生吸收。

大量的文字内容不利于学生笔记的提炼,内容冗长,容易使学生感觉枯燥,长时间看屏幕易引起眼睛疲劳。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屏幕,不利于师生思想感情的交流。部分考试,计算机阅卷,答案单一,学生创新思维易忽视。 ]

[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优点 传统教学方式的缺点 节省板书时间,课件文字内容容量大,内容丰富;涉及立体几何、分子原子等结构复杂的内容,可展现形象直观的图形、视频资料等;网络课件资源库知识更新快,能结合社会发展,汲取新知识,并且节省印刷成本,利用多媒体互动教学系统分发电子试卷进行考试,提交成绩准确速度快, 而且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体育院校学生外出比赛多,课程补课,教师可实现远程教学,可实时录课,学生因各种原因不在校时也能参与学习。

课件可以弥补教师示范的不足,简化了老师的备课环节,具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优势。 板书速度较慢,板书空间有限,对于抽象的知识,板书展现不出来,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教师知识更新缓慢,资料印刷费时费力,容易形成照本宣科、缺乏活力的现象。某些抽象复杂的图形、高难度的技术动作,展现不具体、不清晰。上课易枯燥,学生产生疲倦厌学心理,部分课程需要在课堂上携带实验工具,进行教学演示,步骤繁琐。书写板书占用大量时间,增加了劳动量,不利于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 ]

3 体育院校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

3.1理论课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

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网络教学资源的集成度和丰富性大大提高,跟教材相关的课件资源很多,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学内容,节省了教师的备课时间,另一方面,“离开课件就不会教学”的现象也在中等职业学校、大学中普遍存在,甚至课堂教学变成了课件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读课件的过程,教师变得无板书、不板书,实际教学质量低下,学生看着课件演示,似乎懂了,但因为缺少推理过程,实际掌握效果不理想。

3.2体育技术课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足

体育技术课是通过思维活动和身体活动,引导学生习得动作技能的过程。技术课上,通过教师的准确示范、反复示范,学生模仿、纠错、习得并且巩固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动作过快,学生看不清的情况,如果放慢速度,又会出现动作断层、不连贯的现象,影响动作的节奏性及准确性。另外,身体运动是基于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的,各关节在怎样的合理角度范围内才不会造成关节损伤,都需要依靠计算机先进的技术进行解析。学生对动作的原理和生理基础有了了解后,认识就会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习的效率会大大提高。

4 建议和对策

4.1建立多媒体课件资源库,提升课件质量

多媒体课件不在多,而在精,避免把书本知识简单地变成电子板书,应组织多媒体课件制作团队,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体育院校学生的学习基础,经过严格的教学设计,由熟练课件制作的教师制作教学用的多媒体课件,并搜集网络上优质的教学资源,将难以用语言表述清楚的教学难点、重点制作出来,形成教学课件资源库,供任课教师选用。教师不必整堂课都用课件,要将两种教学方式有效地结合起来。需要用课件时一定要用,不需要时不要乱用。

4.2提高体育技术课教师的信息素养

由于传统的体育教学多在室外教学,注重教师的身体示范,因此体育课教师普遍对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接触较少,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多媒体信息的搜集及运用能力较低。开设计算机培训课程,提升技术课教师对多媒体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能力。为教练员配备科研团队,提供计算机等技术支持,进行体能教学研究。

4.3开发电子体育教材,弥补传统体育教材的不足

传统的体育教材是文字叙述、图片示范,对体育技能教学的局限性很大。开发电子体育教材,加上音频讲解、视频示范、力学分析等内容,多方位、多角度直观地展示动作运动的过程,能帮助教师有效地解决难点、突破重点。

4.4为体育技术课教师配备室内多媒体教室

体育课由于活动范围较大,其活动场地多在操场等室外环境进行,遇到特殊天气则主要采取停课措施,建议教务主管部门为技术课教师安排室内多媒体教室,以供多媒体教学时所用,另外,学校可在网球馆、武术馆等室内场馆增设多媒体器才,以便能及时进行比赛录像回放、人体生理结构展示等有益于运动成绩提高的教学。

第2篇:传统体育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传统体育教学;辩证认识;教学模式

近十几年来,我国中小学生体质持续下降,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决定进行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并于2001年开始在我国中小学实施体育新课程标准。今年也已经过了10年。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并未得到很大改善,并呈继续下降趋势。

我国中小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许多专家学者认为,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是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必须全部否定。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正确地认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呢?

一、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并非我国中小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根本原因

造成我国中小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根本原因有以下几点:

1.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应试教育仍然被中小学校以及管理部门顽固地坚持着。往往是嘴上喊的是素质教育,实际搞的是应试教育。“高考指挥棒”起着很大的作用。

2.现有的教育评价机制没有跟上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发展,以升学率、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评价中小学教学质量的现象十分严重。

3.社会的就业压力比以往更大。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造成家长学生巨大的心理压力,高考、就业成为学生的最终任务。素质发展只能放到一边。学生比以前学习压力更大,使他们无法有更多的精力进行体育锻炼。

4.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体育课程在学校应有的位置没有得到中小学各级管理部门真正的重视。体育教师在学校的地位比其他文化科考试科目教师要差很远,评优评先、职称评定处于明显劣势,直接挫伤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一些优点

传统体育教学方法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过我国体育教育工作者几十年不断地研究实践发展起来的。它又有一定的科学性,需要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当然也存在一些历史局限性,需要突破和更新)。

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传统体育教学强调通过有目的的身体练习,增进学生健康水平,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和运动能力。它突出了体育的实践性和目的性特点。

2.传统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组织设计非常系统、精细。从学段、学年、学期、单元到每节课都有明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组织要求。

3.传统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教学比较系统、翔实,既符合技能形成发展的规律,又有很强的操作性。

4.传统体育教学实践中对于学生的身体练习,讲究运动实效,注意运动负荷、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的控制。

5.传统体育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勇敢拼搏的意志品质,这种思想教育仍然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吸收传统体育教学的优势,学习践行新课程标准

继承传统体育教学的优点,融合现代体育教学的理论和方法,是当前学校体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体现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学一线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做到:(1)在体育教学方式方面,教师应转变过去的传教式教学为导学式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2)在体育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做到系统性、全面性。在注重开发新兴的、学生有浓厚兴趣的体育项目的同时,传统体育项目,如球类、田径、游泳等项目要充分地利用。(3)在引导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方面,要尊重和吸收传统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技能教学方法,遵循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克服过去运动技术教学过繁过细的弊端。(4)在教学评价方面,应做到结果性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在过程评价中,要及时地表扬学生的进步,积极肯定学生的学习表现和练习态度,并在评价结果中得以体现。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素质教育和评价机制的改革发展以及全国中小学校体育教师的努力,我国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水平必定会得到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毛振明.论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关系[J].中国学校体育,2005(2).

第3篇:传统体育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民族体育;文化传承;高校体育;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239-01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之一,具有强大的功能。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融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鉴于此,为了保证我国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更要重视民族体育文化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本文提出了使民族体育文化融入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措施。

一、民族体育文化融入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一)高校体育师资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调查可知,我国高校体育师资队伍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素养方面,不管是对现代体育还是对民族传统体育来说,教师的专业知识面狭窄,思维方式单一,教学理念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二是敬业精神方面,体育教师缺少一定的拼搏精神,并且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竞争意识、创造力和研究能力弱。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教师对传统体育存在偏差,他们往往认为体育就是田径、体操、排球、足球以及篮球等,将民族传统体育看作是单纯的游戏,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体育。因此,很多高校以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来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忽视了民族传统体育。

(二)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由于现代社会风气比较浮躁,加之功利性思想的诱导,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往往得不到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由于我国地方政府以及民间社会团体在现代体育项目的场地器材上有较大投入,但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场地以及设施方面的投入较少,因此,很大一部分高校体育课堂很难顺利开展民族体育教学。二是很多高校体育教师不仅缺少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还缺乏将民族体育融入到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能力,严重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效果。

综上,大力促进民族体育融入我国高校体育课堂,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融入民族w育文化的方法

(一)加强高校体育师资在民族体育文化方面的培养。目前,高校体育师资队伍中有一部分教师对于民族体育存在一定的偏差,而师资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关键作用,要想通过课堂教学来高效整合民族体育文化资源,首先就要定期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知识培训。

(二)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课堂教学时,要确保其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教学的本质特征是活动,基础是方法,最终目标是理解与建构,可以说,教学活动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教学内容决定着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选课时,首先应该仔细研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于不恰当部分进行合理修改。其次,教师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民族体育项目来作为课堂教学内容。

(三)民族传统体育融入课堂教学时,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教学形式。相对于现代体育来说,民族传统体育有着不一样的特征和功能,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教授民族传统体育时,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教学形式。首先,要明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所属类别,按照类别选择相应的教学形式;其次,按照已有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自身情况选择教学形式;最后,按照所选的民族体育项目的教育功能来选择教学形式。

三、结语

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融入民族体育文化,体现了现代体育与民族体育相结合的教学特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突破以往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为我国高校大学生健康快乐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希望通过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高校体育教育方法的探究,为我国高校体育学科的改革和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宁贤,马耘.基于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视角的新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研究[J].商,2014,(13):190.

第4篇:传统体育教学方法范文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069-02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高校推广民族传统体育,不仅能通过集体运动和竞技有助于增进友谊、增强团队协作的群体意识,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满足广大学生的文化需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自2013年3月份开设后,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和由衷喜爱。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如何利用网络的开放、协同、共享、时效等特点,使得“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课堂和课后自主学习得以融合与延伸,使之有效解决学生的个体差异大、学习范围窄、缺乏交流等现实问题,让学生课后能够反复观摩演练各种形象直观、准确标准的技术动作,及时通过网络与任课教师进行无障碍交流沟通,解决客观存在的师资不足问题,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探讨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网络课程“空间站”构建设计,希望能为高校?w育教学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完善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因地制宜开发课程资源,做到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文化,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区域特点,筛选与优化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有代表性、易于本区域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舞龙舞狮、养生与民间体育,构建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整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见表1)。

二、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民族传统体育”网络课程“空间站”构建设计

(一)引进现代教育技术,以“龙狮”为核心教学内容,创建课程“空间站”。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网络课程设计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主导路线,以开发广西区域民族传统体育优质教学资源为中心创建“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空间站”。突出舞龙舞狮+养生与民间体育为核心教学内容,注重教学与训练的创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民族传统体育日”的开展、课程中融入职业性体能素质、教学与竞技比赛相结合为一体化的框架设计(如图1所示)。特别是民族传统体育日的开展,以该活动为载体,不断开发适合大学生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结合“民族传统体育日”活动研制“民族传统体育”网络课程。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有效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4月30日和2016年4月29分别开展了“民族传统体育日”活动,今后每年的4月30日为该活动日,活动时间为一整天,项目设置有22人男女绕“8”字跳大绳、一分钟单人跳绳、背篓抛绣球、高杆抛绣球、毽球、滚铁环60米男女混合往返接力、三人板鞋竞速60米、大象拔河、板鞋接力、五人舞龙比赛等10个民族民间体育项目。每届活动日学校6个二级学院的学生参加比赛。该活动是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更是“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成果的展现。在“民族传统体育”网络课程构建中,以舞龙舞狮+养生与民间体育为核心内容,从理论知识、实践教学、舞龙舞狮竞赛和表演、微课、项目介绍、训练实践、在线测试、知识拓展和学习交流八个方面内容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网络课程的研制“民族传统体育日”活动,在该网站上增设活动的宣传报道、成绩公布、比赛摄影影集等,让学生全面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

(三)构建立体型“微课”教育与传播功能,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网络课程的整体制作。“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各子项目教学“微课”内容,如舞狮、舞龙、抛绣球、跳竹竿等,他们的微课成果是网络课程中实践教学的实现基础,也是“实现教育与传播功能,使生硬、死板的课堂向着生动、丰富及多元化方向发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学和网络学习环境”。笔者制作有公开课视频《竹竿舞》,从握竿、跳竿、打竿等方面进行教学;制作《竹竿舞之跳竹竿方法》微课,并于2016年11月10日上午在武汉大学体育系进行展示。图文并茂的微课教学,让“民族传统体育”网络课程实现教育与传播功能,提供了便捷的学习方式。为进一步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一些二级学院把竹竿舞、板鞋竞速运用到每年新生的心理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完善“民族传统体育”网络课程教育“两个体系”。“民族传统体育”网络课程教育“两个体系”具体包括:第一,实践教学。主要通过教师讲解理论知识和师范实践技能,让学生观摩并亲自练习,教学方法是合作和自主式探究方法,学生通过合作与创编的方式完成考核。同时在教学中设置了一套职业体能练习方法,随堂让学生在课堂中完成并进行考核。第二,第二课堂。主要通过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日”活动和观摩微课,多方位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把知识、技能、技术贯穿于教学中,促进学生成长。具体如图2所示。

三、以网络课程构建为载体积极推进“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改革

第5篇:传统体育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2-0225-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无论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化,还是从知识体系到信仰体系的转化,抑或是从价值体系到践行体系的转化,都可以从中找到极具启发意义的思考路径。鉴于此,本文将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维度,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融合,以求进一步转变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方法,从而开创新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学新局面。

一、教学理念维度:汲取传统文化中思想道德教育思维方式的智慧,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念的进一步转变

以人为中心,坚持主体性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在特质,也是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灵魂与精髓。按照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思维方式,人处于各种关系的核心,它既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从这一思维方式出发,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特别强调尊重主体人格价值,重视主体自觉,注重主体树立自信,具有鲜明的主体性教育特征。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客观上要求教育者树立主体性教学理念,但单向强制灌输,忽视大学生主体作用的机械化教学现象依然存在,大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学实效性有待提高。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者没有或没有完全确立主体性教学理念。因此,为了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就需要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那么,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怎样才能确立主体性教学理念?传统文化中思想道德教育思维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可以继承与借鉴的宝贵经验。

一是要尊重大学生的人格价值,注重教育的感化性。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特别强调尊重人的人格价值,认为人不是“物”的存在,而是“人”的存在,儒家甚至把人的人格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这就启示了我们,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对学生要晓之以理,导之以情,把情与理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情中有理,理中有情,情理交融。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人、说服人、教育人,促使大学生对科学理论的真信、真用。

二是要重视大学生的主体性价值,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觉能动性。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十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与主体性作用,认为道德养成是由主体内在自觉的结果。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确立主体性教学理念,教育者就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围绕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来设计教学内容体系与教学方法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不能仅仅扮演“中介人”的角色,以死板、生硬方式传递教育内容,而应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为主线,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并选择最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以此来开展教学活动。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会活化,效果才会提高。

二、教学内容维度:挖掘传统文化中优秀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资源,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对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最深厚的文化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实现二者的对接,既可通过高校思政课教学平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可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使大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化育功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融合与对接,前提是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那些符合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体现中国人价值观念与现代社会相适用的思想精华,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

其一,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方面的教育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浓郁的家国情怀,既倡导以孝为先,由孝而敬的家庭伦理,又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这种家国情怀,有助于大学生将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应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特别是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应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核心内容。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无论是“故土难离”“落叶归根”的家国情怀,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担当,以及历史长河中涌现的爱国志士、古往今来流传的爱国典故等,都是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其二,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方面的教育内容。仁爱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人“民胞物与”的博襟。孔子不仅主张“仁者爱人”,而且主张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更是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种仁爱思想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和谐相处;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主张相互包容;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主张合群济众; 在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上,倡导协和万帮。将这些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有助于启发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尊重社会、尊重自然的社会情怀,形成文雅、温和、关爱、和谐的品质,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文化资源。

其三,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方面的教育内容。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伦理型文化,要充分挖掘中华传统美德的丰富资源,将诸如公正、诚信、友善、谦敬、礼让、奉公尚忠、以义制利、以理制欲等传统文化道德修养内容,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并转化成大学生共同的价值追求。此外,还要挖掘传统文化中独特的道德修养方法。比如,立志、内省、自省、修己、责己、慎独、改过、力行等。它对启发大学生主动提高修养的内在要求,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知荣辱、守诚信,完善人格修养,提升内在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也应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关键是要找到两者相融合的“契合点”。比如,传统民本思想与以人为本、传统“和”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传统仁义礼智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传统爱国精神与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传统修身养性与大学生德性养成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有效契合点。需要强调的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同时要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转化,实现二者的有机对接。

三、教学方法维度:借鉴传统文化中思想道德教育方法,拓展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一整套的具有自身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对这些方法进行梳理,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断推陈出新,有助于拓展新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体系。

第一,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孔子注重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传授方式,施以不同教育。这就启示我们,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班级和个人的思想状况与实际接受能力,以及他们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不能搞“一刀切”。传统文化还主张教育学生要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孔子认为,学生问题提到什么地方,就回答问题到什么地方,并且按照学生当时的理解程度和积极程度而定。“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告诉我们,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育者要善于根据学生对教学的反应,采取启发引导,循序渐进的方法,通过直接启发或间接暗示使学生接受教育。

第二,学思并重,反省内求。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贻”,主张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反省内求是传统文化强调的一种自我教育方法,“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学与思相结合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应当提倡。反省内求强调发挥主体的自我修养的能动作用,强调经常反省自己,表现了“严于律己”的品格。借鉴这一方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不断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

第三,身教示范,躬行践履。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要正人必先正己。孟子说:“教者必以正”;荀子提出“师以身为正仪”,强调以身作则。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要借助真理的力量,还要借助榜样的力量。因此,教育者不仅应注意运用榜样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更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为当代大学生做出示范,用自己的行为感染和影响学生,达到以行为促进学生思想与行为的转变。传统文化还认为仅有个人道德修为是不够的,还要将道德意识转化为实际行为,切实做到身体力行,在实践中履行道德规范。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荀子说:“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传统文化倡导的道德践履,有助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由价值体系到践行体系的转化,学生由知到行的转化,应予重视和拓展。

第四,克己慎独,环境陶冶。慎独实质上是一种高层次的行为自律。《礼记・中庸》载:“是故君子戒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应从当下、从细微、从隐处做起,加强自律。传统文化还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孔子提出择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择处“里仁为美”。荀子指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环境熏陶法,具有教育目的的隐蔽性和教育方法的间接性,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同一环境中的平等性的特点,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应加以弘扬。

参考文献:

[1]李小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路径探析[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4(4).

[2]李国娟.对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4(12).

第6篇:传统体育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网络多媒体教育;传统教育;网络;教师;学生

21世纪是高科技时代,是信息化时代。随着计算机处理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多媒体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信息化己深入影响到了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尤其对当代职业教育的影响更大,其一,因职业教育本身要求受教育对象动手能力强;其二,当前职业教育对象文化基础普遍较低。这就使得网络多媒体教育更适合他们。

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优秀传统教育的国家,教育的先驱们在长期的育人过程中为我们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而知新”等等,这是留给我们后人的一笔珍贵财富。但是,随着时代的跨越,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己无法适应当代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无法适应教育对象的需要。为了让教育教学与时俱进,教育部确定了一个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研究性课题:《网络多媒体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研究》,这个课题的研讨、开发无疑是为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注入的新鲜的血液,让传统的教育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换言之,网络多媒体教育的运用让传统教育插上了奋飞的翅膀。

诚然,网络多媒体教育在给我们传统职业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带来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给我们传统职业教育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1网络多媒体教育与传统教育的相互促进

对网络多媒体教育的认识,即使在教育界,很多人还是一知半解。甚至不少人认为,发展网络多媒体教育等于砸了现在老师的饭碗,以致担心将来会不会失业。其实不发展网络多媒体教育可能也不免有教师失业,教师失业并不和网络多媒体教育直接产生关系。发展网络多媒体教育只会升华传统教育的效果,使传统教育效果更加突出,教师如能更多适应她的话,很可能还会缓解教师因其他原因失业的几率。

1.1教学资料组织,媒介多样艺术化,交互灵活性

其实,任何教学,不论是否通过网络,永远要有老师。只是老师组织教学材料的方法、采用媒介物的门类的适当程度,在网络多媒体教育过程中可以不受教室空间大小、上课时间长短的限制。而且,网络多媒体教育实现了教师和学生充分交流的可能。有问题,学生可以不担心面对真实人的教师时的恐惧,可以直接向计算机里的教师发问。信息传到老师这里,可以即时回答,也可以缓时用E-mail回答。各种媒体展现知识的产生,演示物质文化的经历,远比传统教育丰富许多。与其担心网络多媒体教育取代传统教育,不如说网络多媒体教育使教师摆脱了传统教育在组织教学资料上的束缚,升华了教师备课表达知识的想象力。各种知识信息、各种时空感受、各种逻辑结构的展现过去只能用嘴说,现在多了许多的表现方法,有了过去无法想象的表现手段。

1.2学科体系市场化,优化教学资源

传统教育学科体系受计划控制,常常使计划跟不上市场的变化,学校培养的人才要么是市场不需要的,要么市场上急需的又没有。有些专业市场急需,学校也有,但是教师不够,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等到招进老师,需求又过去了。教学资源的配置总也跟不上市场的需要。网络多媒体教育可将这些问题迎刃而解。网络多媒体教育紧追市场,发现急缺的专业可以紧急组织本校甚至社会上的师资,利用网络的优势,以一当十,满足市场需求。

1.3社会影响积极

传统教育有很多有经验的教师,用一生积累了很有价值的教学经验和学术造诣。然而,在传统教育环境中他们年过花甲,风烛残年,身体体力不允许他们再像年轻时那样,长时间从事教学活动,似乎已经没有太大的社会价值了。但是,在网络多媒体教育环境中他们可以大展身手,用数字光盘可以把他们的身姿教态固化下来,永远留存下去,发挥作用。网络可以把他们的教学继续传送到无数个学生面前,让学生一睹他们的风采,领略大师们的智慧。网络多媒体教育不仅不会让老年教师提早退出讲台,恐怕还要不断地请他们帮助网络多媒体教育的经营者解决各种教学难题。只不过必须要有相应的机制,以保证:即使教师不接触学生,只要有他的参与就要有他的相应权益;老年教师可能对计算机特种软件不熟悉,需要与课件制作部门合作,使这些老教师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劳有所得,知识得到应有的尊重。

2001年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的2000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的国民素质、科学技术、和国际竞争力在世界的排名连续下滑,分别从1998年的24、13、24位。下滑到29、28、31位。说明:不是我们的老师太多了,而是太少了,或教师的水平不适应社会的需要。

2网络多媒体教育对传统职业教育的冲击

我国正式成为WTO第143个成员国后,除了各种企业要受到发达国家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技术的冲击外,教育业也不可避免地将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职业技能教育。发达国家在网络多媒体教育方面已日趋成熟,乘此机会可能会大举进入我国。网络在实现教育功能方面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其本身具备的优点,比如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实践方面,都是我们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无法比拟的。而我们中等职业教育又更注重教育对象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而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受到很大局限。又比如,我们现在职业教育中培养一个技术人员,可能需1、2年时间,甚至更长,而网络多媒体教育可能只需几个月,几十天,甚至更短。这体现出网络多媒体教育的高效性。

那么网络能为职业教育做些什么,我们中等职业教育又应如何面对逐步成熟与完善的网络多媒体教育。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网络导致职业教育革命

简单地说,网络就是通过因特网进行学习。但是,它绝不仅仅是将传统意义上的课本和习题进行电子化后搬上因特网,或者仅仅是通过网络向远方传送讲课的录像。网络多媒体教育的对象从小学生、初高中生、中专生到大学生和研究生不等,教育形式也有正规学校教育和非正式的业余培训,其大致可分为3大类:普通学校学习,高等大学教育及各种职业技能培训。

事实上,远程教育已有多年历史,如我们熟悉的广播电视课程和函授学校等。网络多媒体教育和这些远程教育相比,其最大优势在于网络的互动性,可以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面对网络多媒体教育的产生,我们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必须在概念、方法、管理以至整个体制上进行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多媒体教育是自学校教育产生以来,教育领域的一次革命。

这一优势对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尤为有利。现在职业学校面对的教育对象文化基础普遍较低,普遍存在厌学的情绪,只有这种互动性网络教学方法,对他们才有更大的吸引力。我们采用黑板和粉笔进行传统教学时,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当某学生在某一环节上听不懂时,他可能会放弃继续听下去,但传统教学只是老师一人讲,全体学生一起被动听,如果个别学生没有听懂,老师根本不知道,即使知道,这时老师也不能一个一个学生地指导,因为时间不允许。可见传统教学方法不利于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2.2网络多媒体教育将在我国职业教育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目前,我国有很多学生因学校规模、经济方面等诸多因素而无法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特别是在农村和偏远的山区。另外还有许多人需要扫盲,利用卫星、光缆、电视及各种双向式电子通信技术建立的现代远程网络多媒体教育,有利于构建终身学习以及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体系。据悉,教育部和中国电信总局在推动网络多媒体教育上正展开全面合作。而今年,几所著名国内大学已在网上开办了网上学历班,各种职业培训更是在网上如火如荼地展开。而各类学校计算机也在不断增加和更新,并向网络化、多媒体方向发展。今年我国对“文盲”又有新的定义,即除过去所定义的文盲外,将21世纪不懂电脑和英文的人也视为新世纪的文盲,可见今后网络多媒体教育将越来越重要。那么,我们中等职业教育更应注重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以期今后他们能适应网络多媒体教育,可以继续学习和发展。

2.3网络多媒体教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

我们现行的职业教育,依然采用的是传统课堂教育,是由学校和教师根据经验定制,向学习者传授一套预定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并没有太大的选择余地,而网络多媒体教育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者不用为工作或其它原因暂时脱不开身影响学习进度而烦恼;即使生活在交通不发达的偏僻地,也可以接受到最好的教育,通过网络,可以向最优秀的教师请教。

在许多行业和公司,网络培训实际已实现,一些公司内早已布满网络线路,而因特网更是越来越深入到家庭中,网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高速的工作效率意味着从职人员必须以更快的速度掌握新信息。而这些新信息的获得,不是向身边的同事讨教,也不是我们耗时耗力的传统职业培训,而是随时随地在网上寻求的。

这对我们现在的职校的学生更适合。现在的中专生,往往是早上起不来,晚上睡不着,而且精力过剩,玩计算机是他们最感兴趣的。通过网络多媒体教育,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不会出现不想学的时候,而且他们可能不喜欢黑板和粉笔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喜欢通过计算机的趣味横生的网络教学。

重要的是,网络多媒体教育的内容可以不断更新,以跟上社会进步的速度,同时,网络多媒体教育不仅降低了成本,也降低了个人学习的费用。这可能对我们目前的中职教育冲击最大。我们很多中职教师总在以他们一成不变的模式、知识向学生灌输,而且传统教育的成本居高不下,因此,教育者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想方设法降低成本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

诚然,网络多媒体教育确实有它的长处,对传统教育产生不小的冲击,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心灰意懒。更应认清形势,大胆改革,不断学习,中职教育也有光明的前途。作为一种新型事物,网络多媒体教育目前还存在许多不足。首先,它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很大程度上依靠受教育者自己来掌握,如果教育者自身能力或素质不足时,往往会影响到教育质量;另外,传统教学方式可以营造出强烈的学习氛围,而网络上学习多数是在孤独的环境中进行,需要学习者有较强的自律性。再就是,目前网上教育良莠不齐,而最多的是各类型考试资讯和试题库,有违教育和考试的根本目的; 并且网络硬件还不够完善,网速太慢,影响效果,如像视频播放在网上还难以实现,在线答疑有待改进和完善。

虽然如此,我们还是要保持清醒。网络多媒体教育作为一种发展趋势,其前景将会越来越好。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我们职校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适应网络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第7篇:传统体育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5-0205-01

一、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

民族传统体育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很多,例如蹴鞠、太极拳、气功和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发展的传统体育项目,长久以来,民族传统体育都因具有民族文化特征被传承下来。

二、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

(一)民族性。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各民族的生活环境和对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一定的影响,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扬离不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特征,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性是由各民族创造出的不同精神形态。

(二)多样性。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多样性特征,自古以来,民族传统体育就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我国地域辽阔,各民族的传统体育也呈现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这就使得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具有多样性特征,根据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还可以对其进行细致的划分。

三、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现状

(一)缺乏专业的教学人才。我国许多高校都开展了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只重视了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发展,而忽略了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人才的培养,这就导致高校缺乏专业的民族体育教学人才。

(二)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评价机制不全面。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的载体,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民族传统体育在教学过程中常存在教学评价机制不全面的问题,这就导致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师无法意识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质量。

(三)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体系不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源于中国,国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非常少,但是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较低,这就导致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研究不全面,实际教学存在问题,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突出问题表现在教学体系不完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等方面,这不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普及。

四、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引进专业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人才。引进专业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人才,并对其进行定期培训,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人才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使其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致力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健身方法的研究,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配备了充足的师资力量,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构建科学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评价机制。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都没有意识到教学评价机制构建的重要性,或者构建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机制不科学、不健全,这会导致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成果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教师无法意识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无法进行针对性地改善,长久发展下去,就会导致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偏离正确的发展轨道,不利于中华民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不利于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三)优化并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体系。随着经济水平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意识到提高自身健康水平的重要性,大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能有效实现中华传统养生的目的,这对人们身心共健是极为有利的。民族传统体育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做到推陈出新,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到全民健身计划中,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开辟一条光明的道路。因此,高校应该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对民族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及时发展并解决,并聘请专业的民族传统体育专家对民族传统体育健身项目进行有效地改进,重视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学术研究活动,有效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张银行,张立斌.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发展现状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7(12).

[2]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8.

[3]朱瑞琪.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

第8篇:传统体育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中国民族传统体育 菲律宾 中小学校 教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2-0048-05

1 前言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剖析体育起源和发展的各阶段诸形态的活化石,是挖掘和创造新的体育项目和形式的源泉。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精华,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随着武术的传播与发展越来越多的海外华裔华侨青少年开始接触武术。外派教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使者,肩负着神圣的使命,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根据当地教学模式、体育文化、等因素进行教学,成为了外派教师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碰撞和西方强势文化的强烈渗透的背景下,研究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对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在菲律宾中小教学现状分析研究,旨在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在菲律宾中小学的发展,发挥武术教育对增加青少年身心健康及其的传承中国民族文化,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等方面的作用。

1.1 研究对象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在菲律宾中小学教学现状。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国内外体育类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菲律宾鄢市恩惠学校、菲律宾密三密斯学校、菲律宾三宝颜学校当地和外派体育教师总共21人,以及三所学校各随即抽取50名学生(总共150人)进行问卷调查。根据民族传统体育在菲律宾教学特点设计调查问卷,教师发放问卷21份,收回21份,有效问卷21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学生发放问卷150份,收回145份,有效问卷140份,回收率96.7%,有效回收率93.3%。

(3)访谈法:访问了调查菲律宾华文教育中心领导、三所学校的主要领导、中文部主任,收集菲律宾中小学校武术教学的相关信息。

(4)数理统计法:将收集、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民族传统体育在菲律宾推广现状

(1)菲律宾华裔华侨持续增加

由表2可出看出,截止至2006年7月统计,菲律宾华侨华人约有150万人,根据一般说法,每年向菲律宾移民局登记的华侨约有5万人,与入籍的华人加在一起,2012年全体华人以达到200万人,占菲律宾总人口的2%左右。但是,根据慈侨基金会最近从移民局获得的资料,每年向移民局登记的华侨有7万余人,如果连那些持旅游证件而没到移民局进行常年报到者算在内,菲律宾的华侨可能不止7万这个数字。近年来随着菲律宾华人华侨的持续增加,菲律宾华文学校也越来越多,从而需要大量从事华文教育工作的教师,这对华文教育事业是个契机,同样也是挑战。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在菲律宾中小学校教学的开展,不仅能够激发了海外青少年学习华语的兴趣爱好,也推动了华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2)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越来越受华裔青少年喜欢

随着近年菲律宾华人华侨人数的快速增长,当地华人华侨在经济稳定发展同时越来越关注后代的培养,重视华裔青少年的华文教育,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开始被华人华侨所关注,并深受海外华裔青少年的喜欢。特别在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武术、舞龙、舞狮、空竹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推广与发展,不少华文教育学校已将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教学课程,武术教学作为体育教学内容的一种,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在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新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模式、师资力量、场地设备等方面还属于初级阶段,需要得到进一步改革与发展。

2.2 武术在菲律宾传播发展的意义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体育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剖析中国体育运动进步与发展的活化石,武术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精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作为中国的体育工作者有义务和责任传承弘扬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广泛开展武术教学,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特殊需求,是对民族传统体育最直接有效的继承、发扬光大,通过中国武术在菲律宾传播与发展,探讨适合武术在国外教学传播和发展的途径,推动中国武术的全球化道路。

2.3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在菲律宾中小学教学现状

2.3.1 武术教学在菲律宾受重视情况

(1)菲律宾华文教育中心对武术教学的重视程度

通过对华教中小领导访问调查,菲律宾华教中小对武术教学在菲律宾中小学的开展支持程度不高,只占16.7%,大多是应各学校要求进行武术教师外派,占总比例的50%(见表3),这是因为中国武术在菲律宾传播与发展的程度不够,在菲律宾华裔青少年对武术学习的需求量不大,只有极少数华语学校接触中国武术,再加上中国海外交流协会注重于海外华语教学,忽略了中国民族传统项目在海外传播发展,致使中国武术在菲律宾中小学校的开展支持程度不高、投入力度不大,从而也影响了华裔青少年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2)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

通过对三所学校领导、武术教师访问调查(见表4),发现三所学校领导对武术教学不够重视,只有9.1%的领导对武术教学有足够的重视,有54.5%的领导对武术教学不重视,而学校领导对武术教学的不重视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和工作的积极性,制约了武术教学在菲律宾中小学校的开展。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武术在菲律宾中小学属于新的教学内容,学校领导缺乏对中国民族传统武术发展的长远思考,在没有看到成效的情况下,不愿意花费太多的资金在武术教学上;相对于武术,华语教学意义更为明显、应用更为广泛,所以学校领导将重心放在华语教学上,忽略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培养;本国国术与中国武术的碰撞,学校当地领导从民族情感上更注重本国国术的发展,从而制约了武术教学的发展。

2.3.2 师资状况

(1)武术教师人数比例情况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三所学校总共有体育教师21人,武术教师只占总人数的14.2%(见表5),比例很小。而这三所学校的武术教师的教学班级都达到了8个或8个以上,大多承担了学校所有班级的体育教学,有的学校甚至每节课需达到80分钟。并且根据菲律宾外派教师情况统计,菲律宾总共有外派教师约500人(其中包含国务院侨办外派教师约114、汉办教师约370人、晋江同乡会外派教师14人)而从事武术教学工作的教师仅有几位,这严重说明菲律宾中小学武术教师稀少,师资力量匮乏,这与武术在菲律宾中小学校发展的程度有关。由于武术在菲律宾中小学属于新的教学内容,在武术教师力量方面无法满足学校教学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让从事武术教师工作者身感疲惫,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2)武术教师技能水平调查

通过对武术教师专业情况调查(见表6),三所学校从事武术教学的教师都非从事武术专业,而是从事龙狮专业教学,占总比例的100%,这是因为龙狮属于中国传统民族民间体育,受到很多海外华裔、华侨的喜爱,在选择外派教师时都是龙狮专业为主,武术技能为辅。由于龙狮项目对学生身体素质、体能水平要求很高,只能作为学校特色针对极少数学生进行训练,无法作为课堂教学内容,所以武术就成为了外派教师课堂教学内容,但因为武术教师都非从事武术专业,只是接触过武术学习,在武术教学经验上明显不足,大多是根据学校教学要求从网络上下载视频进行教学,从而无法达到教学目标。

(3)武术教师外语交流水平情况

在学生不懂中文意思的情况下,所有的武术教师都不能完全用英语与学生进行交流,33.3%的武术教师基本可以,有66.7%的教师完全不能见(表7),这一现象是由于国内教师在平时学习中更注重于专业技能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外语的学习,加上国内环境制约,用英语交流的机会很少,特别是武术教师,由于从小接受专业武术训练,对英语的学习更少,再加上国内对武术教师英语水平要求不高,从而导致基本不会英语,无法用英语与学生交流的现状,影响了教学进程。

2.3.3 武术教学环境调查

(1)教学场地、器材设备情况

武术教学同其他体育教学一样,需要一定的场地器材条件,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这也是开展学校体育的重要物质保障,通过对学校武术教学场地调查发现,三所学校都至少有一个篮球场、一个礼堂,有的学校还有一个小型操场(见表8),由于武术教学对场地的要求不是很高,室内、室外场地都可以进行教学,所以三所学校在武术教学场地上能基本达到教学要求,但由于学校班级数很多,在场地数量上无法满足学校体育课堂需求,经常会出现与其他项目同占一块场地的事情,从而分散了学生注意力,干扰了教师教学,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通过对三所学校教学器材设备调查(见表9),66.7%的教师选择有,不够用,有33.3%的教学选择没有教学器材,表明三所学校在教材器材设备上供不应求、无法满足教学要求,由于在武术教学中需要一定的辅助设备和武术器材,例如:垫子、护具、头套、刀、枪、剑、棍等,这些场地设备、器材花费很大,很难在菲律宾购买。菲律宾中小学校大多属于私办学校,从经济效益的条件出发,学校领导不愿意花费过多的资金在华语课以外的武术教学上,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还无法满足教学要求,出现设备器材不全的现象。然而这些教学现状让教师只能停留于基本动作技术、徒手套路,枯燥乏味,慢慢的会让学生散失学习武术的兴趣,阻碍了教师的教学进程,不利于武术在菲律宾中小学校的开展。

(2)专业课程教材

通过对三所学校的武术教师访问调查发现,菲律宾中小学校在武术教学上缺少专业教材,教学内容是根据学校节目需要、教师水平情况自主安排(见表10)。这是因为武术在菲律宾中小学校发展尚未成熟,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无法进行统一,目前还没有制定适合海外青少年发展所需要的武术专业教材,加上受学校领导要求,因校庆、国庆、大型活动表演需要,造成教师在教学中是根据学校节目要求、学生喜爱程度、教师自主意愿安排教学内容,随意很大,缺乏科学性,而且由于教材的缺少,制约了学生课后动作技术学习和武术文化的了解,影响了教学质量,从而阻碍了武术的在海外教学的发展。

2.3.4 学生学习武术情况调查

(1)学生对武术文化的了解情况

通过学生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了解情况调查(见表11),10%的学生基本了解中国传统武术文化,26.4%的学生只是初层次的了解,63.6%的学生完全不了解,没有人完全了解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这表明海外青少年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都缺少对中国武术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增加表演的观赏性,更多的注重于武术动作技术表象化教学,忽视了对武术的诠释,加上没有专业武术教材,缺乏理论知识,让学生对武术的理解停留于肢体动作,难以通过武术教育实现对民族精神的培养与弘扬,影响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武术的认识,甚至有的学生把跆拳道、柔道、拳击当作中国武术,体现了学生对中国武术的认识模糊,缺乏对中国武术文化内涵的了解。

(2)学生学习武术的动机调查

动机是指激励人们去行动的内在原因,而且这种动力具有方向性和持久性。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通过对学生学习武术的动机调查,由表12可以看出,在学习武术中32.9%的学生是出自好奇、内心喜欢而学习武术,有26.4%的学生是为了在别人面前展现自我选择武术,20%学生是为了增强体质、锻炼身体,12.1%学生是因为学校要求才学习武术,只有8.6%的学生是为了修身养性,感受中国的武术文化,这反映出了海外青少年对中国武术的了解还停留在动作技术层面,无法体会中国武术传统文化精神,大多数学生想通过武术动作技术的学习来展现自我价值,争强好胜,并没有想深层次的了解中国武术的内涵,从而造成对中国武术的空洞认识。所以,在以后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对武术本质内涵的了解,以修身养性、强身健体作为武术教学的目标,培养综合性武术人才。

(3)学生兴趣爱好情况

从表13可以看出,40%学生选择很喜欢,30%学生选择刚开始很喜欢,但慢慢的不怎么喜欢,18.6%学生喜欢程度一般,只有11.4%学生不喜欢,这说明学生在菲律宾中小学生对武术有极大的兴趣爱好,特别是小学生,这跟中国功夫片国际化、中国武术团海外表演等方面的传播密不可分,但由于大多数海外华裔青少年对中国武术仅仅是充满好奇,崇拜武术功夫片中主角的英雄形象、精湛的武术技术,并未从心底真正的喜爱中国武术,想更深层次地了解中国武术独特的技能内涵与丰富的文化底蕴。武术注重基本功的培养,对学生韧带柔韧性、协调性要求很高,由于海外华裔青少年开始接触武术,必须从基本掌法、手型、腿法、步法等基本功学起,慢慢地学生得出武术课枯燥、不实用,仅只是“花拳绣腿”,还容易受伤的错误认识。加上本土国术的碰撞、国外的优势体育的冲击,如跆拳道、柔道、泰拳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弱了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

(4)课堂语言交流状况

根据中国华文教育中心、汉办相关要求,外派教师在教学过程必须用中文进行教学,而经过对学生调查统计,10.7%学生完全能听懂,20.7%学生基本能听懂,35.7%学生只能听懂一点点,32.9%学生不能听懂教师用中文进行教学(见表14),这说明了大多数学生无法完全听懂教师用中文进行教学,只有少数来自中国的青少年能完全听懂中文教学,特别是小学生,由于他们接触中文学习的时候很短,在教学过程中无法适应教师中文教学方式,大部分无法听懂教师用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学生对动作的理解,无法掌握动作的技巧,只能靠模仿教师动作达到教学目地。

2.4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在菲律宾中小学教学的发展策略

(1)武术技术与文化同时推广。中国武术萌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发展与演变过程亦带有显著的传统文化烙印。技术是武术的根本,文化是武术的灵魂,只拥有动作技术缺少文化内涵的武术,是空洞的、没有发展意义的空架子,是无法被世人传播与发展。武术所蕴含的文化内容相比武术动作技术来讲更有丰富的底蕴与内涵,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外派教师作为文化传播的使者,在武术教学中不只是传授武术的攻防动作,更重要的是灌输中国武术的传统文化,注重两者的结合,“以仁为本,内外兼修”,注重言传身教,教师的示范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武术教师便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力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武术礼仪的培养,奉行“尊师重道,尚武崇德”的行为准则,让技术与文化同时在世界推广与传播。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外派教师的科学管理。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执行者,其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根据武术教学以领做为主、强调动作规格、突出劲力和精神的特点,教师的示范动作能够正确,达到形美、劲道、质善,势必会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武术兴趣。然而现有的武术师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教学质量上,都难以满足菲律宾中小学武术教育发展的需要,难以担当传承武术文化的重任,谁来教的问题是关系武术在菲律宾中小学开展的根本问题。外派教师都是的经过国家层层选拔,在专业技能水平上无可厚非,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以及外语交流能力上存在一定的不足,所以在外派教师选拔时,应注重技能与文化水平的同时培养,加强道德素质建设,打造技能与文化全面发展的高水平教师。

同时在外派教师的管理上,应注重生活与教学的双重管理,严格制定生活作风标准,规范教学内容,制定学评价标准,对外派教师进行阶段性的考核,要求没有通过考核的外派教师进行短期培训学习,直达达到教学要求,及时开展教学成果汇报会,对表现优异的外派教师进行奖励,建立一套完善、科学的教师管理制度。

(3)制定专业教材,注重理论传授。武术教材是武术教学得以实施的依据,也是学生掌握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技术和锻炼知识的向导,有无教材不仅影响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同时对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理论知识的结合有着重大的作用。教材的缺乏造成了传授理论内容的空虚,从而使学生难以对武术从实践与理论结合上更进一步的钻研学习,影响了教学质量,这样就使学生难以从科学理论上选择适合于自己身体实际所需项目进行锻炼与养生,促进身心健康。因此,专业教材的制定是必不可少的,在教材制定时可以以中国中小学校武术教材为依据,但不能全部照抄,应借鉴传统、不断创新,并根据海外青少年对武术接触不多、了解不深的情况,制定适合海外青少年发展需要并体现中国传统武术精神文化的武术教材,从基本开始学习,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注重理论教学,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综合性人才。

(4)组织形式多样化,增加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兴趣的爱好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兴趣爱好浓厚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创新教学模式,以趣味性、对抗性、比赛型、表演型等方式,利用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准确、优美的示范动作、多采用辅助器材进行教学(例如:多媒体、音像、挂图等),培养学生正确的动作概念、良好的学习习惯、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课程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学生好胜心强、不服输的特点,多进行分组教学比赛,对获胜的小组给予一定的奖励,并且当学生动作技术成熟后在保证学生安全的情况下适当进行对抗性比赛,对武术成绩优异的学生选派参加学校表演,激发学生兴趣爱好,以学生为主体,建立轻松、快乐的武术课堂氛围。

(5)培养当地民族传统体育教师,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外派教师作为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在国外弘扬与传播的使者,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仅凭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培养当地民族传统体育教师,扩大教学范围,才能更好的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针对外派师资力量不够,并且无法长期教学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组织当地体育教师教授学生比较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如:狮子、舞龙、武术、空竹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对本土体育教师的培养,让当地体育教师辅助中国教师进行教学,不仅解决与学生语言沟通上的困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师资力量,减轻外派教师的工作负担,从而提高学生的教学质量。

(6)中国政府机构加强对菲律宾中小学校教学物质的提供。由于民族传统体育在菲律宾中小学校的发展还属于起步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场地、设备、器材等方面还无法达到教学要求,而且有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器材花费很大,并且在当地无法购买,例如:狮子、龙、空竹、刀、剑、枪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进度,不利于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小学校的开展。为了让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在海外更好的弘扬与传承,让更多的华裔亲少年接触并认识中国优良传统民族文化,中国政府可以给菲律宾中小学校在教学物质上提供一定的帮助,帮助菲律宾学校联系制造民族传统体育器材设备的厂家,减轻菲律宾学校在器材、道具的经济负担,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在菲律宾教学的实施开展奠定基础。

第9篇:传统体育教学方法范文

1 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加快民族传统体育与素质教育的融合

当前,全面推进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最大障碍是一些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实施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转变思想,更新体育教育理念,提高对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实施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提高民族人口素质的角度,强化学校利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只有正确认识民族传统体育在培养人、教育人、塑造人等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才能在高校真正得到实施和开展。

2 建立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教育相适应的操作系统

建立科学和可操作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习评价考核体系,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学校体育教育,实现体育教育目标及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评价要从体育教育内涵设定的教学目标体系出发,从单一的评价视角转向多角度多方法的综合质量评价,要淡化考评的选拔功能,强化检验、反馈、激励的综合功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健身性、活动性、游戏性、娱乐性为主,其终极目标难以进行测量评价,效果主要体现在主动参与和体验过程等方面。因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习评价考核的内容应充分考虑体能、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因素。评价方式应以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性的等级评价制为主,提高可操作性。

民族传统体育在校园多种体育教育途径中的切入。学校是育人的重要阵地,课程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落实全面育人目标的主要形式和途径。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重视课外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课外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它能使个体需要得到自由发展,又能实现课内外互相补充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也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它是在普及的基础上选拔优秀体育人才,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和运动能力,达到以提高带动普及的作用。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楔入运动训练,是体育教学的需要,能起到带动示范性作用。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训练是必要的,为学校培养和储备了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才,这些学生是学校参加各级少数民族运动会的骨干,更是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中坚骨干力量。民族传统体育的竞赛和表演也可以说是体育教学补充、延伸、拓展的最好形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和表演充分突出了体育竞赛的竞技性、观赏性和体育精神。民族传统体育的竞赛和表演可以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普及与提高的“推进器”,为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 民族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对策

1 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教材化并不是指对现有项目的完全照搬或是简单加工、改造,而是根据教学任务和主要教学目标对一些可操作性项目的内容、结构、要求、侧重点、难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工、改造,更好地为教育、教学目标服务。主要遵循的原则有健身性原则、从简性原则、趣味性原则以及多样性原则。组织者在实施教材化工作之前,应该深入研究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吃透需要改造的项目,只有这样,在实施教材化的过程中才有可能不犯或少犯错误,不能一味全搬或盲目学习别的学校的做法。

2 对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和教学目标的确认

对运动项目和教学目标的确认要以“文化背景”贯穿始终。首先,应该有目的地挑选一些可操作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繁多,不能不加选择一味全搬,组织者应该选择一些最具代表性和最能体现民族精神的精华项目。在选择的过程中,要本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可操作性原则。对一些能够代表我们民族精神却缺乏可操作性的项目,要适当考虑,能增就增,不能增就减。其次,因地制宜,具体选择。地理环境较优越的学校可以把选择的面放宽,地理位置较差的学校应在自身实际条件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挑选。如具有或与水资源距离较近的学校可以多选择一些水上项目,而内陆学校则可以选择摔跤、太极、武术、风筝、毽球、跳球、秋千等项目;场地、场馆设施较齐备的学校可以适当挑选一些对这些方面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而这些设施较差的学校则要选择一些对场地、场馆要求较低的项目。总之,在选择的过程中,应该避免不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盲目上马的错误做法。

3 确认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任务和主要教学目标

我们确认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根本宗旨就是要以传统体育深厚的文化内涵来教育、培养学生。因此,组织者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组织工作,制定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明确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任务和主要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做到有的放矢。

4 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加工、改造

首先,要以分析素材的观点去加工素材,主要有“重点”“补充”“省略”“创新”四个工作。“重点”就是指在加工、改造民族传统体育的过程中,应把握项目的核心成分。“补充”是指为了弥补项目中较为缺乏的内容,适当吸取其他运动项目的精华,使之更合理、有效,更具有可操作性。“省略”是指将项目中不合理、缺乏操作性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删节。“创新”是对旧项目的改造适当更新。除了以上四个重要工作外,我们还要全面借鉴竞技体育先进的思想、做法、内容。在民族传统体育加工、改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两种文化相冲突的地方。对此,各级、各类学校应本着相互兼容的原则,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如竞技体育讲究规范、民主、竞争,这些思想可以丰富到我们所选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当中,竞技,体育中对运动量、运动负荷的科学要求也可以适当引入民族传统体育中。给予民族传统体育新的时代内涵,是实现其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5 大胆尝试新的民族传统体育教材

任何一个新生事物总有它强大的生命力,但同时也具有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因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在试行期间应该密切注视学生对它的反应以及其本身是否存在问题。发现问题要及时研究、解决,尽量在较短时间内使其成熟起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学校体育教学目的、目标服务。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教材化是一项很繁琐的工作,需要做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它不仅要求组织者眼光敏锐、大胆尝试,更需要他们具有较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和体育文化知识。这是实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教材化的重点和难点。

三 加强民族传统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对现有教师进行民族传统体育的培养与提高,要用现代体育思想、体育教育理论培训广大体育教师,以适应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需要。此外,在长期的体育教育竞技化的倾向中,民族传统体育往往被体育教师所忽略。如果体育教师队伍缺乏利用民族传统资源实施素质教育所需的观念、知识、能力,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民族体育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思路、策

略、措施、内容和方法,将难以利用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素质教育工作。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组织各种短训班、学习班和研讨会等,一方面组织教师加强对民族体育教育思想进行解读,另一方面要提高体育教师在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专业技术与理论水平,造就一大批理解、适应和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体育教师群体,消除教师思想观念上的障碍,提高他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化的设计、选择、开发、实施和评价的能力,为民族体育与素质教育资源、学校体育资源创造结合条件,从而推动民族体育教育和整个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

四 教育部门转变观念加强政策引导

高度重视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体育的多元功能和作用,让更多的人关心和支持民族体育。解放思想,深入改革,明确学校体育融入民族体育的必然性,转变观念,把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开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一个长期任务来抓。

扶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优势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特色体育学校为推动青少年体育活动、培养体育人才、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根据地方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状况,应大力扶持一些学校成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校或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学校。必须运用各种力量,建立有效可行的激励机制,对于成为民族传统体育传统项目或民族传统体育特色的学校,我们要给予挂牌、荣誊称号等。除了精神动力方面的支持,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更需要物质方面的动力扶持,我们应发动各方力量,包括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体育行政部门、学校等对民族传统体育传统项目或民族传统体育特色的学校的经费等资源上的扶持和优先配置,以调动学校参与和长期开展的积极性。从而带动该项目在整个地区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中蓬勃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