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乡村社区范文

智慧乡村社区精选(九篇)

智慧乡村社区

第1篇:智慧乡村社区范文

关键词:旅游信息化;智慧旅游;乡村旅游;福建省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09-2400-04

福建省乡村旅游的发展起步较晚,始于1998年全国的乡村旅游热。国家旅游局将2006、2007年的旅游主题分别确定为“中国乡村游”、“中国和谐城乡游”,掀起了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热潮。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政策倾斜下,福建省乡村旅游以其自成落地于农村并与农村经济增长、农业生产扩大、农民增收紧密关联的优势,正逐步转型升级,规范发展。乡村旅游是以农村的空间环境为依托,通过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为城镇居民提供旅游服务的一种旅游形式。乡村旅游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是突破乡村特定空间区域。为游客提供全方位、高品质服务的必然要求。

1 旅游信息化与智慧旅游

旅游信息化是传统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旅游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数字、智慧技能操作的不断实践。智慧旅游已成为中国旅游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战略阶段。

1.1 旅游信息化发展历程

1981年中国国际旅行社引进美国PRIME550型计算机系统,用于旅行社的财务管理和数据统计,开启了中国旅游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截至2015年,中国旅游信息化已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表1)。

1.2 智慧旅游是旅游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智慧旅游是在旅游信息化已有的信息技术发展基础上形成的,对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和移动通信技术进行综合的更为人性化、个性化和智慧化的旅游信息技术利用形式。同时,旅游信息化向智慧旅游发展是一个分阶段、分地区和可跳跃的过程。①分阶段。中国旅游信息化发展历程如表1所示,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已进入全速发展阶段。信息技术的改革和创新是旅游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旅游信息化新阶段的开启,是基于创新的信息技术的利用:②分地区。由于区域经济水平和技术条件的差异,各区域间、城市与乡村间的旅游信息化发展水平并不一致,各区域所处的旅游信息化发展阶段亦有所不同:③可跳跃。发达城市旅游信息化是在充分的智力、财力原始积累和信息技术不断创新的条件上进行的渐进式发展,而对于不发达地区,可由发达地区进行引领带动。在政府财政支持和引进信息技术条件下,实现跳跃式发展。智慧旅游作为旅游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目前只作为试点项目,在部分城市和旅游景区中试行,也为此提供了佐证。

2 福建省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现状

2010年福建省旅游局先后《福建省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以下简称《评定》)和《福建省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服务质量等级评定与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标准化、规范化转型和升级。综观《评定》考量的条件:总体环境、基础设施、餐饮服务、特色活动、从业人员服务质量、经营管理、旅游安全等,着重于对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的硬件条件进行审核,忽视了对其软件条件、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和要求。

2.1 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2010年福建省旅游局对福建乡村旅游发展进行重新定位:红橙黄绿蓝靛紫,七彩福地乡村游。每一种色彩代表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特色和主题,以较为贴切的主题定位匹配乡村旅游发展色彩,特色鲜明,乡村旅游内容较为丰富。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已初具规模和体系,截至2014年3月,福建省拥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6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7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22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7个。水乡渔村100家。

福建省政府批准的《福建省“十二五”旅游专项规划》明确了乡村旅游作为“十二五”期间全省重点发展的四大新型产品之一。福建省旅游局在充分把握闽台之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五缘”关系基础上,于2013年9月确定首批十大闽台乡村旅游试验基地,合闽台之力,共同打造福建省乡村旅游精品。2014年启动《福建省闽台乡村旅游试验基地提升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学习台湾创意,因地制宜嫁接福建乡村旅游发展特色。2014年4月,闽合举办“两岸乡村休闲旅游嘉年华”活动。以该活动为载体,力图构建闽台乡村旅游在规划策划、产品衍生开发、新业态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人才六大方面的深度合作平台。在闽台合作之外,福建省政府和省旅游局从资金、人才、政策方面也对乡村旅游发展给予了支持。福建省旅游局、财政厅、农业部等部门连续多年对全省100多个乡村旅游项目开展扶持,总金额达4 000多万元:福建省旅游局于2013年启动了“种子师资”的培训计划,组织全省高校教师前往台湾亚洲大学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培训:福建省旅游局确定的“百姓富、生态美”发展目标。构建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象。

2.2 福建省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现状

旅游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旅游企业信息化、旅游电子商务和旅游电子政务。旅游信息化主要的表现形式有旅游网站、信息化管理、旅游呼叫系统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笔者就旅游信息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分析福建省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的概况,

2.2.1 旅游网站 以福建省17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地市名+示范点名称”为关键词。在百度网页上进行检索,结果以所检索网页的前三页为准。在现有的17个示范点中,有4家自建独立网站,网站的主要功能是介绍、宣传、预定和咨询服务等。17个示范点皆可在“福建旅游咨询”网站上的“景区景点”子项中进行查找,获取相关介绍与评价的信息。已有自建旅游网站资源的示范点,旅游相关预订除可在自建网页上进行操作,17家示范点的景点门票和酒店皆可通过携程、乐途、同程、途牛等网站进行预订操作。

2.2.2 信息化管理 旅游信息化管理也常称为数字化管理。常见的旅游目的地数字化管理手段有景区电子售票系统、景区电子门禁系统、文物数字化管理系统、景区监管信息系统、环境监测系统和GPS车辆调度系统、卫星遥感系统、LED信息系统、森林防火监控网络系统、背景音乐智能广播系统等。自2011年12月全国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工作启动以来,福建省有福州、厦门、武夷山、龙岩4个城市先后入选为试点城市。在2014年福建省全省旅游工作会上,启动编制《全省智慧旅游规划》,福州、厦门、龙岩和武夷山积极创建全国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三坊七巷等首批35家景区在全国首创“身份证验证入园”模式。

2.2.3 旅游呼叫系统

旅游呼叫系统为游客和景区搭建沟通的桥梁。2010年11月,福建省旅游局开展关于海峡智能旅游创建单位的推选工作,明确海峡呼叫中心的建立,需包括以公益服务为主导的12301旅游服务热线和提供增值服务的客服热线。2011年1月1日,海峡旅游呼叫中心试运行。海峡旅游呼叫中心主要向游客提供问询、投诉、提示及其他咨询服务。

2.2.4 其他基础设施建设 智慧旅游是基于全面物联、云计算、实时移动通信及人工智能技术而实现和发展的,因而智慧旅游推广的基础和关键在于完善的基础设施。2010年福建省旅游局率先提出“智能旅游”的概念,并首倡智能旅游的“三个一”工程建设,即一网(海峡旅游网上超市)、一卡(海峡旅游卡)、一线(海峡旅游呼叫中心)。2013年9月福建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决定从信息网络工程、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应用工程、消费服务工程、信息安全工程五大方面着手进行信息工程的提升。

2.3 福建省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城乡差距和乡村旅游开发者对旅游信息化的不重视,福建省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2.3.1 忽视网站建设,缺乏资金投入和营销意识

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者多为地方农民企业家,对旅游信息化的重视程度由其自身素质及乡村旅游盈利状况决定。乡村旅游开发经营者受发展成本所限,以传统的广告营销为主要旅游营销手段,无力把握和吸引网络群体。地方自建的乡村旅游宣传网站较少,乡村旅游网络宣传,多依赖于大型旅游网站,主要侧重于旅游资源介绍,网络电子商务服务缺失。已建成的旅游网站,有效管理、宣传和营销少,网站荒废成为“信息孤岛”。

2.3.2 轻视信息管理,信息化服务和管理水平不高 21世纪是大数据时代。更是信息时代,信息化管理在市场营销、旅游景区管理和控制上的作用会愈加突出。乡村旅游标榜为游客提供原生态的乡村旅游资源,其旅游产品的特性使得经营者常陷入误区:开发与管理的“原生态”。乡村旅游景区数据库并未建立和形成,无法对旅游区内的游客进行科学合理的管控:景区间信息化管理建设重叠。且彼此独立作战。并未形成共享机制:旅游景区服务人员并未经过信息化服务培训,信息化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2.3.3 基础设施不完善,阻碍信息化发展 网络、硬件设备、软件设备、数据中心等IT基础设施成为继水、电、气、交通之后的经济社会第五大基础设施。IT基础设施也是旅游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条件。据调查,2012年全国地市级以上旅游旅游信息化管理部门,只有21.8%的单位建立数据中心及机房,信息化发展较为迅速的东部沿海地区也只有33.3%。智慧旅游强调以智能终端为载体,依托移动通信,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旅游服务。当前智能手机、PC等终端逐步普及,有限的无线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的有限覆盖率却阻碍了旅游信息化的发展。

3 智慧旅游助推福建省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

智慧旅游既是旅游信息化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也是一种新兴旅游,它融于各专项旅游中。以智慧化、简易性的操作和实践为现实游客和潜在游客提供高品质的旅游服务。智慧旅游环境的确定和营造,保证了高标准的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的大方向,同时,也引领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3.1 完善服务能力建设

旅游服务的智能化是旅游信息化向智慧旅游升级的重要体现。政府、景区和相关企业根据自身主营业务特色和服务对象,利用各类应用系统进行服务能力的建设与完善。如公共服务网站、电子商务系统、电子政务系统、游客管理系统、应急救援系统等。其中,公共服务网站与电子商务系统不仅是景区和相关企业的对外服务平台,也是重要的营销平台。公共服务网站以景区信息展示、咨询为主要内容,依托PC、移动智能终端为展示平台,引进三维全景实景混杂现实技术,以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向游客进行旅游资源、游程线路、景区交通等展示。电子商务往往作为公共服务网站的子项而存在和被运营。游客在旅游景区公共服务网站,进行景区门票、酒店和旅行社的预订与交易。以完善的公共服务网站为窗口,实现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服务的有效链接,推进乡村旅游信息化的服务能力提升。

3.2 完善管理能力建设

智慧旅游作为旅游信息化的延伸,其建设目的更为强调旅游公共服务与管理服务的无缝链接,通过云计算平台和云计算应用的建设,实现旅游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共享和集约利用,利用云计算技术,构建跨乡村旅游区域的联合营销和信息共享平台,达成区域互联,标准化旅游服务的目的。在对乡村旅游资源、游客动态信息的分类与整理基础上。构建数据中心,政府部门、相关企业实时把握乡村旅游行业动态,基于大数据分析,挖掘和把握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律,建立适应乡村旅游发展的组织机构和制度,确立有效的人才管理保障体系,制定出相应的发展战略规划。以科学合理的管理,推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第2篇:智慧乡村社区范文

一、项目背景

乡村振兴战略是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实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2月25日,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乡村振兴进入有政策、有管理、有法可依的新时代。

二、项目选址及意义

1、项目选址:位于咸阳市泾阳县屯杨村。泾阳县是咸阳市传统种植大县,屯杨村地处泾阳县王桥镇关中环线以南,西邻张家山风景区,泾惠渠灌区上游,全村共有13个村民小村,4100多人口,总面积6300多亩,是典型关中乡村。

2、项目意义:乡村振兴必须产业先兴。本项目以“产业兴旺”为主线,依托市场经济手段,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民全面发展、农村全面进步,展示实施过程中新成效、新亮点、新经验,总结提炼可借鉴、可推广、可复制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

三、项目内容

1、农业种植

目标:建成4500亩现代农业粮、菜种植示范基地

实施内容:1、粮、菜轮作种植项目;2、设施农业种植项目;3、食用菌+农光互补项目;4、高标准农田/复垦农田项目。

2、智慧农业

目标:建成30000M2以上部级智慧农业示范项目

实施内容:1、智慧育苗工厂项目;2、智慧农业创新示范项目; 3、智慧农业农村安全用水管理项目;4、智慧农业园区管理项目。

3、农业产业链建设

目标:对传统农业种植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实施内容:1、农产品产地仓项目; 2、供港农产品基地项目; 4、产地直供冷链仓储物流项目;4、农产品深加工项目。

四、项目建设时间表

 五、项目投资及效益分析

1、投资规模

项目总投资规模约为7.5亿,其中固定资产投资约为5亿元,主要包括综合管理服务中心、智慧育苗工厂、农产品深加工工厂、设施农业大棚、光伏发电、农业农村安全用水生产项目等。项目资金来源为公司自有资金(含外资)和金融机构贷款。

2、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经前期调研分析,项目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以农业粮/菜轮种项目为例,年实现销售金额不低于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严格遵循生产导向,投资回收期及内部收益率均优于社会平均水平。

第3篇:智慧乡村社区范文

【关键词】智慧城市 城镇化 城乡均衡发展

1 我国农民历史上走过的路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农民是受压迫、受剥削的劳苦大众。解放后的农民们打倒了地主,分到了田地,第一次享受到在自己土地上耕种的幸福生活。随后我国农村开展了合作化运动,到1958年又来了“”运动,虽然这些运动初衷是想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但实际上脱离了农民真正的需求,违背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反而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进一步减产,生活水平下降,个别地区还出现了“吃不饱”的问题。

三十多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祖国大地,党的政策再一次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首先火起来了,接着全国的制造业、建筑业、矿产业、交通业迅速发展,吸引了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走向城市、工地和矿区,变成“农民工”。由于工业化的进程,特别是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和GDP快速增长,我国沿海地区一些城市、乡镇在几年内,形成了各种专业化工业城镇,农民直接进城打工,做了工人,增加了收入,也富裕了农村的全家。近三十年来,全国城乡人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到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第一次超过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数的50.4%。我们用了三十年左右时间走过发达国家用一百多年走过的路程,这也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之路——工业化与城镇化并举。按照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要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必须走机械化、自动化、知识化、智慧化的发展道路,实行规模化生产、集约式发展。农村必然会涌现出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走向城镇,为城市“四化”贡献自己的力量,成为城市(镇)一员。

专家预测,到2030年左右,我国将还会有2亿多农民涌向城镇。如何让这些“新”市民和原来7亿的“老”市民共同过上平等、和谐、幸福的生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最重要的问题。

2 建设智慧城市(镇)不仅要锦上添

花,也要雪中送炭

如果回忆一下近年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我们会发现,三十年来国民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我国GDP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为此我国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农民。他们从农村走向城市,家中的老人、小孩甚至于配偶继续留在家乡;他们进城打工住在工地或找最廉价的住处,到了春节把挣到的工资带回家(虽然是一票难求);有些身边也带着小孩,但在城市无法进入托儿所、学校。实际上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在户籍上实行的就是二元制,农民及其子弟都属农村户口,城市人则拥有城市户口,二者在粮食供应、户籍、教育、医疗、养老等多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别。除非极少数优秀的农村孩子考入大学,毕业后在城市找到工作,才会由农村户口转成城市户口(当然其他类型也有一些,但为数很少)。这一现实极大地妨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和谐与公平公正,也伤害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在消除城乡差别方面投入巨资做了不少工作,包括实行农业免税、改善农村医疗、提高农村教育,以及逐步建立人身和大病保险等。不过至今二元制所带来的问题在各地区仍然存在。

当下建设“智慧城市(镇)”不仅要锦上添花,还要雪中送炭,即智慧城市(镇)建设必须注意均衡发展,消除城市市民和农村农民在生活、工作、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差别。众所周知,建设智慧城市(镇)的核心任务,是通过以信息通信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技术推动城市的智慧化全面发展,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社会更和谐,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让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更有效。政府在建设智慧城市(镇)的同时应特别注意均衡发展,正确引导一部分农村劳动力稳妥地进入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和城镇)务工,逐步消除二元制。这才能体现出智慧城市(镇)建设以民生为第一位的思想。

全国人民要实现“新四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城镇化,现在推进的智慧城市(镇)建设工作将直接引领和促进我国的城镇化工作。我们要通过城镇化,在未来十五年或多一点的时间把两亿农民吸收到城市(镇)来,要让进入城市(镇)的农民和现在的市民享受一样的待遇:户籍、福利、保险、教育、住房和工作机会。这是一项十分艰巨而且必须逐步完成的任务。

下面举一个正在建设中的“智慧城市”的例子:1月份笔者有机会到山东寿光市参观学习,在那里亲眼看到了智慧城市(镇)的建设、城镇化、城乡均衡发展给人民带来的好处。寿光早在20年前就是闻名全国的蔬菜之乡,多年来当地人不断创新,实施转型升级、均衡发展,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共荣,市民和农民正共同实现“收入好、身体好、住行好、保障好、教育好”的民生目标。由于在城镇化中,实现了城乡人口合理双向流动和城乡一体户籍制度,土地流转机制保障了农民“依法、自强、有偿”地流转土地、放心进城。一般农民的宅基地退耕后,农民仍可有耕种权。而国家把退耕换回的建设用地指标转给开发商,由开发商盖新楼,分给农民,对于继续有农田可耕作的农户,一般给其150~200m2住宅;如果全部搬进城里不再务农的话,则给其150m2自住,另有150~200m2供外租,以补其收入,此种情况农民可全部转为城镇做工。这些政策受到广大农民欢迎,农民真的富了,也高兴了。他们的农业(蔬菜、水果、庄稼)收入增加了,全市每户平均存款10万元以上,家家有电视,三分之一家庭有小汽车,村村有宽带。寿光市消费水平在全省名列前茅,拉动了内需。

工业发展了,特别是高科技智慧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了,增加了就业机会,可以吸收农村因规模化、机械化、自动化而富余出来的劳动力。寿光仅仅是一个由智慧城市建设带动城镇化并让人民富起来的例子,也说明党的“十精神”用城镇化拉动内需战略的正确性。

3 正在火热推动中的智慧城市(镇)建设

第4篇:智慧乡村社区范文

《中国信息化》:韶山本身是极具特色的旅游城市,作为智慧城市试点,韶山市是如何体现其优势的?又是如何规划的?

彭劲杰:从历史特色来讲,韶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的故乡,也是青少年时期生活、学习、劳动和从事早期革命活动的地方。韶山一直以优越的历史地位,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从地理因素来讲,韶山位于湖南省中部,面积210平方公里,人口12万。空气十分清新,有“天然大氧吧”的美誉。

智慧韶山的顶层规划,是建设以韶山红色智慧旅游为核心,其他智慧建设需要围绕并支持这个主题来运转的框架结构体系,并且在“智慧韶山”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升级和完善。

《中国信息化》:建设“智慧韶山”对于韶山市自身发展的意义是如何体现的?

彭劲杰:推进“智慧韶山”建设的真正目的,绝不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而是要以信息化为重要抓手,转变经济发展和增长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途径,统筹城乡发展、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五个韶山”、加快“两个率先”的重大战略举措,实现韶山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城市、实现韶山率先富裕的重要抓手。

“智慧韶山”的建设,有明确的三大愿景:第一,全面提升城市的管理水平和品位,服务于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第二,着力催生、优化新的产业链,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三,打造一个惠及全民的信息化民生工程,致力于社会事业和公共事业的智慧化。

《中国信息化》:“智慧韶山”整体项目计划完成那些任务?包括哪些重点内容?

彭劲杰:“智慧韶山”建设是一项复杂的整体工程,主要包括:一个平台,即网站平台;两个中心,即云计算中心和物联网中心;多个行业应用云,具体包括:智慧旅游、智慧医疗、智慧国土、平安城市建设、数字城管、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等。

具体来讲,建设“智慧韶山”云计算综合基础平台,打造韶山智慧头脑。采用云计算手段建设“智慧韶山”综合基础平台,整合行业信息资源,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为行业应用提供统一的能力支撑,实现应用系统智慧化,提升城市运行综合效率,同时为接入湖南省和湘潭市云计算综合服务云平台做好准备。

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建设城市物联网感知及分析系统。统一物联网建设规划,加快建设灵敏的、统一平台基础上的物联网感知系统。该系统具有各类传感器信息的快速处理功能,能够实时高速处理包括视频、音频、图片、文字数字等各类信息,同时对各类信息进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信息。除此之外,还要求城市物联网感知和分析系统具备强大的安全防范、管理和调度功能。

加快构建通信网络设施,夯实“智慧韶山”神经网络基础。构建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信息基础网络,加快光网城市和无线城市建设,实现信息网络向宽带化、泛在化和融合化演进。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基础性、先导性、创新性应用,为“智慧韶山”建设奠定坚实的网络基础。

着力推进“智慧韶山”红色旅游信息化建设,打造红色旅游圣地。韶山作为红色旅游的龙头景区,已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四大革命纪念地、部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仅承载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任务,更承担着革命传统教育的使命,大力推进“智慧韶山”建设,具有政治、经济双重意义。

着力推进民生领域信息化,提高市民幸福指数。围绕两型社会建设目标,统筹城乡信息化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推进。深化信息技术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食品安全、公众出行等民生领域的应用,着力解决公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统等推进城乡信息化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打造数字新农村模范试点。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原则,加快统筹城乡信息化建设步伐。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和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加强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动信息化与现代农业的融合,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农业农村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构建两型产业体系,促进产业升级。重点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业,着力提高信息产业支撑融合发展的能力,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和整体优化升级。

总之,智慧韶山的建设将是高度集成,综合高效,技术应用,目标明确的综合项目,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韶山虽然面积小,但是与其他城市的信息化建设一样需要从局部领域取得突破以期实现更具推广和实际效应的成果。

第5篇:智慧乡村社区范文

[关键词] 城乡统筹; 智慧社区; 信息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6. 039

[中图分类号] D669;TP39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6- 0083- 02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11―2015年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其中着重强调要推动社区服务的信息化建设工程,鼓励建立覆盖区(市)或更大范围的社区综合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推动各地设置统一的社区服务电话号码,逐步建立社区老年人、残疾人呼叫保障系统,推进社区信息亭等公益性信息服务设施建设。“和谐海陵”城乡统筹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是国家工信部城乡统筹信息化试点,国家发改委信息化示范工程,通过几年的建设,完成了包括“智慧政务”、“智慧商务”、“智慧养老”“智慧e亭”等示范应用。基于城乡统筹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的智慧社区已粗具规模。

1 智慧社区的建设现状

智慧社区是指充分借助互联网、物联网、传感网等网络通信技术对住宅楼宇、家居、医疗、社区服务等进行智能化的构建,从而形成基于大规模信息智能处理的一种新的管理形态社区。智慧社区的提出,是以智能、人文、服务为理念,通过整合街道管理和服务运行的关键信息,探索社会管理、社区服务、惠民兴业的发展新途径,以打造管理精细化、服务人文化、运行社会化、手段信息化、工作规范化、技术现代化的现代街道工作运行新模式。

1.1 国内智慧社区建设情况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变革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发达城市纷纷把“智慧城市”的建设作为加强城市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基本构成单位,是集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居民自治和互助服务于一体的新技术的应用。北京西城区建设了一站式服务系统、十千惠民系统、全品牌数字家园、数字空竹博物馆、智能停车诱导等为代表的“智慧社区”应用项目;上海闸北建设了包括医疗卫生、文化教育、高效政务、社区生活、平安社区、电子商务在内的六大类“智慧社区”应用;广州天河区以智慧家居、智慧医疗为代表打造“智慧社区”,这些示范应用的建成实现了社区基础工作智能化,社区公共服务的智能化,既加强了基层社会稳定,提高了社区自治能力,又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满足社区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智慧城市”的建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2 国内智慧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智慧社区”是在“智慧城市”的构建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提出的,但“智慧城市”构建的提出时间非常短,所以作为智慧城市组成的基本单元,智慧社区的构建领域零散、应用水平也不高,没有形成“面”上的整体推动态势,从而导致没有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 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普遍适用性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机制尚未建立;从行业到企业,各自都有自己的标准,相互间的兼容性差,导致各地政府各自为战,不仅模式多样,而且进展明显不平衡,不仅城市与城市之间存在鸿沟,即使同一个城市的社区之间,发展也很不平衡。② 多头管理、重复建设,导致成本过高。智慧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参与。由于体制原因, 长期以来部门间条块分割严重, 一些部门专业性强, 权力相对集中, 条线管理也非常明显, 对于智慧社区建设而言, 要进行条块整合时就显得困难重重。目前的情况是,很多职能部门均在社区开展相关管理工作,同一批居民的基本情况, 在不同部门建立的系统中多次出现, 而且数据采集的方法和标准差异很大, 这样既造成了重复建设, 也严重增加了社区的工作负担和降低了数据的准确性。③ 社区信息建设人才匮乏。目前, 虽然大部分街道干部都已接受过计算机知识培训,但由于从事社区信息管理的人员大都年龄老化,知识程度不高,计算机基础知识严重匮乏。④ 缺乏合适的商业模式。由于智慧社区提出的时间较短,有效的商业模式仍是整个产业链的参与者需要探索的问题。

2 “和谐海陵”城乡统筹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根据泰州市海陵区的实际情况,“和谐海陵”城乡统筹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工程的目标是:充分运用3G、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以数据交换与共享为基础,以面向决策支持、面向公众服务为核心构建智慧社区。

2.1 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

如图1所示是城乡统筹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系统的分层逻辑模型,整个逻辑结构由中间核心层、支持与管理体系、实施模式3部分构成。

2.1.1 信息服务平台系统的核心部分

自下而上划分为:基础网络层、数据平台层、公共服务与管理信息平台应用层、接入展现层。

(1) 基础网络层。包括基础网络、系统安全、其他基础设施,是整个“和谐海陵”城乡统筹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系统的基础工程。

(2) 数据平台层。数据平台层由基础数据层与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组成,它包括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信息库、宏观经济信息库,以及所有委办局各自的政务及应用数据库。

(3) 接入展现层。包括“中国泰州市海陵区”门户网站和智慧社区网站群,以及各应用对象的前端处理界面,是联系政府与政府、政府与公众、政府与企业及其他用户的直接纽带。

(4) 应用层。包含智慧社区的各类应用系统,这些系统不仅仅是基层政府工作电子化,而是代表社区居民,借助政府信息系统,构建起联通政府、企业、社区居民,以社区为单位的公共服务平台。是汇聚居民信息的基础,是联通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桥梁,是社区、居民反映诉求、消除矛盾、参与治理的通道。

2.1.2 支持与管理部分

“和谐海陵”城乡统筹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支持与管理部分包括:公共服务与管理信息平台标准与管理体系、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公共服务与管理信息平台服务管理体系、维护服务与技术支持体系。

2.1.3 实施部分

“和谐海陵”城乡统筹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施模式部分包括投融资及运营模式和项目实施监理模式,其中投融资及运营模式是项目实施的核心。城乡统筹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系统的建设充分体现市场化原则,以政府资金为先导,大力拓宽投融资渠道,谁投资谁受益其中包括政府投资、政府与企业共同投资运营、企业投资运营等多种形式。

2.2 平台构建的智慧社区应用情况

城乡统筹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以整合、共享信息资源为主,开发智慧政务、智慧商务、智慧教育、智慧养老、智慧e亭等应用,成立了泰州市便民信息亭服务公司和援通呼叫服务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到2011年基本建成覆盖区、街道(乡镇)、社区(村)的三级便民服务与管理系统,形成上下贯通横向联接的电子化服务网络系统,让城乡居民享受到信息化建设带来的便利。其中智慧政务突出管理创新,开发、定制具有城乡社区各种管理职能的系统软件,形成覆盖社区和行政村的三级管理体系,使城乡社区管理工作更加科学、高效;对涉及全区基层的党建、治安防范、社会公益、社保就业、民政优抚、人口计生、医疗卫生等事务进行整合,实现办事项目申请、受理、办理、回复的一网处理;智慧养老突出关注民生,借助物联网技术,通过各类传感器,使老人的日常生活处于远程监控状态,同时老人身在家中只需轻按呼叫器上的功能按钮,就能享受急救、医疗咨询、家政、心理抚慰等10余项居家养老服务,目前呼叫中心有用户11 400户,成功救助了400多名突发疾病的老人,受理修理电器、家政服务、日常购物等生活帮助4万多人次;智慧e亭突出服务创新,运用云计算技术,在全市建设了100个自助终端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缴纳通讯 、燃气、水、电、罚款费用,信用卡还款业务,票务预订等服务。除此之外终端还可以通过信息屏物价信息、物业信息、便民信息及其他公共信息,社区居民能够了解到政府资讯、时事新闻、天气预报、生活指数、物业通知、打折消息等即时更新的实用信息。3个月试运行已累计缴纳水、电、燃气费7 000多笔,总金额达782 684.16元,浏览人数达6万多人次。

3 智慧社区建设体会

(1) 尽快建立统一的智慧社区模式。制定好标准,包括数据标准、服务标准、技术标准以及行业对接标准;形成信息共享的机制,制定好信息交换的内容、信息交换的流程和信息安全规则;制定业务协同的流程和制度。只有统一标准,才能对资源进行合理化的利用,实现整合。

(2) 实施统一规划,社区功能不断扩大,承担的任务越来越多,没有统一的信息化规划,根本不可能完成其任务。智慧社区的建设需有统一的规划,将各部门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建立高效强大的智慧社区系统。

(3) 建立由政府牵头,企业、专业投资机构共同参与投资、构建和运营的“大服务信息化平台”只有多方参与才能使得今后的运营管理更有生命力。

(4) 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培训。可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培训,短期培训、个别培训、专业培训、网络操作、维护、软件应用等培训。

4 结 语

社区与群众联系最为紧密,智慧社区的建设,既不能单纯偏重基础设施,也不能过度迷恋先进技术,而是应以实际生活为本,以需求为导向,采用可靠、性价比高的信息化技术成果,提供给群众方便、快捷、贴心的服务和帮助。

第6篇:智慧乡村社区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 智慧养老 健康服务体系

一、国内养老服务需求状况

目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大发展,我国养老政策在与市场的衔接上,还存在着明显脱节。尽管居家养老智能化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社区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渐趋成型,但在实现智慧养老全覆盖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智慧养老保障的水准比较低,还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保障需求。然而,近年来,老年人照顾服务需求持续上升,社区养老服务上门看病需求居于首位。城乡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项目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上门看病、上门做家务和康复护理,其比例分别是38.1%,12.1%,11.3%。

如今,依托互联网平台,在线咨询、预约挂号,以及为老年人提供家政、关怀陪伴等养老互助服务层出不穷;为老年人设计的健康手环、健康腕表等可穿戴监护设备也日渐流行……互联网为老年人带来了哪些新变化?如何借助互联网推进我国养老服务转型升级?

二、“网络赋能”重构老年人生活

社会网络对老年人生活机会的重构:个体生活机会的增加,拓宽了老年人信息和知识获取渠道。在网络上阅读新闻可增加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加生活常识、拓展兴趣爱好,丰富日常生活、深入社会参与。网络对老年人的影响主要在于工具性赋能、社会参与赋能和情感赋能。互联网逐渐融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为老年人的交流方式增加新途径,使老年人能够通过网络参与个体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实践,获取更多信息,培养兴趣爱好,增加情感表达,改善孤独状态。语音、视频等网络功能增强了老年人与子女的异地代际交流,提升了家庭凝聚力和归属感,互联网赋予老年人更多的机会和能力,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到养老过程中来,实现养老观念的转变。

三、互联网养老服务需求丰富多样

(一)智慧养老服务多样化

老年人可通过微信预约、信息服务平台等参与文化养老活动,并享受到老年餐桌、心理辅导等养老服务,同时还可以进入虚拟养老院、穿戴智能养老服务设备等,极大推动了我国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

(二)互联网医疗与养老服务:期待与矛盾并存

老年人在使用互联网医疗的过程中,多数也只使用预约、挂号功能,对于药品配送、问诊、报告等功能很少使用。整体来看,当前我国老年人的互联网医疗服务使用率仍然较低。要真正把技术和服务结合起来,推进“互联网+”养老服务创新,运用智慧养老发展慢性病管理、居家健康养老、个性化健康管理、互联网健康咨询、生活照护、养老机构信息化服务等健康养老服务模式,使智慧养老服务更加多元化。

四、当前我国智慧养老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互联网+养老’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市场还需要去开拓和探索。随着市场化的推进,要从企业生存环境的良性循环入手,找到一个可营利、可持续的“互联网+养老”商业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一是政府在支持与保障智慧养老服务发展的有效制度供给不足,全面建设智慧养老服务的投入很大,会给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二是传统的家庭养老服务功能不断弱化,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养老的实际需求。三是民办养老机构面临用地、用人、融资和运营困境,床位空置率高。四是老年人口受欧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对于信息网络技术要求较高的新产品的使用出现困难。五是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留守老人的智慧养老服务难以保障。

五、构建科学合理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

一是政府要做好制度供给,兜底没有家庭依靠的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底线,但不能^度大包大揽,应准确划分政府、市场、家庭、社会的职能与边界

二是要大力发展居家养老,发挥互联网+时代家庭在养老服务中的第一支柱作用,大力发展智慧养老服务,推行老年健康管理,推进医养结合,实现居家养老服务内容的精细化。通过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数据采集、信息交互系统优化融合社会养老资源,不断满足老人个性化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三是要多管齐下,缓解民办养老服务业用地、融资、用人以及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呼叫中心建设和配套服务项目等运营困境。尽管近年来政府不断鼓励和扶持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但仍然难以真正扩大社会养老服务有效供给。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政府应该抓住互联网+这个大机遇,大力支持并给予为智慧养老服务的社会企业力量一定的优惠政策,培育一批创新的民办智慧养老品牌,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升级。

四是加强对老人群体的互联网知识的培训,提升老人信息技术水平和使用产品的技术。然而,现阶段老年人口整体教育程度偏低,使得老人在接受和使用高科技产品的时候遇到困难。因此,要大力发挥社会以及政府力量,组织老年群体进行互联网知识的学习,由于老人记忆力和学习能力下降,因此,在设计产品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老人的现实情况,如视力下降、动手能力较差等,使得产品易于操作。

五是解决乡村人口智慧养老服务资源有限形成的困境,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智慧养老保障制度,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大力推行智慧养老服务产品进入乡村,加快农村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养老基础环境,构建农村互助式智慧养老服务体系。

六、总结

智慧养老建设体系是提升养老服务能力和水平的一个重要创新的举措,在提升老人生活质量、提高老年人服务质量、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互联网+养老’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市场还需要去开拓和探索。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的不断创新,提高养老的服务水平,使得养老服务业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参考文献

[1]李丽君.社会治理视角下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探析[J].兰州学刊.2015(07).

[2]总报告起草组,李志宏.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总报告[J].老龄科学研究.2015(03).

[3]钟春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路径探讨――基于老年人服务短缺视角的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

[4]席恒,任行,翟绍果.智慧养老:以信息化技术创新养老服务[J].老龄科学研究.2014(07).

第7篇:智慧乡村社区范文

关键词:美丽乡村旅游;微信营销;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F71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3-55 -03

一、前言

互联网兴起,4G时代来临,微信平台集结众多功能优势,成为开放有效的营销新媒介。微信营销已经进入智慧旅游领域,是旅游行业营销新方向。

乡村旅游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独具竞争力的一h。承德市宽城县西岔沟村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满族第一村,力求品牌影响力的扩大。

然而,乡村旅游营销消耗成本高与市场收益低这一矛盾,成为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借助微信平台开展乡村旅游营销,是美丽乡村建设势在必行的有效举措,也是此次研究的重点。

二、微信营销在旅游市场中的应用前景

(一)微信营销优势分析

1、平台规模巨大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的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达7.1亿,手机网民达6.56亿,微信朋友圈使用率78.7%。腾讯官方公布,截至2016年2月,微信平台月活跃用户6.5亿,汇集公众账号超1000万,城市服务已上线16省78城市,微信支付接入超20万家线下商户门店。

微信平台作为信息交流枢纽,使各行业服务与产品直达用户,带动各领域产业升级。庞大的消费群体和便捷的功能决定了旅游行业微信营销的广阔前景。

2、智能移动端高效便捷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7月,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3.04亿,4G用户总数达到6.46亿。智能移动端的普及为网络营销带来便利。

3、微信营销定位精准

微信最新版本的管理系统中可添加微官网、微会员、微推送、微支付、微活动等功能,提供多样的个性化服务。同时,微信不存在距离限制,用户免费注册后,就可形成“朋友圈”,商家通过平台提供信息和服务,实现点对点的精准营销。

4、真实有效的集群

微信用户注册信息真实有效,且主动搜索和添加账号,信息投放更有效。数据表明,六成以上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十次,每天超过三十次的重度用户占36%。55%的用户每天使用微信超过一小时,使用时长超过2小时的用户占32%。无论用户整体使用频率还是时长,微信平台都有强大的用户粘性。

(二)完整的O2O运营模式

2014年9月以后的版本中,支付功能使微信成为线上付款线下消费的交易平台。线下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通过手机客户端快速完成支付流程,并得到安全、便捷、高效的消费体验。

可以说微信支付促成了微信平台O2O模式的完整性,实现了消费者在微信平台进行完整消费的全过程。也促使微信平台的交易规模日趋增长,以此为基础的营销活动应运而生。

三、西岔沟美丽乡村旅游营销现状分析

(一)西岔沟美丽乡村旅游开发总体现状

西岔沟村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宽城县,毗邻承秦出海公路,占据京承秦金三角旅游线重要位置。这里是典型的满族村,满族村民占约81%,村内有正宗满族镶黄旗后裔,保留了满族传统习俗。2014年6月成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成员之一,是承德市唯一进入名录的村寨。村庄背靠鸭嘴山,自然条件优越,还有“花果乡村”的美誉。

目前,西岔沟村旅游发展模式单一、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欠缺,难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基于以上,导致当地美丽乡村旅游缺乏核心吸引物,旅游吸引力偏弱。

(二)西岔沟美丽乡村旅游营销现状

1.品牌推广现状

西岔沟村没有市场精准定位和有效营销策略。在承德市范围内,该地旅游广告很少见,宣传覆盖范围有限,缺乏有力的品牌形象,对外知名度较低。

2.互联网营销现状

西岔沟村旅游产品开发没有涉及新媒体,延续传统的乡村旅游道路,集中在果品采摘和农家餐饮上,与游客的互动体现不明显,缺乏趣味性和知识性。通过实地调研,目前该村没有官方微信或微博账号。没有深入挖掘互联网与当地旅游资源的关联性,缺乏与产业的对接、与消费者的对接。

3.微信营销现状

基于对微信营销在旅游市场中的应用前景分析,可判定旅游行业的微信营销时代来临。西岔沟美丽乡村旅游规划设计中仅限于开通微信账号,没有进行运营和营销活动策划。没有将O2O模式应用到智慧旅游体系当中。

四、西岔沟美丽乡村旅游微信营销策略

(一)微信平台线上营销

1.明确品牌形象

通过西岔沟微信平台进行品牌塑造,打造良好口碑,并建设美丽乡村微网站,进一步提高品牌认知度。

结合旅游市场多元化现状,以微信营销为主,整合新媒体和其他广告形式进行推广。针对高端客源市场,可直接或支持相关组织摄影、户外活动等等,并渗入到二三级客源市场的高端消费群,达到直接销售和间接销售双重效果,以获得稳定客源和经济效益。面对需求量大的青年市场,要注重微信营销搭配旅游网站、户外网站等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应用。

2.开发智慧旅游

在微信平台充分展示智慧旅游功能,用户在移动端接收旅游地准确资讯。信息和服务推送包括实景地图、交通指引、汽车导航、活动排队等。

同时,提供景区语音导览、影音简介、游览导引、注意事项等智能服务。使消费者通过新媒体渠道快速直接的感知旅游地信息。

3.打造电商平台

在西岔沟微信号中设置在线预订和在线购物等模块,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完成线上商业交易,再促使用户到景区进行游览完成线下消费。即微信号等价于票据,方便快捷地完成了西岔沟乡村游的电子商务能力转换。可定期发起团购优惠、秒杀促销等活动,实现旅游地的经济效益转化。

4.享受线上体验

利用3D演示系统,用户体验乡村全景观游览。包括村内景点、农家生活、天气提醒、社交空间等。用户通过微信平台与景区发生联系和互动,提高旅游乐趣,提升品牌认知度。

5.实时内容营销

微信平台的群发功能将资讯传递给每一个粉丝,在和转发信息过程中抓住消费者的兴趣点和热门话题,制定有深度的图文内容进行推送。

成熟的内容营销可以为潜在消费者提供差异化服务,同时将旅游观感、体验进行图文分享,使西岔沟美丽乡村的资讯和服务通过微信平台传播。从而真正实现新媒体的内容运营,达到宣传推广目的。

利用微信提醒的即时性特点,使用户第一时间分享景区讯息,增加西岔沟旅游营销的曝光率和到达率。

6.在线节事活动

将西岔沟村的地方风俗和满族民间习俗等众多要素进行有效组织与整合,形成有影响力的节事活动,发起在线主题活动。微信平台配合大众媒体的传播报道来推广西岔沟旅游形象,迅速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7.精准定位服务

通过通讯网络或GPS定位获取微信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即时了解游客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基于LBS系统,快速收集信息,建立游客档案,形成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旅游服务体系。同时,微信账号结合LBS向“附近的人”推送信息。以此降低营销成本并提高服务效率。

8.二维码的应用

将微信公众账号生成二维码,结合传统广告形式,推广西岔沟美丽乡村旅游微信账号,广泛吸收粉丝。

(二)旅游景区线下营销

1.充分利用大数据

完善微信平台的数据分析系统,依靠精准的分析,合理管理粉丝,提升游客转化率。利用大数据进行消费者行为分析和偏好设置,以此为基础建立会员制度。

提供会员优惠和VIP服务,结合景区会员验证功能,完善游客管理系统,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

2.丰富社区微活动

线下举办颁金节、赏花节、摄影节、冬储节等具有塑造和传播西岔沟旅游形象的节事活动。在社区微活动中,发起抽奖、投票、爱心捐赠等营销环节。不仅实现对粉丝的二次营销,也能够实现良好的互动和效益转换。

为更好地实现线上线下同步运营,在游客服务中心设置微信平台宣传海报。⑵教ㄐ畔、相关功能、优惠活动等传播给游客,以全媒体整合来提升营销效果。

(三)O2O互动营销模式

西岔沟村微信官网设置节事活动专题、大型全景导览、游客服务中心等页面。获取用户偏好的同时,增进与消费者的互动。

1.活动体验互动

西岔沟村微信平台中设置互动版块,进行线上活动和线下作品征集。使用户充分参与乡村旅游建设,线上线下互动体验旅游的乐趣。

初始阶段,线上发起“中国满族文化第一村?西岔沟”旅游地标徽设计大赛,通过征集粉丝作品并转发、点赞、投票等甄选环节,赢取奖励。收集一定数量的作品后,进行线下作品展示和竞拍活动。

2.页面游戏互动

利用H5技术,制作“赏花节识百花”等一系列页面游戏,在西岔沟微信平台中。用户参与游戏的同时,(下转第101页)(上接第56页)可以通过页面图文影音等欣赏旅游地景观,刺激消费。

3.服务交流互动

利用西岔沟村微信平台文字和语音回复功能,借助智能技术,方便用户即时获取信息和服务,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便捷服务,也实现旅游地客户关系管理,增加游客再消费。

4.用户话题分享

有数据显示,微信用户最常见的分享形式是图片,其次是文字信息和位置信息。西岔沟微信平台设立分享机制,激励用户主动分享景区信息和游览体验,实现有效的营销效果。

五、结论

综上,微信系统不断升级,其作为营销渠道的发展前景广阔。此次依据互联网+美丽乡村的发展趋势,尝试以微信营销应用具体化的思维和角度,结合西岔沟旅游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挖掘西岔沟美丽乡村旅游建设在市场中行之有效的竞争优势,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叶静.社会化媒介语境下旅游企业微博与微信营销研究[D].暨南大学,2013 .

[2]杜鹏,杨蕾.智慧旅游系统建设体系与发展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23):43―49.

[3]王立影.浅谈微信营销优势及其发展前景[J].中国证券期货,2013,(09).

[4]薛虹.网络时代的旅游景区发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150-178.

[5]钟栎娜.网络公关――信息时代旅游营销的新策略[J].旅游学刊,2012,(09).

第8篇:智慧乡村社区范文

关键词:美丽镇村;共性建设;个性建设

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新农村,到党的十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为建设“美丽中国”重要组成部分的“美丽镇村”建设,在全国各地紧锣密鼓地进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尽管各地在建设“美丽镇村”中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与推进,但仍存在着镇村布局散乱、缺乏规划;面对环境的复杂问题不能有序整治;基础配套设施及服务滞后;镇村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缺失个性化特征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觉得可以通过制定规划和管理制度、打造生态宜居环境、建设智慧镇村、发展差异化的个性经济和多元化的个性文化,来更好地进行“美丽镇村”的建设。本文以苏州市为例,谈谈“美丽镇村”的共性和个性建设问题。

一、“美丽镇村”的共性建设

1.建设有序镇村,以制度规划为依据

有序的镇村才是美丽的镇村。由于“美丽镇村”建设是一项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任务繁重的综合性工作,因此如何规范,有序地、可持续地进行建设非常关键。只有以制度建设为依据,规划先行,建设有序镇村,才能很好地解决目前镇村存在的布局散乱、生活区生产区混杂、村庄空心化、缺乏合理规划的问题。

苏州市专门成立了“美丽镇村”建设办公室,颁布了《苏州市美丽城镇建设实施纲要》以及测评指标体系、《苏州市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导则》《苏州市美丽镇村(村庄)示范点建设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制度,对全市的美丽镇村建设提供指导性意见和统一要求,并在2013年确定了16个镇71个村作为“美丽镇村”建设示范点。各县级市和镇也成立了领导小组,出台了自己的建设规划。如常熟市出台了《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常熟市关于开展美丽城镇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建设美丽村庄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对其下设建设的10个美丽村庄做了统一规划。如将支塘镇蒋巷村规划为全面发展型,分为家业区、工业区、居住区三区;辛庄镇张港泾村在建设规划中要突出江南水乡特色;海虞镇汪桥村在建设规划中要“三线”入地,注重塑造建筑风貌等。而2014年获评“苏州市美丽镇村建设示范镇”的常熟市梅李镇,也编制了总体规划,并将镇村规划布局为“北工、南居、西古、东新”。通过这一系列由上至下的制度和规划建设,保证了“美丽镇村”建设能够符合规律、统筹安排、长效推进。

2.建设宜居镇村,以绿色环保为要求

宜居的镇村才是美丽的镇村。“美丽镇村”建设是宜居环境打造和绿色环境优化共同建设的过程,应该严格按照自然发展的规律,注重人居的需求,强调环保意识。宜居镇村可以通过环境的治理与建设共同来进行。

环境治理主要是镇村环境的整治。苏州提出了镇村建设的“九整治和三规范”要求,即整治街头巷尾、镇郊结合部、老旧小区、城中村、棚户区、低洼积水地段、河道水系、建筑工地、农贸市场,规范占道经营、车辆停放和广告店招。通过在全市“美丽镇村”工作中推行之后,镇村的人居环境有了稳步提高和明显改善。

环境建设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镇村绿色生态环境的建设。吴江区在打造宜居镇村过程中,将村庄风格与农村民居协调一致,建设了“水清、流畅、岸绿”的生态水系,使得整个环境体现了水乡风貌。另一个是镇村生活居住环境的建设。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在建设“美丽镇村”过程中,启动实施了全村立体化绿化,完善了农业面源污染的拦截,修建了村史馆、书画馆、休闲度假区等生活设施,建设了现代化农业服务中心,使得整个环境整洁优美、适宜居住。

3.建设智慧镇村,以信息化建设为保障

智慧的镇村才是美丽的镇村。在信息化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镇村的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经济、环境的建设,智慧镇村的建设也应该提到日程上来。建设智慧镇村是镇村经济发展和民生生活质量提高的内在需要,也是镇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智慧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就目前来说,智慧镇村的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建立覆盖普遍、有效便捷的通讯、信息网络及各类交易和信息共享平台,让镇村共享市场信息、农业信息和技术。苏州市在2012年的“智慧苏州”规划中提出,要建立三农综合信息系统平台以及农产品电子交易和营销平台,整合相关信息资源,提高东西山碧螺春茶叶、木渎花卉种植,阳澄湖大闸蟹、渭塘珍珠养殖等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另一方面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设镇村统一的管理平台和综合服务系统,提高民生生活质量。常熟市在2013年制定了《智慧常熟战略发展规划》,将建成市民卡,提供社保、农保、公交、就诊等多项综合服务,并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市、镇、村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并将在80%以上乡镇的新型社区推广智能物业、智能家居、公共支付、弱势群体关爱服务等乡镇公共服务工程;在95%以上的乡镇基层政府推广政务服务工程。

二、“美丽镇村”的个性建设

1.因地制宜,发展“美丽镇村”的个性生态经济

经济建设是美丽镇村建设的重点,也是美丽镇村各方面建设工作的基础。由于各镇村的资源条件、产业结构特色有差异,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水平也不同,所以美丽镇村的经济建设应该因地制宜,从镇情、村情出发,走个性化经济发展之路。同时,美丽镇村的经济建设还应该走生态经济发展之路。

美丽镇村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可以发展绿色、有机生态农业,低能耗、低排放的生态工业,以及生态旅游业和生态服务业等。如常熟市梅李镇就根据自己经济发展的特点,将特色蔬菜、优质水稻、高品质水果的现代有机农业与以制造业为主、传统的经编机械和经编布生产为特色的工业并举,2013年全镇生产总值达到了109.5亿元;常熟市海虞镇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建设了以旺桥、螺丝湾和海虞春天为代表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区;吴江市盛泽镇黄家溪村则通过整合本土资源,大力发展物业经济、服务经济,至2013年用了5年时间,实现了村级经济10倍增长。

2.溯源固本,打造“美丽镇村”的个性镇村文化

美丽镇村的美丽还应该体现在文化之美。美丽镇村的文化建设不能“千人一面“,而应该在充分挖掘历史名人、村落、建筑、古民居和古树名木等历史文化遗存的基础上,注重吸收地域元素,融历史与现代于一体,追源固本,塑造多元化的镇村个性文化。这种个性化的文化可以包括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传统习俗、民间技艺和小吃等多个方面,如最近被评为“苏州市美丽镇村建设示范镇”的张家港市凤凰镇就着力打造自己的“吴歌文化”;昆山市周庄镇则根据自己的古镇风貌,重点塑造了江南第一的“水乡”文化。只有将文化元素贯穿于美丽镇村建设全过程,根据自己的民俗、民貌、民风等特色形成的乡土文化,才是镇村的美丽所在。

参考文献

[1]张宁江.定位明确全力构建美丽城镇[J].梅李通讯,2014(3).

[2]黄亮.苏州首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之一:幸福黄家溪[N].苏州日报,2013-12-9.

[3]中国苏州网.

[4]中共苏州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网.

[5]苏州市政府公开信息网.

[6]中共常熟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网.

第9篇:智慧乡村社区范文

2、构建城镇贫困群众防贫返贫长效机制。统筹城乡脱贫政策,为我区城镇贫困群众购买防贫责任保险,作为打赢脱贫解困攻坚战的重要举措和实施保险扶贫工程的重要任务。

3、完成全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残疾人两项补助等各类生活保障补助金的发放。继续执行儿童政策宣讲进村居活动,2021年1月中旬预计完成各街道宣讲1次,同时发放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交通安全衣、安全书包、文具盒、彩笔、圆规、标尺等慈善救助物资700余件次。

4、积极推进区智慧社区(村)医养综合服务中心项目建设,推进区级医养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将卫生院增加养老服务功能、预计投入4000多万)。计划完成江边街道立新社区街道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面积6000平米、总投入1800万)、交通街道商城社区街道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面积5000平米、总投入1500万)、街道枫园社区街道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面积2千平米、投入200万)。推进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工作,计划推进镇级(村)农村养老服务中心;改造原镇政府,预计投入800万元,现已完成初步设计方案。

5、积极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提升改造建设,增设护理型床位提升占比率。计划重点提升市社会福利院养老护理功能改造,改造面积约4000余平米、预计投入5000万左右。

6、扶贫五年过度期保持人员帮扶队伍不减、政策保持不变。农村2类人员摸排、帮扶,确保新发贫困人员有保障。

7、推进“智慧”殡葬服务,殡仪管改造提升续建。2021年6月底前完成。加强殡葬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抓好“三沿六区”散埋乱葬整治,积极推进现代文明丧葬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