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污染源检测范文

农业污染源检测精选(九篇)

农业污染源检测

第1篇:农业污染源检测范文

关键词 土壤污染;原因;防治对策;典型区域;辽宁盘锦

中图分类号 X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218-01

盘锦市共有5种典型区域土壤,分别是固体废物集中填埋堆放焚烧处理处置场地及周边地区、重污染企业及周边地区、采矿区及周边地区、工业园区及周边地区,以及畜禽养殖基地和蔬菜基地及周边地区。盘锦市是以石油开采、石油炼制、石油化工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土壤污染情况十分严峻。

1 典型区域土壤污染现状

1.1 重金属污染

依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168-1995)Ⅲ类土壤标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重点污染企业及周边地区镉超标率为26.7%,最高值为1.25 mg/kg;固体废物集中填埋、堆放、焚烧处理处置场地及周边地区镉超标率为43.3%,最高值为l.41 mg/kg;工业园区及周边地区镉超标率40%,最高值为2.14 mg/kg;在采矿区及周边地区镉超标率为48.3%,最高值为2.14 mg/kg;畜禽养殖基地及周边地区各项指标均未超标。依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168-1995)Ⅱ类土壤标准,盘锦市主要蔬菜基地及周边地区镉超标率为60%,最高值为l.78 mg/kg,汞超标率为20%,最高值为0.9 mg/kg,其余各项指标均未超标。汞、镉是盘锦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类型。盘锦市造成汞环境污染的来源主要是废旧电池和生活垃圾;镉污染主要来源于触媒的工厂、电镀、废旧电池、钻井油泥、生活垃圾等。

1.2 有机氯农药及多氯联苯与多环芳烃污染

有机氯农药包括滴滴涕、六六六等。检测结果表明,盘锦市有机氯农药均有检出,为农药残留所致。

多氯联苯在5个典型区均未检出。多环芳烃检出,重点污染企业及周边地区平均值为0.095 mg/kg,检出率为36.6%,最高值为l.29 mg/kg,参照《荷兰环境污染物标准》,土壤中目标参考值(1 mg/kg)超标0.29倍,但按调解值40 mg/kg不超标;其余区域未超标。多环芳烃主要来自各种含碳有机物的热解和不完全燃烧,多环芳烃只有重点污染企业及周边地区的l个监测点位的多环芳烃超过《荷兰环境污染物标准》环境质量目标值,而该地区有2个企业从事石油炼制,势必造成个别点位多环芳烃污染。

1.3 石油烃污染

石油烃参照《荷兰环境污染物标准》,土壤中石油烃总量参考值(50 mg/kg)为标准,石油类污染由高到低依次为:重污染企业及周边地区平均值36.13 mg/kg,检出率100%,超标率20.00%,最高值116.1 mg/kg;采矿区及周边地区平均值34.72 mg/kg,检出率为100%,超标率13.33%,最高值408.3 mg/kg;固体废物集中填埋、堆放、焚烧处理处置场地及周边地区平均值28.96 mg/kg,检出率100%,超标率100%,最高值82.47 mg/kg;工业园及周边地区平均值23.85 mg/kg,检出率100%,最高值42.38 mg/kg,不超标;主要蔬菜基地及周边地区平均值19.67 mg/kg,检出率100%,最高值29.84 mg/kg,不超标;畜禽养殖基地及周边地区平均值11.12 mg/kg,检出率100%,最高值16.99 mg/kg,不超标。石油烃污染主要来自石油开采和石油炼制业。

2 土壤污染防治对策

2.1 加大监测力度,建立监测体系

盘锦市水稻生产主要依靠辽河水灌溉,辽河水中各种污染物被带进土壤环境,势必产生不易降解、高残留的污染物在土壤中富集造成超标污染,因此在流域例行监测的同时,应有选择性地对稻田用水进行针对性监测,了解水中污染物质的成分、含量及其动态,并加强土壤环境质量的调查、监测与预控。

2.2 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排放,减少点源污染

针对盘锦市典型区域土壤污染状况,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排放,尤其加强对电镀行业、有触媒生产的企业以及石油开采、炼制企业的管理,减少石油烃及重金属排放。同时,加强废旧电池回收,以有效减少土壤点源污染[1-2]。

2.3 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

土壤污染以大气污染和水质污染为媒介的二次污染为主。森林可阻挡、过滤和吸附污染大气的各种粉尘和飘尘,避免了由大气污染而引起的土壤污染。此外,森林也可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护土壤自净能力及防止水土流失等。

2.4 大力推行无公害科学种田技术,减少农业生产污染

一是大力发展和施用微生物肥料、有机复合肥。二是科学施肥,减少浪费,降低化肥对环境的污染。二是推广无公害的农药和施用技术。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性农药。三是大力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发展生物防治技术[3-5]。

3 参考文献

[1] 周静,崔键,梁家妮.冶炼厂综合堆渣场周边水质和稻米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价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8(S2):349-352.

[2] 胡喜巧,陈翠玲,蒋爱凤.新乡市生活污水中有效成分和重金属铬及镉含量的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08(4):61-63.

[3] 翁伯琦,雷锦桂,江枝和,等.集约化畜牧业污染现状分析及资源化循环利用对策思考[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29(B3):294-299.

第2篇:农业污染源检测范文

1.1水资源污染较为严重

来自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最新检测报告显示,我国农村人口饮用水达不到安全标准的有3亿多,其中有9000多万人因为水污染而造成饮用水不安全。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大量使用化肥、生活污水长期污染其主要饮用水源——地下浅水层及地表水。另外,畜禽养殖也是造成农村饮用水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2]。

1.2土壤资源受到严重污染

根据国家相关部门对典型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的调查中显示,部分地区稻米及蔬菜的铅超标率高达46%和60%,七氯和异狄氏剂醛及硫代硫酸盐的检出率均在85%以上。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化肥的应用,导致大部分化学元素渗透到土壤环境之中,严重破坏了土壤生物的多样性。

1.3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日益扩大

伴随农膜使用量的日益增加,非降解农膜破碎部分大量残留在土壤及地表,又由于生活垃圾的随意丢放、倾倒和排放,畜禽粪便未设置污染治理措施等等,导致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日益扩大[3]。

2环境检测技术在农村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环境监测技术通过及时的采集和分析数据,可以对水土流失、水源污染及五种多样性等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监控和检测,从而能够让相关专家根据对其检测的数据的详细分析,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及措施,以便起着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1构建环境监测技术,加大对农村污染排

放的监督,从而起着保护环境的作用一方面由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投入环境监测技术的硬件设备,另一方面对环境监测人员的技术能力加以培养,建立对农村环境监测工作及其污染治理的技术支持机构,加大对农村污染排放的监督。同时为了避免重大灾害事故发生,还要构建环境监测技术预警体系,并将信息自动化引入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当中,实施环境的实施在线监测效果,从而更进一步提高监测工作质量,以便能更好地保护农村环境[4]。

2.2环境监测技术能够对不同的生态问题

加以监控,从而帮助人们及时提出最佳的解决措施利用环境监测技术可以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的不同污染点进行监测,帮助人们找到污染源,以便能够及时地对污染排放加以控制。由此可以有效地减少污染源排放,使得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改善,从而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例如,在利用环境检测技术来解决水土流失问题是,可以利用该技术对不同年份及季节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数据采集,分析这些数据并从中发现规律,从而制定出一些有效的改善水水土流失的措施。

3环境保护和环境检测技术的良好结合

将环境保护和环境监测技术良好地结合起来,通过环境监测工作,能够很好地为环境保护指明方向,从而为人们科学地评估农村环境质量情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提供地坚实的依据。(1)要将环境监测技术与环境保护有效地结合起来,首先,需要充分整合并创建一个综合协调环境监测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当前区县级等相关部门现有的环境监测资源。包括农林、卫生、畜牧、环保等部门的专业设备、交通设施及技术人员等。将所有资源进行整合,并明确环境监测分工,令小组人员之间相互密切配合。(2)依据当地的环境质量状况及经济发展水平,明确检测目标,并制定出农村地区环境监测切实可行的方案,如确保供应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所需的财力、人力、物力等,组建一支能机动、快速地进行环境监测的专业队伍;重点选准一些与农村群众生活生产等密切相关如饮用水源酸碱矿化度、畜禽排放污水的COD等相关环境项目进行监测。(3)确定并采用合理的采样地点、采样频次及采样方法进行监测。并对样品处理化验分析方法和期限加以明确规定,以便所得到的监测取样的化验分析及时并准确。同时,还要作出相应的监测分析报告。(4)对环境监测分析数据的方法渠道进行妥善合理的安排,并对各地群众在日常生活如何注意防患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加以科学指导,从而有效地预防因环境问题而给群众生活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5]。

4结语

第3篇:农业污染源检测范文

关键词: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调控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蔬菜占半边”,蔬菜是人们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在膳食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人们生活水准和质量逐渐提高,更多人开始关注食品安全,尤其是随着问题食品频频曝光,人们对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更为敏感。

一、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1.种植生产环境恶化

农业产地环境质量安全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前提。近些年由于工业发展、生产模式改变,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较为突出。目前,农产品生产环境受到全世界的重视。环境是蔬菜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蔬菜种植过程中,选择良好的产地环境至关重要,同时还要防范有毒或有害物质进入蔬菜种植加工食物链,以防蔬菜产品遭受污染。影响蔬菜产品质量的环境因素包括大气、水源、土壤和各种投入品。

(1)大气污染。我国大气污染为以颗粒物为主的复合污染;光化学烟雾频繁、NO2浓度居高不下,酸沉降转变为硫酸性与硝酸型复合污染,大气污染加剧导致农田土壤酸化。大气中的污染物和重金属已成为蔬菜产品的主要污染源。如二氧化硫、氟化氢、氯气、粉尘和漂尘。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把污染物带进植物体内,影响蔬菜产量和品质,危害人体健康。

(2)水质污染。工业排放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水、废渣,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使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蔬菜是灌水量最大的农作物,水体污染已成为菜田土壤及蔬菜污染的主要途径之一。水污染物主要有酚类化合物、氰化物、苯系物、醛类和有害微生物等。农田灌溉用水受到污染后有机质在蔬菜上残留,直接影响蔬菜生长发育,降低产量,或使蔬菜产品内有毒物质大量积累,通过食物链转移到人、畜体内,造成危害。

(3)土壤污染。土壤污染物包括有毒物质、有机废弃物、重金属中的铝、锌、铜、铬、镉、砷、汞、煤渣、矿渣、粉煤灰、放射性污染物等,它们主要来源于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公路附近的菜田,除了受铅污染外,还会受多环芳烃类物质(PAHs)严重污染,这些物质具有强致癌性。农用薄膜污染也不可忽视,薄膜释放的酞酸酯部分落入土壤,被蔬菜吸收,污染蔬菜。酞酸酯化合物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在严重污染的菜地上种植蔬菜,蔬菜产品内重金属含量较高,硝酸盐也严重超标,这些蔬菜进入食物链,会危害人类健康。

(4)农业投入品污染。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直接关系蔬菜产品质量安全。蔬菜生产周期短,病虫害多,致使施药频繁。一般农药均具有毒性,大量施用后,使蔬菜产品受到残留超标污染。近年来,我国先后禁用高毒高风险农药39种,高毒农药产品登记数量已下降到2%以下,使农残超标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其中,蔬菜产品农药残留抽检合格率从2001年的62.5%上升到近几年的96.0%左右。但还存在农药超范围使用及农残超标事件。肥料使用不当也会影响蔬菜质量安全,如过量的施用氮肥会导致蔬菜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超标;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会导致饲料中重金属转移至蔬菜产品中富集。

2.蔬菜生产标准化程度低,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淡薄

目前我国蔬菜生产多为分散经营模式,生产规模小,组织化、标准化程度低。我国农村实行的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营体制,这些经营主体很难统一按照一个模式组织生产,难以满足标准化要求,制约了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升。一些蔬菜生产者生产技术水平低,质量安全意识差,片面追求蔬菜产量,忽视产品质量安全。种植中仅凭经验用药,极易造成药品残留超标,影响产品质量。

3.蔬菜质量安全监管难

农产品经营主体数量庞大、分散,生产环节多、链条长,监管难度大,相应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相对薄弱,监管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据了解,我国目前仍有14%的地市、30%的县市尚未建立监管机构,乡镇经费缺乏、执法装备落后,基层监管能力弱。镇级以下监测机构不健全,检测硬件配备不足,技术力量薄弱;还有相当一部分生产经营单位未按规定配备检测设备或检测质量有待提高,大部分农产品未经检测就直接上市。且部门协调机制不完善,尚未形成蔬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无缝衔接的监管机制。监管中各部门各行其政,容易推诿扯皮。

二、蔬菜产品质量安全调控

针对以上影响因素,本文认为相关部门要着重从以下四方面展开质量安全调控。

1.完善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涉及生产、农业投入品、加工、流通、销售诸多环节,农业部门和食药监部门要加强协作,健全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机制,切实承担起监管职责,联合行动,密切协作,各司其职,形成工作合力,真正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供应链、全过程管理与控制。建立强有力的农业行政C合执法队伍,成立县(区)级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积极争取将执法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改善执法条件,严格执法队伍管理,规范执法行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制管理,努力开拓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新局面。

更要加强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建设,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检测站、检测室和检测点。各县区农检中心应具备定量检测功能,通过省级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要增加农产品监测经费,改善乡镇级检测站的实验条件,充实检测设备,提高检验检测队伍业务素质;督促指导蔬菜生产龙头企业、“三品”基地全部建成产品检测站,把好自检关;加大对市场检测室建设,扩大监测面,提高蔬菜质量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为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配备村级协管员,切实解决监管“最后一公里”问题,开辟"纵横交错,上下贯通、全面覆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格局。

2.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严把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关

通过整合监管力量推行农业综合执法,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对整个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质量长期监管,严把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关。对高毒农药实行分区定点销售,建立进货销售台帐制度,严禁国家明令禁止在蔬菜中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激素等经市场流入生产者手中。通过对农业投入品严格监管,做到农药经销点无国家禁用农药经营,蔬菜生产基地农药经销点无禁止在蔬菜上使用的农药销售。对蔬菜生产过程中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激素的行为予以处罚,对违反农业投入品经营使用管理规定、销售农残超标蔬菜的基地、流通市场给予新闻曝光,规范生产,引导消费。从源头介入控制,切实保护好、建设好农业生态环境,将监管职能制度化、长期化。

3.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设

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创建各类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和蔬菜标准化示范区。根据不同蔬菜品种、栽培方式、栽培地区实际情况,合理布局,建立专业化、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和蔬菜生产全过程动态监测;将分散农户结合起来,通过技术指导、培训,实施规模化生产;加快老蔬菜区的“无公害”化进程;推广“公司+基地+标准+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企业按标准组织生产,对蔬菜产前、产中、产后实行综合标准化管理,确保蔬菜质量安全。加强蔬菜安全生产知识宣传及技术培训力度,及时准确地将蔬菜病虫害发生和防治信息传递给菜农,指导菜农科学安全、合理有效地使用农药,确保蔬菜产品食用安全,防范农药中毒事故发生。做好农药药瓶等废弃物的回收处理,防止二次污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三品”认证进程,全面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总体水平。在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扩大安全优质农产品总量规模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监督和管理,提高认证的有效性和公信力。要强化农户的品牌意识,打造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品牌,增加蔬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优质优价。

4.全面实施市场准入,实现蔬菜质量可追溯

强化农产品安全责任制度,规范市场管理,明确责任主体,强化市场管理责任追究。明确蔬菜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配送中心、初加工企业等在食用农产品安全中应负的责任,强化责任管理,加强监督检查。建立蔬菜质量安全定期抽样监测和预警系统、标识管理与可追溯制度、认证产品免检和市场准入制度,不断推进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化。扎实推进食用农产品标识管理,使标识与上市农产品挂钩,形成完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链条。稳步扩大“绿色菜档”、“无公害蔬菜销售专柜”网点,要求经营者严格履行保证质量的承诺。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采用信息化监管手段,对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形成“数字化”和“身份证”管理。即对蔬菜产品从生a源头到消费全过程都建立质量安全数据库,形成蔬菜“生产者―营销者―消费者―监管机构”的可溯数据链,使消费者对蔬菜产品能做到“明白购买,放心消费”。

三、结语

蔬菜是人们一日三餐的必需品,蔬菜质量安全问题事关民生。国家自2006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到2009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并经过2015年的修订与实施,持续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并按照“产出来”、“管出来”、“两手硬”和“四个最严”的要求,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和保障食品安全的重点工作来抓,“产”、“管”并重,使蔬菜产品等食品安全调控稳中向好发展,有效保证了人们“舌尖上的安全”。本文就影响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因素展开分析,从而提出针对性的调控对策,以期对有关方面的需要能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第4篇:农业污染源检测范文

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成了“群众最满意的实事”

长兴县煤山镇西川村下辖6个自然村,耕地面积665亩,现有居民650户近2000人。2013年6月4日,当省人大常委会赴湖州执法检查组一行驱车近1小时,来到这个小山村时,几位村民正挥起锄头,开挖水渠。在路边,堆放着准备埋设的黑色水管。

“传统的水泥管、铸铁管易腐蚀、结垢,容易滋生微生物。这种专业水管,采用复合材料,管体不透光,能避免微生物的繁殖,防止水的二次污染。”陪同检查的长兴县水利部门负责人说。

在西川村村口,崭新的水管总阀已安装完毕。龙头一拧,清澈的山泉水喷涌而出。

2013年3月,长兴县制定了《长兴县农村安全供水改造提升工程实施意见》,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县完成94个行政村(社区)约56000多户一户一表改造和山泉水改造提升工程,全面解决部分农村存在的自来水漏严重、管网维护不规范、水质水压不稳等突出问题。

其中,山泉水提升改造建设投资8500万元,包括水源点工程(蓄水池或蓄水井)、管网工程、小型处理设施或提升泵站等建设。

我省其他地方,也都抓住了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实施的良好时机,推进饮用水水源保护工程建设。检查组了解到,在丽水,城乡一体化饮用水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县城自来水厂向周边乡镇、农村延伸。2007年至2012年,全市累计投入16.23亿元,基本完成了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嘉兴市全面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组建水务管理机构,农村人口基本实现全覆盖。

据省水利厅的材料显示,2003年,我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农民饮用水工程,至2012年底,基本解决了1860多万户农村人口和62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从2002年的62.6%提高到2012年的97%。我省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成效位于全国前列,被誉为“群众最满意的实事”。

农村饮用水网络重建设轻管护

经过10年的建设,农村饮用水供水网络基本覆盖了全省农村,但是检查组发现,我省农民饮用水安全水平与县级以上城市居民饮水标准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

“农村人口多,水源地分布广,规模小,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任务艰巨。”检查组成员、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赵玲对记者说。赵玲所在的执法检查组在茅临生副主任的带领下,实地走访了丽水市及所辖缙云县、云和县、莲都区等地。

2012年,丽水基本完成了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解决了217.26万农村人口的饮用水安全问题。截至2012年10月中旬,丽水全部县市均通过农村饮用水工程长效管理达标考核。

不过,丽水各地还不同程度存在重建设轻管护状况:农村分散式水源地量大面广,由于缺少经费和人员不足,日常巡查、定期监测、环境整治等难以有效开展,管理较薄弱。有数据显示,2012年丽水市平均农饮水水质合格率在全省排名靠后。

在嘉兴、温州等地,检查组了解到类似的情况,农村分散式饮用水源地点多面广,多数位置较高,比较偏僻,无法封闭管理,常态化管理也处于起步阶段,收取的水费非常有限,后续管理维护存在一定困难。

“我市农村饮用水工程量大面广,年均两次的采样频次以目前的卫生疾控部门监测设施和监测力量远不能满足,而饮用水国标2005检测标准更高。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县级水质检测分中心,并安排相应的工作经费和配备专业检测人员。”2013年6月5日上午,在向检查组汇报情况时,丽水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说。

类似农饮水检测、监测弱的情况,在全省有一定普遍性。省水利厅关于饮用水水源保护执法检查的工作汇报显示,“只有少数市县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开展了检测监测工作,众多的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的详细情况尚未全面掌握”。

赴嘉兴、温州的检查组强调:“要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建立合理水价体制,开展水源地绿化造林、拦蓄补源等工程建设,涵养水源。健全水源地常规监测和巡查制度,加强消毒预处理设施管理和维护,确保农村饮用水水质。”

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任重道远

与城市相比,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控制难度大。在丽水,检查组了解到,部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未能正常运行,治理效率较低;特别是少数畜禽养殖场污水无序排放、水源保护区周边地区甚至是保护区内农家乐的发展、耕地上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等,对水质污染影响日益突出。

“目前,我县化肥平均利用率仅为40%,农药有效吸收率仅有30%—40%。全县每年约有1.07万吨化肥、0.13万吨农药在未被吸收的情况下直接冲入水体中,造成了各类水体污染。”6月4日上午,在向检查组汇报情况时,长兴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史会方说。

“总氮超标,农业面源污染是主要原因。”长兴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钱慧明也表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难。“农业排放没有标准,法律上没有依据,这导致监管有难度。”他呼吁,我省可结合实际,先行组织调研,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相关立法工作作为饮用水水源保护的重要举措来抓。

在执法检查中,检查组普遍感到,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任重道远。赴杭州的检查组发现,乡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村民向河道随意抛弃漂浮物、垃圾的情况还普遍存在。

特别是一些地方畜禽养殖污染情况比较突出。据统计,富阳市仅受降、春建、高桥3个乡镇的规模养殖场(50头猪以上,最多1万只)就达669户,这些养殖场每天有370吨养殖废水排入河道,严重影响富春江水质。

检查组指出,水环境整治重点、难点在农村,要结合正在开展的“双清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加强江河、湖泊、河道等水环境整治,改善农村水环境。

在执法检查过程中,一些地方也反映,目前山区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有待摸索。“目前的补偿机制比较单一,以政府补偿为主。补偿偏低,部分群众对水源地保护积极性不高。”

赵玲建议,除了加大财政对水源保护区的补偿和扶持力度,还可以探索利用市场机制调节,按照“谁受益,谁买单”的原则,在水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以补偿上游乡镇百姓,既保护好下游人民的“水缸”,又能照顾上游人民的“米缸”。

第5篇:农业污染源检测范文

关键词:饮用水安全;解决途径

收稿日期:2011-04-14

作者简介:陈春艳(1967―),女,黑龙江宁安人,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保护工作。

中图分类号:X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6-0071-03

1 引言

目前,我国关于农村饮用水安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较为规范的说法有2004年水利部和卫生部联合的《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指标体系》,该体系被分为安全和基本安全2个档次,由水质、水量、方便程度和保证率4个指标构成。4项指标只要有一项不达标就不能说饮用水安全或基本安全。

在水质方面,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GB5749-1985)要求的为饮水安全,符合《生活饮用水准则》要求的为饮水基本安全。在水量方面,每人每天可获得的水量不低于40~60L为安全,不低于20~40L为基本安全。在方便程度方面,人力取水往返时间不超过10min为安全,不超过20min为基本安全。在供水水源保证率方面,供水水源保证率不低于95%为安全,不低于90%为基本安全。

2 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及问题

2.1 农村饮用水现状

全国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调查的结果表明:农村饮水中不安全人口约为3.2亿人,占我国农村人口的34%。其中饮水水质不达标的人口为2.26亿人,占饮水不安全人口的70%;水量低、保证率低以及取水不便的人口为9 558万人,占饮水不安全人口的30%。全国农村人口中的分散式供水人口为58 106万人,是农村人口的62%;集中式供水人口36 243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8%。农村的分散式供水多为户建户用,其中浅井供水占67%,直接取用河水、坑堵水占21%,引泉占9%,集雨工程占3%。农村的集中式供水多数为单村集中式供水,占总工程数的91%,这类供水工程只有水源和管网,没有水处理过程和水质检测设施;配备有水处理设施的联村集中式供水工程仅占8%左右。

2.2 宁安市农村饮用水现状

宁安市辖7镇5乡,243个行政村,387个自然屯,现有342个自然屯喝上自来水,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7%。受益人口为236 226人,受益率为82%。大约有35个村屯,23 334人饮用含氟超标的饮用水,主要分布在沙兰、三陵、卧龙等乡镇;有42个村屯34 602个饮用含铁超标的饮用水,有11个村屯7 605人饮用含锰超标的饮用水,主要分布在江南乡、镜泊乡、宁安镇;有16个村屯19 300人饮用碘缺乏的饮用水,主要分布在马河、海浪等乡镇;有2个村屯2 506人饮用水源污染严重的地下水。

2.3 饮用水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 部分农村饮用水提取方式存在安全隐患

在各地,使用各种水源的农户分布不均衡,例如部分农户的饮用水提取方式为自家打井(手压井),井水水位都很低,最深不过6m,没有遮盖措施,使用井水的村民不注意饮用水安全,生活垃圾、污水等经雨水冲刷渗透到井里,造成井水污染。

2.3.2 部分农村饮用水已被污染

一些地区被来自城市的生活污水污染和工业废水污染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农村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污染下乡”正严重影响着农民的身体健康。农村一些小作坊、小企业、畜禽养殖业等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农业的面源污染,更加重了饮用水水质的污染。

2.3.3 政府关于饮用水安全的宣传不到位

农民从来没有接受到政府对饮用水安全的宣传,对政府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的政策、法规,以及政府对农民实施安全饮用水设施建设给予的支持、鼓励等措施从不了解。

2.2.4 思想观念的落后和生产方式的粗放

一些地区农民的环境意识不高,不合理或落后生产生活方式对环境造成了污染,致使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农村改水工程因资金和其他如技术上的问题而未能实施,已再建的饮用水工程因为资金、技术等问题而被迫中断。在农业生产方式上,延续了很长时间的粗放式农业生产方式一时很难转变成更加先进的集约式生产式,在生产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的前提下奢谈农村环境保护和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2.2.5 农村环境保护的法规还不健全

农村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力量还比较薄弱,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主要侧重的城市的环境保护,无论是《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城市供水条例》等,无一例外的是侧重城市的环境保护和城市污染防治,对农村环境保护和农村水污染防治涉及很少,只是有一些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零星的规定。在农村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方面,还存在力量薄弱的问题,一些基层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限于资金、技术、人员方面的限制,往往不能很好地履行环境监督管理职责。

2.2.6 缺乏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

我国开展的饮用水水质监测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在保障饮用水安全方面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是只在全国重点水域和城市进行了水质监测,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水源分散、规模小等问题,农村饮用水水源的水质检验缺少正式的检验制度安排,现阶段在农村全面开展水质监测工作还很困难。

2.2.7 科技力量薄弱

目前一些基础性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些技术还不是很成熟,对农村水源地保护的研究还没有开展,对一些如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还处于实验阶段,在科技力量相当薄弱的农村推广节水措施时机还不成熟。

3 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工业点源对饮用水的影响

过去饮用水水质超标大多表现在感观和细菌学指标方面,现在由于工业污染饮用水水质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化学甚至毒理学指标超标。一些农村靠近工业区,工厂排放的废水经过多种途径直接进入村民饮用水源,工厂废气中的有害物质通过降雨、直接沉降等多种方式也进入到饮用水源。

3.2 流域面源对饮用水的影响

农民生活与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等,以及人畜粪便和垃圾随意排放使氮和磷等营养物质、农药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通过地表径流或农田渗漏,造成对江、河、湖泊等水体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影响范围大、因素多、方式复杂、强度难以定量评估等特点。全市90%村屯垃圾随意丢弃,无垃圾场、无堆肥场、无柴草场,村庄脏、乱、差问题严重;80%的村屯有庭院养殖业户,只有极少的养殖户有简易的污水和粪便储存池,养殖污染已成为威胁牡丹江水质和地下水水质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

3.3 供水方式落后对饮用水的影响

农村地区集中供水率低,大部分地区都是直接从河道、坑塘、山泉、水库、浅层地下水取水,供水设施简单,无净水处理设施,饮水工程建设标准低,管理设施不完善,造成饮用水中细菌学指标污染物、有害矿物成分超标等严重问题。农村饮用水源水质监测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存在底数不清、监测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

3.4 季节性缺水对饮用水的影响

每到枯水期江河水量减少,各工业企业及农业生产用水量又逐年增加,致使部分村屯地表水及地下水需求量出现不足,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部分地区地下源水超标对饮用水的影响。以宁安市为例饮用水中病原菌和有害微生物、铁、锰、氟等存在超标问题。

4 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解决途径

4.1 发挥政府主导力量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内容,政府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应发挥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做好解决饮水安全的规划,统筹各方力量,制订全面农村饮水市场管理规范,加强对农村饮水市场的监管。应正确处理好领导与协调的关系,统一协调水利、建设、地质、卫生、国土、环保等各有关部门,统筹监管与使用有限的水资源。

4.2 加强宣传提高环保意识

农民由于自身知识结构的限制,对于环境保护及饮用水安全等知识知之甚少。要提高广大农民朋友的思想意识,就要求各级政府与相关部门加大宣传,采用不同的宣传形式,才能提高广大农民保护环境与保障饮用水安全的意识。

4.3 加快产业调整保护水资源

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切实加强对农村水污染的防治,保护好农村饮用水源。在严格控制污染源的同时,必须加强面源污染治理力度,走生态农业发展道路。应充分考虑农村区域特点,实行农资、农技一体化,推广高浓度复合肥及作物专用配方肥,运用科学施肥技术及优化耕作制度,减少氮肥施用量。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生态养殖,推进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有效防治来自农村与农业生产的面源污染。针对工业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4.4 加大水环境保护与防治的力度

当前我市正处于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机遇期,虽在大力倡导水污染的防治,但实际的污染负荷要降低很难。要搞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要高度重视饮用水污染防治问题,贯彻在工程实施过程的规划、选址和建设,涵盖运行管理的全部过程,保证饮用水的水质安全,保证工程能够发挥长远效益。

4.5 加大饮用水工程建设力度

进一步加大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的工作力度,采取集中供水、分质供水、分散供水以及农村卫生环境整治等工程措施,重点解决污染水以及严重缺水地区的饮用水安全问题。继续加大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投资,加大对存在饮用水安全隐患地区的重点扶持,有条件的地方尽早实现城乡统筹供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属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组成部分,工程量多、分散、规模小、建设和运行成本较高,需要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由政府公共财政给予强有力的扶持,要通过争取国家投资、加大省级投资、落实市到配套资金和乡村群众自筹资金、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四轮驱动”的方式,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资金得到保障。要强化农村饮用水工程项目管理,切实做好前期工作,并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和建设程序实施。要建立良性循环的供水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工程项目充分发挥效益。

4.6 建立有效的水质监测体系

完善农村饮用水安全监测体系,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源的环境管理。要摸清未达到饮水卫生标准的人口情况、饮用水质状况和地区分布,制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重点建设和实施方案。重点开展对人口较为集中的大型村镇饮用水源地的监测工作。对集中式供水工程,要加强水源、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水质检验和监测。

4.7 完善饮用水安全监督管理

应加强对饮用水的水源、水厂以及用水点的监测工作,对取、制、供实行全过程的管理,及时掌控饮用水的水源环境、供水水质等状况,做好定期检查。供水单位则应建立起以水质为核心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建立好取样、检测以及化验制度。水厂应采取必须的消毒和净化,以保证水质达标。以较大规模的供水站为基础,在各区域设立好监测点,为小型供水站提供全面的水质检测服务。强化水质检验和监测工作,并完善农村饮水的安全监督体系以及卫生宣传教育。

第6篇:农业污染源检测范文

【关键词】水产品;农药;六六六;滴滴涕

【中图分类号】F76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0-0051-02

1前言

当前由于农药的滥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通过大气的流动或者通过水源或污水的排放进入了河流、海洋,对河流、海洋造成了一定的污染,海面的微生物吸收摄取了有毒的物质,再进一步污染了以其为食的动物,进而对整个食物链造成一定的污染,长此以往,将污染整个海洋的环境,对海洋生物形成一定的影响和危害。本文以东港市为例,为鲜活水产品有机氯农药污染状况了研究。位于辽东半岛东端的东港市隶属于辽宁省丹东市,海产品种类丰富, 其重点产业之一即是水产养殖业。东港市淡水渔业的资源也十分丰富,全市有河流十二条,年径流量十二亿立方米,有水库四十二座,全市有可利用的淡水养殖面积近十万亩。优良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东港市丰富的海产品资源,其重点产业之一即为水产养殖业。因此,对于鲜活水产品的农药污染情况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调查旨在了解东港市市售鲜活水产品有机氯农药的污染状况,以为渔业行业及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2农药残留测定面临的挑战

农药残留测定面临的挑战一是农药残留分析的难度,通常一个样品中要求检测40-80种不同的农药残留组份;二是对于农药残留测定要求快速,要尽量缩短分析时间,快速告知检测结果;三是灵敏度要求高,随着国内外“食品安全性”检测标准的提高,要求的检测限愈来愈低,要求检测仪器及方法有足够高的灵敏度;四是准确度的要求,要求方法的准确度能符合标准的要求。

3材料和方法

3.1样品来源和预处理: 在进行初步调查与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在全市一百多个鲜活水产品销售市场上,选择了三十五个采样点,在七到十月份间采集到样品二百三十份,其中有带鱼三十一份,梭子蟹二十七份,对虾二十七份,草鱼二十五份,河虾二十三份,螃蟹二十七份,比目鱼二十二份,鳊鱼二十一份,鲫鱼二十七份。鱼类去掉头尾及内脏和刺;虾类去掉头和壳;蟹类去腮、尾脐,用高速组织捣碎机捣成糊状,放到一次性塑料杯中,统一编号,根据相应检测项目需要进行处理后隔离保存。

3.2检测方法及评估依据和技术分析方法: 检测方法采用GB/T 5009.161-2003《动物性食品中有机磷农药多组分残留量的测定》称取二十克预处理样品放到于锥形瓶中,加入乙腈,摇床振荡30秒后过滤,把石油醚加入到滤液中反复提取。醚层加入浓硫酸后经过多次净化,把氮气吹干后加入石油醚定容到十毫升,在GC上用HP-1701柱分离,ECD检测。同时使用实验室间的比对方法来进行专业的质量控制,通过比对样品,比对样品即作为检测过程的批质量控制样品带入测量,批质量控制样品通过与其他实验室比对。

3.3统计分析方法: 用SPSS 11・5软件包统计分析。

4结果

鱼、虾、蟹类产品中有机氯农药污染水平六六六检出范围ND- 0.402 mg/kg,超标率5.5%;滴滴涕检出范围ND~0・370 mg/kg,未超标。鱼、虾、蟹类中“六六六”超标率分别为5.5%、4.0%和5.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9,P>0・05),见表1。表1水产品中有机氯农药污染水平(mg/kg)

农药

名称国标

限值鱼类(n=126)虾类(n=126)蟹类(n=126)M超标率(%)M超标率(%)M超标率(%)检出值

范围超标率(%)六六六0.100.0155.50.0134.00.014655ND~0.402滴滴涕0.500.00800.00200.00410ND~0.370淡水、海水养殖产品中“六六六”检出范围和超标率分别为ND~0.402 mg/kg和4.8%、ND~0.205mg/kg和5.9%;滴滴涕检出范围和超标率分别为ND~0.203 mg/kg和ND~0.370 mg/kg,均未超标。经检验,“六六六”超标率在淡水和海水产品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P>0.05)。

4讨论

通过调查报告可以看到,东港市售鲜活水产品在不同程度受到了有机氯农药污染,主要残留的农药是有机氯农药“六六六”,在抽样检测后超标率为5.2%,通过检测发现在鱼、虾、蟹类中,海水与淡水养殖中“滴滴涕”和“六六六”的残留含量均无差异。目前我国是有氯农药的生活与使用的主要国家,使用比例较高,因此土地中的有机氯农药残留较多,当前我国有机氯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期限长达四到三十年,平均为十年。针对于当前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对外界环境的影响问题,国际上还没有较好的解决办法。结合东港市的实际情况,针对于当前东港市水产品中有机氯农药超标的情况,可从以下向个方面来控制,一是对农药的使用加以控制,出台农药的使用标准与规范,禁止农药残留时间长的药品的使用,从源头上减少农药残留;二是要从根据上改善养殖环境,确保养殖周边的环境标准达到要求的标准,加强对养殖地点土壤、水体农药残留监测,要尽量选择农药残留较低的养殖地点;三是要在商品流入市场这个关口把好关,严禁超标的产品注入市场;四是要加强安全使用农药的宣传力度,加强安全使用农药的宣传,加强高毒、高残留农药的市场监督管理,防止其进入渔业产品生产基地。参考文献

[1] Neil L R, Brian R. The historical record of PAH,PCB,trace metal and fly-ash particle deposition at a remote lake in north-west Scotland[J].EnvironmentalPollution,2002,117: 121-132.

第7篇:农业污染源检测范文

关键词:饮用水污染;原因分析;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91.2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饮用水污染发展现状

据调查,在我国的很多区域县市,由于当地的水资源生态系统已遭破坏,淡水资源的水质条件也日益恶化。数据资料显示:我国大约有80%的工业、生活污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措施便流向了水源地。经检测,全国有一半地区饮用水质量不过关。以农村为例,有将近3.2亿人口不能喝到放心水,其水质已受到严重污染。有关专家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至少有1/4的地表饮用水无法达到引用标准,且从整体上看,南方的水质情况要好于北方地区。

饮用水污染的因素分析

1、工业污水的不合理排放

工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每一年的污染排放量都是极大的,而这些废水多半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程序直接排向生活水域。在参与试验的河道中,90%的城市用水都不同程度地被污染了,能达到国家水质标准的不到一半。更为严重的是,水污染现象正逐步蔓延至深层水域,以至于地下水都受到威胁。工业污染排放是水污染的第一“罪魁祸首”,不仅日排放量大、污染范围广,且其污水成分极为复杂,治理难度极高。

农业方面的污染源

农业对水质的影响主要来源于这几个方面:动物粪便的随意排放、农药化肥的随意丢弃造成的污染。在这些污染源中,各种病原体微生物的数量极多,有害物质的含量极高。水土流失在我国的严重程度已经有目共睹,而这一现象直接导致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会随着地表土地的流失而汇集到水域中,各种营养元素也不可避免地会进入各个河道,生活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由此产生的结果是:水域中藻类和其他微生物体的繁殖速度急剧上升,加速了水质的恶化程度。

文献资料表明,我国至少有将近一半的河流湖泊处于过度营养状态,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农业上的各种污染,比如说:检测水域中的氮磷污染物有近1/3与农业污染密切相关。我国的水源多集中于山区,特殊的地理形势使得农业污水会随着水土流失过程不断排入水域。据了解,在饮用水的水源地,尤其是地下水中所沉淀的农业有害物质,至少会给数百万人的生命健康造成巨大隐患。也就是说,对于农业污染的治理势在必行。

我国大部分地区在进行农业灌溉时还是会带有很多残留的农药化肥物质。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各大中小型城市中,仅有23%的居民能喝到放心水,这一数据在相对落后的城镇乡村甚至更低。要高效治理水污染现象,首先就是要保证饮用水的质量过关。必须要加大对污染水源地的监测范围和力度。

生活污水的排放

生活污染对水质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各种生活垃圾、粪便及污水的排放,其主要成分就是一些危害不大的物质,但是生活污水的排放会带来很多潜在的病菌。而南方的大部分城市都是傍大江大河而生,因为污水处理观念不强,技术落后,使得当地的水质急剧恶化。特别是某些河段,既受工业污水的影响,还受生活污水的影响,人们所用的饮用水水质极差,甚至比国家规定的第三等级的水质标准都低,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还有些区域选择钻井取地下水,但由于地下水的水源已被重度污染,水质根本无法达到引用标准。某些条件落后的地区存储的山坡积水其实也深受污染,这样的水源水质没有任何保障,很难说适合引用。

饮用水被污染之后的不利影响

水资源污染程度的日益严重化已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对于整个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国际权威组织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引发各类传播疾病的最大诱因就是水质的污染,每年由于引用水质不达标问题带来的死亡人数超过2000万。自然水源的污染直接影响到饮用水的质量标准,若是直接引用那些尚未经过任何处理程序的水源,将对人类造成各种生命安全威胁。若是引用了那些含有大量有害物质的水源可能引发多种疾病,甚至是致癌。

以湖北省为例,其某一县级区域的工业污水排放不合格,基本都是直接流进当地的蛮河,致使该河道下游区域的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经过水质检测,该河流的水十分浑浊,散发出阵阵臭味,属严重不合格水质。

具体的防治措施

水污染的防治工程涉及面广,内容复杂,需要各个部门通力合作方能见效。但是,“防治结合,以防为主”。要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极端重要性,不能再盲目地追求经济效益的高速增长。我国在前几年就已明确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针对水污染的治理也提出了各项应对措施。以往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理念必须抛弃,应从这一刻开始全面投入到水资源的保护行动中。要根据当地的实际地形和外在条件建立治水计划。

从源头上对水资源进行保护,针对不同的水资源保护单位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保护治理方法,不仅要对农业化肥的使用情况进行严格的限定,还要对各种生活工业垃圾进行科学的分类。此外,还要防止各种人为因素对水资源的破坏。如果造成了水质问题,则要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限令责任人在期限内解决水源污染问题。

完善饮用水的安全工程建设项目。对于某些条件成熟但供水设备落后的地区,要及时建立自来水供水系统;对于水质已被严重污染且治理困难的地区要果断更新水源地;而对于那些人口分散的山地则需要因地制宜地建立供水系统。

第三、全面加强饮用水的水质检测系统的建设。要大力保障饮用水的水质安全的话,不仅要在水源上投入大力气,还要重视各种供水系统的建设,最后要记住的是加强对饮用水水质的检测力度。要完善对于饮用水水质管理的各个环节,保证人力、物力、资金的及时到位,保证各环节信息沟通顺畅。此外,还要建立权责明晰的责任制度,要使整个供水系统的运行保持充满活力的状态。最后,在水质管理上要突破管理障碍,打破各部门之间的管理冲突,引入积极健康的竞争机制,帮助整个管理机制沿着健康的轨道运行。目前,各大管理部门在饮用水的安全防治方面已经做出了相当多的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李江荣,尹华强,郭家秀.饮用水处理技术简述[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1(02)

[2]张旭,张小波.微污染水源饮用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J].辽宁化工.2011(02)

[3]王波宁.我国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综述[J].广东化工.2011(03)

第8篇:农业污染源检测范文

土十条细则最新版全文土壤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关系美丽中国建设,保护好土壤环境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土壤环境总体状况堪忧,部分地区污染较为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之一。为切实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逐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制定本行动计划。

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和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为出发点,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实施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治理,严控新增污染、逐步减少存量,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担责、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促进土壤资源永续利用,为建设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的美丽中国而奋斗。

工作目标:到20xx年,全国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到2030年,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到本世纪中叶,土壤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主要指标:到20xx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到203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

一、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

(一)深入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在现有相关调查基础上,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20xx年底前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20xx年底前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制定详查总体方案和技术规定,开展技术指导、监督检查和成果审核。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定期调查制度,每20xx年开展1次。(环境保护部牵头,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参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落实,不再列出)

(二)建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统一规划、整合优化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20xx年底前,完成土壤环境质量国控监测点位设置,建成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充分发挥行业监测网作用,基本形成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各省(区、市)每年至少开展1次土壤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培训。各地可根据工作需要,补充设置监测点位,增加特征污染物监测项目,提高监测频次。20xx年底前,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所有县(市、区)全覆盖。(环境保护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等参与)

(三)提升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水平。利用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农业等部门相关数据,建立土壤环境基础数据库,构建全国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力争20xx年底前完成。借助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拓宽数据获取渠道,实现数据动态更新。加强数据共享,编制资源共享目录,明确共享权限和方式,发挥土壤环境大数据在污染防治、城乡规划、土地利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环境保护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林业局等参与)

二、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体系

(四)加快推进立法进程。配合完成土壤污染防治法起草工作。适时修订污染防治、城乡规划、土地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增加土壤污染防治有关内容。20xx年底前,完成农药管理条例修订工作,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20xx年底前,出台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等部门规章。到20xx年,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各地可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国务院法制办、环境保护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参与)

(五)系统构建标准体系。健全土壤污染防治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20xx年底前,农用地、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完成土壤环境监测、调查评估、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等技术规范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制修订工作;修订肥料、饲料、灌溉用水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和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等标准,进一步严格污染物控制要求;修订农膜标准,提高厚度要求,研究制定可降解农膜标准;修订农药包装标准,增加防止农药包装废弃物污染土壤的要求。适时修订污染物排放标准,进一步明确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要求。完善土壤中污染物分析测试方法,研制土壤环境标准样品。各地可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环境保护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质检总局、国家林业局等参与)

第9篇:农业污染源检测范文

城镇居民饮用水安全是指城镇居民能够及时、方便地获得足量、清洁、负担得起的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要求的生活饮用水。但我国目前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饮用水安全问题,这与一些地区在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盲目扩大城镇建设,只建地面建筑、忽略饮用水相关设施建设有关,也与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当地的水资源环境状况直接相关。

我国的水资源短缺现实

目前,饮用水短缺是饮用水安全问题中比较突出的方面,也是我国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当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饮用水短缺包括水量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水量型缺水是指可供应的饮用水数量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最低需求量。水质型缺水是指可供给的饮用水质量不能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即某个或某些指标不能达到标准要求)。我国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曾针对农村饮用水短缺问题开展了大量工作,使得农村地区饮用水短缺问题有所缓解。但在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一些自然和人为因素,使得饮用水短缺所导致的饮用水安全问题仍是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水资源短缺——我国淡水资源匮乏,是世界上13个人均水资源贫乏国家之一,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分布不均,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山区多、平原少。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际间变化大,无论北方还是南方,普遍存在冬干、春旱等季节性缺水问题。西北、华北、东北的大部分地区,经常出现大旱或连续干旱,地下水位下降,许多泉水、溪水、河流断流,对农村饮用水水源影响极大,尤其是浅井枯干失效问题严重。

同时,我国又是一个多山丘国家,山丘区地形复杂,农民居住分散,南方深山区取水困难,浅山丘陵区季节性缺水严重,属工程性缺水;北方山丘区不仅取水困难、季节性缺水严重,甚至难以找到地表水和地下水,属资源性缺水。

水质不达标——受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开矿等人类活动影响,沿海区、低平原区、湖区、河套、洪泛区、山前洼地、矿区等易沉积地区,部分地下水有害矿物质成分高,如氟、砷、铁、锰或含盐量超标,这些水或感官性差、或不能直接饮用、或长期饮用后会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甚至可能会导致氟中毒、砷中毒等地方病,因此,水质型缺水问题严重。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提高——修订后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 -2006)已于2010年全面实施,与原来村镇执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 -85)和《农村实施准则》(1991)相比较,水质指标由35项增加至106项,其中10项指标实施了更加严格的限值,即:氟化物由1.5mg/L调整为1.2mg/L、氯化物由450mg/L调整为300mg/L、硫酸盐由400mg/L调整为300mg/L、溶解性总固体由2000mg/L调整为1500mg/L、总硬度由700mg/L调整为550mg/L、铁由1.0 mg/L调整为0.5 mg/L、锰由0.5 mg/L调整为0.3 mg/L、色度由30调整为20度、浑浊度由20NTU调整为5NTU、总大肠菌群由27CFU/L调整为不得检出/100mL。水质指标项数的增加和部分指标限值的严格化在提高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同时,使得部分农村城镇重新面临水质型缺水问题。

我国水环境污染严重

目前,我国水环境污染状况仍然严重,据2013年6月国家环保部公布的《201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目前我国淡水资源总体污染仍为轻度污染。其中,全国十大水系704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68.9%、20.9%和10.2%。62个国控重点湖泊(水库)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湖泊(水库)比例分别为61.3%、27.4%和11.3%;其中三大湖泊(太湖、巢湖、滇池、)全部处于富营养化状态。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全国198个地市级行政区、共计4929监测点的地下水水质监测显示:依据《地下水质量标准》,综合评价结果为水质优良的监测点580个,占全部监测点的11.8%;水质良好的监测点1348个,占27.3%;水质较好的监测点176个,占3.6%;水质较差的监测点1999个,占40.5%;水质极差的监测点826个,占16.8%。主要超标指标为铁、锰、氟化物、“三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和氨氮)、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氯化物等,个别监测点存在重(类)金属超标现象。

此外,农村地区水源还受到典型的面源污染,包括养殖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无序排放而导致的当地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同样威胁着饮用水安全。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城镇化建设对当地水资源环境的影响问题已经显现出来,城镇化建设会改变当地的地表径流量、水源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引起地下水水量、水质发生变化,对区内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产生影响。

有些城镇无城市总体规划,城镇布局不合理,没有正规的环卫管理机构,城镇生活垃圾无规范化收集处理设施,垃圾污物大多采用露天堆放方式,垃圾随意沿河堆放或填沟,对地下水、地表水甚至土壤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多数城镇建设未统一规划,或者相关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未同步规划建设,或者建设滞后,造成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地表水或随意漫流。虽然有部分城镇在建设之初同步修建了集中污水处理厂和分散式处理设施,却忽视了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运行、管理需要大量资金,对于经济欠发达小城镇来说,维持运行相当困难,因此存在污水处理率低的问题。

同时,我国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随着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城镇环境污染也正在从点到面、从局部向整体蔓延。工业生产活动在城镇地区的集中,如果治理不到位,工业企业所排放出来的废水、废物、废气和废渣等污染物将会导致水环境的污染,同时由于人们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意识淡薄,将进一步增加城镇饮用水资源

污染。

农村城镇供水安全保障措施不足

目前,我国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集中供水水源地绝大部分未划定水源保护区,且缺少安全管理措施,水质无定期监测计划。许多城镇的供水设施只有水源和管网,未考虑水质处理和消毒设施,或者设计了但未按照要求配备,甚至有配备但不能正常使用等现象。

1. 农村村镇饮用水水质检验技术力量薄弱

水质检测是判断水质是否安全的依据,是评价水质安全的基础措施之一,也是保障饮用水安全的核心管理措施,而水质检测技术与设备是实施水质检测的必要物质基础。

目前,我国大中城市自来水厂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要求,均建立了水质检验实验室,配备了与供水规模和水质检验要求相适应的检验人员,拥有较完善的水质检验技术与设备,如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等,并配备有较完善的实验室检验条件等。但因为经济发展水平、专业人员配置以及现有技术的局限性等因素的限制,使得目前大中城市自来水厂采用的技术与设备在农村城镇推广受到一定限制。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城镇自来水厂没有相应的水质检测实验室和水质检测设备。

现有检测技术及设备价格相对较高。根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的要求,农村城镇供水单位应具有一定的水质检测水平。据估算,建设一个农村城镇饮用水水质检测实验室,并购置水质检测仪器及设备,大约需要50万元左右的费用,这还不包括运行成本和昂贵的试剂耗材费用。这笔费用对于大多数农村城镇仍存在一定困难,尤其是一些边远、欠发达地区。目前,由于缺乏专项经费,一些地方缺乏水质检测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水质检测工作十分薄弱。

现有检测设备专业化水平较高。目前大中城市自来水厂均配备有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员从事水质检验工作,同时,我国《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 5750)中推荐的水质检测方法大多需要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水平的从业人员才能完成,尤其是一些指标需要采用专业仪器设备,比如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等。而农村城镇一方面不具备检测条件,同时也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配备和培训专业人员。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虽然针对农村城镇自来水厂水质检验的技术及设备研究开展了一定的工作,建立了部分水质指标的便捷检测技术,操作步骤相对简单,但其中一些指标仍然是定性或者半定量测定,还不能完全满足农村城镇自来水厂的技术需求。因此,具有灵敏度高、造价低、操作简便的水质检测技术和设备仍然是保障农村城镇饮用水安全所亟需的。

2. 适于农村城镇供水的饮用水处理技术和设备有待研发

饮用水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水质净化与消毒两方面,是保障饮用水安全的技术基础和必要条件。目前,国内大中城市自来水厂采用的传统的混凝-沉淀-消毒三段水处理工艺,技术成熟,可以满足自来水厂饮用水处理的基本需要。但农村城镇建设过程中,由于管理、技术和经济等条件的限制,很多并没有建立完善的自来水厂,或者只是修建了简单的集中供水设施,在饮用水安全保障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隐患。

农村城镇饮水保障管理和技术力量不足。农村城镇供水工程规模建设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滞后,技术储备不足;供水工程许多处在偏远地区,条件差、待遇低,对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缺乏吸引力。

特殊水处理操作繁琐、成本较高。特殊水质是指原水中含有特殊化学物质,必须经过处理才能饮用的水体,如含铁、锰、氟离子高的水,海水及苦咸水等,是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饮用水安全问题。目前适宜农村城镇特点、处理效果好、成本低、操作简便的特殊水质处理技术仍然缺乏。在缺乏优质饮用水源的高氟水、苦咸水地区,饮用水必须经过处理,但针对特殊水质处理的技术,如离子交换与吸附法处理苦咸水、骨炭除氟、锰砂除铁、氧化除砷等,大部分实验室技术已经成熟。但是这些吸附材料的消毒和再生在目前的农村环境无法解决,严重制约这些技术在农村城镇的推广应用,同时,这类技术制水成本高、管理复杂、可靠性差,进一步限制了其在农村城镇的应用。目前在城市工厂、企事业单位使用的小型化、集中式饮用水制备设备,如反渗透膜(RO)技术、电去离子(EDI)技术等,由于技术要求高、价格昂贵,也很难在农村推广。

饮用水消毒不规范、隐患多。饮水消毒是指采用一定的物理或化学手段杀灭或去除水中的致病微生物,目的是防止饮用者发生介水传染病。目前,病原微生物对饮用水安全构成的威胁仍是我国农村广大地区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问题。现有的氯消毒、二氧化氯、臭氧等技术在城市应用已经很普遍,但这些技术专业化要求高、使用存在不安全因素、成本高,面对我国农村城镇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生活习惯,在农村城镇推广仍然遇到障碍。

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镇供水安全保障建议

针对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列问题,我国应该有针对性的予以解决,强化农村城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完善适宜于农村城镇饮水净化消毒技术、建立健全农村城镇饮水安全保障管理系统,为保障农村城镇和非城镇人口的饮用水安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1. 强化农村城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农村饮用水水源类型复杂、点多面广,保护难度大,加之目前农村地区面源污染以及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不达标排放问题严重,进一步加大了水源地保护的难度,甚至南方部分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也很难找到合格水源。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涉及地方政府多个部门以及群众切身利益,涉及面广、解决难度大,特别是受到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财力状况等因素制约,应加大水源地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农村城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意识。

2. 开展适用于农村城镇供水水质检测关键技术与设备研究

针对农村城镇供水规模小、资金少、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等特点,需要研究不同规模、不同水源、不同水处理工艺和管理条件下供水水质检测与监测模式,包括检测项目的确定、设备购置、人员配备以及社会化监测体系建设等,并重点开发适宜农村城镇供水工程的水质简易检测技术和设备。尤其是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与新理念,使水质监测技术达到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快速、灵敏、价廉的目的。

3. 开展适于农村城镇供水的水处理关键技术与设备研究

需要研究不同水源、不同规模和管理条件下的水处理关键技术与设备。尤其是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及新工艺(微滤技术、纳滤技术、微气泡动力清洗技术及重力流技术等组合)研制出高效、经济、操作简便、易于管理的农村饮水处理设备,并在农村城镇推广使用。

4. 开展适于农村城镇供水的消毒技术与设备研究

根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要求,生活饮用水应经过消毒处理。针对目前只有少数城镇水厂有消毒设备,大部分小规模城镇水厂无消毒设备或措施的现状,需要研究不同规模、不同水源、不同水处理工艺和管理条件下的消毒模式,包括消毒剂(措施)、消毒设备、消毒方法等。重点研究以新技术和新材料为依托的高效、长效、使用简便、价廉的饮水消毒剂(措施)。

5. 建立、健全农村城镇饮水安全保障管理系统

针对农村城镇供水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基础设施简陋等特点,依托县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设立农村城镇饮水水质监测、净化、消毒的技术咨询、指导、培训体系,及相关材料补给、设备维护、性能监测中心,保证农村村镇安全饮用水供给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徐卸古系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少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