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家长学习材料范文

小学家长学习材料精选(九篇)

小学家长学习材料

第1篇:小学家长学习材料范文

小学科学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科学教材的设计是以学生喜欢又严谨科学的活动为主线。学生在科学课堂上要经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体验过程,习得方法,形成能力,这一切都依赖于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将直接影响课堂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教师让学生自己准备材料,让学生自己按教学内容参与教学准备,既给教师减轻了负担,又使学生经历了实践、探究的过程。具体来说学生参与课前准备的好处有:

1.为课上探究做好准备。

科学课的课前准备包括实验材料的搜集、实验工具的准备和探究前知识的准备等方面。“充分的准备,是上好科学课的保障”。科学课是探究课,没有东西,还探究什么呢?科学课程采用的学习方法是“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去发现。而没有课前物质的准备,课上的探究将无法进行。而让学生参与课前准备,准备的材料丰富、各式各样,更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如上《植物的果实》一课,学生带来的果实有苹果、香蕉、梨、红枣、花生……而让老师买,从金钱和时间两方面考虑,都不可能买那么多,即使学生拿来了萝卜、甘薯,也是进行果实与非果实比较的好材料。

让学生参与课前准备,其实也是体验的过程。学生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主动观察实验材料的特性;主动把课本知识与实际经验相结合;对不熟悉的材料,主动向周围的人请教。比如让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就会向家长和周围的人了解有关温度计的一些知识:温度计有哪几种?它们都是测量什么温度的?它们有什么不同?温度计是谁发明的?是根据什么发明的?温度计里面的液体为什么有红色的,还有银白色的?等等。学生对要研究的对象迫不及待地探究从课前准备就开始了。

2.激发学生的情感。

要想进行科学探究,就必须有探究的欲望和积极性。学生探究的欲望与积极性,除了教师在课上引导、鼓励外,课前准备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和积极性一个很好的时机。刘默耕老师说:“解放学生的脑、手、嘴、思想和时间,把动手、动脑、动嘴的权力还给学生。”教师不但要把课上的时间交给学生,而且要把课前准备的空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研究活动真正的主人。学生在生活中,大自然中,寻找、观察、选择、制作的过程中,发现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是绚丽缤纷的,从而激发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学习《各种各样的叶》时,课前老师让学生寻找各种各样的叶,以后在学习《各种各样的花》、《各种各样的根》课时,学生就会自告奋勇地到处采集花、根。学生的参与意识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由他们主动参与准备的这节课,学生特别关注,一上课就调动了积极的学习情感,对主动学习起到了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学生观察自己搜集的材料既认真,又爱护。

3.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让学生参与教学准备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材料的能力。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谁能在21世纪拥有更多的信息,谁就拥有主动权。因此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成了科学教师探讨的课题。美国的小学经常会给学生出一些如“谈谈中美文化的差异”等相当大的论题,而孩子们通过查阅资料,不出几天,竟也能洋洋洒洒写上一大篇。我觉得这种教育方式的意义相当深远。如今的学生家庭条件都不错,电脑和网络对于他们来说都已经不再是新鲜事物。例如:上《好吃的食物》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食物包装袋,并且要求学生了解食品每种配料的作用。“食用香精、膨松剂、转化糖浆、乳化剂、防腐剂、柠檬酸……”这些不熟悉的字眼都成为他们查阅的对象。因为要争取独家新闻,他们对课前查阅和课上交流都非常有兴趣。这一过程,学生不仅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还培养了主动学习、独立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参与课前准备,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创新离不开大量具体的经验,而经验的获得则需要不断实践。不论让学生准备什么材料,都必须以发展学生能力为本。为达到这一目标,在课前布置准备材料时,要给学生适当的方法指导。我在上《土壤》一课前让学生准备各种土壤,不是让学生随便准备,而是让学生按“1.准备透明小瓶,2.观察采集地点的环境、作物,3.采集各种土壤样本,4.贴上自制标签,(包括时间、地点、采集人)”这四步来操作,学生既采集了土壤样本,又观察了采集地点的环境,还学会了较科学的采集方法,学生准备材料的过程,就是发展能力的过程。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经验日益增多,想创新、敢创新的意识逐渐产生了,敢实践、敢创新的能力也就形成了。

4.让学生探究从课前开始。

从准备到探究,从探究到课后实践,这是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学生只有经历全过程,感受全过程,才能算是科学的研究。学生在课前准备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探究,绝不是只准备没有研究,而是在准备中有思考、有发现。如上《面包发霉了》这一课时,课前老师让学生带一些发霉的面包,他们会想:发霉的面包应该去哪找呢?如没有现成的,怎样才能使自己的面包发霉呢?而在怎样的环境下,能加速面包的发霉呢?……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已经在研究探讨了。所以参与课前准备能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能让学生从课前到课中,乃至到课后,都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

让学生参与课前准备,好处多多,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常常会遇到问题。许多时候,等教师要开始上课了,却发现学生课前准备的现状不容乐观。每次总有那么一部分学生没有查找相关资料、不带实验材料,不是说忘记了,就是忘带了。这样的现象常常会导致课堂活动不能很好地开展下去。究其原因:有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未激发;有的是记不住要准备的材料;有的是没把做课前准备的事放在心上;有的是材料准备的难度太大;还有就是家长不支持。

如何引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培养学生做课前准备的习惯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如何激发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这是科学老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学生毕竟还是孩子,兴趣才是他们做事情的最大动力。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那么,怎样让孩子对准备材料产生兴趣呢?反思自己的教学经历,我发现以下几种方法效果不错:

第一种,利用孩子们的好胜心理。如在布置收集鸡蛋壳时,我出示了一个鸡蛋壳,并说:下节课老师想看看谁准备的鸡蛋壳能比我的厉害?孩子们一听要比赛,还是跟老师比,积极性马上被调动了,结果孩子们准备得相当充分。又如:在布置制作传动装置时,我说:下节课我们就要来设计一个传动装置,我们要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制作的传动装置效果是最好的。结果让我非常满意。

第二种,用“神秘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布置造一张纸的准备任务时,我神秘地告诉大家:下节课,我们要来搞一件伟大的创造,我们要来造一张纸。教室里顿时沸腾开了。“我们还能造纸?”“老师,是真的吗?”然后我就布置大家带好必备的材料。

2.列出学生课前准备清单

我将每学期每一课学生要做的课前准备清单详细列出,一张贴在班级,便于大家提前准备,一张交给科学课代表时刻提醒大家。一般情况下,我布置学生的课前准备实验材料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基本要求,是搜集或制作难度较大、耗时较多,有时需要学生自己购买的一些实验器材。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空气中有什么》第一课时,我对学生课前准备实验材料的要求是:第一层次,蜡烛、火柴(打火机)、透明玻璃杯。第二层次,瓷片、去底的塑料瓶,红墨水。这一招果然灵验,省去了科学教师的时间,也让孩子们准备时明明白白。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是完成第一层次,还是两个层次都完成。

3.合理布置准备材料,不挫伤孩子积极性。

布置准备的材料并不是一件随意的事。我们随口一说,可能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很重的负担。老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想一想布置的准备任务是否合理?能否让学生轻松完成?假如不好好考虑这些问题,随意布置准备任务,那么学生不带材料或带的材料不适合是必然的。如果这样的次数多了,学生准备材料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很大的打击。假如事先老师能够好好考虑,针对性地想一些办法,那么情况就会完全不同。比如在准备蜗牛和蝗虫时,如果只是随口一说:下节课请大家准备好蜗牛,下节课请大家准备好蝗虫,那么孩子们很有可能就找不到,又怎么能带来?如果老师能做一些引导,和孩子们一同商讨在什么样的地方容易找到蜗牛;如果老师能结合实际提要求,让孩子们准备蚱蜢,那么,我想孩子们就不会让老师失望。

4.发挥小组力量,建立材料准备常规机制。

小组学习是科学课里的一个重要元素,那么,为什么不发挥它在准备材料时的作用呢?我们应在班级、小组里建立一套科学的材料准备机制,充分发挥小组的力量,帮助学生养成认真准备科学课材料的良好习惯。首先,教师要提前进行通知,最好能够有样本,让学生清楚该准备怎么样的材料;其次,发挥课代表的作用,在上课的前一天放学前再进行通知落实,降低忘记的可能性;最后,由各小组长做好检查、督促工作。可以为小组长准备学生科学课课前准备情况统计表,课前进行检查、记录。完成老师第一层次要求的记“√”,没有完成的记“×”,两个层次都完成并表现突出的记“”。再将记录分级汇报到课代表和老师处。这样的材料准备机制,对那些经常不带材料的学生,会起到很大的监督、督促作用,长期坚持,定将帮助他们渐渐改正,养成良好的准备材料习惯。

5.寻求家长支持,让孩子们更重视科学。

家长的帮助是很有效的,如果能够得到家长的支持,那么我们的工作必将事半功倍。如果能多与家长联系,让家长理解科学课在培养孩子思维、能力方面的重要性,就能够更重视孩子的科学学习,能够经常询问孩子学习科学、准备材料的情况。这样,孩子就会更重视科学课。

6.对做好课前准备的学生要及时奖励。

第2篇:小学家长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开发利用 本土资源 学习品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营造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形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这就要求教师主动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享受大自然,充分挖掘本土教育资源,研发适宜幼儿发展的课程资源,建构科学的课程体系,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

一、开发与利用本土教育资源对培养幼儿学习品质的必要性和实践意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倡导“因地制宜”、“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通过各种活动让幼儿在操作、探索中,在不同水平上发展。开发和利用本土教育资源是幼儿园园本课程的重要内容和方式,既是幼儿园教育的需要,又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需求。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主张“儿童的环境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自然的环境;一种是社会的环境。这两种环境都是儿童天天要接触的”。[1]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2]

开发和利用本土教育资源,就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生活化。一方面,解决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幼儿园投入不足、操作材料有限的问题。另一方面,贴近幼儿生活,感知、积累直接经验,促进幼儿在不同层次上得到健康发展。因此,教师要结合季节和区域环境、文化、自然资源等特点,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逐步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二、开发和利用本土教育资源活动的目标、内容及范围

(一)目标

1.有效研发整合社会、自然资源,并形成园本课程体系。

2.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使其在园本课程研究中逐步成长为研究型和创新型教师。

3.促进家园合作,共同为幼儿发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4.带动本地区学前教育发展,为其提供可借鉴的课程经验。

(二)内容

1.研发具有区域特色的园本课程目标,形成小、中、大班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制定不同年龄班幼儿发展目标。

2.研发大量的、适合幼儿的,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课程资源,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分享。

3.创造适合大、中、小班幼儿年龄特征的教育和生活环境。

4.有效利用自然材料和废旧材料,制作大量玩教具和游戏器材,巧妙地、多角度地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使幼儿在与其生活相关的环境中和操作中得到发展。

5.研究园本课程的评价方式,评价个性化,适合每个幼儿个性化发展。

(三)范围

1.建构园本课程内容。选择符合季节和区域文化、社会特点的主题活动,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形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干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

2.充分挖掘并利用本地资源组织主题活动。幼儿对本土教育资源比较熟悉、感兴趣,能够直接进行观察和体验,并在各个主题活动中反复实践,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3.整合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为各个主题的实施提供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料,在活动中感知材料,制作教具,丰富区域活动的操作材料。

三、本土教育资源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一)组织有效的本土教育资源研发教研活动

1.重视教师资源。利用教研活动强化教师科学的教育理念,选择、编制适合幼儿、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使教师真正成为幼儿活动中的“引导者、支持者、参与者”,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运用制度资源。制定适合本园实际和幼儿特点的各类管理制度,按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积极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协调发展。”

(二)全方位开发、利用本土教育资源

充分挖掘与利用地方特色、贴近大自然的教育资源,形成特色园本课程,扩大幼儿生活和学习空间,增强对社会与自然的感知与了解,在快乐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首先,采集和运用自然物资源,丰富课程内容。如:设计《甜甜的玉米》这一主题若干个系列活动,将教学融入了自然社会的课堂,带幼儿观察玉米、掰玉米,采集玉米秆,脱玉米粒等,利用玉米皮、玉米秆、玉米粒等材料制作各种玩具、手工艺品和打击乐器,进行玉米叶艺术创作等。

在主题活动《洋芋》中,幼儿用从家里带来的洋芋做小动物投放到自然角中供幼儿观察;在《香香的蔬菜》中,幼儿采用蔬菜做拼贴画。这些自然课程资源的有效运用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调动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体验发现的乐趣,解决由于资金不足造成的玩教具材料匮乏等问题,充实“园本教育活动设计”研究的素材,是培养幼儿探究学习的重要活动形式。

其次,本地各种物质和文化资源是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来源。这些资源既能让幼儿在身边的环境中探索学习,丰富经验,又能增强幼儿的社会意识,拓展园本课程内容。

一是充分利用当地社会资源。组织幼儿参观各种劳作活动,让幼儿了解成人的劳动方式、意义,产生尊重劳动和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如在《蔬菜》、《玉米》等教学活动中,组织幼儿参观农民种植,力所能及地帮助农民收摘,了解作物的生长特点,体验劳动的艰辛和乐趣。

二是充分利用家长资源。邀请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如:在园本课程《线》、《布》的实施过程中,请家长教孩子用玉米皮编提篮,用线绕相框,用布做布包、衣服等,帮助幼儿学习生活的本领并感受家的温暖;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发挥良好的作用。如实施主题活动《可爱的小动物》《家畜和家禽》的过程中,家长支持自己孩子饲养小动物,并指导孩子喂养小动物,让孩子学会关心,爱护小动物,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请家长利用自己的职业特点对幼儿进行现身教育。如请警察讲述遵守道路规则的重要性等。

再次,设置互动主题墙,让环境成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根据本班进行的主题活动布置墙面时,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环境创设活动。如在《可爱的小动物》主题墙的创设中,幼儿在让小猫住在“农场里”,让狮子住在“野生动物园里”,并指导添画,然后贴在主题墙面上。如此,幼儿在参与的同时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自信心。

(三)充分运用本土资源让区角活动更富有吸引力

“动手是幼儿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区角活动中的材料是吸引幼儿注意、帮助幼儿学习、引导幼儿互动、延续幼儿兴趣的教育资源,在选择与制作区角材料时尽可能地融入幼儿经历过的生活素材,将区角活动生活化。

1.变废为宝。收集并常备一些幼儿经常接触的植物枝叶、农作物副产品、废饮料瓶、纸盒等熟悉的材料,并投放到活动区。

2.将收集材料筛选分类。如:蔬菜、豆类、瓜果、野草等植物类;泥沙、砖块等矿物类;牙膏盒、化妆品盒等纸盒类;易拉罐、泡沫板、纸板、毛线、碎布等废旧物品类。

3.尝试探索同种材料在各活动区中的不同使用功能。如收集各种粗细、长短不同的纸筒,使之一物多用。数学区中有纸筒数数器,表演区中有纸筒做的抬花轿;科学区中用纸筒进行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材料;操作区中有纸筒做的金箍棒;美工区中有用纸筒插花、绘画等手工制作。

4.了解同种材料在不同年龄段中的不同使用价值。如小班幼儿可把洋芋插上牙签做成刺猬;中班幼儿可用洋芋制作一些动物头,并用切开的洋芋丝、片进行贴画、拼图;大班幼儿用洋芋做菜,或切开在平面上绘画、刻画等。又如:小班幼儿将混在一起的玉米和豌豆粒进行分类;中班幼儿可用玉米粒进行数数,大班幼儿可用针线将玉米粒穿在一起当项链,或用玉米粒粘贴造型,等等。

5.尝试同种材料的延伸。如大班幼儿用玉米穗丝编织,然后放到表演区;中班幼儿将玉米穗丝装在废旧的长筒袜里,两头扎住,在院子里玩投掷游戏或揪尾巴游戏,它们成了幼儿最喜欢的体育器具和操作材料,激发了幼儿游戏的兴趣。

6.综合利用各种材料。在幼儿一次次尝试、探索和操作中,各种材料变成了漂亮的工艺品和有趣的玩具。幼儿选择野花、野草、树叶等自然材料,大胆想象创造组合,做出各种漂亮的组合粘贴画;用豆类、泥沙制作出许多造型不同的动物、人物、房子及花草等;用牙签、土豆、瓜果做神气的小刺猬等;用蚕豆、牙签、树叶制作逼真的长颈鹿、青蛙、金鱼等;用瓜子、花生、核桃壳制作葡萄、小鸡、乌龟等;用蔬菜制作大树、小动物;用、火柴盒、树枝制作小火车;用各类树叶、橡皮泥组合成漂亮的小鸟和金鱼……

7.创造丰富、宽松的环境。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创造适宜幼儿各阶段发展的活动环境,有利于幼儿大胆地表达、自主地探索和表现。

8.以开放日活动形式向家长展示区角活动,增进了解,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促进家园互动,形成教师、幼儿、家长的互动关系,促进幼儿的发展。

区角活动中丰富的环境与材料使幼儿“生产”出众多的有形成果。对幼儿而言,作品的展示也是一种交流,它的直观形象在某种程度上比语言更能促进同伴间的交往,促进学习。同时,展示作品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参与者与创造者。因此,幼儿的任何一件作品要尽可能地回归生活,装点空间。

展示作品时,首先保持幼儿作品的原样,不作任何加工修饰,尽量让作品释放出自然、稚拙的光彩。其次,用桌面陈列、凌空垂吊、墙上悬挂等各种形式进行平面或者立体的布置,使作品更富情趣,让幼儿在移步换景中主动与之“对话”。最后,选择区域,以班为单位展示幼儿的手工、绘画作品,幼儿在向家长讲述自己的作品时,满脸会绽放成功感。

9.将幼儿在区角活动中制作的玩教具、手工艺品、粘贴画等作品收集,以照片形式储存到电脑中,制作作品集,留住幼儿成长的足迹。

开展丰富多彩的区角活动,使幼儿的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同时教师利用这些材料及身边发生的事设计教育教学活动。

综上所述,教师在充分开发和利用幼儿熟悉的教育资源促进幼儿发展和培养良好学习品质的过程中,主动成为促进幼儿自主建构的“脚手架”,为幼儿提供各种支持与帮助,使幼儿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自觉修正不足,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望,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愉悦。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感到厌烦,不要把他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的整个身心都充满欢乐,这一点是何等重要!”因此,学前教育应该唤起幼儿智力发展的内在因素,培养幼儿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让他们从一开始就能以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参加活动、游戏,在心灵深处播下渴望求知的种子。[3]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论幼儿教育思想.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4

第3篇:小学家长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小学英语 朗读习惯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2B-0080-01

小学英语教学对学生的要求并不高,英语学习的起始年级,只要会认、会读即可。学生刚刚接触英语,感觉周围的事物多了一个名字,新鲜感十足,老师要借此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有效朗读便是其中之一。实践证明,朗读得越多,英语学习的障碍越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致越高。老师要针对学生的能力精选材料,让学生读起来自由顺畅,有效形成语感。

一、精选材料,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朗读材料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层次精心选择,起始年级学英语,老师可以选择生动形象的绘本材料。绘本材料通常会配有视频,学生朗读的兴趣更高。绘本中单词的复现率也越高,经常一句话要重复多次,有利于学生的识记和朗读。小学高年级的英语朗读材料可以选择情节丰富的故事,学生通过朗读,读懂了故事内容会有一种成就感。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成功喜悦的刺激下不断产生并且长久保持。所以老师在选择朗读材料时要针对学生的朗读能力,最好选用教材配套的朗读材料,陌生的单词不多,也没有朗读障碍,学生在“洋腔洋调”中感知文章大意,会别有一番情趣。当学生喜欢上英文朗读时,朗读习惯的养成就是很容易的事。

如在学习三年级上Unit4《My family》一单元时,老师为学生选择了许多节奏感很强的儿歌,如《I Love My Family》作为朗读材料,儿歌富有音律感,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朗读的兴趣高。这首歌把家庭成员的称呼包括在内,如“I love my family.I love my father and my mother and my sister and my brother.”不但与教材内容密切相连,还可以联系学生的家庭生活。老师还为学生播放了《Five Minutes Peace》的绘本视频,视频中展示了象妈妈的无奈、象宝宝们的淘气和可爱。学生在模仿朗读时,语气语调非常到位,学生意犹未尽一节课就过去了,课后学生会有后续朗读,为朗读习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朗读材料,增强语感形成习惯

朗读训练应该是一个积极的思维过程,学生在朗读训练中要排除一切杂念,在听读中不但要模仿单词的读音,还要纠正熟悉的单词中不正确的发音。朗读训练可以分为模仿跟读和朗读会意两个阶段。老师可以把朗读材料下发给学生,让学生先熟悉材料,然后跟着录音校音,学生心中有底,跟读不盲目。听完录音,老师再安排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别朗读、齐声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学生在朗读中不断增强语感,有利于学生提高朗读陌生材料的能力。学生减少了朗读中的畏难情绪,有利于学生朗读习惯的养成。小学英语教学,老师要把朗读当成重要的促进手段,提高学生在朗读中运用单词和语法的能力。

如在学习苏教译林四年级上Unit4《I can play basketball》时,教材中列出了很多体育运动项目,如“basketball、football、skate、jump、swim”等,在对话朗读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答语。学生在朗读中还可以识记单词,或者运用学过的单词进行替代,如“sing、dance”等,只要学生形成语感,就可以借用文中的语法知识重新组织句子。

三、复述材料,实践创新保持习惯

作为朗读材料,听完读完还应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主要内容,有效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复述较背诵更加灵活,也是小学英语学习中比较高的要求,一般在小学高年级用得多一些。复述要求的提出,可以督促学生在朗读环节更认真。学生在朗读时能够有意识地筛选出文章的重要信息,然后运用正确的语法组织句子,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老师要教给学生复述技巧,在朗读过程中就要带着“who?when?where?what?”的疑问,逐一回答上述问题,文章的大意就可以抓住。作为语言的学习,英语不能人云亦云,背诵的句子不能灵活运用,学生便失去了学习的激情。学生在实践创新中不断发现自我价值,朗读成了学生英语学习的首选。

复述一般要变换人称,如在学习苏教译林Unit7《At weekends》时,复述文中Mike、Helen、Su Hai and Su Yang的周末生活,学生可以先把这几个人物的周末活动理清楚,然后根据文中的句型语法,把句子连在一起。程度好一些的学生,可以以小故事的形式复述,实现学习创新。

英语朗读习惯的养成并非每天让学生对着教材或材料不停地读,需要老师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爱上朗读,在朗读中形成语感,并借助朗读材料组织正确的语言,实现创新学习,从而长久地保持朗读习惯。小学生英语朗读习惯的养成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家长的监督,老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朗读做示范,指导朗读方法。朗读任务的完成需要家长配合监督,每天孩子回家后,都能把当天学的英语对话或课文读给家长听。养成朗读习惯,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将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第4篇:小学家长学习材料范文

神木市第八中学 贾改丽

一、探究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猜测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且能从实验结果定性的得出导体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2、学生能根据实验思想设计需要的实验方案,并进一步明确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在实验探究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经历科学探究的五大环节:问题与猜想——制定计——收集证据——分析与结论——评估与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研究问题的思维程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展示实验成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用物理语言表述物理现象的能力。

二、探究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从实验结果定性的得出导体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难点:根据实验思想设计需要的实验方案,且学生在展示实验成果的过程中,能用物理语言表述物理现象。

三、实验器材准备

干电池 开关 灯泡 电流表 电阻定律演示器 导线若干

四、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实验、课件、微视频

五、教学预设

(一)师利用小实验导入新课

将两只灯泡先后并联和串联在电路中,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学生的思绪自然生成,师趁机引出探究主题。

(二)师利用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

(三)新知探究

1、问题与猜想

师:那么,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呢?大家不妨大胆的猜想一下,并简单阐述一下猜想的理由。

2、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分析与结论

(1)活动探究一: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

A、学生设计电路图并简单阐述设计理由,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并确定最佳实验方案。

B、师生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得出实验结论:在导体的长度和横截面积一定时,材料不同,电阻不同。

(2)活动探究二: 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的关系

师:下面,我们探究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的关系,大家完成 “探究活动二”中的前2个问题。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实验操作过程,填写实验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在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一定时,导体的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3)活动探究三: 导体的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实验操作过程,填写实验数据,最终得出实验结论:在导体的材料、长度相同时,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4)活动探究四: 导体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A、师播放动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完成相关内容。

B、师生合作,得出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大多数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3、评估与交流

师:实验做完了,大家有没有什么话要说?我们不妨交流一下!(学生畅所欲言。)

(四)师生合作,共同小结

(五)精讲精点

1、利用“微视频”进行学习。

2、师出示例题2道,师生合作,寻求解决此类习题的技巧。

(六)达标检测

(七)作业设计

六、教后反思

《11.7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学设计

神木市第八中学 贾改丽

一、探究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猜测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且能从实验结果定性的得出导体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2、学生能根据实验思想设计需要的实验方案,并进一步明确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在实验探究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经历科学探究的五大环节:问题与猜想——制定计——收集证据——分析与结论——评估与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研究问题的思维程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展示实验成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用物理语言表述物理现象的能力。

二、探究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从实验结果定性的得出导体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难点:根据实验思想设计需要的实验方案,且学生在展示实验成果的过程中,能用物理语言表述物理现象。

三、实验器材准备

干电池 开关 灯泡 电流表 电阻定律演示器 导线若干

四、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实验、课件、微视频

五、教学预设

(一)师利用小实验导入新课

将两只灯泡先后并联和串联在电路中,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学生的思绪自然生成,师趁机引出探究主题。

(二)师利用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

(三)新知探究

1、问题与猜想

师:那么,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呢?大家不妨大胆的猜想一下,并简单阐述一下猜想的理由。

2、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分析与结论

(1)活动探究一: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

A、学生设计电路图并简单阐述设计理由,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并确定最佳实验方案。

B、师生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得出实验结论:在导体的长度和横截面积一定时,材料不同,电阻不同。

(2)活动探究二: 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的关系

师:下面,我们探究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的关系,大家完成 “探究活动二”中的前2个问题。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实验操作过程,填写实验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在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一定时,导体的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3)活动探究三: 导体的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实验操作过程,填写实验数据,最终得出实验结论:在导体的材料、长度相同时,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4)活动探究四: 导体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A、师播放动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完成相关内容。

B、师生合作,得出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大多数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3、评估与交流

师:实验做完了,大家有没有什么话要说?我们不妨交流一下!(学生畅所欲言。)

(四)师生合作,共同小结

(五)精讲精点

1、利用“微视频”进行学习。

2、师出示例题2道,师生合作,寻求解决此类习题的技巧。

(六)达标检测

(七)作业设计

六、教后反思

《11.7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学设计

神木市第八中学 贾改丽

一、探究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猜测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且能从实验结果定性的得出导体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2、学生能根据实验思想设计需要的实验方案,并进一步明确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在实验探究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经历科学探究的五大环节:问题与猜想——制定计——收集证据——分析与结论——评估与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研究问题的思维程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展示实验成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用物理语言表述物理现象的能力。

二、探究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从实验结果定性的得出导体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难点:根据实验思想设计需要的实验方案,且学生在展示实验成果的过程中,能用物理语言表述物理现象。

三、实验器材准备

干电池 开关 灯泡 电流表 电阻定律演示器 导线若干

四、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实验、课件、微视频

五、教学预设

(一)师利用小实验导入新课

将两只灯泡先后并联和串联在电路中,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学生的思绪自然生成,师趁机引出探究主题。

(二)师利用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

(三)新知探究

1、问题与猜想

师:那么,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呢?大家不妨大胆的猜想一下,并简单阐述一下猜想的理由。

2、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分析与结论

(1)活动探究一: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

A、学生设计电路图并简单阐述设计理由,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并确定最佳实验方案。

B、师生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得出实验结论:在导体的长度和横截面积一定时,材料不同,电阻不同。

(2)活动探究二: 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的关系

师:下面,我们探究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的关系,大家完成 “探究活动二”中的前2个问题。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实验操作过程,填写实验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在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一定时,导体的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3)活动探究三: 导体的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实验操作过程,填写实验数据,最终得出实验结论:在导体的材料、长度相同时,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4)活动探究四: 导体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A、师播放动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完成相关内容。

B、师生合作,得出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大多数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3、评估与交流

师:实验做完了,大家有没有什么话要说?我们不妨交流一下!(学生畅所欲言。)

(四)师生合作,共同小结

(五)精讲精点

1、利用“微视频”进行学习。

2、师出示例题2道,师生合作,寻求解决此类习题的技巧。

(六)达标检测

(七)作业设计

六、教后反思

《11.7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学设计

神木市第八中学 贾改丽

一、探究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猜测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且能从实验结果定性的得出导体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2、学生能根据实验思想设计需要的实验方案,并进一步明确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在实验探究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经历科学探究的五大环节:问题与猜想——制定计——收集证据——分析与结论——评估与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研究问题的思维程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展示实验成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用物理语言表述物理现象的能力。

二、探究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从实验结果定性的得出导体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难点:根据实验思想设计需要的实验方案,且学生在展示实验成果的过程中,能用物理语言表述物理现象。

三、实验器材准备

干电池 开关 灯泡 电流表 电阻定律演示器 导线若干

四、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实验、课件、微视频

五、教学预设

(一)师利用小实验导入新课

将两只灯泡先后并联和串联在电路中,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学生的思绪自然生成,师趁机引出探究主题。

(二)师利用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

(三)新知探究

1、问题与猜想

师:那么,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呢?大家不妨大胆的猜想一下,并简单阐述一下猜想的理由。

2、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分析与结论

(1)活动探究一: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

A、学生设计电路图并简单阐述设计理由,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并确定最佳实验方案。

B、师生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得出实验结论:在导体的长度和横截面积一定时,材料不同,电阻不同。

(2)活动探究二: 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的关系

师:下面,我们探究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的关系,大家完成 “探究活动二”中的前2个问题。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实验操作过程,填写实验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在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一定时,导体的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3)活动探究三: 导体的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实验操作过程,填写实验数据,最终得出实验结论:在导体的材料、长度相同时,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4)活动探究四: 导体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A、师播放动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完成相关内容。

B、师生合作,得出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大多数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3、评估与交流

师:实验做完了,大家有没有什么话要说?我们不妨交流一下!(学生畅所欲言。)

(四)师生合作,共同小结

(五)精讲精点

1、利用“微视频”进行学习。

2、师出示例题2道,师生合作,寻求解决此类习题的技巧。

(六)达标检测

(七)作业设计

六、教后反思

《11.7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学设计

神木市第八中学 贾改丽

一、探究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猜测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且能从实验结果定性的得出导体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2、学生能根据实验思想设计需要的实验方案,并进一步明确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在实验探究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经历科学探究的五大环节:问题与猜想——制定计——收集证据——分析与结论——评估与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研究问题的思维程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展示实验成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用物理语言表述物理现象的能力。

二、探究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从实验结果定性的得出导体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难点:根据实验思想设计需要的实验方案,且学生在展示实验成果的过程中,能用物理语言表述物理现象。

三、实验器材准备

干电池 开关 灯泡 电流表 电阻定律演示器 导线若干

四、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实验、课件、微视频

五、教学预设

(一)师利用小实验导入新课

将两只灯泡先后并联和串联在电路中,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学生的思绪自然生成,师趁机引出探究主题。

(二)师利用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

(三)新知探究

1、问题与猜想

师:那么,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呢?大家不妨大胆的猜想一下,并简单阐述一下猜想的理由。

2、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分析与结论

(1)活动探究一: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

A、学生设计电路图并简单阐述设计理由,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并确定最佳实验方案。

B、师生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得出实验结论:在导体的长度和横截面积一定时,材料不同,电阻不同。

(2)活动探究二: 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的关系

师:下面,我们探究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的关系,大家完成 “探究活动二”中的前2个问题。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实验操作过程,填写实验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在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一定时,导体的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3)活动探究三: 导体的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实验操作过程,填写实验数据,最终得出实验结论:在导体的材料、长度相同时,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4)活动探究四: 导体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A、师播放动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完成相关内容。

B、师生合作,得出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大多数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3、评估与交流

师:实验做完了,大家有没有什么话要说?我们不妨交流一下!(学生畅所欲言。)

(四)师生合作,共同小结

(五)精讲精点

1、利用“微视频”进行学习。

2、师出示例题2道,师生合作,寻求解决此类习题的技巧。

(六)达标检测

第5篇:小学家长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综合主题课程;幼儿园;区域游戏;内容材料创新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为应对市场对人才具备专业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地对现有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创新,综合主题课程作为新课程改革政策推出的重要教学手段,对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在综合主体课程背景下,创新设计幼儿园区域游戏内容以及材料,促进幼儿在游戏中自主学习探究,从而达到完善自我的目的。

一、幼儿园区域游戏内容的创新设计

幼儿园区域游戏是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中较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阶段,智力发展以及身体发育还处在基础阶段,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游戏,幼儿可以锻炼身体素质以及刺激智力发展,帮助幼儿在成长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现阶段,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家长以及教育机构过分重视对幼儿进行超前知识的学习,使得幼儿教育适得其反,鉴于此,幼儿园教师对区域游戏内容的创新设计应当考虑到实际的教学情况,以及幼儿的实际知识接受水平,从而进行幼儿园区域游戏内容的创新设计,简单以小班幼儿的区域游戏内容创新设计进行分析探讨。

小班幼儿在智力以及身体发育上面还较弱,性格特征以及心理特征都是处在一个较为基础的阶段,因此在对小班幼儿进行区域游戏创新设计时,要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实际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心理特征,同时要设计运动量较小,符合小班幼儿的身体发育以及基础力量特征,另外在创新设计区域游戏内容时,要考虑到小班幼儿对世界好奇心强这一特点,综合出一套既具备知识学习内容,又具备一定趣味性的主题游戏课程,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简单举个例子,教师构建一个以动物为主题的综合课程,开创多种区域游戏,帮助幼儿通过区域游戏内容达到理解各类型动物的教学目的,教师可以开创美工区域游戏,准备贴纸、褶皱纸、各类彩纸、胶水、剪刀等,引导幼儿根据教师提供的动物形象,自主通过应用各种材料以及剪刀、胶水等设备,做出自己喜欢的动物,幼儿通过该种区域游戏,一方面认识了各种动物,并深刻记忆,另一方面锻炼了小班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对工具的运用能力,另外,教师可以构建一个表演区域游戏,组织幼儿进行小动物扮演,幼儿通过在集体面前的表演,从而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等。

二、幼儿园区域游戏材料的创新设计

对于幼儿园区域游戏材料运用准备上,教师应当将幼儿作为游戏设计以及材料准备的主体,而不是将教师自身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理念作为游戏设计以及材料准备的主体,因此,幼儿园在提供游戏材料时,应当依据实际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境,结合当地的社会环境特点,再结合幼儿自身对游戏需求的方面,进行区域游戏材料的提供,将综合主题课程与区域游戏相结合,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幼儿园教师在确定了综合主题课程之后,要进行游戏材料的准备,通过电信、网络、纸张等方式,将要开展的综合主题课程详细的介绍给家长,并且把需要准备的游戏材料通过列表的方式,要求家长和幼儿协力准备好,幼儿通过家长对游戏材料准备的重视,也逐渐树立起责任意识,教师则可以将收集的游戏材料进行合理的配置,帮助主题课程顺利开展,在主题课程开展中,幼儿通过参与游戏从而反复运用游戏材料,达到巩固知识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课程结束后,教师要合理放置保存这些游戏材料,通过观察研究,将幼儿的弱项科目以及感兴趣的科目进行科学的延伸,使得幼儿可以长期的接受到感兴趣的课题,从而对该课题自主进行深入探索,推动幼儿未来的发展。

三、结语

综合主题课程是新课程改革措施中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因其多元化的特性使得幼儿园区域游戏在内容以及材料的创新设计方面,更具趣味性,极大的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在立足于实际教学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幼儿的游戏需求,从而促进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知识以及生活经验,推动幼儿高素质的成长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娜.浅谈幼儿主题活动背景下区域活动的创设与开展[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1,05:45-46.

第6篇:小学家长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 学习材料 数学课堂 有效性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的本质是引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探究活动过程,课堂上要使学习活动有计划、有目的、有效地进行,最重要的是学习材料的有效,因为学习材料是学习活动的载体。教师能否对教材做到既准确理解、科学处理,又能够灵活驾驭、变通创造,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关键之一。由于受客观因素的制约,传统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诸多学习材料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突出问题。如设计脱离现实起点,创设“忽视”学生的数学思考,选择时缺少数学内涵等。诚然,新一轮课程教材的编写有所改善和突破,但学习材料的给出也不可能完美无缺。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针对学习材料的有效性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课堂教学中学习材料存在的问题

1.学习材料设计脱离学生认知起点

【案例1】在一次学校的教学研讨活动中,笔者连续四次听了人教版四下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一课。教学片段大致如下:教师通过课件把课本的主题图放大,准备以这些图片为学习材料,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四则运算”的知识,好吗?

生:好!

师:请看“滑冰场”(出示主题图),你们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滑冰场原来有72人,中午……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4位教师几乎都按这个模式一帆风顺地上了下来,但是课的结尾出现了一个惊人的相似:

师小结:今天我们仅仅学习了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运算方法,以后我们还会学习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该怎样计算?

生齐答:先乘除后加减。

师:有小括号呢?

生齐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师无奈地说:如果小括号里有加减乘除呢?

生齐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乘除法。

每一个学生都有原有的知识储备及生活经验,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有关四则运算的知识,从这四节课来看几乎所有的学生已经清楚了四则运算的方法,面对最后这惊人的相似,我们只能遗憾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我们又教了一遍。原本教材的编排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让学生掌握运算的顺序,然而教师只按“逻辑起点”按部就班,没有关注学生的现实起点,导致课中一会儿关注解决问题,一会儿又关注运算方法,两者很难兼顾。如果我们事先能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对学习材料(包括学生中生成的素材)有效调控,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2.学习材料创设忽视学生的数学思考

【案例2】《几分之一的认识》中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两幅图,出示:

师:看到这两幅图,你们想到了哪两个分数?

生: 1 3 和 1 4 。

师:同学们,你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生2: 1 3 > 1 4 ,我是根据图形比较出来的。

师:下面我们来比较几个分数的大小好吗?

……

师:通过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生: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师:对,跟老师一起讲一遍……你们以后会比较了吗?

生齐答:会了。

显然,上面片断中教学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是值得商榷的,教师通过呈现两个图形,让学生写出两个分数再比较,这样在图形的帮助下就算对分数一无所知的学生也能判断谁大谁小,这一材料的呈现和运用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忽视了学生的数学思考。如果教师能让学生先去“猜一猜”谁大谁小?继而用自己的方法去证明,那么学生思维的火花也许就迸发了。可见,学习材料必需要让学生有深层次的思维,否则苦心经营的材料将成为教学的“绊脚石”。

3.学习材料选择缺少数学内涵

【案例3】《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生:喜欢。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段动画片(放录像,生随着音乐一起唱起来)。你们知道这部动画片的片名吗?

生:知道,是《灰太狼与喜羊羊》。

师:那你最喜欢片中的哪个主人翁?

生:……

这个案例中,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看似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这个学习材料的设计与所要教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之间并没有多大联系,充其量不过是为营造一种看似热闹的教学氛围而已。学习材料不一定要“绚丽多姿”,但一定要有“数学内涵”,凸显数学味。

4.学习材料安排缺乏体验的实效

【案例4】如《认识人民币》教学片断:

师:老师知道你们喜欢上街逛商场。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玩买卖东西的游戏好不好?

生:好!

师:下面,请几个小朋友当营业员和文明的顾客,请顾客拿好钱去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课前在教室后面准备好一些缺乏体验实效的琳琅满目的商品。活动开始时学生兴趣十分浓,一哄而上,这时整个教室乱成一团,老师也不耐烦了。)

师:请小朋友自觉排好队,只能买一样,买好后迅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于是,学生排成整齐的队伍,一个接一个购物,回到位置上的小朋友东张西望有说有笑。教室里又是一片混乱。

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师苦心安排了购物情境,目的是让学生体验。然而,设计中却安排了很多无效的数学活动,一节课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许多年轻教师心中还存在着一种误区,认为没有学生实践活动的课就不是好课。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要让学生变得更加主动、活泼和敏捷,要使学生能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对数学产生兴趣,但是切记不可将数学活动设计简单化、模式化。

二、对学习材料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1.学习材料要有效贴近现实背景――在真实中学

在教学中,学习材料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现实背景,具体来讲,即要符合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数学本身的认知背景。现在课堂的教学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课堂活动内容及学习素材,这实际上也就允许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及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因此,应该寻找适合学生的、能体现数学知识生活原型的学习材料,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案例5】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我们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出发,创设一个这样的生活情景:某小区要请绿化公司进行绿化,下面是三个绿化公司的资料:

师:如果你是小区的负责人你会选择哪个公司?

生1:选择丙公司,因为丙公司成活了44棵,是三个公司中成活棵树最多的。

生2:我选择甲公司也许他们种了9棵,9棵全部成活了。

生3:我不想这样选,因为现在不知道他们一共种了多少棵?

师:我听懂你们的意思了,看来现在还不好选择,因为不知道他们一共种了多少棵?

师:现在你想选择哪个公司呢?

……

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教师从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绿化工程引入,让学生先“猜一猜”选哪个工程队,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在他们心底都有了一种默认:成活的棵树一定要多。于是有学生就觉得应该选择丙公司,但是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稍强的分析能力,有学生提出一共种了多少棵不知道时,很难进行选择,这时老师再出示第二张表格,逐步引出90 100 、95 100 、88 100 (通分得到)这三个百分数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教学设计,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熟知的信息,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用好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还能提升学生探究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学习材料要有效提升数学思考――在思考中学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关注的是更好地利用学习材料,引导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去思考问题,逐渐从浅层的思考迈向高一层的思考。面对学习材料,大部分学生只能凭借生活的经验,从自己的角度进行思考,导致了数学思考目标难以达成。因此,对我们来说,不仅要用好教材教,并且要开发教材。

【案例6】笔者在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时,就采用了某特级教师的一个教学环节:在教学好面积概念后,学生知道了在图形上画出大小相同的方格,通过数格子的方法,可以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随后我出示了下表:

师:这三个空格中有三个图形,可惜图形看不见,但是知道了第一个图形有9格,第二个图形有6格,第三个图形有15格。你们认为那个图形的面积最大?

生1:15格的图形面积最大,因为我们刚刚学过格子越多的那个图形面积就最大。

生2:我不同意他的想法,刚才我们可以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有一个前提是每个格子的大小都相同。但是现在没有说每个格子都相等。

生3:我也觉得哪个大不一定,也许6格的最大,因为它的每个格子可能最大。

……

师:你们赞成谁的想法?小组讨论一下,各自讲讲自己的理由。

这样的学习材料并不是简单的让学生猜一猜谁大谁小,更不是简单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是有很强的思考性。在学生学习面积单位前,已经知道了面积的含义,也已经初步感受了格子越多面积越大的道理。上面的学习材料就是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学生通过“猜”、“争”、“论”等环节充分感受了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比较方法,自然引出了面积单位。教材只是落实课程理念的载体,只有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对教材进行多样化的处理,大胆实践,因材施教,灵活使用,教材才能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在充分利用原教材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从教学实际出发,以提升思维含量为目标,通过对教材进行重组挖掘,创设活动,互动交流,在交流评价中,创生新的教学资源,学生的学习才会更生动,才会促使学生各方面不断的发展,让学生从经验上升到数学思考层面。

3.学习材料要有效突出数学内涵――在文化背景中学

新课标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分强调数学的工具作用,弱化数学的文化价值,这非常不利于学生视野的拓展与数学素养的提高。同样,教材中的某些知识点只有回归到厚实的数学文化背景中,让学生再次探寻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数学这门学科才会被赋予更深刻的内涵,才会引起更多学生的兴趣。

【案例7】在教学“圆周率”时,我们老师教学时大致有两种方式:一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测量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算出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二是先介绍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验证。两种方式虽然形式迥然,但它们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让学生通过大量地操作、计算、观察、比较找到周长与直径的近似比值,这个近似值大约是3倍多一点。二是在学生充分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赞赏地说:“这就是著名的圆周率!你们探求圆周率的过程跟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有着惊人的相似!”在肯定了学生的研究结果后,教师可以马上给学生讲一讲圆周率的故事: 祖冲之在前人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将圆周率推算至小数点后7位数(即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圆周率分数形式的近似值。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圆周率,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圆周率π叫做“祖率”。

上面的案例中,在学生经历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认为他们的研究成果与数学家的成果有惊人的相似,这对学生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同时通过故事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研究的不足,同时深深地被数学家孜孜以求的精神所折服。品味了圆所蕴含的丰富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更多的是对知识的理解、阐释与再创造,数学课堂在恰到好处的丰富拓展中,达到了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融合统一。鉴于此,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性,把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的“名人故事”、“文化传闻”或“科学趣事”等一并纳入学习材料组合的广阔视野,并精心选择那些蕴涵数学意义、富有思辨价值的社会现象以恰如其分的方式呈现于课堂现场中,引导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恰当透析社会现实,从中既增长知识、锤炼思维,还能感悟数学的文化内涵,体味现象的社会根源。

4.学习材料要有效利用动态生成――在活动中学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时空,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有效学习材料则为学生的体验性学习搭建了平台。

例如,在“圆的认识”这节课中,教师创设了如下情景:如果给你一支笔固定住绳子的一端,拉紧线,在同一平面内用绳子另一端的笔围着固定的点绕一周,想象一下,将会是怎样的图形?同桌两人合作,动手试试看,与想象的一样吗?学生个个兴致高昂,在随后的环节中,再组织学生利用同桌合作画出来的圆或利用老师准备的圆,通过“折、量、比、想、找”的方法来研究圆。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对所提供的学习材料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并在探究中产生了一种要与周围人进行交流、与同伴分享发现成果的强烈愿望。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将“静态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更多地转向“动态的主动探究式学习”,提倡由“关注知识结果”更多转向“关注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通过对学习材料的动态处理,要更多地考虑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获得各种能力的发展。在上面的例子中,教师提供给学生一段绳子、两支笔,让学生合作画出圆,而后让学生选用老师提供的或学生同桌合作的学习材料进行探究,学生的探究热情很高。可以肯定,学生亲身经历了实践活动和思维过程,一定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印象。

第7篇:小学家长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习材料;选择;有效

学习材料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提高数学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价值,形成重要数学观的重要资源,也是师生从事数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和出发点.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选择、创设不同的学习材料,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会截然不同. 由于诸多原因,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习材料的有效性差或无效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 如设计脱离现实起点,创设“忽视”学生的数学思考,选择时缺少数学内涵等.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因此,如何选择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材料,值得每位教师认真研究、探讨.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习材料存在的问题

1. “我们都知道了”――学习材料脱离学生认知起点

一位教师教学《6的乘法口诀》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出示由6个三角形拼成的小鱼图. 准备教学“一六得六”这句乘法口诀,于是提问:这条小鱼是由几个三角形拼成的呢?是几个6呢?没等教师问完,学生纷纷说:“我知道,就是一六得六. ”“老师,我也知道. 一六得六、二六十二……”老师一时不知所措,愣在讲台前……

本课前,大多数学生已经知道了许多有关6的乘法口诀的知识,有的学生甚至背得滚瓜烂熟了. 本例中的教师只考虑到教材中知识的逻辑起点,而忽视了学生的现实起点,所提供的学习材料脱离了学生的现实背景,没有合理地沟通学生原有的知识起点与学习材料的联系,使精心准备的学习材料失效.

2. “今天要学什么?”――学习材料缺乏数学内涵

如《1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教师为了引出教材中的“百羊图”,利用学生喜爱卡通人物的心理,出示喜洋洋图像. 提了以下几个问题:你们知道它是谁吗?你喜欢它吗?是不是因为它很聪明呢?你还喜欢谁呢?……至此,上课已经过去5分钟了. 此时,听一学生悄悄地跟同桌说:这节课我们学什么呀?

本例中提供的学习材料,看似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细细思考,这个学习材料的设计与所要教学的新知之间并没有多大联系,只不过是为营造一种看似热闹的教学氛围而已. 学习材料不一定要“绚丽多姿”,但一定要有“数学内涵”,凸显数学味.

3. “太简单了”――学习材料缺少思维含量

如“三角形三边长度关系”一课中,教师为了能顺利得出结论. 要求学生将4厘米,6厘米长的小棒分别和8厘米、9厘米、10厘米、11厘米、12厘米的小棒围一围,记录好每次围的情况. 学生小组合作后很容易得出当第三根小棒的长度大于或等于前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就不能围成三角形,只有当第三根小棒的长度小于前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才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虽看起来动手操作了,但由于教师提供给学生材料都是“精心设计”的,在很大程度上,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指令去做,无需多加考虑,就能顺利得出结论. 学生之所以会感到“太简单”,就是因为这样的学习材料思维含量过低,缺少挑战性,学生体会不到思考的乐趣,失去了数学课应有的“思考味”.

二、小学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策略

1. 把握学习起点――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材料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说过:“如果我们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生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2. 兼顾“操作性”――选择易于学生动手操作的学习材料

皮亚杰说过,动作是智慧的根源. 动手操作活动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 让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策略之一. 因为这样做不仅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着他们至始至终把注意力集中在数学活动中,又能使学生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整理,逐步抽象、概括、获得数学知识.

选择操作性强的学习材料,能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经历体验、思维,变“静态的被接受学习”为“动态的主动探究式学习”,能有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3. 凸显“数学味”――选择利于揭示数学本质的学习材料

《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老师对生活素材青睐有加.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关注学习材料的现实性和趣味性的同时,切勿忽视了学习材料的“数学味”,应处理好生活思考和数学思考的关系.

4. 体现“开放性”――选择利于学生个体发展的学习材料

与具有唯一答案、甚至唯一正确解题方法的传统问题相比,开放性的学习材料更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多种解题策略、多种结果能促使学生运用各种数学知识与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进行适当的开放性设计是十分必要的.

5. 富有“挑战性”――选择具有思维价值的学习材料

第8篇:小学家长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 学习性区域 编穿活动 实践策略

一、初步实践――编穿材料的投放

1.教师预设活动材料

教师要充分考虑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清晰地理解和把握阶段性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材料。即在材料投放时,必须对本班幼儿当前培养目标有清晰地理解和把握,并以此预设选择、投放那些对幼儿发展有促进作用及幼儿有可能用到的材料,力求使材料满足幼儿现阶段的实际发展需要。例如:可以根据当下主题《我的祖国》编穿中国结,以及师幼共同探讨孩子们感兴趣的、与幼儿生活有关的话题,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进行投放材料。

2.教师投放相关半成品材料

首先,教师可利用家长资源,大家一起收集一些特色的编穿作品:如动物、提篮等。其次,有计划、有目的地挂上和摆放这些精致的编穿作品吸引孩子们的眼球,让他们置身于充满编穿艺术气息的氛围中,尽情享受编穿艺术的视觉大餐,并陶醉其中。如在天花板吊编织珠帘、花篮、草编玩意儿;利用柜面木架摆放立体的编穿器具――塑料花瓶、藤篮等;在墙面贴上一些精美的编穿工艺――编织手袋、围巾、草编玩具、中国结、纸编等;贴上关于编穿的寓意、用途、起源、发展等内容的图片、文字资料。当幼儿对精美的编穿作品产生浓厚兴趣时,他们会很急切地想知道关于编穿的知识、编穿的方法等,这样就为顺利开展编穿教学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其次,在活动区域里摆放一些编穿的半成品,鼓励那些动手能力不够强的孩子,按照已有方法继续编穿,从易到难、从粗到精,循序渐进地学习、操作。这样做的收效很明显:不少幼儿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学会“分解研究”半成品中的编穿方法,并通过自己的摸索、实践,学会简单的编穿方法,从不会编穿、害怕编穿变成喜欢编穿、学会编穿,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明显增强。进行编穿活动时,投放一些编穿方法的示范图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些能力较强的孩子自己看着示范图,就能学会编穿的各种基本方法,大大满足他们的成功感,更增加学习编穿的兴趣和信心。

二、有效实践――编穿材料的运用

1.学习各种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

教师首先要注意根据大班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有选择地引导幼儿学习一些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不论是平面编穿活动还是立体编穿活动,首先引导幼儿了解和认识制作工具的特征及用途,并学习使用方法。只有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各种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才能帮助幼儿形成技能,并将技能迁移到手工制作活动中。所以,制作手工时,可让幼儿先思考,发现问题所在,然后用确切、浅显的语言讲解制作步骤,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技能技巧。

例如:学习编辫子,编辫子在所有编穿活动中看似简单却非常实用。编辫子是民间流传的一种最基本的编织技能,为了让幼儿学好这一本领,我提供不同色彩的绳子让幼儿编辫子,通过将绳子固定在架子上,有助于幼儿操作,通过经常性练习,幼儿精细动作得到发展,编出来的辫子更加精细。而且经过老师多次指导和经常练习,幼儿逐步掌握了编辫子的方法,兴趣也提高了,这样为接下来更有难度的编穿活动预设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而架子是可以随时移动的,课间或自由活动的时候,幼儿就会自己练习。特别是秦梦阳、庞涵等几个小女孩常常一有空就跑到编织区练习编辫子,在班上陈雨嘉的动手能力不是很强,可她经过不断练习,居然最先学会编辫子,当她拿着编好的辫子给我看时,我还真有些不敢相信。再如学习编穿花篮,首先让幼儿观察所用的花篮器皿,让他们发现彩色纸是在器皿上间隔编穿的,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不同颜色,从而选择不同彩条进行编穿花篮,使每个幼儿编出来的花篮都与众不同。但在编花篮时我还发现大多数幼儿没有坚持到底的决心,只凭一时新鲜、好奇,不能保持持久的积极性。这就需要培养他们一定的独立性,而独立性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需要对幼儿进行反复强化和持之以恒的引导,使幼儿萌生独立愿望,并将愿望转化为独立做事的能力和习惯。引导他们“做事要有耐心、恒心”,慢慢地,很多幼儿终于改掉了坏习惯,能坚持完成编花篮的任务。

2.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灵活调整编穿材料

随着幼儿对编穿活动的需求增大,原有的一些简单材料已不能满足幼儿的愿望,于是,就要不断对原有材料进行调整,适当增强材料对幼儿的挑战,在材料投放中,对原有材料进行部分调整,是对原有材料的提升和创新,也是对幼儿的一个新挑战,而且意味着有新的任务吸引幼儿。我们在孩子们学习了打结:平结、网结、活套结后,投放一些编网袋、糖果袋、渔网等材料,让幼儿观察学习编织,孩子们都很喜欢,积极性很高。通过编、结、织、盘、排列、拼插等多种方法,让孩子们在操作中掌握各种编穿技巧,渐渐地,孩子们还能制作一些小饰品,如手链、根据主题内容制作中国结等,我们则可以进一步投放一些小珠子,让孩子们将珠子编穿在手链中,通过孩子们自己的设计,加入珠子后编出来的手链也是各不相同的,漂亮极了。还能把手链投放到其他区域中,如大戏院的表演者需要首饰则可以来编织区购买,使其他区域活动多了一份趣味性和互动性。而老师只需要一些言语指导和手部动作的操作指导,尽量让大班幼儿自己动手,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把发挥幼儿的创造力放在首位。另外,针对一些动手能力比较薄弱的幼儿,老师则需要主动和他们一起进行编穿活动,鼓励他们多动手,逐渐从简单的物体过渡到复杂的物体,尽量让每一位幼儿都能感受到编穿成功带来的喜悦。

3.运用简单的儿歌、口诀、掌握编穿技巧

如果幼儿没有掌握必备的技能技巧,那么即使有感受和创作冲动和灵感,也表现不出来。教师就可以掌握时机,在幼儿感觉有需要的时候,将学习技能技巧转化为需求,让幼儿感到有必要学,从而主动学、乐意学。例如:“在学习编中国结时,我们就可以把编穿的过程转化为儿歌:双绳双钱结的编发――四条绳子做游戏,同色绳子结对子,红色绳子画个6,尾巴从下变圆圈。绿绳搭在圆圈上,相交地方固定好(用珠针扎在绳子的相交处),绿绳来变小魔术,钻过红绳小尾巴,压红绳钻圆圈,压绿绳钻圆圈,变完魔术松一松(拔起珠针扎在操作板的旁边),轻轻整理轻轻推,变出一个双节钱”。通过儿歌,幼儿比较容易掌握这种编穿方法,而且前后顺序不容易弄错。最后把完成的作品给大家展示欣赏,在称赞中幼儿获得了很大的满足感和成功感,对编穿活动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

三、深入实践,有创造性地开展编穿活动

编穿教学的目的是希望幼儿学得有价值,更希望编穿艺术在幼儿心中扎根、发芽,在幼儿学习编穿技能的同时,不知不觉间把传统编穿技艺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使编穿技能充分发挥其艺术魅力。

首先我们有目的地确立研究编穿活动目标:通过趣味编织活动拓展幼儿的多元智能。针对不同年龄的幼儿在动手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上的不同特点,遵循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力度由弱到强的操作原则。其次教师根据幼儿的已有生活经验确定活动内容,对材料的选择、投放注意丰富性、操作性、启发性、探索性、思维性,并充分考虑不同幼儿的兴趣与能力,对具有不同智能发展的幼儿有所挑战的内容。

1.编穿活动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①利用棒针、绒线进行传统绒线编织。

②利用粗细不等的各类线和钩针等附件进行网状编织。

③利用丝带、布条等进行布艺、结构编织。

④利用稻草、麦秸等农村天然材料开展趣味编织。

2.编穿活动内容与主题活动内容相结合

当幼儿学会了基本编穿方法后,我就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手工制作活动,并把材料投入到相应的游戏区域,根据主题相关内容开展游戏活动,如制作编织爱心袋、线绣立体画、美丽的珠串、漂亮的手链、好看的花篮纸编活动等,幼儿都表现得十分积极和投入。特别是制作美丽的珠串时,我们结合“新年到”的活动,用制作的串珠装饰活动室,当孩子看到自己的作品挂在活动室中那么漂亮,都很雀跃。我们还根据一些传统节日内容派生出有趣的编织活动,如春节编织乐(中国结)、端午编织乐(编织粽子)、开渔节(渔网)春天柳条节、秋天稻草节,等等。这样一来,不少孩子还不停地问我,什么时候继开展编穿活动。在他们看来,编穿手工的作用还挺大的,能把编穿手工制作出来装扮我们的生活,真是件美妙的事情。充分展现幼儿的编穿作品,让他们的“杰作”得到别人的欣赏,这样可以大大增强孩子们学习编穿技艺的动力、信心和恒心。

3.编穿活动内容与游戏区域活动相结合

《指南》指出:材料投放应数量充足、种类尽可能全面,满足每个幼儿的游戏需要。编织活动中完成的编织品,既有相当数量,又有丰富的品种,可运用到学习活动、区角游戏活动、户外游戏活动等各类活动中,且有的编织品可运用到多个活动中。如编织的“小蝌蚪”、“蝴蝶”、“金鱼”等,不仅可以在区角游戏中运用,而且可以在讲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小猫钓鱼》等时运用,编的网袋等既可以在区角游戏中拼搭成小舞台又可以在户外活动时让幼儿玩网小鱼的游戏。我们还将幼儿制作编织的爱心袋投放到编织展台进行展览义卖,不仅丰富幼儿的游戏活动,更显得编织活动不枯燥,促进编织坊与其他游戏区域之间的互动。种类丰富又可一物多用的编织品缓解了幼儿园里普遍存在的投放材料不足的现象,丰富了幼儿活动材料,有助于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四、以编穿活动为载体寻找家园共育的途径

1.充分让家长了解我们开展编织活动的意义

沟通是让家长了解编织活动目的的最好方法:“只有认同,才有真正接纳和支持。”放学后,邹贾悦小朋友的奶奶来接孩子时,向我问起了孩子近段时间的学习情况,在和她奶奶的交谈中,我提到了正在开展的编穿活动,并就这一活动的目标和邹贾悦小朋友在活动中的表现详细谈了一下。她奶奶非常赞同我们组织这一活动,并表示一定会支持和配合我们开展活动。

2.引导家长关注编织活动并保持密切地联系

在开展编织活动的同时,我利用“家园直通车、家园联系册、家长接送幼儿时间”做好家园联系工作,取得家长的配合,向家长介绍编穿活动的内容。家长看到后曾多次主动向我询问自己孩子在活动中的情况,为活动有效实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比如:可让幼儿家长在家指导幼儿创造作品,也可请家长把他们曾经做的一些编织作品拿到学校给幼儿看,把经验传授给幼儿。有的家长利用休息时间到书店买了关于编织方面的书,然后回家和孩子一起学编;有的家长根据自己小时候的记忆,把一些简单的编织方法教给自己的孩子。让我深有感触的是我班的顾睿昶小朋友,刚开始学的时候,他对编织活动一点儿也不感兴趣,总觉得太难而不敢尝试。他妈妈得知这一情况后,在家给了孩子很多鼓励和帮助。一次放学后,我惊奇地发现他正蹲在架子边学编小辫,我走到他身边,他也浑然不知。在妈妈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终于学会了编小辫。实践证明,只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充分了解幼儿的生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就能有效组织幼儿开展编织活动,并在活动中取得可喜的成果。

对于编穿,对教师来说是一种边学习边实践的过程,通过这一学期的实践,幼儿对我国优秀民间艺术有了进一步认识,并对民间艺术越来越感兴趣,同时,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通过编穿活动,幼儿初步感受到我国的民风民俗,对民族民间艺术中蕴涵的美有了进一步的体验。既培养了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又培养了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既陶冶了性情,又培养了动手能力。“编穿”还在进行着,希望在这样的民间艺术教育活动中,使幼儿的整体素质更进一步、更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姚玉兰.浅谈主题区域活动的组织策略.

[2]朱全华.幼儿编织活动极其教育价值开发研究.

[3]林艳芬.让传统编穿艺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绽放异彩.

[4]秦元东,陈芳.如何有效实施幼儿园主体性区域活动.

第9篇:小学家长学习材料范文

京山一中“焚书”事件引起很多人反思,但记者调查发现,“教辅乱象”在不少中小学校仍普遍存在,亟须予以重视。一些教育界人士呼吁,对于教辅应该有一场更为彻底的改革,就湖南来说,应推出一场让学生远离教辅资料的运动,让学生有更多的课外阅读和实践时间。

教辅乱象困扰学生和家长

14岁的女儿读初二,一个特大书包装的全是课本、作业和各种资料以及必备的文具、水瓶、雨伞,一称竟有30多斤重。邵阳医专公共课部教授刘运喜每天看着女儿的书包压在她稚嫩的肩上显得很沉重,于是专门称了一下,结果让他大吃一惊:“这么重,你说,我能不心疼吗?”

然而,更让他心疼的是:孩子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七点上学,中午在学校吃饭,午休时做作业,下午六点半回家。书包一撂,赶紧吃晚饭,然后马不停蹄开始写作业,做题目,背课文,抄生词,一门课的作业既有《基础训练》又有《全效学习》,碰上周末还有作文(周记)、试卷。一直写到晚上十点,有时写到十一点,然后交给家长检查签字,才能上床睡觉。

刘运喜说,作业多也许不是坏事,只要不超出学生能够承受的范围。但学生课业负担重远不是作业多的问题,还表现在:重复性、机械性作业占了相当比例,甚至同样一道题要重复做几次,根本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容易造成学生对作业的厌倦;许多作业还要家长协助才能完成。

他追问:“这样的学习生活,日复一日,能不让孩子心烦生厌吗?学生课业负担重决不是一个伪命题,而是一个真命题,一个不应该回避且必须得到解决的现实问题。”

被教辅困扰的学生和家长,显然不止刘运喜一个。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教辅读物其实是教师的专门用书,主要功能是供教师备课、教学时参考,帮助教师理解课本内容。但近10年来,片面追求升学率“蔚然成风”,老师对学生实施“题海战术”“强化训练”,教辅读物逐渐变成了学生的必备用书。随之,各种各样的教辅读物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试题大全”“高分宝典”“复习指南”“练习手册”“全真题库”,以及试卷类、练习类、参考类、辅导类、名师类、状元类教辅书籍……大大小小的书店里,各种教辅读物林林总总,让人眼花缭乱。

过去,基础教育阶段应试类教辅读物主要针对高、初中学生,如今却是“全线开花”,从高中三年级到小学一年级,几乎每名学生的书包里都有教辅读物,每一门功课都有教辅读物,主要学科甚至有十几种、几十种教辅读物。尤其是语文、数学和外语学科,有的多达上百种。有人粗略统计,如今市场上各学段的“作文大全”有300种之多,每一种都有针对不同年级的若干套;有关“奥林匹克竞赛”的参考书甚至多达四五百种。

如此品种繁多的教辅读物,令许多家长和孩子无法选择。更让他们头痛的是,许多教辅读物内容雷同,质量低劣,错误百出。

肖汉斌是新邵县坪上镇洪溪学校的一名教师,前些日子赶集,见市场上一地摊前挤满了学生和家长,于是也去凑个热闹。这一看吓了他一跳。只见地上五花八门的教辅书、习题集胡乱地堆积着,全都打七折。名称也挺有“来头”,什么“黄冈宝典”“金牌教练”“名师一点通”等,一应俱全。肖汉斌随手拿起一本翻了翻,看到页面泛黑,字迹不是很清晰,还有点刺鼻的异味,大多是盗版,或“剪刀加浆糊”粗制滥造出来的书。而学生、家长争相选购,一人抱回好几本。

一位在湖南某著名教辅出版机构工作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现在一些教辅,看着封面花哨,翻开内容,不堪入目,完全没有营养。一些小的教辅出版机构请几个大学生,搞一两个月就出一套教辅,然后署上某些名校教师的大名。即便是有些名气的教辅机构,其出版的教辅书质量也很差,网上抄录的多。

肖汉斌感叹,当这些低劣的教辅书充斥着孩子们书包的时候,会有怎样的影响,会有多大的危害?

一位教育界人士对记者表示,教辅资料是教学辅导资料。教是老师教,学是学生学。为什么教辅资料要学生做而不是老师做呢,老师一个人做,花一个小时;而学生做要花两个小时,全省有880万名中小学生,那就是1760万个小时。

刘运喜对此深感担忧,他认为,学生肩上的书包越来越重,花费在课本作业上的时间越来越多,既导致学生视力急速下降,睡眠时间和活动时间不足,也导致学生对老师的抱怨,对学习的恐惧。同时,家长很难找到时间与孩子谈心和进行劳动教育(比如参加家务劳动)。课业负担太重,必然挤占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参加艺术培训、发展特长等时间,导致学生“一心只读课堂书,两耳不闻书外事”,知识面狭窄,生活经验缺乏,动手能力较弱。此外,课业负担太重还会导致学生心理压力陡增,影响心理健康。

“教辅资料过多过滥,是长期‘应试教育’的产物,是以智力教育取代一切教育的现实表现,无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学生身心成长。”刘运喜认为,一定的教辅资料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有益的。但是,必须要有一个度。否则,作业过多过滥,学生课业负担太重,只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教辅资料何以如此泛滥?

近年来,社会上对于中小学教科书配套、供中小学生使用的各种学习辅导、考试辅导类教辅材料“过多”“过滥”,以及因高定价、高回扣导致的“过贵”问题反应强烈。那么,教辅资料为何会如此多、滥、差呢?

巨大的利益是直接原因。据资料显示,中小学教材教辅是我国出版社的重要利润来源,其产值占到了图书市场的70%。与一枝独秀的教育出版相比,我国的大众出版和专业出版所占市场份额加起来还不到教材教辅的一半。据业内人士介绍,由于教辅图书有这么多“可爱之处”,全国不到600家出版社中,就有500多家在出版教辅图书,市场产值至少有200个亿。

这也得到了中文传媒、时代出版等相关出版类上市公司定期报告数据的佐证,比如中文传媒2011年半年报显示,其主营业务收入的47%来源于教材教辅,而且教材教辅的毛利率高达50%,远远高于一般图书的32%的毛利率。教材教辅不仅是出版社的“命根子”,也是书店利润的主要来源。

业内人士指出,教辅资料呈现多、滥、差,第一是出版周期太短。由于教辅书市场需求巨大,出版利润很高,很多出版商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丧失起码的诚信和职业道德。很多图书按照正规的出版程序需要三四个月才能出版,有的出版商却能在十多天就赶制出来,甚至曾出现过三天编出20万字教辅书的“奇迹”。如此短的时间编出来的图书必然是东拼西凑、错误百出了。

第二,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测机制。本来严格的出版程序在对利润的疯狂追求下也简化了许多,“三审三校”的规定形同虚设。新闻出版总署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几乎每年都对教辅书进行抽检,但是对出版不合格教辅书的出版商处罚不够,使得问题教辅书屡禁不止。

第三,教辅书市场需求巨大,部分教师参与谋利。由于考试制度等原因,我国的中小学生几乎每个人都买过5本以上的教辅书,如此刚性的需求极大地刺激了教辅书的出版商,加上部分教师受利益诱惑,参与教辅书的编写和推销,致使教辅书市场更加混乱。有些学校订购资料,名义上是学生自愿,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家长怕不按照校方的要求会让孩子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所以自然也会按照校方的要求购买教辅资料。

然而在教育界人士看来,教辅资料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市场,甚至演变成了“教腐”市场,其根源是“应试教育”。没有家长、学生对教辅资料的刚性需求,教辅市场就不会有这么大,教辅资料也就不会如此泛滥。

湖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余凯认为,尽管中小学生贯彻减负、推行素质教育的措施出台了不少,但是学生抢购教辅资料、老师大搞题海战术的现象仍未发生改变。因此,最根本原因是我们国家未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高考的指挥棒促使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去要求好成绩,对于升学率过热追求,被动甚至主动地购买教辅资料。

实际上,我国自80年代以来,教辅图书经历了统一订购发行、完全放开和统放并存的过程。从2001年起,国家发改委、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等有关部门下发了10余个文件,对各级教育部门统一推荐和组织征订教辅图书做出明确规定,加强了监督管理。但是,由于市场需求旺盛,出版机构依然趋之若鹜。

专家表示,要解决目前这种现状,首先,出版部门要依法加强教辅图书管理,对低劣的教辅图书进行清理、整顿,督促出版商遵纪守法;物价部门要给虚胖的教辅书价格“减肥”。其次,教育部门要管好学校与教师,不让他们要挟学生订阅、购买教辅书。更为重要的是,教育部门要完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改变“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伪素质教育局面。作为家长,也要主动给孩子减负把关,不要求孩子购买过多的教辅资料,把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只有多管齐下,多方形成合力,教辅书市场才有望正本清源。

人们普遍认为,改变目前“应试教育”生态,逐步走上素质教育轨道,是目标,是方向,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教辅乱象,决不能放任自流、“无为而治”,当务之急是政府有关部门拿出切实举措,遏制教辅泛滥势头,让孩子们的书包变得轻一些、“净”一些。

教辅改革需要更彻底

让教辅资料远离书包,解决教辅“多”“滥”“贵”问题成为家长和教育界人士共同的心声,也引起国家相关部门重视。

2012年4月25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价格监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对中小学生使用的主要教辅材料实行政府指导价,将比目前市场价降低近40%~50%。对中小学生使用的主要教辅材料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大幅降低价格标准,减轻学生教辅材料经济负担。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将加强教辅材料出版发行资质和印刷质量管理,把好市场准入关。由新闻出版部门牵头,进一步严格相关市场准入资质,加强对教辅材料质量和市场违法出版行为的监督检查。二是加强教辅材料选用和编写管理,把好内容和使用关。由教育部门牵头,建立教辅材料质量择优公告制度,通过集体评议,统一选出质量好、适合教学要求的教辅材料供学生选用;严格规范教辅材料编写行为。就此,日前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发改委、国务院纠风办已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三是加强教辅材料价格管理,把好价格关。由价格主管部门牵头,对择优评议公告的教辅材料,按照出版发行平均成本和合理利润,制定指导价格标准,大幅度压缩其不合理折扣、回扣空间,减轻学生经济负担。此外,有关部门还要进一步加强对行业腐败治理力度,严肃查处违规收受回扣等不法行为。

一些地方性改革也在进行。5月,北京市出台措施,将规范“中小学教辅材料”收费,属教育教学所需的课堂练习、同步练习、寒暑假作业、考试试卷及复习资料等,学校应免费提供,不再收取学生任何费用。

业内人士解读说,北京市的措施对必要的教辅资料实行免费使用,并在政策制度设置上,将教辅读物费用纳入办学成本核算,这不仅从根本上降低了学生就学的负担,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免费,更从源头预防的角度,避免了粗劣教辅随意进入校园、随意发放教辅导致乱收费、学校和师生参与教辅发行可能滋生腐败和非法利益空间等不良行为,不仅达到了服务学生学习和成长、减轻就学负担的效果,更规范了教育行风,维护了教育形象。

在政策性调整下,不少教辅出版机构受到影响。记者了解到,湖南某著名教辅资料出版机构因为未能取得资质,今年到目前为止还未能出一本教辅书,员工现在没事做,工资也拖了好几个月。一位工作人员判断,教辅出版混乱局面将会改观,教辅市场或将得到规范。

但余凯认为,教辅仍需一场更彻底的改革,教辅的改革必须是制度上面的改革,体制的改革,必须摒弃升学率这个硬性条件。如果单靠上述政策,只能说是治标不治本。仅仅凭借一份《通知》,不太可能减轻学生的书包。《通知》对泛滥的问题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根本性改变教辅资料“多”“乱”“差”的现状不太可能,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教学评价不以分数论英雄,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教师被戴上减负“紧箍咒”,那教辅书的市场空间也要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