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电算化的思考范文

会计电算化的思考精选(九篇)

会计电算化的思考

第1篇:会计电算化的思考范文

一、电算会计中借贷记账法是否不适用

在借贷记账法中,“借”既可以表示增,也可以表示减,而“贷”既可以表示减,也可以表示增,卢卡·帕乔利提出的复式借贷簿记方法之所以几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推崇,正是因为其“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锱铢必较、泾渭分明的科学原理。尽管我国会计实务也曾一段时间对增减记账法和收付记账法情有独钟,但最终仍达成共识,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借贷记账法。

本质上说,在借贷记账法中,借和贷只是代表一种符号,而其实质则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换句话说,不管是在手工会计中,还是在电算会计中,衡量记账凭证是否采用借贷记账法,主要看其是否体现“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基本原则。在电算会计中,尽管记账凭证库文件的数据结构有“借贷金额”型、“借贷方向”型和“借贷科目”型等几种,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基本实质都是通过记账凭证编号维系着凭证的借贷记账法。

有人以会计软件常以正、负号分别替代借、贷符号为由,企图说服人们相信这一记账法已经难以胜任新形势。应当注意的是,即使借、贷符号在数据库中不采用“借”和“贷”加以表示,也并不表明借贷记账法就可放弃。不可否认,在将借贷记账凭证的发生额登录到总账之后,对于登账后所结计的期末余额往往以正数表示借方余额,而以负数表示贷方余额,甚至在借贷库文件中只设一个金额字段,在该字段中分别以正负号表示借贷方。但所有这些标记都没能改变“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规则,其实质仍然是借贷记账法。这里的正、负号与增减记账法的增减符号的属性风马牛不相及。

从长远来看,随着原始凭证的逐步电子化,记账凭证的自动生成势在必行,届时,何种记账方法使自动生成更可行,当然要根据其科学性而定。智能软件的设计凭借的是科学的方法和严密的思维与推断,而经过了数百年磨练的借贷记账法,无疑是未来智能专家设计会计软件的最佳选择。当然,一味否定增减记账法的科学性也是错误的。在计算机之中,当采用增减记账法填制记账凭证之后,我们完全可以编写一段简短的程序将其转换为借贷记账法下的相应记账凭证。其转换的主要依据是各该科目的记账符号与所属科目类别。以从银行提取现金为例,在增减记账法下,增记“现金”,减记“银行存款”。现金和银行存款都是资产类科目,对资产类科目,其增加就转换为“借”,其减少就转换为“贷”。依此,也可将借贷记账法下的凭证转换为增减法下的凭证。

事实上,过多地去研究借贷记账法与增减记账法如何在计算机中运行是不明智的。因为这两种方法仅是用于数据的输入而并非是用于信息输出,换句话说,记账方法与信息用户的需求无关,信息用户所需要的会计信息主要是以会计科目为标识的发生额或余额(至少当前是如此)。

二、“反结账、反记账、取消审核”的可行性

至今,尚有不少会计核算软件设置“取消审核”、“反记账”、“反结账”的功能。在实际工作中,这些设置的确给会计人员的会计处理带来许多方便,尽管许多学者对此提出异议,但不少实务工作者却对其依依不舍。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在计算机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反记账的作用不可替代。其理由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大量错误的记账凭证,如果不施行反记账的做法,则将导致账簿中存在大量无用的冗余信息,影响对会计信息的使用。

所谓电算化会计中“反记账”,事实上也就是将一批原先已经登录到账簿上的发生额从各该账户再予以扣减,使各该账簿恢复至该批凭证登账之前账簿的发生额和余额状态。毋庸置疑,没有人会赞同手工会计下采用“反记账”。对手工的账簿记录,为了保证其有案可稽,当其发生错误时,不准涂改、挖补、刮擦或者用药水消除字迹,不准重新抄写。同时,对两种出错情况的更正应当分别加以严格处理:一是登记账簿时所发生的错误,“应当将错误的文字或者数字划红线注销,但必须使原有字迹仍可辨认”;二是由于记账凭证错误而导致账簿记录发生错误的,则“应当按更正的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记账凭证出错而导致账簿记录发生差错时而发生。一般采用两种方式进行相应的修改:一是红字冲销法,二是补充更正法。这些详细而又具体的规定所强调的一点,那就是对出错之处必需留有修改的痕迹。

在电算会计之中,记账错误和记账凭证填制错误仍然在所难免。但由于计算机特定的工作环境,迫使我们不得不改变手工会计原有的更正作法。虽然红线注销法在电算会计中难以操作,但对出错的电子数据,却不能不留下修改的痕迹。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保留错误电子数据,另作更改的记账凭证,并据以登录账簿,换言之,要将正与误两张凭证同存于会计档案之中,同时,其所登录的正与误两处账簿记录并存于同一账簿之中。《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第十八条也作出与上相同的规定:“发现已经输入并审核通过或者登账的记账凭证有错误的,可以采用红字冲销法或者补充凭证法进行更正;记账凭证输入时,红字可用‘-’号或者其他标记表示”。

由上可见,不管是手工会计,还是电算化会计,对出错的修改均强调留有痕迹。事实上,在电算化会计中,由于电子数据的修改在技术上可不留痕迹,因而更需要对留有痕迹予以强调。

反结账的错误做法也是显而易见的。当期末已经结账并编制企业会计报表之后,如果将其“反结账”,则意味可以对该给账月继续输入凭证数据,无论这些新凭证是否已经记账,都存在账表不一致的错误,而当根据其登账后的账簿重新编制报表,摆在人们面前的两张报表是绝不相同的。如果某一会计期反复操作结账与反结账,并生成相应会计报表,会计信息的生成不啻是在搞数字游戏!

进而言之,将“取消审核”、“反记账”与“反结账”同时使用,其后果更不堪设想:结账后可以再增减当月经济业务,账簿错误可以在原错误之处不留痕迹加以修改,而业已记账和编制报表的记账凭证在取消审核后又可对该记账凭证的电子数据不留痕迹地修改,承认这种逆操作的合法性,又置会计的证、账、表勾稽关系于何地?它只会给制假者提供机会,而对电算化内部会计控制百害而无一利。这种只顾及方便操作者而不考虑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做法,还需要会计工作规范吗?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首先要评审,正说明会计软件必须遵守包括证、账、表等操作在内的工作规范之重要。

本质上说,上述所有的逆操作,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对记账凭证库文件上的电子数据作不留痕迹的修改。事实上,发现证、账错误而采用红字(“-”号)更正法或补充更正法填制记账凭证,再据以登记账簿、会计报表,并不会给会计人员带来太多麻烦。无论是结账前作为当月凭证的更改,还是结账后作为下月的凭证的更改,对会计人员来说都是举手之劳,何况证、账的错误毕竟不会太多,因而不至于导致账簿中存在大量无用的冗余信息,影响对会计信息的使用。

三、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是否改弦易辙

在成本核算过程中,由于各企业生产组织特点和生产工艺流程的不同,致使至今难有通用的成本核算软件面市。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电子商务活动的普遍展开,成本核算受外部环境影响与日俱增。首当其冲的是,定制式的生产方式及由此而形成的“适时生产控制”(jit)等生产理念和生产模式。在定制式生产情况下,按批量计算的分批法似可适用,然而,由于成本计算方法的选择除了要考虑生产组织特点之外,还应当视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而定,即使未来企业生产快捷,但其各自的生产工艺流程的差异却永远存在。无论是单步骤连续式生产。还是多步骤连续式生产,抑或是多步骤装配式生产,都必须在这分批法前提之下再根据各自的生产工艺流程以及管理要求确定各车间、部门的成本计算方法。看来,传统成本计算方法诸如逐步结转分步法、平行结转分步法等仍有其存在的必要,只是面对日新月异的外部环境,考虑如何将新酒装入旧瓶而已。

成本信息细化也许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未来市场的竞价、压价的竞争使企业不得不从内部挖掘潜力。以产品为主线,集成了产品设计/制造/控制层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问世,使产品的管理决策、设计开发、加工制造等过程和经营控制等过程通过计算机科学地联结为一个整体,把管理和技术的信息直接用来控制机器进行加工,最大程度地实现了纵向集成,进而极大地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而在这一背景下,以作业成本管理(abcm)与“成本企画”(tc/cd)为代表的两大成本管理方法崛起并表现出卓越的成效,并以此为基础,“作业量基准成本计算”(abc)和“目标成本计算”崛起而成为成本计算的生力军,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无论从其形式还是内容都面临着挑战。例如,采用分批法虽然按产品生产周期计算产品成本计算最终产品,但借助于计算机的海量存储的优势,将周期再分割成若干时间段(甚至以天为单位)进行明细计算、汇总与报告,无疑更能适应成本管理的需要。同时,以最终产品为计算对象也显得粗糙与不适时宜,代之而起的则可能是细分至工序、半成品、在产品的成本计算,如此,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也必然要赋予新的内容。

第2篇:会计电算化的思考范文

一、电算化会计对会计核算方式的转变的影响

1、电算化会计下账簿虚拟化

会计的电算化是将纸上的会计资料信息数据化,而在电算化系统中的账簿实际是“虚拟化”的。所谓“虚拟化”,指电脑系统中并不存在账簿,更不是电子文件和真实账簿一一对应。账簿上体现的数据基本有两种组成,一种是消耗额,另一种是余额。由于计算机强大、高速的处理数据功能,能清楚的对记账凭证库文件进行分类、汇总。对于账户余额,只要保证系统初期输入的初期余额数据正确,之后各个会计期的最终余额也就正确无误。因此,电算化系统中的账是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自动地准确无误地计算出来的。可以说只要保留了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也就保证了账簿的存在。

2、电算化会计下记账过程符号化

记账是会计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从制作凭证到最后的编写报表中间的所有流程,实际上都是一个人工记账的过程。电算化系统中也是一个虚拟化的记账过程,因为没有一个实际的记账文件。“记账”就是将前凭证库文件中审核通过的记账凭证做上已审核过账标识或者另外形成一个账后凭证库文件,表明该记账凭证已入账,不能再对其做任何的修改。如果出现错误,只能采用其他办法进行处理,如类似于手工会计下的红字冲销法,通过输入“更正凭证”予以纠正。所以,在电算化系统中,记账环节是可以完全取消的,即日常不登记本文由收集整理日报账、明细账及总账,只保存记账凭证,在需要时再采用瞬间成账的做法:根据科目余额库文件的期初余额数据和记账凭证库文件的科目发生额数据,当即形成所需的“账簿”并予以输出。

二、会计电算化形式下会计核算形式

1、明细表核算形式

明细表核算形式适用于会计电算化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下,该形式是根据明细账来登记总帐,提供会计报表的数据。明细表核算方式中明细表是整个处理程序的核心,它包含每一个科目的期初、本期发生、期末和年累计金额,科目内容为企业所有发生的会计明细科目,其内部关系为:一级科目数额等于下属二级科目数额之和,二级科目数额为下属三级科目数额之和,依此类推。明细账处理上包含两个过程:登记明细账和累计明细表。记账时根据不同的科目登入相应的明细账,同时将金额累计到明细表中相应科目的发生额中,并计算出该笔业务发生后相应科目的余额。计算明细表是根据明细表的内部结构及关系,分别累计出各级的发生额,直接修改原明细表中相应科目的金额。一般先从一级开始,逐级累计到最后一级为止。

由于会计业务的每一笔数据都必须依据一定的会计科目,业务上的每一笔数据都可包含在明细表中,故报表的数据可直接来源于明细表;明细账在此只起分类的作用,但账与表的数据源只有一个,即记账凭证,各种账表的数据都是在记账凭证分录库的基础上派生形成。如按业务排列形成明细账;按业务汇总形成科目汇总表;按一级科目汇总形成总账。这样总账与明细账、日记账,科目与科目已失去了相互核对、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在电算化条件下,可以不考虑账簿间的核对工作,而核对、制约工作主要靠正确输入凭证和账簿内部控制来实现。

2、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

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也是适用于会计电算化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会计电算化下的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是基于手工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结合计算机数据处理的特点提出的。这种核算形式的处理程序一般描述为6 个步骤:1)根据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编制记账凭证;2)根据收、付款凭证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3)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同时累计生成明细表;4)根据记账凭证定期编制科目汇总表;5)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三栏式总帐;6)根据明细表编制会计报表。从会计电算化下的会计数据处理程序来看,相比手工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增加了明细表,会计报表的数据直接来源于明细表,总账采用三栏式账页,而账簿的设置也不必严格分类。

3、记账凭证实时处理的核算形式

明细表和科目汇总表两种会计核算形式,在实现时基本都是采用集中处理的方式,即记账凭证的一次输入,多次调用,多次记账,得到的账表数据只能是相对的动态数据,只有在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下采用记账凭证的实时处理会计核算形式,才能获得真正的每一时刻的动态会计信息,实现在线管理,在线计算,实现真正的网络财务,极大地丰富会计信息内容并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

记账凭证实时处理的核算形式处理过程非常简单。整个核算的起点仍是从原始凭证开始,所不同的是记账是即时进行,记帐凭证形成的同时各种帐簿也已产生,即记帐凭证文件既是记账凭证又是账簿。记账凭证文件包含了本会计期间所有科目的期初、本期发生、期末、年累计金额,其内部关系同明细表。科目是按业务发生日期的顺序排列的,只要有新的科目记入,就会在记账凭证文件中逐笔登记该科目的发生额,同时将金额累计到相应科目的发生额中,并计算出该笔业务发生后响应科目的余额,这样就可根据会计人员的要求在凭证文件中得到每一科目任一时刻的动态信息,形成所谓的账簿,各种反映企业经营和资金状况的动态财务报表、财务报告、年报、季报、月报和日报均能很便捷的即时产生。

三、结语

第3篇:会计电算化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中职会计;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迫切需要既懂会计专业知识又具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在此背景下,融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为一体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应运而生。遗憾的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诸如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配置、教学模式、实训基地、评价体系等方面都还不够完善。如何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满足用人单位对会计电算化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培养出掌握会计电算化基本理论及财务软件操作技能的专业人才,成为摆在中职学校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福建经济学校实际情况以及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对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的现状与不足进行了思考,提出了专业建设的相应思路。

1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现状及不足

专业建设是中职学校一项重要的教育教学改革,决定着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办学特色。由于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人们对其认识存在一定误区,导致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1.1专业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

当前,关于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材版本很多,其知识的整体构成大致相同,但就课程体系设置来看,基本上是重理论轻实践,未能将实践落到实处。教师授课时往往以考证为教学目标,侧重于基础理论教学,授课内容与实际应用无法接轨,导致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学生毕业后需花很长时间才能适应工作。此外,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不仅普遍缺乏实用性、针对性强的实训校本教材,而且校本教材往往滞后于最新财务知识和技术,难以跟上行业发展,导致不少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因无法胜任会计工作而改行从事其它工作。

1.2缺乏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

会计电算化的课程性质要求教师要同时具备会计知识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然而,中职学校普遍缺乏“双师型”教师,专业课教师基本上是由学生角色直接转换为教师角色,缺乏工作经历,没有会计岗位的实际工作经验,不具备熟练操作会计软件的技能,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没有在社会实践中升华,无法深入挖掘课程内容,导致所讲内容不能展开与迁移,学生学习兴趣难以持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或是只针对电算化考证需求,纯粹为学生拿证考试而教学;或是以完成教材教学内容为任务,照本宣科,不联系社会实际,无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3忽略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

在现阶段的中职课堂教学中,许多学校采用的还是片面强调灌输方式的教学模式,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的课堂授课方式,忽视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将教学内容固定化,削弱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甚至一些实训教学竟然也以教师讲述为主,并辅助以一些简单动手操作。如上机填制凭证和模拟做账,学生只停留在已编制好的原始凭证来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根本无法了解财务制度的流程。虽然也能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但仅以软件使用流程为主,停留在软件流程操作的表面技能教学,导致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差,虽能应付考证的实操试题,却无法挑起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大梁。

1.4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不尽如人意

由于受课程的课时安排、学校实训场地限制以及其它因素的制约,目前许多中职学校仍然无法按照“重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原则调整课程设置,导致企业招不到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虽然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能够胜任会计社会岗位,开始重视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但大量调查数据表明,目前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不尽如人意,不管是实训内容、教学场所还是教师配备,均无法适应中职教育的发展要求,实训实践教学体系混乱,模拟实训单调,无法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不能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无法实现学生就业时与会计工作岗位的“无缝衔接”,严重制约了中职会计专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1.5课程评价体系和教师考核机制不完善

许多中职学校的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对学生的考核往往采取笔试的方式,仅考查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此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对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考试往往避重就轻,老师划定范围,提供资料,学生依样画葫芦操作,掌握的只是会计软件的界面、菜单及操作流程。在教师考核机制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目前中职学校教师考核涉及教学、考勤、评教、招生、升学率、办公秩序、工会活动、领导评议等多项内容,以综合得分作为教师评聘、培训及评优选模的主要依据。然而,调查资料显示,中职学校的教学常规制度、坐班制度、听评课制度、评教评学制度、教科研管理制度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值得商榷的问题,影响了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的思路

针对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的现状与不足,中职学校只有实施综合改革,把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新的课程内容、教学体系及模式,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2.1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全面启动课程建设

鉴于中职学校是培养初中级会计电算化人才的主力军,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优化教学效果,学校应根据校情、学情,结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研究编写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编写实用性、针对性强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校本教材,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和学分,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调整,引入企事业单位需要的电算化知识与技术,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且把重点放在会计软件操作使用上,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实现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的对接,从而缩短学生适应岗位的时间,努力做到就业“零距离”顶岗。中职学校应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全面启动课程建设,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的课程体系,兼顾升学和就业,课程设置除了要满足一部分学生想进入高等职业院校深造的愿望,更要满足大部分学生进入社会就业的需求,大力建设开放性的实践配套设施,充分合理地安排实训课程、课时和内容,重视就业岗前职业培训,为学生的就业和后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2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加强其综合实践能力

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专业建设的重点。拥有一支会计电算化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保证该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然而,目前中职学校所谓的“双师型”教师依旧名不符实,多数是“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型教师。要改变这一现状,学校首先应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轮番组织“双证型”教师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实践,把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作为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上岗的必备条件;其次,应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编写教材,参加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撰写论文,参与教学竞赛、技能竞赛等活动,拓宽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再次,应建立体现中职学校特色的教师认定体系和人才引进与培养的激励机制,坚持“内培为主、外引为辅”,可以加大会计电算化教师的外出培训和参加企业实践的力度,让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锻炼实习,也可以主动聘请企业中有相当财务知识素养的高级职称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进行专题讲座,把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运用到会计电算化教学中,还可以聘请软件公司的技术人员对教师开展定期技术培训,从而使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把现代职业教育先进理念落实到自己的课程教学设计中去,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很好地结合起来。

2.3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会计电算化专业的重要特征就是技术性强,因此除了理论教学外,同时要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然而中职学校传统的教学方法大都是灌输型理论教学,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使学生不适应会计相关岗位,影响了学生专业的发展。中职学校应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将实践性教学贯穿于会计电算化教育的全过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应体现实用性和针对性,重点突出提升学生会计电算化的实际操作能力。鉴于中职学生社会阅历浅、知识体系弱、易接受新事物等特点,教学过程可采用案例分析式、任务驱动式、情境模拟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创建合作型的学习团队,开发“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为核心的实训教材,将实际会计工作中的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引导他们通过团队共同努力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拓宽学生思维,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将技能知识点系统化、内化。

2.4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落实校企合作机制

为了实现中职会计电算化学生就业时与工作岗位“无缝衔接”,落实校企合作机制,做好工学结合,引进记账公司在校内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尤为重要。学校应该引进一些业务全面、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结合岗位工作特点,让学生了解各相关岗位的内容和工作职责,与互为依托单位深度融合对接。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对于入门基础会计课,可以组织学生到合作单位,实地考察企业的供应、生产、销售过程,使学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直观的认识;对于会计专业课,可以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参与实际会计工作,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本专业理论,提升本专业的工作技能,提高学生发展与组织管理能力,促进学生尽快适应会计岗位,实现无缝隙校企结合,从而实现实用性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2.5创新课程评价体系,健全多元评价体系

为了使学校和谐、持续地发展,学校管理应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体系。中职学校必须创新课程评价体系,突出评价的教育功能,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方式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重视在校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制定合理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力求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此外,中职学校还应健全多元评价体系。一是改进中职学校考试制度,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考试形式采取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二是进一步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健全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完善师徒结对帮带制度、教科研管理制度、听评课制度、评教评学制度、教学督导工作制度、技能教学质量考评体系等制度。

参考文献:

[1]张奕畅.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职业教育,2013(7中):62-64.

[2]金阿力.关于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6(7):97.

[3]王富强.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实施[J].大学教育,2014(8):96-97.

[4]金治中,肖薇.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国市场,2014(13):111-113.

第4篇:会计电算化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医院;会计电算化;思考

1医院会计电算化建设意义

会计电算化,指的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现代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相互结合,应用到会计实物工作之中。简单的说,即是利用计算机代替人工,将记账、算账、报账、查账等工作实现智能化。某些需要人工完成的工作,例如数据统计、核对、分析、判断等流程,计算机在其中也起到信息提供等重要作用。因此,医院会计电算化建设意义十分重大。其一,保证医院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众所周知,会计工作,最重要在于会计数据(信息)的准确、可靠。建设会计电算化,能保障各种反映医院经济活动的数据信息,如会计记录、账册的准确、可靠度。其二,减轻会计工作者负担,提高工作效率。会计电算化,帮助工作者摆脱纷繁复杂的手工操作,降低了工作者的劳动强度,让财务工作更加准确、顺利的开展。

2完善医院会计电算化管理的对策

2.1提高重视

完善医院会计电算化管理的首要关键,即是医院领导层强化意识,提高重视。医院领导意识到会计电算化管理的重要作用,才能合理、准确的将会计电算化定位在一个适当的位置,才能设计、规划出科学的会计电算化工程,而在执行构建过程中,才会确保会计电算化工程建设的长期投入,以及给予重要的保障、支撑。因此,医院领导的重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具体工作中,一方面,领导需要以正确的思想及定位作为基础前提。宏观上把握医院的总体管理思想,然后明确会计电算化管理的目的,并将会计电算化管理融合到医院的管理建设之中。另一方面,争取医院工作人员的支持。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仅仅是医院领导重视并加强推进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而医院职工却不理解也不支持,那么会计电算化管理建设必然是事倍功半。因此,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在医院体制管理的基础之上,提高医院职工对会计电算化管理的认知,才能高效的开展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

2.2强化管理

这里的强化管理,指的是强化对计算机软、硬件的管理工作。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核心,即是保障计算机数据的安全性,因而需要实施“授权控制”的管理方法。具体为:其一,对原有的工作人员进行调整,使其工作岗位更加契合于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岗位的调整要注意“职”与“权”的分离。其二,明确个人责任,严格控制操作环境。例如,规定登记运行日志;明确交接班手续;规定机器使用规范;软盘专用防止病毒感染以及数据备份等。如此规范,是为了进一步强化系统,避免出现操作不当现象,从而形成电算化的系统文件。除了规范操作环境、流程、细节以外,还需要特别重视计算机的维护工作。工作实践中,总有一些非工作人员随意上机操作,这种行为应当全面禁止,从而保障良好的运行环境。定期检查十分必要,通过检查工作找寻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措施及时处理,以此确保系统的正常工作。而检查系统时出现的问题或者故障,要进行认真的记录及分析,包括问题出现的部位、诱因,以及采取的措施,积累系统维护经验。

2.3人才培养

人才是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核心支撑。缺乏人才队伍,既使拥有了先进的技术设备,科学的工作理念,完善的管理制度,在具体工作中也难以发挥出应用的工作成效。反之,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团队,即便外部环境有所欠缺,也能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更新,从而逐步提高工作效率。医院会计电算化管理如何进行人才培养?首先,制定长期的培训计划。现代社会,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传递的数量大幅度上升,信息的接收也变得更加便捷。计算机是信息发送、接收、整理的重要载体,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方式,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医院财务管理中,计算机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因此,医院制定长期的培训计划,多渠道、多方式的提高工作人员的会计电算化知识,提高工作人员的计算机素养、技能。其次,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在规划人员培训时,不能盲目、随性的“一刀切”,要结合员工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安排。仔细甄别员工的基础、特长,制定“分层次”的培训内容。此外,医院应吸收社会精英加入,进一步提高财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

3结语

医院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还需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为了电算化工作的高效开展,制定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十分必要。财务工作的制度建设,应落实职权分离、责任明晰的原则,让每一位管理人员都明确自己的职责,从而形成严谨的工作链条。会计电算化管理,要重视数据的“出”与“入”,而为了确保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应严格制定数据备份制度,以此避免因人为的操作而导致数据的丢失。

参考文献:

[1]徐宁.浅议财务电算化的建设和管理[J].民营科技,2014(04)

第5篇:会计电算化的思考范文

关键字:会计电算化  培训  思考

    随着中国加入wto,会计电算化在会计行业中愈发显得重要,其培训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也更加明显。本人多年来一直从事会计电算化培训工作。现就培训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几点思考。

    1、明确培训目的

    随着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和推广,以及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经济已融入世界经济浪潮中,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有较深的会计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还应该具有熟练操作计算机的技能以及初步了解外资企业会计电算化核算的一般规则。因此凡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都必须参加会计电算化培训,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以便能为入世后的中国企业老总提供准确的财务数据,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那么学生参加会计电算化培训的目的就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个合格证书,将来能有资格走上会计工作一线,而是能熟练地对计算机进行操作,而且更重要的是利用先进的财务核算工具为入世后的中国企业老总的决策提供准确的、科学的依据。

    2、省财政厅应尽快更新培训教材、改变考试形式

   (1)更新培训教材

    目前我们所使用的确教材是江苏省财政厅1996年编写的,必须尽快更新,以适应新的形势。原因有三:

    第一,计算机这门课程具有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只有反复的练习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此,教材也应适合计算机这门课的特点,但该教材只是侧重于理论试题,实践作业则很少。因此,在会计电算化的练习作业中要做相应的调整,以适应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的特点。

    第二,教材内容早已落伍。如教材中要求掌握磁盘操作系统ms—dos,我们知道其中有许多内部命令和外部命令,只有按照有关规则正确地输入这些命令,计算机才能正常工作,相反,那些dos命令的路径或文件名中只要有一个字符出错,命令就无法执行,所以学生必须死记硬背住命令的语法规则、描述形式。这对于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人员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学习负担。而windows操作系统采用图形化界面,即在显示器上开辟了很多窗口,各种应用程序和命令以文字和图标的形式显示出来。我们要完成各种各样的处理任务时,可以通过鼠标器或键盘来选择要运行的软件和要执行的命令。windows操作系统屏幕显示直观,操作简便,具有较好的管理功能和较强的实用性,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各行各业几乎都在运用windows,而dos已经落伍,再让我们去向学生讲解dos,确实是意义不大。

    第三,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只是财务软件的使用者,而不是软件的开发者,对一些将要走上企业财务一线的人员来说,只要学会熟练操作财务软

件、掌握国外企业财务的一般规则就可以了,因此没有必要花大量时间去研究财务软件内部模块之间的关系。我们的教材却在这方面占了很大篇幅,我认为可以简单一点。

   (2)改变考试形式

    在我们目前省财政厅组织的会计电算化考试中,试题的样式变化不大。理论部分的题型是选择、判断。这种测试并不能完全看出学生的熟练操作能力,但为了应付考试,学生不能不花费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去记这些内容,这种培训的结果是“高分低能”,另外实务部分的题型有建帐会计科目、损益表的编制,看起来考得很全面,实际上学生根本就不需要掌握会计电算化知识,只需要掌握考试流程,会输入汉字就可以了。如我们知道每当一笔经济业务发生时需要编制会计分录、制作会计凭证,按照道理应该让学生去想凭证的摘要如何写,借、贷科目分别是什么,但考试中这些都已经内定好了,学生只需要按内定的内容输进去,会打字就可以了。因此,我认为应该修改考试的题型,比如,可增大word、excel实际应用方面的试题,通过操作性试题不仅可以考察学生对word、excel的综合运用能力,还可以考察到文件夹、文件名、存贮等多方面应用的知识,而选择和判断这样的题型则应少出。

    3、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

    学习理论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以往的教学实践也充分验证了这一点。要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兴趣,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辅助电化教学,增加上机实验操作时数,引导学生由不得此寻求理论的归纳、内化与拓展,领悟到理论不可能提供现成的运用于实际工作的结论,而只有一种思维工具,帮助我们去作出科学的推论。以图文声像方式传授知识和技能,不仅能够使教学内容和形式生动活泼,诱使学生在感情上和行为上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开发智能;而且通过运用自身的素质,发展智能。

    4、作为培训单位的学校应完善教学设施

第6篇:会计电算化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高职院校;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企业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正逐步被新型的会计信息系统所取代。而作为一门结合了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等综合专业知识的学科,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也应该逐步向会计信息化教学的方向转变。

一、当前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训室硬件设备落后

虽然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的都配备装有电算化软件的实训室,但各个院校实训室之间硬件差异依然非常大。由于一些院校资金投入不够、硬件设备跟不上,导致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每次上课前导入实训账套和下课前导出实训账套都需要花费5-10分钟的时间,甚至经常出现电脑死机、蓝屏、系统崩溃等现象,这些都严重影响教学进程。

(二)实践教学软件与教材没有及时更新

实训教学软件与教材没有得到及时地更新是电算化教学的突出矛盾。虽然大多高职院校已经配套上用友、金蝶等市场常用财务软件的演示版,但大多院校使用的实训软件存在版本严重滞后的问题。以市场上最通用的用友软件为例,绝大部分院校依然使用着用友U8.61、U8.72等版本,与此配套的教材大多为2010年以前的版次,教学内容落后企业实际应用至少5年以上,早已完全不能满足会计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手段相对落后

传统的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70至90个课时,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使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即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是以理论为主、教师为主导。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在教师机上操作一步,学生跟着操作一步,虽然这种依葫芦画瓢的方式能让学生跟上课堂教学内容、熟悉每一步操作,但过于死板,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导致学生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从用人单位得到的反馈也证实了这一问题:学生实际工作过程中只会用学校学过的财务软件;只能完成老师上课讲过的总账、采购、销售、库存等模块的基础的业务;无法对库存赤字进行处理;无法解决财务软件运行时出现的错误提示;无法对会计电算化财务软件进行维护。各高职院校应在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及时调整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目标。

(四)复合型通才型教师欠缺

会计电算化是对教师的综合专业和技能要求比较高的一门课程,它要求教师精通财务会计、纳税、管理、计算机科学、以及2017年新加入的管理会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目前在高职院校中担任会计电算化教学的老师,大多是会计专业出身,在经过短期的备课后,就照本宣科地按照实训教程和配套的PPT开始授课,虽然他们能够熟练地操作财务软件,却难以将计算机技能与会计专业技能融合,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应对软件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提示,也无法对财务软件进行的维护。所以,缺乏拥有计算机科学与会计学专业知识的复合型通才型老师是会计电算化课程师资队伍不健全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优化思考

(一)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引入“翻转课堂”

会计电算化课程与传统的理论会计课程相比,实践性更强,对学生创新、自主学习能力要求更高。所以,它更适合引入“翻转课堂”这一概念。企业实际的经济业务是各种各样的,教师要根据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将知识体系碎片化。首先,梳理企业的普通经济业务,探寻它们共通点,把经济业务处理方法按不同岗位,用流程图形式画出来,作为一个知识点。再对企业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会用到的特殊业务:受托代销、以旧换新、直运销售等业务流程单独绘制流程图、梳理易错点。然后,为每个碎片化知识点制作相应的微课视频(10分钟以内)、课件、练习等学习资源,通过“蓝墨云班”等移动教学助手APP,让学生用自己碎片化时间展开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在熟练掌握普通业务的基础上,有计划地进行特殊业务的重难点突破。

(二)加强实训室软硬件建设

一方面,学校应投入经费加强实训室硬件建设,购买一批内存大、运行快的电脑,减少因为电脑老旧而降低课堂学习效率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及时升级和更新电算化实训使用的财务软件,并尽可能与用友新道等财务软件经销商、安装服务人员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定期请经销商来进行技术指导。如此一来,就有效地改善了软件更新不及时而造成的电算化软件的实际应用脱节现象。

(三)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环境

电算化实训教学质量的提高,也离不开良好的校企合作环境。学校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与会计事务所、工业企业、金融公司等加强不同程度的校企合作。让教师有机会到企业中进行会计电算化实践。同时,不定期聘请企业中的中高级会计师来校内任教,使用账套中的虚拟数据与实际业务数据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就企业而言,也可以为其选拔优秀的会计电算化人才,节约新员工招聘和培训成本。

参考文献:

[1]张金辉.对大数据时代下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119-121.

第7篇:会计电算化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其应用领域也愈来愈广泛。早在二世纪七十年代,计算机技术就已运用到会计核算的工作中,其中工资计算是最先使用计算机技术核算的会计项目。经过多年的发展,会计核算的大部分工作都已经能够通过电脑程序实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教育院校相继成立了会计电算化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由于社会需求一直比较旺盛,所以该专业也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尽管一些院校纷纷成立该专业,生源也充足,但对该专业的发展,却存在较大误区,认为在原有会计专科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加上会计电算化基础和会计软件应用就可以发展这项专业了。在这样的认识背景下,许多学者都热衷于会计本科以上层次的教学改革研究[1-5],而对会计电算专业的发展研究探讨相对比较漠视,从而导致对该专业的改革发展处于徘徊不前的局面。当前会计电算化专业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笔者拟抛砖引玉,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并希望引起同行的重视,探索会计电算化专业更好的发展举措。

1 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改进之思考

1.1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计和相应的课时安排改进举措

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会计核算技能,同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视野,要有与时俱进的经济思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也会不断变化,因此,需要改进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有关课程设计,以及相应的课时安排。基于国家对专科教育的基本要求,结合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基本特色,笔者认为,需要将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而必须课又可以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践性环节四个部分;选修课可以分为专长课和专业任选课两个部分。

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英语、体育、形式与政策等课程,这些课程一般是学校统一安排,文科类专业基本保持一致,其课时约占21%。专业基础课包括经济应用数学、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经济法、财政与金融、国家税法等,其课时约占13%。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会计学原理、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会计软件及应用、审计学基础、会计电算化基础、会计岗位综合实训等,其课时约占23%,集中性实践环节包括专业实习、专业见习、社会调查等,其课时约占13%,专长课包括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EXCEL与财务管理、财务会计报表分析、高级财务会计、等课程,其课时约占11%;专业任意选修课程包括证券与投资、市场营销、国际贸易、资产评估、房地产企业会计、保险概论等,其课时约占9%;

当前国家教育部对专科教育非常强调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因此,可以根据各种课程的自身特色,适当考虑给予一定的实践环节课时量,以增强本专业要求的各项实践技能的培养。

1.2会计电算化专业主干课程改进举措

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的学生,要求熟练的掌握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会计核素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相应的主干课程设置和系统学习是密不可分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核心课程中,会计电算化基础、初级财务会计实务这两门课程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每一门课程在内容的安排上都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目前比较流行的会计电算化基础教科书一般是按照市场上常用的软件进行编制,基本上是对整个会计软件的一种文字和图片上的讲解,如建立套账,总账初始化,总账管理,记账凭证的填制等等。由于使用的是市场上常用的用友软件或者是金蝶软件,其功能非常复杂和繁多,讲解时配备的截图和文字说明也越来越长,目前编制的教材也随之增厚,最后导致老师教学过程比较匆忙,不断的演示和过多的细节讲解,反而使学生学习容易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致使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建议适当压缩和重新编排教材内容。具体而言,可以分三个部分进行讲解。第一个部分主要讲解会计软件最基础的部分,如建立套账,初始化等,内容要相对简单。主要是让学生获得一种会计核算功能电脑实现的一种感性认识。第二部分主要讲解会计数据库的基本结构,以及向会计数据库取数编制总账和报表的基本原理。会计原始数据输入电脑后实际上都储存在特定结构的数据库中,总账查询和报表编制就是按照一定的要求从数据库提取数据,然后按照一定计算规则,例如账户汇总求和等得出相应项目的结果。在掌握一定的会计软件操作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这一部分的讲解能够使学生明白会计软件核算功能的本质原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有助于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更快的熟悉掌握具体岗位的各种会计软件操作技巧和方法。第三部分可以适当的讲解会计软件某几个功能模块的程序编制,例如设计简单的数据库,设计程序实现现金总账模块功能。这样的程序尽管非常简单,完成的会计核算功能也十分有限,和专业会计软件的程序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其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这个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程序,并实现一定的会计核算功能,从而导致学生能够获得一种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对激发他们学习会计电算化的兴趣是非常奏效的。因此,有必要从这三个部分完善会计电算化基础教程的编制。

初级财务会计实务课程是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核心基础课程。但是这门课程的编制很多版本仍然是按照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进行编制,即按照会计要素进行分类,如资产(包括货币资金、应收账款等)、负债(应付账款、长期应付款等)、所有者权益(股本、资本公积等)、收入、费用、利润等几大部分编制相应的章节,并依据这些内容进行课堂教学。这些内容与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很多都是重复的,只是知识要点和例题的设计相对简单一些。另外,这些内容尽管在理论上非常完整,也能够与我国颁布的会计制度准则规范相一致,但与企业实际的经济活动内容存在较大差异。笔者认为在会计学原理掌握以后,开设的初级会计实务课程,更应该讲解现实中的中小公司企业的实际业务内容。如果是中小生产企业,可以按照公司筹集资金,原材料购买,生产,销售,投资等经济业务的顺序进行讲解;如果是中小商业公司,可以按照商品购进,商品销售,货款回收等程序讲解。在按照公司企业实际业务发生流程讲授的过程中,可以反复回顾会计学原理的基本知识,每一章结束都可以进行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只有把会计的基本原理融入到鲜活的公司业务中,学生学习才会兴趣盎然,接受知识才会效率倍增。因此,处于会计原理和中级财务会计之间的初级会计实务内容的编排非常关键,应该考虑初学者的基本接受能力和对公司业务的感性认识,从中小公司企业的业务流程开始讲授会更加形象生动,尽管可能涉及的需要掌握的会计科目或账户并不全面,但这可以在后续的中级财务会计中系统讲解而予以弥补。

2 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方法改进之思考

2.1案例教学方法改进举措

案例教学对学生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非常重要,它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一样,通过实践收集的案例形象生动,富于启发性,容易走进现实的“实战”状态,对提高会计职业技能很有帮助。但案例教学容易走入误区,那就是为了案例而案例。例如教课书中的案例一般都会采取列举式的方法,如某公司某月某日购买原材料,然后生产产品等等,为了达到讲解知识的目的,案例中包容了将要所学习的一整套内容,最终案例由一堆业务拼凑而成,枯燥无味,失去了应有的趣味性,导致学生对案例兴味索然,案例所相应包含的知识也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案例教学起到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建议案例教学采用故事性较强的生动内容吸引学生的兴致。这里要求老师除了教学之余,需要深入到企业实际工作中了解实际的业务情况,以及在实践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和处理方法。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回到理论中来,通过不断循环往复,总结升华,这样的案例讲解才能有血有肉,不至于出现案例空洞化和苍白化的情况。笔者在实践教学中发现,通过采集已经毕业的学生对公司企业中实际发生业务的处理办法,不失为收集生动事例的好方法。由于公司里有各种各样的财务事件发生,从中挑选一些趣味丰富,故事性强的案例进行教学讲解,学生的热情很高,学习效果也比较理想。

2.2实施模拟实验教学

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手工模拟做账,另一种是利用会计核算软件,使用电脑模拟做账。这两个做账一般选择第二学年的第二个学期和第三学期的第一个学期进行,先采取先手工做账,然后再使用电脑做账。这两个实验对增加学生的实际账务处理能力有很大帮助。在掌握各种会计核算理论和基本的会计处理规范的前提下,在实验室通过专业老师的指导,将会计基本理论运用于模拟的“实践”环境中,能够有效的培养会计实际核算能力。尽管会计专业见习和专业实习两个环节还存在,但现实开展还存在不小的难度,实际效果也难遂人意,开展模拟实验教学有助于弥补见习和实习环节严重不足的缺陷。

3 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模式改进之思考

3.1立体教学的整体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老师与学生的沟通已经非常方便和及时,知识的传授和讲解可以不受地域、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多层次的展开教学活动。在课堂上,除了最古老的黑板讲学外,还可以利用计算机丰富的播放演示功能,动态形象地展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各种知识点的相互关系等;在实验室里,通过亲手填制各种购货单据,发料单等各种原始凭证,按规范编制记账凭证和登记总账、明细分类账,最后编制资产负债表等实施模拟核算;在内部校园网上,可以通过教师专属空间授课相关内容等信息;在互联网上,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批改作业;在手机上,可以通过微博或微信及时沟通交流和传递重要知识信息等。通过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的与学生互动来完成会计电算化专业知识的讲授与解惑,能够极大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3.2分组教学模式

分组教学模式就是把班级分为小组进行日常的教学管理,每一个小组8-10人。所有的教学管理紧紧围绕学习小组进行展开。由于会计业务核算中涉及到的会计制度规范非常多,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规范存在不小的难度,老师授课中往往需要列举大量的实例。如果讲解的实例难度偏大,学生难以接受,如果实例过于简单,又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另外,会计核算最终涉及到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任务繁重复杂,并且由学生单独完成也会存在不小难度,而且如果中间出现一个小的差错,报表可能就会出现不平衡现象,重新从源头寻找发现和纠正错误也是一个非常熬时和繁琐的过程,这也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恶和抵触情绪,致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热情,学习效果难以令人满意。通过把学生分为小组,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章节,根据布置的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题目的设计,例如固定资产核算,有的成员可以设计资产的使用年限,有的可以设计固定资产的终值,有的可以设计折旧的方式,如加速折旧,年限平均折旧等等,最后由小组长确定整个题目的合理性。由于是学生自己根据自己刚刚所学的知识,参考教材例题和相关资料设计的题目,可以较好的保证这些例题难度适中,并紧扣知识点,容易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兴趣。在各个小组设计好相应的题目后,任课老师统一收集汇总,随后再随机把这些题目分配给其他各个小组进行练习。通过这种相互出题,相互考核方式,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产生了相互竞争的态势,小组成员也能够相互促进,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小组中成绩好的学生也能起到榜样和带头的作用,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够避免案例容易脱离学生实际水平的不利状况。笔者通过长期的分组教学管理发现,学生的热情和参与度都非常高,会计教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世强.高等会计教育目标与会计本科教学改革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2009,23(1):25 -28.

[2]翟华云.财会专业“理论教学与执业教育”培养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11(4):41-43.

[3]赵峰.会计人才培养与会计教育改革问题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32(4):248-249.

第8篇:会计电算化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医院;财务管理

一、医院进行会计电算化的意义

医院会计电算化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现实研究表明,在医院财务实际工作中会计电算化展现了无法忽视的效果,医院会计电算化能够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转变会计的职能。繁重的手工记账、报账工作会严重影响众多医院财会人员,使之无法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会计参与管理、决策的工作中。会计电算化能将财会人员从繁琐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不但降低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劳度,使医院会计核算的质量提高,并且在增加医院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过程中,计算机的高速运行发挥了巨大作用,让财会人员能够投身于医院管理与决策有了充足的时间、精力和条件保证,继而使医院现代化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大大提高。

二、医院会计电算化的优势

1、降低财会人员工作劳度,提高财会工作效率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书写工具变为打印机,运算设备变为电子计算机,处理会计数据时有了非常高的精度和速度,将制作收入支出表、药品医疗收支总表、资产负债表、明细账、总账等各种报表的过程机器自动化,使人力消耗明显的降低,确保了及时性和准确性[1]。

2、查询快捷便易,保证了信息准确性

基于手工方式,大量人员参与记账及编制会计报表,较多的重复登记,会使数据处理出错的机率大大增加;相反,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仅需按程序正确输入原始数据,编制、查询、汇总会计报表等,均属同一个一体化处理过程,错误极少出现,所以使准确性得到极大提高。

3、促进转变会计职能,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会计电算化的来临,使繁琐的手工操作渐渐远离财会人员,不但会计核算的质量得到提高,使会计人员的工作劳度降低,并且快速的电子计算机运行,使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性和准确性得到极大增加,让财会人员有更充足的时间、精力和条件投身于医院管理与决策,继而使医院现代化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大大提高[2]。

三、医院会计电算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成本费高,增重了医院管理经费负担

满足硬件和软件的需求,才能在医院里成功实行会计电算化。首先需要装配打印机、电脑和持久电源。这就使财务工作的成本大大增加了。其次,需要一笔不小的经费来购买财务软件。会计电算化比手工方式的成本费较高,使医院管理费用负担增加。

2、数据存储易被破坏,损失巨大

由于对灰尘、非正常低温或高温、磁场非常敏感,计算机容易因此引起错误,导致数据丢失或破坏。如果在收集会计档案过程中,操作人员疏忽,没有将计算机中的数据定期备份,一旦由于意外或人为错误导致系统破坏或数据丢失,使原有数据无法恢复,进而电算化系统无法正常进行工作,那么后果将是难以想像的。

3、利用计算机技术非法篡改数据,使控制舞弊、犯罪难度增加

基于会计电算化,会计数据是直接记录于肉眼看不见的磁性媒介上,且能被极易篡改或删除,有时甚至是无痕迹篡改。随着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借用计算机技术的智能化犯罪,不但技术手段高于防卫措施,而且比起手工方式,查找计算机犯罪和作弊的难度也是无比巨大的[3]。

四、加强医院会计电算化的思路

1、在医院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完善过程中,首先要从医院信息系统的整体性思考,而非简单地以会计子系统的目标为起点,再次不同职能间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应当予以高度考虑,最大程度地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为适于医院的决策和管理,使医院会计电算化系统全面发展。

    2、只有设计出高新的医院会计电算化系统,运用前沿的计算机技术和管理技术,才会加快提高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的知识,来紧跟现代化医疗市场竞争的节奏。

    3、当前发现已运用医院会计电算化的医院中,如果仅仅是医院计算机专业人员设计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或是购买的商品化软件,其实际工作中不仅安全性能较差,而且运行效果和效率也不尽人意。故此,应联合医院里的计算机专业人员和通晓管理技术和理财的会计人员一起开发医院的会计电算化系统。

五、加强医院会计电算化管理的具体举措

1、为改善医院管理的水平,会计信息应当更好的运用于管理决策中。加快革新医院的管理体制,使经济效益提升。一体化管理是现代医院的一个鲜明特点,要以医院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当作基础,并加以扩展完善,来组建集成化信息系统,这样良好的经济效益才能够取得。

    2、设计技术要选择适用的。在建立系统结构时,医院会计电算化系统应该择取流行的标准化、模块化、网络化技术。系统要既能实现单机批处理的灵活性,而且能够联网进行实时处理。在设计系统信息和数据的安全保密工作时,应当规定必要的使用权限口令,加密各子系统和重要数据,并实行自动备份重要的数据,来使数据和系统的安全得到可靠保障。

3、尽可能地调动系统开发人员的积极性,强化系统完善的管理体制。由于开发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所以医院的管理者和财会人员要积极参与其中,相互配合,勇于出谋献计。并且在完善开发工作时,展开分阶段的督查,奖优罚劣,大力激发开发者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而且测试计电算化系统时,应从各种角度出发,运用各种方法。在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评价时,要善于寻找问题和错误,及时地完善解决已存在的问题和错误,优化系统。

【参考文献】

[1]孟冬军.医院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对策[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8,(08).

第9篇:会计电算化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会计 电算化 档案管理

传统的会计档案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专用材料,是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的重要史料和证据。会计档案以其严肃性常常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依据。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会计电算化广泛的应用,通常的会计电算化是指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通过使用电子计算机来代替人工会计工作,并且可以采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工具对会计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和重复利用,显然,会计电算化提高了会计核算与管理的准确性、规范性和实效性,对于财务工作具有里程碑意义。电算化环境下,由于操作方式、信息存储格式以及内部控制方法等都有所改变,所以对于电算化环境下的档案管理有了新的要求,以适应新的信息化环境下的管理需要。这里以医疗系统内部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方法为例进行探讨。

一、医疗系统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电子档案形式和传统档案形式并存,给管理带来了极大难度

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由于使用了自动化的信息管理技术,数据量比传统会计有很大的增加,这给会计管理带来了便利,记录更加完整,数据报表的统计自动完成,避免了传统会计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但大量的数据不可能完全采用纸质形式存储,从而造成了纸质档案和电子数据档案并存的情况,因此纸质档案和电子数据档案之间的数据完整性、数据一致性以及数据的统一管理问题对于档案管理是一个新的挑战。医疗系统内部信息化改造起步相对较晚,存在电子档案与手工档案并存的现象比较突出。

(二)电子档案由于存储媒介以及传输介质等原因,新的技术威胁造成了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受到威胁

信息化给会计工作带来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多方面的安全威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存储介质带来的安全威胁。当我们将电子档案存储在存储介质上的时候可能由于存储介质的损坏造成数据的大量丢失;另外,在使用移动存储介质的时候可能造成数据被恶意程序破坏。其二,信息传输造成安全威胁。信息化带来的方便从一定程度归功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当重要档案数据在网络上进行传输的时候,可能造成被篡改、窃听等安全威胁。这些都需要从技术的角度解决问题。

(三)电算化环境下,会计制度建设有待改善

制度的建设是保证档案管理有序、安全进行的重要保障,然而,已有的制度大都针对于传统的会计模式,没有或者很少考虑电算化环境对会计制度的新要求,比如,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如何进行会计操作的身份确认,这不仅仅需要从技术角度考虑,更需要完备的会计制度进行有效的制约。

二、医疗系统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的改进

(一)电子档案和传统纸质档案的有效结合

传统的纸质档案由于其长期存在,虽然电算化会计环境下,对传统纸质档案的依赖不是非常强,但由于各种具体原因纸质档案长期存在的现状无法改变,因此,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要合理的整合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资源,使其形成有效互补,充分利用电子档案的优势,兼顾纸质档案的特点,尽量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科学、有效。

(二)从电子存储和信息流通两个方面防范电子档案的安全威胁

电子档案存在易处理、效率高、易复制、易传递等特点,所以在发挥电子档案优势的同时必须考虑电子档案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存储的安全性;其二,信息传递环节的安全性。电子档案的存储介质主要有磁盘、硬盘、光盘以及其它移动存储介质,这些存储形式都存在出错的可能,所以,必须保证存储的安全性,可以考虑采用数据备份的形式解决这个问题。另外,信息传递环节的安全问题,主要是指数据通过网络共享过程的安全问题,要有效的解决此问题,可以考虑采用专网专用的形式和网络访问权限控制相结合的方法。

(三)加强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档案管理制度

制度建设是保障良好档案管理的基础,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由于档案管理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因此,不能采用传统的档案管理制度。根据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关于会计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结合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电算化环境下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并且为约束会计人员行为,制定严格的档案操作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另外,要做好严格的日志管理工作(这里包括手工日志和电子日志两方面),一旦出现问题,可以通过日志记录发现问题。

(四)提高人员综合素养,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形成高效档案管理

当前,电算化环境下的档案管理工作由于信息技术发展的不均衡而导致信息多样化,所面临的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在进行信息整合时无法形成合力,有时甚至会形成相互的制约,使档案管理难度加大。比如,在某医院财务部门,可能部分业务停留在传统会计方面,并未进行电算化改造,而有些业务,特别是一些联网业务,由于必须进行信息化建设,所以这方面的人员信息化素养相对较高。在电算化环境下,要求财会人员不仅仅要精通财会专业知识,还要熟练掌握相关信息化技术,因此,必须对相关人员进行必要培训,加强复合型人才建设,并且对会计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做到培训目标明确、阶段化强、着重业务需求等,要让会计档案管理人员掌握好自动化的信息处理工具,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媒体手段,为更好的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打下坚实基础。

三、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电子档案管理是一个必然趋势,这不仅在提高管理效率方面,还在在信息整合、档案信息汇总以及档案信息差错检验等方面都有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当前计算机技术结合网络技术所带来的公司内部信息管理手段的变化都给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改革机遇,因此,必须结合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对传统会计档案管理方法进行完善,形成有效的管理制度。为医疗系统的管理决策以及长远规划等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充分发挥电算化会计的优势,在医疗系统内部实现安全的信息共享,为新型管理制度的形成打下基础,提升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吴斐. 关于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的思考[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2, (1): 87—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