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区块链实体经济范文

区块链实体经济精选(九篇)

区块链实体经济

第1篇:区块链实体经济范文

保护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巴黎气候协定》等一系列世界范围的文件便是这种全球共识下的产物。我国将绿色发展作为重要发展理念,持续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先后颁布实施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政策文件。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绿色金融作为绿色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也应运而生,而且其在支持绿色产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需求不断扩大。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增加绿色金融供给,提高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是发挥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用的必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在绿色金融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在逐步发展成为全球绿色金融发展的领导者。绿色金融作为广义金融家族的一员,区块链技术对其发展必然能够提供创新变革的动力。同时,绿色金融发展进程中又面临着很多独特的难题,比如信息不对称、覆盖规模要求高、评价更困难、监管挑战性更大等,在应对和解决这些难题方面区块链技术同样能够发挥巨大作用。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区块链技术的系统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前瞻方面,尤其是在传统金融、数字货币等领域。而针对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绿色金融发展的具体前景,国内外尚没有相关研究。本文将以区块链技术优势和应用现状为基础,探究如何更好实现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根本目标为核心,创造性地分析区块链技术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前景。本文一方面能够为日后研究区块链技术如何促进绿色金融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能够对我国推动区块链技术进入绿色金融体系,推动绿色金融健康快速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绿色金融的基本内涵及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目标

(一)绿色金融的基本内涵

Salazar(1998)认为,绿色金融是指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金融创新。Gowan(1999)认为绿色金融是绿色经济和金融学的交叉学科,主要探讨绿色经济的资金融通。《美国传统词典》(第四版)认为绿色金融是研究如何使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来保护生态环境及保护生态多样性,达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俞岚(2015)认为绿色金融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提升绿色增长和绿色治理水平,通过金融工具创新应用为绿色发展提供资金投入的金融活动的总称。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绿色金融是在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等多方参与下的,以保护环境、促进绿色发展为核心,围绕相关“绿色”项目开展的金融活动以及创造的金融形态的总称。

绿色金融主要包括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绿色信贷是指将信贷准入门槛和执行标准建立在国家产业和环境经济政策的基础之上,充分结合企业的环保实践决定贷款发放。绿色信贷特点在于将商业银行贷款政策与社会责任紧密融合,构建惩罚-激励机制。绿色保险是为分散企业投资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风险而设立的保险类型,因此也称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以企业造成的污染事故对第三者的损害应承担的赔偿和治理责任为标的的保险。绿色证券是指核查上市公司环保政策并建立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并据此在上市公司在进行债券、股票融资时设立环保门槛,促进上市公司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此外,绿色金融还存在绿色风险投资,绿色基金等金融形态。

(二)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目标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进程却比较迅速。近年来,中国绿色信贷飞跃发展,目前有接近十万亿元被列为绿色贷款,已成为全球绿色金融领域中仅有的三个建立了绿色信贷指标体系的经济体之一。在绿色债券方面,中国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占全球同期发行绿色债券的45%。2016年9月,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开启了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新征程。“十三五”期间,我国绿色金融融资的规模预计将达到8.5-9.0万亿元。但是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又存在诸多瓶颈,比如信贷体制机制不健全、标准不完善,监管商业银行及企业绿色项目难度大,环保项目投资额高、利润率低,缺乏绿色金融发展指导目录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等。

若要实现绿色金融发展根本目标,持续推进绿色金融领域变革创新势在必行,而区块链技术将极有可能成为推动这种变革创新的核心力量。因此了解区块链技术的基本优势以及应用现状能够为深入分析区块链技术对绿色金融发展的具体影响奠定良好基础。

二、区块链技术的特征及应用现状

(一)区块链技术的基本概念和优势

2000年起,互联网上构筑了庞大的应用系统,但是这些应用均基于庞大的单一中心结构,从而导致了信任缺乏以及中心维护成本高、抗毁性差等问题。而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应用模式。区块链技术依靠密码学和巧妙的分布式算法,用数学的方法,而不是依靠第三方中心的协调,使参与者达成共识,保证交易记录的存在性、合约的有效性以及身份的不可抵赖性。这也就意味着区块链技术能够实?F应用层面的多中心化、去中介化,其基于互联网的分布式系统结构能够保证近乎零成本,而“互联网+区块链”则可以将传统互联网改造成为价值互联网、可信互联网。具体来说,区块链技术的主要特征为:记录安全(可追踪历史,防止篡改,不可撤销);多方共识(共识算法建立信任,不依赖人和机构信用,多中心民主机制);算法开放(开源算法,可扩展)。

区块链被认为是互联网以来最具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因为它可以解决任何两个人之间信任与价值的低成本可靠传递问题。从社会政治经济层面看,区块链的意义在于大大增加了物理及虚拟世界的流动性,其去中介化的本质导致了交易和运营成本的大大降低。从政府监管角度看,区块链底层技术带来的智能化可信任流程能够防止各种记录、交易处理、清算结算环节的欺诈与人为操控,区块链本身的时间有序可追溯性可帮助监管层鉴别发现违规操作。目前为止,区块链技术被认为是实现信任和与价值低成本传递的最好方案,是计算模式的颠覆式创新,是互联网的必然演进,并且很可能在全球范围引起一?鲂碌募际醺镄潞筒?业变革。

(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现状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引起了政府、社会以及企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区块链技术是一项可选的技术,中国人民银行部署了重要力量研究探讨区块链应用技术。蚂蚁金服在以公益为代表的普惠金融场景中利用区块链解决信任缺失的问题,中信银行组织举办区块链与金融创新研讨会推动区块链与金融融合创新。

目前区块链技术业已全面进入以智能合约、虚拟机、去中心化应用为主要特征的2.0时代。区块链起初进入公众视野是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随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从单一的数字货币应用延伸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除了金融服务领域,区块链正在被应用于物联网、政府公开信息、电子证据、数据安全、供应链管理、智能制造、社会公益等领域。随着区块链技术和应用的不断深入,以智能合约、DAPP为代表的区块链2.0,将不再仅仅只是支撑各种典型行业应用的架构体系,而是在组织、公司、社会等各种形态的运转背后,可能都能看到区块链的这种分布式协作模式的影子。区块链技术可能应用于人类活动的规模协调,广泛而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有人大胆预测人类社会可能进入区块链时代,即区块链3.0。

区块链技术所具备的特征和优势,为分析其为绿色金融带来变革的可能性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区块链技术在部分领域的现有探索,则为探究区块链技术如何促进绿色金融发展根本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实践基础。

三、区块链技术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优势

金融领域是区块链技术开始应用并真正发挥作用的第一个领域。由于其所具有的高可靠性、简化流程、交易可追踪、节约成本、记录安全、多方共识等特点,区块链具备重构金融领域基础框架的潜力。而对于绿色金融来讲,区块链技术不仅能够像对传统金融那样重构其基础框架,而且区块链技术所具备的很多天然优势恰恰能够解决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化问题和独有的行业痛点。从长远来看,将区块链技术引进绿色金融领域具有光明前景,将有可能真正给绿色金融发展带来创新性变革,从而助力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根本目标的实现。

(一)降低信用风险,提高金融机构积极性

绿色金融领域相比传统金融而言,项目投资额度更大,投资回收期更长,信息不对称程度更高,新兴绿色产业不确定性更大。这些造成绿色金融领域信用风险更大,比如商业银行发放绿色信贷的风险要远高于普通信贷项目,进而导致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而利用区块链技术则可以将企业环境违法违规信息等企业环境信息,以及信用评级机构在信用评级过程中获取的企业绿色信用记录、募投项目绿色程度、环境成本以及债项信用等级等存放于区块链上,建立基于区块链的企业环境信息和信用评级信息共享机制,为金融机构的贷款和投资决策提供依据,从而实现降低风险的目的。

同时,供应链金融普遍被认为是弱化绿色金融风险的可行选择。而对供应链的监管,区块链技术具有天然优势和极好效果。任何企业包括绿色企业都处在一个供应链体系中,因此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从关注某个绿色企业的信用情况转向关注整条供应链所包含的企业的整体信用上来,从而决定是否对相关绿色企业提供绿色贷款等金融服务。利用区块链技术能够在整个供应链条上形成完整且畅通的信息流,确保交易能够在各方之间公开透明,并保证每次交易数据实现可追溯。同时,区块链能够将分散独立的各自单中心,提升为多方参与的统一多中心,提高信任传递效率,促进绿色供应链金融的良性生态建设,为通过供应链金融来降低绿色金融风险创造更大可能。

(二)提高效率,降低交易及经营成本

首先绿色金融领域相关业务开展审批等流程仍比较繁琐,中间环节比较多,导致融资及交易成本仍比较高,同时效率低下。而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授信审批流程的优化,提高绿色资金流通效率,杜绝中间环节不合理收费,从而降低绿色信贷等绿色金融活动的成本。其次,通过区块链技术建立的信息共享机制,可以实现同一企业在不同金融机构申请绿色贷款,或者在不同证券平台发行绿色证券时,不需要进行重复评估和认证,大大降低成本的同时显著提高绿色金融业务开展效率。再次,绿色项目相比传统项目覆盖规模要求更高,而通过区块链技术则可以用极低的边际成本覆盖更多的点、面。

(三)提高监督、监管水平和效果

绿色金融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形态,是国家绿色发展的核心内涵之一,除了具备传统金融的特点之外,还兼有公益性、政策性以服务性。因此必须防止“伪绿”等现象出现,确保筹集到的绿色资金能够用于绿色项目,实现“阳光下的绿色”,而这则需要政府、社会和公众共同监管。由于区块链技术具有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特性,可以用来构筑监管部门所需要的、包含众多手段的监管工具箱,以利于实施精准、及时和更多维度的监管,可以及时准确鉴别绿色企业的违规操作。同时,借助区块链技术多方共识的特点,可以构建一个完善的信息沟通和共享平台,绿色项目经营过程中的资金流向、绿色项目利益相关者反馈均可存放于区块链上进行公开公示。政府部门、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机构、第三方环境认证机构都可以加入进来作为区块链系统的节点,以联盟的形式运转,方便公众和社会监督,助力绿色金融的快速健康发展。比如,作为绿色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绿色债券与传统债券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发行前的认证和发行后的跟踪评估、监督,确保绿色债券筹集的资金专门用于绿色项目。而这都要靠第三方机构实现,但跟踪监督过程成本非常高,上述信息共享、公开平台以及时间可追溯性可以比较完美的解决这一问题。再比如,对于地处偏远的绿色项目,通过区块链技术加移动终端就可以实现妥善监管。

(四)促进绿色企业公平享受绿色金融便利

绿色企业信用体系不完整、未建立历史数据信息链,使得政府及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法获得完整有效信息,导致一些企业无法享受绿色金融服务便利。借助区块链技术能够简化流程、提高运营效率,利用分布式账本,记录跨地域、跨领域的绿色企业及绿色项目信息,方便及时追踪绿色企业在从事绿色经营过程中正面及负面记录,建立绿色企业的公开信用体系,构建良性的、多方参与的绿色金融信用生态。在此基础上对有良好绿色经营记录的企业提供更多的激励措施和奖励政策,从而保证绿色企业能够公平享受绿色金融带来的便利,进而鼓励这些企业往“深绿”方向发展,实现绿色金融发展价值最大化。

四、结论与展望

第2篇:区块链实体经济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区块链;路径

1问题的提出

从会计的发展历程来看,几乎会计的发展都离不开新技术的推动。尽管这些技术的应用对会计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目前的会计仍然是以“集中式账本”为基础,企业财务管理依然保留着一系列普遍存在的问题。区块链技术作为近两年来的热点话题,它作为一种较新技术仍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与区块链技术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强,通过运用区块链技术对财务管理进行创新将使其企业财务人员发挥其更大的价值,对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同样也会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区块链技术与企业财务管理的关系诠释

2.1区块链技术理念

区块链技术能提供完善的编程来支持不同的业务类型,并且通过各个主体对账本进行分布式的有效记录。在区块链系统中,数据以区块为单位按照时间顺序连成链式数据结构,所有节点共同参与区块链系统的数据验证和维护。新区块的创建通常需得到多方各主体的相互确认,并向各主体实现全网同步,之后不能更改或删除。因此,区块链技术具有分布式、自信任、公开透明、不可篡改、集体维护和隐私保护的特点。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先进理念,创业者和资本不断涌入,企业数量快速增加,利用区块链经济降成本、提效率来助推传统产业规范发展。例如:腾讯、百度、京东等一些互联网行业巨头都相继加入到区块链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场景中来。可见,利用区块链技术维护的一个完整的、不可篡改的分布式账本,使区块链中的各参与主体在无需建立信任的前提下形成的统一账本,这充分体现了区块链技术对现有交易体系的重大突破。因此,区块链能够进一步整合社会闲置资源,降低企业交易成本。

2.2改进企业财务管理中区块链技术的价值

现代会计体制中企业大多要经过第三方机构的审计来保证他们的账本没有问题,但是包括美国安然、雷曼兄弟、世界通信以及日本东芝在内的好几十起知名案例表明并非所有管理者都能做到诚信。贪婪蒙蔽了人类的双眼,滥用亲信,贪污腐败以及虚假报告不仅导致了企业破产、民众失业,还会增加资本成本并对股权相关业务带来不利影响。同时研究表明人为出错是会计问题的主要原因。很多时候,财务人员因在财务表格中错误的输入一个数字,小问题因连锁反应会变成大问题,其影响会涉及到财务报表中的不同计算结果。公司复杂程度的增加,交易涉及的方面更广及现代商业的速度让隐藏错误的行为变得更简单了。会计学本身不是问题,它在当今的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会计方法的实施必须要与现代的要求匹配,而传统记账方法却不能与新型商业模式协调。对于财务管理而言,区块链技术具有三大价值。首先,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账本不同于传统会计的记账式账本。在分布式账本中,任何一方的节点都拥有各自完整的数据备份,它最终利用共识机制达成数据储存的一致性。即使是少数节点对数据进行了更改,也无法对大多数节点备份造成影响,这样在根本上弥补了在传统业务体系中的数据可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短板,减少了因传统业务系统所出现问题而花费的维护成本,降低了商业行为的运行效率,大大提升了业务系统中数据的可信度和安全保证。其次,区块链技术将会计和业务规则利用智能合约进行编码,还可以提供对业务流程的有效控制,以防止欺诈。智能合约可以嵌入高级访问控制标准,只允许授权用户(如审计机构或证监会)创建交易。精心设计的区块链有一个精确的动态控制系统来指定连接区块链,启动交易和创建资产的角色。此外,相关标准可以用智能合约编码,以确保在确认销售收入时这笔收入是满足之前设计的所有标准的。智能合约可以通过整合大数据和预测分析来增加会计流程的智能,这样大大降低了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个人等之间协议制定的中间环节,提高了协议制定的响应效率,同时也极大降低了人为监督与执行的成本,有效提高了合约的执行准确性。最后,区块链采用哈希算法技术可以保障区块链账本的完整性不被受到影响,当某些区块被篡改时就能够被迅速识别。如将区块链与企业财务管理相结合,将会确保交易记录的可信度,这将有利于转变人们对企业所发表的对外财务报表的看法,信息透明公开的区块链技术不会出现能够让风投公司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怀疑信息的真实性而拒绝向企业提供融资资金的情况,区块链技术在实现无需信任的信任情况下保证了的经营活动正常进行,激发了企业的创造力。当前过多的财务管理人员仍然进行着这些能够被机器所替代的工作,并没有有效利用企业的人才资源。此外,从市场的重心迁移到企业记账管理中会降低企业的工作效率,容易产生本末倒置的结果。对此,应用区块链技术也会促使企业财务人员向高层人员迈进,对企业财务治理起着重要的作用。

3运用区块链技术改进财务管理的路径

3.1持续关注新技术领域的创新,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技术创新作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日益呈现出复杂化和跨学科化,其所需资源也涉及到更多领域和更广的范围,单一企业缺乏创新所具备的技术知识,除此之外,技术创新因其周期长、不确定性高等特征,会面临一些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因此,作为企业管理人员,要不断关注当今社会所在的商业环境,强化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认识,对相关人员进行区块链技术应用领域的学习和培训,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新兴区块链技术对企业财务管理业务的影响,然后利用区块链对现有的信息化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树立合理的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目标。

3.2积极与科技初创企业合作

新技术革命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机会,因此企业需要重新自我定位,立足于潮流来调整商业模式,来迎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科技风暴的到来。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今天,企业内部的信息化水平虽然已经够高,但企业之间协作的环节,很多情况下并没有被信息系统所覆盖。比如:不同类型机构在进行对账时仍然离不开邮件的发送等。所以,企业应该与区块链技术初创企业合作,让区块链公司参与企业的财务活动来可以打破传统财务管理思想的束缚,也保证了让企业多方主体之间的平等交流,信息共享,最终也可达到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更对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企业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3.3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制定相关法律规则尽管区块链这一新技术的到来开启了新的应用,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挑战,例如,在区块链技术中,交易发生后是由选中的记账者将正确的数据记录到区块链系统中去,最后判定数据的真假是以51%以上为真进行判断,否则存在着假账的现象。因此,各地政府应积极制定区块链技术规则和相关的区块链法律规则,加强政府对区块链技术的监管,维护互联网安全,保障企业财务安全,以保证区块链技术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能顺利实施。

4结束语

企业财务管理它作为企业财务工作的核心,它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相关。因此,只有不断加强财务管理业务的创新,利用新技术的优势,寻找一条适合企业和适应时代经济发展的财务管理模式,才能去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文剑.吕雯等.区块链技术将如何重新定义世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2]孙玥璠,姜涛,兰梦灵.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财务众包模式应用[J].财务与会计,2017,(06).

第3篇:区块链实体经济范文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农产品对农业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愈发重要。现阶段,市场供需平衡关系的重要推力作用就是农产品的营销体系管理,因此,要想达成农产品畅销目的就必须注重其市场营销管理方式和市场渠道。区块链技术作为新时期的时代产物,能够将产品的不同信息要素进行高度整合,比如产地信息、物流信息、销售信息[1],这也直接说明了将区块链技术和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有机融合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此外,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可实现产品数据的快速传输、分析和评价,一旦记录在区块链信息平台,最大程度上避免了人为因素的主观改动,会使得农产品销售信息更加透明化、系统化和真实化。鉴于此,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全过程有着先天的绝对优势,能够实现农产品市场营销信息全程可追溯,促进生产加工、物流配送、销售等环节的整体管理效率,降低附加成本,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产物,在各行业领域大面积推广应用。其起源于2008年的比特币技术,它的显著特征主要是建立分散式数据总账、共识信任、非对称加密、智能合约和时间戳等;基本原理主要依托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建立区域数据共享平台,所有农产品参与主体均能够在区域数据共享平台进行数据查阅、分享、记账和核账[2],从而保障共享数据的真实性和安全可靠性,即使在没有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监管情况下,充分保证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的秩序。简而言之,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时代,能切实摒弃以往的产品营销不信任的弊端,从而本质上解决人力物力财力高居不下、产品信息传输速度慢的问题。现阶段,区块链技术已在食品安全管理、物流运输管理、能源管理、财务金融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不完善、交易成本高、交易量较低等现状,需结合实际,构建区块链技术和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融合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交易量高、产品信息共享、真实安全市场秩序的营销体系迫在眉睫,从而满足客户群体对现代化农产品营销管理体系的个性化需求。

(二)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营销体系逐渐成为农产品创造更为可观经济效益的“主战场”,主要目的在于从本质上解决生产源头到消费终端在时间、空间、信息等诸多方面内容的束缚和矛盾,使得生产商、物流商、消费群体利益最大化。农产品相比于其他产品具有显著特征和特殊性,比如工业产品、金融产品等,较为依赖市场主体和交易平台,正是这些制约因素对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决定了各参与主体须重塑安全有序、信息共享的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众所周知,传统的农产品交易主要以摊位制现货、批发中心等形式为主,显然,这种营销方式俨然无法满足社会进步的必要要求,一定程度上存在诸多不利因素,比如,农产品交易价格不透明、物流与农产品生产销售分离、交易信息滞后等缺陷,因此,现代化的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对区块链技术更加依赖,进而形成了仓单交易,远程合约交易、网络交易、期货交易等创新模式[3],具有交易速度快、管理效率高、交易透明化等明显优势。虽然当前农产品市场营销、销售方式整体呈现多元化趋势,但融入区块链技术,加快市场经济秩序的转型升级,这无疑对农产品发展的起到决定性作用。

三、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方式探索

(一)以区块链技术为切入点,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体系众所周知,以往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企业合作需第三方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对农产品物流信息进行动态掌握。采取区块链技术和农产品电子商务相结合方式,从而保证用户随时掌握购买的产品信息,主要包括生产加工、物流配送和销售全过程信息,同时还能够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从农产品电子商务支付平台角度进行分析,当前线上支付方式主要是银行支付、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等这种第三方形式,某种程度而言,以上支付方式具有一定风险性。借助区块链技术,健全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支付体系,通过取缔现行的中心化技术和中心平台功能,进而降低各参与主体的附加成本,同时也提高了用户支付的安全性,为其带来了有效的保障。除此之外,利用区块链技术,搭建农产品电子商务商业信用体系,主要目的在于对产品信息进行收集、记录、分析和评价。一般情况下,采取两种方式,一是依托权威机构对农产品市场营销数据进行记录,保证产品信息的完整性。再者就是各参与主体对农产品流通的各节点进行数据共享,在此基础上,再由相关部门进行定期审查,保障农产品信息的合法性,从而确保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稳定运行。

(二)以区块链技术为落脚点,搭建农产品质量溯源方案实现机制现阶段,区块链技术和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有机融合,可借助P2P网络将生产商、物流企业、零售商和消费群体等不同主体进行有效串联,无需利用第三方权威机构便可实现产品交易目的,总体上呈现去中心化功能平台的显著特征。因此,在区块链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必须对农产品营销全过程进行数据验证、数据整合及区块传播等任务[4]。此外,若想搭建农产品质量溯源方案实现机制,应立足于现状,建立农产品营销的线上分布式体系,同时,为保证追溯信息的真实性,必须设置农产品营销准入机制,从而对生产商、物流企业、零售商和消费群体等不同主体进行科学管理。农产品流通各节点参与方必须将相关信息和资质呈递相关监管部门进行审查,审核通过后给予准入许可[5],只有完成以上工作后,才能保证农产品质量溯源方案实现机制的有效性,从而凸显农产品“质”和“量”属性。

(三)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建立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数据系统现阶段,将区块链技术和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深度融合,应借助计算机技术,设计出针对农产品营销的数据系统,从而促进农产品营销的流通速度,使得相关信息更加透明化和安全化,促进提升农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笔者认为,建立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数据系统,主要包括多点实时上传模块、即时信息共享模块两部门组成。对于多点实时上传模块而言,借助区块链技术,达成农产品营销体系“共享账本”的特点,交易数据、交易核算、交易记账可多点实时上传,并各参与主体协同完成。具体而言,建立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数据系统主要包括种植户、专业合作组织、批发中心、农贸市场、物流企业、大型商超等,从而确保各节点获取的产品信息更加系统和有效。对于即时信息共享模块而言,主要依托区块链技术的“信息共享”特征,将农产品的区块链各节点有效衔接,实时更新产品信息,及时反映农产品流通信息、相关参与主体信息、物流配送状态和交易量等。鉴于此,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数据系统的共享模块应包括产品溯源、流通状态、供需信息共享、政策信息分布、资质认证等,进而保证区块链技术和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协同合作,实时共享农产品溯源、流通状态、供需信息共享、政策信息分布、资质认证等。

四、结语

第4篇:区块链实体经济范文

根据Melanie Swan在其著作《区块链―新经济蓝图》一书中的划分,区块链的应用可从以下3个层次来分析:

区块链1.0是可编程货币,是与转账、汇款和数字化支付相关的密码学货币应用。

区块链2.0是可编程金融,是经济、市场和金融领域的区块链应用,例如股票、债券、期货、贷款、抵押、产权、智能财产和智能合约。

区块链3.0是可编程社会,是超越货币、金融和市场的应用,特别是在政府、健康、科学、文化和艺术领域的应用。

根据申万宏源的研究分析,目前,数字货币已经比较成熟,拥有较多用例。区块链2.0时代中,数字资产记录登记和金融领域的应用,例如去中心化交易,有较大概率成为后续最容易大范围落地的应用领域(如图1、图2所示)。

区块链1.0:可编程货币

通过这一层次的应用,区块链技术首先起到搅动金融市场的作用。大型金融机构诸如纽交所、高盛、芝交所、花旗、纳斯达克等都在过去的一年中进入了区块链领域。目前全球70多家机构已经加入了区块链联盟R3,其核心任务是进行区块链技术的概念验证和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同时,区块链在证券市场的潜力也引起了各大证券交易所的重视。在纳斯达克公布区块链平台Linq以后,欧洲证券市场的机构也纷纷跟进。

2015年11月17日,伦敦证券交易所、伦敦清算所、法国兴业银行、瑞银集团(UBS),以及欧洲清算中心(Euroclear)等机构联合成立了区块链集团,探索区块链技术如何改变证券交易的清算和结算方式。据世界经济论坛预测,到2027年世界GDP的10%将被存储在区块链网络上。

这一层次应用的另一个影响是构建新型货币体系。数字货币不同于电子货币。当前,数字货币(digital money)尚没有统一定义,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认为数字货币是一种价值的数据表现形式,通过数据交易并发挥交易媒介、记账单位及价值存储的功能,但它并不是任何国家和地区的法定货币,也没有政府当局为它提供担保,只能通过使用者间的协议来发挥上述功能。而电子货币是将法定货币数字化后以支撑法定货币的电子化交易,因此二者并不等同。目前数字货币的主流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

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体系可以解决传统货币体系的3大弊端。

第一,区块链体系由大家共同维护,不需专门消耗人力物力,去中心化结构使成本大幅降低,同时,数据的公开使得在其中做假账几乎不可能。

第二,区块链以数学算法为背书,其规则是建立在一个公开透明的数学算法之上,能够让不同政治文化背景的人群获得共识,实现跨区域互信。

第三,区块链系统中任一节点的损坏或者失去都会不影响整个系统的运作,具有极好的健壮性。

目前,区块链已被多家央行视为实现数字化货币的关键技术。英国央行2016年宣布将数字货币RSCoin代码并进行测试。这是一款完全基于央行的需求而设计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目前由伦敦大学学院(UCL)研发并进入了初步测试阶段。同时,荷兰央行正在致力于开发一种被称为“DNBCoin”的数字货币,韩国、俄罗斯央行也表示密切关注区块链技术。我国央行也在2016年年初表示将探索发行数字货币,并于12月15日完成基于区块链的数据交易平台测试工作。

区块链2.0:可编程金融

除了构建货币体系之外,区块链在泛金融领域也有众多应用机会。基于区块链可编程的特点,人们尝试将智能合约添加到区块链系统中,形成可编程金融,其中以智能合约为代表。

智能合约的核心是利用程序算法替代人执行合同。这些合约需要自动化的资产、过程、系统的组合与相互协调。合约包含三个基本要素:要约、承诺、价值交换,并有效定义了新的应用形式,使得区块链从最初的货币体系拓展到金融的其他应用领域,包括在股权众筹、证券交易等领域开始逐渐有应用落地。传统金融机构也在大力研究区块链技术,以期与传统金融应用相结合。

股权众筹

区块链技术在股权众筹领域具备两大优势:第一,更加公开透明和真实可信,信息对投融资各方更加对称,记录难以篡改、伪造、删除;第二,促进股权流通和资源共享,股权转让和登记更安全便捷,众筹平台之间投资人和项目可共享。

股权登记管理 区块链独特的身份账户体系,可以作为电子凭证。现有非上市股权管理,通常情况下,需要通过人工处理纸质股权凭证、期权发放和可换票据。如果出现频繁的股权变更,股东名册的维护将变得烦琐,历史交易的维护和跟踪也变得困难。区块链技术将会对这一切进行数字化管理,使其变得更加高效和安全。区块链众筹股权登记,将充分利用区块链账本的安全透明、不可篡改、易于跟踪等特点,记录公司股权及其变更历史。

股权转让流通 区块链技术可以有效降低信用风险。传统的OTC场外股权交易,以交易双方的信用为基础,由交易双方自行承担信用风险,需要建立双边授信后才可进行交易,而交易平台集中承担了市场交易者的信用风险。应用区块链技术后,股权的所有权登记在区块链中,股权交易必须要所有者的私钥签名才能验证通过;交易确认后,股权的变更也会记录在区块链中,从而保障交易双方的利益。

众筹合约

区块链可确保合约履行中不被篡改。在股权众筹发起初期,由发起人、众筹平台、领投人、保荐人等多方共同签署一份众筹合约,来约定各自的责任与义务。这份合约可以变成智能合约的形式存入区块链中,由区块链确保合约履行中不得被篡改。

证券交易与发行

基于区块链的证券交易将大幅节省交易费用。以证券的交易结算为例,使用区块链系统,买方和卖方能够直接实现自动配对,并通过分布式的数字化登记系统自动实现结算和清算。由于录入区块的数据不可撤销且能在短时间内被拷贝到每个节点中,录入到区块链上的信息实际上产生了公示的效果,因此交易的发生和所有权的确认不会有任何争议。而在证券发行过程中,传统模式下公司想要IPO,需要有专门的审核流程并由投行机构进行承销。而如果采用区块链技术来实现这个过程,就不需要任何中央机构来运营和管理,交易过程完全公开透明,能够真正实现点对点的交易。

区块链3.0:可编程社会

第5篇:区块链实体经济范文

比特币价格创下历史新高之际,数字货币再次站在风口之上。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对数字货币都在大力推崇,数字货币取代纸质货币已是必然趋势。由各国家中央银行发行的数字货币更具革命性,将会对未来的各国及世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数字货币不仅能节省发行、流通带来的成本,还能提高交易或投资的效率,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性和透明度。由央行发行数字货币还保证了金融政策的连贯性和货币政策的完整性,对货币交易安全也有保障。

数字货币的“留痕”和“可追踪性”能够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度和透明度。同时,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将建立全国甚至全世界统一账本,让每一笔钱都可以追溯,逃漏税、洗钱行为会在监管范围内,甚至有可能实现在刷卡机上自动扣税。

英格兰银行模式

英国中央银行的数字货币(BDC)与比特币不同,作为国家发行的数字货币,其模式是有中心化的分布式体系。

中央银行作为BDC体系的核心,控制货币发行以及搭建区块链清算体系。基于英国传统中的小政府概念,BDC采用“l银行体系”(narrow bank)。以前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打交道,商业银行与企业和个人打交道,现在央行与全民打交道,商业银行作为并列的一级。央行使用区块链技术,设计一个云存储式的分布式账本,作为所有资金转账的清算,全民在央行开户,所有个人、企业以及商业银行间的转账全部使用区块链清算。

央行间接控制区块链,摆脱了很多传统业务,只负责调整货币供应量和系统维护,极大地提高效率,节省成本。得到政府授权的商业银行将负责区块链系统的写入交易信息的任务,同时商业银行取消清算功能,业务收缩,仅限于提供其他金融类服务,例如理财、保险、贷款等。

BDC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央行为全民开设账户,资金永远是安全的。商业银行有倒闭的风险,央行不会。

由政府授权的商业银行负责区块链系统的写入任务,可以避免计算力的浪费,大大提高系统清算速度。相对于比特币的每秒7笔交易,BDC可以达到2000笔以上,并且随着写入节点(政府授权的商业银行)的增加而增长。

英格兰银行的BDC体系在设计之初就避免了比特币系统货币发行上限值的问题,中央银行可以根据需求增发或减少货币。

由于央行实时掌握全国资金的流动细节,通过数据挖掘,可以精确计算出货币流通速度,制定实时的货币政策。以往由于统计工作复杂,货币政策的制定要落后于经济状况的变化。

由于全国所有的交易都会被记录,由此便可完全杜绝金融类犯罪,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极大地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中国可能采用的模式

中国人民银行的清算体系(CDC)与BDC有很大的不同。CDC模式仍然采用传统银行的二元结构,由各商业银行负责清算工作,区块链只负责存储清算结果。由最底层的清算中心(市县级)先进行清算,然后将清算结果提交到上一级清算中心(省级),再由省级清算中心提交到央行进行总清算,随后将清算结果写入区块链。各商业银行作为节点,需得到央行的授权。央行直接控制区块链及省级清算中心,间接控制省级以下清算中心。央行的相关部门可以利用区块链中的信息,通过数据挖掘开展相关工作,例如反洗钱、反贪污,制定经济政策等等。

CDC发行的数字货币更多的是基于传统货币的电子化,本质上是一种类似于现金的货币文件模式,此文件会记录此货币从诞生到消失的所有交易信息。与BDC不同,CDC模式中的数字货币,本质上是货币的流动,而不是解锁货币的钥匙在流动。

例如,一个100元的CDC货币,当前持有人A将此100元货币交给B,用户A储蓄该100元的商业银行会进行资金清算,在货币中记录从“用户A”转账给“用户B”,然后将此文件发送到用户B的账户上。同时该商业银行将此清算信息提交到上一级清算中心,依次直到省级清算中心将此交易记录写入央行的区块链。

CDC的优势在于:

与现行的传统银行模式兼容,也适用于目前的网络支付手段(网银、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与之前的模式相比,改变幅度较小,系统性风险较低(BDC使用区块链作为全部交易的清算中心,系统性风险较大,尚有待完善)。

相对于中国的国情,CDC模式有助于实现对社会的精细化管理,例如可以直接征收消费税。

与BDC相同,由于全国所有的交易都会被记录,由此便可完全杜绝金融类犯罪,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极大地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与BDC的不同之处在于,CDC模式由于采用了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的共同清算体系,监管能力更强,并可以对资金进行追缴。更大的意义在于,政府可以人为控制资本流向,让资本去政府想让去的地方。

智能化时代以大数据为基础,数字货币中的交易信息又是一切济数据的核心,重要性以及全面性远远超过电商、搜索引擎(阿里、百度等)等积累的数据。

BDC模式下,央行并不控制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却可以访问央行的区块链。如果某一授权节点拥有强大的运算力,在没有相关法律的制约下,会造成数据资源损失,用户的隐私权受到侵犯等问题。

英国的商业银行多为私人控股,通过对央行的区块链进行数据挖掘,可以攫取到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为其金融衍生产品服务,或者转售给他人,将公共利益转变成私人利益。CDC模式下,由于商业银行只负责清算,没有记录或读取区块链的权利,可以有效避免此问题。

两种模式的利弊

对于BDC模式与CDC模式,目前都存在一定的不足。BDC由于采用区块链清算,监管能力不强,并且目前还没有一种较好的资金追缴机制;CDC的二元商业银行及中央银行清算模式,相对于BDC的“l银行”模式,机构过于臃肿。本文提出了一种综合两种模式优势,同时又能较好地解决当前两种模式不足的数字货币体系。

由中央银行设计两个系统,一是用于存储交易信息的区块链;另一个是清算系统,两个系统由央行直接控制。央行给全民开户,所有商业银行的清算权收归央行,所有的交易都要通过央行的清算系统进行实时资金清算,央行也不再需要商业银行负责区块链的写入工作,由清算系统在清算任务完成后直接将交易记录存储于区块链。

即,每当一笔交易发生时,都要向央行的清算系统进行通信,清算系统完成清算后,将交易信息反馈给用户,则交易完成,清算系统将信息写入区块链。央行的相关部门可以利用区块链中的信息,通过数据挖掘开展相关工作。由于实时监控资金流向,央行也可以由此来制定实时的金融政策,或者在未来利用人工智能系统,更高效地进行实时管理。

货币设计上综合BDC与CDC,即在每一个单位货币上加锁与解锁,实现资金流转。例如,用户A向用户B转账101.2元,这笔钱由一个100元、一个1元和一个2角钱组成,在A与B发生交易时向中央银行的清算系统进行通信,清算系统将A加到这三个货币上的锁(由A的ID经过哈希运算生成)解除,然后将B的锁(由B的ID经过哈希运算生成)加到这三个货币上。当用户B要使用这三个货币时,通过对B的锁进行反哈希运算,得到B的ID,进行验证之后用户B便获得三个货币的使用权。当交易完成后,清算系统将交易信息写入央行的区块链。

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由于取消了二元体系以及商业银行记录区块链的功能,所有的交易清算和记录都要经过中央银行,对于中国规模巨大的人口数量,系统的交易处理速度需要按照10万的数量级进行设计(支付宝在“双11”的交易处理速度为每秒4.75万笔),同时还会带来海量的交易信息。

这对于网络传输、信息安全、海量存储技术以及系统的算力等等提出了诸多挑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网络传输能力提升(5G和千兆宽带),保密技术的进步(量子通信),存储技术和计算力的突破(量子计算机),这种模式最终会得到应用。

数字货币对各国社会经济的意义尤为重大,数字货币意味着中央政府掌控国民经济的能力空前加强,社会中每个个体的金融活动都可以被观测到。然而,在数字货币时代,数据安全及个人隐私权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第6篇:区块链实体经济范文

颠覆金融实现形式

随着传统金融不断实现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金融早已突破了资金融通的传统内涵,将金融信息与金融科技高度融合的各种技术,开始成为驱动金融发展的强大动力。其中一支重要力量便是作为比特币底层技术的区块链,目前已被国内外专家学者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核心成果。

简单来说,区块链是一项以分布式、多节点的方式,采用加密技术加时间认证,通过智能合约来解决社会信任问题的信息技术。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党组书记霍学文用五个词来总结区块链的特征,即Distributed(分布式)、Trustless(去中介信任)、Asymmetric Cryptography(非对称加密技术)、Smart financial contract(智能金融合约)、Time stamp (时间戳)。

“相对于中心化来说,区块链就是分布式总账技术。”霍学文对记者表示,人类社会在进入互联网时代前,信任解决方式是中心化。比如设立政府部门或者征信中心等发证机构,都是为了解决社会信任问题,但尽管如此,这一问题仍是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公平交易、信息流动以及社会资源配置等问题的症结,导致在证明时各种尴尬情况频出。

而区块链是由一串按照密码学方法产生的数据块或数据包组成,对每一个区块数据信息都自动加盖时间戳,从而计算出一个数据加密数值,即哈希值。每一个区块都包含上一个区块的哈希值,从创始区块开始链接到当前区域,形成区块链。这项技术的实质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无需相互担保信任或所谓“中心”的第三方核发信用证书,采用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加密算法创设的节点普遍通过即为成立的节点信任机制。

从理论上看,当区块链的节点达到足够数量时,这种大众广泛参与的信任创设机制,不用“中心”授权便能形成信任、达成合约、确立交易、自动公示、共同监督。因此,在一些机构或金融界人士看来,区块链自身具有的去中心化在未来将彻底颠覆金融领域。

但在霍学文看来,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去中心化’是错误的,中心依然存在,过去是物理中心,未来是以互联网为中心,谁提供区块链的分布方式,谁就是中心。”他解释说,互联网时代不能改变社会组织关系、层级结构和企业组织体系,只能改变信息的存在方式、传输方式以及对社会的作用方式。因而作为一项技术的区块链同样颠覆不了金融,而只能颠覆金融的实现形式,改变金融与外界的沟通形式。

攻克金融疑难问题

除了借助多节点、时间戳等技术,解决社会信任问题,霍学文表示,区块链在金融领域乃至经济社会还将发挥诸多重要作用。

首先,区块链可以解决支付问题。“社会交易成本中很大一块来自支付,包括渠道、机构、工具、支付认证、安全机密等一系列环节,尤其是在跨境交易进行国际支付时,需要时间和各种费用。”他提到,如果通过区块链,能够降低交易成本,降低汇兑风险,加快传输速度,大大提高支付效率。

其次,在当代社会中,商品经济、社会信任和契约关系缺一不可,但目前无论是法院审结的案件或者一般经济合约都会遇到执行难、存在纠纷等情况。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能够在合约设定好后,自动确定执行,降低违约率。

“在解决金融和社会领域的欺诈方面,拥有信用认证、智能合约、全网公开等特征的区块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霍学文表示,如果将合约放在区块链上,随着节点不断增多,只有超过51%的节点都通过,才能确定一个新区块成立,即获得认可,要想篡改或造甲,也需要掌控超过51%的节点,这就能大大减少欺诈行为,而这一反欺诈过程则能增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让每个人、每家企业都更加珍视自己的信誉。

此外,从比特币这一区块链技术应用典型来看,虽然它不能当做法定货币,但却预示着数字货币时代即将到来,目前各国央行都在加紧研究法定数字货币。霍学文表示,数字货币是未来货币的新形态,法定数字货币则是基础、底线和价值标准。对于我国来说,有了中央银行推动的数字货币,将会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加强基于贸易的支付清算和金融投资。

基于以上这些改变,区块链技术将近一步改变现有金融体系与结构,通过这种底层技术改变金融的组织体系、市场体系、机构体系和工具体系。而各种迹象表明,区块链给金融领域带来的变化已经开始,正在加速,并将形成趋势。

北京抢占区块链高地

目前国内外金融界都在探索区块链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目前,美国纳斯达克市场正在尝试利用区块链技术发行证券;瑞士银行开发了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德勤已将这种技术应用于企业审计;欧洲的几大金融机构则创设了R3区块链联盟,正在研究区块链技术在数字货币、智能合约、支付清算等方面的应用。

我国金融界也在密切关注这一趋势,北京已经组建了多个区块链技术联盟,成立区块链技术金融应用的金融科技公司,专门设立互联网金融安全产业园,建立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集中推进金融科技产业发展。

根据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明确了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按照“三步走”方针,将不断加强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使北京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引领者、高端经济增长极、创新人才首选地、文化创新先行区和生态建设示范城。

在重点任务中,提到“夯实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其中便包括“推动科技与产业、科技与金融、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聚集世界知名企业技术创新总部,构建跨界创新合作网络。”重点任务还明确提出“加快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包括“推动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建设”。

对此,霍学文表示,在推动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区块链是重要内容。针对目前外界对这一技术的热捧,他表示现在大多数企业和机构还都处于区块链研究阶段,真正做底层技术的并不多,而在M入区块链时代后,政府将加强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安全体系建设、标准、系统检验和监测,尤其是区块链产品的安全性核查。

“鼓励合法、打击非法、普及教育。”霍学文将政府对于区块链的工作概括为这三方面,既肯定了区块链作为未来科技金融核心竞争力的地位,又通过法律手段保护新技术不被不法分子利用,但由于互联网时代,很多监管措施相对滞后,因此光靠依法打击还不够,需要社会力量参与金融消费者的教育与保护。

第7篇:区块链实体经济范文

【关键词】 模块化生产 产业不完全转移 反锁定效应

一、产业不完全转移与“锁定”效应

1、产业不完全转移

产业转移是指资源禀赋结构或市场需求环境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一个地区或国家转移到另一地区或国家的一种经济过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正在发生,此轮转移的方式与前几轮产业转移不同的方式,对国际经济产生了深深的影响。Judith M.Dean(2008)研究发现中国的贸易增长很大部分归因于国际分割生产。对跨国公司分割生产方式的研究对我国的产业区际转移是一个很好的启示。产业的不完全转移是指当企业基于比较优势原则采用价值链分割生产模式时,主导企业根据不同地区的要素禀赋,通过授权、契约或持股投资、外购、外包等多种方式将某些环节进行纵向分离,即跨国公司通过对产业价值链裂解,使得价值链某些环节发生地域上的分割转移,而非产业价值链的整体转移,表现为产业研发、销售和生产的分离。产业不完全转移下,产品完整的产业链条已经被跨国公司裂解为片段化的链节,在空间上离散分布于不同地区、国家,产品可以通过价值链的全球分工进行生产,发生产业价值链不同环节的转移。当前,产业转移已从传统的整个产业转移变为某一价值链环节或某一工序的转移,即产业的不完全转移。

2、产业不完全转移下,承接地产业发展的“锁定”效应

在产业不完全转移下,承接地承接的不是一个完整的产业价值链,只是价值链上的一些环节。在此情况下,承接地虽然承接了产业转移,仍然无法独立地完成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现实中,承接产业转移,有利于承接地参与分工,解决就业,并逐渐实现产业的生产能力。然而,在不完全的产业转移下,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只是将产业价值链环节中劳动密集型环节如组装、零部件生产等转移到劳动力丰裕的发展中国家(地区)完成。对承接地产业发展仍然存在着“锁定”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获取较低的利润。根据“微笑曲线”理论,价值链就像人在微笑时形成的U型曲线,两端的研发和营销等利润高,而中间的生产制造环节利润率最低。目前,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通过剥离外包等方式,不再占有整体的产品价值链,而是占有价值链的研发或营销等高端环节,将制造装配等低利润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所以,承接地区承接产业的利润绝大部分被跨国企业所摄取。如苹果的iPhone,其中大部分来自富士康的“中国制造”,750美元的高端iPhone,富士康只能拿到25元。

(2)承接产业被跨国公司管理,承接地产业缺乏自主发展能力。承接产业不完全转移下,承接地企业只是根据生产订单,随后交付给买方。而产业价值链两端的研发、销售等还控制在跨国公司的手中,承接地企业难以接触到。产业不完全转移下,来自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价值链分工中发挥治理作用,承接地企业没有研发、品牌和自己的销售渠道。因此,强大的国外订单的依赖,缺乏行业自主发展能力。同时,价值链中加工组装等低利润环节对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比较敏感。如果承接地区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等成本的上升,跨国公司将会在全球范围内再次进行资源配置,重新选择成本低的生产场所生产,即再次发生产业的不完全转移,先前承接地的产业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有可能出现产业空心化。

二、模块化生产在产业不完全转移中的反锁定效应

在产业不完全转移下,其产生的“锁定”效应不利于承接地产业的持续发展,如何突破“锁定”状态,成为当前以发展中国家(地区)为首的承接地面临的重要课题。当前,出现了新的一种生产网络模式——模块化生产。董俊武(2009)认为之所以称之为模块化生产,关键在于在价值链环节中存在明显的结点(模块),结点之间有关产品和流程的技术规范的信息都是高度正式化的信息,即它们之间是通过众所周知的标准化协议连接而成的,而在每个高度专业化的价值链结点业务中,保持了一体化而且是基于隐性知识的连接。当某一环节实现模块化生产时,该环节上的生产企业可为行业内多个需求企业,甚至不同行业的企业提品。图1中,为了简化假定有两个企业A和B(属于相同行业或不同行业),企业均采用了价值链分割生产模式。其中某环节的生产可使用模块化生产,当产业的可分割技术实现后,它们都分别从价值链中独立出来,并且此环节的产品可供企业A和企业B的生产使用。模块化使该环节的供应商价值链分割生产后在生产网络中与主导企业的关系由顺序式的上下游关系转化为立体的网状关系。所以,采用模块化模式的供应商的产品可供给多家企业。

1、模块化生产有利于承接企业进行价值创新,增加利润

Kim和Mauborgne(2005)认为,尖端技术等并不是唯一的价值创新的关键要素,创新与效用,价格,成本整合起来才能进行价值创新。模块化生产给产品设计、研发和生产带来的灵活性和组织间的灵活性效应,使模块化产品或服务也具有灵活性,差异化与低成本产生了价值创新。另外,实施模块化生产有利于处于附属地位的供应商成为新的有一定市场控制力的企业,从而获得较高的利润。因为产业不完全转移的主导企业往往选择那些可以提供更多增值和生产服务的供应商,从而促使供应商展开竞争,将业务范围扩展到新的领域,如面向应用的研究和开发、物流、供应链管理等,从而降低成本、缩短交货周期,不断提高竞争力、利润得以增加,进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有影响力的供应商,从而避免其陷于初始的锁定状态。

2、模块化生产使得承接地产业具有自主发展能力

当供应商提供模块生产的能力很低时,主导企业往往会给承接地供应商提供很多帮助以完成订单,并且在此过程中实施干涉、监控供应商。在主导企业帮助下的模块将是趋向于专用性以排除其他公司分享由他们的努力带来的好处,进而承接地企业仍被锁定在主导企业的生产网络中。然而,当承接地企业实施模块化战略,并有能力提供生产所需的全部模块时,主导企业对承接地供应商的监测和控制很小,两者就变为合作伙伴关系,而非控制与被控制关系。于是,该供应商就可以为行业内多个需求企业(见图1),甚至不同行业的企业提品,使其在生产网络中的附属地位中逐渐走向独立地位,不完全依赖于主导企业,具有自主发展能力。

三、启示

近年来,伴随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部分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不仅有利于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也促进了产业承接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研究产业转移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承接地积极实施模块化战略,突破承接产业不完全转移下可能面临的产业发展的锁定状态。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如何协调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已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从发展经济学和世界各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显示:产业区际转移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依赖。因此,我国各级政府都在鼓励产业转移,尤其是产业的区际转移。当前的产业不完全转移有利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实现产业上位,与此同时,承接产业又面临着可能被锁定的风险。对有关模块化生产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产业不完全转移下,承接地企业如何进行反锁定。中西部新进入某市场的企业应专注于某一部件或产品的一个环节的生产,实施模块化发展战略,这样可为产业中其他企业或不同产业的其他企业提品,使其不必投入大量资本就能较容易地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实现生产成本的持续下降,还可摆脱嵌入产业价值链分工后的锁定状态和产业价值链中的附属地位。所以,在促进我国的区际产业转移时,承接地应积极地实施模块化战略,突破承接不完全产业转移可能的被锁定状态。

(注:本文系2013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产业不完全转移视角下的河南省区域内产业协调发展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32400410431)和郑州市2013年度社会科学调研课题“产业转移的城镇化效应研究——以河南省为例”(项目编号:82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Judith Dean,K.C. Fung,Zhi Wang. How Vertically Specialized is Chinese Trade[J]. U.S. ITC,No. 2008.

[2] 董俊武、陈震红:模块化生产网络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组织与分工模式[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9(6).

第8篇:区块链实体经济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区块链技术;财务管理

1区块链到底为何物

现如今区块链(Blockchain)风起云涌的发展着,那么区块链是什么呢?有些国政府在《区块链:分布式账本技术》报告中解释到:“区块链是数据库的一种。它持有很多记录,然后把这些记录全部放在区块链中,而不是简单地整理在纸上。通过使用加密签名的每个区块,可以链接到下一区块。人们使用区块链可以像使用账本一样,重要的是能够共同分享,还可以让符合权限的人查询。”简言之,区块链是集分布式记账、智能合约、共识机制等功能为一体的技术。区块链最大的特点是去中心化。鉴于使用分布式的核点计算和信息存储,任何节点的义务和权利都是同等的,没有中心决定节点的硬件或相关管理机构,整个大的系统是由具备维护功能的节点配合维护系统中的存储块。其次,区块链技术具有开放的功能。相关数据在区块链中是对所有参与者公开的,若想查找一些信息,参与者能够通过公开的接口查询。再次,区块链技术具备自我控制的功能。协议及规范是基于共同商量以取得一致意见形成的,因此节点上的所有数据可以在去信任的环境中自如调换。从次,区块链技术具备不可篡改的功能。数据可以永久存储区块链中,除非有不小于51%的系统控制链上的节点,否则对单个节点更改是不起作用的。最后,区块链技术还具备匿名的功能。节点之间调换的顺序有着固定算法,所以交易双方不需要公开身份就能让彼此产生信任,这也无异于增强了企业信用。

2中小企业特征与现行财务管理模式的弊端

2.1中小企业的特征

2.1.1企业数量数不胜数,但规划出的实体场地小,地区差异较突出中小企业的数量数不胜数,不管在大城市还是农村都有分布,但对小规模的企业而言,人才、资金、物品等资源都很有限,所以竞争力相对大企业来说并不强。此外,中小企业经济动态数列水平会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如地处中东部地区的中小企业在工业总产值方面强于西部。2.1.2组织程度差,主要面向国内市场相关领域里中小企业配合程度差,内部管理制度及管理结构尚待完善,大多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植和服务体系的建立都比较欠缺,加上本身资金不足,技术过时,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小企业适应能力较弱,由此面向国内市场的颇多。2.1.3生产灵活,劳动密集度高中小企业可以依据市场需求进行品种多样化、小批量生产,生产方式比较灵活。又因为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落后,所以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这无疑充分利用了闲置的劳动力,在促进社会就业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2.2中小企业现行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

2.2.1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由于我国担保体系尚不健全,融资制度和法律制度尚不完善,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的融资主体,融资方式主要分为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中小企业处于上升阶段时,急需大量资金,但企业现有规模和抵押的资产不成比例。此外,一些中小企业负债过多,经营风险大,信用观念淡薄,经营行为不规范,损害了中小企业的信用形象,从而使许多中小企业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其次,国家对大型企业设有专门的筹资机构,而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不够,颁布的优惠政策较少,这也使很多中小企业融资困难。2.2.2管理理念传统,机制不健全中小企业划出的实体规模小,这使财产所有者一人独揽了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但由于管理者缺少相对应地财务管理理念,仅凭经验和感觉行事,很难做到真正地科学决策。财务管理这一工作在中小企业的管理中并非处于核心位置,与之相反地却是,在大型企业中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体现得很明确。并且在现如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要想顺应时展,企业目标和财务管理目标应当具有一致性。然而中小企业仅把它作为一般管理机构,这无非制约了企业发展。2.2.3管理制度尚且不够完善,财务分析欠科学合理大多中小企业缺乏完好的财务管理制度,没有严谨地遵从我国现行的《会计法》和《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制定合乎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员工在处理财务管理工作时无章可循,仅凭自己的经验操作。更有企业任人唯亲,财务岗位均由具有血缘关系的人员担任,职务间缺乏制衡,难以建立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无法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并且在当今这个社会,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缺乏真实性和准确性,对财务分析的方法也不够科学,所以不能很好的把握企业运行状况。2.2.4财务控制薄弱在我国中小企业中,财务控制薄弱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首先,企业现金管理不严,导致资金闲置或短缺,大量资金未能参与生产周转,其用于投入到与生产无关的不动产的现象此起彼伏。其次,存货控制不规范,没经过细致地调查就进行生产,导致存货占用大量资金。最后,成本费用核算不严格,导致资金投入没有产生最大效益。2.2.5重数据、轻信息,出现信息孤岛中小企业往往不能很好地适应宏观市场经济环境,所以一般从外部引进通用的财务软件来实现财务管理的信息化,但这些软件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都不够高。同时,由于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够高,不能熟练地操作这些财务软件,无法完全发挥这些软件的价值。此外,大量财务人员埋头于核算,财务信息不能实现共享,企业内外部衔接能力不强,使得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长期偏低。

3区块链技术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3.1区块链技术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对财务管理风险的灵敏度

区块链可实时监控智能合约的状态,智能合约生成时,无需中介的参与自动执行,这样能够避免中小企业赊账给客户,资金却不能及时收回的情况。智能合约还可以通过整合大数据和预测分析来增加会计流程的智能。结合大数据,智能合约可以在被动式到预测式变革之上进行分层,以提高风险灵敏度,降低中小企业经营风险,规范经营行为,增强信用意识和树立信用形象,从而使中小企业在银行中获得更多贷款良机,以解决资金短缺和融资难问题。

3.2区块链技术有利于健全中小企业体制机制,做到科学决策

区块链能够通过其独有的共识机制,在很短时间内完成对交易的验证和确认。只要利益没有关联的节点能够实现共同的认识,我们就可以确定全网对此也能够达成共同认识。若中小企业应区块链技术于财务管理中,财务信息将会公之于众,一旦被外部人员发现信息存在问题,则对该企业产生不利影响。正因如此,应用其技术有利于督促中小企业完善体制机制,并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宏观了解到其他企业的财务状况,使其做到真正的财务科学。

3.3区块链技术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

在区块链的世界里,大家共同维护一个分布式账本,所有的交易数据无法篡改。这原理就和微信群类似,群里记录的是聊天信息,聊天信息是不能篡改的,区块链也一样存在着“聊天信息”,不同的是这些信息在区块链的世界里称作“交易”。企业用区块链保存这些历史交易则不容易被篡改,所以应用该技术不仅有利于中小企业之间相互制衡监督,更能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

3.4区块链技术有利于增强中小企业财务控制力、降低资金运作成本

区块链可以实行点对点的交易,无论企业还是个人都能运行一个区块链节点,基本上没有使用限制,只要使用者下载一个关于区块链的网络客户端就能使用,区块链网络还可以统筹于点对点的价值转移清算与结算,保证了成本费用核算的准确性,增强了企业财务控制能力,同时它会不断运行,以此提高账本及时更新的效率。除此之外,有着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能直接进行点对点的支付,减少了银行这一中间环节的操作,节约手续费的同时也降低了资金运作成本。

3.5区块链技术运用到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不利于财务数据的更改

在区块链中,企业想要更改链中的数据几乎不可能。当企业在对财务数据进行搜集整理时,万一数据资料输送的地址不正确,对企业来说就会造成重大损失。原因是哈希值在每个区块中都有所不同,同时哈希值的输出会被之前的区块引用,这就会导致企业不能在区块链的中间调换区块,所以当输入错的财务数据,又没有及时发现时,会使公开的财务数据难以更改,不具有真实性。

3.6区块链技术难以做到信息监管平衡,不利于中小企业机密信息的保护

区块链由于通过节点自由选择中心和数据不能被篡改等特点,在很大程限上让信息透明公开,这在教育、公共服务等领域是非常有利的,但对于企业而言,涉及行业机密的信息并不希望公开化,若使用该技术则容易被竞争对手获知相关信息,怎样保证相关信息不被泄露,正是区块链技术所需要完善的地方。

3.7区块链技术的延迟性,不利于中小企业时间成本的节省

区块链技术具有延迟性,原因在于交易时要被网络上大多数节点得知这一情况,中间大约需要花上十分钟,并且还要等大部分节点验证认同这笔交易后才算成功。所以中小企业把数据传输到区块链中会耗时很多,增加了时间成本。

参考文献

[1]唐文剑,吕雯,黄浩.区块链技术将如何重新定义世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2]章刘成,于琳琳.区块链技术对审计的影响[J].中国农业会计,2018,(1).

第9篇:区块链实体经济范文

关键词:块状经济 价值链 转型路径

0 引言

所谓“块状经济”,是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发展的产物,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以当地产业和专业性市场为依托而形成的具有十分明显优势的特色产业,并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的组织。目前块状经济已成为浙江经济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在浙江省的经济格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但是,浙江“块状经济”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仍然停留在集群发展的初级阶段。并在国际分工中,多被“锁定”为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难以实现功能升级。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生产成本随之加大,浙江“块状经济”不仅在原有价值链上的价值增加进一步降低外,而且部分还出现了衰退现象。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加快,产业集群内分工不断朝纵向发展,构成上下游关系,出现了在产业内共同创造不同价值的企业,这使得把价值链嵌入产业集群的学说的世界各国和学者的重视。

1 基于价值链视角的“块状经济”转型路径理论文献

首先提出价值链概念的是波特(1985),他在试图找出企业竞争优势时,发现 “企业价值链不仅包括了生产、营销、物流、服务等方面的基本环节,而且还包括了采购、设计、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等方面的辅助环节”。同年,Kogut在研究跨国公司增值链时,将产业内相关企业的价值链条首尾相连,形成企业创造价值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渠道相联结的价值系统。Gereffi(1994)在研究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与价值链关系中,提出 “全球商品链的概念(Global Commodi—ty Chains—GCCs)”,认为“任何一个经济组织都必须和外部保持紧密的联系,并在由产品的设计、生产和营销等环节方面组成的价值链中开展竞争与合作”。他还认为“全球空间上出现的离散部分格局是由价值链的片段化所引起的,并呈现出高度的地理特征(Gereffi,1999)”。

进一步把价值链与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联系起来的研究者Schmitz(2000)认为“面对对全球竞争和实现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是通过本地的合作”,并进一步提出以企业为中心将升级分成四种途径:一是工艺流程升级(process upgrading),是通过对生产体系进行重组或采用新技术的方式来提高投入的产出率,并以此来提升价值链中某环节的生产加工流程的效率,从而使自己的生产比竞争对手更有竞争力;二是产品升级(product upgrading),通过开发新产品或改进现有产品的某些功能,来提高自身产品的档次或款式,以更高质量、更低格满足市场需求,达到超越竞争对手的目的;三是产业功能升级(functional upgrading),是指企业以重组价值链环节的方式来获取竞争优势,通常表现为在价值链中扮演新的角色,如企业从上游的制造环节设计向下游的营销环节转变;四是链条升级(inter-sectoral upgrading),它又可称为价值链条的跨越(humphrey.schmitz,2002),指产业集群向另一产业链条转换的升级方式,并为与原有产品有着本质差别的最终产品而服务。

2 基于价值链视角的浙江“块状经济”转型路径选择分析

“全球价值链的核心环节,将决定着整条价值链的运行”,Gereffi(1999),并把商品链划分为生产者驱动和采购商驱动。国内集群研究者张辉(2006)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价值链动力模式。并进一步指出,生产者驱动价值链上的产业集群应着力做强生产环节,提升其产业集群的生产工艺和加工制造能力,如浙江“块状经济”中的医药化工、机械及电子信息行业。而对于采购商驱动型价值链上的产业集群则应加强提升其品牌、市场营销以及渠道环节方面的能力,达到增加集群附加值的效果,如浙江“块状经济”中的纺织服装、低压电器、家具用品制造及五金模具。可知,不管在哪种力量驱动下,他们都应该努力向附加值高的价值环节升级。

从2007年浙江省政府报告数据可知,浙江“块状经济”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的采购商驱动价值链,如绍兴印染、海宁皮革、诸暨袜业、低压电器以及永康五金等。按照前面阐述提升价值链升级来看,这类产业应该遵循从工艺流程向产品升级,再到功能升级这一升级过程。然而,产业的功能升级是最难逾越,也是最重要的过程。所以,本文提出,对浙江“块状经济”转型路径应重点放在品牌的建立与维护及市场营销体系形成上,其主要的路径为以下几点:

第一、壮大龙头企业,加强既竞争又合作的企业联系,构筑市场势力。市场势力是指一种具有操纵市场和能独立进行定价以获取高于正常利润的能力(卡尔顿,1998)。然而,众所周知,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生产上很难具有较高的规模经济,导致了难以依靠生产或产业资本构筑市场势力。这就使那些具有雄厚实力的采购商和跨国公司,凭借其强大的市场营销体系,控制产业链中的上游企业。此外,在浙江“块状经济”内,存在着大量同质化的小企业,他们为抢订单,彼此竞争相压低价格,导致了他们失去与采购商讨价还价的能力。所以,为取得价值链高附加值及提升产业竞争的优势,浙江“块状经济”必须壮大龙头企业的带领作用,对其产业内部进行优化资源配置,在专业市场上构筑起集群的市场势力。如浙江正泰集团的“品牌俱乐部”,就是在龙头企业的作用其下,构筑了低压电器市场的市场势力。

第二、培育自主创新与集群式创新有机结合的互动创新体系。到目前为止,以采购商驱动价值链为主要形式的浙江“块状经济”依靠廉价劳动力和低成本嵌入全球价值链低端,但是,这种形式是很难获得外部知识溢出。其重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浙江大部分企业都是处于贴牌生产(OEM),这种生产导致企业缺乏进入会产出高端价值的研发设计和市场营销的价值链环节的动力,并放弃了“企业家”身份,成为跨国公司的加工工厂;二是在浙江“块状经济”产业内存在的大量中低档的同质化产品,使得采购商在选择供应商时关注的是供应商给出的产品价格而非品牌。在这种状况下,要做好浙江“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必须注意自身产品差异化,扩张价值链长度和加深价值链厚度,并建立品牌,强化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协同创新,如绍兴轻纺城、宁波服装及永康五金。

3 结语

经过长达30年的快速发展,浙江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中等偏上的发达水平;但这30年以来,浙江的传统产业并没有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渐转型。面对当今国际形势,以“块状经济”为主要特色与支撑的浙江经济难以在未来生存与发展。如何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及推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对保持和发展浙江经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Gereffi.G.and Korzeniewicz,M.“Commodity Chains and Global Capitalism”[R].Working Paper.Westport.Praeger.199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