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调查的特征范文

社会调查的特征精选(九篇)

社会调查的特征

第1篇:社会调查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 统计调查;误差;统计调查质量

1 统计调查的概念

统计调查不仅要有明确的调查对象,而且调查对象是由具有某一或某些共同特征的许多个体构成的总体,同时构成总体的个体数要足够地多,除此之外,还要求调查的个体单位数也要足够地多。统计调查对构成总体的许多独立个体的调查不是目的,综合与提炼许多独立个体信息资料才是统计调查的真正目的。因此,统计调查所获资料的真实、准确与否,直接取决于个体提供的信息资料是否真实、准确。

2 统计调查的种类

众所周知,信息化时代信息的主体是统计信息,统计信息的获取建立在统计调查的基础之上。统计调查搜集到的个体信息资料的真实、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信息化时代信息的质量。统计调查获取个体信息资料的方式方法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种类的统计调查获取个体信息资料质量的差异。

统计调查按是否对构成总体的全部个体进行调查,可以划分为全面统计调查与非全面统计调查两类。

全面统计调查指的是对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进行的调查,即要搜集总体中所有个体的个体信息资料的一种调查。再按对总体中个体信息资料收集方式的不同,全面统计调查又可以划分为普查和全面统计报表两种。普查通常通过调查员借助普查表直接向个体搜集其信息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

3 统计调查误差的种类及特征

3.1 统计调查误差的概念。通常人们把由统计调查获取个体信息并综合得到的总体规律性与总体实际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差异称之为统计误差。这种统计误差反映在统计调查指标上,就是由调查个体所得总体指标数值与总体实际指标数值之间的差别。

3.2 登记性统计调查误差、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 统计误差通常可以分为登记性统计误差和代表性误差两大类。所谓登记性误差就是指由于调查者或被调查者的主观原因而导致调查所得总体指标与总体实际指标之间的差异。

登记性统计误差具有如下两大基本特征:一是登记性统计误差从理论上而言是可以完全避免的,但是,在实际统计调查中,登记性统计误差又不可避免。二是登记性统计误差一旦产生,误差的大小又不可以计量。

从理论上来说,只要被调查者提供了真实、准确的个体信息资料,而且调查者能准确记录与整理分析这些个体信息资料,就可以避免登记性统计误差的产生。事实上,统计总体中的个体可能会基于各种考虑或顾虑不愿提供真实、准确的个体信息资料。

再者,即使调查总体中的个体主观想提供真实、准确的个体信息资料,但是由于被调查的个体缺少必要的数据记录,或没有相关数据,或个人信息资料记忆有误也可能无法提供真实、准确的个人信息资料。

另一方面,即使被调查的个体提供了真实、准确的个体信息资料,也可能因调查者数据记录不熟练、责任心不强造成记录错误,或者发生数据丢失以及分析、整理个体信息资料有误等,也会产生登记性统计误差。

最后,不论何种原因一旦导致了登记性误差的产生,登记性统计误差的大小是无法准确计量的。这是因为被调查者提供的个体信息资料中不真实、不准确的程度有多大、调查记录中有多少差错、个体信息资料整理、分析中又有多大差错等,在实际统计调查中均是不可测度的。

综上所述,由于统计调查区别于非统计调查的特征之一就是要对构成总体的个体进行独立地调查,因此不管是全面统计调查还是非全面统计调查、不管是抽样调查还是非抽样调查都会产生登记性统计调查误差。

3.3 代表性统计误差、特征及产生的原因。所谓代表性统计误差指仅对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中部分个体进行调查,且仅仅根据这部分个体提供的信息资料综合提炼出关于这部分个体的一般数量特征(如部分个体的均值),并据此对总体实际均值做出判断所产生的一种差异。

代表性统计误差可以根据它是来自抽样调查还是非抽样调查区分为抽样误差(也称随机误差)和系统性误差两类。由抽样调查所产生的代表性误差称之为抽样误差,由非抽样调查所产生的代表性误差称为系统性统计误差。

抽样误差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从理论上来说抽样误差无法避免,但是,在实际抽样调查中,抽样误差不仅可以采取一定手段加以防范和控制而且其大小也可以计算。

数理统计关于抽样的原理已经表明:只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对构成总体中的所有个体先做适当的编排或分组,然后再遵循随机性原则抽选个体,就可以有效地降低抽样误差的大小。即在样本容量一定的前提下,对同一现象总体分别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系统随机抽样、整群随机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其抽样误差是有显著差异的。另外,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变重复抽样为不重复抽样也可以适当减小抽样误差。系统性代表误差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从理论上来说系统性代表误差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但是,系统性代表误差一旦产生其大小又是不可计量的。系统性代表误差产生的根源在于:在从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中选取部分个体时没有遵循随机性原则,而是主观地、或部分主观地从总体中选取个体作为调查单位。

因此,人们在实际统计调查中,如果能有意识地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自觉地遵循随机性原则抽选部分个体,就可以避免系统性误差的产生。

4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各个阶层及个人对信息的种类、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统计调查作为各种信息的根本来源势必会越来越受到人们更多地关注,也势必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统计调查活动中来。通过分析不同调查现象总体的具体特征,根据统计调查的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调查方式方法,分析各种统计调查误差产生的可能原因,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的手段防范某些统计调查误差的产生,从而实现在调查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有效地提高统计调查的数据质量。

参考文献

[1] 骆耀祖.网络系统集成与工程设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3

[2] 刘晓辉.杨卫东.构筑网络应用基础平台.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1

[3] 王振川. 网络系统集成一点通.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1

[4] 蒋丽.局域网/企业网实现.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12

[5] Tim Boyles. CCNA Security .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1

[6] Sean Odom.Todd lammle.CCNP Routing Study Guide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8

第2篇:社会调查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参与意愿;专业合作社;农户;欠发达农区

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合作社发展得相当广泛。丹麦98%的农民都是农业合作社社员,法国90%以上的农民加入了农业合作社,美国每个农户平均参加2.6个合作社;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参加农业合作社的农民也达90%以上,而我国参加各类农民合作社的农户比例不到6%。我国也出台了许多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政策,但农户参与合作社的比例仍较低。河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乡村人口数为全国第一,且全省欠发达农区较多,本文调查了河南省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社的意愿,并试图找出影响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社意愿的相关因素,以期更好地推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一、调查区选取和数据描述

(一)调查区选取

在乡(镇)样本的选择上,要兼顾不同经济水平,兼顾不同的地理环境,兼顾不同农业类型,并用整体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研村庄的选取,抽样调查主要依据抽样技术中的多阶段抽样、不等概抽样与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择4个村庄,即濮阳市台前县后方乡大寺郭村、周口市鹿邑县辛集镇董楼村、驻马店新蔡县十里铺乡宋圈村、信阳市潢川县白店乡陈湾村,作为调查区域。

(二)调研村概况

大寺郭村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地形以平原为主,交通便利。耕地面积841亩,以种植小麦、大豆、玉米为主。全村共有专业养殖户5户,人均毛收入3 239元。董楼村位于河南省东部,地形以平原为主,交通便利。耕地面积1 740亩,以种植小麦、大豆、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棉花占6%。全村没有专业种植和养殖户,人均毛收入4 024元。宋圈村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地形以平原为主,交通便利,临近106国道。耕地面积4 644亩,种植农作物种类较丰富。其中,春季种植小麦占85%,经济作物棉花占10%,秋季种植大豆和玉米共占70%,其他经济作物芝麻、花生、蔬菜等共占30%,有塑料大棚6个,占地4.2亩。全村共有专业种植养殖户8户,人均毛收入3 445元。陈湾村位于河南省南部,地形以丘陵为主,离公路较远,部分地区交通不便;共有水田2 001亩、旱地600亩,水田均种植水稻,旱地春季种植经济作物油菜占20%,秋季种植大豆和红薯占83%、经济作物芝麻占17%。全村共有专业养殖户5户,人均毛收入5 017元。这4个被调查村庄附近均没有工商业企业。

(三)数据描述及处理

本文数据来源于2007年4月份的农村实地调查,对以上4个村庄每村随机调查了大致50个农户,共计获得了212份有效问卷,占4个村庄总农户的11.2%。调查数据直接取自农户及各村村长,调查采用访谈形式,依据事先印制好的问卷进行访谈。调查问卷经编码处理,在spss系统中形成了212个农户的相关数据库,库中数据经过内部协调性检验,个别地方作了核实修改,成为本研究的依据。

二、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社意愿的影响因素

由于调查时4个村的外出打工人员较多,因此想只调查户主非常困难,在总调查的212个样本中,被调查者为户主的占44.4%,户主配偶占50.9%,总计为95.3%,由于农户的行为通常是由夫妇共同决定的,因此本调查对象较能真实的反映出农户参与合作社的意愿。据统计,愿意参与农业合作社的农户仅占17.5%,说明欠发达农区农户参与合作社的意愿不强。根据其回答,估计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被调查人特征、农户家庭特征、农户农业生产经营特征、当地环境特征。

调查的212个样本农户基本状况反映了欠发达经济社会特征,标志其富裕程度的户均交通工具拥有量均很低,户均农业毛收入仅为4 242元,人均农业毛收入仅为688元,表明4个村的农业经济发达水平均相当低,而4个村庄周围都没有工商企业,说明4个村的工商业经济发达水平也很低,因此所调查的4个村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属于欠发达农区。收入的75.3%来自非农活动,即外地打工和兼业活动。

第一,在被调查人的性别和学历方面,男性更愿意参加合作社;被调查者的学历越高,对专业合作社优越性的认知度越高,加入专业合作社的意愿更强。这两个因素主要体现了被调查人的自身素质,这决定了农民对专业合作社的认知能力,从而直接影响到其参与意愿。

第二,农业劳动力比重和参与意愿有较强的正相关性。表明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户家庭,更希望加入专业合作社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收益。参加专业合作社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务农收入,而农业劳动力比重较低的农户家庭中成员参加非农劳动更多,他们多认为非农劳动比务农在提高收入方面更有比较优势,从而不愿在农业活动中投入太多,对参加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意愿不强。

第三,粮食作物占种植结构比重与农产品出售比重均与参与合作社意愿负相关。虽然合作社的作用之一就是帮助农户解决产品销售中的困难,因而农产品出售比重高的农户则应更愿意参加合作社,但结果却相反。原因可能是本文调查的农户均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由于粮食作物保质期长、购销体系较健全、价格差别小,因此在销售过程中不存在困难,从而使农户更偏好自由出售农产品。另外,调研还发现农户对专业合作社的认知度不够,对合作社是否能在组织销售农产品过程中维护农户利益存在很大的怀疑,致使农产品出售比重越多的农户,越不愿意参与合作社。

第四,当地环境特征因素中的专业种植养殖程度和地形特征与参加意愿的相关性和理论假设的结果相同。即地方专业种植养殖的发展程度与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社的意愿具有正相关关系,专业种植养殖程度越高则该地农户参加合作社的意愿就越强;在地形特征中,山地和丘陵地区的农户合作意愿较弱,而平原农区农户更愿意参加专业合作社。

三、结语

通过对河南省4个欠发达农村的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社意愿的调查与分析,得出农户愿意参与专业合作社的仅占17.5%,可见,欠发达农村农户对参与合作社的意愿较低。欠发达农区外出打工和兼业的人较多,从事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仅占50.8%,种植粮食作物的比例达90%以上,农户毛收入平均仅有25%来自从事农业劳动,在这些地方的农户不以农业为主要的经济来源,而是以外出打工和兼业活动为主要收入来源,从而出现了参与专业合作社意愿不强的结果。而且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兴事物,需要逐步获得信任,而农民通常文化水平较低,更加剧了对新事物接受的困难,需要培养农户对专业合作社的认知度和信任度。

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社意愿的因素,验证了以下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被调查人特征因素,被调查农民中的男性和学历越高者对加入专业合作社的意愿更强;农户家庭特征因素,农户家庭的农业劳动力比重越高参与合作社的意愿越强;在农户农业生产经营特征因素中,粮食作物占种植结构比重和农产品出售比重均与参与合作社意愿成负相关性;当地环境特征因素中,地方专业种植养殖的发展程度与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社的意愿具有正相关关系,从地形环境特征来看,山地和丘陵地区农户参加合作社意愿较弱,而平原农区农户参与意愿较强。

第3篇:社会调查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保姆/目标匹配/群体特征/社会保障

伴随经济全球化、市场化进程加速,我国就业形式和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自1996年以来,国有单位从业人数减少3100万人,城镇集体企业减少 1500万人,同期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涌入城市,进一步加大城镇就业压力。由于体制以及自身素质原因,这些劳动力大多以非正规就业形式实现就业。由于家政服务业属于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行业。保姆,也称家政服务人员,逐渐成为非正规就业群体中比较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群体。而目前,针对这一庞大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缺失,对于何种保障方式更适合该群体还缺乏专门研究。

一、目标匹配理论的分析框架与判别标准

目标匹配理论是依据目标定位思想和分类分层的保障理念,加入匹配这一核心元素,是在目标定位理论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第一,目标定位。目标匹配的前提和基础是对目标群体的准确定位。目标定位基本内涵是通过某种方式界定所需保障的目标群体,然后对目标群体施以保障的过程,可以理解为公共福利支出目标指向的一种方式,其目的是将稀缺资源有效地分配给那些最需要的人。

第二,目标匹配。在目标定位的基础上,需要考虑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以何种方式运用稀缺的保障资源实现对目标群体的有效保障,这主要关注的是保障制度与目标群体间的匹配度。由于受群体特征的影响,特定的目标群体必然会在保障需求和保障方式有其特殊的偏好,在设计保障制度时就必须充分考虑保障制度是否能与目标群体相适应,并用一种合理的方式对其匹配度加以评估。这是目标匹配理论的核心所在,也是保障制度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

(一)目标匹配理论的分析框架

目标匹配理论通过目标定位解决有限的社会保障资源的流向问题,即让保障资源指向特定的目标群体,从而为该群体提供相应的保障。其定位流程如图一所示。

上面的目标群体都是凭单一指标确定的,它反映出目标定位的基本分析方法。而事实上,目标群体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必须由一个指标体系,根据提炼出的多个特征变量才能确定,其保障也不是一个单一项目就可以解决,而要依赖于一个由诸项目有机组成的体系,由此图一可以演变为图二。

在确定保障资源的流向之后,目标匹配的下一方面内容就需要考察保障项目与目标群体之间的匹配问题,这是达到预期保障效果的关键一环。需要运用一些科学的手段提炼出目标群体的特征变量,并依据这些特征变量对保障项目产生的可能影响加以客观分析,从而为判断保障制度是否与目标群体特征匹配以及设计出更合理的保障制度提供依据。

(二)目标匹配度的判别标准

目标匹配理论作为一个分析工具提供了一种分析保障制度安排合理性的思路和框架,但是仅有这个工具是不够的,要判断一项保障制度是否合理还必须有一套判定标准。可依据以下标准来判定保障项目和目标群体的匹配度:

第一,保障项目是否实现对目标群体的应保尽保。这是从保障制度的覆盖面而言,一项合理的保障制度应该覆盖其目标群体的绝大部分甚至全部。如果一项保障制度很难将目标群体纳入其保障体系,则保障制度本身和目标群体之间肯定存在不协调。

第二,保障项目的保障水平是否适当。保障水平过高,一方面可能造成目标群体行为的异化,如“贫困陷阱”和“失业陷阱”;另一方面,保障项目待遇的获得是以个人缴费为前提,过高的保障水平会相应引起个人缴费数目的增加,从而使一部分应保群体因缴费能力不足而被排斥在保障制度之外。而保障水平过低,则会造成保障不足,达不到应有的保障效果。

第三,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这是从保障制度自身的发展来看,一项合理的与目标群体相匹配的保障制度必定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能够为目标群体提供持续有效的保障。

第四,目标群体对保障制度的满意度。对于保障制度的保障效果,目标群体自身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因此,目标群体的满意度也就成为判别保障制度与目标群体特征是否匹配的重要指标。

二、保姆的群体特征分析

2006年3月,对北京市的保姆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包括住在雇主家从事家务服务的住家保姆,以及不住雇主家而是定时上门服务的保姆,以住家保姆为主,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调查方式。保姆调查问卷由个人基本情况、就业、社会保障 3个部分共49个问题构成,主要围绕与保姆保障相关的方面进行设计。共发放50份调查问卷,其中对 20名保姆进行深度访谈,回收有效问卷数量为45份,有效率90.0%。保姆对问题的回答构成基本调查数据,依据此数据对保姆基本特征、保障现状、参保意愿等方面展开描述与分析,为保障制度的设计提供现实依据。

(一)保姆的群体特征

1.年龄。从问卷调查取得的数据来看,保姆的年龄呈现年轻化的特点,且集中趋势相当明显,21—45岁的人数更是占到71.1%,21-30岁的占到总体的46.67%(见表1)。

年龄特征是影响社会保障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影响主要体现为:第一,年龄是部分社会保险项目待遇享受的基本条件,比如,男60岁或女55岁就作为我国养老保险待遇享受的条件之一;第二,年龄会对参保意愿产生影响。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其生理特征和心理状态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而且他们所面临的风险以及对风险的态度往往存在较大差异,而这种不同的特点和存在的差异会对其保障需求、保障意愿以及对各个保障项目的偏好有直接影响。

2.性别。性别特征作为人口学的基本特征之一,会通过多种方式对被保障对象的保障问题产生影响。保姆群体是一个女性为主体的群体,其保障问题具有其特殊的一面。与男性相比,女性在承担工作的类别和强度方面和男性有区别,一些对体力要求比较高和危险性比较大的职业不适合女性从事。女性受其生理特征的影响,往往需要得到某些保障项目,比如,生育保险。同时,女性在社会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在就业和保障方面还经常受到不公正待遇,侵害女性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性别特征对于保障问题的影响是显著的,在研究保姆的保障问题时,必须对这一因素足够重视。

3.户籍。户籍制度作为我国的一种特有现象,长期以来对国民的生活和工作都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被调查保姆群体户籍特征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到在被调查的保姆中来自农村的人口占样本总体的4/5,这表明保姆的主体是由农村转移出来的。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依据二元社会结构建立的,城市人和农村人分别享有不同的保障制度,而户籍是决定国民社会保障归属的核心指标之一。拥有何种类型的户籍将对其社会保障状况和水平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保姆群体的保障问题同样不能忽略户籍这一重要的特征变量。

4.教育。一般研究认为,群体教育方面的情况会直接影响到该群体的收入及福利问题。从调查数据看,被调查保姆中初中及以下教育层次的占到调查样本总量的75.6%(见表3)。

教育对社会保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依据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劳动力市场可划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在我国,教育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劳动力进入何种性质劳动力市场的关键因素之一。保姆由于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大多只有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而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工作,无论是从工作条件还是福利保障待遇与主要劳动力市场相比都相差较多。因此,可以说进人次要劳动力市场就处于一种保障不佳的境地;其二,教育水平也影响到保姆对社会保障的认知能力。对保姆群体来说,大部分教育层次都很低,对风险及社会保障的认知较为浅显,这也对他们参与相关的保障项目造成较大障碍。

5.收入。收入水平与就业状况密切相关,它是反映保姆群体整体情况的主要指标之一。据调查显示,保姆的收入水平很低,往往只能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在城市中属于典型的低收入阶层(见表4)。

收入状况对社会保障的影响比较直接和显著。从社会保障的需求来看,收入的高低往往直接决定其保障需求的迫切性、需要何种内容及水平的保障。保姆群体较低的收入水平使得他们保障需求的内容、水平和迫切程度上有其特殊性。同时,收入状况也影响到其参与相关保障项目的意愿和能力。以社会保险来说,大多数保障项目待遇的获得都是以缴费为前提的,保姆群体的低收入状况将通过影响其参保意愿和缴费能力从而影响保障制度的保障效果。

6.流动性。保姆是一个流动性相当强的群体,他们常常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较为频繁地更换工作。在被调查的保姆中,有39人曾经换过工作,占到总体的86.67%,其中5人换过3次工作以上;26人换过2次工作;8人换过1次工作。这一特征对其社会保障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比较强的地域分割性,社会保险的统筹层次还比较低,而且接续社会保险关系的手续和程序也比较烦琐,给保姆这类高流动性群体参保带来诸多不便。

(二)基本判断

通过调查数据提炼出保姆的六个特征变量,其中包含四个人口学的特征变量(年龄、性别、户籍、教育)和两个与就业相关的特征变量(收入、流动性),其组合基本能刻画出保姆的主要特征。保姆这一群体的特征变量,反映出保姆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以满足基本生计和安全需要为主要目标的群体。这一群体特征决定保姆对保障制度的需求和偏好,艰难的生活境遇使得保姆关心和考虑更多的是眼前的生存问题以及可能会对其生存构成威胁的各种问题,他们最迫切希望得到解决的是基本的生活和安全保障,这构成了他们保障诉求的主要方面。如果保障制度不充分考虑保姆群体的特征和受特征影响而形成的独特需求,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依据保姆群体的特征做出的一个基本推断。

三、保姆的保障状况与诉求

根据调查,可以发现保姆的保障状况以及他们的保障诉求。

(一)保姆的保障现状

1.保姆的参保情况。被调查保姆中参加社会保险的(至少参加一项的)共有7人,占到被调查对象的15.56%。具体分布情况如表5:

从表5可以看到,绝大多数保姆没有享有任何的保障,已参加社会保险的大都只参加了某单一险种,很难对其工作和生活提供全面有效的保障。各险种的参保率都在1帆以下,相对参加比率最高的是工伤保险,其次是医疗和养老保险,失业和生育保险的参保率更低。调查发现,保姆的风险观念相当淡薄,比如,当问到“您是否担心过您和您的家人将来养老的问题”,大多数保姆的回答是“没考虑过”。他们往往只是自己采取一些简单的措施来防范可能的风险,其中“存钱”的方式最为普遍,他们认为以“存钱”的方式来保障自己是最为实在且有效的。

2.保姆对目前社会保险的满意度。关于对目前社会保险的满意度,93.3%的保姆(42个)对现在的社会保险制度不满意,另有3位保姆的答案是“说不清”。表6显示出他们不满的原因。

保姆劳动权益的一些相关问题直接关系到保姆的保障问题。被调查的保姆中有41人是通过家政公司进入雇主家庭,占到受调查者的91.11%,另外4人是通过熟人介绍的。当问到“是否和家政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时,有71.1%的被调查保姆作出肯定回答,但是他们手中大都没有合同文本。关于工作和休息的时间,其中有37.8%的受调查对象(7人)每天工作8-10小时,35.6%的受调查对象 (16人)每天工作11-13小时,另有13.3%的保姆(6人)每天工作超过14小时。有84.4%的受调查保姆 (38人)每周的休息时间在一天以内,有77.8%的保姆(35人)春节的休假时间在三天以内。延长工时或安排在节假日工作,能获得更高收入的保姆仅占受调查者的6.67%。从被调查对象来看,接受过相关技能培训的保姆不到70%。保姆对于自己能享有哪些方面的权利,认知度较低,大部分不了解国家的相关规定和政策,他们更多关心的是收入水平的高低。权利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对于一些侵害他们权益的行为,他们更多的是采取一种消极忍让的态度。

(二)保姆的保障诉求

根据问卷“您目前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的调查结果,有39位选择了“生活困难”这一选项。低收入使得保姆关注更多的是目前的生活问题,对于自己的保障则考虑较少。当进一步问到“您愿意参加社会保险吗”,有86.67%的保姆(39人)愿意参加社会保险,这反映出保姆对社会保障有着较为强烈的需求和意愿。但从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保姆对于社会保险以及其他一些保障计划的认识模糊,他们可能只是想参加一种保障计划,而不一定就是对社会保险有特别强的参与意愿。对于不愿意参加社会保险的保姆(6人),他们对于不愿意参加社会保险的原因的回答如表7。

由于保姆缴费能力较低,愿意参保的保姆对于不同社会保险项目可能会存在有差别的参保意愿。通过设计“请按照重要程度对目前您认为最需要参加的社会保险进行排序”这一问题,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五大社会保险的参保意愿进行考察,并分别计算出保姆在不同社会保险项目上的参保意愿得分。按照不同保险项目的重要程度,设定选项排第一位的保险为数值5,第二位为4,第三位为3,第四位为2,第五位为1,可以计算出社会保险的意愿值(见表8)。

按上述方式对各险种的得分进行计算,结果保姆对五大社会保险的参保意愿得分分别为:养老保险(87)、医疗保险(157)、工伤保险(150)、失业保险 (133)、生育保险(58)。从得分可以看出,保姆对参加医疗保险的意愿最为强烈,其余社会保险按重要程度排序依次为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生育保险。保姆参保意愿的强弱是与该群体的特征相关联的,由于保姆普遍比较年轻,收入较低,他们对养老问题的关注不足,参与养老保险的意愿不是很强,而对在工作和生活中更直接和频繁面临的伤病、工作事故以及失去工作等风险更为关注,由此导致对医疗、工伤和失业这三种保险的参与意愿更强烈。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保姆会逐渐思考养老等问题。

(三)结论

通过对北京市保姆的保障状况和诉求的调查,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其一,从保姆的参保情况来看,无论从覆盖面还是保障水平,现行社会保险制度对该群体的保障都非常有限。大多数保姆没有得到任何制度性的保障,少数参加社会保险的保姆,其保障项目也是残缺的,不能对其可能遭遇的风险进行有力的控制,其保障效果处于不佳的状态。

其二,从保姆的劳动权益来看,由于保护这一群体权益的法律法规十分缺乏,当其权益遭到侵犯时,很难通过法律等正规途径维护自身合法利益,而且由于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自我保障意识较弱,这也是其权益频繁受到侵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三,从保姆的保障诉求来看,大多数保姆希望和愿意得到社会保障,丽且对于某些保障项目,如医疗、工伤,他们的保障意愿非常强烈,希望得到最基本的保障。然而,现有保障制度设计的理念和缺陷使得保姆的保障需求很难得到有效满足,这也造成他们对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满意度较低。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的保障制度对保姆的保障不足,其保障诉求没能得到有效满足,这和在调查前依据目标匹配理论,结合保姆群体的特征所作出的推断基本吻合。当然,造成现有保障制度不能有效保障保姆群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设计出保障保姆群体的合理制度,就必须进一步探讨造成现有制度保障效果不良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才能对现有的保障制度加以改进。

四、保姆特征与保障制度匹配性的分析与思考

以上分析说明现有保障制度的保障效果不佳。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对保姆保障制度的设计进行了相应的思考。

(一)现有保障制度保障效果不佳的原因

运用目标匹配理论分析得知,现有的保障制度之所以没有形成对保姆群体的有效保障,其主要原因在于现有的保障制度安排和保姆群体的特征不相匹配,在保障内容上不切合该群体的保障诉求,在保障方式上不适应其就业特征。

1.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不适应保姆群体的基本特征。保姆群体的基本特征可表述为:年龄相对年轻、农村户籍为主、高流动性、低收入、低教育程度。而社会保险的特点是强调受保障者权利与义务相结合,采取受益者和雇佣单位共同供款的方式。待遇水平的确定是与其收入直接相关的,它把劳动者承担相应的缴费义务作为享受待遇的前提。从社会保险的特点来看,它更适合那部分单位固定、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并比较稳定的群体。而保姆群体,由于收入低,很多时候连基本生活需求都不能保障,这直接影响到其缴费能力和意愿。而且这一群体的流动性强,对他们参加社会保险造成了困难,这一方面体现在缴费上,另一方面由于目前社会保险关系跨单位和跨地区转移还存在障碍,不能实现比较便利的自由流转,这进一步加大了保姆群体的参保难度。而且较强的流动性也造成其收入的波动性,从一个时间段来看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这也使目前社会保险的缴费方式不太适应保姆的收入特征。年龄相对年轻、受教育程度较低作为保姆另外两个显著特征,深刻影响到他们在某些社会保险项目上的参保意愿,较低的教育水平也使得保姆对社会保险的认知较低,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社会保险对其保障的效果。

2.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充分考虑保姆群体的独特需求。保姆由于受到其群体特征的影响,其保障需求也呈现出独特性。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不同层级的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该理论认为,每一层次需要产生的前提是较低层次需要已经得到满足。因此,劳动力市场上的各类劳动者,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处于不同需求层次上,正是他们需求的不同决定其对于相同的保障制度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从其设计的基本理念看,更多考虑那部分工作和收入都比较稳定群体,而在满足保姆这类非正规就业者的保障需求方面缺乏考虑。保姆目前最关心的还是其生存和基本安全问题,这是由他们的生活境遇和群体特征所决定的。其中的问题,有的可以在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下解决,有的则需要借助其他的保障计划来弥补。

(二)对于保姆保障制度的思考

1.设计保姆保障制度应考虑的主要问题。设计一个保障制度需要关注的问题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保障制度理念的确立。保姆群体处于社会的底层,他们现在亟待解决的是基本生存和安全的保障问题,考虑到保姆的群体特征和需求,新保障制度应该确立“生存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在现阶段针对这一群体的保障制度可以是低水平的,但是一定要杜绝漏洞。

第二,新保障制度和已有保障制度的关系以及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定位问题。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子保障制度之间有一个兼容和协调的问题。如果盲目地以问题为导向来设计新制度,可能会造成新制度和已有保障制度之间的冲突,而且缺乏整体规划会造成保障制度体系的庞杂和混乱。因此,根据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未来社会保障的发展方向对保姆保障制度进行合理而准确的定位,更有利于新制度以及整个保障制度体系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新保障制度和保姆群体特征的匹配及适应问题。这个问题是制度设计的核心所在,也是所设计的保障制度能否达到预期保障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根据前面的调查和分析,在设计保障制度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到保姆群体的群体特征和独特需求,加强保障制度中保障项目和保障水平的针对性。

第四,对于新保障制度时效性的思考。制度设计必须考虑其时间属性,是将该制度作为过渡性制度还是长期制度,会对制度设计和它运行中的一些问题产生影响。如果根据分析、调查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认为该制度只是短期的过渡性制度,那么在设计制度时应考虑到和未来制度的接口,使其到时能完成平稳的过渡,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制度体系的震荡和影响;如果判断新制度是一个长期制度,则应按照长期制度的方式进行设计。

2.建立保姆保障制度应确立的基本原则。基于以上几方面的考虑,保姆保障制度的建立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灵活性原则。灵活性一方面是从制度设计的角度来谈的,它是指保姆的保障制度安排应在缴费基数、缴费比例、缴费时间、缴费方式等方面更具灵活性,以适应保姆流动性强、收入不稳定的特征。在雅诺什·科尔奈与翁笙和合著的《转轨中的福利、选择和一致性》一书中,针对所有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提出了福利部门改革的九项原则,其中第一个原则便是关于受保障者的个人选择权(个人自)问题,指出“要推进的变革必须增加个人在福利事务中的决策范围,减少政府的决策范围”。对于保姆群体,更需要增加他们对于保障项目的选择权,他们有权利选择参与不同层次的社会保险制度。

二是保障基本,逐步完善原则。这涉及保障水平和保障内容方面。保姆的保障制度在保障水平上,不宜太高,要着眼于解决保姆群体面临的基本问题,目前可以是提供一种较低水平的保障,但是一定要广覆盖,从群体层面上解决他们的基本保障问题。在保障内容上,首先解决保姆群体最迫切需要得到保障的项目,然后根据该群体的需求逐步加以完善。

三是动态调整原则。任何一项制度安排要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在制度的运行过程中根据出现的情况和问题不断加以调整和优化。由于保姆群体的变化和波动较大,这就更需要保障制度适时地调整以应对所出现的新问题,因此保姆的保障制度必须具有一定的动态调整空间,而不能过于固化。

四是与现有制度兼容的原则。无论现行制度是否合理,毕竟已经运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会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问题,所以在进行制度改良时必须对新制度和已有制度的兼容问题有所评估。

3.对保姆保障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依据保姆的群体特征建立一个区别于正规就业群体的差别性的保障制度,就此提出如下思考:

第一,非正规就业群体是社会保障的当然主体。在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认为社会保险主要的保障对象就是正规就业者,而对非正规就业者的保障重视不够。非正规就业作为全球就业领域的一种发展趋势,在我国也体现得非常明显。保障这部分群体,不但是现实的要求,也是社会保障制度根本理念的体现,社会保障天然追求公平,把这部分群体置于保障体系之外显然是不可取的,必须明确这一群体的受保障权益,并从制度上对其予以有效保障。

第二,增强社会保险制度对保姆群体的适应性。针对现行社会保险制度在保障保姆上与该群体特征的不适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现有社会保险制度加以完善:其一,改变社会保险必须依托用人单位的传统做法,针对保姆群体劳动关系不稳定的特点,在缴费基数、缴费比例、缴费时间、缴费方式以及管理方式上更加灵活,可以采取设置“社会保险个人服务窗口”的形式来简化参保程序,尽可能为保姆参保和享受待遇提供便利;其二,加强对社会保险信息的管理,社会保险信息库的建设要以逐步实现社会保险关系信息库在地市间、省市间的联网与信息共享,最终实现全国社会保险关系信息互联互通为目标,以保证保姆不会因为变换工作而失去社会保险。

第三,对于保姆群体的保障制度建设,应该采取重点突破,逐步完善的方式,尽快建立适应保姆群体特征的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制度,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建立其社会保险的其他项目,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保障体系。

第四,社会保险制度不是保障保姆群体的惟一选择。要从思想上认识到保障需求是分类分层的,不是单一的社会保险就能解决问题,对于不同层次和类别的保障需求应该采用不同的保障制度,保姆的保障制度应该是由各个子项目构成的有机系统。鉴于保姆的生活境遇,建立一张社会救助的保护网是完全必要的,在他们遇到生存困难时,可以为其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第五,加强对保姆的培训。保姆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自身能力较弱,缺乏专业培训。培训问题是关系到保姆群体长期发展的重大问题,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无论对于解决其生活问题还是保障问题都是大有裨益的,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应该为其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以有效解决保姆素质和技能偏低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郑秉文,孙婕:《社会保障改革的一个政策工具:“目标定位”》,《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8期,第42页

[2]尼尔·吉尔伯特:《社会福利的目标定位——全球发展趋势与展望》,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第6页

第4篇:社会调查的特征范文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东山县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规范征收程序,按时足额征收社会抚养费,特制定《东山县社会抚养费征收工作规范》如下:

一、立案

1、乡镇人民政府发现违法生育现象,要先初步核准,再于三日内认真填写《违法生育立案报告书》上报县计生局。

2、县计生局接到乡镇所报的《违法生育立案报告书》,于二日内上会研究是否立案。若符合立案要求,行政领导(法人代表)即在立案报告书上签字,立案生效。

3、对决定立案的,由县计生局填写《违法生育立案决定书》一式二联,送乡镇人民政府一联。

4、乡镇人民政府接到县计生局转送的立案决定书后即进入调查。

二、调查、取证

1、对已立案的违法生育现象的调查,必须是具有计划生育执法资格的二名工作人员进行。

2、调查人员在调查过程中要讲求策略,恰当询问,认真作好笔录,同时要搜集有关的证件及物证。

3、调查材料应包括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书证、物证(结婚证、身份证、户口本、出生证、判决书、收入标准等)。

4、干部职工违法生育的调查由县计生局直接调查取证。

5、调查取证结束后,由调查人填写《违法生育案件调查表》,连同所有调查取证材料一并上报县计生局。

三、征收

1、县计生局根据调查取证研究后提出征收意见,填写《征收社会抚养费事先告知书》(一式三联),交由乡镇计生办送达当事人,并带上送达回执。

2、当事人收到事先告知书并在送达回执上填字,后由乡镇计生办送交县计生局。

3、县计生局及乡镇调查人员依法做好举行听证会的工作。

4、县计生局研究后作出征收决定,填写《东山县社会抚养费征收决定书》,委托乡镇人民政府征收。职工干部的由县计生局直接征收。

5、乡镇人民政府将《社会抚养费征收决定书》务必在三日内送达当事人,并填写送达回执交县计生局。

6、当事人接到决定书之日起30日内向乡镇人民政府缴清社会抚养费,乡镇人民政府应向当事人出据盖有东山县社会抚养费征收专用章的专用票据。

7、乡镇人民政府在收到当事人所缴的社会抚养费后于三日内缴存县财政专户。

8、当事人一次性缴纳社会抚养费确有实际困难的,应当在30日内向县计生局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有关的证明材料。当事人的证明材料需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后签注意见,加盖印章,由当事人送交县计生局。

9、县计生局作出对当事人是否分期缴纳的批准决定,填写书面通知书,转乡镇人民政府送达当事人。乡镇人民政府按批准决定负责征收社会抚养费。

四、行政复议及诉讼

1、当事人对县计生局作出的征收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征收决定书之日起60日内向宝鸡市计划生育行政主管部门或县人民政府提出行政复议,或者向县人民法院提出行政诉讼。

2、当事人提出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期间,征收社会抚养费的决定不停止执行,乡镇人民政府应继续做好征收工作。

五、收缴滞纳金及强制执行

1、当事人在接到征收决定之日起30日内既不缴纳社会抚养费,又不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从第31日起每月加收欠缴社会抚养费的千分之二的滞纳金。

2、当事人在规定的30日内未缴抚养费的,乡镇人民政府应填写《加收滞纳金申请书》上报县计生局,由县计划生育局填写《征收社会抚养费加收滞纳金告知书》交乡镇送到当事人手中,再签写送达回执交县计生局。

3、当事人在接到加收滞纳金告知书一月后仍未交纳的,由县计生局申请县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六、结论

当事人在规定的时限内缴清了社会抚养费,又按时落实了节育措施,落实了党政纪处分,由县计生局发给《违法生育结论证》以作结论,不再追究。

七、法律文书样表

1、违法生育立案报告书

2、违法生育立案决定书

3、调查笔录

4、违法生育案件调查情况表

5、征收社会抚养费事先告知书 6、送达回证

7、举行听证会告知书

8、听证委托书

9、听证笔录

10、社会抚养费征收决定书

11、社会抚养费分期缴纳通知书

12、加收社会抚养费滞纳金申请书

13、加收社会抚养费滞纳金通知书

14、征收社会抚养费强制执行申请书

第5篇:社会调查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 产后抑郁;社会支持;人格;初产妇

产后抑郁由Pitt1968年首次提出,指发生在产褥期的抑郁。目前有研究认为该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产妇的心理因素,同时也与患者所处的文化资源和社会结构相关。产后抑郁通常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进行筛查,该量表的创制人Cox将12/13推荐为极有可能患产后抑郁症的界值,而建议卫生保健人员常规使用时采用9/10作为界值。本研究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9/10界值筛选出产后抑郁,并初步探讨其人格及社会支持等方面的特征,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样本来源于2006年3―7月份在广州市海珠区各街道参加围产期保健的初产妇,排除精神病史、抑郁症史,经知情同意后作为调查对象,共调查产妇237例,年龄21~38岁,平均年龄28.01岁。其中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45例,占19.O%;高中与中专7l例,占30.O%;大专6l例,占25.7%;本科55例,占23.2%;硕士以上学历5例,占2.1%。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①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国内陈仲庚修订,共分85个条目,了解被调查产妇人格情况;②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肖水源等编制,含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利用度三个分量表,用于了解产妇社会支持情况;③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共有10个条目,分别涉及心境、乐趣、自责、焦虑、恐惧、失眠、应付能力、悲伤、哭泣和自伤等;④一般情况调查表:根据研究需求自行设计。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收人隋况、分娩方式、分娩并发症、婴儿性别、坐月情况、产后睡眠情况、夫妻关系等情况。

1.2.2 资料收集被调查产妇于产后28~42 d围产期检查时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完成问卷,以EPDs得分9/10为界将被调查产妇分为产后抑郁组和正常组,经检验2组年龄学历分布均衡。

1.2.3 统计分析采用SPSS 11.O录入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产后抑郁组与正常组人格特征比较以EPDS得分9/10为界将被调查产妇分为产后抑郁组和正常组,对产后抑郁组与正常组EVQ各因子得分进行比较,结果见表1。按照α=0.05的检验水准,可以认为2组EPQ量表各因子得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内外倾(E)和掩饰性(L)产后抑郁组得分小于正常组,神经质(N)和精神质(P)产后抑郁组得分高于正常组。

2.2 产后抑郁组与正常组社会支持情况比较 对2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各因子得分进行比较,检验结果见表2。按照α=0.05的检验水准,可以认为产后抑郁组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分量表得分均低于正常组。

2.3 人格特征与社会支持各因子间的相关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正常组人格特征和社会支持各因子间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包括:利用度与内外倾呈显著正相关、与神经质呈负相关,提示外向型、稳定型性格者社会支持的利用度相对较好;主观支持与精神质、神经质呈负相关,与内外倾呈显著正相关, 表3正常组人格特征与社会支持各因子间的关系

提示外向型、稳定型性格者对社会支持的主观感受性及满意度高。客观支持与人格特征各因子间相关无统计学意义。

从表4可以看出,产后抑郁组人格特征与社会支持各因子间除利用度与内外倾呈显著正相关、客观支持与掩饰l生呈负相关外,其他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组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3 讨论

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特征与外部行为方式。人格或个性是心理结构中相对稳定、具有特征性的部分,不同的人格决定了对外界事物反应的不同态度与不同方式。本研究结果显示,产后抑郁组EPQ各因子得分均与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内外倾和掩饰性得分低于正常组,神经质和精神质得分高于正常组。表明产后抑郁妇女具有焦虑、紧张、易怒等神经质特征和缺乏同情心,对人抱有敌意等精神质特征,同时性格内向、离群、悲观,成熟度不够,与国内外有关研究一致。

第6篇:社会调查的特征范文

近年来,我国的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提升,已高达2.47亿人,其中,外来人口基本就业于底层劳动市场,不仅工作的稳定性差,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社会风险,而社会保险制度的设立可有效解决或缓解上述问题,为劳动力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保障。

一、数据调查分析

本文的调查对象在本地居住的时间基本保持在一个月以上,且年龄在17~58岁之间,选择调查样本的过程中,采取了?S机抽取的方式,所有的员工均是通过正式的培训并取得合格成绩之后才能参与到本次实验中。流动人口具有流动性强、作息时间不规律等特征,故相关调查人员提前与调查对象约定了正式时间。本次实验共调查了外来流动人员123860人,其中包括农民工104899人,城市流动人口为16046人,结合本次研究目的,剔除了操持家务人员和在校学生,最终得到103709个观察值。

经实验调查,发现外来流动人口社会保险覆盖率较低,其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覆盖率分别为12%、16.68%、18.05%,而住房公积金、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的覆盖率分别为2.04%、5.64%、7.98%。在所有的观察样本中,有59%是男性,其中农民工的比例41.5%。在文化程度上,有73.01%为初中及以下学历,仅有14%接受过专业职业培训。通过上述实验数据不难看出,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不高,且技能水平偏低,工作稳定性差。

对不同受教育程度的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险覆盖率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社会保险项目与受教育程度呈现一定的正比关系。如小学、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流动人口的社会参保比率分别为7.79%、14.12%、28.56%。从企业所有制性质上看,外企的参保状况相对良好,其次是国企、私企,如在养老保险上,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上的覆盖率分别为50.48%和65.06%,而个体和私营仅占15%左右。

二、影响流动人口社会保险覆盖率的主要因素分析

社会保险是劳动者补偿的重要组成部分,享有社会保险,是劳动者获取个人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通过随机效用模型,可有效诠释这种理性决策行为,其标准化模式如下:

当选择A时,则h=a;当选择B时,则h=b。上述公式中, 表示的是个体决策效用;M代表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 各种评估参数;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险参与率一般取决于 的大小,若假设A代表参加社会保险,而B代表不参加,当 时,则表示流动人口参与了社会保险,反之则代表人员不参社会保险,可通过以下公式表示人口的决策行为:

在本次实验研究中,人员样本的数量庞大,且数据呈正态分布,为此,本文主要选择应用Probit模型进行实验研究。

(一)就业特征、个人特征和流动特征

个人特征具体包括流动人口的户籍类型、婚姻状况、培训、教育、年龄、性别等等。为考察和研究老一代和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参保率方面的差异,本文将人员的年龄设置为二分变量,并对相应的户籍类型变量进行设置,目的在于判断社会参保率的城乡差异问题。就业特征主要包括人员的月工资、行业、企业所有制类型、劳动合同签订情况、社会资本等等、流动特征包括流动地区、城市类型、流动时间等等。

(二)流动人口的经济收入

社会保险是人工总收入的关键性组成部分,为此,流动人口工资与社会保险之间也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甚至存在一定的内生性问题,最终导致统计分析结果出现偏差问题。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与向老家汇款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对于社会参保率却未产生突出影响,为此,可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将流动人员过去一年向老家的汇款金额作为工资收入变量,并以此解决上述提到的内生性问题。

(三)企业所有制类型

企业所有制类型也会对流动人口的社会参保率产生一定影响,通过上述实验不难发现,相比之下,外企和国企人员社会参保覆盖率较高,而私企和个体经营参保率较低。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外企在发展过程中具有较高市场化程度,且利润空间大,十分注重企业的规范化运营,与此同时,也最大限度的为员工提供了良好的待遇。而其他企业类型的情况则完全相反,若为员工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机制,则企业自身往往会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

第7篇:社会调查的特征范文

遵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改进和加强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加大对高收入调节力度的指示精神,各级税务机关统一对个人所得税立法精神和职能作用的认识,自觉把调节高收入、缓解社会分配不公的矛盾作为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首要任务。1994年实施新税制伊始,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我局和财政部《关于加强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意见》,提出“必须注意解决好社会分配不公的矛盾,否则,将不利于调动全体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也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不仅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更重要的是可以调节个人收入、缓解社会分配不公的矛盾,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社会安定团结,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务必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切实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征管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保证把个人所得税法贯彻落实好。”实施新税制7年多来,总局和各级税务机关始终一贯地坚持和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始终把调节高收入、缓解社会分配不公矛盾,作为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着力点和归宿点,采取一系列强化对高收入行业和个人征收管理的措施,并取得了成效。

一是通过建章立制,有效地加强了对高收入行业和个人的征收管理,堵塞了税收征管漏洞;二是通过强化征管,有效地对高收入行业和个人收入进行二次分配和调节,为缓解社会收入分配不公、调节个人过高收入起到积极作用;三是通过采取措施加强征管,有效地促进个人所得税收入的增长。

采取的措施和办法主要有:

从思想认识和总体工作部署上看,连续一贯地要求各级税务机关切实加强对高收入行业和个人的征收管理。从1994年起,除个别年份外,每年总局都根据当年税收工作总的要求和个人所得税征管工作的特点,下发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工作的通知,以加强对全国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工作的指导。在这些通知中,无一例外地要求突出对高收入行业和个人的征收管理,有的明确列出当年对高收入行业和个人征收管理的重点,要求对其采取有效措施。如:1996年的通知要求,“着重加强对金融、贸易、房地产、广告、建筑安装、外国企业承包工程项目以及其他重点税源和高收入行业的征收管理,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控管办法。”1997年的通知要求,“要始终把高收入者作为个人所得税征管的重点。”并将演艺界明星、三资企业的董事、经理、建筑安装业承包人、具有特殊技能的自由职业者、经营规模较大的个体业主等列为重点征管对象。2000年的通知要求,“严格执法,抓好重点税源和重点行业的征管工作。……加强对电信、金融、保险、足球俱乐部、高等院校、新闻单位、中介机构、高新技术企业、三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个人所得税征管。”

从制度办法上看,制定和完善对高收入行业和个人加强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制度及办法。为了贯彻调节高收入、缓解社会分配不公矛盾的指导思想,把改进和加强对高收入行业和个人的征收管理落到实处,针对高收入行业和个人的特点,根据个人所得税政策精神和征收管理的要求,7年来,总局制定下发了一系列针对高收入行业和个人的征收管理制度和办法,主要有:《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纳税暂行办法》、《关于明确单位或个人为纳税义务人的劳务报酬所得代付税款计算公式的通知》、《关于对企事业单位实行承包经营、承租经营取得所得征税问题的通知》、《机动出租车驾驶员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演出市场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建筑安装业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广告市场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境外所得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律师事务所从业人员取得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业务问题的通知》、《个体工商户个人所得税计税办法》,此外,历年来还明确了对股份制企业派送红股、私人办学所得、个人医疗服务所得、娱乐业从业人员所得、试行年薪制的企业经营者所得等项具体征管办法。各级税务机关在贯彻落实总局制定的制度办法的同时,根据当地高收入行业和个人的情况,如对美容美发、餐饮、桑拿按摩、歌厅舞厅、夜总会等场所的一些职业高收入者,也制定了个人所得税征管的制度办法,有效地加强了对高收入行业和个人的征收管理,堵塞了税收漏洞。

从专项检查工作部署上看,一直把高收入行业和个人作为个人所得税专项检查的重点对象。为了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从1994年起,各级税务机关根据总局的要求,每年组织1-2次个人所得税专项检查时,总是将高收入行业和个人作为检查的重点。如1994年总局要求,“要把工资外的个人收入和各种形式的劳务报酬、各类承包、承租经营所得作为检查的主要内容,特别是要把各类公司、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大户以及其他高收入者作为检查重点”;总局在《关于做好1998年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工作的通知》中要求,“1997年,总局提出把演出市场、广告市场和建筑安装业作为专项检查的重点,并要求通过整顿使这些行业的个人所得税征管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从落实结果看,这一目标尚未完全达到。因此,1998年的个人所得税专项检查,各地应继续将这三个方面作为重点,还应对金融、保险业以及境外所得和城乡结合部私房出租业进行重点检查。”同年7月,为了规范个人所得税专项检查工作,总局制定下发了《个人所得税专项检查工作规程(试行)》,其中“第三章 范围和重点”规定:“各地应结合本地实际选定几个行业作为检查的重点。确定检查重点时,应着重选择:(一)高收入行业和个人;(二)社会关注的焦点行业和个人;……”。总局在《关于加强2000年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工作的通知》中要求:“今年个人所得税专项检查的重点行业是电信、金融、保险、房地产、足球俱乐部、高等院校、新闻单位、医疗机构、中介机构、三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据不完全统计,“九五”期间通过个人所得税专项检查增加收入近50亿元。

 

第8篇:社会调查的特征范文

1.农村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状况的人口社会学因素分析

2.呼唤学术自觉:人口社会学本土化思考

3.人口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再探讨

4.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初探

5.外国人及港澳台居民在中国大陆的人口社会学分析

6.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的社会学思考 

7.人口社会学浅谈

8.人口社会学因素对老年糖调节受损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9.人口社会学的理论特点及其实践功用

10.外出务工人员人口社会学特征和艾滋病KAB调查

11.人口社会学的课题

12.新疆高校大学生“五观”的人口社会学差异分析

13.SARS对人口社会学的挑战

14.关于人口社会学发展的思考

15.人口社会学浅谈

16.人口社会学因素对护士离职意愿的影响

17.面向现代化的人口社会学

18.人口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和理论体系初探

19.农村光棍的类型研究——一种人口社会学的分析

20.对《人口社会学》构成体系的初步设想

21.流动人口犯罪的社会学思考 

22.网络社会的群体参与——以人口社会学为视角

23.城乡老年人生活质量与人口社会学特征关联初探

24.高职护理专业不同人口社会学特征学生人际容纳状况的差异性研究

25.中国人口社会学的兴起与发展前景

26.人口社会学的研究范围

27.人口社会学的个理论问题

28.第三届全国人口社会学讨论会综述

29.流动人口犯罪原因的社会学分析及对策 

30.“人口社会学”探究式学习教学法的应用

31.试论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结构

32.深入探讨人口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国第四届人口社会学年会综述

33.第三届全国人口社会学讨论会综述

34.全国第二届人口社会学讨论会述评

35.县城不同职业流动人口社会学特征及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调查

36.第二届全国人口社会学研讨会综述

37.流动人口规模、结构及特征的人口社会学分析

38.人口社会学的基本框架结构初探

39.老年人生活质量与人口社会学特征

40.第一讲:人口社会学是研究什么的

41.当前人口社会学研究中的热点与难点——全国第三届人口社会学讨论会综述

42.不同人口社会学特征的老年糖调节受损者应对方式分析

43.第二届全国人口社会学讨论会述评

44.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委员会驻华顾问默顿斯在吉林大学人口研究所讲授人口社会学

45.理论联系实际,探索深化创新——第二届全国人口社会学讨论会综述

46.探讨·开拓·创新——全国首届人口社会学讨论会综述

47.农村流动人口研究的再思考——以身体社会学为视角

48.英国穆斯林移民的人口社会学分析

49.老年人生活质量与人口社会学特征

51.人口社会学的对象和方法50.人口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52.上海外来流动人口犯罪现状的社会学分析与控制对策

53.创建幸福家庭——人口社会学的一个视角 

54.流动人口规模、结构及特征的人口社会学分析

55.创建幸福家庭——人口社会学的一个视角

56.全面认识社会与发展中的人口——评《人口社会学》

57.不同等级医院门诊患者就医原因及其人口社会学特征

58.全国首届人口社会学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59.老年人口养老意愿的社会学分析

60.农村体育人口“二元性”分化趋势的社会学研究

61.自愿不育的人口社会学视角

62.出生性别比偏高的人口社会学分析

63.春运问题的人口社会学分析

64.一部有创见的《人口社会学》

65.人口社会学研究内容探析

66.全国第二届人口社会学讨论会述评

67.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界定

68.一部有创见的《人口社会学》

69.对加入WTO后流动人口犯罪的社会学分析

70.民族宗教流动人口社会学调查——广州市化隆拉面从业群体的基本特征调查报告

71.第二届全国人口社会学讨论会侧记

72.对“溺婴”的人口社会学分析

73.辽宁流动人口犯罪社会学分析及控制对策

74.基于社会学视角的人口就业理论探讨

75.我国体育人口性别结构的社会学分析

76.试论人口社会学的研究

77.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法律社会学思考

78.知识社会学与1950年代中国人口控制论间的竞争

79.农村流动人口的文化社会学研究 

80.公安机关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研究的知识社会学分析

81.中国人口与中国体育人口比较的社会学分析

82.影响大学生体育人口形成的多因素社会学分析

83.当代中国体育人口结构的社会学分析

84.农村人口控制的社会学思考

85.中国人口社会学的定向历程

86.社会学与人口问题

87.海宁市外来务工人员人口社会学特征及麻风病认知情况调查

88.中国人口社会学的定向历程(续)

89.我国当代人口流动的教育社会学分析

90.外国人在德国的人口社会学分析

91.从民族社会学视角看中国人口文化素质中的性别因素——兼论提高女性文化素质对和谐社会构建的意义

92.流动妇女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93.我国老龄人口健康评价指标的社会学初步研究

94.2015年德国难民庇护申请者的人口社会学分析

95.流动人口犯罪的犯罪社会学分析及其社会性防治对策

96.试论社会学研究人口问题的内容和方法

97.流动人口聚居区形成过程的社会学考察——一个城市空间转型的个案研究

98.“义庄”:创建现代农村家族邻里互助养老模式的重要参鉴——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

99.湖北地区革命伤残军人健康状况抽样研究Ⅰ.伤残及人口社会学特征

100.人口控制与社会学  

101.中国社会学2013学术年会“流动人口与城市融合”分论坛成功举办

102.影响体育人口因素的社会学分析

103.山东省青壮年劳动力人口健身观念的社会学分析

104.论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对“生男偏好”的影响

105.农村流动人口“回流”动因的社会学分析

106.人口控制与社会学

107.大型社区的人口、住房、活力与公平 上海大型社区规划理念与策略的社会学思考

108.论人口、贫困与幸福——从《人口原理》谈起

109.人口结构与生育意愿变迁的社会学分析——以改革开放为背景

110.试从社会学角度谈人口增长

111.劳动就业和社会学——讨论人口普查中“在业人口划分标准”的一些想法

11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系——基于社会学的视角

113.人口老龄化与赡养问题的医学社会学分析

第9篇:社会调查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 统计方法;健康档案;指标

Abstract Objective: To select indicators for health record using quantitative methods. Methods: Multi-method has was used, mainly including CV methods, correlation matrix methods, and factorial analysis. Results: A set of indicators were selected. Conclusion: The use of mathematic statistical methods can be taken to make up for the deficiency of qualitative methods and thus to make the selected indicators mor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Key words Statistical methods; Health record; Indicators

健康档案不但是开展和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工具,也是满足不同层级卫生服务提供者及管理者信息需求的有力保障[1-2]。在新近出台的《医改方案》[3]中明确提出,要“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而目前我国居民健康档案内容还无法满足相关要求,因此必须加快进行相关研究。

在确定健康档案内容及指标时,通常要求所筛选的指标既方便可得,又要尽量满足科学性,即具有一定的灵敏度、代表性与独立性。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数理统计方法来帮助落实这些筛选原则。

1 资料与方法

整个研究按照:提出指标获得数据筛选指标确定指标的步骤来进行。

1.1 提出指标 利用文献检索法和专家咨询法提出健康档案指标并进行充分讨论,在取得比较一致意见的基础上,初步确定需要进行进一步筛选的指标体系。

1.2 获得数据 本研究采用现场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所遵循的步骤是:设计调查表现场预调查培训与正式调查。调查表设计:主要围绕所提出的基本指标体系展开集中讨论并设计出调查表用于现场调查;现场预调查:分别在江苏省苏州市和河北省香河县进行现场预调查,根据入户预调查结果,对调查表进行了调整;培训与正式调查:为了更好地筛选指标,研究遵循城乡兼顾、东中西地区全有的原则,选定10个地区作为调查地区:江苏省苏州市、山西省太原市、广东省深圳市、四川省宜宾市、河北省香河县、浙江省桐乡市、广东省南海市、湖北省孝感市、陕西省岚皋县、甘肃省榆中县。在各地区按照等容量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进行三阶段抽样,共抽取5 402户家庭进行调查,整个调查工作于2003年1月结束。

1.3 筛选指标 (1)建立基础数据库并清理数据,描述各指标分布特征,将偏态数据正态化,为数据分析做准备;(2)利用变异系数法从灵敏度的角度筛选指标;(3)建立指标之间的相关矩阵,从代表性和独立性的角度根据相关系数的大小筛选指标;(4)利用标准化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从代表性的角度筛选指标;(5)根据上述三种数理统计方法结果对指标进行综合筛选。结合指标的专业意义,如果某指标在三种方法中至少有两种方法筛选的结果排序都很高,则该指标入选。

1.4 确定指标 (1)汇总筛选后的指标;(2)根据指标特性确定是否纳入健康档案。

2 结果

2.1 基本指标体系分类 利用系统法的原理和方法,将通过文献检索法和专家咨询法所得的指标进行汇总和整理。可将健康档案基本指标体系分为以下五大类:社会经济特征指标、健康状况指标、健康相关危险因素指标、卫生服务利用指标以及健康所造成的社会经济后果指标。在这五大类指标中,对于社会经济特征指标和记录卫生服务利用指标的意见比较统一,因此主要对其他三类指标进行筛选。

2.2 指标筛选 以调查得到的10个试点地区5 402户家庭18 774人的健康及其相关信息为基础,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对备选指标进行系统筛选。因篇幅所限,仅以失能指标为例说明筛选过程。

2.2.1 描述指标分布特征 指标基本特征见表1。表1 指标基本特征汇总表为行走情况,B2为自我照顾,B3为日常活动,B4为疼痛或不适,B5为焦虑或抑郁

2.2.2 偏态指标正态化 对偏态指标相关数据分别进行平方根或对数处理。

2.2.3 相关矩阵及相关系数 指标筛选相关矩阵结果见表2。以r0.01(90)= 0.267为界值,判断任一指标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根据相关系数的大小进行选择,以相关系数大于0.330 0为判断标准。表2 指标筛选相关矩阵结果

2.2.4 因子分析 指标筛选因子分析结果见表3。表3 指标筛选因子分析结果

2.2.5 综合筛选 指标综合筛选结果见表4。表4 指标综合筛选结果

2.3 确定指标 综合以上分析结果集体讨论确定指标。确定后的指标体系中的具体指标可以分为两大类型:第一类指标客观性强、比较稳定、需要连续获得并及时更新,适于通过健康档案记录方式来获得;而第二类指标则主观性比较强、更多涉及个人意愿、内容灵活,更适合于发挥调查手段的优势来获得。因此,在确定指标时也按这两大类分别汇总,详细结果见表5。本次研究中主要以第一类指标为主,并据此形成健康档案常规记录的基本指标体系。

3 讨论

健康档案是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全面了解和掌握社区卫生信息资源的工具。系统、全面的健康档案不但有助于分析居民健康状况、筛选高危人群和重点服务人群、作出社区诊断、开出社区处方并制定干预计划、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水平,而且可以为卫生决策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信息和依据[4]。为了实现这些功能,必然要求科学合理地设计健康档案内容及其指标。

在提出和选择健康档案内容及其指标的时候通常采用的是定性方法,比如小组讨论和专家咨询法等。这些方法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提出的指标范围比较广,而且往往更注重可得性和可操作性,但是缺乏定量证据的支持。为了弥补定性方法的不足,同时也为了满足指标筛选标准中的灵敏性、代表性和独立性要求,本研究综合采用了变异系数法、相关矩阵法以及因子分析方法。

变异系数法主要分析指标的离散趋势,考虑的是指标的灵敏性。如果指标的离散趋势小,则用于评价和区别的能力就弱[5-6];因此,将各指标按照变异系数进行排序,根据变异系数的大小来进行指标选择,就可以较好地保证所选指标具有灵敏度高的特性。

为了使所选择的指标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独立性,利用指标间相关矩阵作为挑选指标的依据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6-7];选择同类指标中与其他指标相关个数多的指标可以使其能够较强地代表其他指标,而选择同类指标中与其他指标相关个数最少的指标,可以使该指标的独立性得到保障。

此外,我们还利用因子分析作为确保所选指标具有代表性的另一个方法[8-10]。通过因子分析,我们可以提取对因子贡献率最大的指标,从而保证所选择的指标可以提供同类指标中的最大信息量。

根据各种方法独立筛选指标之后,我们主要结合专业知识和指标的实际意义来进行综合分析并加以取舍,最终确定指标并组成基本指标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基本指标体系中的所有指标的特征并不完全相同。第一类指标比较稳定、客观性强、需要连续获得并及时更新,诸如人体测量指标、对卫生服务的利用等指标,适合常规记录;而第二类指标则范围广且灵活、主观性比较强、经常涉及个人主观感受和意愿,诸如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以及未就诊的病伤情况等,适合用断面调查的方法来收集[11]。因此,第一类指标就成为入选健康档案的最终指标。此外,还可以看出,所有指标并非在同一层面上,而是可以分成个人特征指标、家庭特征指标以及社区特征指标三个层次,因此这就提示我们,在设计健康档案时也必然要分成三种,即个人健康档案、家庭健康档案及社区健康档案。表5 健康公平性基本指标列表(按特征分)

指标分类第一类指标第二类指标指标特征客观性强、稳定、适于连续收集和及时更新主观性较强、多涉及主观意愿和感受、灵活适宜获取途径常规记录断面调查具家庭年收入;家庭年生活消费支出;家庭年食品支出;家庭年衣着日用支出;家庭年交通及通讯支出;家庭年住房、水电燃料支出;家庭年文化教育娱乐支出;家庭年医疗支出;2.健康状况指标2.1人体测量指标(3):身高;体重;BMI2.2发病(2):两周发病率;特殊疾病发病率2.3患病(3):两周患病率;半年患病率;特殊疾病患病率2.4失能(2):失能率;重度失能率2.5死亡(6):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死因别死亡率主观健康(1):主观健康评分;未就诊的失能与病伤情况(7)3.健康危险因素指标3.1遗传/生理因素(2):遗传病史;体检结果3.2环境因素指标:3.2.1家庭环境(5):家庭类型;家庭人口数;人均住房面积;饮水类型;厕所类型3.2.2社区环境(5):社区类型;社区自然环境;社区人口;社区医疗机构数;社区医务人员数;3.2.3工作环境(4):是否接触毒物;是否工作条件差;是否工作时间无规律;是否交通不便3.3生活方式(13):吸烟率;平均吸烟量;饮酒率;平均饮酒量;母乳喂养率;饮食是否规律;早餐是否规律;坚持锻炼率;平均锻炼时间;是否从事有益业余爱好;平均睡眠时间;卫生习惯是否良好;是否定期体检3.4社会心理因素:3.4.1家庭因素(2):家庭负担人口比;家庭支持度3.4.2社会资本(2):人均社会团体成员数;社会交往度心理因素(6):安全感;社会信任感;生活满意度;紧张感;疲惫感;失望感4.卫生服务利用指标4.1保健(5):免疫接种率;产前检查率;平均产前检查次数;住院分娩率;产后访视率4.2医疗(5):平均门诊次数;门诊率;住院率;平均住院次数;手术率服务满意度(2):门诊满意度;住院满意度5、健康造成的社会经济后果指标5.1其他后果(4):影响就业率;造成被辞率;影响结婚率;影响生育率直接经济损失(2):医疗费用;附加费用间接经济损失(3):误工损失费用;他人误工损失;照顾他人误工费用 注:括号内数字为核心指标个数。

参考文献

[1] 顾瑗.全科医学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60.

[2] 陈春涛,程茂金.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之健康档案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1,4(5):369-370.

[3]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2009. 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zcfgs/s7846/200904/39847.htm

[4] 鲍勇. 现代社区医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0,53-55.

[5] 罗家洪,万崇华,李俊花,等.云南省卫生资源区域分类指标研究[J].中国医院统计,2002;9(1):6-8.

[6] 张罗漫,胡琳.医院评价指标的筛选方法[J].中国卫生统计,1989,6:(3):34-37.

[7] 楼超华,高尔生,贺佳.生殖健康综合评价模型的研究-生殖健康综合评价指标的筛选[J].生殖与避孕,2001,21(1):33-39.

[8] 高军,陈育德.关于国家与地区卫生状况分类与综合评价方法的探讨[J].中国卫生统计,1999,16(2):93-95.

[9] 苏志,李天霖.卫生状况综合评价指标的筛选与分类方法的探讨[J].中国卫生统计,1991:8(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