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性

第1篇: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智慧社区;动力机制;制约因素;政策选择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7 ― 0086 ― 02

从“智慧地球”到“智慧城市”再到“智慧社区”,“智慧”一词逐渐占据了城市治理理念的核心一角。社区是城市居民实现自我管理的基本单元,也是国家实现城市社会整合的普遍形式。社区治理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社会发展的成熟度,而智慧社区的建设将会成为改善我国社区治理状况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智慧社区及其建设的动力机制

(一)智慧社区的含义

智慧社区一词最早源自1998年美国戈尔提出的数字地球概念。国外对于智慧社区的研究是作为智慧城市研究的一个分支而存在,其中以IBM给出的智慧城市定义为主流,即“智慧城市是指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1〕。国内关于智慧社区的研究,至今尚未形成统一认识。综合学者们的多维研究成果,本文认为智慧社区应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理解。

第一,智慧社区的参与主体。社区是居民获得社会服务的基本单元,因而社区建设不仅关系到居民全体,而且涉及到公共服务提供的多方主体,包括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而智慧社区建设的目的是以一种更为“智慧”的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最大限度的满足居民需求。而在社区领域,生产、生活等服务的提供脱离不了社区的诸多构成单元,因而智慧社区并未超出社区治理的范畴,而是同样强调多元主体的参与,不同的是智慧社区在治理主体参与的方式、载体、效率等方面具有独特之处。

第二,智慧社区的实现载体。智慧社区与一般社区治理的根本区别在于治理方式、工具的创新。智慧社区的“智慧”之处在于将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的信息化手段融合到了社区治理的整个过程,它不是一个个单一系统的简单罗列,而是一个相互交错、错综复杂的综合体系,在这个庞大的体系中,基于大数据处理的信息化技术是其载体,承担了社区治理某些方面的主要职能,包括社区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储存、公布,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多元化提供等等。

第三,智慧社区的实践效能。智慧社区建设的直接目的是实现社区治理水平的提升,其本质是建立一种新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全面整合社区资源,通过社区智能化服务平台的搭建,为居民提供智慧医疗、智慧管理、智慧交通、智慧环境、智慧监控、智慧安保、智慧学习等多领域、高效率、高质量的社区公共服务。

总而言之,智慧社区是指一种新型的社区治理样态,它强调的是基于社区治理主体多元参与,借助于互联网、计算机、云技术等信息化手段实现社区资源的全面整合,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社区的“善治”,也即社区服务的效率、质量、居民满意度等方面的提升。

(二)智慧社区建设的我国智慧社区建设的政策选择

唐京华,孙宏伟

(东北大学 文法学院, 沈阳 110169)

[摘 要]智慧社区建设是改善我国社区治理状况的重要环节,但在具体实施中还面临着政府引导力不足、居民参与率低、虚拟平台运行不规范、缺乏专业人才及技术等制约因素,强化政策引导以规范实践进程是完善我国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智慧社区;动力机制;制约因素;政策选择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7 ― 0086 ― 02

动力机制

伴随着智慧社区建设实践在全国范围内的展开,作为一种全新的社区治理模式,其建设的动力机制主要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消解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是智慧社区建设的直接动力。我国社区治理实践展开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有二十余年,社区治理的水平、效率均有不小的进步,然而从全国社区治理的实际状况来看还存在诸多困境。例如多元主体参与率低下,行政化趋势明显,公共服务提供不足,社区管理成本高以及治理主体之间矛盾丛生等。原有的社区治理方式已很难在这些问题的化解上有所创新,因而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治理模式来消解困境,这是智慧社区建设的直接动力。

第二,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扩展是智慧社区建设的间接动力。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进入了飞速更新换代阶段,技术的进步带来了社会生活面貌的极大变化,据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 2015 年 12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 6.88 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 3951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0.3%,信息技术已成为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计算机、通信、传感等技术的进步不断寻求应用领域的延伸,智慧地球、智慧城市建设早已进入技术延伸的范畴,社区作为城市生活的基本单元,自然成为信息技术延伸的目标范围,技术应用的扩张需求为智慧社区建设提供了间接的推动力。

第三,满足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是智慧社区建设的根本动力。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也提高了居民的公共服务要求。单一服务模式、普适化服务标准、慢节奏服务速率以及单向交流方式等已难以满足居民需求,个性化、高效率、高质量、双向交流服务越来越成为社区居民需求的偏重点,原有的以人工服务为主的社区治理模式的不适应性日益凸显,面对社区居民不断攀升的服务要求,智慧社区模式也就应运而生。

二、我国智慧社区建设的制约因素

我国各地的智慧社区建设已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政府、企业、居民都对智慧社区抱有极大的热情。然而综合全国智慧社区建设状况,可以发现要将智慧社区作为社区治理的新模式实现整体推进依然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

(一)政府引导力不足,保障体系不完备

“智慧革命将深刻影响城市社区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这也必然倒逼社区对其传统的管理理念进行根本性的变革”〔2〕。在强行政压力环境下,政府行政导向在社区治理中依然具有主导地位,政府指导体系的不健全将深刻影响智慧社区建设的进程。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区级政府或街道对辖区内智慧社区建设的整体规划缺乏科学性,没有专业队伍作为指导,存在盲目推进的现象;二是政策、法律规范不完善难以为智慧社区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政府指导囿于技术层面而实用性不足。

(二)居民参与率低,政社互动性缺失

强化互动沟通是智慧社区建设的目标任务之一,然而从智慧社区建设的实践不难看出,现阶段智慧社区建设更多的是政府、社区等单方实施主体的行为,居民作为目标对象并未广泛参与其中。匮乏的双向互动沟通主要源于几个方面的工作不力:社区消极不作为,将智慧社区建设当做“形象工程”应付了事;宣传工作不到位,导致社区与居民间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智慧社区具体项目建设的实际效用不高,居民未能从中得到真实便利;智慧社区应用的操作难度较大,居民难以达到参与的文化程度要求等。较低的居民参与度在某种程度上使得智慧社区建设的意义黯然失色。

(三)专业人才匮乏,应用技术不成熟

随着数据规模的不断扩大,数据处理技术将面临着更新换代的难题,此外虚拟平台的构筑、不同系统间的完整对接等都需要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改进,目前我国智慧社区建设尚处于模拟探索阶段,应用技术也处于不成熟状态,未来智慧社区建设还需要攻克各种技术难题。与此同时,我国社区工作者能力素质偏低也是智慧社区建设的一大障碍,据调查现有社区工作者不仅一般不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技术能力,而且拥有社区工作资格证书的也在少数,智慧社区所要求的核心技术人员难以寻觅。

三、我国智慧社区建设的政策选择

面对智慧社区建设的多种制约因素,从政策上加强规范和引导是有效降低建设难度、有条不紊的实现社区治理“智慧化”的保障。

(一)以居民服务需求为动力导向

“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必要空间,也是城市社会开展管理和服务的基本地域单位,社区的智慧化建设水平直接关乎城市居民生活的安全、便捷与和谐”〔3〕。居民的需求导向是社区服务发展的指示灯,智慧社区建设应当以居民的实际需要为前进方向,优先解决居民最为急切的要求。社区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主体,各个社区状况千差万别,在智慧社区规划、筹建过程中应该广泛征求居民意见汇集社区共识,着力构建居民关于健康管理、商业消费、生活安保、社区医疗、社区养老、志愿服务等基础社区功能模块,然后配以单一社区居民特色需求功能板块,打破僵化的社区服务体系,从而打造各具特色的智慧化社区。

(二)以强化政府支持为实践保障

社区虽是居民实现自治的群众性组织,但在社区发展中政府作为全局支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智慧社区建设有赖于政府的积极作为。首先,政府的社区治理理念应当具有前瞻性,将服务型社区当作未来社区建设的模型,正确引导社区构建的发展方向。其次,“政府要承担起顶层设计的职责,各市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大框架下进行智慧社区建设的统一规划、部署和协调”〔4〕,打破社区“各自为政”的局面,全面统筹社区资源,实现信息的交流、共享,构建社区总体布局,为更大范围的社区科学管理提供数据资料。再次,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行业标准、评估体系、风险监控、违规处罚等规范,实现智慧社区管理的制度化,降低智慧社区管理的不确定性。

(三)以多元主体参与为推进重点

智慧社区建设强调多元主体的互动参与,政府或社区的单方面推动只是外力而非内力,智慧社区稳步扎进的关键力量是多方主体参与形成的合力。其中政府应作为全局的掌控者,聚焦社区治理的大局,做好方向引导、“后勤”保障;自治组织要摆正服务提供者角色,以居民需求作为自己的行动导向;社区居民要明确自己主人翁的地位,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中;社会组织与企业则要扮演协调、辅助者的角色,在享受社区公共服务的同时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造福社区。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是智慧社区建设的一股关键力量。

总之,智慧社区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各方面条件协同配合的基础上分步骤、有重点的推进。在建设过程中强化政策引导以规范实践进程是完善我国智慧社区建设的基础保障。

〔参 考 文 献〕

〔1〕邹佳佳,马永俊.智慧城市内涵与智慧城市建设〔J〕.无线互联科技,2012,(04):69-71.

〔2〕蒋俊杰.从传统到智慧: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模式的困境与重构〔J〕.浙江学刊,2014,(04):117-123.

第2篇: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社区是基层社会的利益共同体,是城市管理的基础。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社区作为现代城市的细胞所发挥的基础作用越来越重要,其汇集着政府管理、公共服务、个人社会生活及发展成长等各类资源,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社会参与、社会救助及个性发展四个方面发挥着社区特有的综合功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离不开行之有效的社区服务与管理。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社区服务管理将呈现新需求、新发展和新格局。

一、现代城市社区服务管理的基本要求

(一)创新社区服务管理是时展的需要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了以街道和居委会为基础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1986年,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开始起步,最早是在一些地方开展社区服务。1991年民政部为了开拓民政工作提出了“社区建设”概念,不少大中城市以社区服务为龙头推进城市社区建设。上海为适应社会转型期的管理,于1996年创建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特大型城市建设管理模式,对全国特别是大中型城市的影响很大。2000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从此社区建设在全国城市中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社区建设工作重点可归纳为“四到社区”:即就业和社会保障到社区、城市建设与管理到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到社区、综合服务社会化到社区。社区建设的内容从宏观上可以分为社区管理和服务两个方面。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逐步加快,对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城镇化和老龄化加快发展,有效满足社区居民个性化、多元化的服务需求,需要加快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适应社会转型、政府职能转变,有效承接大量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需要加快社区服务建设与管理创新;适应有效回应居民的利益诉求,化解基层社会矛盾,需要加快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与管理创新。近年来,党和国家相继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 》、《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等多个指导性、规范性文件,着力建立并创新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实践证明,加强社区服务与管理创新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工程。

(二)上海社区服务管理具有鲜明的创新特点和时代特色

上海根据大城市管理和服务的特点,将中心城区的社区范围界定在街道办事处的管理服务区域(简称为“街道社区”),街道办事处作为街道社区建设的直接组织者和推动者;郊区的社区范围根据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确定以城镇作为郊区社区的建设主体。2004年,上海明确了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党委领导、协调各方;以人为本、服务群众;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循序渐进、勇于改革”为基本原则,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群众满意为准则,以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为抓手,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区管理工作新格局,逐步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现代化社区,不断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上海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的战略背景下,将国家、上海的发展战略规划与先进的信息技术资源全面结合,通过基础设施透彻灵敏的感知、无缝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化运作,为社区服务管理提供全新的信息图景。2011年1月召开的上海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并将其列入上海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居民自治和互助服务于一体的重任,是智慧城市中一个独具魅力、具有独立研究价值的发展主题。同时,为适应“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发展战略,实现“智能化、精细化、人文化、社会化”的全新社区服务管理模式,重视和加快智慧社区建设有其必然性和紧迫性。

二、智慧城市引领社区服务管理发展新趋势

现今,全球进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期。2008年全球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市化率超50%,预计到2020年全球城市化率可上升到60%。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指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比例达到51.3%,同年,上海市城市化率已超89%。可以预见,在城市化进程中会不断涌现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全球80%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城市,城市消耗了全球75%的资源和能源。城市正面临人口膨胀过快、交通拥挤拥堵、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等新挑战,各种“城市病”与日剧增,这些都集中考验着政府对城市、对社区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一)智慧模式的社区服务管理开始呈现

“智慧城市”或许为医治“城市病”提供了良药。截至2011年5月,我国一级城市百分之百制定了“智慧城市”实施规划;有80%以上的二级城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任务。目前,上海、北京、深圳、宁波、杭州、武汉、无锡等超过100个城市提出打造“智慧城市”的战略目标,相关规划、实施项目和活动渐次推出,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第一梯队。

智慧城市是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智慧社区必然成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和组成部分。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环保、智慧校园、智慧工业、智慧节能、智慧定位、智慧公用事业等各项智慧应用工程相继启动。具有“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特征的社区,随着各项智慧应用的逐步落地,也为社区服务管理创新提供了良好氛围和实现基础。

智慧社区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利用各种智能技术和方式,整合社区现有的各类服务资源,创新社区管理模式,满足社区管理服务及发展的各种需求,为社区各类群体提供现代政务、商务、文化娱乐、远程教育、家庭医护及生活互助等多种社区服务管理,从而推动社区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二)未来智慧社区建设必将呈现三大发展新趋势

1.从服务方面看,社区服务的普惠性、便捷性、多样性更加明显

(1)普惠性更加明显

随着服务的规范化、制度性的日益完善,提供服务透明度更高了,只要符合条件、有愿意,且在资源许可的情况下,都能享受同等服务。比如社区住宅区域的绿化服务,同一区域的居民都能共同享受;对有些保洁、水电修理等收费项目,只要支付相关费用能够“一视同仁”地享受相关服务。近年来,电信、移动等通信运营商参建数字社区,借助信息化+商业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覆盖社区人群并有效形成交互的优势,积极推进社区电子政务、社区电子医疗、社区电子商务等应用,尤其是新型BTOC商业模式逐步深入社区,实现基于传统模式的创新,普惠服务能力大大提升。

(2)便捷性更加明显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随着信息技术在社区的广泛采用,相关服务信息的、交换、接收等环节更加通畅,相关服务的制度建设也日趋完善,社区服务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比如有的社区探索电子超市,数字小区周边一千米内商家签约可以免费申请开网店,商家可以通过平台发送免费促销短信;社区内业主可通过手机、PC上网店下订单,或者一键呼通商家,与传统B2C相比,社区电子超市具有快速低成本配送,更显便捷的优势,这种以销售日用品为主的社区电子超市,可为业主提供一种新颖便捷的生活方式。

(3)多样性更加明显

社区服务提高到一定阶段,个性化服务的需求就会越来越多。当然,多样化服务也受制于服务资源和服务能力,两者存在着相辅相成的联动关系。比如,基于手机、PC、电视三屏互动的信息化平台出现,能更好地满足业主、物管、小区周边商家信息传递、交互和沟通需求,更好地满足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又如,数字物管平台不断成熟,使业主可以通过手机、PC或IPTV登陆平台上传水电气消费数据,查询水电气费用、物管费用、停车费用交纳信息,甚至通过该平台实现费用银行代扣。随着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又将促使服务需求进一步细化与深化。

2.从管理方面看,社区管理的规范性、可控性、灵活性更加突出

(1)规范性更加突出,源于政府主导的社区管理制度建设力度不断增强

2008年,浙江绍兴柯亭社区组织开展社区“四统一”活动试点,即统一办公、统一社区标识、统一制度、统一佩证上岗,促进了社区功能的完善和管理质量的提升,办公设备及规范服务都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2010年,浙江衢州府山街道着力完善社区居委会管理制度建设,在社区居委会干部管理制度方面,配有纪律考勤制度(含出勤、加班、联络、请销假等)、值班制度、社区干部服务制度(含着装、文明用语)、廉政建设制度、效能建设制度、社区干部责任片区包干制度、诫勉谈话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可见,社区管理制度正与社区建设同步发展,日趋完善、日趋规范。

(2)可控性更加突出,源于社区管理建设的深入与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

在社区软硬件“两手”同时抓的今天,一方面制度化建设更加合理,如上海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推出了《上海市文明社区测评体系》,在申报准入条件、测评体系的结构与内容等方面强调反馈与可控。其中,测评体系包括“基本指标”和“特色指标”,分别占总分90%、10%。基本指标反映文明社区创建的基本情况,有管理机制健全、社会秩序稳定、生活环境舒适、公共服务优质、人际关系和睦、道德风尚良好等6个测评项目;特色指标有反映文明社区创建工作特色及取得成效的3条指标。同时,要求在数据采集方法上,采取“实地考察”、“材料审核”、“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收集,并通过网络平台在线汇总审核,体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

(3)灵活性更加突出,源于“以人为本”理念深入贯彻的体现

近年来,上海的街镇社区组织了多次社区管理试点,尤其自2003年起先后启动了社区网格化、社区党建、社区建设、社区求助、社区管理、智慧社区等试点,其在信息化平台支撑下,响应能力、处置能力、协同能力大为提高,能够更加灵活、更加充分地发挥社区公共资源的优势。如近年出现的社区警务、社区公共设施管理、社区党建等网格化,使各类资源可以根据管理需求进行灵活调度。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中,针对孤寡老人、残疾人、下岗人员、少年儿童等弱势群体,开展了一系列体现党和政府关爱的人性化服务,其深度和广度均有较大发展,这些都已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3.从发展模式看,社区发展的预见性、自觉性、统合性更加鲜明

在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背景下,为社区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将演绎出新的发展模式。当然新模式并没有割断与现有发展模式的关系,已有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体制,将在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信息设施、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网格化管理等深入发展基础上,展现出更具魅力的社区发展模式。最显著的表现是“现实社区”与“虚拟社区”的紧密关联,这一前所未有的社区形态,在发展模式上就有了以下三个特性:

(1)良好而系统的预见性为科学化发展提供新的支撑

现有体制下,街道(社区)干部编制在数十名左右,下辖居委会、社区服务站,面对的社区居民近数万人及数百、数千个驻地单位,传统的方式只能过分地依赖工作人员的经验,对服务需求的掌握只能局限在“眼见耳闻”的范围内,很难形成精确全面的系统分析与判断。而当社区信息化不断深入,社区层面普遍拥有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使条、块的信息有了衔接与交换的载体,积累的各类信息资源可提供全面系统的数据信息分析与提示,比如通过人口信息库可及时掌握本社区各年龄阶段人员性别比例及分布情况,以及每年新增退休人数、新增就学和就业人员等信息,为工作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2)预见性增强有助于提升服务管理的主动性与针对性

如某街道区域内众多商务楼和住宅楼拔地而起,吸引了大批投资客,出租私房和车库多的现象又带来了大量外来人员,导致当地社会治安和环境卫生的压力不断增大。同时,由于历史原因,该社区遗留了大量的城中村,基础设施差,计划生育等服务管理工作难度大。针对上述问题,该街道较早地建设了社区服务管理信息平台,沉淀了丰富的社区发展历史数据和规划建设数据。通过大量数据分析,采取了创新工作思路、解放思想、提高社区干部综合能力等方式制定了多项针对性对策:一是树立社会责任感,强化社区干部主动解决社会问题的意识;二是树立平民意识,促进社区成员或团体的自由发展和自动调适;三是针对人口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本着立足于社区居民的公共利益,及时总结开展有效的工作方法与步骤,紧紧掌握社区工作主动权。

(3)统合性成为应对“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有效方法

当前,社区过多地承担行政事务,整天陷于考核、检查、评比、验收的繁杂事务,每个社区仅建立的台帐就多达40-60种,社区干部需花费大量精力应付,占用了许多为民办实事的时间和精力。这里的“统合性”是指必须增强统一筹划,增强工作协同。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工作流程更加规范、信息传递更加及时、并联作业能力显著增强。随着“智慧化”程度提高,“虚拟社区”与“现实社区”有效对应,服务渠道和管理方式更多样更通畅,统合能力必定有极大的提高,基层干部建立“社区服务管理合力机制”的愿望必将早日实现。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30个重点专项和计划的137个(类)项目和任务中,就包括社区生活服务信息化平台、社区事务综合服务平台等众多以社区作为建设主体或应用主体的项目。这些“统合性”举措可使社区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能力持续增加,促成社区为民、便民、利民新格局。

三、现代城市创新社区智慧化服务管理的若干设想

根据国际社会的主流观点,以人为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是社区的基本功能。既然智慧社区是一项创新举措,就需要在工作指导的理念上、实践上“顺应潮流,掌握规律”:

(一)必须强调需求导向的基本原则,把工作创新点放在着力解决社区服务管理最紧迫的诉求和反映最大的问题上

强调“需求导向”是指政府为满足人民群众某一需求,确定一个时期的工作目标和任务,调节相关资源有序展开工作。贯彻“需求导向”,必须紧紧瞄准社区服务管理最紧迫的诉求和反映最大的问题。坚持“需求导向”实质上是“权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深刻体现。当前,我国正以“民生优先”为导向,大力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改革开放成果为全民共享。社区服务的快速发展应当成为实现“民生优先”的重要抓手。国外发达国家在发展社区服务中的有益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即吸引多方参与社区服务供给;确保政府的有效监管;提高公共财政投入比例,如挪威、美国用于养老、贫困、卫生、就业等方面的投入分别占政府总支出的65%和60%。

(二)必须把握智慧城市发展的主流,在应用场景上尽可能实现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

智慧模式下的社区服务管理是指在智慧城市背景下,通过物联网、传感网,实现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食品药品管理、票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创新应用,将把传统社区概念中的居民聚集区逐渐演变为具有智慧功能的“信息综合体”。

(三)必须高度重视对现有资源的综合利用,避免推倒重来的建设方式

智慧社区建设必须注重以往建设成果并对现有资源充分利用,不能以“创新”简单地以往的建设成果,需要颠覆性的“推倒重来”情况是极少的,因此必须慎重对待。具体落实过程中,应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所有项目必须具有长远规划,规划缺失的项目不予立项;二是所有项目实施方案必须对相关工程、工作成果有分析与梳理,对未来拓展和风险有所考量、有所准备、有所对策,对缺乏前后衔接的项目暂缓实施;三是参加项目论证和评审,不能仅听实施部门或技术专家,必须有相关受众代表、专业咨询、项目监管方等多方面人员参加评议评审。由北京国脉互联信息顾问有限公司完成的《首届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表明,创建智慧城市“领跑者”的城市(城区)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宁波、南京、佛山、扬州等。其中,信息基础设施、示范项目和规划方案三项指标超过49%的平均得分率,分别为58.93%、56.07%、54.29%。这表明,注重顶层设计规划先行,注重基本设施建设,通过试点示范引导的意识正在逐步加强。

(四)必须高度重视社区的实际需求,避免智慧社区建设项目只在形式上“标新立异”和工作上的“自拉自唱”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需要突破瓶颈解决问题,有些问题需要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解决。对此,一些管理者心中可能比较倾向用“标新立异”的方式进行“创新”。要知道标新立异本意是指独树一帜、另起炉灶、别出心裁,但如果出发点是为“创新”而进行形式“创新”,而不注意实际需要和实际成效,则往往会陷入“自拉自唱”的境地。工作中必须避免主管部门“一厢情景”的现象。提高项目成功机率(减少失败概率)是最有效办法是“走群众路线”,切实从群众迫切需求出发,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努力使主观设想与客观现实相结合,让社区居民群众满意、让用户满意是最重要的。

(五)必须高度重视与总体规划相一致,避免智慧社区建设出现短期效应

要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智慧社区建设必须在智慧城市的大战略引领下进行,这样才能避免因“方向性错误”而造成的“短期效应”。目前,有一些街镇急于求成,在没有全面理解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情况下,匆匆忙忙进行“抢先”,这可能会造成眼前可能解决一些社区需求,但长远未必符合全局趋势,对这种风险应该有所防范。同时,应高度重视分步实施逐步完善,避免追求大而全、一步到位的“跨越做法”。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规律性及自身特点,任何思路的形成都应最大限度地建立在洞悉这一内在规律和自身特点之上,不能用主观热情代替客观规律。要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看待自身优势和劣势,做到四个分清:分清前后逻辑,分清远近目标,分清急缓任务,分清前后计划。要善于用逆向思维的方法使工作更加紧密。

第3篇: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据了解,我国部级高新区、部级经开区引领了当前园区的智慧化建设,同时各专业园区也开始加紧智慧化建设。赛迪设计预测,未来一段时间,无论是部级的产业园还是园区专业园都将会更加注重智慧园区建设。

2013年,国内外重点园区在智慧园区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新一轮的进展,新加入智慧园区建设行列的园区更是斗志昂扬,美国硅谷以智慧化服务机制换智慧园区公共实体平台,印度班加罗尔科技园借助AT&T、印度电话工业公司、Tulip电信等电信企业巨头共建多样化数据中心,满足园区企业个性化发展需求。国外智慧园区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智慧园区建设进入完善提升阶段,国内各大园区在借鉴国外智慧园区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突出重点。

部级园区居于主导地位

综观2013年国内智慧园区建设可以看出,目前国内智慧园区建设阵营日益扩大,东部沿海地区智慧园区建设成果明显,中关村海淀园、苏州工业园、上海浦东软件园等典型园区持续优化园区智慧化环境,智慧园区建设阔步前行,逐步探索出适合本园区的智慧园区建设模式。广大中西部地区园区也正加快智慧园区顶层设计及实施步伐。另外,信息化基础设施依然是智慧园区建设的重点,与此同时,智慧化服务需求开始突显。

智慧园区建设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从智慧园区空间分布情况可以看出,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国家高新区和国家经开区加快智慧园区布局建设,智慧园区建设所带来的智慧产业发展、便捷园区管理以及高效的城市管理将会吸引更多的园区加入到智慧园区建设行列中来。

一方面,东部大量的高新区、经开区将会在借鉴兄弟园区智慧园区建设经验的同时,吸收来自这些地区的“智慧效应”,从而带动其智慧园区建设浪潮。另一方面,随着部级高新区、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智慧园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园区管理水平、园区智慧产业发展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在此影响下,更多的产业园(如: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会开始着手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工程。

更多的中西部部级园区、特色专业园区将会加入到智慧园区建设浪潮中来。当前我国智慧园区建设主要由部级园区主导,且多集中于东部发达地区。随着国内产业转移进程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未来将会有更多的部级园区加入到智慧园区建设行列中来,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部级园区将会全力推进智慧园区顶层设计和实施。

另外,智慧园区建设浪潮的推进会加快国内中小型城市特色园区智慧化装备的进程,特别是伴随着东西部、南北地区政策对接、产业对接、技术对接、园区对接日益频繁,中小型城市特色园区的智慧化建设将会集中起步。

信息化基础设施是建设重点

目前国内智慧园区建设依然是以基础网络通信、数据共享中心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公共平台等为重点。

首先,信息基础设施是智慧园区建设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智慧园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沿着“宽带、融合、泛在、安全”的方向发展,不断夯实宽带网络建设。

其次,智慧园区建设非常注重公共领域的管理与服务,紧紧围绕公众需求,积极协调各方力量加快推进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加快建设面向家庭用户的社会信息服务网络,建立惠及人人的电子政务平台和公共服务体系。

智慧化服务需求旺盛,智慧园区个性化应用建设热度不减。2013年3G、光网、无线互联等新兴通信技术和理念正在通过运营商和业界的努力,被广泛地应用到园区管理、企业发展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着新一代移动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无线智慧园区、信息消费等一系列新兴的通信理念和应用扑面而来,加之园区政府、企业、民众对智慧化服务需求的热度高涨,涵盖智慧决策、智慧办公、智慧生产、智慧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智慧园区应用建设得到了各大园区的广泛关注,并且开始着手进行部分工程建设。

2013年国内各大园区智慧化建设依然处于探索式前行,随着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信息消费试点工作的推行以及智慧城市试点的快速开展,2014年国内智慧园区建设势必会迎来全速的扩张期,新技术将会得到更深入的应用、新产业将会得到井喷式发展、产城融合进程将会进一步加快。

以“云物移大智”为代表的新技术将在智慧园区建设中得到全方位的展现。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为代表的信息化新浪潮是加快智慧园区建设的催化剂,通过智慧园区建设实现现代信息技术要素的高端集聚。

“云物移大智”技术将更深入地融汇到智慧园区的网络基础设施、智能终端、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移动互联网应用及服务等各个领域,更多的园区将会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移动、三网融合等技术规划、升级、整合园区已有软硬、技术体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园区服务模块,并提供智能服务。

2014年各大园区紧抓“云物移大智”的技术变革大势,加快“云物移大智”技术智慧化应用进程,创新技术商用模式势必为智慧园区的建设提供不可多得的机遇。

未来,更密集的产城融合将极速提升园区智慧化产业发展及城市管理服务需求。智慧园区的建设将不是单一技术的叠加,它是智慧园区领域内高、精、尖技术的融合,会带动一批科技产业孵化器的兴起,并借助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应用,为园区管理提供及时全面的信息获取、数据综合分析、管理业务高效办理。

可以认为2014年智慧园区的建设实质是产城融合典型代表,尤其是其在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安防、智慧环保、智慧楼宇、智慧金融等领域持续的推陈出新为智慧园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应用基础,深化园区智慧应用,提升园区数据共享性,丰富园区智慧化服务内容,极大满足了园区政府、企业、公众的个性化服务需求。

观点 姚建铨

第4篇: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智慧城市、智慧的增长和智慧社区

城市性能由独特的城市资本所决定,既包括对一个城市基础设施的依赖,又制约于城市的管理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想创造更多比较开放的平台,人们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推广自己的观点和进行交流,沟通的问题可以是五花八门的,包括水资源、智能交通、智能空间等等。这就是一种智慧资本,这些资本未来都可能服务于智慧城市的管理,以创造出一个更好的环境,令生活在其中的人大获收益。

目前,许多IT厂商,例如IBM、西门子、思科等领先的巨头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智慧概念,虽然名称有所不同,但最终都能在这些概念中找到很多共性;他们也提供先进的系统和流程,创造智力资本,助力于创造最佳的环境。像智慧电网、数据系统等智慧性的基础设施,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现有生活习惯、架构和文化,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紧密,这是社会化的一种网络。例如持续完善监测、开发和分析大数据,以及进行知识交流的决策;通过教育、宣传、商业和教学应用加速社会基础设施的开发;市政规划人员对城市发展提出更好的发展思路和作出更优的战略方针,以促进和推销自己的智慧城市。这是我们城市化的理论和实践,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推动。

我们对于城市发展的关注度非常敏感,引进智慧发展不仅仅是理论,更是一种实践。智慧增长是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一部分,具有可持续性。一个城市的智慧增长侧重于城市/郊区和远郊的公共政策和举措,旨在避免城市和其他地区间矛盾的出现。同时提倡“宜居”生活,推广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道。智慧增长也专注于城市规划的土地利用事项,例如长期规划、可持续发展、城市要集约化、在城市环境中混合使用、重视发展完整和自给自足的社区、重点学区等。

什么是智慧社区?1+1=2的概念是不对的,我们要创造了一个更大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即1+1=3。

如果用两个公式来表现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的关系,所谓的智慧城市(即城市竞争力)一城市的表现(城市资本[硬和软的物理基础设施]+环境资本+技术资本(见图1)。这里面涉及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数字包容性、基础设施、市场经济、创新性等等。

而智慧社区则是智能城市+智慧资本[技术/社会资本]+创新能力+数据包+公共政策宣传/市场+可持续发展输入的结合(见图2)。智能化社区也高度协助和为城市管理者提供特殊的治理和定义,提升外商直接投资的信心。因此1+1=3。

智慧社区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它使我们把智慧城市变成智慧社区,它需要我们做得更广、更深。

人才、文化和创新

智慧城市持续进行,各种挑战也逐渐浮出水面。比如说人才。人是智慧城市的主体,人才对智慧建设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即使是在经济不景气的年代,人们仍旧不会忽视对人才的寻求,从企业走出去的人才在哪里,有何培养和留住人才的战略。在美国,一个名为Knight Foundation的基金会,就以城市和社区的需求为主要研究对象,认为人要能承担得起的住房、交通设施,还要有事可做。如果没有事情做,人就会溜走,自然无法留住人才。

如何让一座城市变得更有活力?如何让人们爱这一片土地?需要不断推广社区、发展城市,齐心去创建这个称之为家的地方,让城市充满活力,吸引人驻足甚至是永久居住,成为心灵的港湾。

这些要素叠加在一起,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文化要素?在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当中,我们要聚焦创意、创造和创新文化,允许艺术家、发明家和创造者创建新的内容,当各种思维结合起来的创新性产物成为一种文化时,将给我们带来新的价值、思想、体验以及各种提高。一些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差异创造、发明和创新,瑞士、瑞典和新加坡排名最靠前,其次是芬兰、英国、荷兰、丹麦、香港、爱尔兰等,这些“创新领袖”已经成功建立了创新生态系统,支持人力资本和稳定的创新基础设施。

在生态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创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些创新性的行业必须非常关注城市的发展和地区的发展,例如要传输有效率的光能,对城市进行恢复性的改造,重造一个城市。创造一些新的城市等等,创新可以在发展中带来更多的机会,为制造业、市场营销、产品带来商机。我们创造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和通信技术)可以给我们带来新思路,可以替代过去的产品,让它们退出历史的舞台。

创新和革命这两个词加在一起可以给社会带来巨大颠覆,每天都有很多人在失业,因为创新把他们的工作取消了。机器人的出现取代了手工工作者。未来变得越来越复杂,需要教育人们寻找更多的工作。我们需要创新、找到平衡点。比如一个城市应该把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在正面和负面影响之间找到好的平衡点。

智慧社区策略

智慧社区对智慧的需求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变化,最终目的是建造一个更高质量的生活环境,释放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以推动经济的迅猛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战略: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城市和地区的关键利益;基础设施,包括IT系统,给市场带来很多商机,创造很多行业和就业机会;产品,包括个人的技能和创造力等。

智能社区建设需要寻求一个平衡点。一方面,城市创新是其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必须寻求平衡它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另外,把握这种平衡能力,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但是人才和创新的高度移动却容易导致平衡点倾斜。

城市里有很多交通和交流的基础设施,将人与人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他们高速地进行着数据的流转和流动。我们对人行道进行分道或者有智慧性的解决方案,对于运输货物的车辆、运输人的车辆有很大的区别。我们也提供了一些系统,这些系统给我们带来能量,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在食品领域。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离不开对农业的关注,现代的农业手段给我们带来新的食品供给方式。

智慧楼宇的发展为人们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员工的流动性更大了,流动性的员工比例超过一半达57%。57%的员工当中有24%的人从事信息工作。

我们有很多工具,价格上也被大部分人所接受。比如说智慧手机、智慧终端、智慧学习方法,每一种都是一种技术的手段。越来越多的人利用智慧的技术,包括平板电脑等等,通过iPhone、iPad联系,连接数据中心,24小时可以随心所欲的进行知识的分享。这是数字化的社会包容现象,是一种社会化的解决方案,让更多人更加投入进行智慧社区的发展,以及社区的建设。我们在大学推行智慧手机并带来了很多好处,大家可以互相投入,互相学习。还可以将智慧手机扩大使用范围,推广和运用到各个行业,比如说农业、畜牧业、现代媒体等。

建造智慧社区需要一系列的战略,这些战略是紧密相连的。领导力、合作、可持续发展、宽带、知识劳动力、创新与创造力等因素都是非常重要。

在城市中如何创造一种模式?现在各个城市都各祭法宝推广未来的智慧建设。美国拥有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这是一种城市复苏或者城市更新的方式,还有电源、电能数据传送,速度比昔日快了很多。智慧电网技术也吸引了很多的企业,并在此过程中产生和保留大量人才。

美国属于知识密集型的社会,创造了很多新产品。假如在一个城市人口只有10万的小城市,如何创造智慧城市呢?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大学,学生拥有无限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创新平台更是增加新的就业机会。优秀的智慧社区实际上是创造一种环境,一种新的就业机会,一种新的就业环境。

新加坡在智慧楼宇和智慧建筑领域非常强势,城市规划建设也表现得非常卓越。当地的各种基础设施给人们创造了机会,能够吸引长期就业的机会,吸引直接投资,并且可以培育一种文化。

在巴西,贫富差距的数字化鸿沟非常的宽,通过技术和创新能够一定程度上进行弥补。因此需要把数字变成一种融入社会的重要手段和信息渠道,希望所有的居民能够参与进来,他们有一定的工作技能,能够推动社区的发展。这些概念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能够运用知识,但是我们不希望数字鸿沟,希望看到社会包容前进发展。

第5篇: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1.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

在对智慧城市进行建设的同时还应站在国土规划管理的视觉进行考虑,确保通信工程建设能够有充足的用地空间进行支撑。所以,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最大的前提条件便是制定全新的通信基础设施规划标准。

2.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首先应重视系统工程,科学合理地构建智慧城市,确保智慧城市能够得到完整的统筹与规划,并集合各类有效资源,实现良好的整体效果,并使智慧城市下的产业经济及政府管理、社会环境共同实现智慧化管理;其次应重视配置的合理性,创建两型化社会,即是资源良好配置型社会及环境友好型社会,尽可能实现人与环境之间的共享与和谐,加大配置优化程度,搭理发展我国城市的产业化经济及民生管理。

二、智慧城市中通信工程建设的规划

1.城市中通信工程建设的规划内容。

合理规划、适当引导、资源共享、系统完善、满足需求,这是我国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所提出的基本要求,通过这些内容可以看出,随着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不断进展,我国信息网络的承载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通信工程的综合利用率及信息通信的集中辐射程度也会得到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宽带城市建设。

宽带城市建设可以轻松改变传统网络宽带的传输能力,因此在建设DWDM全光设备传送网络的过程中必须确保有效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在一些新建设的楼房安装光纤电缆时,必须严格根据标准来进行操作,除此之外,在对一些已安装光纤电缆的老楼房进行维护或改造时,必须确保每座楼房及每个用户都装有最新的网络宽带,不可有遗漏现象发生。

1.2智慧公共服务。

为了尽快实现城市中各类资源的共享,在建设智慧公共服务及城市管理系统的过程中,需要利用强化医疗就业文化等专业应用来进行系统的建设,通过规范城市建设及提高智能水平来有效推动城市公共资源在全市范围内的共享,协调城市中人流、信息流及资金流之间的平衡性及协调性,在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及服务水平的同时积极促进城市转型的实现。

1.3无线城市建设。

强化城市无线网络的建设水平和进度,例如WIFI无线网络技术、WLAN热点网络技术、3G网络技术及4G网络技术。

1.4三网融合建设。

三网融合建设主要是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广电业务,另一方面是电信业务。因此三网融合建设工作的工作方向就是将广电及电信业务进行同步开发及推动,实现双向辐射,必须保障最终建设完成的三网融合业务的运行方式能够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相适应,并满足网络信息安全及文明管理等各方面要求。

1.5数据中心建设。

必须强化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开发与建设,确保所建设的云计算数据处理中心具有强大而有效地数据处理储存、分析及处理能力,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及稳定性,并适用于各个领域,对云计算环境的布局进行合理分配。

1.6智慧安居服务。

开展智慧社区安居的试点工作,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小区作为试点区域进行试点工作,在进行试点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全方面考虑到公共区、商务区及居住区所面临的不同问题及需求,与无聊网、互联网、无线网等各类通讯技术进行有效融合,开展社区政务工作,建设智慧家居系统、智能楼房管理系统、智慧社区管理系统及远程监控系统等,使居民的工作、生活都逐渐向智能化、信息化靠近,对智慧社区安居相关的标准进行探索与总结,推动智慧社区安居工作的标准化进展,为今后全市新住宅及楼宇的智能化管理工作打下坚定的基础。

2.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通信工程的规划要求。

随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要求的不断提高及通信工程建设的不断进展,对现有的通信楼宇的规划提出了两个要求,分别是数量要求及容量要求。

三、结束语

第6篇: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无锡市;顶层设计;智慧旅游;路径

中图分类号:F49;F59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1

随着旅游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以及移动通讯、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满足大众旅游消费群体的需求,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服务,“智慧旅游”应运而生。

一、现状与问题

无锡智慧城市建设起步早,成效显著,作为国际IEEE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已经形成独特的“无锡模式”。在此基础上,无锡先后成为全国首批18个“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之一,江苏“智慧旅游城市联盟”成员,智慧旅游建设快马加鞭。

从总体建设进展来看,基于顶层设计理念的较成熟完备的智慧旅游框架体系尚处于研发阶段。在具体构建上,存在着多角度出发的各类模型。到目前为止,无锡市还没有明确的建设主题和框架结构,换言之,就是缺乏整体性的顶层设计,已经存在相关部门和旅游企业单位各自为政、条块林立、信息孤岛的现象。

二、智慧旅游顶层设计理念

(一)立足城市与区域。“立足城市与区域”首先,在“智慧无锡”和“智慧江苏”建设的大背景下,无锡市智慧旅游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顶层设计就应最大程度地整合各种资源,将其发展战略、建设目标和建设举措等方面与之相呼应,避免重复建设。其次就是要结合江苏和无锡的实际情况、符合无锡的城市特点、凸显无锡的城市个性、文化内涵,坚持从城市与区域出发,又回归区域与城市的理念。

(二)面向市场与产业。首先,智慧旅游作为一种经济行为,也要尊重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注重智慧旅游项目的产业化运营。充分利用市场和激活各类资源要素,为智慧旅游项目运营提供有力的市场支持。其次,要避免项目静态化和孤立化的倾向,从产业体系层面进行设计,拓展智慧旅游空间,催生智慧旅游产业链,拉动智慧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良性互动,希望早日建立无锡市智慧旅游产业联盟,为全省乃至全国智慧旅游建设提业模式借鉴。

(三)基于系统开发与运营。首先,智慧旅游作为“智慧无锡”和“智慧江苏”大系统的一部分,在进行顶层设计的编制时,应当以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进行指导和考量,确保智慧旅游顶层设计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结构性,进而提出无锡市智慧旅游系统的概念和技术架构图。其次,智慧旅游系统的开发和运营过程中,要系统地对涉及的各类软件进行规划设计。

三、基于顶层设计理念的无锡智慧旅游发展路径

(一)以无锡智慧城市平台大数据体系为基础,设计和构建无锡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目前,无锡市已基本形成了“一中心(城市大数据中心)+四平台(电子政务服务平台、经济运行综合服务平台、城市管理综合服务平台以及民生综合服务平台)”的智慧城市建设基础信息平台布置格局。无锡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必须依托城市和^域的大数据生态体系,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通信技术为基础,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云平台和数据库,实现旅游行业信息的收集、分类、处理、的自动化。

(二)以行业建设规范标准的顶层设计和研究制定,推动旅游业态“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建设

需要顶层设计、进一步优化的智慧旅游规范标准涵盖旅游业主要业态,包括智慧景区、智慧饭店、智慧旅行社、智慧乡村旅游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要求。在此基础上,以行业要求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推进智慧旅游景区、智慧酒店和智慧旅行社试点示范建设,强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景区、酒店和旅行社中的应用,促进和提高其智能服务水平,提升其智能服务质量;推动和逐步完善旅游乡村信息化、智能化建设,进一步引导旅游乡村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建设,促进旅游乡村电子商务建设和推广。

四、结语

智慧江苏的统领下,无锡市将紧抓“十三五”开局之年智慧旅游工作,以无锡智慧城市平台大数据体系和行业建设规范标准为基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技术标准,整合信息资源,有序推进智慧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娟梅.基于“互联网+”的无锡智慧旅游产业提升途径分析[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6):57-60.

[2]梁留科.智慧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12.

[3]无锡市旅游局http:///doc/2015/12/17/ 830974.shtml.2015年江苏智慧旅游推进大会在无锡召开时间,2015-12-17.

第7篇: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三个月前,她还常常为自己丢三落四的毛病而烦恼,由于经常忘带钥匙,她甚至每天设置一个闹铃,来提醒自己带钥匙。

更令王红兴奋的是,以前心中幻想的生活,现在就这么实现了:开门后,客厅的吊灯自己变亮,伴随着悠扬的钢琴曲,空调也开始自动开启。按照提前做好的设置,温度高低、钢琴曲目和音量大小都不需要再一一调整。

这只是青岛智慧家居的一个缩影,智慧家居是青岛市“智慧社区”建设的一大亮点。事实上,青岛市还想打造更高层次的智慧社区。

今年10月开始,崂山区的鲁信长春花园居民通过智能终端实现了远程医疗,崂山E生活平台与好大夫在线合作,2000余位医疗专家通过音视频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同时,还签约了两家大型家政公司,居民既可以在线挑选家政服务人员,也能实现视频交流。

“这是国内首个‘足不出户、畅享生活’的智慧化社区。” 青岛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下称经信委)副主任王敬元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无论是买菜、购物、订餐还是家政等生活需求,居民都可以通过智慧生活服务平台,实现一站式生活服务。

智能化家居

以前听起来很抽象的智慧城市,如今在青岛市湛山社区80岁的王大爷的眼中,已经变成实实在在的便利。王大爷现在在家通过家庭诊疗设备就能测量血压、体温和血糖含量,并且只要打电话给二疗的专家,就能开出药,家人下班顺路取回家就行,出门难再也不是看病的障碍了。

王大爷的这项便利来自于“众e通健康家”服务,这是青岛市智慧社区建设的亮点项目之一。市民可以足不出户,将体检数据上传至“数字生活管家”平台签约医院专家处,专家根据“众e通”数据库了解居民既往病史、药物禁忌等信息,有针对性地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回传用户。

除了“健康家”服务,“众e通”还为试点的家庭安装了小型POS机,不出家门就可以完成水电费和天然气费缴纳、信用卡偿还、手机卡充值等;“安全家”服务则是在家庭电脑上安装一个摄像头,与手机联网,只要打开手机,随时都可以掌握家里的状况。

随着服务的深入,“众e通”还将实现智能遥控,用户在家中可通过智能遥控器或PAD等电子产品对家中电器进行集中管控,也可通过智能开关实现一键启动和关闭。喜欢运动的市民能通过体感设备与电视连接,选择专用的体感手柄玩转球类、竞技类游戏,还可体验瑜伽、羽毛球等健身项目。

王敬元告诉记者,“众e通”项目是青岛市重点打造的“智慧社区”云计算平台。它运用“三网融合”和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实现了政务服务、家庭医疗、智慧家居、家庭娱乐、家庭安防、家庭支付等功能,为居民提供了便利和保障,提升了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是继四方区国家社区信息化试点项目后又一个社区信息化的成功案例。

众e通项目最大限度地发挥云计算在民生领域的应用,已成为全国智慧城市建设典型案例。开发这一项目的青岛龙泰天翔通信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龙泰天翔)也凭借这一先机,开始了青岛市智慧社区标准化体系的制定,掌握了行业话语权。

龙泰天翔总经理陈迎东认为,家庭物联网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智能家居环境一定是今后的发展趋势,以住宅为平台的高效家庭管理系统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云计算应用由浅入深,企业还自主研发了面向商铺和中小企业用户的三网合一设备,搭建联合政府、社区、商家、居民的综合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发挥信息技术在服务民生上的作用。

“目前‘众e通’已覆盖全市6万以上家庭用户,成为电信运营商等寻求合作的焦点,社会效益和赢利前景广阔。企业年底有望在新三板挂牌。”陈迎东说。

不可否认,“众e通”实实在在让老百姓体会到了惠民工程,青岛市智慧社区建设能有如此的成绩,与其自身具有一定的基础是分不开的。

信息化先行

当智慧城市之风吹过大江南北,各地纷纷上马智慧城市建设的时候,青岛市政府从智慧社区入手,找到了自己的建设起点。

无疑,智慧社区建设是在社区信息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青岛市在城市信息化建设方面有着较好的基础。诚如王敬元所言,青岛市在2012年获得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第八名,各部门、区市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手段,提高街道、社区管理服务水平,推进社区管理与服务创新,奠定了智慧社区建设基础。

基础优势明显,支撑起智慧社区的基础网络和基本系统的日益完善。青岛不仅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了光纤到户、宽带提速等工程,而且三大运营商还建设了云计算数据中心,微软搭建了基础云平台,都为青岛打造北方数据中心、建设智慧社区打下了基础。此外,青岛众多信息化系统已经联通各街道相关基层工作,其中计划生育、劳动保障、党员远程教育、食品安全等系统还延伸到重点社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青岛市采取了政府公共服务平台与企业个性化服务平台相结合的“双平台”并存服务形式,作为政府公共服务平台的代表——“12349”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与企业个性化服务平台的代表——龙泰天翔科技通信的“e生活管家”,共同联合其他公司建立了社区服务内容联合体,不依靠政府资金投入为居民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这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的青岛智慧社区模式,走在了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北京赛迪世纪信息工程顾问有限公司副总裁柳絮如是说。

事实上,青岛市都市社区信息化起步是非常早的。无论是湛山综合管理服务系统,还是海伦路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亦是台东居民生活事事通一体化服务平台,都具备了很完善的服务体系为居民服务。

既然起跑已经领先,那么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居民提供既有特色又实惠的服务呢?

为了找到破题良策,青岛市经信委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们付出了不少努力。投入一个项目后,经信委人员要投入大量精力研究问题,深入社区调研,和社区管委会不断交流,以至于每天大会小会不断,有时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通过不断研究,一些街道和社区就找到了提供特色实惠服务的切入点。城阳街道就是其中之一。他们利用信息技术为居民提供了多渠道服务,不仅建立了方便办公和社区交流的基层组织OA系统,还建立了计生信息化系统,适时掌握人口基础、育龄妇女、流动人口等9大类信息,安全生产监管系统、劳动保障综合信息管理系统都提高了业务办理效率。

“现在智慧城市建设是我们的重要工作,在成立的青岛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中,青岛市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和两位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领导这么重视,我们更加丝毫不敢怠慢。”王敬元说。

探索无止境

有了信息化系统的铺垫,结合物联网所涵盖的软、硬件技术以及控制技术,城市和智慧的结合显得水到渠成。

对青岛市智慧社区建设来说,本身具有的优势,使其在开展智慧社区试点项目中有了很好的基础,从而市民率先享受到了各类智能化技术应用带来的便利。然而,智慧社区建设中面临的挑战也同样不含糊。

王敬元认为,建设智慧社区,就是围绕社区的管理、服务、保障、教育、安全稳定五大功能,运用信息技术管理社区内的组织、人员、事务,为社区居民提供社会化服务,救助和保护社区内困难群众,提高社区人群的文明素质和文化修养,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保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并且将这五大功能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实现社区建设管理与服务的智慧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青岛市的智慧社区建设还刚刚起步。“我们只有少数市场化项目,在市南、市北等便民服务体系比较发达的少数区域试点,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当然,王敬元也有了自己的目标。下一步,青岛市经信委将以“众e通”为重点,继续完善智慧社区服务功能,打造面向4类对象的5大平台,即面向街道和社区人员、居民个人、社区物业、相关商业企业的智慧社区管理、智慧民生、智慧家庭、智慧物业、智慧商业平台。

他们首要探讨的就是如何建立智慧社区标准规范体系。据王敬元介绍,青岛市经信委将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共同启动青岛智慧社区标准体系建立工作,探索整合现有社区信息化资源、实现智慧社区合作建设特色模式、进行智慧社区建设产业化推广等的标准规范,争取走出青岛进行推广,固化智慧社区建设青岛模式。

当然,这只是王敬元他们着手的各项工作之一,他们还将要筹建智慧社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这主要是联合上海交通大学、青岛现代服务业数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岛东软载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提供相关技术研发、合作交流、检测和咨询等服务,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及其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而今智慧城市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外都没有成型的智慧城市模板。如何全方位建设青岛市智慧社区乃至智慧青岛才是面临的更大考验,这也是王敬元在思索的问题。

第8篇: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1.1“智慧社区”的含义

当前,关于何为“智慧社区”并没有权威的概念界定和统一的判定标准。百度百科把“智慧社区”定义为“充分借助互联网、物联网,涉及到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城市生命线管理、食品药品管理、票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把握新一轮科技创新革命和信息产业浪潮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信息通信(ICT)产业发达、RFID相关技术领先、电信业务及信息化基础设施优良等优势,通过建设ICT基础设施、认证、安全等平台和示范工程,加快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构建社区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新的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模式,面向未来构建全新的社区形态。”“智慧社区”建设以提升业主的幸福感作为基本出发点,通过打造智慧社区为百姓提供便利,从而推动区域社会进步。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智慧社区”将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智能管理系统,有望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加便捷、舒适、高效。

1.2“智慧社区”的体系结构

“智慧社区”的体系结构包括基础环境、基础数据库群、云交换平台、应用及其服务体系、保障体系五个方面。(如图所示)

1.2.1.基础环境:基础层主要包括全部硬件环境,如家庭安装的感应器,老人测量身体状况的仪器,通信的网络硬件,如宽带,光纤,还有用于视频监控的摄像头,定位的定位器等。

1.2.2.基础数据库群:基础数据库包括业务数据库、传感信息数据库、日志数据库、和交换数据库等四大数据库。

1.2.3.云交换平台:云交换平台主要实现各种异构网络的数据交换和计算。提供软件接口平台,或提供计算服务,或者作为服务器。

1.2.4.应用及其服务体系:应用服务体系包括个人信息管理系统、日志管理系统、应急呼叫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广播系统、智能感应系统、门禁系统、远程服务系统等,由这些系统完成为社区各类人群的直接服务。

1.2.5.保障体系:保障体系包括安全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管理保障体系三个方面,从技术安全,运行安全和管理安全三方面构建安全防范体系,确实保护基础平台及各个应用系统的可用性、机密性、完整性、抗抵赖性、可审计性和可控性。

2“智慧社区”建设给物业管理行业带来的机遇

2.1“智慧社区”建设有效降低物业管理成本,提高服务质量

物业管理行业“招工难、人员流动性大、人力成本高,服务质量差”的弊端一直困扰着广大企业“,智慧社区”建设为解决上述难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以物业安全管理为例,依靠网络化、信息化平台开发的“区域整体安全监控系统”包括远红外线设防、电子巡更系统、门禁系统、紧急事件报警系统以及各类识别系统,它的投入使用有效减少了秩序维护员的配置,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支出,真正实现了用技防、物防取代人防,用先进的智能技术提高社区安全性,从而达成了人、物、技防的和谐统一,大幅提升了物业服务质量和整体效率。

2.2“智慧社区”建设让物业服务企业更好地满足业主需求

物业服务企业根据“智慧社区”的特点所开发的在线购物、管家服务、便民服务、家庭百科、休闲娱乐及可选配的智能家居等信息化平台,使得业主可在电视机、智能手机、电脑终端上在线购买送货上门的蔬菜、食品、日用品等;可通过“智慧社区云终端”直接调取小区安防视频在家观看;可通过智能管家平台预定车辆、送餐、衣物干洗、洗车、收发快递、票务等服务;可在线报修、投诉及与物业企业互动,完成家政服务安排,点播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获得二手房交易与房屋租赁等中介服务。此外,物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使得客服部门只要输入单元门牌号就可方便地查询业主(住户)的基础信息和资料;智能抄表系统可以快速完成整个小区电表、水表、气表数据的读取,信息系统自动生成物业服务费、水电费、气费等计缴数据,并将缴费信息发送到每一位业主(住户)手机上;客户只需要登录信息服务平台即可查询过往计缴费信息并实现银行自动划帐缴费;客户的投诉、报修和装修等业务也可通过信息系统直接进行接待、处理、数据储存、统计和跟进。

3“智慧社区”建设给物业管理行业带来的挑战

3.1“智慧社区”建设标准与规划缺乏,物业企业维护管理难

建设部住宅产业化办公室早在1999年12月就出台了《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示范工程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由于该导则和2000年出台的GB50314-2000《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中都没有详细规定每个系统的设计及施工规范,实施过程中往往只能参照各相关系统的有关标准执行,有的甚至是凭感觉,因而导致工程设计、施工、安装、设备选型的随意性较大。各厂家的相同产品的兼容性、互换性、开放性差,给未来系统的集成与数据共享带来很大困难,不利于物业企业进行维护和管理。

3.2物业服务企业缺乏胜任“智慧社区”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

智慧社区应用了丰富的现代信息技术,其管理与服务模式与传统社区有很大不同。因此某些重要岗位不是一般人员通过短时间培训能够胜任的,所以物业服务企业需要配备高素质的技术管理人才。通过高素质的人才保障“智慧社区”软硬件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比如一个安防系统,由于系统管理不善,导致其它人员误操作,使得系统通信参数被修改,致使整个系统瘫痪,而物管人员却不会恢复。这一方面反映了物业企业规章制度不严,管理不力,同时也说明物管人员的技术素质亟待提高。

(三)“智慧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供应商选择难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和互联网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物业管理肯定是线上与线下的结合。要做好服务平台供应商和加盟商的筛选,选择品牌知名度高、产品质量有保证的商家来提供专业服务,并厘清各方权责利,完善服务及产品质量纠纷的处理机制,避免因第三方服务或产品质量缺陷导致业主对物业服务企业的不满。

4结语

第9篇: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之一,同时是深圳唯一入选试点城区,坪山新区将率先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取得突破,不仅可以立即形成新区发展特色,打造新区软实力;更能充分展现新区把握信息时代脉搏,创新性探索以“智慧城市”建设吸引“智慧”力量,带动“智慧产业”聚集的新型城市“智慧化”发展道路的能力和勇气。

探路“新型城镇化”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智慧城市”创建工作的定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技术促进城市全面发展,落实“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探索。为此,坪山新区《国家智慧城市创建任务书》中明确提出,到2017年底初步建成“智慧”的新型城区。届时,基本建成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基础数据库、公共信息平台和智慧应用。市民在教育、医疗、安全、绿色环保和日常生活中享受到“智慧化”服务。企业在业务运营与创新发展方面得到“智慧化”服务的支持,并带动“智慧化”战略新兴企业在当地的聚集。政府机构通过“智慧政务”平台形成高效的决策与管理体系。在“智慧化”发展思路下,坪山新区初步实现“基于统一平台的集约政府”和“基于开放数据的开放社会”的总体目标。

在平台建设上,坪山新区在充分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平台由数据交换服务系统、数据整合服务系统、目录管理与服务系统、接口与服务系统、运维管理服务系统和门户系统组成,符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的相关技术标准,实现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综合应用和数据共享。创建周期内,新区重点建设项目总共12项,包含3项“智慧城市基础”和9项“城市重点智慧应用”,预计需信息化建设资金3.3亿元。而创建特色是建设服务于民生的标准化数据集并开放给社会应用;开发示范移动应用(APP),引导社会力量为民众服务。

当前,网络与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密切,生活网络化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而移动终端的兴起让手机成为便民的重要工具,坪山的“智慧城市”建设一个基本的着眼点,就是利用网络为市民提供便捷的服务。

社区作为市民生活的基本单元,也将通过“智慧社区”建设更加便民,而坪山新区正在进行的“织网工程”就很好地利用了通过综合运用无线网络、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等,建立社区公共数据资源中心,综合开发利用社会各类信息资源,从而实现社区管理、政府职能以及社会服务的智慧化。

突破口“织网工程”

深圳市作为大部制改革试点城市,如何在扁平化的管理运作中,实现高效的精细化管理,以什么作为突破口,承载“智慧城市”的建设,成为坪山新区的一个挑战。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上,通过借助信息化手段,实施“织网工程”,成为坪山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工程和突破口。

在织网工程的顶层设计中,以信息化为基础,以数字化为成果,以智能化为手段,最终实现社会服务管理科学化目标,同时要体现资源整合、优化组合、集约利用,还要科技创新,将微信、APP等高端技术应用引入服务和管理。这些理念始终贯穿着织网工程的顶层设计。

坪山新区认为,社会建设“织网工程”,就是要织好两张网:一张是整合各种系统信息的“虚拟网”,另一张是以网格化为基础的服务管理“实体网”,一虚一实,两网交织,编织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管理工作网,推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精细化程度的整体提升。

目前,坪山新区的“织网工程”综合试点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按照信息化建设“五统一”原则,坪山完成了“一库两网两系统”,即统一的人口、法人、房屋、事件等基础信息资源库,社区家园网、社会服务管理网、综合信息采集系统、决策指挥系统的建设,并启动了试运行。

通过实地考察,坪山将全区划分为450个基础网格,成立网格管理机构,并成立了智慧社会服务中心作为网格信息员队伍的专管机构,负责管理、指导网格信息员开展信息采集工作。按照“一格一员”的原则,坪山还在沙湖、坪环、江岭、秀新四个试点社区率先组建完成网格信息员队伍,按照“新区直管”和“新区-办事处两级管理”两种模式在试点社区进行实践。

“织网工程”智慧社会综合信息平台,是坪山的一个特色。作为区级事件分拨中心,“织网工程”智慧社会综合信息平台,在重新梳理形成198项矛盾纠纷和问题隐患等管理类事件的基础上,新增了社会保障、劳动就业、计生服务等40项服务类事件和数字化城管的所有城市管理事件,实现了管理和服务事件全覆盖。

当前,坪山已经初步完成公共基础信息资源库建设。已联通市公共基础信息资源库,搭建了新区镜像库,初步建立上下联通、动态鲜活的新区公共基础信息资源库。经过对辖区实有人口、法人、房屋等基础信息的普查,并根据市、新区现有数据进行比对,共获取实有人口数据59万条、法人数据2.5万条、楼栋总数4万多条、房屋总数43万条,实现在市规划国土委最新地图上落图。同时,完成新区15个单位81个科室的业务数据调研,1613项数据将分阶段导入区业务信息库。

接下来,坪山将会对社区家园网进行升级改造。在全市率先实现社区家园网全覆盖的基础上,致力推进家园网与社会服务管理网的无缝对接,同时,创新家园网服务渠道,在手机家园网的基础上,增加家园网APP应用,开通微信公众服务平台。

为了给坪山全区铺开“织网工程”积累经验、打好基础,坪山还以坪环、江岭、沙湖、秀新社区为试点,先行先试。按照新区统一规划,四个示范社区将从社区实际出发,突出打造“管理坪环”、“智慧江岭”、“民生沙湖”、“融合秀新”等特色模式,为“智慧城市”建设进行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