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血压治疗综述范文

高血压治疗综述精选(九篇)

高血压治疗综述

第1篇:高血压治疗综述范文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针灸疗法;综述;指导性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282-01

1990年严季澜对建国40年来原发性高血压的针灸推拿治疗概况进行了详细总结,佘延芬等对1991~2000年10年间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刘锦等报道了2001~2007年间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但以上文献均未归纳国内外应用针刺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降压方面的研究成果。鉴于此,笔者结合近10年来国内外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研究进展,着重总结国内外针刺对该病的降压疗效的研究进展。

一、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针刺治疗近期和远期

降压疗效分析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针刺降压疗效评价目前仍存在分歧。自1975年Tam K C等发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针刺近期降压疗效确切的小型临床报道以来,大量文献报道支持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针刺近期降压疗效确切(其疗效优于或相当于药物疗法),但认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针刺远期降压疗效不确切(其疗效低于药物疗法)。

(一)针刺近期降压疗效优于药物疗法Tam KC等采用针刺疗法治疗2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每个疗程治疗时间为10 d,疗程之间间隔3~5 d。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期间、治疗疗程之间以及治疗后1个星期的血压。结果显示,1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恢复正常且高血压相关症状消失,平均收缩压降低30 mmHg,平均舒张压降低10 mmHg。

陈邦国等取双侧风池穴,用指切法进针,向鼻尖方向斜刺,深度约0.8~1寸,进针得气后捻转法行针1~3 min,留针30 min,每隔10 min捻针1次。每天1次,14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并与口服西药倍他乐克相比较,结果针刺和口服倍他乐克均可降低患者的血压,但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0% ,明显高于西药组的总有效率(67%)。卫彦等报道针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选取人迎穴(在平喉结旁开1.5寸,胸锁乳突肌前缘动脉搏动处),并与口服卡托普利组比较,结果:针刺组有效率为86.84%,优于西药组的64.10%。万文俊等将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口服西药尼卡地平组。电针组取双侧曲池,针尖与局部皮肤呈90°角直刺入25~30 mm,得气后连接在治疗仪上,刺激强度12 mA,频率20 Hz,留针10 min,每天1次,连续治疗15 d。结果:两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但在降低舒张压方面,电针组降压疗效明显优于药物组。

(二)针刺近期降压疗效相当于药物疗法亦有文献报道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针刺治疗近期降压疗效相当于药物疗法。吴远华等将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太冲组、曲池组与口服卡托普利组,太冲组和曲池组分别针刺曲池(右侧)、太冲(右侧),采用平补平泻手法,5 d为1个疗程。结果后曲池组和口服卡托普利组降压疗效明显优于太冲组,但曲池组和口服卡托普利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针刺曲池降压疗效与口服卡托普利组相当。

第2篇:高血压治疗综述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中心城区共4个区的26个街道中选择7个街道作为社区高血压综合防治试点社区,并另选2个街道作为对照社区,上述9个街道中各随机抽取1个社区,再在抽取的社区中随机抽取35~74岁居民为研究样本。

1.2 方法

1.2.1 综合防治方法 ①社区动员,全人群干预:开展全人群健康教育,通过举办专题培训、开会动员、印发资料、提供咨询服务等形式,广为宣传高血压防治的基本知识,提高广大群众对高血压危害和防治的认识。②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建立35岁以上首诊测血压制度,开展健康体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高危人群筛查等,通过上述工作及早检出高血压病人,及早治疗。③随访管理:对各种形式检出确诊的高血压患者建立重点病人健康档案,进行随访管理,开展个体化的健康教育、用药指导、行为干预和病情监测等,根据血压分级确定随访频度,并作好相应记录。

1.2.2 效果评价 现场调查:设计专门的调查表,干预前在7个纳入干预的街道中,分阶段随机抽取35~74岁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作为干预前资料。干预2年后,在7个纳入干预的街道中,再次分阶段随机抽取35~74岁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作为干预后资料;并在未纳入干预的2个街道中分阶段随机抽取35~74岁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作为对照资料。问卷调查由经培训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担任,面对面询问,并作必要的体检。

诊断标准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1],高血压诊断标准:以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或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物者,确诊为高血压。

高血压知晓的定义为调查对象知道以前被卫生专业人员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治疗的定义为目前正在服用降压药;高血压控制的定义为通过治疗,血压降到收缩压(SBP)<140mmHg且舒张压(DBP)<90mmHg。

1.2.3 统计分析 用EPIData 3.02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专业人员对原始数据进行核对和清洗。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对被调查人群进行的高血压知晓、治疗、控制率等统计分析均以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口性别年龄构成为标准进行标准化处理,即先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口性别年龄构成和3组样本人群(干预前组、对照组、干预后组)的性别年龄构成,计算出“标化系数",然后以“标化系数"作为权重加权,在SPSS中统计出标化率,再进行χ2检验比较各组率的差异。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干预社区基线调查6 558人,干预后调查5 890人,未纳入干预的社区调查2 013人;3组人群男女性别比分别为0.82:1、0.70:1和0.78:1;年龄均值分别为(52.7±10.67)岁、(55.1±10.85)岁和(54.9±10.85)岁。

2.2 高血压患病率

被调查人群高血压标准化患病率,干预前、干预后、对照组人群分别为23.37%、23.99%、24.56%。干预后与干预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2.3 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

性别年龄合计,干预前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61.94%、54.22%、26.16%,干预后分别为85.88%、77.73%、53.99%。而同期对照组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77.26%、69.49%、39.89%。干预后与干预前及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均高于后者,差异有显著性。

分性别分析,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男女性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干预后均高于干预前,且差异有显著性。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男性组均高于后者,且差异有显著性,但女性组差异无显著性(表1)。

分年龄组分析,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各年龄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干预后均高于干预前,且差异均有显著性。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干预后高于干预前,但仅35~44岁、45~54岁年龄组差异有显著性;高血压控制率干预后高于干预前,且各年龄组差异均有显著性(表2)。

表1被调查人群分性别高血压标准化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

表2被调查人群分年龄组高血压标准化知晓率(%)

3 讨论

高血压及其带来的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越来越成为威胁居民生命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以社区为平台的高血压综合防治,对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危害是有效和经济的对策。本研究通过对部分城市居民开展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试点,了解人群干预2年后高血压知晓、治疗和控制率的改善情况,评价高血压综合防治的效果。

研究显示,对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改变情况进行分析,不管是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还是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提高,说明社区综合防治对城市居民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的提高有明显效果。进一步分析干预后与对照组的比较发现,干预对女性组的效果不如男性组,对高年龄组的效果不如低年龄组。随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不断深化,尽管未纳入试点的社区没有开展试点所要求的高血压综合防治各项工作,但各地开展的“六位一体”社区卫生服务也涉及了高血压预防控制的内容,而妇女和老年人是易受益的人群(他们往往是社区卫生服务关注的重点人群),这可能是出现上述结果的因素。

本研究发现,本地城市居民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与那开宪、刘明春[3、4]等研究有相似之处,可能与本地较早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有关,有一定的工作基础。总之,本研究开展的城市社区高血压综合防治各项措施,对提高社区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应扩大覆盖范围。

4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J]. 高血压杂志,2000,8(1):94-102.

[2]李立明,饶克勤,孔灵芝,等. 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7):478-484.

[3]那开宪,黄中红,杨洪江,等. 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的效果评估[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4,3(6):379-380.

[4]刘明春. 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的效果评价[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4,11(9):27-28.

第3篇:高血压治疗综述范文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肾功能衰竭 急性左心衰竭

急性左心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病情凶险,严重危及患者生命,需要紧急处置。各种急、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时治疗难度加大,常规治疗临床疗效有限,往往需要紧急血液透析治疗。回顾分析使用血液透析治疗肾功能不全合并急性左心衰患者5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5~2010年行急诊血透患者56例,男37例,女19例,年龄21~77岁,平均56岁。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49例,急性肾小球肾炎4例,急性肾小管坏死1例,恶性高血压病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

本组患者按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1],均符合肾功能不全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的诊断标准(即心肾综合征),按killip法分级标准Ⅱ~Ⅳ级,所有患者均伴有少尿或无尿,有明显的静息呼吸困难,强迫坐位,口唇紫绀,胸闷,气促,咳嗽,其中伴咳粉红色泡沫痰1例,两肺均可闻不同程度的湿音及或伴哮鸣音;心动过速,部分可闻奔马律。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在常规予高浓度吸氧,小剂量洋地黄强心及高血压者静脉使用血管扩张剂基础上行急诊血液透析治疗。原为尿毒症已造瘘者采用内瘘路径,临时血路建立采用股静脉留置三腔导管方式。记录血液透析治疗前后呼吸、心率、血压、血气分析、心功能分级、脱水量等指标。

统计学方法: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或t检验;计数资料[例(%)]比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心功能改善Ⅱ级;②有效:心功能改善Ⅰ级;③无效:心功能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结 果

结果:本组显效51例(91.1%),有效5例(8.9%);56例患者治疗前后观察指标统计,见表1。

讨 论

急性左心衰竭指急性发作或加重的左心功能异常所致的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突然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原性休克的综合征[1]。近年来,急性左心衰竭的诊治日趋规范,国内外相关学科亦相继发表了治疗指南或专家共识,如2006年美国心力衰竭协会(HFSA)的心力衰竭治疗指南、2009ACC/AHA成人心力衰竭治疗指南更新,2008欧洲心脏病学会(ESC)br急性心力衰竭治疗指南等[2];我国亦于2010年了国人之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1](以下简称为指南)。其中值得关注多项非药物治疗措施均列于指南,血液净化即为治疗肾功能不全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的措施之一,并列为(Ⅱa类,B级)推荐。本组患者按指南分类属3型(原发、急速的肾功能恶化导致急性心功能不全)或4型心肾综合征、慢性肾病导致心功能下降和(或)心血管不良事件危险增加,该类患者急性左心衰竭发病机理与其它病因所致急性左心衰还是有所不同,其中容量负荷及压力负荷过重是最主要的原因[3],这在部分4型心肾综合征透析不充分患者往往更常见。长期慢性高容量负荷状态,心功能持续受损;而肾性高血压治疗血压达标困难[4],心脏前向压力负荷过重;肾性贫血导致心肌能量代谢障碍;代谢性酸中毒则抑制心肌收缩力;甚至“心肌抑制因子”、细胞因子、炎症介质亦是导致4型心肾综合征心衰的原因,上述因素共同叠加、协同作用,一旦合并感染等任何诱因则导致急性左心衰竭发生。基于上述原因,采取常规治疗往往难以奏效,尤其是在使用利尿剂控制容量负荷过重方面;而采取血液净化措施正好能综合、多方面治疗上述环节[5],故为急诊处置最佳首选治疗。本组患者采用血液透析治疗后即刻效应良好,是细化遵循指南的一个方面。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195-208.

2 Task Force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 2008 of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 2008;the Task Forc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 2008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Heart Failure Association of the ESC (HFA) and endorsed by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ESICM).Eur Heart J,2008,29:2388-2442.

3 杨群伟.血液透析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温州医学院学报,2001,31:103-104.

第4篇:高血压治疗综述范文

关键词:缬沙坦;络活喜;原发性高血压

【中图分类号】R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297-02

原发性高血压主要是体循环动脉压不断增高,血管收缩压和舒张压高于正常值。原发性高血压其本身可引起一系列症状,并降低患者生活、工作质量,重者甚至可威胁生命,长期高血压可影响重要脏器尤其是心、脑、肾的功能,最终导致脏器功能衰竭[1-3]。

随着中国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数量不断增加。[4]老年原发性高血压致病机理十分复杂,药物治疗可以降低老年患者的血压,并提高老年患者的存活率和痊愈率

。事实证明,联合应用不同种类的抗高血压药物,优于单用一种降压药,并能减少患者对单一药物的依赖性和不良反应。 [5]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选自2011 年 1 月-2012年 1月,所以明确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的老年患者90例,患者平均年龄在60 岁左右,而且诊断结果完全符合2000 年《中 国 高 血 压 防 治 指 南》高 血 压 诊 断 标准。[6]根据自愿原则,将90例患者分为A、B、C三组, A 组采用络活喜治疗,其中男17例,女13 例,年龄 63-79 岁,平均年龄 71.5岁;30 例患者分为 B 组,采用缬沙坦治疗,其中男16 例,女14例,年龄 63-79 岁,平均年龄 74.1 岁;30例患者分为 C 组,采用缬沙坦联合络活喜治疗,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9-73岁,平均年龄72.6岁。

三组患者在年龄结构、性别、检查结果都具有无显著性差异(P >0.05),所以上述病例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A 组采用络活喜5mg/d,1 次 /日;B 组缬沙坦80mg/d,1 次 /日;C 组采用联合用药治疗,络活喜为5mg/日,缬沙坦80mg/日,1 次 /日。在治疗期间,对三组老年患者进行随机走访,并强调按时服药对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的重要性。在治疗期间,三组患者均按时、按量给药,治疗依从性满意。

1.3检查方法:运用汞柱式血压测量计,测量患者右上臂肱动脉血压。在血压测压前,患者需静坐 10-15分钟,并连续测量3次,中间间隔2分钟,测量后记录患者血压的平均值。

1.4治疗疗效评价标准:参照卫生部《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规定[7]: ①显效:DBP 下降≥ 10mm Hg 血压恢复正常;②有效: DBP 下降未达 10mm Hg,但恢复正常;③无效: 未达上述水平者。

1.5统计学处理:三组数据采用(χ±s)表示,使用 SPSS14.0 软件行 t检验和χ2检验。

2结果

2.1各组治疗12周后临床疗效比较:根据治疗疗效评价标准,对三组患者治疗疗效进行比较,并进行组间 χ2检验。见表 1。

3讨论

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的致病原因和发病记录尚不明确,主要原因是老年人高级神经中枢功能失调,致使体液、内分泌紊乱。药物对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具有很好效果,合理使用降压药可以有效延长高血压患者的寿命。[8]临床数据显示,两种以上降压药物的联合使用,老年患者血压达标率明显高于单药的疗效。[9]因此,国内外医学界提倡联合药物治疗老年人高血压。缬沙坦具有高度选择性和亲和性,可以有效阻止 Ang Ⅱ与Ang Ⅱ受体之间的结合。[10]同时,国内外相关数据显示,缬沙坦可以抑制通过 AT1 受体对老年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损害,更好地保护老年患者的血管内皮,降低高血压导致的脑梗死的发生率。研究发现络活喜、缬沙坦单一用药、缬沙坦和络活喜联合用药都可以有效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其总有效率分为 74.8%、75.6%、91.9%,所以缬沙坦和络活喜联合用药的临床疗效好于单一用药的临床疗效,组建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有效和无副作用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陈永久.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J]. 中国实用医药,2010,(1):150-151

[2]汤中敏,贺平,胡世红. 心理训练对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危险的影响 [J].医学综述,2008,(21):107-109

[3]杨娉婷,林玲,袁洪. 心理、行为因素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J]. 医学综述,2007,(19):1485-1488

[4]王倩, 周娴. 浅谈老年性高血压患者的护理 [J]. 中华临床医药与护理,2007,(12):40

[5]刘欣. 坎地沙坦联合其他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09,(2):104-106

[6]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J]. 高血压杂志,2000,(1):94-102

[7]吕卓人,黄若文.利喜定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00,11(4):177

[8]龚旬. 络活喜与洛汀新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 [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0,(5):500-501

第5篇:高血压治疗综述范文

资料与方法

所有病例均根据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明确诊断[1],突发性耳聋患者60例,年龄20~70岁。自发病至就诊时间5小时~15天。耳聋程度:中度15例,重度41例,全聋4例。伴随症状:耳鸣28例,持续嗡嗡声22例,持续轰隆声3例,蝉鸣声3例。耳闷20例。眩晕14例。既往患高血压8例,糖尿病5例,均无耳聋家族史。诱因:患病前上呼吸道感染10例,噪音暴露9例,劳累8例,情绪波动7例,饮酒3例,生活压力过大4例,无诱因19例。声导抗A型曲线48例,B型4例,C型4例,As型4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2kHz短声刺激波阈值55-105dBnHL。双耳交替响度平衡试验阳性44例,阴性14例,2例未查。颞骨CT扫描,均未见异常。综合治疗组39例,男22例,女17例,平均年龄4814±1148岁,病程588±369天,听阈8125±1148dB;非综合治疗组21例,男16例,女5例。平均年龄4633±970岁,病程588±212天,听阈8143±970dB。

方法:综合治疗组:入院后即行心理干预,银杏达莫注射液20ml、环磷腺苷注射液40~80mg分别加入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1次/日、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12mg,3次/日及盐酸氟桂利嗪胶囊10mg每晚睡前服1周、泼尼松片30~60mg晨起顿服3天后改为15~30mg用2天。消化道溃疡病、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不服用泼尼松片。高压氧疗:治疗压力2ATA,采取面罩间歇吸氧,每次20分钟,吸氧3次,期间休息2次,每次5分钟。非综合治疗组采用上述任一单种或两种药物应用加高压氧疗。治疗5、10、15天各复查1次纯音测听。

疗效判断标准:①痊愈:受损频率听阈恢复至正常,或达健耳水平,或达此次患病前水平;②显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30dB以上;③有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15~30dB;④无效:受损频率听力提高不足15dB。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四格表资料的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治疗前两组临床资料的年龄、病程、听阈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见表1。综合治疗组总有效率8718%,非综合治疗组总有效率7143%。两者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005)。

讨论

突发性聋的确切病因不清,目前认为可能原因为病毒感染、血管疾病、迷路水肿、蜗窗膜破裂及上述诸因素的联合。突发性聋治疗原则是早期综合治疗,积极寻找病因。

一般治疗:休息,镇静,避免接触噪声或过大的声音。贾月芝等研究显示[2],突发性聋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很多患者有显著的精神压力、情感障碍和负性生活事件。这些均可使人体内神经体液调节失去平衡,造成耳部血循环障碍,突发耳聋。重视在疾病发生发展中心理、社会、应激源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建立共同参与型医患关系,积极进行心理干预,有助于突发性聋患者听力的恢复[3]。

表1两组临床资料比较组别综合治疗组非综合治疗组例数3921年龄(岁)4814±11484633±970病程(天)588±369588±212听阈8125±11488143±970

表2两组疗效比较

痊愈195临床疗效显效104(例)有效56无效56

第6篇:高血压治疗综述范文

合并代谢综合征时降压药的选择

本系列文章主持人: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崔书章教授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竞争意识的增强,高血压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增多。据统计,约有80%高血压患者合并肥胖、高糖血和高脂血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何为代谢综合征?它是指以高血压、中心性肥胖、高糖血、胰岛素抵抗和高甘油三酯血为特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国际糖尿病联盟最新定义中,中心性肥胖是代谢综合征的必备条件,其次要求具有高甘油三酯血、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高血压、空腹血糖高于100毫克/分升中的两项。胰岛素抵抗是代谢综合征的核心。

近20年来认为,肥胖是代谢综合征患者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代谢综合征较非代谢综合征患者糖尿病发病率高5.5倍,并且常易发生高血压病。高血压患者合并上述危险因素时心血管事件发病率明显增加。因此,高血压的治疗不单纯是降压问题,同时还应处理合并的相关危险因素。此时,血压要达标仅靠一种降压药不行,常需联合应用两种或几种降压药治疗才能有效控制血压和相关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时,选用的降压药不应加重代谢紊乱,并应具有减轻体重和降低血脂及血糖等作用。通常,高血压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时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药或钙通道阻滞药对高血压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特别是血糖升高患者有较好器官保护作用,尚能减少新发糖尿病,可用于高血压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治疗。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药血管紧张素Ⅱ激活能增加胰岛血流、增高交感活性、增加脂肪合成,产生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大量研究提示,用于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药均能减少高血压病患者新发糖尿病的危险。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如替米沙坦、缬沙坦等)能改善代谢综合征,防治2型糖尿病。替米沙坦(美卡素)具有阻滞血管紧张素受体和选择性过氧化体增殖剂活化受体γ激动剂的双重作用,治疗12个月后,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明显下降,无体液潴留和体重增加的不良作用。大多数代谢综合征肥胖患者的高血压为钠敏感性高血压。因此,对于高血压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时推荐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为首选降压药。

钙通道阻滞药钙通道阻滞药(如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缓释片、硝苯地平控释剂和拉西地平等)具有保护高血压患者合并代谢异常时的血管内皮、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和拮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钙通道阻滞药治疗控制新发糖尿病的作用介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与利尿药和β受体阻滞药之间。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治疗未能控制的高血压,应加用钙通道阻滞药。

第7篇:高血压治疗综述范文

【关键词】HELLP综合征早期诊断综合治疗

HELLP综合征为妊娠期女性常见病症,1982年由Wein・Stein[1]首次命名。现对我院收治的2例HELLP综合征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病例1 患者女, 32岁,第2胎,因孕5月血压升高3天,抽搐1次,以“G2P1孕23周疤痕子宫重度妊娠高血压产前子痫”入院。查体显示:T 36.5℃,Bp 180/110mmHg,R 24次/min,P 120次/min,孕妇烦躁不安,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腹软呈妊娠腹型。B超提示:宫内妊娠约孕20周,子宫前壁下段宫壁与胎膜之间液性暗区(血肿可能)。血常规:WBC 8.4G/L,N 79.2%,RBC 4.15T/L,Hb 132g/l,PLT 24G/L,肝功ALT750u/l,AST1043u/l。入院后降血压,解痉镇静治疗后急诊行剖腹取胎术,术中见胎盘早剥,术中出血1500ml。术后诊断:重度妊娠高血压产前子痫HELLP综合征胎盘早剥产后出血。术后转入ICU观察治疗,经控制血压,进行保肝等支持治疗,患者病情稳定,12天后各项化验接近正常,出院。

病例2 患者女,32岁,第2胎,因“孕38周重度妊娠高血压子痫前期 FGR”腹痛入院,定期产检,发现血压升高1月,口服“心痛定”控制血压,孕期肝功正常。入院查体:T 36℃,Bp 150/90mmHg,R 20次/min,P 90次/min,周身浮肿,心肺听诊未见异常,妊娠腹型,上腹部压痛,无宫缩,胎心132bpm。B超提示:宫内妊娠单活胎,羊水指数8.4,估计胎儿体重2459g胎儿长骨小于5SD,孕妇右肾中度积水,右输尿管长管扩张。血常规:WBC 10.08G/L,N 78.6%,RBC 3.01T/L,PLT85G/L血小板持续下降至24G/L,尿蛋白(2+),肝功ALT192u/l,AST395u/l,乳酸脱氢酶:949U/L。急诊行剖腹产术,新生儿出生时Apgar评分10分。术后诊断:重度妊娠高血压子痫前期HELLP综合征FGR。经控制血压,进行保肝等支持治疗,患者血压及各项化验正常出院。

1发生率与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HELLP综合征多发生于妊娠中、晚期及产后数日,发病率占据妊娠总数的0.2%~0.6%。文献报道HELLP综合征的发病率占重度妊高征的10%~20%,与各家采取HELLP的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不同有关[2]。我国报道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国外,杨滨等临床研究证明,在同期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中,HELLP综合征发生率为2.7%。

目前尚未对HELLP综合征发病机制有充分认识,但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免疫因素发生改变,导致母体免疫耐受机制受到严重损坏,致使母体对胎儿产生排斥现象。其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部上方或右上方出现疼痛现象,并伴有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3]。少数可出现黄疸,查体可发现右上腹或上腹肌紧张、体重骤增、水肿。如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可出现消化道出血、血尿等,也有部分患者出现血压轻度升高现象,没有出现蛋白尿等,但却出现危及到患者生命安全的现象。HELLP综合征可发生于妊娠中、晚期及产后数日内,产前发生率约占据70%,产后发生HELLP综合征伴肾功能衰竭和肺水肿者危险性更大。

2 HELLP综合症的诊断

除根据临床症状进行判断外,还需对患者血、肝酶升高、低血小板3项指标进行检测。3项指标全部达到标准为完全性HELLP综合征,其中任1项或2项异常的称为部分性HELLP综合征。诊断标准:(1)血管内溶血:外周血涂片见破碎红细胞、球形红细胞,胆红素≥20.5μmol/L或1.2mg/dL,血清结合珠蛋白

HELLP综合征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可引起胎盘早剥、肺水肿等,也常引起胎儿生长受限、死胎和早产及相关并发症,严重影响母儿预后,因此临床对HELLP综合征的正确处理很重要。给予患者镇静、降压等处理可有效减少内皮细胞损伤、血管痉挛等,同时还应做好并发症预防工作,避免患者出现胎盘早剥、肺水肿等不良现象。在上述治疗的同时给予糖皮质激素、纠正凝血功能障碍等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HELLP综合征一旦诊断成立应尽快终止妊娠,定期监测溶血、肝酶及血小板等各项指标。经上述综合治疗,患者在产后病情得以明显改善,逐渐恢复。

参考文献:

[1].HELLP综合征30例临床分析[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4,7(5):272-275.

第8篇:高血压治疗综述范文

广西贵港市桂平市中医医院骨一科,广西桂平537200

[摘要] 文章概述了对股骨头坏死的治疗进展,分别采用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进行综述。在对各个治疗方法临床应用总结发现,目前对股骨头坏死还未确定某一种最有效、最适合的治疗方法。在对股骨头坏死进行治疗时,应分居病情分期、坏死类型及治疗要求综合考虑,才能选择科学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ANFH);保守治疗;手术方法;综述

[中图分类号] R68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4(c)-0197-02

[作者简介] 陈清雄(1969.3-),男,广西贵港人,学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髋关节病变。

股骨头坏死(ANFH)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大都是由多种疾病或病因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其临床过程主要包括骨内血循环受阻,骨细胞变形致使骨内活性成分死亡导致骨坏死。该病的病理过程复杂,不同病变时期和类型的临床表现也呈现进展性特点,其治疗方法也有不同。现对ANFH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 非手术治疗

1.1 减少或避免负重

这类疗法以减少或消除股骨头的物理受压为主,实际效果平平。大量该疗法的临床有效率均不足15%。该法通常是要求患者严格卧床,常用于未塌陷的Ⅰ或Ⅱ期。有临床统计[1]显示,多所医院共182例髋关节行减负重的随访,其改善率为,Ⅰ期35.7%,Ⅱ期31.2%,Ⅲ期12.8%。但A型ANFH采取减负重疗法,其疗效较佳。吴宏燕[2]曾报道,22例A型患者治疗后的短期塌陷率仅为9.09%(2/22),其长期疗效未有报道。

1.2 脉冲电磁场(PEMF)疗法

上个世纪80年代,该疗法开始逐渐广泛应用于ANFH的治疗中。其中Aaron[3]选取了100例ANFH Ⅰ或Ⅱ期病例,分别采取PEMF和髓芯减重,行2~3年随访。结果证实,上述两法均有一定疗效,且PEMP疗效更佳。而专业实验也发现由于电磁场的作用,可以使股骨头的塌陷过程得以减缓。但此法的长期随访未见报道,仍需深入探讨。

1.3 高压氧(HBO)治疗

HBO是目前仍在使用的一种常用ANFH治疗方案。曹利敏等[4]等对比了HBO和常规用药两种方案治疗ANFH的疗效。其中HBO组(0.04 MPa,60 min/次,1~2次/d,共5周),有效率为95.83%(46/48),而用药组仅为60.00%(24/60)。之后大量的临床对比研究均证实了,HBO疗法较传统用药具有显著优势。HBO是一种无创的物理疗法,是Ⅰ或Ⅱ期ANFH的较佳选择。但在压力、时长以及频次等方面,目前还缺乏较为深入的研究。

1.4 体外冲击波(ESW)治疗

目前ESW疗法广泛应用于骨愈合迟缓、骨不连以及肌腱炎等。该疗法的有效性已经被临床证实,但其具体治疗机制目前尚未有定论。Ludwig[5]等选取了临床22例ANFH患者(Ⅰ或Ⅱ期;疼痛评分8.4,Harris评分43.7),均采用ESW治疗。经1年随访,该组病例的疼痛评分(1.3分)和Harris评分(90.2分)。经4年随访,疼痛评分为2.3分,Harris评分为88.7分。该组22例中有5例实现了缓期手术的效果(5/22)。因此Ludwig[5]等认为,ESW疗法对于早期患者的治愈率较佳,几乎可以媲美手术效果。

1.5 介入治疗

该疗法主要是指Seldinger血管穿刺技术,在影像监视下,将药物送至关键血管(旋股动脉、闭孔动脉等),以提高药物利用率,从而有效治疗ANFH。这类药物通常包括溶栓、扩血管以及解痉这3类,旨在改善股骨头血液供应,减小骨内压力,从而有效促使新骨的形成和坏死区的自我修复。目前这类临床报道的疗效是较为明确的,ANFH介入治疗的疗效可达70%以上,也有有效率在90%以上的报道[6]。其指标主要是从症状改善、血气分析(BGA)及血管造影来判别的。

1.6 药物治疗

目前关于ANFH治疗药物的研究广泛,其中双膦酸盐类、降脂类和抗凝类药物较多。暴淑英等[7]采取阿仑磷酸钠治疗323例ANFH,降低塌陷率效果明显。高吉建[8]采取他汀类药物预防大激素用量者发生ANFH,其长期随访(平均7.5年)ANFH发生率仅为1.0%。孙光伟[9]等都采取依诺肝素治疗ANFH,最终仅22%的患者出现关节置换指征。

2 手术治疗

2.1 髓芯减压术

髓芯减压治疗ANFH的机制在于,由于ANFH患者的股骨头近端存在高压,骨结构如同一个密闭的腔,高压会造成组织水肿以及供血不足,从而导致骨持续缺血缺氧,出现坏死。骨结构主要是利用内部压力调节骨内血流,髓芯压力的增高会增加骨内血管受压,影响血供。静脉回流不畅,会导致骨组织的水肿。水肿及血供不畅反过来作用又进一步增加髓内压,髓芯减压正是基于上述病理过程而产生的[9]。该法最早见于1964年,目前已经成为了ANFH的主要方法,其具有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少,术后恢复快速,且减压失败不影响今后的治疗等优点。张桐[10]等的观点是,对于早期患者而言,髓芯减压在于通过降低髓内压力,达到恢复静脉回流,减轻组织水肿与疼痛。其临床研究有效率可达到80%。

2.2 血管束植入术

实验研究发现,静脉与细小动脉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吻合通道,通常情况下处于关闭状态。当“细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的正常通道受到阻断时,上述吻合通道就会开启。该术式正是基于这一原理,通过向病变骨内植入游离端被结扎的血管束,从而阻断上述正常通道,促使吻合通道的开启。何伟等[11]认为,此时吻合通道作为替代通道,仍然能够实现较佳的骨内血供,同时为血管植入提供先期条件。其方法主要是,暴露坏死骨组织,并在该段钻孔并贯穿,并将血管束穿过孔内并固定,保证其动脉有明显搏动。

2.3 植骨术

植骨术主要应用于无狭窄的Ⅱ和Ⅲ期,轻、中度塌陷者。ANFH发生后,坏死区形成的新生骨处会形成约3 cm的高密度骨质,X光下显示,该致密骨质封闭了骨髓空隙,阻碍血管再生。植骨术正是基于打开或清除该致密骨质,为血管再生提供场所这一观点而产生的。目前该术式已经成熟发展出3类具体方式,包括带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术、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移植术和吻合血管的腓骨瓣移植术。姬树青[12]等报道,采用植骨术治疗ANFH,先清除坏死骨组织,再植入松质骨以支撑软骨下骨,以此能够同时达到减压及骨修复的效果。

2.4 截骨术

当ANFH发展快速,且快于骨修复时,塌陷几乎是不可避免的,采用原来的各类保守或手术修复是基本无效的。Andreas[13]等临床研究发现,采取经转子间向前旋转截骨术的临床优良率可达,Ⅱ期89.2%、Ⅲ期73.4%、Ⅳ期69.8%。通过比较,他认为该术式适合坏死区小(<2/3)的早期ANFH。他同时还比较各类截骨术的并发症,认为旋转截骨高于屈曲截骨。事实上,截骨术技术操作复杂,要求医者具有较高贺岁片,术中会破坏血循环,影响骨修复;且手术失败后,再行其他手术会进一步增加其困难。目前缺乏关于植骨术的长期报道,临床使用并不高。

2.5 髋关节成形术(THA)

当髋关节病变已经无法逆转,骨塌陷及退行性病变已经形成时,通常采取THA治疗。该术式包括全关节成形和半关节成形两类。半关节成形以表面置换为主,该术式主要操作是,清除坏死骨区,采取假体置换,并尽量保留股骨头及骨质。该术式具有操作简便,损伤小,术后恢复快,且对2次手术无影响等优点。而全关节成形术的临床应用更为广泛,其对髋关节功能改善及减轻疼痛有着明确疗效。ANFH发展后期,可能会形成骨性关节炎(OA)。宁杰辉[14]等对ANFH患者行全关节置换进行了长期随访(13~22年),显示其临床失败率为32.7%,且高于OA失败率。THA治疗ANFH的影响因素通常被认为是,骨坏死进程会影响假体功能,从而缩短其使用寿命。而关于骨坏死进程与假体置入的相互作用尚无明确的研究。

2.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

干细胞治疗一般选择病变早期患者(具有完好外形的股骨头,ARCO分期为Ⅰ或Ⅱ期,无明显的囊性改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能够促进、支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分化成熟的各种生物因子,模拟体内微环境的细胞外基质,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效的分布在股骨头坏死局部。它的出现为ANFH的微创治疗提供了可能。

综上所述,目前ANFH的治疗选择较多,而且没有一种方案是确定有效,适合任何类型ANFH的。而且对于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及病理改变目前尚不完全明确,尚需进一步研究探讨。根据ANFH治疗,根据病情病程、发展分期、坏死类型、治疗要求以及经济条件等多方面综合考虑,选择治疗方案是较为科学的。对于该病的治疗是在于早期发现,明确诊断,合理选择治疗方式以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和保存关节功能。

参考文献

[1] 陈培清. 负重时机对股骨颈骨折骨愈合后股骨头坏死的影响[J]. 吉林医学, 2013,34(16): 3146-3147.

[2] 吴宏燕. 超声电导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研究[J]. 中国保健营养, 2013,23(3下旬刊): 1563-1563.

[3] Aaron RK,Lennox D,Bunce GE, et al. A comparison of core decompression and pulsing electromagnetic fields [J]. Clin Orthop 2009,249:209.

[4] 曹利敏,方琴,顾惠珍,等. 高压氧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观察[J]. 中国现代医生, 2013,51(8):141-142.

[5] Ludwig J,Lauber HJ,Lauber S,et al. Clin Orthop, 2001,387: 119.

[6] 陈兴灿,刘淼,何东,等. 经皮置管术介入治疗成人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评价[J]. 中华医学杂志, 2013,93(23):1811-1814.

[7] 暴淑英,赵庆国,毕黎琦.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早期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及阿仑磷酸钠的干预[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46:202-204.

[8] 高吉建,李彪,龚跃昆.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与他汀类药物的修复治疗作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43):108-110.

[9] 孙光伟,韩树峰,王涛.低分子肝素钙预防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研究[J]. 中国医疗前沿,2010(20):88-90.

[10] 张桐,王义生,李浩,等. 粗通道髓芯减压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中期疗效分析[J]. 中国实用医刊, 2013,40(11):25-26.

[11] 何伟,庞智晖. 基于三维重建和有限元分析的股骨头坏死围塌陷期保髋新技术的临床应用[J].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 2013,7(3):301-308.

[12] 姬树青,闻志强. 髓心减压加打压植骨术后再次减压法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15):1976-1978.

[13] Andreas, Ogden JA, Alvarez RG, et al.Shock wave the rapy in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J]. Clin Orthop, 2011,357(1):22-40.

第9篇:高血压治疗综述范文

【关键词】 血管神经性头痛;综合干预;情绪

血管神经性头痛包括血管性头痛(偏头痛)和紧张性头痛(神经性头痛),是一组以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或神经肌肉紧张所引起的头痛,发生率较高。现代医学已证明,在它的致病因素中,以个性、情绪、精神因素为主。我们近年来对该病在采用心理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进行调理,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在我院心理科门诊就诊的450例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血管神经性头痛"诊断标准。排除其它器质性疾病所致的头痛。入组患者中,多数均伴有失眠、情绪紧张、烦躁、耳鸣、头昏等症状,部分患者血压偏低;性格多倾向拘谨,追求完美,好胜、急躁,自卑等。

1.2 方法

1.2.1 对入组病例进行综合干预治疗并随访追踪观察,观察期限>1mo,因采取综合干预治疗,故未设对照组。

1.2.2 综合干预治疗 根据患者的情况辩证的采取综合干预治疗措施:(1)了解患者的性格特征及处事方法,倡导患者遵循森田心理治疗的宗旨顺应自然的人生哲学,指导患者学习应用应对紧张刺激,缓冲宣泄内心冲突,调节及保持情绪稳定的方法。(2)选用阿米替林、舒乐安定、心得安、安泰乐、氟西汀、帕罗西汀等药物调节情绪、改善睡眠。(3)选用调节血管功能、改善脑循环的药物,如西比灵、尼膜地平及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治疗。(4)必要时给予神经安定镇痛剂如泰必利等,对发作性剧痛者可小剂量应用痛痉宁。(5)对血压偏低、灌流不足、头昏偏重者适当给予补气、升压、活血的中药辅助调理。(6)疗程7~15d。

2 结果

2.1 疗效 入组患者中完成1mo追踪观察403例。在403例中,经辩证综合干预治疗,306例(75.9%)完成1疗程治疗,头痛完全缓解,情绪、睡眠恢复正常。97例(24.1%)头痛仅部分减轻或缓解,后又复发,继续门诊治疗1~2疗程,症状逐渐消失或缓解。

2.2 复诊患者的特征

(1)个性方面刻板、僵化、不灵活,心理治疗内化能力较差;(2)焦虑情绪明显;(3)长期精神负担较重,难以摆脱烦恼或从事紧张性职业,如消防工作等。

3 讨论

血管神经性头痛的发生,遵循着紧张刺激-情绪反应-功能障碍这一发病机制过程。因此在治疗时应把心理和躯体看成统一整体进行综合干预能起到标本兼顾的效果。

近年来的诸多研究均证实了情绪因素在血管神经性头痛中的主导作用。美国头痛研究协会通过实验研究[1]发现:压抑敌意可导致头痛,而当压抑的敌对情绪得到宣泄时头痛即可缓解。述情障碍[2]是一种内心冲突剧烈、心理起伏大的形式,是极易导致头痛和心身疾病的原因之一。艾森克人格调查[3]也发现这类患者N分(情绪神经质分)普遍较高。郭述苏等[4]进行的偏头痛诱发因素及阻断试验发现,除女性月经期外,诱发因素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情绪焦虑、精神紧张、精神刺激、疲劳、睡眠改变。这些都提示了情绪和精神因素在治疗和预防中的重要性。

情绪的稳定性可以影响植物神经功能的稳定性进而影响血管舒缩功能,情绪变化还可以引起神经内分泌如5羟色胺、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等的升高,而这些神经递质均可以影响到血管的舒缩功能。此外,剧烈的情绪变化还可影响睡眠和精神状态,降低机体的应激和调适机能。给予相应稳定血管神经功能的药物可以阻断头痛的发作,钙离子拮抗剂可稳定血管功能,降低血管收缩性,改善脑循环缺氧状态,阿米替林可调节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的血浆浓度,又兼有调节情绪的双重效应,心得安为β受体阻滞剂,也能调节血管舒缩功能。

在刺激与情绪反应的中间,存在一个可以调控的中介因素认知评价[2],为心理治疗的实施提供了一个突破点,认知评价的结果,直接影响着情绪反应的强弱程度。顺应自然的人生哲学,倡导人们以平静、坦然的态度去接纳各种社会现实,任其自然,不与之对抗,不苛求自己过高的心理期望值,尽量缩小主观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尽量降低挫折感和心理失衡,能经常保持情绪和心境的轻松、自然、平静,这样就可以减轻心境的起伏及情绪反应程度。对于压抑愤怒情绪、述情障碍的患者,尽量引导其学会及时调整、疏泄,从而预防头痛发作。

本组结果显示,经综合干预多数患者痊愈或减轻。但对于部分血压偏低、大脑血液灌流不足的患者,若只调节情绪与血管功能,则可能因脑部血液灌流不足而反射性引起血管收缩,仍出现头昏、闷、痛等;若同时给予补气、升压、活血中药治疗,可消除因灌流不足引发的问题,获得更佳的效果。

部分患者就诊时头痛比较明显,若不及时缓解头痛则可能因此影响患者情绪,降低心理自我调适能力。短期适当给予止痛剂,可尽快解除患者痛苦,可增强心理调节的作用和信心,起到远近期效果相结合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的治疗,从社会、心理、生化等多侧面综合施治,比生物模式和传统镇痛治疗模式疗效更佳、预防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 沙莲香,张小乔.人格的健康与治疗手册[M].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396

[2] 张虹桥,章成国,彭伟英.紧张性头痛患者的述情障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1,11(7):86

[3] 黄焕新 紧张型头痛与偏头痛患者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J].中国临床康复,2001,5(23)8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