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第1篇: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 思想教育 重要性

近些年,现实生活中一系列道德沦丧的事件使人感悟到现在社会人情的冷漠,道德的缺失已逐渐渗透到成年人的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当中,青少年做为社会未来的思想主导者,要从小进行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教育,因此小学阶段抓好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一、德育是中华民族灵魂,是引导学生健康心理的引路明灯

中国作为一个有五年多年历史文明古国,集聚传承了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优良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向善、崇德的良好品质,是我国在小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不容教师和家长忽视。学生心灵是纯洁无瑕的,小学阶段是起步阶段,所以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就是重中之重。三字经中第一句话就指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在最初的本性是善良的。这样善良的本性大家都差不多,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后天的努力、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不一样,品行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由此可见,德育教育在一个人成长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重视和加强德育教育,具有更为深远的战略意义。少年儿童的思想不是天赋的,而是在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发展而来的。这一阶段他们容易受到正确的引导,同时也易受到不良的影响,因此,在这一阶段要使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教育、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让德育教育成为人生初级阶段的指路明灯。

二、德育教育是其它教育教学事半功倍的催化剂

小学阶段作为人一生思想极为纯洁的时期,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习惯,对其它各学科教育教学达到事半功倍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德育教育引导学生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修正,使学生自己能够辨别真、善、美、丑,能够形成自我约束机制,对自己的行为有掌控能力。表现在其它社会活动方面,就会习惯性的朝着好的方向、正确的道路延伸下去。在学习文化知识方面,我国古代就有“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也就是说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持久的学习动力。

三、抓好德育教育就是抓实未来的希望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全球化,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把小学生作为一支传承中华历史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生力军。小学生是一群具有很大潜力的群体,他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对祖国的灵魂的传承具有极大的意义。因此,将中国的德育教育实现现代化,让中国的德育教育与世界接轨,让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融合,是当前德育教育的头等大事。在将来的日子里,孩子们将会成为社会的主体,他们是社会的继承者,对社会文化具有改革和创新的能力。现代的德育教学的走向就是在社会中学习,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并且终身学习,永远都不能停止。在小学生处于白纸阶段的时候,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及高尚的道德品质,不仅会使他们终身受用,而且,能有让祖国下一代整体的道德素质有更高的提升空间。

四、正确的道德观是学生立足社会的根本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21世纪,越来越重视的是各方面都优秀的综合型人才。学历已经不再是学生成功的重点,具有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观才是最重要的。学习的重点不再是掌握知识,更多的,是应该要学会如何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什么是正确的道德观念,才能满足现代社会需要。只有建立了正确的道德观,才能真正的立足社会。

第2篇: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德育工作;常规教育;行为习惯

本文阐述的德育是指狭义的德育,也就是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进行影响,即教育者有目的的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我国的学校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是指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引领;政治教育是指对学生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进行影响,使其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思想教育是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这三者中,道德品质教育占据第一位,政治教育占据第二位,思想教育占据第三位,在小学德育教育中,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对青少年的思想品质共同起作用。

一、小学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学生掌握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目前我国正在把德育教学纳入正常的教学过程中,但是事实上德育教学与文化教学还有很大差距。

1.教育部门对德育教学重视不足

很多学校至今仍紧抓着应试教育不放,以提高升学率为主要目标,以此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师工作成绩的标准,淡化了思想道德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人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的,教师也是如此,他们不会做一些与自己工作质量无关的事,而是侧重把精力放在了文化知识的教学上面,所以才造成了重知识轻道德的状况。

2.没有充分发挥家庭在德育教学中的作用

学校一贯认为知识是教育的主导,家长由于也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始终认为知识是孩子的一切,所以,如果孩子在学校没有受到良好的道德培养,那么在家中就更不会有道德教育的痕迹,长此以往,必然会对孩子的全面发展造成影响。

3.没有增强德育的有效性

党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以德育为首,以教学为中心”,但在教学工作中,德育要求并没有贯彻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甚至有的教师根本没有德育教育的概念,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也就不会涉及德育教育,结果口号大于实效,学生也就不会有德育的概念。

二、小学德育教育的改进措施

1.注重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作用

在小学里,各班的班主任老师接触学生的时间最长,多数活动都是他们组织开展。小学生离开家庭步入校门,主要的教育者就是老师,老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其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深刻的影响。因此,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教师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带头做到。教师的一言一行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教师能做到这一点,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注重抓常规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校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的训练要常抓不懈。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教师不但要讲求耐心,而且还要细心。大家都知道,喜欢听表扬是孩子们的天性,但是表扬也要运用得恰当。教师可用表扬某个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行为上的有利因素去影响和克服“后进学生”中存在的不利因素,把批评寄于表扬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们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以达到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目的。

3.注重德育教育的量化管理及落实

学校采用必要的德育量化管理,也是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的好形式、好方法,德育量化管理以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为出发点,通过从整体着眼,从细处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达到开展学校、班级德育工作,提高学生德育素质为最终结果。如:小学生守则要求学生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为了解决迟到问题,各班级就通过点名、登记以及相应的处罚等,来培养学生遵守时间制度,自觉安排好学生上课学习的时间。当然,德育工作除了学校、班级,还要家庭、社会三方面一起来实现量化管理,才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4.让家长参与到学校德育工作中来

让家长走进校园,定期举行家长会或组织家长到学校进行观摩活动,让家长在观摩过程中发现孩子的优缺点,以便引起重视,增强育人的责任感;让教师走进家庭,组织教师对学生进行家访活动,不仅使家长了解学校的德育教育要求,也使学校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德育教育状况。通过学校和家庭的双方互动,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提高。

总之,人们一般在小学阶段度过自己的少年时代,我们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加强和注重改进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

参考文献:

[1]马超文,20世纪90年代我国德育基本理论研究的拓展,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2(1)

[2]黄建榕,德育新模式与德育环境化,深圳大学学报,2011(5)

第3篇: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1 .德育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受教育者通过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单来说,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我国的学校德育大致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具体到行为上即是对学生吃苦耐劳、勇敢坚强、遵纪守法、热爱集体等品质的养成培养。

2. 德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

2.1 德育是学校体育的基础,能指导学校体育的发展。

现阶段的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已经成为事实。当然,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多,如家庭成员结构、社会环境、小学体育教学本身等。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的养成教育——德育,此因素从表面上看,似乎与小学生健康、学校体育没有什么联系。其实不然,懒惰;自觉性低;纪律性差;组织性、集体性、体育意识薄弱都是造成小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见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养成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基础。

2.2学校体育渗透德育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实践场地。

小学体育教育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的教学形式、内容与其它学科都有明显的区别。它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组织性、纪律性,要求学生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较强的集体主义责任感。它的某些项目能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拼搏精神。这恰恰是小学德育教育在体育课中的具体反映。所以,从这一角度看,体育教学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校体育中渗透着德育教育。

3.体育教师在德育教学中的作用

体育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主体,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德育教学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烙在学生的心里,给他们直接的视觉和思想冲击。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学习环境、优化课程进程、突发事件德育教育、课外活动安排、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等教师作用的体现都会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综合素质的提高。

3.1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发展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一种对学生情感、认知、个性、道德、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隐性课程,它包括物质化的环境和人际关系的精神环境。

3.1.1物质层面。教师应在学校已有体育物质环境基础上,根据学生思想情感发展的需要和教育要求,精心优化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风雨操场等设施,包括田径场周围的标语、橱窗、绿化、体育专用宣传画廊等,充分发挥物质环境对学生思想发展的陶冶作用。

3.1.2精神层面。体育教师应发挥主体地位,起到表率作用,真诚地关心和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和维护学生的基本权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可进行模范评比,以及体育明星、冠军事迹讲座,等等,在学生心中树立偶像参照物,规范其品德行为。

3.2优化课程进程。

体育教学中的每一个项目都有其适应学生学习的规律,体育教师应该找到其内在规律,制定科学的课程目标;挖掘和合理利用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合理的体育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补充适宜的教材内容,扩展学生的思想境界。

3.3课外活动安排。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精神生活,促进学生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

3.3.1教师应根据学生思想情感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在校课外活动加以规划。一是精心设计和组织好活动,规划好活动的内容、方式等;二是指导学生的自由活动和交往。学生在大型活动如运动会中会培养诸如团结、友爱、坚强等精神,而在自由活动中可以养成独立、自信等可贵的品质。

3.3.2教师应指导和优化学生的课间十分钟活动,提高课间十分钟对学生情绪调节、情感交往、审美等方面的教育功能,避免在课间找学生进行训诫性谈话,提倡教师和学生进行思想情感交流。

3.4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

教师是德育教学的主体,也是影响学生德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德育效果的好坏。要想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对体育课认识更为全面,体育教师就应当从自身做起,让学生从内心佩服自己。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除了具备一名普通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过硬的学科技能外,还应该继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化具有教化、劝善的功能,文化的熏陶可以加深人们对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认识。体育教师只有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在学生面前才能有说服力;也只有这样,体育教师的内在气质才能在学生面前有所展示,才能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榜样。

4.结语

德育和学校体育教育相辅相成的关系决定了体育教师在德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体育教师要在自己的岗位上体现上述作用,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真正体现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陈永洪.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读写与杂志,2007,(7).

第4篇: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俗话说:"智育不合格是废品,德育不合格是危险品。"可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德育工作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是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我们作为小学教育工作的一线工作者,是具体抓好小学德育工作的主力军。

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思想品德逐步形成的时期。由于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和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是非观念模糊,对人对事缺乏明辨能力,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很大的模仿性,同时又有很大的可塑性,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影响,正如俗话说得:嫩枝易弯也易直。因此思想基础打得好坏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以至今后一生都有极大的影响,品德教育不仅对学生自身同时对社会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品德教育必须从小学生抓起,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懂道理,会做人。

但是,我国德育现状令人堪忧,很多小学并没有开设思想品德课,或即便开设也被当做"副"科对待,代课老师不予重视,敷衍学生。其他代课老师也常以讲题、补课为由任意占用思想品德课,使本该重要的一门课程完全缺失。而有些学校开设了思想品德课,也有进行道德教育的主题班会等,但这些以直接进行道德教育为目的的学科课程或活动课程,毕竟时间有限,内容上也不足以完成德育工作,这就导致学生德育的不完善。

而当今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繁重的课业负担,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学校只为应试,一天到晚有讲不完的课,写不完的作业。只重知识,不重德育,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是高分低能。上了大学因心理不健康而走向犯罪的例子屡见不鲜。

此外,学校不能简单地以学生学习成绩的优或差来界定学生的好与坏,在评价学生方面仍然要用辩证的方法来综合地衡定。把学习成绩作为一个参考,把智力、情感、态度以及目前提倡的自信、乐观、向上等诸方面因素考虑其中,形成一个综合界定的标准。素质教育提倡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对待学生,学校要用赏识的态度来对待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并且及时地捕捉学生的任何闪光点,多方面、多渠道、多视角的获取信息,且不失时机地予以表扬或奖励,我们不怕学生出错,只要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错误并且改正错误,我们都应该视为诚实、勇敢、有错就改的积极表现。同时,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学校可以筹措资金营造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以满足学生的求胜心和满足欲。

抵制不健康的消极思想对学生的侵蚀,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如果学校只是知识注重学生"智"的发展而忽略了"德"的重要性,我们培养出来的将会是一批废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中,小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大不相同,特别是在实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巨大成绩的今天,大部分家庭所面临的是独生子女的情况。由于各个家庭的知识结构不同,人生观的不同,价值观的不同,又由于"爱"自己的孩子是人之天性,谁家的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再由于有些父母不懂得怎样才是真正的爱孩子,怎样才是真正的关心孩子,这就使很多家庭的独生子女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家庭教育的方式可以直接透视出青少年在未来成长道路上的成功与否,重视德育教育光喊口号不行,光靠教师在学校的教育更是不行,家长应该积极行动,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从小事抓起,良好的思想品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应从平时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进行道德教育只让孩子背那些条条框框是不行的,只让孩子停留在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表象认识上也不行。孩子从入学开始就应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家长和教师的教育使孩子能够真正认识到为什么是对、为什么是错,而且付诸以行动中才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第5篇: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The Importance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to Primary Chinese Classes

XIONG Xuexian

(Siyang Bilingual Experimental School, Suqian, Jiangsu 223700)

AbstractMorality is just the morality in everyday life. The role of morality is everywhere, and it it vital to social development. It's a stage of moral formation and instability in primary school. The content of moral education should be involved in school life and other teaching subjects.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about this in details.

Key wordsmoral education; chinese classes; interaction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加入了WTO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当代社会对我国未成年群体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有关未成年群体的教育等一系列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更高的挑战。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使未成年人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使他们从小就形成良好的精神和品德。”

我国的道德教育,目前存在诸多问题。但主要集中于过于追求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情感与道德的体验,从而导致我国的教育长期处于重视知识灌溉而忽视了思想道德教育的严重误区。如今,新课标对语文课堂教学赋予了全新的使命和意义。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需要重视知识及能力的培养,而且要重视对未成年人的情感和价值观体系的培养,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能够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正确认识到人的价值、人的生命,明白生活的真正意义,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树立以人为本的全新教育思想。

1 思想道德建设应该从课堂做起

上个世纪,美国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叫杜威。他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儿童中心论”等观点都为我们中国多数教育工作者所熟知。然而关于他的道德教育的思想在中国教育界却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事实上,杜威以“生活”、“经验”等理论为理论,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展开了深入思考,其中有诸多真知灼见,对提高我国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1.1 道德含义的广泛性

它是人类社会的普遍存在,于人类的一切行为中,我们不能够也不应该将其限定在某个专属的领域。道德是一个人以实现自身利益为前提的基础上的利他化,是一种朴素的单纯的道德,是发生在日常生活里的道德。《教育中的道德原理》里面指出:“凡是使社会体制显得非常清楚的事实,凡是能促进社会资源的能力的培养,无不是道德的”。他认为每一个社会成员为了实现其自身利益都应该于社会有贡献,而且社会对成员也应该有所回报。贡献与回报之间需要实现一种合理的平衡,这便是民主社会的核心,更是良好思想道德的充分体现。

1.2 杜威对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里地位的认识也是十分独到

杜威以他对人性认识的特殊观点为中心,建立起了他的工具主义理论,与此同时也强调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杜威认为,克服社会和个人的恶的捷径关键就在于改变一个社会整体的各种习惯――社会的思维习惯和反应习惯。在整个社会改造的过程里,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我们说人是一种习惯性的动物,教育就为我们提供了发展最有作用、最具有创造性的习惯的条件。在这个基础上,杜威又结合了民主社会的要求为道德教育在教育里面的重要地位进行阐述。杜威认为一个民主社会特别的需要各种优良的道德与品质,因为道德觉悟和民主政治无法分割,没有任何其他因素可以代替道德而给予民主社会更多支持,道德是一个民主社会最宝贵和最基本的柱石。因此,道德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过程和道德过程是统一的,而且道德才是推动社会稳步迅速前进的重要力量。

1.3 小学语文教育承载着传承民族精神和祖国文化的重要任务

具有极其丰富的社会责任和文化内涵,为此,语文课程新标准要求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古人也常说“文以载道”,由此可见,语文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有密不可分唇亡齿寒的关系。改进和加强小学思想道德建设是我国当前社会一项紧迫而重要的战略任务。为适应新任务新形势下的要求,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笔者注重了构建开放式的课堂教育,找寻到语文与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使语文教学和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水融,最终达到润物无声般的效果。

1.4 我国目前小学教育现状也有着现实性的不足

一是未成年人对道德的认识十分肤浅,道德的观念也相当模糊。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林学德教授在他《品德、发展心理学》中说到,因为年龄所致,小学生在他们的思想与品德形成的过程中,对道德的认识比较肤浅,只是知道应该去这样做,但对于为什么这样做,缺乏本质的深入的理解。小学生对道德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并不能够真正理解做一件事情的真正意义,即使有了道德行为,却还明显缺乏自觉性。二是大部分教师对思想道德教育的认识还不足。很多教师认为,小学生当前正在求知的年纪,因此,只注重帮助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记忆,而没有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情感的体验和道德的体验。正如苏联的教育论专家斯卡特金指出的:“我们建立了一个个十分合理的并且很有逻辑的教学过程,但它能够给予的积极情感的食粮却十分少,因此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其他的消极感受,阻止了他们全力以赴去学习。”由此可见,当前教学的模式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的树立、提高与人格的良好发展是没有多大帮助的。

因此,思想道德建设应当也必须从小学课堂做起,更应该借以语文课的优势大力发展道德教育,引起教师和家长应有的重视。

2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2.1 在备课时预先设计好有关思想道德教育的环节

备课是上一堂好课的前提条件,在新形势下,教师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明了现在的语文教育应该是知识与情感并重的教育,要时刻准备好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和品德的催化剂、促进者,并着力找寻每节课上能够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点。

2.2 思想道德教育必须立足于语文课堂

道德教育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就要讲究一个“实”字,必须要实实在在地教育,万万不能让它变成个空架子,必须要积极地引导和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里的各种表现和思想发展,将课堂教学变为学生们高尚道德生活和丰富人生的体验。

2.3 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做到知行统一

教师必须善于运用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阵地――语文课,并与其余学科的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道德与认识转化为实际的教养、习惯和信念,进而使思想道德教育变成自觉的学习实践,从而有效地进行。

2.4 重视语文课后思想道德的检测

传统观念认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是无法检测的,只有知识与技能才可以进行考试。而当前形势下,对学生加强了思想道德教育后,想要了解他们的道德习惯能否养成,就有必要进行思想道德的检测,并且变成一种健康的新颖的考试文化。如:(1)可以通过晨会、班会、校会等时间进行问卷的调查,设计好题目让学生做书面回答,之后进行统计并进行专业的分析与评估,使学生在思想上明白这类活动的重要性。(2)行为鉴定法,教师可设计一些特殊情景,有意识地测试学生的道德行为,了解其内心的思想状况。(3)进行家访工作。教师可以准备好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问题从家长那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行为表现,比如孩子是否能够经常帮助父母做家务,是否能够尊老爱幼,是否生活节俭等问题。(4)召开家长座谈会。预设一些话题让学生与家长面对面交谈,让学生打开心扉,实话实说,各抒己见,这样便能及时掌握到学生的思想变化。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摆正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根据时代与形式的发展要求,正确认识和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我们一定会培养出一批批会生存、会生活、会共处、会做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3 情感教育、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3.1 在个性化的阅读中体验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自身的阅读实践。它主张教师要应该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与理解,而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和预设的答案强加于学生。传统的教学中由教师深挖细掘的道德因素,然后用很多对成人的道德标准要求小学生,这些条条框框硬生生地将学生的个性套住了。从没有在体验中深化的思想道德认识往往是被动的,是肤浅而表面的。古人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正是强调要情必须由文而生,定要避免牵强附会。因而,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与评价的能力。这个过程里,思想道德教育变得自然,更容易被接受,才会出奇制胜。

3.2 在结合法的开展应用中渗透

所谓的结合法即是学科间结合、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如何将小学语文的教学不局限于课堂里,进而构建一个开放性的语文课堂呢?这就需要把语文课堂的触角延伸至外部进行更合理的结合。运用结合法不仅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还有助于德育的渗透与影响。

3.3 在自主性的实践活动中进行启迪

卡连柯指出:“在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之间有那么一条小小的鸿沟,必须用实践才能把这条鸿沟给填满。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也强调:“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要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因而,新课程的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够仅停留在传道、授业与解惑上,还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类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深刻启迪。

3.4 在拓展式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升华

拓展式教学的宗旨是通过对所学课文的内容有所延伸和拓展,引导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增加创新的意识,提高思维的水平和创造的能力。它强调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和知识拓展的迁移。拓展式的教学不仅仅能够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习的能力,而且还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有效的方式。如在《海洋世界》一文中,在课前布置了学生去搜集有关海洋世界的知识,然后在课堂上举办“海洋知识知多少”的比赛活动。有的学生就搜集到了一份关于海洋现状情况的调查结果,资料显示了由于海洋的污染造(下转第144页)(上接第139页)成了赤潮泛滥、鱼群死亡、渔场外迁、养殖场荒废、很多珍贵稀有的海生资源在迅速灭绝等,在学生介绍这份资料的时候,笔者注意到了许多学生都在全神贯注地倾听,脸上显露出了焦虑的神情。通过这样的拓展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了保护海洋的重要意义,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4 结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精心设计并构建一个开放式的课堂,把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融入语文的广阔天地里,使思想道德教育再也不是空口说教,让学生获得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般教育的作用。这不仅能够使语文教学更加充满了无限的活力,同时也有效地促进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1]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赵祥林,王承旭,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第6篇: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1.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现状

(1)教师和家长重智育、轻德育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和家长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很少关心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导致了德育很难落到实处的情况。

(2)小学生有严重的逆反心理

很多教师发现,学生对教师组织的各种形式的思想教育活动总是持漫不经心、无关紧要、应付差事的态度。此外,很多小学的德育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内容,这严重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是造成学生有严重逆反心理的原因之一。

(3)很多小学生有双重人格

有些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成绩优异、关心他人、团结同学、不怕吃苦、热爱劳动、具备良好的素质。而在自己的家中,对家人大呼小叫,什么活都不帮父母干,自私、懒惰、任性、贪图享乐。

2.小学德育实效低下的具体原因分析

(1)教师的德育观念严重背离了学生的成长目标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很多小学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了评选职称,为了选先进,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智育方面。而德育在他们眼里根本没有什么用。教师的这种观念和态度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德育内容严重脱离学生生活,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学校德育的内容应紧跟时展潮流,不断增加新的道德教育内容。然而我国小学德育内容严重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显得很空洞,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吸引学生的注意。比如,一些德育内容明显就是针对成人而言的,根本不符合小学生的特征和发展需求。此外,德育的内容缺乏全面性、稳定性和层次性,也是导致我国小学德育实效性低下的原因。

(3)德育教学中忽视了道德实践和道德体验,德育方法过于单一德育方法采用的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德育实效性的高低。研究发现,很多小学的德育还主要局限于课堂,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实践和道德体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造成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

(4)缺乏有效的德育评价体系很多学校还没有设立完善的德育评价机制。德育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很多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生不重视德育,这也是导致德育实效性较低的原因之一。

二、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具体策略探究

1.转变小学教师的德育观念

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小学阶段的德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学生优秀的品格和人格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工作以及社会发展起着保证和导向性作用。所以,小学教师必须紧跟时展潮流,更新德育理念,认真学习德育工作的相关政策文件,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教育的主置,以促进小学德育的发展。

2.结合学生的成长目标,树立现代德育目标

小学德育必须摆脱理想主义的目标,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作为追求的目标,切实落实学生在学校德育中的核心地位。不仅如此,学校还要以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道德主体为目标,在德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3.革新德育内容

要想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德育的内容至关重要。一方面,德育内容要紧紧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以及学生的实际生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校还要把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德育内容吸收进来,不断丰富德育内容,提高德育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小学德育的实效性。

4.丰富德育方法,注重道德实践

德育内容来源于生活,德育离不开现实生活,离不开实践。小学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的道德实践,让学生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道德修养。此外,在德育的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丰富德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心理需求,使德育更加有感染力和渗透力,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目的。

5.提升教师德育能力

第7篇: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策略一、引言

因为中小学生成长的阶段性决定了德育过程的阶段性,身心发展规律决定了个体品德发展的顺序。德育总体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阶段性德育目标的实现。中小学德育目标体系的分解与组合必须体现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学校德育必须把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循序渐进的建立相应的衔接机制。教育部曾在2005年颁布《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并明确提出:“我国中学和小学各阶段的德育目标划分还不够准确,目标安排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简单重复和脱节等问题。加强中小学德育衔接,整体规划德育教育,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和必然要求。

二、中小学德育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德育目标定位不准

德育目标对德育内容规划、德育途径和德育方法的选择起到重要的统帅作用,体现了教育者对教育对象在德育过程中要实现的预期目标的规划与设计。它影响着德育实效,是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结合教育实践和中小学德育纲要要求,笔者发现中小学不同阶段的德育目标截然不同,但总体考虑较多的是社会要求,缺乏对学生本身需求的斟量,不能将两者有机结合。德育过程中学生参与较少,中小学德育活动的开展因缺乏明确指导,没有明确的德育重点和阶段性目标,只能凭经验行事,从而导致学生的道德认知与具体德育生活中行为不一致,德育目标成为一纸空谈。

(二)德育内容与实际脱节

德育内容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体现,是德育目标的具体化,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载体。实际德育过程中德育内容与实际脱节首先表现在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成长阶段脱节。固然,中小学不同阶段的德育内容,像爱国主义、家庭美德等不可能完全不重复。但德育内容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顺序。但高中阶段的德育内容与初中德育内容重复甚至倒挂的现象依旧存在。德育内容不仅缺少新意而且还严重影响了德育实效。其次,德育内容与时展脱节。科学合理富有阶段性的德育内容既继承了优秀传统又能与时代紧密结合。审视中小学德育内容不难发现德育内容更多的强调继承传统美德,能够反映时代气息的却很少;空谈理想追求的多,立足生活实际的少。信息社会使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超过了他们对信息的甄别能力,而学校德育工作在尚未做好充分的准备好。

(三)德育评价流于形式

中小学校依据相关教育方针、德育法规和德育目标,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科学运用各种德育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德育成效进行价值判断,为德育决策提供依据,保证德育目标的实现即德育评价。构建中小学衔接的德育评价体系是保障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等有效衔接的关键。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在德育评体系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德育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单一,许多学校由于每年的德育评价工作都与升学考试时间同步,教师偏重对学生智育的考核,对学生的德育评价只依据《学生行为规范》《学生守则》等,其他方面体现较少。另外,是德育评价体制主观性强。对于中小学各学段的德育大纲规定因为缺少考核而很少付诸实践,总结性、鼓励性的评价较少。

三、中小学德育有效衔接的策略建议

(一)明确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的衔接是中小学德育衔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小学德育目标要明确,避免出现偏重高标准、大口号的目标要求,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年龄特征、身心发育特点、理解能力进行分层确定。做到德育目标整体性与层次性的统一,阶段性与有序性的统一,现实性与导向性的统一。前后相邻学段德育目标内涵要保持渐进梯度和内在联系,依序构建中小学不同阶段学校的德育细则,建立相对稳定的学校德育体系。例如,对于爱国主义教育要一以贯之,小学阶段要让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公民,认识祖国地图,会唱国歌,尊敬国旗、国徽。到了中学阶段要让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祖国,了解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德育目标既符合现实又要有导向性和前瞻性,既立足现实又面向未来;既遵循学生的成长特点,还要从新时期的社会实情出发。只有从现实出发,照顾到大多数人,才可能引导学生向更高的德育目标发展。

(二)完善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是实现德育目标而安排的教学内容,是德育目标的具体化。做好中小学各阶段德育内容的衔接是学校德育衔接工作的关键。德育内容要围绕德育目标,立足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思想品德发展规律,构建层次清晰、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德育内容。要进一步完善教材内容和大纲要求,体现阶段性和层次性和衔接的连贯性。教育者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知识结构,使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成长阶段相吻合,循序渐进,避免跨度过大,每个阶段的德育内容要落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德育内容要完整,要形成德育内容的合力,要螺旋上升,避免简单重复。耐心、细致的教育学生,要善于抓反复,抓衔接,使其呈波浪式前进。最后,德育内容要与时代相结合。德育内容与时代相结合,与时俱进,与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相联系,才能提高新时期解决中小学各学段德育衔接问题的实效,对中小学生进行基本的道德信息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侧重于对学生进行信息甄别教育,教导他们对信息进行理性思维,坚持正确道德立场。

(三)构建德育评价体系

德育是个系统工程,中小学德育是一个整体,中小学德育的衔接需要建立连贯而又层次清晰的德育评价体系。中小学要各自学段的学校要有自己的德育评价、班级德育评价和学生品德评价。学生品德评价是核心,班级德育活动评价是重要内容,学校德育工作评价是重要手段。学校领导抓班级德育工作评价,班主任要抓学生品德素质评价。发挥评价系统功能是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整体优化的根本保证。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品德形成规律,一方面要考虑德育培养目标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另一方面要考虑相应学段德育的连续性和递进性,力求实现德育评价的有效衔接。教师评价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共同学习和交流,使同学发现自我,学会欣赏别人,引导学生既注重学习又重视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 2005-4-20.

[2]叶雷.论大中小学德育有效衔接的概念与标准[J].皖西学院学报,2011,(6):22-25.

第8篇: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育;德育教育;有效性

1.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不足

1.1学校和教师对德育教育不重视。德育教育在教学工作中不受重视的现象由来已久,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和加强,德育教育已逐渐普及开来,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仍有很多学校不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仍持“重智育,轻德育”的陈旧思想。抱着这样的想法和态度,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进行情况可想而知,这种教学思想严重的影响了小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1.2学校对德育教育没有详尽规划。有些学校对于德育教育的开展没有明确的计划,缺乏系统科学的德育教学方法,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开展缺乏使命感,只有在遇到特殊事件或是特殊节日时才开展一个主体德育课,而在完成任务之后便将德育教育置之不理。

1.3德育教育过度形式化。一部分学校对于德育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德育教育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展开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可是学校却往往本末倒置,不重视学生的德育教学,反而对于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十分重视:开会、评比、大搞德育主题活动。这些活动原本是好事,有利于德育教育在学校的开展和进行,但是学校的重点没有放在活动的具体进行情况和活动效果上,只关注活动举办与否,材料报告写的好不好这些表面的东西。这种现象不仅浪费了教育资源、破坏了校园风气,还极大的影响了德育教育的有效性,给教学工作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2.新时代下加强小学德育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性

现如今许多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里受到众星捧月般的待遇,容易养成唯我独尊、为所欲为的不健康的性格,这些孩子往往缺少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是非观念也不清晰。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的希望,但是他们年龄小、阅历少,缺乏生活经验和与人相处的技巧,这是他们的缺点,同时也是他们的优势。对于他们这些正处于性格形成重要时期的学生,学校更应该加强德育教育,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让学生能够向着更加健康、积极的方向成长。所以小学教育不应该只是知识的教育、文化的教育,更应该是人的教育[1]。学校应该重视德育教育的地位,让小学生及时学习、了解思想道德的意义和重要性,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让小学生认识到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为之努力。老话说的好:“三岁看到老”,从小就品行端正、道德观念良好的学生,长大以后很少会做违法犯罪的事情,而从小就养成偷鸡摸狗之类不良习惯的人,在长大后走上犯罪道路的几率要远远大于其他人。因此,德育教育不是简单地书本教育,德育教育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2]。

3.加强新时代下小学德育教育课堂有效性的措施

3.1树立师德典范,加强榜样力量。德育教育不仅是对学生的教育,对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也有很高的要求,小学生正处于道德观念的形成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往往习惯于模仿身边成年人做事的方法和原则。因此在小学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不应该仅仅注重课堂上的说教式传统教育,更应该注意自身的一言一行,以较高的道德水准要求自己,在朝夕相处中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学生、引导学生,为学生们做一个好的榜样。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夸夸其谈,口若悬河,但却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在课堂之外素质低下,那怎么能给学生做出榜样,又怎么能让学生们信服?这样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恐怕道德素养都不会太高。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做到以德治教,以德服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以身作则,要求学生的同时也以同样的标准要求自身,这样才能发挥教师的榜样力量,提高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3.2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将新时代德育教育融入到全学科的教育之中。我国一位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曾经说过:“没有离开智育的德育,也没有离开德育的智育。”这句话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德育工作和其他学科的密切关系。每一位从事教育的人民教师都应该认清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处理好自身学科和德育教育的关系,在课堂上将德育教育和学科教育结合起来,给学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让学生明白德育教育对知识文化学习以及自身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3]。新课程改革之后,我们大家都在讨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其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道德素养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事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科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和专业素质的积极影响固然是不言而喻,但是我们在传统的眼光之外,更应该看到学科教育对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学校和教师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研究和发掘各个学科的特点,在备课阶段将德育教育和学科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既能学到专业的知识技能,又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充分利用好每一个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3.3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我们知道,课堂教育一直是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的主战场,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课外活动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因为德育教育的本质目的是提高学生们的思想道德素养,脱离了实际生活,德育教育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针对这一点,学校和教师可以积极开展校园活动,根据小学生活泼爱玩的特点设计一些团队游戏,把枯燥的思想道德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参考文献:

[1]郭兴举.论存在主义教师观[J].教育学报,2006.

[2]崔录,王升平.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批判[J].

第9篇: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课程 德育教育 方法策略

德才兼备,这是新时代新社会对人才的新的要求,所谓人才一定是要专业技能与思想品德兼备的新型人才。小学时期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小学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小学教育中进行德育教育势在必行,而课堂教学就是小学教育的主要形式与重要渠道,所以,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渗透德育教育,这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一、在小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一)什么是学校德育教育。

学校德育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要求,根据教育发展状况,在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引导受教育者去实践、去感知,去体会,使受教育者符合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小学德育工作在整个教育体系与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课堂教学自然而然的成为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与渠道,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与教育实践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小学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培养目标,课堂教学中各个学科所特有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学生在吸收知识,获取人生经验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人格,爱国情、集体主义观念,民主与法制观念、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就会在日积月累的学习过程中被不断塑造,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逐渐展开。

(二)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素质与正直的人格要求,使学生在德育教育的培养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集体主义观、公平正义观,建立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成为遵守纪律、乐于助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的新时代的小学生。良好的品德教育不是在短时间就可以培养的,他需要长时间的思想品德教育与正面形象的榜样熏陶,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系统的进行引导、传输与教育。小学教师要牢牢记住小学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并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所教学科的特点,使德育教育与教材紧密结合,抓住课堂上的一切有利因素,随时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使小学生在课堂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成为一个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小学生。

二、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教师的榜样与示范作用。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师,需要在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发挥自身作为人民教师的榜样与示范作用。教师的社会责任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教师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正面的精神风貌对于教书育人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工作中所表现的言行举止,工作态度,生活作风,师德师风都对学生有重要影响。学生在潜意识的状态下会被老师的这些因素所影响,因此,教师要着装得体,工作态度认真努力,生活态度积极向上,讲课进度具体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明了,学生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受到教师的影响,在无形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与风尚,同时课堂教学的氛围轻松愉快,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趣味性不断增强,学生接受知识与认知世界也会更加轻松自由。

(二)培养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增强其自律意识。

保持纪律是小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在每节课上课前都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要求与规范。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相应的课前准备,如:学习工具要主动准备好,课前预习要充分认真,上课的时候要求所有学生都全神贯注,注意力集中的听老师所讲内容,思想不要开小差和随时随地的走神,能够做到认真倾听,养成良好的认真听课、会听课的好习惯。在课后更要及时认真的复习,认真完成作业,巩固知识。这个过程说来容易,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长期的规范、引导、督促和鼓励。整个过程对于学生的行为规范性与自律意识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为学生未来的工作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逐渐的养成专心听讲,遵守时间,遵守纪律,互相团结的好习惯,为学生能端正学习态度和工作态度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德育内容要与学科内容科学统一。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要尽力做到学科内容与德育教育的科学统一,相互协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认为在文性的学科中才能够展开德育教育,在自然性学科中,德育教育很难展开。其实在小学教学体系中,除了《品德与社会》课、《品德与生活》课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教材以外,在任何学科中都可以展现德育教育。教师可以要根据其他学科教材的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守时惜时、勤于动手、举止文明等诸多优秀品质的培养。例如,在数学的计算中可以懂得节约的重要意义;《家乡》课中,可以使学生感受家乡的丰富的物产,美丽的自然风光,民风的淳朴,加深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成功训练》课通过每单元的教学目标,设计出不同的学生感兴趣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成功与失败,并在实践活动中,反思总结,以此来完善自身的品格、修养、处事的态度等。只要教师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用心抓住每节课的德育教育切入点,都能在随堂的教学中逐步塑造学生的良好品质。有效的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所以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需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小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小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渗透给学生祖国的繁荣昌盛与党的伟大。增强学生强烈的归属感与浓烈的爱国感。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国文化繁荣昌盛,类型多样,教师要根据这些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促使他们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付出努力。小学德育的建设工程,必然是离不开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

总之,小学教育是塑造人才的重要时期,对于学生的性格的培养,能力的提升,都有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期间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教育势在必行,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的时候,必须要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教师发挥自身在学生学习生涯过程中的示范与指导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注重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的和谐统一,并且德育教育的渗透一定要注重学生的成长环境与学习氛围,使小学生的道德水平与思想品德不断得到深化、提高和发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就是促进国家整体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就是促进中华民族国民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吕文容 浅谈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长效机制[J]

文学教育(中),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