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科学校本课程范文

初中科学校本课程精选(九篇)

初中科学校本课程

第1篇:初中科学校本课程范文

1理论概述

1.1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支持个人未来发展以及满足社会需求的必要能力和品格,也是学生应当具备的基础素养,是知识、态度以及能力的综合体现。核心素养的整体框架基础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主要涉及到文化基础、社会参与以及自主发展三个方面,具体体现为科学精神、懂得学习、人文底蕴、责任担当、创新实践以及健康生活这六大方面,可以细化为国家认可的18项基本要素。

1.2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中的校本指的是以学校为根本,以学习自身作为基础特色,具体可以从三方面来解释,即基于学校、为了学校以及在学校当中。基于学校指的是学校开设的任何课程以及活动都应当充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学校自身作为发展基础;为了学校指的是校本课程的建设应当是为了解决学校中存在的问题,能够有效带动学校的进步发展;在学校当中指的是学校中存在的问题应当由学校内部的人来研究解决,由校长和教师进行共同探讨研究解决方案。可以说校本课程是学校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校的教育理念对学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以最大限度来调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和环境资源,开发具有多样性的教学方式来满足学生对特色课程的自由选择。

2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校本课程建设的目标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建设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教学需求,开发校本课程能够有利于构建起适合学校发展的核心素养培养课程体系,进而充实和丰富课程体系,能够积极促进课程建设与实践的发展。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实践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校的发展方向,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校本课程建设应当具有较为明确的思路,通过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实践来有效推进核心素养的发展。初中阶段的学生应当培养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未来发展能力,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将初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实践作为核心素养发展的载体能够将学校发展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进行有效结合。

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中常见问题

我国的校本课程运行实践时间并不长,许多教学工作者在这方面缺乏有效的经验,这样就导致校本课程的开发存在一些困难,同时也弱化了核心素养的发展效果。以下为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3.1认知不充足

虽然大部分的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但在很正能够将核心素养融合的课程主体却非常少。核心素养的实践目标并非一蹴而就,不协调的融合最终浪费校本课程的资源和学校的办学成本,无法提升综合人才的培养效率。从根本上来研究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可以发现我国对核心素养基础上建设校本课程的认知并不充足,研究方法过于单一,研究视野过于狭窄。教学理念仍然被传统教学方法束缚,无法从大局观来对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实施进行研究,导致校本课程的建设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3.2缺乏完善的制度

许多初中开设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但课程的相关制度并没有得到完善,课程的管理工作始终无法达到高效开展,这与学校长时间处于应试教育影响的情况有关系。素质教育的改革和推行任重而道远,初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也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管理制度如果不能尽快完善就会极大程度压低师资力量的配置效率,让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实践工作杂乱无序,无法支持初中生的全面发展。

3.3课程资源低效开发

校本课程的建设过程中经常出现建设形式过于单一、课程资源应用率低等情况。初中的教师通常比较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和考试成绩的提升,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校本课程的信息化建设也较为形式化,信息技术和软件都没有得到灵活的使用,这与核心素养的教学核心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严重拉低校本课程的建设效率和实践效果。为满足现代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求,应当充分结合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信息技术有效地渗透到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实践当中。

3.4评价管理不到位

初中的校领导与化学学科教师在对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实践方面认知并不充足,管理制度尚未完善等情况导致课程资源并没有被充分地利用。即使学校开展校本课程的评价也无法得到客观和真实的评价结果。另外,现阶段我国并没有健全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评价方式单一且守旧,对初中阶段学生的素质教育改革和个人进步并没有起到积极推动的影响。久而久之,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实践无法得到正向的引导,极大程度阻碍核心素养的培养。

4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策略

4.1注重课程开发需求的分析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实践应当从多方面全方位地进行控制,对学校的发展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将实践可行性作为重要的建设目标。学校应当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深度挖掘个人潜能,对不同的学生存在的差异性进行着重考虑,以此为基础建设校本课程,能够有效提升校本课程的质量。初中化学学科知识内容与实际生活有较大的关联,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遇到化学相关的问题,在校本课程的学习中学生能够对初中阶段化学学科有更加深刻的认知,通过体验到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来树立正确的化学思维并对化学学习产生兴趣。

4.2核心素养下课程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校本课程建设与实践需要从多方面来设置化学教学目标,有效的教学目标能够有助于校本课程的设计和知识技能的体系建立。价值观、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能够促进校本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自身学习水平和综合素质。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校本课程建设目标应当包含广泛的内容,如理性思维、社会责任、健全人格、技术应用以及珍爱生命等,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内容都应当融合在校本课程的设计当中。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校本课程建设应当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化的规划设计,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教学优势和培养作用,让学生能够更加高效地学习,牢固掌握化学知识点。校本课程的内容能够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是否能够达成,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个性需求是否能够被满足。针对初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实践应当更加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验教学的结合,教学内容中可以增加生活大揭秘之类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生活中化学问题的探究兴趣,充分认识到化学知识的重要性,这样能够促进学生进行高效学习。

4.3理顺开发流程,实施课程整合

确定校本课程的建设理念和方向后,需要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的具体实施环节进行确定。课程目标方面需要考虑到三维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演变成传统的知识结合技能、过程结合方法等教学方式,并没有考虑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落实。核心素养提出的三维目标被基础教育割裂,校本课程的建设目标应当对其进行重点考虑。校本课程在建设和实施的过程中应当主要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为达到课程目标可以采用更加多样化的课程体现形式。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当积极调动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来对课程体系进行丰富。更加多样化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差异化情况,能够深入挖掘学生的优秀品格和潜在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丰富的课程也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更加全面的成长。课程内容方面应当体现出结构化、综合性以及实用性等特点。结构化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应当有条理性并形成体系,避免知识点过于琐碎片面,将零散知识点进行结构化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综合性则指的是校本课程应当避免单一学科领域知识的教学,应当适当发展学科融合,将多学科知识内容进行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好饿适当的拓展。实用性方面则指的是应当尽量避免理论知识过多的情况,化学是一门涉及到实验的学科,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方面应当选择操作性更强和实用性更强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校本课程进行学以致用,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培养自身创新能力。教师应当支持学生亲自体验化学实验,做到学思结合,对教学方式进行革新和灵活运用,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动起来。采用分组学习的形式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完成课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表达的能力。结合社会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形成客观的思维判断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4.4建设基于核心素养的综合实践课程活动

通过建设综合实践课程活动来将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进行有效的结合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提升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能够更加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是体验式的学习方法,更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综合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到实验教学中来,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化学作为一门需要实验的科学学科,只有让学生亲自上手参与实验才能够将抽象的知识点理顺出结构体系,更加便于学生接受和灵活掌握。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应当设置综合实践课程活动,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面对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建设具有独特性的校本课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校本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的开发,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实践能力,避免长时间的应试教育造成高分低能的情况出现。校本课程的设置应当更加注重灵活性,避免枯燥呆板的教学方法和毫无创意的教学内容加大学生的学习压力,让校本课程的建设和落实流于表面,并没有起到真正促进学生成长的作用。在核心素养基础上建设校本课程是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和进一步开发,在原有教材的基础结合学科特点,对教材进行进一步推广。

4.5核心素养下校本课程开发学业评价设计

初中化学校本课程的设计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业评价方面的设计应当重视评价的客观性和多元化,这样才能够促进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提升。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为知识和技能结合的评价,针对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操作技能的整体水平进行客观评价,对学生的化学问题探究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让学生能够培养适合自身情况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如何鉴别有效信息,能够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来完成课题。通过这样的评价方法能够积极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且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另外也应当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从综合角度来提升学生的素质,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发展。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校本教程评价应当注意以下问题:①树立过程化、多元化和发展性的评价理念。过程性指的是不要过度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应当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体验的评价重视;多元化指的是教师应当对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予以尊重,不要采用统一的标准来限制学生的发展,评价应当是从多方面进行的,不能仅由教师评价学生,也应当重视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发展性指的是校本课程的评价并非为了选拔和分类学生,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发展。发展性评价应当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色发展予以鼓励,让学生能够树立学习自信心进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提升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评价的内容应当从核心素养出发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团队意识、沟通交流能力、道德品质、健康体质、公民素养以及审美表现等进行全面评价。采用开放式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成长过程加大重视力度。通过评价学生日常课堂表现、实践操作、问题解决以及作品展示等形式来记录学生的成长,避免出现等级、分数以及量化等情况,不建议采用考试的形式来进行校本课程的评价。

5结束语

第2篇:初中科学校本课程范文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与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一系列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所应遵循的整体性原则、突出特色原则以及合理性原则,然后又进一步针对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出了课程开发工作中应注意的两点问题,即:注意纠正对体育校本课程的错误认识、注意提升体育任课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的能力两点,希望能够对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高效开展能够有所启发或帮助。

关键词 校本课程 初中 课程开发 开发原则 注意事项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与否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成效和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等多个方面均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一点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也不例外。因此,本文就针对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与分析。

一、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性的原则

虽然说,初中体育校本课程与国家规定的初中体育课程及地方规定的初中体育课程之间均有所区别,但是这三者并不是对初中体育课程内容的实质性的分割,而仅仅是在课程管理体制上所做出的一种划分方式。因此,在开发初中体育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局限于某个框架或者是某个领域的问题,要从整体出发来看待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树立整体的课程开发理念,从而确保所开发的初中体育校本课程,不但能够与学校课程保持整体和连贯,还能够兼顾校本课程灵活性和特色性的要求,让所开发的初中体育校本课程与国家所规定的初中体育课程和地方所规定的体育课程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

(二)突出特色的原则

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遵循突出特色的原则,主要是指的两个方面:一是,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突出当地的特色。如:当地的民族体育特色、当地的经济文化特色或者是当地的教育特色以及地理环境特色等等,将这些特色性的资源融入到初中体育校本课程体系之中,以使所开发的体育校本课程符合当地的实际且能凸显当地的特点;二是,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突出本校的特色。也就是说,要立足于学校实际,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来有针对性的进行开发,并且尽可能的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体育资源,开发具有学校特色校本课程,使得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也更具特色性。

(三)合理性原则

开发初中体育校本课程要遵循合理性的原则,主要是指,在进行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要能够与国家以及地方的初中体育课程相互衔接、相互融合,且能够在有效衔接和融合的同时,能够起到补充完善的作用,只有这样的课程才是科学的、合理的。除此之外,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合理性原则,还涉及所开发的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问题。具体来说,也就是所开发的校本体育课程的内容,不但要符合本校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能够在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同时,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良好的体育习惯的培养。只有这样的能够将健身性、健心性、教育性和趣味性集于一体的课程内容才是符合校本课程开发要求的、最为合理的内容。

二、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基本问题

(一)注意纠正对体育校本课程的错误认识

虽然近些年来,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学校已经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关注的重点课题之一,而且也进行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实验和研究,但是通过了解却发现,很多学校在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错误认识,这些错误的认识均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成效。因此,为了尽可能的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纠正这些对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错误认知。

具体来说,常见的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错误认识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是,认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就是由学校自行编制体育教材的工作。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只要符合初中体育教学需求、符合初中学生身心特点,且具备良好的教育意义的体育活动均可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例如:少数民族体育活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或者是流传于民间的体育活动等等。在将这些具有特殊的新的体育活动内容纳入初中体育课程体系时,就避免不了要编写新的体育教材。但是这种情况只是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一种,并不能代表校本课程开发的全部,在体育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还有课程选择、课程整合、补充或是拓展等多种方式,不能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就简单的当作学校自行编制体育教材的工作;

二是,认为体育校本课程就是学校所开设的体育课程。体育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体育课程和地方体育课程而提出来的。在校本体育课程中,课程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是学校,其相对于国家体育课程和地方体育课程而言,更具有开放性、特色性以及适应性,更符合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能够更加充分的利用学校的体育教学资源,因此,将体育校本课程当作是学校所开设的课程而将加以局限的方式是错误的;

三是,将体育校本课程与以往的体育选修课或者是体育兴趣课等同起来。对体育校本课程另外一种非常常见的错误认识就是将体育校本课程当作是学校所开设的体育选修课或者是体育兴趣课,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按照传统的兴趣课的方式开设的,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初中体育教学的根本的目的出发,以致于让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失去了其应有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进行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为了注意防止并纠正以上常见的错误认识,学校应注意正确的宣传、指导以及监督。例如:可通过讲座、会议、论坛等多种方式就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进行学习和交流,以实现资源和经验的共享,以提高相关人员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水平,提高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二)注意提升体育任课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的能力

体育任课教师是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参与者,对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开发初中体育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体育任课教师的作用,尽可能的提高课程开发的质量,就要注意体育任课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提升。

要提高初中体育任课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注意树立正确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意识。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体育任课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意识,是影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因素,也是影响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能否顺利成功的关键。因此,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体育任课教师一定要注意树立中缺的校本课程开发意识,应从传统教学内容的消费者转变为生产者,从施教者转变为研究者,只有这样真正从自身观念上发生相应的转变,建立起正确的校本课程开发意识,才能确保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次,要重视课程理论的学习。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实现理论与实践两者之间的有效结合是最为困难的一环,而两者能否进行有效结合又与体育任课教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这一过程中,体育任课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再将其与日常的体育教学实践综合进行考虑,才能实现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效结合。

最后,要重视自身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初中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实际上就是从事研究的过程。体育任课教师作为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重要的参与者,其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会直接影响所开发的课程的质量。因此,针对这一问题,体育任课教师就要积极的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自我学习和提升,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工作,通过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两个途径同时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力求提升自己的校本课程开发水平。

参考文献:

[1] 杨骞,马云昌.校本课程的含义、历史、意义——校本课程研究之一[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1(01).

[2] 甄志平,张芃.试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现代化与人文性趋势[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01).

第3篇:初中科学校本课程范文

1、学生素养:学生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来没有看到学生的打闹、搂抱、说脏话。看到的是学生的文明礼貌,走路静悄悄,几人成行,特别是去运动场上体育课,学生排着队,打折牌子,这个牌子是学生班级名称。静静的,没有吵闹,但是每个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恰逢学校组织实验技能考试。学生排着队静静的在那里等着。这是一种风景,这更是学生素养的高度体现,这一切源自学校课程的开发,源自学校德育大讲堂对学生心灵的感染。

2、家长委员会参与了学生的管理。

在我们进教室听课的时候,看到有家长坐在教室里听课。下课后,对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起初认为是学校的老师,一问,才知道是学生家长。原来学生家长委员会,安排每天有一名家长在学校听课,她说,他们的责任既是副班主任,又是班长的角色。帮助学校管理学生,同时对家长理解学校、理解教师做了有力的沟通。把家庭教育延伸到学校,促进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合力的形成。另一方面,广大家长积极参与学校各项事务,对学校办学行为、教师执教行为进行直接监督,促进了各项育人制度的有效落实。家长和学校一起携手育人,共同筑造出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3、课程开发极具特色。

孩子的归结点是课程。孩子,家庭给予物质营养;学校给予精神营养。成功构建起了“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即“生本化的学科课程”、“特色化的学校课程”、“个性化的活动课程”。课程包括学科课程———素质教育的根基;活动课程——个性特长的保障;特色课程——学校特色的依托整合教材。

教师以现有的教材为基础,整合其他版本教材中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部分,使学习内容更加适合学生。每学年为各学科提供3—5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各学科教师分工合作,共同整合教材,编制出适合学生的教材。整合教材还包括对教材内容进行结构体系的整合。例如,地理学科在学习国家区域地理时,整合为“低纬度的国家”、“中纬度的国家”、“高纬度的国家”三部分。

(1)活动课程:发展学生的个性。

“个性化的活动课程”包括“入校课程”、“国旗下讲话课程”、“主题教育课程”、“班会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社团课程”、“节日课程”、“阳光60分课程”、“演讲与口才课程”、“离校课程”等十大课程模块,成为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重要保障。

(2)特色课程主要指引桥课程。

“引桥课程”是指为学生学习新知尤其是重难点的突破,做好前置知识或背景的铺垫。初一学生的小初衔接、初二学生的“两极分化”、初三学生高中学习的适应不良,都需要搭建引桥解决。“引桥课程”包含三个系列:

一是小初引桥课程。旨在帮助初一新生消除学习的前置障碍,适应初中学习。其基本流程是:梳理与初中学习相关的前置知识—并进行分析—找到前置缺陷—建设引桥课程—实践验证并总结。一般新入校的初一学生会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引桥课程。比如,英语学科中音标的学习就是小初引桥的重要内容。

二是难点引桥课程,破解学习难点,减少“两极分化”。各学科老师给学生搭建的“难点引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从思维障碍寻找切入点,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置于“前置知识”的铺垫之下,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越过“障碍点”。基本流程是:“各学科梳理知识点面向师生调研学习难点研究难点背后的障碍点建设引桥课程实践验证并总结”。比如物理中在讲杠杆原理前,让学生先感知体验一下钳子、压水井等。

三是实施“高中引桥课程”,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在初三为其顺利适应高中学习“搭桥”。学校为各科教师配齐高中教材,各学科教师把与高中学习有关的铺垫,放在初中相应章节中处理,为将来高中学习奠定基础。特别是学校的各种材料,都认真装订,归纳。有封面。

4、社团建设突出。

学校针对学生的特点建立了很多的社团,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特别是学校的绿色环保教育。我们在参观学习中看到了学生在绿色环保中,亲手制作的各种东西,很有创意。

1、抓住了教育管理的领先要素,更新理念,用科学的办学思想统帅学校。住了教育管理的领先要素,更新理念,用科学的办学思想统帅学校。

2、抓住了学校建设的关键要素,发展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3、抓住了学校教育改革的核心要素,优化课程,提高课程建设与实施质量。

4、国家(地方)课程生本化、学校课程特色化、学生活动课程化的路子,逐步构建起“生本化的国家课程、特色化的学校课程、个性化的活动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将课堂与课外、统一目标与特色目标、共性与个性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既保证了课堂的高效,又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5、抓住了提升教学质量的决定性要素,改革课堂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6、教学的根本在课堂,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潍坊市的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很多学校已经构建了自己的“生本课堂”教学模式。

第4篇:初中科学校本课程范文

【关键词】科学;物理;衔接;九年一贯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269-02

1九年一贯制学校科学、物理教材衔接的意义

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学生将在九年内不间断的接受义务阶段教育,如果能在此期间对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学科教学进行衔接整合,必然有利于学生物理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兴趣的养成、学习能力的提升、学习思维的优化。

1.1实践方面,一是能让学生更好的适应初中教学方式和内容;二是为初中教学打下坚实基础;三是为其他学科的教学衔接提供参考。

1.2理论方面,它能够丰富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内容。对初中和小学的素质教育进行通盘考虑,研究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具有重大的价值。

2探索九年一贯制学校进行科学、物理衔接的方法

2.1学科性质的比较。 从课程性质看,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可见,小学科学重在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初中物理注重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2.2课程理念的比较。 从课程理念看,小学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应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应注意学科渗透。;应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教师的不断进步。

2.3课程目标的比较。 从课程目标看,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而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物理,其主要目标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通过科学想象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通过展示物理学发展的大体历程,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2.4内容标准的比较。 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很多内容如力、机械、声、光、热、电、磁等,它们是初中物理的基础,将关系到学生升入初中后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学习物理的心理感受。但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在知识的深度上是递进的关系,初中物理一节课的容量明显增加。可见很多物理知识是以小学科学为基础的,小学科学的扎实基础有助于初中物理的学习。教学过程中难易程度把握不当,不仅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

2.5学情分析。 在小学阶段,学生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形式更感兴趣,小学低年级学生更注重游戏因素,通过娱乐形式达到学习目标。在科学课中,要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活动,在体验中学习。过度到中、高年级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分化,逐渐过度到对学习的内容、对独立思考的作业更感兴趣。初中阶段是中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他们面临着生理与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加之紧张的学习,开始出现叛逆情绪,学习动机开始发生变化,学习积极性明显下降。在学生的学习中,若出现困难就容易产生挫败感,还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打击其自信心。所以初中物理要思考如何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各个方面的能力。

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使学生的学达到最大化。深入的研究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每一个知识点的衔接,这种衔接不是盲目的加深难度,盲目的加深难度会造成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注重基础,使学生能顺利踏上新台阶。

第5篇:初中科学校本课程范文

从教22年来,担任12年班主任,担任政教处副主任、校长办公室副主任(期间,2010年4月至8月挂任区教育局办公室主任助理)、副校长、校长等管理工作15年。平时工作认真,得到学校领导、老师的充分肯定,分管工作及全面工作多次受上级主管部门表彰。一直在教学一线任教,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深得学生、家长及社会的赞誉。2011年5月被区人社局、科协联合表彰为科技工作者标兵,2011年10月被省教育厅、省科协、省文明办、省科技厅联合表彰为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个人,2011年12月被盐都区教育局授予盐都教育2011年度十大人物提名奖,2012年12月被盐都区公安局表彰为治安保卫工作先进个人,2015年1月被市教育局表彰为盐城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个人,2015年4月被市教育局表彰为盐城市优秀校长,2017年3月被盐都区人民政府表彰为区红十字工作先进个人,2017年4月被盐都区委、区政府表彰为区普法工作先进个人。近5年来,2015、2017年年度考核嘉奖。

在长期的一线教学中,本人探索形成了“灵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风格,受到同行和学生的推崇。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手段先进,教学实绩居全校、全区前列,每学年学生课堂满意度均在95%以上。多次在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奖,2015年9月在盐城市初中数学优秀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2015年6月在盐都区中小学教学管理干部课堂教学展评中荣获一等奖,2010年12月在盐都区青年教师初中数学优质课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近5年来,多次在校内外数学教研活动中开设观摩课、示范课、公开课,作专题讲座。2015年9月在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初中数学优秀课观摩活动中执教题为《等可能性》的观摩课,2016年11月在盐都区大冈初中教学发展共同体教研活动中执教题为《平方根》的公开课,2013年11月在区初中数学学科教研基地活动中开设题为《关于数学实验室建立的构思》的讲座,2016年5月应邀在盐城高等师范学校开设题为《教学媒体的使用应适时适切》的讲座。

本人注重教学研究,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领衔全省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初中数学实验课程基地”项目建设,大胆探索数学实验课堂教学模式,在全区推广并产生广泛影响,学校被评为“江苏省课程建设优秀学校”。《初中生世界》、《江苏经济报》等新闻媒体来校调研,进行专题跟踪报道。2014年,教学设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在江苏省第九届“蓝天杯”教学设计竞赛中获二等奖;2013年,课件《角》在盐城市“电信天翼杯”教学课件征集比赛中获二等奖。近5年来,有多篇,《利用HP Prime图形计算器探究中点四边形》发表于《数学之友》,《深刻理解教材 践行“用教材教”》发表于《初中教学研究》,《经典试题魅力无穷》发表于《中学数学》,《追求理想的教学生态——一节数学实验课教学片段的反思》发表于《学苑教育》,《从命题视角谈“并列”问题与“递进”求解》发表于《中学数学》,《浅谈初中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切入点》发表于《基础教育论坛》。主持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期课题《在数学实验中提升学生探究能力的研究》和盐城市“十二五”教育科研课题《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研究》,均已结题。作为课题核心组成员参与研究的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初中数学课堂互动策略的研究》已结题。

第6篇:初中科学校本课程范文

关键词:中等师范教育;近现代;北方地区

从1897年我国第一所新型公立师范学校“南洋公学”中的“师范馆”成立至今,中国的师范教育已经走过了一百余年的发展历史。然而随着师范教育的改革,中等师范教育在学制与课程设置等方面几经变化,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等师范教育的发展与变化可以比较清晰地从几个学制中呈现出来。

一、中等师范教育在学制上的变化与发展

早在1902年的《奏定学堂章程中》,师范教育系统得以正式确定,但尚未成为独立的系统,而是附设于各直属学堂。其中,中等师范附属于中等学堂。然而,该章程并未真正实施。1904年颁布的“癸卯学制”,则正式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近代师范教育体系。设立初级师范学堂,与中学堂平行,修业5年,培养初等、高等小学教师;还开设一年或十个月的简易科。民国初年(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师范学校分为预科、本科一部和本科二部。预科修业一年,本科第一部收高小毕业生,修业四年;第二部收中学毕业生,修业一年。……新中国成立后,三年制师范学校、三年或四年制初级师范学校并存,至80年代中后期,一些地区事办了有大专性质的培养小学教师的师范班,但学制并不统一。

可以看出,我国中等师范学校自创立以来,在学制上多采用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模式,以满足不同时期对师资的需求,而中师的体系呈现了定向型的特点。北方中等师范学校在学制的设定上与全国学制基本相符,但由于地区间发展需求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中等师范学校在就学时间长短和办学规模等方面略有不同。

晚清时期,小学堂初步建立之时,教师多由科举制度产生的教习和洋人教习担当,对合格的新教师的需求十分迫切。在民国初年,对师范教育的重视在壬子癸丑学制中可见一斑,中等师范教育在其中也有所发展。山西两级师范学堂先后更名为山西省立太原师范学校和山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宁夏,为发展蒙回国民基础教育,于1919年创办了蒙回师范学校。

20世纪20年代初,教育界产生了关于师范教育独立存在与否的争论。建国后,师范教育仍然得到了重视。在北方,20世纪80年代后期,如北京等城市出现了大专层次培养小学教师的机构,但北方许多地区如黑龙江省、河南省等在“九五”期间,其中等师范教育层次才开始上移。

二、中等师范教育在课程上的变化与发展

关于中等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根据不同时期的相关章程其设置也有所不同。虽然在不同时期均有统一的章程对中师学校的课程进行了规定,但在北方地区,不同学校所设置的课程仍然与统一的章程中所提到的课程有所出入,且学校与学校之间所设置的课程也有不同。

清朝末年,初级师范学校完全科的课程共12门,包括“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教育学、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习字、图画、体操”。宁夏的中师学校的课程则与上述12门课程基本相符,有格致、图画、地理、教育、历史、体操、数学等。一些地区的学校根据自身需求,在课程门类上有所增加。如,北京的京师第一师范学堂,课程除包含修身教育、国文、中外历史、地理、算学、图画、体操外,还设立了心理、格致、手工、音乐。官立的内、外城传习师范所,除上述12门课程外,另外还包含教育类课程,如论理教育原理、心理教授法,以及管理法等。由山西省都督阎锡山在太原创办的省立国民师范其课程中另设立了武术一门,并对学生实行军事化教育,为后来山西培养出了一批革命人才,其课程设置应地方之需要,颇具地方特色。

民国初期,教育部公布的《师范学校规程令》中,中等师范教育课程的门类相较之前有增有减。本科一部课程与初级师范学堂的完全科相比,取消了读经讲经,增加了手工、农业、商业、乐歌。本科第二部即原初级师范学堂简易科在课程上则增加了读经讲经、博物、农业、乐歌,取消了地理、历史。至20世纪30年代,中等师范教育独立体系得以恢复,此时师范学校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课程有:公民、国文、历史、地理、算数、物理、化学、生物、体育、卫生、军事训练、劳作、美术、音乐、伦理学、教育概论、小学教材及教学教法及小学行政实习等科。此时的课程设置较为全面,力图平衡重视教育中的学术性和示范性。

建国后,中等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经历了基本定型、第二次强调学术性而弱化师范性的倾向、纠正“左”的错位进行调整、时期的混乱,以及改革开放后的日趋科学这样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

除设置上述课程外,不论是建国前还是建国后,各个时期的中师学校都十分注重实习,将实习作为教育类课程中重要的一门。

三、中等师范学校的发展

自中等师范教育产生以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一批批各具特色的中等师范学校或具有中等师范性质的教育机构。但由于历史时代需求的变化,绝大多数中等师范学校并没有延续至今。

由于中等师范学校在晚清和民国时期多为迅速培养师资以满足新式学校对教师的需求等多方面原因,中师性质的学校或机构大多数仅短暂的存在于某一段历史时期内。如,宁夏蒙回学校的师范班,成立于1921年,于1930年停办。另外一部分中师性质的学校则经历了或改组或合并的命运,逐渐的消失在时代的洪流里。清末山西最早的师范学堂是1905年设立的太原师范学堂,翌年,改名为山西两级师范学堂;至“中华民国”成立后又改为山西省立太原师范学校,后又改称山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青海省的国立西宁师范。然而,大部分中等师范学校并非能像国立西宁师范一样有着改组或合并的记载。尤其在20世纪80、90年代后,伴随着三级示范向两级示范的过渡,中等师范教育逐渐式微,概念上也变得更加模糊不清。

在回首中师走过的百年历程时,我们既要看到中等师范学校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的必然性,也要正视它曾经对教育的发展起到

的重大作用,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全面、深入地把握中等师范教育,进而更好地探索未来。

参考文献:

[1]陈青之.中国教育史:下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马啸风.中国师范教育史.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7篇:初中科学校本课程范文

关键字:生物双语教学校本课

【中图分类号】G633.9

现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小学生加入国际学校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多,英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的现状是:英语教学的效果差强人意,英语教学费时效低的现象值得引发我们的思考,培养具有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英语人才成为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双语教学的实施可以尝试改变第二语言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英语习得环境,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结合我校“育”中西“文”化的办学特色, 在育西方文化的这部分特色中,我校于2011年申请了“创建育文特色双语教学”的省级英语实验课题,作为课题的参与者,在近两年的时间当中,依托校本课,进行了初中生物双语教学的实验与研究,在这段时间当中,摸索着前行,从中获得了不同于以往的教学体会,现简述如下:

一、初中生物双语教学的开设模式

初中学生英语的基础相对较弱,如果直接在正常生物课堂上进行双语教学,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同时,正版国外生物教材的教学内容与我们正常教学中所使用教材的讲述内容也不尽相同。如果仅仅是在课堂上将生物学科上的几个重要概念的英文单词教给学生,这违背了双语教学的初衷,也失去了双语教学的意义。为了既让学生到能够感受英语的教学氛围,同时也不影响正常的生物学科的教育教学,我们决定在生物学科教学这方面,以校本课的形式进行双语教学,目的是在保证升学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做到“减少学科损伤,保持一定规模,达成输入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每周一节的生物双语校本课,让学生逐渐感受到生物双语的氛围,同时逐渐往正常课堂上的教学内容靠拢。逐渐实现生物学科上真正的双语。

二、初中生物双语教学的教师培训

随着近年来教师水平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具备了双语授课的能力,但这仅仅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系统的培训和训练,规范双语教学。因此,学校特别注重青年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的培训和提高,将青年教师推到双语教学的第一线去锻炼。学校依托高校,聘请高校教师和外籍教师,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方法对我们这些年轻的双语教师进行双语教学基本技能的强化培训。实行教师专、兼职结合,校际流动,盘活教师资源。同时,将学校的骨干英语教师吸收进来,作为双语教师的培训教师,及时对双语教师在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一对一辅导。学校要求我们每位双语教师每天必听一节英语课,学习一节课、每周听两节外教课,英语教师每周会有2节英语专业知识培训课。通过以上的培训工作和学习安排,我们双语教师迅速克服了张不开嘴说英语,语音语调不标准等问题。同时,一份周教学反思、一份好的学科教学设计、每月上一节校内公开校本课;每学期写好教学计划、总结和学科语言输入细目表让老师们在研究-实践-反思-再设计-再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提高。通过英语教师和双语教师的合作,通过双语词汇与英语课本词汇的融会贯通,有效扩大了学生词汇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初中生物双语教学的教学内容

既然是以校本课的形式开展双语教学,可以打破升学压力的束缚,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热爱生物,热爱英语的角度出发,进行生物双语校本课的教学。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大大放开,依托于国外的原版教材,选取适合初中生理解的教学内容,并且尽量靠近教材。同时,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观看和生物相关的英文视频,如:生命脉动(life)等。视频的内容是英文的,同时配有中英双语字幕,这样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来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和双语环境,培养学生利用英语表述生物学知识的能力。

四、初中生物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往往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生物学中有许多专业术语,对用初中的学生来说,这些专业术语利用汉语呈现已经有一定的难度,现在需要将这些术语再转换成英语传授给学生,应当说学生学习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既然是以校本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少去了期末考试的压力,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寻找适当的方法降低教学难度,让学生们逐步地熟记这些专业术语的表达方式,可以不用记忆,认识即可。例如,每节课可以先将本节课所要讲授内容当中的关键词(key points)用英文的形式呈现出来,先让学生掌握核心词汇,之后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深入的加进英语的深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慢慢适应英语环境的教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至于一下子由于听不懂,难以理解而失去参与这门校本课的兴趣。事实证明,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很容易接受的,现在生物的双语校本课已经成为本校学生选课的热门科目。

五、初中生物双语教学的评价方式

在双语学科建设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迷茫到清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双语教学评价”作为双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双语学科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双语学科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之一,它对学科双语教学的发展起着推动和导向性的作用,也会直接影响到双语教育的实施和发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主动学习,主动尝试使用英语才是进行双语教学的真正目的。那么作为校本课的开设方式,评价方式不比采取严格的试卷考核制度。可以留出大量的时间,空间,通过任务型课堂的教学模式,最后采取小组展示的方式,鼓励学生用英语去表述自己在生物双语课上所得到的收获,可以是用英文讲一个小故事,也可以谈谈你自己的感想,也可以是其他的,总之,评价标准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只要让学生能够张开嘴说英语,张开嘴说和生物相关的英语,就是我们教学当中的初步成功。

第8篇:初中科学校本课程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从日本初等教育课程的设置、学习内容,达到的目标等方面着手,探讨其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教育,最终看我国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从古至今,不论人类进化到何时、物质文明发展到何种程度,教育都必须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健全的人,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先教做人,然后才是做学问。

一、日本初等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一)日本的初等教育

日本的初等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15世纪以前的日本,由寺院承担对贵族或武士的子女的社会伦理教育。从16世纪左右开始,随着商业的发展,出现了教富裕商人的子女读书、写字、计数的教育设施,这就是后来的「私塾。1868年的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小学教育受到高度重视。在政府的奖励下,1875年,日本全国各地建立了25,000所小学(该数字相当于今天日本小学的数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开始实施小学6年、初中3年的义务教育制度。「国民的培育,这是日本近代小学的教育目标。

(二)课程设置

日本小学的课程由学科、道德教育、特别活动三部分构成,几乎涵盖了学生在校的所有活动内容。教育课程按照周密的计划如周课时安排表、日课表等有序进行。各种常规活动在学年初就预先计划安排到月日,形成制度化。各学科包括国语、社会、算数、理科、生活、音乐、图画工作、家庭、体育、道德、特别活动。总之,日本新的教学大纲,在培养儿童的自己学习、自己思考的能力上,在发展儿童的个性上,在建设特色教育,特色学校上都有新的改善。

(三)传统文化的体现

1、道德教育

“道德时间”是日本学校特有的一种道德教育课程,主要讲授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公德品质和做人的道理。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开设到初中毕业,是中小学教学内容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这种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采用讲授、讨论阅读、交流、视听、角色扮演和实际锻炼等教学方法,在道德教育中发挥主渠道作用。

日本学校中各学科教学也承担道德教育的任务。国语科培养语言的实感和尊重国语的态度,文学性的教材也要挖掘道德教育价值。数理学科则通过归纳推理等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活态度,提高道德判断能力。音乐和图画科,一方面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情操,另一方面,艺术家们的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及对生活、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会引起学生的崇敬和模仿,发挥出比抽象的说教大得多的道德力量。因此,各学科的教学已注意到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特点,有意识地进行德育渗透,发挥综合教育作用。

2、培养集体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

“特别活动”其目的、内容、形式类似我国的第二课堂或课外活动,是学校教育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如,小学的特别活动有:学生活动、学校的例行活动、班级指导;中学的特别活动有:课外学习室、学生会活动、俱乐部活动、学校的例行活动。其目的是促进学生集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社会意识,培养自主的创造能力、自我表现能力、发展个性。

3、文化建设

通过开展摔跤、柔道、剑道等国际知名的传统体育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竞争、拼博、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另外对学生进行书道、茶道、花道、雕刻、古典音乐、交响乐等传统艺术、古典文化的薰陶,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协调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及提高道德修养水平。

从以上可以看出,日本初等教育的内容是整体化和序列化的,他们既有较强的统一性,又有明显的层次性,最终建立大德育的社会教育体系。大德育的概念是对学校教育的扩充,是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在内的道德教育的总称。日本文部省认为,过去过分依赖学校教育,致使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功能明显下降。从教育范围来看,社会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广泛,它不仅担负着对成年人进行终身教育工程中的品德教育任务,而且还配合学校加强对在校生的品德培养。对中、小学生都要求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努力、追求上进、诚实、勇敢、有责任感等基本品质。

二、我国的初等教育

虽然我国对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重视,不断用行政手段推动中小学开设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课程,但是面临层层升学压力的学校、学生和家长更侧重文化课的学习。以下仅以长春市某所重点学校的一周课程设置来做说明。

一周共40学时,上午、下午各四节课,其中与小升初密切相关的课程数学8学时、语文10学时、英语6学时,其他还包括体育2学时、音乐2学时、品生(品德与生活)2学时、心理健康2学时、安全1学时、美术2学时、科学2学时,每周还有两学时的文体活动时间,所有课程都以理论讲述为主,学校到老师对不同课程的重视程度完全不同。

值得一提地是该学校要求低年级学生背诵《三字经》,主要是以识字为目的。不可否认《三字经》是一部很好的启蒙教材,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儿童推荐的一种启蒙教育教材。在学习过程中不是简单的诵读,而是将里面的内容具体化,编成动作,通过教师示范,学生仿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儿童在识字的基础上掌握其中的道德规范,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调节适度,能身心健康地生活。有自己的目标、有理想、有勇气,有踏实地干到底的意志。重视自律精神,独立思考,具有责任感。发展个性,以求充实人生。

三、小结

在日本的小学,课程设置更注重学生的动手做事、集体主义的能力,包括参加家务劳动作为作业,学生自己分配午餐等。学校在举办各种活动时还邀请所在社区的人们一起参加,让孩子们有机会与地区社会进行接触。同时,学校努力扩展儿童教育的范围,例如引导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或是举办报告会等,以促进相互沟通并培养孩子们尊重人权、爱护他人的心灵。小学开始为期一个月的晨跑,要求每一个学生只穿单衫短裤在操场上跑,学校的工作做得非常细致,要求家长每天一早测量好孩子的体温,是否同意今天让孩子晨跑,从小就培养孩子耐寒抗冻。

我国在2006年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当国家的政策明确之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如何在中小学推行与落实传统文化教育。今年初由教育部倡导的京剧进课堂活动已经在全国22所学校试行起来。教育部部长周济表示京剧进校园是为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经济发展促进教育事业进步,反过来教育进步能够更好的服务经济发展。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系统,每个学校可以独立自主地开发基于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也可以

开设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课程。我们的目标是在发展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推进素质教育,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最终培养有道德、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第9篇:初中科学校本课程范文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在区教育局的直接领导下,我科室围绕《区教育局XX年年工作要点》确定的工作任务,以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突出“发展”,把握“优质”、“均衡”为关键。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圆满地完成了如下任务:

在区教育局的直接领导下,中教科全体人员,自觉加强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保证学习时间,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在学习中,特别是在“创建‘三型’科室、争当‘六型’干部”活动的研讨中,使我们认识到:工作和学习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学习是工作的新形式,学习成为每个成员愿意做的事而不是被迫做的事,要注重学习和工作的融合,将学习的责任置于科室的管理系统中,成为每个成员的共同职责。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切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围绕《区教育局XX年年工作要点》确定的工作任务,以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突出“发展”主题,把握“优质”、“均衡”关键,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圆满完成如下任务:

一、积极推进初中课程改革

XX年—XX年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始,全市初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义务教育课程实验。为搞好初中课程实验我科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分阶段实施的任务和主要措施。通过加强管理、深入调研、具体指导、实施监控等措施,确保初中课改平稳起步,健康发展。做到:

1、领导重视,制度保证。各个校长都十分明确课改实验的重要意义,明确自己是课改的第一责任人,都能把新课程改革工作作为学校重中之重工作来抓。从各校教学管理制度来看,均能较好地执行并落实《XX年—XX年学年天津市课程计划》的课改课程计划,并结合学校的实际,合理设置、安排课改年级课程,并认真实施。

2、师资培训落到实处。新课程的改革,教师培训是关键。各校均能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教师在实验新课程前除了接受集中通识理论培训、新《课标》培训和新教材等培训外,一些学校还利用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学习《走进新课程》和《新课程与教育评价改革》等书籍,通过学习有关文章,观看音像资料,辅导讲座,举行专题讨论等形式,广大教师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转变,并在教学实践中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逐步转变教学行为。

3、完成新课改的调研报告。中教科要求各初中学校一定要做好新课改实验的各项工作,制定本学校的实施方案,加深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扎实搞好此次实验。为此,主管刘金生局长带领有关人员经常深入到各校的教学一线,听课、评课,指导学校教师进行好新课改实验。在此基础上,中教科完成了本阶段新课改实验的调研报告。

4、认真指导积极反馈。在深入对各学校新课改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不同情况分别进行必要的指导,特别对新课改实施不利的学校提出整改意见,并召开教务主任会进行新课改的交流。

二、招生工作

(一)初招

在市教委中学处的指导和区教育局的直接领导下,根据津教委中〔XX年〕20号文件《XX年年天津市初中招生工作意见》的精神,我们在初中招生工作中,围绕教育争创一流的发展思路,坚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公平的原则。做到整个初中招生工作要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为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环境,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确保了适龄小学毕业生依法,按时,就近免试升入初中;确保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入学率达100%;使XX年年初中招生工作圆满结束。并完成七年级建籍工作,基本情况如下:

今年我区小学毕业生共3687人,录取3558人,其中基础学籍2807人,在津借读751人,回原籍129人;初中入学率达100%。

国办学校录取情况:录取2656人,基础学籍2070人,在津读586人;体制改革实验学校:录取740人,基础学籍668人,在津借读72人;民办学校:录取162人,基础学籍69人,在津借读93人。

(二)中招

在市中招处的指导和区教育局的直接领导下,我区的中招工作,指导思想明确,政策把握准确,解决问题及时,工作规范有序。使招生工作有利于初中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化,促进高中阶段教育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树立了教育的良好形象。

1、中招前期准备。在中招前期准备的工作中,由于事务种类多、且任务急,往往需要科室成员间的合作,我们积极提倡互相协作、互相支持、主动补台的集体主义精神,坚决反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文过饰非的狭隘自私思想,做到遇事不推托、有困难敢承担,保证中招工作计划的落实。

(1)完成全区初三毕业生3840人的基本信息采集与复核,并及时上报考试院。

(2)及时检查全区初中校初三毕业生体育考核情况,巡视考点26个,保证初三毕业生体育考核顺利完成。

(3)完成了学生信息采集数与中考报名数、注册报名数、回户籍区数、毕业升学加分人数市、区、校的三级核对。

2、中招考试考务工作。我区共有2717名考生,安排四个考点,共93个考场。东丽中学为第一考点,有36个考场,考生1059人;程林中学为第二考点,有15个考场,考生437人;四合庄中学为第三考点,有20个考场,考生583人;军粮城中学为第四考点,有22个考场,考生638人。

为保证中招考试规章制度的落实,对考务人员实行责任制和责任事故追究制。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考点负责人、考务人员进行岗前业务培训,对学生进行考风考纪教育和安全教育。确保考试安全与公正。做到考试管理滴水不漏,试卷安全万无一失。

评卷工作认真,评分合理,学生成绩无差错。如:申请核查分数考生92人,共195科次,经核查考生成绩无误。

完成各校、各学科中考成绩统计(见附表)。中考成绩取得进步,总平均分:464.98,经核算总平均分比XX年高1.52分。

3、中招录取工作,基本情况如下(不含外地生):

本区报志愿学生数为2437人;本区国办高中录取1148人(其中计划生817人、择校生273人、自主生58人);本区民办高中录取352人;外区民办高中录取27人;市示范性高中录取14人;五年一贯制录取52人;艺体类录取25人;中职类暂时录取707人(职业学校正在办理招生调剂补录手续)。截止目前高中阶段录取率为95.4%,比XX年(94

.1%)提高了1.3个百分点。

三、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1、加强学籍管理。完善学校对学生变动情况的季报工作和学籍管理工作,实行报告制度,提高了初中学段巩固率、合格率,严格控制学生辍学,解决好弱势群体和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确保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年巩固率达98%。

2、加强毕业班建设。树立正确的毕业班工作指导思想和正确的质量观、人才观,坚决纠正以牺牲巩固率为代价,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做法,确保初、高中毕业班反映素质教育水平的各项质量指标稳步提高。

为加强中、高考的复习教学管理工作,对学校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要求学校复习教学必须讲究方法,根据不同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可以采用不同的复习方法和环节,提高复习效率。复习教学中应做到:

⑴把握好《大纲》或新修订的《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⑵要夯实基础知识,注意知识梳理;⑶要强调落实,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⑷掌握正确的答题方法,提高答题能力;⑸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制定了我区《XX年年初中毕业班毕业考试工作安排》,指导各校制定初中毕业班考核工作实施方案,使05届初三年级的毕业生,实现毕业合格率100%。

3、搞好会考考务工作。认真贯彻市教委《关于改革与完善天津市普通高中会考制度的意见》(津教委中〔XX年〕30号)文件的精神,适应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新情况,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全局,积极稳妥地组织高中会考,使会考工作有利于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制定XX年年会考工作方案:1份。

参加会考人数:4227人;学科:9科;考点:2个。

XX年年1月份会考和重考报名工作已经完成,本次会考包括高三政治、语文、英语的正考以及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的重考,还有高一的信息技术的考核报名,涉及到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报名情况较复杂,工作量较大,但在中教科人员的努力下顺利完成了高中会考的报名工作。经过统计高三正考人数为2283人,重考为1693科次,高一信息技术的考核的人数为2174人。

4、注重课堂教学创新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优化教学过程才能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中教科在局领导的指挥下,与教研部门密切合作,以英语课堂教学现场会为切入点,加大教育教学管理力度,特别加强对日常教学各个环节(包括教研、备课、上课、作业、检测、辅导等)的指导和检查,确保教学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通过英语课堂教学现场会的展示,不仅加强英语学科校本教研交流,促进改变英语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学校进行教学方法、学习指导方法和评价的改革,注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推动学校努力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切实把着眼点放在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上。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完成了提高教学质量的调研报告。

四、促进民办学校健康发展

1、民办学校复核与换证。根据《东丽区教育局XX年年工作要点》中提出的“科学规划民办学校建设,提高整个民办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目标要求,我们本着积极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工作宗旨,在民办学校复核与换证的工作中,以《民办教育促进法》为准绳,依据《天津市民办学校设置标准》,对民办学校的办学情况进行了认真的复核检查。换发新证的学校6所,要求进行整改暂不换证的学校5所,新增2所。

2、进行了民办学校办学规模调查。截止目前在校生4468人,其中初一919人,初二875人,初三801人,高一674人,高二490人,高三709人。

3、为使民办学校逐步走向规范化管理,我科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起草了民办学校章程(样稿),将要求各民办学校参考样稿,尽快制定、完善学校章程,经区教育局核准后,按章程依法自主办学。学校应通过制定章程,明确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组织机构,划清学校内部机构之间职、责、权的关系,加强对学校的监督、管理,实行依法治教,建立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

五、职业教育

在《东丽区教育局XX年年工作要点》中,针对我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条件下,结合我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城镇化建设的进程,提出要加快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发展。为此,我科在管理上特别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强化专业技能教学的要求,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使学生得到专业技能训练,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完成如下工作:

1、落实了东丽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批复。

2、协助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申报市级重点专业。

3、承担了专业教师(综合类)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4、推进学分制实验工作,协助学校制定试行学分制的专业教学实施方案,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和办法等。

5、完成职业学校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和职业教育十佳校长的评选工作,评选材料已经报送市教委职教处审批。

六、其他工作

1、加强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开设好中学各学段的信息技术必修课和选修课。按照市教委中学处《关于实施天津市XX年年七年级信息技术考核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组织了我区XX年年七年级信息技术在线考试。搞好以在线考试、电子学习档案袋和电子作品为基础的综合评价研究,切实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2、积极推进民族团结、国防安全、减灾、消防、等专题教育活动,在市级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课评选中有三位教师分获一、二、三等奖;在人民防空教育活动中,有三人获得市级先进称号。

3、组织教研室、高中校有关人员参加天津市教委举办的示范性高中软件建设系列展示交流活动三次。

4、遵照教育局的指示精神,我科在认真调查研究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根据管理工作的职责,初步拟订“十一五”规划分析报告。

5、在市教委语民处的组织下,中教科人员作为评估员对东丽、西青、武清三个区的九所学校进行了语言文字示范校的评估。

6、协助教育局办公室召开全系统关于“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会,会上有三所中学介绍了经验,另有三所中学的经验材料以书面的形式进行了交流。

总之,我科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本着服务基层学校的原则,对各基层学校进行科学的指导和管理,树立科学发展观,发挥科内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认真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