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音乐教学范文

小学生音乐教学精选(九篇)

小学生音乐教学

第1篇:小学生音乐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 音乐 系统 素质

小学阶段是每个人美好的回忆,它不仅记录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轨迹,更是激发了今后创作的潜力。因而,我们小学音乐教师也要把握好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使学生能够通过小学的音乐教育而懂音乐、爱音乐,并学会欣赏音乐、创作音乐,激发他们的音乐潜能,帮助他们实现今后的音乐梦想。

现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基本上还是以欣赏、模仿为主,围绕音乐课本来实施,但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真正领会到音乐的美感与艺术感,更谈不上创作了。因而,我们必须要把握好小学生的特征,根据他们的特点来实施我们的音乐教学,最终有效实现课程标准。

一、系统音乐教育

音乐学习是一个系统的学习,从易到难,从肤浅到深入,从欣赏到创作……这样一个过程。而我们现如今的小学音乐教育只是其中的某一个部分,无法深入教学。在此我也就我的教育经验设计了一个系统的音乐教育法,一年级以训练节奏为主线;二年级以节奏创编为主线;三年级、四年级以创编简单乐句为主线;五年级以拓展音乐知识面为主线进行教学。以这样系统的音乐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从而享受生活。

二、实施系统音乐教育的主旨

(一)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我们音乐教学中更是这样,我们必须要明确学生的主置,在音乐欣赏的选曲上、书本内容的实施中,都要以学生为主体,并通过问题、表演、竞赛等形式来引导学生把握自己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真正让学生能够在音乐中找到自己的喜好,并发现自己的价值。

(二)以教师为主导

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有趣。小学音乐教学要根据学生好玩、好动、好奇、持久性差的年龄心理特点,尽量使课堂教学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让学生乐在其中。我们可以利用音乐游戏、自制乐器及《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感受、理解能力。

寓德于教,全面育人。“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美妙的音色来表达意境,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道德观念的渗透起着很大的作用。

三、如何实施系统音乐教育

(一)训练节奏

小学生在入学时,没有什么音乐基础,因而我们的音乐教学也要循序渐进,先学习简单的节奏。节奏是音乐的一部分,其中节奏训练也是培养学生节奏感、协调性的重要手段。如果在课堂上,我们只进行单纯的敲一敲、拍一拍、打一打,学生都会感到单调、无味,可是当我们把打击乐器和儿歌的节奏放在一起,如:教他们唱《Happy New Year》《快乐星猫》,用学生喜欢的歌曲,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敲打来掌握其中的节奏。生动地刻画出当时的情景,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味和感觉,并能用节奏的方式来表达出来。

(二)训练节奏创编

任何一种声音都是有节奏的,只是很少被发现。如果我们善于发现,耐于等待的话,我们会发现我们身边充满了音乐。因而当我们学会欣赏音乐中的节奏后,就可以引导学生用节奏来学习节奏创编,多用身边的一些节奏来引导学生练习创编,如:小雨的沙沙声、孩子们可爱的笑声、小河流水声、动物的叫声等,都是有一定节奏的。我们也可以用节奏的形式来将其表达出来,让学生自己学会编曲,来表达某些声音或意境。

(三)训练创编简单的乐句

当学生拥有简单的节奏创编能力后,我们就应该对其进行鼓励,鼓励他们积极创编简单的乐句,用音乐这种美妙的音符来讲道理、讲故事,如我们常听的《小红帽》《小鹿》,就是用音乐的形式来告诉我们简单的故事。故事谁都会说,但用音乐表达出来,却能吸引更多的人,并能流传更广。刚开始,我们可以让学生模仿这些儿歌的形式,来创编自己的故事,并通过这种模仿来了解创编的过程与意义,最终实现自己创编的目的。起初,我会让学生慢慢接触乐句创编。如:在三年级的期末测试题中,请学生用“do” “re” “mi”三个音创编4个乐句,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自信,享受乐趣。

(四)拓展音乐知识面

当学生对音乐知识有一定了解后,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听一些经典的音乐,如《命运交响曲》《梁祝》等。对于这些音乐,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接触,但如何欣赏、如何感受,还是需要教师的引导。音乐是丰富多彩的,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小学课堂中,不可能将其所有的音乐都欣赏完,但我们可以有目的地来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各种音乐,并通过这些欣赏来挑选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探索与学习,给学生提供个性学习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形成一定的音乐素养。

四、小结

音乐是一种艺术而不是简单的工具,因而,我们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把音乐教育当成一种生活艺术来培养学生,让学生产生对音乐的情感,能够对其有一定的认识,并能通过自己所学的音乐知识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情绪、创作自己的作品……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价值,成就自己的梦想!

参考文献:

[1]魏莹莹. 用音乐游戏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浅谈小学低年级音乐游戏的运用[J]. 小学教学参考, 2011(21).

第2篇:小学生音乐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兴趣;舞蹈;游戏;流行音乐

新课改提倡“兴趣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策略,充分引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好奇心、求知欲望以及学习积极性,并以此为基础为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促使他们在该氛围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观学习能动性,进而最终实现掌握学科基本技能、发展学科综合素养的良好目的。那么,小学音乐教师如何才能将“兴趣教学法”更加恰当、灵活地运用在自身的音乐教学实践之中呢?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在音乐教学中恰当引入舞蹈,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活泼好动、爱玩爱闹,不倾向、也不愿意始终安安静静地坐在课堂上聆听教师教授所谓的音乐知识点。鉴于此,笔者在教学时,多会从小学生的上述性格特征出发,将伶俐、节奏性较强的舞蹈动作适时融入具体音乐曲目的教学之中。

例如,《动物说话》这一儿歌的歌词是这样的:小鸡说话叽叽叽,小鸭说话嘎嘎嘎,青蛙唱歌咕呱呱。由于歌词中所涉及的小动物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动物,学生对其惯有的举止动作也较为熟悉。因此,在展开对这一儿歌的教学时,我特意为学生编制了如下的舞蹈动作:小鸡行走时头一伸一缩,双脚飞快前进;小鸭走路时抬起屁股、左右扭动;小青蛙则是一蹦一跳地向前行进。要求学生在歌唱时,还要对动物走路时的动作、形态进行模仿。这种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将小学生从座位的束缚中很好地解脱了出来,使得他们的音乐学习更增添了无数的趣味与娱乐性。如此,便极大地激发与调动了他们关于《动物说话》这一音乐曲目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在音乐教学中恰当引入游戏,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在游戏中他们往往能最大限度地放松身心。考虑到这一点,笔者在小学音乐教学时会适当将特定的游戏形式融入具体音乐知识点的教学之中。这一做法最显著的优势在于充分契合了小学生对游戏的心理主观需求,能以此为契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对游戏背后所蕴含音乐知识点的浓厚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

笔者自身的教育实践便可以很好地证明这一点。如,在教学“× × ×× ×”这一节奏时,我带领班上的学生进行了如下的课堂游戏:首先,认真回忆自己学过的五言古诗,随后将该古诗代入到“× × ×× ×”这一节奏之中,并以该节奏为基础,对自己所熟悉的五言古诗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如,春眠 不觉 晓,处处 闻啼 鸟,夜来 风雨 声,花落 知多 少。这般一来,使得学生意识到原来音乐节奏还可以这样进行学习,如此便通过上述古诗代入的课堂游戏充分调动了学生对于“× × ×× ×”这一节奏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促使他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持续地投入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为学习效果的优化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三、在音乐教学中恰当引入流行音乐,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流行音乐,即指那些在特定时期内在社会上获得广泛关注,并得到大范围普及与推广的音乐曲目。流行音乐之所以“流行”,究其原因在于他们的歌词简单、节奏性较强,便于各阶层各阶段人们的理解与记忆。也正因为如此,它们逐渐具备得到社会大众广泛喜爱与传唱的重要基础。在当今社会,流行音乐已成为每个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鉴于此,笔者认为,既然将小学生单纯固定在音乐教材所提供的曲目学习之中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毕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总会或多或少地接触到其他的音乐。因此,适当将包含积极、正面影响的流行音乐引用到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之中,也不失为顺应小学生追求时尚潮流、调动其音乐学习兴趣的有效措施。

如,在学习《只要妈妈露笑脸》这一音乐曲目时,我就特意为学生选取了时下以“母爱”为话题的流行音乐曲目,像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并向其认真讲解了该音乐曲目所表达的感人内涵。在学生产生浓厚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巧妙点明:其实,我们教材上也有一首以“妈妈”为主要歌唱对象的歌曲,这就是《只要妈妈露笑脸》。如此一来,就将学生原本只针对于流行音乐《听妈妈的话》的学习兴趣引申、转移到《只要妈妈露笑脸》该音乐曲目的学习上来。极大地保证了接下来《只要妈妈露笑脸》这一歌曲的正常、有序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对“兴趣教学法”显著优势的最佳阐述。对此,笔者认为,小学音乐教师应当从所教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学习规律等具体实际情况出发,采取能切实调动其音乐学习兴趣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刺激学生源源不断地产生对音乐学科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并最终确保良好音乐学习效果的获得。

第3篇:小学生音乐教学范文

一、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

小学生年龄不大,想象力丰富,喜欢想象创造,因而其创作思维比较活跃,这种学生天性中就存在的潜能,教师要好好挖掘,做学生的引路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信创造,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并且帮助学生把这种欲望转化为行动,最终实现创造的结果。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彻底地改变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为主的传统教学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创造、突破常规,通过自觉乐感的培养,尽可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这样下去,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掘,也许能够创作出全新的音乐作品。比如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其早期的音乐作品就受到很多前辈的影响,如海顿、莫扎特等人,中期以后,他的作品逐渐表现出自己的特点,出现了一些“另外的东西”(就是贝多芬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创造的结果),最终,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激发学生创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创作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音乐审美教育的主要动力因素之一,教师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手段或者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学生的创作欲望,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兴趣的培养:

1.利用音乐故事感动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每一个歌曲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作曲家非常敬佩的心理,给学生讲述音乐背后的故事,以感动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比如《卖报歌》的由来,就是因为聂耳在战乱的街头看到了卖报纸的“小毛头”,他对这些报童的命运在心里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从而萌生了要专门为报童写一首歌的愿望,于是就有了这首深受儿童喜爱的《卖报歌》;再比如音乐家马可面对着新中国欣欣向荣的景象,深深地感受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2.引导学生感悟生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音乐题材。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它来源于生活,也反映着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同样,音乐创作的灵感也来源于生活。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对生活进行细致的观察,在生活中寻找适合创作的音乐题材,让学生去聆听、去感受、去表现、去创造,融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将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融入到音乐的旋律中,用音乐来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

3.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作,珍藏学生的作品。学生的每一首作品都是学生精神的反应,记录着学生的音乐轨迹,所以,不管学生创作的作品是否优秀,教师都要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哪怕只是一点点的进步,教师也要用赞扬的语言肯定学生的进步,给学生继续努力的信心;不管学生的作品写得如何,教师都不要指责、呵斥,或者嘲笑、讥讽,一定要帮助学生进行修改、润色,给予积极的评价。同时,教师也要珍藏学生的创作作品,记录学生的创作轨迹,以便帮助学生不断进步。

4.将收集到的学生作品编辑成册。教师可以尽力去收集学生创作的音乐作品,并把他们编辑成册,在班级中进行展示,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来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让学生看到其他人的进步和成绩,从而你追我赶,形成学生之间的创作竞争意识,激发起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创作欲望,让更多的学生展露出音乐才华。

三、教师可以用多种方法引导、教育学生,激发并保持创作热情

1.掌握音乐创作中节奏和速度的作用。节奏和速度在音乐创作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节奏是音乐中最重要的因素,它好比是“人体的骨架”“生命的脉搏”。而音乐的速度是与乐曲的内容密切相关的,什么样的内容有什么样的速度,不同的情绪也由不同的节奏和速度来表现。如欣赏贺绿汀作曲的《森吉德马》中的一段旋律时,学生可以感受到乐曲中节奏和速度的作用,速度较慢时,给人静谧之感,使人马上想到大草原的自然风光以及悠然自得的情调;但是一旦速度加快,就变得跳跃欢快,富有舞蹈性,不仅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幸福,而且使听者受到感染,想与之共舞的心情便油然而生了。

2.教师要讲授简单的作曲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创作歌词。很多学生因为年纪较小,音乐知识比较薄弱,对于作曲方法是一知半解或者根本不懂时,这时,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学会作曲,怎样抓住旋律发展的规律性,怎样进行音乐的分句,怎样来表达音乐乐思,怎样掌握大调和小调的起音和落音的规律性,怎样做好旋律和歌词的对位等。有了曲之后,学生还要学着自己创作歌词,歌词的创作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来源于学生的思想感情,学生将内心情感的流露表达出来,写成歌词,就会使歌词充满感情。当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模仿一些熟悉的、感兴趣的歌曲的歌词来进行创作,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熟练的练习填词作曲。

3.教师要鼓励学生即兴哼唱旋律。人在心情起伏的时候总喜欢用音乐来表达心情,学生也是如此。平时学生在心情好或者不好的时候,就会情不自禁地随口哼上两句歌曲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这种哼唱就是学生进行的即兴创作,是学生不自觉地运用创造性思维的表现。所以,教师要对这种情况多加鼓励,让学生看着手中的歌词即兴演唱,通过自己的随意演唱将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只要学生哼唱了,教师就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哪怕唱得并不动听、流畅,但是这也是一个好的开端,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提升的开始。

第4篇:小学生音乐教学范文

兴趣不是天生的,关键在于培养,只有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兴趣,才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才能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心中,成为其心灵美好的东西和愉悦的体验,才能使学生在情感上喜欢它而使音乐学习成为一种愉快的享受。

【关键词】小学音乐;兴趣培养;重要性

1 重视课堂教学艺术,引导学习兴趣

重视课堂教学艺术,引导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一步,是指教学中教师采用一定的手段、方法,来诱发和引导学生对当前所要进行的认知活动产生兴趣,引导学习兴趣重在“新”,旨在“引”。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以“新”、“异”来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直接兴趣,再是教师要通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直接兴趣来引导学生对音乐学习目的意义的认识,对音乐学习产生间接兴趣。这样,以直接兴趣来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以间接兴趣辅助于学生的音乐兴趣。在教学中,我利用小学生爱唱、爱跳、好表现的天性来引导学习兴趣。

1.1注重新课导人,抓住学生心灵。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根据课型和具体教学内容,我采取了一些不同的导入方法:(1)舞蹈导人。有的歌曲,内容节奏宜载歌载舞,如《金孔雀轻轻跳》、《乃哟乃》等,我就把它们编成简单的舞蹈,以歌舞的形式开始新的一课。学生作为欣赏者,兴趣盎然,有的甚至跟着老师手舞足蹈。(2)故事导入。如欣赏音乐童话《龟兔赛跑》,首先让学生听故事,然后将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兴趣引导到乐曲上来。(3)图画导人。用简笔画、投影等揭示音乐主题,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增强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领悟力。总之,导人的方法很多,既要精心设计,又要因人因课而异。

2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音乐欣赏兴趣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教学观念与方法都在进行转变,在小学教育中,创设情境作为一种较好的方法被广泛应用。通过对环境与情境的模拟与创造,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是为了给小学生营造氛围,这将是情感渗透的基础。在欣赏《大海啊故乡》之前,教师可以做一些双臂呈波浪状的舞蹈动作,再对学生提问:“看到这些动作你们会想到什么啊?”学生发言后,教师进行引导:“我们会想大海,海鸥在海面上自由的飞翔。哪位同学见过真正的大海呢?能用所学的成语描述一下你们眼中的大海吗?”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学生相互讨论,并对大海的美好产生无限向往。这时老师适时地进行引导:“下面由老师带领学生共同欣赏《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同学们,让我们漫步在沙滩上,在海鸥的鸥鸣声与浪涛声中,吹着海风,像海鸥一样遨游在大海上吧!”这样以情入境,触景生情,让抽象的旋律具体化,不仅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联想能力与创新意识。

3 采用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低年级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持久性差,注意的范围也有局限性。根据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我经常采用游戏教学让学生们高高兴兴地进入音乐王国。对于低年级的音乐课强调体会形象比体会情感重要,获取娱乐性要比受到教育兴趣浓。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学唱歌曲外,还必须抓住音乐中能让学生感兴趣东西,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多种行之有效且有趣的教学方法。

4 小组合作,激发音乐兴趣

小组合作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合理运用小组合作,不仅利于学生主动意识的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主动参与音乐实践的兴趣;还利于学生音乐技能的提高,在互学实践中个人的兴趣又得到了拓展。把各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向全班进行展示,增大学生的信息量,扩大合作学习的效益。其主要形式有小组式的表演等,往往还结合竞赛形式的进行。如在学唱了《法国号》歌曲后,我问同学们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你对这首歌曲的喜爱呢?学生考虑、讨论后纷纷说出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诵、舞蹈表演、打击乐伴奏、画画等。根据同学们的提议分成五个小组:诗歌朗诵组、演唱组、舞蹈组、打击乐器组、图画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小组讨论创作表演。最后通过舞蹈、打击乐、歌唱、画画等形式表现歌曲,场面热烈,表演时惟妙惟肖,让人耳目一新,使教学进入高潮。通过这样的组际交流、组际竞赛,他们学会了借鉴其他小组的长处,使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更真实,更生动。

5 建立课外兴趣

第5篇:小学生音乐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音乐;兴趣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教学领域改革频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应国家需要而生,站上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我及时用全新教学理念武装自己,课堂教学中突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期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介于此,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终于找到一些激发小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方法。其具体如下:

一、合作学习,激发小学生音乐学习兴趣

合作学习,是素质教育下常用的教学模式之一。即是小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一起完成学习任务,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起合作意识群体意识。现阶段合作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各科教师所采纳,实践表明,与各自学习的班级教学方式相比较,学生通过合作性学习之后,在反应速度以及学习兴趣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为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一定要把握合作性学习的度,以不断提高合作性学习的效率和质量。音乐教师可以改变小学音乐教学方式,通过合作性教学,激发小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型。

在小学音乐合作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不断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成效。首先,在合作性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组时应该注意对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以保障每个人都在小组内扮演一定的角色,都可以积极地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对于一些需要学生自己讨论的问题,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自由讨论,整合小组的意见,在班级中发言。

通过这样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帮助小学生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另一方面则可以让每个小学生都有话可说,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加深他们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其次,小学教师在采取合作教学时,应该注意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知识进行教学,在课堂上注重师生互动,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音乐本质上是一种自由的艺术,过分压抑的教学环境并不是音乐教学的本质,合作性教学方式是增强课堂活力,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有效方式。

二、创设趣味性课堂教学情景,培养小学生音乐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构建趣味性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丰富多彩的音乐学习情境,构建一种趣味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们经过情境发生的过程,同时掌握了必要的知识,丰富了学生的阅历,培养了学生的发散式思维和创新能力。进而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形成一种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娱乐的教学情境,把娱乐性的教学方式引进课堂。音乐作为一种生活艺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小学逐渐注重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的认识生活,感受生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音乐教师可以设立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借助于图片、实物、模型以及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造趣味性的教学情景,比如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小猫钓鱼》这首音乐时,可以先用向学生播放有关于《小猫钓鱼》的各种视频动画,激发小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进而在课堂上营造出快乐的课堂教学氛围,此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歌曲内容进行讨论,或者分角色表演,将抽象的音乐理论课讲授转变为形象生动的课堂,以更加形象地讲授帮助小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小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

小学生由于其年龄较小,其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教师要想保证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掌握必需的音乐知识,就必须注意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进而逐渐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小学音乐教学的目标在于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和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在音乐中感受生活,体味快乐。为此,在现阶段的音乐教学中,小学音乐教师一定要注意改变单纯讲授音乐理论知识以及相关唱歌技能的教学模式,而是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在自身的实践和与同学、老师的互动中,掌握相关音乐知识,提高其音乐素养。

首先,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给创造可以体验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学习成果的成功体验可以变成小学生下一步学习的动力,比如教师可以在学完一首歌曲之后,让学生们组织合唱表演,然后录制成视频在课堂上播放,并对他们的表演结果给予肯定,让他们每个人都能体验到努力学习音乐的成就感。

第6篇:小学生音乐教学范文

关键词:审美教育;音乐教学;音乐素养

一、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音乐是一门古老的艺术,音乐教育则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广义的音乐教育在人类音乐诞生之日就已产生。从《吕氏春秋·古乐篇》关于“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的历史传说中,我们可以想象到昔日葛天氏之民载歌载舞的情景。儿童与成人在参加或观看这类音乐歌舞表演时,自然地就接受了音乐教育。

新世纪以来,我国出台了新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和《音乐课程标准》,这些改革举措都是我国音乐教育领域兴起的新浪潮。回顾我国建国以来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的提出,为我国当今的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我国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是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它对我国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以及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等内容进行了系统地阐述。《标准》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欣赏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音乐教学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在音乐教学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各种体裁、题材的音乐作品,以歌唱、器乐、欣赏等方式,增进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理解、鉴赏以及表现和创造能力。

(二)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

音乐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一种具有平衡性、节奏性和有机统一性的完美音响运动形式。在这样的状态中,受教育者参与的感知、联想、想象、理解等心理过程可以在一种自由、和谐的状态中发展。

(三)选择恰当的、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工作方法,它包括教师的教授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决定教学方法的基本要素是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教材)。这三者中教学对象处于中心的位置,学生的实际状况是三者中最重要的因素。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音乐教学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教学的内容包括歌唱、器乐、律动、欣赏、创作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音乐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决定了音乐教学方法的特殊性,而学生的不同状况也决定了音乐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

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发挥音乐教师的重要作用。注重对音乐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对音乐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力地推动和实施创新教育,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一)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一般修养

音乐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应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必要的教学能力;以及一定的文化修养。

(二)音乐老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第一个方面是音乐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方面的素质。第二个方面是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技术(教育实践)方面的素质。第三个方面是音乐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素质。音乐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具有许多特殊性,这些特殊性既有别于音乐工作的其它领域,又未被普通教育理论所涉及,它是跨于音乐与教育之间,体现音乐教育作为一门专业的独立地位的知识体系。

(三)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业务能力

音乐教师应该要具备从事音乐课堂教学的能力。普通学校的音乐课具有多项内容的综合性,因此,音乐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歌唱教学、器乐教学、律动教学、欣赏教学、创作教学和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的能力。音乐教师要具备组织辅导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音乐教师还应该具备从事音乐教育研究的能力。由于教育理论和音乐教育实践的迅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借鉴新的教学体系,是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自我完善”的能力,尤其是在学习和运用现代教学理论、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和音乐教育的理论与技术,进行音乐教育实践的研究方面,应是当代音乐教师所具备的一项重要的能力。

文章屋在线:

第7篇:小学生音乐教学范文

小学音乐 节奏 学生

音乐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门基础课。如果说音乐有个起源,那就起源于节奏的敲击。纯粹的节奏对我们所产生的效果是如此直接,使我们直接地感到它是音乐的最初的起源。节奏是构成音乐时间的实质,是音乐的核心和骨骼。良好的节拍感、节奏感是学生学习音乐所应具备的技能,是学习音乐的第一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节奏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力图在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音乐的鉴赏力、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音乐教学中的节奏教学。

一、在教唱课上,让学生学会听伴奏

在音乐教学中,发展听觉是最重要的事,应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培养其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而伴奏音乐(包括前奏、间奏和伴奏)是一首歌曲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经常会忽略伴奏而只关心自己要唱的旋律和歌词。这时,有些老师就会采取最容易解决问题的方法,那就是说:“预备――起!”但是作为引导者的教师是应该唤起学生本身对伴奏的关注的,而不是让学生变得依赖老师而不用自己的耳朵。所以在这个时候不妨少说几次“预备――起!”让学生用自己的耳朵感受前奏和间奏并配合其节奏速度开始演唱,而在演唱的过程中,也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伴奏音乐的速度,并学会配合。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音乐听觉和速度节奏感受能力,长此以往将变成陪伴学生一辈子的技能。

二、开展课堂游戏训练节奏

现代教育心理学表明,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参与体验、身心投入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学习状态达到最佳。处于小学学习阶段的儿童,其身心特征表现为喜欢表现自我,活泼、爱动,对未知的事物表现很强的兴趣。从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节奏教学任务来看,其表现为节奏结构简单、生活化、常识化、场景化,且充满律动感。所以,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的训练应该充分把握小学生这些身心特征,充分分析音乐教材,了解小学音乐教材中节奏教学的特点、任务,把节奏与生活场景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际,使理论化的节奏知识变成非常生动和形象的东西。比如,教师可以带着学生玩律动方面的游戏,通过肢体有节奏的运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满足学生活泼爱动、表现自我、好玩等这些特点,也就达到训练学生音乐节奏的目的。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奥尔夫教学法,将学生几人分为一组,让他们随着节奏摇摆身体,或者拍手、跺脚等等。也可以让学生排成一排或者围成一圈,进行手的舒展和前后的踏步。再如,将全班学生以6人为一组、分别扮演时针、分针、秒针,模拟时钟走动的快慢来感受节奏。还可以由教师自创一些节奏,由学生根据节奏通过肢体语言摹仿表演出来。甚至由学生自己打出一些即兴节奏,由其他同学来模仿表演等方式,都能有效加强小学生节奏训练。

三、用身体动作来表现节奏

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也就是学生在有音乐或无音乐伴奏的情况下,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动作表现出来。动作由学生根据对音乐的体会自己表演,比较自由、灵活,而不是教师一招一式地教。但教师必须加以引导、启发,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用他们自己的动作表现节奏。如在训练xxxxxxxx艚谧嘈褪保开始时我让学生随意用自己身体的任何部位来打节奏,只要卡准节拍就行,渐渐地我要求学生四分音符用脚来表示,八分音符用手来拍,并将此节奏型变成各种形式让学生进行训练。学生的兴趣都很高,很多学生都能看着节奏谱,手脚并用打出节奏。伴奏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伴奏能展现音乐节奏,可以让教学者观察到学生掌握音乐或对音乐的理解程度。全班学生的合作伴奏,可以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合作精神,而这又是符合《音乐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四、打击乐器“走进”课堂,培养学生合奏的能力

把打击乐器引进课堂,学生易于接受,打击乐器演奏起来清脆、响亮,各具特色,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敲敲打打,本来就是孩子的天性,当打击乐器出现在讲台上时,每个学生都瞪大了眼睛,那眼神分明是惊羡、迫切的,我及时捕捉这一份惊羡、迫切,把从前嘴里念、手上拍、脚下走的节奏过渡到三角铁、沙球、双响、快板等简单的打击乐器的演奏。出示演奏谱后,我先让学生对各个声部做徒手练习,练习时,要求每个声部每小节的行进都要统一在像钟表一样的“嘀嗒”声中。然后把乐器分给他们,让他们反复练习所在声部的节奏。合奏时,要听听自己的节奏是否正确,自己所在的一拍是否与别人所在的一拍相吻合,自己的情绪、力度是否与别的同学大致相同……不知不觉地,同学们的合奏渐渐体现出配合默契、和谐动听,课堂气氛处于极端活跃、愉快之中,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更难能可贵的是,通过这种合奏训练,在学生的心理上渐渐建立起一种无形的“音乐向心力”,为今后的合唱、合奏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节奏是音乐的脉搏,是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节奏是少年儿童感受、认识、表达音乐的重要工具,而且掌握好节奏还能增强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力。在今后对儿童实施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我将进一步努力,让学生始终在欢愉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节奏,从而培养儿童表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提高儿童对音乐的感知和创造能力,从而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第8篇:小学生音乐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校;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054-01

一、引言

小学是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感的重要阶段,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把握音乐节奏感的能力并不强。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笔者采取了一些措施:借助肢体动作来培养节奏感、利用形象化音乐来培养节奏感、运用演奏技巧来培养节奏感,这也是本文论述的切入点,希望对大家的日常教学和相关课题的研究有所帮助。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节奏感的培养

(一)借助肢体动作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动作音乐教学最重要的内容是利用声势进行节奏感的训练。声势指的是把身体当作乐器,身体产生动作,这些动作在时间、空间中相互配合,发出有节奏感的声音。这些动作包括拍腿、捻指、跺脚、拍手等,这些动作大多简单,不需要特别的学习,利用这些动作发出的声音进行节奏教学,不仅能活跃教学氛围,还能使得学生感知和掌握节奏。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声势来把握节奏和强弱,替换单调的数拍子的节奏练习法,比如第一拍捻指,第二拍拍手,第三拍拍腿,第四拍跺脚,这样就使得音乐的节奏能通过身体表现出来,把对抽象节奏的记忆转化为对具体肢体动作的记忆[1]。同时,老师应引导学生要适当地运用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表现音乐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避免演奏过于单调、死板。

(二)利用形象化音乐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相对于形式音乐或情感音乐,形象化的音乐更加普遍。形象化就是能借助文学、绘画来理解音乐,这种音乐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听觉、视觉,把抽象化的音乐转化为一幅幅形象的画面,形成即视感。在中国古代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中,“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正好揭示了利用视觉形象同样能实现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比如,如果我们在欣赏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时能结合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那么我们对民歌所要表达的内容将会有一个更加形象的理解[2]。音乐本身是无任何形象的,它只是一系列能引起人们感情共鸣的声音组合体,每一次思维和感受的微妙变化都可能会产生一种感情,单纯地以语言和文字很难准确地描绘这些感情,也更难描绘音乐。而借助于形象,可以把音乐所要表达的感情形象化,使音乐变得既可意会又可言传,使音乐由感性向理性转变。总之,我们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利用形象化的音乐,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感悟,让他们更容易找到音乐的节奏。

(三)运用演奏技巧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有部分学生开始进行系统的音乐学习,比如定期参加校外的钢琴培训班、手风琴教学班等,并且当前的小学教学设备也在逐步完善,这都使我们运用演奏技巧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成为可能。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利用乐器设备进行教学,让学生观察老师的弹奏技巧,引导学生结合弹奏动作想象生活中的具体景象,在锻炼学生想象力的同时,还能加强学生对动作要领的理解。由于钢琴在弹奏的过程中是一系列动作的组合,如果我们注意观察这些动作,就会发现其生活中的影子。比如钢琴弹奏过程中的“小鸡吃米”动作,尽管这套动作对于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我们在弹奏的过程中能结合现实生活中小鸡吃米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相信学生能很快把握住音乐的节奏。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对弹奏感的把握不得要领,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在引导学生观察演奏动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动作要领进行想象,在想象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和掌握。把演奏节奏和音乐节奏结合起来,教学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3]。

不过,由于成长环境的限制,学生并不是都见过现实生活中的意象。城镇学生大部分没有见过现实生活中的小鸡啄米是个什么样子,所以老师在锻炼学生想象力的过程中,应首先能保证学生能见过“小鸡啄米”,运用多媒体放映相关的视频影像,让学生对里面的动作认真观察,讲解动作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对音乐节奏感的把握更加准确。

三、结语

小学音乐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音乐知识的任务,也是学生音乐能力的启蒙阶段。节奏感的培养无论对当前的音乐教学还是对学生未来音乐道路的发展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总之,节奏感是音乐学习的必备素质,是开启音乐世界的钥匙,是我国音乐教学的重点之一。

参考文献:

[1]毋丽娜.浅析音乐教学中节奏感的培养[J].东方青年・教师,2013,(20):196-196,197.

[2]张宁.音乐教学中低年级孩子节奏感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21):151-151,88.

[3]王月剑.浅析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节奏感的培养[J].新课程・下旬,2014,(6):113-113.

第9篇:小学生音乐教学范文

关键词:身心发展;有序教学;健康审美;面向全体

现代教育强调教育内容、方法与受教育者个性发展要求和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教师必须在充分了解学生音乐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选择有针对性的前后连贯的教育内容、目的和方法,以体现音乐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教育观。

一、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做到有序教学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决定了他们的音乐心理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有共性,都具有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特征。音乐教学要掌握施教的分寸,以创造出良好的育人效果。

小学低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还不能完全适应学校的课堂教学,教师应从音乐课的学科特点出发,针对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的特点,增加音乐教学的情趣性。在课堂活动中,要创设良好的音乐气氛和情境,多运用音乐游戏和律动,让学生在快乐的参与中学习,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地位,如听音游戏《小老鼠》就是教师弹奏上行、下行的音阶表示老鼠上楼和下楼。让学生用老鼠的叫声“吱”模唱音高,并把两手缩在胸前做小老鼠上下楼的动作,通过这种融音乐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音乐游戏实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分辨了音乐的上行和下行,了解了各音之间的递进感觉,初步接触了C调中各音的音高位置,把枯燥单调的听音变得生动有趣。事实证明,这种活动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规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知识掌握得既快又好,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中年级学生最为显著的心理特征是好奇、好胜。针对学生好奇的特点,要提倡探索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音乐的奥秘,进步发展其对音乐稳定的态度、兴趣。针对学生好胜的特点,要注意赏识和激励,发挥学生不落后的心理优势,采取多种竞赛性的手段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三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些音乐知识及音乐情感积累,又是一个想象力非常丰富的时期。因此,音乐欣赏应成为这个阶段儿童审美教育的主要方式。传统的欣赏教学是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的接受为途径。教师一味的照本宣科,不考虑学生的认识基础、个性特点,把自认为最完美的理解“灌”给学生,而忽略学生的感受。往往出现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如醉如痴,学生听得昏昏沉沉,打不起精神的尴尬场面。

我认为每欣赏一部作品,教师都要找出激起学生的一个兴奋点,引导学生亲自体验,谈出赏后的真实感受,之后利用学生的好胜心,鼓励他们尽情表现音乐。如,上《渔舟唱晚》一课时,我将一架古筝搬到音乐教室,请学生谈谈对这件古老乐器的点滴认识,并请学生上前拨弄一番,听听从各自手下流出的是怎样的声音?学生兴致勃勃,正当学生积极“探究”动听之音时,我告诉他们,就是这样一件古老、神奇堪称中国民乐之王的乐器,演奏出了令无数人折服的乐曲。请他们听完之后给乐曲起个名字,并谈谈各自的感受。有学生说:“我给乐曲取名《千姿湖》,它描写了湖面如镜、波光粼粼的不同湖面姿态。”有的说:“我取名叫《水中鱼》,我听着像是一只、两只、许多只鱼儿在水中漫游,对话和嬉戏打闹。”也有的说:“乐曲应该叫《回家》,我听着像是一个老渔民带着可爱的鸬鹚摇橹回家,最后音乐很安静,好像老渔民进入了甜美的梦乡。”学生又把他们设想的情况随音乐表演了出来,表演之中很好地表现了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及意境等要素。最后,我抓住学生的竞争、求胜心理,师生共同评出“音乐知心人”一、二、三等奖。这种教学,有可能会与作者的表现意图有所出入,但学生所学的音乐形象,都是通过认真聆听而得到的,具体、实在。课堂上,教师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作为合作伙伴,无需步步传授,学生已把内涵基本体验和感悟。最后,教师对作品的背景、作曲家情况作了简单介绍,即可完成教学。教师之所以上得轻松,气氛活泼热烈,就是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到了学生好奇、求新、乐于表现等心理因素和学生的阶段性特征,精心设计、有的放矢的结果。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正值十二三岁,处于变声期,因此音乐教学在内容、方法上都应考虑这个特殊因素。如果一堂音乐课绝大多数的时间是简单重复的歌唱教学,那么对变声期的学生是有害无益的。一方面会使学生负担过重,可能出现声带疲劳现象,另一方面,会使学生对唱歌感到厌倦,甚至扼杀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只有针对这一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音乐教学应考虑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方式的情趣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使音乐课堂教学内容丰富,疏密有致,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生机盎然,异彩纷呈。在变声期歌唱教学中要运用轻声演唱,选择合适的音域,好听上口的短小歌曲,唱歌时间不宜长,甚至允许以乐器代口,以口哨代替歌唱等。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做到有序教学,做好各时期的重点工作,并抓住各音乐能力的最佳培养时期,使学生在音乐实践中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以达到促进个性和谐发展的目的。

二、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做到正确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倾向

现今的学生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接受众多媒体的音乐渲染,再加上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趣味变异很迅速,以致丧失审美判断力,容易成为各种“新潮”音乐的追捧者,从而形成了某学生只热衷流行音乐的心理倾向。

对于这种音乐偏爱,我们当然不能迁就迎合、放任自流,使之形成不良的定式效应,也不应采取讽刺、嘲笑、硬性禁止的态度和做法,我们要因势利导,重新塑造学生的审美倾向。