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陶艺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范文

陶艺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精选(九篇)

陶艺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第1篇:陶艺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范文

为提高校本课程的建设质量,学校在反复讨论,并征求了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决定以最富有宜兴地域文化特色的《陶艺欣赏与制作》课程建设为典型,来推进和提升我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发展和质量。我们在充分调研并查阅有关文献的基础上,与宜兴陶瓷研究所合作,制定了该课程的教学大纲,编写并印刷了一本3万多字的教材,制定了学生陶艺课成绩评定办法,聘请了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制作经验的陶研所研究员担任主讲老师,并且定期邀请宜兴的紫砂工艺大师和紫砂文化学者来校做讲座或现场制作示范。为了提高该课程开设的规范性和严肃性,从2003年开始,学校就规定该课程为学生必选校本课程,并且排入课表,享受与国家课程相同的待遇。经过多年的实践、思考和改进,课程建设质量不断提高,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在2005年江苏省第二届校本精品课程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在市内外产生了良好反响,大大地推进了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

《陶艺欣赏与制作》课程建设的初步实践和取得的成绩,使我们认识到:本土资源和地域文化是校本课程建设中值得开发的富矿,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接地气”,才能拥有生命的活力和发展的动力。

为了进一步提升陶艺课的质量和影响力,学校决定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并且把该课程的建设与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融合起来,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把它建设成为一门更具影响力的精品课程。为此,学校精心制定了《植根于紫砂文化的校本课程研究》课题研究方案,该课题被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批准为第六期教研立项课题。

在三年多的研究历程中,课题组在有关课程专家和紫砂艺术大师的指导下,修订完善了陶艺课的教学大纲,更加强调陶艺课的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修订后的大纲,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完成了陶艺课校本教材《陶艺欣赏与制作》的扩编、修订,修订后的课本容量由原来的3万多字扩展到10万多字,印刷更加精美,内容更加丰富,为进一步提高陶艺课的质量提供了保障。通过课题研究,建立起“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校本教材―教学策略―学生成绩评定”比较完善的课程形态,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范例,也对兄弟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典型案例。

2009年,省教育厅作出了以课程基地建设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决策,我校利用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全面总结提炼了十多年来紫砂文化课程建设的实践经验和“十一五”课题研究成果,申报了江苏省宜兴中学“紫砂文化艺术”校本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并得到省教育厅的批准,并且获得了省教育厅和市政府的经费支持。现已按照“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率利用”的思路,完成了方案的设计,开始了一期工程的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由最初的一门简单的陶艺课到现在的课程基地,我校的紫砂文化艺术校本课程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丰富、从粗陋到精致、从松散到谨严的过程。可以说紫砂文化艺术校本课程建设的过程,是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和动手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是学校课程开发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紫砂文化艺术校本课程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的过程。我校紫砂文化艺术校本课程建设的历程告诉我们:

(1)一所普通中学只要有追求、肯努力,完全有能力编写高质量的校本教材,开发高质量的校本课程。

(2)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充分地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关注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平台,弥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过于整齐划一的弊端。

(3)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基于学校和社区大量课程资源的支撑。课程资源的支撑正是学生发展与学校课程特色形成的重要条件。我们选择《陶艺欣赏与制作》作为重点开发的校本课程,就是因为宜兴作为有着深厚的陶文化底蕴的陶的古都,具有独特的陶文化资源,同时作为一种最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其精神内涵已渗透到宜兴人的血脉当中,由宜兴人研究和发展陶文化,尤其是其中的紫砂文化,这是最合适的选择。在宜兴集聚的陶艺及紫砂方面的人才,也为这一课程的开发和课题研究提供了人才支撑。

第2篇:陶艺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范文

[论文摘要]文章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陶瓷工艺专业方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思路及过程为基点,对高职校企合作办专业、项目工作室教学育人才的模式内涵进行了总结与思考,提出了凝练特色、提升层次、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的陶瓷工艺专业建设途径。

高职教育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本着立足地方办专业、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的宗旨,江门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以下简称江职院艺术系)于2006年设立了陶瓷工艺专业方向,培养区域急需的陶瓷工艺专门人才。在专业方向建设初期,采取传统学科体系结构的课程设置。虽然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但是将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割裂,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技能训练与企业应用的脱节。学生即使完成各课程的学习,也不知道如何在岗位实践中去应用它们,更无法覆盖职业标准和企业应用标准,达不到毕业生走出校门就是高技能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高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大力推动下,我们与陶瓷行业的专家、学者、技术骨干一起,以地方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大环境为背景,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组建能力分层、优势互补的实践教学平台,实施专业教学和职业实践一体化的项目工作室教学改革。这种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把教学、求知、做事和技能训练结合在一起,有效地促进了陶瓷工艺专业的特色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现象,需要总结和调整。

一、教学改革的先行条件

陶瓷工艺专业方向项目工作室教学改革的先行条件就是系列化实践教学平台的组建。该平台能够涵盖陶瓷工艺制作的前期、中期和后期所涉及的核心能力与关键工作过程。包括:校内的陶瓷工艺车间、数字化陶瓷设计工作站、陶瓷作品展示厅和学生作品销售门市;校外的陶瓷装饰集训营,以及在景德镇、江门、佛山、潮州等多家陶瓷企业所建立的多间校外实训基地。

其中,校内的陶瓷工艺车间近300平方米,内有拉坯机、燃气梭式窑、模具车床等多种设备和制作材料;按照企业生产流程来划分和设定室内空间。能够实现从“泥料配置、釉料配置、装饰造型、模具制作、装窑烧制”等陶瓷设计制作的整个工作环节。数字化陶瓷设计工作站包括多媒体教学设备、三维扫描仪、学生电脑、多功能一体机等设施,配置平面、立体设计软件及数据管理软件,满足数字化教学与设计训练的需要。能够承接花砖腰线图案设计、景观陶瓷设计等多个项目工作。学生作品销售门市主要为学生小组活动提供场地。在近50平方米的工作室范围内,由学生自主筹谋策划与接洽、自主搭配人员组成项目小组,全权负责店面的方式和氛围设计、作品的摆放与销售计划设计。而校外的综合装饰集训营则为合作企业内设的实训工作室,地点邻近景德镇陶瓷学院。通过完成限定的综合装饰项目设计任务,使学生在具体而真实的工作过程中,学习和掌握陶坯雕刻、施釉上色、青花等综合装饰技法,了解装窑烧制的陶瓷产品整体制作过程。同时利用景德镇“瓷都”的优势,开展渗透式的专业考察和行业调研。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对景德镇的陶瓷行业、高校进行考察,使学生了解陶瓷工艺及造型特点,感受行业顶尖发展趋势及其辐射面,使认知、体验和实践三位一体。

陶瓷工艺专业方向的各个项目工作室在能力培养方面各有侧重又相互交融,能力分层且优势互补:校内的系列工作室主要培养学生行业通用的陶瓷工艺基础知识、岗位核心技术能力以及跨行业职业能力。突出人文素养、职业素养的培育,强调工具性,体现发展性。特别突出培养学生将设计构思具体化、最终转化为现实产品的过程实施能力。校外的多个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则主要培养学生面向岗位的职业特定能力,是校内项目工作室教学的有力补充。强调利用企业真实的实践环境和行业氛围,促使学生将专业学习与行业发展规律、职业岗位能力点相结合,在任务目标的要求下,积极地实践、参与、探究和创新。

校企合作项目工作室教学平台的搭建,使陶瓷工艺专业方向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够融合为一体;使一系列特色教学项目的实施得以融会贯通;使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呈现职业性和开放性特征,为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先行条件。

二、教学改革的思路及重点

陶瓷工艺专业方向教学改革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本土经济项目的开发和实施,把真实的设计任务引入教学,并将由此衍生的学术成果投入商业运作,既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又为师生提供实战训练的机会。学生在完成第一阶段的通识教育、专业基础课学习和专业认知实习之后,马上进入将“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核心能力、专业知识”融入其中的项目工作室教学与实训。主要包括:建设“双师结构”项目教学团队、改革项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开展专业技术服务等方面。

1.校企共同组建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项目教学团队。包括艺术设计类导师、陶艺大师、企业技术骨干等,分别负责项目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使学生同时接受艺术与技术的双重影响。教学中,由陶艺大师或企业专家亲自授课,与学生进行互动和座谈。通过行业大师的亲自传授与指导,在专业领域、学习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目标等方面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方式针对性强且具有亲和力,非常适合高职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色成长。同时,定期选派专任教师到关联企业挂职,参与企业项目设计和产品开发推广,这样既提高校内专任教师的职业实践能力,又利于新项目的引进与开发。

2.设计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项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真实的、典型的项目任务的引入和承接,是陶瓷工艺专业项目工作室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关键。在项目引入之前,项目教学团队就要根据教学需要进行系统规划和全面分析。首先确定该项目工作与学生阶段能力培养的适应性,再将项目任务与职业能力发展过程中的专业学习内容、个性发展需求结合起来进行系统化处理,并设定对应的质量评价标准。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强调通过教师的信任、尊重、鼓励和引导,来发现学生的优点和发掘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位学生自信、主动地学习。在项目结束时,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有一件能够代表自己设计意念的、与主题切合的产品,并能阐述设计思想和构造机理。同时分工合作完成作品推介、展览设计、场地布置等相关后期工作。2006年以来,陶瓷工艺项目工作室先后承接了省内外多个项目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碉楼旅游纪念品设计项目的承接和实施。

作为全国著名的侨乡,江门工艺美术历史悠久,碉楼文化中外闻名。以雕楼为题材的本土旅游业也随着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成功申报而蓬勃开展,并带动了一系列的建设项目,旅游纪念品开发设计就是其一。这种特定的地区文化和习俗,往往就是支撑优秀设计的基础。获讯之后,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以敏锐的市场触觉,迅速地联系商榷,开发设计本地旅游纪念品的项目。

这一富含本土文化创造特征的真实经济项目的承接,使陶瓷工艺专业师生全面地参与到社会和市场的运作当中。首先开展的就是市场调研。在导师的带领下,陶瓷工艺专业学生对江门开平雕楼四大村落、立园等展开调研考察。了解雕楼文化,收集专题资料,分析主题,研究和构想多种新颖的设计方案。根据方案,结合各种工艺造型手段与技术,进行物化效果制作,最终把造型与传达糅合成一个整体。在此期间,导师根据学生创作的进程和需求随时提供必需的指引、帮助和解答。学生通过大量的整体与局部的试验,来丰富和实现造型,进而把握到自我独特的设计语言。经过多层次社会行业各类专家的投票评选,陶瓷专业师生所创作的碉楼工艺品在一系列设计中脱颖而出,成为打造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的首要选择。

3.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拓展专业教学的区域影响力。陶瓷工艺专业推行“逐步、递进”的职业资格培训和考核制度,先后开展了陶瓷雕刻工、计算机辅助设计、装饰美工等技能工种的鉴定考证活动。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特点,选择考取适合、实用的职业资格证书。并逐步把行业企业的要求深化到项目教学当中,使学生在完成限定工作任务并达标之后,能够直接获得合作企业工种的高级岗位资格证书。还尝试与江门二轻联社等下属企业联合举办雕刻技能培训班,为关联企业的员工提高职业能力和专业设计能力提供培训辅导,拓宽企业技术人员的专业发展之路。

4.形成帮扶政策,确保校企合作有效运作。为了更好地拓展专业教学在地区的影响力,陶瓷专业教师积极争取学院、政府和各界社会团体的鼎力支持,并促成相关的帮扶政策。例如:学院的各类设计项目优先考虑由陶瓷项目工作室来承接和完成。而完成的各类项目业务,可作为学院的科研课题进行立项申报。经院内外专家评定考核后给予相应级别的科研奖励。几年来,我们与江门、佛山、潮州等多家陶瓷企业、学校、文化宫、培训机构开展广泛的合作,安排专业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历练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同时支援企业生产。并建立组织管理机构,对学生的生产及生活各方面进行管理,以确保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的顺利进行。此外,校企双方还联合编写了《陶瓷工艺专业概论》《拉坯》等培训教材,联合开发多项新产品、定制产品等,逐渐形成校企互动双赢、共同成长的良好态势。

三、教学改革的具体成效

江职院艺术系陶瓷工艺专业方向通过校企合作,把工作室体制与项目教学融合为一体,把原有的学科课程结构转化为以项目任务为驱动、以工作过程为引导的优化创新的课程结构。使学生的被动学习和模仿性设计转化为开放性的、动态的过程性学习和创造性设计,最利于学生“工作流程中的关键性岗位知识能力”的培养。校内教师、专家技术人员作为项目经理和项目指导,不仅要精心设计好每一条利于学生成长的项目实施路线,以及小步迈进的步阶,更要对每一次挫折都进行预计,甚至设计一些需要超越常规才能达到的远近目标,同时提供大量信息资料、案例范本帮助学生分析排解,推动学生在历练与体验中融合基础知识,熟练专业技能和多角度的定义问题答案。在给予学生极大的艺术创造空间的同时,给予学生广阔的行动空间、自主的学习空间和真实的博弈空间,使学生不仅体验设计过程,也更直接地体验设计的应用价值。2006年以来,陶瓷工艺项目工作室先后承接了广东省教育博览会参展作品设计、深圳国际文化博览会参展作品设计、江职院礼品设计、陶瓷文化墙设计等系列项目。师生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级设计大赛并连续荣获奖项。学院每年均举办学生陶瓷作品展览和设计大赛,参与者众,形成了相当的影响力。

四、专业教学的发展方向

陶瓷工艺专业的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有效地促进了陶瓷工艺专业的特色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现象。例如:教学中过于强调学生的陶瓷专项技能训练,而放松了学生在综合设计能力方面的发展,使学生专业面偏窄,专业能力偏于单一。虽然首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但初次就业就进入核心技能岗位的毕业生比例不高。仍然有学生坚持把薪金待遇列为首要条件,宁愿选择并不对口但待遇高的实习和就业岗位,等等。因此,在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道路上,还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1.科学规划,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特色发展。既重视培养学生专项职业技能的项目工作室教学平台建设和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基础教学平台的建设,更重视二个平台之间的有效衔接和交叉融合,有效促进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共同提升。在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同时,尝试在现有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结合岗位能力点,增设大区域范围内应用性强、能够对原有专业能力形成支撑的模块化菜单课程,为学生就业提供多项选择。

2.完善管理,确保项目工作室的教学质量。首先要加强与企业磋商,共同研究在企业化的项目工作室教学环境中,校企共同管理的制度和方法,形成良性的校企双重管理机制。例如:建立相对应的生态竞争机制和监督评价体系来进行深层次制约。由院内外专家组成督导组,从培养学生的实际效果、社会声誉及专业影响等方面进行质量考核与评估。再如:建立项目工作室教学的定期检查机制,建立畅通的师生意见反馈渠道,及时聆听建议和解决问题,促进项目工作室教学形式更为自由和开朗。

3.提升层次,合理提高项目教学团队的职教能力与水平。应针对专兼职教师的不同背景和特长,设立合理的职教能力提升机制。例如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曾出现部分校内专任教师特别是一些新进的高学历教师,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历和实际的教学经验,不能够熟练掌握职业能力分析或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影响了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教学方法的实施的现象。对于这一部分教师,则应强化下企业挂职实践的制度要求,尽快提高其职业经历和专项技能水平。而对于从企业引进的专业课专任教师和聘请的技术导师,则可通过“一对一”的方式,适当开展教学能力和技巧方面的帮扶与培训。其中最关键的,是通过项目工作室教学机制,促使不同类型的人员发挥各自的长处和优势,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影响和服务。

4.强化特色,以特色优势拓展专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首先要发挥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平台的优势,从工艺技术、网络宣传、素质培养、思维训练等诸角度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规划建设陶瓷艺术中心网站,研制教学课件,建立多媒体素材库,开设全院性选修课程,使该平台成为不同专业学生发展个性、表现自我、乐于学习和实践创造的艺术素质培养与创新能力训练的场所。其次要发挥江门五邑地区唯一的陶瓷专业技能鉴定考证点的优势,按照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开展陶艺制作技能培训和比赛;为陶瓷企业员工及需要培训的社会人员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

5.创新创业,促进部分学生创造性发展。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创新创业已成为各行各业的核心发展理念。陶瓷产业更是新形式不断涌现,岗位内容及职业结构不断变迁。陶瓷工艺方向教学也要结合这种现状及时做出转变。加强开放性和创造性的专业建设特点,与时俱进。在突出实践主体地位的同时,实现职业定位与学生自我发展相统一的教育目标。

第3篇:陶艺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校 陶艺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9-180-02

1 中国高校陶艺教学的现状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大中院校甚至个别的中学都相继开设了陶艺课程,通过这些年的发展,陶艺教学渐渐暴露出了它的一些不合理性,

(1)在高校陶瓷专业的学科设置上存在不少问题。拉坯、泥条盘筑、泥板成型、注浆等是陶瓷成型的基础课程,除了这些,还有一些重要的课程甚是欠缺或被忽视,比如配釉实验和陶瓷烧成,在阿尔弗莱德大学陶瓷学院他们拥有相当数量的各式窑炉来烧制学生的作品。烧制过程中的不同,本身也是成就一种风格的手段。虽然烧制出不少的失败品,但学生们正是在这种过程中逐渐找到一条适合或接近自己审美和创作的途径。泥的形态与最终的烧成品之间存在很大差异,甚至可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过分注重陶艺的成型,这一方式导致学生一直是在成型的过程中来想象自己作品的形态和最终烧制出来的效果,没有自由的空间和充足的条件让学生在创作中真正体会从泥的选择到成型、釉料的配制和烧成的最终形态过程。这使他们不能通过火烧的最终形式来关照其创作过程中的得失利弊,无法了解和发现自己到底适合什么样的创作方式,当然也体会不到制陶的真正乐趣和魅力。

(2)我国高校所设置的陶艺专业课程过于受自身的局限,实际上,陶瓷的基本成型方式和装饰技法只是最基础的课程,学生所要真正掌握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既要了解本专业的历史知识,也要掌握人类的文化史和艺术史。只有拥有丰富的视觉图像和相关知识的积累,才能明辨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相依相存,才能分辨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的复杂的关系,最终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3)教育模式有些古板,虽然纯技艺的训练相比20年前有很大改进,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灌输而不是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没有获得释放。当代陶艺的创作者群对陶艺有极大的热情和吃苦的精神,但在这一教育模式下他们在艺术修养和创造力上有些先天不足。这种状况导致中国现、当代陶艺这几年的频繁活动基本上限定于一个“圈子”,或更像一场形象宣传,虽然风风火火,但是否能引起史学家们的注意从而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拥有一个相应的位置却似乎还不能确定。

2 现代陶艺教学的改进措施

2.1 更新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的信息交流是单向的,往往是教师讲授学生在下面听讲。如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及实用性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教育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所以我们必须更新教学模式,使传统教学模式向探讨式教学转变。探讨式教学是通过课堂讨论课外探讨的教学模式,教师在与学生的讨论中提高,学生在教师的教学中学习,它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陶艺课程教师在讲授完历史知识、概念、制作技艺、制作过程之后,要制定合适的创作课题。这样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亲身体验陶艺制作的程序,并掌握陶艺制作的方法和技巧。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审美倾向。对于同一个创作课题,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会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些多样化的形式为陶艺作品提供了多种可能,也决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增加了教师指导创作的难度。为了调整学生创作中的偏差,首先教师要和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去明白他们的创作意图,通过讨论使学生的创作意图和老师的建议进行有效的融合。因此在陶艺课程中,教师除了必要的讲授以外,一定要在不同的阶段组织学生进行方案阐述、展示、讨论。这样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达到教学助长的效果。

2.2 改善教学条件

大多数院校的地理位置不在陶瓷产区,他们不具备“地利”的因素。现代陶艺教学与其他课程不一样,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现代陶艺教学除了要有厂地、各种设备等基础设施外,对陶瓷泥料、釉料、地区特色等都有关系,所以这些院校的教学条件受到很大限制,师资和办学条件也都参差不齐。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开展陶艺教学首先应增加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教学基本条件,可多多安排考察、实践课程,让学生深入陶瓷产区,去那里感受陶瓷的制作工艺和过程。有条件的院校最好能在陶瓷产区设立实践基地,让学生在一个热火朝天的氛围中去实践、去创作。多邀请知名专家教授讲学,开拓学生视野,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

2.3 营造创新环境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要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就必须在陶艺制作课程教学中营造创新氛围,引导学生正确地运用创新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创新兴趣。教师必须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可以通过树立其问题意识,保持学生的创新冲动;多多分析优秀陶艺作品,使学生吸收他们的创意所在;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新兴事物保持强烈兴趣,并运用到他们的创作理念中。对学生的创作方案数量做一定的要求,通过多方案促其多设想,进一步培养其创新能力,使其坚信创造性设想越多产生优秀作品的概率越大的信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创作方案在班级中进行讨论,使其他同学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然后综合同学们的意见组合成为一个更好的想法,这种做法可以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民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创新能力。教师要和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对学生的想法予以正面的评价,使其保持内心的自由和良好的心境,营造宽容的、允许失败的专业学习氛围。

2.4 教学应重过程轻结果

对陶艺作品的评定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因为陶艺制作是结合模型制作、雕塑、产品设计等多门学科的一种体系,它的评定体系是全方位和多元化的综合系统。学生根据教师给的课题进行创作,由于受到学校软硬件影响、地区性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所以对于学生的创作评定应当和其他学科的评定方法区别对待。在陶艺教学中,创作的过程性显然重于最后的结果,任何从事创作工作的人员都会意识到创作过程基本等同于创作,设计方案的优劣在一个阶段是暂时性的。所以陶艺作品的评定应从学生在整个陶艺创作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表现及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综合考虑。通过全面的考核,促使学生保持认真、积极的学习态度,这对与陶艺接下来的课程是一个良好的铺垫。

2.5 构建产、学、研实践教学模式

陶艺是一门比较特殊的课程,它是集雕塑、产品造型和视觉传达于一体的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它不可能像其他教学一样单纯的以课堂教学为主,因此它所采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陶艺课的特殊性要求学生更多的参与到企业、公司等社会实践中去,所以我们学校教师应该嫁接起学生与企业、公司之间的桥梁,让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真正的实践当中去,这也为教师增强了更多的实践教学经验。另外,教师应鼓励专业素质好的高年级学生开设自己的工作室,鼓励他们开展个人业务,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综合素质。学校以学、研为主,企业与公司以产为主,这样我们就构建起产、学、研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

第4篇:陶艺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范文

关键词:金缮;修复;陶瓷文化;实践课程

作者简介:刘晓玉(1974-),女,江西南昌人,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保存学。

基金项目:景德镇陶瓷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金缮・绘APP”,负责人:龚晓辉,指导老师:刘晓玉。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5-0070-03

古陶瓷修复技艺,是一项以传统手工工艺为表现特征的、综合运用现代化学材料和模塑成形工具、使残损的文物艺术品得以恢复原有神韵的特殊技能。它既是一门技术,同时也是使古陶瓷再还原的艺术。金缮工艺的传统修缮法是使用由漆做成的天然粘合剂进行粘接,然后反复干燥,再在上好的漆上打上金粉等工序。这些一连串的工序当中,不仅需要高超的技术修炼,还将花费大量的时间。金缮是陶瓷修复工艺中装饰很强的一种手法,不但可以还原本已破碎的原作,还能增加另一种难以言喻的“残缺的美”。在金缮的学习创作过程中不仅能发掘创新能力,还能变废为宝,特别是在景德镇这块宝地,有很多可以使用金缮工艺之处。这也符合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惜物伶人的传统民族特性。本文拟从课程资源的开发角度入手,探讨古陶瓷修复课程教学改革中有效开发和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使教学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与时代紧密联系,贴近学生的实际,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构建金缮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框架

金缮修复课程是学校进行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本课程建设的各项工作中,通过这些参与,教师在教学观念、民族民间美术文化知识、教学及科研能力等方面,都将得到明显的发展。教师的进步与发展,既促进了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更使得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教育有了坚实的基础。

金缮修复课程框架如图1,包括“课程策划”、“学习目标”、“金缮修复/课程评价”和“文化传播”四大模块。

二、金缮修复课程建设与实施

古陶瓷金缮修复主要是通过整套陶瓷修复程序的学习,完成对古陶瓷的修复,达到对陶瓷补全完善的目标。整个课程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要方式展开的,遵循保o传承教学理念和美术教育规律进行教学开展活动。

(一)教学基本内容与要求

1.一单元主要是陶瓷修复的基础知识。了解陶瓷修复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和熟练修复工具与设备;古陶瓷修复的现状、古陶瓷修复的工具与设备、修复档案的记录;结合我国各级博物馆古陶瓷修复状态,谈谈自己的认识;学生能够掌握古陶瓷修复的设备与工具,关注古陶瓷修复动态。

2.二、三单元是古陶瓷修复实践。了解从清洗、拼接、配补、上色等古陶瓷修复的主要流程;古陶瓷的清洗与拆分、拼接与加固、配补与翻模、调色与上色、做旧与保护;结合上届美术学修复的精品,谈谈自己的认识;学生能够掌握古陶瓷修复的整套流程,关注古陶瓷修复的研究动态。

3.教学学时分配(见表1)。

4.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标准。考核方法:三件以上的金缮修复的瓷器;成绩评定:总成绩=平时考勤20%+修复成绩80%。

(二)课程策划

金缮修复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热爱民族民间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传承保护民间文化的责任感。因此,在课程的策划上应注重以下四方面:

1.实践性。在金缮修复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金缮修复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金缮修复的魅力和价值,在活动中实现动手和创新能力。

2.自主性。重视课程的理论教学,着重介绍金缮修复实践活动的基本方法。如:观察、记录、整理、操作、实践等,尤其是获得和处理信息的一般方法。熟悉掌握修复的工具与设备,设计好金缮修复的调查、修复档案的记录。

3.民主性。金缮修复课程的实施是师生合作活动的过程。因此,要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允许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和想法,有效地指导和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4.交流与合作。金缮修复课程的学习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情感、学习协作的过程。因此在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上,要尽可能地以学生为本,倡导以陶瓷文化资源为依托,寻找修复器物,引导和鼓励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本地陶瓷文化中获取信息,寻求感兴趣的器物修复。

三、“金缮修复”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实践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活动的方式[1]。教学模式是介于教学理论和具体的教学行为之间,并把两者有机联系起来的纽带,来源于教学实践,反过来又指导教学实践。金缮修复课程实践教学包含三个主要层次:

(一)教学基本程序

理论教学选定修复器物品种观察、分析实践活动活动交流修复档案的记录成果论证集体评价、总结。

(二)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方式

1.“演说式”。结合我国各级博物馆古陶瓷修复状态,让学生进行资料收集、调研小组交流课堂演讲。

2.“现场制作式”。课堂金缮修复现场制作,教师进行实践操作演示、指导。

3.“成果展示式”。学生修复作品,在课上由学生面向全体师生展示介绍。

(三)课程的评价

课程评价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课程评价的目的,在于检验课程的目标、内容是否准确适当,教学方法是否规范有效,学生对本课程是否有正确的学习目的,通过课程的实施、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发展。从学生的个性化生态素养而言,有的学生基础差,习惯于通过教书传授知识,有很强的依赖性,自主学习能力不够;有的学生基础知识较好,喜欢探究一些挑战性的问题,自主学习能力较强[2]。因此,通过对学生修复作品成绩的评定,设计评定方式、计分方式、成绩来源等,及时对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进。金缮修复课程主要从学生发展、教师课堂教学和课堂保障三方面进行课程评价。

1.对学生发展评价。主要指标包括:是否初步了解和掌握金缮修复的相关知识;能否正确认识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目的与意义;能否正确运用所学的金缮技艺进行表现尝试;能否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金缮修复及其相关文化现象进行简单分析和评述,并以口头或文字的形式加以正确的表达;能否将所掌握的金缮知识技能灵活且有创意地应用于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否通过查阅资料、亲身体验、集体讨论、观摩和评述等方式,领悟景德镇陶瓷文化与生活的关系,探究景德镇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在学习与日常生活中是否反映出保护传承民族民间美术文化的意识或行为;在学习中能否与同学进行良好的合作与交流。

2.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主要指标有:教学是否符合民族民间美术文化保护传承教育的宗旨;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正确而具体,与教学内容和学生发展的联系是否紧密;是否能围绕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实际展开教学活动,且知识内容准确精炼,方法得当有效,重点突出,知识技能难度适度;教学过程是否完整,是否体现了美术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教学中是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是否采用了有效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性的学习;通过教学,多数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的知识技能,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教师是否具有进行课后教学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否能实事求是地分析检讨教学的得失,并在下一步{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

3.对课程保障评价。主要指标有:学校是否制定了较完善的规章制度并得以有力地贯彻执行;有专门的实践活动场地,由学校配置了足够的教学实践活动工具材料;学校有固定的专项经费用于本课程的教学,确保课程的顺利实施。

四、金缮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果共享

金缮修复课程衍生的金缮・绘APP已被推荐成部级的创业实践项目。该APP面向世界,构建金缮与世界交流的桥梁,使用者不限身份地位,或金缮修复大师,或社会爱好者,抑或初学金缮修复的学生等。APP包含的内容分别是金缮作品欣赏、金缮作品交易、金缮学术交流研讨以及金缮学术文刊。

金缮作品交易是APP的一个重要部分,金缮修复师可以在平台上展示自己平时的修复件,诸多修复师的作品形成了一个金缮修复品的大市场。APP使用者可以通过在平台上直接与其看中的修复品的修复师联系,或购买该修复品。金缮作品赏析相当于向广大用户开设的一个精美金缮作品的小型展览。该部分除了会展示一个名家的巧作之外还会从众多的APP中修复师的作品里挑选出工艺精湛,能充分体现金缮修复工艺之美的作品进行赏析,并向用户推广其作品。

金缮学术交流研讨是一个金缮修复师们互相学习的区域。在此,金缮修复师可以发表自己的修复心得,或对其他修复师的作品提出中肯的意见,以提升金缮修复技艺。金缮学术文刊是一个比较正式的部分,通过这个平台,后台工作人员会于使用APP的金缮修复师中筛选出的优秀的修复师,针对其对金缮修复的热衷或传承等方面撰写成文,或采集与金缮相关的学术文论在金缮学术文刊栏。

通过商业化运营的模式让更多了解金缮、学习金缮并使从事金缮修复的人员得到一定的利益回报。对于自身来说最大好处在于能提高自身的能力、增长经验,以及学以致用。把传统技艺放在商业化的平台上宣传推广,不但符合现阶段的互联网+创业旗号、深刻落实总理强调的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因此,金缮修复APP平台的终极目的还在于对传统技艺的重拾与继承的重视,并希望通过这一平台让更多的人获利。其意义是对传统文化精神和手艺的宣扬继续。

金缮修复课程的开发与利用能够让学生认识本土本民族的艺术,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文化的认同感,使更多的人加入到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中来,成为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者和传人。

参考文献:

第5篇:陶艺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范文

一、课程开发的目的

利用校内艺术馆,营造浓郁审美氛围;从美的体验走向美的创新,打造活动型课程模式;架构各学科相互渗透的审美教育联动链,创新渗透型美育课程群;以培养人文素养、科学精神为出发点,促进学生多元发展,造就传播并传承高雅文化的公民群体。总而言之,利用独特的文化资源,开设独特的校本课程,孕育独特的精神气质,培养独特的创新潜能,从而塑造学生,朝着“科学与人文兼收,道德与审美并蓄”的方向前行;发展学校,打造最具中国人文情怀的学校。

二、课程内容的组成

1.学校层面。创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环境,将南菁高中建成美育(中国传统艺术与审美)课程的展示基地、鉴赏基地、研讨基地和创新基地,建成校本课程开发和学生成才、师资培训的实践基地。

2.学生层面。为学生创造亲历美、感悟美、表达美、交流美、创新美的自主学习和勇于实践创新的平台和机会。面向全体学生――以个性发展、特长培养为前提,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面对有专业发展意向的学生――以审美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开通培养高校专门人才的直通车。

3.课程层面。分三个阶段进行课程研究:一是对艺术形式和呈现方式的研究。这是对器具本身的形态研究,以凸显科学精神。二是对器具产生的环境即文化背景的研究,包括时代内涵、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精神,以挖掘人文精神。三是审美鉴赏、审美实践的个性化研究,以得到美的陶冶和熏陶。

以此构建三类课程:一是了解和鉴赏型的课程,如,在“书画鉴赏”课中享受艺术美,在“南菁建筑环境的文化烙印”课中领悟自然美;二是实践和活动型课程,如,在“古陶瓷欣赏和陶艺制作”“欹器的探究与复制”课中学会追寻;三是特长和发展型课程,如通过“考古”“工艺设计”课的学习,直接与高校对接。

我们通过由若干门学科组成支撑“美育”的学科群,开展对客观事实“真”的认知,对道德行为“善”的选择,对生活世界“美”的品味。拓展审美现有途径,健全和完善普通高中课程群,进行文物的考证与鉴别,达到“求真”(知识价值);探究传统艺术与文化的精神,达到“求善”(道德价值);体验艺术的外在美与内在美,达到“求美”(审美价值)。

4.教师层面。课程开发与实施,为教师构筑了提高自身知识运用能力、提升专业素养、进一步夯实专业技能的平台。通过理论导航、专家引领、案例反思、沙龙交流、论文提升、课题历练等方式,创造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通过构建自主式的“实践反思型”的教师专业发展范式,创建教师自主发展、能动发展与创造性发展的推进机制。

三、课程建设在推进

课程实施以来,一方面,因课程需要,添置了一批新的设施设备,如,可供临摹书画作品的电脑触摸屏、书画装裱工作室、艺术品布置工作室、陶艺吧等物质载体,直观、动态地显示教学内容,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以学生喜欢为第一要素,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生本教育,满足人的成长需要。

(1)教学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的教学,不再仅仅满足于生存技能的训练,将关注的目光转移到学生的精神世界建设――审美能力的建设,转移到学生的未来的幸福生活――由真落善,由善引美,以美启真,以美引善。

(2)教学手段。高效、便捷、互动的教学设施设备以及操作性、体验性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自觉性。

(3)教学目标。不再仅仅培养有一定知识技能的高分考生,而重视培养有知识、有技能、有情趣、懂生活的高素质人。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科学奠基人文,人文导向科学。

在美育课程基地的建设中,我校立足学校的自然资源开发应用课程;立足学校的历史资源丰富文化课程;立足学校的优势学科和学科优势拓展综合课程。我校开设了如下门类的美育课程群。

同时,开发高质量的审美课程,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美育课程基地的开发过程就是多学科知识的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也是教师个体在知识、经验、能力和个性等方面成长和成熟的过程。化学金牌教练从学校的文化氛围里走出,凭着智慧与热情,大胆开设了陶艺课,从泥土里嗅到了“厚德载物”的特有气息,从专业的理解走进了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带着爱,传播美。就这样,教师在发展学生的同时发展、提升着自己,从而为学校打造出一支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高、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

第6篇:陶艺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范文

一、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全面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1、讨论学校全员聘任制改革方案,大力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此方案已在八届一次教代会上通过,04年秋季全面实施。

2、推进学校人事制度的改革。进行了空缺岗位职务和年级组长的竞聘工作。

3、进一步加强年级组建设。赋予年级组长一定的权利,各年级组围绕学校工作,依据年级组工作实际制订年级组工作计划,主动、创新地开展工作。

4、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一把手”负总责、班子成员各负其责的领导责任机制;组织班子成员学习有关反腐倡廉的文件、法规、党纪条文,做到对班子成员及时提醒教育,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结合实际,强化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党支部与每个党员签订了廉政建设责任书;学校职能部门职责和领导班子成员分工明确,职权责相应,出台了中层领导班子成员考核方法,努力建设一个同心同德、求真务实、群众信任、凝聚力强的领导集体。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办好学校之本,为此我校重视对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对教师的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坚持以校本培训为主,继续抓好“青蓝工程”“名师工程”“教师职业生命质量工程”等;学校聘请了数学、英语、科研方面3位专家定期到校听课、评课,培训教师;出台了学校骨干教师认定办法和考核办法,激励广大教师为学校教育工作努力工作。

6、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安全工作,涉及千家万户,责任重大。学校从不放松对师生的安全教育,逢会必谈;学校分层分级与每一位教职工签订安全工作责任状,人人确立“安全第一”的意识;专门组织了一支安全员队伍,定期进行安全工作大检查;组织学生对自我安全意识、行为进行评分,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二、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1、狠抓养成教育。一个人的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但习惯是其重要的基础。我校以学习贯彻国家教育部重新颁布的《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蓝本,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认真开展各种形式主题教育活动。继续以争“十星”活动为抓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生活习惯等。

2、加强法制教育。邀请关工委同志来校作法制教育讲座,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共同教育,强化法制教育内容,进一步增强学生法制观念,提高学生法律素质和自我保护意识。今年国家出台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利用这个契机,本学期我校积极在师生中宣传、学习、贯彻道路交通安全的活动。主要是开展了“八个一”活动。即出好一期黑板报,办好一期专栏,张贴一条宣传标语,进行一次讲座,开展一次征文比赛,发放一份告家长书,开展一个主题班会,开展一次试题竞赛。通过“八个一”活动,学生认识到了生命的意义,认识到了遵守交通规则是多么的重要,懂得平常生活中遵守交通规则,就是珍爱生命的表现。教师也进一步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

3、办好家长学校。办好家长学校,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建设,规范家长学校办学行为,通过家长学校授课、专家学术报告等途径,指导学生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切实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

4、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学会合作。

(二)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全面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为此我从以下几方面抓好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加强毕业班工作。我校充分认识到:毕业班工作体现了一所学校的竞争力,反映了一所学校的管理水平,为此我校加强了毕业工作。一是加强领导。由一名学校领导分管毕业班工作,并且几次召开毕业班工作会议,为毕业班教师鼓干劲,共商复习策略。二是加强工作的计划性。学校制订了毕业班工作目标、措施和时间安排,各学科组制订了学科组工作计划,保证教学工作按计划、有条理地进行。三是加强了学科组团队精神的建设。在日常教学中,学科组教师共同商议如何复习,搜集题型,实现教育思想共享、教育资源共享。四是加强了培优补差。毕业班教师早出晚归,做好培优补差工作,为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无怨无悔、勤勤恳恳工作。辛勤劳动换来了成功的喜悦:我校学生毕业考试成绩达到了预定的目标。语文成绩在区中等以上,数学接近区中游水平,英语也有了很大提高。

2、加强教学研究。教导处、教科处进一步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研究,加强对学科组的指导,加强对教师工作的指导,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研究成果定期在校刊上发表。本学期进行了辅导区新课程现场会,辅导区教研活动等,提高教师实践新课程的能力。

3、加强质量监控。加强日常学科教学质量的监控、分析,提高各学科的教学质量。

(三)加强艺体卫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加强特色建设,增强学校艺术底蕴。我校在加强课程管理,加快教学改革,普及和提高学生艺术教育和素质的基础上,还进一步加强了学校艺术特色的建设,以此来提高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增强学校艺术教育的文化底蕴。(1)在学校美术教学中,开设“画信”这一新的项目,并制定了“画信”特色创建活动方案,对活动目标、途径、方法、成果等方面进行了规划和部署,努力使此活动成为师生传递思想、交流情感、陶冶情操的载体。目前,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师生反映都很好,热情都较高。我们最终的目标就是要使这项活动既成为学校美术教育的一个特色,同时,要使它成为学校校园文化、教育科研、学校德育、对外交流的重要载体,让它发挥多功能的作用。(2)在学校音乐教学中,我们组建了学校“民乐队”,努力使这支中等规模的队伍(29人)成为我校艺术教育的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我校以滨湖区少年宫为依托,“以服务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广泛开展艺术类培训班活动,开设了舞蹈、二胡、笛子、电子琴、合唱、书法、国画、泥塑、电脑绘画等培训班,一至六年级学生每人至少参加一个艺术活动。培训工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得到了家长的充分肯定,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普及的基础上,学校还建立了合唱队、舞蹈队、电脑绘画班,常年坚持训练,进一步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合唱队、舞蹈队参加区百灵鸟文艺汇演,分别荣获一等奖、特等奖的好成绩。

3、举行了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歌坛争星”“画坛争星”活动、庆“六一”趣味游艺活动等,给学生创造展示才艺的舞台。

三、加强教育科研创特色,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1、学校抓住成为“无锡市陶行知研究会实验基地”的契机,在全校掀起“学陶师陶”活动高潮。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弘扬陶行知精神;学习《陶行知论课程》,把学陶与实施新课程紧密结合起来,与实施情感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把陶行知的思想、精神落实到日常的教育工作中,落实到学科教学中,落实到班级管理中。

2、继续开展主课题《小学情感教学研究》的研究活动,与课改结合起来,形成我校课改特色,学校被区教育局命名为滨湖区特色教育(A)级学校。进一步加强情感教育主课题的实验工作,在实验班构建了目标体系,通过有计划地积极实验,让学生在知识质量上进一步扩大,能力上进一步提高。

3、办好《现代情感教育》综合期刊。本学期学校将内部办的几份报纸和校刊合并成综合性刊物,出版了两期综合校刊,并参加滨湖区校刊评选,在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四、加强学校后勤管理,全面提高后勤服务水平。

1、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完成了三号楼墙面的修理;完成了美术创作教室的装修与设施完善。

2、严格校产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物资的采购、验收、领用、保管、赔偿制度,以及伙食管理制度,使学校人、事、物确保职责明确,高效运转,有效控制。

第7篇:陶艺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范文

关键词:装饰艺术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184-01

一、装饰艺术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装饰艺术类课程实践教学发展现状

本校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设置美术学专业(装饰艺术方向)近5年,学院重视该专业方向发展。装饰艺术方向硬件设施配套逐步在完善中,先后建立了陶艺、雕塑、漆画、壁画、图形等实训室,另有壁画实训室在申报中。装饰艺术方向的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主专业课程教师均为专业美术院校毕业,任教后学院派出进行各种形式的专业能力培训。该方向学生生源稳定,固定在两个自然班级约50-60人。在发展过程中,结合我校自身特点和学科优势,本院对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专业培养计划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等不断地进行调整,总结得出建立适合市场需求,具有地方特色的装饰艺术类实践教学体系发展模式。

(二)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由于专业培养方案过分强调“厚基础、大平台”,致使专业培养计划中基础课学时过大,专业课学时相应偏少,造成实践环节学时缺失,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2.由于校内实验设备、场地及校外实习基地不足,使得目前装饰艺术类课程实践教学条件难以满足实验实习的教学需求,实践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3.没有建立较为规范的实践教学的终极考核办法,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较低,考核流于形式,使教师对实践教学动力不足。

4.个别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由于参加工作时间较短,理论知识较扎实,但实践操作技能较差,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已成为制约实践教学提高的瓶颈。

二、装饰艺术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1.重新修订培养方案,优化实践环节的设置。在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同时,本院对装饰艺术类课程教学大纲进行研讨和修订,学科内组织专业必修课教师对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研讨。根据装饰艺术行业发展的需要,将专业理论教学时数适当削减,把一些相关课程缩减合并为综合性课程。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实现课程结构的合理化。例如在壁画课程设计中可以根据当地实际位置来设计制作壁画效果图,并形成图形与文字,进行讲述与说明。

2.通过实践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意识与能力。首先,加强教师的实践意识,让本专业的教师参与工作室的建设,系统地了解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同时,从而指导和带动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其次,假期时间内学院可以派出专业教师到装饰艺术相关的工厂、企业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交流培训。如有关雕塑工厂、漆艺作坊的培训、兄弟院校组织的短期专业培训等,提高教师的的综合实践能力;另外,积极组织年轻教师参与学校组织的实验实训教学比赛,展示并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3.积极申请学校财政支持,构建一流水平实训室。拥有一流水平的实验室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近几年来,学校不断加强装饰艺术类课程实验室建设,加大经费投入,现已先后建立了陶艺、雕塑、漆画、壁画、图形等实训室,另有壁画实训室在申报中。但现在的工作室设备还不能满足做出高、精、尖的作品,有待加强和改善。

4.关注课程建设与发展,推出精品课程。装饰艺术类主干课课程如漆艺、壁画、岩彩、陶瓷、雕塑,可选择其中某项作为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的来建设。

5.在现有的实习模式上有所变化,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在进行校外实习之前,可以先在校内进行课程的训练,拓宽学生的思维。在改革实习模式的同时,加强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已先后与中国铜官国际陶艺村、佛山市南海雕塑艺术工艺厂 、深圳市自在广告策划有限公司等单位签定了实践教学基地协议书,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及联合培养基地。

6.加强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培养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项目等竞赛和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和专业实践能力。

7.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毕业设计是大学本科教学中最后一项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检验。加强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管理,对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和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毕业设计选题、开题报告、中期考核、毕业答辩等方面作了相应规定并严格实施。近年来,本院装饰艺术方向的毕业设计环节、管理制度健全、过程管理严格、毕业设计题目围绕专业实际应用,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三、结语

第8篇:陶艺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校;陶瓷产品设计;教学

一、现代陶艺教育现状

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在工业产品还未像今天这么名目繁多的时候,陶瓷对人们的生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陶瓷在中国有着悠久而璀璨的历史,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享誉世界的名瓷。陶瓷也是古代中国重要的外贸商品之一,它为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陶瓷艺术在中国发展得益于勤劳的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是他们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将古代中国的陶瓷艺术带到了全世界。历史上,中国传统的美术教育以师傅带徒弟的教育方式为主,西方教育理论的传入对中国美术教育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现今中国的艺术教育是建立在西式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培养了大量的美术专业人才。就陶瓷艺术而言,传统的中国陶瓷艺术教育大多是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在各大陶瓷产区进行的。现代教育理念的推行也为陶瓷艺术教育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从20世纪初我国建立第一所陶瓷艺术教育学校至今,中国的陶瓷艺术教育已经遍地开花,形成了系统的教育方式。国内的许多高校都有自己的陶瓷艺术教育工作室。这改变了传统的陶瓷艺术教育,高校的陶瓷艺术教育不同于陶瓷工匠的培养,而是以陶瓷艺术设计为主要教育内容,设计和创新是现代陶瓷艺术教育的主要教育理论。近年来,我国的陶瓷教育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一些普通高等学校也纷纷建立起了陶瓷艺术工作室,条件好的还建立了本专科专业。一般的综合性大学也在美术类或设计类专业中开设了陶瓷艺术的相关课程。这对于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促进全民认识陶瓷艺术、推动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陶瓷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作为一名普通高校的陶瓷艺术教育者,笔者近年来密切关注乐山师范学院产品设计专业陶瓷产品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乐山师范学院是一所综合性高校,笔者所教的学生都属于非陶瓷专业的学生,而不是系统地接受了前期课程训练的学生,他们的陶瓷基础知识较为缺乏。面对这种现实情况,笔者思考如何进行教学,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让学生更加全面地学习陶瓷产品设计课程,这是教师的职责所在。

二、乐山师范学院产品设计专业现状

产品设计专业在国内多数普通高校都有开设,其定位各不相同,多数偏向于工业产品设计,亦有各校根据自身艺术教育的特点而设立的较为狭义的产品设计方向。不同的培养方向,教学内容也各有侧重。乐山师范学院地处旅游胜地,开设有产品设计专业。乐山师范学院产品设计专业确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以旅游纪念品为主的产品设计与制作的人才。既然是培养出以旅游纪念品为主的产品设计与制作的人才,所有的教学基本围绕着这个大方向。这样的培养目标的好处在于使高校服务地方,高校与地方社会经济相结合,能为社会培养出大量的专业人才;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乐山师范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缩小专业范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符合国家对普通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这样的培养目标的弊端有以下几点。一是专业方向小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会逐渐加大,对学生的就业有一定的不良影响;二是专业方向会影响这学生的设计思维和艺术视野,较小的培养目标会使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变弱。任何教学改革都会有一定的利弊,教师只要权衡利弊,科学、有效地制订适合学生的培养目标,就能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

三、乐山师范学院产品设计专业陶瓷产品设计课程改革探索

乐山师范学院2009年建立陶艺工作室后便开设了陶艺相关基础课程,这极大地丰富了乐山师范学院艺术教育的内容。经过几年的发展,乐山师范学院由几乎每个专业都上陶艺课程逐渐转变为以产品设计专业为主开设陶瓷产品设计课程。陶瓷产品设计与制作是产品设计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目前开设的课程有现代陶艺基础、陶瓷产品设计与制作、陶瓷模型设计与制作三门主干课程。从近年来的艺术教育实践看,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够学会如何利用陶瓷材料做出一定的设计作品并制作出成品。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在与学生的探讨中了解到课程本身存在的问题。如,部分学生反映一门课的学习才刚刚进入状态课程就结束了。陶艺基础课程开设于第一学期,总学时为64学时。一般情况下,毫无基础的大一学生通过努力,在课程结束时基本掌握一到两种成型工艺是十分难得的。现代陶艺产品设计与制作一般开始于第五学期,总学时为128学时,其中有64学时为外出考察,导致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设计,也难以做出优秀的设计作品。模型制作课程一般开始于第六学期,总学时为64学时,其间学生不仅需要进行模型设计,还需要进行模型制作,教学效果欠佳。由此可以发现产品设计专业陶瓷产品设计课程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程跨度大;二是课时安排较为紧张;三是课程安排本末倒置。笔者分析这些问题,总结出以下几点意见:其一,对于乐山师范学院这样的综合性高校而言,开设陶瓷产品设计课程前需要进行验证,这样才能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安排;其二,学科方向的细化、培养方案的制订需要兼顾各方面的教学需要;其三,教学方法改革应当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陶瓷产品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我们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新的培养方案中课程安排更加科学、合理,相信未来的教学中不会再出现类似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一门课程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如现代陶瓷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现代陶瓷产品设计与开发需要大量的学科知识积累,不论是工业陶瓷产品、日用陶瓷产品,还是陶瓷旅游纪念品,在进行产品设计之前,设计者必须全面了解古今中外陶瓷的发展历史。这就要求在课程开课的前期开设一定的相关课程作为铺垫,如中外工艺美术史等相关课程,这样才能拓展学生的设计思路,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其次,在陶瓷产品设计与制作阶段,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陶瓷学科知识,如陶瓷成型工艺、装修工艺、烧制工艺等,这些与陶瓷相关知识的储备会影响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不能指望凭借一门课程使学生学到所有的专业知识。如果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过于注重向学生传授技能知识,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教学时间,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教学时间就会相应地减少,这种做法不符合课程培养目标。解决的方法是,在前期的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开设相关课程,如传统陶瓷成型与装饰、陶瓷烧造、陶瓷工艺学等相关基础课程。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陶瓷产品设计课程的过程中做出真正的、成熟的设计产品。最后,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必须着重培养学生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设计能力。设计是各方面知识的综合,优秀的设计能充分体现出设计者的知识与能力水平。以陶瓷为媒介的产品设计涉及材质的定性问题,此外,以陶瓷为媒介进行设计必然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样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设计思维和设计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陶瓷设计能力是首要目标。二是制作能力。普通高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贯穿于日常教学中。陶瓷产品设计课程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类课程培养学生手、眼、脑的协调能力,这种能力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普通高校的陶瓷产品设计课程具有重要的作用,相关教育者应深入研究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以提升教学质量。当然,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会面对许多困难,也无法要求学生都像专业院校相关专业学生那样深入学习,但是不断改进、完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让学生学到陶瓷产品设计的相关知识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目标,也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邱耿钰.陶瓷烧造.大象出版社,2010.

[2]杨永善.说陶论艺.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

[3]韩美林,杨晓阳.首届国家陶艺教育年会论文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第9篇:陶艺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 民族陶艺特色专业 坭兴陶 校中企 企中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062-02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把产教融合作为基本理念贯穿到新时期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强调“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并将深化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产教融合要求职业院校依托产业办专业,依托专业促产业,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浑然一体的办学实体。因此,行业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依托地方特色产业建设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是指该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准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并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是一个具有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专业。特色专业往往具有比较鲜明的地域性,它的发展壮大常常与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职业学校依托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特点建设特色专业,往往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在地方政府及坭兴陶行业企业的帮助和指导下,根据地方特色产业――坭兴陶,在2011 年开办了民族陶艺专业,通过实施校企合作双赢办学的育人模式,目前该专业已成为学校特色专业、学校的名片,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钦州坭兴陶作为一种传统民间工艺,至今已有 1300 多年历史,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目前,随着北部湾经济的发展,钦州坭兴陶产业也赢得了迅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钦州市坭兴陶生产经营厂家共有 180 多家,并以每年 10% 的速度增长,直接或间接从业人员近万人,该行业实现年总产值近 8 亿元。目前,坭兴陶产品远销东南亚、欧洲、美洲以及我国港澳台等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全行业均处于盈利状态。然而,随着坭兴陶产业的不断发展,需要大批陶艺专业方面大师和技术人员,目前人才紧缺已成为制约钦州坭兴陶发展的瓶颈。据预测,在未来几年内,钦州坭兴陶企业尚缺省级以上大师约 50 人,市级大师约 100 人,陶艺技术人员约 1000人。在目前的形势下,只有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才能解决陶艺专业人才紧缺的问题,这为学校开设特色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双赢办学的育人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民族陶艺特色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双赢办学的实践

民族陶艺的传授在传统上都是采用手把手传授技艺的方式进行的,因其方式方法较落后,这一育人模式不管是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对人才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因此,只有基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通过实施校企合作双赢办学,使企业参与到育人的全过程,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才能有效解决企业人才紧缺及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的问题,并实现“招生即招工、进校即进厂、毕业即就业”。

(一)以“校中企”模式实施校企合作办学。“校中企”就是职业学校依托已有的教学实训基地而建立的实践教学平台,由学校提供生产场所,配套基础设施及实训设备;企业带资金、带技术、带产品及技术人员,通过利用学校的设备,进行产品开发和生产。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工学结合的实施性教学生产方案,力求在生产过程中融入教学内容。“校中企”建立的目的是使学校的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紧密结合,在校园内创建一个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使学生在校园内就能亲身体验到企业生产及企业文化,该基地既能满足学校教学的需要,又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求。目前,“校中企”合作企业有广西钦州坭兴陶艺有限公司和广西钦州北部湾坭兴玉陶有限公司,基地建设有拉坯、雕刻、烧制、打磨、包装、展销等实训车间,并配备有大师工作室 4 间。其中,拉坯成型工作室可进行坭兴陶手工拉坯成型、修坯、压坯等三项操作;雕刻装饰工作室可进行平雕、浮雕、线雕、镂空雕刻等多项操作;烧制工作室可烧制高度为 1.4 米以下、直径为 0.9 米以下的坭兴陶艺术陶制品及日用陶制品。在基地里,教师掌握了技术,学生参与了生产,生产产生了效益,实现了校企双赢。

(二)以“企中校”模式实施校企合作办学。“企中校”合作模式是指由企业提供场地,配套基础设施,学校与企业共同投资添置生产设备,按股份制运作模式对实训基地进行管理,既面向社会进行经营服务,又作为学校实习教学场所。车间内预设有学生专用的实训场地和设备,并约定好教学实习内容及实训时间,基地也可作为企业的子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负责订单、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设备维护,学生以教学实习或顶岗实习的形式参与。目前“企中校”实践教学基地主要是与钦州市三鸿陶艺有限公司共建,该基地设有拉坯成型、雕刻装饰、堆雕泥塑、烧制、打磨等多个车间,能提供 50 多个工位供学生实习。学校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参与生产,在生产中学习技术。在基地里,学生不仅学习了专业技能,还学习企业营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实践证明,学生在该基地进行实训,不仅工作认真、生产效率高,对新技术、新工艺掌握快,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曾在该基地实习的毕业生多数都愿意留下来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解决了企业“招工难、用工难”问题,由于技术好、留得住,他们很快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深受企业的欢迎。

三、校企合作办学,实现校企共赢

“校中企”“企中校”教学平台的建立,对企业来说,一是解决招工难及技术人员紧缺问题,目前学校平均每年为坭兴陶企业输送 100 多名毕业生。二是协助坭兴陶行业企业进行岗位培训及新员工入职培训等,该平台每年面向社会进行坭兴陶艺技能培训 300 人次以上。三是共享科研信息及技术攻关、解决生产中遇到技术难题、开展学术交流和技术创新。例如,由陶艺大师及学校专业教师共同攻克的堆雕泥塑工艺,日前已取得较大进展,制作出许多深受市场欢迎的坭兴陶作品。对学校来说,一是解决了实训场所及实训工位数不足、实训耗材消耗大、教学成本过高等问题。二是有利于解决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的问题。三是有利于学校特色专业的教师培养与成长。通过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实现了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之间双向参与,共享双赢。四是有利于学校实训场所及设备更新换代。通过校企资源共享,解决学校由于资金不足而无法为学生提供与时俱进的实训场地,造成学生的职业能力达不到企业要求的问题。五是便于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和扶贫工程。学生参与生产或经营,企业从所经营的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学生劳动报酬、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等,为学校开展勤工俭学、职教扶贫工程创造了条件。

四、校企合作办学,凸显特色专业建设效果

通过实施“校中企”“企中校”育人模式,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民族陶艺特色专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一是打造了一批技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近两年来,学校有 2 名教师被评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5 人被评为市级工艺美术大师,有 4 人建立了个人工作室。二是开展技术创新,推广坭兴陶制作经验,解决设计及技术难题。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大师以校企合作为平台进行技术研究及技术创新,不断取得丰硕成果,例如,与企业大师合作的作品《九龙瓶》荣获 2015 年“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采用堆雕工艺创作的作品《壮乡神尊》荣获 2016 年全国“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银奖,取得外观设计发明专利两项。三是校企合作编写专业校本教材及制订坭兴陶企业岗位技能标准。目前,企业大师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编写并出版了 6 本陶艺专业方面的校本教材,所制订的《坭兴陶企业岗位技能标准》目前已被陶艺行业试用。四是学生或学生作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展评取得优异成绩,为学校争得荣誉。近几年来,学生及学生坭兴陶作品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全区或全国技能比赛、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中国工艺美术“金凤凰创新杯”、广西工艺美术“八桂天工杯”等评选活动,屡次获奖,从 2012 年至2016 年 8 月,共荣获部级奖项 30 个,省级奖项 14 个。

总之,职业学校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学校特色专业特点,与有实力的企业构建“校中企”“企中校”教学实习平台,是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合作双赢的有效途径,是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办学模式的有效措施,对提高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谢丽辉.“校、企、地”文化融合视野下石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2(10)

[2]刘永福.民族陶艺术设计与制作精品课程的创建及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15)

[3]张晓华.校企联动双赢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广西教育,2016(6)

[4]李加旺.职业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J].广西教育,2013(10)

[5]李加旺.机电专业“校中企”实践平台的构建及应用[J].广西教育,2015(3)

【基金项目】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改重点课题“广西中等职业教育示范特色学校建设的实践探索”(桂教职成[2012]35号);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改课题“职业学校特色专业实施产教深度融合k学的研究与实践”(GXZZJG2016A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