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市场的前景分析范文

旅游市场的前景分析精选(九篇)

旅游市场的前景分析

第1篇:旅游市场的前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 公共产品 定价机制 二级市场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季节性是旅游产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对景区生态环境和游客感应环境及旅游经济效益产生了很大影响。当前国内研究主要关注旅游季节性的特征、成因、影响、对策等方面。也有学者建立博弈模型、定价模型对季节性进行分析,但都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景区门票定价的可行方案。

在我国,旅游旺季景区资源的稀缺性是客观存在的。对于具有公共属性的景区来说,其所提供的服务数量有限。在当前旅游供需严重失衡条件下,由于对环境生态承载力的忽视,使得旅游景区过多的关注于游客数量和消费水平,而不是关注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升,景区的管理与运营进入恶性循环,最终的结果是,旅游消费者消费体检价值下降,强化了其对由于景区门票定价合理性的质疑,满意度下降。对于旅游景区来说,接待能力的不足,导致其侵占绿地植被,破坏自然景观:旅游污染物的产出量超出了旅游地生态系统的净化与吸纳能力,致使旅游资源和环境退化,唯一的回报就是获得一点经济利益,付出的却是重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惨痛代价。近几年中,门票收入在景区营业收入中的比重居高不下,景区接待游客的数量屡创新高,如表-1所示。提高门票价格来控制客流的措施在现实中起不到任何作用,公众舆论压力下的涨价行为屡屡被看成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并且实践调查发现,门票收入中用于环境保护的比重又微乎其微,这又加剧了外界对景区门票涨价动机的质疑。

目前,国内景区价格制定基本形成了中央定价、地方定价和政府调控下的企业自行定价三级并存的定价管理体制。由于旅游景区价格涉及的内容广泛,制约因素复杂,在价格制定方法、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争议。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争议,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供求被人为的割裂,旅游活动过程中旅游消费者“被涨价”了,没有任何参与定价的渠道,对于景区门票价格确定上没有任何发言权,所谓的消费者听证会也不过是流于形式,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在旅游景区产权自然垄断的前提下,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景区给出的任何价格。消费者用货币选票投票的权利在巨大的需求规模下已经无法发挥其功能。

二、景区门票定价乱象的机理分析

景区商品交易是产权的交易,有什么样的产权制度就有什么样的交易行为。因此,我国现存的自然文化遗产景区的产权制度安排及其衍生的管理体制是导致遗产景区门票价格定价误区的根本原因之一。为彻底厘清旅游产业的产权关系,本文将旅游景区包含的产业内容划分为休闲产业、游览观光产业、配套支持产业。休闲产业和配套支持产业,属于市场经济范畴,利用市场方式进行资源的配置与调节便可以达到最优,而游览观光的产业内容――(自然与人文)景区资源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属性,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手段加以开发、利用。

显然,正是由于产权公有属性以及经营目标的复杂性导致旅游景区在使用价格机制等市场手段调节供需时的遮遮掩掩,进而导致了包括价格机制在内的市场机制的无所作为。稍加分析便可以理解当前关于旅游景区门票价格机制争议的诸多困惑(如图-1所示):一方面,旅游景区供给主体模糊不清(游客本身作为合法公民也是旅游景区所有者的一个组成部分),需求主体无法参与,门票收入支出信息不公开,旅游消费者所获效用与所支付的货币成本之间被完全割裂开来,公众出现质疑是很正常的。另一方面,旅游景区类型的多样性(如,旅游、科研、宗教、军事等)、经营目标的多样性(经济目标、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等)以及业态多样性(景区包括了公共属和私营业务等多种业态)也是导致旅游景区门票定价机制争议的重要原因,并且进一步导致价格机制在调控旅游淡旺季客流过程中的失灵。

图-1 旅游景区门票定价机理分析

综上所述,在旅游景区门票定价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市场与政府规制的双重失灵,价格机制、评级制度以及政府的管理体制已经无法保障旅游景区的安全、平稳运营和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旅游景区门票定价机制体系――旅游景区门票的二级市场模型

根据当前旅游景区的产权特点和旅游景区经营的多重目标要求,本文引入了市场经济体制中一种重要体制安排――二级市场定价模型,并构建了旅游景区门票定价二级市场模型(如图-2所示)。

本模型的主要功能在于为旅游景区门票定价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平台,保证市场机制在调控供给和需求的有效性,并且同时能够兼顾旅游景区公有属性所要求的公平、公正性。

旅游景区门票定价二级市场模型的构建流程如图2所示:

首先,由政府建立专门的旅游景区经营管理审核机构,明确相应的审核指标体系,对于具有公共属性的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接待设施容量、交通容量等诸多指标进行准确核算,确定景区的接待量,也即是旅游景区可以发行门票数量。在此基础上,根据景区经营成本和收益、运行情况等指标确定景区门票的发行价格、发行周期等。同时,旅游景区建立网站滚动旅游门票的相关信息。

其次,建立景区门票一级市场平台,该市场指的是门票发行市场,在这个市场上门票承销商(例如,旅行社、航空公司、酒店等旅游企业)可以认购政府部门核准景区发行的门票。通过一级市场,景区筹措到景区运营、环境维护等所需的资金,而承销单位或个人可以获得景区的门票,并且收益和风险自担。每一个景区接待总量均按照全国行政区域划分分配门票承销数量。尽量保证旅游景区门票发行在全国发行时的区域均衡与公平(例如,可以通过人口规模确定各区域的门票数量),门票一旦售出,只能通过二级市场自由买卖流通,发行单位不提供退票服务。

再次,建立相应的门票流通二级市场平台,二级市场指的是门票流通市场,是一级市场所发行的门票进行自由市场交易的场所。游客有自由购买和销售的权利,溢价折价完全由市场决定。

最后,针对国际旅游市场,加大宣传,采用统一信息平台以及国内门票二级市场接入服务,保证国外游客可以顺利的通过二级市场获得所需的景区门票。同时,建立相关跨境发行平台,接受国外景区的加入,形成联盟,逐步走向全球化合作模式。

四、旅游景区门票定价二级市场模型的意义

具体来说,旅游门票二级市场定价机制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消除旅游旺季接待压力:将缓解我国旅游景区游客井喷造成的诸多负面效应:景区超负荷接待导致旅游资源和各种设施的过度损坏;交通拥堵,航班、车次、汽运高度紧张,安全事故增多;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景区休闲、支持配套产品价格的暴涨;接待量剧增,使服务质量下滑,消费者利益受损;投诉率的提高,迫使许多旅行社人为压缩业务量等。

2、平衡游客分布结构:有助于平衡旅游热点、旅游温点、旅游冷点的游客接待,利用价格使得游客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布合理化。

3、二级市场定价机制可优化收入分配:对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说,旅游消费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奢侈品,可以利用其消费价格优化收入分配,减小我国日益增大的贫富差距,。

4、二级市场机制透明的自由交易定价,消除了社会各界对景区门票涨价的质疑,有利于行业的社会认可度和接受程度,提高信誉。

5、由旅游景区经营评估机构确定的门票发行数量,可以彻底控制景区游客接待数量,对景区环境治理和恢复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防止旅游景区的相关企业以实现短期经济利益而损害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一级市场采取的区域平衡措施可以充分反映景区的公共产权属性。

五、结论

旅游景区二级市场定价模式,将旅游景区的公共产品属性与市场机制很好地隔离开来,即保证公共资源的公平原则,又能保证旅游门票在旅游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调节作用。一级市场采取公共产品的定价模式,完全根据其成本确定其价格,但此时价格没有考虑市场需求,所以在此基础上利用二级市场,完全由市场机制确定其最终价格。该定价模式首先可以准确获得旅游景区的客流量数据,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极大的避免了旺季旅游景区资源的过度使用,造成的环境破坏、交通堵塞以及其他的经济及社会成本。其次,通过市场机制确定旅游景区这一具有公共属性的稀缺资源的最终消费者。最后,该种定价模式对旅游淡季的需求也存在一定的提升,在旺季被抑制的旅游需求会在旅游淡季得到释放,可以消除旅游淡旺季的巨大差异。

[基金项目] 本研究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2AJY008)和2012安徽省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2012SQRW239)资助。

(作者:黄和平,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安徽工商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产业经济;刘颖,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陆林 山岳风景区旅游季节性研究一以安徽黄山为例[J]地理研究.1994,13(4),50-58

[2]张捷, 都金康, 周寅康, 等. 观光旅游地客流时间分布特性的比较研究[J].地理科学,1999,19( 1) : 50- 54.

[3]陆林, 宣国富, 章锦河, 等. 海滨型与山岳型旅游地客流季节性比较[J] .地理学报, 2002, 57( 6) : 731- 740.

[4]卢松, 陆林, 王莉, 等. 古村落旅游客流时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地理科学.2004,24( 2):250- 256.

[5]牛亚菲. 北京市旅游客流时空分布特征与调控对策[J].地理研究, 2005,24( 2) : 283- 292.

[6]李团辉. 浅析旅游节性表现及成因[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17( 2) : 137- 140.

[7]钟静, 张捷, 等.历史文化村镇旅游流季节性特征比较研究[J].人文地理, 2007, 96( 4) : 68- 71.

[8]张朝枝, 保继刚.休假制度对遗产旅游地客流的影响[J].地理研究,2007, 26( 6) : 1295- 1303.

[9]田勇.孙艳梅旅游景区门票价格模型确立研究[J]价格月刊,2007(2)16-18

[10]张成杰.傅云新旅游景区收益管理框架分析与策略初探 商业时代 2007(1)98-99

[13]马永立.谈俊忠.万绪才.张安制定风景区门票价格数学模型的研究[J]经济地理2000(1)93-98

[11]王晓东;段治平;李佳风景名胜区门票上涨与收益管理定价方法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9(02)46-50

第2篇:旅游市场的前景分析范文

王凤仪(1987—),女,汉族,安徽阜阳人,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经济研究;鲁峰(1955—),男,汉族,山东滕州人,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系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安徽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2011YJSCX027)资助。

【摘要】 夜间旅游是相对于白天而言的休闲旅游形式,为城市旅游发展和形象改善,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使消费者体验多元化旅游产品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河湖夜游作为夜间旅游的一种类型,能够带给旅游者特殊的亲水体验。本文从夜间旅游的概念出发,以蚌埠市龙子湖为例,运用RMIP模式研究龙子湖夜游现状以及开发策略,注重龙子湖夜游开发中文化元素融入,对打造蚌埠城市名片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夜间旅游;河湖夜游;旅游开发

一、夜间旅游与RMIP分析模型

本文以城市河湖为研究对象,选取夜间这一特定时间段,研究河湖在夜态环境下旅游开发问题,运用RMIP模式对河湖夜游进行探索,首先对夜间旅游和RMIP模式进行阐释。

(一)夜间旅游

夜间旅游也就是当下的“夜旅游”,是在当代城市功能完善、人们消费水平提高和闲暇时间增多的背景下悄然而生,目前城市夜间旅游日益成为发展城市经济新动力、打造城市名片、建设休闲城市的必要因素之一。宋雪茜从旅游目的地居民、外地游客和旅游目的地三个方面对夜间旅游内涵进行阐释,这是最早对夜间旅游的概念界定。常利萍指出夜间旅游以旅游或休闲为主要目的,其中包括夜间景观、夜间娱乐、夜间休闲、夜间演艺、夜间消费等活动项目。曹新向指出夜间旅游是相对白天旅游而言的休闲旅游形式,它一般指游客从晚上19点到24点的旅游活动,不仅包括外来游客夜间旅游活动,也包括当地居民晚间休闲旅游活动[1]。目前国内对于夜间旅游概念多侧重于时间维度和旅游主体、旅游活动内容界定。夜间旅游虽然在午夜以后有所减少但在24点以后仍有夜游活动,尤其是在新年圣诞等特殊节日夜间旅游持续时间更长,因此概念界定延长夜游活动时间、凝练夜游活动项目,夜间旅游是指从日落到深夜,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进行以休闲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包括夜间观光、夜间购物、夜间娱乐、夜间餐饮等。在当代,人们多愿意在夜间闲暇时间出游,这种现象在周末更为突出(如图1),夜间旅游开发满足了旅游者夜间休闲旅游需求,实现了与白天旅游差异化竞争,不仅丰富游客行程,延长游客滞留时间,而且还丰富了当地居民夜间生活,由此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延长了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

夜间旅游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时间性,夜间旅游特指从日落开始夜幕下的旅游活动,在时间上具有严格限制性;我国大部分地区多属季风气候,季节差异大,冬冷夏热,使得夜间旅游呈现季节性特点。第二,休闲性,夜间旅游产生之初是为了缓解旅游目的地居民白天工作压力、丰富游客旅游体验,无论是外来游客还是当地居民,他们夜间出游通常以休闲活动为主。第三,地域性,地域差异塑造不同夜间景色,旅游目的地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特色,开发夜间旅游资源时,应深入挖掘当地文化特色,以文化为着眼点,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夜景氛围[2]。

夜间旅游发展之初由于城市夜间基础设施不完善、城市经济不发达夜间旅游呈现规模小、发展水平有限的特点,被认为是白天旅游延伸;随着夜间需求扩大,城市建设日益完善,夜间旅游成为独立的旅游现象。根据夜游形式可将夜间旅游产品分为表演型产品、参与型产品和景观型产品,依据夜间旅游的活动内容可将夜游产品分为古镇夜游、夜游广场、河湖夜游、夜间步行街购物等。

(二)RMIP模式

针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区域旅游开发出现旅游产品结构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吴必虎(1999年)提出昂谱(RMP)分析理论,在对R性分析(Resource Analysis)和M性分析(Market Analysis)基础之上进行P性分析(Product Analysis),最终提出以旅游产品为中心的规划框架。昂谱(RMP)模式注重基于对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和市场需求状况科学分析下产品创新开发,结合产品创新的外部环境,遵循一定的操作性框架,即所谓有理念、有线索、有格局、有层次的四有产品开发模式,实现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成功转化[3]。

RMIP模式是昂谱(RMP)分析的延续和发展。杨新军、张祖群在《成熟型旅游地的RMIP拓展研究——西安市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思路》(《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年)一文中首次运用RMIP区域旅游模式,将形象(Image)正式纳入了RMP模式中。在旅游产品或旅游项目开发和研究中,资源、市场还有形象都是予以考虑和研究的重要因素,其中资源是产品开发的基础,市场是产品开发的导向,形象是产品开发的灵魂,在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三者缺一不可。根据RMIP模型,改进以旅游产品为中心的规划框架(如图2),将形象元素纳入规划框架。

二、河湖夜游

河湖夜游属夜间旅游产品类型,是依托河湖资源发展起来的。桂林以大型舞台表演为核心开发夜间旅游,突破人们对山水观光的旅游形象定式,成为河湖夜游产品开发的早期典范。城市中河湖夜游主要以打造夜间风光带为主,如南京从的十里秦淮风光带、苏州的“夜游山塘古街”、“夜游水乡古镇”;郑州的夜间旅游丰富多彩,黄河风景区从2005年夏推出“沐浴黄河风”大型消夏夜间游活动。近几年,我国城市河湖夜间旅游稳步发展,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活动内容日趋多元化,水文景观与文化紧密融合,在夜间大环境下带给游客与众不同体验。

河湖夜游除了具有夜间旅游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其独有的特点:第一,脆弱性,河湖自净能力有限,超过河湖自净能力,会出现水体污染;河湖的脆弱性还表现在一旦水体污染就很难治理,还原河湖原貌更是一项巨大工程。河湖夜游应当在对河湖环境容量和游客行为特征进行科学分析基础上,合理调节河湖夜间游客接待量。利用河湖夜游季节性特点,淡季维护河湖生态,以实现河湖旅游可持续发展。第二,连续性,河湖旅游景点大多分散在河岸,形成狭长沿湖风光带。夜间旅游较白天旅游视野受到一定限制可供观赏的景点减少。针对这一情况,河湖夜间通过光、载体有重点地打造夜间景点,通过河湖,将这些景点有机地串联起来,实现“以点连线、以线织面、整体打造”的河湖夜游开发理念[4]。第三,可进入性,较之其他生态旅游景点(森林、高山等),河湖尤其是城郊河湖可进入性较高;并且大多数河湖免费开放,河湖在市中心或城郊,交通通达性高。

三、龙子湖夜游开发现状分析

龙子湖风景区位于安徽省蚌埠市龙子湖区境内,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部级生态示范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有“中原西湖”之称。龙子湖三面环山,山水相依,伴随蚌埠城市化快速发展,已从“城郊湖”变成“城中湖”,龙子湖风景名胜区成为集自然、人文景观和文物古迹于一体的综合性风景区。龙子湖自开发就注重对河湖夜景的打造,通过夜间照明技术展现夜态湖泊,丰富旅游者夜间休闲活动。龙子湖夜景打造已经成熟,但仅靠夜景不足以支撑夜游项目的运作,夜景只是景观条件,夜游开发还需要丰富内容提高产品吸引力。

(一)R性分析(Resource Analysis)

龙子湖占地约7.8平方公里,湖面南北长约8公里东西宽450~1400米,周围有曹山、雪华山、东、西芦山,形成“三山夹一湖”之势。龙子湖不仅具有优良的自然资源并且具有丰厚的人文底蕴:曹山曾是曹操屯兵之地;龙子湖曾是明太祖朱元璋撑篙之处。夜晚龙子湖被山峦包围呈现出与白天不同的景观,龙子湖风景区传说丰富多彩,引人入胜,这就构成了龙子湖吸引力的无形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龙子湖夜间旅游景点的情景式打造。龙子湖地处蚌埠高校区,人文气息浓厚,增加了河湖夜游的文化氛围。近几年,龙湖大桥、龙湖公园相继修建完善,景区亮化工程也顺利完工,龙子湖成为蚌埠市地标建筑之一。

(二)M性分析(Market Analysis)

近几年,蚌埠市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尤其是在蚌埠高铁站建成以后,蚌埠作为独立旅游目的地的地位相对下降,而作为中转地的地位相对上升。2009年蚌埠市过夜旅游人数达531.19万人次,占旅游人数的69.42%,可见过夜游客在蚌埠旅游市场上开始占据主体地位,开发夜间旅游市场能够延长游客滞留时间、满足当地居民的夜游需要,成为拉动旅游经济的新动力。龙子湖距离市区较近,交通通达性较好,并且是到高铁站行程中的必经景点,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龙子湖知名度。多年的自然和社会的演变,景区积淀地域特色的水域景观,是旅游发展的核心资源,河湖夜游开发就是将核心资源市场化的过程。

(三)I性分析(Image Analysis)

旅游形象是游客对旅游地的认知和评价,是驱动旅游者前往某一旅游地的重要吸引因素。现阶段,各城市都在努力地构建独具特色的旅游形象,吸引更多的客源,以此获得竞争优势。龙子湖旅游开发对于塑造蚌埠山水园林城市形象,打造蚌埠“山魂水韵人文驿站”的文化旅游名片有重要意义。从独立旅游景区角度考虑,龙子湖在形象建设方面较为薄弱,未结合当地景区资源进行形象定位,没有形成运用景区形象宣传景区的意识。这一方面会使景区失去鲜明特色,减弱旅游景区吸引力,削弱旅游景区的知名度。

四、龙子湖夜间旅游开发策略

通过龙子湖现状分析,以西湖、秦淮河、京杭大运河等河湖夜游产品为借鉴,提出龙子湖夜间旅游开发的策略如下:

(一)夜间旅游资源的开发

从休闲角度来说,夜间出行环境更加特殊,夜间湖边有更为安逸舒适的旅游亲水体验;对于夜景来说,也有白日所没有的风格特色,因此夜游资源开发空间较大。

1.丰富内容,开发多样化的夜游活动

目前龙子湖基础设施已趋完善,两年一次的花鼓灯舞红会在此开幕,使龙子湖知名度得到一定提升。龙子湖景区仍存在夜间旅游活动少的现状,夜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龙子湖除了一般的夜景观赏外,还需定期开展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夜游活动,如中秋灯会、纳凉音乐会等等,通过丰富夜间旅游活动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2.合理布局,营造夜游氛围

夜间旅游产品的特色和魅力是夜间旅游市场得以健康发展和长期繁荣的最大推动力。要想突出夜间旅游的特色,必须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河湖景点主要分散在河湖沿岸,以河道为载体,将旅游产品串联起来。现阶段,龙子湖周围开发的景点较少,旅游产品的聚集性不强,这种现象在夜间更为明显。因此,在龙子湖夜景开发方面,遵循“以点连线、以线织面、整体打造”的思路,突出“山、湖、亭、树”的亮化风格,以河道为主线,向周边区域辐射延伸的高品位亮化格局;根据龙子湖传说,设计景点展示传说场景,利用照明烘托出景点神秘气氛。

3.深化文化内涵,凸显地域优势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文化旅游就丧失了魅力,没有旅游文化也就失去了活力。龙子湖是南北分界处,是南北文化交融的地方。挖掘地域文化,突出地域文化,打造特色鲜明、独具魅力的夜间旅游文化就成为龙子湖夜间旅游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夜间旅游产品融入文化元素对于提高夜间旅游产品质量、丰富夜游产品内涵以及延长夜游产品生命周期具有重要作用。

(二)分层次逐级开发夜间旅游市场

蚌埠市夜间旅游除了外来游客市场还有本地居民,考虑到城市交通设施已趋完善,城市经济迅速发展,自驾游不断增多,将龙子湖景区客源市场定位为三级:

一级客源市场(核心市场)为蚌埠市。受地理区位、资源类型,景区开发程度与知名度决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一级客源市场将占据主导地位。

二级客源市场(发展市场)为蚌埠市周边县城。在景区夜间旅游活动达到一定规模并且逐渐成熟后,随着周边县城经济发展和人们休闲消费意识增强,二级客源将逐渐占据市场份额。

三级客源市场(机会市场)为蚌埠市相邻城市以及安徽其他城市。这需要极具影响力的大型旅游节事活动才能吸引这部分客源市场前来旅游目的地。

龙子湖应根据夜间旅游开发规模和成熟情况,结合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居民休闲消费意识,确定客源市场开发范围,并且动态开发客源市场,根据不同时间段、不同发展水平,分级开发夜间旅游客源市场。

(三)基于历史文脉的河湖夜游品牌形象开发

龙子湖作为城市名片,蚌埠地标式景点之一具有较高形象定位,在开发夜间旅游时走“精品化”道路,着力强调旅游景区品质、文化内涵及鲜明个性。

1.文脉在龙子湖夜游开发中的运用

文脉在实际旅游开发中主要用于旅游区形象策划。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旅游文化界引入文脉概念,陈传康、李蕾蕾等(1996)最早提出文脉概念及其应用意义,文脉是指旅游点所在地域的地理背景,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水文等人文地理特征,因而是一种综合性的、地域性的自然地理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的四维时空组合。文脉具有地域性和历史性,是当地历史文化精髓的提炼,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连贯性即时间上一脉相承,空间分布具有系统性。文脉能够形成低成本竞争优势,文脉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要素,可以利用天然存在进行文化产品的开发,成本低;文脉同时也能形成产品差异性竞争优势,这是由文脉地域性所决定的[5]。龙子湖夜间旅游产品在具有休闲娱乐性同时还应当深度发掘景区文脉特色,与蚌埠市其他夜游产品形成明显差异,在河湖夜游产品开发中注重与文脉有机融合,形成龙子湖夜间旅游独特优势。

2.夜间旅游品牌形象塑造

品牌形象塑造就是旅游景区通过加工提炼将信息在市场中推广使之具有一定知名度。树立品牌第一步就是形象定位,旅游景区在其市场范围内的准确定位非常重要,这是旅游景区品牌塑造关键。准确的品牌定位是旅游景区扩大市场和客源的重要保障,旅游品牌定位就是在现有形象基础上,创造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立形象的旅游卖点,最终赢得市场客源。龙子湖进行景点开发宣传时首先要准确形象定位,抓住龙子湖文脉,形成地域特有形象,运用主题开发模式深度挖掘河湖的文化价值,突出展现河湖夜游特色,丰富游客体验。

五、结语

河湖夜间旅游开发需要综合考虑环境、市场以及当地文化特征,目前河湖夜游活动日益多元化,游客体验成为夜游开发参考因素之一,通过融入当地文化创造独有河湖夜游,这是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河湖夜游在开发过程中应坚持开发与保护同时进行,在环境容量范围内科学规划夜游活动,以实现河湖夜游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新向.我国城市夜间旅游的开发——以开封市为例[J].商业研究,2008(11):125-128.

[2]文彤.城市夜间旅游产品研究[J].城市问题,2007(8):42-43.

[3]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第3篇:旅游市场的前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青海省; 旅游业; SCP分析

1、青海省旅游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市场结构是指市场内竞争程度及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特征。决定市场结构的因素主要有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和进入壁垒的高低。

1.1 市场集中度分析

本文采用最常用、最简单易行的行业集中度来衡量青海省旅游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行业集中度是指行业内的前几位企业的有关数值X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计算公式为:

CRn=∑ni=1Xi/∑Ni=1Xi

其中N为全部企业数目,Xi为某一特定行业中第i家企业的有关数值。日本学者植草益在其市场结构分类中指出:CR8>70%为极高寡占型;40%

1.2 产品差别化分析

青海省旅游资源丰富,有大量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自然、人文、特产。其中有不少旅游资源属全国独有或稀有,如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被称为“鸟的王国”的鸟岛,规模宏大的黄教圣地塔尔寺,都兰国际狩猎场等等。还有绚丽多姿的藏、回、土、撒拉、蒙古等民族民俗风情,情趣各异。但随着各地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产品雷同的问题日益凸显,同质化竞争越来越严重,这成为制约青海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攻克的难关。基于此,青海省加大研究推出具有自身特色且无法复制的精品,以景点独特性、垄断性吸引游客。并对旅游产品进行整体布局,同时对购物产品的种类进行规划,避免同质,制造错位竞争。

1.3 进入壁垒分析

最近几年,青海省充分利用本省的地理、资源、文化优势,将诸多以往不是景区的地方,开发、包装成具有极大经济收益的旅游景点,并不断推出新产品,例如:互助北山、老爷山、黄源油菜花等景点。可见青海省旅游景点业特别是一些自然景点的,进入壁垒较低,只要能发掘出某处的旅游价值,并配以政府的鼓励性政策,再加上合理的管理经营,就能使璞玉绽放光华。也正是由于该行业较低的进入壁垒,青海省旅游产业的竞争性越来越强。

2、青海省旅游产业的市场行为分析

市场行为是指企业在充分考虑市场供求条件和其他企业关系的基础上采取的各种决策行为,主要包括企业的价格策略、产品与广告策略和排挤竞争对手的行为等。

2.1 企业的价格策略

青海省的旅游景点多采取差别定价。所有景点对身高不够的儿童、学生实行等特殊群体实行免票或半票。部分景区同时也采取时间差别定价,比如老爷山在早上八点之前进入景区免票。由于青海旅游业起步晚、基础差,为了保证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省政府除了划拨旅游发展基金,建立旅游发展奖励制度,还对重点旅游项目在政策上给予倾斜,降低企业经营成本,防止恶性削价竞争。此外,青海省的旅行社和饭店由于进入壁垒低,价格竞争愈演愈烈,有些旅行社为了生存,采用“零”团费、“负”团费的办法将旅游收益转嫁到导游和旅游客车驾驶人身上,依靠景点门票和购物的回扣或宰客增加旅游收益的现象屡见不鲜。

2.2 企业的产品与广告策略

青海省在产品策略方面着重于立足高原,突出特色与精品,将一系列独具高原特色的旅游产品进一步品牌化,精心打造“青藏高原”、“夏都西宁”的特色旅游,做好“避暑胜地”、“夏都”品牌的推介。并在发展自然旅游资源的同时,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大力推广藏传佛教、昆仑道教和伊斯兰教为主的文化型旅游产品。同时也要在旅游产品多样化上下功夫,注重改变以往单一观光型旅游产品项目的情形,向多元化旅游项目靠拢。

在广告策略上,青海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户外广告等媒介让大美青海的美名真正闻名遐迩。还通过举办 “郁金香节”、“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国际黄河极限挑战赛”、“世界杯攀岩赛”等重大活动,以及各地区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的节庆活动,极大地提高了青海的旅游知名度,吸引众多的海外和国内游客来领略高原风情。

2.3 企业排挤竞争对手的策略

目前青海省的旅游企业排挤竞争对手的策略主要有:降价和合作。他们通过降低价格使自身拥有价格优势,通过旅行社、宾馆与零售商合作,共享利益。但这两种方法经常限于小范围内使用,旅游业要在大范围内扩大市场份额,就需要有发展大旅游和大区域的思想。因此,青海省政府与旅游企业将眼光放到周边各省,寻求省际“联合”和“互补”以扩大青海旅游业发展的市场份额,加强与、甘肃、宁夏、新疆等省的合作,增强自身实力,扩大企业规模,从而实现排挤竞争对手的目标。

3、青海省旅游产业的市场绩效分析

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最终经济效果。主要从产业的整体经济效益、资源配置效率和利润率水平、技术进步程度和产业规模效益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地进行评价。从整体经济效益来看,青海省的旅游产业呈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截至2012年底,全省共有A级景区(点)73处,星级饭店136家,旅行社231家,其中出境游组团队13家。旅游总收入由2001年的13.25亿元增长为2011年的92.3亿元,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也从2001年的4.4%提高到2011年的5.65%。然而与全国同级别的旅游城市相比,青海省旅游业在各个方面都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从资源配置效率来看,青海省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不足,浪费严重。对旅游产品开发层次低,产业链条短,使得游客在各旅游景点逗留的时间短、花费少。

4、促进青海省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旅游业发展的内外环境。青海省应增强铁路和民航客运能力,尤其是加快修建通往各景点的道路。改善景(区)点设施简陋、旅游环境差等状况。加强旅游市场的治理力度,完善城市旅游业相应法规,健全旅游行政监督机制和社会监督体制。

(2)、加大青海省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营销。加深旅游产品开发层次,延长旅游产业链条,提高综合利用的水平低,完善配套设施。加强游客在景点服务项目中的参与性和互动性。通过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品牌等多种营销策略,力争让青海走向中国,走向世界。

(3)、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和生态保护相结合。青海省地处“三江源”和“气候源”,生态旅游资源众多,开发过程中应遵循“保护第一”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大对当地居民和游客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将生态旅游作为青海省旅游业长远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作者单位:青海大学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青海统计年鉴2012[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蒋贵彦,李生梅.青海省旅游业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 (39).

第4篇:旅游市场的前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旅游需求预测;灰色系统理论;多元灰色预测模型

中图分类号:F5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1-0238-03

1 引言

生态旅游市场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下逐渐形成的新兴旅游活动,目前国内外对生态旅游市场研究比较少,一方面由于生态旅游活动与普通旅游活动没有严格区分开来,因此理论上研究生态旅游市场更多从旅游环境承载力角度分析对旅游规模的约束作用,以此体现生态环境与旅游发展的和谐性[1~3]。另一方面生态旅游市场目前处于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状态,学者更多的是通过个案实证研究,定量分析具体某个生态旅游景点的生态旅游承载力,例如刘会平(2001)[4],胡忠行(2002)[5],石强(2007)等[6]基于此分别研究了武汉东湖、天台山、武夷山等中国风景名胜区的旅游环境容量。张晓娜等(2008)对秦皇岛市南戴河海洋乐园景区的承载力状态进行了预警研究,可以说,很少有研究预测生态旅游市场的真正发展[7]。本文从影响旅游需求的人口统计特征、行为特征、生态环境资源角度,以风雅-格邦国家公园为调查样本,建立灰色预测模型,研究生态旅游市场的需求,研究结果将为越南发展生态旅游市场作出理论指导。

2 生态旅游市场需求灰色模型

2.1 灰色关联度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系统主体的行为特征与影响因素序列曲线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它们之间关联度的大小。曲线形态愈接近,说明关联度越大,反之则越小。本文从风雅-格邦国家公园的调查问卷中得到的生态市场需求影响因子,如人口特征、行为特征、旅游动机分类等方面具体细分的因子出发,根据灰色关联度的求解步骤,计算各因子之间的关联度。

3 研究结果

根据以上针对风雅-格邦国家公园为试点的生态旅游市场需求预测模型的求解,可以预测得到2012~2021年各年的旅游人数分别为:451086人,469910人,488734人,507558人,526382人,545206人,564030人,582854人,601678人,620502人。生态旅游市场需求总体呈扩张状态,但是增长幅度比较平缓。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旅游需求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和风雅格邦国家公园旅游的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因为越南生态旅游发展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今后的十年或者更长时间内,如果居民收入增长水平,生态环境资源开发水平,以及生态教育水平没有得到较高水平提高的话,那么生态旅游市场需求不会大幅提高,毕竟生态旅游属于较高层次的娱乐活动。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灰色预测模型分析了越南以风雅-格邦国家公园为试点开展的生态旅游市场需求的发展前景。从较少的可获得数据入手,本文构建了GM(1,N)模型,比较客观地预测了未来10年的生态旅游市场需求变化。从结果中可得,灰色预测模型是比较可靠的系统分析方法,但是由于本文选择的模型因子不全面,甚至没有更好地体现生态旅游的本质,因此,模型的预测结果可能距离生态市场需求预测有较大差距,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首先建立影响生态旅游市场的评估体系,不仅包括人口统计因素,行为特征,旅游资源等等,而且应当从心里特征,社会地位等角度将有强烈生态旅游意愿的人与普通意愿的人区别开来。生态旅游市场需求作为灰色系统可以得到更好地预测。

参考文献:

[1] 崔凤军,刘家明.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及其实践意义[J].地理科学进展,1998,17(1):86~91.

[2] 刘 扬,高 峻.国外旅游容量研究进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22(6):103~107.

[3] 吕东坷,于洪贤.安邦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旅游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分析及调控策略[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6):60~63.

[4] 刘会平,唐晓春,蔡靖芳,等.武汉东湖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初步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10(3):230~234.

[5] 胡忠行,朱爱珍.天台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分析[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7):76~80.

第5篇:旅游市场的前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

公司治理;西湖旅游景区;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7-0035-03

1 公司治理相关理论概述

1.1 公司治理的基本概念

对于公司治理的基本概念我国国内众多学者认为所谓的公司治理就是为了协调公司内部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在各个方面关系的一种制度,公司治理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上来说公司治理是指为了明确公司内部不同的参与者之间权利和义务分配而设立的一种指导和控制公司健康运行的体系,公司治理体系对公司内部的关键事务的决策和处理有着明确的规则和相应的程序,同时也提出了公司运行的目标以及实现公司目标的具体手段和操作流程等。

广义的公司治理在包含了狭义公司治理的概念范畴之外,还包括了对公司的人力资源进行管理、薪酬制度的分配、财务管理以及公司的战略决策、企业文化的建构等相关重要制度,公司为了实现企业的股东、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相关利益人员的共同利益而对企业的服务对象、功能、风险控制以及利益分配等有着一套完备的治理体系。

1.2 公司治理的基本模式

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模式对公司的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司治理的基本模式可以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来实现。

(1)按照公司治理所涉及的范围来划分可以将公司治理机制划分为内部治理模式和外部治理模式两种。公司内部治理模式是在以公司内部人为基础的前提下通过公司内部机构的设置和权力分配等途径来解决公司内部利益关系为主要责任的模式。而公司外部治理模式则是在外部市场为基础的前提下通过竞争、并购等相关外部手段来解决公司的治理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司内部治理模式和外部治理模式二者在公司的治理过程中是齐头并进的,公司在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对二者进行不同程度的利用和取舍,以实现公司的最佳运营。

(2)根据不同的国家所流行的公司治理模式可以将公司治理的基本模式划分为以下几种:在英美推行市场导向型的遵循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公司治理模式,日德则根据其公司股权的集中性和股东集中于银行的特征推行银行导向型的公司治理模式,东亚则推行协调大股东、经理层和中小股东之间利益家族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等。

2 西湖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现状及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2.1 西湖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当前西湖旅游景区的管理是集景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于一身,在“国家所有,分级管理”的原则之下实现西湖旅游景区的综合治理。当前西湖景区在管理模式方面还存在着如下问题:

(1)西湖旅游景区在所有权主体地位的缺失。西湖旅游景区在名义上是所有权归属于国家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国家的不同的下属部门具有一定的管理权力,因此难免造成了西湖旅游景区管理权的多极分化,西湖旅游景区所有权主体的长期缺失导致了管理多元化和收益分配混乱化,西湖旅游景区的治理在多个管理主体的施压下无法发挥自身的最佳优势,这不利于西湖旅游景区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集约化景区管理模式的顺利推行。

(2)西湖旅游景区受到高负债下的债权治理的软性约束限制。西湖旅游景区的开发资金主要是来自于国家政府的财务支持、社会赞助以及国际上的相关援助等,而近年来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西湖旅游景区的开发中去,对于国家性的财政支持西湖旅游景区不需担负任何的经济责任,西湖旅游景区的治理缺乏促使其追求经济利益的内在动力,因此这种只具有形式而不具有内在约束力的高负债形式对西湖旅游景区的管理而言不具有任何的压力,因此这就使得西湖旅游景区的管理依旧停留在比较传统的模式,不利于景区治理的现代化模式的转变。 (3)西湖旅游景区治理的行政性治理色彩过于鲜明。西湖旅游景区在景区经营、官方腐败的消费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激励,西湖旅游景区的管理中除了一些行政方面的压力外,没有其他的类似于企业绩效管理方面的利益压力,这种现状导致西湖旅游景区的治理缺乏一个革新的内在动力。因此改变西湖旅游景区的这种治理现状迫在眉睫,且对西湖旅游景区治理现状的改变和其长期可持续发展有着关键性的意义。

2.2 西湖旅游景区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1)西湖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的落后现状迫需革新。

西湖旅游景区的管理模式的落后是当前西湖旅游景区发展的薄弱环节,西湖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的发展水平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入,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对西湖旅游景区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西湖旅游景区由于其所有权主体地位的缺失、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面临着革新的挑战,因此西湖旅游景区管理模式创新的关键问题之一是理顺西湖旅游景区的治理体制、创造出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景区治理模式。

(2)西湖旅游景区的发展质量迫需提升。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人们对旅游的质量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消费群体的质量意识和旅游品味与日俱增,作为国内外旅游消费群体向往的西湖旅游景区应该根据消费市场的具体需求对自身的旅游质量进行更新提升,西湖旅游景区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应该突破其传统的解决方法如规模发展和大兴投资建设等,而应该通过西湖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的创新来提升其旅游服务品质,通过西湖旅游景区旅游服务质量水平的提升来推进西湖旅游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3 基于公司治理理论的西湖旅游景区管理模式创新

3.1 创新原则

(1)保护西湖旅游景区所有者利益原则。

西湖旅游景区在本质上其所有权是国家所有,中国全体人民是西湖旅游景区的所有者,而国家则通过对下级相关部门进行授权对西湖旅游景区进行管理,为了保护西湖旅游景区所有者国家的利益,西湖旅游景区不能采取过于追求经济利益的治理模式,而应该在保障景区所有者国家利益的前提下革新景区治理模式。

(2)保护西湖旅游景区相关利益主体原则。

一个有效的旅游景区内部治理模式不仅仅可以维护好景区所有者的利益,还可以使得相关利益主体的权益得到可靠的保障。因此西湖旅游景区可以在市场化模式运行的同时在维护好相关利益主体权益的前提下,再来考虑企业的资本收益最大化,将西湖旅游景区治理的社会责任执行到位,实现社会绩效的最优化和社会责任的落实到位。

(3)信息公开化原则。

一个科学可靠的信息披露制度对西湖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的创新有着极大的辅作用,因此西湖旅游景区在治理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信息公开化的原则,给相关利益主体以及投资群体一个有效的信息获取路径,准确分析好西湖旅游景区运行的财务状况、业绩等,为西湖旅游景区相关管理者提供充分的决策依据。

(4)可持续发展原则。

西湖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的创新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在当前许多旅游景区的治理为了短期的目标而不惜浪费资源,不利于景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西湖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的创新要在保护西湖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的生态循环运营。

3.2 基于公司治理理论的西湖旅游景区经济型治理模式

(1)西湖旅游景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分析。

任何旅游景区的建立需要国家政府在旅游资源、财务政策等方面的支持,除此之外,旅游景区的建立还需要诸多资金的支持,而这些资金的来源主要有股东以及外借资金的支持,资金问题解决后,就需要解决人力资源方面的问题等。如此综合分析,可以知道西湖旅游景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如下:政府赋予西湖旅游景区管理机构的经营权,并依靠其旅游资源入股西湖旅游景区的治理,政府还可以派遣代表进入西湖旅游景区的治理结构中对其进行相应的监督管理,西湖旅游景区的员工、消费者、债权人等军事西湖旅游景区的利益相关主体,并通过不同的形式从西湖旅游景区的经营过程中获得不同形式的报酬,而不同的利益主体的目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就在彼此之间形成了相互制衡的关系。

(2)基于公司治理的西湖旅游景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经济型治理模式。

为了实现西湖旅游景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制衡,西湖旅游景区需要对其以往的行政型的治理模式,选择基于公司治理的西湖旅游景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经济型治理模式来对其进行管理,经济型的治理模式可以在“公司化”的前提之下,实现以市场为导向、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为目标等方面的科学决策。基于公司治理的西湖旅游景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经济型治理模式所强调的是:景区的治理不仅仅要关注景区所有者的权益,同时需要关注并平衡利益相关者如管理者、生产者、消费者以及社区参与者之间的利益,因此可以构建起基于公司治理的西湖旅游景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经济型治理模式结构如图1所示:

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经济型治理模式结构图

由图1可以看出,基于公司治理的西湖旅游景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经济型治理模式结构包括了西湖景区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个部分。首先在西湖旅游景区内部治理方面,西湖旅游景区管理的公司董事会是公司内部决策的关键所在,而对旅游决策整个执行过程的监督和评价则是由公司的外部董事来完成,而监事会则是对公司的整体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的跟踪监督和评价等。其次对于西湖旅游景区的外部治理方面,由于西湖旅游景区的一部分股权是由一些银行掌控着,因此这些银行可以对西湖旅游景区的治理进行有效的监控评价,而政府对西湖旅游景区治理的参与持股,则可以为西湖旅游景区的治理运行打上一针强心剂,对公司的持续安全经营提供充分的政策支持。

综上所述,基于公司治理的西湖旅游景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经济型治理模式可以在公司内部形成一种监督制衡的机制,有利于公司内部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平衡和激励,从而保障西湖旅游景区治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4 西湖旅游景区经济型治理模式实现路径

(1)强化西湖景区治理中董事会的监督职能。

建立独立的董事会制度是西湖景区实施经济型治理模式最佳的成本最低的治理手段,同时也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最佳的效果,强化西湖景区治理中董事会的监督职能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对西湖旅游景区治理董事会在责任方面的强化,董事会应该对西湖旅游景区所进行的各类投资方案等进行比较严格科学的审核评议,然后再进行科学的决策以实现责任的落实到位。二是完善西湖旅游景区经济型治理模式中董事会的构成体系,以保障各个利益相关主体利益的相互制衡和信息的沟通共享等。

(2)建立公司内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在当前经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之下,西湖旅游景区经济型的治理模式需要在公司内部有一个科学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来,从而实现公司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一个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通过采取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等方式来解决当前所存在的冲突问题等,同时辅之以动态的监控评价系统,以实现西湖旅游景 区经济型治理模式的顺利运行。

(3)构建景区治理模式咨询委员会。

在构建基于公司治理的西湖旅游景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经济型治理模式的同时可以考虑引入一个科学合理的景区治理模式咨询委员会,该景区治理模式咨询委员会可以综合组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形成一个综合性、多功能性的研究分析咨询团体,利用科学眼光对西湖旅游景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经济型治理模式进行实时的跟踪分析评价,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以预防性地处理西湖旅游景区将面临的一系列经营问题,从而推进西湖旅游景区经济型治理模式的更新完善。

(4)加强市场对西湖景区的外部治理。

加强市场对西湖旅游景区的外部治理主要可以从金融市场和需求市场两个方面的分析控制来着手。首先在金融市场方面可以引导作为债权人的银行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之下借助金融支持的优势条件为西湖旅游景区的重大决策提供相关的信息支持和对策建议,与此同时,银行还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参与到西湖旅游景区的治理过程当中去实现其内部监督的作用,在内部监督的前提下,西湖旅游景区可以受到相关投资者的监督和实时分析评价,从而对西湖旅游景区的治理形成一定的约束力。其次在需求市场方面可以从景区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中得到相关的革新建议。西湖旅游景区治理可以从需求市场对西湖旅游景区服务和产品的反馈中来对其治理模式进行分析反思,并逐步根据需求市场的情况逐步完善西湖旅游景区的治理模式。

(5)将竞争机制引入到西湖景区的治理中。

在市场化经济日益深入到社会各个角度的背景之下,我国旅游景区也面临着市场化改革的巨大挑战。在信息资源高度流通和共享的社会中西湖旅游景区无法在国家所提供的温室环境中取得更好的发展。由于旅游产品的公共性特征和技术方面的弱势使得旅游景区的治理面临着改革的必要性。因此,西湖旅游景区的治理需要接受市场化经济所带来的挑战,将竞争机制同时适当的途径逐步引入到西湖旅游景区的经济型治理模式当中去,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之下不断更新自身的治理模式和旅游产品服务质量,用创新的思维为西湖旅游景区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促进西湖旅游景区的经济型治理模式的现代化和市场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杨春丽,朱姝姗,张同健.旅游上市企业公司治理绩效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11,(21):88-89.

[2]王晨光,孔丽花.关于旅游企业公司治理与绩效的实证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报,2009,(9):73-75.

第6篇:旅游市场的前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河北省 体育旅游 消费市场

相关背景

资源是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直接影响着发展的内容和方向。体育旅游的发展,必须依托于完备的体育旅游资源,这其中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人文资源。就河北省而言,旅游自然资源和社会人文资源都极其丰富,全省现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680处,居全国第一位;其中部级文物保护单位88处,居全国第三位,是我国著名的文物大省。各级各类景区景点432个,其中包括世界文化遗产3处;部级历史文化名城5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5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7座;部级风景名胜区7处;部级森林公园11个;部级自然保护区5处;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3处;全国十大风景名胜2处;全国4A级景区23个。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价值品位,河北都堪称是全国的旅游资源大省。璀璨的历史文化与秀美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构成了独具特色的燕赵旅游百花园。

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却没有催生出与之相匹配的旅游消费市场,目前河北省2011年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74亿人次,全省旅游消费市场总收入1059亿元。而全国范围内有6个城市仅仅一市的全年旅游市场消费总收入就超过千亿,分别是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天津市、杭州市和苏州市,全年旅游消费总收入分别是3400亿、2768亿、1255亿、1200亿、1025亿和1020亿元,河北省各城市中更是没有一个城市进入全国旅游产值排名前20名,排名河北省第一的秦皇岛市全年旅游产值仅为227亿元,排名全国第22位,与河北省拥有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极不相称。所以发展区域特色旅游成为目前寻求发展、扩大旅游消费市场的主要途径和主攻方向,体育旅游消费作为旅游消费的一个重要分支,承担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笔者提出的河北省体育旅游消费市场“两圈两环绕”区域划分,旨在促进河北省体育旅游潜在优势项目的进一步开发,从理论上确定区域发展模式,为不同地域开展特色体育旅游提供思路。

河北省体育旅游“两圈两环绕”发展模式,主要依据城市地理位置、交通、人文、景点和地方体育特色划分,其中“冀西北体育旅游圈”主要是针对承德、张家口两市特色体育旅游消费而提出的;“冀中南体育旅游圈”主要是针对石家庄、保定、衡水、邢台和邯郸等河北省中南部地区旅游消费市场而提出的;“环渤海体育旅游圈”主要是针对河北省沿海地区城市,包括秦皇岛、唐山、沧州而提出的;“环京津体育旅游圈”主要是针对廊坊全部、保定、唐山、沧州的一部分旅游资源而提出的。

河北省体育旅游消费市场分析

(一)“冀西北体育旅游圈”体育旅游消费市场分析

“冀西北体育旅游圈”位于河北省西北部,主要包括张家口、承德两市所辖景区,其中以避暑山庄、木兰围场、坝上草原、翠云山滑雪场、京北第一草原等景点最为著名,北邻内蒙古自治区,西依太行山脉,东与秦皇岛相接,南邻京津,享有“京城后花园”美誉,每年都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观光游览。虽然依托优质自然观光资源,但“冀西北体育旅游圈”所创造出的经济效益却难以令人满意。以张家口翠云山滑雪场为例,目前已经开发的体育旅游项目只有滑雪,由于滑雪项目运动强度较大,并且较难掌握,游客在景区停留时间一般只有一到两天,而像狗拉雪橇、雪上摩托车等趣味性较强且简单易学的项目还没有开发,影响了游客的消费热情,没有起到名利双收的积极作用。承德避暑山庄也遭遇到了同样的困境,游客观光多、消费少,严重影响了景区的收入。景区应依托自身景点多且相对较分散的特点,开发诸如游客定向运动等趣味性更强、更流行的项目,在增加景区效益的基础上也拓展了景区的知名度,起到拉动中青年人消费的目的。

(二)“冀中南体育旅游圈”体育旅游消费市场分析

“冀中南体育旅游圈”位于河北省中南部,主要包括石家庄、保定、邯郸、衡水、邢台五市所辖景区,古称直隶,取京师直接隶属之意,是河北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旅游景区众多,其中以红色旅游为特色的景区有西柏坡纪念馆、冉庄地道战遗址、狼牙山、白洋淀等;以绿色旅游为主的景区有石家庄地区的清凉山、苍岩山、天桂山、抱犊寨,保定地区的野三坡、白石山,衡水地区的衡水湖景点等;以名胜古迹为主的旅游景区有邯郸武灵丛台、广府古城、保定直隶总督署、古莲花池等;以趣味旅游为主的景区主要包括沧州吴桥杂技大世界、邯郸永年太极拳文化节等。但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旅游,都应该抛开简单的观光游览,增加体育旅游内容,吸引不同年龄、消费层次的人群进行消费。

例如,野三坡景区位于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交汇处,紫荆关深层断裂带北端之上,多期强烈的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形成了以雄山碧水、奇峡怪泉为独特地貌的自然景观。该景区不仅适宜登山、划船、垂钓等普通休闲娱乐方式,而且也非常适宜举行诸如定向运动比赛、攀岩比赛等体育赛事。又如衡水湖拥有75平方公里的广大水面,碧波粼粼、一望无际,当地渔民又有驾驶摩托艇的习惯,所以非常适合举行摩托艇竞赛、滑翔伞竞赛等新兴体育项目竞赛,以扩大衡水湖的影响力、提高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度假,拉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提高体育旅游消费收入。

(三)“环渤海体育旅游圈”体育旅游消费市场分析

河北省沿海海岸线曲折坦缓,沙软潮平,是天然的海水浴场。清澈的海水、金黄的沙滩、新鲜的空气、明媚的阳光,倾倒了无数游人。“冀中南体育旅游圈”就位于这一地区,主要包括秦皇岛、唐山、沧州三市所辖海滨景区和以蓝天碧海、清新空气为依托的其他旅游景区,主要包括北戴河海滨、集发观光园、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祖山森林公园、山海关长城、新奥海底世界、昌黎黄金海岸、长寿山景区、唐山清东陵、月坨岛景区等,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极为丰富,有“华北天然氧吧”之称。北京奥运会足球比赛在秦皇岛的成功举行,更加促进了旅游业在这一区域的发展。但是与河北省其他区域相同的是,“环渤海体育旅游圈”也存在着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不足、效益不好、影响不大的问题。

例如,秦皇岛北戴河海滨拥有华北地区最优质的天然海水浴场,风清浪缓,但是却没有开发潜水这一风靡全球的时尚运动,不得不说是一种浪费;集发观光园占地面积3000亩,其中戴河穿园而过,岸旁山石林立,河水时缓时急,非常适合漂流和定向运动,但暂时还没有开发,相信开发后会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参与;祖山森林公园位于秦皇岛市西北部,青龙满族自治县东南部,有五大景区:北龙潭景区、望海寺景区、响山景区、花果山景区、背牛岭景区,由绝壁、怪石、奇松、飞瀑组成,是一处天然优质的定向运动活动场所,并且由于景区开发时间较长,基础配套设施相对较完善,所以已经具备了承办大中型定向运动比赛的条件。但是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举办此类活动。

(四)“环京津体育旅游圈”体育旅游消费市场分析

“环京津体育旅游圈”主要位于河北廊坊,北临首都,东邻天津,南接沧州,西连保定, 被誉为“京津走廊上的明珠”。 在廊坊,体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全市共有6个国际标准的高尔夫球场,高尔夫球在当地已经成为大众参与的运动项目;天下第一城作为影视剧拍摄的重要外景,吸引着无数爱好者到来参观游览;茗汤温泉度假村,有华北地区最大的天然温泉,也会吸引大批游客,特别是京津地区的游客周末前来休闲度假。但无论是高尔夫球场还是温泉度假村,景点内涵都相对单一,如果增加一些例如垂钓、摄影、定向运动的体育旅游项目在其中,会大大提升游览中的趣味性,提高效益。

扩大河北省体育旅游消费市场的对策与建议

(一)把扩大体育旅游消费放到重要的战略地位

在国民经济大发展和现代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新世纪,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体育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新兴方向和重要利润增长点,正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当对河北省体育旅游资源进行战略定位,加强战略设计和战略规划,以扩大河北省体育旅游消费市场为出发点确立全新的体育旅游发展战略。

(二)加强体育旅游政策的制定与协调力度并发挥体育旅游消费功能

扩大河北省体育旅游消费需要各区市间政策的制定和协调,实现区域体育旅游的制度化和有序化。充分发挥旅游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消费功能,大力开发和整合河北省体育旅游资源,使目前河北省体育旅游的粗放增长方式得到根本转变,使得各类体育旅游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为此必须加快完善旅游市场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整合河北省体育旅游资源的力度,建立资源共享、供需互动、多方共赢的体制和机制。加强生态、历史、人文等景观的保护、发掘和利用,积极推进旅游景区、景点、线路的整体开发和建设,精心打造一大批以体育旅游为主打项目的等级旅游区(点)、精品旅游线路和优秀旅游城市,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快景区内外交通网络建设,提高综合配套服务水平。

(三)注重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参与性并提高区域旅游的可持续性

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体育旅游与自然景观、人文资源和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的条件下开展体育旅游活动,保护与改善体育旅游环境。同时,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注意游客的需求,体育旅游者一般都是以体育和旅游为共同目的,在旅游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参加体育活动,在体育活动中实现旅游过程。参与可以让游客亲身从这些体育活动中体验到乐趣,提高旅游吸引力。

(四)加快开发具有河北省特色的体育旅游商品

旅游商品消费在旅游产业总收入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旅游市场开发的重要环节。而河北省体育旅游消费过程中,无论是有关部门还是景区自身,都没有意识到开发具有河北省特色的体育旅游消费商品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潜在的社会效益,建议有关部门和景区的负责人经过认真论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适销对路的体育旅游商品,增加体育旅游收入。

(五)加大旅游宣传和促销力度

河北省诸多旅游开发区体育旅游产业知名度不高与其促销资金缺乏、宣传力度不够、促销总体形象不明及方式粗放有关。市场规律要求注重旅游硬件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产品的宣传促销。通过政府搭建的有效平台对河北省特色体育旅游项目、旅游资源产品和四季景观进行宣传推介,大力提升河北省特色体育旅游的品牌影响力,使河北省体育旅游产业被更多的海内外游客所了解,同时,发挥旅游业的窗口、带动作用,促进河北省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周琥,宋常玉.体育旅游产业区域发展模式构建的研究―以郴州市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4)

2.李中堂,汪敏.黑龙江省体育旅游区域发展模式构建与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9)

3.孙玉梅.扩大旅游消费的潜力和政策建议[J].中国物价,2007(7)

第7篇:旅游市场的前景分析范文

随着互联网公司的迅速崛起,传统电信运营商正面临着巨大冲击,原有的价值链被打破,逐步沦为“哑管道”,运营商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必须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

当前社会对数字化生活的依赖度不断提高,移动娱乐、移动医疗、移动教育、移动金融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化服务需求旺盛,将成为新一轮的消费热点。因此运营商开始研究以网格区域内人群位置数据为核心、用户数据为辅助的大数据基础能力研究,实现网格覆盖区域内的流量监控分析、人口特征洞察、位置轨迹分析、综合价值评估等基础功能,并支持通过组合、复用等方式,支撑旅游、交通、金融、咨询服务等行业应用。运营商处在大数据业务的中心位置,在掌握用户行为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发优势。基于此,本文接下来将对运营商大数据在旅游行业的应用进行探索研究,总结其拥有的优势以及具体的应用场景。

2 运营商大数据在行业信息化的优势

与互联网公司相比,运营商手中的数据更具有普遍性,甚至几乎囊括了所有的社会个体,尤其是运营商针对社会人群的精准数据,更是一座现成的金矿。目前运营商要做的事情并非“发展客户增加收入的阶段”,而是将客户的精准数据分析、位置数据和用户规模结合起来,再利用大数据技术服务于运营商的转型业务,用于自身业务的精确营销、交通部门的道路规划、商圈的选址及旅游行业,突破原先业务的束缚,在大数据运营的蓝海里寻找一片新的天地。

运营商的大数据来源:

(1)用户资料:这些是用户的个人隐私数据,有些信息可以用于用户趋势性数据分析(用户区域信息),主要包括如下主要信息:用户的归属信息(用户的归属省份信息、地市信息、县市信息)、性别信息(男/女)、年龄、单位性质等信息,这些数据只使用于趋势性分析、地域分析,不能用于个性用户的数据分析。

(2)用户的订购关系数据:用户在运营商订购的业务、套餐信息。

(3)用户行为分析数据:用户的上网行为分析数据、用户的消费信息(通话的通话清单、短信清单、流量消费信息),这些数据是用户的敏感隐私数据,在使用时必须进行脱敏处理。

(4)用户的位置信息:用户在HLR(Home Location Register,归属位置寄存器)登记的位置信息、基于A接口或Mc接口的位置更新信息(Location Update)、漫游切换信息、位置附着信息(Attach)、MT、Mo过程信息及SMS短信过程信息,这些数据都是实时数据,准确地记录了用户行驶轨迹,准确性非常高。

运营商的大数据在旅游行业的优势:

(1)数据准确性

工信部、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发文,从2015年1月1日起,所有运营商注册的用户必须实行实名登记,这样确保了用户基础数据的准确可靠。其中位置信息、互联网访问信息都记录了用户实际到访位置及上网行为,再结合用户属性数据、订购业务、详单信息等,和客户的行为、喜好直接相关,有很高的准确性。

(2)权威性

移动运营商的用户规模大,约占70%的市场份额的移动数据更具有权威性,采样数据比较全面,在趋势性分析领域更具权威性。通过用户的行为数据的采集和分析,结合企业数据中心用户行为特征,为集团客户提供精确营销开辟了新途径,为今后的大数据分析提供数据分析源。用户所有在互联网络的操作行为、到访信息,运营商都可以记录,并经数据脱敏,就可以为旅游、交通、政府的业务规模提供趋势性分析数据。

(3)实时性

移动运营商拥有丰富的网络信令数据,用户发生位置移动、发送短信、上网等操作都会在网络的Mc接口(4G网络)或A接口(传统的2G网络)触发信令数据产生。通过这些信令数据的上下文,可以通过基站描点勾勒出用户的活动轨迹,而且这些数据都是实时的,和用户的实际过程相匹配。

除此之外,还有用户的主动位置更新(更新LAI)和定期的位置更新(一般为2小时以内),也会记录用户的位置信息,再利用运营商在旅游景区的基站信息同景区进行有效的结合。

实时客流监控、景区客流分析、游客特征分析就是利用运营商在旅游景区的基站信息,利用实时采集A接口、Mc接口数据的信令数据,实时分析景区的用户轨迹数据,对景区客流信息实行实时监控分析,改变景区只能事后统计用户量的情况,提升实时反映能力,进而加强服务和管控能力,并为推动旅游业信息化发展提供有效信息数据支撑。

3 运营商大数据在旅游行业的应用分析

以游客为中心,服务游客,满足游客需求,运营商可获取相关静态数据:游客人群来源地(用户的归属信息)、性别;再结合用户的动态信息:位置信息、来访时间、在各景点的驻留时间,进行旅游客源分析统计,并对景区客流信息进行实时监控与分析,将有效提升景区的服务与响应能力,为景区应急调度与管理提供依据。同时,如图2所示,通过对游客客源归属地的分析统计及对客户行为、特征的全面分析,为景区信息化建设及市场推广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1)客流分析

通过对景区包含的基站信令接口数据分析,统计出基站当前实时人数,同时参考运营商用户占比模型,计算当前景区(或景区内某一区域)的实际游客数量,实时反馈给景区系统,以趋势图或数字方式呈现。

根据提供景区人流量及归属地的实时统计与分析数据,再结合用户的归属信息,分析出各省市的游客旅游热度分析、游客特征分析、游客驻留时长分析、历史客流比对分析(按周、按月等)、重点节假日游客分析,支持实时客流量GIS地图展示,支持各类分析数据的报表展示。

基于网格管理实现景区网格的人流量可视化,实现实时监控预警、分析预测、深度洞察、信息,为旅游行业在流量情况掌握、应急预案准备、公众信息等方面提供参考和支撑。根据景区的容纳游客人数,同景区实时游客进行比较,达到上限时进行告警,提高景区管理职能和服务能力,及安全保障措施。

客流统计分析如表1所示:

(2)客源特征分析

根据客流分析的用户数据,再根据运营商的用户归属信息,把手机网络信令数据和用户数据结合,为旅游景区提供游客特征分析、游客消费分析、游客精确营销分析,满足景区的游客洞察与营销需求,改善景区管理水平。

通过实时数据采集分析到访景区的当前用户构成,细分到省、地市、县市,并可以按照用户数访问的时段进行归属信息统计,将景区内游客显示在电子地图上,同时对区域进行流量监控。

基于用户的归属信息,根据入园游客年龄分布统计、入园游客性别分布统计、入园游客到访频次统计、游客对景点类型的喜好度、入园游客的消费能力分析以及客户运营商产品订购行为的分析,进行360°游客画像,建立客户的归属地、年龄分布、性别比例、喜好景点类型、消费档次分布数据的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行精准匹配。在用户到达相关景区时,实时推送景点相关信息,在推送渠道、推送时机、推送方式上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全程精准营销。图3为客源特征分析图。

(3)景区欢迎度分析

在了解游客归属地情况下,可以进一步统计各个省市用户到达旅游景区的热度排名,再分别通过当天、周、月、季、年的方式展现各个旅游景区人数排名、分时段人数排名,并提供景区热度排行,包括日排行、周排行、月排行以及节假日的特殊统计分析;确定城市中哪些景区为热门景区,为管理部门制定预案或者提升景区服务能力提供参考;提供外地游客来城市首先访问的景点,或者景点访问顺序,提供给旅游服务企业或者旅游监管部门有关景点的分析,或者访问路径优化等。

提供按时间段(最小统计单位天)景区内各个景点的用户滞留时长数据,时间段可以灵活设定。热点分析包括:热点客流分析、热点客源分析、热点景点分析,通过对客流来源、热点时期每天客流统计以及热点时间段内客源在景区内各个景点的分布情况综合分析,使得景区管理员更充分地了解到热点时期游客游玩景区的行为习惯和分布比例,为景区实施营销策划和资源调配提供有力数据保障。

(4)客流趋势分析、历史对比分析

根据往年的历史数据,可以从横向和纵向时间的维度对流量数据进行分析统计,方便景区管理员掌握景区各维度客流情况。通过对热点景区的专题分析,可通过对节假日的分析了解游客在不同节假日的来源、流量高峰及喜好等特征,进行相关时间段的游客趋势分析,为景区经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为节假日景区游客提前进行疏导准备工作。

如图4所示,景区内各景点区域实时游客人数地图显示,人员密度根据游客舒适度情况进行颜色标注,在系统顶部以消息滚动条形式实时播报景区内游客总量和拥挤及较拥挤的区域信息。同时手机客户端将推送拥堵信息给景区管理员,提醒景区管理人员做好游客疏导工作。

(5)旅游行业后向广告

结合用户的归属信息、到达景区的时间、在景区的滞留时间,整合旅游景点商家信息,基于游客群体的特征分析,提供后向广告功能,为旅游景点、城市旅游宣传、旅行社热点宣传提供专业的移动渠道广告业务。如用户旅游结束后,在景点出口出可以实时给游客推荐附近的以下信息:

1)住宿设施:酒店、旅店、招待所、家庭旅馆等);服务性设施:餐饮场所、娱乐场所、购物场所、商店;

2)旅游交通线路:高速公路休息站、城市所有的公交站点、长途汽车站点、机场、火车站、交通售票点(航空、铁路)、城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租车公司、旅游线路、景区内的通行车线路等;

3)辅助设施:公共厕所、公共停车场、加油加汽站、收费站、车辆维修点;

4)商铺信息:景点的特色服务信息、商家的促销信息可以结合用户的位置信息实时发送到达景点的游客。

4 结束语

第8篇:旅游市场的前景分析范文

>> 中美入境旅游,谁的市场更大 马来西亚入境旅游市场浅析 北京入境旅游营销市场分析 柬埔寨入境旅游市场分析 分析四川入境旅游市场 入境旅游对地区收入的影响 新疆入境旅游的影响因素分析 入境旅游:国际客源市场的规模及影响 拓展重庆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对策建议 陕西省入境旅游市场结构的SSM分析 深度开发江西韩国入境旅游市场的策略 基于竞争态的安徽入境旅游市场研究 河北省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对策分析 西部民族旅游入境客源市场动态演化研究 杭州市韩国入境旅游市场拓展对策研究 广州入境旅游市场国际竞争力研究 大理入境旅游市场分析与对策探讨 大连市入境旅游市场发展对策 黑龙江省入境旅游市场拓展研究 天津市入境旅游市场特征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各国出境旅游人数和世界出境旅游总数来自世界银行的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世界发展指数》)World Bank Group.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13[M].Washington:World Bank Publications. 。

2中美入境旅游市场对比分析

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积极影响,两者呈现长期稳定均衡关系(赵磊,王佳,2015)。入境旅游直观反映了某国对世界各国居民的吸引力,能促进就业、带来大量的外汇收入并促进与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是许多国家争先发展的产业。表1为2003年至2013年中美入境旅游发展历程的比较。近年来中国入境旅游发展迅捷,各项增长率均高于美国,但与美国仍有较大差距。尽管中国接待的入境过夜游客数量可观,但大部分为港澳台游客,入境外国游客比例不大。2003年至2013年,美国入境旅游人数从4122万人次增长到6977万人次,中国接待的外国游客从1140万人次增长到2629万人次,两者之间的差距在2.3~2.7倍。不仅如此,入境游客的人均花费差异更大,2003年至2013年,美国入境游客人均花费从2315美元增长到3075美元,而中国入境游客人均花费从528美元增长到928美元,两者相差3.3~4.4倍。

一般来说,入境外国游客的多少反映了客源市场的大小,人均旅游花费的高低反映了旅游的享受水平,两者共同影响了某国入境旅游业绩和旅游竞争力水平。在此基于上,采用上一节构建的O-D矩阵分析模型,着眼内部集中度、多样性和外部旅游偏好和吨位指数,分析中美入境旅游市场的大小具有重要意义。

2.1基于市场占有率、集中度和多样性的比较

各客源地在某目的地占取的市场份额不同,会直接影响该目的地入境客源市场的多样性与稳定性。从表2来看,中国方面,韩国为首位客源市场,市场占有率达15.03%;前四位客源市场还包括日本、俄罗斯和美国,累计市场占有率为43.47%;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蒙古为前八位客源市场的后四位,8国市场占有率之和为60.3%。美国方面,加拿大为第一客源市场,市场占有率高达33.78%;它与墨西哥、英国、日本构成前四位客源市场,累计占有率为65.72%;德国、巴西、中国、法国紧随其后,8国市场占有率之和为75.89%。对比分析,美国的CR1、CR4、CR8值分别是中国的2.25、1.51和1.26倍,美国客源市场与中国相比具有高度集中性;中国的HHI值是美国的1.24倍,入境客源市场更为多样。综上所述,中国入境旅游市场集中度低、多样性高,说明市场更为稳定,但各客源国“众口难调”,不利于市场营销;美国入境旅游市场集中度高,由少数几个客源市场垄断、多样性低,这在市场营销方面更为有利,但市场稳定性较差。

2.2基于市场重要度、旅游偏好和吨位指数的比较

旅游活动是以一定经济基础为依托的非必须消费活动,国际旅游在此体现得更为明显。从全球旅游大市场来讲,欧洲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是出境旅游市场的“核心骨干”,而近年来亚太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促使区域旅游业快速发展,使其超越美洲成为世界第二大出境旅游市场。因此,在现阶段,国际旅游市场展现出欧洲、亚太和美洲“三足鼎立”的格局(杨音南,2009)。本文节选出中美两国共有的国际前20位出境旅游客源国,从客源地视角着重探讨中美共有的国际旅游圈关系(见表3)。

从市场重要度来看,中国等8国出境旅游人数超过2000万,市场重要度均>2%,是国际旅游核心客源市场;荷兰等7国出境旅游人数在1200万~2000万间,市场重要度在1%~2%间,在国际旅游客源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西班牙等5国出境人数小于1200万,市场重要度

从旅游偏好视角来看,洲际差异如下:除俄罗斯外,其他10个欧洲国家对美国的旅游偏好明显强于对中国的旅游偏好;亚洲的韩国、新加坡2国对中国旅游偏好更强,日本、印度对美国旅游偏好更强;美洲的加拿大和墨西哥对美国旅游偏好极强,而对中国旅游偏好极弱;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对美国旅游偏好略强于中国。综上分析,俄罗斯、韩国、新加坡对中国的旅游偏好强于美国,其余15国对美国的旅游偏好强于中国。由此可见,美国对世界出境旅游大国的吸引力远远大于中国,入境旅游更为发达。

从吨位指数来看,中美两国旅游吨位指数分别为225.2和574.3,美国是中国的2.6倍,由此说明美国的旅游实力比中国强。这是由美国软硬实力均强于中国、旅游业起步较早、发展成熟所致。

2.3基于市场重要度-旅游偏好二维矩阵的比较

各客源国出境人数的不同决定了其在国际旅游市场上地位的差异,再者,中美两国地理位置、经济水平和文化背景不同,对各客源国的吸引力也存在差别。在此,本文以市场重要度指数为纵坐标,将各客源国分为非常重要(γ≥2%)、重要(1%≤γ

中国方面(马来西亚、伊朗、巴基斯坦3国出境数据暂缺,见表4),纵向来讲,15个客源国市场重要度≥1%,22个客源国市场重要度

美国方面(台湾地区和挪威、巴哈马、牙买加3国出境数据暂缺。见表5),纵向来讲,15个客源国市场重要度≥1%,21个客源国市场重要度均

表4、表5对比分析,中国方面,位于矩阵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的客源国数目分别为2、7、13、15;美国方面,位于矩阵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的客源国数目分别为3、8、12、13,中美两国差异不大。具体来看:(1)中国方面,市场重要度≥1%的15个国家有13国对中旅游偏好

2.4基于市场占有率和旅游偏好双指标的比较

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是发展入境旅游的前提。因此,查清自己的客源市场,针对不同的市场进行有的放矢的市场营销,提高各市场旅游偏好及到访率,是推动入境旅游发展的有力手段。本节结合市场占有率和旅游偏好2个指标,从市场占有率角度将各客源国分为一级市场(α≥10%)、二级市场(3%≤α

中国方面,从市场占有率来看极少数国家或地区出境旅游数据缺失,对应的市场重要度和旅游偏好值空白,因此,单从市场占有率分析的客源国数目与市场占有率和旅游偏好双指标分析的客源国数目有差别。,韩国、日本2国是一级客源市场,市场占有率之和为26.99%;蒙古、马来西亚、美国等7国为二级客源市场,累计市场占有率达36.97%;三级、四级客源市场包括加拿大、泰国等31国,累计市场占有率为30.14%。从空间分布来看(见图2),中国绝大部分一级、二级客源市场地处中亚、东亚及东南亚,与中国空间距离近,同时,南亚、欧美、大洋洲的一些国家,如印度、美国、俄罗斯、法国等,它们出境人口基数大,多为中国二级、三级客源市场。对中国呈强、中强旅游偏好的客源国集中在中亚、东亚、东南亚地区;南亚的印尼、印度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对中国呈中弱旅游偏好;除俄罗斯和美国,其他欧美国家对中均呈弱旅游偏好。中国各客源国在中市场占有率从高到低依次基本为亚洲、大洋洲、美洲、欧洲和非洲,对中旅游偏好从强到弱也符合这一规律,由此可见,旅游流基本呈现出“距离衰减”规律,地理距离的增加对入境游客数量有负向影响(方远平,等,2014;鲁小波,等,2015)。

美国方面,从市场占有率来看,加拿大和墨西哥两国是一级客源市场,市场占有率之和为54.7%,两国占据美国入境旅游市场的“半壁江山”;二级客源市场包括英国和日本两国,累计市场占有率为11.01%;三级、四级客源市场包括德国、中国等36国,累计市场占有率29.41%。从空间分布来看(见图3),美国2个一级市场地处北美,与美国接壤;二级、三级客源市场跳出北美,分布在西欧、南美、东亚和大洋洲,客源分布更广。对美国呈强、中强旅游偏好的11国除澳大利亚和日本,其余9国均地处美洲;对美国呈中弱、弱旅游偏好的客源国除去南美几个国家外,绝大部分地处亚洲和欧洲。各客源国在美市场占有率从高到低依次基本为美洲、欧洲、大洋洲和亚洲,对美旅游偏好从强到弱也符合这一规律。

图2、图3对比分析:(1)中国入境游中,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客源市场数目分别为2、7、9、22,美国入境游中,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客源市场数目分别为2、2、9、27,中美两国一级、三级客源市场数目持平,但中国二级客源市场数量较多而四级客源市场较少,与上文得出的中国入境旅游市场更为多样和分散的结果相吻合。(2)中美两国旅游圈层存在差异性:亚洲各国为中国主要客源市场,它们对中旅游偏好也较强;北美的加拿大和墨西哥是美国主要市场且对美偏好极强;欧洲和大洋洲的大多数国家为两国旅游圈的交集部分。

3结论

本文构建一种新的市场分析模型,从目的地和客源地相结合的视角来分析一国入境旅游市场大小,并分别选取入境中美前40个客源国,对中美两国入境旅游市场进行了对比分析。

第一,从目的地视角来看,中国入境旅游市场更为多样和分散,美国客源市场更为集中。究其原因,中国位于亚洲大陆,邻国众多,再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欧美各国贸易频繁,客源市场遍布亚、欧、美等各大洲;美国位于北美大陆,仅与墨西哥和加拿大两国接壤,与欧洲联系紧密而与亚洲各国关系相对疏远,客源市场集中于欧美地区。

第二,从客源地视角来看,首先从国际前20位出境旅游大国来讲,除俄罗斯,其他欧洲、美洲和大洋洲国家对美国旅游偏好更强;亚洲的韩国和新加坡对中国旅游偏好更强,而日本、印度对美国旅游偏好更强。从中美两国各自前40位客源市场来讲,美国各客源国对其平均旅游偏好是中国的3倍,说明美国对世界各国的吸引力更强,美国旅游吨位指数是中国的2.6倍,旅游竞争力强于中国。

第三,从目的地和客源地相结合的视角来看,即市场占有率-旅游偏好双指标来看,中美两国国际旅游圈层存在差异性:中国以亚洲地区为主,“穷朋友”较多,美国以美洲地区为主,而欧洲和大洋洲大多数国家是两国旅游圈的交集部分。对于目的地来讲,占有率高的各客源地入境人数多、创汇能力高,是入境旅游市场的核心力量,旅游偏好强的各客源地发展潜力大,是发展入境旅游的后备军。因此,加强对重要客源市场和强偏好客源市场的开拓,这是实现入境旅游跨越式发展的有力手段。中美两国可根据各自入境旅游市场的空间分布状况,进而采取相应战略手段。

总的来说,与美国相比,现阶段中国入境旅游实力偏弱,但具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其一,中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对境外各类旅游者都有强烈的吸引力。其二,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亚洲各国是中国入境客源市场的主体,近几年亚太地区的崛起显示出良好的旅游发展前景,因此中国应紧紧抓住良好的地缘优势这一特征,着重对包括韩国、日本、菲律宾等国在内的洲内客源市场的开拓。与此同时,欧美各国作为国际出境旅游市场的主干部分,为实现入境旅游的跨越式发展,积极拓展欧美远程客源市场也刻不容缓。然而,欧美各国与中国空间距离较远而与美国距离较近,再者由于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存在较大差异,在与美国争夺欧美客源市场的“激战”中,中国应注意营销策略的选择,方能“出奇制胜”。

参考文献:

[1]方远平,谢蔓,毕斗斗,肖佑兴.中国入境旅游的空间关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析――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视角[J].旅游科学,2014(3):22-35.

[2]李景宜,孙根年.旅游市场竞争态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资源科学,2002(6):91-96.

[3]刘春济,高静.基于亲景度与竞争态的上海入境旅游市场分析[J].人文地理,2007(3):73-77.

[4]刘锋.旅游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回顾[J].地理研究,1999(4):434-439.

[5]鲁小波,陈晓颖,马斌斌.东北亚各国间旅游流规模与潜力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11):208-213.

[6]马耀峰,梁旺兵.基于亲景度的美国旅华市场拓展研究――以我国六大旅游热点城市为例[J].旅游学刊,2005(1):35-38.

[7]孙根年.新世纪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竞争态分析[J].经济地理,2005(1):121-125.

[8]宣国富.中国入境旅游规模结构的省际差异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2(11):156-161.

[9]薛刚,孙根年,侯伟涛.基于亲景度与竞争态的西安国内旅游分析[J].旅游学刊,2008(9):12-16.

[10]杨斯涵,马耀峰,冯学钢.基于亲景度和竞争态的京沪陕入境旅游市场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6):572-576.

[11]杨音南.民族地区旅游业的若干思考[J].企业导报, 2009(2):89-90.

[12]杨兆升.运输系统规划与模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12.

[13]周彩屏.基于SSM方法的入境旅游市场客源结构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旅游学刊,2008 (1):46-51.

[14]张艳,章锦河,王浩.黄山市入境国外旅游市场亲景度与竞争态分析[J].人文地理,2007(2):43-47.

[15]赵磊,王佳.中国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协整分析[J].旅游科学,2015(1):40-57.

[16]Myriam Jansen-Verbeke(1995).A regional analysis of tourist flows within Europe[J].Tourism Management,(1):73-80.

[17]Tak-Kee Hui(2002),Chi Ching Yuen.A study in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Japanese tourist arrivals in Singapore[J].Tourism Management,(2):127-131.

第9篇:旅游市场的前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 旅游法 咸宁市 旅游产业

一、文献综述

自从新《旅游法》于2013年颁布并于当年10月1日正式实施以后,国内分析新《旅游法》对旅游行业可能产生影响的研究文献逐步增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包括冯静分析了新《旅游法》对我国导游工作可能产生的影响。王友明分析了城市旅游化背景下以江苏苏南五个城市为例分析了城市旅游化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张园媛分析了新《旅游法》对我国旅行社可能产生的影响。张辛分析了新《旅游法》颁布实施以后针对我国旅游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邹琦分析了新《旅游法》对我国导游业可能产生的影响。从上述文献梳理可以发现,研究新《旅游法》对我国旅游业可能产生影响的研究文献比较多,然而具体将新《旅游法》与一个旅游城市的具体“市情”相结合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力求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本文将以咸宁市为例,系统阐释新《旅游法》可能对咸宁市旅游业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阐释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新《旅游法》对咸宁市旅游业的影响

1、新《旅游法》对咸宁市导游工作的影响

众所周知,导游员在旅游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的“衣、食、住、行”需要导游员耐心、细致的联系才能得到积极稳妥的安排。然而,目前咸宁旅游主打品牌主要为“温泉”、“九宫山”以及“隐水洞”等旅游项目,旅游业的季节性非常明显。因此,在旅游淡季时,挂靠在一些较小旅行社的导游员只能在家歇业或者从事与导游业务没有关联的其它业务来维持生计,客观上导致了“导游”逐渐沦落为一些导游员的副业,以致整体导游员团队素质参差不起;另外微薄的薪酬也使得导游员“欺客”、“宰客”等事情时有发生。相对于巨大的旅游需求而言,咸宁市导游服务人员普遍面临学历偏低以及小语种导游比例偏低等问题,难以满足境外游客的需求,同时也难以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影响导游业市场正常秩序的开展。同时,新《旅游法》的出台除了对导游人员的学历、语言等进行了规范以外,还明确规定导游不得向游客索取小费,不得采取诱导、欺骗、强迫等手段引导旅游者强制购物,而在当前的宏观环境下,导游人员的薪酬除了基本工资、出团补贴以外,旅游景点门票差价、消费和回扣构成了导游人员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新《旅游法》实施以后,导游的收入将会大幅度缩水,从而影响导游从业人员队伍的稳定,并会对咸宁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冲击。

2、新《旅游法》对咸宁市旅行社带来的影响

一直以来,由于发展速度较快以及旅游业整体缺乏一个整体的宏观调控机制,使得我国旅游业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并不完全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与此相对照,咸宁市各主要旅行社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旅行社往往进行旅游信息的虚假宣传,同时在缺乏双方协商的条件下单方面改变旅游合同约定的行程,这样做的后果不仅使得处于当事方的旅行社面临信誉危机,同时也会影响咸宁市旅游行业的整体形象。新《旅游法》的版本最大程度上约束和规范了旅游市场,对旅游行业中的不当竞争与不当得利进行约束,因此从长期来看,整个旅行社行业会面临重新洗牌。旅行社短期会面临阵痛,但是长期来说会促进整个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新《旅游法》颁布实施以后,“零团费”旅游项目被明文禁止,消费者的旅游成本更加透明,旅游行业之间的竞争开始逐步从“价格型”竞争转向“质量型竞争”,即通过提高服务质量以及通过“做大”产生规模经济来降低运营成本,从而使得旅行社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中小旅行社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一定的压力。最后,新《旅游法》的实施使得旅行社的产品定价更加透明,再加上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倾向于选择自助游出行,加剧了旅行社之间的生存压力,“倒逼”旅行社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来吸引游客。

3、新《旅游法》对咸宁市旅游景区的影响

在我国,受到短视行为的影响,旅游景区价格制定缺乏规范、景区门票价格随意上涨的现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另外,随着旅游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每逢小长假和“黄金周”,许多旅游景区都会出现井喷的现象,旅游景区人满为患,同时旅游环境承载能力也超负荷运行,景区基础设施配套的滞后往往会使得人员大规模直流甚至发生踩踏,使得景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旅游景区无序甚至过度开发的背景下受到极大挑战。新《旅游法》规定景区在任何情况下接待的旅游者都不能超过旅游主管部门核准的最大承载量,从而为避免旅游景区超负荷运行以及旅游执法者依法行政提供了制度保障,从长远来说也为提高旅游质量、保障旅游者旅行安全提供了安全的游览环境。另外,新《旅游法》的出台明确规定景区门票要实施政府定价或者政府定价,并且明确规定景区门票价格的上涨必须实施听证会,从而对旅游景点随意涨价的行为进行了限制,同时刺激旅游景区通过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如延长旅游服务链、提高服务质量来增加旅游收入、提高旅游效益。

4、新《旅游法》对咸宁市开展旅游资源规划的影响

长期以来,伴随着旅游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受到短期经济效益的吸引,地方政府在编制土地利用与城乡发展规划时,并没有考虑旅游发展规划的需要,因此造成了旅游发展与地方经济的发展不相衔接,从而导致旅游产业发展滞后、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产生瓶颈,旅游产业发展的后劲不足。例如2013年咸宁市一季度的旅游收入即达到42亿元,全市接待游客总量达到801万人次,而咸宁市三家出租车公司出租车则仅有656台,游客对咸宁市较大的旅游消费需求与咸宁市相对落后的配套基础设施对咸宁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新《旅游法》专门设置了旅游发展规划与促进这一章,不仅对旅游行业管理部门进行了明确,而且对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的主体、内容、原则等方面制定了有针对性的规范,因此必将为咸宁市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在咸宁市提出“旅游兴市”的战略以后,带“温泉”字眼、打“温泉”招牌的酒店相继投入使用并盛装迎客,然而众多的旅游资源如温泉资源作为可再生性资源必须在合理规划和利用的前提下才成立,一旦脱离了温泉资源循环利用所能承载的前提,那么温泉资源也会面临枯竭的担忧。因此,新旅游法通过明确旅游规划编制的主体,从而明晰了旅游规划编制主体所应该承担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地方政府的短视行为,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

三、新形势下加快咸宁市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1、稳定与促进导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高素质的导游队伍是顺利开展旅游活动、保障旅游活动各方利益的基础力量。因此,重视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是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保障。目前,咸宁市两所高校即湖北科技学院与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均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并面向全国招生,但是考虑到生源地等因素的影响,一般外省市生源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很难长期留在咸宁本地从事导游工作,因此在培养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从业技能,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同时,适当增加咸宁本地生源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比例,从而增加旅游市场合格导游人员的供给;此外,由于导游员对于导游从业者的学历要求较低,因此市场准入门槛也相应较低,导致导游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因此要加强导游从业者的培训和学习,并将这一培训和学习的做法制度化,同时加大导游从业者岗前培训的力度,要组织所有导游从业人员学习新《旅游法》,转变观念,避免导游员对相关法律法规认识的缺陷而导致违规甚至违法的事件发生。最后,新《旅游法》颁布实施使得导游从业人员的薪酬显性化、工资化,克服导游人员的短视行为,从而促进旅游行业的良性发展。

2、旅行社发展的对策分析

长期以来,旅行社经营遵循相同的范式,使得旅行社提供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呈现同质化趋势,旅游产品缺乏创新,因此价格是旅游消费者选择旅行社的主要因素。新《旅游法》颁布实施以后,旅游团费的上涨导致游客对旅行社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伴随着“自驾游”等户外运动的兴起,旅游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因此,旅行社要根据旅游者的需求开展市场细分,根据不同消费层次游客的需求开展个性化的服务;同时,利用咸宁市特有的地域文化与自然资源,创造性地推出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个性化与多样化的需求。另外,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旅游产业整体上是一个新兴产业,因此咸宁市各家旅行社要以新《旅游法》的颁布实施为契机,提高旅行社员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从而加强对各员工行为的规范和监督,构造和谐良好的旅游环境。

3、旅游景区发展的对策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消费者对于旅游产品的需求不断提高。与持续增长的旅游需求相对照的是,我国各旅游景区都没有建立相应的疏散与应急机制,同时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旅游景区“商业化”趋势日趋显现,“拥堵”已经成为黄金周的代名词。咸宁市目前虽然还没有发生严重的拥堵事件,但是由于没有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应急机制,因此并不能保证在今后的旅游活动中不出现相应的“拥堵”事件,因此旅游景区要建立和完善景区管理机制、梳理正确的服务理念,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具体而言,一方面旅游景区规划要引入第三方机制,邀请专业的规划团队来科学规划,实现旅游景区规划的科学性与前瞻性的结合,同时加强旅游管理人员危机意识的培育,完善预警系统,特别是在所谓的旅游旺季到来之前及时旅游景区的相关信息,如客房数量、游客数量等,避免“拥堵”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要创造性地引入旅游景区投融资机制,将社会资本引入旅游景区开发、开放与基础设施的投资,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通过提升旅游景区的服务质量与配套设施来延生旅游产业链,提高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避免对旅游景区门票收入的过度依赖。

4、加强旅游行业的执法、规范旅游市场经济秩序

新《旅游法》的颁布实施对于规范我国旅游市场秩序、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从法律角度提供了保障。然而,有法可依只是实行法制化的第一步,而执法必严则是旅游市场秩序的根本性保证。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只有建立、健全法律的长效机制、规范旅游市场主体的行为、合法维护旅游主体各参与方的合法权益,才能够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于旅游业监管主体而言,要在新《旅游法》的基础上出台与新《旅游法》执法配套的政策和措施,将涉及各旅游主体利益的细则细化,防止各旅行社和旅游景点钻法律的漏洞、打“球”,特别是物价监管部门要加强对于景区旅游费用的监管,防止某些旅游景点趁机涨价。另外,还需要成立相应监管机构,严厉打击非法经营活动以及无证经营、无证导游等违法违规的行为,同时加强旅行社与导游诚信体系的建设,形成社会、媒体与监管部门共同监督旅游市场行为的长效机制。此外,由于新《旅游法》的规制对象不仅涉及到旅游参与方的各利益主体,同时也对政府部门城乡规划与用地规划以及旅游景点的开发规划提出了要求,因此政府监管部门也要深入学习新《旅游法》的法律法规,对旅游法规只有平时“心中有数”,才能在实际执行时做到坐怀不乱,使得监管结果兼顾各方利益,规范旅游市场的政策秩序。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4Q107)。)

【参考文献】

[1] 冯静:新《旅游法》对导游工作的影响研究[J].现代妇女,2013(11).

[2] 张辛:新《旅游法》背景下对加强旅游业发展的思考[J].旅游纵览,2014(1).

[3] 张圆媛:浅析新《旅游法》出台后对旅行社经营的影响[J].旅游纵览,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