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音乐教研课范文

小学音乐教研课精选(九篇)

小学音乐教研课

第1篇:小学音乐教研课范文

关键词:音乐本体 兴趣 综合 目的 效果 创造

如今,学生爱上音乐课了,音乐课的教学方式更加生动活泼了;音乐课的教学手段丰富多样了。可冷静审视、反思一下我们的课堂,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浮躁与虚假”的现象。如果进入新课程的实施只是响应一种号召,只是记住了关于新课程的一些概念、术语就匆忙上阵,那么新课程的实施质量、效果就要大打折扣,难免会穿新鞋走老路。在新课程的实施中,音乐教学又出现了新问题。

不要忘记音乐教师的使命。音乐课当然要突出音乐的特点,凸显音乐性。“万变不离其宗”,只有紧紧抓住音乐本体,并以此为辐射点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才能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提高艺术修养。要达到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收放自如,必须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现在我们的很多音乐教师上课不弹琴、不范唱,如果这样可以算得上是音乐课的话,那么一个语文教师或数学教师不也能上音乐课吗?那我们音乐课还有自己的阵地、自己的特色吗?

一、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本体的兴趣才具价值。

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不同方式吸引学生,拉近学生与音乐的距离,使教材的内容形成表象,有利于学生比较深入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在音乐活动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但是我们仅仅为了得到课堂上的热热闹闹,给自己的课堂教学贴上“学生为主体”、“参与性学习”等时髦的标签,而根本不考虑表演的性质和教学效果,这就会使得表演活动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从根本上扭曲了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艺术、精神火花的本质,这是与音乐教育的基本原则相背离的。

引导学生学习音乐,不能仅仅从一些细枝末节的插曲来引起学生兴趣;应当深入理解音乐本身,从关注音乐的角度来开发出触发点,引起学生兴趣,从而深入开展课堂,不流于表面。

1、兴趣从音乐出发

我看了这样一节音乐课:老师讲授的课题是口笛独奏《苗岭的早晨》。可能受到我们一些思想的影响,老师一上来把所有的注意力,教学中对内容的注意力,都集中放在了对苗族文化的介绍上。刚一上课,就说出了目前教学中的普遍教学用语:“同学们,请看大屏幕!”用PPD幻灯片出示了苗族的服饰、苗族的建筑,苗族的风土人情、苗族的生活方式。看过之后,为了体现主动地参与,教师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是让学生动手“命题做画”,画一个“早晨”。因为这个音乐的标题叫“苗岭的早晨”于是老师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注意力引向了对苗族相关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而不是分析音乐本身所蕴含的内容和意境。关于苗岭早晨,我们的教学重点是应该揭示苗族音乐最具有特点的旋法,就是音乐要素独特的表现。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但兴趣决非音乐教育的全部。教学中,兴趣是必不可少并为我们所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而不能成为牵制教学的羁绊。教师悖离了音乐本体,片面强调音乐的趣味性,许多老师开课都有意回避了识谱教学,对学生的演唱技能发声方法等也不再提什么要求,甚至学生大声地喊叫歌曲也不敢提意见了,只怕绕了学生的兴致,走入了音乐教育的误区。设计的教学环节出现了偏差,学生一会儿敲锣打鼓、一会儿放鞭炮、一会儿律动表演,好不热闹,可整个过程学生虽然参与到活动中,但没有注意聆听音乐,因而得不到应有的音乐审美体验。事实证明,以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为基本目的的识谱和乐理知识教学,是音乐课程教学领域的有机组成部分,许多老师在这方面创造了许多有效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音乐是听觉艺术,不是盲目的自由

不管是自己上公开课,还是听其他老师的公开课,有一句话是经常出现得,那就是“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这句话初听起来,似乎是很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但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已有的只是水平是极为有限的。如果教师不能经常性地给予一些指导,以为地听任学生“自由”发挥,学会就不会有很大的进步。虽然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对于真正的音乐课意义是不大的。

二、以“音乐为本”为准则的学科综合才有意义

综合,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将其他艺术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是提倡学科综合的主要目的。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所接受的音乐教育的广度与深度较大地影响着其他素养的提高与音乐能力的发展。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势,对音乐教育的各种影响因素以高度重视。

欣赏歌曲《东方之珠》。老师上课后依然有代表性的一句话就是:“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于是,给学生播放了很多的关于香港的自然风光、地理位置与地方的文化,播放的是“东方之珠”的背景。这堂课上了之后,一位同学评价说“老师你这堂课上得真好,比我们语文老师上得还要好”。当我们看到这样一堂课的时候,我们极其尴尬,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我们音乐教学在课堂上究竟应该完成一个什么样的任务,确定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不能单以学科综合来定义本课的学习内容。没有真正理解“综合”的内涵,认为它仅仅是各种学科知识的叠加;还有的教师为了体现“综合”,竟撇开音乐学科特点,把音乐课上成了思品课、地理课或其他课,使音乐课面目全非。教师意在通过“综合”给学生广阔的体验和表现音乐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广博的人文素养,这体现了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但是显然在实施时发生了偏差。对此,教师首先要正确的理解“综合”;其次要明确“综合”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而不是一种形式;再有,综合表现活动的展示与延伸不要占据音乐学习时间过多,不能喧宾夺主;第三,每一种艺术都有达到共同目标的独特方式,掩饰这些独特性,从而强制的组合他们、淡化他们,需求一种同一性只能削弱我们的审美感受力。所以我们要注意,不要强调了相似性,而淹没了音乐学科的艺术特色;不要关注表面的同一性,而忽略了各自的特点;不要忽视各自艺术的不同观察、反应与感悟,而一味地简单的欣赏。用艺术的手段,来组织音乐教学中的“综合”,有度、适度才能给予统一的印象。

三、 以辅助教学为目的而设计的多媒体课件才有效果

利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尤其是欣赏教学,有着高效、快捷、直观的优势。它能够把文字、图形、动画、叙事、音乐结合起来,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古今中外,风土人情,世间万象都可以身临其境,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等,还能教好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这一点上说,多媒体课件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辅助手段。但我们也经常在公开课上见到类似的状况:老师讲所有的教学内容做成动画,甚至连歌曲题目、课堂提问等一读就懂的东西也不例外,也不管在在教学中是否有效、科学。而这种牵强附会地使用课件,使多媒体课件喧宾夺主弱化了音乐教学主旨的想象,也是我们日常工作该极力杜绝的。

在欣赏《七子之歌》时,可用录像展示直观画面,它既展示了澳门的风土人情,又展示了闻一多先生和澳门同胞的拳拳赤子之心,有静有动,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澳门回到祖国怀抱的真情实感。当童声合唱的《七子之歌》响起时,学生领略到了歌曲的内涵美,情不自禁歌唱。但是很多老师做课件的目的不明确,或是为了赶时髦,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合适,一概都做,以致使多媒体的运用成了音乐课的常规形式,认为在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下如果一节音乐课没有运用多媒体课件就称不上一节好的音乐课,特别是公开课,总觉得没有课件就会对不起观众似的。于是,我们的老师制作课件的时间占去了备课时间的大部分,利用精美的画面动感十足的FLASH诠释了本该带给学生无限想象力的优秀音乐作品,限制了学生活跃的思维。试问:这样的结果是音乐教育改革的初衷吗?

多媒体课件在运用时应有明确目的,要考究画面与音乐的情绪、情感、风格和文化曾面的内在联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音乐感知、表现、创造等能力的提高。那种应景的制作,生硬的视听结合,片面描绘音乐的课件宁可不要。那种试图完全用画面来图解音乐作品的做法,还会造成对学生审美感受的误导,是不可取的。

四、 以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的音乐创造才有力量

狭义理解音乐创造的具体涵义,使音乐创造止于一种固定的形式由于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因此,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音乐创造教学是鼓励音乐创造,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的主要内容、重要途径。创造教学,能丰富学生想像力和发展思维潜能,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对培养具有实践精神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是有的教师曲解了音乐创造的具体涵义,使音乐创造流于一种固定的形式。比如,有老师喜欢在教唱完一首新歌后再让学生改编歌词,于是“小老鼠”成了“小花猫”,“三年级的小男生”成了“三年级的小女生”,这样的创编有意义吗?也有的老师在欣赏歌曲前对学生说:“同学们,发挥你们的创造力,用你们的画笔跟着音乐画出你脑海里最有个性的体会和音高线条,看谁对音乐最有感知力!”,试想,这种事先没有任何创作旋律的训练铺垫,学生的创作成果可想而知,基本上都是歌不成调,或是线圈飞舞。教师如果满足于这样的创造力培养,我们的课改又会走入一个新的死胡同。

广义的音乐创造,是“自我实现创造性”的学习,不仅包括音乐作曲,如曲调创作、歌曲创作、音乐伴奏创作、改编音乐作品,还包括即兴创作及即兴表演等创造性音乐活动在内的学习活动。

第2篇:小学音乐教研课范文

一、回顾与分析

1、我国小学音乐课大半个世纪以来几乎就是“唱歌课”。50年代前后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民间艺人“梨园式”的教唱――教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唱会即为完成教学任务。另一种是受专业音乐教学的影响,其模式为:基本训练(发声训练、视唱练耳)――歌唱(范唱、识谱、教唱、歌唱处理)。

2、五六十年代,音乐课受其他文化课的影响,强调文化知识的传授,学习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学法,凯洛夫的教学模式引入音乐课,其模式为: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布置作业。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音乐教育开始出现了生机,音乐教学改革逐趋活跃。如:为了改变大声喊叫的唱歌,开展了童声训练的研究;为改革枯燥的乐理知识教学,出现游戏教学;为改革单一的歌唱型教学,增加了器乐教学。但是从总体上看,其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仍然停留在重知识传授上,其教学模式还是属于“凯洛夫 式”的。

4、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音乐教学法开始传入我国,尤其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及达尔克洛兹教学法的传入,开拓了我们的思路。国外音乐教学法强调即兴创作,从观念上促进我国的音乐教学改革,使音乐教学研究上了一个台阶。

但从现代教育论上分析,一个时期内课堂音乐教学的主要模式仍属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其教育理论基本是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在一部分音乐教师观念中,专业音乐教学的倾向还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教学中往往对学生进行烦琐的乐理知识教学,枯燥的发声训练、视唱练耳,学生随着年级的递增而反感情绪增加 ;对作品(绝大部分是歌曲)的理解,完全是教师说了算;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所以中小学音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曾出现“中学不如小学”,“小学高年级不如中、低年级”,“学了九年音乐 课,有些学生仍然是一片空白”的不正常现象。因此,从整体上研究教学模式,改革音乐教学已迫在眉睫。

二、研究的思路

1、明确目标、转变观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组织、 设计相对稳定而又系统、简化的教学结构。我们必须认识,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是非专业音乐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非音乐专业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中小学音乐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普及音乐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要彻底改变以专业音乐教育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思路。中小学音乐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音乐教育为手段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研究、总结国内的经验及其模式

自七八十年代以来全国各地音乐教研网络相继建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同时也涌现了大批音乐 教学的有志改革者,他们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各方面进行单因子改革或整体改革的实验,他们的思路及经验, 在各地的刊物上都有报导,我们要认真做好收集、整理工作。

3、加强对国外音乐教学思想与模式的研究

本世纪以来产生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流派,对世界音乐教育发生了重大的影响。瑞士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 兹独创的体态律动教学,具有划时代的作用,首次确立了身体运动反应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理论上开 拓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研究视野,在实践上推动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进步。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创造的柯达伊 教学体系,立足于弘扬本民族文化,采用首调唱名法,柯尔文手势、节奏唱名等手段,有效地造就出大批热爱 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爱好者。德国作曲家奥尔夫创立的奥尔夫教育体系,一切从儿童出发,提倡学习“元素性” 音乐,注重培养创造力,使儿童能以最自然的方式进入音乐,并从中获得个性的发展。美国的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计划,强调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学习,以及螺旋型课程等,为音乐教育的研究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育,强调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应当相互联系,综合成为一个整体,通过表演、听赏、创作等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获得音乐态度和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

以上这些体系与流派,共同的特征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环境上都以宽松的形式,在没有课桌椅的宽敞教室内进行音乐实践与活动。

三、音乐教学策略

1、德育与美育

“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意义,远远超出艺术的范围,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手段,而德育与美育是它的灵魂。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完善的人格,音乐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第3篇:小学音乐教研课范文

一、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当前小学教育偏重语数外等主干课程,对音乐这类副科的教学不够重视,使得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首先,课堂形式单调枯燥。在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让学生跟着自己学唱歌的简单方式,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活跃课堂氛围。第二点,许多音乐课堂过于放松随意,过分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得学生出现浮躁的情绪,难以集中注意力。例如,学生集中于回答老师问题,过分踊跃,在课堂上随意打断老师的话语,吵吵闹闹,导致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第三点,学生的纪律性差,难以静下来学习音乐知识,感受音乐的魅力。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在音乐课堂上注意力分散,不能专注于学习知识、倾听音乐,长久下去会使得学生音乐课程的学习质量变差,自身对音乐的审美能力没法提高,导致教师的教学质量下降,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降低。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重新采取有效方法,让学生学会静下来感受音乐,倾听音乐,用心学习音乐知识,通过认真聆听和仔细思考来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更好地掌握音乐知识,提高音乐审美能力,进一步促进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

二、使学生在“静”中学习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方法

1.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模式,教师往往以严肃的形象出现在讲台,要求学生毕恭毕敬,形成所谓安静守秩序的课堂。实际上这种表面上安静的课堂恰恰会致使课堂氛围沉闷无趣,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时,这种枯燥的课堂让学生的思想僵化,没有办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低,课堂效果不佳。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营造一个真正“静”的课堂,要创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下提高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热情,同时还要使学生遵守相应的课堂秩序,在活跃的学习氛围中学会静下来,保障学习质量。以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小手拉大手》一节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根据音乐《请你跟我这样做》来做游戏,通过游戏可以创造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放松,而不会因为紧张影响学习效果。同时,教师也要制定相应的有规则,让学生可以有秩序的开展活动,遵守纪律,保持课堂的“静”。通过这种方式,营造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课堂注意力,在娱乐的同时更好的把握音乐节奏,更好的感受音乐的魅力,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

2.培养沉稳的心理素质

小学是学生贪玩好动的时期,天性活泼好动的小学生难免在课堂上浮躁,注意力不集中,难以安静下来听课学习。而音乐是一门需要学生用心感受的学科,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学会静下来倾听,沉下来思考,仔细研究音乐问题,学习音乐知识。例如:在音乐课堂教学时,教师提出问题后,要告诉学生不要着急举手回答,要静下来进行深入思考,仔细分析问题,组织自己的语言,完善答案。通过营造短暂的安静时间,训练学生养成沉稳平静的心理素质,让学生能够安静下来,面对问题时不骄不躁,做到静心。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静下来,训练沉稳的心境,用心了解音乐知识,感受音乐的魅力,从多方位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3.采取恰当的安静方式

小学生好动活泼的天性不能被扼杀,但是可以教师可以采取有效的方式维持课堂秩序,让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做到安静,从而保障课堂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提醒在课堂上吵闹的学生来维持课堂安静。可以利用做手势的方式,比如当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可以通过拍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此提醒学生应该静下来认真听讲。其次,在遇到课堂过分活跃的情况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都安静下来欣赏音乐,然后教师可以趁学生注意力集中时进行音乐课程的教学。教师通过采取正确恰当的方式来维持课堂秩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让学生学会静下来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和小学音乐教学的质量。

4.使用丰富的课堂形式

第4篇:小学音乐教研课范文

【关键词】教学研究;小学音乐;启发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232-01

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学过程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着眼于引导学生爱学、指导学生会学。启发式教学区别于传统的启发观,既是被大量付诸教学实践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还作为一种符合学生学习律的教学思想。[1]传统启发的观点中,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顾其安、由其诚”、苏格拉底的谈话问答法、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等。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启发式教学(heuristic teaching)词条解释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较全面地说明启发式教学这一领域的萌芽出现早,而且成果丰富。

传统启发观点在音乐教育理念上却还是无法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置在“双基”训练之前,仅仅把启发作为手段,方便教学过程更好地“注入”而已。启发式教学依然将启发作为方法、手段的统一,综合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还要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上摈弃“注入”。

一、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学生的智力倾向、学业素质水平等客观条件,在新课教学前,把即将讲授的教学单元的实现目标、要求和内容梗概告诉学生,这样学生有预备感,有时要求学生把有疑惑的表情术语、符号等做标记,学生先行于教学,然后教师开始教授新课。例如教授“苏少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童声中国娃”中《草原赞歌》的内容时,学生需要知道的有:

(一)通过创设轻松的情境,并运用多媒体引导听、唱、演等对蒙古地域的情感体验中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二)通过感受与之前地域区别的音乐作品,感受不同风格差异的音乐作品,并通过对比体验现代中国儿童甜蜜生活的幸福感;(三)通过了解和学习,对附点节奏、衬词等具有蒙古民族特点的音乐元素加以掌握。

二、教师辅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重点了然于心,无疑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倘若学生能对所学内容做到提纲挈领,重点突出,则为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做好了准备。但是,这里所指的突出重点,并不是把重点独立出来,对其它内容置之不理,而是要在讲述音乐相关内容时,把重点部分突出出来,让重点带动一般。例如欣赏贝多芬创作的《F大调第六(田园)交响曲》时,采取以下方式可能效果更好。一般地讲贝多芬创作的其他作品,突出地介绍交响曲的艺术性和美学特征;一般地讲贝多芬创作的其它交响曲,突出介绍《F大调第六(田园)交响曲》的创作背景以及审美取向。如此一来,重点更鲜明,但没有忽视一般。学生对贝多芬创作的《F大调第六(田园)交响曲》的欣赏理解就更深刻,更有基础了,学生自然更易掌握住这部分教材的基本内容和重要内容。

三、在教学中时常关注新旧知积的关联,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任何难度较大的乐理知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有递进、存在相互联系的。例如,学习升调记号,先让学生回忆C大调音阶结构、写法、唱名,然后引导学生回答并在“G”音上构成音列,想办法将导音“F”音升高半音,构成G大调。这一点的实现条件在于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启发诱导。学生则能展开积极能动的活动,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

四、直接切入教材内容的审美核心素养,满足学生意识层面的审美需要,因势利导,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附以方法,完成“双基”的学习。任何音乐作品,都是作者内在审美的外在表现,作品通过感官与受众进行情感共鸣。同时,音乐本身具无实义性,加之个人层面受个人素质、表达素养等方面的影响,课堂教学中也应该坚持音乐不具像的原则,不针对某一乐汇或乐节给学生以确定的语义性描述。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应该诱导学生进入听(观)众、演员、作者等多个角色的活动中去,多角度、多维度理解音乐的美学内涵。

音乐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既要完成本学科的内容,还必须承担起个人发展过程中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启发式教学符合人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同时综合教学方法的辩证性,又是教学过程中感知过程的高效保障,值得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不断深化、综合运用。

第5篇:小学音乐教研课范文

关键词:音乐课程;衔接;中小学

一、研究背景

(一)研究原因

音乐教育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内容,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其特定的连续性。现实的音乐教育中存在着学段之间脱节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初中生音乐学习兴趣降低;中小学音乐知识结构不完整;学习内容有重叠性;不同学段音乐教师教学方法同一性;音乐知识与实际生活脱离等。

(二)音乐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的迫切需要

《标准》基础教育年分三个学段,各学段教材、教师教学方法、执教能力、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技能技法和教学研究能力等。能否适应不断发展的音乐教育需求,保证标准实施,是音乐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1.星辰学校是九年制学校,生源来自不同学校,基础不一,这阶段学生心理、生理变化等,给学生造成不适应,从而降低音乐学习积极性。

2.就音乐教学而言,教师教学着眼点只停留在一册书甚至一首乐曲或歌曲上,没有瞻前顾后,从整套教材考虑。教师驾驭教材要灵活一点,才能更好胜任“过渡期”音乐教学。

3.我校作为省基础教育课程基地,“百首名曲”中包含着中外声乐、器乐及中国戏曲等内容,因此从音乐教学角度去开发课程资源、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高尚情操变得更为重要。

二、研究目标

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学习并掌握必要音乐知识和技能,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

基于上述背景,本课题力求达到如下研究目标:

1.对《标准》中有关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细化、整合、调整,形成中小学课程衔接的内容,明确各年级段应达到的目标,形成系统的中小学音乐知识结构。

2.通过研究,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积累感知音乐的经验与能力。树立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音乐奠定基础。

3.通过研究,转变教师教学观、教材观和学生观,提升教师课程实施水平,落实各学段教师对教学的衔接。

4.完善中小学音乐教学衔接要达到三个层面:

(1)目标的衔接,要做到内容和层次上循序渐进;

(2)内容的衔接,苏少版中小学音乐教材内容要做到连贯性和一致性;

(3)教育评价衔接,这对整体教学有明确导向作用。

5.通过研究和实践,推进“百首名曲”中的内容在我校音乐衔接教学中的生成与落实。

三、研究内容

1.九年一贯制教育背景下,音乐课程标准实施中小学衔接的基本意义、主要内容和重要性、可行性文献研究。

《标准》将基础音乐教育分成三个学段,小学1―2年级为低级段;3―6年级为中级段;7―9年级为高级段。中小学衔接是指这三个学段中的中段与高段之间衔接,主要是引导小学生顺利过渡,促使教与学尽早相互适应、有效生成,其意义是重大的,特别是中高学段教学衔接直接影响学生学习音乐的质量。

2.基于音乐课程标准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目标与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的研究。

音乐课程标准设置是以音乐课程价值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其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抓住课程目标的三维目标,以苏少版音乐教材为研究对象,进行整合、调整、补充,形成中小学衔接九年一贯音乐课程标准体系。

3.基于音乐课程中小学衔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的研究。

课程标准明确过程与方法有五个层次内容,即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这五个点不是具体的方法,但对具体运用有指导意义。强调过程是新课程突出的亮点,与以往只注重结果、不论过程的做法有很大区别。中小学衔接最终落实仍然是音乐课堂,所以音乐教学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4.基于中小学衔接,优化音乐教与学的评价研究。

学生音乐基础不一,对音乐的接受能力千差万别,音乐素质也不同,而且呈现多样性和多层次特点,教师不可能把全体学生拉到同一“起跑线”上“齐步走”,如果以优等生为标准定学习目标就会导致中等生因跟不上而最终失去学习音乐的信心,反之则抑制优等生的个性发展。因此,中小学教学衔接还要研究评价,要研究教与学的相互动态评价。

基础音乐教育衔接的研究涉及的问题有很多,并且目前国内也只是起步阶段,本研究只是对新课程改革以来,以常州市武进区音乐教育的衔接问题实际现状、存在问题等几个方面为例进行探讨,并且各个方面也是有所侧重的,未能够做到全面的阐述。只能说是本人这二十年从事音乐教育以及学习和研究音乐教育的一个阶段性的思考。

第6篇:小学音乐教研课范文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小学音乐;应用研究;游戏情景

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水平和审美体验相当有限,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尚处于初级阶段,即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是以现实生活中对应事物相似度作为标准的。情景教学法就是将音乐知识用适当的情景进行导入,使抽象复杂的音乐知识具体形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升音乐教学质量。

一、游戏情景

小学生年纪小,爱玩好动是他们的天性,教师可以顺应学生这一心理,在音乐课堂上创设游戏情景,寓教于乐,促使学生在游戏中体会歌曲情绪,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审美活动的兴趣。

以三年级《顽皮的小杜鹃》为例,本首作品基调欢快轻松,用音乐要素塑造了一只顽皮的杜鹃鸟形象,学生应当在“咕咕”的发声练习中唱出欢快之情。在歌声处理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设计捉迷藏游戏:教师将六个号码编号为“1、2、3、4、5、6”,悄悄交给六位学生,并告诉他们,手中的编号代表他们要唱第几个“咕咕”。在合唱过程中,唱到第一个“咕咕”时,其余学生停下来,聆听拿到编号1的学生发声,并猜测是“哪只杜鹃”在唱。找第二只、第三只“杜鹃”时,全班从头唱,正确找出“杜鹃”同学,将杜鹃头饰交给唱“咕咕”的学生,直到全部找出“六只杜鹃”为止。

在捉迷藏游戏参与过程中,学生需要控制声音,一边轻声唱一遍聆听,这样才能找出发声的同学。杜鹃顽皮的形象和学生好奇爱玩的心理相契合,通过这种游戏方式,学生对声音的敏感度得到了提升,同时提高了注意力,这对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大有裨益。

二、多媒体情景

多媒体教学是情景创设最普遍的手段之一,教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图片、视频、音频,能使音画同步、音词同出,这不仅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堂,还展现了更为丰富的课程内容,可谓一举多得。

在《顽皮的小杜鹃》一课教学过程中,很多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可能没有见过杜鹃,也不知道杜鹃的叫声是什么样的。教师在导入时可以播放一段杜鹃在树丛、河边飞翔、觅食的视频,并通过观看图片、听杜鹃鸟的叫声来帮助学生了解杜鹃。通过前期的认识,W生对杜鹃有了初步了解,当唱到“听见杜鹃在歌唱,咕咕;我到树丛去寻找,咕咕;杜鹃飞到小河旁,咕咕”歌词时,他们更能理解杜鹃顽皮的形象。

现代多媒体技术对于提升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可谓是大功一件,但与此同时,教师必须清醒认识到:应用多媒体教育技术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仍然要把握适度与适量的问题,万不可为了创新而创新,乱用、滥用、误用多媒体,那样只会弄巧成拙,分散学生注意力,无益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教师设计课件时,应当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信息用简洁、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小学生依旧是无意注意占据思维主导,容易受到新鲜运动事物的干扰,因此,除非是教学必要,否则教师应当尽量避免使用视频、动图。

三、表演情景

“音、体、美是一家”,音乐的表达性决定了音乐需要一种载体来实现它的诠释。歌唱表演、器乐演奏、歌剧、音乐小品是较为常见的音乐表现形式,教师在组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开展这些音乐表演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诠释与演绎,完成对音乐作品的体验。

以《采山》这首歌曲教学为例,这首歌曲用欢快轻松的曲调描绘了一位山间小姑娘采山时的快乐景象,学习歌曲时,学生可自由结合成4人小组,一位学生演唱,其余三位学生扮演小姑娘这一角色。随着音乐节奏欢快响起,“小姑娘”要跟随歌声,演绎采山这一场景。小组之间可以互相打分,看看哪组配合得最默契、哪位同学的歌声最动听、哪位同学最生动形象展现了小姑娘采蘑菇、与蝴蝶嬉戏的欢快场景。表演获得一致认可的那一组,教师可以适当给予鼓励和奖励,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表演活动中。

在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的音乐经验与情感体验是最直接、丰富的,这对于学生掌握音乐相关知识技能、领悟音乐内涵具有重要意义。用表演的方式演绎音乐作品,学生在记忆歌词的同时,也体会了人物内心的情感活动,课堂气氛被推到高潮,跃跃欲试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实现了教学目的。

加强对小学音乐课堂情景教学法应用的研究,是实现音乐美育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本身就是一门需要理解意境的艺术,教师在组织音乐教学活动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自然贴切的场景,可以帮助学生在原有音乐认识理论基础上得到更深层次的拓展。本文是笔者对小学音乐课堂情景教学法应用的一些粗浅尝试,如何进一步推进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提升,依旧需要诸位教学同行的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第7篇:小学音乐教研课范文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调动起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可以有效促进音乐教学的开展。将竖笛教学应用到音乐教学中,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并且由于竖笛具有价格便宜、入门难度低等特点,因此非常容易被学生和家长所接受。为此,小学音乐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小学音乐教师在为学生进行示范演奏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自己的气质以及形象,通过精彩的演奏,以及优美的气质,获得小学生的喜爱,从而促使小学生喜欢上竖笛教学。例如,教师在为小学生讲解完竖笛的相关知识以后,用竖笛为学生表演曲目,从而吸引学生的目光,获得学生对竖笛的喜爱;第二,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音乐教师在进行竖笛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教学设备的使用,获得学生的关注,从而增强学生对竖笛的了解与喜爱。

二、有助于唱歌教学的开展

小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音准是教学的难点内容之一,如果将竖笛教学应用到音乐教学之中,则可以使学生在演奏竖笛的过程中,加强对音高的定位,从而间接的锻炼了学生对音准的学习。不仅如此,学生在进行竖笛演奏的过程中,需要调动眼、鼻、耳、口、手、脑多个器官,有助于学生增强学生的协调能力,并且在小学生进行竖笛演奏的同时,还可以有效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促进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开展音乐课堂的竖笛教学:首先,将竖笛与和声一起进行学习,让小学生感受下各声部之间的平衡关系,让小学生对音高、和声等内容有个清晰的认识,对教师所教授的曲目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能够对教师所开展的活动进行积极的配合;其次,将学生分为吹奏和演唱两个部分,进行教学。在学生掌握以后,进行交替,通过这样的形式教学,就可以将学生学习中的难点轻松解决的同时,帮助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这种形式的教学,不仅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现音乐教学的魅力,还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的调动起来,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提供了帮助。

三、有益于音乐欣赏课的开展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的目的并非是让学生单纯的被动接受学习,而是引导学生积极的探索。为此,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教学:第一,使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当音乐教师在对《森林狂想曲》这节内容进行欣赏时,教师就可以用竖笛为学生进行演奏,进而将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教师这里,在欣赏完教师的演奏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着演奏,当然效果并不会理想,这时教师就可以抓住机会,让学生再次欣赏这首乐曲,学生经过刚刚自己的练习就会格外关注教师的动作等,然后学生再次进行演奏时效果自然也会有所提升。第二,创设情境。音乐课堂可以为学生创设非常有趣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师增强学生欣赏能力的目的。再以《森林狂想曲》为例,教师在为学生演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跟随教师的音乐,在脑海中将其感受到的内容形成一幅画面,进而抒发自己的情感。然后班级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进行谈论探讨,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其欣赏水平。

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进行竖笛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音乐知识,增强其音乐素养,而且在练习合奏等过程中,还可以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联系,进而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此外,还会激励到一些自卑的同学,增强其自信心。例如,教师在教授歌曲《啊,朋友》时,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唱谱练习,然后再通过竖笛进行练习,一些单独练习不好的同学,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而如果进行整体练习,就会使其跟随大家在练习中找到方法,从而克服自卑的心理,增强其自信心,使其即使是单独演奏,也不会产生害羞或者怯场等情况。这样的教学方法,将学生主体地位体现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推动音乐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8篇:小学音乐教研课范文

关键词:小学音乐 教学模式 运用

作为全民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基础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得到充分发展的大背景下,开展了新一轮的规模宏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借此又向前迈越了一大步。音乐教育的生命在于教学,而教学的关键则在于确定一套科学的模式。目前,关于音乐教学模式的类别比较多样,笔者就小学音乐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就合理运用情况作出分析。

一、对目前音乐教学模式运用的现状调查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以及与之配套的音乐教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运用,是学校音乐教育中影响深刻的一次改革实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包括音乐新课程在内的各项内容的改革,使得很多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探索音乐教学模式的兴致很浓,为我国的教学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然而在这场力度较大的音乐课程改革进入到全面推广阶段的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模式的运用也产生了不少的问题,正视这些问题并就其当前的现状进行认真地分析和思考,将有助于音乐教学模式的发展。

(一)音乐教学模式没有得到合理的重视

教学模式种类繁多,千姿百态,这种状况虽然给教学实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发展的机会,但也造成了教育工作者无法合理重视。笔者在实习期间曾就音乐教学模式与教师进行讨论,笔者发现很多教师无法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其涵义,在运用过程中常常与教学方法混淆,认为教学模式等同于教学方法,当然对教学模式的类型也是认识程度不够。这些错误的观点往往使教师不会甚至不敢运用音乐教学模式,以及在运用的过程中对具体模式类型的选择原因无从知晓。造成这一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音乐教师的知识水平与新课程改革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教师的音乐教学理论程度还需要有待加强和完善。

(二)音乐教学模式运用的僵化

小学音乐歌唱教学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基本仍然采用老师唱一句,学生唱一句,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笔者在听某老师上人教版四年级音乐课《让我们荡起双桨》时,教师先让学生听范唱一遍,然后要求学生看这首歌的歌谱一句一句跟教师学唱。大部分教师都认为音乐的课堂就应该采用一种单一的传授——接受模式,教师唱,学生学,而忘记了音乐不仅要靠语言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一门缄默知识的文化。其实这是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学模式使用很普遍也是很糟糕的案例之一,教师可能理解了教学模式的涵义和理论依据,但是在逐渐运用的过程中扭曲了本意或是直白的运用而不加以任何的修饰和转化或是教师紧抓住模式的某一点而没有展开运用导致了僵化的局面,这其实是对教学模式发展的一个阻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存在了百年之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对象、内容等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要求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如果不加以转变,原本热情高涨的学生像泄了气的皮球,只好跟着教师枯燥地一遍遍学唱。教师教唱是对的,但是学生是否认真学唱是需要老师在认真领会其涵义的基础上善于灵活运用教学模式。因此有些课堂教学的效率很低,归根到底还是由于音乐教学模式运用的僵化。

(三)对音乐教学模式的研究不够系统化

教学模式是在国外的不断发展中传入我国,而音乐教学模式是从教学模式中分化出来的。笔者就此查阅了相关的书籍和资料。曹理在《音乐学科教育学》中根据教育的目标分类学原理,把音乐教学模式分为情感模式、行为模式和认知模式,每种模式又具体可分化为不同的子模式。戴定澄主编的《音乐教育展望》中根据音乐教学特点及教师与学生的现状把音乐教学模式分为被动接受式和制动探索发现式。还有其他学者的一些分类。笔者发现到目前为止在我国的教育领域内还没有完全统一的音乐教学模式适用于小学的课堂中,很多学者和研究人员对此都持有自己创造性的见解。虽然呈现了一派百家齐放,百花争鸣的局面,但也造成了教师对于运用音乐教学模式的困惑,不知运用何种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反而会造成不利。因此关于音乐教学模式探讨的过程还需要更多的学者用更加敏锐的视角来观察。

二、 新课程音乐教学模式合理运用

教育改革赋予了音乐教育理念新的内涵和意义,只有更新教育理念才能带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教学诸要素的革新,当然它也需要音乐教学模式去贯彻和实施教育理念。我们知道,音乐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为一定的音乐教学理论运用便于操作的实施程序。所以要体现课程理念的更新,就必须改变单一僵化的音乐教学模式,将其合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下面就几个教学模式为例来说明。

(一)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模式去进行引导,去发现音乐现象背后的规律,这就为引导——发现模式的运用提供了合适的土壤。引导——发现模式是在结合了我国一些教育工作者的研究成果所归纳总结出来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具备以下特点:

在选择和确立所要研究的主题后,在教师创设恰当的情境下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发现问题,然后搜集和处理有关的资料,进行进一步合作交流探究等等,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例如笔者在给三年级的学生上音乐基础知识《音乐的力度》的教学过程中,在进行一系列的基本练习后,笔者认为课堂上可以采用引导——发现式的教学模式。

首先在教学引导上。先组织学生进行一个“藏蜻蜓”的游戏。一个学生藏,一个学生在同学们拍手或是敲击乐器的声音力度变化提示来寻找。通过这样的一个游戏引导学生对声音的力度有一个听觉上的直观感受,增加音乐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主动探索和表现音乐的热情。其次在发现上。教师弹奏《红蜻蜓》,弹出p、f、mf等力度的变化,然后一人一句试着带力度的变化跟琴唱曲子的旋律,让学生感受因这些细微的强弱变化所引起的乐曲流动性以及体会到的乐曲的情感。再请同学们自由讨论积极发现乐曲中如开头“p”比“mf”要弱等,鼓励学生大胆的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发展学生的思维意识。最后教师总结强、弱等力度记号的概念等。运用此种音乐教学模式,通过游戏及听唱学过的歌曲《红蜻蜓》,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并体验旋律中力度的变化,初步掌握强、弱、渐强、渐弱等力度记号及概念。在教学收尾处笔者认为可以加入延伸。教师示范加入力度记号,鼓励学生学习创编,教师选择一两组学生上台展示作品请大家一起评判。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旨在激发学生的情感理解所学的知识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语言、听觉、对比等一系列合理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感,理解教师所教授的新的知识。情境——陶冶模式是在创设的情境中以音乐以媒介对学生陶冶与培养。该模式具备以下特点:

根据教育目的,教师运用语言、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些形象生动,鲜明具体的场景,学生参与到各种游戏、歌唱、欣赏中,在特定的教学氛围下学习,使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和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和性情的陶冶,并将感性的认识转化为理性的知识。

例如五年级欣赏艺术歌曲《春晓》教学过程中在联系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授课教师在教学导入阶段创设情境,用实物投影仪打出唐诗《春晓》彩图,感受音乐与诗句图画结合的完美贴切,珠联璧合,推动了学生对以我国古典诗词为题材的现代声乐作品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挖掘作品的深度,将音乐审美教育贯穿于课堂的教学中,通过“认识情景”丰富 “体验”,通过“体验”主动“陶冶”。新课程标准的四大内容板块里,不仅感受与鉴赏可以采用情景——陶冶模式,这种模式也可以运用于表现、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根据创设不同情境所表现的不同形式的美的感受来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使其渗透到学生的心中,涵养心灵,学生在情境中的兴趣被激发,开拓想象和思维的空间,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采用的这两种音乐教学模式实例打破了常规的课堂教学,解决了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另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教学模式,如合作——交流模式,自学——指导模式等,都在音乐教学中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教学需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因此在运用音乐教学模式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模式理论知识的遵从,结合实际的情况灵活运用,切不可“拿来主义”。在实际的教学中,应经常需要多种模式的综合,才能真正提高课堂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王安国.从实践到决策[M].广东:花城教育出版社,2001.

第9篇:小学音乐教研课范文

1 音乐即兴创作的概念

音乐即兴创作的概念,国内外有着许多观点与认识。《音乐百科词典》中:improvisation翻译为即兴演奏,认为这种演奏是带有创作性的,不是按照事先写成的曲谱或凭借记忆演奏,而是由演奏者当场进行演出。《新格罗夫和音乐家词典》中将即兴创作、improvisation)解释为:在音乐表演过程中,创作一首音乐作品或创作音乐作品的最终形式。它可能包括表演者对于作品的即兴创作,或者在现有的结构下进行加花或者进行变化,又或许介于两者之间。此外在郭小利的《中国传统音乐即兴创作教育研究》一书中,认为: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即兴创作解释为在音乐演出过程中进行的创作,是表演与创作同步发生的过程,也是创造性行为和成品同时完成的过程。无论上述哪种解释,音乐即兴创作都具有灵活多变、有感而发、无计划、无准备等特点。

2 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中即兴创作的应用

2.1 即兴节奏创作

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对于音乐还未有较深层次的认识,平时接触的也不多,因此可以从简单的节奏模仿开始,在学生对节奏的掌握能力提高后,可以进行变化排击节奏等更深层次的训练,模仿节奏是重要的学习手段之一。首先,老师示范拍打节奏,让学生跟着拍打,先从模仿开始,去感知音乐。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节奏型,可以加入跺脚、碾指等律动,通过肢体语言加上对音乐的理解。然后,可以开始练习变化拍击节奏,在进行这种训练时,学生要掌握能在原基本节奏的基础上进行变化。比如,有的接受能力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把平稳的连续几个八分音符的乐句改成切分节奏,让乐曲多了几分活泼的音乐感觉。通过练习,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2 即兴曲调创作

在即兴曲调创作前,为了更好的开展,需要进行相应练习,比如:常用的节奏型、有情感地朗读歌词等,教师根据歌词进行曲调的即兴创作,创作一首小曲,可利用钢琴边弹边唱,使学生在所觉上对教师所创作的乐曲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大胆地去创作。这种练习可以锻炼学生的表现力和根据歌词组织音乐语言的能力,并能训练学生综合运用音乐知识的能力。在这种练习中,学生把自己和音乐结合起来,融为一体,而最重要的,通过这种练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比如: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固定的、不能太长的节奏型,再给出一组音列12356五声音阶,让学生试着给这个五声音阶配上旋律。这种创作方式是一种指令性的音乐创作,老师给出指定的某些音乐要素(如节奏、音列等),学生根据自己已掌握的音乐知识,充分运用来进行发展性的即兴曲调创作,在完成曲调创作后,可以让学生试着演唱这些即兴创作出来的曲调,老师要进行记录,对每位演唱的学生予以肯定与表扬,让学生感到被认可,获得成就感,促使学生能继续积极的去学习音乐。

2.3 即兴舞蹈创作

找出肢体语言丰富的学生进行即兴指挥,其他学生跟随指挥进行表演。通过这种练习,有利于培养指挥者的独立理解和处理音乐的能力,还有利于促进用肢体语言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有利于培养表演者迅速跟随随指挥者,表现音乐情感要素(如力度、速度、自由速度培养等)以及即兴合奏能力等。

比如:一个学生指挥,请另一个学生即兴演奏键盘乐器或竖笛、口风琴以及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在这个练习当中,即兴演奏的学生要根据指挥者的速度、力度等变化进行表现音乐;另一方面,指挥者也受即兴演奏者的启发。他们之间进行的是艺术上的情感交流,是互动的。放一首乐曲,学生欣赏完后,请一个学生或小组或全班出来即兴表演律动,可以用手勢等身体语言,也可以即兴跳舞,用舞蹈来表现歌曲的内容和情绪。

2.4 即兴演奏创作

即兴为旋律配伴奏,给出一段旋律,请学生在钢琴上即兴的配上简单的伴奏。在自己演奏音乐作品时,他们既是弹奏者,又是欣赏者,老师还应要求学生学会用耳朵审美地倾听音乐,用脑去充分地想象音乐,用心认真地去感悟音乐,除了根据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音乐家的创作风格等理解作品外,还可以加入一些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打破以往局限于按谱弹奏,帮助学生离开乐谱,使音乐回归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比如:教师弹一首乐曲,学生用心记住主要的节奏型和旋律,然后请全班学生用某种动作表现节奏型或旋律,要求用手势表现力度、速度的变化,或是请一位学生出来当场指挥,其他学生跟着指挥者的力度、速度的变化进行演唱。

3 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中即兴创作的作用

3.1 深化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即兴创作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表演能力也会起到促进作用。在即兴创作过程中,表演者往往会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技能,来进行创作与演奏,将在学习中得到的理论知识、音乐感觉、演奏技巧、结构思维以及想象力,全部融入到即兴当中。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将掌握知识、技巧通过运用得到锻炼与提高。

3.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造性思维能力

音乐学习过程中,即兴创作与表演则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创造的空间与机会,并在系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积累音乐创造经验,获得必备知识技巧,挖掘自身的想像力和发散性思维。这些能力的发展都会对人的创造性心理及才能的高低产生重要影响,可见,即兴创作教学能够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本文由收集整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