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培训辅导范文

心理培训辅导精选(九篇)

心理培训辅导

第1篇:心理培训辅导范文

非常有幸我参加了胶州市班主任心理辅导技能培训,为期五天的班主任心理学习结束了,这次培训是面向胶州市中小学教师就心理咨询方面进行的培训,通过这次培训,我先后学习了林春老师培训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和郭勇老师的心理咨询培训,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深刻体会到,要做好学生工作,仅仅依靠满腔的工作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讲究学生工作的艺术,这种管理的艺术可以具体附载到研究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上。在这次学习中,我感受的最大是,这次培训我有了自己的教学经历,专家老师提到的案例感到非常的熟悉,因此,我的学习兴趣是很高的,感受也是很深刻的,具体为:

一、不要过多的、过早的给孩子贴标签。

某个同学“上课不注意听讲、作业不认真、差生等”,往往就给孩子贴上某种印象标签,学生长期就认同了,达不到转化教育学生的目的,相反的,我们应该是去赞赏他,激励他,正面引导,塑造孩子的积极观念,消除消极观念,在孩子来说形成一种心理暗示。不能恶语批评嘲笑孩子。孩子是夸大的,表扬大的。对于问题学生,要引导他们去发现自己的优点、长处。

二、老师、家长要学会倾听,处理学生问题不能简单粗暴。

1.全神贯注地听。 2.不仅用耳听,也要用心听;3.要有所分析的去听。

教育孩子要善于等待,多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百千次的呵斥责骂,不如一丝的情感触动。

三、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注意的方面。

1.一定要把自己定好位,自己就是老师,不是家长。譬如有的家长说,把学生交给您,打也行,骂也行,作为老师,千万不能这样认为,千万不能越权,避免给自己带来麻烦。

2.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多表扬、鼓励,少批评。

3.教育方式上要注意,不要在其他人面前批评孩子,给家长说话要注意,要婉转,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不要人为地与学生制造湾沟。

4.教育要用语言,不要用肢体语言,更不能暴力及暴力语言(讽刺、挖苦) ,对异性学生不要用肢体语言,孩子们都很敏感。

第2篇:心理培训辅导范文

论文关键词: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讲座式辅导;团体辅导

然而,我们在总结一些学校的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方式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之后,会发现目前的培训模式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那就是讲座式。讲座式的心理培训有一些特点,如:参与培训的人数多,多采用大班化教学(全市或者全县的班主任召集在一起,在教室或者报告厅中进行);培训教师大多坐在讲台上,班主任面向讲台而坐,听教师讲课;培训耗时短、信息量大;培训往往以传授知识为中心,采用理论讲授、举例说明等方式向班主任传授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等等。

这样的培训模式背后实际上存在一些有待商榷的地方。的确,班主任在培训中可以获得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但这种培训模式缺乏体验的过程,缺乏内心体验的支撑,与自身的内心感受相脱节,这样教师所获得的知识就不是活化的,难以在实践中有效运用。这样的培训方式可能效果会比较差,而且容易造成班主任对培训的认同度低,进而挫伤班主任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当然,导致培训低效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而就培训活动自身而言, 讲座这种单向信息传递式的培训模式无法满足班主任的多元需求是重要原因之一。总而言之,就是讲座式的培训并不能在很大程度上让班主任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在其身上发挥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是重体验,不重讲授。很多内容只有通过自身真正的体验才能感受到它的益处,而讲授的培训方式似乎很难做到这一点,但团体辅导似乎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新方式。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方式,即由辅导者根据个体问题的相似性组成团体,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等,促进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自助的过程。团体辅导的特色在于培养人的信任感和归属感,由对团体的信任延伸到信任周围的其他人,由对团体的归属感扩大到对学校、社会及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要做好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中的团体辅导,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团体辅导的环境有关怀性

团体辅导最好采用小班化教学,以活动室作为培训场地,而且活动室的布置要有别于班主任平时的工作环境样式,培训教师可与班主任一起或坐在椅子上围成一圈,或席地而坐。培训教师在刚开始的时候可以设置暖身活动,让大家在轻松的游戏中营造亲切、友好的人际关系。培训教师可以在课间给班主任准备点心,班主任也可以主动带点心与大家分享,让彼此之间充满温暖与关怀。为缓解学习疲劳,培训教师或班主任可以在培训中间穿插组织各种放松活动或游戏。通过这些措施,培训者与班主任可以一起营造富于人性关怀的培训环境,形成一个互相支持的、安全的心灵成长团体。

二、团体辅导的目标有针对性

在对班主任进行团体辅导时,辅导目标的确立以及活动方案的设计都必须考虑到班主任群体的特点。除了按照团体辅导的理论形成团体、建立团体信任、学会团体合作、结束团体外,还应重视情绪管理、爱心训练、班级管理、学生观培训等几个方面,比如可以利用循环沟通宣泄情绪并学会倾听,进而学习合理情绪理论;可以利用脑力激荡或热座的方式,发挥团体力量解决班主任在班级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扰;可以利用积极赋义,给所谓的“学困生”的缺点赋以积极的意义,使自己从感情上接纳他们,进而理性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他们。班主任团体辅导,可以提供面对自己的机会,使他们发现内隐的自我,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三、团体辅导的理念以人为中心

在团体辅导中,人成为关注的中心,每一个班主任都不会被忽略,培训过程成为班主任思考、体验、行动的过程,成为班主任心灵成长的过程。

团体辅导以引导班主任自我觉察为主,引导班主任学习专注、聆听、同理、尊重、澄清和具体化等心理辅导技巧的同时,注意激发班主任思考,巧妙碰触班主任的内心世界,引导班主任反思自己,看清自己的盲点,避免自以为是的“帮助”。通过建议班主任每天做反思作业,引导班主任主动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引导班主任借助心理投射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即当自己对别人的心理加以揣测、判断时,并不意味着一定能真正反映对方的真实想法,或许自己认为对方存在的问题实际上却是自己的问题,是自己心理的投射。

在团体辅导时,培训者应引导班主任投身其中,敞开心扉,充分地分享交流。每一主题的教学活动都少不了每个人的积极参与、个人感受的交流分享这些重要环节,而交流的形式又有小组间的交流与全班交流等不同形式。这些环节的重要作用在于,通过每个人的分享交流,可以展示不同人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看法,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不同心态,以便真正做到将心比心,用心灵感受心灵,真正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问题,真正去理解他人。

四、团体辅导的学习注重体验

第3篇:心理培训辅导范文

关键词:辅导员;培训;教育工作

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的现状

当前,在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影响了高校辅导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因此,为了培养好辅导员队伍,应加强高校辅导员培训的针对性。目前辅导员的专业化培训还处于探索阶段,就其科学性、系统性等尚不能完全适应辅导员队伍建设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辅导员培训形式和内容单一。目前在各个高校进行的辅导员培训主要形式是大班理论灌输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其优点,能够让辅导员的深化自身理论以及扩展知识。但该模式重理论灌输轻启发教育,互动教学采用也不够,致使一些“案例教学”的教学环节辅导员不能够普及到自己日常工作中,培训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从培训的内容上来看,辅导员培训也存在重理论知识轻实践的问题。其一培训内容脱离工作实践的需要,对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中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涉及较少,类似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学习考察等拓展培训机会更少。其二培训内容较狭窄,对辅导员分层次分阶段的适应性引导、职业能力提升、研究意识和研究方法的培养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难以适应辅导员工作和自身发展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高校辅导员对培训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2.辅导员培训体系不完善。培训体系是指培训理念、制度、途径、内容、方式方法的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系统。现在我们国家辅导员培训体系不健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辅导员培训机构不健全。目前高校辅导员虽有部级、省级和校级三级培训机构,但他们没有建立科学规范的层次和体系,这就造成职责不清、分工不明,导致出现培训内容重复或缺失等现象。第二,辅导员培训内容不系统。当前辅导员的培训主要针对辅导员的常规工作开展,基本限于岗前培训和零星的工作培训,且没有一个完整的分层分级的内容体系,仅停留在对岗位职责的一般介绍、常规工作经验总结以及政策、规定的诠释上。

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的必要性

高校辅导员培训关系到高校辅导员能否成为专业人才、关系到辅导员个人的职业发展,最终关系到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1.专业化培训是辅导员成为专业人才的需要。现在高校入校新生都是“90 后”。笔者总结了一下现在的“90后”思想具有以下一些特点:认知观念多元化;道德标准出现层次化;心理问题日益“现代化”。同时我们也知道现在大学生群体的学业问题、情感问题、网络成瘾问题、经济困难、就业压力等多重原因,使得高校辅导员工作日益艰巨和复杂,这对教育人、引导人、服务人、管理人的辅导员工作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所以,辅导员是需要不断学习,需要在思想、知识、理论等方面不断进行大脑的革命。

2.专业化培训能帮助辅导员形成正确的职业观的需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提出的“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这个表述中,实际上明确了辅导员的宏观职业定位和微观职业定位,宏观角色定位是:辅导员队伍属于教师队伍;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微观定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日常管理者;学生的人生导师;学生健康成长的朋友。依据这一表述,我们可以将辅导员的身份定位予以明确:“政治辅导员”、“教师和管理者”、“教师、管理者和服务者”和“行政人员”。辅导员的职业角色是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导师、大学生文明修身的引路人、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设计师,是学生政治上的引路人、生活中的贴心人、心理上的疏导者和学业上的指导者。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正确地认识“辅导员”这一职位。辅导员是“奶爸”、“奶妈”、消防员、杂务员、医生……辅导员在高校的地位低下,被人瞧不起,以至久而久之自己瞧不起自己,觉得低人一等。新任辅导员对自己的职业更不能正确认识,很多都把辅导员当作职业的跳板,或是留高校的一个途径。通过培训,从业人员可以对辅导员的职责和角色的扮演有正确的认识,培养和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3.专业化培训是建立一支合格的辅导员队伍的需要。新形势下,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益纷繁复杂,如何教育青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要求加大辅导员在职培训力度,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增强他们适应新形势、战胜新挑战的能力。2006年,教育部在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要“逐步构建一支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队伍”。高校辅导员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包含三层含义:一是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并达到职业化的基本要求;二是高校辅导员工作应成为一种职业,保持辅导员队伍的相对稳定性,逐步建立辅导员工作的进入、考核、晋级、淘汰等机制;三是应规范高校辅导员的继续学习和培训机制,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的特点对辅导员进行定期的考核和淘汰。

三、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的策略

1.树立合理观念,正确认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什么样的辅导员队伍,如何去建设这样一支队伍,核心的问题是要有正确的理念指导。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培训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培训结果。培训理念失之偏颇,培训工作就会顾此失彼,最终影响到辅导员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确立培训理念才能正确认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给出了“学生政治辅导员”的定义, 即中国高等学校的基层政治工作干部,基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 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由此可见, 辅导员工作的根本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在思想政治素养上有较高的水平。因此,笔者认为,培训工作的最前提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在实际的培训中,我们在培训的最先开始就应该是针对思想政治素养的培训,让辅导员具备了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有较强的思想政治修养,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了解国际国内形势等等。这是一切之根本,在这些问题上弄不清楚,就不可能做一个合格的思想政治辅导员。因此培训思想政治素质,这就是辅导员培训的根本。同时笔者也认为,高校辅导员培训应该是终身的,在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培训可以分为岗前培训、日常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专题培训。笔者认为岗前培训重点是对新任高校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学生工作相关政策及学生工作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等方面的基础培训;日常培训重点是对在岗高校辅导员进行政治理论、学生工作业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强化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是根据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内在要求和辅导员个人发展的需要,开展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等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培训,旨在提高辅导员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的专业素质;专题培训重点是根据高校辅导员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的发展变化对在岗高校辅导员进行特定方向、特定领域的专门培训。

2.建立健全职责明确、分级管理的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首先,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有关领导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最大限度地将高校辅导员的培训纳入高校教师教育的总体规划中,培训过程中将高校辅导员培训和与辅导员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让两者相辅相成。其次,逐步形成宏观调控与微观协调相结合的高校辅导员培训机制。我们知道全国范围内的高校辅导员培训具有示范效应和传递效应,因此各高校学工部门领导要认真领会部级培训的精神,结合自身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学校辅导员队伍实际的培训目标。再次,要不断拓展高校辅导员培训内容,寻求辅导员工作的突破和创新。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本身具有复杂性,可变性。因此,要结合高校辅导员自身的专业基础和专业需求,积极拓展高校辅导员培训的内容。最后,为确保高校辅导员培训计划的落实,必须建立高校辅导员培训的专项经费制度,为高校辅导员培训提供经费保证。

3.建立健全有效的评估机制。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受训辅导员的具体问题,包括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实际案例及个人发展提高问题。培训效果如何,是检验培训质量的最终环节。因此笔者认为,应当为辅导员培训质量评估建章立制,把它作为一种规范、准则或者规章确立下来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评估主要考察学员满意度以及学校的满意度两个方面。学员满意度,就是学员对课程的设计、实施等培训情况的感受,是学员对于培训工作的直接评价。学校的满意度,就是选派学员参加培训的学校的有关部门及院系,对学员参加培训后在工作中的实际表现与参加培训前的表现对比所作出的评价。前者在目前许多培训中已经做得比较好,但对后者的跟踪调查还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第4篇:心理培训辅导范文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发展;职业培训

[作者简介]梁茜茜,广西工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系教师,硕士,广西柳州545006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2―0202―03

当前高等教育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互联网的普及,拉近了世界各地的距离,大学生接受到的知识、新鲜事物越来越多,受到的诱惑也越来越多。从国内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也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对高等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辅导员是处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其队伍建设愈来愈受到重视。辅导员的素质关系着高校德育质量和大学生校园生活质量,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然而,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却存在着专业化程度不高、队伍不稳定、职责不清晰等问题,辅导员们往往感到发展前途模糊。因此,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推进辅导员职业化进程,已是刻不容缓。实践证明,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是推进辅导员职业化的重要途径,而对辅导员的职业培训只有与职业发展结合起来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一、依据职业定义,明确高校辅导员职业定位

明确辅导员的职业界定是勾画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规划蓝图的基本工具。《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给出了“学生政治辅导员”的定义,即中国高等学校的基层政治工作干部,基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由此可见,辅导员工作的根本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央16号文件及其配套文件在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同时,阐明了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定位: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1](p176)。辅导员按照校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因此,辅导员在高校中扮演了多种角色,既是高校德育教师,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学生成长的指导员。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我国高等教育对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提出了多项职业要求。在教育方面,要求辅导员成为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品德的德育工作者;在管理方面,是班级、楼层等学生事务中的服务者和领导者;在学习、心理、就业等方面是咨询者和顾问等。此外,辅导员还是高校党政干部的重要后备军。可见,高校辅导员的培养为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积累了基本经验,也是国家、地方和高校自身输送党政后备干部的重要途径。

高校辅导员定义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其中关键的因素却是一致的,从中可以明确辅导员的职业定位,即高校辅导员在高校教师队伍中从事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学生事务管理和服务、辅导咨询等工作,并努力成为高校党政后备干部。这就决定了辅导员的工作具有政治性、教育性、服务性、直接性、复杂性、烦琐性等职业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受全球化、网络的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的影响,辅导员工作面对的干扰因素更多了,辅导员所担任的任务也较以前更重了。在缺少对职业全面认识、缺乏对职业发展合理规划的情况下,很多辅导员在工作中每日忙碌于各种事务,却无法看到职业发展的方向和前景,对此失去了信心,影响了安心工作[2]。因此,为辅导员量身定做设计职业培训内容,必须密切结合辅导员职业发展定位,为辅导员点明职业发展的方向,提高辅导员职业素质,促进辅导员尽快成才,从而推进辅导员的职业化进程。

二、结合职业定位,设计高校辅导员职业培训内容

在高校辅导员工作愈来愈受到重视的时期,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使之系统化、科学化、理论化,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立足工作任务,重视能力培训,设计具有指导性、实用性、针对性的培训内容。

1.常规工作内容培训:主要包括辅导员政治素质培训、规章管理制度培训、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方式方法培训等

在选拔辅导员时,政治素质过硬是必备条件。因此,对辅导员进行政治素质培训并不是要重新进行基础政治教育,而是针对高校教育的特点,帮助辅导员梳理原来所掌握的政治理论,培训在各项活动中如何灵活、生动地把相关的政治理论运用其中。网络时代涌现出的很多无形交流工具如BLOG(博客)、QQ、手机短信、BBS等,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联系方式,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恰当、灵活地借助这些方式,可以帮助辅导员进一步接近学生,也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贯穿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实践中,贯穿在解决学生思想心理问题的过程中,这要求辅导员能够较熟练地进行心理教育。大学生的一些错误思想与不良品德往往是在不健康的心态下形成或表现出来的,其中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就是心理障碍的结果。面对学生的错误或者不当行为,辅导员需要把已经内化于心的思想政治信念,通过外化的行为、语言表现和表达出来。辅导员的这种心理教育能力可以将自身的优秀素质转化为学生的素质[3]。所以,在规划高校辅导员培训内容时,必须将加强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子系统纳入之中。

2.熟练掌握高校学生工作的规章管理制度。尤其是所在地方高校制定的学生管理实施方案、条例、规定等,这对于辅导员顺利开展各项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近年来,中央、教育部出台了不少相关的新政策,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等,它们都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精神,这些都应该引起辅导员的重视。同时,各高校也在管理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学校特点、具有学校特色的规章制度、工作条例、考核细则等等。必须通过这些方面的培训使辅导员领悟学校精神,掌握辅导员工作的根本原则,熟悉各项业务,能够尽快上岗。

3.辅导员能力培训:辅导员开展工作需要全面发挥各种综合能力,因此,针对辅导员工作这里特

别强调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的培训

(1)创新能力。辅导员的工作烦琐、重复,没有好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就很难做到与时俱进,容易落伍于时代,也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因此,培养辅导员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在工作方式、管理理念、思维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能力的培训是很有必要的。工作方式创新要求辅导员改变过去单纯的命令式的管理学生方式,而应当在教育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理念下,以创造适合大学生发展的环境条件、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采取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工作方式,把原来的管理学生变为管理学生与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的新的工作方式[4]。思维模式创新则要求辅导员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要求通过经常性的学习来充实知识,拓展自身的知识领域,主动接触新事物,完善思维模式;通过敏锐的观察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挖掘不寻常的地方,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活跃的灵感、独特的视角获取新的信息。

(2)科研能力。由于辅导员在学术上尚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因而在学术地位上也未能引起重视。然而,实践只有上升为理论,并在不断的总结和再实践中才能取得质的飞跃。而这也正是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中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对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培训,必须为辅导员提供更多的学科信息,使他们在充实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参加基本的科研训练和参加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学术交流会,以及通过参与科研写作、设立并鼓励辅导员申报专项课题等方式,提高辅导员的科研能力,培养一支业务水平高而且科研能力强的辅导员队伍。

4.辅导员职业发展规划培训

职业生涯设计是对个人一生职业发展道路所作的设想和规划。个人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目的就是帮助个人在评估内外环境优劣、限制等基础上,真正了解自己,指导自己在人生各个阶段中职业发展方向,并设计出合理可行的、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协助自己达到和实现个人目标。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出现的队伍不稳定、专业化程度不高的现状,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辅导员没有制定出合适的职业发展规划。因此,有必要对辅导员进行职业发展规划方面的培训。高校必须为辅导员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提示,各级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干部参与指导、培养,帮助辅导员从宏观的角度理解辅导员工作的宗旨和意义,认识辅导员职业发展所需完成的基本任务,同时根据个人特点对各自的职业发展进行职业设计和规划。

三、挖掘培训渠道,灵活安排高校辅导员培训时间

1.在辅导员职业培训途径上,做到突出时代特征。挖掘多种形式的培训渠道,实现传统与创新相结合,重新整合多方资源

辅导员培训内容固然重要,而培训途径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略。开发对辅导员进行培训的途径,既可以通过利用专题培训班、专家讲座等传统的培训形式,又可以利用网络媒介交流会、校外观摩访问等新的培训形式,使培训方式多元化,形成传统与创新、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多维立体培训体系。在每一期的培训结束时,培训组织可考虑颁发相应的证书。如辅导员岗前培训合格者,可颁发“高校辅导员岗前培训合格证”、“高校辅导员上岗证”等证书;辅导员任职期间参加培训,颁发相应的“辅导员职业能力提高培训合格证”等。这样既可以证明该辅导员接受了系统的培训,也从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辅导员工作的能力,从而有利于鼓励辅导员在本职岗位上尽心工作。

培训辅导员不仅是一个高校的事情,而且是整个地区、整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大事,从这个意义而言,联合一个地区乃至全国的高校,对区域内的高校师资培训资源进行整合和充分利用,建立诸如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辅导员流动站等,从而构建提高整个地区辅导员整体素质的平台。

2.在辅导员职业培训时间的安排上实现灵活变通

根据辅导员工作的特点,在设计培训时间上可从小周期和大周期两个纬度进行考虑,做到灵活变通,建立具有指导性、实用性、针对性的培训系统,同时这也是辅导员职业培训的关键环节。辅导员的工作一般是以学期为单位的,因此,学期可以看成是设计辅导员培训的小周期。在每个学期初和学期末的时间段里,是辅导员工作业务最为繁忙的时期,因而不宜安排时间较长的培训,可以考虑安排不定时的讲座、小型的交流会等。每个学期开学前以及每个学期中期,是辅导员工作任务相对较少的时期,可以安排定期的系统培训,进行校内外的交流,开展系列的辅导员业务培训、能力培训等等。本着宜精不宜多的原则,可以根据辅导员工作的规律,合理安排定期的或不定期的各种培训。

相对学期而言,学年则应该是辅导员接受培训的大周期。可以认为,辅导员上任的第一个学年是熟悉业务的时期,对工作任务往往处于摸索、了解的初级阶段。因此,对这一阶段的培训应从基本的职业技能培训抓起,主要培训辅导员学习相关政策、规定,掌握基本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等理论和技能。在上岗的第二学年到第三学年,辅导员基本掌握了业务流程和积累了初步经验,可以适时地对辅导员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科研能力与实践等的培训,组织辅导员参加各种级别的交流会,帮助辅导员认清职业发展方向,拓宽眼界,提升能力,使之以更饱满的精神的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工作中。第四学年以后,可侧重培训辅导员的创新能力,并进一步提高辅导员的科研能力,帮助辅导员克服职业倦怠,同时使辅导员的实践经验不断上升为理论并用于指导新的实践,让其真正成为工作业务精、科研能力强的高素质教师,以推动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立民.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2]张臣.高校政治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浅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2).

第5篇:心理培训辅导范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培训;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5-0272-02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省份,大力开展辅导员培训工作,是全面提升辅导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进一步加强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我们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12号))与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教党[2013]9号)作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指引了方向。但是,《培训规划》建立的培训体系仍然是基础性的,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出的诸多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离达成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专业化培养的培训目标还相距甚远。为实现高校辅导员“三化”的培养目标,辅导员培训工作需要立足于实际,不断跟踪和研判学生工作发展趋势以及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为达到《辅导员培训规划》中要求的“到2017年,基本形成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符合辅导员成长成才规律、规范科学的培训机制,基本构建起内容完善、形式多样、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目标,必须了解当前高校辅导员培训成效,充分把握薄弱环节,紧密结合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要求,突破制约辅导员培训质量提升的瓶颈,推动辅导员队伍的科学发展,进而探求基于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更加合理的培训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存在的现状

(一)培训的内容体系不够完整

社会思想的多元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复杂性,给辅导员工作带来了全方位的挑战。目前多数培训尚未完全做到关注辅导员个体在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内在需求,培训体系存在务虚重于实务,专业类培训内容不成系统的问题,培训内容因缺乏系统的教材,导致被讲授的内容专业性和深度都不够。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基本上主体内容是国家、部门和学校的文件、政策及规章制度,而对于核心内容的专业知识、岗位技能要求的培训针对性不强。存在重工作导向轻学术探究和素养培训;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训练;重补偿性培训轻系统性培训等现象。内容体系服从、服务目标体系的契合度不高,培训效果受到限制。

(二)培训的目标体系不够清晰

《培训规划》在指导思想里提出要“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在主要任务谈及辅导员攻读学位计划时提出“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辅导员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此提法不是较为明确,缺少辅导员整体队伍建设和辅导员个体发展的系统考虑;缺少培训总体目标和分层级目标的系统考虑;目标的过于简单和抽象,导向过于模糊,目标实现途径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的特点,易存在培训效果不理想的结果。

(三)培训的方式不够灵活

现有的培训方式是理论重于实践,实践类培训形式难于推行。随着近年来高校不断进行生源扩招,随之而来的是对辅导员需求的大幅提升,辅导员队伍规模的日益增大,给培训工作带来了诸多困扰。目前,在培训方式上,多数还是以讲授式为主,而诸如“训练式”、“开放式”的培训方式却很少。实践培训更是无从谈起,使得培训达不到预期效果。

(四)培训的评价体系不够健全

建立辅导员培训评价监控体系是保证辅导员培训真正收到实效的重要手段。然而,从目前培训情况看,全国培训研修基地在辅导员培训工作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因为缺少建设标准和评价体系,缺少监督,评估性验收工作相对滞后,建设和培训质量得不到切实保证。教育主管机构确立的培训高校,由于没有形成检查评估落实和监督机制,具体培训情况也差强人意,没有真正发挥主体作用。

(五)培训规划缺乏长远意识

目前的省级辅导员培训由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各高校属于由上而下的指令性参与,而校内培训在安排上随机性强,对现有辅导员工作能力以及对应的培训安排缺少全局把握,缺少量体裁衣式的培训设计。宏观上尚未按照《辅导员培训规划》作出整体部署,培训在促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进程中的作用尚未完全发挥,“为了培训而培训”的情况仍然存在。

二、构建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的作用

辅导员培训有利于帮助辅导员构建个人的职业规划,最终实现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辅导员的工作性质比较稳定,希望在学校中有晋升和发展的机会,这就需要不断学习。辅导员同时作为学校的管理干部,担负了成长成才的责任,“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因此培训对他们能力提升更为重要。通过培训可以使他们视野更加开阔、知识面得到增长、管理和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当前,高校辅导员面对的学生数量较大,工作难度较大,事务性工作重复,这容易使辅导员产生浮躁情绪,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通过对辅导员培训,可以让他们更清楚的认知自我,并且发现和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专长,从而形成自已长期的职业规划和开发计划。从这个角度来看,培训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

三、辅导员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4号令)指出:“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建立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承担所在区域内高等学校辅导员的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和骨干培训”。可将辅导员培训划分为辅导员的上岗资格培训、辅导员的日常专题培训和辅导员的高级研修三大类。此外,根据培训实施主体的不同,辅导员培训还可以分为学校内部培训、省级主管部门(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等)培训和国家培训三个层次。不同培训实施主体、培训对象以及培训内容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培训课程体系。(见图)

关于辅导员培训的内容,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4号令)指出要“对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事政治、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就业创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化辅导与培训”因此可将培训内容分为思政理论教育、专业能力提升、职业能力培养三大类,其中思政理论教育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形势与政策(含近年来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尤其是十以来的重要论述等)两部分;专业能力提升包括职业道德能力提升、思政教育专业素质提升、科学文化素质提升三部分;职业能力培养包括思政教育基本能力、大学生党建工作、学生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学科竞赛(活动)指导和新媒体运用六部分。

同时,在培训对象上,除了面向全体辅导员共性培训外,还应开展上述十个模块的专题性培训。

高校辅导员担负着学生思想政治引导、学生学习生活指导、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和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等方面的重要角色,辅导员队伍建设和素质提高既是高校思政敦育长期发展的战略任务,又是紧迫的现实任务。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和学生工作队伍都应该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辅导员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辅导员培训上多投入成本,多投入关怀,上下一条心地提高工作实效。高校也要在辅导员培训上敢于突破常规,积极整合资源,提高时效性,把高校辅导员真正打造成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素质队伍。

参考文献:

〔1〕崔铭,孙玉.高校辅导员培训:现状、困境及推进模式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5(5).

〔2〕余国升.基于职业化发展的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再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8).

〔3〕陈勇,朱平.高校辅导员培训课程体系探究―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视角[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4).

第6篇:心理培训辅导范文

做好辅导员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是决定辅导员培训是否有效的起点,通过培训需求分析,要解决为什么要对辅导员进行培训、如何对辅导员进行培训、由谁对辅导员进行培训和培训要达到怎样的目标这样四个问题。目前大学生在学业、心理、生活、就业等方面的服务需求越来越多,因此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也涉及多个学科、多种专业的知识体系。没有需求就没有培训的动力,辅导员培训要按照需求选取培训方向,比如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合格的辅导员需要通过长期的专业训练、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逐步提高自身素质,从而适应专业化的工作。

不同的学校有自己的发展战略和办学思想,有自己的办学特色。我们如果要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必须得考虑到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性。比如师范类大学和商科类大学在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上就存在着差异性,办学的总体环境也有很大的区别。在对两所大学的辅导员进行培训的时候,就必须要对具体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培训进行需求分析。

辅导员培训的全员性、全面性和全程性

辅导员队伍的培训是一个系统、复杂、长期的的工程。在这个培训过程中,我们必须结合辅导员工作的特点,坚持培训的全员性、全面性和全程性原则。全员性原则,也就是要坚持所有辅导员都应该是培训对象。每一个辅导员的素质和工作水平将直接决定和影响一个学校的学生工作,如果某一个辅导员的工作不到位而对学校的学生工作带来了不好的影响,那么这种影响将会是全校性的。全面性原则指培训的内容要能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性格和生活经历的辅导员的需求。培训内容要全面,要结合每一位辅导员的特点和学生中出现的新情况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培训内容进行科学的、灵活的设计,要能通过培训达到促进辅导员的全面发展和辅导员队伍整体工作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培训的全程性指的是对辅导员的培训不是短期工程,而是要从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结合学校的发展规划,制定辅导员培训工作规章制度,以制度的形式把对辅导员的培训项目纳入到学校的日常工作和全校师资力量的提高中去,并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形成一个系统工程,使之对辅导员的培训工作贯穿于辅导员队伍的职业生涯的整个过程。

辅导员培训的专业化

辅导员培训必须走专业化道路,这一点从国外发达国家对教育管理人员的培训中也可以找到有益的经验借鉴。发达国家设置了专门的高校管理人员培训机构。比如在美国,各种学会、协会和基金会在开展高校管理人员培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些机构为高校管理人员的进修和提高提供了多种途径。目前,美国约有十多家机构开展此类培训。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对高校管理人员在培训方式上以研讨为主,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管理人员的问题分析能力、判断决策能力、语言交流能力等,注重的不是单纯的学习知识而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我国,2006年2月,上海市率先制订《上海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训计划》,实行辅导员资格准入制,建设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建立学生辅导员与社会各部门的交流渠道,成立上海市高校学生辅导员协会。同期还建立了一个专业化辅导员培训基地,承担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职业发展教育、生活园区管理等方向的专业化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并与有关高校合作,建立了7个辅导员日常培训基地,承担区域内高校新上岗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开展辅导员的日常培训。这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之路的一个好的开端。

辅导员培训的社会化

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年轻的、有活力、有思想、知识文化水平较高的大学生,工作内容是做学生的工作,工作的特点是全面性。一个称职的辅导员,除了专业知识之外,还必须具备宽广的社会知识,除了掌握学校工作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之外,还需要了解掌握学校教育之外的其他方面和领域的工作原则和方法。因此,在对辅导员的培训中,我们必须坚持社会化原则。让辅导员走出校门,跳出教育领域,引进社会资源。比如一些著名的咨询公司、政府权威部门、专业治疗机构等等。应该通过对辅导员系统的社会化培训,有计划地引进外部资源,在更大的背景下思考学生工作的方法和理念,选择组织视野,确立组织战略。要强调辅导员队伍走出去的培养模式,就是高校要把对辅导员的培养放到社会大环境下进行,在社会大环境中锻造辅导员的品质和素质,把握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建立辅导员培训制度化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高校管理人员的培训制度。美国的高校管理人员的培训一般实行学分制与证书制,在美国如果不具备与岗位要求相符合的职业资格证书,是不能申请相应的管理职位的,即使担任行政领导,也要先参加培训。我们在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之路的过程中,必须建立辅导员队伍培训制度,使辅导员在上岗前获得资格证书,在上岗后能得到持续的系统的职业培训,把辅导员参加培训的情况作为辅导员考核、评优、晋职、晋级、进修等的重要参考依据。这样才能保证辅导员队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才能适应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需要。

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要努力完善高校辅导员的培养机制,对辅导员进行科学化的实践训练,构建辅导员培训的科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辅导员的政治素质、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郑洁,游敏惠.对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思考[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第7篇:心理培训辅导范文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培养机制 培养理念

1 目前辅导员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培训内容缺乏层次性与系统性。辅导员培训机构目前在培训内容方面尚未形成层次分明的内容体系,没有明确的培养内容的分工;一些对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很有价值的培训内容缺失,培训内容陈旧,不能与时俱进地予以更新,对提高辅导员的实际工作的时效性不强。

(2)培养方式相对单一,吸引力较差。目前对辅导员的培养主要是参加教育部或者高校举办的培训。培训的形式基本是课堂讲授和专题讲座,然而像案例分析、素质拓展训练、现场观摩等自主学习、互动高效的方式方法却很少被使用。教学形式不能满足辅导员对所需知识的需求,加之辅导员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缺少学习的自主性和互动性,导致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这种培训只能让辅导员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难以提高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突发事件、紧急事件时的应对能力和处理一些复杂问题的能力。

(3)培训内容与工作实践联系不紧密,对辅导员的工作不能给予有效指导。当前培训对于学生工作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难点问题比如留级或者挂科同学的日常管理问题,如何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问题以及对沉溺网络的同学如何教育,使他们离开电脑游戏走进课堂等问题触及比较少,对开展学生工作所需要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介绍得比较少,培训内容不能有效地提高辅导员的工作能力。

2 辅导员培养工作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2.1 缺乏健全的辅导员培养体系

第一,培养理念不明确。当前对辅导员培养没有正确的培养理念,没有系统的安排,更谈不上培养的针对性,有时甚至存在为完成培训任务而培训的情况。第二,培养制度不规范。目前高校的辅导员多是刚毕业的不同专业硕士研究生,多数不具备教育学或心理学的知识,更不具备辅导员工作的专业知识。多数高校认识不到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没有把辅导员培养工作纳入到整个学校师资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中去;没有制定专门的辅导员培养工作条例,对辅导员的培养和提高简单带过,无任何实质性的规定。

2.2 缺乏专门的高水平、高质量的辅导员培养师资队伍

强将手下无弱兵。教师的水平和能力直接决定教育的效果。对辅导员进行培训,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对辅导员进行培训的教师精挑细选。而目前对辅导员进行培训的教师多是对某一方面有研究的专家,缺乏理论实践集于一身的全能型教师。

3 完善培养机制,对辅导员进行形式多样、系统的培养

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新特点、新问题,为了使辅导员拥有更好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成效性,担负起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对辅导员的培养必须不断完善规范培养机制,根据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变化进行形式多样化、系统性的培养。

3.1 不断完善规范辅导员培养机制

国家教育部门和高校应共同努力,力求建立完善的辅导员培养机制:应建立目标明确、体系完整、分步实施的培养计划与制度;在培养时间和经费方面给予保障;要建立一支由高水平、资深教育专家组成的专门的辅导员培训的专家团队。

3.2 对辅导员进行形式多样、系统的培养

(1)基于辅导员工作职责的常规性工作的培养。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所有常(下转第187页)(上接第169页)规性工作中。基于辅导员工作职责对辅导员进行的培养,目的是让辅导员对辅导员工作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有所了解。这种培养一般采取入职前岗前培训,可以请熟悉辅导员工作的资深专家或者优秀资深辅导员做专门讲座。这类培养主要关注辅导员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比如辅导员如何进行日常事务管理,如何培养学生干部,如何进行党团建设,如何进行就业指导等技能技巧的培训。

(2)基于责任年级学生发展特点的培养。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学习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对辅导员的培训培养工作也要因人而异。高校应做好对各责任年级辅导员的培训需求分析,然后制定针对性的培养方案。

对新生来说,其主要任务是熟悉大学生活,适应大学生活。这一阶段的大学生,能否适时地调整自己,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对新生辅导员的培养则应邀请对当代青少年思想、心理特点有研究的专家学者,主要介绍大学新生的主要特点、常见问题及相关对策,培养的方式可采取专题讲座、讨论交流、案例分析等形式。

大二、大三的学生进入稳定发展阶段。该阶段,是大学生大学生活最精彩的阶段,也是大学生发展成长的最重要的阶段。但是,这个阶段也会出现很多问题,挂科、留级等,这些挫折容易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应根据此阶段学生易出现的问题对辅导员进行辅导培训。培训宜采取案例分析、现场观摩等培训形式。培训可以邀请部分优秀辅导员传授成功经验,也可以组织辅导员到其他同类高校学习考察,进行校际间的工作交流。

第8篇:心理培训辅导范文

沙盘游戏是一种以荣格心理学原理为基础,由多拉・卡尔夫发展、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是运用意象进行治疗的创造形式。沙盘中所表现的系列沙盘意象,营造出游戏者心灵深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持续对话,以及由此而激发的治愈过程和人格发展。

为了更好的通过课程培训帮助小学心理教师掌握沙盘游戏辅导技术,规范地运用沙盘游戏开展小学心理辅导工作,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开展了本课题研究。经过三年的研究实践,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系列培训课程及“沙盘游戏”培训课程手册。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心理教师边研究边实践,运用沙盘游戏开展了团体辅导、个体辅导,积累了实践经验,形成了相关研究论文及沙盘游戏辅导案例。通过三年的研究实践,心理教师很好的掌握了沙盘游戏辅导的理论基础、操作流程,并能利用这一技术为学生、教师、家长提供有效的心里辅导。

[关键词]

课程:广义课程是指由课程纲要、学科课程标准、学科教材、其他学习材料、教师和学生、教育环境等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狭义的课程主要指教学内容及教材。此研究从广义课程概念出发,是基于提高小学心理教师专业技能的教师培训课程,为使小学心理教师能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科学、规范地运用沙盘游戏心理辅导技术而设定培训课程标准、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及培训评价等,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师培训活动。

沙盘游戏:申荷永教授指出,沙盘游戏是一种以荣格心理学原理为基础,由多拉・卡尔夫发展、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具体说,沙盘游戏是在心理辅导者的陪伴下,来访者从玩具架上自由挑选玩具,在盛有沙子的特制箱子里进行自我表现的一种心理辅导。它是运用意象(积极想象)进行治疗的创造形式,"一种对身心生命能量的集中提炼(荣格)"。其特点是,在良好的辅导关系和沙盘的"自由与保护的空间"中,把沙子、水和沙具运用于意象的创建。沙盘中所表现的系列沙盘意象,营造出游戏者心灵深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持续性对话,以及由此而激发的治愈过程和人格(及心灵与自性的)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沙盘游戏作为一种能够培养儿童自信与人格,发展其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在我国中小学还未被广泛运用。心理教师若能掌握沙盘游戏的操作,运用于学校心理辅导,则有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

在进行学校心理辅导过程中,面对走进心理辅导室的来访者,心理教师经常采用谈话的方式实施心理辅导。由于小学生受语言表达及理解的限制,往往表达不够准确,就会影响心理辅导的效果。

小学生的言语能力较之学龄前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在跟他人会话时,能对自己的见解做更详细的叙述,以帮助对方确切地了解自己的意思。在会话过程中,他们也能运用更有效的策略,也更能理解别人话语中的弦外之音。但小学生的言语表达和发展是有限的。

由于小学生心理发展还未成熟,情绪不够稳定,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发展,又由于受认知水平、抽象思维能力有限的影响,他们有时无法比较准确地把握自己的心理状态,更无法比较准确用言语描述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当面临困扰时他们无所适从;有时,当家长、教师意识到他们的问题时,他们自己却不承认或意识不到问题的存在。因此,他们不太可能主动接受辅导,通常由教师和家长把他们带到心理辅导者面前。来自于儿童对心理辅导的接受、顺从或抵触程度也不同。这种非自愿的特点可能会导致他们不愿与心理辅导者建立良好的关系,甚至他们会认为没有必要做出改变。另外,小学生有时还不能充分理解辅导者提问的含义,因此不知如何与辅导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以上因素都给心理辅导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使心理辅导者无法更好的帮助学生解决他们面临的心理困扰。

沙盘游戏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他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辅导,很容易使他们融入其中,从而降低了“心理干预”的成分,更让他们乐于接受。

沙P游戏能够作为一种“语言”,来表现儿童、青少年的“问题”,起到交流与沟通的作用。在沙箱里摆放他们喜欢的玩具或模型,“表现”着他们的情绪与心理状态,“表达”着他们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应付问题的方式。

因此,把沙盘游戏这一心理辅导的方式引入中小学,使其发挥更有效的心理辅导的作用,能够更有利的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若要使学校心理教师掌握这一深层心理辅导的操作技巧并在学生辅导中很好的应用,心理教师就要接受系统、专业培训、个人心理分析(包括沙盘游戏和意象体现等)、专业督导及考核等。虽然很多专业机构定期组织了相关专业培训,我们也多次聘请有关专家为西城区心理教师进行了专业培训,但仍不能满足心理教师运用沙盘游戏开展心里辅导的需要,特别是无法及时解决心理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无法对心理教师进行定期专业督导与研讨。这样的专业培训现状需要基层教师培训部门开设相关教师培训课程以满足一线教师需要,促进心理教师运用沙盘游戏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因此,确立了本课题研究,希望通过课题研究帮助小学心理教师掌握沙盘游戏心理辅导技术,规范地运用沙盘游戏开展心里辅导工作,提高学校心理辅导的实效性,促进心理教师专业发展。

二、研究目标及理论依据:

(一)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全面深入了解沙盘游戏疗法的理论基础,掌握沙盘游戏辅导的操作技术,建构沙盘游戏辅导培训课程,编写沙盘游戏辅导培训课程手册;

2、在实践中以沙盘游戏辅导技术的应用为核心开展案例分析及研讨,探索心理教师朋辈督导、个人成长沙龙等培训形式,解决心理教师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促进心理教师专业成长;

3、通过收集整理参与培训的教师对培训的反馈、心理教师工作对象和教师同伴对心理教师工作实效性的反馈,评价培训效果等培训课程评价方式。

(二)理论依据:

1、沙盘游戏治疗的理论基础:

沙盘游戏治疗创始人卡尔夫认为,沙盘游戏治疗是在荣格分析心理学和中国文化这两大思想来源的基础上,有效地整合了威尔斯,尤其是洛温菲尔德的世界技术。这也就意味着,对荣格分析心理学和中国文化的理解,是理解与把握沙盘游戏治疗的关键。

沙盘游戏治疗的基本原理是无意识水平的工作、象征性的分析原理、和感应性的治愈机制,其中包含着“安全、保护和自由”的沙盘游戏治疗的基本条件,“非言语”和“非指导”的沙盘游戏治疗的基本特征,以及“共情”、“感应”与“转化”的沙盘游戏治疗和心理分析的综合性治愈效果。

实际上,沙盘游戏不仅仅被用作一种专业的心理治疗技术,而且也能够在心理教育层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一种完整的心理分析体系,应该能够在心理治疗、心理教育和心性发展等不同层面发挥意义,而这三者的结合或整合,也能够为实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加有效的途径。

2、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人本主义”以人为中心、把心理辅导看成一个转变过程、非指令,追求平等的辅导关系。以来访者为中心,重视来访者的主观经验世界,充分相信来访者有自我实现的潜力,强调动员来访者自身潜力,而不是靠挖掘潜意识或改变反应形式来纠正不正常行为。辅导者采用非指导,反对操纵和支配来访者。

其特点为:以人为中心、把心理辅导看成一个转变过程、非指令,由来访者主导辅导过程。人本主义不是把重点放在来访者的过去,而是直接处理来访者现在的情况,实施辅导时集中在来访者的思维和情感上,耐心倾听,注意共情。辅导过程关心的是人格改变的过程;把辅导关系看成建设良好人际关系的特例。

人本主义认为人最基本的生存动机是全面发展自己的潜能,不断成长,实现自我。

人本主义心理学倡导的心理辅导的核心内容与沙盘游戏疗法的主旨相一致。沙盘游戏辅导过程重在与来访者建立良好关系,在关系建立的过程中强调为来访者创设安全自由受保护的空间,相信来访者具有自我成长、自我治愈的力量;通过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促进来访者与潜意识建立联结,在沙盘中自由表达自我的心理内容, 促进其潜能开发,完善其人格。

3、团体动力:

团体动力是指在任何时间内,发生在团体里的各种存在的驱动性的力量。包括被成员觉察到的(人际间的互动、成员间言行的影响、团体认同的规范等)和未被成员觉察到的一些现象(团体的风气、舆论、潜规则等)。由于这些动力的存在,团体的运作才得以开始并持续下去。

团体一般都包含静态与动态的两方面。静态的一面,如团体的名称、组织结构、目标、规范等;动态的一面,如正在进行的各种形式的讨论、互动、活动、反应、团体的改变等。团体的动力便是由这些力量的互动作用及其在团体内产生的影响和效果所组成的。

在完成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恰恰是运用了团体动力中的动态一面,研究过程中有效运用了各种形式的讨论、互动、活动,推动着研究进程,具体状况课题研究工作总结中有清晰的呈现。

三、研究内容:

1、研发心理教师沙盘游戏培训课程的目标、内容、培训方式及培训评价等,提升教师培训实效性,编写沙盘游戏培训手册。

2、通过开设沙盘游戏培训课程,引领心理教师理解沙盘游戏治疗的理论基础,掌握沙盘游戏辅导及的操作与应用,促进小学心理教师掌握沙盘游戏辅导技术。

3、引领心理教师在工作实践中积极运用沙盘游戏辅导技术开展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及时总结实践经验,撰写论文及案例辅导报告。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组建课题研究队伍、完成课题立项、论证、开题工作;课题组成员形成子课题;

第二阶段: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完成文献综述;整理以往培训经验,构建培训课程;

第三阶段:施培训课程,边实践边收集实施效果反馈资料;

第四阶段:修改培训课程目标、内容、形式及评价等培训方案,征求相关专家意见,进行再修改;

第五阶段:实施新一轮培训课程,边实践边修订培训指导手册,最终形成研究成果;

第六阶段:结题,形成研究报告、研究论文、培训指导手册、一线小学心理教师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沙盘游戏辅导案例集等研究成果。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行动研究的范式,旨在通过研究使小学心理教师掌握沙盘游戏疗法的理论及实践操作,并能够运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提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实效性,促进小学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及自我成长。

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则包括: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

问卷法:主要针对西城区小学心理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为掌握沙盘游戏疗法的培训内容。由于是一项行动研究,所以抽样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对所有西城区小学心理教师进行调查。

观察法:主要是观察小学心理教师运用沙盘游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操作过程,了解心理教师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培训课程进行完善。

访谈法:主要是访谈参与培训的教师对于课程的想法和意见,进而为课程修订提供借鉴和经验。

案例分析法:主要是通过案例研讨、专家督导、朋辈督导对西城区小学心理教师运用沙盘游戏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进行分析。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1、应用范围:

课题研究期间,西城区各小学均已配置沙盘游戏辅导设施,各校心理教师在参与课题研究的同时,均能在学校面对学生、教师开展团体沙盘辅导及个体沙盘辅导,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能够进行沙盘游戏实践操作,为学生、教师、家长提供心理支持,取得良好效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心理教师撰写了沙盘游戏辅导案例,核心组成员编写了“沙盘游戏辅导课程培训手册”。

2、理论成果:

自2011年9月,面对小学心理教师开设了沙盘游戏辅导者培训课程。设定了课程目标,撰写了课程培训手册,利用研修网继续教育平台对课程进行了评价。

课程目标:引领心理教师理解沙盘游戏治疗的理论基础,掌握沙盘游戏辅导及的操作与应用,促进小学心理教师掌握沙盘游戏辅导技术。

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学习、实践,形成了沙盘游戏辅导者培训手册。培训手册从沙盘游戏疗法理论学习、实际操作及辅导者自我成长三方面建构了培训手册框架,并依据培训手册实施培训。

课程培训实施过程中,课题组利用研修网继续教育平台对课程进行评价管理,及时了解参与课程培训人员对课程的需求及评价,及时调整培训内容,满足参与培训者的学习、实践需要。

“沙盘游戏辅导在小学的应用”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课程评价

(1)课程满意度:100.0%

(2)y计结果:

3、实践成果:

(1)围绕“沙盘游戏辅导在小学的应用”培训课程目标开展小学心理教师培训,对沙盘游戏辅导技术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实践成果,为心理教师在学校运用沙盘游戏开展辅导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促进了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

(2)研究的成果有助于发挥专业影响力,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沙盘游戏辅导技术,运用沙盘游戏开展心理辅导工作,为学生、教师、家长提供更好的心理服务,增强学校心理辅导的实效性。

(3)心理教师通过参与团体沙盘体验,促进了自身心理调节,缓解了心理教师的工作压力,心理教师能够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工作;通过参与专家督导、朋辈督导,解决了心理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能够更积极的接纳来访者的状态,获得了良好的辅导效果。

六、问题与对策:

通过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编写了适用于小学心理教师的“沙盘游戏培训手册”,目的在于帮助心理教师更好的掌握沙盘游戏疗法并应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教师、学生、家长提供更好的心理服务。但“培训手册”还处于初始状态,处于征求意见阶段还需要更精细的雕琢。课题组成员也将在运用培训手册开展培训过程中不断完善,最终给予心理教师以操作性指导,帮助心理教师更好地理解、运用沙盘游戏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利用沙盘游戏开展了大量的个体、团体心理辅导,撰写了相关的论文、案例报告。课题组经过筛选,编写了论文、案例集,也将以课题成果的形式在学校中推广,给予心理教师更多的启发,引领心理教师更好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七、参考文献:

[1] 荣格 集体无意识的概念 冯川编译 荣格文集 改革出版社1997. 83.

[2] 申荷永,高岚著.沙盘游戏.理论与实践践.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高岚.“沙盘游戏”与儿童心理教育.心理健康.

[4]李江雪,申荷永.沙盘游戏疗法的理论与应用.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5] 庄子 庄子・应帝王 (第七章)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1. 94

[6]陈顺森,张日N,徐洁.团体箱庭疗法干预初中生考试焦虑的效果[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4):290-296.

第9篇:心理培训辅导范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管理学 高校辅导员 队伍建设 长效机制

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其内在规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运用管理学理论,构建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的内涵

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后引申为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及某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化学规律,现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在社会系统中,机制可理解为使工作系统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一套根本性的制度体系。它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比较规范、稳定、配套的制度体系;二是要有推动制度正常运行的“动力源”,即要有出于自身利益而积极推动和监督制度运行的组织和个体。所谓长效机制,指能长期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长效机制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它必须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①据此,我们认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是指队伍建设中选聘配备、培养发展、管理考核等环节自身的内在规律及各环节之间相互影响、协调作用的方式,体现为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具有根本性作用的制度体系及推动和监督这些制度正常、协调发挥作用的组织和个体。

二、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周济同志在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必然要求;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统筹高等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必然要求;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锻炼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任何一个系统中,机制都起着基础性、根本性的作用。因为,在理想状态下,良好的机制可以使一个社会系统接近于一个自适应系统,也就是在外部条件发生不确定变化时,能自动地迅速作出反应,调整原定的策略和措施,实现优化目标。

1.构建长效机制是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选聘配备、培养发展、管理考核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只有遵循规律,构建完善的长效机制,才能吸引人才、选好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才能最大限度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让辅导员想干好、能干好,才能让辅导员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从而实现辅导员个体的全面成长和队伍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构建长效机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富有成效的保障。当前,由于社会制度的转型、国内国际形势的多变、高校体制的改革及大学生群体结构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学生需要更专业化、科学化的服务和指导,过去那种“格式化、粗放式、保姆型”的辅导员已不为形势所需。只有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才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富有成效。

三、构建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的指导思想和策略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

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广大辅导员的主体作用,兼顾辅导员、学生、学校等多方面利益,协调队伍内部改革与发展、稳定与流动等多重要素,实现辅导员队伍的科学发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另外,长效机制的构建还需遵循一定的策略,借鉴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管理等管理学理论指导辅导员队伍的选聘配备、培养发展、管理考核,可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仅依赖经验进行队伍建设而导致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构建的设想

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包含选聘配备、培养发展、管理考核三个环节。其中,选聘配备是基础,是先决条件;培养发展是关键,是专业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是队伍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管理考核是手段,是队伍建设富有成效的制度保障。三个环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必须统筹兼顾、协同作用,才能促进辅导员队伍的全面和健康发展。

1.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建立辅导员队伍的选聘与配备机制。在一个组织的生产要素中,人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一套科学的选聘与配备机制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础和先决条件。目前,辅导员的选聘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招聘制度不健全,程序不规范;考试形式单一、试题随意、测试信度效度不高,问题结构性差,不能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测试手段,未形成科学的测评体系;评委构成不科学,缺乏应有的培训,缺乏面试技巧;忽视招聘结果评估等。《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4号令)指出,辅导员的任职条件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通过什么样的测试手段才能准确地评定应试者是否符合这些条件,需要一套科学的测评体系和方法。

一是建立健全招聘制度,规范招聘流程。建立招聘制度和与之配合的薪酬、考核、晋升等制度,明确招聘原则、考试方式等根本问题;根据“需求―招募―甄选―录用―试用”的招聘流程,拟定岗位说明书,明确岗位要求、任职条件、岗位职责、知识和技能要求等问题;制订招聘计划和招聘方案,科学甄选人才,完善录用、试用程序。

二是丰富测评手段,提高测试的信度、效度,完善测评体系。通过笔试、情景模拟、结构化与非结构化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心理测试等方式,丰富测评手段;邀请专家成立出题小组,精心出题,提高试题的信度和效度;利用人才甄选的相关软件,通过科学、客观、标准的测量手段和严密的测评过程及客观的评分标准,对辅导员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能力结构、个性特点、工作技巧、职业倾向、发展潜能等进行科学测量、分析和评价,必要时还可委托专业公司选拔合适人才。

三是加强招聘结果评估。对招进来的辅导员做好长期、持续观测,做好持续绩效考核记录,结合当初的考评结果进行认真分析、判断、反思,找出不足,不断改进,逐步提高招聘质量。

另外,辅导员的配备应遵循人力资源管理中“要素有用、能位对应、互补增值、动态适应、弹性冗余”五大原则,充分认识到每一个辅导员的特点、长处、教育背景、意愿等,充分考虑辅导员之间知识、能力、性格的差异及互补性,合理安排岗位,整合资源。通过轮岗、转岗等合理流动,让辅导员与岗位长期处于动态适应状态。人员配备既要考虑到工作量的饱和,又要兼顾辅导员的身心承受能力。

2.借鉴企业培训模式,构建辅导员队伍的培养发展机制。培训既是组织提高效益的有效手段,也是员工提高自我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据美国教育机构统计,员工培训投入一元,产出将会有三元。培训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愈来愈受到重视,美国等发达国家企业每年投入员工培训的金额高达员工工资总额的10%~15%。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培训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领导重视度不够,投入经费不足;缺乏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系统的培训规划和详细的培训计划;培训课程设计不科学;不能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培训工具和手段,培训手段初级、模式单一;培训的管理、考核执行力度不够;缺乏效果评估,未形成科学的培训体系。辅导员的培训是一个完备的自足系统,一般分为准备、执行、评估三个阶段,是一个完善的体系。

一是成立培训课程开发小组,做好培训需求分析,制订培训计划和方案。准备阶段应弄清“培训什么?”的问题。学校应组织学生工作的专家及一线辅导员成立培训课程开发小组,开发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应知应会的知识和技能结构、综合能力和素质结构,以此为指标体系,开发系统、切合实际的培训课程,制定详细、可行的培训计划和方案。

二是采用“联合培训”模式、创新培训内容和形式。执行阶段要弄清“如何培训?”的问题。多数高校采用单一的校内培训模式,邀请学校领导、学院党支部书记、辅导员做培训讲师,这种模式有节约经费、操作简便等优点,但也存在师资力量不够、眼界局限、不利于吸取“他山之石”等缺点。可采用联合培训的模式,邀请校外专家甚至专业的培训机构,连同校内师资共同对辅导员进行培训,拓展眼界、交流经验、提升理论高度、提高培训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另外,辅导员培训内容上重在时事政策、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传授,形式上多采用讲授、灌输式的培训方式,未充分重视辅导员专业技能、专业素质、团队协作、沟通技巧、语言表达、组织协调及决策管理等能力的培训,培训方式单一、枯燥。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培训手段和技术,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如多媒体、网络、拓展训练、案例探讨、情景模拟、一对一老带新、挂职锻炼、轮岗等形式,同时充分重视辅导员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的培养。

三是规定学时,加强培训的管理和考核。可借鉴海尔公司的管理经验,规定辅导员每年完成一定学时的培训量和自学量,并将辅导员接受培训的情况与年终考核挂钩。同时,对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岗位的辅导员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要求参加相关培训,取得执业资格证书方可上岗。

四是完善培训评估。评估模式是对培训成效的检测和评价,也是培训行为的有效反馈。评估阶段要明确“怎样评估”的问题。应成立专门的评估小组,设立科学的评估标准,通过问卷调查或观察培训前后的行为变化、行为改变后的直接、间接效果,对培训成果及方法进行认真分析、科学评估,不断改进培训行为,提高培训成效。

3.实行目标管理制度,建立辅导员队伍的管理与考核机制。目标管理是美国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提出的,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目标管理不是简单地依靠行政命令来管理,而是运用激励理论,引导员工自己制定工作目标,自主进行自我控制,自觉采取措施完成目标,自动进行自我评价,是一种参与的、民主的、自我控制的管理制度。分为设置目标、完成目标、考评结果三个过程。辅导员队伍是一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队伍,有独立的思想、较强的事业心、自尊心和自我实现的欲望,这种自主、平等、尊重、依靠内力的管理模式很适合这支队伍的管理。

一是设置科学合理的目标。目标设置是最困难、最关键的。辅导员的目标设置一定要科学、合理,既要有挑战性,“跳一跳、够得着”,又要有可行性,适合辅导员的能力和精力;既要考虑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又要考虑到促进辅导员全面发展。院(系)党总支书记应根据学校学生工作的总体目标,组织辅导员讨论,制定所在院系学生工作的总体目标,然后再将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人。辅导员可用表格形式厘清自身工作目标、工作任务、任务完成时间、考核标准、达到目标的途径和可能遇到的阻力及助力,对目标及目标的实现过程有个清醒的认识。目标设置的内容应紧密围绕学生的成长成才及辅导员的全面发展,并尽可能量化。例如,学生计算机和外语过级率、班团干部培养、党员发展、就业率、危机发生率、辅导员自身学历提升、能力提升、职业资格证书、晋级晋升、科研工作等。

二是加强对目标实现过程的控制。目标管理强调自我控制,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削弱组织对辅导员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既要充分授权,发挥辅导员个人所长,又要通过健全管理结构、建立合理的升迁奖惩制度、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鼓励辅导员参与决策等途径精心营造组织精神,唤醒辅导员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凝聚共同愿景和一致的努力方向。管理者应时时关注辅导员目标实现情况,采取引导而非监督、命令的方式,帮助辅导员排除困难,完成好自己的工作,实现目标。

三是强调结果的考评。目标管理是一种注重结果的管理制度,其考评需要被管理者积极参与。辅导员可根据自身设置的目标及标准对自己的工作随时进行动态评估,并随时与管理者沟通,管理者协同辅导员对目标实现情况进行认真分析、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促进目标的完成。

[注释]

①刘建光,董加文,孙惦.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探究[J].科教导刊刊,2011(13):16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