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总结范文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总结精选(九篇)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总结

第1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总结范文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省人民政府关于2016年实施33项民生工程的通知》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围绕创建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以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农民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创业发展能力为核心,建立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二)目标任务

全县计划培训人员750人,具体目标任务如下:

1、职业农民培训550人。培训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400人、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50人、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100人。对培训合格者颁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对培训合格并经认定的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认定并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率达到60%以上。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电商人才(以下简称“电商人才”)培训200人。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对培训合格者颁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

(三)奖补标准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奖补资金实行直补培训机构的办法,具体奖补标准是: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按人均3000元、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训均按人均1000元,电商人才培训按人均2000元。奖补资金的具体拨付、使用和管理要求,按照省财政厅、省农委制定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四)实施范围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在全县各乡镇实施,重点培训范围是美丽乡村中心村、贫困村的新型职业农民。各乡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分解情况见附件1。

二、重点工作

(一)确定培训对象

1、职业农民。职业农民培训主要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三类。生产经营型主要培训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等,涉及茶叶、猕猴桃、中药材、高山米、蔬菜、笋用林、畜牧等七个产业;专业技能型主要培训从事茶叶生产加工的工人和雇员;专业服务型主要培训统防统治植保员和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对象遴选条件:长期稳定从事农业,有培训需求和愿望迫切,初中以上文化、年龄不超过60周岁,其中生产经营型培训对象的家庭人均纯收入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倍以上,且产业达到一定生产规模(见附件3)。培训对象遴选遵循立足产业、农民自愿的原则,由县农发委按照个人申请、村委推荐、乡镇初审、县农发委确定的程序择优确定。2014、2015年已培训的职业农民今年不再培训。

2、电商人才培训。主要培训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中,从事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等。培训对象遴选条件:已开展或有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愿望、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0周岁、有电脑和智能手机应用基础。培训对象遴选由县农发委按照职业农民遴选程序择优确定。电商人才与职业农民培训对象不得重复。

(二)确定培训机构

根据《市2016年新型农民培训实施办法》规定,结合我县实际,择优确定县农广校作为全县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见附件2),同时将职业学校作为职业农民培训理论教学基地,共同组织培训。县农广校负责学员整个培训期间教学实践管理,制定培训计划,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台账,职业学校负责制定学员理论教学期间管理办法,全程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

(三)明确培训内容

按照农业部推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范》要求,科学安排培训内容和课程,培训内容要符合我县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广泛征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需求,鼓励采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点单式”培训。培训内容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两部分。

1、职业农民培训。公共基础课重点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素养、涉农政策法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农业生态环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市场营销、“互联网+”农业、现代农业经营与管理等内容。专业技能课重点培训农业绿色增产增效攻关模式、良种良法配套、农信农机农艺融合、一控两减三基本、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等技术技能。

2、电商人才培训。公共基础课参照职业农民培训内容安排。专业课重点培训农产品电子商务知识、网络店铺建设、产品包装、客户服务、网络店铺营销等内容。

(四)创新培训方式

1、职业农民培训。实行分类型、分专业、分阶段、参与式、重实训、强服务的培训方式。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15天,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7天。为提高培训效果,原则上每期培训班不超过50人;结合农业生产周期、农时季节和农民对技术需求等,分时段培训,每段培训时间不超过2天;注重实践技能操作,理论课和实践课时间按1:2安排;做到系统知识培训与跟踪指导服务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传统培训方式与现代培训手段相结合。

2、电商人才培训。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7天,其中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5天、参观学习2天。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学员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实效性。

(五)做好考试考核和认定发证工作

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采取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方式,对学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报县农发委审定。对考核合格者,由培训机构颁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对培训合格的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按照省农委皖农科[2015]125号文件要求,进行新型职业农民认定,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对培训合格的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电商人才进行统计造册。

三、进度安排

按照立足产业、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组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按照以下步骤有序推进实施。

(一)精心制定方案(3月中旬前)。制定实施方案。按照《市2016年新型农民培训实施办法》要求,结合实际,及时分解落实培训任务,认真制定整体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点工作、进度安排和保障措施等,实施方案报省农委、省财政厅及市农委、市财政局备案。制定分专业培训方案。按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范》要求,围绕创建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由县农发委牵头组织县农广校和产业专家等共同制定分专业培训方案。方案要按规定时间(15天或7天)和分阶段(7次或3次)培训要求制定,主要明确每期培训班的培训机构及培训具体时间、地点、内容、形式和工作要求等内容,以便培训机构实施。分专业培训方案及培训机构承担任务情况报省市农委备案。三是制定教学管理方案。县农广校、职业学校要根据专业培训方案,制定每期培训班教学管理方案。方案主要反映组织领导、学员名单、教学计划、培训管理及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内容,报经县农发委批复后实施,做到“一班一案”。

(二)认真开展培训(3月中旬至11月中旬)。县农广校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分专业培训方案和教学管理方案开展培训,严格培训时间进度和质量。遴选专业理论水平高、实践和教学经验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深受农民欢迎的专家、教授、农技推广人员,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优秀管理和技术人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为授课教师,每期培训班至少聘请一名省级专家。电商人才培训师资主要聘请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培训讲师团成员,并根据需要扩大聘请师资范围。认真选择教材,并保证参训学员人手一套省级以上统编教材(公共课教材10种以上和专业技能课教材3-5种)。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每期培训班建立5项制度:即班主任制度(每班确定一名班主任,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第一堂课制度(每期培训班县农委安排人员上第一堂课,宣讲政策,并了解培训机构培训工作安排和学员需求等情况);学员培训考勤制度(实行学员每天签到);满意度调查制度(每期培训班最后一堂课,县农委安排人员组织学员开展满意度评价,了解培训实施效果),培训台账制度(建立培训台账、培训过程影像资料等培训档案)。

(三)验收总结阶段(11月下旬-12月底)。抓好验收工作。培训机构在完成培训任务后,要及时向县农发委提出验收申请,县农发委会同县财政局组织验收,对验收合格的出具验收报告,对存在问题的待整改后再验收,直至合格;抓好认定工作。培训结束后,及时开展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并为新型职业农民建立档案,落实跟踪联系服务和扶持政策;抓好总结工作。县农发委在项目验收基础上,认真做好总结工作,并按照省农委、省财政厅关于绩效评价的部署和要求,对年度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自查自评。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以分管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农业、财政、人社、教育、职业学校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领导组(见附件4),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县农发委,统筹协调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落实解决培训工作遇到的问题,确保培训工作有序开展。

(二)注重培训质量。依托与安农大的校县合作平台,聘请安农大、省农科院、合师院、合工大等相关专业教师为外请专家,职业学校、县农发委中级职称以上在职人员为培训骨干老师,县内乡土人才和龙头企业负责人作为培训辅导员,共同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建立以部、省统编教材为主,其他正规出版教材和地方编印教材为补充的教材使用格局,保障教材质量。支持培训机构将实训基地建设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企业基地等结合,确保每个专业建立一个实训基地,增强实践实训能力。

(三)强化监管督查。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纳入对各乡镇和有关单位的考评内容,加强对实施情况的跟踪调度,确保按照、按质和按量完成,达到预期效果。加大对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确保专款专用,项目资金主要用于课堂培训、实训、参观交流、聘请师资、信息化手段利用和后续跟踪服务等相关支出。同时,建立项目资金审计制度,坚决杜绝“挤、占、腾、挪”项目资金现象,切实把民生资金管好用好。

第2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总结范文

政府主导 多方联动 产教融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二、模式概述

夏邑县2012年被定为全国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2014年以来连年被定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示范县。多年来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积极探索,形成了县委政府主导,专门机构主办,多方联动,产教融合的培育模式。县政府成立组织,建立培育机制,出台相关政策,健全培育制度;专门机构(农民教育中心、农广校)制定培育方案,统筹协调,组织实施,狠抓落实;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鼎力支持;培育过程上联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下联产业村、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园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注重教育培训衔接,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各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合力,确保高质量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

三、模式背景

夏邑县地处豫东平原,夏邑县位于商丘市东部,辖24个乡镇,731个行政村,总面积14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5万亩,总人口120万,其中农业人口108万人,农村劳动力63.7万人,在家务农劳动力23.9万人,农业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和省级重点贫困县。粮食总产量连年“双十亿斤”,食用菌年产量12万吨,素有“中原粮仓”和“蘑菇之乡”美誉。夏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工作,自改革开发以来一直把抓好农民教育培训作为振兴农业农村经济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坚持不懈地开展多层次、多学科、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形成了“开设一个专业、办好一个教学班、搞好一个生产示范点、培养一批科技骨干、扶植一项支柱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农民教育模式。近年来,每年培养农民中职教育300人以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0人左右,培训绿色证书学员3000人以上、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0万人次以上,使夏邑县在连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中国食用菌之乡”、“中国西瓜之乡”。真正实现了农民通过教育培训提升素质,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增产增收致富。2012年以来积极承担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和示范任务,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100余人,建立相关培育制度,探索出了有效的培育模式。2014年全国农广校校长会议、2018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培训班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现场会进行了现场观摩。农村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在考察夏邑时称:考察过商丘市夏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更有成效、更有特色、更有亮点,看后很受启发和鼓舞。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河南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河南日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多批次、多角度、多层面地宣传报道。

四、主要做法

(一)政府主导供保障

夏邑县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全县综合目标管理进行考核,建立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各司其责、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首先做到组织领导保障。实现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在每年召开的全县三级干部会议和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都要重点总结和安排部署新型职业农民农民培育工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分管领导严格督办,承办部门具体落实,形成了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班子共同重视、支持、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事业的良好氛围。2018年,将农民教育培训列入县政府着力办好的十件大事实事之一,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得到了农民群众的拥护。其次做到政策制度保障。根据工作需要,以县委或县政府的名义制定出台针对性、可行性、操作性、实效性强的政策措施,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保驾护航。如以县政府名义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意见》《夏邑县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等10多个文件,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组织实施、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开展“十佳新型职业农民”评选表彰活动,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政策带来的实惠。三是经费投入保障。夏邑县是省级贫困县,在县财政很困难的情况下,县财政保持将职业农民中职教育经费和职业农民培训经费均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有所增长,保证工作正常开展。

(二)专门机构搭平台

夏邑县为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质量,依托专门机构农广校牵头承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夏邑县历届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农广校建设,将县农广校列为县政府直管部门,加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牌子,机构规格为正科级财政全供事业单位,加挂了夏邑县农民教育中心的牌子,强化了在农民教育培训方面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监督考核等职能,让专门机构、专业人员干农民教育培训这个专项事业。同时,构建了以县农民教育中心(农广校)为主体,24个乡镇农广校为骨干和若干个设在产业村、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农业产业链上的农民田间学校为基点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搭建了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良好平台。

(三)明确思路定航向

为开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新局面,夏邑县创新工作思路。在总体思路上,坚持“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业产业发展结合、与脱贫攻坚结合、与基层组织建设结合、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结合、与教学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结合”即“五个结合”,旨在全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在教育培训上,实行“中专教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四个层次教育并举,满足职业农民的多层次需求;在教育方法上,实行了教学、示范、推广、服务“四位一体”的办学方式,确保了办学成效;在教育内容上,实行“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经营及拓展知识、技能实践”四个模块内容统筹安排,在教学师资选配上,实行本县专职教师、上级专家教授和乡土人才“三结合”,确保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在办班形式上,实行了“开设一个专业、办好一个教学班、搞好一个生产示范点、培养一批科技骨干、扶植一项支柱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六个一”产教融合模式,促进了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在政策激励上,落实优惠扶持政策,开展十佳新型职业农民评选,实行“把农民培养成新型职业农民,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村干部,把优秀党员干部培养成村支部书记”的“四步培养法”,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确的思路确保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四)培育对象求精准

为做到精准培育,夏邑县分产业、分类型、分区域进行宣传发动和调查摸底,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库,把有意愿、有需求、有基础的农民建档立卡,统筹农业农村各类人才的需求,分层分类确定培训专业、区域分布、目标人群,建立培训需求档案,做到基本情况清晰、培训对象明确。有针对性的遴选了一批符合新型职业农民特征要求,有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意愿、学习积极性高、产业带动力强的务农青年、返乡农民工等培育对象,并在年龄、从事产业规模对培育对象提出了基本要求,在开展培育工作之前,按标准遴选培育对象,做到受训有人,培训有需,精准培育。

(五)培育过程讲规范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多环节的系统工程。夏邑县注重围绕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个关键环节,构建相关制度和规范,抓实、抓细、抓好落实。

一是着力开展教育培训。夏邑县除按照国家关于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有关要求,认真搞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外,还向两边延伸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衔接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的中职学历教育和跟踪实用技术培训。在各类教育培训中,注重创新方法。采取“理论+实践+在线学习+参观考察”方法,在充分利用本地优质专职师资培训的同时,以高端需求为导向,强化与大学、科研院所等联动,聘请中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河南农大、省农职院等教授专家及乡土人才到教学点授课。组织学员进大学、科研院所开展异地教学。先后组织学员走进中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河南农业大学等接受顶层培训,满足了学员高层次需求,激发了学员学习热情;注重实操能力提升,组织学员到王飞家庭农场、百果园等当地生产实训基地实习实训;强化教产衔接,组织学员到中科院新乡综合实验基地、河南省农科院原阳基地、河南农大科教园等教研基地现场观摩,让学员直观感受现代生产技能和经营模式的高效应用,转观念、促发展;开拓学员视野,到洛阳、禹州、山东临沂、安徽亳州等地参观考察,提高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

二是规范组织认定管理。每年都认定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印发夏邑县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明确了认定原则、申报条件、认定标准、认定程序、认定主体和认定后的动态管理等内容。按照受教育培训经历、生产规模、收入和技能四项指标设置了初、中、高三个等级晋级制标准。认定程序由个人申报、村委推荐、乡镇审核、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领导组办公室组织审查认定,经公示无异议后由县政府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

三是精心落实政策扶持。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印发夏邑县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奖励办法的通知》,对新型职业农民在在参加技术培训等九个方面给予免费服务、在成为在产业带头人等六个方面给予奖励、在享受国家惠农政策等十个方面给予优先待遇。每年开展“十佳新型职业农民”评选表彰奖励活动。县委还实施“四步培养法”,使新型职业农民融入农村基层组织,实现了认定管理与政策扶持的有效对接,使新型职业农民真正有声誉、有地位、得实惠。

四是着力搞好信息化服务。有机融合线上、线下培训,与联通公司联合,推出新型职业农民专属卡,对“云上智农”等软件不限速不限量,学员互打和教师互打均免费。组建微信群,实时管理、交流心得技术、信息互通;利用云上智农APP学习、交流、沟通、供求信息、考核评价;利用公众微信,信息,宣传典型,收集信息;与夏邑电视台、广播电台开办“新型职业农民”栏目,利用新媒体、自媒体宣传典型,技术,强化交流。

五、创新点和有待完善之处

一是强化培育体系的多方联动。构建由县农民教育中心牵头、农广校为主体,上下延伸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平台,下延到乡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一线生产推广机构,上联到大学、科研院所等科研教学机构,承上启下,实现精准遴选学员、优化培训资源,实现优质科研资源快速落地促产。二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教产衔接。实行“开设一个专业、办好一个教学班、搞好一个生产示范点、培养一批科技骨干、扶植一项支柱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培训模式,做到教学、示范、推广、服务一体化和教学、培训、指导规范化,实现了专业和产业的有效对接、理论和实践的有效对接、教师和农民的有效对接,确保了培育质量。三是深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实用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四个层次渐进式人才培养,拓展了教育层次,延伸了人才培养链条。实现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专项培训、与中职学历教育的有效对接,凸显了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特征。实施基层组织建设“四步培养法”,拓宽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渠道,使新型职业农民融入农村基础组织,更好的服务乡村振兴。四是融合服务资源的手段创新。融合线上、线下培训资源,创新推出新型职业农民专属卡,充分利用“云上智农”APP、微信群、微信平台等新媒体、自媒体,方便新型职业农民交流,确保新型职业农民离校不离训,实现新型职业农民跟踪服务和持续教育。

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教育培训能力急需增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夏邑县是财政穷县,由于经费有限,致使教育培训规模较小。同时,还需改善和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构基础条件,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满足新形势下的新需求。二是配套扶持政策急需加强。虽然出台了扶持政策,但因为扶持力度不够、可操作性不强等原因,对农民参与培育的吸引力不够。要完善政策扶持机制,形成各项涉农资金优先向职业农民配置的政策导向。

第3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总结范文

(一)新型职业农牧民

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的基本特征就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而农牧民是指以在农牧区或林牧区以农业、林业和牧业为主要经济来源和生活方式的农民。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程中,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也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界定了新型农民的基本内涵。即:“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说明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收入主要来自农业且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的新型农民。这些明确指出了新型职业农民必须具备的各项素质,也为农民培训指明了方向,划定了内容。

(二)职业教育与培训职业教育

实际上是为培养受教育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职业能力而进行的教育,是继续教育的一部分。培训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传递、技能传递、标准传递、信息传递、信念传递、管理训诫行为,本质上是教育的一种形式。培训与终身学习是分不开的,法国教育学家郎格朗(Lengrand)阐述了终身学习的五项基本原则:一是培训应持续开展,以防知识和技术过时;二是培训计划和培训方式要创新,要符合受训者的特点;三是培训适应新时期的新人;四是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手段;五是每一种培训方式都与培训目标有着密切的联系。该五项基本原则对于农民培训来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建立新型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性

(一)是提高农牧民职业技能和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要解决农牧民的实际生活困难,不仅要解决生产资金的问题,更要从加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和培育农牧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入手,提高农牧民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竞争能力,以实现农牧民家庭增收和长远发展。此外,农牧民文化和科技素质的不足也制约着其择业就业的心态和取向,制约着就业层次的提高,影响其创业的胆识、能力和水平。解决这些问题就是要解决政府扶持政策主导作用下的农牧民职业发展资源和能力的建设问题,需要有体系完善和具有长效机制的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支撑。

(二)是推动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前提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的过程,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条件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代化。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离不开农牧民职业科技水平和素质的提升,新型职业农牧民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支撑,只有通过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牧民的文化素质、职业技术和生产经营能力,促进农牧区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利用,才能逐步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促进农牧民向职业农牧民的转变,加快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三)是通过促进农牧业现代化,实现社会经济跨越发展的基础

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型,必然要求传统农牧民向现代农牧民转变,新型职业农牧民是适应农牧业转型的要求和结果,没有新型职业农牧民,就没有现代农牧业的基础。与全国其他省区相比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农牧民人口较多且文化科技素质较低,农牧业生产条件和能力弱。到2011年末国民生产总值为605.83亿元,其中一、二、三产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2.3%、34.6%和53.1%。2011年末总人口为303.3万,其中农牧民人口为234.42万,占总人口的77.29%。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中央对战略发展的定位,可以看到的发展既有后发优势又面临基础薄弱的问题。为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不断加大对特色农牧产业的投资和扶持力度,初步形成了藏东北牦牛、藏中奶牛、藏中优质粮油、城郊无公害蔬菜、藏香猪等七区七带特色农牧业产业格局,诞生了一批“藏字号”特色产业品牌。但是要实现的跨越发展,需要持续稳步地推进现代农牧业的发展,这些都离不开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支撑和人才保障,也就凸显了构建新型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四)是农牧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基本条件

农业现代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条件,而新型城镇化又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没有新型城镇化也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内涵丰富,相辅相成、相互交融、交互促动。基于的特殊情况,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充分考虑到经济落后的农牧区很难实现自发城镇化,也很难将农牧民移民到相对较远的大中城市这一现实问题。农牧区城镇化水平低与农牧业分散生产的传统方式有很大关系,而较低的城镇化水平又进一步影响着农牧业产业发展和规模化经营。因此,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将新农村建设和特色农牧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加强职业农牧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农牧民的职业技能和非农就业能力,依托区位优势通过特色农牧业的现代化加快城镇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并促进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增强城镇经济活力,更好地发挥城镇在农牧区经济发展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同时通过职业农牧民的教育培训也可以增强农牧民的社会融入水平,加快农牧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五)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体系是发展农牧民教育培训的战略任务

非常重视农牧民的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自治区政府2008年制定了《自治区农牧民培训规划(2008年-2015年)》,计划将从2008年到2015年期间,通过对农牧民开展农牧业实用技术普及及培训,使60%以上的农牧民掌握1门至2门实用技术和致富本领;到2015年培训新型骨干农牧民40万人,使其成为农牧区生产的技术骨干和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每年投资1665万元,用于35万农牧区劳动力开展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促使其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等,计划建立起一个“政府统筹、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农牧民培训体系和运行机制。不难看出在农牧民教育培训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农牧民的教育培训体系。但是要满足农牧业现代化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所需的人力资源支撑和人才保障的需求,逐步实现对现有农牧民人口规模大、文化科技水平提升层次跨度大而且水平要求高的新型职业农牧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战略任务,就迫切要求明确目标,尽快建立并不断加强新型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

三、农牧民教育培训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重视技能培训与技术推广,尚未形成全面系统的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体系

目前,自治区初步建立了政府引导、由自治区科技厅、农牧厅、农牧科学院组织牵头,围绕适合我区实用技术推广办培训,构建并依托农业科技培训平台,采取“专家+技术推广单位+农牧民”、“专家+中介服务组织+农牧民”等形式,通过下属各个农业研究单位、农业推广部门、技术协会、宣传部门具体实施的培训与推广机制。但是整体上还存在教育培训体系和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培训设施和资源不足,教育培训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建设滞后等问题。由于新型职业农民具有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等特点,就要求结合新型职业农牧民的特点和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展开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而目前的实际是农牧民教育培训从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培训模式和学历教育层次来看,都尚未形成较为系统的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体系,不能全面满足广大农业管理干部、科技人员、村级管理人员、部分示范户和农牧民的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发展的需求。

(二)基层培训存在问题,难以实现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目标

通过对552位农牧民问卷调查的情况表明现有基层培训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信息沟通传递不通畅,缺乏政府主导的信息网络服务平台

通过对农牧民的调查结果显示农牧民有很强的培训意愿,但获取培训信息有困难(74%),其得到培训信息的主要途径依次是:自己找(33%)、亲戚朋友的介绍(29%)和政府部门的通知(33%,一般是村委会通知和发宣传单通知),农牧民获取培训信息的来源较少,渠道单一,缺乏政府主导的信息网络平台的服务。此外,由于目前农村基层管理部门仍是政府各项工作的基本单位,这也就对村一级工作人员的要求很高,而村长和书记一职一般都是由本村村民担任,其文化素质、管理水平、服务意识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作效率和农牧民实际利益的获得,因而农村社区和基层管理组织的建设与完善对各项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展开和有效管理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2.培训次数少、时间短,培训内容重复且与市场脱钩,培训效果不佳

调查情况表明接受了培训的多数农牧民认为培训次数少,基本在“3次以下”(53%)和“4到9次”(43%);且培训对象不够广泛,培训形式单一,培训时间较短(3天以下占17%,4到10天占45%,11到15天占9%,15天以上占29%);随意性较强,培训内容重复针对性不强(73%);与市场需求脱钩(73%)等,导致培训效果不佳。

3.培训制度不完善,缺乏系统计划、规范管理和科学的评估机制

开展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教育和培训首先要结合农牧民实际、市场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制订科学的培训计划,还要对培训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的管理和评估。而对农牧民的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培训前没有广泛地征求培训人员的意见(71%),培训的实施缺乏现实依据,不能紧密联系市场和培训对象的需求;培训后也缺少对内容和实际效果等的追踪调查评估(72%),不仅培训效果难以保障,也不利于培训方式的改进和完善。这说明现有培训项目缺乏系统的计划、管理和评估体系。没有科学全面的培训制度,缺乏监督管理,使得农民培训工作不能完全进入规范化管理和运作。

(三)农牧民的培训需求多样,缺乏完善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来支撑在通过农牧民“希望政府在培训上有什么举措”这一开放问题的调查总结和文字信息的整理,运用KJ法归纳,分析后绘出亲和图。图1表明被调查农牧民希望政府在培训上的举措主要有:扩大培训对象;转变培训方式(主要包括进行有组织的、多元化的、符合农牧民个人实际和需求的培训);提供免费的培训和完善培训信息的传导机制(主要包括落实培训,政府组织,及时提供培训和就业等的信息,公开培训信息通知到村,并征求群众意见);增加培训内容,保证培训技术的实用性;以及加强和完善就业推荐机制和市场联动机制(主要包括开展劳务输出,建立培训就业推荐机制,与企业合作展开培训)等。可以看出基层农牧民对培训的需求体现在不同层次的不同方面,表明农牧民对自身素质和技能的要求已由传统意义上的农牧民向新型职业农牧民转变,这也是对农牧业现代化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适应。这就需要依托一个由政府主导的,各相关院校和研究所充分投入的,各企业和农业合作社积极参与的,有健全的管理监督和评价机制的新型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体系来实现。

四、新型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及建议

(一)整合优化教育和科技服务资源,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新型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体系

根据农业部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指导意见,结合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以及目前农牧民培训的主要问题和农牧民的实际需求,在充分发挥已有促进就业培训基地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等的作用的同时,进一步鼓励整合中职中技等职业学校和县乡镇科技服务站的资源和优势,构建新型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框架,以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的教育培训需求”。该体系由政府主导,以农牧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和各县乡镇科技服务站(中心)为主体,中高等农牧业职业院校、农牧业科研院所和高校、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等广泛参与,其它民间组织等为补充。总体上该体系由决策层、执行层和参训层构成,决策层由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组成,是主导部门,主要是结合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发展的战略规划和目标制定配套的培训目标和方案。执行层主要是依据培训目标和方案,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计划和管理制度,并组织开展教育培训(包括学历和非学历、在职和脱产、长期和短期等);参训层主要是参加各级各类教育培训的人员,包括相关农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村干部、示范户和农牧民等,他们可以针对自身知识技能的承接能力和需求选择到高职院校、中职中技等职业学校和县乡镇科技服务站等参加学习和培训。新型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体系将围绕职业农牧民培训和市场需求,积极与政府有关部门配合,实行灵活多样的教学与培训模式。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以非学历教育为主,将定期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并以短期培训为主,将专业知识培训与单项技能培训相结合并以单项技能培训为主,把教育培训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通过大力发展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农牧民成为新型职业农牧民的职业技能和科技文化素质,结合实现农牧民自身可持续发展和适应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把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贯穿于现代农牧业建设的全过程,为提高农牧业现代化水平、实现的跨越式发展持续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大力发展农牧地区的教育事业

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实际上就是民族地区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应该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教育落后是农牧地区经济落后的根本性或者说是基础性的因素,为此,首先要提高农牧民的人力资本存量,特别要增加对基础教育的投资。通过提高农牧民素质,提高其接收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水平,更好地推广农牧业科技知识和技能。同时,对于农牧民较快适应社会融合和二、三产业的发展需求,对农牧业的现代化和产业化等经济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明确培训原则、健全培训管理机制

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是系统工程,要坚持“政府主导、农牧民主体、需求导向”的原则,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管理制度。职业农牧民的教育培训是提高农牧民职业技能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发挥其作用首先要建立和健全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管理机制,完善培训管理制度,制定包括培训计划、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师资、培训方式、培训跟踪、培训评价、培训奖惩等制度,使培训工作有章可循。

(四)结合新型职业农牧民类别,逐步建设不同层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体系

新型职业农牧民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培养新型职业农牧民也必须根据其不同类别和层次需求,有针对性地通过多种形式来展开教育培训,主要有:一是大众化普及性的农业生产技术培训;二是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面向有一定文化素质的青壮年农牧民和返乡学生开展包括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创业等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三是正规化、系统化的职业教育(主要面向农业部门管理干部、技术人员、村组干部、示范户和青年农牧民)。此外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的课程体系要经过充分的调研和科学设计,课程设置应以当地职业农牧民的培育目标和农牧民个体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结合各地市县农牧业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按不同级别设置职业技能课程。培训形式要根据课程性质和实际需求以课堂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多媒体、远程广播电视、讲座等)和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岗位实践、技能实训、实验实习等)为主展开,并注重实效。

(五)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加强理论研究指导培训实践和不断创新

农牧民培训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农牧业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要求培训内容和模式也要随着技术的更新和市场变化而不断改进,因而构建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就非常重要,这也是农牧业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化农牧业迈进的保障。未来职业农牧民的教育培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遇到很多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这就要求在不断实践的同时加强理论研究,并充分运用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指导培训,不断创新,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六)加大城乡一体化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设,促进职业农牧民的教育培训工作

第4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总结范文

新形势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措施,也是构建新型农业的关键措施,已经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因此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落实“健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体系,定向培养职业农民”战略部署,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和田间课堂”贴近农村生产生活、服务农民的优势,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为核心,以服务“三农”工作为导向,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目标,全力培养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重点打造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F代青年农场主,为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

主要任务:围绕吉林省主导产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需求,充分发挥农广校“一主多元”主体作用,全力实施新型职业培育工程,加快农民实用人才培养,提升学历教育,广泛开展农民科技普及培训工作,为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每年计划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任务2.5万人,其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不少于50%,现代青年农场主800人,其他为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新型职业农民。在培育过程中,侧重打造创业能力强、技能水平高、带动作用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青年农场主队伍;将有深造意愿的新型职业农民纳入学历教育,将其培养成高层次人才。

培训模式:根据生产、经营和管理要求,开展系统培训和职业教育,并做好后续跟踪服务。在技能培训上,要分产业、分类型进行系统性、全程性职业技能培训,对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要立足特色优势产业,按产业开展技术技能和经营管理全程分段式系统培训;对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要结合工种和岗位实际需要,以熟练掌握技术技能和提高岗位服务能力为目的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在农民教育上,采取适应农业生产规律的“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方式,为培育对象制定教学计划,授课计划,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创业发展条件。在跟踪服务上,充分利用互联网、微信平台、QQ群等远程教学手段,传播信息、新技术,更新知识,并深入基层开展面对面指导服务。

2016年,全省有42所农广校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完成了8300多人的培育工作,占全省总任务的34%。为顺利完成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吉林省将进一步加强农广校体系建设,强化农广校机构建设、队伍建设、设施建设和田间学校建设,打造“管理型”、“专家型”、“创新型”兼备的“全能型”农广校校长队伍,培养一支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术能力突出、生产实践能力过硬的农广校教师队伍,遴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推广机构的专家教授和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等加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队伍。

第5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 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现状;对策;玉溪

新型农民的主要特征就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的培养方式主要有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基础教育是最基本的新型农民教育形式,侧重培养“有文化”的农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是新型农民培养的主要方式,侧重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

为了摸清玉溪市新型教育培训状况,我们以玉溪市开展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的机构为调研对象,对其“十一五”期间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情况进行了调研,这些机构是: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市县两级的中等职业学校、市县两级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市县两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市县两级的农机培训中心、市县两级科协的“农函大”、县乡两级的成人职业培训机、部分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社会培训机构。我们认为,这些机构开展的农民教育培训基本可以代表玉溪市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总体情况。

一、玉溪市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现状

调研统计果显示:“十一五”期间,玉溪市相关教育培训机构累计培养新型农民35.8万人(次)。其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3930人,占1.10%;中等职业教育38578人,占10.77%;新型农民科技培训14021人,占3.92%;“农函大”教育培训62657人,占17.50%;“绿色证书”培训45281人占12.65%;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27013人,占35.48%;农机技术培训58191人,占16.25%;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培训8140人,占2.27%;“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223人,占0.06%。(见表1、图1)

1.职业教育得到较好较快发展

“十一五”期间,玉溪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推进职业教育大发展,改善了办学条件和师资队结构,扩大了办学规模,提高了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稳步提升。全市13所职业院校中,有国家改革示范校1所,部级重点职业学校3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3所,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2所,其余4所为合格中等职业学校。培育了8个省级骨干专业和12个市级骨干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5%以上,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4%。“十一五”期间年均招生12225人,比2005年的9090人增3135人,增34.49%;在校生规模33057人,比2005年的20958人增12095人,增57.71%。年均毕业7562人,比2005年的4329人增3233人,增74.68%。在这些学生中,90%以上来自农村,所以,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民(未来农民)学历学识水平,系统提升农民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是新型农民培养的重要阵地。

2.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成为主力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由中央和省级项目资金支持,对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培训,以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包括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以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为目标。玉溪市于2004年开始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由于资金有保障,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异军突起,已成为农民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民培训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培训农民315526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27013人,占农民培训总量的40.25%。培训后转移就业119781人,培训转移就业率94.31%。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已成为农民培训主力。

3.农机技术培训成倍增长

“十一五”期间,针对农用汽车、拖拉机、农田耕整机械等迅猛发展,农机安全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实际,玉溪市农机技术推广培训站,加强农用拖拉机、农用汽车、农机操作手、农机修理工的培训工作。全市共培训58191人,年均培训11638人。培训人数有逐年上升趋势,从2006年的7728人增加到2010年的15471人,增7743人,增长1倍多,年均增长率25%。

4.联合办学增强培训实力

为了充分发挥现有教育培训机构在新型农民培养中的积极作用,一些教育培训机构纷纷采取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的方式,联合开展农民培训,既能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增强实力,又能增强培训的针对性,调动学员主动性,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如农函大与农广校联合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与职中、用工企业联合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

5.培养规模有待提高

从新型农民培养的年度分布上看,2006年-2008年间,呈明显的上升态势,年增约1万人(次),年增幅16.84%。2008年以后,规模呈微缩平稳状态,年培养规模保持在7.6万人(次)以上,但新型农民培养数量占农民的比例并不高。以2010年为例,全市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共培养新型农民7.61万人(次),仅占全市乡村人口的4.2%、乡村劳动力的7.22%;全市共毕业初中生29133人,其中,12294人(占42.2%)进入普通高中,6222人(占21.36%)进入职中,还有10617人(占36.44%)升不了学,他们基本上是农村学生,是最具备培养为新型农民潜质的新农民(数据来源:《玉溪市统计年鉴2010》)。

二、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

多数基层领导对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不到位。认为农民教育培训不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重视经济建设、重视项目投入,而对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重视不够、研究不多,形成点子少、办法少。部分农民教育培训机构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2.农民总体素质偏低

农民的整体素质比其他行业从业员偏低。玉溪市统计局2005年-2010年农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劳动力文盲半文盲率为 8.82%-10.22%;小学文化程度为32.22%-36.60%;初中、高中文化程度在52.02%-55.74%;中专、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为 1.63%-3.3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2008年为例,玉溪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8.82%,全国6.15%,高于全国2.67个百分点;小学文化程度占33.02%,全国25.30%,高于全国7.72个百分点;初中、高中文化程度占55.16%,全国62.42%,低于全国7.26个百分点;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99%,全国4.34%,低于全国1.35个百分点,实际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全国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9》)。

3.经费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对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没有形成市、县、乡三级长期、稳定的财政预算投入保障机制,办学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基本的办学经费得不到保障,培训工作较难开展。目前,多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都是依赖中央和省争取到的项目资金支持进行培训,缺乏统筹规划,缺少鼓励和支持企业、个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投入的政策措施。多数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多年未能进行更新改造,设施、设备陈旧老化、必要的教学设备不足,办学条件不适应教学需要的现象十分突出。

4.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不适应

在组织培训内容上对农民的所思、所想了解不多,掌握不够,对农民当前需求把握不够准确;在培训课程设置上对实用性注重不足;在培训内容上针对性不突出;在培训时间上没有抓住生产季节重点;在培训方式上没有突出示范性;教学方法简单、创新性不够,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大多数还停留在教室里老师讲,学员听,还沿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方法。一些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应用不多,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实验、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教学的不多。

5.培训教师、教材不适应

培训教师不适应。对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重视不够,部分乡镇成人职业技术校,教师编制长期空缺,没有专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虽大多都有教学艺术和教学经验,但缺乏生产实践经验,教学往往出现从理论到理论的现象,培训内容新颖性不强,有的甚至脱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吸引力不强,农民难于接受;而农业系统的培训师资队伍,虽大多都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但缺乏教学艺术和教学经验,培训授课往往出现枯燥乏味的现象,对农民听课的吸引力不强,培训的效果和质量也难以达到预期。

培训教材不适应。长期以来,对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教材重视不够,基础课大多数采用全国统编教材,而专业课因各地生态类型、气候因素、生产条件、生产水平、生产方式、投入情况等千差万别,统编教材不适用。而能够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突出地域特点,针对生产实际、符合农民需求的高质量乡土教材,目前仍缺乏或缺少。

三、加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对策建议

1.加强领导,统筹规划

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长期性的战略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增强责任感,提高参与度。要搞好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农民意见,注意决策的科学性。根据当地农村实际,组织相关部门制定行之有效的教育培训计划,选择适当的教育培训地点和符合条件的师资力量,基于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确定不同的教育培训内容和方式,规范教育培训,注意总结工作经验,并使其系统化、制度化和长期化。大规模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必须要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当前,各级政府应把培养新型农民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养新型农民。还要加快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立法,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法律保障。

2.强化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有着基础性、根本性、全面性的重要意义。我国的研究表明,每增加1元农村教育投资,可使农业产值增加8.43元,且政府每增加1元的农村教育投入,可减少农户物质费用6.64元。农村教育是农民学科学、学技术,实现职业转化的必要的文化基础。为此,一要坚持实施《义务教育法》,办好农村中小学,巩固提高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成果,加快实施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步伐。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农村普及12年制义务教育,并保证农村适龄青少年上得起学、念得起书,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失学不辍学,决不再产生新的文盲、半文盲,从而保证明天的农业主力军能够全面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二要完善义务教育的投资制度。义务教育的投入应该是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负责,合理分担,构建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健康稳步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将其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特别是中央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保证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经费来源,有效地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彻底解决农村教育发展欠债和教育经费的问题。三要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农村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加之教育资源匮乏,知识老化现象严重。因此,要大力整合城乡教育资源,加快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长期实行城乡中小学对口支援,或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确保农村学生享受与城市学生大致相同的教育,并且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师资,提升农村教师质量。

3.建立多元化经费筹措和保障制

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在于教育和培训,而首要因素在于资金投入。只有资金充足、切实到位,才能确保农民培训顺利开展。不少农民小农意识严重,教育观念淡漠,经济条件普遍较差,若让农民自己出钱参加培训,即便是对其很有益处,也不可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农民素质又是一个长期事业,仅靠政府增加投入远远不够,因此,保证经费来源至关重要。建议建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各级财政都要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农民培训经费的补贴;同时制定灵活政策,按照投入与收益对等的原则,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农民培训市场;对于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可采取实现培训经费由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个人共同负担的措施。建议设立类似福利事业的新农村建设农民教育资金,鼓励企业和个人捐款,并安排专门的部门和专职人员管理资金。建立完善的约束、保障机制,做到专款专用,责任到人。

4.强化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

新型农民教育培训质量的高低,某种意义上,取决于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因此,一是要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知识全面的“多面型”、“双师型”教师队伍;二是要整合资源,统筹好农业高等院校、农业技术部门、科技部门、县乡成人职业技术学校、科协等人才资源优势,组建专兼职教师队伍;三是强化对农民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及知识更新,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四是加强对培训机构的资质认定工作,加强培训教学环节的规范管理和培训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提高培训服务的层次和质量。

加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工作。要组织农业院校、农业技术部门、科技部门、教育部门、成职教专家,根据我市不同的生态环境、气候类型、生产条件、农民需求,围绕全市农业主导产业和“名、特、优、稀、缺”农产品的开发,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编写突出地方特色的乡土农民教育培训教材。

5.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第6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总结范文

记者:《意见》出台是基于什么样的背景,贯彻落实好《意见》有何重要意义?

刘天金:一是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必然要求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转型的要求和农民转变的结果。没有新型职业农民,就没有现代农业。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当直面这个新形势。综合考虑我国农业资源禀赋、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工农就业收益均衡、城镇化特别是农业人口市民化步伐等因素,专家测算我国至少需要培训一亿以上的新型职业农民,这是何等浩大的工程。新型职业农民从事的是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其鲜明特征是高素质,这对教育培训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抓住抓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这件大事。

二是我国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极其不适应的基本状况。当前,我国农民教育培训依然面临资源总量不足和体系不健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资源分散进一步加剧资源总量不足的矛盾。其原因是主体不强难以发挥资源聚合作用,农民教育培训“无利可图”也难以催生社会资源,表现为“月亮不圆、星星不亮”。

三是全国农广校系统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农广校是国家兴办的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养兵千日”必须有所担当。农广校经过33年的改革发展,基本形成了中央、省、市、县四级建制农广校和乡村教学点五级办学体系,是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十分宝贵的存量资源。农广校办学融现代手段于传统方法,集自上而下“顶天立地”之优势,在我国农民教育培训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

《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农广校为基础依托“一主多元”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是基于农广校作为专门机构的职责所在、五级办学体系的基础和主渠道作用的地位所定,既是客观要求也是必然选择。《意见》的贯彻落实,事关农广校主体地位能否真正确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能否有效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战略任务能否顺利完成。

记者: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是怎样一个体系,如何构建这个体系?

刘天金:《意见》明确,坚持“政府主导、行业管理、产业导向、需求牵引”原则,聚合优势资源,形成以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为主体,以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和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及其它社会力量为补充,以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为基地,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教育培训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构建这个体系有两个关键,一是加强主体,要靠建设;二是激活多元,要靠机制,双管齐下体系可成。所以,《意见》要求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主体建设,建立完善多元参与协作机制。

记者:《意见》强调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有哪些主要内容和具体举措?

刘天金:《意见》强调以进一步增强教育培训服务能力为核心加强各级农广校建设。

一是解决定性入位。《意见》明确了农广校作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主体的基础地位,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基础依托的根本定位,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公共服务机构、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机组成部分、农业部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主力军的本质定性,要求保持和稳定农广校系统办学特色,确保由农业部门主管的体制、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独立设置的办学格局“三不变”。

二是加强职能建设。《意见》明确了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农业技术传播、科学普及的公共服务职能,以及依托农广校建立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作为保障和服务各级农业行政部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职能机构的性质,承担农民教育培训统筹规划、综合协调、指导服务的职能。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意见》要求落实农广校专职办学人员编制、选齐配强校级班子、完善专职教师职称评聘办法,改善专职教师待遇,建立与职能任务和办学要求相适应的专职办学队伍。同时,要建立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兼职教师队伍。

第7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总结范文

日前,农业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意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包括哪些内容?农广校将发挥怎样的作用?为此,农民日报记者专访了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副校长刘天金。

 

记者:《意见》出台是基于什么样的背景,贯彻落实好《意见》有何重要意义?

刘天金:一是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必然要求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转型的要求和农民转变的结果。没有新型职业农民,就没有现代农业。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当直面这个新形势。综合考虑我国农业资源禀赋、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工农就业收益均衡、城镇化特别是农业人口市民化步伐等因素,专家测算我国至少需要培训一亿以上的新型职业农民,这是何等浩大的工程。新型职业农民从事的是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其鲜明特征是高素质,这对教育培训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抓住抓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这件大事。

 

二是我国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极其不适应的基本状况。当前,我国农民教育培训依然面临资源总量不足和体系不健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资源分散进一步加剧资源总量不足的矛盾。其原因是主体不强难以发挥资源聚合作用,农民教育培训“无利可图”也难以催生社会资源,表现为“月亮不圆、星星不亮”。

 

三是全国农广校系统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农广校是国家兴办的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养兵千日”必须有所担当。农广校经过33年的改革发展,基本形成了中央、省、市、县四级建制农广校和乡村教学点五级办学体系,是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十分宝贵的存量资源。农广校办学融现代手段于传统方法,集自上而下“顶天立地”之优势,在我国农民教育培训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

 

《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农广校为基础依托“一主多元”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是基于农广校作为专门机构的职责所在、五级办学体系的基础和主渠道作用的地位所定,既是客观要求也是必然选择。《意见》的贯彻落实,事关农广校主体地位能否真正确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能否有效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战略任务能否顺利完成。

 

记者: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是怎样一个体系,如何构建这个体系?

刘天金:《意见》明确,坚持“政府主导、行业管理、产业导向、需求牵引”原则,聚合优势资源,形成以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为主体,以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和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及其它社会力量为补充,以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为基地,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教育培训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构建这个体系有两个关键,一是加强主体,要靠建设;二是激活多元,要靠机制,双管齐下体系可成。所以,《意见》要求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主体建设,建立完善多元参与协作机制。

 

记者:《意见》强调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有哪些主要内容和具体举措?

刘天金:《意见》强调以进一步增强教育培训服务能力为核心加强各级农广校建设。

一是解决定性入位。《意见》明确了农广校作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主体的基础地位,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基础依托的根本定位,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公共服务机构、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机组成部分、农业部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主力军的本质定性,要求保持和稳定农广校系统办学特色,确保由农业部门主管的体制、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独立设置的办学格局“三不变”。

 

二是加强职能建设。《意见》明确了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农业技术传播、科学普及的公共服务职能,以及依托农广校建立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作为保障和服务各级农业行政部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职能机构的性质,承担农民教育培训统筹规划、综合协调、指导服务的职能。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意见》要求落实农广校专职办学人员编制、选齐配强校级班子、完善专职教师职称评聘办法,改善专职教师待遇,建立与职能任务和办学要求相适应的专职办学队伍。同时,要建立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兼职教师队伍。

 

四是改善设施条件。积极推进农广校“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田间课堂”一体化建设,研究制定各级农广校设置标准,完善与办学要求相匹配的公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

第8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经营管理能力;问题

中图分类号: F323.6;G72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9.009

1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意义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粮食生产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农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讲,都是头等大事。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仍处于落后的状态,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太高,只是近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农业的生产水平才有了较大程度提高,但与外国先进的农业生产水平比,差距还十分明显。农业发展落后的更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在科技转化方面存在瓶颈,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的素质及能力不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便很难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为此国家近些年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意在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为未来的农业发展提供新型劳动力,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问题。

新型职业农民是一种职业,具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及社会地位,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有本职的不同,不再是身份的象征,同时对于从业者的要求也相应较高,要求必须以农民为终身职业,长期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农业服务以及农业的经营管理,同时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必须要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还要具备经营管理能力,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勇于开拓创意,思维活跃,能够接受新事物。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是需要长时间的不断努力工作才能完成的,通过培训工作的开展,能够为未来农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促进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智能化的方面发展,实现绿色、环保、高效现代农业生产,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对于社会的稳定及国家的长治久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在培训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农民总体素质偏低、缺乏接受培训及创新创业的意愿、培训认识尚不到位、对农民培训理论研究尚显薄弱、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内容陈旧、培训效果不佳、农民培训方式与农民的学习特性结合不紧密、农民的需求与培训方式之间不对等、注重技术培训而忽视非技术培训等问题。

2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能力培养的思路

2.1要在概念上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认识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样的农民才是新型职业农民,是如何定义的,新型职业农民具有什么特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范围及对象,只有把这些问题都搞清楚,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对谁培训、怎么培训、培训什么内容、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只有把概念理清,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把工作开展到位。

2.2 要结合市场情况及农民的真正需求进行培训

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中,首先要对农民的真实需求、自身的素质能力、市场的需求情况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同时也要对培训机构的资金、实力、师资等情况进行了解,在调查清楚市场情况、农民的经营管理状况、知识水平、经营管理能力及需求等情况后,再进行培训的工作安排,根据这些情况进行内容的合理设置,使农民培训后学而能用,学而会用,真正在经营管理能力方面有所提高。

2.3选择最适合的培训模式

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模式选择上,要结合当地农民的文化水平、经济水平、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模式。培训模式有多种,比如项目推动型培训模式、能人培育型培训模式、农民讲习所培训模式、核心农户培训模式、农业远程教育及信息服务工程培训模式、手把手培训模式、场传导型培训模式、自选式培训模式、订单式培训模式、讲座式培训等这些模式当中,每种模式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在选用上要以适用为原则,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在经营管理方面的需求和期望,在培训的内容、方法、方式以及机制上进行不断的完善,取长补短,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完美结合,不断创新,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需要的培训模式,使培训工作能够持续、高效地进行。

第9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总结范文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全国上下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从最初试点探索,到示范引领带动、推进制度建设,再到分层分类培育、提升质量效果,经过5年持续努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成效显著,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初步形成,“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问题正呈现出可喜变化。经过几年持续发力,以2016年6月苏州会为标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走过了破题立论、站位扛旗、试点示范的爬坡阶段,转入了深入推进、巩固基础、提升质量、规范管理的发展新阶段。

准确把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形势新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的关键阶段。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变化,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必须与之相适应。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应有之义,我们必须把它置于这样的大逻辑、大背景下思考谋划,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才能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要适应农产品供求关系的深刻变化,让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主力军

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3%,粮食生产实现“十三连丰”,连续4年超过1.2万亿斤,靠天吃饭的状况有了根本改变。随着农业供给保障能力大幅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分层次、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显著增加,大路货不好销了,优质、生态、安全的农产品成了香饽饽。在这种情况下,主要农产品供求矛盾从总量问题转变为结构问题,保障供给由追求总量平衡,转变为更加注重结构优化、品质提升、效益提高。

满足农产品供给需求,是亿万农民的共同使命,提高农业质量效益迫切需要培育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首先,新型职业农民善于运用先进农业科技。新型职业农民科技文化水平较高,善于接受新事物新知识,善于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产工具。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能够自觉主动运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提高产量,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其次,新型职业农民更加注重全成本核算。传统农户生产的农产品主要是自给自足,投入和产出总量有限,农民不太在意生产成本核算。新型职业农民从事规模经营,投入和产出总量都上去了,必须考虑降低成本,成本的下降即意味着收益的倍增。最后,新型职业农民有生产高品质农产品的内生动力。优质才能优价,在市场细分驱动下,高品质农产品附加值更高、更有吸引力。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可追溯体系逐步健全完善,规模经营者违规成本更高,倒逼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产品品质。

(二)要适应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深刻变化,让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力军

在工业化、城镇化拉动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2016年我国农民工总数达到2.82亿,城市常住人口比重高于农村,农村人地关系、农业产业结构、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家家种地、户户养猪、牛拉人扛的时代正成为历史,传统农户比重明显下降,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目前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数达到280万家,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超过40%。根据部里统计,目前我国5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356万户,注册家庭农场已经达到87.7万个,登记注册农民合作社超过188万家,各类产业化农业经营组织38.6万个(其中龙头企业12.9万家),社会化服务组织超过115万个。

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机融合,共同引领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我以为要把握三点。一是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骨干培育成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家庭经营的基石、合作组织的骨干、社会化服务组的中坚力量,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一方面,支持引导新型职业农民领办创办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另一方面,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的骨干力量成为素质高能力强的新型职业农民,这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才能有活力、更壮大。二是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我到地方调研,农民反映最多的就是“农业不挣钱,干活一年不如打工一月”。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户均规模太小,必须大力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那么这个规模应该多大?在目前生产力水平下,要提高农业从业者的有效劳动时间和劳动生产率,南方一年两熟大约100亩,北方一年一熟大约200亩。上海松江家庭农场平均118亩,浙江规模农户的平均规模96亩,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三是引导新型职业农民开展社会化服务。随着现代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多种形式社会化服务应运而生,掌握“一招鲜”服务技能,在农村广泛开展社会化服务,也能取得不错收益。这个群体是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重要部分,必须加大培养力度。

(三)要适应农业生产生态关系的深刻变化,让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农业绿色发展的主力军

近年来,我国农业快速发展,但资源过度开发、超强利用,四海无闲田,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制约农业发展这个资源环境的“紧箍咒”越绷越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走低污染、低消耗的绿色发展道路,既能产出数量充足、质量安全的农产品,又能留住干净的水源、肥沃的耕地、美丽的田园,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就是要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引领作用。一是新型职业农民能够自觉践行循环发展理念。新型职业农民长期稳定地在一定区域从事生产劳动,有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时,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新型职业农民更易接受科学、环保、生态的绿色发展科技,提升农业科技的转化率,从而激发绿色发展的活力。二是新型职业农民可以有效降低资源环境消耗。适度规模经营条件下,更有利于开展统测统配、统供统施、统防统治等专业化服务。通过支持规模种养企业、专业化公司、农民合作社等建设运营农业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设施,推动农业废弃物治理,减轻资源环境承载压力。

(四)要适应工农城乡关系的深刻变化,让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农村创新创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主力军

改革开放以来,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逐步消除,但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城乡要素价格“剪刀差”依然突出,土地、资金、劳动力大量流向工业和城市,据统计,我们每年新增进城人员约1000多万。近年来,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农民工进城务工增速明显趋缓,同时出现了工商资本下乡,大学生、农民工返乡下乡创业创新的热潮,随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吸纳从业人员达到850万人,农村正在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

推动农村创新创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关键在人。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从多个角度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吸引带动工商资本、各类人才参与发展现代农业,为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一是有利于延长农业产业价值链。新型职业农民将现代技术、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注入农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延长农业价值链条,催生形成新产业新业态,就地就近实现农民就业发展。二是有利于促进多种主体融合发展。大批大学生、农民工、科技人员和退役军人等返乡下乡,加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创办农业企业,领办合作社、兴办家庭农场,带动多种主体融合发展。三是有利于实现利益共享融合。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之间发展股份合作、订单合同等合作形式,在多种主体之间建立完善的利益连接机制,形成经济共同体,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与现代农业快速发展要求相比,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速度相比,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要求相比,与新型职业农民迫切的期盼相比,我们在很多方面都还有差距,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仍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全国工作格局看,发展仍然不平衡。整体推进的省、市、县工作进展明显,探索试验出很多好经验好做法,其他地区工作局面有待打开。省与省之间,同一个省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发展不平衡,有的是思想认识不到位,还有单纯培训的惯性思维,下指标拨经费,有的是工作思路打不开,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没想法无办法,少数地区甚至存在工作惰性,不思进取、不主动作为,一些基本工作要求落实不到位;从教育培训供给看,还有大水漫灌现象,针对性有待提高。部分培育机构提供的教育培训产品与农民的现实需求不匹配,上下一般粗,没有分层分类,内容缺乏吸引力,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高水平、接地气的师资不多,下了功夫的精品教材课件缺乏,实习实训基地的教育功能弱化等等;从人才队伍管理看,仍然比较粗放,规范性亟待增强。在“三位一体”制度中,规范管理是薄弱环节,主要是认定工作相对滞后,分级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多数地方没有推行,基础数据统计和队伍动态管理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同时,信息化管理手段尚处于起步阶段,离精准培育、精细化管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政策扶持效果看,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有效性急需提升。一方面,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专项扶持政策突破较少,政策的不稳定往往影响农民务农创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职业农民对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返乡下乡创新创业政策还不到位。离总书记构建专门政策体系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此外,激发职业农民自身发展能力的政策环境有待优化,提供职业农民培育保障能力的支撑体系有待加强。问题是导向,是努力方向,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列出清单,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扎实做好2017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部党组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今年把这项工作列为农业部13项重点工作之一。韩长赋部长多次批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中国农业的未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要持续推进、久久为功;张桃林副部长去年在苏州会上系统部署了“十三五”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今年初,农业部印发《“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从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工程、保障措施等方面对“十三五”期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做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壮大,总量超过2000万人,务农农民职业化程度明显提高。这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总纲领。

2017年,新型业农民培育工作要坚持“产教融合、创新模式、完善制度、提升质量、强化效果”的总体思路,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和“五区一园”建设,进一步提高培育的针对性、规范性、有效性,进一步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能力和培育工作基础保障能力,抓住“人”这个核心,抓住“扶”这个关键,抓住“培”这个基础,坚持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全年培育100万人以上,加快构建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力支撑。概括讲,要“提高三性,增强两能力,强化四落实”。

(一)提高三性

1. 分层分类、精准施策,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针对性。要由过去单纯重视物的投入,向见物又见人转变,从单纯培训向系统培育转变,这是解决“要我培训”和“我要培训”的根本。具体讲,就是要做到“三分三精准”。“三分”即:分层次推进,部、省、市、县四级联动,分工协作,分层次培训,不能上下一般粗。部级重点抓好高水平师资、农民企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示范合作社带头人培训,省级重点抓好青年农场主、农业职业经理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示范合作社带头人培训,市县级根据当地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统筹抓好满足当地农业发展需求的各类型职业农民;分类型施策,根据各类职业农民的不同特点,以产业为核心确定培育方案,瞄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适度规模生产,种植业、畜牧业、渔业转型升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等领域,以及农机、植保、质量安全、农村信息等行业的从业者进行培育,打造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带头人和骨干;分模块培育,围绕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总体要求构建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能力拓展课和实训操作课等课程模块,分模块开展培育工作。 “三精准”即:对象精准,要以县为主深入开展摸底调查,掌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和态势,对需要培训的对象建档立卡,统筹规划不同对象的培育计划;需求精准,要做好培训前的需求调查,了解农民真实需求,根据需求设计培育内容、形式、进度,坚决杜绝“拉郎配”和“被培训”;供给精准,在全面掌握农民需求基础上,有针对地设置培训班、安排课程和实习实训内容等,防止“大拨哄”和“走过场”。

2. 创新机制、多措并e,增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效性。围绕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不断创新培育的内容、模式、机制和手段,着力解决培育什么、怎么培育的问题。一是突出新内容。在综合素质方面,突出职业素养、团队合作、绿色发展等内容;在生产技能方面,突出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新装备的应用,标准化生产、质量安全、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以及新产业新业态等内容;在经营管理能力方面,突出创业创新、品牌创建、市场营销、融资渠道、金融保险等内容。二是创建新模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培训与现场实训相结合,采取“一点两线、全程分段”的培育模式,即以农业产业发展为出发点,按照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两条主线,在不少于一个产业周期内,分阶段组织集中培训、实训实习、参观考察和生产实践,并通过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方式,就近就地开展产业培训。三是构建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市场主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参与培育工作,着力解决活力不足,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四是应用新手段。依托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和云上智农APP,对接各地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农民提供灵活便捷、智能高效的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和全程跟踪指导,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提高培育质量和效果。

3. 明确程序、精细管理,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规范性。要用系统工程的思维设计培育流程,规范认定管理,严格程序标准,着力解决队伍管理粗放的问题,实现精细化管理。一是规范培训程序。培训过程要标准化,按照精准培训的要求,针对不同对象建立目标、内容、形式、跟踪服务等各环节标准要求,各地根据标准设计相应培训模块。二是规范认定管理。规范管理是衔接教育培训和政策扶持的关键环节,规范管理的导向是建设队伍,不是设门槛搞准入,各地要围绕认定主体、认定标准、认定程序、管理服务等内容进行大胆探索,推动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或注册登记,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三是规范经费使用。要明确经费补助标准、列支范围和支持方式,加强过程监管和督查,规范程序和台账,防止跑冒滴漏、套取资金的行为,防范出现系统性风险。

(二)增强两能力

1. 定向扶持、延伸服务,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能力。各地要以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为目标,通过政策推动和延伸服务,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能力,让他们在农村留得住、有发展。一是强化政策扶持,优化职业农民发展环境。对接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创业创新的简便市场准入、土地流转、产业扶持、金融保险、教育培训、奖励激励、社会保障等扶持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积极争取出台支持新型职业农民的专门扶持政策。二是牵线搭桥架平台,提升职业农民自主发展能力。对接农技推广、农业科研单位、涉农院校等,加强指导服务,增强职业农民自主、自学和自我扶持的能力,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开展产销对接、跨省区交流合作、创业创新项目路演和技能比赛等活动,引导成立协会、联合会、联盟等组织,支持新型职业农民抱团发展。三是延伸服务畅通道,增强职业农民典型带动能力。支持鼓励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加强创业培训辅导,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对接创业扶持项目。要跟踪一批有典型示范意义的职业农民,提供增值服务,创造条件支持他们进一步提高学历、扩大规模、发展产业,引领和带动更多人加入职业农民队伍。

2. 巩固基础、改善条件,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保障能力。各地要强化项目带动,加强资源整合推动体系建设,着力解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础条件不足和支撑保障不力的问题。一是深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施。要开展省、市、县整体推进,抓重点示范,扩大覆盖面。今年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重点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计划和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培训计划。二是加强培训资源建设。完善师资选聘管理制度,建立开放共享的培育师资库,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强化考核评价,实行动态管理末位淘汰,推介一批名师;遴选建设一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支持各地重点建设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和农民田间学校;健全教材、课程等教学资源开发制度,按照分层开发、择优选用的原则,开发、遴选、推介一批优秀教材、精品课程和网络课件。三是完善培育体系。健全完善“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统筹利用农广校、涉农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等公益性培训资源。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挥中国现代农业、现代畜牧业、现代渔业、现代农业装备、都市农业等五大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作用,支持各地整合资源办好农民学院,拓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渠道。

(三)强化四落实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长期性工作,今年的目标和任务已经明确,关键是要抓好落实。

1. 强化思想认识抓落实。我们培养的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在座的各位是当仁不让的爱培育、懂培育、善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工作者,不能简单分任务、当二传手。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用心是最大的责任。农民教育不像围墙教育,需要接地气、有效果,虽然硬件条件不行,但是凭借先进的理念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一样可以创造出卓越的品牌。清华的老校长梅贻琦就曾说过,大学之谓,非大楼也,大师之谓也。农民教育异曲同工,我前面讲过的很多例子都能说明这个问题。因此,大家要有紧迫感,使命感,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今年各省科教处长,各地农业局长,各农广校校长要带头走上讲台讲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第一课,要加强研究,掌握规律,把这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责任人、制定路线图、确定时间表,层层抓好落实。要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2. 强化示范引领抓落实。农民教育到底怎么办学、怎么办基地、怎么开课程,我想有它内在的规律和特点,要加强调查研究,掌握方式方法,抓好示范引领。今年各省要着力打造10所示范学校或基地、推介20个名师、20门精品课程、100个新型职业农民典型,通过他们示范引领,进一步探索规律、举一反三,形成具有普遍推广价值的经验做法,带动面上工作。近年农业部科教司组织编写了《新型职业农民风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十大典型模式》等,就是想在这方面做些探索尝试,各省也要沿着这样的思路推进下去。

3. 强化绩效考评抓落实。要推动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纳入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考核,力争列入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指标之一,做到“见物又见人”。今年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分值将进一步加大,各地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抓好落实。今年要全面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绩效考评工作,各地要结合“大项目+工作清单”的农业项目改革,制定绩效考评办法,以培育对象满意度为核心指标,明确考核内容和方式,以信息化为手段,把培训班、培训对象和教师全部进行网上考评,明年将强化考评结果应用,今年考评结果将与任务资金安排、评优奖励挂钩,这个承诺一定要兑现。这里我跟大家强调一下,绩效考核不是报数字,而是既要过程、更要结果,我们考虑正式通报考核结果,健全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并进一步提高考核结果在明年资金分配中的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