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卫生服务调研范文

社区卫生服务调研精选(九篇)

社区卫生服务调研

第1篇:社区卫生服务调研范文

××中心城区自2001年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试点,到2005年底,共有17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但从当前情况来看,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站有时一天到晚都没有一个门诊病人,严重亏损,机构工作人员有的工作一两年又“缩回”原单位,卫生服务力量削弱,病人就诊进一步减少,造成恶性循环。究其原因:

一是“小病买点药,大病上医院”,不信任社区。一些群众认为大医院专家多、设备好,感觉更可靠,而社区卫生服务点规模太小、设备更差、药品不全,对医生的技术不放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在他们心目中没有位置,大多数市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不了解,也就难怪“患者稀少门前冷”。

二是“房屋破旧,设备不全”,被人瞧不起。××中心城区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有公立医院分院“换牌”的,有社会和厂矿、事业单位医院机构“转型”的,这些机构与××中心城区二、三级医院相比是“火柴靠在电杆上——差距太大”。它们有的是租破旧房子,有的是临时装修一两间店面,由于开张经费不足,也未添置医疗新设备和更多药品,致使房屋破旧、设备落后、药品不全。以××东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虽然被评为全省社区服务示范点,但还比不上一个乡镇卫生院。

三是“服务单一,功能不全”,称不上服务中心。目前,城区的社区卫生服务站都没有完全按照社区服务的要求,发挥“六位一体”的功能,即全面开展基本医疗、预防、保健、计划生育指导、健康教育、康复服务,80%的都仅是开展了基本医疗服务,只有20%左右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除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外,还开展健康教育和康复等服务。严格地说,这些社区卫生服务中站其实是功能不全,称不上群众心目中真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四是“设置不规范、环境欠宽松”,制约社区卫生发展。一方面,医疗机构过剩。××中心城区人口不足30万,但三级、二级、一级公立医院和社会办的全科、专科医院有25家,加上个体医疗诊所上百个,还有不少药房,医疗网点星罗棋布。社区服务站可以说是处在夹缝中生存,更难谈发展了。另一方面,上门管理、检查、收费的“婆婆”多。据市卫生局医政科负责人反映,当前到社区服务站去检查的部门大大小小共有37家。东方社区负责人说,“我们买的一台设备花了4000元,但为接待一个部门来检查,仅检测和招待费花了上千元,加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水电费是按照企业的价格收取,真是不堪重负”。

五是服务模式没有改革,社区卫生机构缺乏活力。一些公办的社区医疗服务点是由区级医院或其门诊点“变脸”而来,有的是公立医院改革分流或轮流的医护人员办起来的,其用人机制、分配制度、服务模式都还沿袭大医院的管理模式,“等病人上门”、人浮于事的现象普遍存在,远远不能适应社区居民对医疗服务的多样性需求。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说:“他们都是‘铁饭碗’的医生、护士,我没有用人、分配的自。”

六是社区卫生机构与医院的服务职能急待协调。平时我们讲“小病上社区,大病进医院”,但实际无论大病小病,社区居民更喜欢上医院,并且尽可能上大医院。比如,市人民医院每天门诊病人500左右,其中70%都是来看小毛病的,但他们就是不去收费低廉、程序简便的社区卫生服务点就诊。为解决大医院的“门庭若市”、社区点“门可罗雀”的问题,过去市卫生主管部门对社区和医院“双向转诊”也曾作过布置,但是如何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二、三级医院之间利益共享和信息互传的机制还急待研究。现在社区卫生服务站会向大医院输送病人,但医院从未向社区卫生机构转过患者。

二、建议和对策

个人认为,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

一要提高认识,加大社区卫生服务的宣传。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维护居民健康,促进社区和谐,建立和谐社会,和谐“医患关系”,改善发展环境都有重大意义。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非常重视,总书记、总理都作了重要批示,国务院曾召开专门会议并下发《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

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决定“中央财政从2007年起,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按照一定标准给予补助,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设备配置和人员培训等给予必要支持”。鉴于当前人们对社区卫生服务还不太了解、不太信任的情况,建议成立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专项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大宣传;像重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那样,树立超前意识,提前做好工作,使社区居民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二要搞好服务,加快社区卫生服务的推进。一是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六项功能”要逐步推进,全面铺开。“六位一体”的服务特点是贴近群众,解决广大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其服务项目都是要在社区完成的。过去,我们社区大部分只搞了基本医疗,少数搞了医疗、健康教育和康复,至于预防、保健和计划生育基本未开展,“六项功能”没有全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指导意见》提出,要调整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预防保健机构的职能,适宜社区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只有这样,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各项工作,才能都顺利开展。二是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硬件、软件条件。研究制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规划、标准和管理办法,定好“入场券”,防止鱼目混珠,采取“建、调、并、转”四大举措,重新树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的形象。同时,加强全科医生培训,加大人员使用、奖金分配的改革力度,使社区工作人员成为社区群众的“病时是医生、平时为亲人、康复当助手”,做到医患“一家亲”,基本实现“一个电话,服务就到居民身边”,让居民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家门口的医院”、“自己床边的大夫”。三是明确服务重点和职责,协调好“双向转诊”。要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要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医院合理分工协作关系,预防、保健机构要对社区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医院和社区要实行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如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真正做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手术在医院,术后护理在社区”。

第2篇:社区卫生服务调研范文

现在进行“新医改”,必须实现结构性调整,这是“新医革”的重中之重。因此,“新医改方案”确定的近期五个重点中,就有两个是关于基层卫生服务,即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其实施主体的重点就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农村是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在城市是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健全和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是医改的基础,不健全将直接导致城乡居民的健康管理缺失和生活方式病等多发。为此,笔者就搞好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全和完善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

1.转变“小病去社区、大病去医院”的功能定位和宣传误区,健全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社区卫生服务应该是以社区和家庭为对象,开展疾病预防、常见病与多发病诊治、医疗与伤残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妇女儿童与老人残疾人保健等“六位一体”的服务,医疗只是其中的一项,而且是全科医疗服务。这就是称之为“社区卫生服务站”而非“社区医院”的缘由。

而现在广为传之的“小病去社区、大病去医院”的功能定位和宣传,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实质内涵会产生两方面的误导:一是使广大群众,包括医疗卫生人员普遍认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能与大医院是一样的,只有医疗功能,不同的是看不了大病,是离家近、规模小、水平低的医院和药店。因而往往拿大医院的医疗水平一项指标来要求和评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并以此来决定是否接受社区卫生服务或者是否就职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二是不利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在专业、业务技术能力的配备,也不利于医疗卫生人员从治疗模式转到“六位一体”的思维习惯上来,大部分人员的知识结构、从业经验和思想意识仍集中在治疗上,缺乏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相应的意识、知识和技能,因而距担负相应职能尚存在较大差距。

正确的功能定位和宣传引导,才能增强人们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知,了解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有何不同,了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社区居民生活和健康的影响,强化其在防病、养老、保健和康复等健康领域中的“守门人”作用。

2.健全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按现行法律规定,社区卫生的服务方式是不合法的。国家《执业医师法》第14条规定:“医师经注册后,可以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执业,从事相应的医疗、预防、保健业务。”即法律规定医师执业仅可在注册的机构及地点内行医。而许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采取的服务方式,是“片区医生团队”、家庭医生、24小时呼叫上门等。这些深受城乡居民的欢迎,也是行之有效的以家庭为服务对象的基层服务方式,但却是与法律规定相悖的。

因此要在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人员法规培训、避免不当医疗行为发生的同时,应尽快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对社区卫生入户服务也应制定操作规范,细化服务种类、范围、方式和具体要求等,为社区卫生服务提供切实有效的法律保障。

3.健全和完善有关政策措施。

(1)改革“收支两条线”管理体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体现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和政府的主导性。但目前是按行政区划由各市县财政负责拨款,许多市县财政安排公共预算执行的零基预算标准中,不包括职工的“四险一金”、取暖费、公费医疗超支款等保障福利性预算;也不包括工会经费、交通费、取暖费、会议费、物业管理费等支出预算,这些支出仍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身负担并缴纳。国家给事业单位人员的新增津贴,绝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无法落实。

基本经费的不足限制了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限制了卫生资源流向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专业队伍建设滞后,加之受服务人员编制、结构所限,难以承担相应服务职能。卫生资源呈“倒三角”的不合理配置,一直是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不断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房屋建设、医疗设备更新和升级等投入,但硬件环境的改善并没有改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生存现状。只有不断提高人员素质,才能真正使居民留在基层、“流”向社区,减轻居民和大医院的负担。

改革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一要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将人员应有的待遇和专用业务费全部纳入,这是该管理模式得以实施的基础。二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科学考核预算执行及工作效率,根据考核结果兑现相应经济责任和奖惩制度。三要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性质,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四要深入研究收支两条线下的财政补助模式,以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和人力严重短缺等问题。五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的长效发展机制,鼓励非公机构和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社区卫生服务领域,开发建设社区卫生基础设施及市场,卫生、工商、税务、劳社、民政、保险、金融等行业共同制定影响社区卫生服务市场的多领域配套政策体系,对私立及其他社团兴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补偿机制,建立公平竞争机制,优化现有卫生资源,使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具有良好的生存空间,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

(2)“零差率售药”举措亟待配套政策以惠民。政府出资实行“零差率售药”,是遴选出占80%左右的百姓常用药品,实行政府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目的是使广大居民得到零差率的实惠,买到较廉价的药品。本来是一项惠民举措,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却走了样。如同一药厂、同一规格药品“银杏叶片”,北京市某地附近药店售价9.50元,而零差率售价却达17.10元,差价7.60元,几乎贵了一倍。

出现了“低价采购、高价售药”的现象,经调查原因有三:一是零差率药品采用的是“打包招标”的集中采购方式,在产品技术指标相同条件下,每包总价最低者中标。某些投标者对不常用的药品以低价竞标,而对百姓常用的药品以高价竞标,使得中标的各包药品总价虽低,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百姓常用的“零”差率药品价格,却高于附近药店里的同类药品。二是在实行零差率药品举措后,一些药商停止了销售某些低利润药品,另一些药商寻找新的厂家药品,出现了通过改变生产厂家和产品规格而抬高药价的现象。三是药商在低价中标后,无法供货,使市民得不到零差率的实惠,甚至出现了有些社区卫生服务站高价购进市售药品,再按中标价格低价售出药品的价格倒挂现象。这些问题将越来越严重影响药品“零差率销售”这一惠民政策和举措的效果,影响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益性的认同,也一定程度上诋毁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声誉。

第3篇:社区卫生服务调研范文

黄石市社区卫生服务自2000年正式启动以来,一直得到了政府和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连续多年被列为政府为民众办的实事之一。到2009年底,全市的CHS机构总数已近70家,中心覆盖五个区近百万人口,将街道和镇级医院全部纳入CHS机构,服务覆盖人口近两百万,约占公布总人口的80%以上,CHS服务网络系统初步形成。这也为社区卫生服务的绩效评价提供了条件。进行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的意义在于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的探讨,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科学化程度;通过全面、科学评价社区卫生服务系统的效率、效益和公平性,为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和措施提供依据,确保社区卫生服务目标的实现。同时,也能正确评价和总结黄石CHS 的经验。

1、研究目标

本文总结黄石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进程,分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置现状,深入了解社康中心卫生服务功能完成情况,比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各级医疗机构常见病种的诊疗费用,调查黄石市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情况及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和反应性,综合评价黄石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效益、效果和公平性,总结黄石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亮点,为推广其成功经验提出政策性建议,同时也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在收集资料和绩效评价的过程中,探讨社区卫生服务绩效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一套切合实际的评价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2、研究思路

文思路来源于WHO对卫生系统的绩效评价构想,主要是从社区卫生服务提供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方对黄石市社区卫生服务绩效做综合评价,包括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和利用评价、效率评价、效益评价、公平性评价和效果评价。在评价社区卫生服务绩效时,采取对比分析的方法对黄石市一、二、三级医院的效率、效益和资源配置的公平性等作出评判,评估社区卫生服务的先进性和优越性。通过绩效评价全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管理,而且可通过改善和营造内部、外部的公共关系,使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健康公平地、有序地、充满活力地、持续高速地发展。本研究最终产出是形成一套科学的、相对完整的绩效评价方法,同时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的评价体系和相关指标。见图1。

3、内容

3.1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通过查阅文献收集国家和黄石市社区卫生服务政策、制度、总结等相关材料,并与黄石市社区卫生工作者、社区居民、卫生管理人员进行专题讨论,总结分析黄石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过程,包括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政策与实施情况、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与卫生投入构成的变化、社区卫生组织建设与服务网络系统的形成、社区卫生服务的提供与整个卫生服务模式的变化等。

3.2社区居民家庭健康调查

根据黄石市人口分布的特点,分别在四个行政区(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铁山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随机抽取26个目标社区,确定调查户数,由当地社区物业管理人员或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把调查员带入随机确定的住户,由调查员亲自询问完成调查表规定的内容。本次调查对象为抽样住户的实际人口,是指本住户的15岁及以上成员和虽无常住户口但在本住户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不包括虽有户口但离家半年以上的人口。本次调查抽取了26个生活社区,调查968户,总计1850人,实际有效问卷1841份,有效率为99.67%。

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与需求情况,主要包括社区居民的主要社会经济学、人口学特征,两周患病情况,慢性病患病情况,两周就诊情况和未就诊情况,择医行为,社区卫生服务需求情况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意愿等;社区卫生服务实际利用情况,着重探讨社区卫生服务利用度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居民的就医流向,分析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了解程度与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关系。

3.3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发展现状

根据黄石市行政区域划分的特点,通过对四个行政区(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铁山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在2001年7月1日以前成立的所有社康中心的基本情况进行较为详细的调查。大部分社康中心分布在两个老城区,与黄石市人口分布相匹配。

社康中心发展现状主要包括社康中心的所有制情况、地域分布情况、房屋来源、科室设置、设备构成情况及人力资源构成情况,着重探讨黄石市社康中心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

3.4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服务功能

根据黄石市社康中心分布特点和社康中心的数量情况,在五个区按比例随机抽取28个社康中心进行六大服务功能的登记,调查表配有详细的登记表和填表说明,登记时间为两个周,要求对所有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成的服务功能(包括每天的服务工作量和每种工作的服务时间)进行登记。

通过对社康中心六大服务功能完成情况的现场调查,主要分析每种功能的每天平均服务量(人次)和每种功能占用的平均时间,以判断社康中心六大服务功能完成情况的偏废程度,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3.5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诊疗与费用

按照黄石市社康中心布局特点,在五个区共抽取28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参加病例登记,登记时间为两周,要求对所有利用社区卫生服务者都进行登记,并进行费用统计。本次调查实际登记例数为7866例,有效例数为7644例,有效率为97.18%。选择了在医院及社康中心就诊的6个常见门诊病种(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肠炎、支气管肺炎、过敏性皮炎、急性支气管哮喘、急性尿道炎)和4个门诊就诊及住院的慢性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登记。本次调查实际登记例数为2401例,剔除无效登记,有效例数为2210例,有效率为92.04%。

黄石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与费用情况,主要评价社区卫生服务的单病种费用,并与各级医院的单病种费用进行比较,分析社区卫生服务的就诊病人的疾病类型、疾病轻重程度,了解病人流向情况;探讨就诊费用的构成及影响因素。

3.6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和反应性

本次研究对随机抽取的16个社康中心的社区卫生服务利用者进行调查,其中黄石港区3个、西塞山区5个、下陆区3个、铁山区1个、开发区4个。接受反应性问卷调查者共848人,实际有效问卷832份,有效率为98.11%;接受满意度问卷调查者1101人,实际有效问卷1073份,有效率为97.45%。黄石市社区卫生服务反应性评价包括社区居民在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时,在个人尊重和以顾客为中心两个方面的内容上对社区卫生服务做出的评判。患者满意度评价主要包括患者对诊疗技术、服务态度、诊疗价格,服务程序,就诊环境等方面满意情况;

4、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卫生工作及社会经济资料分析、访谈、现场调查等方法进行,借助卫生服务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定量研究方法为主,结合定性研究方法,进行国际和国内比较,从宏观的角度综合评价黄石市社区卫生服务的绩效,探讨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的方法。

4.1文献检索法:通过查询期刊和INTERNET网络文献,检索社区卫生服务的相关文献,重点检索社区卫生服务有关的发展模式、配置状况、评价体系的文献。同时,查阅了黄石市社区卫生服务文件汇编和会议材料,收集近年来黄石市统计年鉴和卫生统计年鉴等资料,以便深入了解研究主题和黄石市的卫生政策、社会经济、环境的相互关系。

4.2现场调查法:通过家庭健康问卷调查,深入社区居民家庭,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情况和社区居民的健康和需求情况。通过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进行现场调查,重点了解利用者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和反应性。

4.3描述性分析法:本研究对频数分布、率、构成比等进行描述性分析,了解黄石市社区居民基本情况和健康状况。把黄石市的统计数据与1998年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的数据进行比较,发现黄石市居民的健康问题。

4.4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评价分析:洛伦茨曲线是经济学中用来分析社会收入分配或财产分配公平程度的曲线[1]。基尼系数是根据洛伦茨曲线计算出的反映社会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统计指标。主要用于社区卫生服务资源配置的公平性评价[2]。

4.5因素分析法:主要采取χ2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在分析影响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因素时,进行了χ2分析。在分析社区卫生服务知晓情况与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关系中,应用了Spearman相关分析的方法。由于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是目前处理二分类变量中比较成熟的方法[3],因此本研究用来建立影响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多元回归模型,找出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采用广义线性回归分析技术分析就诊费用的影响因素。

4.6模糊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基本原理,将模糊信息通过模糊判断的手段,求得明确评价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由于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体验并无明确的界限,含义的外延比较模糊,故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反应性进行评价。

4.7 TOPSIS法:是系统工程中目标决策分析的一种常用方法[4]。由于对原始数据进行同趋势和归一化处理,消除了不同指标量纲的影响,排序结果充分利用原始数据信息,能定量反映不同评价单元的优劣程度,直观、可靠。本研究采取这种评价方法,用来评价居民对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满意度。

5、结论

5.1以社康中心为主体的卫生服务“二级网”服务模式已经形成。该模式与黄石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这种二元格局网络健构存在一些优势,第一,有利于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的一体化和规范化;第二,有利于加强医院和社区的联系。

5.2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较高,但形式多样。总得看来,黄石市居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还是比较高的,社区卫生服务在卫生服务中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5]。目前社区居民最感兴趣的社区卫生服务有:健康指导、医疗预防、定期体检、24小时应诊、就近医疗和老年人保健等。社区卫生服务应该做的,就是要积极创新,改变服务模式,适应买方市场的要求,来满足居民的健康需求。

5.3黄石市社区卫生服务利用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其综合利用率为35.9%。从全国范围来看,黄石市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利用还是较高的,反映了社区卫生服务得到社区居民的初步认同。社康中心的布局、可及性和居民的认识水平是影响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主要因素。

5.4社康中心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较好,服务内涵丰富,“六位一体”服务功能已经形成。黄石市社康中心实行院办院管的管理模式,大部分由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单位主办,保证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有效投入,社区卫生服务得以综合全面地发展。社康中心“六位一体”服务内容基本到位,并形成了自身的特色,社区计划免疫、慢病管理、社区妇幼保健、社区健康教育都取得了成效。

5.5形成了“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的病人流向格局。社区卫生服务的效益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服务费用的低廉上,把“小病”解决在社区之内,从而达到降低卫生费用的目的。总得来说,黄石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费用是比较经济的,在合理分流病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调查结果显示,社康中心平均就诊费用为36.00元。对黄石市社区卫生服务来说,在形成合理的“小病去社区,大病去医院”的病人流向模式上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5.6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反应性和满意度较高,仍存在提升空间。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与否,是体现社区卫生服务 “以人为本”精神的重要指标,也是检验社区卫生服务效果的敏感指标[6]。调查结果表明,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以及反应性较高,表明社区卫生服务基本方向是正确的,已初步得到了社区居民的认可。

6、社区卫生服务绩的思考

本研究立足于从社区卫生服务所面临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环境出发,率先对社区卫生服务做全面、综合、系统的评价,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研究的创新思路:

6.1本研究首次从医院服务和社区卫生服务两个层面来对比分析社区卫生服务绩效。黄石市卫生服务主要由医院的医疗服务、保健服务和社区卫生服务系统组成。在评价社区卫生服务绩效时,从卫生服务模式、病人的就诊意愿、病人流向、就诊病种和就诊费用等方面与医院服务进行比较,使评价更具有针对性。

6.2采用多角度评价社区卫生服务绩效,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本研究基于WHO卫生系统绩效评价的思想,运用系统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需求、利用、效益、效率、效果和公平性做出综合评价,更能全面系统反映社区卫生服务绩效。

6.3将反应性第一次用于评价社区卫生服务效果。反应性仅指卫生系统的非医疗方面的因素,而满意度明显包含了对医疗质量的期望。反应性是一种恒定指标,比满意度更能反映社区卫生服务效果[7]。

6.4 将社区卫生服务的评价焦点由“过程评价”转向“综合评价”。我国前一段时间的社区卫生服务评价工作主要集中在对服务质量、资源利用程度、功能合理程度以及服务效果等单方面地评价。但迄今为止,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对现行社区卫生服务的不同模式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价已成为当务之急。本研究把综合评价思路引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来,探索社区卫生服务在卫生资源配置、病人流向、费用控制、服务多样性和病人反应性等方面的作用,确立社区卫生服务不同于医院服务的格局。

参考文献

[1]Eaves D.An examination of the concept of equity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health policy if equity is re-asserted as one of the key government objectives for 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J Nurs Manag. 1998 ,6(4):215-21.

[2]Paul F.Hogan,et al.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workforce study:the supply of and demand for physiatrists.Arch Phys Med Rehabil,1996.

[3]饶克勤,李青.多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在患者就诊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中的应用.中国卫生统计,1999,16(2):72-75

[4]刘玉秀,徐少青.TOPSIS法用于医院工作质量的多指标综合评价.中国卫生统计,1993,10(2):12-15

[5]Janie Percy-Smith.Introduction :Assessing Needs Theory and

Practice.In: Janie Percy-Smith.Needs Assessments in Public Policy.Open University Press,1996.

第4篇:社区卫生服务调研范文

1 国外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进展

1.1英国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2,3] 政府严格监控包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内的医疗系统。从各行各业的专家库中,议会每年抽调一小部分人员组成考核评估组,召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职工、患者、患者家属、周边临近单位及社会各界人士等,召开座谈会,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舒适度、医院员工的服务态度、治疗效果等情况进行具体周详的调查。

1.2加拿大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4-6] 加拿大社区卫生服务与初级卫生保健是紧密相连的。初级卫生保健分为以下2种方式:①以社区为中心的保健服务,主要指为特定社区居民提供医疗健康服务,以结合性和非结合性社区模式著长;②以专科形式开展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特指专业医疗服务,分为专业合同和专业协作模式。

1.3美国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7] 在美国,主要应用临床评价和经济评价两种模型进行绩效评估。前者是通过观察医生提供的服务过程和结果,分析医生的服务模式。后者是分析医生服务的经济活动。现在,美国的科研团队已经开发了许多复杂的工具,并用这些工具来量化医生绩效。

1.4澳大利亚全科医学绩效评价[8,9] 澳大利亚的国家卫生系统绩效评估,包括健康状况和结果、健康影响因素、卫生系统绩效3级19因子。这些级别是不分层的,而是充分反映卫生服务绩效多因素的影响。卫生系统绩效包括结果有效性、设计合理性、范围可及性、响应能力、安全管理和可持续性等几方面。

2 国内社区卫生绩效评价进展研究

2.1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体系 梁万年等[10]采用"投入-服务-效益"的模式,对"中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其设计的指标体系包括投入情况、服务的组织和管理、人力资源、服务内容和特征情况、服务的利用及满意度、服务的效果和效益情况、服务的费用等方面的指标,其对权重的设定采用的是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11]。

胡晓玲、朱新侠及陈丽云等发表的文章《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和初步应用》,最先采用了现场调查的方法,并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进行定量剖析,建立了一套非常科学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并采集了4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础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其设立的指标体系对现阶段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评价比较适用。

《深圳市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概述》文章中,周俊安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供给能力、配置效率、技术效率、就诊费用、公平性、反应性以及满意度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它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绩效评价理论,回顾了深圳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历史,通过现场调查分析取证所得[12]。

郭清等人[13]采用"投入-服务-效益"模式,并通过对大量的相关资料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结合起来做实证研究,并在《中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评价指标研究》一文中初步确定了三大类十五项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标体系[14]。

鲍勇将社区卫生服务绩效指标分为综合指标(包括硬件建设、服务质量评价);业务指标(包括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被动评价指标(包括居民满意度、卫生服务行业行风评议、其他)。在权重设置上采用专家直观判定法,利用在政府年度绩效考评中常用的千分制考评法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绩效进行有效评价[15]。

2.2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指标筛选方法[16] 文献研究法:查阅现有的有关社区卫生服务考核评价的资料,收集本单位历年相关的所有指标,进行整理、汇总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考核指标体系备选库。

系统分析法:从整体出发,将与评价有关的诸指标按系统(或属性、类别)划分,通过座谈的方法或填写调查表的方法获得个指标的评分结果,据此确定其主次,再从各系统挑选主要的指标作为考核指标。

专家讨论法:它是建立在指标库的基础上,以召开座谈会的形式,组织专家拟定指标体系的框架和备选指标。

现场调查法:该方法主要是针对考核指标体系中从日常报表中无法收集的资料深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居民开展调查,收集资料,核实指标。在调查时注意指标的可及性。

专家评判法:主要是Delphi法。其核心是通过2~3轮函询征求专家的意见,并对每一轮的意见进行汇总整理,作为参考资料再寄给每位专家,供专家分析判断,提出新的意见,如此多次反复,意见逐步趋于一致,从而得到一个比较一致的,较为可靠的结论。一般参加的专家以10~15人为宜,他们均为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情者,这是因为预测精度与参加咨询的专家呈函数关系,随着专家数增加,预测精度提高。但是,超过15人后,进一步增加专家人数对预测精度影响不大[17]。

数理统计法:是将现场采集到的指标信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数理统计处理,筛选出合格的指标,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模糊定权法、嫡权法、相关系数法。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考核评价指标筛选中,较多的采用系统分析法、专家讨论和评判法,较少采用客观评价法。

2.3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目前被广泛采用的确定权重的方法是德尔菲法(Delphi法),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几轮函询征求专家们的意见,专家们按其重要程度,依照经验主观确定系数,最后得到一个趋向一致性,且比较可靠的方案[18]。Brown.B提出选择专家是德尔菲法(Delphi法)预测成败的关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评价各位专家对评价指标的选择以及指标权重估计的相对合理性和一致性,常常利用专家擅长系数和意见一致性系数等指标。擅长系数指的是某一评估专家对所提问题作出正确应答概率,通常擅长系数q不应低于0.80。专家意见一致性系数是反映所有专家对全部指标权重评估的一致程度的指标。一致性系数在0-1之间取值,越接近于1,表示所有专家对全部评价指标评分的协调程度越好,说明各评价因子的权重估计越为稳定可靠。

国内外经验表明,德尔菲法(Delphi法)能够充分利用各专家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和聪明才智,是解决非结构性问题的有效手段[19]。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操作简便,评价结果可信度高。

梁万年[20,21]等专家学者采用了德尔菲法(Delphi法)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评价指标体系,一共126项指标,其中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32项目,三级指标89项,并将126项指标编制成调查表进行现场预试验,并函询确立计算指标权重,同时采用克朗巴赫a系数和主成分因素分析法评价了对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效果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温亚彬[22]等综合运用文献调研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张家口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及评价体系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并对所建立的模糊综合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进行了实证研究。任晓晖[23]等四川省12个城市CHS中心的综合评价的应用采用层次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确定指标权重。

3 总结

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可以看到国外绩效考评相关领域的研究比较成熟,其理念、宗旨、方法对我国有一定借鉴意义。但是中国社区卫生服务由政府主导,目前无论是政府还是卫生行政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绩效考评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部对员工的绩效考评体系尚未真正建立。但随着国家卫生资源投入的逐步增加,对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评指标的筛选与方法的探索力度进一步强化,这些都是绩效考评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国发〔2009) 12号).

[2]Martinc Misener R, McNab J, Sketris IS, et al. Collaborative practice in health systems change: The Nova Scotia experience with the Strengthening Primary Care Initiative[J]. Can J Nurs Leadership,2004,17(2): 33-45.

[3]Diane EW, Anne-marie B, Robert JR. A results-based logic model for primary health care. Laying an evidence -based foundation to guide performance,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R]. College of health disciplines,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2004.

[4]PauL A, Lamarche. Marie -dominique beaulieu, raynald pineault. choice for change[R]. The restructuring primary healthcare service in Canada, 2004.

[5]Developing Ontario 's health system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corecard. Health care: New research, new priorities new directions [R]. January 2006.

[6]Primary care for children. Primary care in Ontario[R]. Institute for clinical evaluation science, 2004.

[7]NICE clinical guideline 34.hypertention: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in adults in primary care[R].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2004.

[8]杨辉. 澳大利亚全科医学服务质量管理框架、措施及借鉴[J].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06(11),869-872.

[9]杨辉. 澳大利亚政府和专业组织在提高全科医学服务质量中的作用及借鉴[J].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2006(11),875-877.

[10]梁万年,土虹,杨兴华.中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 18 (8) : 460-462.

[11]栾兰.大连市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评估与对策研究[J].辽宁大学学位论文,2009.

[12]程晓明.社区卫生服务在中国社会医疗保障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全科科学,2005(1):1-3.

[13]郭清,土小合,汪胜,等.社区卫生服务评价体系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2,5 (10):802-803.

[14]程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价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08 .

[15]鲍勇.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29-39,102-137.

[16]陈博文、杨文秀.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第2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213.

[17]孙振球.医学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18]卢祖沟,主编.社会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17-122.

[19]刘光富,陈晓莉.基于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的项目风险评估[J].项目管理技术,2008, (1):23-26.

[20]李晓惠,陈旭嘉,陈建,等.加权秩和比法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5):1305-1306.

[21]张立威.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7.

第5篇:社区卫生服务调研范文

关键词:社区居民;公共卫生服务;影响因素;需求

随着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健康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同时,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看病难已成为国家、社会、家庭的突出问题,因此,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1]。我院为进一步研究影响社区居民的公共卫生预防与保健的服务相应影响因素以及居民的需求,特对500例社区居民进行调查,研究后,做出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500例2012年8月~2014年8月三亚市河西区社区居民,社区中男性为350例,女性为250例,年龄在20~8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2.1)岁,共发放了500份问卷,回收600份[2]。

1.2方法

本研究通过调查法研究问题,主要步骤有:通过随机问卷调查的方式广泛收集相关资料,通过资料整理、分析得出患者的需求以及影响的因素,综合整理、分析上述的相关资料,归纳总结出相关的结论[3]。并且此研究拟采取的方法如下:

1、参考相关文献和资料,设计调查问卷

2、与社区居委会合作,下社区发放调查问卷并现场回收;或利用社区信息系统中的居民预留信息电话问卷调查。

3、对调查问卷进行初步分析,得出对家庭医生诉求较集中的项目以及诉求较多的重点人群。

4、针对重点人群和重点项目组织数场小组座谈及个人访谈,收集对相关问题的调查资料。

5、整理分析相关数据资料,建立数据库。

1.3观察指标

统计500位社区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方面的需求,并记录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用X±s表示计量资料,用检验计数资料,用t检验比较组间,以p

2结果

2.1社区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方面的需求情况

对居民的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后,慢性病实施管理需求率(76.00%)明显高于康复治疗项目需求率(40.00%),统计学上有意义(P

表1 社区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方面的需求情况[n/%]

3讨论

本研究中显示,对居民的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后,慢性病实施管理需求率(76.00%)明显高于康复治疗项目需求率(40.00%),统计学上有意义(P

综上所述,改善社区卫生服务现状,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标准,积极努力的为广大居民提供优质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作用,不同程度的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韦爱珍. 社区居民公共卫生预防保健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探析[J]. 大家健康(中旬版),2013,(9):103-104.

[2] 陆小玲. 社区居民预防保健服务与公共卫生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3):3207-3208.

[3] 王英娣,刘世炜,陈娟,等. 北京市城区居民对社区预防、保健服务利用满意度调查分析[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9,43(1):32-36.

[4] 柳树立. 实施公共卫生服务积分量效考核协同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服务[J].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3):1253-1254.

第6篇:社区卫生服务调研范文

【关键词】老龄化;社区卫生;家庭医生

2014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已超2亿,上海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413.98万人,占总人口的28.8%,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270.06万人,占总人口的18.8%,可见老龄化是我国面临的一大严峻人口问题。如何保障老年人晚年各种养老、医疗等基本需求,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发展社区医疗服务对于推进新医改和完善医保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新医改把建设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放在了重要位置。2014年,上海市卫生计生工作将继续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推进医疗服务质量得到新提升,进一步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一、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卫生机构的发展现状

(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源供应不足以及对服务满意度不高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源供给不足。本课题组选取了2007-2013年上海市老年人口数,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相关资源数据进行了简单的相关分析,寻找老年人口数的增加与哪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源相关。

相关性

六十五以上老年人口数 病床数 病床使用率 病床周转次数 医生数 护士数

六十五以上老年人口数 Pearson相关性 1 -.870* .851* .984** .381 .981**

显著性(双侧) .011 .015 .000 .399 .000

N 7 7 7 7 7 7

*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在.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图2-1 上海市207-2013年老年人口增加与社区各卫生资源相关程度

由SPSS17.0分析结果可看出:老年人口数的增加与病床周转次数呈显著负相关性、与护士数呈显著正相关性(P值均小于0.01),即老年人口数的增加会导致床位周转次数下降,以及增加对护士的需求。

图2-2 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疗人次、护士数、病床周转次数趋势

上图为上海市2007-2013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诊疗人次,由图可以看出,诊疗人次是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的,而病床的周转次数趋势是下降的,因此必然会造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床位供应不足,使得需要住院的患者无法及时住院治疗,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会造成他们病情加重的情况发生。

2.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满意度不高。本课题组选取了上海市松江区和长宁区进行了调研,共选取了6个小区进行调研,共发放200份问卷,有效回收185份。根据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发现大多数的被调查者在欧感身体不适时并不会首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究其原因,是居民对社区医院的满意度不高,我们对被调查者不愿去社区医院就诊的原因进行了统计。

不愿意到社区医院就诊的原因 人数 比例

担心社区医院医生的诊疗技术 41 39.42%

担心医疗能力不足,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 82 78.85%

担心社区医院诊疗设备简陋 19 18.27%

看病费用和大医院差不多,不如去大医院 22 21.15%

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差 11 10.58%

图2-3 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满意度

在本次调查中,有接近56.2%的居民不愿意在身体感到不适时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由上图可以看出,居民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满意度较低,这些居民均认为当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水平较低,他们处于服务的弱势方,只能被动的接受医生的治疗,害怕耽误病情,小病成大病。

(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六位一体”服务模式

本课题组通过调查了解到,目前上海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仅仅将其工作限定于治疗上,探索建立了包括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社区医疗网络模式。该模式使得社区卫生服务的层次由原来的单一化上升到多元化,增加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地位。

(三)全面推行家庭医生制度

家庭医生制是我国新医改中社区卫生服务的一项新举措,家庭医生是全科医生与居民签约,定时诊疗,是一种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上海市2011年起,在长宁等10个区开始实行家庭医生制,社区居民通过与家庭医生签约,形成长期服务关系,家庭医生定期对所签约居民进行诊治,对于疾病做到早发现、早预防,能够保障居民的身体健康,降低家庭在治病方面的支出。

二、社区卫生服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机构发展缓慢,缺乏足够的资金

经过调查,课题组发现居民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信任度不高,他们认为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各项设施及人员配备都相对缺乏,中心发展滞后,无法满足居民需求,对于他们认为应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做出了如下回答: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哪些方面改进 人数 比例

引进更多诊疗设施 78 42.16%

医护人员技术应提高 61 32.97%

服务态度应改进 23 12.43%

看病价格适当下调 57 30.81%

多开展疾病预防与康复等活动 38 20.54%

图2-4 居民希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在哪些方面改进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42.16%的居民希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引进更多的医疗设备,提高医疗水平,能够使更多的患者放心到社区医院就诊。

(二)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内容单一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六位一体”的服务模式,但目前中心的服务内容单一。通过调查了解,有约38.92%的居民不知道自己所在社区是否有相关的疾病预防、保健、康复等宣传活动,12.43%的居民说自己所在的社区未开展过类似的活动,仅有3.24%的居民所在社区会经常开展一些类似的活动。

(三)全科医生质量不高,“双向转诊”制度实施不到位

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显示,目前社区居民对于家庭医生的知晓度很低,有43.24%的居民对“家庭医生”制不了解,5.9%的人对“家庭医生”比较了解。而了解家庭医生的居民却不了解如何签约,因此大部分的居民并没有与家庭医生签约。由于“家庭医生”的知晓率低、签约率低直接导致“双向转诊”制度无法实施,社区居民生病时,无论病情大小均集中在二、三级医院里,造成了大医院资源被占用、浪费,而基层医院资源被闲置。

三、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的建议

根据本课题组的调研所发现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一)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发展

当前国家的医疗投入仍集中于三甲医院,重点在于对大病的治疗,而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资金支持却十分有限,这也直接导致了社区医院的发展十分缓慢,居民对于社区医院不信任,生病时仍然会选择二、三级医院去进行就医,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因此加大政府财政支持,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使社区医院真正发挥起重要作用。

(二)加强社区医疗服务内容

当前居民对于日常保健、康复等方面的活动渴求度较高,占71.89%,他们希望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查疾病,及时发现征兆,及早就医。特别对于社区中的老年人来说,疾病预防是非常重要的,当前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老年人家中多是独生子女,子女忙于工作,无暇顾及老人,此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疾病预防、康复等知识宣传就十分重要了。

(三)加大对全科医生的培训力度

“家庭医生”是上海市社区医疗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实现全市“家庭医生”全覆盖,将对首诊留在社区以及“双向转诊”制的良好实施奠定基础。加强全科医生的培训,在高等学校增加相应专业,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家庭医生”的整体水平,加大对“家庭医生”制度以及签约的宣传,使更多的居民了解该制度。与家庭医生签约后,定期回访居民对于家庭医生的满意度,及时调整,使该制度健康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虹.公益性取向下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体制特征与逻辑――来自上海市长宁区的经验[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6).

[2] 陈月.上海市金山区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与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 江萍,赵晓鸣,肖峰.上海市长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评价:观念视角[J].中国卫生经济 2007,26(11).

[4] 王芳,川梅,王斌,刘利群,周巍,胡同宇,朱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剖析――基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评价现场预试验结果[J].中国卫生政策,2011(02).

[5] 鲍勇,慧珍,董恩宏,金国军,朱文娟.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源状况及发展研究[J].中国卫生资源,2012,15(6).

第7篇:社区卫生服务调研范文

【摘要】目的 探讨大同市外来人口卫生服务现状和卫生服务提供中存在的问题。方法利用现有资料分析、现状调查的定量研究以及小组访谈的定性研究等方法。结果外来人口除传染病患病率和住院率较高外,对其他卫生服务需求均较低,这可以与外来人口以青壮年为主的特点有关。定性研究中,医务人员访谈中提到外来人口卫生意识较差,应注重健康教育。

【关键词】外来人口;卫生服务;大同

本研究对大同市矿区社区进行研究。对其外来人口的卫生服务状况进行调查,同时利用现有资料和小组访谈等定性研究的方法,对外来人口在卫生服务利用和提供中的问题和困难进行探讨,以期对提出可行的适合外来人口的卫生服务政策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分为问卷调查的定量研究和小组访谈的定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利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2年5月3日到5月7日五个工作日内随机抽取大同市矿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辖的200户外来人口住户进行调查。定性研究是利用典型抽样的方法,抽取对大同市矿区社区外来人口比较熟悉的5名医务人员,于2012年5月15日进行小组访谈,对访谈资料利用内容分析法进行分析。

2结果

2.1定量研究部分

2.1.1大同市矿区社区外来人口基本情况,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人口为18900人,其中外来人口数为1860人,占10%。外来人口曾经接受卫生服务的人次数为372人次,占总外来人口的20%,体检数为188人次,占10.1%,预防接种数为558人次,占20%。

2.1.2大同市矿区社区外来人口和常住人口2011~2012年各类传染病历年发病情况,研究结果显示:2011~2012常住人口各类传染病发病率略有起伏,变动不大。

2.1.3调查人口基本情况本次调查200户、393人,平均每户家庭人口为2人。原户籍为农业户口的家庭占90.5%。非农业户口占9.5%。30.3% 家庭来自内蒙,其次是来自周围县区,分别为19.0%和12.5%。来同居住时间中,以≥3年最多,占61.1%。

调查人口中,男232人,占59.0%,女161人,占41.0%。年龄构成为:15岁以下人口占20.6%,15~45岁占73.0%,45岁以上占6.4%。1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312人。调查对象2012年人均月收入为1464.8元,人均月支出为973.9元,

2.1.4医疗保障情况:已在户籍地参加新农合医疗保险。

2.1.5外来人口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及利用分析。

2.1.5.1自我感觉健康状况93.1%的对象表示自我感觉健康状况为良好,只有0.5%的对象表示自我感觉健康状况较差。自我感觉健康良好率远高于全国一般人群(73.0%)水平。

2.1.5.2慢性病患病率调查对象患病率为1.3%,远低于全国一般人群(15.1%)水平。

2.1.5.3门诊就诊情况调查对象最近2周门诊就率为1.9%,低于全国(13.8%)水平。

2.1.5.5孕产妇和儿童保健本调查中,符合接种条件的儿童,即0~6岁儿童,共64人,

2.1.5.6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了解情况66.0%的家庭没有听说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听说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调查对象中,50.7%不知道其能提供何种服务,在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何种服务的了解中以医疗为最多,占47.8%,其次是预防服务,占28.4%。

2.2定性研究部分

2.2.1在卫生服务中主要问题。

2.2.1.1居住条件相对较差,卫生健康意识不高“目前仍有一部分外来人口住在棚户区”。研究发现,多数医务人员提到,外来人口健康意识普遍不高,“自我保健意识比较差”,医务人员同时也提到,这主要与外来人口的经济水平有关。

2.2.1.2政府支持和参与的力度不够(1)经费不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普遍反映,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经费紧张希望政府增加拨款。(2)政府的参与不够。医务人员普遍反映,“有政府牵头的卫生工作,开展一般都比较顺利”,“即使政府参与,但没有牵头的工作,开展起来难度就比较大”。(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权限界定不清。社区范围内的工厂、工地卫生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但是由卫生监督部门负责。

2.2.3针对外来人口的政策医务人员对主要针对外来人口管理政策知道较少,只提到“外来人口管理条例”。“结核病治疗费用减免”,对外来人口的卫生政策均没有提及。

2.2.4对外来人口卫生服务问题的对策。

2.2.4.1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争取得到外来人口的信任和配合在外来人口中进行健康教育是开展其他卫生工作的基础。“提高他们的意识”,“不给钱,我们也愿意向他们宣教”。

2.2.4.2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和政府积极参与对外来人口的传染病防治和计划免疫接种以及对开展外来人口计划免疫及孕产妇接生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加扶持。

3讨论

第8篇:社区卫生服务调研范文

【关键词】妇幼保健服务;社区卫生服务

【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339-01

妇幼保健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内容,因为妇女和儿童的健康不仅和家庭紧密相关,更是社会健康水平的评判标准。妇幼保健的常见内容有妇女产前、产后以及更年期的健康服务,而儿童保健方面主要有新生儿时期、婴幼儿时期以及学龄前常见病和意外伤害等预防和指导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妇女和儿童保健服务的基层单位,明确目前服务方式存在的问题,才能进一步提升其服务质量和水平。本文师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调查对象,通过分析其基本现状,深入探讨未来社区妇幼保健服务的发展方向,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所属的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主要调查方向是社区妇幼保健服务机制的现状、服务方式及项目、医护人员构成等。

1.2调查方法与研究策略

采用填写问卷调查以及约访的调查方法,待资料整理完毕后,利用表格统计并进行详细分析。

1.3调查准备

本次调查工作选取的调查人员在活动前都经过集中的培训,能够做到充分了解调查的目标,也能理解调查的重要意义;在调查过程中,调查人员认真仔细的帮助和指导被调查者填写资料;在进行资料整理时,调查人员对资料进行了两次输入过程,确保资料的完整性。

2结果

2.1社区卫生服务基本现状

按照国家卫生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标准》[1]的相关规定,市各团场要结合自身实际行政管辖划分,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将此纳入到行政区域卫生规划的范畴。本次调查的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情况可详见表1。

表1十师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情况

设置服务中心(个) 涵盖社区(个) 服务人口(人)

10 11 78000

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方式有门诊(100%)、产后访视(95%)、妇幼健康教育(100%)、妇幼健康咨询(100%)、住院服务(50%)、家庭病床(0%)、家庭护理(0%)、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10家建立了双向转诊。本次调查发现,社区妇幼保健服务中,产前检查、育儿指导、计划免疫工作开展的最为充分,产后访视、妇幼营养指导、妇幼心理咨询、妇女病普查工作开展较好,而婚后卫生指导、更年期妇女保健工作未开展。详见表2

1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共有妇幼保健服务人员20人,其中2人有全科医学培训经验,占总人数的10%,每万社区居民只拥有妇幼保健服务人员2名左右;医护人员中以医生和护士居多,学历在大学本科以上的只有2人,仅占总人数的10%,专科学历14人(70%),无专科学历4人(20%);年龄20―30岁之间的有3人(15%),30―40岁之间有5人(25%)40―55岁之间有12人(60%)。

3讨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前身是团医院[2],它的建立和发展可以凭借着良好的群众基础,逐渐走入普通家庭。设置社区妇幼保健项目的初衷是针对妇女和儿童各个时期的不同生理特点,提供全面详细的高质量保健服务,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和影响,目前我师的社区妇幼保健服务工作还有所欠缺,医疗水平有限、技术设备落后,服务方式和水平而言还存在很多问题。通过调查师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上数据反映出二点重要信息。

3.1服务方式和项目: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方式上有明显的进步,但美中不足的是还不能满足广大居民的住院服务、家庭护理等需求。而服务项目虽多,但总体效率不高。另外,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双向转诊服务还有待提升。

建议:加大家庭护理以及健康服务合同等服务项目的力度,努力为社区妇幼保健工作提供全面的、科学的、健全的服务体系。

其次,有关部门要增加资金投入,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双向转诊服务,使其更好的行驶职能,为广大居民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3]。

3.2医护人员构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妇幼保健人员总体素质偏下、学历偏低、年龄偏大。

建议:全面提高社区妇幼保健医护人员的素质,不断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按照实际需要优化妇幼保健服务人员的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全方位引进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新型保健人才。平衡各机构人员构成比例,实行以老带新的策略。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妇幼保健服务工作,通过多地试点研究和探索,在妇幼保健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总结,我国的妇幼保健工作都有所欠缺。尤其在妇幼保健服务方式上,还需相关职能部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广大居民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参考文献

[1]余强,何珊茹,陈建,张桂欣.城市新型社区妇幼保健服务模式效果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12(7)

第9篇:社区卫生服务调研范文

南通市通州区东社镇卫生所,江苏南通 226322

[摘要] 目的 探讨2013年社区贫困妇女卫生保健服务模式的现状与发展。方法 2013年6月—12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该地区的某社区240例贫困妇女进行调查,该文涉及的调查内容包括居民一般情况、居民疾病状况与就诊状况,也包括居民对卫生服务系统的反应。结果 在240例调查女性中,两周患病的有14例,患病率为5.83%。14例女性患者都进行了相关医疗机构进行就诊,其中选择县及县以上中医医院就诊共有5例,选择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6例,选择卫生服务站的为3例。14例女性患者对于医疗设施和环境、医疗费用、医疗卫生服务技术水平、医疗卫生务态度的满意度分别为50.0%、64.3%、71.4%和64.3%。结论 该地区的社区贫困妇女患病率还比较好,对于社区卫生保健服务还需要相当大的要求,我们需要加快建立合适的社区医疗保障体系,切实增加社区医疗卫生的供给。

[

关键词 ] 社区服务;贫困妇女;卫生保健服务模式;卫生服务系统

[中图分类号] R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c)-0128-02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社区医疗预防保健网的日益加强和完善,为充分满足广大社区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创造了条件[1]。当前本地区社区医疗保健网在满足广大社区群众的医疗消费需求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于贴近社区、方便社区患者就医,为社区居民解除病痛做出了重大贡献[2-3]。因此,在深化社区卫生改革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对于保障该地区广大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4]。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社区贫困妇女在本地区还有所存在,并且当前社区贫困女性医疗保健需求的增长明显滞后于经济及各级卫生资源的增长速度[5]。该文通过2013年6月—2013年12月贫困妇女健康询问调查和卫生机构问卷调查,对社区贫困妇女卫生保健水平、居民对卫生服务的反应性进行调查,探讨在当前形势下卫生服务供需之间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预测今后卫生服务供需变化的趋势,探讨卫生服务供需的平衡关系,为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择调查样本,在该地区的某社区随机抽取240例社区贫困妇女纳入调查,社区贫困妇女:月人均收入低于1500元以下的女性,在社区居住时间≥2年,排除已有恶性疾病女性与妊娠女性。年龄最小35岁,最大87岁,平均年龄(67.33±2.11)岁,年龄≥60岁为200例。职业:无业、失业者140例,半失业者80例,其他20例;婚姻状况:未婚30例,已婚160例,离婚和丧偶50例;文化程度:文盲180例,小学40例,其他20例。

1.2 调查内容

该文涉及的调查内容包括居民一般情况,包括居民的经济状况、生活环境、卫生服务的可及性;调查居民成员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女性居民两周内所患疾病的名称、严重程度、持续时间等:调查前两周内因病伤就诊人次数、就诊费用、就诊机构种类,患者未就诊原因等;居民对卫生服务系统的反应。

1.3 调查方法

根据该地区卫生服务调查的相关调查表进行修改,制定本次的调查表。用于调查社区贫困妇女的健康及卫生服务状况。由调查人员(由培训后的当地医疗卫生人员承担)和一名社区干部(负责协调相关工作)扶着调查,填写之前由调查员讲解知情同意书,详细告知调查目的,解除居民的顾虑,确保了调查有效率的100.0%。

1.4 统计方法

利用EPIDATE录入数据,然后将数据导入spss19.0建立数据库,计量资料以(x±s)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用%表示。

2 结果

2.1 社区贫困妇女的两周患病情况

在240例调查女性中,两周患病的有14例,患病率为5.83%,其中腹痛4例,腹泻4例,头痛3例,发烧2例,心悸1例。

2.2 就诊分析

在14例患病女性中,都进行了相关医疗机构进行就诊。其中选择县及县以上中医医院就诊共有5例,选择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6例,选择卫生服务站的为3例。

2.3 疾病知识状况

经过对贫困妇女的保健知识与保健态度的调查,经过调查,患病女性的保健知识与保健态度明显低于未患病女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4 对卫生服务的反应

经过对14例患者的调查,其对于医疗设施和环境、医疗费用、医疗卫生服务技术水平、医疗卫生服务态度的满意度分别为50.0%、64.3%、71.4%和64.3%。见表2。

3 讨论

随着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社区贫困女性的保健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6]。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地提高,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医学模式也不断地发生进步[7]。该文力求全面了解该地区社区贫困女性居民健康水平、卫生服务需要和需求量、居民对卫生服务的反应性等,希望为推进城镇和社区卫生改革和发展、合理制定卫生发展政策和战略提供客观依据。

该文在240例调查女性中,两周患病的有14例,患病率为5.83%,其中腹痛4例,腹泻4例,头痛3例,发烧2例,心悸1例。其发病率比较高,可能是调查对象的高龄所造成的。在疾病类型中,多为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等[8]。在14例患病女性中,都进行了相关医疗机构进行就诊。其中选择县及县以上中医医院就诊共有5例,选择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6例,选择卫生服务站的为3例。

近年来,医疗机构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患者的个人隐私,同时努力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良好、方便的治疗环境,居民对卫生服务的反应逐步提高。该文经过对14例患者的调查,其对于医疗设施和环境、医疗费用、医疗卫生服务技术水平、医疗卫生服务态度的满意度分别为50.0%、64.3%、71.4%和64.3%。通过分析,尽管医疗卫生系统在降低医疗费用方面作了积极努力,争取让利广大患者,积极改善就医环境,更新医疗设备,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出现了医疗需求的多层次性,部分患者对医疗需求趋向高质量的检查和治疗,部分患者要求医院环境居民化、宾馆化,这些反过来又给贫困患者增加了经济负担,社区居民因为看病费用高而造成的看病难现象依然很严重。同时当前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出现许多不合理增长的现象,同时一些医务人员牟取自身利益,导致医疗行为扭曲,医德医风滑坡,这是居民对医疗费用过高反映强烈的根本原因[9]。

在创新社区贫困妇女卫生保健服务中,应当认真研究目前卫生经济政策的不合理性,制定和出台新的医疗服务补偿政策,加强医疗卫生药品的价格管理,真正的做到让利于广大贫困社区患者。要积极通过发展和完善社区合作医疗,可以减轻社区看病费用的负担,一定程度地解决社区缺医少药和社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而加强基层社区卫生机构建设,是改善社区居民门诊医疗卫生服务状况的关键。同时改革卫生服务模式,积极推行社区卫生服务等措施,从而有效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水平[10]。

总之,该地区的社区贫困妇女患病率还比较好,对于社区卫生保健服务还需要相当大的要求,我们需要加快建立合适的社区医疗保障体系,切实增加社区医疗卫生的供给。

[

参考文献]

[1]张小明.调查分析已婚育龄妇女保健知识认知情况和影响因素[J].中外健康文摘,2013(42).

[2]林葛.已婚育龄妇女保健知识认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8(4).

[3]齐玉梅,王生锋,王桂华.农村已婚育龄妇女保健知识认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0,25(3):36-38.

[4]齐玉梅,王生锋,王桂华.荆门市已婚育龄妇女保健知识认知情况及影响因素[J].山东医药,2010,50(44):93-94.

[5]刘宏英,刘江玲,黄益于,王素平.影响深圳市劳务工妇女保健知识认知情况的因素调查[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0):3075-3076.

[6]刘宏英,刘江玲,黄益于,王素平.深圳市劳务工妇女保健知识认知情况调查[J].海南医学,2012,23(9):132-133.

[7]张妍.发展社区全科医生的研究—以北京J社区医院为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S1):266-267.

[8]曹晓红,崔雷.利用共词聚类分析法探讨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相关文献研究的热点[J].中国科技信息,2011(6):221-222.

[9]高鹏.西安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实践与研究[D].西北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