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审计案例范文

企业审计案例精选(九篇)

企业审计案例

第1篇:企业审计案例范文

笔者在对下属公司开展的一次财务收支审计过程中发现了一桩经办人假冒公司领导签字,骗取报销费用款的案件。笔者在抽查凭证时,发现费用报销单上的公司分管领导和总经理的签字均为仿冒,而该公司已经建成了较为完善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根据该公司当时的费用报销纸质流程与电子流程同时审批的规定,这种事件似乎是不可能发生的,那么这个经办人是如何通过电子流程审批的呢?

进一步抽查该笔费用报销的电子审批流程,发现经办人在本来应该说明经济用途的备注栏,备注了“纸质流程已审批,请领导签字!”字样,骗得了领导电子流程审批。笔者认真对比该公司纸制审批流程与电子审批流程,发现二者之间存在差异,该公司纸制流程是经办人填写费用报销单、部门主任审核、会计审核、分管领导审批、总经理审批、会计编制凭证、出纳付款;电子流程则将会计审核调整到总经理审批之后,会计审核是记账前的最后一道环节。该经办人正是利用这点差异,采用欺骗性语言骗得电子流程审批后,再填制纸制费用报销单,找费用审核会计审核,然后仿冒的部门主任、公司领导笔迹在费用报销单上签字,骗得报销款。

通过该事件,至少说明:一是该公司电子流程审批流于形式。对不符合要求的“纸质流程已审批,请领导签字!”备注,各环节审批人及财务审核人,均未提出异议,电子流程审批仅仅为了应付会计编制而设置,信息管理系统没有发挥应有的监控作用。二是财务审核把关不严,财务部内部管理各环节的监督审核,形同虚设。一项支出的最终支付,必须经过财务审核、会计制单、出纳付款,而且在记账前,凭证必须经过审核。而根据相关法规及岗位职责,后向岗位的人员均负有对前向人员工作进行审核的职责,即凭证编制人员要对费用报销单的签字情况、电子流程审核情况、原始单据进行再审核,出纳付款前,也应检查纸制单据的签字手续的真实性、完备性。记账前的凭证审核,除检查前面的内容外,还应对会计科目运用的准确性进行检查。而该凭证上,制证、审核、出纳、记账以及会计主管等各岗位人员签章齐全,但半年多来,这一违规违纪问题一直没有发现,可见财务管理内部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并未有效发挥作用。

二、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内部控制机制的重要分支系统,又是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主要手段。内部审计通常站在公司高层管理者的角度,代表管理层对整个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及其遵循情况等进行评价,是对内部控制的控制。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业务审计,促进企业内部各层级,尤其是高层管理层理念转变,变“要我控制”,转变为“我要控制”

所谓内部控制,是组织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因此,内部控制应该是企业自发的行为。但是,实际上,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却是来自外部的,由国家监管部门同过制定一系列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以及配套指引,给企业传递了一种内部控制建设是外部监管要求、上级规定的信号,以至企业内控建设缺乏主动性,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不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不匹配,管理制度不支持流程系统,缺乏可操作性。而内部审计通过关注内部控制制度中的薄弱点和失控点,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漏洞,提出改善的建议,促进管理者清楚认识到企业内部控制状况,认识到健全适当的内部控制对防范风险、堵塞漏洞的重要性,从而转变理念,从“要我控制”,转变为“我要控制”。上面的案例,通过后续跟踪,该公司管理层已经转变认识,建立了自我约束的理念,抽调个业务领域的专家,对公司各项管理制度及流程进行了梳理,建立了简洁、高效的对内部控制流程。

(二)通过对内部控制的定期评价,推动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

根据财政部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要求,每年应当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极其实施的效率、效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期更好地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内部审计,在公司内部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熟悉公司组织架构、业务和管理流程,可以全面获取公司内部各控制环节的相关制度,深入了解公司生产经营的具体情况,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过程中,承担了组织和协调的重要作用。在自我评估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利用自身内部审计的专业背景优势,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在对各项内部流程进行实质性测试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制度中的薄弱点和失控点进行评估,并对评估过程中发现的管理漏洞提出整改建议,推动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

第2篇:企业审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审计;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的审计学这门课程的授课过程以理论灌输为主,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审计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们学习起来毫无乐趣所言,课堂学习氛围呆板,久而久之也就变成了为了考试而学习的状态,审计学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针对审计学教学的改革工作势在必行。

一、审计学及其特点

1.审计学

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和评价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随着我国现代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国家、企业、个人更加依赖审计报告提供的财务数据。随着审计工作的发展与完善,针对于企事业单位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增加了一个标准的衡量尺度。

2.审计学的特点

审计工作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独立性,审计机构和人员必须做到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企业、组织或个人的干涉。审计监督还具有权威性的特点,审计工作的程序是具有法律保障的,其结果也具有法律效力。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往往不兼具其他经济管理工作,通常是专职审计人员。

二、目前审计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审计教材理论与案例比例失衡

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掌握实际操作能力比背过理论知识能力要重要的多。遗憾的是,审计教材当中的案例少得可怜,只有在审计实务部分有几个案例分析,绝大多数审计理论部分都没有案例支撑,这对于很多初学者来说会觉得学起来非常枯燥、非常难以理解。审计工作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选择适当的审计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一个系统工程。但是在现阶段高职院校的教材中,实际案例的缺乏,使学生们很难在案例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加以分析,从而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国家审计署2009年对京沪高铁建设项目进行了跟踪审计,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发现了一份交易金额5000万元的虚假设备采购合同。由此顺藤摸瓜揭开了山西女商人丁书苗(现名丁羽心)向中标施工单位索要中介费并向刘志军进行利益输送的惊天秘密。类似审计案件属于国家大案,曝光率很高、审计过程叙述的很清晰,拿到课堂上,会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2.审计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作为高职院校,培养具有实际动手能力的审计方面的专业人才是办学宗旨。但是,现在审计教学的形式基本上是面授,考试也仅仅要求把握课本知识,没有做到为学生们搭建一个实训平台。如果可以让学生为审计主体身份参与到审计过程中来,既可以提高学生们自觉学习的热情和独立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又可以使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避免了老师在课堂上“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

3.传统考核模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现阶段的审计学考核模式仍以试卷考试为主,但这种考查方法已不能满足现阶段审计教学的要求。审计学作为一门实践与理论并重的学科,考核学生的应不只是理论知识的考查,应适当介入实训考核,以督促学生们加强动手实践能力。

4.审计教师的实践能力需要加强

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绝大多数是从高校毕业的学生,这些教师大都从未参与过审计项目,毫无实践经验可言,造成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教学模式。

三、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方法

1.建立审计学案例教学资源库

在审计教材中讲述中穿插进相应的审计案例,这些审计案例可以侧重阐释审计理论知识的要点;也可以是某个企业的综合案例。教师可以运用各种信息手段(如:浏览相关网站、深入企业搜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等)对审计案例进行搜集汇总,建立审计学教学案例资源库。

2.建立模拟实训平台

在教学环节中,可以通过与本章节相关的案例或者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介绍案例的同时,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来学习新课。课堂上尽量让学生们担任主角,担当起主审员、审计员等角色。通过老师提供的被审计公司财务资料进行分析、判断,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使学生独立提出问题,结合学生们自己已经掌握的财务知识和审计知识,分析案例的问题所在。

审计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家企业几个会计年度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通过横向观察各年数据,发现各期报表有无明显异动,如果发现异动就找到切入点进行深入审计。也可以给学生们几本会计凭证,其内容都是企业日常经营中所涉及到的业务,会计凭证后面附有原始单据,有发票、有收据还有工资表等等,大都是企业日常经营业务中经常遇到的票据。在这些单据中,掺杂上几张不符合规定的票据或业务流程等等,通过这些小小的“陷阱”锻炼同学们的观察力和专业敏感度。学生们可以分组展开模拟实训,培养学生们团队合作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以及专业的判断能力。

3.摒弃传统的一张试卷考核模式

由于我们在新的审计课堂上采用案例教学法,所以在期末,我们可以采用采用试卷+实训的新型考核模式来评价学生学习成绩。既要考查学生们的理论理解能力还要结合学生们在实训课堂上的具体表现来进行综合考核。促使学生们努力学习,激发学生的实训热情。

4.提高审计教师执业能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执业水平才能更好的为审计教学工作服务。现阶段审计教师大多缺乏审计的实践经验,高职院校应主动与审计组织联系,尽量创造教师进入审计组织进行实践的兼职机会。鼓励审计教师参加CPA考试,提高案例教学的水平和能力。

综上所述,学生们在学习中必须改变“会背就能拿高分”的传统学习方法,审计教师必须学会将实践经验带进课堂,彻底解决学生们动手能力差的学习弱点,创新出一条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审计学专业的新思路,使审计教学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沁.高职会计专业《审计学》教学探讨. 

第3篇:企业审计案例范文

本文作者:范颖工作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

缺乏实践环节、案例教学的重点不够明确目前大部分学院的会计专业都开设有会计实训课程,采取的是传统的手工会计模式或电子会计模式。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开设会计实训课程是很重要,然而整个专业知识系统中只开设会计实训课程却是不够的。从审计的角度加强对于会计专业知识系统性的理解是专业知识提升的重要渠道。随堂的调查中有90%的学生对在校内创建审计实训室表达了强烈愿望。对于案例教学,随堂调查中,70%的学生希望在教学内容中增加案例分析分,不到10%的学生表明领悟了在审计课程的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思路,目前的审计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并不明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案例教学课的人数应控制在20人左右,以方便对案例中所出现问题的进行探讨与分析,人数超过上限后,由于缺乏相互间的交流而导致整体教学效果下降。而实际状况是每一个班级人数通常超过40人,课程的安排非常紧张,无法腾出更多的教学资源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其次,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的能力和水平也是有限,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要比传统课堂讲授法高得多。而目前高校里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案例教学法的培训与学习,不能很好地掌握案例教学法的组织与实施要领,影响了案例教学的质量与效果。第三,从目前学校教师的师资资源配置来看,多数老师是从学校到学校,本身缺乏实际的审计工作经验,并不熟悉审计工作实际的运作,因此在案例讨论上浅尝辄止,只停留在表层的问题上,无法触及到问题的核心,很难引导学生对案例展开激烈的讨论,最终案例讨论也起不到真正效果,导致案例教学的重点不够明确,学生的收获不多。

(一)加强审计学教学的师资队伍配置建设目前,高职院校中从事审计教学的教师学历水平普遍硕士以上,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教师的审计实践水平与能力不高,这也是长期以来审计课普遍令学生感到乏味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学院应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实践性教学师资力量的配备。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同时,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审计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工作量的考核,应适当压缩理论课程教学的工作量,提升实训工作量,审计教师每隔五年应有一年到校外参加实际审计工作的机会,比如到政府审计部门、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或大企业的内审部门参与挂职实训,与实际工作接轨。这样能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了解,掌握第一手材料,结合实践编写出适合学生使用的案例库。鼓励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参加CPA或ACCA的资格考试,这对于丰富教师各方面的知识,提升教学水平有很大帮助。同时应多以讲座的形式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审计专家或注册会计师开设专题报告来弥补教师课堂教学的不足,拓展学生的视野。(二)审计课程的设置中单独开设案例分析课程审计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成功的案例教学,能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目前审计案例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的原因之一在于学生人数的不合理。建议案例分析课程单独开设,并拆分原有的班级分成不同侧重的分析小组进行案例测评,在案例教学中的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具体表现,客观地对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进行考核,并将其作为评判学生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增加管理和逻辑学相关知识的学习在案例分析课程中,案例对象的综合性及复杂性、审计标准的多样性、审计评价的主观性使整个案例分析在运行中呈模糊状态。需要了解的和分析的情况很多,如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有效与之沟通,融洽与被审单位的关系,缓解审计压力,以及合理的评价审计风险的大小,分析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内部控制中工作岗位对人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的要求等,案例是一个多因素、多变量、多层次的复合体,因此学生要依据一系列假设,对情况进行判断和分析,进而得出系统全面地认识。这些分析课程的开展都离不开行为科学和管理学,因此掌握一定的动机理论、激励理论、领导行为等管理理论是必要的。(四)加速建立审计实训室审计课程的学生实习范围比较小,数量有限的学生能到事务所实习一般也只能做一些简单重复的基础工作,涉及的面较窄,相比之下,最可行的就是建立审计实训室,采取模拟审计的方式,设计企业的具体情况,设计企业的信息资料,通过审计实训室的模拟效果,使学生通过一系列操作,很好地理解所学的审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程序,以便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在手工会计实习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审计综合实训,真实模拟企业工作环境,把各种知识综合交叉在一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而且可以使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大幅度提高,满足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第4篇:企业审计案例范文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企业技术创新审计持续丰富发展。目前学术界在技术创新审计理论来源、?热菁把由旆矫妫?多采用归纳演绎等规范研究方法。对审计模型的构建和理论验证等多采用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而案例研究方法多针对企业应用技术创新审计理论和模型的情况。本文拟归纳总结上述方法在技术创新审计方面应用的基本情况和特点,以期为我国在该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1 规范研究方法的应用

1.1 在技术创新审计自身理论研究方面的应用

陈劲等(1997)对技术创新审计的思想概念、理论模型,以及审计工具的内容准则、使用方法和应用结果进行介绍并系统分析,归纳总结在实际应用中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对审计工具作相应修改等结果。得出结论:审计工具能够对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现状进行全面评估。

陈劲等(1999)通过比较归纳管理审计、高标准定位、技术创新测度以及技术创新审计理论,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对其理论来源进行推理,作者认为技术创新审计包含与审计对象有关的模型、关联问题和应用过程。

卢宁文等(2009)结合审计理论,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汇总解析创新型企业的工作目的和具备条件。并从系统论观点出发把过程审计和绩效审计纳入创新审计的具体内容之中。研究表明,审计工作可以准确反映创新绩效信息,为企业提出管理措施。

由上可见,采用规范研究方法从思想启发、比较分析、差异性等多个角度对技术创新审计自身理论进行研究时,大多使用总结归纳的方法。由研究假设和目的出发,从中推导出为审计工具实际应用提供依据的合理原则和程序,对创新审计理论进行归纳分析。

1.2 在技术创新审计与其他理论结合方面的应用

张炜(2007)归纳技术创新理论、审计理论,对创新型企业评价基准进行研究。结合全面创新管理理论及模型,定义相关操作性概念,采用演绎推理方法构建全面创新评价标准的“创新输入―创新过程―创新输出”因果关系概念模型。

廖雅等(2010)解读技术创新管理的现状,假设了技术创新审计概念的完整体系。采用系统工程法构建技术创新审计概念模型。以划分各级创新利益关联方为前提,并结合技术创新管理概念相结合演绎推理,提出企业推行技术创新审计时的工作流程和方法。

黄益等(2015)针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审计有关问题进行调研。结合价值链分析理论演绎推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审计工作,形成以价值链为基础的技术创新审计理论框架。结论为结合价值链理论可以促进审计管理理论的完善与进步。

可见,在技术创新审计与其他理论研究相结合的规范研究方面大多采用演绎推理、逻辑推理的方法。从普遍性原则出发与其他研究相结合将理论进行延伸,演绎推理出个别的研究结论。研究人员以各自既定的价值判断为根基,力图推导出逻辑最优的审计模型,对于技术创新审计相关理论延伸的建立进行讨论。

2 实证研究

齐萨等人(1996)提出假设并构建技术创新过程审计模型。他们采用数据档案研究和实证统计分析方法,利用现有资料作了大量的数据收集和统计整理工作,设计审计的方式方法。结论表明该工具的有效性得到了验证,能够真正发挥审计积极作用。

马宁等(2000)提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审计内容及准则。并采用技术创新的学者理论测试(α检验)和技术主管人员工业测试(β检验)对以打分卡为形式的审计准则进行验证,对相关变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结论,这一框架基准合理且具有可行性。

陈劲等(2002)对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的关系等四个方面进行统计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对主要障碍因素采用因素分析。并将符合审计条件的企业的三类绿色技术创新绩效进行汇总均衡,求其相对比值。验证了它们之间的高度相关性。

由上可见,在技术创新审计实证研究方面,多采用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描述统计分析等方法。运用实证研究方法从变量、指标等角度对建立的技术创新审计模型进行检验,对其合理性进行评价,注重对相关理论的验证,以帮助我们正确的解释和预测审计现实。

3 案例研究

李飞宇等(1999)以杭州锅炉厂为样本进行个案研究。采用齐萨等人提出的创新审计绩效评价体系对锅炉厂的技术创新过程开展区域试验。研究表明检测指标体系评价能力突出,锅炉厂技术创新源等方面做的很好而消化吸收等能力不足。

陈劲等(2006)建立适应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审计的SPRE模型。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浙江某集团公司技术创新能力审计评估,积累模型应用经验。研究结果表明部分指标还有些不足,需要改进完善此模型以及创新体系结构。

张炜等(2009)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选取浙江区域范围内的三家创新型企业作为样本进行试验性应用,实证检验了全面创新审计模型和创新型企业评价标准。此项创新审计工具和操作流程能够全面反映企业创新能力和动态过程的效果。

由上可见,在技术创新审计案例研究方面,大多采用将审计模型工具与企业实际运行相结合的方式检验其应用效果。体现了案例研究独特性、归纳性以及对客观事实全面而真实反映的特点,可增强研究结果的有效性。案例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创新审计(包括所采用的技术、程序、系统、方式)本质的可能性。

第5篇:企业审计案例范文

1.课程设置不合理

(1)课程设置只有理论教学无实践教学。“审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课程,理论课后需要有后续的实践课程,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所学的理论得到巩固和练习。而我院只有“审计学”的理论课没有后续的实践,这种纯理论课不但枯燥而且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没有后续的实践课也无法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2)审计学知识体系不够完善。完整的审计学知识体系不仅要包含注册会计师审计,对国家审计和政府审计以及内部审计都要详细介绍,对审计学研究和实践的新领域也要有所涉及。而我院“审计学”课程的学习主要是站在企业的角度,是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核心,而对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只是简单的做了一下介绍,对审计研究和实践的新领域更是涉及甚少。

(3)审计学缺乏道德法规课。审计学的职业道德在审计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审计职业道德的缺失,很可能导致审计人员在经济利益和职业道德发生冲突时,顶不住压力,经不住诱惑,为客户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损害审计的公正性从而给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2.教学方法存在弊端

(1)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不理想。首先,从课程设置上来讲,由于我院“审计学”课程只有56课时,课时相对较短,因此理论课程结束后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分析和讲解案例,导致案例教学的效果不佳。其次,从教师方面来讲,由于任课教师多数是青年教师,缺乏在事务所的审计工作经验,所以在收集案例时只能从网上或其他参考书籍上摘抄一些案例,而这些案例多数缺乏时效性和综合性,无法满足审计学教学目标的要求。再次,从学生方面来看,一方面由于课程开设时间过晚,学生在学审计时会计学的专业知识早已遗忘,而审计学与会计学的知识体系关联性比较强,所以学生普遍觉得审计学难学,从而对审计学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对实际的审计工作没有感性认识,而审计学的案例一般来说都比较长,对学生来说比较难懂,因此在教师给出案例时,很多学生根本无法理出案例的头绪,更失去了参与分析讨论的兴趣。

(2)教学手段运用不充分。目前我院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已具备,审计学的上课地点都是在多媒体教室。但是教师对现有的多媒体的运用并不充分,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利用了多媒体的制作文字幻灯片功能,没有充分挖掘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功用。甚至有些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过于依赖多媒体,阻碍了跟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但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而且与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差甚远。当然,审计学这种实践性比较强的课仅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是不够的,还需要开发更先进的教学手段。

3.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我院审计学课程采用的还是传统的考核方法,以期末考试的方式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水平。这样的考核方式必然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为了考试、为了学分而学,这种学习动机严重阻碍了审计学教学目标的实现,也违背了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

提高独立学院审计学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分析

1.课程设置改革

课程设置需改变单一设置“审计学”课程的模式,可把审计学课程的学习分为几个阶段,首先进行审计学理论的学习,在理论课里要注意审计学知识体系的完善,把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内容也要包含在内,另外要强调审计职业道德在审计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开设“审计学案例”课程,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案例的讨论和分析中,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可以引进审计学教学软件,开设“审计模拟实训”课程,将第一个阶段理论学习和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审计实务的模拟环境下,锻炼审计实务操作的能力。

2.教学方法的改革

(1)学校方面。首先要保证课时充足,审计学的内容相对较多,仅仅开设56课时会导致很多内容只能一带而过。其次,要给教师提供实践的机会。要想教好“审计学”这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教师必须要有审计的实践经验,否则对于审计学的一些难点无法理解透彻,也就无法给学生讲清楚。学院可以和一些会计师事务所或大型企业固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暑期可以安排教师到企业去参加实践活动,这样既能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提高审计学的教学效果,又能加强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2)教师方面。首先教师要建立审计学专业案例库。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搜集案例,或者学院可以跟企业合作,委托企业来搜集审计学的整套案例。建立了案例库后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根据授课内容,分类选择案例,加强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其次,任课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尽量把审计学抽象的理论直观化和形象化,把审计学案例真实反映给学生,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再次,任课教师要积极拓展自己的审计理论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主动提高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以便收集真实、经典、适用的审计学教学案例,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把案例教学法运用得游刃有余。

3.改变考核方式

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审计学”在期末考核的时候可以改变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的比重,加大平时课堂表现的成绩比重,尤其增加案例教学环节的课堂讨论成绩的比重,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案例的讨论分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论

第6篇:企业审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审计学; 课程; 教学; 改革;

基金: 2017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17FJY015); 2017年河北省会计科研课题;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 2016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 (201603120202); 2017河北大学存货审计案例立项; 一省一校专项经费; 2016年保定教育局内部控制手册研究 (2071-706800016056); 2016年河北大学管理学院科研项目;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业务变得更加复杂, 加强经济活动的审计, 维护市场的正常经济秩序成为新常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高校承担起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审计人才的重任, 切实加强审计学教学质量。目前, 我国高校审计学教学中还存在不少困境, 本文通过结合当前审计学教学现状, 分析审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改革措施, 对于高层次的审计人才培养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审计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审计课程教学效果较差, 教学范围较狭窄

由于本科生有资格报考CPA考试, 很多高校审计课程所用教材为CPA考试指定审计教材。然而, 现在不允许本科生报考CPA考试, 但很多高校仍在继续使用CPA教材, 导致多数学生反映教材晦涩难懂, 为教学效果带来了较大影响。此外, 大多数高校审计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企业财务报表审计, 对于政府审计中的公共支出、服务绩效审计等内容的涉及较少, 使得审计学的教学范围较为狭窄。加之大多数高校对审计学重视不足, 将审计学归于会计学等所谓的大专业范畴, 开设的审计学相关课程相对单一, 相应课时较少,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审计学的教学效果, 对于高层次审计人才的培养极为不利。

(二) 审计课程教学案例不足

我国高校目前的审计教学主要侧重于理论教学, 所用的教学案例较少且年限较长, 没有随着经济进步和企业发展得到相应的更新。另一方面, 当前高校老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 未积极参与到企业和政府的实际审计工作中, 致使积累的案例较少, 无法做到言传身教给学生实际工作中所应用的具体审计方法。同时, 因为受到学时的限制, 教师必须先保证理论的教授, 使得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整理和讲授案例中所应用的审计工具和审计方法, 无法确保学生的理论知识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

(三) 审计课程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不符

目前, 高校中教师大多采用的是讲授式教学方式, 实际案例涉及较少, 单纯采用教师讲授的方式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审计学作为一门实践和应用性极强的学科, 学生应了解如何辨别企事业单位相关部门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公允, 也应学习如何以适当的审计证据来支撑审计结论。但目前的教学内容只注重审计理论的传授, 未将这些理论和实际案例相结合, 学生即使拿到审计案例也不能在众多会计信息中提取出关键信息, 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感降低, 也与高校培养能够综合分析与处理问题的高层次审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符。

二、高校审计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 审计教材的改革

审计相关课程的教材除了邀请理论经验丰富的高校教师编写之外, 还可以考虑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审计专家进行编写, 保证学生不仅学习到丰富的审计理论, 也能够掌握完整的审计工作流程。同时, 由于审计课程的教材对于时效性要求很高, 当前正是我国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不断变化的时期, 因此, 教材的编写必须根据现行的企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审计准则进行及时的更新与修订。同时, 还应在课堂教学时引用相应的审计案例, 对于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在审计案例中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从整体上保证审计教材与审计教学目标相一致, 提高审计教材的完整性。

(二) 审计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为解决目前审计教学的单一性, 可以在教学当中引入审计案例和审计项目的讲解, 加强学生辨别、提取会计和审计信息的技能。例如, 在讲解教材上关于审查书面资料的技术方法时, 可以将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的最新财务报表列出来, 针对这些实际存在的具体财务报表为学生讲授报表之间以及报表和总账明细账之间的核对等技术方法, 教会学生以审计的思路去看待一个公司的财务报表, 帮助学生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此外, 鉴于实际中的审计工作较为注重团队审计, 因此, 在进行案例分析时也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练习, 每一小组作为一个模拟审计团队分工合作, 小组内学生轮流体验不同的审计岗位。同时, 在教学中不仅要学习企业财务报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内容, 还要学习政府部门审计等内容, 全面提高学生审计工作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三) 审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首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审计课程的积极性, 改变以往教师单独讲解理论知识的方式, 将一定的课堂时间分配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发言。比如, 在学习审计职业道德准则体系等内容时, 让学生针对课前所搜集的违反审计道德准则的具体案例进行发言, 使其认识到这些案例对资本市场造成的不良影响, 有助于学生更加系统和扎实地掌握教材相关内容, 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计思维方式和研究能力。此外, 高校可以考虑与企事业单位合作成立审计实践基地。审计课程如果仅仅学习单一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发现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审计课程由于自身的特点, 需要学生针对具体实践环境对不同的审计事项进行分析和推理, 因此, 实践教学的方式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将在实践基地中搜集整理到的资料应用于工作底稿模板中, 完成内控测试和主要账项的实质性测试, 也可以通过专门的审计软件, 例如用友、网中网等软件进一步熟悉审计的具体工作, 确保审计实践教学的系统性。除此之外, 高校也可以定期邀请专业性较强的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审计专家举办专题讲座, 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的审计研究和实践能力。

三、改进高校审计教学平台的建议

审计课程的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通过较短时期的改进, 提高教学质量, 然而, 要保证审计课程教学质量的长远效果, 就应从根本上对审计教学平台进行改革。而近几年随着教育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慕课的兴起无疑为我国高校审计课程教学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慕课 (MOOC) 可以概括为一种在线课程模式, 它可以将众多优秀课程及资源在固定的网络地址, 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丰富课程资源。慕课作为互联网技术和教育方式的结合体, 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为学生提供了一种便捷、高效的学习方式, 因此必须要加快建设这一新一代审计教学平台。

(一) 加大慕课教学平台的资金投入

慕课在高校教学建设中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这一平台的打造需要投入足够的资金和核心技术来建立完备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在初步建立起慕课之后也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运营和维护, 以保证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 建设慕课平台,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将传统课堂上由于课时限制而出现的审计理论, 整理总结为丰富而又生动的授课内容, 并且开展案例和实践教学,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各高校教师也可以在共享教学资源后进行分工合作, 一部分负责授课, 另一部分负责答疑解惑, 这样既能使学生学习扎实的理论知识, 又能学习到系统而又具体的案例分析方法, 有利于培养学生审计工作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如果高校能够引入慕课这一教学平台, 便能够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对于审计课程来说, 极强的逻辑性和晦涩难懂的教材使得学生较难充分理解, 而通过慕课, 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审计课程, 在充分理解教材理论之后, 也能够及时扩充审计案例知识, 更加系统的掌握所学知识。

促进审计教学和审计实务工作的交流与合作, 将当前审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的胜任能力相联系, 将最近几年企事业单位的经典案例与现行的审计准则相联系, 将产学研相结合的理念注入到教材编写、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当中, 加快建设慕课这一审计教学新平台, 保证审计教学和审计实践不脱节, 是培养出更多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操作能力的高层次审计人才的主要途径, 因此也成为我国高校审计教学研究的主要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冬.浅析《审计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经贸实践, 2017 (10) .

[2]徐向真, 陈振凤, 吴兰飞.我国大学审计学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改革措施[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3 (1) .

[3]谢志明, 易玄.《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43) .

第7篇:企业审计案例范文

[案例1]晋美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李浩审计华兴公司2005年度会计报表时,发现华兴公司在2005年度实收资本有变动,于是追加审计程序,发现验资报告(今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显示华兴公司2005年4月资本公积300万元转增资本,但华兴公司截至转增资本之日报表累计亏损为89万元,经追查,发现300万元资本公积中有120万元股权投资准备。于是,李浩认为被审计单位转增资本不合法,应当纠正。但华兴公司以注册会计师已经出具验资报告并办理了变更登记为由,拒绝接受李浩的审计建议。

[讨论与分析]

1.是否所有的资本公积都可以转增资本?

根据《公司法》第一百六十七条规定累计亏损未经全额弥补之前,公司不得以资本公积转增股本。根据《关于执行具体会计准则和有关会计解答》(财会字[1998]66号)和《会计制度》(第82条)有关规定,资本公积中诸如股权投资准备、非现金资产捐赠准备等准备项目,是所有者权益的一种准备,在未实现前,即在未转入“其他资本公积”明细前,不得用于转增资本(或股本)。相应地,有关企业的“资本公积——资产评估增值准备”项目,应比照执行。根据《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等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关联交易差价”不得用于转增资本,待上市公司清算时再作处理。而资本公积其他明细,一般可直接用于转增资本(或股本)。

2.本案例中,注册会计师应当如何处理?

注册会计师发现被审计单位实收资本增加不合法,应当建议被审计单位与承办此验资业务的注册会计师进行沟通,以进一步查清事实。如果被审计单位不接受纠正建议,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此事项对会计报表的,并把发现的事实及其与被审计单位沟通情况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中,考虑发表保留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案例2]注册会计师李浩在审计华兴独资公司2005年度会计报表时,发现2005年度3月份华兴公司的上级主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把其应收晋美公司的300万元债权划拨到华兴公司,并要求债转股为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出资,增加华兴公司的注册资本,今明会计师事务所对此按照债转股进行验证并出具了审计报告,华兴公司对此已办理了国有产权登记和公司增资的变更登记,注册会计师认为其增资不合规,建议其纠正。

[讨论与分析]

1.本案例中,上级公司以划转债权增资是否可以验资?

不能验资。“债转股”的一般规范运作是将持有的对企业债权转为对企业投资,取得相应股权,由于该债权项下的资产确实已流入该企业,实行债转股时,转股的原债权人无须实际出资。但本案例中的债权系上级公司对外的债权,债权项下资产并未实际流入该企业,未来债权能否全部实现存在不确定因素,如允许转股,则存在出资不实之虞,不符合我国公司法有关资本确实原则。

2.如果承办年报审计的注册会计师认为既已办理国有产权登记和公司增资的变更登记,就发表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应当承担什么责任?

应当承担审计责任。虽然错在承办验资的注册会计师以及产权登记和工商登记部门,但如果承办年报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对自己已经发现的错误不采取有效措施,就会加大执业风险。虚假出资责任、验资责任、登记有误责任和审计责任应分别由不同的责任主体承担,不可能相互推卸和替代。

[案例3]注册会计师李浩在审计华兴公司2005年度会计报表时,了解到:华兴公司成立时A公司投入一房产,华兴公司对此的会计处理为:

借:固定资产——房产 100万元(评估价)

贷:实收资本——A公司

80万元

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

20万元(超投部分)

,该固定资产已经计提了10万元的折旧。由于该房产长期没有办理过户手续,工商管理部门每年年检都要求华兴公司纠正,华兴公司准备以所欠A公司的款项100万元把该房产置换出去,会计人员就此向注册会计师咨询。

[讨论与分析]

1、如果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判断原来房产出资到位,注册会计师应如何建议?

建议华兴公司用固定资产换A公司的债权,这属于债务承租,其会计处理为:

借:应付账款——A公司

100万元

累计折旧

10万元

贷:固定资产——房产 100万元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0万元

2.如果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判断原来房产出资不到位,注册会计师应如何建议?

建议华兴公司在征得工商管理部门的同意下,修改合同、协议,规定由原来固定资产出资转变为债转股出资,然后请注册会计师验证债转股的相关,出具验资报告,进行变更登记。同时,补充签订华兴公司使用A公司房产的协议。

其处理是:

(1)原来房产出资和该房产计提折旧的分录原渠道冲回。调整期初损益和相关科目;

(2)根据华兴公司和A公司补充签订的房屋使用协议,追溯调整期初损益和相关科目;

(3)按验证后的债权转股权做分录:

借:其他应付款——A公司

100万元

贷:实收资本——A公司 100万元

3.本案例中,注册会计师应当如何处理?

如果注册会计师审计中发现出资人出资的厂房一直没有办理过户手续,这属于被审计单位的不规范行为,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审计工作底稿中记录此事项,并向被审计单位提出规范的建议。如果被审计单位接受建议,注册会计师在获取相关产权证明后,可以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如果被审计单位不接受建议,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追加程序。如果获取证据证实该厂房没有产权纠纷,且出资人和被审计单位都认同该出资,注册会计师可以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认可该固定资产和实收资本,但应当建议被审计单位将没有过户的不规范情况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充分披露。如果被审计单位拒绝披露其不规范事项,注册会计师也可考虑出具保留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当有迹象或证据表明该厂房存在纠纷,注册会计师不能盲目认可并签发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应当继续获取证据予以证实或排除。如果继续取证较难,无法表示意见,也可考虑出具保留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案例4]华兴公司为一小型施工,注册会计师李浩在审计其2002年度会计报表时发现,2002年3月份,华兴公司账面净资产1 875万元,为扩大企业规模,达到中型施工企业2 500万元净资产的规模,该企业将历年形成的账外财产委托中介机构进行价值评估,将评估后的价值868万元作为主管部门对华兴公司的投资入账。

注册会计师追加审计程序,向华兴公司索要历年形成的账外财产的相关资料并进行检查,按照华兴公司提供的账外财产数量、价值明细表列示的价值784万元确认其价值后,建议华兴公司进行调整,华兴公司拒绝调整,注册会计师出具了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讨论与]

1.对于存续的企业,是否可以对自己的资产予以评估后调账?

不可以。只有企业在非存续期间产权发生变动或国家统一安排的清产核资中,企业才能对自己的资产予以评估后调账,对于存续的企业,应当遵循成本法进行会计处理。

2.企业如何把账外资产纳入会计账簿?

企业把账外资产纳入企业会计账簿有两种:(1)根据账外资产合法有效的原始凭证支持,按照重大错账追溯调整处理。(2)如果账外资产没有合法有效的原始凭证,只能按照盘盈资产处理,即按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入账。

据此,本案例中华兴公司将历年形成的账外财产归入账内核算,虽是在纠正违法行为,但其价值由于是存续期内发生的,没有涉及产权变动,不应当评估入账;华兴公司把账外财产归入账内核算,应当根据清查的账外财产数量、价值明细表按照盘盈资产调整以前年度损益,而不应作为其主管部门的投资增加企业的净资产。

[案例5]注册会计师李浩审计华兴公司2005年度会计报表时,发现由于华兴公司连续几年亏损,企业净资产出现巨额赤字,2005年4月份董事会决议,对于出资人今明公司投入的资金超过其注册资本所占份额的部分确认为“其他应付款”的部分转作“资本公积——资本溢价”,同时,对于出资人晋美公司要求转让出资的事项,董事会要求出资方按照各自原出资比例对于资不抵债部分予以弥补,弥补后晋美公司才能转让出资。

[讨论与分析]

1.对于不规范的董事会决议注册会计师如何应对?

注册会计师对于知悉的董事会不规范的决议,应当建议其纠正,然后视具体情况对会计报表的,考虑出具审计报告。

2.如果企业将投资者投入的资金超过其注册资本所占份额的部分确认为“其他应付款”,为降低资产负债率,经股东会同意,能否将“其他应付款”转作“资本公积——资本溢价”?

一般地,根据企业出资者签署的与出资有关的协议或合同,如果出资者共同约定将某出资者超过其注册资本所占份额的部分作为所有者权益,则企业确认为“资本公积——资本溢价”;如果出资者共同约定将某出资者超过其注册资本所占份额的部分作为负债,待一定期间后需要偿还给出资者的,则应确认为对某出资者的负债,计入“其他应付款”。“资本公积——资本溢价”和“其他应付款”性质不同,不能随意调换。对于出资者原已共同约定将某出资者超过其注册资本所占份额的部分作为负债,只有当出资者放弃此债权时,才能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将债权人放弃的债权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核算。

据此,本案例中董事会对于“其他应付款”转作“资本公积——资本溢价”的决议不合规,应当纠正。

3.企业净资产为负数或资不抵债时,是否需要出资人先弥补亏损后增资?

企业净资产为负数或资不抵债,属于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企业应当对各出资人说明并承担责任,没有理由要求出资人弥补资不抵债部分,因此,不能强制要求出资人先弥补亏损后增资。如果各个出资人为了公司的,自愿替企业弥补亏损,也只能视同捐赠进行会计处理,并考虑纳税。

第8篇:企业审计案例范文

光明新区借助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合署办公的优势,在审计过程中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审计部门及时将企业领导涉嫌违纪等信息提供给案件科,案件科及时受理跟进,及时介入该企业的前期核查,做到早介入、早调查,改变了以往被动等待审计结果的状况。在案件审计过程中,纪检监察部门根据审计部门提供的《案件移交线索资料交接清单》,迅速介入调查,核查该单位负责人在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亏损严重等方面所应承担的责任。纪检监察部门对该事件非常重视,局领导多次组织业务骨干召开案情分析会,制订工作方案确定审点,解决审理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案件科为充分收集证据,多次深入企业进行现场核查和实地取证,并与相关当事人进行约谈,多方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现状,掌握第一手资料。在审计部门的配合下,案件科对企业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和数据筛查,按照纪检监察部门办案的基本要求,采用以审计结果为基础,以必要的补充取证为手段,以内查外调相结合的方法,尽量避免重复检查和重复劳动,在短短的两个月内就形成了初步核查结果,有效节省了时间、人力、物力等资源。依据审计结果和纪检监察部门的调查事实,目前主管部门已对该企业班子成员进行了调整,对主要负责人作出了免职处理决定,并委派具有丰富企业管理经验的干部为该公司董事长,接手整治企业在生产经营、人事管理、查违堵漏等方面问题,帮助企业理顺关系,渡过难关。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联合办案,提高了办事效率和威慑力,强化了审计事后整改的力度。

二、审帮促结合,整改效果明显

审帮促结合,是这次纪检监察审计联合办案的主要做法之一,也是主要收获之一。纪检监察审计部门的工作落脚点最终还是体现在帮促企业改进管理提高效益上。目前,新区根据纪检监察审计部门的建议,已计划投入3至5千万元,改造片区供水管网,降低自来水损耗,保证群众用水安全。与此同时,该企业也根据纪检监察审计部门的建议,采取强有力的整改措施,提高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目前,亏损局面正在扭转。该企业采取的主要整改措施和取得的效果有:

(一)加快水厂建设,提高自产水生产能力。为更好挖掘企业自身潜力,尽早扭亏增盈,对因拆迁原因停产的一主要水厂加紧重建,今年5月份该水厂试运行成功,自产水与外购水比例由26%直线上升到95%,亏损局面有望扭转。

(二)加大查违堵漏力度,减少水资源人为损耗。一是建立了全天候抢修队伍,加大了供水巡查力度,水管爆裂漏水一经发现,即时抢修,供水抢修率达99%;二是安装片区监控总表,规范消防用水水表报装,及时发现和减少漏水损失,截至目前,已安装监控总表30个,便于掌握对各用水区域的供水回收率;三是成立了三支用水稽查队,分片区逐家逐户尤其是企业用水户进行地毯式检查,发现偷水行为立即查处,供水秩序明显好转。四是加强外购水抄表管理,坚持做到专人每天定时抄表,及时准确掌握外购水水表运行情况和外购水量,再未出现外购水量靠估算方式计量问题。

(三)强力推进供水管网改造,保证群众用水安全。光明片区供水管网已使用多年,部份管网已老化生锈,北片区居民反映自来水中带有铁锈,在审计中也发现该企业的自来水损耗率比行业标准多出一倍,为保证居民饮用水安全,降低企业供水损耗,新区政府也计划投资3-5千万元,用于改造老化管网,目前,已完成了北片区的供水管网改造工作,北片区企业、居民饮用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其他片区的改造工作也列入议事日程。

第9篇:企业审计案例范文

从事内控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管理的朋友都知道,无论是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还是中国政府审计总署都在其的审计准则中将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放在了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各项原则的首位。企业必须厘清独立性的概念才能为独立性找到方向。

非独立,不能客观

《国际内部审计标准》规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即内部审计人员(机构)需独立于他们所需要审计的活动,以便不受约束,客观地开展工作。”当前在内部审计界普遍将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具体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机构隶属关系的独立性

内审机构的设置不能隶属于或平行于企业财务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而应隶属于企业最高管理层,或者直接隶属于公司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或公司的监事会。这样才会使最高领导或者董事会能够直接、及时获得内部审计部门所提供的情报和咨询。

人员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必须有专职的审计人员,不能由其他业务部门,特别是会计部门的人员兼任。只有这样才能在规定的权限内,独立行使职权,完成规定的任务。同时,内审人员在执行任务时,必须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去分析问题,独立观察、判断各种问题,并且要坚持原则,敢于斗争,忠于职守,以自己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质量,取得单位和他人的信任,提高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业务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不负责制订内审工作以外的计划方案,不办理经济业务,不编制会计报表,不直接参与企业各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应以独立第三者的身份去检查、监督、分析、评价企业的各项经济工作。

二、内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也有人将表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解释为: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控制审查过程的独立性和审计结论的独立性。对于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原则,在理论表述上笔者并无异议。但是,在具体处理日常审计检查业务中,如何把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原则则有一些新的体会。事实上,在理论上要求完全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一回事,但在实际安排和处理内部审计业务过程中要保持内部审计的完全独立则又是另一回事。

事后审计

在企业工作的朋友们也许都看到过这样的情况。一些企业的内部审计部,内部审计人员确实不介入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他们除了编制审计计划并按审计计划对企业相关部门进行审计外,基本不过问企业的各种日常业务,许多重大决策信息都是来自企业领导的事后通知。简单说,就是“该你知道的我自然会告诉你,不该知道的就别打听,更不要随便插手干预”。事后审计是这类内部审计的基本特点。许多重大问题都是在暴光之后才根据上级指示进行审计调查和处理的,问题和损失已经形成。这样的内部审计独立性是完全做到了,但预防管理风险的目的却大打折扣。内部审计基本上是单位领导的摆设,有时甚至沦为一些单位领导随意调整权力的工具。

“非独立”审计

还有一类企业,单位领导对内部审计可谓极端“重视”。为了预防发生各种风险,企业的所有决策甚至一些日常业务都必须得到内部审计部门的审查批准后才能办理。领导们只“相信”内部审计人员,似乎其他业务人员都是“犯罪嫌疑人”。结果是内部审计部或内控部成了企业的业务处理部。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内部审计时,自然就不会“发现”什么潜在的风险问题了,如果万一发生了问题,自然也很少会提出责任追究。自己做或参加做的事自然是不会错的,如果发生问题也是可以原谅的。

这样的内部审计已经完全失去了独立性原则,当然也失去了业务监督的能力,最后成为一个处理日常业务的综合管理部门。个别领导甚至拿内部审计作为发生问题后解脱推卸自己责任的挡箭牌:“是啊,为了防止出现风险,我这里所有这些事都是内部审计把关处理的,现在出现风险问题了,我有什么办法?”当然,一些企业管理层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安排也可能是或左或右,完全凭当时实际需要来随机决定的。

三、案例分析

面对以上这些情况,一个企业管理层究竟应该怎样把握和维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原则呢?怎样才能真正发挥审计监督和预防管理风险的作用呢?怎样才能使内部审计人员达到审计工作“到位但不越位”的境界呢?以下笔者将举四个真实的企业案例对如何把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原则进行说明。

【案例1】

恰当介入业务对内控审计的帮助

某下属企业因扩大业务发展需要,其管理层计划在本厂外再选择一个交通等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的地区投资建立一家全新的工厂,其中可以选择的地区包括:安徽、江苏和上海的一些成熟工业开发区。作为企业的一项重大战略性投资决策,该公司管理层十分慎重,在开始进行立项调查前咨询了总部各个业务主管部门负责人。

为了有效控制投资风险,该公司管理层又特别咨询了总部内控部(负责内部审计事务)有关项目风险预防的意见。总部内控人员利用自己在相关企业长期审计检查所获得的信息资源,会同其他业务主管部门就如何向公司董事会提交项目立项申请报告,如何控制投资风险等向该公司管理层提出了管理建议。

最后,该公司管理层干脆直接邀请内控部人员会同其他负责投资管理的业务部门组成考察小组,共同参加对拟设厂的相关开发区进行现场考察访问。由于考察小组包括了内控审计人员,这一方面向当地政府、银行和建筑承包商展示了该公司对项目的严谨态度和投资诚意(通常企业在开发项目期间很少有内部审计人员参加,但在这里我们称之为“内控先行”),为该项目争取获得当地政府最优惠的条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由于内部审计人员通过早期介入项目,提出了各种预防风险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有效提高了项目实施中抵抗各种风险的能力。后来该项目以极其优惠的条件在安徽的一个开发区获得了成功。整个投资项目在操作过程中没有发生任何重大意外事件,更没有发生一般投资项目中容易出现的舞弊活动。此后,内控部在审计该公司的投资项目过程中,由于掌握的信息非常全面,所以审计效率极高。

本案的关键是要说明,在实际进行内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在恰当时候以恰当的方式介入被审计对象的具体工作,并不会对保持审计独立性原则构成冲击。恰恰相反,这样做却能更好地实现内部审计的目标。

【案例2】

不恰当介入业务活动对内控审计的危害

某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曾经因为工作积极努力,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功能主动在预防企业各种经营管理风险,特别是采购风险方面作出了重大成绩,为此获得了公司管理层和总经理的高度评价和肯定,总经理对内审人员信任有加。为了进一步强化采购管理,预防采购风险,该公司管理层决定发挥内审人员的作用,改变过去内审人员重点监督抽查采购合同的做法。特别规定,所有公司的采购业务在获得总经理的最后批准前都必须得到内控人员的审查批准。简单地说就是企业的所有采购合同或采购申请单,在采购总监批准后,还要送内审人员审核批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内审人员变成了采购业务的主管。对于这样的安排,该公司在征求总部意见时,总部内控部曾明确表示不妥。但该公司管理层还是出于预防采购风险的考虑坚持要求内审人员进行逐单审核把关。

总部在此后对该公司采购和内控工作进行现场审计时,再次向公司管理层指出了这种安排对审计独立性原则的侵害以及可能对审计人员本身造成的伤害。管理层虽然口头答应将尽快调整这一安排,但实际并没有落实。自该政策实施后,负面影响开始显现。主要问题有:

1.该公司采购总监对采购审批程序提出看法,作为采购总监,其直接工作汇报对象是总经理,但作为平级的内审人员现在实际上处于管理采购部的上级地位。全体采购人员也对所有采购合同和采购定单都要通过内审人员的审核(批准)表示异议。内审人员既非财务审批者、也非法律顾问,在企业正常运营期间额外增加这样一道把关控制部门,实际上大大降低了采购工作的效率。采购部人员开始采用各种消极方法抵抗内审人员的审批,从而导致内审人员和采购部人员发生严重的工作对立。

2.内审人员无暇顾及其他业务领域的风险预防。由于直接参加日常所有采购合同和采购定单的审核,为保证价格、供应商渠道、质量交货等符合公司程序的要求,内审人员被迫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相关业务的具体调查和了解,甚至为了保证提高合同的成功率,采购业务人员干脆要求内审人员参加所有采购合同的谈判。内审人员完全陷入采购部业务,长期执行的结果就是内审人员根本没有时间再去审核检查其他重要部门的风险预防工作。

3.出现采购责任问题无法确定责任人。由于内审人员陷入了日常采购业务的具体审核批准,结果在生产部门发现采购物品出现质量、价格、交货等问题后,需要追究责任者时,内审人员从过去的单一裁判者变成了既是裁判者又是责任承担者。一些采购责任问题也无法确定责任人,内审部门也无法对相关人员提出处罚意见。

4.内审人员成为各方攻击者。由于内审人员介入了日常采购业务,成为了事实上的采购人员本身就违反了专业化管理的原则。这自然会引起采购部业务人员的不满,于是乎内审人员和采购人员就经常为一些工作细节问题发生无谓的争吵,甚至成为各方的攻击目标。该公司内审人员参加日常采购业务管理的情况虽然后来得到了纠正,但内审部门在企业中的权威性和内审人员所受到的伤害已经无法弥补。

本案例说明了一个事实,内审人员如果不恰当地介入企业的日常业务工作,不仅会对业务人员本身造成伤害,而且还可能会引发产生新的管理风险。最后就是破坏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原则。

【案例3】

管理咨询服务是内审介入业务的主要切入点

某集团总部财务部找到内控部(内部审计部)咨询一个下属公司提出的要求。该下属公司财务部提出要求变更总部统一规定的银行账户管理办法。理由是该公司在前面过去的节假日期间突然发生需要向某一重要进口商开具购买设备信用证的情况。但根据公司事先和银行签订的账户管理协议书,凡是下属公司要动用的资金在超过某一数额后,就必须报告总部并获得董事长批准后才能办理。由于适逢国际大假,总公司财务部负责人和董事长等都不在总部上班,最后导致该信用证无法开出。虽然此事经过努力后没有对供应商按时交货造成影响,但下属公司管理层却对此非常有意见,强烈要求总部改变这一政策。对于下属公司提出的这一要求,总部财务主管也表示非常为难,希望内控部能提出一个意见。

内控部在经过和下属企业有关负责人沟通交流后认为,该控制银行账户的管理办法不能变更!因为设置这样的控制办法就是为了预防下属企业越权动用大额资金从而给公司的资金安全造成损害风险。如果因为一件事情就要调整管控规定,其日后潜在风险巨大。一家企业要求这么办,那么其他企业如果也纷纷提出同样要求的话,就没法处理了。最后内控部(审计部)的建议是:总部财务部应该建立节假日重大用款业务的事先申请机制和紧急业务处理机制。今后凡是面临重大节假日前,总部应当要求各下属企业提前申请大额资金使用计划,并提前安排资金使用批准手续。如果由于没有预见到此类需求而发生紧急事件,则应当采用紧急用款批准程序,从提高为下属企业服务的角度解决此类问题。

事后各方对此均感到满意。本案说明,审计人员通过提供管理咨询的方法参加企业日常管理活动是其切入业务的主要方法。

【案例4】

丝毫不介入业务的内部审计,其独立性原则并不能得到真正的维护

某公司管理层为执行上级规定,在企业内部成立了内部审计部,并按照国家颁发的内部审计准则为审计部门规定了具体的职责。但在实际日常工作决策中,片面理解维护内部审计独立性原则,限制审计人员介入日常企业管理活动。安排到审计部的人员也基本上都是一些在财务部门表现不佳或业务能力不强、面临退休的财会人员。

简言之,内审部门在这个企业里就是一个聋子耳朵――摆设而已。公司管理层通过费用控制、人员安排以及散布内审无用论等各种手段限制内审人员的工作。久而久之,全公司的其他部门和业务人员谁都不将内部审计放在眼里,甚至连内审人员自己也认为自己在公司里就是一个闲差。企业的各种重要管理信息基本对内审人员屏蔽,审计监督只是一句空话。内审人员的工作就是象征性的编制一个审计计划,日常审计也基本上是走过场。由于信息缺乏,工作能力有限,要么发现不了问题,要么发现问题后也不敢揭示。一切按单位主管的意见办理。有时甚至成为单位领导之间相互争权夺利和打击报复的工具。在这样的企业里,发生潜在的管理和舞弊风险也就毫无悬念了。

这种案例在过去的许多企业里并不罕见,这里的内部审计虽然在表面上做到了审计独立,但实际上却完全违背了设立内部审计的宗旨。

以上所列举的四个案例从几个方面介绍了企业应当如何把握内部审计独立性原则。敬请读者朋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