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教资的知识与能力范文

小学教资的知识与能力精选(九篇)

小学教资的知识与能力

第1篇:小学教资的知识与能力范文

【关键词】情景模拟教学方法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105-02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该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具体的操作程序、方法和技巧,包括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设计与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还应该具有很强的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但仅仅依靠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并不能达到以上目的,这就需要我们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学生能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产生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情境模拟教学,它能够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真正起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

一、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含义及特点

1.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含义

情景模拟教学是围绕人力资源管理的某一部分,创设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接近实际工作或生活的场景,由学生在这种场景中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从中学习和运用管理知识及操作技巧,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分析和评价,并做出最后总结的一种虚拟实践性培训方法。

2.情景模拟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较的特点

(1)主体及地位不同。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体,采用单向信息传递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缺乏反馈,教师至始至终扮演“主角”,学生只是“配角”,只是被动地接受所获得的知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情景模拟教学法则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教师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手段不同。传统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口授、板书等手段,相对比较单调、枯燥和乏味,趣味性不强。而情景模拟教学法则是创设一种接近实际的场景,由学生在这种场景中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去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从而获得深刻体验和感受的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

(3)知识类型不同。目前对于知识类型的划分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年度报告中把知识分成Know-what(事实知识)、Know-why(原理知识)、Know-how(技能知识)和Know-who(人力知识)这四类。另一种是波拉尼(Michael Polanyi)最早提出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分,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难以用文字记录和传播的知识,也称为可意会的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容易通过报告、手册、说明书、邮件等各种形式获得、理解和交流的文档化知识,也称为可编码的知识。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多是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或显性知识,是“二手”的、比较肤浅的。而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学生所获得的多为技能知识或隐性知识,是有亲身体验的深层次的知识类型。

(4)教学效果不同。传统教学方法由于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相对较差。而情景模拟教学法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能够以主体的地位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来,使自身的专业技能得到有效提高。同时,由于该教学方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较高,所以对教师也能起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水平的作用。

二、情景模拟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情景模拟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招聘面试、员工培训管理、绩效考核与管理、薪酬设计与管理以及劳动关系管理等方面都能够普遍地加以应用。下面以招聘面试为例对情景模拟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过程加以详细说明。

1.情景模拟前的准备工作

将学生分为由5~7人组成的小组,并确定一名组长,各小组首先选择确定自己的背景企业,并查阅收集该企业的详细相关背景信息,主要包括企业地点、资产规模、经营状况、发展战略、组织结构、产品类型及销路、员工人数、人员流动情况、员工招聘情况等。然后对所选企业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确定空缺的职位及其人数,针对所确定的空缺职位进行工作分析,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编制其空缺职位工作说明书。

2.实施情景模拟

(1)模拟招募。首先,各小组确定招募的时间、地点、人员及分工,按照AIDA的原则借助PPT进行员工招募广告的设计,具体包括企业介绍、空缺职位介绍和任职资格要求说明等,还要进行求职申请表和简历的设计制作,对常见问题的回答作相应准备。其次,各小组在模拟情境下分别实施招募广告的,进行企业介绍、空缺岗位介绍和任职资格要求说明,回答应聘者的提问,并由应聘者投递简历或填写求职申请表。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个活动过程中,除招募广告小组外,班里其他所有小组同学都模拟应聘者角色。

(2)模拟面试。在实施了模拟招募以后,各小组首先进行初步简历或求职申请表筛选,确定下一步接受面试人员名单、面试时间、地点、人员及分工和面试流程安排等,并针对本小组拟招聘空缺岗位任职要求进行结构化面试问卷设计和评价中心技术甄选方案设计。然后,在模拟情境下各小组分别实施面试方案,由小组成员担任面试考官,由通过初步简历或求职申请表筛选的学生作为接受面试者,按照所设计的结构化面试问卷和评价中心技术甄选方案进行面试,并确定初步面试结果。

(3)做出合理点评。情景模拟活动结束后,教师需要对情景模拟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点评时要注意把握好既指出参与者的不足,又要对其进行正面鼓励和引导的原则,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同时,要注意引导现场观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评议,通过发现别人的问题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三、情景模拟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动态结合

传统教学方式只是由教师单一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较少、学生发挥的空间和余地较小,而且与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脱节。情景模拟教学却将理论与实践动态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在比较真实的工作场景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2.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情景模拟教学使学生由被动应付的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状态,很多平时学习不太认真的同学在学习态度上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学习不再是枯燥、被动地接受,而是个人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释放。

3.学生亲身深刻体验,帮助克服“眼高手低”问题。

很多同学都没有真正从事过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工作,通过情景模拟,学生亲身深刻体验了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从而加深了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的理解和认识。就模拟招聘来说,站在招聘者的角度,很多同学在情景模拟前通过理论学习都认为招聘很简单,但是经过自己亲身体验以后才发现,原来招聘工作其实很复杂;站在应聘者的角度,大多同学在情景模拟前认为接受面试也就是那么回事,体验以后才发现原来自己也容易紧张,也会手足无措。因此,情景模拟帮助很多学生真正认识到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眼高手低”的问题,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有意识地去面对和克服。

4.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整个情景模拟活动都是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的,活动过程中的工作量比较大,小组成员之间必须要有分工,同时各种方案的构思、设计、修改和完善都需要团队成员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和协作,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相互讨论、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完成活动任务,并齐心协力地与其它小组之间进行竞争,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5.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学生是情景模拟活动的主体,如,在模拟招募环节,学生需要模拟企业高层领导或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介绍自己的企业和岗位,并回答应聘者临时提出的各种问题;在模拟面试环节,学生需要模拟主考官对应聘者提出各种面试问题,同时,有些学生作为应聘者还要灵活地应对主考官的各种“刁难”,这些环节都充分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为以后真正应聘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情景模拟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情景模拟教学法要与传统教学法相互补充

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是十全十美的。传统教学方法尽管比较枯燥乏味,但它在知识传授的系统性、扎实性、快速性和规模效应性方面确有独到之处,在目前的教学中是无法摒弃的。情景模拟教学法将部分工作或生活的真实场景引进课堂,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两种教学方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应该相互补充,以传统教学方法为基础,用情景模拟教学方法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2.营造尽可能真实的模拟场景和氛围

只有在尽可能真实的模拟环境和氛围下,学生才可能真正融入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之中,才能切实起到锻炼的作用。因此,在布置模拟场景时要尽可能与企业实际相同,在着装方面应该尽可能正式一些,在语言表达方面也应该尽量使用专业术语并符合实际情况。

3.邀请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主管或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和点评

整个情景模拟活动主要是由任课教师来进行指导和点评的,在某些演示环节也可以邀请别的一些老师来进行观摩和指导,但由于很多老师毕竟都比较缺乏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点评可能不够到位。如有条件,最好能够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主管或专家进行指导,参与现场点评,甚至直接参与情景模拟过程,提高整个活动的水准。

参考文献

1 杨 佳、韩 进.情景模拟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应用.中国电力教育[J],2009.4

2 强国民.角色扮演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合作经济与科技[J],2009.8

第2篇:小学教资的知识与能力范文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中职院校 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涉及心理学、管理学、人力资源学、经济学的综合性学科。在强调基础性专业教育的中职教学阶段,人力资源管理学科不仅是教会学生管理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帮助他们向社会阶段平稳过渡的手段。在中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知识分析应用能力,让他们拥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手段并在实践过程中学会管理人才就成了体验式教学法的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体验式教学在中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必要性

从学生素质来看,接受中职学院教育的学生多为初中毕业生,他们拥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强,且处于接受综合性职业教育的黄金时期,有着很强的可塑性与进步性。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些学生的经验与社会阅历严重不足,缺乏专业知识的积累与深入学习的情况也会影响他们对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的了解。

从教学内容方面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内容涉及人才管理、规划与开发等内容,与生活实际贴合紧密,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动手操作性。课业内容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要不断强化理论向实践能力的转化,从而保证他们能正确应对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二、体验式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结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特点与学生的学习热情,合理采用体验式教学能让课程进度变得更加合理科学,也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难点,从而在面试和招聘过程中表现的更好。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体验式教学主要表现为模拟人才招聘与无领导小组讨论两种面试过程中的常见形式。通过体验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不同角色,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入,交际表达能力也会明显提高。

在课程准备阶段,教师可以先对学生的就业意向与知识掌握水平进行调查,并结合班级成员的实际情况进行招聘小组的安排。这一过程中,应尽量保证独生的就业意向得到满足和小组成员的平均。同时还应结合人才招聘的具体情况,安排部门主管、销售部门负责人、行政管理人员等角色以保证模拟过程的真实性。

在招聘准备环节,教师应努力营造真实的现场环境并完善招聘公司的信息,通过构建真实可靠的情景来增加教学的真实性,让学生在体验招聘的过程中直观感受到求职者的竞争压力。准备环节中,工作人员还应编写招聘说明、宣传广告、职位介绍等资料,并设计申请表、招聘流程与面试提纲,以此让学生站在招聘者的立场上考虑人力资源的选拔与管理手段,并能根据招聘环节中应聘者的具体表现来选择真正适合这一职位的人。

在实施阶段,强调学生对自我介绍、小组讨论、回答问题等方面能力的体验和锻炼。对扮演招聘者的学生而言,他们要站在企业的立场上对问题进行思考,体验高管人员在人才选拔与管理环节中的各种行为,并结合教材知识强化人才管理能力,让学生学会从知识、能力与个人综合素质三方面进行人才管理,进而将管理行为上升成管理意识。

在分析总结阶段,教师应对体验式教学的过程进行简单归纳分析,就其中学生表现出的问题进行纠正和讲解。从某种层面来说,体验式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应用就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行使管理权力,将课堂改造为小型的人才管理环境,并结合人员的实际情况开展后续活动。需要注意的是,应经常变换学生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所处的位置,让他们在尽量多的角色上尝试不同的管理方式与应答技巧,从而全面培养他们的能力,让管理的形式方法多样化。

三、体验式教学在中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意义

体验式教学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效率。以理论教学为主,忽略学生学习效果的传统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煮东西与积极性,使学生只理解管理的含义,而不明确如何进行管理及如何在管理过程中展现自己的才能。

体验式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管理意识与管理水平。这门与生活就业息息相关的课程有着很强的应用性与实践性,通过切身体验,学生能直观参与管理环节并有机会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综合能力,为今后的求职道路和管理工作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钱士茹,吴笛.亲验式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

第3篇:小学教资的知识与能力范文

论文摘 要: 课程资源是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针对师范专科学校小学教育学课程资源开发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师轻学生、重课内轻课外、重显形轻隐形、重抽象轻形象的现状,我们应建构内容实践化、主体多元化、空间拓展化、明暗综合化、图文并茂化的立体课程资源网络,从而提高小学教育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小学教育学是研究小学教育现象与问题,揭示小学教育普遍规律的一门学科,是教育一般原理和小学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的产物。该学科的学习旨在让学生认识小学教育教学规律,掌握小学教育教学基本模式,具备小学教师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教师意识和职业情感,对学生形成小学教育理念和掌握初步教育技能起着奠基作用。小学教育学是师范专科学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作用不言自明。我结合从事该门课程的教学实践,深刻感受到课程资源开发不力,为使课程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充分体现出来,开发和合理运用课程资源是该课程有效实施的强力保障。

一、小学教育学课程资源开发现状与反思

1.重理论轻实践

在我国,长期以来课程资源被简单地理解为教材。诚然,教科书、参考书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中的主要课程资源,直到现在我们仍将它们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正是基于这种情况,人们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一提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想到订教材、编教材,而没有想到其它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受这种观点的影响,小学教育学课程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基本以教材为中心,偏重于学科理论知识的讲述,注重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和完整性,导致课程内容理论性强、实践操作性欠佳,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师范能力、人文素质、教师意识和情感的培养。小学教育学与小学各科教材教法课程关联很大,很多知识点是相通的,但这些学科间知识的贯通与融合很欠缺。学生即使理解了课堂讲述的内容,也不知如何应用。这样的课程内容自然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而且不利于学生师范素养的形成,致使学生认为小学教育学理论知识深奥,学习兴趣不浓。

2.重教师轻学生

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看,主要是任课老师。从事相关课程教学的老师间交流甚少,更谈不上课程资源的共同开发和共享,与校外小学老师的接触和联系就更少了,使得担任该课程教学的老师或许在理论层面已系统掌握该门学科的知识体系,但对当前小学教育实际情况的把握不一定很清楚。而教育对象学生——未来的小学老师,也未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资源开发主体单一,导致课堂教学的过程基本是落实教师预先准备好的教学方案。

3.重课内轻课外

从课程资源实施的空间看,教学局限于班级课堂,学校教室成为实施课程唯一的空间场所。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要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完全凭借课堂教学达成。对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对该学科的学习主要体现在课堂上倾听老师的讲解,结合学科知识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拓展性学习的学生寥寥无几。教师上完课,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不存在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结合学科内容,带领学生到校外参观、到小学实践的机会基本没有。这样很难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教学实践及从事教育工作的综合能力。

4.重显形轻隐形

小学教育学课程资源主要是看得见、摸得着师生都有的教材、教师的讲义、PPT演示文稿、音像资料等实实在在的显形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可以直接成为教育教学的内容和便捷手段。教学实践证明,与显形课程资源不同的隐形课程资源,是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其作用、方式等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如,学校和社会风气、家庭气氛、师生关系、教师个人魅力等,它们虽不能构成教育教学的直接内容,但是它们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起着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小学教育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只注意到显形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忽略了对隐形资源的开发。

5.重抽象轻形象

小学教育学学科内容,从教育理论观点的论证过程看,较为笼统抽象,缺乏生动直观的佐证材料,教材内容各章谋篇布局,一般按照先罗列观点,然后逐一阐述,最后作总结性说明的格式,内容全是文字性的抽象说明,缺乏新颖性和生动性,笼统、抽象的解释和思辨式的论证使学生无法将学科知识与教育现实联系起来,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不能真正领悟到其中的内涵。教材的这种格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师备课。老师的讲义也基本沿用教材结构,上课难免会先罗列观点,然后阐述,生动性和形象性欠缺,无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激情。

二、小学教育学课程资源开发构想

从课程目标实现的角度看,凡是有利于实现目标的因素均可作为课程资源。其中既包括教科书、参考书、教学场所等物质资源,又包括学科专家、教师、学生等人力资源。可见,课程资源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必须走出对课程资源僵化的思维观念定势。转变课程资源观,使课程资源由狭变广、由静转动,不再只是学科内容的总和,而是学科、学生、教师、生活、社会的有机整合。

1.内容实践化

小学教育学课任老师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应尽可能将理论性、师范性和实用性融为一体,将枯燥的书本文字内容变为具有操作性的、富有情感的、学生乐学的学习内容。首先,小学教育学中涉及小学教学部分的章节,如教学方法、教学工作基本步骤等内容,实践性很强,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时,可将这部分内容作为学生实践练习的内容,让学生站在讲台上做小学课堂教学环节的片段模拟,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学生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也都可得到训练。其次,为了完善和丰富教学内容,资料的收集显得非常重要。特别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案例,可从网络、书籍、报刊杂志中收集,也可从一线小学老师处收集。案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教育理论问题,更易使学生掌握。再次,课程内容的实践资源的来源,还可以以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社区教育为资源;以历届毕业生撰写的教学案例、成长记录、教师科研成果为资源;以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合作指导实习,合作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及成果应用为资源。最后,小学教育学课程的实践资源还来自学生的见习、实习工作,这是一笔非常重要的实践资源。可将学生在见习、实习中的表现、遇到的问题整理分析,以供教学使用。

2.主体多元化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同时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学目的,对课程资源进行分析、整理,将可能性资源转化为现实性资源。教师可将自身的生活、学习、工作经历及需要、兴趣、爱好等作为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相关专业的老师间经常相互切磋、交流,各自使用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可以借鉴、共享。在课程资源开发中,学生也可参与其中。比如,事先布置的课堂讨论题目,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搜集相关资料,搜集的资料可以作为课程资源,师生共享。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遇到的问题、困惑,对人生持有的态度、价值观等也是丰富的课程资源。小学教师可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合作主体,因为他们拥有更多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与大学老师拥有的教育理论知识相得益彰,使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由两极走向整合,成为课程的共生资源。

3.空间拓展化

小学教育学课程的实施在时空上局限性较大,一周两次课,共四节,由教师在教室为学生授课。时空的局限性使课程价值的体现受到一定限制。在以课堂作为主阵地的同时,课外学习和校外参观、交流不容忽视。根据章节内容,可以划分课外学习小组,定期布置学习题目,学生间互助互学,师生间相互切磋、交流,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教师要经常到小学教育教学一线去,观察和记录小学教育教学现象、问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聘请优秀的小学教师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作专题报告。比如聘请优秀班主任给学生讲班级管理工作,聘请优秀的小学教师给学生上示范课,与小学及社会上儿童教育机构建立合作机制,进行广泛的合作交流。

4.明暗综合化

英国思想家波兰尼将知识划分为显形知识和隐形知识。隐形知识是指那些不能清晰反思和陈述的知识,它有着更广泛的影响力和内在推动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范生教育素质的形成。这就告知我们,隐形知识不容忽视。小学教育学隐形课程资源主要体现为教师的因素。教师不仅决定了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课程资源重要的载体,而且其本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基本资源。教师的各种示范、言语、着装、精神面貌、板书等均是可资利用的隐形课程资源。师生情感交流、课堂气氛的营造在很大程度上由老师决定。因此,教师不可忽视自身因素所起的作用,更要将这些因素的作用尽可能地发挥出来。因此,一是要创设师生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的课堂心理气氛,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坦诚相待,如主动关心学生,联系生活事例进行教学,等等。二是要敏锐捕捉学生内心情感波动,结合教学内容及时对其进行教育理念、教师责任感、人生价值信仰等方面的教育,以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教育观和价值观。三是要陶冶自身情操,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不少事实说明,教师的人格魅力深深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乃至价值观的形成。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教师自身隐形资源的开发应放在首位,通过对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5.图文并茂化

人对事物的基本认识源于感知,即使是抽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的大学生也喜欢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这就要求小学教育学课程在内容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静止的内容动态化、单一的教法多样化。在开发课程内容资源时,可将课程资源设计成情境性课题、案例性课题、实践性课题和研究性课题等多种类型,尽量使理论形象化、具体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在动态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教学情境、教学氛围、教学灵感、突发事件、学生的问答及插嘴等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线索。在教法方面,一是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设计图文并茂优良的教学课件;二是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注重课堂讲授与师生讨论、小组合作与探究学习、文献阅读与案例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的应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

总之,小学教育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权衡各种因素,谋求课程资源最佳开发与利用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学习出版社,2008.

第4篇:小学教资的知识与能力范文

论文摘要: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在现行大班制度下,如何开发学生自身资源,有效组织合作学习,是一个广大教育工作者经常思考的问题,本文就从创设问题情境及研究学生自身的知识资源和挖掘学生自身的能力资源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化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组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时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可以看出,新课程改革将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因此,开发学生自身资源,使学生这一学习主体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学会学习,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感觉到,要想在现有的大班制度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要有效地组织好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保证全体学生的发展,推动教师发生角色的转变,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那么,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利用学生自身资源,有效组织合作学习呢?笔者认为:

1.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合作学习的欲望

化学是一门有趣有用的学科,与生活、社会和技术密切联系,化学知识是无处不在的。例如:不同材料引起的火灾与自救;城市“环保汽车”的兴起;沼气、天然气,“西气东输”工程;海底深处的“可燃冰”;海水的综合利用;原油泄漏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及其处理;中国的化石能源;中国的水质资源危机;化学史料;化学魔术等都是鲜活的、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及时抓住这些学生身边的资源,利用其好奇的心理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将有利于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

化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而且问题的创设要有层次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思考回答,并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例如:在进行初中化学的关于“燃烧条件”的学习时,从实验室酒精灯的熄灭,燃烧木柴要把木柴架空,液化气灶及煤炉都要留通风口等学生非常熟悉的现象提出问题,层层深入,创设问题情境,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给学生营造合作交流的机会,明确合作的内容,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2.研究学生自身的知识资源,有效组织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本身也是一种教育资源。研究学生自身的知识资源有利于组织合作学习小组。

2.1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在正式学习科学知识之前,往往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或实践,获得了一些经验性的知识,这些已有的经验性知识被称为生活概念或前科学概念。研究表明,学生已有的生活概念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摸清他们的已有生活经验,从而有针对性地将具有不同知识经验的学生进行有效划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开展有效的小组活动。例如:教师通过观察、调查可以发现城市的孩子对一些高科技、尖端技术等科学知识拥有的信息量明显比农村孩子要大,而农村孩子的乡村生活经验却要比城市孩子丰富得多。在获得了这样一些信息后,教师就可以在组建合作小组时,把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进行有效混组,使他们在小组合作中可以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2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

当今社会,竞争与合作并存,具备积极合作精神和有效的人际交往技能是高素质现代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科学探究中,小组合作探究常被作为科学探究的基本组织形式。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将直接制约着合作学习的效果。为了完成科学探究活动,小组成员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才能有的放矢,不仅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掌握科学知识,而且通过合作掌握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 正如达尔文所说的“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所以,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小组时,首先,通过课堂提问、检测、作业、谈话、调查问卷等方法,摸清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然后再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适时调整小组学习时的分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主动参与到合作中,发挥特长,协同作战,共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生学习了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后,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教师首先了解学生对气体实验室制法的有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掌握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之后,教师就可以指定一名知识水平较高的学生为小组长,由小组长带领其他组员根据已学知识进行实验方案设计,组内成员共同探讨,利用分析、比较、判断、实验等方法来解决问题,然后进行交流,并及时归纳,掌握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的一般思路。而整个合作过程中,教师则以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参与过程,使小组的组织富有成效。

3.挖掘学生自身的能力资源,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创新发展

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而每位学生就是一个独特的“资源点”,教师面对一班学生,就是拥有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好这些资源,努力挖掘学生自身的能力资源,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创新、发展。

3.1利用学生能力的差异,有效进行合作分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根据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智力强项和智力弱项,学生在为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而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不可能独立完成,需要与人合作。但是学生个体的能力存在着差异,有的自学阅读能力强;有的观察能力强;有的动手操作能力强;有的思维能力强;等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挖掘学生自身的能力资源,充分了解他们能力上的差异,进行有效组合、分工,促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例如:在学习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通过平时教学中的了解,教师可以让小组中自学阅读能力强的同学带领本组成员阅读课本、查阅资料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由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同学带领组员进行实验探究、验证;由观察能力强的同学带领组员观察记录有关现象;由思维能力强的同学带领同学对有关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正确结论。在合作中,每位小组成员都能发挥其长处,获得成功感,既调动了全体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合作,也实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3.2发挥学生的能力特长,在合作中培养创新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论述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课程要“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应积极挖掘学生自身的能力资源,恰当运用社会调查、参与社区的社会活动、实验课等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一般工作能力、动手能力,力求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特长,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参加活动,主动实验,学会观察,思考记录和数据处理,做出报告,在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识、科学方法,提高实践探究能力。例如,对于观察能力强的同学,教师可培养其从实验现象方面提出问题,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寻求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实现创新,如:观察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的现象,就引导他们提出问题:为什么混合后总体积不是20ml?进而进行合作探究;对于思维能力强的同学,教师可培养其在分析一些开放性问题时提出问题,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对于实验操作能力强的同学,教师可充分发挥实验课的功能,让他们在“做科学”中提出问题,获取科学知识,实现创新。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研究学生,善于开发学生自身的资源,从学生实际出发,组建异质合作小组,小组成员可以相对固定,但根据学生自身的知识资源和能力资源的不同,对组员进行有效分工,采取灵活的方式开展小组活动,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效果,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主编的《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03

[2] 《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7

第5篇:小学教资的知识与能力范文

 一、借助红色资源开发历史课程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一般利用教科书、相关的历史图片为学生加以旱现,但这种潜在的教学资源并小能增强学生兴趣,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只是以一种死记硬背力一式来完成教学任务、但利用红色资源积极开发历史知识,如:利用文献、音像、历史文物以及历史旧址等,将这种教学资源以形象、生动的力一式旱现给学生,让学生能亲身体验,使学生能在轻松、自由的气氛中学习,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车专变学生的学习力一式

  利用红色资源能转变学生的学习力一式,使学生能积极、卞动参与到教学话动中去、在传统历史教学下舌动中,历史的演变与学生的认识演变是相反的,降低了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的兴趣、而借助红色资源能将该历史现象直观反映,小仅会增加学生兴趣,产生史多的情感因素,还能利用多种学习力一式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例如:教帅利用情境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小断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度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能力。

  (三)利于爱国教育精神的开展

    现在的初中学生自卞能力比较强、拥有独特个性,特别随着经济个球化的小断深入,我国的对外开放现象越来越明显、如:西力一价值观念对社会文化、人们生话力一式以及人们意识形态的影响,学生在获取知识层面上体现参差小齐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为实现爱国卞义教育带来较大挑战、因此,要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就要利用红色资源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话动,培养学生的爱国卞义精神。

 二、在课堂上采用合适的教学力一式

  (一)挖掘教材中的红色资源

  根据教材内容,深度挖掘红色资源,并有效的将红色文化教育进行渗透、初中历史教材中存在丰富的红色资源,如:新民卞卞义革命的发展、具有历史价值的历史文物、长征精神、需锋、董存瑞,他们在革命中的英勇善战、具有价值的人格魅力都能以独特的表现形式影响后人、震撼后人、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话动中,教帅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具体情况深度挖掘,然后利用红色资源培养学生的革命精神与爱国卞义精神、例如: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学习新民卞卞义革命的兴起,教帅可以深度挖掘五四爱国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北伐战争等相关资料、教帅可以在课前对这些知识进行指导,然后在课堂上与学生相互讨沦,使学生能认识到中国革命道路发展的艰辛与小易,以培养学生坚持奋斗、勇于探索精神。

  (二)劝多媒体实现历史场景再现

  利用多媒体将红色资源加以旱现,并实现直观性的历史场景、多媒体是利用文字、图片、声音以及视频为一体形式展开的,教帅利用多媒体实施教学能将历史知识真实、生动、形象的进行旱现,使学生能在这种教学情境中抒发情感、例如:在初中历史中讲解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为了使学生能对我国民众在抗日战争中形成新的认识,教帅可以将“七三一”发生的事件场景加以旱现,以真实场景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八年的小易和艰辛,让学生了解日本利用的化学武器给我国人民带来的伤舍等、利用多媒体将红色资源进行旱现,小仅将历史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话加以结合,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爱国愿望。

   (三)多样化历史话动的开展

   开展多样化的教学话动,利用红色资源促进学生的真实体验、实践教学是利用红色资源教育直接的教学途径,在初中历史教学话动中,整合红色资源,利用多种力一式加强红色文化教育,能使学生在比较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例如:在历史课堂上,教帅可以开展红色文化为目的的知识竟赛,讨沦教学以及{l改事演讲等,为学生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加深历史文化的认识、在这种实践话动中,小仅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还能丰富学生的体验精神。

第6篇:小学教资的知识与能力范文

一、网络环境对小学数学探究教学的贡献

探究教学本身是强调让学生对学习进行自主探究的状态,自主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与状态,为今后学生的学习生涯都有较好的帮助。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这种学习能力较为缺乏,因此需要较多的引导培养来让学生具备该能力。网络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从而让探究教学更容易实现其效果。

网络环境一般可以将多媒体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做融合,让小学数学教学有更为丰富的素材,有助于教学情境的构建。教师可以通过图文、视频等视听一体的多媒体视频技术让学生对知识内容做更为清晰的感知,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更容易烘托教学的整体氛围。尤其是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缺乏,对于文字知识的联想理解能力较差,如果通过有形生动的视频或者图片等内容展示教学知识则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甚至由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网络环境资源中较为丰富多样,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实际情况需求做差异性的资源选择与运用,比传统无网络环境状况有了更高效的课程准备与展示效率。教师可以轻松的将电子教学资料展示在课堂中,不需要板书或者大量的解说,学生可以针对图文描述快速的理解其内容,节约了教学时间。同时资源丰富,教学素材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随着多种学习软件的研发,小学数学教学中可运用学习软件来监督学生学习成果,尤其是课外作业的安排上,可以运用手机软件来解题内容,同时及时反馈学生训练题操作情况。甚至可以依据不同学生水平安排不同的训练题内容,提升教学的针对性。

在?W络平台上,学生可以进行互动沟通,不仅和同班同学沟通,还可以参与一些数学平台,与全国范围的学生与老师做沟通交流。通过他人的指导与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数学知识以及有关知识的积累上扩宽眼界。长期的积累下,学生在探究式学习能力上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探究教学策略

(一)做好课前准备

对于课程开展以及课外作业等教学安排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尤其是课堂教学内容。需要针对知识内容在网络范围中搜寻可以利用的素材,或者将对应网址信息做好拷贝,在需要时则可以立即点开,同时清除的了解资料位置,避免在课堂上耗费时间寻找。要做好知识的梳理,素材较多,要挑选出适宜的内容,避免繁杂过多而导致课堂教学压力过重。网络资源也不能胡乱使用,要保持适度的师生互动交流,依据学生反馈情况做针对性教学引导,不能过度的依赖网络资源。课堂教学需要灵活处理,如果完全依照课程流程开展,会导致教学推进刻板。课前准备已提供一定教学脉络与资源,具体使用需要依据课堂推进情况而定。如果课程推进较慢,则需要将教学资源进行适度的删减。在课程准备阶段可以多准备一些资料,但是并不一定要全部使用。

(二)构建良好教学氛围

要提供一定教学情境,需要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做激励。课程进行中并不是全程进行探究教学,需要设置对应的探究学习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中可以针对知识点做提问、分析讨论,但是在其他课程进行则需要进行常规的师生互动推进,这样可以有效的保证教学时效性。如果完全将知识内容抛出后让学生自学,这样会导致学生掌握效果差,同时无法发挥教师的价值。不能过于的将课程推进放在网络资源教学上,不能让网络资源替代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网络资源是课程的点缀,但是不能成为绝对主体。更需要针对学生个体情况做针对性的引导,这种引导是网络资源不能完全预测的。

(三)注重互联网平台沟通交流

日常可以在班级内部做网络平台的沟通交流,也可以鼓励学生到相关数学资源网站平台上做信息了解。可以在班级QQ群或者微信群做知识学习的沟通互动,鼓励学生之间的讨论,分享探究学习的经验与感受,教师可以提供一定参考信息,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方向。

第7篇:小学教资的知识与能力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资源;利用

目前,中国的教育界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学生资源认识不够深入,教师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资源的利用程度取决于教师的开发程度。而教育界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开发利用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在实际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与误区。所以,在探讨如何利用语文教学来挖掘学生的资源,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提升教师的职业素质等问题将是教育界的趋势,也是实现有效的教学需求。

一、学生资源的探究

1.对学生资源的定义不清楚

关于什么是“学生资源”我们在网上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调查结果统计如下:一半的教师对“学生资源”是什么回答不上来,没有“学生资源”的这个意识;一半则是只对“学生资源”的这个意识只有一个模糊的记忆,但是不能完全回答上来,只能说个一知半解。其实“学生资源”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和行为中所产生的生成性资源就是学生资源。因此,要让教师的脑海中有“学生资源”的意识是首要任务。

2.对学生资源的内容不清楚

我国目前对小学生的教学方式还是以单方面的个人灌输为主,因此很多的教师对学生资源的认识还不够清楚,没有意识到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动的重要性,教师不重视学生所提的“为什么”。换而言之,这就教师工作的失职所在,对教师这一神圣的工作态度不够认真,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能动性[1]。

3.对学生资源的研究不深入

现在教师对学生资源的认识不充分,教师对学生资源缺乏挖掘。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个人意愿单方面灌输自我思想,死板的教学模式,忽略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兴趣点所在,缺乏对学生资源的开发与研究。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措施

1.摒弃传统,创新教学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的这个研究上,教师的作用可以说是首当其冲。教师对学生资源的发现、了解是直接关系到对学生资源有效利用的关键所在,因此应该大力改善教学方式,调动教师对学生资源开发的积极度,实行定期的培训,激励教师对学生资源的开发意识。对教师的培训内容主要是针对学生资源的挖掘这以问题上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培训。首先就是加深学生资源的概念,让教师知道、清楚、了解学生资源的作用性。加深教师对学生资源的认识与重新定义有效开发利用学生资源的这一重要意义。其次是要实行对教师的激励制度。鼓励教师加入对学生资源的开发道路上来,将教师对学生资源能力开发这一工作作为一项新的教师评估标准,并给以一定的奖项,以此来提高教师对学生资源的开发[2]。

2.完善学生资源强化制度

在鼓励教师开发学生资源的同时,学生资源制度也应该得到完善与加强,学校应建立统一的管理模式来对学生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建立一体化的管理机制,让教师对学生资源的工作成果进行分享。教师之间也应加强交流,共同探讨。各院校间相互合作,努力将学生资源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对学生资源成果进行保管,建立计算机网络信息检索系统,更有助于教师可以方便快捷地对成果资料进行查找。各学校也可以进行友谊联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校也可以举办一些语文知识竞赛,并给予奖品与奖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的语文教学中,对语文知识点可以进行一些小知识点的提问,让学生自由发表想法,针对学习成绩比较落后的学生多加以辅导等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知识活动,对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的情况了解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学办法,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教师自身又能进一步地对学生资源进行深入地了解与运用[3]。

3.教育政策应给予大力推广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行,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地发展,培养人才战略。教育界对学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纳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中,这关系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教育部门应无条件地给予支持与鼓励与倡导。因此,教育厅应该对学生资源开发的教育问题给予相对的政策保障措施,确保开发学生资源的制度能有效进行。建立新的教育评价体系,打破以单纯授课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重视起学生的思想活动范围与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将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一切为了学生。鼓励学生发挥本能,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引导并挖掘学生资源[4]。

三、结语

随着时展的需要,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这个发日益发展的社会渐行渐远,新时代下的小学生语文教育工作者可谓是任重而道远,教育工作者应该灵活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并将其带入到教学中,注重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步步彻底地颠覆传统的教学方式。由此可见,新时代的教育工作是一个繁琐而又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才能做好的工作,这就要求不管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应做到科学管理,只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发展的贡献,从长远来说这也推进了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久奎,胡剑.试述后现代知识观视野下的新课程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4):1-2.

[2]陈洪月.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1):1-3.

[3]宋娜.小议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5(5):2-3.

第8篇:小学教资的知识与能力范文

关键词:远程教育;数学教学;资源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177-02

1.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对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改变

1.1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和交流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大量的板书讲解是必不可少的,而课堂40分钟的时间是有限的,采取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方式,必定会浪费时间,影响教学的进度,使教学效率提高不上来。我们利用优秀的网上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后,能快速调用,这样这可以加大数学课堂的密度。一切繁锁的工作,都可以在课下准备好,在课堂上直接链接调用,大大减少了课堂无效的教学时间。同时,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可视化技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提供生动的直观图形,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概念,为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奠定了基础。

1.2改变师生的互动方式。网上优秀的教学资源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形成一个立体的互动网,老师则在平等参与讨论的同时,适时的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这样才真正的达到了立体、高效的教与学,进而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1.3改变了教学资料的获取途径。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受益多多。一般来说,数学教学资源包括网络课件、电子教案、试卷试题、教师主页。网络课件是由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根据教学内容,而制作的用于课堂教学或学生自学的完整课件,学生可以通过登陆学校网站或访问教师主页进行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的任务,这样不仅方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了解课程重难点,体会教师的教学思路,还有利于教师之间交流沟通,实现个性化的学习。现在有些网站提供大量试题下载,大大的方便了师生查找资料,通过网络提供资源环境,可以改变教学资料的获取途径,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扩充教学知识含量,提高课堂效率。

2.远程教育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远程教育的发展将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习和教学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远程教育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在教学实践中,应将远程教育运用到探索性的数学教学和研究活动之中,努力提高现代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的水平,以增加课堂中的技术含量与活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1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远程教育资源具有集信息于图、文、音、视、动、色为一体,综合表现力强的特性,以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多媒体的音、像画面,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入境动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美的感受中学习知识,大大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可见,远程教育资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师益友,是教师教学的好帮手。

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优化组合,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探究,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时,利用电脑创设教学情景,把课本上的插图变成实景,动画显示出一辆辆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载重车通过一个路口,学生处在安全的实景中收集数据,解决了课本难以解决的问题,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很浓,充分体会到实地收集数据的乐趣,教学效率提高了。

2.2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有利于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还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堂教学目标。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过程与方法"是第一列入课程改革目标的。可见,数学的学习重要的是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运用远程教育的媒体资源,能有效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动与静的相互转化,使数学概念的形成、公式的推导、规律的揭示等均能清晰而形象的显示出来,不仅辅助教师的教,更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儿童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感性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媒体演示,可以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通过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动与静、整体与部分、外表与内观等多方面的相互转化,使数学概念的形成、公式的推导、规律的揭示均能清晰而形象地显示出来,促使学生知识的迁移,形成清晰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为了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是由长方体体积转化而来的,可利用动画先将圆柱体等分成许多小块,然后又将这些小块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从而由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2.3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数学的特点之一是具有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同时还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形式。《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真实的、有意义的、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小学生遇到知识重难点往往不容易解决。这时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学生感知的过程,把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协同利用起来,促进心理内化,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从而达到其它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效果。远程教育的媒体资源能充分展现多样、生动、有趣的现实生活情景,有利于沟通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变抽象为具体,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理解,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例如教学《圆柱的认识》一课时,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教学的重难点,特别是探索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这个圆柱的关系时,学生比较难,因此,可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运用远程教育的媒体资源动画展现,加深学生的理解,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远程教育资源的普及使用,使教育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它为数学提供了其它教学设施无法替代的服务,在改革数学教学同时,也改变了我们教学意识、思想和方式,它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

第9篇:小学教资的知识与能力范文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培训;泛在环境;共享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2-0044-03

Construction Strategy Research on Teacher Training Resource Sharing Platform in Ubiquitous Environment//LIU Qian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latform of school teachers training resource sharing under the ubiquitous environment, positioning of the teacher training resource sharing platform construction from two aspects of personalization and sharing, constructing the training resource sharing platform architecture model and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function of context aware personalized recommendation. Then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teacher training; ubiquitous environment; sharing platform

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是当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和紧迫要求,教师通过教育技术培训学习新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促进专业能力的发展,从而提升教育技术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在职教师教育培训表征的是以教师为本的终身教育,即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所接受的和专业有关的学习培训,因此,中小学教师培训不仅仅着眼于教师的职前教育,而且还应关注整个教师生涯的终身教育。因此需要以教师为中心,在培训前充分掌握参训教师需求,从而使培训目标更加具有针对性。

1 教师培训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意义及设计理念

随着网络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泛在学习已成为当前国际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热点。在学习化社会和开放式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下,建立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资源的共享平台成为首要之举[1]。传统的一次性面对面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体制存在培训周期短、成本高、时效性差等不足之处,知识共享的学习平台有利于构建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学习理念:由一次性的培训学习过程变革为专业发展需要的“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2-3]。教师知识共享平台培训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有很多独特的优势,如教学培训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自由选择最适合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可以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开展。

泛在环境即“泛在知识环境”,也是“泛在网络”(ubiquitous network),以构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空间都能通信的“泛在网络”[4-6]。随着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智能手机、智能平板电脑的日益普及,泛在环境下的教学知识共享平台是一种在时间、空间上广泛存在的数字环境,是学校存储知识、查阅知识、共享知识的重要工具,学习者可以实现随时随地随意地获取知识服务、开展交流和进行学习。因此,建设泛在环境下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资源共享平台,不仅可以实现本校教学资源共享,还将促进学校之间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

个性化、共享性是泛在环境下资源共享平台架构设计的理念,为学习者提供的不仅是一个开放共享的信息资源,更是个性化的服务平台。

1)个性化。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资源共享平台的学习资源种类丰富、数量庞大。学习者对各类资源的需求层出不穷,服务推荐是在学习者没有提出明确显性需求或需求模糊的情境下,通过分析学习者的历史行为、偏好模式和当前情境来预测学习者可能感兴趣的服务知识,主动地向学习者推送个性化的学习服务。

2)共享性。网络资源教学平台是开放的,可以供各学校中小学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知识创新只有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共享才能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会在用户中形成知识网络,从而实现从“资源网络”向“知识网络”的转变,形成一种交互式知识网络结构[7]。泛在环境下构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实现一方建设,多方利用,形成共享平台的网络系统。在数据库建设方面应制定开放统一且与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接轨的数据库建设标准与规范,实现资源共享,共建共享平台可按各学校信息资源建设的学科分工,向体系内所有用户提供相应的资源服务。

2 泛在网络环境下高校知识共享平台的用户信息资源需求分析

泛在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泛在性和情境感知(Context Sensitivity),为实现泛在学习按需、个性化的学习目标,研究用户在泛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需求特点,是进行信息资源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它对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的信息资源需求包括三个方面:信息内容需求、服务方式的需求和信息系统需求。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信息内容的需求。

信息内容需求分析 信息资源内容建设是师生信息需求的基础,需要关注学习者现有的和潜在的信息需求,有指引性和引导性地提供更深层次的信息服务。通过分析学习者类别,针对信息技术能力提高的培训、自身专业技能的提高或教学能力的培训提供相应资源服务,如学历教育、校本教研等。每个参训教师可以根据工作与学习的需要自主选择相应的培训内容和教学互动模块,如项目讨论会、案例教学等,体现课程针对性、层次性、系统性。

信息服务方式的需求 信息服务的展现方式是用户信息内容需求的体现方式。泛在网络环境下,随时随地满足学习者方便地获取信息资源的信息推送方式。通过创建开放性、参与式、协作性的学习型组织,培植团队的学习意识。共同研讨的学术模式对于知识共享和创新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信息系统需求 信息系统应具有可靠性、可扩展性、开放性和易用性,即用户不需要专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泛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师知识共享平台利用网络技术手段,通过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个性化特征的一站式检索界面。系统应建立用户使用体验的反馈机制,同时信息反馈可以帮助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提高信息服务质量。

3 中小学教师培训资源共享平台架构和功能分析

平台系统分为三个层次,即用户访问层、信息服务功能层、数据源层。其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1)门户访问层包括各种用户访问界面,如公共信息平台入口、博客、讨论组等。

2)数据源层包含各种统一的数字化资源,如教学案例库、学习素材库等,包含教案、试卷、课件、网络课程、教学案例等多种丰富的文献资源。利用共享平台对各种资源进行统一检索,比如教案用的模板文档、学术会议的演讲文稿或视频、教学课件等。

3)信息服务功能层。

①获取学习资源:学习者可取得所需要的信息文献资源。

②学术交流服务:提供团队交流与协作工具,为研究组等动态的各种组织提供便利的交流平台,让他们能够方便而充分地共享知识、讨论问题、协同学习。

③个人信息管理:要实现个人知识的良好组织管理与便利分享,还要支持团队知识的有序组织与协同创新,从个人知识管理与分享来看,帮助个人将拥有的各种资料变成更具价值的知识,进行知识的收集、整理、分享和创新。

④个性化推荐服务:泛在环境下的个性化情境感知服务是指根据用户的信息使用行为、习惯、偏好及其需求提供个性化的界面、信息内容和功能的服务方式。个性化信息服务使用户从被动地接受服务转向积极参与服务,学习者可个性化定制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及学习方式。

Schilit等人在1994年第一次提出情境感知的概念情景(context),也称情境、上下文。情境是指一组由周围环境状态如地理位置、时间、社会状况等所构成的集合[8-9]。用户所处的具体环境和状态不同,所面临的任务不同,其信息需求也将会发生改变。通过自动感知用户的情境(如人物、地点、时间和任务等)发现用户信息需求,向学习者提供适合当前情形的相关信息或服务就是情境感知(context-aware)服务。Froehiich等人研究设计Myexperienee,利用手机本身的传感器和采集手机自身的相关信息来得到用户当时的使用环境,从而有效支持研究人员的用户研究工作[10]。教师培训资源共享平台根据系统感知的情境,根据个性化推荐规则,将更新后的应用程序呈现给用户。个性化的信息推送方式如下。

1)建立教师培训资源共享平台的门户信息导航,按照学科、主题来揭示各类学术资源。推荐学习者特定学科相关的培训资源。

2)一次性的培训教育无法适应知识更新环境下对中小学教师提出的要求。关注教师兴趣时序的演变趋势,根据教师个人所处职业生涯的不同,分析学习的动态行为、学习习惯和趋势,推荐当前阶段相适应的培训资源,实现终身教育的理念模式。

3)泛在环境下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资源共享平台感知用户的信息需求和情境,即学习者当前使用的设备、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学习内容,根据这些情境信息向学习者推荐所需要的个性化学习内容。如共享平台根据用户当前所使用的设备,相应自动转化为移动设备能够播放的学习资源格式。另一方面,平台能够根据用户的不同信息行为操作,提供个性化内容和界面。如根据学习者的个人资料及偏好,建议参加哪些报告等;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假设用户在特定的时间应该做什么工作,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

培训资源共享平台的个性化推荐流程如图2所示。

4 未来的研究方向

目前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资源共享平台的许多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可能的研究方向如下。

1)泛在网络环境下,知识的共享将变得更为便利,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有利于显性知识的共享,而隐性知识大多存在于人们难以言明的体会经验之中。知识共享平台如何感知来自用户的有价值隐性知识并转化为有形的显性知识,从而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将是泛在环境下共享平台信息服务所要面临的难题。

2)与传统的网络化学习不同,泛在学习环境下教师在不同情境下会有多样化的信息需求,群建共享丰富的学习资源。鼓励中小学教师既成为学习资源的使用者,又成为资源平台的建设者,将新知识不断地回馈到资源共享平台内,通过知识的分享、整合推动知识的创新。

3)网络培训方式应和传统面对面的培训方式相结合。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学校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学校和培训机构之间的相互协作。

4)培训资源共享平台应建立及时的用户评价反馈体系,通过教师对学习资源使用的评价和反馈,可及时调整平台的建设方向,对教师的学习成效应进行跟踪评估。

5 结论

本文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资源共享平台提出个性化和共享性的建设理念。基于对用户信息资源需求分析,对培训资源共享平台模型架构提出建设策略,并针对情境感知分析资源共享平台的个性化信息推荐功能。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资源共享平台应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吴文峻,吕卫锋.大数据时代的大规模开放在线教育[J].计算机教育,2013(20):9-10,44.

[2]欧阳剑.马来西亚泛在图书馆的理念与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情报资料工作,2012(5):109-112.

[3]任为民,施志毅.建设国家开放大学的几点思考[J].远程教育研究,2010(3):3-8.

[4]陈雅,李文文,郑建明.泛在知识环境下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集成服务平台构建[J].情报科学,2011,29(11):

1605-1620.

[5]杨灵芝.泛在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情报科学,2012(3):347-351.

[6]王娜.泛在环境下基于用户协作的信息组织机理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4):97-101.

[7]王娜.泛在环境下交互式知识网络的形成与结构分析[J].实践研究,2010,33(9):57-60.

[8]Davis H C, Carr L, Hey J M N, et al. Bootstrapping a Culture of Sharing to Facilitate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J].IEEE Transactions on Learning Technologies,2010,3(2):96-109.

[9]Hemandez-Leo D, Romeo L. LdShake: Learning design solutions sharing and Co-edition[J].Computers and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