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绘画艺术的特点范文

绘画艺术的特点精选(九篇)

绘画艺术的特点

第1篇:绘画艺术的特点范文

红楼梦中一首行酒令道尽了世间女儿们的娇态。自古以来,女子就一直是历代画者较为喜爱的题材。景德镇陶瓷仕女绘画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实践活动,无不表现着洗礼过去及当下女儿们的常态。艺术来源于生活,无论是诗词、绘画、歌赋,都一如这首《女儿令》般是生活的写照,但作为人们上层意识的产物却高于生活,是精神文明高度概括的表现。佛语常说:“人生有苦,爱别离,怨憎会。人心难免贪爱,贪而不得,嗔生也。”可见,女儿的贪嗔最难绘。瓷绘画与纸质绘画,载体虽不一,但气神相同,顾恺之曾经说过:“凡画,人最难。”可见懂画,得先读人。在此,笔者以平常绘画之创作所得,来谈一谈女子形象描绘的变迁史,并道一道画中女儿的悲苦愁乐。

个人觉得真正意义上人物画的开端应该算是先秦时期,尽管前期石器时代也有一些简单人物壁画的描绘,但却不是真切单纯的人物绘画,只是作为远古石器时期人们崇拜或征服大自然的配角简画。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在帛或壁上描绘不同的人物,女娲、娥皇及女英等神话人物作为代表形象,其中也有着仕女的始祖——贞女、娲女的表现,尽管这只是作为当时封建社会标榜楷模或神道崇拜的用途而已,却是从非意识绘画进入有意识绘画女人的开端。由于绘画多作于墓室当中,所以还是以仙女引升题材较多,画中墓室女主的形象较为古朴于练概括。到东汉时期,壁画更加多元化,仕女描绘也增加了许多的可选择性,比如,赵夫人、京师节女、梁节姐妹等形象。由于社会等级制度的束缚,封建专权的统治者为了压抑女性思想及地位,所以大肆宣传女人贞洁的形象,在这个时期,仕女绘画多为统治者所服务,但也变相地倾诉着所处时代女人的心酸。

魏晋南北朝继承和发扬了汉代绘画艺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出现了专业的画家。著名的画家顾恺之就产生于这个朝代,他最擅长的就是“伟而有气势”、“巧密于情思”,也就是表现人物的内在气质,他认为描绘仕女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眼睛”。而笔者最为喜爱的莫过于顾恺之仕女绘画中线的描绘,其线的力度、节奏恰到好处,正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云行地”一般。画中洛神含情脉脉,若往若还,似乎像洛神在我们可望不可及的地方等待着谁。唐代时期,中国仕女绘画得到了重大的发展,但也有一些缺陷存在,这个时期多以反映贵族人物或宫廷仕女为主,民女描绘较为缺乏,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杨贵妃》、《虢国夫人》和《捣练图》等以仕女为题材的绘画。初唐仕女绘画较为代表的是李仙惠墓中的《宫女图》,画面人物前后顾盼,彼此呼应,充满了闲适优雅的宫廷气息。画中对人物前后的安排恰到好处,这正引证了谢赫《画品》中六法“经营位置”的运用,仕女绘画,除运用线条来表现气韵外,对于图面构图的安排也要求“多分则减”般严格。除一系列游玩题材的仕女绘画非常出名之外,这个时期刚兴起的宫怨图也很有代表性,如周昉的《挥扇仕女图》,这一长卷描绘了宫中嫔妃生活的哀怨,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特征,真正是“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画中13人,情节各不一样:或坐、或抚琴、或对镜和刺绣等,背景与情景有序地组织在一起,如对镜一节,一位嫔妃懒于梳妆、对镜而立,低眉、灰暗的双唇,描绘的是秋日凄凉时节,正是情景交融,仿佛都能听到佳人正低吟着“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懒。凄也。”可见一幅绘画作品,大到构图用色和人物姿态线条,小到妆容和手势,无不是一副绘画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情也,景也。宋代时期,士大夫文人思想占据主流思想文明,一大批的文人代表仕女画作争相浮现。而且不仿前人,物之情态形色具若自然,笔韵高简为工,“嫩绿丛中红一点”在绿树掩映下,高楼窗口有一红衣女子倚窗眺望,构图巧思不落俗套,画面将女子心思半酣半渲,引看画者遐思翩连,此类的构图方式在现今传统仕女瓷板画中较为多见。并且宋代也是人物写意画的开始,更加地注重现实生活气息的绘画风格。明清时期,由于瓷器载体的技术创新,古彩和粉彩绘画画面清新华丽,由此仕女陶瓷绘画也展开了盛世之期,传统趣味的宫怨妇女游乐图已不多见,更多的是以才女佳话为题材。绘画的仕女形象纤弱、运笔轻柔、设色清雅。以文学作品《红楼梦》中的众多女性形象较为常见,如当今深受人们喜爱的瓷画作品《黛玉葬花》、《可卿春困》、《宝钗扑蝶》等等,瓷艺绘画构图讲究情景交融,其装饰度非常重要,在《周易》的六十四卦第二十二卦中讲到,贲卦,文饰也。意为,再强调一切文饰,都是空虚的,应当返璞归真。领悟一切,放弃虚饰,悠然自得。饰极必反,陶瓷仕女画亦如是也。

饶俊瑞 江西临川人,景德镇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西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景德镇陶瓷美术家协会会员.师从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赵明生。擅长工笔仕女,笔下仕女多姿多彩。风格灵秀,线条流畅,充分体现传统粉彩与现代陶瓷的艺术效果。作品受到广大收藏家的高度肯定。电话:15079893225

第2篇:绘画艺术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数码绘画;传统绘画;虚拟技术

1 数码绘画技术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初步碰撞

(1)中国传统绘画与数码绘画区别。中国传统绘画是画师在对现实中的一些事物、景象进行再创造和后加工,并不是完全的复制,而是融入了画师头脑中的很多想象出来的因素。所以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品本身都是虚幻的,虚构虚拟的特性是由始至终没有变过的,不管是写意的绘画艺术品还是写实的艺术作品。和中国传统绘画一样的,现代数码绘画也是创作者对现实中的事物、情境融合自我的想象进行创作,也不是完全真实的。所以虚拟的特性也是现代数码绘画的特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品的基本变现要素是:点、线、颜色、面,用这几个基本要素组成了各式各样的视觉效果。而现代数码绘画应用到的表达基本要素也是这几个。从这两个层面上讲,中国传统绘画和现代数码绘画只是使用工具不同而已,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2)艺术与技术的融合与共存。数字媒体艺术必须富有艺术文化的底蕴,在数码技术完善的今天,提到数码设计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随便打开手边的一本书就会设计、时装、图像、等各个领域,数码设计和绘画随处可见。无疑,数字媒体艺术以它自身特有的方便、视觉效果丰富等特点带给人民极大的愉悦。不过,随之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有些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缺乏对文化的认识和个人情感的表达。我们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不仅包括我们对于文化的理解,以及民族情感,风俗民情这些我们对于生活的感悟,还有审美水平的高低。好的作品能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能和人们进行情感的交流。而新兴的数码媒体艺术作品是科学技术的产物,缺乏文化底蕴,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有较大的局限,使人产生在文化遗传上的陌生和疏远。

数码绘画只有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的吸收不同文化,才是数码绘画发展的根本所在,才能使我们创作出来的东西更具有艺术表现力,同时我们要结合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例如京剧,皮影等。只有不断的充实数码绘画作品才会具有艺术感染力以及生命力。所以,要用民族的文化艺术来丰富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以弥补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中文化内涵的不足,将创作者所要表现的文化、情感或思想等运用熟练的计算机数码设计技术手段表现出来的作品,才能称得上是具有艺术性的。

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力为特征把握和反应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懂得了中国的美学思想,才能体现中国艺术的魅力。如果仅仅是只停留在画笔和纸的阶段,是无法跟上社会对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迫切需求,无法真正进入数字媒体艺术的世界。反之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发展。

数码绘画艺术必须以高技术和艺术结合发展才能完成,数码绘画同传统绘画一样同属于造型艺术的范畴。传统绘画是是以物象再现,而达到虚拟的真实。无论是超写实或俱象还是抽象绘画都是物像的再现,作品里的圣人不是真实的圣人,而是虚拟的再现。相同的数码绘画也同传统绘画一样,对物象的再现同样是虚拟的模仿。由于数码绘画缺少偶然性,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部分的数码绘画作品形式上和语言上都比较雷同,圆滑细腻、缺少厚重感,这种单调性突显不出来数码绘画本身强大的包容性。那么,面对这个画种的缺陷,我们如何进行填补呢?既然数码绘画是绘画艺术中的一个新枝,那么补充这种缺失的有效途径还是要回归到传统绘画当中去,数码技术和传统绘画相结合,利用数码工具包容一切图像的特点,把传统绘画中的偶然性转移到数码中去。在传统绘画中,使用橡皮擦等工具进行修改或者用颜料覆盖时,不一定能完全清除原迹,而留下先前绘画的痕迹。这些痕迹往往在我们的构思之外,或者是“被放弃”的、“不准确”的描绘。由于技术原因、或作者有意识的处理,这些痕迹会积累起来,同样构成了绘画中的偶然性因素。事实上在架上绘画中,作品正是绘画过程的最终积累。数码绘画虽然具有强大的功能,在很多方面突破了传统绘画的技术难点,例如其中显著的一点是图像可以随意修改、覆盖和清除,并且不露痕迹,可以非常高效率地修正“笔误”,精确的描绘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但同时也意味着偶然性的缺失:清除了绘画的“不确定性”,径直地只往着唯美精确的方向走,绘画艺术的多重解读变成了单向思维了。

2 数码绘画与中国传统绘画的融合

(1)民族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语言的完美结合。体现民族性、世界性、综合性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影响贯穿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它支配着中国人的行为、思想以至灵魂。它是不变的,或者是极难变的。文化传统是稳定的、恒久单一的。传统文化符号是民族精神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构成民族文化的话语系统。数码绘画与中国传统绘画的有机融合,进一步加快了中国文化向多元发展的进行,在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发扬传统与现代设计结合,并加快艺术的全国化发展。我们常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不断吸收本民族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更好的表达民间风俗乡土人文风情结合现代设计理念,设计语言,打造出富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性艺术作品,因此,民族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语言的完美结合,是我国数字绘画艺术走向世界,得到世界文化认可的重要途径。越是全球化越需要民族个性的深入发掘。所以,要不断追求具有国际化语言和中国本民族内涵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新思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将在中国人的精神与感官世界崭露头角。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的应用,以及信息系统的发展都给我们的传统艺术带来强大的冲击,另外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发展。前卫的思维模式和新观念使我们对传统艺术有了新的认识,使我们有了更新的思考。新的设计符号,新的技术手段加上新的媒介的出现为我们中国传统艺术元素进行再创造提供了诸多的可能性。同时,我们对待传统与现代的态度上,应该是批判的继承,把传统符号打散重组变为现代符号,使传统与现代完美的结合,使得传统绘画得到发展又得到了创新。随着数字绘画的产生与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传统的重新审视和艺术民族性认识的深入,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外来的先进文化,传承好本民族优秀的民族艺术,才能使作品具有艺术性世界性。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艺术作品具有民族性气派和民族风格。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因此,只要各民族间的交往存在,艺术的交流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艺术的民族性只有在与他民族的交往中,在世界艺术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美丽,并不断改变自己,才能使传统文化得到延续和永存。同时,艺术的综合性也是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重要内容。要注重不同艺术形式的相互关联,更要注重艺术与其他学科关联。要善于将各种媒体表现形式结合,熟悉各种艺术的特点,做综合的艺术,而不是单一的。未来各种艺术走向融合,互相作用。数字时代的技术让数字媒体艺术发展成为可能。应逐渐走向艺术的综合推进,未来的作品对综合性要求将越来越高。单一的学科制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的艺术和科学技术作品。

(2)媒体艺术中的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中运用的较多的一种技术,并且是最近几年国内外科技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不同学者对虚拟现实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钱学森院士译为“灵境”,虚拟现实在英文里写成“VirtualReality”简写为“VR”,英文本意为表现具有真实事物的某些属性,本质上是虚幻的。从名字可以看出,VR其实就是真实世界的一个映像。例如,1997年囊括美国奥斯卡金球奖11项大奖的史诗巨片《泰坦尼克号》以令人难以置信的电影数字特效再现了70年前的海上灾难,它标志着数字电影时代的来临。目前,数字技术已经渗透到电影风格的表现中,许多画面如果没有数字技术的参与就不会产生影片所追求的表现风格。因此,我们要在中国美学观念的基础上有机地融入一些新的实用可行的新的视觉技术,体现到视觉艺术的表现中。未来数字媒体艺术的界面将更加人性化和情感化,随着人们与虚拟现实等数字世界的深入接触,数字媒体艺术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设计中极为重要的部分。数码绘画虽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艺术,它如果和传统绘画与现代科技结合,将会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全新的改变。在人类生活改变的同时也使得我们对绘画的表现手法,形式和媒介的选取,艺术作品的表现力以及观念认识也将会发生巨大的影响。同时数码绘画艺术也应该结合高新技术手段,进行形式内容的变革,整合利用好现有的文化资源,依照文化艺术市场的需求,进行更新的现代艺术作品,使传统的人文研究和文化事业向着适应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业方向发展。无论什么样的文化艺术都起源于文化意义的创造。在一个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里,文化意义的创造,也就是作品本身技术表达方式的再创造,而数码绘画的创新性的革命性变革,就是文化内容的创作在一种数字虚拟现实环境技术形态中获得完美的实现。总之,现代的数字媒体技术与传统艺术的结合,极大地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力,拓展了艺术表现的空间,数字媒体技术与传统艺术的沟通是必然之势,让数字媒体技术表现手段在与传统艺术的相互融合、相互补充中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3 结语

第3篇:绘画艺术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绘画;艺术民族化;意义;内容;形式绘画是一种在二维的平面上以手工方式临摹自然的艺术,在中世纪的欧洲,常把绘画称作“猴子的艺术”,因为如同猴子喜欢模仿人类活动一样,绘画也是模仿场景。进入20世纪,随着摄影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绘画开始转向表现画家主观自我的方向,并捕捉、记录及表现不同创意目的的形式。

同所有艺术一样,民族化也是绘画艺术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我将根据所学绘画知识以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出以下几点拙见:

1绘画艺术民族化的重要意义

民族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民族化有些特征在形式方面并不随着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相应地变化。虽然王朝和时代交相更替,虽然有时出现表面的文化裂变,但是民族的艺术文化传承是永远不会丧失的。[1]世界上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一切艺术,都以民族化为生命和灵魂,中国的绘画艺术当然也如此。

关于民族化对艺术的重要意义,古今中外的许多艺术家都十分明确。俄国作家赫尔岑指出:“诗人和艺术家在他们的真正的作品中总是充满民族性的。不管他创作了什么,不管在他的作品中目的和思想是什么,不管他有意无意,他总得表现出民族性的一些自然因素。总是把它们表现得比民族的历史本身还要深刻,还要明朗。”[2]同志也指出:“艺术上‘全盘西化’被接受的可能性很少,还是以中国艺术为基础,吸收一些外国的东西进行自己的创造为好。……艺术离不开人民的习惯、感情以至语言,离不了民族的历史发展……”民族化既不单纯是化他为我、把其他民族的艺术作为发展本民族的外在条件加以利用,也不是将我纯化,使艺术家有意识的向一种固定的或者固有的民族靠拢,而是二者的融合,是艺术家在审美实践中将本民族的艺术和其他民族的艺术加以吸收、消化、分解,改变它们自身的某些性质和状态,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创造出符合当代人审美心理、欣赏习惯的民族的当代艺术形态。

绘画在民族化上大体可以归化为中国画和西洋画,西洋绘画和中国绘画要完美的结合,就必须以民族化作为生命与灵魂。早在清朝,就有在中国从事绘画50多年的意大利宫廷画师郎世宁。在绘画创作中,郎世宁融中西技法于一体,形成精细逼真的效果,创造出了新的画风,因而深受康熙、雍正、乾隆器重。

2绘画艺术民族化的主要内容

2.1题材的民族化

题材是艺术作品的原始材料和基本材料,虽然“题材决定论”并不被大多数人所认同,但是谁也无法否认题材对艺术作品的基础作用,这正如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所言:“还有什么比题材更重要呢?离开题材还有什么艺术学呢?如果题材不适合,一切才能都会浪费掉。”《清明上河图》之所以广为人知,流传千古,首先应当归功于它选取了极富民族特点的北宋城市生活面貌的题材,画中有各种各样的人物造型、牲畜家禽以及展现了当时北宋的房屋桥梁等的建造特点,极具民族特色的选材为该画在世界绘画史上的独一无二的地位起到了占尽先机的重要作用。

2.2主题的民族化

主题是主题思想的简称,主题的民族化,是整个艺术民族化的精髓。例如列宾创作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在宽广的伏尔加河上,一群拉着重载货船的纤夫在河岸艰难地行进着。正值夏日的中午,闷热笼罩着大地,一条陈旧的缆绳把纤夫们连接在一起,他们哼着低沉的号子,默默地向前缓行。残酷的现实将他们沦为奴隶。《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充分表现了在封建势力和资本家的剥削下,俄罗斯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记录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画面的表现力,时至今日仍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在这幅反映纤夫苦难生活的画里,与其说是人与自然在搏斗,不如说是人在与残酷无情的黑暗命运和社会搏斗。该画的主题选择,就体现出当时民族的思想情感。

2.3画面布局的民族化

中国绘画与西洋绘画在表现上有一个很明显的区别特质即中国绘画中水墨画善于体现的是画给人带来的意境,而西洋绘画更加注重写实,图画能接近真实反映出当时的情景。所以画面布局,中国绘画善于“少即是多”的留白表达方式,虚实的画面布局,让人遐想翩翩。比如《寒江独钓》这幅画,作者以严谨的铁线描,画一叶扁舟,上有一位老翁俯身垂钓,船旁以淡墨寥寥数笔勾出水纹,四周都是空白。画家画得很少,但画面并不空。反而令人觉得江水浩渺,寒气逼人。而且还觉得空白之处有一种语言难以表述的意趣,是空疏寂静,还是萧条淡泊,真令人思之不尽。这种诗―般耐人寻味的境界,是画家的心灵与自然结合的产物,在画面布局术上则是利用虚实结合而产生的结果。在这幅画上,作者着力描绘垂钓者的凝神专注神态,和几条淡淡的轻柔起伏的水纹,来引起观者的想象,使空白不再是虚无,而给人以茫茫江水,悠悠天空的印象。所以美学家认为,“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实’,引起我们的想象是‘虚’”。虚在画上也具有“实”的意象。这种巧妙地利用空白的艺术手法,是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3绘画艺术民族化的必要形式

民族形式在形成艺术的民族化特点中具有重要作用。十分重视艺术民族化形式的曾说,“艺术有形式问题,有民族形式问题”。艺术的民族形式是由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及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民族特质决定的,它一经形成后,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就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功能。曾断言:“艺术的民族保守性比较强一些,甚至可以保持几千年。”我国水墨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绘画艺术形式,是我国的优秀画家根据民族生活的特点和艺术传统不断扬弃的结果,是渗透了民族内涵的美的形式。这种形式的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人民的特性和风尚。

题材的民族化。绘画的体裁即指绘画的样式和类别。绘画体裁样式很多,按工具材料和技术分有中国画、油画、水彩画等等,按题材分有人物画、风景画、静物画等等,按形式与功能分又有宣传画、组画、连环画等等。而体裁的民族化,则指把中西优秀的绘画体裁与民族化的体裁相结合。例如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他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形成了鲜明的民族体裁艺术特色。

4结语

现当代绘画艺术的发展表明,世界性与民族性、传统与现代正在形成一种互动互补关系,甚至逐渐趋于整合。怎样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关系,是艺术民族化必然遇到的问题。对于中国的艺术,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出了解决这两对矛盾的科学方法,这就是:“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丰富和发展民族特色,实现民族文艺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向外国学习”。“洋为中用”:以为发展中国新文艺的借鉴,改进和发扬中国的文艺,创造中国独特的新绘画艺术。二者“起来,有机地结合”,以创造出新鲜活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绘画艺术。参考文献:

第4篇:绘画艺术的特点范文

1.不同派别绘画艺术中的绘画语言特色

印象派作家似乎对传统绘画手法不再那么钟情,在其作品中更加青睐于光和色的运用,并对光色的功用作出了很好的诠释。在色彩的表现手法方面,印象派画家对于抒情风格的展示堪称完美,通过对绘画语言的有效运用,将包含情感的外表美融入到绘画作品之中。在造型方面,西方画家更加关注的是色彩语言以及形体语言,即使是不借助线条,也可以创作出造型优美的作品,并不会因为线条的缺失而给作品造成不利影响,绘画形态整体构架依旧成立。即便是借助一定的线条,也主要是对轮廓进行界定,比如在轮廓基础之上附加调子,立马就可以使绘画作品的立体感得到提升,由此不难看出,线条依旧是西方绘画艺术家在进行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一种不可或缺的形体表现手段。

2.笔墨与绘画语言形态

不同派别的绘画艺术家,在其创作的绘画作品中,用于体现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或者说途径依旧是其所特有的语言形式,从一定意义上分析,绘画语言的具体运用方式不同,最终所创作出来的绘画作品在风格上也必然有所差异。对于中国绘画艺术家而言,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十分推崇意境和情趣,并借助笔墨技巧将内心所欲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展示出来。笔者在此所谈及的笔墨并非是具体意义上的笔墨,而是与具体相对而言的塑造艺术形象而言的,更准确的说,应当将其称作是一种形式方面的因素,但是在功能方面同样可以引发形象的想象和意趣。这就好比是蓝色和红色,这两种颜色会带给人以冷和暖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粗糙的干笔在宣纸上进行创作可以使人产生一种好似树干和老人一样的苍老的视觉感受;水分饱满、行笔流畅的笔迹则带给人以春天般滋润的视觉感受;不同的用笔方式所产生的效果也大不相同。按照贺天健的观点,笔法有笔直中锋,卧笔中锋,倒笔卷上,倒笔提上,卧笔旋拖,放笔直下,仰笔伸缩滚擦,垂笔揩擦,侧锋听昕下笔重,仰笔剔掠,仰笔旋拖,卧笔拖搁,卧笔横拖战动;墨法有烘、染、渲、破、飞、揉、积、渍。而实际上却远不止如此。对于中国绘画艺术中常见的艺术形式——笔墨而言,主要展示的是绘画者所特有的创作风格以及绘画技巧。绘画艺术家们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经常会使用到笔墨这一表现形式,合理的构思构图以及对笔墨虚实、水韵、墨色和运笔的巧妙运用,就会形成极具个性的绘画语言。对于当代的绘画艺术家而言,虚实处理依旧是一种极为关键的艺术语言要素形式,从一定意义上讲,借助虚实可以展示出绘画者的灵气,可以反映出绘画艺术家的悟性。一直以来,中国的绘画艺术家都主张笔墨是进行绘画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没有笔墨,绘画也就无从谈起,此外,还主张将绘画者内心所欲表达的情感及思想与笔墨运用技巧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可以创作出令人满意的绘画作品来。这种世代相传的艺术手法可以称之为传统,俨然已经发展为中国绘画所特有的语言。

二、审美与绘画语言形态

1.绘画构成要素的审美与语言形态

人类的审美情感可以被绘画艺术所唤醒,这主要是专属于绘画艺术的语言形式发挥作用的结果。绘画语言的构成要素并非单一一种,而是由点、线、形、光、色彩等几大因素共同构成的。其中,点可以称之为最小的视觉实体,它是对绘画艺术的视觉形式进行深入探讨的最好的切入点,可视的点能够起到吸引注意力的作用,表现点的方式有明示和暗示两种,点既可以充当一副绘画作品的中心,又可以与周边因素相配合,起到点缀或烘托作用。从物理角度来说,点是视觉聚集的中心;从观念上分析,点是展示思想之源。线,可以视作是点运动的轨迹,是可视的,所表达的是划线的人或物的精神。在认识自然形态并加以表达的过程中,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线,线具体又有长短、粗细、连续间断以及曲直的差别,线可以对同一个平面中的形状作出界定,并且对所描述的事物的体积或者是质量作出暗示。借助线这种独立性元素,我们可以进行机理、图案或者是阴影等的创作或者是描绘。从某一角度而言,线对视觉形式具有示明的作用,简单的说,就是二维空间中用于对长度标准进行表达或者描述的一个概念。所有的线或者是物体的边缘在表现方面都各具特点,这在视觉交流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线是视觉艺术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在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中,线条更是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绘画艺术取胜的关键就在于极具骨气韵味的线条。在具体的运用方面,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表现力、含蓄性以及抽象性更加浓厚,并且具体的功用因形状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所谓形,就是一种平面存在的方式,换句话说,就是二维空间区域或平面的一种剪影或阴影外观。用一条线可以勾画出一个与周边相区别的区域,或者是在面积表面的颜色或肌质有所改变的情况下,该面积和周边面积便被区别开来,这种可视化的存在就是形。形极富变化,整体而言,可以归结为有机形和几何形两大类,二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除此之外,绘画艺术中光和色彩也是极为重要的两种造型因素。绘画艺术领域中,点、线、形、光及色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极大要素,在绘画表现方式上,忽视其中任何一个都是对作品的整体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2.绘画语言形态审美性的扬弃和创新

对绘画艺术中的语言形态进行深入的分析后不难发现,一直以来,绘画艺术家们都积极致力于绘画观念以及绘画语言方式方面转型的探索,对于绘画语言中存在的不够纯净的内容以及单纯的属于生活表面的东西,进行着取舍和扬弃,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绘画艺术中的绘画动机、绘画语言以及绘画方式新形态的尽快出现。对于绘画艺术家而言,长期以来不断追求的就是对绘画语言进行进一步完善,以便使绘画语言的个性更加突出和鲜明;与此同时还始终关注对绘画形象以及象征符号二者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究。对于艺术本质性的问题,当代的绘画艺术家不但进行了多层次的探究,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对人类视觉形象语言进行了创造,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并对人类审视世界的观念以及审美方式等均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人类一直以来所沿用的审美方式及观念。

三、结语

第5篇:绘画艺术的特点范文

当绘画者真正进入到个人素描绘画建构时期,他们经历的是一个“减法”的个人艺术创作过程。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高”恰恰是对生活繁琐表面的一种简化,纯粹遗留在画面上的应当是艺术家对生活情感和绘画语言个人选择下的精神体验,在素描绘画中也正是如此。“因为从学习素描的一般意义上讲我们只有在诸多素描元素中提取符合个人感受最深的某些元素,画面才能具有个性化的特点”[2],如果面面俱到的话就会使画面显得平庸而缺乏生动感。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素描教学专家巴尔·夏克曼(BarrySchactman)在教学中就特别指出过:“对于一个教员来说,在素描绘画中对某个领域中走的更远和深刻要比那种‘事事都行’的杂家更有利于教学和对有价值的艺术传统的继承。”[3]这是素描教学中单因素深入化的一种肯定和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素描造型个性化语言元素的一种提倡,而且这也符合作为艺术素描的视觉规律,就象当我们以艺术的目光停留在一幅素描绘画上时,我们首先是被绘画者在画面上提供给观众的一种个性化绘画语言特点所感染,然后我们才会对作品中艺术家作品中的技法和材料进行探索与研究,而这两个方面在画面中的结合正是绘画者个人情感下的独特艺术语言形式的建构,这种认识思维方式就是一个“减法”过程。

2素描教学中“建构”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前面建构理论的了解,我们知道素描基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达到个性化绘画语言的意义建构,它重在培养绘画者对造型语言的一种个人独特的认知方法,这种独特的思维认识方式必定会促进绘画者在素描绘画中个人造型语言和艺术风格的独特形成。

2.1“建构”促进绘画者形成个性化素描语言

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认识基础上展开的社会行为,在素描绘画中个人的素描艺术创作活动都是个人对素描绘画语言认识下的精神产品,我们知道个性化绘画语言是艺术家在长期绘画过程中个人对事物的感知和认识,并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技能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想感情化为具体感官的艺术图式。它是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通过大脑对已有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整理将自己的审美意识形态转化为艺术作品。在当代的艺术教学中,对怎样形成个人艺术感知的个性化绘画的注重已经尤为重要,很多教师和学生开始对素描基础学习中怎样更有利于建构绘画者个人的造型语言进行思考,并且已经普遍认识到它的重要性,简单地说也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要注重自己的素描绘画语言特点。这种素描中的个性化语言从某种形式上讲,也意味着个人素描绘画语言的“单因素”性,它是绘画者在素描绘画中对素描造型语言如线条、形体、调子等的个别强化。比如在印象派画家修拉的素描中他喜欢淡弱线条的轮廓线,在画面中非常注重强化事物的明暗调子层次,这种弱化线条通过明暗方式表达的手法反而更强化了画面的生活气息,这位艺术大师的作品正反映出“单因素”素描绘画带给我们的内心震撼和视觉享受。而在当代学院艺术的素描教学中,大多是从“全因素”角度出发开始综合训练绘画者的素描造型语言能力,这种训练方式正是帮助绘画者大量获取素描知识的一种“加法”体验过程,它并不是弱化“单因素”即“个性化"素描语言的发展,而是为了使绘画者更好地从全因素的认识当中提炼出个人喜好的单因素素描绘画语言,因为只有在通过对素描造型语言的全方位的学习和了解的情形下我们才能在全因素认识结构中选择真正符合个人艺术感知的素描元素,并且在今后长期绘画过程中我们不会由于认知方式的单一而在处理各类不同的画面时显得束手无策。从前面丢勒和修拉的素描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一种单因素的强化并不是排斥其他元素的介入,只是对其他元素的一种淡化,这种淡化的视觉效果是为了更好地增添画面中的画家个性情绪语言的表达。因此,学习“全因素”素描的认知过程是为了更好地帮助绘画者在诸多素描元素中认识和寻找到适合个人素描艺术建构的绘画语言元素。

2.2“建构”赋予艺术作品独特的魅力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在画面上经营的绘画图式,并能带给观众视觉和精神的享受。从绘画本身角度出发,素描艺术作品是由绘画者个性化的素描语言和其所选择的素描绘画材料组合而成,这是绘画者对画面的一种“经营”。“经营”是绘画者依据自己的艺术感知,对画面形象和造型语言元素进行安排,使其达到体现绘画者个人感性的意图,实现素描成为艺术品的过程[3]。它贯穿于整个作品创作的所有环节中。我们知道从素描绘画的单线构图开始就附带了绘画者的表现意图,在整个围绕以绘画者思想表达为中心而展开的描绘过程里,绘画者都是依据个人艺术感知对造型语言和绘画材料进行选择和运用从而逐步达到艺术形象的具体化,最终停留在画面视觉效果中的是绘画者对素描造型语言个人艺术建构下的认知成果,它正反映出绘画者对素描知识的一种个人体验,并且这种体验在每一个社会的变革中总是呈现不同的精神状态。通过欣赏众多形式的素描绘画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当代艺术家与传统艺术大师的不同,他们不单单满足于以还原对象的“镜像”为目的的传统素描绘画,而更多地关注以个人感受力为主的创作性素描,因为它在打破传统的镜像绘画的单一形式上更能赋予画面个人的情绪化和绘画语言的纯粹性,比如在德国当代艺术家赫伦韦恩(Helnwein)的素描作品中,画家在素描材料上突破传统材质的单一,大胆应用彩色铅笔创作出一幅幅色彩单纯的素描景象,这与当代油画艺术的简约与色彩单纯不谋而合,至此,这位画家在素描语言的纯粹性和绘画新材料的应用中分别赋予了当代素描新的形式与内涵。

3结论

第6篇:绘画艺术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绘画艺术;创作;传播

当下,新媒体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每个行业都在探索新媒体技术的影响及策略,艺术领域也不例外。有研究认为,随着新媒体技术逐渐向移动化、互动化、人性化、个性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艺术世界从外在进入室内,从实在进入虚拟,从公共进入个人,从过去进入现在,从经验进入体验,从鉴赏进入浏览”,带给艺术接受者更震感的审美享受。同时,“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绘画艺术形式在传播上突破了原有的报刊与杂志等传统局限,借助先进的通讯技术、数字化技术等,实现艺术信息传播。”学者范美俊认为,艺术传播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艺术信息实现了在时间上的迁徙、变动、蔓延、实现公共化或社会化。绘画作为艺术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深受新媒体技术的影响。新媒体技术深刻改变着绘画艺术复制的手段,更改变着绘画艺术传播的渠道和方式,但新媒体技术如何改变绘画艺术的创作和传播,如何在新媒时代有针对性地提升绘画艺术的创作和传播策略对于其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一、新媒体技术与绘画艺术的发展

绘画艺术是创作者用绘画技法把自己的内心感知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传统绘画艺术是借助笔和颜料等工具,在书写介质上描绘出可视化形象的艺术。绘画主要是靠人的自然器官进行感知,然后加工形成意象,最后创作出绘画作品。画家要创作出有美学底蕴和社会反思的作品,需通过眼睛观察外部世界,深入感知对象,然后才能“胸有成竹”,把“形象”展现出来。随着绘画技术的进步,绘画艺术的创作和呈现越来越立体、具有人文色彩和层次感。早期的绘画艺术常使用的颜料为炭黑,主要通过手工绘制到岩石壁面上,后来出现了用羽毛做画笔或以动物的血为颜料进行画作创作的方式。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学会了萃取各种颜色进行绘画,使绘画艺术越来越具有艺术性。而新的技术使绘画艺术创作者能够使用油画进行创作,这进一步改变了绘画艺术的创作技术和手法。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绘画艺术带来了新的变化。一是技术发展丰富了绘画的展现和传播形式。新媒体技术使绘画创作不再拘泥于画笔、颜料等工具,艺术创作者可以对作品无限次修改,可进行无限传播。二是传播渠道进一步增多。“以网络媒体、数字电视、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实现了对传统媒介的整合和替代,拓展了传统绘画艺术传播的渠道”,新媒体绘画艺术的大众性特征明显。三是艺术接受者的主体地位凸显。新媒体技术整合后的传播媒介,重新构筑了艺术创作者和艺术接受者的关系,使艺术接受者的主体地位大大提升。在新媒体时代,创作者要着重思考如何使绘画艺术传播的形式更加有趣,符合主流的传播趋向;创作技法的创新和载体的数字化,也使绘画艺术作品的呈现形式趋于立体化;艺术接受者也得以主动参与到绘画的创作和欣赏中。这些变化不仅丰富了绘画艺术的传播渠道,也满足了艺术接受者的审美需求,扩大了绘画艺术的传播范围。

二、新媒体技术对绘画艺术创作的影响

新媒体技术不断向纵深化方向发展,使绘画艺术创作者的创作技法、创作题材和创作过程都发生改变。新媒体时代的用户有“主动性与被动性共存”的特点,互联网资源的无限性与传统思维的局限性对绘画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1.创作技法驱动新的感观体验。“技术进步对于艺术创作观念的影响及其显著变化,可以从艺术史的线性发展中清晰地体现出来”。不同于传统,新媒体技术驱动下的绘画艺术创作不再是简单的意义象征,而更多的是观念的表达。新的观念使绘画艺术能同时调动人的不同感官,给人“真实”体验。当前,虚拟现实技术下创作的绘画可以给人带来多感官体验,给人身临其境的艺术体验。尤其是虚拟现实和AI艺术的创作者突破传统绘画艺术的思维方式,给艺术接受者带来全新的感官体验。其中,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艺术接受者提供交互式全景绘画,使艺术接受者愉悦地沉浸在场景之中,形成感官刺激,从而产生独特的审美体验。比如,以数字化三维虚拟空间数码创作的水墨山水,这种创作形式丰富了新媒体技术的视觉表达方式,开辟了山水画创作的新视野。尤其是基于FlowSpeed的树木花草生长动画,基于重力、风力等定义对风吹树动的模拟动画,就能够给艺术接受者带来身临其境般的感觉。2.创作题材趋于广泛生动。对于绘画艺术创作来说,寻找不同的题材是完成优秀创作的必备条件。在传统绘画创作中,创作者的题材来源于生活,和自己的生活感受息息相关,创作者需要亲身体悟生活,从而在生活中凝练情感,诉诸笔端。新媒体技术时代,创作者可以突破自己的空间、时间限制,体验到来自于不同身份背景的生活情境,从这些情境中升华出更有价值的题材。而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创作者对已有题材和题材内涵的再理解有了更丰富的技术基础支持,借助这些技术,创作者能够将自己已经搜集的题材信息进行保存,并深入理解题材的内涵。3.创作过程基于“互动”场景完成。互动性是新媒体传播最重要特点之一,通过虚拟现实和AI技术挖掘新媒体交互艺术的深层内涵,能够为绘画艺术创作提供真实的“互动”情境。而基于新媒体技术的“互动”是“创作者”和“接收者”可以共同创作绘画作品,绘画艺术的创作者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吸引艺术接受者参与艺术创作,共同完成绘画作品。随着场景时代的到来,场景传播已经成为增强用户黏性的主要传播路径,在这样的场景中艺术接受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不仅可以参与艺术创作,还可以接收和重新定义绘画艺术作品。这种双向互动的方式也给绘画艺术的创作带来了全新的思路。

三、新媒体技术对绘画艺术传播的影响

当今的绘画艺术创作、传播都和新媒体技术息息相关。从艺术接受者的维度来说,艺术传播者如能基于艺术接受者需求,理解新媒体时代的新变化,从身份转换、互动传播、接受者主体性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做到“目中无人”“心中有人”,便可以大幅度提高艺术接收者的接受度、感知度和依从度。1.传受模糊:艺术接受者的“新特点”。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绘画艺术的传播主体发生了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创作者和接受者的身份进一步模糊。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创作者而言,使用新媒体技术进行绘画创作,创作者的意图“会改变大众传播媒体的本质,‘推’送比特给人们的过程将一变而为允许大家或他们的电脑‘拉’出想要的比特的过程”,艺术接收者自主选择的成分加大。绘画艺术传播对象从“艺术家”向大众转变,促使艺术创作者在创作质量、数量和方法上绞尽脑汁地进行对象化改良,促使艺术接收群体范围增大。在创作过程中,鉴于绘画艺术创作者同艺术接受者“共同”完成,创作者也同时成为艺术作品的鉴赏者或接受者。新媒体时代绘画传受身份模糊,必然要求艺术传播者对接受者的需求进行把握,而新媒体技术使绘画作品可以数字化复制,传播途径日趋丰富,普通公众接受和传播绘画艺术更为方便。普通公众作为艺术接受者,由于生活经验、艺术鉴赏能力不同,绘画作品会带给他们审美体验自然不同。艺术传播者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接受者的差异化需求变得十分重要。2.互动传播:艺术接受者的“新要求”。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兴媒体,以电子和网络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新媒体技术是指依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形成的新的传媒技术。新媒体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互动,对绘画艺术来说互动是指艺术传播者和艺术接受者之间的互动。在传播过程中,艺术创作者作品后,可以第一时间获取艺术接受者反馈,完成一个完整的互动过程。借由新媒体技术,实现三维或四维立体互动传播,体现出更强的互动特点。在4D和AI智能传播中,艺术接受者可以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和触觉,实现自身沉浸在绘画艺术的情景中,获得美的享受,同时将自己的感觉反馈给艺术传播者。基于新媒体技术的绘画艺术更具有互动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更容易引发共鸣,可以说,“互动”是新媒体时代艺术接受者的“新要求”。3.主动接受:艺术接受者的“新姿态”。传统的绘画艺术传播主要是通过实物作品和大众媒体进行单线传播。艺术传播者在整个传播过程中起决定因素。但是,由于传统艺术传播形式途径相对单一,且信息不够完整,艺术接受者经常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不断影响着绘画艺术的传播环境和渠道。在新媒体语境中,绘画艺术的接受者已经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获取信息,这也增加了艺术接受者接触优质绘画作品的机会,使接受者能够更加自主地选择绘画艺术作品。因此,在新媒体技术的语境下,“主动”成为艺术接受者的“新姿态”。

四、新媒体时代提升绘画艺术传播效果的策略

新媒体时代,绘画艺术借助技术力量,使创作水平和传播策略产生了深刻变化。但从总体来看,绘画艺术要在新媒体时代达到更好传播效果,仍需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1.创新多元化传播载体。新媒体技术可以带给艺术接受者美好的艺术体验,一些艺术传播者善用载体,开发了诸多优质的传播载体,拓宽了传播渠道。比如,故宫博物院制作的8K高清技术4D动感影像《清明上河图》就是代表,这使艺术接受者能够通过新媒体技术沉浸在画面的历史文化氛围中,具有较好的审美体验。在绘画艺术的传播中,艺术传播者要善用新媒体技术,创造多平台的艺术传播载体,使艺术接受者有机会欣赏到绘画艺术的魅力,增强绘画艺术的传播效果。2.增强互动交流。从艺术创作到艺术传播再到艺术接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传统的绘画艺术作品传播到接收者那里,让接受者产生美的愉悦也是个复杂的过程。新媒体技术改变了绘画艺术的创作和传播方式,也使绘画艺术接受群体发生了变化。绘画艺术唯有抓住技术特色,满足接受者的需求,提升互动体验,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3.实现绘画艺术精准传播。新媒体时代绘画艺术的精准传播,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标签化接收对象,实现精准传播。新媒体时代,绘画艺术传播也需要给接受者画像,研究他们偏好,获取他们的观赏环境、审美能力、艺术素养、文化素养和人生阅历等信息,以此为基础为用户制定特定标签。基于对“艺术接受者”画像,艺术传播者可以据预测传播场景中艺术接受者的需求进行传播,使绘画艺术传播更加具针对性,更有“对象感”。二是分析用户接受特点,使用精准传播方法。新媒体时代除了要分析艺术接受者自身审美素养外,也要“心中有人”,充分考虑艺术接受者在新媒体时代的大众化和分众化特点,研究艺术接收者的“碎片化”接受习惯,使用艺术接受者敏感度较高的传播方法进行精准传播。

第7篇:绘画艺术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陶瓷绘画 形式 材料技法 发展

一、引言

通过艺术形象来进行表述体现了所有艺术的存在方式。陶瓷绘画也是通过艺术形象来表述的。现代陶瓷绘画打破了传统的装饰,以创新的技法让他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具有视觉和思想灵活结合的绘画艺术形式。陶瓷绘画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特殊感官经验和知觉,那么一个成功的陶瓷绘画艺术能够给人带来美的意境,从中体会到美的内涵,所以现代陶瓷绘画艺术不仅停留在传统艺术形式上,也与时俱进的创新着自身的发展力,保留着自身应有的价值。

二、陶瓷绘画的形式法则和意义

1.陶瓷绘画的形式法则。艺术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那么艺术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可以通过电影、文学、音乐等,那么不同的表现形式都是用改革中不同的形态系统进行传达。艺术本身的创造形式是对作品本身的价值进行充分的表达。同样对陶瓷绘画艺术来说也是相同的道理。随着新时代的发展,陶瓷绘画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改革,需要融入新的表达形式,它以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形式存在,在现代陶瓷绘画艺术中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律,遵循一种美感。以此来看,陶瓷绘画既是一种物质文化产品,又可以被称之为是一种精神产品,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进行传播和推广。

德国知名的美术家曾经提出:绘画要扩展到表现的不明显的东西上去,那才是他的最高境界。所以,在很多的创作中,艺术家门试图通过各种手法,来将自己的想象力和艺术观点充分的发挥,并不断的扩大目标,来使创作的难度增大。在现代陶瓷绘画艺术中,艺术家门都是通过艺术创作来使自己的作品传达自己的思想,而且想要达到让欣赏者一目了然的效果,那么就需要在创作时使内容能够和风格想融合统一,对画面上的形态、事物或是任务以及色彩等元素进行合理的表现。在瓷胎上的每一个形状和线条都要用最好形式表现出来,在创作者的脑海里要有清晰的设计规划。做到让艺术品具有生命性,在美观的基础上打动人心。

2.陶瓷绘画的审美意义。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来自于某种形式的存在,艺术就是这些事物的表现形态。著名美术学者塞尚曾经说过,那些艺术的灵感是天生的,同时他也提出过,只要在艺术的创作中专心投入,这个艺术家就能够创作出好的作品。在艺术中,有些美是具有一定规律的,这里包含着人们的思想和情感,能够是人们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内涵。这些规律也是通过形式法则的形式来进行构建的。

在艺术当中,有一种独立存在的审美对象被称为,形式美,这种审美对象具有独立性的特点,审美意义也能做充分的表达,同时他也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规律进行总结后的结果,能够融入人们的思想,从人的角度出发,那么在绘画的布局中,他可以存在在点中,也可以存在在线中。形式法则通常是指造型形式美的法则,它能够以单独的形式创造出美的形式,并附有科学的形式。

陶瓷绘画是陶瓷装饰中的一种重要手段。他是中国绘画史的来源,在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中,陶瓷绘画经历了坎坷的过程,同时,他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推动了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向前发展,形成了科学技术和绘画艺术为一体的一种独特的艺术美。就现代的陶瓷绘画艺术来说,他与其他的绘画在表现方式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在陶瓷绘画中,首先以工艺为基础其次是陶瓷技术,这样的形式,陶瓷艺术者都有很深体会,也就是为了能够将内容更好的表达,要在创作的形式上花费很多功夫,当然只停留在这样的形式创作上是没有意义的,艺术是情感的源泉,所以在创作中不能排斥情感的融入。现代陶瓷绘画中,对陶瓷的材料和技法都需很高的要求,要在创作中表现出具体的画面或是结构,使他们能够成为思想和情感的媒介,并在自我欣赏中进入精神世界,表现出一种看似存在有不存在的东西,这就是现代陶瓷绘画的最高境界。现代陶瓷在继承传统陶瓷装饰工艺形式的情况下,采用了新材料、新工艺,对陶瓷表面上的美术工艺进行创新设计和发展,这就使得中国的陶瓷绘画艺术具有了更加强劲的竞争力。这种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方式,构成了现代陶瓷绘画独有的艺术形式,表现出了现代陶瓷艺术内涵而又创新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表现力。

三、陶瓷绘画材料和技法

每一件艺术品都具有其特定的媒介,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法在性质上表现出不同的特性,从不同的艺术角度,我们通过我们不同的本能来了解这个世界,我们与其交流,通过专业的感官来接触。从表面上来看,审美效果在实质上属于其他媒介中的一种,那么我们可以选择用其他的材料来代替,但是当一件媒介的效果在另一种媒介中使用时,在审美的程度上有很大的缺失。陶瓷绘画者就是凭借自己的感官来挑选与之相对的陶瓷材料,因此就使得创作的题材使观念得到了创新。

陶瓷是绘画的一部分,绘画与陶瓷相辅相成,绘画离不开陶瓷的本质,这种本质就是陶瓷的材料,陶瓷绘画离不开本质,如果不能够将它的可能性得到极致的发挥,那么陶瓷绘画的艺术形式也就失去了意义。

艺术对象是应该既具有表现力形式的,它是一种语言的代表,进一步来说,它是多种语言的集合体。每一种艺术都有他们自己的质料,这种质料作为一种交流的最佳形式。作品形式化了质料。因为陶瓷本身有着特殊性,陶瓷绘画也是如此,陶瓷的材料是在陶瓷的表面来进行绘画。陶瓷艺术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表达形式,代表着中国“天人合一”的创造境界。人们对陶瓷质料的认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它形式的变化,彩绘和陶瓷,在新石器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在陶塑上用天然的高铁物质进行绘画。彩陶的出现可以说是打破了中国陶瓷传统的创造观念,开辟新纪元。从开始,陶瓷就具有着卓越的表现,用红黑两种颜色就能够将艺术的形式表现的淋漓尽致,让人叹服。

从陶瓷的发展史中,我们见证陶瓷绘画艺术的辉煌成绩,并且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材料的可能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陶瓷绘画艺术已经发展到了多元化阶段,陶瓷绘画工艺中的材料也越来越发挥着重要性的作用,并不断得到强化,这也成为了陶瓷绘画艺术能够与其他艺术形式共同存在和进步的关键资本。

传统的彩粉充分发挥着自身的作用,源于新彩材料被广泛的应用和使用,新彩材料有自身的优越性,它没有粉彩那样相对繁琐的手法,正因如此,它受到了很多陶瓷专业人士的喜爱和接受。

在陶瓷绘画的工艺中,人们经常将技术和材料的重要性忽视,大家只是单一的对新材料感兴趣,他们将新材料作为一种创新的文化,将其作为表现材料变化的标志。很早以前的陶瓷艺术发展中,那时候的人们所采用的技法主要是为了能够使当时的条件进行加强。新时期发展情况下,人们不能够采用长沙窑时期的方法,因为那时候的人们没有精湛的陶瓷技法,不能够使用当时的新彩。材料在使用方面受到一定的约束性,这就使陶瓷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局限。彩材的使用和推广会使以前的面貌都得到改变,这种改变能够从根本上使传统面貌得到改变。近几年,在景德镇的陶瓷绘画艺术品的研究当中发现,在很多陶瓷绘画工艺中的工作者都会延续采用以往创作的方式,很多浅绛彩的高丽画面创作都是由一人来完成,很多浅绛彩的一人从稿子到画面的创作都是由一个人来完成的,这就使得艺人对其控制力大大增强,同时这也要求艺人在创作技法的时候应该做出相应的改变。

四、陶瓷绘画形式发展概况

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西方的现代化思潮不断涌入,像是立体派和野兽派。现代的陶瓷绘画艺术就是源自西方,同时,西方思想和艺术观念的解放,追求张扬的陶瓷艺术观念也不断涌入,对中国现代的陶瓷绘画艺术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

我国最早的陶瓷绘画艺术是从新石器时展而来的,陶瓷绘画艺术萌芽时期的“稻穗纹”“猪纹”形式的陶瓷纹很受欢迎,呈现出了具有韵律美的线条和点线的形式。后来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陶瓷空间也逐渐得到更广阔的发展,并且装饰的因素也不断增多。发展至今,现代陶瓷绘画艺术步入了陶瓷绘画阶段。尤其是近几年,很多画家画瓷成为了美术界一种新的创作形态。很多美术家或是艺术家都将创作投入到陶瓷绘画中来。将工艺品的重点从技术转移到艺术。根据时代的要求,陶瓷的艺术既具有“中国味”又具有“时代性”,将这两者完美的结合才能创造出更好的陶瓷艺术作品。从而使陶瓷绘画艺术和绘画艺术同步发展,为我国的绘画艺术开拓一条创新道路。

五、结语

古老的东西在没有被接受和吸收之前,所产生的都是怪异的现象,那么伟大艺术来自于传统,同时在传统的基础上得以创新。我们不是将传统拒之门外,而是将传统和创新完美的结合。从近代到当代,陶瓷绘画的艺术经历复杂的蜕变过程,它的发展也随着当时观念的风格变化而变化。

辉煌的古代陶瓷艺术,不能够代表陶瓷绘画绘画艺术的全部,正因为有了当代陶瓷艺术的出现,才使得陶瓷艺术上升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成为了一个完整的圆。现代陶瓷绘画艺术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着共同点,就是能够为人类社会增添美的意识形态,同时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进步,从陶瓷绘画的发展过程来看,陶瓷艺术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术观,也具有一定的时代代表性。因此,要积极探索陶瓷绘画艺术新形式、新工艺,完善陶瓷艺术的表现形式,不断为陶瓷绘画艺术开辟创新道路。

参考文献:

[1]余锋.陶瓷与文学相联系的历程——在陶瓷绘画形式方面[J].景德镇陶瓷.1997(04).

[2]张伟华.试论陶瓷绘画中的立体效果[J].陶瓷研究.2009(03).[3]张甘霖.“中国气派”的陶瓷绘画形式语言及风格流变[J].中国陶瓷.2010(10).

第8篇:绘画艺术的特点范文

1传统绘画艺术及新媒体传播概论

1.1传统绘画艺术的含义及特征

传统绘画艺术是采用颜料、墨等创造材料,借助刀、笔等创造工具,在墙壁、纸、板及纺织物上,通过色彩、造型及构图等艺术表现手法,创造出的具有可视性的艺术形象[1]。根据技术、内容及形式的不同,又可以细分为众多种类的绘画作品。传统绘画艺术是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创作活动,通过笔、纸及画布的特性,表现出一种肌理及韵味。此外,传统绘画艺术作品蕴含了艺术创造者的个人美学素养及社会思索,是一种精神需求的寄托,具有极强的艺术审美价值,随着时间变化,绘画艺术作品还能延伸为一种文化符号,成为艺术领域的重要代表。

1.2新媒体的含义及特征

新媒体的概念最先由美国传播领域研究人员提出,从媒介技术角度看,所谓的新媒体就是指借助信息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及互联网技术,以电脑网络、电视终端及手机媒介向社会大众传递各种信息的一种传播途径。新媒体的出现,一是扩大了信息传播的路径,降低了信息传播的门槛;二是信息传播的主体更加多样,信息传播的数量增长迅速;三是信息交流更加频繁,传播过程中的互动性及反馈性更加及时快速;四是实现了各种媒介形式的跨界融合,诸如报纸就实现了纸媒与电子媒介的融合,将纸媒内容通过手机平台及网络平台,大大增强了传播效果;五是信息更加经济,与传统媒介形式相比,新媒体可以不受尺寸及版面限制,达到信息传播的深层性、实时性,经济性更为显著。从绘画艺术及新媒体的特征可以看出,传统绘画艺术具有内在的传播诉求,而新媒体的传播特征正好迎合了绘画艺术这一传播需求,两者能够实现有机统一。

2传统绘画艺术的新媒体传播途径分析

2.1绘画艺术网站、论坛及博客

绘画艺术网站可以为绘画作品展示、绘画作品赏析及绘画作品交易提供网络平台。伴随着大众审美意识的觉醒,现阶段绘画艺术网站大有井喷趋势,出现了诸如中国绘画网、中国名人书画网、艺术中国、中国美术在线等诸多网站资源,为人们欣赏绘画艺术、领略绘画艺术风采、收藏绘画作品提供了信息交流传播新渠道。绘画艺艺术论坛,主要集中了具有共同审美情趣的个人及群体,也是传统绘画艺术交流传播的重要网络场所,此外,书画博客的出现能为绘画创造者提供信息渠道,能使艺术者与大众之间达成实时交流。而各种第三方的绘画艺术博客,如新浪博客、搜狐博客、优酷土豆、酷6等,都成为了传播传统绘画艺术的新媒介。

2.2绘画艺术数字虚拟博物馆

虚拟博物馆是借助数字信息技术,参照传统博物馆形态样式,将绘画作品加以数字转换后,予以储存展示的数字虚拟空间[2]。绘画艺术虚拟博物馆采用建模技术、数字拍摄技术及三维技术等多种技术形式,具有浏览自由、互动简易的特点,为传统绘画艺术作品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新的条件。例如我国举办的第三届全国艺术家联展,就是采用信息技术,通过环境建模技术,将绘画艺术作品通过数字化转换,实现与实体博物馆相同的展览效果。参观人员可以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观赏,借助鼠标,实现绘画艺术作品的实时放大,更换,还可参照文字说明,加深对相关作品的理解,极大提高了绘画艺术作品的传播效率。

2.3数字电视

数字电视涵盖了节目采集、制作、传输、接收等多个过程,通过数字解码技术,能够实现图像和声音的传播,具有极强的传播效果。数字电视具有信息传播质量好、受众广泛的特点,是绘画艺术及其他艺术形式(书法、摄影、戏剧等)的重要传播途径。传统绘画艺术与数字电视的结合,传播效果最好,针对性最强的方式就是书画频道的设立。由中央电视台播出制作的书画频道,包含了书画咨询、专家讲座、书画欣赏、书画创作直播、书画记录片等众多栏目类型,形成了一个书画艺术信息的信息库,24小时不间断的播出,极大扩大了绘画艺术的传播范围,增强了传播效果。

3结语

第9篇:绘画艺术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绘画风格和手法、综合媒材、肌理;表现力

绘画,其风格和手法虽然是表现和演绎的主体,但正如物质决定意识一样,所使用的工具、方法、材料是构成绘画风格、手法及其文化意义的基础。通常我们以不同的工具、材料来对绘画的种类进行划分,比如油画、水墨画、版画、漆画等画种。绘画材料的产生、运用、变迁都配合着与其相关的历史和人文因素。我们在绘画中如何使用不同的物质材料进行绘画,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性问题,还是材料本身与所处的文化、历史、科技的发展、及由此带来的观念的转变等因素的综合。不同的历史文化产生了不同的民族审美意识,这决定了不同的文化具有各自不同的绘画风格和特点,艺术风格的形成、绘画材料的选取、技巧和技法体系的确立,也就都有着特定的绘画样式,绘画样式包含了各自文明的印迹。不同的文化环境产生了中西方绘画样式上的差异。作为传递绘画内容和意境的载体,绘画材料是中西方绘画都离不开的物质基础,绘画艺术通过各类物质材料实现作品中蕴含的情趣和意念。历史的发展演进不断地更新着绘画材料及其应用,从原始的岩画到现在的数字绘画,不仅仅是工具、材料的更新变化,也是绘画视觉审美的演化变更。传统的中国绘画使用的工具和材料是笔墨纸砚,体现出“文人画”的水墨样式,是在传承和借鉴了远古的岩画、彩陶绘画、宗教壁画、民间美术等绘画样式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从绘画材料与技法的角度分析,这是形成中国水墨绘画样式特点的基础。西方文化具有追求科学的特质,在绘画材料上也是如此表现的。西方绘画向来注重材料属性的研究,历经印象画派在材料、技法的探索和使用,艺术家们发现若在一幅画面上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画面会产生更为丰富有趣的效果,多种材料的综合运用所带来的生动效果使得画面更加生机勃勃,不同材料介入绘画使画面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由此产生了多种多样的综合媒材艺术作品。艺术家将材料作为媒介运用于绘画当中,通过材料的特殊性能,展现画面特殊的肌理、纹样,打破了以工具材料进行画种分类的界限,将各种材料并置于一体。综合材料的应用在当今绘画中已形成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材料与技法的研究是任何画种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合理地运用不同材料和工具使得画者的创造性更为多变和灵活,材料的综合运用在不同艺术家、不同作品中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画家的创作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材料本身的特征再融合绘画的多种表现手法,可以丰富画面的表现力,并给艺术家带来了无限的艺术创作空间。为此,在每个时代,都有很多的画者对绘画的材质、材料、工具、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图1)。

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坛三杰之一米开朗基罗,就曾尝试使用过多种材料画素描,如使用墨水与木炭笔,红垩笔与木炭笔、色粉笔,这些材料的综合应用,使得其素描画作色调层次十分丰富,更能发挥出其大气磅礴的绘画风格。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伦勃朗喜好使用木炭笔、色粉笔与乌贼鱼汁画出许多传世的素描佳作,效果丰富而潇洒。法国印象派大师德加的色粉画,更是技法革新、综合运用多种绘画材料取得成功的典范。德加作画时通常是将纸染上自己所需要的底色,或先绘涂上一层水彩色,再使用色粉将水彩色覆盖在色粉层下,丰富画面色彩的同时,又使画面保持了统一的色调。他还将松节油稀释过的油画颜料薄涂在纸板上,然后在纸板上绘上色粉颜色,或将独幅版画作为基础用色,使用粉笔来进行加工。德加常用的另一种技法是对着色粉喷水雾,使其效果变成糊状而呈现出一种水墨画的效果,以此表现薄纱般的颤抖的舞裙,质感表达十分逼真惊艳,多为后人模仿。奥地利画家克里姆特对于色彩材料、技法的探索引人瞩目。他从中世纪镶嵌画、波斯细密画、东方装饰艺术以及点彩派、象征派艺术中吸取养份,使用金银色,将羽毛、珊瑚、螺甸、贝壳等材料组合进画面里,使画面富于装饰意味与色彩表现的感染力,金碧辉煌、绚丽灿烂,创造出一种“画出来的镶嵌”的独特绘画样式。野兽派画家马蒂斯,在其晚年时也喜好用色纸拼贴的手法代替油彩的涂绘,这一方法也使其画面简洁明快、呈现活泼有趣的童真气息。再比如在基弗、塔皮埃斯、克利等画家的作品中,我们都能发现应用诸如颜料与墨水的组合、油彩与砂、方石粉、彩胶、丙烯等材料相结合的范例。

现代立体派画家布拉克、毕加索更是将现成的材料、材质引入绘画进行创作。他们打破传统绘画中的“虚拟的真实”,在二维平面上使用油彩描绘三维空间的传统透视作画技法,运用了多种新的技术与材料,将墙纸、乐谱、油布、硬纸板等材料拼贴到画面中,用各种工具绘制出多种让人匪夷所思的效果,如用类似梳子的工具制造木纹的效果,把沙子、木屑及颜料混合制造出各种神奇的肌理效果,这一创作时期被后人称为“综合”或“拼贴”的立体派。他们的这种绘画方式,是在绘画中综合运用具体的物质材料的开端。立体派画家将综合材料引入绘画,给观众以视觉上强烈的冲击。此后历经立体主义到波普艺术等一系列现代艺术运动,综合材料被西方艺术家广泛运用,材料和技术的综合性、多重性,反映出隐藏在视觉形态中的独特艺术趣味。

继毕加索、米罗、达利之后,西班牙出现了一位艺术家——安东尼·塔皮埃斯。他的艺术几乎与“物质绘画”划上等号,材质不再沦为线条、色彩的附庸,而是具有独立的表现性。他的作品采用现成的物质材料质感和随意性绘画综合的表现手法,革命性地运用艺术创作中的综合材料,颠覆了传统的形式美的法则,从审美观念、方式、媒介和技法上都对传统的绘画进行了深层次的变革。

综合材料在绘画领域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涉及油画、中国画、水彩、版画等不同绘画领域,打破了传统绘画中关于画种的观念。在我国,传统绘画中的笔、墨、纸、砚等绘画材料和工具,本来是有严格的程式规范的。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东西文化交流的交融影响,20世纪初有些画家对中国传统绘画工具和材料进行了改革性的试验,比如林风眠先生,将东西方绘画进行有目的的融合,很早就尝试将水粉画颜料掺入墨中,从而使中国画呈现出一种色彩鲜艳、丰富厚实的画面效果。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画家开始尝试综合使用多种材料进行艺术创作,在这种全球性的艺术气候氛围之下,许多国内艺术家也走上了摸索、尝试和研究使用不同新的材料和工具制作绘画的路程,作品也从使用传统材料、技巧的单纯架上绘画走向综合使用多种材料的“综合绘画”。在努力开掘作品内在意蕴的同时,画家越来越多地注重画面的形式语言探索和表现。富有生命力的材料在绘画中的运用,增强了画面形式构成的张力,这一领域的拓展,进一步促进了艺术家用新视角去发现、探寻各种材料的新特征和新的表现形式,从而影响、改变了传统的审美体验,创造了新的艺术样式。

一些中国当代艺术家,在作品中把浮雕与绘画,现成品与平面绘制编织等综合材料表现为本土化的观念艺术样式。作品的“二维”或“三维”界限已经模糊化,很难界定它究竟是“绘画”还是“雕塑”。用装置性的抽象语言表现出来,没有了材料间过多的生硬感,作品中实物的形又很自然地成为抽象画面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画面视觉冲击力的重要因素。从这些中国艺术家用线条、形象、色彩、材料的组合成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雕刻、书法、诗、陶瓷、水墨画等传统艺术形式的影响。由跨媒体的形态试验向绘画直观表达的回归,为中国当代绘画发展展示出一个新的拓展画面时空。他们在绘画中使用各种不同材料是对作品本身力度的强化,而非表面的介入,没有虚张声势、哗众取宠,也不追求所谓的“前卫性”,而是在一个既定而无限的艺术领域中进行着由二维向三维的有限扩张。有些艺术家用粉笔、木炭画在未涂胶底的木框绷制的亚麻布上或厚纸上,有时又会夹杂着丙烯色,混合地应用这些材质创造出新的艺术样式。有些画家的作品以水墨语言为基础,扩展到不同媒介进行表现,为本土文化的观众提供了新鲜的视觉样式,实验性地将水墨语言与影像、材料、声音、空间相结合,构筑了新的中国本土文化情境,使不同的语言方法形成有机的语言综合体。他们在传统与现代这个课题中不断思考与探索,作品具备了实验性和综合性、多维性和独特性,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具有独特的意义。

现代漆画艺术是一个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创作设计的典型画种,其主要材料是天然生漆。漆画材料除了使用漆作为主体材料为,还使用了金、银、铝、铜、螺甸、蛋壳、棕丝、树皮、骨石、羽毛等许多种材料,多种材料所产生的质感使漆画具有奇特的表现力。漆画在技法上还应用了晕、洒、嵌、贴、雕、刻、填、拍、染、堆、罩、变涂、磨等多种工艺技巧,各种物质材料用漆包固着,层层刷漆包含在不同漆层当中,磨平推光后显现出丰富多彩的肌理纹样,对传统的漆艺表现体系进行认真梳理,取其精华,在自觉接受漆媒材的限制同时,拓展漆画艺术表现的自由度。

铅笔、炭笔、钢笔淡彩技法,也是一种综合材料运用,水彩、水粉颜色易于和多种材料结合使用,如彩色铅笔与水彩色交替使用。水彩、水粉色与丙烯色既可在同一幅面中并列运用,也可相混调和。水彩色与麦克笔一起使用方便、自然。水彩与其他材料的混合如在颜料中加入砂子、木屑、石膏粉等材料质感甚佳。传统的中国画在颜色运用了水粉颜料,甚至丙烯颜色,色彩漂亮明丽。高丽纸上作现代装饰画,表现更为丰富……凡此种种,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