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的重要意义范文

化学的重要意义精选(九篇)

化学的重要意义

第1篇:化学的重要意义范文

一、英语教学由文化差异看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各个社会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传播工具。文化因素是影响语言理解的重要因素,英汉文化差异直接影响中国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理解。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学会了这门外语能顺利地进行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正如托马斯(Thomas)指出:“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像语法失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渗透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与把握。

二、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多样性

要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要想使学生比较充分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采用多样的方式,勇于创新,不断尝试,适时地持续地进行文化渗透。在渗透中文化的类型也有很多种。如地域性文化差异,就是指的由所处地域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它的影响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达。这种地域性会给一些外语学习者造成阅读理解上的严重障碍;社会性文化差异,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的存在和发展既受社会制约,又与社会相依存,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与其它民族相异的社会现象,他们产生出许多的新词,这些现象和词汇都是特殊的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反映着当时的客观社会历史,却使非本民族的外语读者觉得困惑,易造成阅读上的歧义:宗教文化的差异,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由民族的宗教信仰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

三、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方法的具体体现

1.充分挖掘教材,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渗透文化因素。

(1)词汇渗透。词汇是语言中最活泼、最具生命力的成分;它最能体现社会的和时代的变化。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些英语词汇与汉语词汇并不能一一对应。想要恰当地运用这些词汇,先要很好地理解它们的文化意义。例如颜色词在中西方文化中代表的含义也不尽相同。我们说的“红茶”是英语中的black tea而不是red tea,红糖是brown sugar,不是red sugar,green hand指的是“新手”,He looks blue.(他看上去情绪低落。)我们在学习时切不可望词生义,引起交际误会。

(2)语法、句法的渗透。汉语句子注重意合,英语句子重形合,比较注重句子结构上的完整和逻辑上的合理。英语教师要设法营造英语学习环境,随时随地尽可能多地在日常生活中提供使用英语的条件。简单的英语问候如:“How are you?”可以用“I’mfine.”“Thank you/Fine,Thanks.”来答,教师可引导学生还可用:“I’m OK.”“I’m all right,”“I’m not very well”“I feelterrible.”等。教师要经常性地引导学生说,久而久之,潜移默化,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最终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2.结合多媒体,拓宽渗透途径。多媒体教学已是日常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指导学生通过听英语广播,观看原版英语电影等形式,直观地快速有效地理解和领会相关的文化知识,并提英语听力水平。另外一个重要的领域就是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另外,教师还需要对学生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及时予以帮助。

3.布置研究性任务,开展合作学习。一般来讲,学生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都已有所了解,但了解的范围、深度不一,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很大,有的学生了解的多一点,有的学生了解的少一点。让他们在课堂讨论中获得尽可能完整的文化背景知识。例如笔者曾组织学生就西方餐桌礼仪和西方圣诞节的习俗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对此比较感兴趣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发言踊跃,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把西方的餐桌礼仪和这一传统节日有关背景知识高清楚了。讨论教学给学生提供了集体活动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促进他们在相互学习中获得知识,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英语的表达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新课标倡导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做事”的过程中习得语言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在单元教学中适时地布置一些实践探究性任务,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外国文化。

第2篇:化学的重要意义范文

一、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正处于接受新事物较快、对新事物充满好奇的年龄,他们的学习动机基本都是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自己的爱好兴趣为主的。而初中化学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化学的时候,是对化学充满好奇的时候,恰恰化学实验中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正是化学的魅力所在,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化学实验现象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比如,为什么对着水吹气,水不变浑浊,而对着澄清的石灰水吹气,石灰水就变浑浊了?为什么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会发出蓝色的火焰?……这些现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更直观、更生动、更具体地观察到实验现象,不再干巴巴地学习抽象的理论。

二、化学实验教学可以清晰化学概念

初中学生在学习阶段知识面比较窄,见到的事物也较少,在学习的时候会对所学知识中提到的事物不知所云,这样根本不可能让学生继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学到镁的时候,学生根本没见过镁,怎么可能知道它在氧气中燃烧会是什么样子?化学实验的好处就在于让学生通过观察,用视觉、嗅觉和听觉感知物质的本质属性,使学生通过真实的实验形成化学思维,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比如,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如果教师在讲解完之后让学生直接看收集好的二氧化碳,学生不会明白到底是怎么收集的,也不知道收集的是不是二氧化碳。但是,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方法,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学生收集到二氧化碳之后还可以检验它的存在。这些都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使学生对形成物质这一过程充分了解,把抽象知识转化为感性认识并形成化学概念。

三、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

化学实验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学生需要掌握其规范才能进行基本操作,学生在这一操作过程中会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仅仅靠学生自己规范还不行,教师在学生平时做实验时,应该对学生加强检查并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一切良好的习惯都是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才能逐渐形成的,因此,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在做示范性实验的时候要严格遵守其规范要求,因为学生会以教师为模版进行效仿。 尤其是教师在连接装置、对试管加热、搅拌药品、振荡试管和闻气味的时候,都要谨遵化学规范,千万不能为了方便而使操作不规范,因为不符合规范的操作会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在学生做实验时也无法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化学规范操作。比如,在做点燃氢气的实验之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以防爆炸;在做制取二氧化碳实验时,一定要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后装入药品。有的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已经检查好装置的气密性,导致在给学生做示范性实验的时候就忘记了要演示检查装置气密性这一步骤,这样会对培养学生的习惯造成不良的影响。

四、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目的事先设置好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化学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探究、总结,最终得出所要的结论。也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观察、观察什么现象等。

五、化学实验教学能够能动地提高学生的操作与实践能力

众所周知,化学实验是初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它的实验方法、操作技能和基本的研究思维,都是初中和高中学生学习的重要思想,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对化学实验的学习方法指导、实验程序的规范要求、实验数据的简单计算、基本操作方法的指导,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与提高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比如,我们让学生观察一个化学实验现象,完全可以通过实验的现象,让学生在领会其内涵的基础上,着重加强操作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并通过能力的学习与转化,促进对化学的学习与研究。

第3篇:化学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主体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8-0250-02

一、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提出是我们党基于当今世情、国情、党情日新月异的深刻变化所作出的理性关照与回应。从世情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时期,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作为国家重要软实力的社会意识形态,越来越成为各国政党用以争夺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年的重要工具。从国情看,中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期。随着改革深化,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意识形态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中出现的拜金主义、道德滑坡等社会问题,对大学生也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从党情看,党的建设面临新的历史课题。我们党是一个长期执政的党,执政党的历史地位赋予我们党双重任务:既要把党建设好,又要把国家治理好、发展好。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既对我们造成了压力,也给我们带来了机遇,要求我们必须以当今面临的重大问题为中心,进一步开拓视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增强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迫切需要。有学者认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最重要体现,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而现时代,社会发展迅速,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交融激荡,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交织缠绕,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多变性显著增强,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一些大学生在精神追求上出现了空虚和迷茫,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也产生了动摇,这迫切要求高校积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之成为当代大学生能够普遍具有的理想信念,成为他们的思想基础和自觉追求。

3.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当前,中国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这些挑战反映在高校层面主要是大学生思想上的困惑、疑虑增多和现实中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等。这就要求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关注学生的利益诉求,从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在解决诉求中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大学生解疑释惑、解决问题,统一和提高大学生的认识并增强信心、凝聚力量,让更多的学生选择和信仰马克思主义,用科学的理论和坚定的信仰指引自己健康成长。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体现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当代大学生思想的自主性源于其主体意识的觉醒,无论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来看,还是从创新人才培养和当今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来看,尊重其思想的自主性是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因而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必须恪守的原则。然而,他们的自主性却是需要引导的,原因在于作为受教育者,许多大学生的价值理性和实践理性都还不成熟,应强化其理性发展的向度意识,引导他们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在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中,在传统与现代的双重“观照”下,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合理定位,在发挥其思想自主性优势的同时,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导向功能,在提高大学生作为“大众化”主体自觉性的同时,努力消除他们作为“大众化”主体和作为“大众化”对象之间的“角色”冲突,引导他们在“被大众化”中增强主体意识和思想的自主性,在其思想自主性的增强过程中充分吸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养分。

三、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主体性体现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以通俗的、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人民群众的内心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使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中达到普及的程度,也是作为主体的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程度。当前,影响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习惯于运用理论“灌输”,对大学生主体性、能动性作用发挥的不够:没有从根本上激发大学生内在的需求,没有真正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实现的能力,也就是说对大学生自我教育作用发挥的不够。因此,高校有必要引导大学生参加理论社团,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有必要充分发挥榜样教育的作用,积极地审视自己的言行和思想、主动地纠正偏差,增强学生的先进意识;有必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使其在社会实践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培养自己的品质。

1.开展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高校大学生在课堂接受的理论知识要借助于社会实践来加以强化,利用社会实践来形成新的认知理论。在高校大学生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是要大学生达到知与行的高度统一。而社会实践则是从理论认知转化为理论实践的重要载体和桥梁。社会实践是高校学生走出校园直接参与社会活动、了解社会的有效途径。高校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来纠正自己的认识偏差,在实践中锻炼提高自己,增长才智。

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如,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各类纪念馆、烈士纪念建筑物,参观博物馆等,接受生动形象的革命传统教育,用革命先烈以身报国的英雄事迹感染青年,使广大学生了解艰苦的革命历程,激励广大青年学生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自觉把爱国之志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行动;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发挥课外活动的导向功能、认同功能和内化功能;通过深入边远山区,走近弱势群体,深化大学生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增强忧患意识和大局观念。总之,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各种实践活动中经受锻炼,通过实践去观察、去思考、去体验,去发现真理,体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和真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2.加强社团引导,提高大学生的免疫力。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成才的重要载体,不少学生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现在的学生社团活动明显存在重学术、重交际、重娱乐,轻理论学习和理论研讨的倾向。学校要充分利用社团这个载体引导学生加强理论学习与理论研究,主动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占领学生社团这一思想文化阵地,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自我教育作用。

为此,一要积极支持和扶植理论性社团,为社团活动提供必要的活动经费和场所,以保证理论社团的政治方向和健康发展。二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理论社团的制度建设,切实维护会员权益,提高会员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长效制度机制。三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理论社团的培训,特别是对社团骨干队伍的培养,充分发挥社团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在这一方面,高校应为其选配好指导教师深入到理论社团,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提高理论社团的整体水平。四要进一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定期举办学术报告会、理论座谈会,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等参加,通过现实的案例使学生加深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五要防止自由化思潮侵蚀和占领学生社团这一思想文化阵地,指导和帮助学生社团提高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识别力、抵抗力和免疫力。

第4篇:化学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 校史馆 数字化

引言:随着时代信息数字化、网络化的变化,作为传统的大学校史馆的建设遇到了发展的瓶颈。面对社会信息化这一潮流趋势,怎样发挥传统以实物为主的校史馆在社会及学校中的作用,发挥其载有的大学精神、教育资源等核心价值观这一问题,校史馆数字化将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它的建立将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1 数字化校史馆建立的重要意义

1.1 数字化校史馆的建立延长历史资料的寿命

传统以实物档案、照片为主的校史馆存在着物品的老化及损坏等实际问题,这严重影响了以史料为主的校史馆持续寿命。数字化校史馆的建立则可以将这些档案数字化,并可以进行多地多次存储备份,防止因天灾人祸造成的资料永久性遗失,这样在无形中延长了馆藏资源的寿命。

1.2 数字化校史馆内容更加丰富

面对学校有限的物理空间,其展出的资料不能够全方位的代表学校的历史全貌。而数字化的今天,在以无限容量的网络空间中能以更加丰富的资源展示学校的光荣历史,更大的意义在于可以通过互联网吸纳丰富学校历史资料。例如民航飞行学院拥有众多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机场,1926年修建的遂宁机场、1928年修建的新津机场、1943年修建的广汉机场、1986年修建的洛阳机场等。其中最具重要意义的是在1943年扩建时成为亚洲第一大轰炸机机场的新津分院,在抗战时期发挥巨大作用。1943年下半年,42-6331号B-29重型轰炸机首飞驼峰安全降落进驻新津机场;1944年6月开始的“马特豪恩”计划,调集B-29轰炸机75架从新津机场、广汉机场等地起飞,分三批直飞轰炸日本本土,是盟军远程对日作战取得载入史册的伟大胜利。

1.3 数字化校史馆有效整合分支机构历史资料

目前民航飞行学院在两省六地拥有四个分院、一个航站、一个飞机修理厂、一个通用航空公司,历史上在宁波创建长城航空,以及在筹建的遂宁、阆中两个分院。由于学校现有建筑有限的空间,传统的校史馆无法将所有分支机构的历史资料全方位的展示,存在分支机构和总部的资料没能有效的整合这一现实问题。而数字化校史馆则能有效的打破这一空间局限性,将分散的校史馆通过互联网相互连接,能够做到经济、有效的整合资源,让公众能清晰直观的了解之间的关系及历史渊源。

1.4 数字化校史馆受众面更大

传统的校史馆只有有限的参观者进入学校,才能在固定的时间内才能参观校史馆,受到了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约束。数字化校史馆的建立则可以使参观者不受这些条件的约束,使参观者自由的获得更多的内容,并将原来有限的到校参观者扩大到以亿计算的互联网用户。

对于学校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校友来说,能更加便利随时了解自己母校的变化,抒发对母校的情怀;对于新时代在校大学生来说,通过数字化校史馆可以了解到学校更深层的历史魅力,陶冶个人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全国各地的学生家长来说,通过数字化校史馆更加能了解学校,信任学校,放心将孩子托付给学校;对于分布在两省六地学校教职员工来说,数字化校史馆可以提高对学校的自身认同感,自豪感,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1.5 数字化校史馆节省人力、财力

传统校史馆内容及场馆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还必需在场馆中配备温湿调控装置,防火、防光、防水、防污染设施等。运行中还需要大量的水电气消耗,照片档案、实物档案及场馆的日常维护,后期还涉及到损坏物件、房屋设施等修理问题。这些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数字化校史馆的建立可以大大节省了这些方面的经费投入。

1.6 数字化校史馆内容更新快、周期短

当学校发生重大事件时,传统的校史馆存在无法在但时间内完成资料内容的更新,若更新必然涉及到固定的场馆空间,压缩本来就不多的历史资料占用的空间,还涉及到重新装修等一系列问题。例如,在汶川大地震中学校广汉机场作为民航直升机救援基地,总共集结了三十多架来自全国各地和境外的直升机,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大的民用直升机米-26和香港政府飞行服务队的“超级美洲豹”等机型,在整个救援过程中学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一方面的资料传统校史馆从制作到装修前后用时2年时间才得以完善。而数字化的校史馆则可以在第一时间更新内容,

2 数字化校史馆建设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2.1 对学校传播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化校史馆的建立必将成为传播校园文化的主要阵地和窗口。如能有效传播已在民航飞行学院传承几十年的“九字经”、“飞院精神”等传统非物质文化。数字化校史馆能在互联网上以多种功能、多种层次、多种形式服务于高校、服务于社会,发挥重要的以文化人作用。根据其不同的性质、方针、任务,有系统地展示高校办学成就。逐步显现数字化校史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2.2 对学生及未成年人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化校史馆是以文化精品为基础,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实施教育的重要窗口。民航飞行学院的校史反应了新中国民航业发展的历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学院发展史能直观性激发广大参观者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

2.3 对社会公众科学文化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教育是关键。数字化校史馆有着其他教育机构不具有的优势,数字化校史馆的教育具有广泛性、提供的知识内容具有多样性、教育方式具有生动形象性,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等教育的重要承担者,通过这种特有的方式把人民群众的科学知识推进到更高的水平,满足其对公众科学文化生活的广泛需求,从而使校史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周春芳.试析校史馆在高校发展中的独特作用[J].科教纵横,2008(9):147.

[2]池秀梅.校史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心理学思考[J].凯里学院学报, 2007,(1): 19-20.

第5篇:化学的重要意义范文

正因为人们认为偏僻地区的校园文化不存在,觉得校史研究不重要甚至毫无意义,所以偏远地区学校的校史大都简单、零乱、散失、残缺,校史研究基本为零。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它无时无刻不在创造着、积累着。它不仅仅是指教学硬件设施的完善、教学环境的亮化和美化,也不仅仅指课外活动的开展、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目标的与时俱进、教育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执行力的强化,还包括课程的设置、教材的更新、作息时间的安排、师生与学校规模的变动。一切的一切,只要在校园内已经存在或发生、正在形成或发生的事物或事件,都属于校园文化的范畴。

校史是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它是记载学校建立、发展和变迁的过程的文献资料,是对学校发展轨迹包括校园文化产生、形成过程的真实记录。不管是已经形成、正在形成还是将要形成的校园文化,最后都必将成为历史,而这,就是每个学校的校史的主要内容。

苦菜花也有春天。偏僻地区的学校也有各自丰富的校园文化或校史研究资源。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湖南省江永县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江永一中”)地处湘南山区,从1926年创建至今,已经走过近九十个春秋。其间,停办近20年(1927至1945年),刚恢复又停办,直至1950年才稳定下来,由草创时期的两个初中班,发展到今天的200多名教师、3000多名学生的规模,由默默无名、荒无人烟的城隍庙到花团锦簇、大厦林立、车水马龙、书声琅琅、热闹非凡的湖南省示范性高中……

如果潜下心来,认真研究校史,拨开历史时空的迷雾,我们一定可以看到,当年红军长征留下的红军树下、四合院里,草创和发展时期留下的步云亭中、苏式楼前,该有多少令人叹惋的社会变迁和历史风云,多少震撼人心的拼搏血泪和励志故事!加以整理和物化,就是江永一中的校史,就是江永一中的校园文化,就是江永一中的一笔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相反,如果任其散失,就会像校园中处处飘香的桂花,花开繁华过后,一切重归尘土,重归寂静,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什么都未曾拥有――这该是多么巨大的损失和遗憾?

学校教育的发展史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建立、发展和变迁,是校园文化产生、发展和形成特色与风格的过程。在学校的发展进程中,处处留下了社会发展与变迁的身影和痕迹,凝聚着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充分展示出一代代师生教与学的风采与硕果。

通过校史研究,可以充分挖掘校园文化资源,极大地丰富学校的物质与精神文化;可以认清学校发展的过去、现在,预知学校的发展趋势;可以高屋建瓴地构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自己的学校特色,创造自己的教育品牌。

校史研究还有助于师生增强历史存在感,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自己本身就在创造或续写校园文化和学校的历史,从而激发他们爱校、爱家乡、爱国家的情感,培养学生志存高远、振兴家乡、振兴祖国的壮志情怀,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如果有了丰厚的校园文化,却不把它作为校史的内容去研究挖掘,不知道感知爱惜它、分析利用它,不让它成为学校的物质与精神财富,那么,校园文化就得不到系统的整理和理论分析,校园文化建设就会盲目跟风或无所适从。久而久之,校园文化建设就会流于形式,达不到扩展视野,充实心灵,振奋精神,增强师生的认同感、归宿感,夯实学校底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创造学校品牌的预期目标。

这就好比一个人拥有万贯家财却不知道消费或投资,家里堆满锦衣玉食,却以为自己一无所有,一直在那里挨饿受冻,最后可能就真的成为一个没有物质和精神力量、没有灵魂修养的废人。换言之,离开校史文化学校就会成为一个考试升学的加工厂,一个缺少阳光和朝气的另类监狱。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底蕴所在,是形成学校品牌的重要原因。有了厚实的学校底蕴,学校师生就有了底气,师生的教与学就有了自豪与自信,学校的教学质量就会在潜移默化的文化陶冶和影响下不断提高。校园文化务求丰富多彩,校史研究更不能可有可无。有了校史研究,校园文化建设才会有明确的方向和远大的目标;学校师生才会了解学校的历史,从而更好地创造历史;才能更好地取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更自觉地再奠基石以增加校园文化的厚度,更上层楼以提升校园文化的高度。

第6篇:化学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高校意识形态 领导权和主导权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曾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①也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②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它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培养质量,深刻影响着大学校园的稳定和发展,进而对社会的稳定产生影响,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环节。然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涉及到诸多领域,要牢牢把握这一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就必须从意识形态的理念、传播、内容和载体等方面出发,把这一任务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多层面、多视角地探讨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的思路与有效路径,是当前高校意识形态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笔者拟从强化高校领导政治意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创新高校校园文化等方面,探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的具体路径。

掌握高校意识形态理念的领导权和主导权

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党的领导居于主导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是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场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其意识形态工作如何,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同时,高校集中反映各种社会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居于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的最前沿,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思想政治文化渗透的重要阵地。西方敌对势力长期影响着我国青年一代的思想发展,且这一斗争有着复杂化、尖锐化的趋势。因此,在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在不同场合、不同领域对待意识形态工作往往采取不同的态度,对待意识形态工作往往是宣传上重要,实际工作中轻视,导致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与实际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这些问题必将影响我国高校的健康发展,影响高校社会主义教育功能的发挥。因此,高校党委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时刻紧扣意识形态工作这根弦,及时更新意识形态工作理念,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始终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要地位,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理念领导权和主导权。

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理念领导权和主导权,要求高校党组织必须强化政治意识,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高高校组织引领和控制意识形态的能力,不断扩大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为此,首先,高校必须把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倡导科学研究的创新精神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落实和体现到具体的教学和科研领域,防止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出现与马克思主义相脱节、相抵触的现象,抵制任何放任自流和无所作为的观点,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把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同贯彻“双百”方针对立起来的错误做法;其次,把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同自身奋斗目标结合起来,高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制定学校发展目标时,一定要讲政治,讲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使学校发展始终与党的教育方针保持高度的一致;最后,把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促进高校的改革、发展、稳定结合起来,在学派林立、观点分歧的高校,党组织要积极鼓励和扶植科学的学说和见解,在真、善、美同假、恶、丑的斗争中,让马克思主义蓬勃地发展起来,避免发生对复杂的意识形态形势认识不足或根本认识不到的严重错误。

掌握高校意识形态传播领导权和主导权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是掌握高校意识形态传播领导权和主导权的重要途径。③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内容,又是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形式。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这门课程的教育,使它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更好地发挥其在意识形态传播上的主渠道作用。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高校互联网的意识形态性也越来越明显,积极利用互联网加强高校意识形态传播,构建一种全新的意识形态传播理念和传播方式,主动掌握意识形态的网上话语权,是掌握高校意识形态传播领导权和主导权的又一重要渠道。

为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意识形态传播中的主渠道作用,高校必须重点把握好教育实效、教育途径、教育机制等问题,关键是要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一是要注重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高校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树立他们坚定的理想情操,发挥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只有让他们对马列主义真信真用,才能对大学生面临的矛盾焦点做出马克思主义的解答,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从而坚定学生马克思主义信念,坚定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信仰,激励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④提高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二是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问题意识,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具体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大学生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倾向综合分析,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途径,推进高校意识形态传播路径的创新;三是要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融入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渗透到每一门课程之中,并将意识形态内容转化为教学体系,与大学生的现实需求相贴近,形成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机制。

此外,掌握高校意识形态传播的领导权和主导权,还必须加强网络阵地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当前,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网络越来越成为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途径,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作用愈来愈明显。事实上,网络能够最快、最广地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有效地反映群众的各种需求和愿望,国内国际的各种重大信息也能直观地呈现在人们眼前,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行为方式和政治倾向有着直接影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他们已经成为了网络的主力军,发挥好网络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作用,对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意识形态观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面对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加强意识形态渗透的严峻形势,高校必须花大力气加强网络阵地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充分把握互联网未来发展的前沿动态,熟练掌握互联网传播的模式和特点基础上,全面运用互联网技术和手段,以崭新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理念,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方法途径不断拓宽。这就要求高校在加强教师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同时,必须培养一批既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又熟悉现代网络技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主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领网络主阵地,充分发挥网络的意识形态传播功能,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

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内容领导权和主导权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党的十报告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这充分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反映了党对意识形态建设领域新探索的理论深度和战略高度。因此,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首先,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态度、价值观念和道德修养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完全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使之成为大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和现实生活问题的有力武器,影响大学生日常生活行为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每个大学生自我的价值追求。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做到:一是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高校在应对意识形态领域各种严峻挑战,抵制意识形态多元化及意识形态淡化的错误倾向时,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二是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针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混乱现状,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教育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切实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去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形成高校学生立志高远的良好氛围;三是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国外各种思想文化涌入中国,在国内形成了思想文化激烈竞争的错综复杂的局面。为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在浩瀚的民族精神中充分汲取营养,在不断发展进步的时代精神中培养创新精神;四是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道德问题成为当前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发展的又一障碍。基于此,高校必须引导大学生形成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使社会主义荣辱观能真正成为大学生的道德追求,进而自觉抵制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扭转道德滑坡现状,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阔步迈向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其次,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各种社会思潮。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要求高校能够积极主动地对校园各种社会思潮进行全面认识,在剖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的同时,比较研究这些社会思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本质异同,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识形态本质,充分发挥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对社会的引领、示范和服务作用。因此,按照党的十报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要求,高校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大学生的归属感和向心力,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掌握高校意识形态载体的领导权和主导权

高校校园文化对高校师生的意识形态观起着重要的塑造作用,是透视和整合大学生意识形态的重要平台,是增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凝聚力的有效载体。所谓校园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色社会空间内自由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师生员工共同形成并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及这些价值观在物质与观念形态上的具体化。⑤可见,在高校校园文化中,既客观存在着主流意识形态,发挥着对高校校园文化的主导作用,亦有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深刻影响着高校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这些不同的意识形态相互碰撞,折射出各种社会问题在高校的反映。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能成为巩固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关键环节。通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加强高校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氛围,能够不断增强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使之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导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并内置于心、外化于行。

随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不断深入发展,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就要求我们不断创新校园文化这一重要载体,积极构建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校园环境。一方面,高校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塑造、整合大学生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对大学生渗透的前沿阵地。因此,高校必须在大学生中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强化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使大学生在凝聚着马克思主义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高度警惕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入侵,有力防范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另一方面,高校必须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模式。高校应充分了解大学生的意识形态状况,采取针对性强、效果明显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塑造。在广泛利用广播、校报、网络、开放日、节庆日等传统载体,开展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还可以聘请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学,拓宽高校学术活动的范围,让大学生能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接受跨领域、跨专业知识,了解各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丰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大学生对西方思想文化渗透的抵御力。另外,还可以组织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更直观地对大学生进行宣传教育,使大学生全面地了解社会,感悟历史,增强他们不断实现民族复兴的民族意识,培养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不难看出,高校校园文化通过自身特定的方式,给生活其中的大学生传递着重要的价值信息,对广大大学生的价值与行为取向产生重要影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高校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就将培养出什么样的大学人才。因此,积极构建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求和时代精神的大学校园文化,固本强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激发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创造力,有效提高高校意识形态的渗透力,是掌握高校意识形态载体领导权和主导权的重要途径。

(作者为肇庆学院思政部副教授;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JDSZ2062)

【注释】

①新华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话”,2013年8月20日。

②新华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0年9月8日。

③彭庆红:“论加强与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第8期,第24页。

④封希德:“增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10期,第183页。

第7篇:化学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词汇教学语境

1.引言

学生语言技能与交际能力的提高,是当今英语教学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提高学生语言技能与交际能力的基础在于准确理解词汇的意义,如何有效地进行词汇教学研究是目前英语教学领域中一个十分值得重视的问题。

语言运用中的负载信息主体是词汇,而词汇往往是英语学习的难点,因此,学好英语首先要克服生词障碍,准确理解词汇意义,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然而,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深深感到,由于学生的词汇量少,难以进行英语交流,阅读时困难重重,严重阻碍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对英语词汇教学方法的探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英语词汇教学方法,并实施于英语教学中,必将会收到良好效果。

2.在语境中,理解词汇关联意义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词的字面意义,即理性意义,而忽视了附加在词汇后面的内涵、情感的和牵涉许多联想的意义,直接影响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教师应该既注重词汇的理性意义,又要引导学生注重词汇的关联意义。词汇意义大致可分为理性意义和关联意义,其中掌握词汇的关联意义是准确理解词义的关键所在。一个词除了其直接的、表面的、字典上的意义,还有其内涵的、情感的、牵涉许多关联的意义,这就是词汇的关联意义。关联意义是一种开放的、无限定的意义。词汇的关联意义分为四种类别:内涵意义(connotativemeaning),语体意义(stylisticmeaning),感情意义(affectivemeaning)和搭配意义(collocativemeaning)。

2.1内涵意义是指通过语言所指示是传递的意义(Leech,1987:33),由理性意义(概念意义)引起的附带性的意义或关联。它比词汇理性意义(概念意义)更为复杂,它不是意义的基本成分,而是语言使用者的内心所产生的各种联想。内涵意义具有不稳定性,它随着文化、历史和个人的经历不同而变化。如,family一词在中国孩子和西方孩子心中唤起的感情可能很不一样。内涵意义不仅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同而变化,而且即使在同一社团中,也会随个体的不同而不同。如:Cross对不信仰基督教的东方人来说,不过是个“十字形的东西”;对西方基督教徒来说就是耶稣受难、为人类赎罪的象征;对于生活在美国的黑人来说,在心中引起的联想就更加强烈、复杂了。

2.2词汇的语体意义是指由于交际方式、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内容等方面的因素,所需要的词语在其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文体风格色彩。语体意义分为正式文体和非正式文体,如:TheconcertconcludedwithaperformanceofBeethoven’s5thsymphony;

TheyendedtheconcertwithBeethoven’s5thsymphony.Conclude源于拉丁语,常见正式文体;而end是古英语词汇成分,多用于非正式文体。由于历史的原因,源于法语、拉丁语、希腊语的词汇多见于正式文体中。

2.3情感意义是关于讲话人或写文章那个的人对所谈事物或人的感情或态度的意义(Leech,1987:33)。通过选择适当的词就可以表达这种意义。具有感情意义的词可以分为两类:一为褒义词;二为贬义词。这些词汇含有感情上的联想意义,能激发别人的情感。如褒义词可以用来表示赞赏、支持、肯定的态度能体现说话者或作者对所描绘的事物所持有的颂扬、赞许、肯定的情感,如,famous,brave,kind,determined等;使用贬义词则能反应出说话人或作者的否定和蔑视的态度,如,foolish,sly等。

2.4搭配意义是指词处在搭配之中所获得的各种意义。一个词汇的部分词义是由该词之前或之后其他相关词所决定的。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词由于不同的搭配能力产生了不同的意义。如,heavy(大量的)rain,heavy(伤心的)heart,heavy(难以灌溉的)soil,heavy(泥泞的)road,heavy(乌云密布的)sky,heavy(浪大的)sea,heavy(油腻的)food,句子中词语之间的搭配要符合词汇的语义要求。如,pretty和handsome都有“漂亮、好看”的意思,但是它们修饰的对象各不相同。尽管有其共同的基本义,在语言环境中,有时还可以交叉使用,但它们的搭配能力不同,所产生的意义也有所不同:aprettywoman与ahandsomewoman其意义就不同,前者是外表漂亮的女子,后者是仪态端庄的女子。由此可见,交际中的词义确定,必须借助于其他一些意义明确的前后搭配,即与几个词义已经确定的词相互搭配。(张维友,1999:91)

3.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正确理解词汇意义

要想正确掌握和学好一个国家的语言,就需要对该国的历史、制度、风土人情有所了解。中西方文化因其地理、历史等的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自然而然地要反映到文化交流的媒介语言中来。在东西方文化中,对动物所赋予的意义却有很大的不同,如英语Itrainscatsanddogs翻译为下倾盆大雨,但东方文化中,汉语却不用“猫、狗”两词来形容雨之大。Sheisacat却不能翻译为她是一只猫,应翻译为她是一个包藏祸心的女人。把“猫”同“包藏祸心的女人”联系在一起却不是汉文化的产物。“词汇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根敏感的指针”(李丽生,1998),词汇的理解有时是离不开文化这一大背景的。如:英语词“individualism”译成汉语是“个人主义”,在汉语中,与“集体主义”相对立,因此英语中的“individualism”和汉语中的“个人主义”在各自的语言中却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如果在教学中忽视对文化背景的阐释,学生即使了解该词的字典上的意义,但在实际中还是没有真正掌握其真正含义。东西方在颜色指代特征等词汇中也有不同的文化特征,也存在相当大的文化差异。如:ItwasblueMondayandhejustdidn’tlikegoingbacktowork,“blue”一词的文化内涵是“令人忧郁的”。即使都是英语国家的人,某些词汇的词义也发生了变化。一英国作家第一次去美国,在朋友家做客,作家出于对主人热情招待的感激,就对女主人说道:“Youareveryhomely.”不想女主人脸色大变,美国人理解homely是“丑”的意思,而作家不过是想夸奖她的朴实好客罢了。所以,语言的表达永远不能脱离文化背景而存在。

在教学中,教师应介绍一些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常识,告诫学生不要望文生义,还要鼓励他们广泛阅读,多了解一些各国尤其是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只有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才能避免产生误解,以达到真正地理解语言材料的目的。

4.从词源学的角度,了解英语词汇的发展变化

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主要从共时的角度涉及拼写、发音、词类、释义、搭配、惯用法、相关复合词和派生词等方面的内容。然而,由于词的产生和消失是常见的事实,并且词汇的意义随着客观外界和使用主体的变化而变化,因而词汇和词汇意义都有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痕迹。任何共时的词汇研究都不能彻底割断同词汇的历史的联系。因此,寻觅具体词的来龙去脉的词源教学,不仅与共时的词汇教学不相抵触,而且能拓宽词汇教学的思路,增进学生的词汇知识,加深他们对词义的理解。

人类社会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语言作为人类表达思想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词汇的意义也在发展变化着,就词义变化而言,在现代英语中,nice是个褒义词,跟good,fine同义。但在过去,nice来自于古法语,曾经是“愚蠢的”、“傻里傻气”、“无意义”的意思。教师在课堂讲授词汇时要让学生了解英语词汇的发展变化。在日常词汇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了解英语词汇的发展变化。

5.从语义角度,掌握英语词汇

从语义角度分析,英语词汇又可分为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英语词汇的主观义是指人们所持有的看法,具有:“表态”语义特征,多修饰人(也可修饰物),译为汉语的“表示出……”;客观义具有“使人感受到”的语义特征,多修饰物(也可修饰物),译为汉语的“令人……”、“可……”、“使人……”。有些词既有主观义又有客观义,如pitiful(主观义:有同情心的;客观义:令人可怜的)。又如suspicious作表语修饰人时,含主观义:Heissuspicious.意为:他好猜疑,而不是“他可疑”;修饰物时则带客观义:Hiswordslooksuspicioustome.意为:他的话可疑。有时介词也有主客观义之别:Itwasausefullessonforhim.介词for常表示客观义,从客观上说,这对他是个有益的教训。而:Itwasausefullessontohim.介词他to常表示主观义,从讲话者看法上说,这对他是个有益的教训。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要重视英语中的词汇在意义上的语义特征。教师在英语教学实践中,也要重视和利用这种语言的特殊现象,不仅能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英语词汇,而且也能巩固学生对词汇的记忆。

6.从英语词汇的形态结构,扩大学生的英语词汇量

在英语教学中,加强英语构词法的教学对扩大学生词汇量十分必要的。词根是词汇的基本含义,前缀常常改变词汇的意义,如:形容词前加前缀un-,in-,im,ir-,non-,dis-,a(an)-,de-等构成反义词,如,important-unimportant。在名词前加前缀uni-,mono-,di-,bi-,tri-,poly-,multi-,semi-,hemi-,milli-表示数字的变化;如,unicycle,bicycle。在名词前加pre-,post,fore表示时间的变化,如,prehistory,postdate,foretell。后缀即改变词汇的词义,也改变了词汇的词类。形容词加-ness,-ity构成名词,如,carelessness。在动词后面加后缀-ment,-ation,-ion,-tion名词,如,excitement,action。名词后面加后缀-al和-ous构成形容词,如,national,dangerous。在形容词后面加en构成动词,如:darken,soften,stiffen。学生了解这些词汇的构成特点后,即使遇上不认识的词汇也能根据前缀和后缀,准确地把握其词汇意义。

在日常英语教学中,还要重视词根教学。词根是英语单词最重要、最基本的词素,是英语词汇的核心部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抓住词根,然后在词根的基础上加上附加部分,这样,通过一个单词的学习便能发散出很多词汇,形成一个词汇群,使词汇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claim有要求,声称的意思,如果把它作为词根,会衍生出declaim(慷慨陈词),exclaim(惊呼,惊叫),proclaim(公布,宣告),acclaim(欢呼)一些与说话有关的单词来。学生如果能掌握住词根的意思,那么在此基础上来记忆其他相关英语词汇,这既能降低英语词汇的记忆难度,也能提高掌握英语词汇的效率。

第8篇:化学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

大部分群众认为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意义是相同的,这种认知是不正确的,二者之间存在着诸多的区别与不同,理性的看待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才能正确的看待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问题。自从中国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之后,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受到了更大的关注。学者们开始思考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该如何正确的看待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等问题。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经验以及理解就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问题提出了以下一些看法。

一、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法学对于社会现象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将法学变成了一门真正的学问。从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实际意义上来看,马克思法学主义是利用率对于资产阶级的批评,从而达到解放人类的目的。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看,人类得到发展才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心理论,提倡的是人类的自由、解放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中还提到了大量的法典、法律与自由的关系,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重要内容。所以,通过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马克思主义法学强调的是人类的自由与解放,法学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法学是相互联系的[1],二者之间有着大量的联系。但是笼统的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是相同的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二者虽然相互联系,但也存在着较多的区别。笔者在此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区别详细的分为了以下三点:

2.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二者产生的背景不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被定为党与国家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反观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它从来没有被国家正式提出过,只是学术界使用的一种说法,出现的时间也在20世纪之后,这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有着明显区别的。

2.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2]。从二者中国化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例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有着较为广泛的历史基础,中国化的程度比较高;但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程度还比较浅,这一点从许多法学书本中可以体现,许多的法学书籍中体现的都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传统意义,并没有中国化的特点,没有将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程度较高,中国化以及比较成熟,但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程度还有待提高,还需要不断地发展。

2.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研究的方向不一致。二者研究的方向不同,研究的内容与难度也不尽相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方向只有简单地一个方向,那就是中国化的问题,而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研究需要研究法学与中国化两个内容,对于研究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研究具有更大的难度性。以上几点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区别,只有认识到二者的区别才能正确的看待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问题。

三、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研究工作包括了许多方面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将得到不一样的收获。

3.1从政治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3]。政治角度的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是指国家、政府进行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学习,进一步利用马克思主义法学为中国服务的过程。但是现阶段我国还缺少相关的法律理论体系,还没有构成全面的法学理论体系,导致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从政治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有利于中国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的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法学相对来说是实践性较强的学术,要想利用马克思主义法学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与思考。只有做好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工作,才能进一步的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所以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对于我国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

3.2从法学界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学体现了法学现象的实际意义,包含了大量的社会现象,是一个较为严谨的法学体系这是法学界公认的事实。从法学界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有利于法学的研究,对于中国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学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在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础上,法学界将研究出适合我国发展的法学体系,更好地体现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这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是法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法学本身也具有重大的意义。总之,从法学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不仅仅对于中国的法学发展有着巨大的帮助,对于全世界范围内法学本身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意义,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势在必行。

3.3将政治理解与法学角度的理解相结合[4],全面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政治角度与法学角度的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是相互联系的,它们是相互作用的。将政治角度与学术角度相结合,才能正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才能更好的利用马克思主义法学。党和国家应该看到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意义,积极地吸取马克思主义法学中优秀的部分,法学界也应该积极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意义,全面的看待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意义,才能借鉴其优秀的部分,才能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导理论。

四、如何做好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工作

如何做好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工作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化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法学必须具有中国味道,只有做好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工作才能切实的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提供实质的帮助。笔者将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工作分为了以下几点:

4.1结合马克思主义法学产生的背景,提出符合中国发展的法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产生有着独特的时代背景,中国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时候必须考虑当时的时代背景。例如,马克思主义法学没有解决当展中国家法律问题的措施,现阶段许多的法学理论都没有实际意义,这就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来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大多数都是批判资产阶级的内容,这与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是不符合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势必要结合中国国情,部分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已经不适合现代的发展了,中国化的过程中就是一个适应中国国情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注重实践,这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将会不断地发展改变。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可以看成是马克思主义的分支理论,这也表示着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也将不断的发展改变。在未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将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将更加具有中国特色。

4.2结合中国国情,推动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5]。纵观中国法学的发展历史,法律具有一定的阶级性,这种情况给中国法学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在我国进行改革开放之前,长时间以来马克思主义都是以绝对地位而存在的,最终导致了法律无法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国家无“法”的现象,最严重的是间接导致了的产生,这就是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导致的危害。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原因都阻碍着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发展,或者说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只有结合中国国情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真实意义。

4.3弄清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法学之间的关系。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看,马克思主义法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部分,二者是整体与部分的状态,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二者之间的关系。从实际上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基础。伟大领导曾经说过,学习马克思主义不仅仅要学习其理论,还要学习他们总结理论的方法。与学习马克思主义一样,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过程中也应该学习法学家们总结理论的方法。在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学习马克思主义法学书籍中的部分知识,必须学会全面的看待事物,必须将马克思主义法学中经典、有用的知识进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包括了许多内容,包含了社会学的各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前提就是全面的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过程中不仅仅要了解法学知识,还必须了解相应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还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单纯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并不能做好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工作。中国的法学家们还需要不断地努力,不断的探索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法学之间的关系,了解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法学之间存在的隐形的关系,运用这种关系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法学是马克思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法学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之上的。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基础就是传播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重要途径。在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同时不断地探讨马克思主义,切实的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必须舍弃教条主义,将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中国应该积极地找出马克思主义法学中优秀的部分,将这些优秀的部分转化为自身的东西,从而达到利用的作用。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积极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实际意义。

五、结语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具有重大的意义与作用,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有着积极地意义。党与国家都应该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才会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 包心鉴. 新中国6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6)

[2] 李龙.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2)

[3] 唐丰鹤,王永杰. 论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立[J]. 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1(06)

[4] 孙国华,龚刚强. “科学、民主、人权、法治”的中国之路探索与理论精髓——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中国化六十年[J]. 法学杂志. 2009(10)

第9篇:化学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中国化 意义 基本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最大意义就是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好理论指导。在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就是要指导我国沿着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道路,走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广大的劳动者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在中国,主要是由工人阶级组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更加需要按照既定的道路,在此大框架下,来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经济环境,来取得我国经济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就讲究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目前世界范围内,国际经济形势不断辩护,我国经济发展更加应该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来适应我国的国情。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比较有生命力的,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是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要想很好地使用,就必须要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同时,也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才能够适应中国目前的发展。

同时,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的自然环境、资源情况不同,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很大程度上造成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还将有利于缓解我国经济地区发展不平衡。

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主要意义在于,能够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的重要理论指导。同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意义也在于能够将现有的理论基础,进行一定的发展,能够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无论是从时间的角度,还是从空间的角度来说,都是存在很大的现实意义[1]。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的过程。最初,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主要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开始进入我国。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我国开始广泛传播主要还是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随着我国知识分子开始注意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开始利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来指导我国的经济发展。但是,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众多因素的影响。不过,由于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也充分认识到我国的国情,将两者结合,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

之后,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改革开发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发展时期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时期。面对新的历史条件,我国的政治和经济背景又面临着新的挑战,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总结过去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发展主要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尤其是邓小平提出的一系列经济思想。这些经济思想主要在于能够较为清楚地探索我国的经济运行规律,解答了以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无法解决的我国经济问题,更加具有针对性[2]。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基本特征

(一)民族化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虽然具有重大的理论贡献意义,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来说,也是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毕竟是产生于国外,是马克思在长期的现实情况下,总结出来的。在产生初,并没有合理地参考到我国的经济情况。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就必须要以中国的国情为基础。并且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律。目前,对于我国来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是要根据我国长期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更加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二)普适性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够解释人类发展过程中比较普遍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因此而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并且能够将其进行发扬光大。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当然也要讲究能够充分挖掘其普适性。同时也要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使其能够进一步发展。从而建立起更加适用中国国情的理论。另外,想要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行普适化,其关键是使其能够真正成为一门适合中国发展的经济学理论,从而解决好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3]。

(三)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代化发展,主要是要适应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以往的几十年,存在很大不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实行“走出去”战略,面对新的形势,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充满了新的活力。因此,改革开放的实践要求经济学理论的创新,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4]。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加入WTO,经济发展和面临的国际化环境进入了一个新的状态。面对这样的新的形势,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要更加借鉴理论知识。但是在借鉴理论的同时,必须要与时俱进,仅仅跟随时代的发展,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行现代化发展。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经济学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在借鉴这些伟大的思想成果和理论成果的同时,必须要将其进行中国化,这不仅能够更好地指导我国的经济发展,也能够将理论进行更好地完善。本文指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将其民族化,建立起我国适合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二是将其普适化,不断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进行发展,使其具有更加适用性。三是将其现代化,使其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裴小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意义[J].学术月刊.2008(3):73-76.

[2]马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发展轨迹[J].学术月刊.2008(3):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